灿烂的西夏文化

灿烂的西夏文化

[键入文字]

灿烂的西夏文化

党项是中国古代西北民族——羌族的一支,称党项羌,共分有8 部,以拓跋氏最为强盛。公元1038 年,党项拓跋氏首领元昊称帝建国,史称“西夏”。元昊自称是北魏拓跋鲜卑的后裔。早期的党项人不事农业,生活皆仰赖畜牧,无文字历法,以草木枯荣计算岁月,崇拜天神,死后火葬。此外。党项人还特别崇尚白色,故自称“大白上国”

党项人以姓为部落,尚武而勇猛。同氏族的人须互相帮助,当受到外族人伤害时,必须复仇,未复仇前,蓬头垢面赤足,禁食肉类,直到斩杀仇人,才能恢复常态。因此,党项人在抵御外族的战争中,异常顽强凶猛,曾多次打败辽、宋军队,甚至成吉思汗率蒙古铁骑6 次攻打西夏也未竟全功。

西夏建国后,党项族的势力不断发展,其疆域方圆2 万余里,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今内蒙古阿拉善与鄂尔多斯及西部的巴盟、包头一带,皆属西夏所辖。著名的西夏遗址有伊盟鄂托克旗百眼窑石窟寺、阿盟额济纳旗西夏黑城、伊盟达拉特旗城塔古城及巴盟临河高油房古城等。

西夏有畜牧业、农业、制盐业、建筑业、手工业和商业,其统治制度为蕃汉分而治之,有蕃官和汉官。国家制订有成文法典,实行科举制度,还建立了强大的骑兵和步。西夏于公元1037 年,仿汉字创制西夏文,并汇编字书12 卷,定为“国书”,上自佛经诏令,下至民间书信,均用西夏文书写。为方便人们学习西夏文,还印行了字典。

党项族笃信佛教,因此其佛教文化艺术颇著名。鄂托克旗的百眼窑石窟寺,是西夏壁画艺术的宝库。在客济纳旗黑城、绿城子发现的西夏文佛经、释迦佛塔、彩塑菩萨等,是荒漠中的重大发现。西夏国的范围是草原、西域和中原地区相互联系的多角地带,这里是多种文化相互交流汇合的地区。因此,中原的汉族文化、北方的草原文化

1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

我的中国梦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点点滴滴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知识结晶,然而我们接触的最早的也是最多的就是古诗词。 从孩提时代开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便根深蒂固在脑海中,然而由于丹所著的最美古诗词便让我更加了解了古诗带给我的好处,让我对古代文明历史更加的了解。书中不仅是重温了很多当之无愧的最美的古诗词,而且在这本书中有很多于丹自己的解读,没有追求特立独行的解释,就算是不太了解古诗原意的人看了,也能明白透彻。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宁,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诗是苏轼写的《水调歌头》。苏轼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它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而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而每当我看到这首古诗就想起了一个画面,苏轼看着月亮,心里却在思念着故乡。而那些年轻人到国外去留学,去工作又何尝不是和苏轼怀这一样的情感,都在思念着自己的故乡和祖国呢?所以无论我们身处何处,都不能忘记祖国,忘记这片养育我们的国土,祖国永远是我们的故乡。 现在我们就要为日后打好基础,好好学习,长大之后才能报效祖国。而古代历史文明也是同样很重要的,诗词能给予你的远不止心灵上的洗涤、思想上的感悟、知识上的充实、而且它是一把钥匙、启迪智慧、激励人们去探索文字的奥秘。 储能中学初二1班姜瑶翰指导老师:徐蕙

浅谈宁夏特色文化的基础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浅谈宁夏特色文化的基础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摘要】作为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的宁夏的特色文化构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也是文化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两个文明共同发展的需要。如何构建以宁夏的历史、民族、人文、自然和文化创新为基础的富有地方特点,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区域文化,是摆在我区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宁夏特色;文化构建;区域文化 1.发展宁夏特色文化的基础优势 1.1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思想是构建宁夏特色文化的思想基石 江泽民同志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根据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根本宗旨和历史任务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指导全党工作的伟大纲领。关于“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论述是新时期文化工作的指导方针。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为指导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科学的、向上的、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准确把握先进文化的深刻思想内涵,并以此为标尺构建区域特色文化,就是对“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切实实践。 1.2风格独特的回族文化、西夏文化、黄河文化是构建宁夏特色文化的坚实基础 特色文化是地区的一个品牌,一种资源,是它展示于外部的文化的典型形象。它虽不等同于区域文化的总体形象,但它却是一个地区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内核和可以作为其外部标志的典型形象。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积淀;秀美的山川及所形成的人文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民族民间文化传统和习俗等等都是最具特色的宝贵遗产和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优势资源。 宁夏是中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占全国回族总人口17.72%的大分散、小集中的回族人口分布,使宁夏山川处处充满着浓郁的以穆斯林信仰文化为特征的回族文化氛围。回族男人头上的白帽、女人的盖头;遍布城镇、乡村的清真寺;街道、市场上高挂的清真牌匾;美味的回族小吃;回族妇女独具风格的剪纸、刺绣、手工艺品,还有那些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中独占一席的民间叙事长诗,使回族文化的彰显与表达自信而强烈。虔诚的伊斯兰宗教信仰、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使鲜明的回族文化得是断传承光大。 以西夏王陵为代表的西夏文化是宁夏历史的最辉煌的一页,而今已成为宁夏独有的旅游资源,对西夏文化的发掘、保护是宁夏人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 “天下黄河富宁夏”这句自古以来的民谚不仅道出了黄河对宁夏大地的哺育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中国画的历史源远流长,为世界创造了举世公认的辉煌艺术成就。从现存的原始社会的岩画和彩陶上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画成熟于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发展成为具有多种门类的综合性绘画,宋元时期达到鼎盛。中国画概括明确追求内在的精神气韵,具有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美,追求以黑白为主的色彩方法,以线造型的笔墨观,以及打破时空局限的透视方法等特征,体现出中国绘画有别于西方绘画的独特风格。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它集中体现出东方美学思想。其中,儒、道、释哲学思想是形成和孕育其艺术特征的精神家园。 一、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画中的体现。 在中西绘画中都强调绘画的风格特点和独特个性,它是作品的艺术生命力。我们认为,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和谐的统一。然而当前西方在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下,艺术作品片面追求形式,强调极端的个性解放,许多荒诞离奇、标新立异的作品充斥于艺术创作中,完全背离了西方传统绘画的传统,给社会带来诸多负面的影响。在如何对待传统与创新的问题上,中西绘画有着不同的状况。中国画虽然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仍然日新月异、枝繁叶茂,不断稳步发展,并没有出现“无度”的发展变化,主要原因在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和规范。自汉代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哲学一直是统治阶层治国安邦的正统哲学思想。在汉代,中国画开始走向成熟,它自然地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儒家思想是一种注重仁学,主张爱人,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政治学思想,是一种能使分裂混乱的社会环境有效地秩序化与和谐化的思想。孔子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实践证明,在中国一切艺术创作都无不受到伦理道德规范的影响,中国画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同样要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教化功能。首先,中国画强调画家后天的学识修养,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学习、体验来弥补先天的不足,以使在有效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这是一种蕴含着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理想要求。具体表现在,旧文人画家的作品虽然也有消极避世的成分,但内容大都是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的。比如,文人常画“四君子”,竹象征虚心劲节,梅象征凌寒傲雪,兰象征虚怀若谷,菊象征岁寒不凋,表现出文人的审美理想,借以自喻和启迪人们的高尚情操。在创作中,由于受到儒家“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的影响从而有效地把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起来,形成完美的整体。在中国画中,画家通过描写对象来达到“缘物寄情”的目的,把对象之形神与画家之性情内在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另外,中国画还特别提出了人品的重要性,认为“人品不高,画品亦不高”,“人品第一,画品第二”,就是说,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画出高雅纯正的作品来,才能受到后人的喜爱,相反,人品低劣的人纵有高超的技艺也为人唾弃,如蔡京、秦桧、张瑞图等人的作品就为仁人志士所不齿,而颜真卿、岳飞、八大山人、梅兰芳、齐白石等因其德艺双馨而被广为传颂。同时,历代画家中也不乏热爱生活、关注民生的大家,如郑板桥在其画竹石轴上题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便表现出一个旧文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注!而八大山人画中冷眼看清天的个性化的“鸟”,也是他仇视统治者的自我写照。由此可见,内蕴着德行、学识、修养的中国画,

西夏辽金古钱币

西夏古钱币 西夏钱币,是我国古代货币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以铸制工艺精良、西夏文形式独特、史籍不载和传世数量稀少而称著于世。研究西夏钱币,是新兴的西夏学科的重要内容,也对发展我国钱币学、丰富我国货币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铸造西夏钱币的西夏王朝 西夏王朝,是我国古代党项族于公元1038—1127年,在我国西北部建立的以本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全盛时期的疆域,占有现在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全部、陕西省北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和甘肃省大部,幅员方约二万余里。都城兴庆府,即现在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自称“大夏”、“大白上国”、“白上大夏国”。因其位置在宋、辽、金以西,历史上称其为西夏。 建立西夏王朝的党项族,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羌族的一支,因此也称党项羌。党项族原来散居于青海省西南和四川省松潘以西广阔地带,以姓氏为部落,大者万余骑,小者数千骑,不相统一,过着逐水草、无定居的游牧生活。后受吐番侵挠,请求归附中原王朝,从隋文帝开皇六年(公元586年)以后,被陆续迁移到甘肃省以东和陕西省北部地区。内迁后的党项人,在汉族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影响下,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中原王朝的特殊照顾,人口和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唐朝末年,黄巢率众起义,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受唐王朝之命,参与镇压,因作战有功,被赐 -1- 李姓,封夏国公,任夏绥银节度使,领银、夏、绥、宥、静五州之地。唐王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大乱,群雄逐鹿,党项拓跋部也乘机扩充地盘,设官置吏,征收税赋,成为雄居西北一个拥有较强武装力量的政治集团。大宋王朝建立后,无力对其用兵,采取了赐赵姓、封官爵、给岁赐的安抚办法。党项拓跋部名义上臣属于宋,而实为割据一方的霸主,正如史册所载:“虽未称王,而自其王久唉。” 公元1032年(宋明道元年),党项首领德明去世,具有雄才大略、一心要建立王霸之业的元昊继承父位,开始了建国之举:废除大宋年号,建西夏年号显道行于国中;去掉唐赐李姓、宋赐赵姓,改皇室姓氏拓跋氏为嵬名氏;命大臣野利仁荣参照汉字,编制成笔划复杂的西夏文,在领地推广使用。公元1038年,嵬名元昊筑坛受册,即位皇帝。从此,西夏先期和北宋、辽,后期和南宋、金鼎足对峙了190年。在这190年中,西夏相传十帝,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发展,并形成了极具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即西夏文化。 西夏末年,新兴的蒙古族以强大的蒙古铁骑多次进攻西夏,占城夺地,烧杀抢掠。《嘉靖宁夏新志.拓跋夏考证》记述了蒙古灭夏的情景:“蒙古军攻占夏城邑,其民穿凿土石以避锋镝,免者百无一 二,白骨蔽野”。在战争残酷的刀光剑影中,西夏生命财产饱受涂炭,典籍文物损失殆尽。后元人建史,独缺西夏,战后的西夏遗存,又再度湮没。

宁夏传统文化

宁夏传统文化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宁夏传统文化——西夏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创造了不朽的业绩和灿烂的文化,西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中耀眼的明珠,放射出迷人的光彩。 一、文字 蕃文,即后世所谓的“”。这种文字借鉴汉字的笔画和,又有自己的特点。西夏文的创制对西夏文化的兴盛、佛教的传播、文学的繁荣、的进步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可以说对整个西夏文化的进程有划时代的贡献。作为中国二十多种民族之一,西夏文似乎成了西夏文化的代表,为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增添异彩。 二、法律 王朝有着完备的法律体系,然而汉文史料失于记载,西夏文献中却保存多种法律文献,最为着名的是《》。这部法典原为20卷,今存19卷,1300多页,是我国古代继印行《》后又一部公开刻印颁行的王朝法典,也是第一部用少数民族文字印行的法典。它吸收了唐、宋律的精华,并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形成自己的特点,非常接近现代法律条文形式。 三、文学 西夏文学作品传世极少,文献中有诗歌的写本,保存数十首诗歌,反映西夏诗歌的艺术成就。文谚语集《新集锦合辞》中,保存大量多种类型的西夏谚语,以醇厚的民族风格展示了西夏社会风情与党项羌的民族伦理、道德观念。西夏统治者积极借鉴中原文化,翻译了大量的汉文典

籍,如《论语》、《孟子》、《》、《》等都有西夏文译本。特别是唐代编撰的类书《类林》,失传已久,文献中只存零篇断简,而西夏文刻本则保存完整,通过翻译整理补充,能使这一失传千载的古籍重现原貌。 四、艺术 西夏的书法艺术源于汉字,有楷、行、草、篆四体,传世作品中,楷书多见于写经与碑文,篆书见于碑额与官印,文书、契约则多用行、草。出土文物中发现有西夏时期使用的竹笔,用以书写硬笔书法。仁宗时期的翰林学士刘志直,工于书法,他用黄羊尾毫制作之笔,质量很高,为时人所效法。雕塑西夏雕塑艺术品种类多,有铸铜、石雕、砖雕、木雕、竹雕、泥塑、陶瓷等。西夏皇陵出土的,长120厘米,重188千克,模制浇铸,通体鎏金,造型生动,比例匀称,是西夏铜铸艺术的代表作。西夏石雕题材丰富,出土的有石马、石狗、、石雕人头像、栏柱、柱础、人像石座等。动物石雕、栏柱石雕都为通体圆雕,比例均衡,刀法细腻,有的留有彩绘痕迹。西夏皇陵出土的人像石座,呈跪坐负物状,形象有男女之分,皆双眉粗厚,双目凸出,短鼻獠牙,一说为西夏奴隶形象的写照。

姬周王朝秘史系列 纪年(表)篇

姬周王朝秘史系列纪年(表)篇 【姬周宗族发源世系表】始祖黄地氏部落(传说居于吉水之畔,故而后裔以姬为尊氏) 古姬字祖先黄帝姬轩辕(公元前2746――前2697年登基。祖上称登基年为黄历元年或道历元年)(华邦民族部落大一统的黄帝,人文始祖) 圣帝姬轩辕先祖帝帝喾(轩辕黄帝嫡二十七世继承人,华邦民族部落的大首领)先祖姬弃(帝喾嫡长子,本名姬稷,(黄历600年)失去了华邦部落大首领的位置。姬稷失去大首领后,担任掌管农耕的大司农官职——后稷。 神稷姬稷所以其后继嫡裔统称为后稷)先祖后稷传说帝舜至夏朝初期掌管农耕不窋传说夏朝孔甲时期鞠传说夏朝末期公刘不详庆节不详皇仆不详 差弗不详毁隃不详 公非不详高圉传说商朝时期不详亚圉传说商朝盘庚时期不详公祖类不详周太王姬亶父(公)(公元前1235年—前1171年)(周天王追尊,大周王朝的开拓者)黄帝纪元

1462年诞 太王姬亶父(因记载缺失,故先祖尊名不全,姬稷嫡三十七世主宗世子姬亶父) 王季姬历(牧)(公元前1171——前1158年在位时间14年。因故被商君主祭神)(周天王追尊)(商帝文丁册封牧师。商制牧师,相当于周制封邦候爵爵位)周文王姬昌(伯)(公元前1186—1158--1116--前1109年)(周天王追谥)商帝文丁册封西伯。商制伯,相当于周制封邦公爵爵位) 圣王姬昌(姬昌,姬周王朝的奠基者,德礼宗法的制定者,嫡后尊称为圣王) 姬周王朝世系表姬周王朝黄帝 纪元1593年代商(公元前1106—公元前256)京师\镐京\洛邑姬周王朝——宗周(公元前1106—公元前771年)共336年\京师\镐京第1任—周天王姬发(公元前1151——1117—1109--1106—前1103年)在天王位3年(祖上说:“天王居大位仅六载余”。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封建王朝,周天王姬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国王, 周天王姬发国史惯称为周武王。因开国国君姬发自称天王,故其嫡裔王位继承者均称天子)第2任—成王姬诵(前1115---1103--1095—前1065年)在位38年周公姬

地震帮成吉思汗灭了西夏

地震帮成吉思汗灭了西夏 公元1038年至1227年间,在中国的西北部,有一个与宋、辽(金)三 足鼎立的少数民族王国——大夏封建王朝,史称“西夏”,都城为兴庆府(今为 宁夏银川市),其统治范围大致在今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内蒙古以及陕 西的部分地区,其疆域方圆数千里,东尽黄河,西至玉门,南界萧关(今宁夏 同心南),北控大漠,幅员辽阔。西夏王朝存在了189年,共有十主,即:元昊、谅祚、秉常、乾顺、仁孝、纯、安全、遵顼、德旺和末主,期间经历了重 武尚勇、安民求和、崇文虔佛、国道中落、族灭国亡的曲折过程,最终灭亡于 成吉思汗之手。鲜为人知的是,地震帮了成吉思汗的忙,使西夏很悲催。 13世纪初,蒙古部乞颜酋长铁木真(也就是后来的成吉思汗),以杰出 的军事才能,击败了西起阿尔泰山东至兴安岭,南起阴山北麓,北至贝加尔湖 的漠北草原各游牧部落,于1206年创建了蒙古汗国,结束了漠北数百年的分 裂历史。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蒙古漠北地区无法获得生活亟需的农产品及其他更多的物资,为了满足经济上的需要,代表草原游牧贵族利益的成吉思汗,向四 邻地区发动了一系列掠夺战争。最初,成吉思汗的主要目标是女真族建立的金国,目的是反抗、摆脱金国的统治。但是,作为战略家的成吉思汗,“深沉有大略”、“未敢轻动”,审时度势,没有首先把矛头指向当时尚能击败南宋的金国, 而是选择了在辽、北宋及金、南宋两大势力斗争夹缝中求生存的西夏为突破口。 成吉思汗曾6次攻打西夏,从第一次进攻西夏的1205年算起,到1227 年蒙古军第六次出征彻底征服了西夏,前后经历22年,时间延续如此之久,并非蒙古军无力征服西夏,而是在此期间,他征服和统一了境外诸部落,无暇顾 及西夏之事,更无全力进攻西夏的可能。另一方面,西夏始终不甘心臣服于蒙 古汗国,每当蒙古军出兵攻打时,在力不能支的情况下,则无奈求和归降,一 旦势力有所恢复,形势对自己有利和有机可乘时,就“礼意渐疏,消极纳贡”,“阴结外援,蓄异图”。在23年的战争中,西夏毁约反叛多次,因而蒙古也用兵 多次,由于西夏的伪降,使情况更加复杂化,形成了一打就降、一撤就叛的局面。加之蒙古军远征欧、亚的广大地区,无法尽早地解决西夏问题,这就是成 吉思汗征灭西夏的战争为何用时较长的根本原因。 1205年,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军第一次向夏国发动进攻。这年三月,铁 木真借口西夏收纳了蒙古逃人亦刺哈桑昆,率兵攻入河西,破西夏力吉里寨。 并纵兵至瓜、沙诸州进行掳掠。四月,蒙古军在退兵时经过落思城,又大掠人口、牲畜而去。昏庸的夏桓宗纯祐对蒙古军的突然进攻束手无策,只得任其蹂躏。待蒙古大军撤退后,纯祐庆幸危机已过,于是下令大赦。修复经过战争被 毁坏的城堡,改都城兴庆府为中兴府,表示夏国经过大难之后,必将中兴。同 年十一月,纯祐听到蒙古军进攻金国,与金将河东监军完颜天骥相持不下,即

西 夏 简 史

西夏简史 建立民族:党项 来源:《旧唐书》载:“党项羌……汉西羌之别种也。” 唐朝以前的发展:《旧唐书》载:“魏、晋之后,西墙微弱,或臣中国,或窜山野。自周氏灭宕昌(tàn chāng)、邓至后,党项始强。” 民族特点:①兵力以骑兵为主。 ②十分重视复仇,在除掉仇人前,“必蓬头垢面跣足蔬食”③党项人尚武好利的特点,有助于对我们理解其对唐、宋、辽、金等政权或降或叛、反复无常的态度。 北周及隋朝时期:时归时叛,常有边患。 在唐朝时期的发展: 一、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党项多个部落相继归附唐朝。唐太宗在党项设臵四个州, 分别拜授各部首领为刺史。后来,唐朝在党项地区设臵了32个州,大约有34万党 项人处于唐朝统治之下; 二、唐高宗统治时期(650-683年),由于采取了姑息吐蕃的政策,使吐蕃势力不断壮大, 乃至最终吞并了所有党项人的领土; 三、从公元692年开始,有20万党项人内迁唐境,武则天朝廷不得不设臵朝州、吴州、 浮州、归州等十个州进行安顿; 四、在安史之乱期间(755-762年),党项人经常与吐蕃人勾结,时不时地进行反叛; 五、到了765年,吐蕃完全占据陇右(河西和甘肃东部),党项的威胁越来越大; 六、公元787年12月,唐朝禁止国内商人“以牛、马、器械与党项部落贸易。”; 七、公元799年,六州党项从石州(今山西吕梁)逃往河西。原因:不堪忍受唐朝永安 镇(今山西汾西)守将的骚扰。 八、到了唐文宗当政时期(827-840年),藩镇统领贪婪横行,导致党项部落困苦不堪。 为了报复,党项人在吐蕃的帮助下侵扰唐朝边境州县。 九、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唐军大败吐蕃军队。之后,吐蕃王朝又深陷内乱之中, 以至全面崩溃。于是,吐蕃原先占领的河西地区,又重新被党项人统治。 十、黄巢起义期间(875-884年),唐僖宗李俨年幼,宦官田令孜把持朝政。朝廷想倚重 党项人的力量平叛,于是任命党项平夏部拓跋思恭为左武卫将军,权知夏州、绥州 (今陕西绥德)、银州(今陕西米脂县)节度使。 十一、公元882年,尽管拓跋思恭被黄巢击败,唐僖宗仍下诏晋升他的官职,“封夏国公,赐姓李。”;

《灿烂的中华文化》公开课教案

《灿烂的中华文化》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懂得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知道中华文化的特点以及对我国发展和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 3、能够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勇于提问解答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生全面,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理解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具有把握中华文化基本特点的能力,能以实际行动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提升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影响。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难点:理解中华文化的力量和影响。传统美德,薪火相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学习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的目的入手引入课题 一、 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 活动一:阅读质疑 自主探究 (一)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 、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2、中华文化有哪些重要的组成部分(具体内容)?有什么特点? 3、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4、中华文化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 (二)传统美德 薪火相传 、中华民族有哪些传统美德?(传统美德包括哪些内容?) 2、为什么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有什么品质? 活动二:看谁说的多?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 答:旗袍、中国功夫、长城、京剧、孔子、汉赋、唐诗、

宋词、宋元曲、明清小说等等 、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如何产生的?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各族人民相互团结,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活动三:看视频:品味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2、中华文化有哪些重要的组成部分(具体内容)?有什么特点?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等 中华文化的总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思考探究: 3、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为什么呢?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 4、中华文化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 ①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灿烂的中国文化完整教学设计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河北沧州第十三中学李贺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第五课《灿烂的中华文化》。本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通过前面学习学生已了解我国的国情、国策、发展战略;爱我中华,从何唤起学生这种爱国之情?从了解到爱是升华,从制度认同到文化认同也是升华,而制度的制定、实施无时无处不渗透着文化的特点,所以使学生学好本课,有利于学生理解我国的大政方针。同时,能够体会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此外,我们学习中华文化,在实际生活中就是尊重、传播我们的民族文化。 二、学生分析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不断深入。学生认知层面较窄,辨别能力不强。导致一些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美德的认同感有所减弱,甚至一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采取漠视态度和逆反心理,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产生了与传统美德相悖的言行,如:考试作弊,顶撞父母等。如果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内在力量,就会导致这些学生在思想意识上不自觉地忽视了中华文化的地位和价值,盲目地迷信外国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学习这一课很有必要。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关于中华文化的图片及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品味中华文化的情趣

和独特魅力。 三、设计思路 1、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生活中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典型材料、图片,增强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从导入到展开再到升华,各个环节都强调“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引导学生在预设情境中体验、争论、质疑、总结、反思、求证,最终生成知识、增强情感、培养态度、形成能力,获得人格品质的发展,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构建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2、通过预设的各种活动方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师生互动、心理体验与道德建构的场景,把心理教育、思维方法教育、审美教育有机统一,使心理教育与道德素质养成相得益彰,实现教育的“人文化”。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在知识上,使同学们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内容、影响及中华文化的力量。理解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二)能力目标 具有把握中华文化基本特点的能力,能以实际行动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

西夏人信奉什么宗教

西夏不仅是一个多民族王朝,也是一个多种宗教流行的国度。党项人原本崇拜自然,信仰鬼神,故巫术流行。建国前后,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而成为西夏最主要的宗教。同时也有道教流传,形成以佛教为主,与道教、原始宗教并存的局面。 西夏统治者接受佛教并推动发展。他们利用政治、经济条件,大力提倡佛教,企图借助佛门保佑皇权。西夏统治者把“佛”当作精神统治的重要支柱之一。于是在党项族中,乃至于在西夏全境,佛教更加迅速传播和发展。在中古时期,地处西北的西夏佛教隆盛,刹寺林立,僧人众多,经书无数,法事不断,在佛教发展上有很多新创举。西夏佛教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用西夏文翻译佛经是西夏佛教的一大特点。西夏虽偏安一隅,财力有限,但花在发展佛教方面的人力和物力令人惊叹。通过近代出土的西夏文献不仅了解到西夏皇帝和皇太后撰写发愿文的数量在历代是最多,同时一些发愿文还记录了西夏铺张的佛事活动,例如有些皇室举办的法会场面很大,恭请高僧作法事,时间长达七个昼夜,散施佛经多至二十多万卷,可见当时西夏佛教信仰之盛。 西夏最早用少数民族文字刻印佛经,并保存有世界上最早的活字版佛经,在贺兰山中有仿山西五台山寺的西夏五台山寺。西夏还保存着类型多样、风格各异的佛塔。西夏在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中有八十多个西夏洞窟,在西夏壁画中有中国最早的玄奘取经图,有保存至今最早的佛教连环画出图本西夏文《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黑水城遗址(今属内蒙古额济纳旗)出土的大批佛教绘画都是绘画中的珍品。这些有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的西夏佛教内容逐渐为世人所重。 西夏党项族与藏族(早期称吐蕃)的族源较近,语言同系,地域衔接,山水相连。经过长期交往、迁徙,相互自然地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早在吐蕃王朝时期,党项族就和吐蕃有政治、经济和宗教往来。西夏在发展佛教时,除主要吸收中原佛教外,对吐蕃佛教也兼收并蓄,形成佛教的多源情况。西夏时期两族的关系在新形势下有了新发展。一方面西夏王朝与吐蕃政权随着宋、夏、吐蕃三角关系的变化而时战时和,另一方面在西夏境内蕃族(党项族)和吐蕃的交往也随着文化的交融,特别是藏传佛教的流传而日益加深。藏传佛教在西夏的发展大抵以河西走廊为重点,瓜州、沙州、甘州、凉州等地是受吐蕃佛教薰陶较深的地区,并逐渐向西夏腹地(今宁夏一带)延伸。西夏中期以后更加迅速从藏传佛教吸收了丰富的营养。 宋天圣八年十二月(1031年),德明派使臣去宋朝第一次向宋求赐佛经。宋、夏议和后,宋朝第二次赐佛经给西夏。显然,这种友好的宗教往来,也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宋至和二年(1055年),承天寺建成,宋朝第三次赐给夏国大藏经。不久,宋嘉佑二年十二月(1058年)西夏又得到宋朝赐予的第四部大藏经。西夏毅宗亲政后的第二年,即西夏奲都六年(1062年)西夏第五次向宋朝赎经。此次宋朝颁赐大藏经印造时间较长,自嘉佑七年下诏,嘉佑十一年给付。与此同时,西夏也向辽国进贡回鹘僧、金佛、《梵觉经》。最后一次赎大藏经的活动是在惠宗初期,宋熙宁五年(1072年),西夏派遣使臣进马赎大藏经。这六次赎经都在西夏前期,频繁的求取佛经,应与当时大规模将佛经译为西夏文有直接关系。 以党项族为主体的西夏王朝,其佛教发展最富影响的是用西夏文翻译佛经。向党项族推行佛教,必须要以党项人能听得懂、看得懂的语言、文字宣传教义。因此,以西夏文翻译佛经,在西夏建国前后已经列入西夏统治者的议事日程。西夏前四朝的53年,共译经362帙、812部、3,579卷。其后虽然有所增译,但大都属于补充性的译经和翻译藏传佛教的经典。

西夏的文化研究

西夏的文化研究 西夏,这个贺兰山下的神秘古国,曾先后与宋,辽,金鼎足而立近二百年之久。但在中国的二十四史中,唯独找不到西夏史。西夏灭亡后,其历史和文明都沉淀在历史深处。 西夏是指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于公元1038年至1227年间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封建政权。即宗元昊被立为太子到西郊称帝、创建西夏国家的时期,也是西夏封建制度正式确立的时期唐朝中和元年(881年),拓跋思恭占据夏州(今陕北地区的横山县),封定难节度使、夏国公,世代割据相袭。公元1038年,李元昊建国时便以夏为国号,称“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地理位置大体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全不,甘肃省大部,陕西省北部和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 一、西夏统治者简介 元昊,西夏开国皇帝,党项族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之后,李姓为唐所赐。李继迁孙,李德明长子,生母卫慕氏。少年时身型魁梧,而且勤奋好学,手不释卷,尤好法律和兵书。通汉、蕃语言,精绘画,多才多艺。其父在位时,已经不断对外出战,扩大势力。1038年11月10日自立为帝,脱离宋朝,国号“大夏”,亦称西夏,定都兴庆府。建国后多次与宋、辽交战,于三川口、好水川及定川砦等战中击败北宋,并于辽夏第一次贺兰山之战,大胜辽国,奠定西夏在辽、宋两国的地位。晚年沉湎酒色,好大喜功,被其子宁林格所弑,死后葬于泰陵。宋景德元年(1004年)五月初五(5月26日),一个婴儿

在灵洲(今宁夏灵武)呱呱坠地,他刚出生就啼声英弃,双目炯炯。 李元昊出世的几个月前,他的祖父李继迁,一生戎马征战,彪悍勇武的盖世英雄,却因箭创发作,伤势日重,卧床不起了。子德明战功卓著,继承父亲遗业。在他在位的近30年中,善于识时审务,利用时机,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为元昊建立西夏王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李元昊出生的这一年,中原的北宋王朝与北方的辽朝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当时辽军南侵,宋真宗被迫亲征而获胜,两国签订了“澶渊之盟”。对于“国危子弱”的党项政权,宋真宗也打算以恩致之,进行招抚,贯彻其“姑务羁縻,以缓争战”的既定方针。二、什么是西夏文化 西夏文化是自景宗元昊建国后,随着其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党项族汉化的加深,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西夏文化由于吸收了周边名族及邻国文化的养料,取长补短,融合为一。因此,西夏文化不仅具有鲜明的名族特色,而且对元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成就不仅表现为儒学佛教的兴盛,还表现在管制、兵制、法律、礼乐等典章制度,以及文字与书法、文学与史学与历法、回话与雕塑、服饰等方面。但是由于对西夏文化稀少的文物典籍,使人们对西夏研究望而却步,学术界称西夏研究为“绝学”,西夏文字因其难以识别,更被视为“天书”。 三、西夏文化艺术 1、西夏文

西夏官制

西夏官制 建国前后的官制 从唐末党项羌拓跋部崛起,附唐后受唐朝封为夏州(今陕西靖边境)定难军节度使,据有夏、绥(绥德)、银(今榆林境)、宥(今靖边境)、静(今米脂境)五州之地,成为名副其实的唐朝藩镇。经五代到宋朝建立,中原王朝多次更迭,党项拓跋氏夏州政权虽割据一方,但在名义上都是以中原王朝节度使的身份进行统治。其部落与族帐首领分别被授予蕃落使、防御使、团练使、都押牙、指挥使、刺史等官职,实际上在本族部落内部仍行使部落、族帐首领的权限。 李继迁、李德明在位时期,是党项夏州政权积极准备建国的时期。由于党项夏州政权管辖的地区扩大,境内除党项人户外,还包括人数众多的汉人以及吐蕃、回鹘、契丹等族,党项政权松弛的政权形式与名义上的节度使身份,已不能适应新的管理方式的需要。李继迁初起时,即开始模仿宋朝制度设立官职,宋人谓其“潜设中官,全异羌夷之体;曲延儒士,渐行中国之风”②。雍熙三年(986)二月,李继迁攻占宋朝的银州,准备称王,当时在谋士张浦的劝阻下,决定仍延续旧职,暂代定难军留后,称都知蕃落使。对部下则“设官授职,以定尊卑”,其官职仍沿用中原王朝过去对党项首领所封的官职名称,如左·右都押牙、蕃部指挥使、团练使、刺史等。到李继迁子李德明继位后,宋、辽两国都拉拢李德明以牵制对方,争相对其封官进爵。辽封为夏国王,又晋大夏国王;宋先封西平王,后又晋夏王。李德明则完全按照中原王朝的制度筹备建国称帝。他于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行帝制,追尊其父李继迁为“太祖应运法天神智仁圣至道广德光孝皇帝”,册立长子李元昊为太子,立元昊母卫慕氏为后。这些措施都为建立独立的西夏王朝作好了准备。 宋明道元年(1032)李德明死,李元昊嗣位,立刻加快了立国称帝的步伐。他首先去掉唐、宋所赐的李、赵姓氏,改姓嵬名氏,自号“兀卒”(青天子)。避其父李德明讳,改称宋明道年号为显道,并开始使用自己的年号。又仿照北宋官制,于显道二年(1033)建立了自己的一套官制。据《宋史·夏国传》上记载:“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开封府,曰翊卫司,曰官计司,曰受纳司,曰农田司,曰群牧司,曰飞龙院,曰磨勘司,曰文思院,曰蕃学,曰汉学。”这些机构的职掌与官吏委派,按宋朝所行制度大体上可以推知,清代学者吴广成在其所撰《西夏书事》中作如下注释:中书,掌进拟庶务,宣奉命令,属有侍郎、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舍人、司谏等官。枢密,掌军国兵防边备,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属有枢密同知、副使、签书、承制等官。三司,总国计,应贡赋之入,属有正使、副使、盐铁使、度支使等官。御史台,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属有御史大夫、御史中丞、殿中御史、监察御史等官。开封府,掌尹正畿甸之事,属有六曹、左·右军巡使、判官,左·右厢公事干当等官。 翊卫司,司统制、训练、藩卫、戍守及侍卫扈从诸事,官有马步都指挥、副都指挥及诸卫上将军、大将军之号。官计司,司文武职事员阙,注籍应选。受纳司,司仓庾贮积及给受等事。农田司,司仓储委积,平粜利农,属有司农卿、少卿、丞、主簿等官。群牧司,司内外九牧国马,属有制置使、副使、都监等官。飞龙苑,专防护宫城,警捕盗贼,以武干亲信者为之,或以内臣充职。磨勘司,司选叙、磨勘、资任考课。文思院,掌造金银犀玉,金彩绘素,以供舆辇册宝之用。蕃学与汉学是西夏的教育机关,西夏建国时“尚无科目取士之法,元昊思以胡礼蕃书抗衡‘中国’,特建蕃学,以野利仁荣主之,译《孝经》、《尔雅》、四言杂字为蕃语,写以蕃书。于蕃汉官僚子弟内选俊秀者入学教之,俟习学成效,出题试问,观其所对精通,所书端正,量授官职。并令诸州各置蕃学,设教授训之”③。 西夏的官制,从元昊建立之后,历朝都有增置改建,如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二年(1039),元昊又改革官制,仿宋制设置尚书令,其职掌在“考百官庶府之事而会决之,又改宋二十四司为十六司,分理六曹”。毅宗谅祚时期,又增设“各部尚书、侍郎、南北宣徽使及中书学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

灿烂的中华文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原因;中华文化的组成;中华文化的特点、地位及影响;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表现;中华传统 美德的品质。 能力目标:具有把握中华文化基本特点的能力;具有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重点与难点】 重点:1.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2.中华文化的影响。 难点:1.中华文化对华夏文明的影响。 2.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验感悟。 【教法】:情境教学法、互动解疑、重点讲解等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观看“长城、故宫、中国功夫、京剧”等图片导入——灿烂的中华文化 二:自主学习 教师出示学习提纲,学生自学 1、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如何产生的? 2、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3、中华文化的内容、特点、地位分别是什么?有何影响? 4、传统美德包括哪些内容?有什么品质? 三:学生展示,老师点评,学生在课本上做标记。 四:探究解疑(点拨): 1、你是如何理解“中华文化是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的? (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1)文化与文明的区分 (2)结合“文明古国”的不同命运分析: ①外族入侵 ②中国历史上有无外族入侵 ③为什么没有灭亡 ④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与凝聚力之中,成为民族之根,民族之魂。 ⑤文化、民族精神。 2、中华文化的特点: 强调:从历史(纵轴)看——“源远流长” 从内容(横向)看——“博大精深” 3、探究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 (1)①学生看书富含哲理的名言警句讨论: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一读,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当中。《弟子规》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弟子规》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我在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在孝方面,现在想起自己的过去,虽然没有做过对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对他们也没有尽过多少孝心,反而他们对我千衣百顺,照顾到家,我想得到的东西,想方设法地满足我。有时,父母过于关心自己,哆嗦了几句,反而责骂他们,讨厌他们,那多不应该啊!现在自己既为人子女,该做些什么呢?作为子女,应按《弟子规》所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如果一个人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 《弟子规》还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会呢?另外,我对书中提到的“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意。”这几句话,感触最深,亦是受益非浅的。因为这几点也是我在学习和工作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时老师布置做的工作,总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后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马马虎虎的。有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不但没有记录下来,深入研究或查阅资料,而且也没有虚心向别人请教,含糊了事。这两种错误都是我经常犯的,这样的工作效率通常不高。在读过了《弟子规》后,我终于明白了我的缺点所在,若今后能按照它上面所说的去做,相信我的学习效率会更上一层楼。 学习了《弟子规》,我被它所蕴藏的深厚内涵而打动。以前,我从来没有真正感到过“我们是骄傲的中华儿女”,觉得那是一句空口号。而此时我才明白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真正原因:因为我们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一代代贤良的中华儿女!我们是“礼仪之邦”。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华儿女那么多优秀的品德可是为什么有报道:在巴黎圣母院有用汉语写的“请勿大声喧哗”;在泰国皇宫厕所中也要写上“请便后冲厕”;在美国的珍珠港,垃圾筒上赫然写着“请把垃圾丢在此”……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平已经下降到了最低点!这也让我想起了“马加爵事件”,为什么一位头脑聪明,曾经在全国竞赛中获奖的大学生会对曾经讥笑他的室友下此毒手?其中有一位室友因为曾经主动帮助马加爵盛过一回饭而幸免遇难。这引起了社会上对于青少年道德问题的广泛讨论与关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方面,应该从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做起,弥补上。以便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走上社会后,不会因为道德的欠缺而遭受挫折和失败。

西夏史料

西夏史料 西夏有专设的史官与修史机构。据夏仁宗时制定的西夏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第十章《司次行文门》规定,夏国“史院”位列三品(中品)①。仁宗时担任蕃汉教授的大臣斡道冲,世代掌国史②。天盛十三年(1161),设立翰林学士院,任命焦景颜、王佥等为学士,修撰李氏实录。 西夏所修实录、国史都没有流传下来。史载西夏献宗时,南院宣徽使罗世昌“知国且亡,谱夏国世次二十卷藏之”③,未见传世。西夏末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入西夏后,收其“遗书”,其中当有西夏的实录、国史等史籍。据明人姚士粦《见只编》记载:“兰溪魏某,客华州王槐野祭酒家,见架上有‘夏国书’,凡阅三旬始遍。”又清人钱谦益《牧斋有学集·黄氏千顷斋藏书记》云:“庆阳李司寇家有西夏实录,其子孔度屡见许而不可得。”近人柯劭忞为戴锡章《西夏纪》所作序中有:“犹忆光绪辛巳(1881),予与福山王文敏公(懿荣)俱客成都。文敏言:有得西夏国史数册者,皆梵字也。属文敏购之,其人秘为鸿宝,不肯售。”据以上记载,西夏的史籍是逐渐散失亡佚的。 佚失的宋人所著西夏史籍,据今所知有孙巽《夏国枢要》2 卷,记西夏“兵屯会要,土地肥硗,井泉涌涸,谷粟窖藏,酋豪姓氏,名位司存,与夫城池之完缺,风俗之所尚”①。元修《宋史·夏国传》所述帝王谥号、庙号、陵名等,都采自此书。刘温润曾任鄜延都监,驻守延州(今陕西延安),著有《西夏须知》1 卷,记载西夏境内杂事,凡15 条目②。这两部书大约在清中叶时尚存残本③。此外,宋元人著作的西夏史书尚有存目而无撰者姓名的,有《西夏杂记》④、《西夏事实》、《西夏事宜》等。⑤宋人著作中的西夏史料由于现存的西夏史料极少,今日研究西夏历史,主要依靠宋人所编的史书中与西夏史事有关的著作。此类著作很多。记载西夏史料最为丰富的,如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后人编辑的西夏史书多取材于此,如果将其中有关的西夏史事摘录成编,也是一部内容丰富的西夏编年史。其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是现存宋代史料最重要的一种,特别是其中《兵》、《方域》、《蕃夷》等门类,保存了丰富的西夏史料。托名曾巩撰的《隆平集》、王称《东都事略》,都是宋人著作为夏国作传者,采撷史料较早,且“信而有征”⑥,前者多记载西夏习俗和制度,后者专述西夏立国前后至北宋末与宋朝有关的史事。此外,大量的宋人文集、笔记小说中都有不少的西夏史料,尤其是那些出任过西北边疆或参与处理西夏问题的大臣的文集、笔记,时有珍贵记述,如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张方平《乐全集》、余靖《武溪集》、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①黄振华:《评苏联近三十年的西夏学研究》,《社会科学战线》1987 年第2 期。原件现藏俄罗斯圣彼得堡。 ②虞集:《道园学古录》卷4《西夏相斡公画像赞》。 ③《金史》卷134《西夏传赞》;吴广成:《西夏书事》卷42。 ①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后志》卷1。 ②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2 下,参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③《西夏书事》,周郁滨序。 ④尤袤:《遂初堂书目》。 ⑤袁桷:《清容居士集》卷41。 笔记如沈括《梦溪笔谈》、司马光《涑水纪闻》、魏泰《东轩笔录》、陈师道《后山谈丛》、田况《儒林公议》、曾布《曾公遗录》等。类书如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政书有彭百川《太平治绩统类》及宋人编的《宋大诏令集》等,都含有各种不同的西夏史料。西夏与辽、金并存,关系密切,辽、金的史籍如《契丹国志》、《大金国志》、《归潜志》、《闲闲老人滏水文集》,都有涉及西夏史事的记载。 宋、辽、金三史及其他史书、文集中的西夏史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