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综述

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综述
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综述

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综述

摘要:简要介绍了土地利用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通过阅读国内外的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研究相关文献,讨论了国内外土地利用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研究中应用的理论、方法、技术等情况。根据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研究现状,分析了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景,并指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评价,土地结构调整,规划

0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环境、经济、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有限的土地资源能否得以合理的利用,社会经济与土地资源保护能否协调发展,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进程[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为下一步的土地规划和管理打基础,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协调人地矛盾、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管理、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2]。因此,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学者的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研究进行分析对比,了解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研究方法与技术等内容,总结目前的研究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1.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概述与意义

1.1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概述

土地利用评价又称土地质量评价,是通过对土地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

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级别,以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土地质量评价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等[3]。

土地利用规划是人们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控制土地利用方向、组织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和改善生态系统与持续土地利用,进行科学组织、布局的一项重要措施[4]。

1.2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意义

土地评价是土地规划与管理的基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是通过对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利用结构与布局、开发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和效益、适宜程度、限制因素等条件的分析,为土地规划和土地管理提供依据[5]。

土地利用规划为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协调人地关系,协调各部分用地矛盾,保证国家“一要吃饭、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的土地利用基本方针的贯彻;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管理;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发展

2.1国外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发展

土地利用评价研究是随着土地合理利用规划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土地规划产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是科学的土地评价与规划研究仅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6]。

(1)20世纪20年代,结合土地利用程度进行的评价和规划的[7]。美国中西部土壤

侵蚀和水土流失严重,基于土地利用导致环境退化的原则,提出了土地利用潜力分类,1961年美国农业部正式颁布了土地潜力分类系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较为全面的土地评价系统。

(2)20世纪70年代,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的广泛开展标志着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入真正的实质性阶段[8]。197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颁布了《土

地评价纲要》[9],大大促进了国家上土地评价的研究,在世界各地广泛应用。这一阶段以《土地评价纲要》为代表,明确提出了土地利用评价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的目的。

(3)1993年FAO颁布了《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纲要》、《土地利用规划指南》初步建

立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和土地利用规划方法[10]。

2.2国内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土地规划的国家,但是对土地资源有计划地进行科学考察和研究始于建国后。1951年,为确定农业税率,开展了土地自然条件和经营条件等评价工作。这一时期的土地评价处于起步和尝试阶。

20世纪70年代,土地利用评价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方面引入国外土地评价方法和系统进行研究性的评价工作,另一方面积极筹备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土地评价系统。

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小区域范围评价,我国的土地利用评价注重与实践任务的结合,开展城市土地、旅游用地等非农用地评价。在规划方面,我国开展了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基本农田划定以及土地整理等方面分规划。

3.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研究的方法技术

随着国土资源部1999-2006年相关部署,土地利用评价体系研究成为热点,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环境科学、城市规划、生态学、系统科学等基础理论引入,土地利用内涵逐渐丰富起来[5]。近年来,随着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入、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学者们根据自身研究领域需要,引入了大量的数学方法和技术来进行土地利用的评价与规划。

3.1土地利用评价研究方法技术

3.1.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萨蒂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是目前系统工程处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问题比较简便易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11]。用层次分析[16]法识别问题的系统性强,可靠性相对较高。在进行土地利用评价时,许多学者采用了AHP法来确定权重值[12]。张笑寒运用AHP方法确定各层次指标的权重,并测算出江苏省某省级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16]。张峰、汪应宏等综合运用AHP方法和协调度模型对徐州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系统的协调状况进行评价[17]。杨阳等通过建立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对廊坊市固安县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18]。Rajesh Bahadur Thapa和Yuji Murayama运用AHP法和GIS技术对河内城市周边农业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评价[19]。

3.1.2多因素综合评价法

土地利用的类型和目标具有多元性,影响因素众多,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较为常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是综合分析影响土地利用价值和质量的多项因素,计算各个因素的权重值,对每个因素指标运用定量的方法进行赋分,根据总分值进行土地等别的综合评价划分[20]。李晓白等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城市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23]。黄中华等在湖北省保康县重阳土地整理项目区采用多因素综合评定法,进行土地整理潜力评价时取得较好效果[24]。佟香宁以湖北省枣阳市熊集镇为例,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对该镇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25]。王海军和张德礼以晋江市为例,验证了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划分征地区片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26]。

3.1.3模糊综合评判法

模糊综合评判法师在模糊的环境中,考虑到影响事物的多种因素,基于某种目的对该事物做出的综合判断或决策,是模糊数学中最基本的应用方法之一[27]。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对引起多种因素受影响的事物做出全面评价的一种十分有效地多因素评价方法[28]。由于模糊数学方法的引入,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在土地利用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29][30]。

宋戈、王兰霞等采用模糊层次分析综合评价法来评价土地集约利用程度[31];王玉波等将

模糊理论与AHP方法结合起来建立AHP—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实施的总体效果进行评价[32];臧丽娟、王凤艳等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吉林西部宜农地

进行了生态适宜性评价,为农业资源有效利用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依据[33]。T.R.

Nisar Ahamed等在GI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模糊隶属模型进行了农田适宜性评价[34]。在运用模糊评价法时需要进行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权重一般有主观的专家打分法和客观的熵

权法、回归分析法、因素对比分析法等。

3.1.4灰色系统理论法

灰色系统理论是我国控制论专家邓聚龙教授于1982年创立的[35]。灰色系统理论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演

化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监控[36]。灰色系统理论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灰色朦胧集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以灰色关联空间为依托的分析系统,以灰色序列生成为基础的方法

体系,以灰色模型(GM)为核心的模型体系,以系统分析、评估、建模、预测、决策、控制、优化为主的技术体系[37]。

灰色系统理论在土地利用评价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38][39]。张晶等在进行江苏省南

通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时引入灰色关联度分析,用来判断影响土地集约利用度的因子的重

要性[40]。赵旭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来评价湖南省的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认

为湖南省的城市土地可利用水平有可提升的空间[41]。费罗成、程久苗等在以AHP法和熵

权法综合确定权重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法分析了芜湖市1990-2006年的土地

集约利用水平变化规律[42]。

3.1.5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是把原来多个变量划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法,从数学角度

来看,这是一种降维处理技术[43]。在土地利用评价中,许多学者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来确

定权重[44],也有一些学者利用主成分法来进行土地评价。李文梅、陈松林利用主成分分

析法测算福州开发区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分析各开发区集约利用水平[45]。曹银贵等构建

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GIS技术进行全国建设用地集约度评价

[46]。邓楚雄等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定量评价农用地集约利用状况

[47]。

3.1.6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是通过模仿生物神经系统的功能或结构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信息处理技术,可用于解决识别和感知、评判和决策等复杂问题[48]。土地评价本质上属

于模式识别和判别,近年来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特别是多层反向传输算法(BP算法)在土地评价中的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49]。常青利用ANN模型及实证分析法对深圳市土地集约利

用情况进行评价[50]。常胜、李江风在进行湖北省鄂州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时为避免主

观影响,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51]。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土地利用评价时可简化评

价过程,减少一些人为误差。但是,BP神经网络模型对数据要求较高,收敛速度慢。因此,赵霈生等将BP算法模型与基于规则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专家系统相结合[52],可以修正一些BP模型存在的问题。

3.1.7GIS技术与RS技术

在进行土地评价时,传统评价过程中的图件绘制、数据分析统计以及面积的量算费时

费力,而且准确性较差。GIS技术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为土地利用评价带来了技术上的革新[53]。GIS技术强大的空间分析、数据处理以及图件绘制等功能在土地利用评价中得到大量的应用,如用于土地的潜力评价

[54],土地质量评价[55][56],农田的分等定级[57],以及城市用地的适宜性评价等方面[58]。随着GIS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GIS技术更广泛的运用到土地利用评价中。郭贯

成等借助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和数据处理的功能采用综合评分法来评价江苏省金坛市工

业用地的集约利用度[59]。马安青、王建华等借助GIS技术进行了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的

高寒地区土地资源利用评价[60]。

目前,RS技术为土地利用评价提供了大量的数据资料,为GIS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提供

了数据基础。张成刚、王卫运用RS技术处理遥感影像解译出评价指标,再利用ArcGIS软

件进行农用地适宜性评价[61]。刘连胜等构建了基于GIS、RS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方法及

用多因子进行评价的方法,对阳山县进行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62]。

3.1.8其他方法

在进行土地利用评价时,还运用到其他的一些方法,例如主要指标对比法、因素分析法、可持续度量法、景观格局指数法、协调度模型测算法、系统分析法以及生态碳足迹法

等方法。郑旭等运用协调度模型对山东明水经济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测算,并

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评价[63]。任奎、周生路等采用可持续度量的方法对连云

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可持续度进行了评价[64]。Jean Weinstoerffer 等运用景观指标

来建立土地利用模型,评价土地价值[65]。陈银蓉、梅昀等结合柳州市土地总体规划实施

的实际,利用主要指标对比法、因素分析法等方法进行了柳州市规划执行评价,并采用土

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法对规划实施的影响进行了评价[66]。王国强等采用对比分析、归纳分

析和实证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郑州市住宅用地的特点、集约利用的内涵和评价指标体系[67]。

3.2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现状

分析总结多篇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的文献,将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理论、技术方法分为:用于土地规划的生态景观理论、生态绿当量、低碳经济理论、系统动力学模型、线性规划

模型、多目标规划模型、灰色线性规划模型,以及用于预测模型参数一元回归模型、多元

回归模型、灰色模型、Markov模型等演化模型。

3.2.1多目标规划

多目标规划是数学规划的一个分支,研究多于一个目标函数在给定区域上的最优化,

又称多目标最优化。多目标规划现有几十种方法,其中常用的有综合效用值法、主目标优

化法、目标规划法和层次分析法等[68]。Y.J.Zhang等采用GIS技术和多目标规划对大屿

山和香港岛进行了土地利用规划分析[69]。尹君、刘文菊采用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优化用

地结构,完成徐水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70]。雷艳旭利用多目标规划结合开封市的社会经

济对开封市进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71]。王新军、颜安等运用系统动力学和灰色多目标动

态模型相结合来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72]。Theodor J Stewart等利用遗传算法和多目

标规划模型来研究荷兰土地利用规划的问题[73]。

3.2.2灰色线性规划

灰色线性规划是最优规划方法之一,能动态地反映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变化和资源配置,在多变量系统研究中被广泛运用[74]。灰色线性规划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过程中是最常

用的方法之一。耿红、王泽民在进行广西田阳县的土地利用结构时采用了灰色线性规划方法,使规划更合理[75]。戴金华、赵筱青以最优化理论为指导思想,运用灰色线性规划方法,结合当地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有关控制指标,优化云南省澜沧县2015年土地利用结构[76]。乔小雨等在灰色GM(1,1)预测模型预测三门峡市规划年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建立

灰色线性规划模型对三门峡市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77]。冯小燕、朱银如运用弹性规划

的理论,建立灰色线性数学模型求解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78]。陈云浩等利用灰色线性

规划进行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土地利用格局优化[79]。

3.2.3线性规划

线性规划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辅助人们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数学方法。孔伟、张飞借助线性规划模型,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情况对扬州市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80]。李常兴等利用线性规划模型对广东电白县的县级建设用地结构进行优化[81]。张佳会等利用最优线性规划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取得不错的效果[82]。

3.2.4基于生态绿当量理论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绿量相当”的概念包括保证等量的光合作用和适合的布局,足以抵偿定量森林植被所能发挥的区域生态功能[83],因此生态绿当量定义为其他绿色植被的绿量相对于等量森林面积的绿量的比率,其主体可以为草地、园地、耕地等其他绿色植被。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许多学者将生态绿当量运用到土地利用规划中。牛继强、徐丰建立RS和生态绿当量的优化卷积算法和优化模型,对区域内部非行政界线的多尺度数据进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84]。赵丹等基于生态绿当量的概念,构建了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进行了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85]。赵娅奇等建立森林生态功能绿当量模型对重庆江北区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调整[86]。

3.2.5低碳型土地利用规划

全球气候变暖是许多领域的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当然许多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的学者针对全球气候变暖也有一些研究。张珊珊等通过将碳排放量放入规划体系之中,进行土地利用结构、布局优化调整,实现碳减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一体化[87]。杨立等通过对区域碳平衡分析,以碳平衡为目标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因素对河北省曲周县的进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88]。余德贵通过建立的基于碳排放约束的动态优化调控模型,进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89]。

3.2.6其他理论与方法

除了上述总结的理论方法为,学者们再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时还应用到其他的一些方法,例如:潘竟虎等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LP-MCDM-CA模型对天水市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90]。谢炳庚等在GIS技术支持下,以衡南县廖田镇为例探讨如何从微观层面对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中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布局进行优化[91]。陈俊华等利用物元分析法,结合实测资料和专家系统建立起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物元分析模型,对四川省阆中市岳家沟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92]。王良健、何洪林等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动态模型,对新疆吐鲁番市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进行了模拟分析[93]。

4.存在问题及发展展望

4.1存在问题

纵观国内外的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研究,学者们在理论、研究方法与技术上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随着研究对象的不断扩大,研究内涵的不断深入,国内外的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都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土地利用评价中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1)数据问题。在进行土地利用评价时,我们需要大量的数据和图件,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评价方法的选择和评价的结果。目前受技术、地理环境等

条件的限制,部分土地利用情况、土地质量等方面的数据难以获取,而可得的数

据的准确性不高。另外,有的可得数据受主观影响较大,例如土地利用适宜评价

图,这样就影响了土地利用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重视数据问

题,尽可能的获取准确性较高的数据。

(2)评价方法的缺陷。目前的许多评价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在进行评价时容易受到评价方法的局限所影响,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有些方法容易受到

主观想法的影响,例如极限条件法和专家打分法;而有的方法会遗漏一些评价信

息,例如Fuzzy综合评判法会使指标一些分异信息遗漏,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围[94]。

在今后的评价中,应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

(3)在进行土地利用评价中没有应用3S技术,或者没有充分发挥3S技术的作用也是存在的问题。在一些评价中,忽略或没有充分发挥RS技术获取数据的优

点,没有将GIS技术和RS技术结合起来,使得评价模型单一,影响土地利用评价

结果的准确性[95]。

而土地利用规划中存在的不足,表现在:

(1)数据问题。目前,大部分学者做的土地利用规划都是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时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在进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时需要土地利

用现状和土地分等定级等方面的数据,这些数据有的难以获得,有的存在主观性,

而有的难以量化,这样就会影响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模拟的结果。

(2)缺乏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在西方国家已经成为了一条最基本的原则[96]。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土地利用规划规程中有关公众参与的解释

是“同规划区有关的公民亲自参与规划过程,而不是只对已定决策做出反应”[97]。

而我国的许多土地利用规划中缺乏公众参与,这样会产生不合理的规划。

(3)评价模型存在缺陷。目前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中应用的数学模型是对现实系统的近似描述,所得到的结果也只是比较接近最优解,而不能做的土地利用规

划的最完美[98]。而且不同的模型有自己的优缺点,在应用模型时的权重确定和结

果的分析都会影响规划结果。

4.2发展展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土地利用的问题将会越来越重要,土地资源的合理安排与利用

将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因此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研究将会更加重要。

首先,以后的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和3S技术相结合将研究的热点之一,RS技术灵活、

方便的获取数据的能力与GIS技术强大的数据处理、空间分析能力相结合,以及GIS动态

更新数据的能力,可以为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提供数据来源和技术支持[99]。

其次,景观生态学、资源环境经济学等理论与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结合起来,将对土

地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作为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之一,越来

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将生态学与土地土地规划相结合可以解决其中的生态问题[100]。McHarg将宏观生态学理论应用于城市空间优化,提出了区域土地利用生态规划[101]。

最后,多种评价理论、数学方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结合可以提高评价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同时,多种理论、数学方法、3S技术相结合,再加上公众参与的力量将使土地利用规

划更加合理,更加适合研究区情况。

5.结语

土地资源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102]。土地的质量、利用情况以及利用

潜力已经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方面,更是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关注的重点。为了缓解人地矛盾,合理可持续的应用土地资源,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研究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大。随

着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研究方法、技术的改进,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研究将更加深入。

参考文献:

[1]钱海滨,薛永森等.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评价研究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

2001,15(2):14-19

[2]孙志波.保定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D].河北:河北农业大学,2007

[3]王万茂,韩桐魁等.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65

[4]杜剑博.基于熵值法的上轮规划实施经济效益评价[J].科学之友,2012,15:97-99

[5]吴倩,宋永发.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现状综述[J].价值工程,2009,7:140-142

[6]王思翀.土地评价综述[J].吉林农业,2011,(05):80-81

[7]K.J.Beek,https://www.360docs.net/doc/5f6041116.html,nd Evaluation for Agricultural Land Use Planning:

an Ecological Methodology.Wageningen,the Netherlands:Department of Soil Science and Geology.Agricultural University,1961.

[8]https://www.360docs.net/doc/5f6041116.html,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a Framework for Monitoring.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Journal of Research,1977,5(2):143-153

[9]FAO.1976.A framework for land evaluation.Soils Bulletin32.FAO,Rome

[10]FAO.1993b.Guideline for land use planning.Development

SeriesNO.1.FAO,Rome

[11]刘勇,刘秀华等.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层次分析和熵技术评价—以重庆市北碚区

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5,19(2):9-13

[12]王绍艳,陈银蓉等.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初探[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7,1:12-17

[13]吕立刚,潘竟虎.基于AHP和特尔斐方法的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甘肃西

峰工业园区为例[J].资源与产业,2010,12(1):64-69

[14]刘作良,邓颖林等.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特尔斐法的利用评价研究—以桂林高新区为

例[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3):20-23

[15]Nathaniel C.Bantayan,lan D.Bishop.Linking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modelling for landuse decision-making[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8,43(1-3):35-48

[16]张笑寒.基于AHP方法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9,2:25-30

[17]张峰,汪应宏.基于AHP法和协调度模型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广东

土地科学,2010,9(1):19-23

[18]杨阳,付梅臣等.县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廊坊市固安县为例[J].资源与产业,

2010,12(2):51-56

[19]Rajesh Bahadur Thapa,Yuji https://www.360docs.net/doc/5f6041116.html,nd evaluation for peri-urban

agriculture using analytical hierarchical proces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echniques:A case study of Hanoi[J].Land Use Policy,2008,25(2):225-239

[20]亓新政,赵嵩正等.基于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的城市土地定级评价研究—以银川市为

例[J].人文地理,2008,6:41-44

[21]冯小丽,杨小雄等.多因素综合评价与地价验证法在市域尺度城镇土地分等中的应

用[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23(3):53-58

[22]Mac Queen J,Some Methods for Class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Multivariate Observations[C].Proc.5th Berkeley Symp.Mat.Statist,Prob,1967, 1:281-297

[23]李晓白,付梅臣等.城市内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探讨—以唐山市乐亭县为例

[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3):227-230

[24]黄中华,王占岐等.多因素综合评定法对土地整理潜力的评价研究—以湖北省保康

县重阳土地整理项目区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4,1(21):31-33

[25]佟香宁.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枣阳市熊集镇为例[D].武汉:华中

农业大学,2007,5

[26]王海军,张德礼.多因素综合评价划分征地区片方法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

2006,40(4):614-616

[27]吴秀.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方法[D].武汉:武汉大学,

2005,5

[28]刘洋,谭文兵等.土地整理模糊数学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

2005,21:164-166

[29]于婧,聂艳等.生态位适宜度方法在基于GIS的耕地多宜性评价中的应用[J].土壤

学报,2006,43(2):190-195

[30]倪九派,李萍等.基于AHP和熵权法赋权的区域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评价[J].农业工

程学报,2009,25(5):202-209

[31]宋戈,王兰霞等.大城市周边卫星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研究—以黑龙江省阿城

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5,25(6):888-891

[32]王玉波,唐莹等.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干

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12):7-14

[33]Lijuan ZANG,Fengyan WANG,jianchao REN.Ecological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n Agricultural Land in Western Jilin Province Based on Fuzzy Mathematics[J].Agricultural Science&Technology,2012,13(8):1757-1761

[34]T.R.Nisar Ahamed,K.Gopal Rao,J.S.R.Murthy.GIS-based fuzzy membership

model for crop-land suitability analysis[J].Agricultural Systems,2000,63(2):75-95

[35]刘思峰.灰色系统理论的产生与发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36(2):

267-271

[36]邓聚龙.灰色系统理论教程[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1-20.

[37]张小虎,付鲲鹏等.灰关联分析在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J].资源开发与市

场,2008,24(10):876-877,895

[38]张娟.梧州市旅游用地与土地利用灰色关联度的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

2011,(7):64-66

[39]赵旭,刘小平等.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影像因素研究[J].石河子

大学学报,2011,25(6):72-75

[40]张晶,濮励杰等.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江苏南

通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0):8749-8751,8772

[41]赵旭.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以湖南省为例[J].南华

大学学报,2012,13(5):42-48

[42]费罗成,程久苗等.芜湖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灰色关联综合评价[J].统计教育,

2009,(3):60-64

[43]徐建华.计量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5-99

[44]李因果,李新春.综合评价模型权重确定方法研究[J].辽东学院学报,

2007,9(2):92-97

[45]李文梅,陈松林.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福州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云南地理

环境研究,2009,21(6):46-51

[46]曹银贵,袁春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全国建设用地集约度评价[J].生态环境,

2008,17(4):1657-1661

[47]邓楚雄,谢炳庚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湖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J].热带地理,

2011,31(1):71-76

[48]钱铭杰,王绪龙等。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研究综述[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2,28(06):529-533

[49]倪少祥.近10年来中国土地评价研究的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6):

672-683

[50]常青,王仰麟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人工神经网络判定[J].中国土地科学,

2007,21(4):26-31

[51]常胜,李江风.基于BP神经网络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湖北省鄂州为例[J].资

源与产业,2010,12(2):31-34

[52]赵霈生,陈百明.在土地评价中应用人工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

土地科学1998,12(2):28-34

[53]史同广,郑国强等.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

2007,26(2):106-115

[54]雷诚.基于GIS的区域土地资源潜力评价—以拜城县拜城镇为例[D].新疆:新疆大

学,2009,5

[55]苗洁,贺立源等.GIS在耕地质量评价与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

2007,(2):129-131,133

[56]石常蕴,周慧珍.GIS技术在土地质量评价中的应用—以苏州市水田为例[J].土

壤学报,2001,38(3):248-255

[57]董秀茹,尤明英,王秋兵.基于土地评价的基本农田划定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

2011,27(4):336-339

[58]梁俊红,刘艳芳等.基于RS和GIS的武汉市住宅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J].国土资

源科技管理,2011,28(6):40-44

[59]郭贯成,任宝林等.基于ArcGIS的江苏省金坛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2009,23(8):24-30

[60]马安青,王建华等.高寒地区土地资源利用评价的GIS支持研究—以青海海北藏

族自治州为例[J].人文地理,2002,17(5):85-88

[61]张成刚,王卫.基于GIS/RS的冀北地区农用地适宜性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

2006,34(16):3911-3913

[62]刘连胜,陈乐书等.基于GIS、RS的阳山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J].广东农业科

学,2009,(8):110-112,119

[63]郑旭,廖铁军.基于协调度模型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山东明水经济

开发区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9(2):6-10

[64]任奎,周路生等.基于可持续度的连云港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J].资源科

学,2008,30(2):241-246

[65]Jean Weinstoerffer,philippe Girardin.Assessment of the contribution of

land use pattern and intensity to landscape quality:use of a landscape indicator[J].Ecological Modelling,2000,130(1-3):95-109

[66]陈银蓉,梅昀等.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16(6):101-107

[67]王国强,马军成.城镇住宅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郑州市为例[J].国土资源科

技管理,2011,28(3):13-18

[68]王万茂,韩桐魁等.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99

[69]Y.J.Zhang,A.J.Li,https://www.360docs.net/doc/5f6041116.html,ing GIS and Multi-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 for Conflict Resolution in Land Use Planning[J].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2,13:2264-2273

[70]尹君,刘文菊.多目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法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

2001,17(4):160-164

[71]雷艳旭.基于多目标规划的开封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

2012,5

[72]王新军、颜安等.系统动力学和灰色多目标动态模型相结合在博乐市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中的应用[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11,34(1):87-92

[73]Theodor J Stewart,Ron Janssen,Marjan van Herwijnen.A genetic algorithm

approach to multiobjective land use planning[J].Computers&Operations Research,2004,31(14):2293-2312

[74]刘颜随,黄凌云.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数学模型[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0,14(3):90-94

[75]耿红,王泽民.基于灰色线性规划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J].武汉测绘科技大学

学报,2000,25(2):167-171,182

[76]戴金华,赵筱青.基于灰色线性规划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以云南省澜沧县为例[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9,21(3):26-31

[77]乔小雨,陈龙乾,崔婷婷.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灰色线性规划方法研究[J].技术经

济研究,2010:35-38,50

[78]冯小燕,朱银如.基于弹性规划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以广州市白云区为例[J].

广东土地科学,2001,6(5):7-11

[79]Yunhao Chen,Xiaobing Li,WeiSu,Yi Li.Simulating the optimal land-use

pattern in the farming-pastoral transitional zone of Northern China[J].Computers,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2008,32(5):407-414

[80]孔伟,张飞.基于线性规划的扬州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J].安徽农业科学,

2009,37(17):8106-8109,8121

[81]李常兴,胡小飞等.基于线性规划的县级建设用地结构优化研究[J].广东农业科

学,2010,(7):372-374

[82]张佳会,黄全福等.最优线性规划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J].重庆师范

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8(1):36-39

[83]毛文永.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8.

[84]牛继强,徐丰.基于RS与生态绿当量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

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2(3):410-413

[85]赵丹,李峰等.基于生态绿当量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以宁国市为例[J].生态

学报,2011,31(20):6242-6250

[86]赵娅奇,杨庆媛等.生态绿当量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中的运用研究—以重庆市江

北区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1(1):170-174

[87]张珊珊,王群等.浅析低碳型土地利用规划[J].广东土地科学,2011,10(5):

22-26

[88]杨立,郝晋珉等.基于区域碳平衡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J].

资源科学,2011,33(12):2293-2301

[89]余德贵,吴群.基于碳排放约束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研究及其应用[J].长江流

域资源与环境,2011,20(8):911-917

[90]潘竟虎,石培基.基于LP-MCDM-CA模型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以天水市为例

[J].山地学报,2010,28(4):407-414

[91]谢炳庚,曾小妹等.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中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以

衡南县廖田镇为例[J].经济地理,2010,30(10):1700-1705

[92]陈俊华,慕长龙等.基于物元分析的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及景观格局变化[J].生

态学报,2006,26(7):2093-2100

[93]王良健,何洪林等.干旱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SD模型研究—以新疆吐鲁番市为

例[J].经济地理,1997,17(4):43-48

[94]陈建飞,刘卫民.Fuzzy综合评判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J].资源科学,

1999,21(4):71-74

[95]张雁,谭伟.国内外土地评价研究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09,9:115-118

[96]陈美球,魏晓华等.海外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及其启示[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8,27(6):100-104

[97]Ministry of Nature Resources Ontario Guidelines for Land Use

Planning[M].Hamilton Ontario Press,1980

[98]董祚继.中国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12

[99]陈玉萍等.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综述[J].湖北农业科学,2002:20-22

[100]Forman https://www.360docs.net/doc/5f6041116.html,nd mosaics:the ecology of landscape and region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432-436.

[101]McHarg IL.Design with nature:Garden City[M].New York:Dou-bleday,1969:541–543

[102]王国强,郧文聚.土地质量评价研究的简要回顾与展望[J].中国土地科学,2011,25(7):92-96

公园规划设计文献综述上课讲义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文献综述 1、城市公园产生背景 城市公园是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休息地,是市民的另一种生活方式,也是日常生活和身心再生所必需的“平常景观”,是居民日常工作与生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公园设计在地块划分时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绿色块,而是弥漫于整个城市用地中的绿色液体[1]。 随着我国人口迅速增长、环境的恶化,以及人们对于休闲游憩的需求与日俱增,城市的生态园林环境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绿肺,是城市生态园林环境的重要体现。所以,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对城市公园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2、城市公园的发展 2.1西方园林的发展 纵观世界造园的发展,至今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而服务于大众的公园出现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公园是随着社会的变革、城市的发展以及更重要的是,随着民主思想意识的诞生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3]。 早在19 世纪末,西方城市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开始建造公共绿地等城市景观系统。1880 年,著名美国设计师奥姆斯特德设计的“波士顿公园体系”便成为了世界公园景观设计和建设的蓝本。之后,公园景观又逐渐开始结合灯光、建筑艺术、休闲设施等等元素[4]。 2.2我国园林的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建造的历史始于何时,至今尚无明确的定论。但从园林建筑的使用性质来分析,园林主要是供游憩、文化娱乐、起居的要求而兴建,而使用者则必须占有一定的物质财富和劳动力,才有可能建造供他们游憩享乐的园林。故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园林大多数为皇家园林或权贵大臣的府邸园林,同时寺庙园林也是我国古代一笔财富。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出将广州的越秀山辟为公园(现为越秀公园),当时的一批民主人士也极力宣传西方当时诞生不久的“田园城市”的思想,积极响应倡导筹建公园。于是在一些城市相继出现了一批公园,并已经初步具备了动植物展示、儿童活动、运动、展览等设施功能,但1949年前我国的公园数量还是很少,容量也很有限。 跨进21世纪,我国城市公园的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建设生态城市和发展旅游事业直接刺激和促进了城市公园的发展,使城市公园的数量猛增,投入规模加大[3]。 3、城市公园的设计要素 景观规划设计涉及范围已远远超出我们常说的“景观”的概念和范畴,不仅仅包含了绿化种植设计,公共小品设计,还要考虑到满足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等综合因素的设计,已经逐渐成为人类塑造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学科。 现代城市公园的艺术景观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中,已由普通的城市广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8-01-09 10:16 来源:欧柯奇技术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

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3、荷兰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4、以色列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 5、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whm-交通与土地利用文献综述

交通与土地利用文献综述Transportation and Land Use Literature Review +++ 二零一三年五月

Homework 2 交通与土地利用文献综述 +++ 摘要:本文主要从概念界定、相互关系、模型综述、评价研究等方面,界定了交通系统和城市土地利用概念,叙述其相互关系,简要介绍研究模型和相关评价研究。论述交通与土地利用的相互关系和模型研究,望对于以后开展相关研究和实践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关键词:交通系统,土地利用,模型综述,评价 0 引言 城市建设的交通需求与城市道路的交通供给,是两个相互矛盾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方面。城市的发展需要进行大规模高强度的地块开发,进而使得城市交通出行急剧增加。受城市道路交通供给能力的限制,当城市建设超过一定程度时,将会导致城市交通状况恶化、交通拥挤不堪,限制各种城市建设项目作为经济实体能力的充分发挥,制约城市的总体发展。因此,系统地综述交通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对于以后开展相关研究和实践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1 概念界定 1.1城市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这一术语最初来自农业经济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人类依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进行有目的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改造的活动过程。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则指。居民区、工业、商业区、零售区、政府机关空间及休闲区等城市功能范畴的空间分布或地理模型。 城市土地利用指的是城市建设用地以及正常运转所需要的土地,其中不仅包括已用于建设的土地,还有城市中部分尚未开发土地,该部分土地已列入城市规划开发范围内。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形态、土地价格、土地利用强度都是与城市土地利用相关的概念[1]。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位,是反映土地用途、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基本地域单位,是人类在改造利用土地进行生产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具有不同利用方向和特点的土地利用类别。居住、就业和娱乐为主要用途的土地类别是产生交通需求的主要用地类型。 ●土地利用结构 土地利用结构是指某一地区各种类型的土地面积在所研究区域土地总面积中占的比重,可以通过土地利用混合程度来描述。土地利用结构可以直接反映一

对农村经济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经济现状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农业﹑农村﹑农民一直是举国上下关注的焦点。在经济复苏的背景下,我认为研究农村经济的现状是很有必要的一项课题。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仅关系到农民的小康致富更是中国经济腾飞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因为面对8亿农民的庞大数字,我想到不是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的巨大困难而是应该盯住这个庞大的市场,正逢利用这一机遇发挥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扩内需”它的巨大作用。在此背景下我们利用暑假时间对农村经济的现状作了一次调查。通过对山西省天镇市,河北省沙河市、衡水市、任丘市,辽宁省葫芦市市农村经济现状的调查,了解当前政府对农村发展所实施的政策,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现状,研究提高提高农村经济水平方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二﹑具体情况调查 我们根据自填式问卷特点合理制作调查问卷(见调查报告下方附件) 个人一般情况,如:职业、、家庭人口数、家庭劳动人口数; 家庭财政收支方面,如:家庭的年收入、收入的主要来源、家庭每年的支出比重、家庭支出的主要项目; 家庭设施方面,如:日常的交通工具; 家庭消费方面,如:消费地点﹑消费环境等; 国家政策方面,如:村村通工程﹑新型医疗合作政策﹑减免农业税﹑小额信用贷款等 本村企业方面,如:企业的行业性质﹑企业的所有制性质等。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所调查的人群男女性别比为22:11。 调查人群的平均年龄为50岁左右。从文化程度来看,人群总体的文化程度较低,在被调查人群中3/4的人具有初中以下文凭,其中40岁以下人群受教育程度高于40岁以上的人群。 从婚姻状况来看,90%都已婚。 从职业状况来看, 80%的调查者的职业都是务农。

ARC+map土地利用与规划评估

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情境教学设计 的课程资料 土地利用与规划评估 项目一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编制及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统计

一、项目综述 本项目以某地区的扫描土地利用现状图数据为载体,培养学生利用学过的GIS技术在ArcGIS平台下独立完成地图的数字化工作,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图专题图的制作能力,在MapInfo软件平台下利用SQL 查询功能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统计能力。 二、项目教学内容 该项目按照知识准备、配准、矢量化、拓扑处理、属性数据输入、图面布局与整饰等工作过程,分解为6个学习型工作任务 任务一土地利用现状图的配准 任务二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分层矢量化 任务三拓扑处理 任务四属性数据的输入与连接 任务五图面布局与整饰 任务六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统计 知识准备 土地利用现状图是用空间方式表达一定区域内的当前土地利用类型分布、面积及土地利用结构的专题地图。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成果之一,能够为政府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各级政府部门制定区域规划、农业区划和国土整治提供参考数据。 (一)土地利用现状图编制流程 ?图件扫描 ?图像配准 ?分层矢量化 ?拓扑处理 ?属性数据的录入 ?地图布局与整饰 1、图件扫描 根据聚脂薄膜图相对于普通纸图变形小、不易伸特点,所以数字化工作的底图采用聚脂薄膜底图。对于已经预处理好的底图,在综合考虑软硬件的承受能力及图件质量之后,选择300dpi?的分辨率、采用灰度扫描方式或黑白二值方式来进行分幅扫描。扫描格式选用的是通用的TIFF格式,在扫描时由于图纸放置的原因会使扫描的图形有些倾斜,所有的图件扫描后都必须经过角度纠正,在Photoshop中把每幅图的底边内图廓线旋为水平。 2、栅格图像配准和坐标系转换 扫描成栅格图像没有空间参考信息,为了能够将栅格数据与其他数据集成,进行分析,就必需对其进行处理:用户需要事先将栅格数据校准(配准)到一个指定的地图坐标系。因此在矢量化前,需要对栅格图进行配准,配准栅格图需要准确的空间坐标信息,这些信息有时可以从底图上读取。当基础图件与要求的坐标系统不一致时,需要进行坐标系统转换(投影变换)。 3、分层矢量化 土地利用图中记录了土地利用的各类数据信息,在将这些数据信息输入计算机后,为了便于管理及使用方便,应将相同属性的数据放在同一个数据层中。主要数据层:行政辖区、地类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类、

当前我国农村。文献综述

《当前我国农村“新土地抛荒”现象的原因与对策探究》 文献检索与综述报告 10政本李婷(16) 一、文献检索工具、方法、过程介绍 在陈久老师的指导下,本课题研究者充分利用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读秀、万方数据等网络工具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同时根据原文的参考文献、二级参考文献、引证文献、二级引证文献等收集到了更为丰富、全面的相关资料。此外,研究者还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图书馆浏览了大量图文书籍。 为了更详细地了解我国农村抛荒问题的历史渊源和国内外土地抛荒现状,研究者采用了顺查法、倒查法、追溯法、导师指导法、网络查找法等文献资料收集方法,收集了我国自1987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量土地政策、中央一号文件等资料,查询了美国、日本、英国等典型资本主义国家的土地制度和土地抛荒惩罚性政策。 二、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一)国外研究现状 课题研究者通过查阅图书和网络资料发现,国外关于农村土地抛荒问题的研究较少,大部分国外专家是从农村土地流转的角度来研究土地制度问题,例如:国外土地流转制度的比较和借鉴[J]. 东南学术. 2009(02)、美国关于土地征收补偿的规定及借鉴等等。 (二)国内研究现状 1、农村抛荒现象的历史追溯:首先说明一下,本课题研究者在题目中使用了“新土地抛荒”的概念,是因为现阶段农村的抛荒与1990年代中后期因为农业税费负担沉重而导致的土地抛荒不同,这里看到的土地大量抛荒出现在税费改革之后,也就是2002年之后的土地抛荒。21世纪以来,沿海地区经济迅猛发展,

同时,许多农民不能满足田地带给自己的收益。在田里辛苦一个月还不如出去打几天工,所以,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打工。除此之外,许多农村子女考入大、中、专院校,学业有成之后大部分都留在城市里安家落户,他们将父母接到城市里,而家里的田要么给别人耕作,要么让它荒着。 为什么以往一直以农事为主,以耕地为生的大批农民要如此义无反顾地南下,为什么他们可以白白抛荒了这么多良田而宁愿背井离乡地在外地买粮,以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是什么样的理由让他们可以承受离开亲人的艰苦,可以承受离开一直生养自己的土地而去他乡漂泊的辛酸?为什么近些年政府对三农问题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在村里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为什么取消了农业税农田却反而被抛荒了?为什么三农问题年年是政府工作的重点,却换不来农村农民农业的根本性好转?这一问题引发了国内许多知名经济学家、各高校学者等人的关注。 2、综合介绍: 通过上网搜索,我发现国内对农村耕地抛荒问题的研究成果已经有很多,如学术论文、期刊、图书、报纸等等,这让我可以借鉴到许多前人的经验成果。 通过整理,我将这些研究成果按照其不同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类: 一是最为普遍的农民自身原因类,如2008年8月19日新华网论坛上发表的《中国农村耕地严重抛荒的成因及对策》、刘键,陈雩桢发表在《四川农业科技》2002年第5期的《农村耕地抛荒问题剖析》、张光宏,梁丹辉在2008年10月发表的《建设新农村视角下的耕地抛荒问题研究》、2012-12-20 发表于中华粮网的《农田抛荒的反思》、夏莉艳.农村劳动力流失与农业基础稳固 [期刊论文] -经济问题探索2009(5)等。这些专家学者主要是从农民自身找原因,认为农村出现大面积抛荒的原因是农民期待更高的收益,希望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享受更好的生活。因此,要从社会保障的角度解决这一问题,提倡建设类似于社区的乡村; 二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土地抛荒原因的文章,如周全绍在《宿州学院学报》发表的《农村土地抛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陈晓华在人民网发表的《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解决农村土地抛荒问题》、期刊论文——农村土地抛荒的经济学分析与对策 - 甘肃农业2006(6)、胡家勇在经济学动态发表的《马克思土地产权制度理论研究》。这些学者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农村土地产权的归属问题,认为农民可以将闲置的土地流转出去,从而达到闲置土地的最大化利用;

城乡规划学文献综述

农业观光产业园相关文献综述 摘要: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城郊的土地利用模式与人们的消费方式均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农业观光园作为一种全新的模式进入我国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在全国性大规模建设的浪潮下,很多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凸显。本文总结与梳理了多篇相关文献的内容与思想,对农业观光产业园的发展方向进行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农业观光;规划设计;生态景观 1.国内外研究现状 农业旅游在国外已有多年历史,最早的都市型农业发展思想可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城市学者霍华德提出的“花园城市”的理论,到了20世纪60 年代,美国一些经济学家又提出“都市农业区域”和“都市农业生产方式”等,进一步拉近了城市与农业间的关系。同时期已出现了以观光旅游为主要职能的观光农园。国外都市型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荷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并根据城市特点构建了各具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城市型农业开始初露头角,当时的农业观光园主要是“农家乐”的形式。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方面发展,越来越多城市居民具备了休闲旅游的经济消费实力。20 世纪 90 年代初出现了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形式的观光园。到后来又出现了农业观光园的新形式——复合式农业观光园。虽然在我国农业观光园种类多,发展快,但由于开发期较短,致使领域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2.呼和浩特农业观光园分析 在城郊结合地带开发农业观光园,不但可以减少土地浪费,减少化肥等使用,促进生态环境的整治和绿色农业发展。同时,良好品质的绿色食品能够增加农业的附加值,增加农业积累,使生态保护的投入有资金保障,形成良性循环。呼和浩特农业观光园发展优势可总结为以下几点:(1).呼和浩特的农业观光园起步不久,处于发展上升期阶段,行业竞争并不激烈,潜在消费人群数量可观。(2). 近郊草原地貌与观光农业优势互补,新城独具风格的景观。(3).呼和浩特大青山一代集中了动物园、高尔夫度假村、滑雪场等休闲场所,可与农业观光园形成良好的互动。 但呼和浩特地处生态较脆弱区域,发展都市型农业的品种与规模都有限,因此农业观光园的规划建设一定要抓准定位,不可盲目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而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客服薄弱环节,突出特色。

中国农业现状分析

中国农业现状分析 农产品批发市场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出现后,得到了迅猛发展,迄今已走过三十多年的历程,不仅加快了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进程,而且对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也起了重要作用。 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跌到了87%,全部农产品的自给率差不多是70%左右,30%左右是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来调节的。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历来都是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幸福生活的保障。然而近年来我国的粮食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2014年5月份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农商高峰论坛上,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就已经表示,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跌到了87%,全部农产品的自给率差不多是70%左右,30%左右是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来调节的。这些数字是触目惊心的。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本国的粮食产量连本国人民都供应不上,还需要依靠进口来补充,长期以往,我们必将受制于人。现代农业的迅速增长是建立在机械化、化学投入(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灌溉、以及对化肥和灌溉系统敏感的高产出种子。现代农业高度依赖不可再生的矿物燃料,用于化学投入品的生产、农具的操作、包装及运输。从生态的角度看,现代农业根本是不可持续的。机械化耕作、化学肥料的使用、大规模单一栽培都导致了土壤的退化。害虫发展出了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终年不休的的灌溉导致涝灾、盐碱化、以及地下蓄水层的枯竭。从长期来看,所有现代农业的要素都经历着报酬递减。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迅速扩张带来的是农业的迅速萎缩。农村农业人口减少、土地抛荒、基建征用、城市扩张使得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水利设施荒废、工厂废物任意排放、农业农药化肥不合理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地力下降、农作物减产;粮食种子被外资控制转基因泛滥成灾,长此以往中国不仅农作物种子被外资控制,粮食也会严重依赖进口,那时中国将受严重制于人! 1、“大包干”将农业经济打回个体经济 1978年开始推行“大包干”,到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为标志,个体经济基本上占了主导地位。个体经济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个体经济不利于农业发展。个体农民难以承担水利等公共工程,也无力购买机械设备。其次,个体经济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共同发展的一条道路。个体农民难以和公司在市场上竞争,“公司加农户”只能让农民吃亏。久而久之必然会使农民受到剥夺,拉大城乡差别,农民纷纷涌入大城市,最终导致农村凋敝和城市贫民窟化。此外,个体经济不利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农民共同富裕。个体经济不仅难以兴办合作医疗等福利设施,个体经济的恶性竞争必然会导致农民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当时农民说“辛辛苦苦30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不仅退回资本主义,而且退回封建主义,倒退了2000年”。 1984年,随着人民公社的撤销,社队工业改为了乡镇企业,事实上开启了社队工业私有化的大门,90年代的后期,通过一轮“股份合作制”为旗号的私有化浪潮,基本上完成了乡镇集体企业的私有化。社队工业和乡镇企业是有本质不同的,社队工业是集体所有,可以就地实现农村工业化、现代化和农民共同富裕,而乡镇企业实行了私有化,只能让少数农民富裕起来,大多数农民只能日益贫困。 人民公社的解体同时意味着农村共同体的解体,农民变成单个个体参与到社会竞争中,面对权力倾轧、资本剥削完全失去了谈判的能力,成为被资产阶级和基层腐败官员鱼肉的对象。农村共同体的解体导致农村完全回复到无政府主义状态,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公共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利设施)常年失修,农民各自为战,相互帮扶的局面一去不复返,农村社会风气骤然恶化。更主要的是,碎片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将中国农业挡在现代农业大门之外,机械化、农业基础设施维护、精密化的农业田间管理均变作不可能。单位农业生产效率长期维持在很低水平,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工农差距。

土地利用_土地覆盖遥感分类方法的研究综述

第23卷,第3期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Vol 123,No 13,pp21-25 2002年6月 Journal of China Ag ricultural Resour 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June,2002 #技术方法#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遥感分类方法的研究综述 张银辉,赵庚星 (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泰安 271018) 摘 要 分类方法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 分类首先涉及图像类型、时相的选择和图像预处理工作,概述了近十多年以来所使用的常规土地利用/土地 覆盖遥感分类方法及发展的一些新型分类器。 关键词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 遥感技术 分类方法 人工智能 收稿日期:2001-03-05 张银辉为硕士研究生 赵庚星为教授 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必须首先有效地把握真实、准确和实时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同时进行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监测亦变得越来越重要。采用遥感技术监测土地资源利用状况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不仅要获得土地利用变化信息,而且要获得变化的类型,其实质是获得不同监测时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信息。 一、图像预处理 (一)图像类型和时相的选择 一般来说,用于全球变化研究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遥感,大区域范围研究一般采用低分辨率的大尺度图像(如:NOAA/AVHRR 1km 数据),而局部区域的土地利用调查一般采用高精度高分辨率的M SS 图像、TM 图像、SPOT 图像或它们之间的结合等。因此,选择图像类型时,应考虑到研究区域的大小、研究的目的、意义等,以达到要求的精度,并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不同时相遥感图像的选择对分类精度具有很大的影响,因为植物物种、长势及生长阶段等不同而在遥感图像上有不同的光谱表现形式 [1]。在这一方面,已有学者做过专门阐述[2,3]。另一方面,在农作物分类中应用物候历,对提高分类精度有重要保证作用。(二)图像处理 图像处理包括图像预处理和图像增强。图像预处理主要涉及到图像的辐射恢复、几何校正、图像匹配和镶嵌及不同传感器或不同时相之间的图像配准等工作。图像增强方法有多种,如直方图修改技术、比值增强、线性组合、滤波处理及主成分分析等。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中应根据区域特点,图像纹理特征等选择相应的增强方法,以突出各类地物,使之层次分明。近年来,有关专家对增强方法进行了许多新的研究:如波段的彩色合成增强处理[4,5]、彩色变换[6,7]和各类信息的融合增强处理[8,9]等。 二、目视解译分类方法 目视解译就是根据样本的影像特征和空间特征(形状、大小、阴影、纹理、图型、位置和布局),与多种非遥感信息资料相结合,运用生物地学等相关规律,采用对照分析的方法,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综合分析和逻辑推理[10]。 目视解译分类方法的应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航片、卫片或多种遥感图像资料的结合,进行人工判读之后,手工编汇土地利用图或数字化处理,由此得到土地利用分类信息。这种形式从开始采用遥感手段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 侯鹏程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松江:201600) 摘要:土地利用是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的综合反映,它的变化可以引起许多自然和生态过程的变化。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覆盖;进展 一、土地利用变化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一)土地利用的概念 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与地球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交互作用的重要表现。发生于任何时空尺度,它不仅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生产力。客观反映人类改变地球生物化学循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产品和服务的供应,而且还再现了陆地表面的时空变化过程[1]。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有目的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一切活动,如农业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居住用地等都是土地利用的概念;而土地覆盖则是指地表自然形成的或者人为引起的覆盖状况,例如:与前面所述各种用地相关的物质现状包括各类作物、森林、草地、房屋、水泥及沥青路面等则为土地覆盖的概念。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事物的两个方面,其中一个是发生在地球表面的过程,另一个则是各种地表过程(包括土地利用)的产物[2]。无论是在全球的尺度还是国家或者区域的尺度上,土地利用的变化在不断地导致土地覆盖的加速变化。 总之,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是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重要概念。土地利用一般是指人类为获取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所进行的土地资源利用活动,是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利用状况,包含着人类利用土地的目的和意图。 (二)土地利用变化的定义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变化(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简称为:LUCC)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与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因素计划(IHDP)的核心研究计划之一,是全球环境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3]。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和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最重要的响应之一。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由于影响到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基础,如气候、土壤、植被、水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等,影响到地球生物化学圈层的结构、功能以及地球系统能量与物质循环等方面,与全球的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生态环境演变以及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可持续性等密切相关[4]。而且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作为一种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也是人类对全球变化所做出的反应的一种方式。总而言之,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是所有与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的核心,可以说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开拓计划,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作用是全球变化的关键,是自然与人文科学领域的“桥梁工程”。 [收稿日期]2007-08-21

农村耕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农村耕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以长沙四县市为例摘要:通过对长沙四县市耕地利用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长沙市 耕地闲置状况严重,达到总耕地面积的9.37%,主要是由劳动力短缺、农业基础设施不足、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以及建设施工四个方面原因引起,已经影响到“两型社会”的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在分析耕地闲置的危害性后,提出对策解决长沙市耕地闲置问题,优化耕地资源配置。 关键词:耕地利用;闲置问题;对策 导入语:湖南是农业大省,被誉为“鱼米之乡”,用占全国3%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6%的粮食,在粮食安全方面为我国作出了很大贡献,也为湖南省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基础和支撑作用。200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机遇与挑战诞生在长株潭。长沙作为长株潭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它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城市群的发展,而在长沙农村地区出现的耕地闲置现象,主要是弃耕抛荒,破环了资源节约理念,阻碍了“两型社会”建设步伐。解决耕地闲置,提高耕地利用率对推动“两型社会”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正文: 一、调查目的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耕地保护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耕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也发生了较大转变,表现为耕地面积的减少和耕地资源向建设用地等其他用地的转变,这严重影响到了粮食安全问题。研究耕地利用状况

不仅对反映区域社会经济的基本态势极具意义,而且也能给政府对耕地保护决策提供一定参考。 二、耕地闲置现状 经过问卷调查和对部分村干部和居住在村里的部分农民的走访,发现在农村土地利用主要存在着被闲置荒芜的问题,而且这一现象还很严重。长沙市包括浏阳市、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现有耕地面积24.68万hm2,其中水田22.43万hm2,旱土2.25万公顷。据调查统计,2007年全市耕地抛荒面积有2.3138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9.37%,其中季节性抛荒2.28万hm2,常年性抛荒338 hm2。季节性抛荒主要集中在冬、春季。常年性抛荒中,因外出务工无劳动力耕种抛荒面积为43hm2,承包户不愿转包造成抛荒面积1 hm2,土地整理未完工和被征用未开发99 hm2,因干旱缺水不能耕种面积为61 hm2,望天田67 hm2,煤田渗漏33 hm2,水系破坏34hm2[1]。 三、耕地闲置的原因 调查中发现,长沙市农民弃耕抛荒主要有以下原因。 1、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村劳动力短缺。长沙地处省会,第二、三产业较发达,农民工工资上涨,一般人员每个工作日为50元,技术工80元[1],而水稻生产比较效益相对较低,加之农资价格上涨,农民普遍认为“在家种田,不如外出挣钱”。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宁可抛荒,也不耕种生产。 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较差。农业受自然制约程度大,当前长沙市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用于农村灌溉的山塘水坝年久失修,有的排灌机械缺乏必要的维护,难以抵抗旱、涝等自然灾害。农业投入成本高,风险大,收入没保障,农户就干脆不种,任其荒芜。 3、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长沙个别村镇存在“有田无人种和有人无田种”的现象,有些农户自己不想种田,也不愿转让给别人种。主要因为少数地方仍未与农户签订并发放土地承包合同书,已签订的存在着手续不完善,程序不到位等纠纷问题,因此承包户不愿将耕地转包。由于土地承包管理不规范,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造成了部分农民弃耕抛荒。

土地资源管理学科(120405)

土地资源管理学科(120405)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针,培养研究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正确的政治立场,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创新精神,较高的专业素质,可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政府机关、企业和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生产、推广和管理工作。 1.政治思想要进一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学术正派,团结协作,品行端正,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和责任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奋斗的理想。 2.业务水平要求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理论研究或技术研究中有新见解。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3.学术素养及能力掌握本学科某一领域试验设计方法、试验技术及数据处理手段;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诚实工作的能力;具备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洞察力和获取知识能力;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技术实验等实践能力;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善于与他人沟通与合作,遵守学术规范。 4.身心素质具有能够承担本学科范围内各项专业工作的良好体魄。 二、学术方向 1.土地资源与信息技术综合运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等现代化手段,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研究土地资源要素的发生、发展规律,探讨区域土地资源特性的空间和时间变异规律;研究土地资源信息处理与管理;研究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模式。 2.土地规划与管理研究和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比例、空间布局、总体功能以及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和内部的关系,使土地利用与区域的自然特征、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促进土地资源整体功能的发挥,具体包括土地资源区域规划、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村居民点及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等。 3.土地利用工程研究改善土地质量、提升土地效能和优化土地生态环境的工程技术措施总和。包括土地开发工程、土地整理工程、土地复垦工程、土地防护工程、土地整治等工程。 4.土地经济与管理研究土地资源开发与环境建设过程中的经济规律,重点研究土地资源利用的经济机制及其对资源配置的反作用规律,探讨土地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参与社会经济活动过程所表现的资产特性及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规律。 三、基准学制、学习年限与总学分

我国耕地资源情况及耕地质量变化状况综述

我国耕地资源情况及耕地质量变化状况综述 土地是财富之母,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一、耕地的基本含义1 所谓耕地,就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这是耕地最一般的概念。根据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制定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及有关规定划分,下列三种情形的土地都属于耕地:a 、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和草田轮作地;b、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者其他树木的土地; c 、耕种三年以上的滩涂和海涂,以及前三年内曾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在上述耕地中,还包括南方宽< 1. 0 米、北方宽< 2. 0 米的沟、渠、路和田梗。这就是我国目前统一适用的耕地的标准。 此外,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生产条件,在生产实践中,对耕地又可具体的划分为下列五种不同类型: a 、水田。有水资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生产、种植水稻、莲藕和席草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灌溉的水旱轮作地。b、望天田。无灌溉工程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雨用以生产的耕地,包括无灌溉设施的水旱轮作地。望天田也主要用以种植水稻、莲藕、席草等水生农作物。c 、水浇地。除水田、菜地之外,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生产的耕地。水浇地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灌溉方式一般都是浇灌、滴灌、畦灌和喷灌。d、旱地。无灌溉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水生长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固定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早地主要种植棉花、杂粮、油料等早作物。e 、菜地。种植蔬菜为主的耕地,包括温室和塑料大棚用地。 二、我国耕地分布概况

三、我国耕地资源现状2 我国是人口众多,耕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大国,人口和耕地的矛盾十分突出。我国人均耕地只有0.11 公顷,不及世界人均耕地0. 25 公顷的44 %。特别是目前我国人均耕地大于0. 13 公顷的12 个省、自治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北,其中除吉林和黑龙江等省外,其他省区粮食不能自给或仅能自给。人均小于0. 06 公顷的除4 个直辖市外,还有湖南、浙江、广东、福建4 个省。统计,全国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 05 公顷临界值的县(区)达666 个,占全国县(区) 总数的23. 7 % ,其中低于0. 03 公顷的县(区) 达463 个,有些县(区) 人均耕地只有0. 01 公顷—0. 02 公顷。 我国耕地分布不合理,质量差,生产水平低。我国山地、丘陵、高原地区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66 % ,而平原、盆地和其他地区的耕地仅占34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耕地占全国耕地的38 % ,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80 %以上;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水资源量不足全国的20 % ,而耕地却占全国的62 %。全国优质耕地少,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的耕地只占耕地总量的39 % ,中低产田则占61 %。我国现有耕地总量不足1033 亿公顷,产出的粮食还不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经济发展日益增长的需要。1995 年—2000 年,我国人口增加近6800万,总人口近达12. 6 亿,粮食年需求为5200 亿千克,而近年来粮食产量一直徘徊在4500 亿千克左右,与需求数量相差700 亿千克。人增粮不增,必然导致粮食供求关系的紧张。 耕地总体质量差,生产水平低。从全国范围来讲,我国的优质耕地少,抗自然灾害能力差.耕地中还有近亿亩坡度在25度以上,需逐步退耕。耕地质量差和耕地与水资源分布不均匀造成我国耕地的生产水平较低,与世界发达国家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粮食单产相差100公斤以上。 后备耕地资源贫乏。据统计,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即使全部开发成耕地,人均增加耕地也不足0.1亩,而且建国以来,经过长期开发,剩余的后备耕地资源大多为质量差、开发难度大的土地。因而,我国必须要保护耕地。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是耕地保护的基本原则。

土地整治的现状研究及未来展望

土地整治的现状研究及未来展望 发表时间:2019-08-27T15:50:38.28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9期作者:李臻 [导读] 土地整治最主要的目的是改善土地的利用结构、生态环境等,其中包括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 柳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广西柳州市 545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土地资源浪费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对现有土地进行整治势在必行,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数量急剧增长。这样导致土地的供给矛盾愈发突出,越来越多的耕地面积成了建设用地。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土地的调配,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目前土地整治的现状,并且针对土地整治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希望可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最后又对全国土地整治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土地整治;现状;未来展望 引言 土地整治最主要的目的是改善土地的利用结构、生态环境等,其中包括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近年来,土地整治成为国家的重点工程,土地整治项目管理也会直接的影响我国农业的经济机构,为此强化土地整治项目管理也是十分关键的。随着近年来我国土地流转机制不断完善,土地规模经营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与现代农业发展结合在一起成为目前我国土地整治的主要特征。但是就当前我国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的现状来看,形式并不乐观。因此,针对当前土地整治项目中的问题,应正确面对并采取积极的解决措施,让问题成为该项目发展的动力,实现我国土地整治项目质量的提高。 1土地整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城乡土地利用存在问题 城乡土地间利用失衡的现状是当今时代土地利用所面临的问题之一。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更确切的说是自改革以来,我国在经济方面所取得的进步是飞跃式的,但不能只注意到这些繁荣的一面,而忽视掉在我国经济发展当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城乡土地利用差距过大,就是当今社会所存在的较大问题之一。城乡之间的确是存在一定差距的,而这种差异也引发了土地利用情况失衡的问题。在城市地区,尤其是一些发达城市的中心地区,土地利用率极高,而许多农村地区的土地利用率却是相对较低的,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若是能提高农村地区的土地利用率,对其加大开发,必然能大幅度优化土地整治工作,从而全面提高对我国土地的利用程度。 1.2土地整治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土地资源丰富,可挖掘潜力较大,土地整治是一项投资巨大的基础工程,需要投入的资金数量较大,尽管国家实行土地整治专项资金制度,但是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在实践中土地整治大多体现为政府行为,土地整治的资金来源匮乏,主要来源于土地整治专项资金。许多地方财政紧张,没有固定的资金来源,土地整治很难顺利的进行。有的土地整治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导致无法“用在刀刃上”。 1.3土地整治项目规划不到位 在实践中可以发现,进行土地整治项目规划时普遍存在三种情况:第一,项目规划人员工作态度不认真、素质偏低,对于项目区域内的具体情况没有进行全面了解,只是照抄照搬其他地区的整治方法。在进行技术经济分析论证时只走表面程序,没有重视县级论证,参与论证的人员不全面,尤其是没有充分征求当地基层技术人员的意见。第二,在进行项目预算是,经常出现人为地提高或者降低投资的情况,导致项目预算存在较大偏差。第三,一些区、县级国土部门相关人员没有积极参与进来,一般情况下,只是负责收集资料或者带带路。因此,在项目整治的过程中,大部分项目都出现了规划设计变更的情况,甚至有的项目无法实施只能重新设计。 2土地整治未来展望分析 2.1城乡土地利用关系趋于平衡发展 城乡土地利用关系趋于平衡发展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要想使二者达到真正的平衡关系,最根本的措施还是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尽力缩小二者之间的差距,当城乡之间不再存在巨大的经济文化差异时,土地利用情况自然会逐渐趋于平衡。许多农村地区都存在着外出务工的现象,这就造成了农村地区土地包括住宅与耕地的大量荒废,并且有许多人都出于老一辈人的要求或是其自身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而对居住地和住宅过于重视。同时,再加之城市与农村地区房价上的巨大差异以及建设成本等方面的因素,就会有许多人选择在城市积攒足够的资产后再回到老家来建设住宅,但在施工完成后却不居住,而是继续回到城市务工,使其闲置,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这样一来难免会形成大面积土地资源的浪费,要想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一方面需要对其思想进行潜移默化的调整,这是一个长期的、逐渐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另一方面是通过一些政策手段来进行调节,如提高农村待遇、加大投资建设、吸引人才回流等,以此来进一步促进该地区的发展。此外,可与房屋主人进行沟通,对其闲置和废弃的住宅进行再利用等。以上提到的例子只是其中的一小方面,但总而言之就是要通过政策方面的手段与思想方面的影响来逐步对农村经济进行建设,促进其发展,缩小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并逐渐渗透土地整改手段,最终使二者平衡发展。 2.2加强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攻关 进行土地整治需要相关技术的支持,只有不断提升工程技术的水平,才能确保土地整治获得显著成效。土地整治工程技术主要是:生态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环境影响评估技术、测绘技术等。由此可以发现土地整治是具有系统性、科学性的工程。因此,要不断加强土地整治工程的技术研究,最终实现土地资源可以持续利用的整治目的。 2.3大力推进土地整治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转变 当前强化推进土地整治档案管理数字化、电子化的转变,是新形势下档案管理工作的新要求。因此,要求各个地区应当充分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配置全新的信息化设备,以此来大力推进档案管理系统软件的运用,最终切实提升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实现档案的规范化管理目标。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培训信息化档案管理人才,主要要求从事土地整治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水平。其应当结合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充分掌握计算机知识,由此成长为全面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这就必须强化培训工作力度,不断提高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由此才能保证信息建设目标的实现。2.开发及引进先进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