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含义

利率市场化含义
利率市场化含义

利率市场化含义

利率市场化不仅是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大势所趋和客观要求,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效应、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都将产生巨大影响。那么利率市场化的含义到底是什么?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

利率市场化的含义

利率市场化有时也被称作利率自由化。它是指利率不再由中央银行主观制定,而是变为由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自发确定的过程。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精髓并不是改变利率,而是改变利率的确定过程。利率市场中的市场化是指,整个经济的利率高低水平、利率风险结构和利率期限结构,将由原来的由中央银行主观确定,调整为由金融市场中看不见的手根据资金的供需状况自发调节。一个市场化的利率,就能够准确地反映宏观经济中资金的配置状况。

利率市场化的举措风险

缺陷

国外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实践主要依据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理论与金融深化理论,即利率管制导致金融抑制,导致利率远远低于市场均衡水平,资金将无法得到有效配置,金融机构与企业行为将会发生扭曲。

但金融危机表明,国外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已捉襟见肘,有些经济学家指出经济系统不是一个封闭的均衡系统,更像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在对计算机行业的研究中发现了收益递减规律经济系统会存在远离平衡的状态)。

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大银行竞相抬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甚至出现存贷款利率倒挂现象。小银行难以招架,或被大银行吞并,或破产倒闭。这也说明了利率市场化符合收益递减规律,使得大银行日益强大,小银行纷纷破产。

金融危机

世界银行研究发现,在调查的44个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国家中,有近一半的国家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发生了金融危机。如东南亚、拉美地区、日本等。

日本的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市场自由化扩大了银行的投资渠道和领域,为追逐高利润,银行的冒险性和投机性增强,纷纷将资金投向高风险资产,自由资本占总资产比率不断下降。尤其是泡沫经济时期,银行大量资金流向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泡沫经济破灭后,股市、房地产价格暴跌,银行坏账大幅上升。

阿根廷:阿根廷是拉美率先推行利率市场化的国家。但其利率市场化却是在国内经济不稳定背景下展开的。早在1971年2月,阿根廷就开始了部分利率市场化的尝试,但不到一年便夭折,原因是大量资金从商业银行流向率先市场化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1975年,在恶性通货膨胀的压力下,阿根廷第二次启动金融改革,再度推行利率市场化,除了储蓄存款利率上限仍定在40%外,取消了其他所有利率管制措施。

1977年6月全部放开利率管制,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利率的全面市场化。但利率市场化并未有效缓解阿根廷国内通胀率高企、金融市场发展缓慢的局面,反而增加了经济金融的波动性。

改革实施后,阿根廷国内利率迅速上升,利差进一步放大,银行等金融机构放贷热情高涨,国内资金供不应求,资金需求者转向利率较低的国际金融市场借贷,导致外债过度膨胀,大批企业无法偿还银行贷款而倒闭,最终导致债务危机,阿根廷政府只好在20世纪90年代初放弃了利率市场化政策。

最新的金融危机也说明,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体制存在较大问题,因此中国绝

对不能照搬照抄。

过程性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金融市场化过程中的关键一步,这一过程充满风险。由于利率市场化,银行系统将面临着更加严重的不确定性。为了争抢市场,银行将不断上调利率水平,这意味着银行将承担更多的风险。利率市场化也将使金融借款合同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并影响宏观经济稳定。

在法律制度相对薄弱的国家,利率自由化也会带来大量违约的出现。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会带来两个结果,即过度投资或者投资不足。

利率市场化改革将给商业银行带来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所谓利率市场化的阶段性风险是指利率放开管制的初期,商业银行不能适应市场化利率环境所产生的金融风险。

在转轨阶段,利率市场化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加重商业银行的风险:一种是由于长期的利率压制,市场化后的利率水平必然会升高,银行之间吸收存款的’竞争加剧。

但是利率上升得过快、过高,就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信贷活动中的逆向选择效应和风险激励效应使资产平均质量下降,信贷风险增大,原来由分散的存款人承担的风险主要落在了银行身上。

另一种是在利率水平整体升高的同时,利率的波动性也迅速增大。但在长期管制环境中生存的商业银行往往不能适应这种变化,既不能把握利率的变动规律,又没有合适的金融工具来规避利率风险。经济史上利率市场化加速实现时几乎都伴随着或大或小的银行危机。

典型代表是台湾银行业在利率放开管制后集体亏损了三年,其中最主要原因是台湾银行业发展过多过快,产生了过度竞争。

所谓利率市场化的恒久性风险即通常讲的利率风险。与阶段性风险不同,利率风险源自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即由于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导致利率变动时银行的净利差收入产生波动。由于中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期限失衡相对较为严重,因此,随着利率逐步市场化,在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四类基本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中,利率风险将逐渐成为最主要的风险。

利率市场化对金融市场的好处

银行存款利率上升

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存款利率将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商业银行为了吸收更多的存款,会以更高的利率作为招牌来吸引储户。

银行靠提高存款利息吸储可能不会长久,这种现象在利率市场化初期表现明显,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的竞争会趋于理性,在市场资本充足的情况下,市场利率会趋于平衡,银行自然就不会仅以高利息来吸引储户。

银行理财产品多元化

目前市场上银行理财产品多以固定收益类产品为主,风险相对较低。

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理财产品可能会在两个方面改变,一方面产品形式向基金化发展,比如对银行理财产品做到成本可算,净值可估,投资更加透明化;另一方面产品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会有更多银行理财产品挂钩贵金属,汇率,黄金等,银行理财产品结构的改变可能在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也会带来更高的风险,因此投资者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不要只看收益,更要看清理财产品的风险。

股价或下跌

如果利率市场化能够让理财产品的收益保持一定的高位,那么投资者更愿意买低风险的货币基金或者银行理财产品,而不是去买股票,尤其在A股市场处于低迷时期,股民也更愿意把资金放在低风险的理财产品上,而不愿意在股市上冒险,因此会导致股市下跌。

影响股市的因素还有很多,在利率市场化后,股市也有可能在利好因素的作用下,股市反弹;另外当利率市场化到成熟时期,会给股市带来好的影响,因为此时市场资金配置将趋于平衡,市场利率降低,会致理财产品收益降低,投资者自然会把资金转向股票市场。

个人房贷利率议价空间或更大

利率市场化后,银行贷款利率下限取消,但是要围绕央行基准利率上下浮动(银行业内人士表示:如果银行下调贷款利率20%,银行将不赚钱了)。

银行通过高息得到的存款,自然不会捂着不放贷,而是找到优质客户或者好的投资项目来放贷。虽然现在各个商业银行对个人房贷已经基本取消了利率优惠,但是银行集体表态房贷政策不变,只是有些银行降低了房贷的总额度。

银行对优质客户往往不但会缩短放款期限,也会给与一定的利率优惠,因此贷款人要成为银行的优质客户,注意自己的日常消费习惯,不要影响自己的信用记录(比如短期贷款不还,信用卡逾期未还等行为)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意义与模式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意义与模式 我国目前仍属于严格利率管制的国家:政府包揽一切利率的制定,金融机构利率自主权几乎没有。利率尚未市场化,常常有研究者对此耿耿于怀,并将它作为中国金融深化程度不足的主要原因。这大约也是受了麦金农·肖的影响,把放开利率作为金融深化改革的核心。即使在产权比较明晰的私有制为基础的发展中国家,以利率自由化为核心的金融深化改革的效果都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在我国20年改革中,企业和银行一直未实现完全商业化经营,利率充其量只能在动员储蓄、化消费为积累方面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而对于避免贷款的低效益使用却无能为力,至少对于大部分国有企业是如此。在企业非企业化经营、贷款利息进入成本、企业财务软约束的情况下,放开利率不可能达到遏制企业过旺的外源融资需求以阻止信贷资金低效益使用的目的。在银行微观经营机制不健全、基层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能进行自我约束的条件下,放开利率还有可能造成利率恶性竞争,金融秩序混乱。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与麦金农假定及国内很多想当然看法不同的是,在1982年以前中国并没有实行人为低利率,实际利率一直高于5%。即使在1982年以后,实际利率水平也一直较高,只有个别通货膨胀剧烈年份才是负利率(见表1)。如果考虑到储蓄补贴率,几乎就不存在负利率时期。由于实际利率水平较高,以及资本市场不发达,过去50年来我国严格的利率管制并没有导致储蓄的减少,相反储蓄率一直位于全球前列。所以,近20年来没有把利率市场化作为金融改革的核心,并未造成主流意见所描述的弊端——储蓄不足投资规模缩减。(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认为利率市场化起不到麦金农·肖所描述的作用,并不等于否认利率管制弊端的存在。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大,特别是在非国有企业和股份制银行的兴起以及国有商业银行及部分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之后,利率管制的弊端愈显突出。“ 在严格受控的金融体系中,银行贷款利率一般是有上限的,这使银行不可能获取高风险贴水,这样,对高风险客户的贷款将会无利可图。”(Asli Demirg— Kunt 和 Enrica Detragiach e,1998)商业银行不能通过利率差别来区别风险不同的贷款人,高风险贷款缺乏高利息补偿,银行处于风险收益不对称状态。实践中,多数企业支付的贷款利息远高于官方利息,只是这些剩余被个体或小集团寻租,没有计人银行帐表。多年来,屡禁不止的“储蓄大战”和帐外帐经营就是利率管制扭曲的反映,我国金融机构的大量不良资产正成因于此。 利率管制还会强化金融工具之间的非市场差别,因而制约公平竞争。如,长期以来,债券利率一直高于存款利率,直接导致居民节余资金向债券倾斜。 1999年3 年期国债就比银行同档次存款高0.58%,一些企业债券更是高出银行存款利率3个百分点。需要指出的是,1999年债券利率较银行存款利率高1%—2%与前几年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前几年高1%,若换算成百分数就是高10%(1%十10% ),现在高1 %,则换算成百分数就是高2 5%(1%十4%)。可见,二者悬殊之大。近年屡屡出现的居民排队抢购企业债券、国债券的原因即在于此。再如在浦东国际机场贷款招标方面,中国银行由于受到利率管制只能提供UBOR十1.32%的外汇贷款利率;而汇丰银行的贷款利率为LI-BOR十0.2%,显然汇丰具有竞争优势。 现在,人民币利率远低于美元利率,一年期相差3个百分点,而且中国经济增长已从高位上滑落,这使得今后几年资本外逃的压力继续加大。解决资本外逃问题,短期内依靠加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现状和展望.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现状和展望 一、背景 首先了解什么是利率市场化?较为一致的观点有两种:一是政府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行政管制,解除对银行存贷款利差的保护,靠市场供求决定资金的价格;二是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形成,即在市场竞争较充分的情况下,任何单一的市场主体都不能成为利率的决定者。实际上,这两种观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利率市场化是由政府推进的一项改革,政府放开利率管制的过程就是由市场主体通过竞争机制决定利率的过程,其目标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金融机构,由后者根据资金状况和对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金融市场利率为中介、由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其次是为什么要推进利率市场化?从各国经济发展经验看,利率管制往往造成实际负利率,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下,抑制了经济增长。由于资金价格受到了行政性压低,一方面金融体系吸收国内储蓄的能力被削弱,造成了资金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过低的利率又刺激企业对资金的过度需求,造成资金需求远远大于资金供给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形成资金分配的固化,弱势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资金,被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改革就是要减少人为因素对金融的影响,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资金分配上的功能,消除金融抑制,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普遍采取利率管制的政策。政府管制利率的直接目的在于通过行政方式压低资金成本以推动经济的增长,以及通过限制竞争来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及石油危机的冲击,各国饱尝通货膨胀高企和经济增长停滞之苦,开始放弃过多干预市场的政策,由此展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美国自1980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于1986年废除了对存款利率进行管制的Q规则;日本自1977年允许商业银行承购国债上市销售,至1994年放开全部利率管制;90年代末,印度、印尼、韩国等国也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推动下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大大推动了这些国家金融体系的建设,降低了金融成本,提高了市场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从人民银行成立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金融部门不得自定利率,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利率的唯一机关,其他单位不得制定与国家利率政策和有关规定相抵触的利率政策或具体办法。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200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确定为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实质上分为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我国利率市场化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推进的 第一,先行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1986年1月,国务院颁布《银行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专业银行资金可以相互拆借,拆借期限和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1995年11月,根据国务院有关精神,人民银行撤销了各商业银行组建的融资中心等同业拆借中介机构。从1996年1月,所有同业拆借业务均通过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网络办理,从而生成了中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CHIBOR)。1996年5月,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取消同业拆借利率上限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正式放开,标志着利率市场化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进程

[财政政策,中国,利率]浅析利率市场化对中国财政政策效应的影响

浅析利率市场化对中国财政政策效应的影响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中国即将迎来利率市场化改革最关键的一步存款利率市场化。纵观近20 年的改革历程,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截止目前,先后完成了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债券回购利率、票据市场转贴现利率、国债利率、外币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贷款利率管制也于2013 年7 月20 日起全面放开,目前仅剩下存款利率仍处于管制之中。2014 年11 月22 日,中央银行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 1 倍调整为1. 2 倍,加速了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关于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利率水平影响,盛朝晖( 2010) 研究表明,在名义利率资料比较完整的20 个国家中,有15 个国家名义利率上升,仅有5 个国家名义利率下降; 在实际利率资料比较完整的18 个国家中,有17 个国家实际利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只有1 个国家的实际利率因宽松型货币政策出现下降。[1]金中夏( 2013) 研究指出,随着均衡存款利率的上升,将有利于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并且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将显著提高。[2]但其研究框架未包含财政政策,财政政策作为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均衡存款利率上升其有效性会如何变化呢? 这一问题国内还鲜见研究。中国的市场经济具有政府主导型特征,政府支出对居民福利有较大影响。因此,研究利率市场化对财政政策效应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解决该问题的难点有两个: 一是模型的构建,因利率市场化为政策性改革,引起联立方程组中具有经济意义的参数发生改变,从而产生卢卡斯批判,所以传统的计量模型很难解决该问题。二是对政府支出一般都是作外生化处理,很难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当政府购买作为内生变量处理时,利率市场化改革会对政府购买的政策效应产生影响。本文的研究拟将突破以上两个难点。 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可以很好地避免卢卡斯批判问题,参考Tsung - wu Ho( 2001) [3]的分析框架将政府支出的目标定位于居民效用最大化,以此来内生化政府支出。故而本文通过构建包含引入政府支出的居民效用函数的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来分析并解释利率市场化后名义利率上升对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本文安排如下: 第二部分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 第三部分模型构建; 第四部分对数据进行简单说明并对模型进行参数校准与估计; 第五部分对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和脉冲响应分析,数值模拟分析利率变动对经济结构及各主要经济变量的影响,脉冲响应分析政府支出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第六部分为结论。 关于利率市场化对财政政策效应的文献较为鲜见,有关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效应方面的文献较多,下面从研究结论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来叙述。 研究结论上,其中最有争议的是财政政策对投资和消费的挤入挤出效应。一种观点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具有挤出效应,代表性成果有Burnside( 2004) [4]、McGrattan Ohanian( 2006) [5]、王明成和尤思梦( 2013) [6]、张延( 2010) [7]等。另一种观点则否认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具有挤出效应甚至存在挤入效应,代表性成果有Linnemann Schabert( 2006) [8]、Gali et al. ( 2007) [9]、贾松明( 2002) [10]、李永友和丛树海( 2006) [11]、张龙和贾明德( 2008) [12]、王文甫和朱保华( 2010) [13]等。学者们认为积极财政政策具有挤出效应的主要理由有: ( 1) 政府作为投资主体,以大规模的财政货币资金投资于基础建设,必然排挤经济主体进入竞争性的基础建设项目,抑制了投资需求的有效增长。( 2) 大规模的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的配套,客观上减少了商业银行对企业( 特别

金融学各章节概念

金融学各章节概念 第一章 等价交换原则:商品交换中,相互交换的两种商品必须具有相等的价值(即生产这两种产品时,必须耗费同样多的人类劳动),这就是等价交换原则。 货币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固定地由一种特殊商品来表现,这种特殊商品(黄金、白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它是价值形式的最高阶段。 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由国家和银行提供信用保证的流通手段。它通常由一国政府或金融管理当局发行,其发行量要求控制在经济发展的需要之内。信用货币包括辅币、现钞、银行存款、电子货币等形态。 价值尺度: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时,发挥价值尺度的职能。这是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 价格标准:指包含一定重量的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在历史上,价格标准和货币单位曾经是一致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单位名称和货币本身重量单位名称分离了。 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就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贮藏手段:当货币由于各种原因退出流通界,被持有者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绝对化身而保存起来时,货币就停止流通,发挥贮藏手段职能。 支付手段: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着支付手段职能。如货币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所执行的职能。 世界货币: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货币超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执行着世界货币职能。 货币制度: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它主要包括货币金属,货币单位,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准备制度等。铸币:是指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即贵金属的含量)并标明面值的金属货币。 本位币:本位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本位币是指用货币金属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所铸成的铸币。本位币是一种足值的铸币,并有其独特的铸造、发行与流通程序,其特点如下①自由铸造。②无限法偿。 金银复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以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币,均可自由铸造,自由输出、输入,同为无限法偿的货币制度。金银复本位制又分为平行本位制和双本位制。 金本位制:金本位制又称金单本位制,它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其形式有三种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无限法偿:即在货币收付中无论每次支付的金额多大,用本位币支付时,受款人不得拒绝接受,也即本位币具有无限的法定支付能力,即无限法偿。 有限法偿:有限法偿是指,货币在每一次支付行为中使用的数量受到限制,超过限额的部分,受款人可以拒绝接受。 格雷欣法则:即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就是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所谓良币)必然会被人们熔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所谓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 银行券:银行券是一种信用货币,它产生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职能的银行证券。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论文摘要】 利率市场化是资本市场中资金价格体系的革命,是我国金融产业逐步走向市场的必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引导整个金融部门乃至全社会经济达到均衡。而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利率自主权的同时,也隐藏着更大的风险。利率市场化将给我国银行业带来新的冲击和更大的挑战。本文从国外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和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出发,从息差、利率风险、利率定价和产品研发四个方面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中国银行的影响,并得到了利率市场化将会增加风险控制难度和管理效率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文章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促进中国银行的持续、协调发展。 1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自从二战爆发以后,大部分的国家都经历了从利率的管制到市场化的进程。从发达的国家来看,利率的的市场化只要是伴随着科学技术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家原有的体制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制约,在加上一波又一波的景荣创新的浪潮在规避着传统的利率的管制,所以自然而然的就对旧的利率管制的方式进行否定。从发展中的国家来看,他们为了追求经济的超常发展,实行了一系列的低利率的管制政策,然后通过强制储蓄的方式来将工业化的资金集中起来,长此以往下来,不仅降低了储蓄的积极性,还刺激了投资的需求,所以就会产生资金紧缺和资金低效使用并存的现象,这种金融的压抑严重制约了发展中国家金融效率的发挥。 一、利率市场化理论 (一)利率市场化概念 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逐步放松和取消对利率的直接管制,由市场资金供求双方自主确定利率,以达到资金优化配置的目的。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结合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后开放金融市场的需要,中国人民银行提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基本步骤,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阶段: 1.积极探索建立利率的调整机制 我国的利率调整在改革开放之前只有4次,可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进行了20多次的调整。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中央银行对于利率调整政策的重视程度在不断的增强,而且利率的调整依据也从物价上涨的幅度转向了综合考虑物价上涨的幅度、储蓄存款的增长率和经济的增长率等等因素。 2.逐步实现部分资金定价的市场化 我国在1993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与《中共中央银行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两个决定最先对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的基本设想进行了确定。1996年国债发行的市场化促进了市场化的国债发行的利率的形成;全国的银行 2

论述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进程

论述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进程 班级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2012.6

论述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进程 摘要:利率市场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经济转轨中包括利率市场化在内的金融体系市场化就风行全球,并正在中国大地上蓬勃进行。中国利率的决定和传导机制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改革已进入到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最后攻坚阶段,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基本得以实现。为确保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活动按照适应金融资源特征、符合金融可持续发展思路进行,在此承前启后的重要时刻,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阶段性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利率市场化进程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总体评析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金融深化质的标志,是提高金融市场化程度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是利率定价机制的深刻转变,而且是金融深化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利率市场化首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逐步实现利率定价机制由政府或货币当局管制向市场决定的转变过程,是一个利率体制和利率决定机制变迁的过程,随着这一过程的不断深化,整个利率体系由借贷双方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的比例越来越多,由政府或货币当局直接干预的成分越来越小。从范围过程来看,即是从部分利率市场化向全部利率市场化过渡的过程;从程度过程来看,即是从较低程度的利率市场化向较高程度的利率市场化转变的过程;从阶段过程来看,完整的利率市场化过程包括利率市场化准备、利率市场化进展和利率市场化成熟三个阶段。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利率市场化从时间上观察,在短期内利率可能会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但从长期来看,其变动由市场货币供求决定。同时,利率市场化又是一种状态,是一种金融生态的可持续状态,在理论上是指利率能否灵敏地反映资金供求状况,其衡量标志主要是金融机构有没有确定利率的自主权;作为其阶段性目标,利率调整频度以及浮动幅度,也是衡量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指标,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资金及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金融经济的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利率市场化作为一项既涉及金融体制改革,又涵盖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改革,中国经济特定的体制背景和金融环境决定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长期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利率市场化的长期性是指始于1978年的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直至1996年6月,才真正揭开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第一幕,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直至 2000年9月21日,才迈出具有真正实质性的第一步,实现外币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到目前为止才基本走到了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最后攻坚和破解阶段,这不仅与激进式改革相差甚远,与中国经济其它领域的渐进改革比较,利率体制改革也是滞后的。利率市场化的多样性是指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模式、体系内涵、程度范围、次序安排等是层多面广、不一而同的,既有利率市场化内涵的多样化,包括利率决定的市场化、利率传导的市场化和利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摘要:始于1996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当前我国金融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经十来年探索之路,目前已进入全面冲刺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作为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已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就。本文通过系统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所遇到的问题及影响,并结合中国实际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提出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原因;影响;对策 一、利率市场化的概念 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放松对商业银行利率的直接控制,把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中央银行则通过间接调控手段,形成资金利率,使之间接地反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一种机制。简言之,利率市场化是指由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利率水平,政府放弃对利率的直接行政干预,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以同业拆借利率为金融市场基础利率,各种利率保持合理的利差和分层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利率市场化并不是利率完全或全部由市场决定,只不过是加大市场决定的比重而已。是中央银行仍通过确定基准利率,对其他金融机构的存贷利率进行调控,并逐步形成各种利率的合理利差,构建起分层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 二、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的原因 利率作为金融产品的价格,是整个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中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金融自由化的浪潮,西方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相继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与此同时,我国也开始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现在我们就此来分析一下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原因。 1、利率市场化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1992年,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以此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利率作为非常重要的资金价格,应该在市场有效配置资源过程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实现资金流向和配置的不断优化。同时,利率也是其他很多金融产品定价的参照基准。

金融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金融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第一章金融概述 复习思考题 一、关键概念 金融直接融资间接融资 二、问答题 1.如何理解金融范畴? 2.金融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3.金融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关键概念 金融:是用以概括货币银行或货币信用及以此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总称。 直接融资:是指不通过作为媒介体的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由双方当事人直接建立债权、债务关系、信用关系、货币关系等经济关系。 间接融资:间接金融是指通过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作为媒介体来进行的一系列金融活动。 二、问答题 1.答:金融涉及到货币、信用和银行三个范畴,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金融活动的整体。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信用是以偿还本息为条件的暂时让渡商品或货币的借贷行为。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经济实体,是主要经营存款、放款和结算等业务、充当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具体地说,货币和货币资金的收付、货币资金的借贷、票据的买卖、债券与股票的发行和转让以及外汇的买卖等,都属于金融活动。 2.答: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应概括为:当代金融体系运行规律、运行机制以及金融运行与经济运行关系。 3.答:金融体系是国民经济体系内围绕资金融通、由相关要素有机构成的子系统。金融体系的基本要素,除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外,还包括金融制度。 第二章货币、信用及利息 复习思考题 一、关键概念 货币制度、信用、银行信用、利息、基准利率、无限法偿、劣币驱逐良币 二、问答题 1.货币制度构成要素是什么? 2.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有哪些特点? 3.人民币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4.如何理解利率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三、计算题 1.某企业从银行取得贷款100万元,利率为6%,贷款期为3年,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将利率上浮30%执行,按单利计算3年该企业应付多少利息? 2.某债券面值100元,5年偿还期,年息4元。在债券发行后第4年初(即剩余偿还期为2年)时买入,价格为96元。试计算该债券的名义收益率、即期收益率和平均收益率。 四、思考分析题 1.某人持有面值为10 000元的债券,年债息额为500元,期限10年。在持有了2年之后,需要变现,但在证券市场上只卖了 9 800元。试用所学的信用工具特征的知识对此进行分析。 2.我国利率市场化包括哪些内容?你认为应如何推进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五、材料分析题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8%;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上调幅度大于短期。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允许金融机构下浮存款利率? 2.本次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作用主要有哪些? 六、案例分析题 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 (一)案例资料 在我国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以我国的上市公司为例,根据上市公司的公开信息,2003年中期上市公司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在负债总额中的比重分别为74.42%和25.44%;2004年中期,

利率市场化含义

利率市场化含义 利率市场化不仅是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大势所趋和客观要求,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效应、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都将产生巨大影响。那么利率市场化的含义到底是什么?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 利率市场化的含义 利率市场化有时也被称作利率自由化。它是指利率不再由中央银行主观制定,而是变为由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自发确定的过程。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精髓并不是改变利率,而是改变利率的确定过程。利率市场中的市场化是指,整个经济的利率高低水平、利率风险结构和利率期限结构,将由原来的由中央银行主观确定,调整为由金融市场中看不见的手根据资金的供需状况自发调节。一个市场化的利率,就能够准确地反映宏观经济中资金的配置状况。 利率市场化的举措风险 缺陷 国外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实践主要依据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理论与金融深化理论,即利率管制导致金融抑制,导致利率远远低于市场均衡水平,资金将无法得到有效配置,金融机构与企业行为将会发生扭曲。 但金融危机表明,国外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已捉襟见肘,有些经济学家指出经济系统不是一个封闭的均衡系统,更像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在对计算机行业的研究中发现了收益递减规律经济系统会存在远离平衡的状态)。 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大银行竞相抬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甚至出现存贷款利率倒挂现象。小银行难以招架,或被大银行吞并,或破产倒闭。这也说明了利率市场化符合收益递减规律,使得大银行日益强大,小银行纷纷破产。

金融危机 世界银行研究发现,在调查的44个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国家中,有近一半的国家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发生了金融危机。如东南亚、拉美地区、日本等。 日本的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市场自由化扩大了银行的投资渠道和领域,为追逐高利润,银行的冒险性和投机性增强,纷纷将资金投向高风险资产,自由资本占总资产比率不断下降。尤其是泡沫经济时期,银行大量资金流向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泡沫经济破灭后,股市、房地产价格暴跌,银行坏账大幅上升。 阿根廷:阿根廷是拉美率先推行利率市场化的国家。但其利率市场化却是在国内经济不稳定背景下展开的。早在1971年2月,阿根廷就开始了部分利率市场化的尝试,但不到一年便夭折,原因是大量资金从商业银行流向率先市场化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1975年,在恶性通货膨胀的压力下,阿根廷第二次启动金融改革,再度推行利率市场化,除了储蓄存款利率上限仍定在40%外,取消了其他所有利率管制措施。 1977年6月全部放开利率管制,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利率的全面市场化。但利率市场化并未有效缓解阿根廷国内通胀率高企、金融市场发展缓慢的局面,反而增加了经济金融的波动性。 改革实施后,阿根廷国内利率迅速上升,利差进一步放大,银行等金融机构放贷热情高涨,国内资金供不应求,资金需求者转向利率较低的国际金融市场借贷,导致外债过度膨胀,大批企业无法偿还银行贷款而倒闭,最终导致债务危机,阿根廷政府只好在20世纪90年代初放弃了利率市场化政策。 最新的金融危机也说明,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体制存在较大问题,因此中国绝

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简单地讲就是资金的价格有市场供需双方来决定,市场主体可以在市场利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金融交易各自的特点自主决定利率。这一概念与利率管制想对应。利率管制导致利率远远低于市场均衡水平,基金无法得到有效配置,一直金融机构与企业行为发生扭曲。中国利率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有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我国的利率市场一直贯穿于我国金融市场培育和发展的全过程。经过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贷款利率市场化。 以前不论老百姓到哪家银行存钱,利率都相同。但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将差别化经营,不同银行同一币种和档期将会执行不同的利率,同一银行相同的币种、相同的档期可因存款金额的大小有几种存款利率档次,普通人可以选择利息更高的银行。存款利率高低,决定了银行使用资金的成本。如果存款利率偏低,就压低了银行的资金成本,扩大了银行的利润区。利率市场化会使银行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银行一方面为了吸纳更多的贷款会提高存款利率;另一方面,为了留住存款的优质客户,也会适当降低贷款利息,这对于贷款人和存款人来说都是好事。金融机构

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来决定利率,那么适当提高存款利率,就可以短时期内吸引到更多数量的闲置资金,以备今后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分析指出,未来银行业的息差水平肯定会收窄,但长期看,贷款利率是否会重新定价,取决于行业竞争与流动性水平,并不是政策直接决定的。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银行业的息差水平不是太高。即使存款利率进一步市场化,商业银行的息差水平收窄也应有一个限度,否则不利于及宏观经济的稳定。 利率是金融体系基础,利率非市场化,整个金融体系市场化程度都会受影响。利率化有利于充分反映供求关系,引导资源实现最优配置。 随着银行竞争程度的加剧,借款难问题会有环节,降低贷款利率的法律障碍不服存在,贷款利率会由市场决定,贷款利率就有降低的可能性。不想贷款的银行求着人家贷款,想贷款的人不给贷款,银行有钱贷不出去。尤其是国内中小企业贷款条件苛刻。银行以较低价格给大型国有企业提供贷款,这些大国有企业再把资金转手贷给小企业,牟取利差。这是中国畸形的信贷结构。贷款利率市场化以后,一些金融机构可能会上浮贷款利率,那么,就会获得贷款利息收入。同时,银行在给中小企业贷款时,可能会更加严格贷款条件,对发展前景更好的中小企业优先贷款,这样也可以进一步减少不良贷款。另外,还可以增加金融机构之间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意义与改革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意义与改革 08保险3班陈玥40805144 利率市场化是指国家控制基准利率,其它利率基本放开,由市场即资金供求关系确定。它不仅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而且要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各种利率保持合理利差和分层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我国的利率改革应该走市场化的道路,这是由我国市场经济本质所决定的,也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它的方向就是国家控制基准利率,其他利率则基本放开,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以基准利率为中心、多层次的、充分体现和反映市场经济特点及要求的利率控制系统。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是顺利实施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在要求,是我国金融间接调控的关键,也是完善金融机构自主经营机制提高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因此,结合我国实际,提出进一步深化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我国推行利率市场化的意义 1、有利于形成比较规范的金融市场环境。我国金融市场尚处于发育和形成之中,全国统一的金融市场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由于我国金融市场总体规模不大,市场主体单一,融资工具少,市场机制不健全,运转效率低下,造成金融市场的垄断和分割,资金不能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银行之间以及各金融子市场之间有效进出和自由流动。特别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分割与脱节,打断了资金在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有效循环,造成金融资源的刚性配置、结构性失衡和寻租行为。在加快我国金融统一市场建设,促进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中,利率的市场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有利于促进国有银行经营机制的根本性转变。我国资金流通和运作的中心是银行,银行改革的成功与否对整个金融改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我国银行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商业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这就要求在银行体制改革方面合理界定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职能,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构建相应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使商业银行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在银行经营机制转换方面强化中央银行对金融业的宏观调控,实现由行政管理向市场导向管理的转变,推动银行经营理念、经营目标、经营行为、经营方式创新,以效率最大化为目标,以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以及对经济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以及对经济有的影响 摘要:在我国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是市场经济中未攻克的最后一块价格堡垒。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加快,利率亦将在市场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利率市场化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主要由市场的资金供求决定的市场利率体系。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内涵、意义及其相关因素 (一)利率市场化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第一,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第二,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应由市场自发选择。第三,同业拆借利率或短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第四,政府(或央行)享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力。 (二)利率市场化的意义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这是因为:利率市场化可以提高我国的资源配制效率;利率市场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促进国有银行向商业化转轨;利率市场化有助于建立社会投资和消费的市场传导机制,使中央银行可以有效地利用利率变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利率市场化能够推进货币市场的发育和金融创新的活跃,同时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使金融市场上形成的利率信号具有更强的导向作用,进而抑制非正式金融活动,促进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

(三)利率市场化的相关因素分析 第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体制的完善是进行利率改革的基础。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其高低变化反映资金市场的供求,没有一个发达健全的金融市场就不可能存在一个价格形成的市场机制,利率市场化也就不可能真正地实现。我国的金融市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同业拆借为主的短期资金市场和以各种有价证券发行和交易为主的长期资金市场。我国的资金市场还未形成全国统一、规范的市场,货币市场发展相对滞后,表现在各子市场均处于起步阶段;资本市场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市场的效率和管理、经济主体的行为、市场的规模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的规范和提高。 第二,商业银行规范经营和公平竞争是利率市场化的关键。在一国的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处于金融主体的地位。从国外利率市场化国家的实践来看,商业银行的市场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利率市场化意味着资金的价格将随市场的供求而变动,而这种价格的确定及变动与商业银行的经营存在密切的关系。如何通过资产负债的管理、业务经营的创新,在利率风险增大的情况下获取最大的利润,这是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必须面临的问题。当前,我国正积极推进银行的商业化经营,实行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推行多元化经营,业务不断创新,逐步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现代商业银行转变。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银行业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主要表现在资产质量下降,不良债权增多,银行利润率普遍下滑,有的亏损还相当严重,市场风险也不断增大,这将严

从金融深化理论角度看利率市场化必要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f10999847.html, 从金融深化理论角度看利率市场化必要性 作者:白海静 来源:《商情》2009年第14期 [摘要]自古以来,人们对利率是否应该市场化这样一个问题不断争论,而近年来发达国家采 用的利率政策似乎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利率市场化更为契合当今社会的金融发展,本文就根据 麦金农教授的金融深化理论进行分析,对利率市场化和利率管制进行进一步的对比,从而说明利率市场化在当今社会的必要性。 [关键词]金融深化理论利率市场化实际资本收益率货币实际收益率 一、问题的提出 利率的存在是否合理,从亚当?斯密到卡尔马克思,从凯恩斯到弗里德曼,无不对利率的作用性质和是否应该被管制提出自己的看法。自从上世纪70年代,利率市场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根据著名的麦金农的金融深化理论,笔者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二、利率市场化的理论依据暨金融深化理论 我们主要围绕麦金农和爱德华?肖的金融深化理论作一探讨。关于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发展关系,麦金农和爱德华?肖提出了具有广泛影响的”金融压制论”和金融深化论.根据麦金农的金融深化理论,则有货币需求函数: (M/P)=L(Y,I/Y,d-P*) 其中,(M/P)为实际货币需求,Y为名义收入,I为投资,I/Y为投资占收入的比例,即投资率,d为各种存款利率的加权平均,P*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则d-P*为实际利率或者持有货币的实际收益率。 麦金农指出,I/Y这一变量与实际货币需求存在正相关关系。这是因为在欠发达国家中,经济的分割使得各经济单位相互隔绝,因此各种资本品没有统一的价格,在因为资本市场比较落后,间接金融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企业要进行投资和技术改革必须通过自身的积累。所以,计划规模越大,所需积累的实际货币余额就越多。故L的偏导数ɑL/ɑ(I/Y)>0,这表明投资的货币需求和事物投资之间是一种互补的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 关于货币的实际收益和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关系,麦金农做了具体的分析。他认为,在一般情况下,这两者呈正相关关系,表示利率越高,实际投资的意愿就越强。这是因为,如果货币的实际收益率上升,就会引起实际现金的积累的增长,这样资本形成的机会就会增加。所以发展中国家若提高利率则能够刺激投资的增加,降低利率反而能够压制投资。利率和投资之间的正比关系现

利息与利率的概念和区别

利息与利率 一、选择题 1、某国某年名义利率为20%,通货膨胀率为13.5%,实际利率为() A.16.75% B.5.73% C.6.5% D.2.86% 2、某公司获得银行贷款100万元,年利率为6%,期限三年,按年计息,以单利计算,到期后应偿付银行多少本息?() A. 19.1万元 B.119.1万元 C. 18万元 D.118万元 3、某公司获得银行贷款100万元,年利率为6%,期限三年,若以半年计息,按复利计算,到期后应偿付银行多少本息?() A. 19.1万元 B.119.1万元 C. 119.4万元 D.118万元 4、目前我国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是由()决定的。 A. 商业银行自己 B.中国人民银行 C. 财政部 D.市场供求 5、负利率是指() A. 名义利率低于零 B.实际利率低于零 C.名义利率低于实际利率 D.实际利率低于名义利率 6、所谓“利率倒挂”是指() A. 利率小于零 B.存款利率小于贷款利率 C.存款利率大于贷款利率 D.利息率大于平均利润率 7、一笔贷款一年的利息收益是500元,市场平均利率为5%,那么本金应为

()元? A. 10500 B.15000 C. 10000 D.9000 8、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大量顺差时,为了控制顺差,减少通货膨胀压力,金融管理当局可能会()利率 A. 提高 B.降低 C. 不改变 D.二者无关 9、()是利率市场化的基础,有利于形成市场化的利率信号。 A. 一级市场 B.二级市场 C. 资本市场 D.货币市场 10、影响利率风险结构的基本因素有() A. 违约风险 B.流动性风险 C. 变现成本 D.税收因素 11、下列观点属于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的有: A. 货币的供给和需求是决定利率的因素 B.货币的供给是一个外生变量,由中央银行控制 C.货币的需求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 D. 在充分就业的前提下,储蓄和投资的数量仅为利率的函数 12、利率的微观经济功能包括:() A. 调节投资规模 B.促使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C.促使居民的投资和储蓄比例发生变化 D. 引导人们选择金融资产

浅析利率市场化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浅析利率市场化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实施利率市场化需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是要有一个公平、统一、公开的充分竞争的资金市场;二是资金市场参与者具有一定的理性;三是资金流动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四是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主要通过财政政策来实现,为了使货币政策工具之一的利率工具发挥出更大的效用,从长远来讲,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必然的发展目标,对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及改革其他相关制度、优化资金配置、调整国民经济结构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利率市场化一直是我国金融界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2000年以来广受人们关注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终于迈出了第一步:经国务院批准,从2000年9月21日开始,改革我国外币利率管理体制,首先是放开外币贷款利率,由金融机构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动情况以及资金成本、风险差异等因素,自行确定各种外币贷款利率及其结息方式,2012年随着央行首次决定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央行公布的基

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开始,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正式拉开序幕,下面就利率市场化的风险、对金融机构的影响和应对策略、国外推行的经验与教训进行简析如下。 一、利率市场化的风险表现 利率市场化是相对于利率管制而言的,利率管制是指政府部门对利率水平的变化设置的一个最高限度(一般是对金融机构吸收存款的利率)和一个最低限(一般是指贷款利率),利率只能在限定的范围内浮动或者不允许浮动,它是国家或政府出于特定目的,将资金利率压低到市场均衡利率之下的一种政策措施。我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主要是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形成机制,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就是要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商业性金融产品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具体来说,就是将金融产品的定价权交给商业性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由商业银行根据资金的供求状况决定,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间接调控货币市场利率,不再统一规定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水平,推行利率市场化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经济理论基础上的缺陷 国外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实践主要依据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理论”与“金融深化理论”,即利率管制导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