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语文教育的几点看法

对当前语文教育的几点看法
对当前语文教育的几点看法

---------------------------------------------------------------最新资料推荐------------------------------------------------------

对当前语文教育的几点看法

对当前语文教育的几点看法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是为语文。

这个说法的好处就在于明白易懂,免去了不少掉书袋式的玄虚,而且超越了民族、种族、政权、宗教、地域、文化等的具体差别,能够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界定这一学科。

当前大陆的中小学校园里,语文学科算不上一门受到应有重视的科目,尽管大家都明白,目前提高中小学生的汉语阅读理解应用能力是多么迫切。

一通常情况下,语文这个学科在学校里是属于二等公民课程行列的:

第一集团是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第三世界就是业内常说的小科、副科,即音乐、体育、美术、劳技等等。

这个定位划分是有事实根据的:

其一,君不见学校里第一集团的科任教师尤其女性(无性别歧视之意),言谈举止之中大多表现得优越感十足吗?校内干部也要让她几分,这恰恰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便已经是成人多年的教师。

录取升入初中、高中的新生时,在总分数相等的前提下往往以数学科目的成绩来决定取舍,这也是圈子里司空见惯的潜规则之一;从课表上看这些科目多占据了上午的好时段,理由是下午学生不

1/ 19

容易听懂知识点。

其二,语文课被各类、各级别的领导进教室听课的概率是最高的。

圈子里流行着这样一句不雅的话,是人不是人的都敢对语文课说三道四、指手划脚。

正如成人、函授、夜大等机构里,修习中文专业的人数往往是最多的一样,看看那些仕而优则学的官员们的毕业证书似乎也符合这一规律。

当然,冠以种种管理专业的比例也是较高的。

这也说明语文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管理阶层和官员队伍里是大有用处的。

其三,社会上针对中小学生的民办补习机构多如过江之鲫,然而其中鲜有语文补习班,较第一集团科目在比例上绝不是落后,而是相当的落后。

想来也是可以理解的,生活中处处是语文,连骂人一不小心相当出彩地运用了语文修辞都禁不住自我陶醉一番,家长们自然不肯为了他们认为识字即是目标的语文科目割肉报班的;而第一集团科目的题目,山穷水尽时老师的点拨引领都是相当关键的,否则孩子们可能好几个小时都迈不过这道坎儿,所以家长或主动、或被动地舍得出血为子女寻求校外机构各科老师的传、帮、带。

鉴于历史上的渊源,传统的影响力短时间内不可能消解。

其四,以语文为代表的文科之所以被社会群众贬低,还有

---------------------------------------------------------------最新资料推荐------------------------------------------------------ 一个很现实的衡量标准:

文科的成绩哪能跟高精尖的科学家的过硬成果相提并论?发明专利远比几篇文章、一册专著来得响当当且直接创造生产力效益。

申报课题时需要填写该项课题的效益预测数据,人文类的课题显然是个短板,审批的额度自然也远不能跟理工类相比。

似乎也没听说中国科学院里有文科类的科研机构,所以要另设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似乎社会科学不能算科学。

高校学报就明理得多,刊物名称后边通常要注明社会科学版或者自然科学版;国内院士的头衔光环鲜见有笼罩着文人的,除非他文理俱精得近乎当世绝伦。

一般来讲,理科比文科有更多的出国深造和定居的机会,这也是高中文理科分班时不少家长的重要参考标准,而不是照顾子女的实际情况。

但是学校里与文字沾边的活儿大都离不开语文老师,包括领导的论文、发言稿、对外宣传资料等等。

而学生及家长对语文学习的重视,往往也是临近中考、高考前不久才突发热情,奢想通过速成突击来填补这只桶上欠账已久的短板。

事实上,结局和效果都注定了大多是不能令人如愿的。

冲刺一段时间未必明显提高,撂荒俩月成绩也没下降多少,这就是语文学科的特点。

3/ 19

合适的配套习题集少,阅读类作业的完成情况不易检查,其他学科的作业都完成后才可能翻翻语文书,这也是语文学科普遍得不到应有重视的一个原因吧。

二语文,为人生的文学,此前教育理念上概括为工具性显然有失简单与偏颇,所以后来又增加了人文性,突出审美教育,这在认识上就有了很大提升。

祖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思想博大精深,卷帙浩繁、汗牛充栋,大都可以归入文史一途。

数千年流传下来的注定仍然会继续流传下去的文章佳制,或叙事、或抒情,或指点江山、或思忖生死,或大江东去、或柳岸灞桥。

古代的著名诗人词客,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徜徉山水、探古访幽、身临胜迹、唏嘘凭吊、吟咏风月,怒涛拍岸、滨海阳关、烟雨苏扬、孤烟落日、胡地飞雪、深寺名刹、楼台殿阁、莺歌燕舞、梅兰竹菊、池塘春草、木叶鸣禽、落霞孤鹜、秋水云天、湍流飞瀑、虎啸猿啼、戏蝶流连、鸳鸯缱绻、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渔舟唱晚、雁阵惊寒、鹤汀凫渚、寂寞沙洲,广纳山川之灵气,博采天地之精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给后人留下了汗牛充栋的壮美诗篇,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难道这些仅仅是工具性吗?但是依赖祖先发明的甲金篆隶得以传承的文学,韵脉绵远,千载而下,今人仍可跟古圣先贤心神激荡。

不可否认文学确实具有某些所谓语言的工具性特质,但是人文

---------------------------------------------------------------最新资料推荐------------------------------------------------------ 性要远高于工具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几十年来单单以工具性来定位语文的教育理念,简直是门外汉的痴人呓语,不啻莫大的讽刺与耻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9 版)》:

课程性质: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课程目标和内容:

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课程性质: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

5/ 19

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穿着审美追求。

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美是一种心灵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审美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

美具有极大的诱发力,常常触动人的感情深处,激动人的心灵,使人产生愉悦的感情,并通过潜移默化影响着人的气质、情操、心理、性格、意志、信念,起着塑造人的灵魂的作用。

抛开历来的所谓的阶级纷争、意识形态强加的桎梏缧绁不言,学校教育诸类科目之中,语文学科承担着百年树人、传承薪火的重大责任。

可悲的是,这一点远没有被赋予应有的认识高度,且不怪懵懂的学童少年,那些心智健全甚至称得上是头脑发达的成年群体也一样执迷不悟。

国内有很多大中小各段的学生外语水平远比汉语质量高,憧憬着自小就被家人涂抹得绚丽无比的留学梦,对异域故事、各界优伶的了解远多于五千年的子曰诗云;多少星光灿烂、光鲜耀眼的所谓

---------------------------------------------------------------最新资料推荐------------------------------------------------------ 各界名人,不也常常在镁光灯下志得意满地高谈阔论、踌躇满志中频频露怯,慷慨地馈赠给海内外受众以茶余饭后的戏谑谈资吗?2019 年春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北京市委副主委谢朝华接受采访时谈到,文字不好、语文不好,头脑里很难形成清晰的思路、清晰的段落以及正确的表达和交际。

应当让语文从地位和教学上都回归传统。

鲁迅先生当年在日本弃医从文,因为留学生活中的电影画片事件使他认识到:

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鲁迅《呐喊》自序)这也足以说明文艺作品对于塑造国民特别是广大未来合格公民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校园里的语文科目,语文教师责无旁贷,语文课堂本来也应该是最有思想内涵和活力的课堂。

事实上,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不断地有媒体推波助澜地声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声势浩大且民情汹汹,记得最大的一顶帽子是误尽苍生。

当然,声讨的背后是对现状的不满意,是对语文教学的高度关

7/ 19

注,是希望改进。

至今,语文学科在校园里特别是中学阶段的校园里,整体处境依然是尴尬的主科中的二等角色。

这一点毋庸讳言,美妙的宣传口径掩盖不了这铁一般的窘迫事实。

原因除了上述所及之外,就师生而言也面临着诸多困惑和棘手的问题,下面试作探讨。

其一,文学作品阅读量的积累贫乏。

语文的学习内容杂,几千年的文化资源中,文史占了多数,分母、基数远比第一集团科目要多得不可同日而语。

这也是语文教师成长周期相对较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古人力持的读万卷书的论点当然是必要的基础积累,可是现在多数学生的阅读量是极为有限的,教学大纲里规定的阅读文字量只是基础性的一般目标和要求;即便如此,不少学生连这个基本的阅读量也没有兑现,要么是孩童贪玩,要么时间都主动或被动地交给语言文学之外的种种补习班了。

诸多针对学生文学名著阅读的调查结果都足以佐证这一点。

且不说对文字文学的领悟力如何,缺乏了文学作品阅读量的积累,语文素养必然会大打折扣,语文的卷面成绩也会受到很大影响,频见的高校学者怒斥学生文字书写能力低下的论调也就渊源有自、不足为奇了。

其二,语文教材的选文大有讲究。

---------------------------------------------------------------最新资料推荐------------------------------------------------------ 此前一个时期,由于社会历史原因,凸显意识形态的文字偏多,文学趣味淡然。

对于未成年人而言,如同嚼蜡、索然无味,这一倾向如今有所好转,但仍然不够。

编选者对文章政治教化功能的偏重,往往超过了文学思想元素对人的性灵的熏陶濡染。

常说的繁难偏旧是不冤枉的,有些无味的篇目,笔者上学时就有,教学后依然要讲授,无论对于讲授者还是学习者都是一种折磨。

古文篇目的挑拣更见编选者的功力,历经时光淘洗出的文学经典名篇佳作偏少、规模偏长、生僻字多、艰涩高深,对于教者、学者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跟文学阅读的那份赏心悦目的惬意和闲适况味更是相去甚远。

近来篇目增量的趋势也值得关注。

其三,教学目标与实施方式的纠结。

几年下来,教师扪心自问,数千节课之中,颇以为自得乃至自豪的课时有几节?一位教师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课有几节?应对领导检查而准备的教案与授课实际的吻合度有多少?那些所谓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在多大程度上落实到了课堂教学过程中?那些级别不同的公开课、示范课是否撑得起象征着得到专家或者领导机构认可的奖项与证书?当年鲁迅、辜鸿铭等一大批实力派名学者

9/ 19

讲课时听者爆场云集的盛况而今安在哉?他们的学识渊博、纵横自如,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侃侃而谈、滔滔不绝,与时下海内各地涌现出的形形色色的所谓的著名模式之间有什么观照吗?当然,高等教育跟基础教育有着诸多不同,但是力图把答案唯一化、标准化的思路和方式,最终结果就是使得中小学师生变得僵化机械。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确定得很好,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效性就难以具体衡量了。

其四,对师生和学校而言,分数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依然是绩效考核的一个现实的乃至主要的指标。

这个现象看上去难以有根本性的改变,尽管官方宣传口径似乎不忘时时处处表现出几分遮掩。

原本考试为教学服务的角色、定位和职能都发生了实际层面的逆转,这就导致一切教育教学工作都是围着考试转,顺之者盛、逆之者衰,学生、教师、学校概莫能外。

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取士的传统影响力根深蒂固,目前教育界的探索也有不少,但是自主招生、推荐录取总也挥不去世人对暗箱操作的质疑和担忧。

2019 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两会教育界别联组会上表示,目前高考还不能取消。

不得不承认的是,国内高考制度一旦取消,结果会如袁贵仁部长所说,当官的有钱的占便宜,穷人占不到便宜,绝大多数公众也相信,完全取消高考,结果可能会更糟。

---------------------------------------------------------------最新资料推荐------------------------------------------------------ 所以在当前的国情环境下,高考有利于无权无势的弱势社会群体,有利于社会基本公平的维护。

以分数高下定输赢,虽然考试本身遭受的诟病一直不断,但在当前还是占主流地位、公平竞争公众认可度相对较高的评价考核手段。

要说改进,充其量也只是加强测试题目的开放性尺度,以利于考生更加相对自由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增加选拔标杆的透明度和科学性。

到目前为止不仅没有一种制度能够取代高考,而且没有一种可以说比现有高考制度更公平、更能保证高考的社会基本公平性质的考核选拔办法。

当然,这并不是说国内目前的高考制度不需要改革。

关键的问题在于,在目前的具体国情下,当一种社会制度的改革结果有可能会损及社会弱势群体权益,也就是无权无钱的人群利益时,这样的改革就会走向社会公正的反面,甚至于会离社会公正越来越远。

考试改革推进力度迟缓,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考试以其高附加值已经形成持久的利益链,以国内现行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硕博研究生入学外语考试、职称外语考试为例,多年来屡遭质疑抗议却依然坚挺推进、岿然不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张树华表

11/ 19

示:

重视和学习英语只是一种手段,一些教育部门和机构却本末倒置,把它当作了唯一的目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深受其害,荒废了正常的学业,使整个中国的教育质量遭受毁灭性打击。

其五,写作训练,尤其是中高考试卷的写作题目,陷入了我手写我心的抒发真性灵与社会主旋律赋分录取标准之间的尴尬。

于是每年中考、高考阅卷之后,考生试卷作文中大量的虚假信息被曝光,某年高考作文题目引发了为数不少的考生刻意编造艰难破碎家庭等苦情赚取阅卷老师的同情分,这些都是被分数扭曲异化的心灵。

这个时代说真话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覆巢之下岂皆文弱学子之过欤?新时代的八股应试技巧泛滥,临近考试方紧急抱佛脚取巧,宿构、押题、背诵各类体裁范文等等,唯独忽略了日常生活中的观察、积累、思考、领悟、训练,治标不治本的敷衍应付、功利化取巧而已。

古人一生的孜孜求索,才可能流传后世数千、几百文字,甚至仅仅是几句话。

而今,体制之下出于生存竞争的需要,一定时段内要拿出科研成果,这就催生了浮躁之风。

成果剽窃、著作权纷争、人身攻击,最终还有人不免对簿公堂,伤身劳神;作家数月内即可推出数十万字的作品,尽管背后

---------------------------------------------------------------最新资料推荐------------------------------------------------------ 有各种利益组织运作,着力包装,宣传造势,仍然改变不了数月后沦为地摊儿货的宿命,甚至如海淀图书城某商家打出的招牌各类书籍一律 X 元/斤,旁边真的摆着电子秤。

文章不为稻粱谋的时代已经成为传说,看看当下全民媚权、媚钱、媚俗的现状,作家戴着镣铐写作,依靠纯文学码字普遍难以果腹的悲催现实无法回避。

文学已完全商业化,彻底抛弃了文学本身的现实性、真实性和艺术性,市场经济效益成为衡量作品优劣的唯一标准。

谁在践踏知识分子的斯文、打碎国人曾经无限憧憬的文学七彩梦?莫言热在热闹的商业表象下,能否带来文学的真正繁荣,能否带来国民阅读经典的回归,能否鼓励和带动更多中国作家摒弃浮躁、独立思考,书写当代中国的独特故事,创作出更多的经典作品?在一片热闹的现象背后,中国当代文学应以何种标准重新确立自己的价值体系?国内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说,当下文学被边缘化,处境落寞,读文学作品的人不多了。

文学不会再像上世纪 80 年代那样的红火热闹风光无限,中国文学并不会因诺奖而繁荣。

其六,不可能完全避免教材、教学参考书的内容出现争议点。

即使对教材、教参中的知识节点有不同见解,教师往往出于教育教学的安全意识考虑,完全参照教学参考书的说法,照本宣科,

13/ 19

充当赛场上的传球手角色。

争议点通常也仅限于教师团队之间的交流而不会传达给学生。

这样与教材、教参保持一致的处理方式,有利于学生应对测验、考试,课本上怎么说就怎么答总不会有问题,即使有问题也是教材编写者的责任,与授课教师无关。

正如试题有误,考生无责。

这样对教师群体也算是一种明哲保身吧。

答案唯一性的定式思维,极大地遏制了师生发散、开放的思辨意识和思考习惯,久而久之就产生了框束思维、催生懒惰、助长依赖性等后果。

所以一方面,参与教材、教学参考书的编写人员的责任重大,对待工作要慎之又慎、精益求精;另一方面,广大一线教师、科研人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检验、修正、完善教材、教学参考书的内容,尽可能地把分歧和争议节点降到最低。

笔者在学校听课调研的过程中,翻阅学生正在使用的某版本《语文》教科书,病句、别字赫然刺目,顿感脊背发凉。

而那一大堆所谓名誉主编、专家、顾问名单里,除了行政领导,在语文学科业务圈子内似乎颇有些虚虚实实的名气和头衔的人实在不少,只是不清楚这些前辈、名流是否对教材的建设真正尽到了应有的本分和职责?把姓名这个符号印在教科书前,担当的不仅仅是荣誉,更是一份对千万未成年人身心健全的民族责任!至于地方教材、学校自行编订的出版或者未出版的各类校本教材,且不说

---------------------------------------------------------------最新资料推荐------------------------------------------------------ 课程设计的总体框架如何,单就基本的文字一关,授之以误人子弟的桂冠当受之无愧。

三与当下流行的语文教育理念和课堂实施模式相比,笔者有些许不敢苟同的见解,不揣冒昧,不畏拍砖,与同仁、专家商榷。

关于种种所谓的成功的教学模式(不仅限于语文科目),一方面有其产生、成长、发展、运用的特定土壤和环境,特定的基础条件、素养固化、学习方式、运作手段等,另一方面,成群结队蜂拥而至的考察学习队伍精神固然可嘉,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可以借鉴而非照搬套用;对于主客双方而言,再成功的模式也有其局限性,一旦走入极端的固化阶段也就离末路不远了。

不妨借用胡适先生的话,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模式。

更何况有些不健康的教科研现象,为了创新而创新,生造出一些新名词来吸引眼球,突发阵风、昙花一现之后就没有下文了;缺乏对学术的基本的敬畏之心,借着改革的大潮,大话愚人、欺世盗名,这是教育科研工作者的耻辱和悲哀,映射出的是改革时期无知、投机、膨胀心理的人性堕落。

还有一种好大喜功的表现,一所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的校长居然自信满满地设置了种种所谓研究部、研究院、书院以及由此委任衍生出一堆堆不伦不类的、事实上常常是光杆司令式的部长、院长。

15/ 19

那么,外界该尊称这些一把手校长为总理、首相、总统,还是元首呢?所谓的公开课、示范课,往往是囊括了多少人的意见和建议,熔为一炉,由主讲人表演出来而已。

正式亮相之前,已经在 N 个班里试讲了多遍,主讲人已经熟练得足以背诵下来,对讲授内容已经近乎兴味索然了;当然,集大成备课的过程,对于主讲教师而言也是迈向业务成熟的一大步。

更有甚者,为了迎合评课标准里使用现代教学设备辅助教学一项得分,有的课件甚至雇佣电脑公司专业技术人员代为制作,因为普通教师往往难有如此专业的计算机技术水平。

还有完全以课件呈现,忽略板书设计呈现的现象与趋势,笔者也深不以为然。

关于最大限度地缩短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有的模式里主张不超过 5 分钟甚至 3 分钟)这一声势正隆的提法,笔者拙见,因课而异,适可而止。

基础教育阶段未成年人的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定型,生活阅历相对短浅简单,学生有些内容的理解恐怕还不见得能够完全达到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规定的程度、高度和深度,可能还会存在偏颇、片面甚至误解。

所以有些知识节点仍然需要教师着力阐发、引导、澄清,所谓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和口号,并不等于教师少讲、不讲。

相反,那种几乎听不到教师声音、看不到教师参与的课堂,有

---------------------------------------------------------------最新资料推荐------------------------------------------------------ 时候是否也容易给人等同于粗放式的懈怠、不负责任的偷工减料之嫌疑?那种把学习任务前移、加大课前预习劳动量的做法同样不值得提倡,毕竟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学生相互之间的启发、互动与个体自学的相辅相成是不可忽略的。

应试能力这个提法历来颇受提倡素质教育的群体诟病攻讦。

笔者愚见,应试没有错,各种级别、多种形式的测验检查都可归入试的范围,检测是评价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关键在于提高检测方式的科学性、信度和效度。

同样的讲授内容,某个学生能够顺利地实现知识、能力、方法的消化、吸收,并能够迁移来成功解决新问题,这正是我们需要的能力。

这种应试能力恰恰是应该褒扬、提倡的。

还有一种常见的说法,高分低能,这个现象是可能存在的,尤其是依靠低层次的简单重复学习劳动换来的分数;如果对于某一次科学性足以可靠的具体检测而言,高分者一定是高能力的,低分者低能力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也容易受到非议,其实从大脑记忆智能发育规律而言,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多以机械记忆方式为主,成年人多以理解记忆方式为主。

加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诵读活动,记牢一些经典古诗词作

17/ 19

品,即使暂时对内容还不能完全理解,也可以起到一种天长日久的熏陶濡染作用。

将来随着学生年龄阅历的增长、理解力的增强,必然会发挥其应有的育人效益。

学生自身一定的知识储备积累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不能想象,只装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路径而没有相当知识储备的学生,在现实社会里如何进行生活、学习、交流等活动。

这就回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传统教育理念上,这个命题其实是有前提的,是需要辩证对待、发展分解的,先给学生鱼以便知味、生存,这是第一位的;一段时间之后再逐渐地教给学生获取鱼的方法,即渔,这才是符合学生身心发育规律的正确育人途径。

反之,先给渔后给鱼、只给渔不给鱼或者只给鱼不给渔的做法,都是不恰当的甚至是有危险的。

目前来看,教师们常见的科研活动常常是编写各种教辅读物、配套习题册,但这还不够,前人对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提炼已经不少了。

笔者认为,能够使学生在充满求知欲、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身心愉悦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的教学方法就是成功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备学生的同时,更需要备教材、教学参考书,需要一种勇于质疑、善于求证的科研精神和态度。

翻检中小学语文类报刊杂志的教科研论文,可以发现近乎是一种

---------------------------------------------------------------最新资料推荐------------------------------------------------------ 定式:

多呈平面式的横向展开,而少深挖或者提炼、提升的垂直方向探究。

现象的背后,往往是教师专业理论功底不够,仅停留在陈述、描写现象和过程,缺乏深层次的挖掘。

总之,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多年来一直难以使人乐观,在种种探索与争议中艰难前行,这其中有社会历史传统的原因,更有当前的制度、管理、评价等层面的原因。

多数国人对国语教学普遍持较低的热情与认可,这本身就是一个很严重的、不容回避的问题,值得每一位关心未成年人成长的公民深思。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 2019 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地方课程规划与管理研究(FHB120466)的阶段性成果。

(韩宝江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100045)

19/ 19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教案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教案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能认识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认清过去语文教学的两点错误。 2、通过学习,亲身体验在文中寻找关键句的过程,认识过度句,首尾句、中心句等关键句的作用。 3、了解序言的一般特点,明确自序和他序的区别,培养从序言中感知原著精髓的意识 4、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感觉叶圣陶的思想和其文章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同目标1、2、3 教学难点:同目标2、3 教学方法:讲读与自读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介绍有关作者、作品的信息 第一部分:提出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论述过去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两点错误认识二、具体分析 (一)阅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1-2段,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第1段有关作者、作品的哪些基本信息? 明确:介绍了叶圣陶先生所从事的工作领域,历经时间,研究深度,文章数量,强调这本论集的可读性和它所适宜的’读者对象,并积极评价了集子的内容,表明集子中的大部分文章富有现实意义。 2、文章第2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作简要阐释。 明确:第2段的起始句具有过渡的作用,它既承接上一自然段继续评论集子,谈及文章的涉及面和文章性质,又引出下文的概括性结论,明确指出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两点。这一段的末尾句,也是承上启下的句子,其中“以上两点”承上,以“认识不清”启下。(二)阅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2-10段,筛选文中信息,完成下列表格: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过去对语文教学两点错误认识 旧式教育及过去教学的思想基础 旧式教育及过去教学的各种弊病 旧式教育及过去教学的不良后果 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 不清楚语文是工具,日用学习及交流知识都少不了它,因而照搬旧式教育那一套 古典主义 死记硬背古书内容 养成记诵很广博的“活书橱” 生搬硬套作文程式 养成“人形鹦鹉” 利禄主义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几点思考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对新课标理解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单元整体作为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青睐,本文主要研究了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特点和优势,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思考 新课标指出,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教师应该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价值观与情感的综合,注重学生听说读写之间的紧密联系,加强教学内容之间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一、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教学大部分是以“篇”为单位,没有统筹整个教学的目标和重点,教师没有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来安排本节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导致了教学个体脱离了整体。其次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都是零散的,没有一个整体性和统一性,教师没有细节的关注到每一个年级的教学目标。第三,学生并没有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仍在课堂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以教师的讲为主,学生听为辅,这就导致学生不能真正理解语文知识的含义,对于语文素养的培养也只能停留在初

期阶段,得不到真正的提升。第四,教师讲课没有一个系统的目标,只是笼统的将课本知识串联一遍,没有提出本文的重点,学生对于教师的讲解很难得到真正的体会,教师千篇一律的讲课方式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最终导致语文学习得不到提升。

二、单元整体教学的概念和特点 (一)单元整体教学的概念 单元整体教学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的一种单元整体备课和教学的理念。就是以语文教材主题型的单元为依托,在合理整合教科书、练习内容、整合内容以及引进丰富的课外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教学。 (二)单元整体教学的特点 1.单元整体教学具有整体性,语文单元教学在设计以及操作上都突出了整体二字,单元整体教学不是简单的对单元内容进行组合,而是在整体的基础上重点把握,换句话说就是不仅要在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观念和思想,更要根据不同单元表达形式的不同总结不同类型文章所蕴含的深意,从而实现教学的真正内涵和价值。 2.单元整体教学具有自主性,新课标的教学思想是以学生为主,提倡学生的主体性,单元整体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改革的依据和起点,大力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以及探究的学习精神,在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知识讲解

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 育的特点

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参加培训以来,我从中学习到了许多没有的或者遗忘的语文教学知识,觉得充实了很多。 一、第一阶段主要学习了三门课程,其中《语文教学方法论》第一章主要讲了评语文教学本质的探讨、语文教学资源利用和语文教学系统构成等;《新课程教学反思》第五讲主要讲了反思的内涵与基础和教学反思的内涵与价值;而《初中语文重难点知识解析及教学设计》则是根据人教版语文教材而进行的课堂教学设计,其中包含了各级语文重点课文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用素材等。 二、根据本次作业规定的“语文教育特点”这个主题,我想从“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把握语文学科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的视角发表一下看法: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与学必须和谐。即必须遵循教师善教和学生会学乐学并重,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并重的原则。 1、教师善于启发诱导是学生会学的前提,是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基础。 语文学科教学,教师的讲解引导作用异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上,在教材内容特点上、在教学方法上、在教学媒体运用上,在课堂教学结构上都必须有通盘考虑,真正将教师传授的知识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的过程既是教师展现自己理解教材的思维过程,也是与学生共同分析,探讨,发现的过程,教师的引导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示范,那么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会学了,有了成功感,自然也就乐学了。

2、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是学生乐学的保证,也是学生审美素质培养的途径。 语文学科以美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课文中曲折动人的故事,优美动人的描写,简洁有力的议论,饶有趣味的说明,巧妙的比喻,精警的哲理语句,都富有美学价值。但每一课的新知识却不及数理学科明显,一些知识还是循环的,容易导致学生兴趣滑坡。要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给学生提供新信息、新知识。一方面可以从课文中发扬其蕴含着的能使学生增长见识的内容,如课文的时代背景,有关的风土人情,作者的生平趣闻轶事,等等;另一方面可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课外读物,如,作者的创作谈,有关课文的争议、评论,甚至课文中某些词句用法的优劣比较,或浓度训练改变行文构思等。这些拓宽视野的知识介绍和激发兴趣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鉴赏能力。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鉴赏力最常用的方法是设计能让学生多维思考的问题。特别是提出能让学生显示思维活动过程的述理性、扩散性的问题,一般有“你是怎样思考的?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让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不满足是与非的判断问题或简单的复述、陈述性问题。例如,认知课文内容和作者写作意图上的“写了什么?作者想表现什么?”分析作者写作思路和艺术表现的作者写作思路和艺术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写的?”探究设疑上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不这样写会怎么样?”发现性总结思考的“作品的成功或不足在何处”依据是什么?联系发散性的“这类文体与其他文体特征异同如何?阅读欣赏或写作该类文体时如何把握?”——当然,不同的体裁作品有不同的审美角度和不同思考方向,教师创设问题,必须切合文意文理,从而逐渐形成学生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研报告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研报告 为了解新课程标准指导下语文教育在中泉乡的普遍现状,既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一份客观依据与现实样本,同时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一份具有针对性和参考价值的研究资料,因此做如下调查。调研情况分析整理如下。 一、调查内容与方法 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全乡部分典型教师及学生。 2、调查内容: 教师访谈调查的内容:教学理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学生访谈调查的内容:学习理念;学习的情感趋向;学习的方法;能力状况。 3、调查方法:访谈法(教师访谈,学生访谈);听课。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教师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学理念 在国家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一定的转变,但与现代教育理念仍有较大的差距。 课堂教学及个别访谈显示: (1)相当多教师对教育的“终极目的”以及九年义务教育中语文教育“总目标”表现出模糊认识。教师的教育视野不够开阔,不能从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去关照语文教育,不能从义务教育阶段的整体进程中估价学生个体语文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2)没能更好地体会到“教和学”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孩子和谐全面地发展。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尚未被大多数教师作为理想的学习方式在学生中提倡和推广,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教育教学亟待强化。 (3)教师们普遍对语文课程的开放体系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解和担忧。对课程结构的多元化、教材的多样化,课程资源向家庭、社会、自然延伸可能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顾虑重重,反映出教师已经适应了程式化、封闭式、静态的教学模式,对立体、开放、富有弹性、动态的语文课程思路新理念的引入和落实有畏难和惰性导致的抵触情绪。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有40%认为目前的语文课程“问题较多,必须改革”,60%的教师“赞同改革,但步子不要太大”。教师们普遍对语文课程现状感到不满,在教学的情感态度上,他们也想寻求变化,探索新的科学的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 调查中,90%的教师能“经常批改”作业,95%的教师对待所谓“差生”能“视其情况,

叶圣陶语文教育摘录

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国文呢? 学习国文就是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语言人人能说,文字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好几年,为什么到了中学阶段还要学习?这是因为平常说的语言往往是任意的,不免有粗疏的弊病;有这弊病,便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必须去掉粗疏的弊病,进到精粹的境界,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和语言一样,内容有深浅不同,形式有精粗的差别。小学阶段学习的只是些浅的和粗的罢了,如果即此为止,还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文字;必须对于深的和精的也能对付,能驾御,才算能够尽量运用文字。 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的,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 要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 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 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使学生试去理解它们,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与帮助

(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给与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 写作的历练在乎多练,应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

叶圣陶先生语文教育思想 纲要:改革教学方法 1、语文教学要从生动形象的直观开始 2、叶圣陶提出了“预习、讨论、历练”的三教段理论: 启迪:在教师方面来说,一定要变“讲”为“导”(1)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看,多读,多想;(2)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写,多改,多想。 3、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1)国文教育悬着明晰的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 4、切实提高语文鉴赏水平和语感能力 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整体改革观中的重头戏。教学得法,事半功倍,学生受益且一辈子受用;教学不得法,事倍功半,学生受罪甚至学了比不学还要糟糕。 叶圣陶极力提倡中小学语文教学要从生动形象的直观开始,他说:“许多东西用语言文字是绝对说不清的。像一只杯子,你怎么用文字来正确的说清楚它的形状呢?……要讲清一个茶杯,恐怕一百个

字还不够;在这一百个字当中,有生字,有虚字,而等到学生把生字认得记得了,把虚字弄清楚了,整个茶杯也就没有了。”又如要让学生认识橘子,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橘”字,旁边再画一个圈圈,再作一番讲解,其结果,“孩子们所识得的只是一个圈圈,那就何不把一只橘子放在桌子上让孩子们看,岂不简单明了得多。”显然,这种从直观入手进行教育的方法,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规律,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像更为深刻。 叶圣陶曾经严肃地指出,学校里的各种功课,“国文教学受的传统影响最深,书塾的一套办法传到学校的国文课,这是国文教学劳而少功的一个原因。”为着摆脱传统教育的影响,排除书塾的一套办法,让学生们多多受益,叶圣陶提出了“预习、讨论、历练”的三教段理论:每个学生在上课之前都要先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并自觉利用工具书独立解决课文中字词的障碍,同时能通过预习提出心得、疑问和难点。等到上课时,学生应该在老师的主持和指挥下积极地参加对课文的讨论,由于每个学生在预习时的收获和困惑各不相同,所以课堂讨论时通过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问题就可以解决一大半,而剩下的那一小半,只要由教师三言两语的指点和引导就能开窍。最后的历练应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历练得多了,学生就能养成学习语文的一系列良好的习惯,就能收到举一反三的好效果。(三教段理论值得一试)按照叶圣陶的三教段理论,在教师方面来说,一定要变“讲”为“导”,自己尽量少讲,把大量的时间都让给学生: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看,多读,多想;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写,

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文学教育的几点思考,文学例文.doc

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文学教育的 几点思考,文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越来越深入地进行,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成了时代的要求,在这种要求下,文学教育开始轰轰烈烈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它承载着高中语文教学丰厚的文化知识,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给我们今天的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更深广的发展空间,也给教师留下了更为广阔的发挥个性教学的空间,那么,在高中语文课改全面深入展开的新形势下,我们应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文学教育呢?本文就拟从这一问题切入,谈谈笔者的些许体会。??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学教育;思考?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060?随着新课程改革越来越深入地进行,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成了时代的要求,在这种要求下,文学教育开始轰轰烈烈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它承载着高中语文教学丰厚的文化知识,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给我们今天的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更深广的发展空间,也给教师留下了更为广阔的发挥个性教学的空间,那么,在高中语文课改全面深入展开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文学教育呢?经过一番研究思考与实践,笔者有了几点体会,具体做法如下: 一、在语文课堂上多联系课外知识,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 语文的学习是不能就文章只讲文章的,而是应注意联系课外的篇章,拓宽学生的视野。所以,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做到以课本为中心,放眼联系课外知识,在课堂上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让他们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比如,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

坛》时,笔者为学生介绍了残疾作家史铁生的其他文章和他波折坎坷的人生经历,让学生了解他通过自己苦苦的思考与奋斗,终于从一个残疾人成长为著名作家,实现了生命的价值这一情况。笔者还为学生介绍了其他一些身残志坚、有所作为的人,如海伦·凯勒、霍金等,这让学生很有感触,心灵也受到了震撼,对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重大作用。同时,笔者还为学生介绍了他们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霍金的《在巨人的肩膊上》等,让学生对这些文章阅读理解领悟,从而引领学生进入文学的殿堂,相信在学生心头撒下的粒粒文学的种子,一定会开花结果,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全面提高。 二、为了充分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我们还要开设以 1. 经典文章阅读课?学语文离不开阅下几种方式的语文课? 读,但如果指望学生课外自觉地去阅读,恐怕收效不大。所以,我们应安排专门的阅读课让学生阅读。阅读材料可以是读本、名著、名篇,也可以是作文选、散文集、杂志等,这些材料要让学生在上课前准备好,上阅读课时直接来读。我们教师还要适当地将课外的名篇名著推荐给学生,引导学生阅读,与学生共同沉浸在美好的情境中,“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我们还可以把学生带到图书馆阅读,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尽情遨游。??阅读除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可以陶情、冶性、增长人的智慧,它对于一个人的终身成长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曾说过:“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这足以说明阅读的重要性。 2. 诗词散文诵读课?诵读也就是朗读,是经实践证明非

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参加培训以来,我从中学习到了许多没有的或者遗忘的语文教学知识,觉得充实了很多。 一、第一阶段主要学习了三门课程,其中《语文教学方法论》第一章主要讲了评语文教学本质的探讨、语文教学资源利用和语文教学系统构成等;《新课程教学反思》第五讲主要讲了反思的内涵与基础和教学反思的内涵与价值;而《初中语文重难点知识解析及教学设计》则是根据人教版语文教材而进行的课堂教学设计,其中包含了各级语文重点课文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用素材等。 二、根据本次作业规定的“语文教育特点”这个主题,我想从“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把握语文学科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的视角发表一下看法: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与学必须和谐。即必须遵循教师善教和学生会学乐学并重,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并重的原则。 1、教师善于启发诱导是学生会学的前提,是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基础。 语文学科教学,教师的讲解引导作用异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上,在教材内容特点上、在教学方法上、在教学媒体运用上,在课堂教学结构上都必须有通盘考虑,真正将教师传授的知识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的过程既是教师展现自己理解教材的思维过程,也是与学生共同分析,探讨,发现的过程,教师的引导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示范,那么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会学了,有了成功感,自然也就乐学了。 2、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是学生乐学的保证,也是学生审美素质培养的途径。 语文学科以美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课文中曲折动人的故事,优美动人的描写,简洁有力的议论,饶有趣味的说明,巧妙的比喻,精警的哲理语句,都富有美学价值。但每一课的新知识却不及数理学科明显,一些知识还是循环的,容易导致学生兴趣滑坡。要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给学生提供新信息、新知识。一方面可以从课文中发扬其蕴含着的能使学生增长见识的内容,如课文的时代背景,有关的风土人情,作者的生平趣闻轶事,等等;另一方面可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课外读物,如,作者的创作谈,有关课文的争议、评论,甚至课文中某些词句用法的优劣比较,或浓度训练改变行文构思等。这些拓宽视野的知识介绍和激发兴趣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鉴赏能力。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鉴赏力最常用的方法是设计能让学生多维思考的问题。特别是提出能让学生显示思维活动过程的述理性、扩散性的问题,一般有“你是怎样思考的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让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不满足是与非的判断问题或简单的复述、陈述性问题。例如,认知课文内容和作者写作意图上的“写了什么作者想表现什么”分析作者写作思路和艺术表现的作者写作思路和艺术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写的”探究设疑上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不这

从中外对比中反思中国语文教育现状

从中外对比中反思中国语文教育现状 从事语文教学多年的空隙,阅读过大量的中外语文教学实录。发现中国的语文教育固然有自身的优势,如对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对人文思想的全方位渗透,对学生情感的培育,对语感的强调……但也存在诸多与现实牴牾之处。 一,对学生学习主体性,教师主导性的把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导这个理念写进课标很长时间了,几乎成了中国语文教师的共识。但至于对这一条的理解与实践,就见仁见智了。虽然“一言堂”的现象大幅改观,但“划红线”现象还是客观存在。所以,看到外国语文课堂上,教师站在教室角落,看学生争得面红耳赤,教师还在那里笑得那么轻松。中国教师应该只会瞪目结舌吧?这样也行?比放羊还不如啊,放羊还有一根绳子呢?大多数中国语文教师对教师主导性的阀值还是定得太高,不太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汲汲于小组教学、互助学习等等自主学习形式,但学生稍一激烈,就大声断喝刹住。没能深入理解这一条理念的内涵。课堂乱有时是种好现象,表明学生的主体性在充分发挥。 二,对生成性教学目标的把握。 中国语文教师对三维目标的把握非常“霸道”,视之为命根子,稍一有偏差,即行予以“纠偏整风”。千方百计把学生往既定目标上引,三两次不行就开始急燥不安,从容也没了、语调也高了、语感也散了、教态也“狰狞”了,如果后面不是坐了一排听课的专家,估计都要直接用课件出示了。这是对语文教学中学情的漠视,是对学生情感生成的漠视,语文教学不是技术活,而是艺术活,是不可能像工厂生产零件一样用卡尺来规定的生成性过程。而外国的语文教育在这方面要好得多,对学生的观点很尊重,有时候甚至还是老师随着学生走,有的国家走得更远,不允许老师向学生灌输观点,出示结论,一切都交给学生去感悟。这种观念其实很值得我们中国的语文教师来深刻讨论,厘清这种学生自主生成目标式课堂的利与弊,探寻这种课堂理念的深刻内涵。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记得某次有家媒体采访我,问起有没有一本书,是每年都要拿出来读的。对于我,这样的书不止一本,第一种就是《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一九九二年,因为一所小学缺少师资,所以我提前半年从师范学校毕业,走上小学教师的岗位。教了一个学期数学后,我向校长提出,想教语文。校长答应了。可是怎么教呢?心里没底——还是向书本求教。九二年六月三十日,我在南京东路新华书店学术书苑买到了上下两册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之所以记得那么清楚,是因为购书发票一直夹在书里。 一本书,读了二十多年,读出些什么呢?说出来,读者诸君一定会惊讶——第一是感到惭愧。抄几段老先生的话在下面: 道德必须求其能够见诸践履,意识必须求其能够化为行动。要达到这样地步,仅仅读一些书籍与文章是不够的。必须有关各种学科都注重这方面,学科以外的一切训练也注重这方面,然后有实效可言。国文诚然是这方面的有关学科,却不是独当其任的唯一学科。所以,国文教学,选材能够不忽略教育意义,也就足够了,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在自己肩膀上,实在是不必的。 我们经常说,语文课要有语文味,不能把语文课上成品社课、历史课、地理课等等。语文课要教授语文本体知识,训练语文本体能力。但有的老师一讲课文,就习惯性地围绕思想教育展开。叶先生说这番话的时候,国家正处于抗战时期,可以想象,那个年代中的青少年思想教育何等重要何等迫切,可他却明确地提出思想教育问题,不是语文一个学科可以承担得起的。 那么语文教学“独当其任”的“任”是什么呢?叶先生说: 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这种技术的训练,他科教学是不负责任的,全在国文教学的肩膀上。 这种训练是否就是让学生多读多写呢?叶先生说不完全是。 所谓训练,当然不只是教学生拿起书来读,提起笔来写,就算了事。第一,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英,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们心知其故。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的。 多读多写,只是表象,背后是方法的传授,习惯的养成。反观当下,有多少教师能将教法与学法合二为一,能去琢磨学生怎样才能学会,能关注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其实不要说这些,很多老师连“多读多写”都没有做到。 一九一九年元旦,叶先生与王伯祥先生合写的《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发表在《新潮》杂志上,其中有如下一段: 总之,作文命题及读物选择,须认定作之者读之者为学生,即以学生为本位也。教者有思想欲发挥,有情感欲抒写,未必即可命题,因学者未必有此思想有此情感也。教者心赏某文,玩索有素,未必即可选为教材,因学生读此文,其所摄受未必同于我也。必学生能作之文而后命题,必学生宜读之文而后选读,则得之矣。 读上述引文,反躬自省:编选各种读本时,我们是从儿童的角度出发的吗?开发各种校本课程时,我们有没有深入地想过,这是学生需要的吗?说实话,现在如果有教师自己想写一篇文章,然后要求学生一起写,还真算是不错的了。每学期除了工作计划总结,别的一概不会写或者敷衍了事的小学语文教师大有人在。 所以,每次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百余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到底进步没有?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没有?每次这样想,惭愧焦灼便油然而生。

语文教育现状及改进的几点思考

第六专题作业: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学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应在哪些方面转变和突破?中学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结构如何优化?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交者:张海霞(提交时间: 2011-8-7 9:29:58) 答题内容: 关于语文教育现状及改进策略的几点思考 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城乡教育差距越来越明显,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语文教学仍处于劣势。身处一线的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课文内容,勇于创新,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容易步入哪些误区呢? 误区一:受考试评估左右,忽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教育本来就步尘于社会发展。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

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的的确确是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但它不应是新课程改革的“后进生”,而应和其他省市重点中学一样,走在新课程改革的最前列。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比任何时候,任何区域的教学更需要改革。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应积极汲取一些好的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寻找更适合自己的路。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应摆脱诸多因素的限制,从过去的老经验,老观念,老学法,老教法中挣脱出来,开辟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一片新天地。为新课程改革添上最绚丽的一笔! 误区二:教学内容单一,训练繁琐,机械,忽视课程资源的开发。 语文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最大优势,充分体现在了教学方法上,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弹性。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上,有很多种教学方法可以用于实践。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还未普及的农村中学,应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条件资源,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课文内容。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方面,教师所要做的事情是,利用校内校外一切有助于教学的设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如,由学校组织的演讲会,朗诵会,其中的稿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找,或自己去写。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更应彻底转变观念,将学生从课堂上解放出来,结合学校的实际,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于生活中学习语文。如,课前的口头训练,内容与形式可多样化。有讲述童年故事的,有描述天气的,有评论时事的......给农村中学学生创造了浓郁的语文学习氛围。 误区三:为上课而上课,忽视了学生,忽略了语文课堂教学技巧的运用。 上课,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味地赶进度。有了这种思想的支持,语文课自然变得平淡无味了。有的老师为了一节课,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多种能力,目前的高中教学已进入了全面改革的时期,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尽管如此,高中的教育教学都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因片面追求升学率,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重智育,轻美育的不良现象。在此,结合我的语文教学实际,谈谈对高中生开 展审美教育的几点理论思考。 一、高中生审美现状分析 (一)审美教育的含义及重要性 审美教育,通常称美感教育或美育,它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提高,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提高,受到了教育。因此,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的过程。因此,开展审美教育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保证。美育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学校工作文明程度的重要

标志。 (二)审美教育的现状及成因 亚里士多德曾说:“爱美是人的天性。”高中生由于处在青春期,其特殊年龄阶段具有不成熟和可塑性的特点,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容易走入审美的误区,存在明显的弱点。第一,追求美却不善于识别美,甚至美与丑的标准模糊,产生审美错觉。在现实生活中,有的把“新”、“奇”的东西视为美,有的把“江湖义气”、“哥们义气”视为美。第二,过分注重外在美,不善于追求内在素质。认为外表漂亮就是美,把戴耳环、染发,穿奇装异服视为最时尚,刻意修饰外在服饰,把许多传统的美好东西则视为已经过时了。 究其原因有三方面:1、社会因素。由于目前的高中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受商品经济大潮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加之审美标准模糊,缺乏应有的辨别能力,极容易盲目追求一些形形色色的丑恶的东西。2、家庭因素。长期以来,有些家庭缺乏审美教育的良好环境,家长的审美意识低,缺乏正确的审美教育方式,尤其是“特殊家庭”更容易抹杀孩子的审美萌芽,缺乏爱心,容易丧失以“爱”为美,以“和”为美的审美情趣,这样一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少了良好的审美环境。3、学校因素。虽然学校是审美教育的主要场所。孩子的健康成长应伴随宽松的学习环境,受文学、艺术等的熏陶。但高中学校面临高考升学的压力,音、体、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摘要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本文调查了解教师教学的心态,教学难处,学生现在的学习状态,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加以推广和应用。实现改进和创新教学模式或方法,让语文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调查报告结果建议 主要内容 调查时间:2009年4月28日——2009年5月18日 调查地点:山阳县法官乡中心学校、碥头九年制学校等7所小学 调查对象:山阳县法官乡小学语文教师,语文课堂,小学学生 调查方法:1、听课 2、座谈会及作业教案检查

调查人: 杨培锋余昌军殷诗明 调查分工:殷诗明杨培锋调查山阳县法官乡碥头学区余昌军任清贵调查山阳县法官乡法官学区 为了解新课改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我乡的普遍现状,我们对本乡七所小学通过访谈、听评课、查看教案作业等方式进行了调研。现将调查情况分析整理如下: 一、优点 1、大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教学理念新,有一定的课改意识,“合作、参与”等新的课改术语能在课堂中频频出现,教师的角色行为相应地发生了转变。如:“谁来帮帮他?”“你同意他的看法吗?”教师能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得到一定的运用。如“同桌互相读读,先左边读,再右边读,读得好了再表扬表扬”“老师跟你合作好吗?”“我们就来解决同学们的这些问题”三、四年的课改实验,的确给我们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一部分课堂富有亲和力,学生敢想敢说,生命课堂的构建越来越显著了。 2、多数教师能遵照语文学习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施教。王志宽老师的拼音教学课,师生关系融洽,把四声的拼读和学生生活结合起来,引入汽车的行驶,生动贴切,学生爱学乐学;雷鑫玺老师笑容可掬,一个微笑,一个眼神,让孩子神气活现,字词理解更是联系实际,如在教室里找一

推荐语文教师必读书目

语文推荐《语文教师必读书目》 课程改革基础 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崔允郭、张华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01年版。 0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钟启泉、崔允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03.《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日)佐滕学,长春出版社,2003年版。 04.《素质教育在美国》,黄全愈,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05.朱永新《新教育之梦》 班主任工作基础 01.《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02.《育人三部曲》,(苏)苏霍姆林斯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03.《孩子是个哲学家》,(意)皮耶罗?费鲁奇,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04.《爱的教育》,(意)亚米契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05.《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策略》,张国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06.《班主任兵法》,万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4年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基础 0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0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0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04.《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05.《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06.《语文教育研究概论》,周庆元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07.《语文教育展望》,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语文教学技能基础 01.《语文教学技能训练》,韩雪屏、王松泉、王相文,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02.《语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周庆元、王松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 03.《语文教学技能培育教程》,黄麟生, 林润之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 04.《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徐林祥、张悦群主编,东北师大出版社,1999年11月出版。 05.《语文板书设计及评释》,彭小明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06.《中学语文微格教学教程》,李颖主编,科学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 07.《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蔡高才,袁光华编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08.《教学技能应用指导》,李冲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09.《教育实习全程解说》(师范院校学生读本),朱绍禹,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 语文教学案例基础 0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案例教程》,李山林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02.《走进课堂——高中语文必修课例分析》王荣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03.《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李镇西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04.《听袁卫星老师讲课》,袁卫星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05.《听窦桂梅老师讲课》,窦桂梅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06.《听韩军老师讲课》,韩军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07.《听余映潮老师讲课》,余映潮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08.《言说抵抗沉默——郭初阳课堂实录》,郭初阳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09.《听郑桂华老师讲课》,郑桂华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语文教育的几点思考孙双金

语文教育的几点思考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孙双金 2009年11月份,我在《人民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师》上发表《13岁以前的语文》(又名《童年的语文》),引起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和讨论。《13岁以前的语文》一文主要是从宏观上提出问题,勾画小学语文教育的大体系,对语文教育的相关问题没有涉及,这篇文章就语文教育大家关心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求教于广大的语文工作者。 一、语文教育的使命是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标准阐述得非常周到而全面了,如果概括地说,我个人认为语文教育的使命是三点:一是传承经典文化;二是发展语言能力;三是形成独立人格。 第一点:传承经典文化。为什么说“传承经典文化”,不说“传承民族文化”?因为我们已步入21世纪,走入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理应有全球的视野,要把全人类最优秀的文化纳入课程范围之内,传承给我们的下一代,而不能仅仅抱着本民族的文化,排斥外来的一切优秀文化。当然在传承经典文化的过程中,本民族的经典文化显然是重点之一。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中国人,身上流淌的是中国血脉,保存的是中国文化基因。小学生走入学校,几乎是一张白纸,这白纸上首先着的底色理所当然是中国文化的底色。再则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果没有本民族文化的浸染,你可能失去了文化依附感,失去了民族归属感。那什么是“经典”呢?《现代汉语词典》上说:“经典,就是历史留传下来的具有权威性,典范性的著作。”权威性就是大家共认的。不仅大众共认,而且学者共认;不仅当代共认,而且历史共认。这才是权威。典范性呢,就是在思想上和语言上堪称榜样,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完美地艺术统一,这才是真正的典范。拿中国传统文化来说,从内容上来说,当然是儒释道三家文化汇成中华文明的滚滚洪流,其中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主脉。从时间维度上来说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四千九百年是文言文的历史,一百多年是白话文的历史。从文化品质上来说,著名作家的经典文本串成了真正的中华文明史。在学者文中津津乐道是《论语》、《老子》、《孟子》、《大学》、《中庸》;在大众口中谈论不休的是《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唐诗》、《宋词》是中华诗词的典范。如果说“传承经典文化”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使命的话,那我们必然就要反思当下的小学语文教材,它们是否选取了最优秀的经典作品入教材呢?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它们有没有兼顾照应到呢?教材中白话文和文言文乃至古诗词的比例如何确定才是合理科学的呢?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需要反复斟酌思量的啊!这关系到打底色,打基础的大问题,这关系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原则性问题啊! 第二点:发展语言能力。发展语言这是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这是必须种好的自家的田地,这一点大家已形成了共识。但是对如何才能发展学生的语言都存在很大的分歧和误区。语言能力到底是怎么发展起来的?我认为不外乎两点:一是语言环境,二是语言实践。我们学的是母语,照理说语言环境应该不成问题。但是语言环境有优美语境、典范语境和粗俗语境、垃圾语境之分。我们应该给学生创设怎样的语境呢?请看看当下的语言环境。学生和教师家长接触的是白话语境,如果教师和家长语言修养高,学生耳濡目染,语言修养也会较好。如果反之呢?学生语言能力恐怕就令人担心了。当下除了人际语境外,还有网络语境,电视语境等。媒体语境的品质如何呢?大家心知肚明,低俗、媚俗、垃圾语言太多了,在这样的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要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必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与学生学习的角度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语文课的人文性和学生对语文材料反应的多元性,这是从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提出来的。二是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是从课程的实施角度提出来的。三是强调遵循汉字、汉语的自身规律,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体现以下“三性”: 第一,突显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广泛的。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走出离开教材的思想内容进行纯工具训练的误区,要把社会的主流价值(如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等)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然而,社会的主流价值如何内化为学生个人价值观,是有一个过程的,决不是靠“刚性”的“楔入”,而是通过熏陶感染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的体验逐步生成的。语文学习极其个性化,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和接受美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是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构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基于他们独特的生活经验,不同个体对于同一内容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就同一个体而言,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同一个体对于同一内容的反应也是不同的。常言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既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第二,加强实践性。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也就是说,从阅读中学会阅读,从写作中学会写作,从口语交际中学会口语交际,把听说读写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语文知识既然只起辅助作用,就“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存在着这样的认识误区: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的讲授语文知识,要靠系统完整的语文训练,而忽视了母语教学有基础、有语境、有丰富的资源这一基本事实。这是造成目前语文教学“费时低效”的根本原因。学生绝不是先掌握了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之后再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的,而是在大量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逐步领悟有关语法和修辞知识的。因此,为了提高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这不仅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说读写实践,学生的吟诵品味,而且包括课外的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二要不断开发和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

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调研报告

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调研报告 南宫市红庙中心学校张庆胜为了探索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我用一年时间对原吴村学区内的学校进行调查,对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研究,现将分析结果汇报如下: 一、调查内容与方法 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学区部分教师及学生。 2.调查内容: 教师访谈调查的内容:教学理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学生访谈调查的内容:学习理念;学习的情感趋向;学习的方法;能力状况。 3.调查方法:访谈法(教师访谈,学生访谈) ;听课。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教师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学理念 在国家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一定的转变,但与现代教育理念仍有较大的差距。 课堂教学及个别访谈显示: (1)相当多教师对教育的“终极目的”以及九年义务教育中语文教育“总目标”表现出模糊认识。教师的教育视野不够开阔,不能从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去关照语文教育,不能从义务教育阶段的整体进程中估价学生个体语文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2)没能更好地体会到“教和学”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孩子和谐全面地发展。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尚未被大多数教师作为理想的学习方式在学生中提倡和推广,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教育教学亟待强化。 (3)教师们普遍对语文课程的开放体系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解和担忧。对课程结构的多元化、教材的多样化,课程资源向家庭、社会、自然延伸可能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顾虑重重,反映出教师已经适应了程式化、封闭式、静态的教学模式,对立体、开放、富有弹性、动态的语文课程思路新理念的引入和落实有畏难和惰性导致的抵触情绪。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有 40%认为目前的语文课程“问题较多,必须改革” , 60%的教师“赞同改革, 但步子不要太大” 。教师们普遍对语文课程现状感到不满, 在教学的情感态度上,他们也想寻求变化,探索新的科学的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 调查中, 90%的教师能“经常批改”作业, 95%的教师对待所谓“差生”能“视其情况,耐心引导”,表现出崇高的敬业精神。 (2)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们通过各种途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情况分别是:“有趣的故事”占36%,“语文自身的魅力”占58%,和“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占69%,“教师的人格力量”占35%,综合运用上述方法的占24%。这一方面说明教师们都能采用一定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表明教师对语文自身丰富的人文内涵理解不深,未能充分运用多种途径,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潜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