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标准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专业课程的基础,所以只有在理论上掌握微生物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更充分理解和学好《水污染控制工程》和《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二)课程基本理念

《环境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需要生物化学的知识为基础,可以作为污水处理、大气处理及固体废弃物处理等专业课程的基础。

(三)课程设计思路

环境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个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环境微生物学基础知识,了解环境中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生理、生态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与转化规律,深刻理解传统及新兴的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中所涉及的微生物学原理,逐步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技术,了解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及相关的实验技术,为从事相关领域的科研和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形态、类型,掌握微生物的结构、生理特性、生长规律、遗传与变异及微生物

在自然界物质转化中的作用、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利用微生物为治理环境服务。

2、具体目标

1、理论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主要介绍病毒、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等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微生物的生态、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污、废水深度处理和微污染源水预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有机固体废弃物与废气的微生物处理及其微生物群落。注重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微生物的构造特点,与环境治理相结合,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结合科技的发展,着重介绍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将微生物学诱变与工程菌筛选、优化相衔接。为将来从事环境科学以及环境工程方面的工作打下一定的专业基础。

2、实验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为配合《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学习而开设的实验课程。环境微生物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技术是该学科的重要内容。通过本实验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操作方法和技术,包括微生物细胞形态学研究方法(显微镜使用技术、微生物染色和观察方法等)、微生物的纯种培养技术、无菌操作技术、环境微生物学检测技术等;观察和认识若干典型和重要的环境微生物;加深对环境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内容标准(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第一层级

教学目标:

绪论:了解微生物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中的作用,理解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掌握微生物的特点及分类

第一章:了解病毒的特征、病毒的形态、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条件,理解物理

化学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理解病毒的分类、病毒的溶源性;掌握病毒的结构组成、噬菌体的繁殖过程。

第二章:了解细菌的个体形态、放线菌的繁殖方式、蓝细菌的形态、立克次氏体、支原体及衣原体的细胞结构特点,理解细菌的物理化学性质、放线菌的菌落特征,掌握细菌的细胞结构和培养特征、放线菌的形态和细胞构造。

第三章:了解原生动物的分类、后生动物的形态特征、藻类的分类、真菌的形态,理解原生动物的一般特征、藻类的一般特征、真菌的繁殖方式,掌握原生动物的营养类型和包囊功能、微型后生动物在环境指示中的应用、真菌的结构和培养特征。

第四章:了解酶的分类、微生物的化学组成、微生物的能量类型、产甲烷菌的合成代谢,理解酶的物质基础与结构特点、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微生物的产能形式化能自养微生物的合成代谢,掌握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和培养基、产能代谢与呼吸类型。

第五章:了解微生物的同步培养、水活度和渗透压对微生物的影响、辐射、超声波等微生物的影响、微生物与微生物的一般关系、菌种的退化和复壮,理解微生物的连续培养、温度和pH对微生物的影响、有机物及抗生素对微生物的影响、菌种的保藏方法,掌握单细胞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和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溶解氧对微生物的影响、高温对微生物的影响、互生和共生关系。

第六章:了解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导致微生物突变的化学机制、杂交方法、PCR技术字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掌握微生物突变的类型,理解原核微生物的转化和转导遗传工程和基因工程在环保中的应用。

第七章: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土壤的生态条件、空气的生态条件和洁净标准、水体中的微生物群落,理解微生物的分布、空气中的微生物分布、水体富营养化,掌握土壤自净和土壤修复、空气微生物的检测方法、水体自净和污染水体的指标。

第八章:了解烃类等含碳物质的转化、尿素的氨化、有机硫化合物的转化、无机磷化合物的转化,理解参与含碳物质转化的微生物、纤维素的转化、半纤维素的转化、果胶质的转化、蛋白质的转化、有机磷化合物的转化,掌握硝化,反硝化及固氮作用。

第九章:了解好氧活性污泥及好氧生物膜法的工艺、丝状膨胀的机制、厌氧处理污水的机制,理解好氧处理中的生态、丝状膨胀的对策、硫酸盐废水的微生物处理,掌握微生物好氧处理污水的原理、好氧活性污泥的培养、导致丝状膨胀的环境因素、光合细菌处理高浓度废水。

第十章:了解废水深度处理的意义、水体污染源的污染物、水消毒的重要性,理解微生物脱氮、除磷的工艺、微污染水源水微生物预处理,掌握脱氮、除磷的原理及工艺、微污染水源水预处理的微生物群落、水的消毒方法。

第十一章:了解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法、废气的微生物处理方法,理解卫生填埋法,掌握堆肥法。

第十二章:了解生物表面活性剂、优势菌种的开发,理解微生物絮凝,掌握微生物絮凝剂在环保中的应用。

活动安排:

1、理论课程学时分配

2、实验项目名称和学时分配

考核评价:

本课程考核采用闭卷考试、平时考核与实验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闭卷考试在总评成绩中占80%,平时考核与实验考核占20%。

实验课考核与环境微生物学理论课考核相结合,实验成绩占总成绩10%,其中实验考核包括课堂表现、实验仪器设备整理情况和实验报告。

2、第二层级

知识要点:

绪论:重点为微生物的概述,难点为微生物的特性第一章:重点为病毒的形态结构,难点为噬菌体的繁殖过程第二章:重点为细菌的形态和细胞构造,难点为细菌的细胞结构第三章:重点为原生动物和真菌,难点为真菌的繁殖方式第四章:重点为微生物的营养和产能代谢,难点为微生物的产能代谢第五章:重点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规律和生长影响因子,难点为单细胞微生物生长曲线

第六章:重点为微生物的突变类型和基因重组,难点是遗传工程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第七章:重点为土壤微生物生态和水体微生物生态,难点为水体微生物生态

第八章:重点为氮循环,难点为参与氮循环的微生物及条件

第九章:重点为废水的好氧处理中的微生物生态,活性污泥的培养,难点好氧活性污泥、好氧生物膜净化污(废)水的作用机理,好氧活性污泥中丝状膨胀

第十章:重点为废水的脱氮、除磷原理及工艺,难点为废水的脱氮、除磷原理及工艺

第十一章:重点为有机固体废弃物的微生物处理,难点为有机堆肥的微生物处理

第十二章:重点为微生物细胞外聚物在环保中的应用,难点为微生物絮凝

剂的开发利用

技能要点:

实验一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其对微生物一般形态的观察

1、了解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及其各部分的作用

2、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正确使用和维护方法

3、通过低倍镜、高倍镜和油镜观察藻类、酵母的一般形态实验二微生物

的计数(酵母菌的显微镜直接计数)1、了解血球计数板的构造

2、学会一般的显微镜直接计数方法

实验三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

1、熟悉玻璃器皿的洗涤和灭菌前的准备工作

2、掌握培养基和无菌水的制备方法

3、掌握高压蒸汽灭菌技术

实验四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过程中细菌菌落总数的测定

1、掌握稀释平板法

2、掌握细菌菌落总数的计数方法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习题课、课堂讨论、工业见习、多媒体与CAI、毕业论文、考试等方式。

1、课堂教学

仍是目前高校专业课教学的主要方法,但要在系统讲授专业理论时一定要因材施教、深入浅出讲清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实验方法。把握好环境微生物各有代表性的菌种的个体形态、菌落接种、繁殖方式,及微生物的遗传变异;DNA、RNA的结构、基因工程、污染物生物处理的重点和突破难点。充分采用实用性强的参考书并结合教师科学研究成果,领略本学科发展的前沿。

环境微生物学是一门科学性、应用性反映现代科技发展最新水平的一门学科,教师要注意知识更新,教学过程中要适当介绍本学科研究的新成果。

2、习题课

微生物的特点是个体小、分布广、种类多。其个体形态、菌落结构等用肉眼都不能观察到,尤其DNA、RNA结构、DNA的自我复制、遗传变异的概念和理论都比较抽象,因此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习题课教学使基本理论、基本概念、试验方法及基本知识能得到进一步巩固。3、工业见习与课堂讨论

为了增强学生感性知识、提高对本门学科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工业见习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安排2—3次工业见习(可与水污染控制工程课同时进行),并根据见习见闻,结合理论教学开展课堂讨论,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4、多媒体教学

按本课程的特点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将细菌个体形态、菌落特征、DNA、RNA、产能代谢、基因重组、生物技术等比较抽象和个体微小的形态制成图片或动画,运用CAI辅助教学或VCD、录像片等教学资料,扩大知识面给学生带来更广泛的信息与智慧,以期不断提高

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5、考试与毕业论文

按所制定的本课程的考试大纲和试题库出好考题,要注意试题的深度、广度和覆盖面,要考出教学风格、考出水平。

因为本课程是属于环境工程的一门专业课,所以本课程能为本专业的毕业生提供毕业论文的选题内容。

(二)考核评价建议

加强实验部分考核实验教学考核是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和素质提高程度评估的重要教学环节。实验课考核的内容应包括:学生对

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态度、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精神,语言交流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实验方法、实验结果表达的正确性;实验预报告、实验报告的正确性、完整性等方面。

实验教师根据学生每个实验过程中的整体表现情况给出合理的单项实验成绩。单项实验成绩分五档,分别计为优(90-100分)、良(80-89 分)、中(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以下)。最后综合实验课程成绩为单项实验成绩相加,取算术平均值。成绩上网公布,学生可以在网上查询。

(三)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周群英、王士芬编。

参考书目:《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周

群英主编;

《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周德庆主编;

《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沈萍主编;

《环境工程学》,高等教育出版社,蒋展鹏主编。

(四)实验实训设备配置建议

开设综合实验课,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实验思维、操作技能,提高实际动手能力是高职院校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同时,环境类的许多专业或课程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例如,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环境工程、环境工程微生物等,而这些专业或课程之间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相互支撑的,单独的某一个课程实验不能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不能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

减少课程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

(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一般是结合学生阶段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进行。学生按小组设计实验项目、方案、可行性分析、难点要点、可能出现的问题、预期成果等,与教师讨论确定题目,再编制详细的实施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教师由原来的教练员或监督员的身份变为伙伴,教师是普通的一个参与者,在关键问题上或出现较明鲜错误时给予指导。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充分发挥其能动性。教师始终是一个参与者,只给出建议,而不用“必须”、“应该”等限制性词。

(六)师资配备建议

(七)其它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高冬梅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随着各种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微生物实验技术在环境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为人们改造环境和保护环境提供重要的技术手段。本课程以环境工程领域常用的微生物实验技术的教学为主要内容,并以具体的环境问题为依托,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 Microbiology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used and rapidly developed in the environmental field with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nsforming the environment and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The main teaching contents of the course are the common microbiology experimental technologies in various environmental issues. The course will enabl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2.设计思路: 本课程主要学习和掌握环境领域常用的微生物实验技术,了解其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改造过程中的实践应用及其重要作用。课程内容的设置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分为基础实验部分和综合实验部分。基础实验部分以常用微生物实验技术的学习为重点,并注重实验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综合实验部分以具体环境问题为依托,进行微生物实 - 7 -

环境工程微生物教案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案 课程名称: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主讲教师:佘秋生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绪论 讲授人: 佘秋生 学时:2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学手段: 板书、多媒体 教学目的: 1、认识微生物 2、了解环境与环境工程面临的问题、可持续发展与微生物 3、了解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4、微生物的发展史 重点难点: 建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基本认识 教学内容: 第一节、微生物概述 一、微生物的概念 一类形态微小.结构简单.单细胞或多细胞的低等生物的通称. 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藻类等.其大小用微米(um)表示. 二、微生物的分类 为了识别和研究微生物,各种微生物按其客观存在的生物属性及它们的亲缘关系,有次序地分门别类排列成一个系统,从大到小,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 种 最小的分类单位,具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和一定的生理形态的生物类群,是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的产物,同一种中的各个个体具有相同的遗传性状,而且彼此交配可以产生后代.三、微生物的命名 命名原则:微生物的命名是采用生物学中的二名法,即用两个拉丁文命名一个微生物的种.命名方法: 这个种的名称是由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组成,属名和种名都用斜体字表示,属名在前,用拉丁文名词表示,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在后,用拉丁文的形容词表示,第一个字母小写. 为了避免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在微生物的名称后面缀上命名人的姓. 如果只将细菌鉴定到属而没有到种,则该细菌的名称只有属名,没有种名. 四、原核微生物 原核微生物的核很原始,发育不全,只是DNA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没有核膜,核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的界限,称为拟核或似核,也没有细胞器,不进行有丝分裂.原核微生物包括细菌.古菌.放线菌.蓝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等.五、真核微生物 真核微生物有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核内有核仁和染色质.有核膜将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开,使两者有明显的界限.有高度分化的细胞器,如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氏体.内质网等.进行有丝分裂.包括除蓝藻以外的藻类.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等。 六、微生物的性质 (一)体积小、面积大 (二)吸收多、转化快

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课程标准1

一、课程概述(黑体四号加粗) (一)课程性质(宋体小四号加粗) 《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主要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必修的核心能力课程,是培养医院等企业微生物检验能力的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技术、临床微生物学导论、临床细菌学、临床真菌学、临床病毒学、各种临床标本的微生物检验、医院感染及其监测、药物敏感试验、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等。该课程主要介绍从事微生物检验工作必备的理论知识、专业能力。能够正确采集各种临床标本,能运用微生物检验中常用的技术,选择正确检验方法,做出方法学评价,及时、准确地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能在各级医疗卫生单位检验科胜任微生物检验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该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常用理论和方法,并通过实践技能训练及实验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基本上独立完成传染性疾病的诊断工作。 (二)课程定位 1、课程地位 《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课程是是高等医学检验专业的重点课程之一,通过对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以及对人类的致病性、用药及预后观察,细菌的分离鉴定等。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适合医学检验科、卫生防疫机构和血站等方向职业岗位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该课程的内容也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的主要内容。

2、课程任务 课程以培养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微生物检验职业能力为目标,按照医学检验技术领域相关职业岗位(微生物标本采集、选择正确检验方法,做出方法学评价等)的任职要求,以国家相关职业标准为依据,将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等学科型课程,按照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进行课程重构,强化微生物检验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对学生完成医学检验技术职业资格考试或从事相关工作起主要支撑作用,同时也为今后的持续发展奠定“必需、够用"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3、前后续课程 本课程前导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后续课程:仪器分析、顶岗(跟岗)实习。 (三)课程设计思路 1、以就业为导向,医学微生物检验技能为载体,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一一学校与医院合作开发的课程。 我们依据医学检验专业的发展与职业岗位需求,针对课程目标与特点,从专业规划、课程设置开始,全程学院附属医院及各教学医院检验科微生物检验室以及检验检疫等单位密切合作,与临床一线技术人员、检验专家反复研讨确定设计理念,以检验能力为主线,以检验项目为载体,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以真实环境为依托,认真细致地分析、归纳医学微生物检验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分析了在不同微生物检验岗位的工作任务,确立典型工作任务。将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学科性课程内容进行梳理,选择医学微生物检验“基本技能/工作任务”作为课程的载体,以项目来构建《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课程。 (1)首先进行医学检验的工作岗位分析和各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分析将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形成整合后的工作任务即学习项目按照病人准备与标本采集、标本处理、标本检测、结果分析与报告序化为四大项目;每项目依据实际工作情景和实践特性,设计典型的学习任务,按照从单项到综合检测排序。 (2)分析微生物检验工作岗位需要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确定具体的学习任务编写教材、学习指南、实训项目指导教学图片、技术视频、操作流程等学习资源。将医院真实检验项目、真实典型案例作为实训项目内容,实训教学流程对应医院工作流程,体现工学结合的深度融合。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四位一体”技能综合训练体系,充分体现项目化,凸显职业技能培养。在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中,灵活采用教学资源中的技术示范、网上虚拟训练及校内仿真训练、微生物检验岗位真实训练等形式多样的综合训练方式。 (3)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对课程的内容、形式、教学方法等均进行颠覆性重构,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微生物学基础课程标准

《微生物学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及代码:微生物学基础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类别:B类 学分:3 计划学时:48 适用专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药品质量检测方向) 1 前言 1.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药品质量检测方向)的专业课程之一。主要涉及临床细菌学、临床病毒学、临床感染病原体的检验、药物敏感试验等。主要介绍微生物学基础理论及其检验技术,临床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检验技术。微生物检验技术重点阐述临床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检验程序及方法、结果分析、报告。 1.2 基本理念 微生物学基础课程是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药品质量检测方向)必修课程之一,属岗位专业课程。主要是研究非细胞型、原核、真核三大类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培养条件、繁殖方式和致病机制;微生物的分布及消毒灭菌方法;微生物在药学中的应用。控制微生物的污染,保障产品的质量贯穿在药品的生产、检验、流通和保存的各个环节。利用微生物生产、研究开发药物是药物的重要来源,而且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显示出越来越广阔的应用前景。 我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药品质量检测方向)是培养从事药学服务、药物生产、检验、保藏、质量管理等岗位的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必须具备必要的微生物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悉药物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才能满足将来从事专业相关岗位工作的需要。通过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基本素质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顶岗实习及今后从事药物及相关领域工作提供理论与技能支撑。 1.3 设计思路 在教学内容上,融入职业标准和行业法律法规,从内容到形式上体现职业技术教

育的最新发展特色。本着“实践技能培训为主导、理论知识够用”的原则,突出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教学模式上,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在课程设计上采取工学交替、任务引领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使学生融入体验式学习,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与岗位能力要求紧密对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 课程目标 2.1知识目标 描述病原微生物的形态学、生理学及微生物学检验的基本知识,掌握重要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检验程序、检验方法及报告方式。 正确使用微生物学检验常用仪器;正确配制各种常用染色液、培养基、试剂及消毒剂;学会常用的消毒和灭菌方法;学会病原微生物的形态、培养、生化及动物试验的基本技术和检验方法,为临床诊断提供实训依据。 具有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树立牢固的无菌观念。 2.2 技能目标 具有微生物检验的能力。 有意识地将所学微生物学专业知识运用于药品检测技术的能力。 初步掌握药品生产过程微生物控制技术的能力。 2.3 素质目标 具有医学道德责任感。 具备基本职业素质,具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 在实训中注重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 3 课程内容与要求 本课程48课时,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从知识内容及要求和技能内容及要求两个方面说明,如表3-1所示: 表3-1 各工作任务的教学要求、活动设计及计划学时

(完整版)环境微生物学(第二版)

1、生物群落: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2、原核微生物有: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粘细菌、古细菌、蓝细菌、立克次氏体、光合细菌等。 3、真核生物有:酵母菌、霉菌(曲霉菌、青霉菌)、真菌、伞菌、线虫、藻类、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 4、噬菌体的形状是蝌蚪形,微球形,丝状。典型外形是蝌蚪形。 5、细菌的基本形态有杆状、螺旋状、球状。细菌细胞中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质粒和拟核。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有:芽孢、荚膜、鞭毛、菌毛、粘液层和衣鞘等。细菌的运动器官是鞭毛、重要代谢活动中心是细胞质膜。 6、不产生荚膜的细菌所形成菌落被称为粗糙型菌落;产生荚膜的细菌所形成菌落称为光滑型菌落。 7、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共有成分是肽聚糖。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特有成分是脂多糖。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特有成分是磷壁酸。革兰氏阳性菌经革兰氏染色后呈现紫色,革兰氏阴性菌经革兰氏染色后呈现红色。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成分:蛋白质,脂多糖,脂蛋白。 8、原生动物分类:肉足纲、纤毛纲、孢子纲和鞭毛纲。用来治理污水的有:肉足纲、纤毛纲、鞭毛纲。 9、霉菌的有性孢子主要有: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青霉菌丝特点是菌丝有横隔膜。 10、根据最终电子受体不同,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分为:无氧呼吸、发酵作用、有氧呼吸。但有些微生物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生活,如酵母菌。微生物进行无氧呼吸时,能充当无氧 呼吸中电子受体的物质主要有:CO 2、SO 2 4-、NO -3、延胡索酸。 11、一切生命活动的通用能源是A TP ,糖类是主要能源。 微生物产生ATP 的反应主要有:底物水平磷酸化、氧化磷酸化、光合磷酸化 12、常见自养型微生物有藻类、蓝细菌、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它们可以自己获得能量,如硝化细菌利用无机物氧化获得能量;光合细菌和蓝细菌、藻类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能量,其反应式为:CO 2 + 2 H 2S → [CH 2O ] + 2S + H 2O 。其中蓝细菌还是光合固氮微生物。 13、生物进行同化作用时,供氢体不同,如紫色非硫细菌同化CO 2的供氢体是异丙醇;光能异养菌同化CO 2的供氢体是有机物,从而把微生物分为光能自养型和光能异养型。 14、每种微生物只在一些特定培养基才能很好生长,其中细菌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能生长良好、真菌在孟加拉红培养基中能生长良好、放线菌在改良高氏一号培养基中能生长良好,霉菌在查氏培养菌。细菌在液体培养液中生长时,其生长曲线中可分为四个时期,即缓慢期、稳定期、对数期、衰亡期,其中对数期的细菌生长健壮、整齐和代谢活力强。 15、微生物需要多种养分,如C 源、N 源、能源等。其中生长因素主要是维生素。此外,还应该注意氧化还原电位,如需氧细菌生长适宜的氧化还原电位是0.3--0.4 V ;PH ,如在pH 值4-6条件下生长良好的微生物是酵母菌。温度,如中温菌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是370C 。 17、细菌质粒DNA 有可以相互转化的3种不同构型,即线状、环状、超螺旋。微生物常常通过质粒介导从而在自然条件下发生基因重组,常见的方式有:接合、传导、转化 18、微生物间相互关系主要有:互生关系、共生关系、寄生关系、拮抗关系、捕食关系。如地衣是真菌与藻类结合而成,它们属于共生关系;氧化塘法处理污水是利用细菌和藻类的共栖联合作用;沼气发酵产生甲烷是利用S 菌株与甲烷杆菌MOH 菌株的共生作用来实现的。 19、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起着最关键的作用,如在碳素循环中微生物的作用是光合作用、分解作用。其中分解淀粉中α-1,6 糖苷键的酶是异淀粉酶,而其他淀粉酶主要分解α-1,4 糖苷键。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一流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一流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一流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一、引言 在当今社会,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学科领域。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微生物学在环境管理和保护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针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模板,需要注重深度和广度的结合,以培养学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够应对复杂的环境问题和挑战。 二、课程目标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一流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 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 熟悉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和应用; 3. 了解环境问题与微生物的关联,以及微生物在环境修复和治理方面的应用前景; 4.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环境微生物学基本概念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BASIC CONCEPTS 在此部分,需要介绍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微生物的分类、 结构和功能等内容。通过对基础知识的讲解,使学生对微生物学有一 个全面的认识,并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2. 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 THE ROLE OF MICROBES IN THE ENVIRONMENT 该部分需要重点讲解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包括分解有机物、生物 地球化学循环、环境修复等。学生需要理解微生物在环境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环境管理中所起到的作用。 3. 环境问题与微生物的关联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THE LINK TO MICROBES 这一部分应该深入探讨环境问题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污染物降解、环境污染的防治等内容。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环境问 题与微生物之间的联系,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利用微生物来解决环境问题。

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 引言 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功能和相互作用的学科。微生物广泛存在于地球上各种不同的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大气和生物体内等等。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于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对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微生物的分布 环境微生物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湿度、pH值和营养物质等。一般来说,土壤和水体是微生物最常见的栖息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很高,一个茶匙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可以达到数十亿。水体中的微生物主要以浮游生物和沉积生物的形式存在。 环境微生物的功能 环境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它们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质,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较小的分子,从而释放出有机碳和其他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有效地供应给其他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营养循环。 其次,在环境修复中,微生物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些微生物能够降解有毒物质和污染物,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例如,利用微生物降解石油污染物,减少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危害。

此外,微生物还参与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通过光合作用和化学反应,微生物 可以将无机物质转化为有机物质,并且参与了碳、氮、磷等元素的循环。 环境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环境微生物之间存在着丰富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共生、拮抗和竞争等。共生 是指两种微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双方都能从这种关系中获益。例如,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根瘤菌能够固定氮,提供给植物需要的营养素。 拮抗是指一种微生物通过产生抗生素或其他化合物来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和 繁殖。这种拮抗关系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多样性非常重要。 竞争是指微生物之间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的竞争关系。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微生物往往会竞争生存,较强的竞争者将占据优势位置。这种竞争关系影响着微生物种群的结构和功能。 环境微生物在环境保护和管理中的应用 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环境保护和管理中。通过了解微生物在环 境修复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可以开发出针对不同污染物的微生物修复技术。这种技术具有高效、低成本和环境友好的特点。 另外,通过对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可以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并提供相 应的保护和管理策略。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多样性和丰度的变化可以作为环境变化和干扰的敏感指标。

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课程标准1

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课程标准1 LT

(4)选择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综合评价方法: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结合,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结合,学校考核与实习医院考核结合。 2、以国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职业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的职业性。 我们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国家职业标准”(中级、高级)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职业能力”中各项“工作内容”所要求的“技能要求”及“相关知识”要求为依据,以医学检验技术方法国家标准等法规为准则,按检验的工作过程、项目和任务设计了《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课程。本课程与传统《医学微生物学》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最大区别是坚固以研究为目标的学科型体系的同时,着重培养微生物检验、实验基本技能,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可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检验岗位要求实现零距离的对接。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工作任务目标 1.能力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正确选择微生物检验技术,并作出方法学评价。能运用血液、粪便、尿标本等进行常规传染病及临床常见疾病的检验;会采取严密质量管理措施以确保检验质量;会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常见问题;会自主学习,有良好的迁移能力。 2.知识目标: ①微生物检验基础知识。②会常规染色、培养基配制、试剂配制、各种生化试验。③常见病原性球菌的微生物检验方法、结果解释。④常见肠道杆菌微生物检验方法和结果分析。 ⑤常见非发酵细菌的微生物检验方法和结果分析。 3.素质目标: 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懂得一定的临床知识;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具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有甘于奉献、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沟通能力。 (二)职业能力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采集各种临床标本,能运用微生物检验中常用的技术,选择正确检验方法,做出方法学评价,及时、准确地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能在各级医疗卫生单位检验科胜任微生物检验工作,会采取严密质量管理措施以确保检验质量,会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常见问题,会自主学习,有良好的迁移能力。 (三)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在毕业一年后及时取得《医学检验技术》或《微生物检验技术》初级师的职业资格证书。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专业教育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参考:(以实训项目或任务为模块,详细介绍课程的教学内容,明确学习目的和教学基本要求。说明学生应完成的工作项目或任务,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建议:主要采用“能或会+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表述技能和能力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同时提出对必备理论知识和情感态度的基本要求。)

环境工程微生物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微生物教学大纲 01.教学单位名称:环境与资源学院 02.课程代码:642021 03.课程名称: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04.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05.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06.课程性质:必修 07.课程学时:48学时(其中实验20学时) 08.课程学分:3 09.授课对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 10.开课学期:3学期(秋季) 11.选用教材: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三版),周群英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2. 主要参考书: [1]《现代环境生物技术》张兰英、刘娜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2]《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王国慧编著,科学出版社,2011年 13. 大纲执笔人: 14. 课程中文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述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介绍环境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课程内容涉及了微生物的细胞与结构;微生物的生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微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微生物的生态;环境微生物检测等;并结合课程内容,开设相应实验训练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及技能。 15. 课程英文简介: 16. 课程教学任务、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本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的主要基础课之一,其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本专业所涉及的、必需掌握的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今后相关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必要的基础。 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如下 (28学时) 第1章绪论(2学时) 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了解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与动态;学习微生物对不同环境中的物质转化以及能量变迁的作用与机理;认识微生物对于人类环境所产生的有利及有害的影响。明确微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微生物与环境 第二节环境微生物学的定义与研究任务 第三节我国环境微生物学的兴起与发展 第2章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4学

药学专业《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 2021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标准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一门药学专业基础课程,是医学院校学生必修的课程。为预防和控制临床相关疾病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为学习专业课程、提高综合职业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方面培养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重点掌握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两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能应用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解释临床常见免疫现象及某些疾病的发生、诊断、特异性防治的免疫机制,了解医学微生物的致病、传播、诊断及与预防有关的生物学特性,理解微生物的一般检测与防治规律;同时也能应用微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进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等,为后续相关课程和临床实践奠定基础,为预防和控制疾病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将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本专业其他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重点掌握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两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能应用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解释临床常见免疫现象及某些疾病的发病、诊断、特异性防治的免疫机制,了解医学微生物的致病、传播、诊断及

与预防有关的生物学特性,理解微生物的一般检测与防治规律;同时也能应用微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进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等,为后续相关课程和临床实践奠定基础,为预防和控制疾病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同时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树立献身人类健康事业的信念。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药学专业学生掌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学生明确学习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目的及意义,了解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发展简史及以后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免疫系统最基本的构成,包括主要的免疫分子(结构与生物学作用)、免疫细胞(类型与生物学功能),掌握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理解临床常见的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机制,了解免疫学理论与免疫学技术的应用;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涉及的所有基本概念;掌握各类微生物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形态、结构等);掌握各类微生物的共同致病特性与危害方式;理解临床常见微生物的致病特点(传播途径、临床表现);理解微生物的一般检测与防治规律;了解微生物的分类学知识及发现规律。注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动手操作能力。为学习有关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军事医学打下必要的基础。学习过程中,能主动阅读国外专业书籍和杂志论文,提高专业外语的阅读能力,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 2.能力目标 (1)通过理论课教学,学生能够打牢专业理论基础,感受医学免疫学知识构成和逻辑体系,同时获取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2)在实验课教学,通过验证性实验,学生能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综合性实验,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3)通过课程教学活动和教师、学生的双边互动,学生在学习和实验过程中养成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并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分析概括和创新能力。 3.素质目标 (1)通过对《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培养学生自觉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语言表达、团队合作、社会交往等综合素质;拓展、创新等可持续性发展能力;严谨求实、自律、吃苦耐劳、热爱专业的优良品质和细心、耐心、克服困难的良好职业素养。使其具有医学道德责任感,具备基本职业素质,具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在实训中注重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流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环境与微生物之间相互关系及作用规律的科学。本课程是生物学及其有关专业的一门选修课,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与理论,包含微生物关于污染物质的降解与转化,从而修复并改善环境的作用规律;微生物关于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从而引起环境质量下降的作用规律,熟悉环境微生物学原理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包含废水、废渣的微生物治理与综合利用的方法,微生物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与科学分析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环境微生物学知识去解决生产与生活中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 二.课堂教学内容(38学时) 第一章绪论(4学时) 第一节环境微生物学的兴起与进展 一、环境微生物学的学科地位(环境科学分支,应用微生物学范畴) 二、环境微生物学的兴起与进展(环境科学的形成,环境微生物学与环境科学的关系,环境微生物学形成 与进展) 第二节* 环境微生物学的定义及内容 一、环境微生物学的定义(定义,广义与狭义环境微生物学) 二、环境微生物学的内容(污染物降解转化;净化环境原理的应用;微生物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破坏;环境微生物学原理的实际应用) 第三节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作用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结构、功能、生态平衡) 三、*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的地位(能流物流中的作用、生态平衡的维持) 第四节环境及环境问题 一、环境及环境问题(环境、环境问题) 二、环境问题的形成及进展(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当前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 第二章环境中的要紧微生物类群(2学时) 第一节* 微生物的概念、类群及特征 一、微生物的概念 二、微生物类群(微生物的自然地位,三域系统,类群) 三、微生物的特性(种类多,分布广;体积小,面积大;代谢能力强,代谢类型多;生长旺,繁殖快;易变异,习惯性强) 第二节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一、细菌的形态与大小(形态,大小) 二、细菌细胞的构造(基本构造,特殊构造) 三、细菌的繁殖与培养特征(繁殖,培养特征) 四、*环境中常见的细菌(球菌类、杆菌类、螺旋菌类、放线菌类、鞘细菌、滑动细菌、光合细菌) 第三节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一、真菌(酵母菌,霉菌) 二、藻类 三、原生动物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Microbiology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课程要求:必修 学时/学分:56/3.5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学习和掌握“三废”生物法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科基础课。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着重微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微生物在环境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利用微生物进行生化处理的技术技能的讲解;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着重实验方案设计和操作技能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对微生物学在环境工程中的具体应用有一定的了解,从而进一步利用微生物为环境治理工程服务。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先修课程包括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环境化学,为本门课程提供理论支持,后续课程包括环保设备基础、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化工废物处理处置工程等专业课程,该课程为把前述的后续课程有机联系在一起,实现工程化。 三、课程教学目标 1.学习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及其在三废治理中的基本理论,掌握微生物的概念、分类、命名、特点等基本知识,了解各种微生物的特性,具有设计微生物法三废处理方案的能力; 2.掌握基本的基于微生物学的三废治理创新方法,培养学生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实验设计思想,了解微生物学在三废治理过程中国家有关的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政策和制约因素; 4.培养学生把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应用到具体实践中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微生物的驯化、培养、分离等实验方法,获得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5.了解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前沿和新发展动向。 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微生物技术课程标准

《微生物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信息 1.课程定位 《微生物技术》课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功能是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达到利用有益微生物为生产服务,控制腐败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活动。 2.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标准根据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对生物技术专业涵盖的岗位群所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结果为依据选择内容,并以生产流程为主线编排课程内容,以彻底打破原来的学科模式课程设计思路,围绕工作任务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操作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对微生物的生长及控制等内容。课程

内容的选取在考虑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的同时,还充分考虑了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标准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每个工作任务的学习都以职业活动中所涉及的微生物基本单元操作为载体来设计活动,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内实训基地,仿真教学,校企合作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交替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3.课程目标 3.1知识目标 ●熟悉微生物特点,大小,形态特征知识; ●掌握微生物革兰氏染色原理; ●掌握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规律; ●掌握微生物菌种衰退的机理,并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复壮; ●掌握对有益微生物的利用和对有害微生物的控制原理。 3.2能力目标 ●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应熟练地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技术; ●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 ●培养基的配置和灭菌技术; ●微生物的分离与接种技术;

●菌种的保藏与复壮技术; 3.3素质目标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纪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法制意识,遵守职业道德,诚实守信,责任意识,吃苦耐劳; ●良好的人际交往、团队合作能力,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4.课程内容和要求 4.1课程内容设置 4.2学习情境与要求

微生物实训 课程标准

微生物实训课程标准 微生物实训是针对微生物学领域的一种实践训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以及培养学生在微生物相关研究和应用领域的综合能力。微生物实训的课程标准可以涵盖以下方面: 1. 实训目标:明确培养学生的目标和培养方向,如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对常见微生物的鉴定与描述能力、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实验操作的熟练掌握等。 2. 课程内容:列出微生物实训的内容模块,如常见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微生物培养与鉴定、微生物检测技术等,确保实训的全面性和实用性。 3. 实训时间安排:确定实训的时间分配和安排,可以包括理论课程的学习时间、实验室实训的时间以及实训任务的完成时间等。 4. 实验室条件和设备要求:要求实验室必须具备完成微生物实训的必备设备和器材,如无菌操作台、培养箱、显微镜、离心机等。 5. 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明确实训的教学方法,如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操作指导等,以及评价学生实训成果的方式和标准,如实验报告撰写、实验成果展示、理论知识测试等。 6. 实训教材和资源:推荐适合微生物实训的教材和参考书目,

以及相关学术期刊、研究报告和实验指导手册等资源。 7. 实训师资要求:明确实训教师的专业背景和技术能力要求,以及培训实训教师的相关措施和方法。 8. 安全和伦理要求:强调实训过程中对安全措施的遵守和对实验伦理的重视,保障学生和实验室人员的安全。 综上所述,微生物实训的课程标准应包括实训目标、内容、时间安排、实验室条件和设备要求、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教材和资源、师资要求,以及安全和伦理要求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有助于确保微生物实训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在微生物领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微生物学课程标准

微生物学课程标准(共11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

《微生物学》课程标准 适应专业:制药工程专业、生物工程专业、食品工程专业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工业微生物学(Industrial Microbiology) 课程类型: 学时学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主要培养生物化工工艺专业学生 《工业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化工制药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和生物工程专业重要的课程之一。 (二)基本理念。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三)设计思路。 从微生物形态到微生物分类,在从微生物生长繁殖与代谢的调控与具体在现实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由浅入深,从直观到客观逐步深化课程内容。 二、培养目标 1、能力目标 ○1能在微生物检验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2会正确使用光学显微镜、高压蒸汽灭菌锅、干燥箱、均质器、超净工作台等微生物检验有关仪器和设备; ○3能熟练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培养基制备技术、消毒灭菌技术、分离纯培养和接种技术、染色技术、菌种保藏技术等微生物基本操作技能; ○4通过对微生物进行个体形态和群体形态的观察,会辨别细菌、酵母菌、霉菌等各类微生物;

○5能掌握各类食品检样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乳酸菌、霉菌和酵母菌、致病菌等常规项目的检测技术; ○6能掌握罐头食品商业无菌的检验技术;会分析总结实验结果,并做出正确、规范的实验报告。 2、知识目标 ○1理解和掌握无菌操作技术要点,掌握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和病毒五大类微生物类群的形态特征; ○2细菌的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和方法:光学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和技术要点; ○3微生物所需营养物质的种类、功能及其运输方式;培养基的配制原则和种类; ○4微生物生长的规律以及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明确控制有害微生物的各种措施与方法; ○5五大类微生物培养与生长测定方法; ○6食品微生物检验中常用检样的制备技术,熟悉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程序和要求; ○7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罐头食品商业无菌等的含义和卫生学意义及检验程序; ○8各种常见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熟悉检验程序,能在食品检验中进行致病菌的鉴别。 3、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自觉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 ○2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获取信息、语言表达、团队合作、社会交往等综合素质;拓展、创新等可持续性发展能力; ○4严谨求实、自律、吃苦耐劳、热爱专业的优良品质和细心、耐心、克服困难的良好职业素养。 (一)总体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工业微生物学的完整基本知识,包括工业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等。 (二)具体目标。 了解和掌握微生物菌种分离和培养、染色和观察、菌种选育、菌种保藏、以及有害微生物控制等基本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原理和方法;向学生展示工业微生物在现代发酵工业、食品工业、制药工业和环境工程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和研

《微生物学》课程标准

《微生物学》课程标准 1.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36067〕承担学院:生物化学工程学院 制定〔〕制定日期〔2022年〕 审核〔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日期〔2022年〕 批准〔二级学院(部)院长〕批准日期〔2022年〕 (1)课程性质:本门课程是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属于必修课 (2)课程任务:主要针对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菌种选育及微生物发酵、微生物检测等岗位开设,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能够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菌种鉴定和选育、微生物发酵生产、管理及质量控制以及微生物检测等相关的操作能力。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生物化学、普通生物学,后续课程有发酵技术、生物制药技术。 2.学习目标 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学生能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菌种鉴定和选育、微生物的生长计数和控制以及微生物检测等相关的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微生物发酵、微生物检测等岗位利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操作,并能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专业问题,以及在岗位上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独立思考、吃苦耐劳、勤奋工作团结协作的意识以及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为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1)知识目标: 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及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了解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 熟悉微生物营养物质的运输 掌握微生物的特点,形态构造,菌落特征、繁殖方式。 掌握微生物的营养及营养类型 掌握微生物的生长规律、代谢、遗传变异等 掌握微生物分离、培养、控制等的方法。

(2)能力目标 能够熟练的进行微生物的染色操作,具有一定的菌种鉴定技能。 能够熟练的进行微生物分离、培养、计数操作。掌握简单染色及革兰氏染色机制能够运用革兰氏染色方法进行菌种的鉴别 能够恰当的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并能熟练的对微生物进行消毒灭菌操作。 具有一定的菌种选育能力。 (3)素质目标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精神; 具有实事求是的作风、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具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 具备获取、处理、传递、利用信息的能力。 3.课程设计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教学理念,是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融于一体的新型教学方法。微生物学课程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教学中打破传统教学的章节次序,把章节知识点按照教学需要和知识的连贯性进行整合。把章节知识点按照教学需要和知识连贯性进行整合,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既注重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也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精神,具备从事微生物的方面的菌种鉴定、分离培养、生长控制、灭菌和无菌操作等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质,增强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表1 学习领域的内容与学时分配

《环境微生物学》教案

《环境微生物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前言 1.微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 ●推测时期 ●观察时期 ●培养时期 巴斯德、科赫等的贡献简介 ●生理学研究时期 2.环境微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微生物的特点 一、个体小、种类多、分布广、代谢类型多样 二、繁殖快 三、代谢强度大: 四、数量多 五、易变异 第二节、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一、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生态学研究 二、污染环境中的微生物生态学研究

三、废水、废物的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和方法研究 四、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微生物方法和原理研究 第三节、学习环境微生物的意义 21世纪环境微生物学展望 重点:微生物、微生物的特点,环境微生物学的主要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第二章、环境中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前言 微生物的种类繁多,根据它们的形态、结构以及生理性状等特征,主要归纳如下: 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 第一节、细菌

细菌是一大群单细胞原核微生物,是微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也是环境微生物学的讨论重点。 一、细菌的形状和大小 1、细菌的个体形态(三种主要形态) 2、菌落的形态(colony) 固体培养基 (1)细菌在固体琼脂(1.5~2.0%)平板上的菌落特征 (2)在半固体琼脂(0.3~0.5%)试管培养基中穿刺接种所形成的培养特征(3)在明胶试管培养基中穿刺接种所形成的培养特征 二、细菌细胞的结构 细菌细胞结构模式图 1、细胞壁 (1)功能: (2)结构: (3)细胞壁与革兰氏染色 染色的历史发展和染色原理 染色方法可分为简单染色法和复染色法之分。 步骤和原理。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 2、细胞膜 (1)细胞膜的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