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李氏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特色

陇西李氏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特色
陇西李氏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特色

陇西李氏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特色

摘要:陇西是中华民族李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望出陇西,就其本意而言, 是指李氏的郡望为陇西郡, 而非今陇西之概念。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陇西李氏的发展既有辉煌也充满了曲折不平; 到唐朝李姓成为国姓, 陇西成为皇姓的郡望, 使得陇西李氏的发展达到了辉煌时期;陇西李氏文化的特色主要有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李姓帝王,百姓之最;名人辈出,成就斐然;宗族兴旺,家谱繁多;天下李氏,根在陇西。

关键词:陇西;李氏;祖籍;区域文化

望出陇西, 就其本意而言, 是指天下李氏的望族出自陇西郡。所说的陇西李氏的陇西, 是指李氏的郡望陇西郡, 而非今陇西之概念。唐朝时李姓成为国姓, 陇西成为皇姓的郡望, 使得陇西李氏的发展达到了辉煌时期, 亦使得陇西李氏文化在众多的姓氏文化中独具特色, 本文就其上述问题做出探讨。

一、陇西李氏

陇西是李氏宗族的发源地, 自古以来享有盛名。至今各地李氏, 寻根问祖, 大都可以上溯到陇西。《人民日报》1992年8月27日有《李氏根基在陇西》一文, 其中说道: 经过有关专家多年考证和掌握的大量历史资料证实, 李氏根就在陇西。目前, 甘肃省委、省政府办公厅正式批准在陇西修复李氏陇西堂,文中又说道, 台北出版的《李氏源流》一书称: 凡吾国各地所有李姓无不冠“陇西郡”三字, 足证李氏家族肇始于陇西, 殆无疑义。陇西是中华民族李氏的发源地之一。以下就陇西李氏的主要内容考述如下。

(一) 李氏郡望陇西

陇西, 指秦汉时期的古陇西郡, 是一个古郡名, 而非今之陇西县。陇西郡是我国建置最早的古郡之一, 始置于战国时的秦国, 辖陇山以西, 今甘肃省境中部的大片秦国属地,

唐时废置。唐朝时的陇西概念, 当指今甘肃省的东南部以今陇西县为中心之地。或是出于某种忌讳, 唐朝废掉了陇西郡,但唐朝建国后, 李姓由贵姓升格为国姓, 作为姓氏符号, 李姓成为大唐王朝的象征, 陇西二字已成为大唐家族的标识,永不磨灭。千百年后的李氏家族, 也以此为标识。可谓源远流长, 荣耀无比。所以李姓陇西郡望的形成在唐代是最关键、最重要时期。据史籍记载, 虽然李氏的郡望有13个, 其中以陇西和赵郡两支郡望时誉最显, 但是以陇西郡望尤为显著。因为在陇西李氏这一名门贵族的世系中, 不是世代将门, 武功卓著, 就是称雄西凉, 拥立为王, 乃至一统九州, 建立了以关陇集团为核心的李唐天下。因之, 不论居住何处, 天下李氏都把陇西李氏奉为望族, 引以为荣。需要说明的是, 这里所说的望出陇西, 就其本意而言,是指天下李氏的望族出自陇西郡。有人把望出陇西和陇西李氏的陇西二字, 误解为陇西郡治所在地, 其实那时的郡与治所的范畴是各不相同的。也有人把它曲解为陇西古郡名与今县名相同的县份, 也是欠妥的, 因为这里的陇西是专指郡名而言的, 更何况隋代以前尚未出现这样的县名。所以我们所说的陇西李氏的陇西, 是指李氏的郡望陇西郡, 而非今陇西之概念。

(二) 李氏发展历程

《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载, 秦代陇西郡最早的郡守叫李崇, 他是秦国西陲边郡最高的军政长官, 后人尊为李氏陇西房的始祖。其实, 李氏发展成为陇西郡的名门望族, 是由李崇祖孙三代人奠基的: 李崇次子瑶任南郡守, 封狄道侯; 孙信, 为秦之大将军, 封陇西侯。此三公均以武功封爵, 并以陇西郡地为封号。他们是陇西郡的第一代李氏名人。汉初, 李信子超为汉之大将军, 超之次子仲翔任征西将军, 奉羌于素昌( 在狄道境), 因众寡不敌, 殁于阵, 以功赐封太尉。其子伯考奔丧, 葬仲翔于狄道之东川。今陇西李氏后人尊仲翔为狄道房的始祖, 实际上他是第一个葬于狄道并安家于陇西郡的李氏名人。汉武帝时,陇西李氏出了两个大名人:飞将军李广和从弟李蔡。史载李广及李蔡均为陇西成纪人, 是其先李信在秦时由故槐里徙成纪的。由于李广勇冠三军, 是赫赫有名的一代英雄, 再加上他的悲剧人生, 从而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和同情, 也使李广的英名远播。李蔡是孝、景、武三代的武将, 功成名就被封侯, 而且一度官至丞相。所有这些都大大提高了陇西李氏成纪的声望, 使陇西李氏家族成为望族。到李广之孙李陵以战败被俘, 降于匈奴而坐罪

灭族, 陇西李氏的郡望开始大大下降, 司马迁曰: 自是之后, 李氏名败, 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杰用为耻焉。所以有汉一代, 陇西李氏的发展既有辉煌也充满了曲折不平。东晋十六国时, 以狄道房和成纪房为主干的陇西李氏宗族又逐渐兴盛起来。其中最显赫的人物, 首推西凉王李暠,他是陇西宗族中的第一个皇帝, 他开创的西凉国, 后为北凉所灭, 其孙李宝、曾孙李冲入仕北魏得宠幸, 官高位显, 遂使陇西李氏名望日隆。到北周以后, 没入匈奴的李陵后裔, 也回归中原而兴旺发达起来, 并将赐姓丙氏、拓跋氏恢复为李姓, 如李贤等。李唐王朝建立以后, 为了提高皇族的权贵地位, 唐太宗命修《氏族志》, 就是要把国姓李置于诸士族姓之首。并编修《宗室世系表》将李氏列为历史渊源悠久的氏族, 并把皇家的族源与当过西凉王的李暠连接起来, 以表明李唐皇族是有皇族血缘的家族。唐人的《姓氏谱》中, 李氏凡十三望, 以陇西为第一。国姓李亦置于诸大姓之首, 从而确立了陇西李氏在整个李氏宗族和全国姓氏中的特有地位。

(三) 李氏祖籍之论

关于陇西李氏祖籍何处, 通常的说法有三: 一说陇西狄道, 陇西李氏源起临洮, 根在临洮。今临洮为陇西李氏的根与本, 今天水、静宁、秦安( 古成纪) 、陇西则为陇西李氏的支与流。一说陇西成纪( 秦安) , 比如杨天成在他的《试论李氏族源郡望和祖籍》一文中就认为从历史的客观实际来说, 平心而论, 陇西李氏的祖籍是在成纪而不在狄道。一说陇西, 此说不但认为陇西李氏祖籍陇西郡, 而且在今陇西。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所编《陇西李氏文化》一书的多数作者持此论。这三种说法, 孰是孰非, 不便妄加评论, 我们只是认为, 陇西李氏的族源祖籍和陇西郡有关。相对郡望而言, 或许对研究和弘扬广义上的陇西李氏文化更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

二、文化特色

陇西李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姓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人口众多, 再加上盛唐帝国的强大影响, 使得陇西李氏文化成为具有系统性强和鲜明风格的姓氏文化。其主要特色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通过李姓的源流可知, 李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如从李姓出自嬴姓算起, 至今已有 3100 多年的历史, 出自姬姓的李氏一支, 也已经有 2800 多年的历史。《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把李氏宗族系统化, 这在中国正史中也是少有的先例,为中华李氏文化的源远流长奠定了基础。至此, 研究李氏起源及其文化的学者、文献络绎不绝。今天海内外的李氏文化研究还在持续、深入、广泛地开展, 这说明李氏文化作为中华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特色, 使它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二) 李姓帝王, 百姓之最

在中国历史上的李姓称帝者共58人, 创百家姓中之最。

李姓建立的政权, 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 计12个政权, 也算创百家姓之最。在这些政权中, 和甘肃有关的有三个, 它们是大成、西凉和唐。大成政权由李特在公元304年建立, 李特祖籍巴西宕渠, 其祖在曹魏时迁至略阳, 今甘肃秦安县东北。大成政权虽然立国时间不长, 却在中国历史上因率流民起义、反抗暴政而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十六国时期, 李广后裔李暠在公元400年建立了西凉王朝, 虽然仅存了22年便被北凉所灭, 但创国者李暠却成为陇西李氏的骄傲。公元618年, 陇西李氏之后裔李渊创建的有唐一代, 开封建社会之盛世, 亦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盛唐社会的自由开放、放任自流, 艺坛的思想奔流、百花齐放, 培育了一大批艺术天才, 这个时期的诗歌、音乐、舞蹈、书法、绘画都是空前绝后的, 他们交相辉映,勾勒出了美妙绝伦的盛唐气象。

(三) 名人辈出, 成就斐然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李姓名人辈出, 成绩卓著。《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李姓历代名人 2251 名, 占名人总数的 4. 95%, 排在名人总数的第二位; 李姓的著名文学家占历代文学家总数的 5. 3%, 排在第二位; 李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4. 13%, 排在第四位。陇西郡作为李氏的郡望, 在甘肃的历史名人中, 李姓所占的比例也极高。1988 年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概况丛书》之《陇原物华》一书在“历史名人”题下列出了48位, 其中李姓人氏 9 位, 他们是李暠、李渊、李世

民、李广、李陵、李冲、李晟、李愬、李彦仙, 占历史名人总数的 18. 7%; 在著名学者和著名文学艺术家条下, 列出的27位名人中李姓占了7位, 他们是李翶、李白、李益、李约、李公佐、李复言、李梦阳,占名人总数的 25%。其实, 陇西李姓名人、学者、文学艺术家远不只这些, 比如作为甘肃古代文学史上、甚至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占重要地位的传奇小说“陇西三李”, 在此书中就遗漏了李朝威, 虽然李只留下了仅有的一篇《柳毅传》, 但它名副其实是唐传奇的代表作品之一。元明清许多有名的杂剧戏曲, 都沿袭了这篇小说的素材, 一直到近现代舞台上还能够看到《柳毅传》翻版的《张羽煮海》、《龙女牧羊》等剧目。可以说, 用流传千古一词来评价《柳毅传》, 实不为过。

(四) 宗族兴旺, 家谱繁多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以李姓人多名望而作诗曰: 我李百万叶, 柯条遍中州。可见唐代时期, 李姓的分布已经很广。时至当今, 李姓更遍布中华民族的每一片土地, 乃至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这和李姓家族的兴旺分不开。《氏族典·氏族总部杂录》中说: 李氏十一望, 赵郡最贵, 陇西次之。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 陇西郡李氏有几十个大的房系, 几经迁移, 流布到全国各地。最著名的是四大房系。即武阳房、姑臧房、丹阳房和敦煌房。赵郡李氏也有六大房系。所以说李氏是名副其实的家族兴旺。

中国自南北朝时就兴起了谱牒之学, 大凡世家大族, 都特别注重修续家谱。据《中国家谱综合目录》收录李姓族谱家谱 620部, 仅仅次于王、张、陈姓的家谱族谱。当然, 《目录》并不能囊括所有家谱族谱目录, 我们不能断定李姓家谱族谱的真实数量, 但毫无疑问的是, 李姓家谱族谱是数量最多之一。李姓家谱族谱中的家训家规, 反映出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关系, 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修身、养德、治家、爱国的内容, 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所弘扬的核心;其中与儒家思想有关的孝、悌、和、信、仁等, 也不无积极意义。当然, 家训家规中也有许多糟粕和过时的东西, 是需要注意和摒弃的。

(五) 天下李氏, 根在陇西

唐代在修《氏族志》时, 以李姓为天下姓氏之冠, 并诏令天下李姓皆以陇西为郡望, 且对受封归降的显赫之士广赐李姓。于是出现了天下李氏出陇西、故言李者必称陇西之说。

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写有豪情诗篇: 我李百万叶, 柯条遍中州。天开青云器, 日为苍生忧。时至今日, 中华民族之李氏, 遍布中华。在台北出版的《李氏源流》一书中称:李氏族繁衍布四方, 人口之多为姓氏族之冠, 且我族源出于一, 凡我国各地, 所有李姓无不冠“陇西郡”三字, 足证李氏宗族肇始于陇西, 源出于同血系, 殆无疑义。由此也可以看出, 李氏的根在陇西, 共尊陇西为郡望, 陇西堂为堂号。

在众多姓氏中, 郡望、堂号取郡名者实属罕见, 而堂号只有一个称谓者, 也只有李姓的陇西堂!而已, 这个独特现象,有它深远的历史渊源。陇西!作为一个宗族的共同标识和世代相袭的郡望, 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地域的名称, 而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现象, 无怪乎散居世界各地的李姓同胞, 对陇西二字怀有深切的亲情。根在陇西的李氏, 在世界各地的都市商埠都有自己的宗亲组织; 走到天涯海角,李姓同胞都要把陇西二字标在最为醒目的地方: 台北世界李氏宗亲总会琉璃大屋顶的大楼正面, 写有陇西二字; 新加坡李氏宗亲总会的高大楼房, 每一层楼的正面两侧, 都用汉文书有陇西二字; 香港地区直接署名陇西李氏宗亲总会; 菲律宾除一地区署名粤侨李氏陇西堂外, 其余七个地区都叫陇西李氏宗亲总会; 旅居新加坡的潮州李姓, 则更加情深, 他们的牌匾不署李氏, 只写潮州陇西公会。

现在世界各地的李氏同胞, 绝大多数都认为陇西为其根系所在。陇西李氏已经成为一种富有文化内涵的姓氏符号的象征, 成为一种民族的重要徽号。因此, 陇西李氏文化除了陇西是指古陇西郡外, 已经成为一种有丰富文化内含的概念, 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陇西李氏文化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文化, 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 1978

李希平《陇西李氏·寻根》, 1996

李白《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 1977

吴宗国,李志生.《唐代陇西李氏的初步研究》、《陇西李氏文化》, 陇西李氏文

化研究会,2000

大槐树迁民之--李姓

大槐树李(lǐ) 姓 系承皋陶, 始祖为利贞、李耳, 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一姓。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李氏始祖为平阳府、洪洞县、赵城县等籍人氏, 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 至清末其后裔分布: 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晋中、晋北、晋东南。李姓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风俗通·姓氏篇》。〔姓源〕其姓源主要有三: ①源自嬴姓。据《元和姓纂》、《北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 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高阳氏颛顼帝生于若水, 居于帝丘。其生有儿子大业, 大业生子女华, 女华再生皋陶, 因生在曲阜偃地, 得偃姓。帝尧时, 皋陶曾担任大理官。生有儿子伯益, 被赐为嬴姓, 为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伯益生恩成, 后子孙历虞舜, 从夏朝到商朝, 世代都担任大理的官职, 因此皋陶的后裔按照当时的社会习惯, 以官为氏, 就用官名中的理字作为姓。到了商纣王时, 理姓家族传到了理徵, 理徵字德灵, 因敢于直言向纣王进谏而为纣王所不容, 最后被纣王处死。理徵的妻子陈国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到古伊国的旧址伊侯之墟, 靠吃木子即李子的果实充饥才能得以活命, 于是就理姓改为李姓。另一种说法: 周之前未见有李氏, 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 因理、李两字古音相通, 老子为利贞的裔孙, 因祖上世世代代为理官, 便也以李为姓。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正史中记载的第一个李姓人物是李耳。②源自他族改姓。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 又聊城的李姓有两支, 一支世代担任契丹族的酋长, 后来迁到京兆; 另一支为奚族人, 姓氏不明。这两支族人都由唐王赐为李姓。又鸡田的李姓, 原为河曲的一个部落, 后来这个部落的光进作了唐朝的节度使, 于是唐王赐光进姓李; 又渤海国是唐朝时人建立了政权, 渤海人茹常作了朔方的将领, 因屡立战功被赐姓李, 并改名为嘉庆。③源自他姓所改。据《通志·氏族略》记载, 唐时有名叫董秦的, 是幽州蓟地人, 从叛将史思明的军队中突围出来, 唐朝大将李光弼将他召到国都长安, 唐王赐他姓李; 西域也有李姓。唐肃宗乾元元年, 西域匿识国国王来朝见唐王, 唐肃宗赐他姓李。另据《魏书·官氏志》记载, 北魏鲜卑族的复姓叱李氏, 后改为汉姓单姓李。又同州蒲城人郭子和与他的弟弟子政、子端、子升一起归附唐朝, 唐王赐他姓李。〔郡望〕李姓的郡望主要有陇西郡、赵郡、顿丘郡、渤海郡、襄城郡、江夏郡、中山郡、广汉郡等。陇西郡: 战国时秦昭襄王二十七年设置, 属今甘肃省东乡、陇西地区。治所在甘肃临洮。〔堂号〕李氏的堂号主要有陇西、赵郡、平棘。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 今甘肃的兰州、巩昌、秦州一带) 。〔堂联〕李姓的堂联有: 陇西望族; 北海名流( 李邕) 。卫公勋业( 李靖) ; 元礼门墙( 李膺) 。经传道德( 李耳) ; 名重谪仙( 李白) 。家藏邺架( 李泌) ; 召赴玉楼( 李贺) 。居士词犹传漱江( 李清照) ; 娘子军莫与争锋( 平阳公主) 。狂歌痛饮双仙骨( 李白) ; 索句呕心一锦囊( 李贺) 。木荣花绽展春色; 子孝孙贤传嘉风( 木子为李) 。岷江水利千年颂( 李冰) ; 昌谷诗风万里香( 李贺) 。诗礼趋庭, 人羡邺侯卷轴( 李泌) ; 忠贞体国, 世瞻元礼肃墙( 李膺) 。世系考春秋, 御史名官、东鲁圣人曾问礼( 李耳) ; 渊源溯唐代, 翰林著绩、玄宗皇帝也求诗( 李白) ; 鸣凤朝阳, 谏诤均推御史( 李善感) ; 宫袍带月, 神气咸饮谪仙( 李白) 。田可耕, 桑可蚕, 书可读, 袭誉传家至宝( 李袭誉) ; 战则胜, 攻则取, 守则固, 文忠开国殊勋( 李文忠) 。胪唱儿孙三百辈; 经传道德五千言( 李氏祠联) 。楷模听松风, 敢与龙门望第; 文章标花萼, 莫忘鹿洞遗规( 李氏祠联) 。玉炉修炼延年药; 真道兴诚益寿丹( 李耳说经台联) 。匡山怀哲士; 青莲慕奇才( 李白祠联) 。新添十竹皆紫玉;恰对九峰如画屏( 李兆洛撰书联)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李大钊撰书联) 。〔名人〕九九版《辞海》收录李氏329 例,《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李氏1806 例,《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录2774 例。李姓的历史名人古代有伟大哲学家、道学派创始人李聃, 即老子; 战国时赵国有名将李牧, 秦蜀郡太守、都江堰的建造者、古水利专家李冰; 两汉有飞将军李广; 随末李渊、李世民建立唐朝; 唐代名将军李靖,著名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 唐末名将李克用, 克用之子、后唐始主李存勋; 五代南唐开国皇帝李日升; 南唐后主著名词人有李煜; 明代有哲学家李贽; 明末有农民起义领

临洮——陇西李氏祖籍地.4

临洮——陇西李氏祖籍地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7200) 翻开世界地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的最中心,有一座十分耀眼的城市,这就是甘肃省的省会——兰州。从兰州乘汽车南行一小时,便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城——临洮。 (镜头:世界地图册——中国地图——甘肃地图——临洮地图——县城全景) 临洮,古称狄道,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文化名城。早在5000多年前的氏族公社时期,祖先们就在这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马家窑文化”、“寺洼文化”和“辛店文化”,因而被称为“彩陶之乡”。 (镜头:狄道州志——狄道——马家窑、寺洼、辛店文化彩陶) 临洮,古丝绸之路的要道,古代军事重镇。长期以来,由于地处甘肃中西部,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结合部,游牧经济和农耕经济的结合部,西部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的结合部,因而成为控扼陇蜀、平辅关中的战略要地。 (镜头:古丝绸之路图——狄道州志.古代军事图、图、图、今全县模型图) 这是起首于临洮县城以北15公里的秦长城,位于新添镇三十墩村的杀王坡望儿嘴,它是秦国为了保护西部的重镇——狄道和秦都通往北地、陇西郡的通道而修筑的。至今遗存的三国姜维墩、廖化堡、吕布城、侯和城、安故古城、哥舒翰纪功碑等遗址和出土的秦砖汉瓦、五铢钱范、盔甲、箭簇、弩机等遗物说明,临洮曾是古代征战地、三国古战场。 (镜头:秦长城、姜维墩、廖化堡、吕布城、侯和城、安故城、哥舒碑、秦砖汉瓦、五铢钱范、盔甲、箭簇、弩机) 正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长期以来,大批精兵猛将聚集在以狄道为中心的河陇地区,使狄道成为英雄辈出的地方。从汉代边将到唐朝帝王,涌现出一大批英姿独标、伟业赫赫、彪炳史册、流芳百世的英雄人物,因而也使临洮这块神奇的土地,声名卓著,历史辉煌,光照陇原,声振中

李姓的分布和迁移

李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李姓的活动由河南开始,到战国末,李姓的活动地域已扩大到山西、河北、陕西、四川、湖北等地。秦汉时期是李姓向各地迁移的重要阶段。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瓯时,李姓始入两广地区。李耳的后裔入甘肃,发展为陇西李姓望族,居河北成为赵郡李姓名家。东达山东,东南抵赣浙苏、南面南海及北部湾。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时期,陇西李氏王朝传19帝,历时289年,李姓贵为国姓,各地都有李氏的王亲国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胀,成为国中第一大姓。唐朝初李姓开始大批进入了福建和海南。明朝时入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李姓大约有56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7.2%,排在王姓之后,为宋朝第二大姓。李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11.6%,占河北省总人口的10%。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四川(11.4%)、河南(11.1%)、山东(10%),这四省李姓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陕西(9.4%)、江西(8。2%)、山西(6.2%)、湖南(5.5%),这四省的李姓又集中了29%。全国形成了围绕中原地区的新月形李姓聚集地带,这个地带由冀豫鲁、晋陕、川湘赣三大李姓聚集中心组成。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李姓大约有5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5.5%,仅排王、张之后,为明朝第三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李姓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减少,600年中李姓人口总减少了10%。这与北方地区长期战乱,尤其是元朝的野蛮统治有密切关系。面对战乱和屠杀的受害群体首先是大姓汉族人群,李姓是北方地区的大姓,自然受到最惨重的损失。明朝时期,江西为李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13.3%,占江西省总人口的5.2%。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10.3%)、山东(9,2%)三省,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32.7%;其次分布于浙江(7.4%)、江苏(6.9%)、河北(6.7%)、福建(6%)、河南(5.9%),这五省的李姓又集中了33%。宋、元、明期间,李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除了人

海内望族 陇西李氏

海内望族——“陇西李” 作者:李吉来源:李氏网更新时间:2011年01月13日点击量:29024 来源:李氏网时间:2009-2-6 李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源远流长、人口众多的古老姓氏。在众多的李氏衍派中,以陇西为郡望,以盛唐为标志的陇西李氏最为著称,是中华李氏的主流支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陇西李氏,英贤辈出,代有伟人,播迁各地,享誉中外,为人类文明的进化,作出了卓越贡献。是华夏诸多姓氏宗族中根深叶茂、源远流长的豪族大姓。 一、以官为氏源远流长 据史书所载,李氏得姓,源于皋陶,迄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皋陶为尧时执掌刑狱的“大理”,子孙世袭其职,代为理官,以官命族,为“理氏”。 商朝末年,纣王无道,理徵(字德灵)以直言切谏,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携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利贞也娶契和氏之女生昌祖,仕陈为大夫。周康王时赐苦县为李氏采邑,遂家于苦县。其五世孙李乾,为周上御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生李耳,字伯阳,又字聃,周平王时为太史,著有《道德经》八十一章。唐明皇时追尊为“圣祖混元上德皇帝”,即世俗所传道教之教主——老子。 春秋战国之际,李氏人才济济,屡出将相。晋文公时,有“理官”李离,执法严正,因“过听杀人,自系请罪”,虽经晋文公多方慰勉,仍伏剑而死,以身殉法。魏相李悝,助魏文侯变法图强,三晋称雄。而伯阳子李宗仕魏,封于段干,为魏国贤人。其子李同为赵国大将。李同子李兑,赵惠文王时拜为相国。其子李跻封安阳君,子孙后裔,世居显要。秦相李斯也系陈国苦县李氏后裔,助始皇帝扫平六国,一统宇内。周赧王时,李氏分为两支,一支迁于甘肃,一支迁于河北,始有陇西、赵郡之分。 据《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伯阳八世孙李昙初为赵之柏人侯,入秦为御史大夫,生四子:崇、辩、昭、玑。崇字伯佑,封陇西郡王南郑公。其子李信,字有成,为秦大将军,率军伐燕,将燕太子丹追杀。信生超,仕汉为大将军,渔阳太守,有二子,长曰元旷,官居侍中,次曰仲翔,为河东太守,晋封征西将军,讨叛羌于素昌,战殁,赠太尉,葬陇西狄道东川,因家焉。其子伯考历仕陇西、河东二郡太守。自李崇至伯考,祖孙六代,或为镇将,或为郡

李氏起源天下李氏根在陇西家训家谱字辈郡望堂号大全看看扩散收藏吧

李氏起源!天下李氏根在陇西,家训家谱字辈、郡望堂号大 全,看看扩散收藏吧 李氏宗亲群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李氏”,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李氏宗亲群”,再点击“关注”,即可加入全球李氏大家庭。我们同心同德,弘扬李氏文化,繁荣李氏大家族。 唐代的李延寿认为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皋陶,先为理氏,后为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贞,李耳为十一世。他在《北史·序传》中说:“李氏之先,出自帝颛顼高阳氏。”到了唐宪宗元和年间,林宝撰《元和姓纂》,记录李姓的起源,就根据李延寿的说法。北宋欧阳修、宋祁等人撰写《新唐书》时,又依据《元和姓纂》,并加以充实。《新唐书》中的《宗室世系》和《宰相世系》里,所列李姓的起源,谱系甚为详尽。《新唐书·宗室世系》载: 李姓出自嬴姓,帝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皋陶生益,益生恩成,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至纣之时,理征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 陇西李氏,位于陇山以西、渭水河畔的古陇郡是华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李氏的发祥地。在悠久的历史长

河中,巍巍陇山,泱泱渭水,孕育了内涵丰富、源远流长的陇西李氏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陇西是李氏宗族的发源地,或是出于忌吊,唐朝废陇西郡,但“陇西”二字已作为大唐李姓的标志 为世人所铭记。 家训八要 一要孝,父母面前无违拗。在生不见子承欢,死后念经有何效?尔子在旁看尔样,忤逆之人忤逆报。当为孝。二要悌,兄长面前无使气。手足痛痒本相关,尔争我妒终何益?有酒有肉朋友多,打虎还是亲兄弟。当知悌。三要忠,富贵贫贱本相同。譬如替人谋一事,能尽其心便是忠。一点欺心天不依,弄得钱来转眼空。当知忠。四要信,一诺千金人所敬。譬如约人到午时,不到未时终是信。若是一事不践言,下次说来人不信。当知信。五要礼,循规蹈矩无粗鄙。先生长者当尤尊,子弟轻狂人不敬。况我侮人人侮我,到底那个饶了你。当知礼。六要义,事大遇幼无不及。譬如一事本当为,有才也要留余地。又如好事不向前,懦弱何无男子气。当知义。七要廉,百般有命只由天。口渴莫饮盗泉水,家贫休要昧心钱。巧人诈得痴人谷,痴人终买巧人田。当知廉。八要耻,好汉原来一张纸。含羞忍辱骗得来,那知背后有人指。寄语男儿当自强,甘居人下何无耻。当知耻。

二李氏源流三上古世系表分析

二李氏源流 (一) 李姓由来 姓氏:李 祖籍:陇西 祖宗:利贞 郡望:陇西郡 堂号:陇西堂 分类:以官为氏 李姓占大陆汉族人口的7.9%,人口超过9203万人,在海外华人中占七分之一,海内外总人口超过1亿,是世界第一大姓,中华第一大姓(引自百度、百科、寮东村)。 李姓在国内分布极广,以北方居多,不仅是国内大姓,也遍及全世界,在韩国、朝鲜、越南、东南亚、加拿大、欧美,李姓也是常见姓氏。 据历史资料记载:李姓是嬴(yíng)姓颛顼(zhuān xū)的后裔,最初为“理”姓。 颛顼帝高阳氏后裔皋陶的儿子被赐姓嬴之后,子孙三代担任理官(掌管邢狱之官)之职,遂以官名理为姓。至殷商末年,当时理氏家族后裔理徵因执法不阿,得罪了商纣王而遭受迫害。他的妻子契和氏与儿子利贞逃亡在外,途中饥饿不堪,时值春夏之交,沿途有李树,果实累累,只好采食李子充饥,保住性命。为了纪念这段蒙难的历史,也因理、李同音之故,自利贞开始,将理氏改为李氏。 李姓后代从商末到东周初的二百多年间,一直居住在河南。 李利贞的十世孙李耳,字伯阳,外字聃,号为老子,生于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厉乡曲仁里,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周平王时做过管理图书的官员,著有《道德经》留传于世。 据<<新唐书、宗室世系>>及<<宰相世系>>记载,李耳生李宗,字尊祖,魏封于段,为干木大夫。生同,为赵大将军。生兑,为赵相。生跻,为赵阳安君。二子:曰云、曰恪。恪生洪,字道弘,秦太子太傅。生兴族,字育神,一名汪,秦将军。生昙,字贵远,赵柏人侯,入秦为御史大夫。葬柏人西。生四子:崇、辨、昭、玑。长子崇,字伯佑,陇西(今甘肃境内)守、南郑公,为陇西房,陇西房后又分为39房;四子玑为赵郡(今河北境内)房,赵郡房后又分为东、南、西三组。繁衍昌盛,人丁兴旺,是当地的名门望族。

陇西李氏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特色

陇西李氏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特色 摘要:陇西是中华民族李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望出陇西,就其本意而言, 是指李氏的郡望为陇西郡, 而非今陇西之概念。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陇西李氏的发展既有辉煌也充满了曲折不平; 到唐朝李姓成为国姓, 陇西成为皇姓的郡望, 使得陇西李氏的发展达到了辉煌时期;陇西李氏文化的特色主要有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李姓帝王,百姓之最;名人辈出,成就斐然;宗族兴旺,家谱繁多;天下李氏,根在陇西。 关键词:陇西;李氏;祖籍;区域文化 望出陇西, 就其本意而言, 是指天下李氏的望族出自陇西郡。所说的陇西李氏的陇西, 是指李氏的郡望陇西郡, 而非今陇西之概念。唐朝时李姓成为国姓, 陇西成为皇姓的郡望, 使得陇西李氏的发展达到了辉煌时期, 亦使得陇西李氏文化在众多的姓氏文化中独具特色, 本文就其上述问题做出探讨。 一、陇西李氏 陇西是李氏宗族的发源地, 自古以来享有盛名。至今各地李氏, 寻根问祖, 大都可以上溯到陇西。《人民日报》1992年8月27日有《李氏根基在陇西》一文, 其中说道: 经过有关专家多年考证和掌握的大量历史资料证实, 李氏根就在陇西。目前, 甘肃省委、省政府办公厅正式批准在陇西修复李氏陇西堂,文中又说道, 台北出版的《李氏源流》一书称: 凡吾国各地所有李姓无不冠“陇西郡”三字, 足证李氏家族肇始于陇西, 殆无疑义。陇西是中华民族李氏的发源地之一。以下就陇西李氏的主要内容考述如下。 (一) 李氏郡望陇西 陇西, 指秦汉时期的古陇西郡, 是一个古郡名, 而非今之陇西县。陇西郡是我国建置最早的古郡之一, 始置于战国时的秦国, 辖陇山以西, 今甘肃省境中部的大片秦国属地,

百官堂李氏(陇西堂石首分支)

荆楚石首、华容“百官堂”李氏 “百官堂”李氏族人现多居于湖北石首、洪湖、监利、公安,湖南华容、南县、安乡等地。原“百官堂”李氏祠堂在石首高基庙镇大兴坛,文革中毁坏。 永乐年间,我族在五世祖李永思首撰族谱时编了二十派: 金水木火土谦良本性同 中和承祖德豫顺必兴隆 在一九四八年,第八届续谱时又增编了二十派: 有美循先绪绍闻广太昌 贻谋裕久远兰桂定腾芳 依据族谱和《明代贤相杨溥传》中考证:“百官堂”李氏的一世祖名叫李仁用,生于南宋宁宗庆元四年,即公元1198年。在家排行第八,世居今山东省昌邑县八角井。在宋理宗宝庆二年,也就是公元1226年,被朝延招举贤良,派到荆蜀之地,办管财赋税务。他到任后,看到石首城内绣林的山水很美,便落户东岳山下的八仙洞旁,大约在现在笔架山办事处办公室附近。 一世祖李仁用到石首后,延至五世,一共有子、孙、重、玄共四十九人,其中有三十人是朝延命官,并有进士三人。族中为三进士在石首立有三牌坊,石首县志对此有记载。 在明朝的永乐年间,即公元1415年左右,在五世祖李永安住宅旁设有家庙并设供奉大仙的祭坛,明末毁于兵,遗址在靖忠坊。到了清朝,遗址被豪右窃踞。后来在高基庙刘田岗设有祠堂,祖祠和

供奉大仙的祭坛相并而建,但祖祠要比大仙坛宏大。虽然华容的白竹寺、麻李港设有分祠,但在每年的清明节,族人们均先到刘田岗的公祠祭拜,后到分祠和祖墓祭扫。“百官堂”李氏祖祠的门联是:“由山东八角井迁八仙洞历年八百金马玉堂克绍八砖世弟, 自宋室三进士立三牌坊筮仕三朝武德文功不愧三楚名家。” 关于堂号,老谱中载有“大仙坛”,在石首族人中传之较多的是“大兴堂”,在华容族人中称的是“百官堂”。明朝时期,因我李氏在宋、元、明三个朝代有九十七人奉朝廷之命做官,故称谓“百官堂” “百官堂”李氏族规十二条 一、为人首重孝悌 二、伦常关系风化 三、成家必由勤俭 四、尊长务宜敬重 五、青年务要纯洁 六、父兄必严管教 七、族人须敦和好 八、祖业不能轻弃 九、收支务宜正当 十、垢墓不准破坏 十一、尊重管事地位

李氏家谱

一、李氏族谱序: 家谱之修,乃之大事,且夫家有谱,犹国之有史,郡之有志。若不知吾族源流来由,祖宗代系,且不知先辈创业之艰辛,也不知自己从何而来,忘祖忘恩,被世人耻笑、指责为不孝之徒。修之族谱,子孙后代需倍加重视,世代珍藏,相传记载。达到千秋万代,有序有谱之目的。 本谱修于共和国62年辛卯岁(2011)年2月,编写:李明祥;校正:李明庆、李明华。共印五册。 二、吾房修谱导言: 民国35年(1946年),吾父亲李昌益和二叔李昌银租了现在内江市东兴区(原内江县)人民村石子湾官家的田地耕种。当年腊月底由瓦店子搬家到了石子湾。石子湾原有二姑罗家三兄弟和罗永文两家人,我们家搬去后三家人。那里是简陋的土墙四合院茅草房,中间是晒坝。上房正中为堂屋,坐东南向西北。罗二姑一家住堂屋左侧两间和下屋中间,我们家住堂屋右侧两间,罗永文家住下屋两间,堂屋共用。各家香火都供在堂屋里,罗二姑家香火有神台桌,供在正中间,我们家香火供在右边。没有神台桌,用三脚架(鸡爬腿)固定在土墙上,每年家里有人过生日或有吉事,父亲都要烧香敬老人。那时,我们家的家谱放在香火上。父亲曾对我们说:“放在香火上的是记载我们李家世代相传的家谱,不能动它”。因此我们从未动过。直到 1966年破四旧时,放在香火上的家谱已被虫蛀坏,认为不敢留下而烧掉,而后再无法找到我房世代传序依据。但是,当年父亲讲的李氏祖辈之事,我们一直记得非常清楚。父亲说:“我们是火德公的后代”。他说:“火德公六十多岁还无子,后有人提亲,火德公去相亲,路上踢破了脚小趾甲,鲜血直流,火德公当时封赠说:我相亲成了生的后代个个都像我的脚趾甲是破的。”火德公相亲如愿,取了陈太婆生三子二女,果然个个左脚的小趾甲都是破的,由此而相传于火德公的后代。我房是火德公的后代是无疑问的。 父亲还说过:“我们李家在历史上出了不少大人物。唐朝时,李家就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家族”……。“火德公由福建迁广东,在湖广填四川时,李家当时有十几人迁到四川,其中有两兄弟在四川石子岭安居以后,回广东把前三代的坟迁 一

陇西李氏

陇西李氏,是李姓中最显要的一支。古时陇西亦称陇右,泛指陇山以西今甘肃省东部地区。秦汉时期设置陇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简介 中国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形成是在魏晋南朝之际,汉唐之间是我国士族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很多长盛不衰的名门望族,世代出将入相,地位尊崇,把持政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陇西李氏,是 陇西李氏 李姓中最显要的一支。古时陇西亦称陇右,泛指陇山以西今甘肃省东部地区。秦汉时期设置陇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陇西李氏源自于颛顼孙皋陶之后,世为理官,到了周朝时文化名人老子李耳是孔子的老师。其后是秦国的司徒李昙长子陇西郡郡守李崇,李崇之次子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李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其子孙飞将军李广是汉朝时的重要人物。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国主。南北朝时陇西李氏高官累世不断,门第高华,与赵郡李、清河博陵崔、范阳卢、荥阳郑、太原王并为中原五大高门士族,到了唐高宗时颁布法令禁止这五姓七家自行婚娶。陇西李氏到唐朝时连续出了10位宰相。陇西李氏一支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开创了一个文化兴盛的伟大时代。到南宋郑樵编《李氏源流》时,“言李者称陇西”。 [编辑本段] 李氏演变 秦代陇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后人尊他为陇西李氏的始祖。李氏成为陇西郡的名门望族是由李崇祖孙三代人创基的:李崇之次子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汉朝时,陇西李氏出了两位重要人物:飞将军李广及其从弟李蔡。李广孙李陵战败被俘降于匈奴,使陇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皇帝。到了隋朝,陇西李氏已经是权倾朝野的望族。陇西李氏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奉李姓为国姓。在唐朝,陇西李氏的声望超过了赵郡李氏。唐太宗修《氏族志》,将李置于诸士族姓氏之首,更将有功之臣赐姓李,从此陇西李氏由一个血缘系统的宗族演变成为一个“多元一体”的庞大世族。唐《姓氏

李 姓 源 流 考

李姓源流考 李姓是当今中国头号大姓,也是世界第一大姓。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专家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全国人口千分之零点五随机抽样资料,以及台湾省出版的(台湾地区人口之姓氏分布)一书进行统计,再经过计算机处理,结果表明,全国汉族姓氏中以李姓最多,李姓约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九,即世界上李姓超过8700万人。李氏在国内分布极其广泛,以北方居多;在台湾省,按人口多少被排在第五位;在海外,几乎遍及全世界:主要分布在朝鲜、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缅甸、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毛里求斯等国家及香港地区。 那么,李姓源于何时何地何人,是怎样形成的呢?李姓出自黄帝,其始祖皋陶是黄帝孙颛顼的后裔。皋陶在帝尧时任“大理”之官,主管司法,并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史称“五刑”。相传他还能驱使一头名为觟角虒的独角兽,这头怪兽极有灵性,能分辨善恶真伪,见了有罪的人就用独角去冲撞,见人说假话就发怒。皋陶在他的帮助下,断案从未出差错。编修于北宋末中叶的《新唐书?宗室世系》云:“李氏出自嬴姓。帝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司法长官),生益,益生恩成,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至纣之时,理徵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在今河南淮阳)契和氏与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木本植物的果实)得全,遂改理为李氏。利贞亦娶契和氏女,生昌祖,为陈大夫,家于苦(gu)县(今河南鹿邑)。”按,伊侯之墟当因伊河而得名,而伊河在今河南省西部,发源于栾川县伏牛山北麓,东北流,经嵩县、伊川,在偃师县杨村附近入洛河,所以,“伊侯之墟”应在今河南西部的伊河流域。又据《姓氏考略》,“理、李古字通”。于此可知,李姓是嬴姓颛顼的后裔,先为理氏,商朝末年因避难逃至豫西,后到豫东鹿邑县定居;为了感激“木子”保命之功及躲避殷纣王的追缉,又因理、李同音之故,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 唐人林宝(元和姓纂)称李利贞的11世孙是李耳(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说,昌祖的5世孙李乾“为周上卿大夫,取益寿氏女婴敷,生耳”。李耳,宁伯阳,外字聃,号为老子,生于苦县厉乡曲仁里,周平王时做过管理藏书的史官。这说明李氏自商末至东周初的二百多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据《新唐书?宗室世系》及《宰相世系》记载,李耳的8世孙李昙,宁贵远,为赵柏人侯,入秦为御史大夫,葬柏人(今河北唐山)西。昙有四子:祟、辩、昭、玑,因在外地任官,定民而分出两支。长子祟,字伯祛,任陇西守,南郑公,为陇西(在今甘肃境)房:四子玑为赵郡(在今河北境)房。后来,陇西房分为3 9房,赵郡房分为东、南、西三组,繁衍昌盛,人丁兴旺,都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 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即(史记?老了列传)中所云:老子后裔李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印太傅,因家于刘焉”。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历蜀汉、晋、唐、宋,都已发展成为当地的大族,其中有的融入于氏、白、苗、瑶、侗、壮、水、彝、傣、满、回、布依、仡佬、毛难、仫佬、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

迁往各地的陇西李氏

迁往各地的陇西李氏 陇西李氏迁往各地,不计其数,其著名者有从陇西迁往陕西的一支。 陇西太守李伯考的次子李向,为西汉时期的人,他的后裔逐渐发展,形成范阳房,所以史书称李向为范阳房始祖。 范阳,三国时期魏置的一个郡,治陕西涿县,晋朝时为范阳国,后魏复为郡。可见,在西汉以后的一段时期,陇西李氏的一支迁到了陕西,至西晋末年,李氏已成为甘陕交界之六郡中的大姓之一,氐人李特家族便是其中一支 从陇西迁往河北。 西汉大将军李广的孙子李忠,是顿丘房始祖。 屯丘,汉代所置的一个县,到晋朝,它成为屯丘郡治,隋朝复为顿丘县。故城在今河北清丰县西南25里。可见,陇西李氏在西汉以后,已有一支向河北扩展。 从陇西迁往河北,山东交界处。 侍御史李本的次子李恬,大约为三国前期的人,从他这一支派中衍成了渤海房,史称他为渤海房始祖。 渤海,汉朝所置的一个郡,当时治河北沧县。后汉把郡治移到河北南皮县东北八里。此后历代有因有废,治地不同,大体包括今河北海河以南,静海、青县、沧州、南皮以东,山东乐陵、宁津、无棣以北的地区。于是,陇西李氏中的一支在大约公元2世纪,迁到了今河北、山东的交界处。 豫,鲁、甘,晋的陇西李氏。 晋朝济北、东莞二郡太守李雍之孙李盖,成为安邑房的始祖。 安邑,为汉朝所置的一个县,后魏分安邑为南安邑、北安邑二县,不久又改北安邑为夏县,隋改南安邑为安邑。地属今山西夏县、安邑县。可见,李盖这一支派在晋朝以后从陇西迁至今山西,成为陇西李氏在山西的一个支裔。

晋朝东莞太守李雍之长子叫李伦,李伦的五世孙李文度,为西凉安定太守。他后来归后魏,并徙家于河南京洮山北,于是,形成丹阳一大房系。 丹阳,后魏所置的一个郡,北齐废,故治在今河南项城县东北。由此可知,在南北朝时期,陇西李氏中的一支迁到了河南项城一带。于是,在河南也有了陇西李氏的家族。 西凉武昭王兴圣皇帝有十子,其中李愔之曾孙李系,为平凉房始祖;李翻之孙李承为姑臧房始祖;李翻又一孙李茂为敦煌房始祖。 平凉,是东晋时苻秦所置的一个郡,后魏沿置,治所在今甘肃平凉县内。 姑臧,始为汉朝所置的一个县,后魏改为林中,北周复旧名,唐陷于吐蕃,即今甘肃武威县。 敦煌,初为汉朝所置的一个郡,唐建中间陷于吐蕃,大中时收复,号归义军节度使,即今甘肃敦煌县。可见,大约在南北朝时期,甘肃境内除了原在陇西郡的李氏大宗族外,还有出自陇西李氏而分散于甘肃三地的三支派系。 西凉兴圣皇帝之子李翻,其曾孙名叫成礼,由他衍出了绛郡房。 绛郡,治在今山西新绛县。此地初为后魏的东雍州及南太平郡之治所,不久,改郡为征平,又废州,改郡为正平。东魏复置东雍州,北周改为绛州。隋初郡废,移绛州治正平县。可见,大约在南北朝的时期,又有一支陇西李氏迁至山西,它与在此之前迁至山西安邑的一支,同出一源,又同迁一省。 西凉兴圣皇帝第七子李豫之玄孙,名李纲,他是武阳房的始祖,他的家族是陇西李氏迁往山东的一支派系。 《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所载武陵、武阳二房,实为李纲一房。按唐以前陇西李氏的播迁仅止于长江以南的说法,当取武阳。

大槐树迁民之 李姓

大槐树李(l ǐ) 姓 系承皋陶, 始祖为利贞、李耳, 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一姓。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李氏始祖为平阳府、洪洞县、赵城县等籍人氏, 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 至清末其后裔分布: 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晋中、晋北、晋东南。李姓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风俗通·姓氏篇》。〔姓源〕其姓源主要有三: ①源自嬴姓。据《元和姓纂》、《北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 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高阳氏颛顼帝生于若水, 居于帝丘。其生有儿子大业, 大业生子女华, 女华再生皋陶, 因生在曲阜偃地, 得偃姓。帝尧时, 皋陶曾担任大理官。生有儿子伯益, 被赐为嬴姓, 为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伯益生恩成, 后子孙历虞舜, 从夏朝到商朝, 世代都担任大理的官职, 因此皋陶的后裔按照当时的社会习惯, 以官为氏, 就用官名中的理字作为姓。到了商纣王时, 理姓家族传到了理徵, 理徵字德灵, 因敢于直言向纣王进谏而为纣王所不容, 最后被纣王处死。理徵的妻子陈国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到古伊国的旧址伊侯之墟, 靠吃木子即李子的果实充饥才能得以活命, 于是就理姓改为李姓。另一种说法: 周之前未见有李氏, 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 因理、李两字古音相通, 老子为利贞的裔孙, 因祖上世世代代为理官, 便也以李为姓。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正史中记载的第一个李姓人物是李耳。②源自他族改姓。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 又聊城的李姓有两支, 一支世代担任契丹族的酋长, 后来迁到京兆; 另一支为奚族人, 姓氏不明。这两支族人都由唐王赐为李姓。又鸡田的李姓, 原为河曲的一个部落, 后来这个部落的光进作了唐朝的节度使, 于是唐王赐光进姓李; 又渤海国是唐朝时 人建立了政权, 渤海人茹常作了朔方的将领, 因屡立战功被赐姓李, 并改名为嘉庆。③源自他姓所改。据《通志·氏族略》记载, 唐时有名叫董秦的, 是幽州蓟地人, 从叛将史思明的军队中突围出来, 唐朝大将李光弼将他召到国都长安, 唐王赐他姓李; 西域也有李姓。唐肃宗乾元元年, 西域匿识国国王来朝见唐王, 唐肃宗赐他姓李。另据《魏书·官氏志》记载, 北魏鲜卑族的复姓叱李氏, 后改为汉姓单姓李。又同州蒲城人郭子和与他的弟弟子政、子端、子升一起归附唐朝, 唐王赐他姓李。〔郡望〕李姓的郡望主要有陇西郡、赵郡、顿丘郡、渤海郡、襄城郡、江夏郡、中山郡、广汉郡等。陇西郡: 战国时秦昭襄王二十七年设置, 属今甘肃省东乡、陇西地区。治所在甘肃临洮。〔堂号〕李氏的堂号主要有陇西、赵郡、平棘。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 今甘肃的兰州、巩昌、秦州一带) 。〔堂联〕李姓的堂联有: 陇西望族; 北海名流( 李邕) 。卫公勋业( 李靖) ; 元礼门墙( 李膺) 。经传道德( 李耳) ; 名重谪仙( 李白) 。家藏邺架( 李泌) ; 召赴玉楼( 李贺) 。居士词犹传漱江( 李清照) ; 娘子军莫与争锋( 平阳公主) 。狂歌痛饮双仙骨( 李白) ; 索句呕心一锦囊( 李贺) 。木荣花绽展春色; 子孝孙贤传嘉风( 木子为李) 。岷江水利千年颂( 李冰) ; 昌谷诗风万里香( 李贺) 。诗礼趋庭, 人羡邺侯卷轴( 李泌) ; 忠贞体国, 世瞻元礼肃墙( 李膺) 。世系考春秋, 御史名官、东鲁圣人曾问礼( 李耳) ; 渊源溯唐代, 翰林著绩、玄宗皇帝也求诗( 李白) ; 鸣凤朝阳, 谏诤均推御史( 李善感) ; 宫袍带月, 神气咸饮谪仙( 李白) 。田可耕, 桑可蚕, 书可读, 袭誉传家至宝( 李袭誉) ; 战则胜, 攻则取, 守则固, 文忠开国殊勋( 李文忠) 。胪唱儿孙三百辈; 经传道德五千言( 李氏祠联) 。楷模听松风, 敢与龙门望第; 文章标花萼, 莫忘鹿洞遗规( 李氏祠联) 。玉炉修炼延年药; 真道兴诚益寿丹( 李耳说经台联) 。匡山怀哲士; 青莲慕奇才( 李白祠联) 。新添十竹皆紫玉;恰对九峰如画屏( 李兆洛撰书联)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李大钊撰书联) 。〔名人〕九九版《辞海》收录李氏329 例,《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李氏1806 例,《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录2774 例。李姓的历史名人古代有伟大哲学家、道学派创始人李聃, 即老子; 战国时赵国有名将李牧, 秦蜀郡太守、都江堰的建造者、古水利专家李冰; 两汉有飞将军李广; 随末李渊、李世民建立唐朝; 唐代名将军李靖,著名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 唐末名将李克用, 克用之子、后唐始主李存勋; 五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 ,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族谱模板 李氏宗谱

前言 经考:(李、里、理)三归一统的李姓乃当今中华第一大姓,有史以来均为神州大地名门望族。李氏祖先古往今来在朝廷和地方为官者及名门志士何止万千。自魏晋南北朝及唐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在朝为官者无不官爵显赫,功著王室,任人孝廉忠清,博学多识,勋德兼著。仅举一例:唐王朝数百年为李氏天下;党中央十五届政治局常委七人中有三人姓李,足以证明在战天斗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各个领域,李氏祖先都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创出了丰功伟绩。正如我族九代孙李大仁为《李氏宗祠》门柱拜题对联:“上下五千年鲤鱼长居龙门,纵横八万里吾族誉满神州”。我等作为历史名门望族之子孙,理应遵照门联“追忆逝者缅怀前辈承遗志,弘扬正气勉励后代创伟业”之精神,认祖归宗,分清房分,世代相传,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发扬光大。古人云:“人生在世姓望在先,若不知之,岂为人子”。应该深知人无祖先,根从何来、人无父母,身从何来的道理。 回顾我族光辉的发展历史,无不为之心潮澎湃,激情满怀,感到骄傲和自豪!此次理顺宗亲关系,正本清源,防止失传,意在使陇西李氏族众发扬“有荣共享,有辱共御,有事同谋,同舟共济”的优良传统,从而达到自尊、自爱、自强。百行孝为先,尊老爱幼,以智化愚为贤,模范遵纪守法,路正端行,凡族人有红白喜丧,都应礼尚往来,并效法列祖列宗保护好我族文化遗产

及各处坟茔、墓碑不遭破坏,提倡为上辈建造墓碑,使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据《陇西李氏族谱》载:我族乃唐广平王之后裔,传至“杰公”,沦为平民。杰公育十子,因逃难而亡其九,唯第三子“奇公”立于人世,居福建汀州。后因与外姓发生冲突而避于海外长达八年,尔后经商返回大陆于江南宜兴县南门定居,娶甘氏,育一子名“珠”,珠公育五子,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金德、木德、水德、土德四公无考,唯火德公生于南宋理宗年间,流寓上杭县胜远风浪港,娶伍氏,年六十无子,复纳陈氏为副室,育三子,长乾培,次坤培,三巽培.火德祖九十七而终,葬于福建汀州梅火岭火浪里壬山丙向;陈氏五十七而终,同甘氏葬于府城学衙内. 后因诸多原因,先祖迁广东谋生,继迁四川顺庆落叶大竹百坟山。上仰祖于乾隆年间复迁保宁府巴州枣林境内灵山场西狮山坎下李家老屋定居,繁衍至今,现十二代人居住巴南各处,繁荣昌盛,自强不息,屹立于人群之中。“朝、纲、贵””三辈人历尽艰辛,于明末清初建造成金碧辉煌的古祠和若干座墓碑,为我族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物,但在文革中我族个别不孝子孙伙同外姓对祠堂和各处墓碑损毁惨重,令人痛心疾首,幸族中有识之士与族众共议,与九九年捐资出力将祠堂维修一新。现祠后墓群属国家重点文物予以保护,二零零五年冬根据自然界划定了一定地盘圣神不可侵犯。综上所述,足以说明我族长发其祥,永世吉昌。

李氏家谱文化

李氏家谱文化 人类从远古走来,经历了千百万年的历史跋涉,一步步地从自然荒芜走向社会文明,在这个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血缘关系的氏族文化或部落文化,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家谱文化承载的伦理、情感和道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有它,我们的社会和谐而有序;我们的生活才精彩分呈,丰富多彩。它记录了族群生命的年轮,连接了族群的生命情感,谱写了族群生命长河的凯歌。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正因为家谱文化的记录,才形成了今天中华文化百舸争流的繁华。更多资料:百姓通谱网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李氏家族文化记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我们的远祖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五帝”时皋陶的氏族联盟时代。传至理征时,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幼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今河南苦县)。其后利贞畏于纣王追捕不敢姓理,以“木子”救命之恩,改为“李”氏。由此我们知道利贞是李氏得姓始祖。唐代在甘肃省陇西县南安乡一心村庙儿巷建有李家龙宫。后来李姓后裔在此祭祀先祖。殿堂门高悬“陇西堂”巨匾,堂内供有李姓始祖利贞及先祖李耳、李崇三尊牌位,陇西堂逐渐成为后世各地李姓裔孙家谱记叙的堂号,陇西遂成为华夏李氏族人的精神故乡。 唐太宗诏颁《氏族志》揭开了我李氏宗谱的扉页,李氏宗族因为有李唐王朝的详细考证和记载,才有血脉源流、支庶蕃衍的历史记录。从得姓始祖利贞到唐太宗李世民为57代。自唐代以后,李氏宗亲支庶只要有家谱世系记录,无论你在天涯海角,还是在异国他乡,都可以追根溯源到利贞始祖世系,或至唐宗室的血脉世系。这一宝贵的家族文化是李氏家族血脉同源、人文相承的万世史书。老子《道德经》经纬伦世,生命和谐之论,万古流芳。李唐王朝,威振中国、环宇世界,三百年国姓,登峰造极。贞观之治成为中国历史的政治辉煌,唐代诗文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高峰。历史人物史册不绝,帝王将相不乏其人。千百年来,李氏族人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庞大族群,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中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嘉鱼李氏一世祖璠公,裔出大唐吴王房江西永修磨刀李始祖衟公。据《嘉鱼湖西璠公李氏宗谱》记载,远祖考定为:大唐太宗世民三子吴王恪房世系—琨—袆—峄—远—元—涛—承休—仲宝—景圭—衜—辂—德陪—晖。晖生四子(琛、璠、玙、珩)。南唐时璠公由江西武宁之樱川迁徙嘉鱼湖西,其后人裔孙蕃衍,瓜葛绵延,至宋代始有家谱。以后时愈久,地无疆,族大丁繁,裔孙有系,伦理不乱,宗亲地域之情由是相缘,族居他乡一家亲。经过一千多年历史苍桑,其族人主要居住在嘉鱼、赤壁、咸安、崇阳、通山、洪湖、汉南、江夏、南漳、荆州、仙桃、沙市、湖南临湘、汩罗、四川万县、贵州毕节等县市,也有部份迁居他省等的。千百年来,族人秉承先祖功德,生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勤勤垦垦,艰苦创业,薪火相传,枝叶繁茂,瓜瓞绵延,兰桂腾芬。创造了嘉鱼地域光辉灿烂的人文历史! 从宋代开始,李氏三世宗仪、宗儒首创湖西义学,开创嘉鱼义塾先河,重教倡学为家之范。家谱载:“人之去禽兽、修四德、敦五伦、励百行,皆由教之始”,“其所教者,人伦物理纲维世道”。宋、元、明、清及后世族人科第蝉联,文人尉起,英才辈出,国史、方志、家谱史册不绝,赞为世家大族。明代李田、李承芳、李承箕、李承勋、李承恩、李沂、李僚等一代家之才子、国之良臣,闪烁“嘉半朝”历史星光,“俾嘉鱼之名丕显于南楚”(家谱),积淀了嘉鱼厚重的历史文化,是我县宝贵的历史财富。嘉鱼李氏宗谱,是李氏族人千年的文化遗产,她既是李氏族人生命伦理的脉系记录,更承载了李氏族人薪火相传的伦理、情感和道德;既记录了几万李氏族人的人生篇章;也记录了嘉鱼地域的历史辉煌。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发展、大变革,族群迁居频繁的历史条件下,这一文化载体凝聚了族裔宗亲地域之

陇西文化

陇西文化 陇西概述。陇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秦设陇西郡后,陇西便成为历代郡、州、府所在的西陲要镇。元代设巩昌都总帅府,辖5府21州(今兰州市以东和四川、陕西部分地区),陕甘分省后,甘肃巡抚也曾驻节,成为甘肃最早的省会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许多灿烂的文化,源远流长的李氏文化是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陇西是西北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和交易、信息中心,是甘肃重要的铝冶炼及加工基地,甘肃中部和南部物资交流、集散的重要场所,是古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路桥的必经之地,交通便捷,区位优越。 一、历史文化(古建、遗迹、遗址、文物) 1.李氏文化。李氏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甘肃重要文化产业品牌以及甘肃“四大文化”之一。景观遗址是李氏文化的重要依托,有“李家龙宫”(唐太宗曾御笔亲书“李家龙宫”而得名)和“仁寿山李氏宗祠”等。 2.四大书院。明宪宗成化六年 ( 公元 1470 年 ), 在县城南大街设立贡院,供陕甘学政按临巩昌时举行岁考和科考,书院曾经有四:崇文书院,崇羲书院,南安书院,襄武书院(清代)。 3.千年建筑。 声闻四达威远楼。始建于北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明太祖洪武

元年,依旧址重建,取名雄镇楼,楼头高悬“巩昌雄镇”、“声闻四达”两块巨匾。清道光十六年(1836)又加修葺,并将宋徽宗崇宁元年所铸4吨铜钟(国家一级文物)移置楼上,为省级文物文物保护单位。 棂栏巧秀保昌楼。位于县城北关外里许火焰山岘口。光绪九年(1883) 由知县李寿芝集资重建为陇西北川入城的第一景观。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伟岸耸立文峰塔。位于陇西县城东南文峰镇渭河南岸9公里处的二级台地上,该塔建于清道光十七年,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甘肃保存不多的风水类古建筑遗迹,也是陇中唯一的一座清塔原体,是研究陇西明清建筑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4.遗址文物:有梁家坪、暖泉山遗址,为新时期时代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存,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尖底彩陶瓶(马家窑彩陶中的罕见品,距今5000年,现藏于国家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有双耳彩陶罐(马家窑彩陶)、战国彩绘星云纹灰陶器等一级文物4件;有战国玉壁、唐代陶鞍马等二级文物55件。 5.红色文化(包括红军长征文化和陇右地下党革命文化) 6.中药材文化:陇西有“千年药乡”、“天下药仓”、“西部药都” 、中国黄芪之乡”之美称,是全国“道地药材”的重要产区之一。 二、历史人物(著作、小传) 1.西汉右将军廉褒 2.东汉医学家封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