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管县”体制改革:市县分离还是混合模式

“省管县”体制改革:市县分离还是混合模式
“省管县”体制改革:市县分离还是混合模式

从市管县到省管县的体制变迁

从市管县到省管县的体制变迁 周天勇 近年来,在中央下发的文件中,不断涉及“省管县”的改革问题,这表明了中央鼓励地方进行大胆创新和推进体制改革的决心。从“市管县”体制向“省管县”体制改革,是一种简政放权式改革,目的在于调动地方行政主体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尽管市管县的现行体制曾经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当前,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亟待体制和制度创新,需要在管理体制上对县域经济进行松绑,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扩权强县”,最终到“省直管县”。因此,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市管县体制的阶段性和局限性,从而理解省管县改革的背景、利弊和着力点。 一、市管县的由来和历史作用县乡政权体制,以及管理县的省派出地 区行署,是适应于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的区划管理方式。而20世纪80年代普遍实施的市管县体制,是工业和城市经济,对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一种进步。 (一)市管县兴起: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行政体制选择 从20世纪20年代中国市制萌芽开始,市一直是人口密聚“点”上的一个行政建制,市与县、城与乡之间被严格封闭、隔离。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市型政区的发展,市领导县体制开始出现,建制市逐渐演变为一种广域型行政建制。

当时的市领导县体制主要是为了解决大城市蔬菜、副食品基地建设问题而设置的,并无“带”县之意。“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时期,市领导县体制的范围有所扩大。1958年,国务院先后批准北京、天津、上海三市和辽宁省全部实行市领导县体制,并逐步在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试点并推广。1959年9月,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求,特别是为了进一步推进1958年以后的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促进工农业的相互支持,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了《关于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可以领导县、自治县的决定》。此后,这一体制便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并得以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乡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城乡分割、生产重复、流通堵塞、多头领导、互相牵制等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政府急切需要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新方式。发挥城市的经济中心作用,实行市管县体制,以市带县,成为当时的一个可行的选择。 从微观的角度看,实行市管县体制,主要是为了协调城乡发展,以城市带动农村;而从宏观角度看,实行市管县体制,发挥城市的经济中心作用,主要是为了适应和促进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即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型。 (二) 市管县的发展、作用及利弊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1982年后,党中央、国务院充分肯定辽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指导意见-豫政-政府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指导意见-豫政-政府信息公开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简体版 | 繁体版公务员邮箱:用户名: 密码: 首页|今日河南|河南概况|政府信息公开|公共服务|专题专栏|互动交流 河南要闻领导活动 图片新闻 行政区划自然地理历史概况 人口民族河南经济河南教育 河南科技河南文化河南卫生 河南交通风景名胜河南名人 图说河南厚重河南河南之最 电子地图河南统计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政府信息公开相关文件政府领导政府机构 公告公示政务动态法规文件新闻发布 人事任免政府公报重点项目应急管理 行政许可政府采购政府工作报告 电子政务依申请公开申请受理结果查询 企业办事公民办事投资者 旅游者公务员办事大厅 行政审批表格下载信息查询 网上办理 2010年专题 2009年专题 2008年专题 2007年专题 网上咨询领导访谈政策解读 参政议政网上信访政务博客 政务论坛

2010年11月10日星期三农历庚寅年十月初五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规文件 > 省政府文件 > 2010 正文 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605928174.html, 2010年11月01日来源:省政府办公厅 【字体:大中小】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 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指导意见 豫政〔2010〕80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推进我省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带动“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重要意义。 “十一五”以来,我省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75个百分点,2009年年底达到37.7%;中原城市群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现代城镇体系建设逐步展开,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城乡面貌发生可喜变化。尽管我省已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但城镇化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较全国平均水平低8.9个百分点;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中心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尚不能适应快速发展需要,城市用水普及率、人均绿地面积等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农村村镇面貌亟待改善;城乡建设投资不足,城中村、旧城改造任务繁重,保障性住房不能满足群众需求。我省城镇化发展特别是城乡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 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我省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历史性任务,事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深入、大力抓好这项工作,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内需动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科学谋划,统筹布局,系统组织,认真实施,并以此为抓手,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强大支撑。 (二)总体思路。

对市管县体制改革的理性思考与设想

对市管县体制改革的理性思考与设想 我国现行的市管县体制存在诸多弊端,如何对其改革已成为实务界和理论界高度关注的热点。本文分析了这一管理体制的历史发展、存在的利弊,以及目前市管县体制改革探索的方法和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并提出今后改革的设想。 标签:市管县体制改革;扩权;自治 行政区划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合理的行政区划将促进国家的发展。我国行政区划现状,同历史和国外比都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如省级规模过大,省区间规模悬殊,管理层级过多等,而市管县体制最为典型。在保持社会稳定前提下,逐步对我国行政区划与管理体制进行合理调整是很有必要的。 一、历史发展 所谓市管县体制,是指地级市对其周围县实施领导的体制。它以经济发达的城市为核心,依据行政权力关系,带动周围农村地区共同发展,形成城乡一体的区域整体。建国后,随着城市行政区的发展,市领导县体制开始出现。1958年,国务院先后批准京、津、沪三市和辽宁省全部实行市领导县体制,并逐步在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试点并推广。为了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推进行政机构改革,1982年,中央下达了改革地区体制,实行市管县体制的通知。此后,地市合并,城市升格,建立市管县体制成为行政改革的主要取向。目前来看,市管县体制已成为各省市区最基本的区划模式,构成了最基本的纵向权力结构体系。这一体制的施行,使我国行政区划由宪法规定的四级制向五级制转化,成为世界上少数的多级制国家之一。 二、改革的必要性 1.市管县体制违背宪法 我国宪法第三十条规定,地方行政区域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自治州、县、市)、乡(民族乡、镇)三级制。但是,在现行的行政管理体系中,我们看到在省、县之间又多了一级建制——地区或地级市,并逐渐演变成了“市管县”格局,使我国实际运行中的地方行政区划转化为四级制,这在本质上是违背宪法原则的。 2.市管县体制运行中的弊端 1)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增大。增加和强化地方行政层次,不仅影响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而且在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政府职能没有根本转变的情况下,增加行政层级反而可能加剧城乡之间的矛盾。在市领导县体制下,县的自主权较

关于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着眼于经济发展、城乡统筹和管理创新,政府改革已经从减人、减事和合并机构这种横向结构变革,开始扩展到减少行政层级这种行政架构上的突破。从“市管县”到“省直管县”的行政层级改革,绝不仅仅是一个取消市级管理层与扩大管理幅度的简单问题,而是广泛涉及到行政管理层级的调整,省与市、县职能的重新界定和配置,地方政府内部事权、财权的重新安排,司法体制、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地方政府权力的政治监督等一系列重大体制改革。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现状 从1992年始,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各省纷纷推行省直管县试点改革。截至目前,全国22个省(不包括台湾省)和5个自治区都已陆续开展了财政省管县、“强县扩权”或“扩权强县”改革。 改革的内容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通过理顺财政分配关系,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通过对部分强县下放部分行政审批权、经济管理权和社会管理权,努力实践县市分治。 改革的实质是在调整省、市、县三者之间的权力关系和利益关系。从政府权力角度看,省直管县改革实质上就是在省、市、县三级政府之间对财权、事权和人事权三种权力进行重新分配,以提高效率。从各省区开展省直管县改革的实践来看,三大权力改革呈现出明显的非同步性。财政省直管改革开展最为普遍,除宁夏在自治区成立之初就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以外,全国试行改革的21个省均已开展此项改革;其次是事权,事权包括经济管理权限和社会管理权限。扩大经济管理权限的改革排名第二,有19个省区开展了相关改革;排在第三位的改革是扩大社会管理权限,有12个省区开展;人事权的省管县改革进度最缓慢,仅有5个省区开展相关改革。

建立省直管县体制可以有效减少政府管理层级,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增强城乡统筹发展能力,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通过试点改革,最早推行改革的浙江省,从2000年起,进入全国百强县的数量不断增加,到2009年已有26个县进入全国百强县范围,占了百强县的四分之一。安徽省从2004年开始实施了一系列“强县扩权”改革后,自2005年起县域经济增幅连续5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县域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由2004年的26%提高到2009年的48%以上,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公共服务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省直管县改革遭遇法制障碍。尽管我国宪法中没有规定地级市这一级地方建制,但是实行市管县体制以来,在各种法律、法规和政策性的文件中,地级市的管理权限得到了明确的认可和设定。因此,在市管县体制下制定的一些法律规范就会成为制约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顺利实施的法制障碍。 二是政府层级间的矛盾增加。就市县而言,其关系演变为两个平等的行政主体之间的竞争关系。此外,当前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主要涉及的是经济管理权和部分社会管理权,扩权县与原辖市在行政关系上还有上下级关系,县里的工作需要两面周旋和汇报,这增加了县的工作难度。而县与县之间因制度环境的一系列变化,双方竞争更趋激烈。 三是县级政府机构和人员设置与省直管县改革要求不适应。目前县级政府机构设置总体上比省直单位机构要少得多,有些省直单位在县政府没有对口单位,造成了诸多不便。实行省直管县后,中间环节大大减少,县级政府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将进一步扩大,工作任务会有很大的增加,领导职级如果不变,这种级别落差会影响到工作效果,甚至是队伍稳定。另外,省直管县后,县级政府与省级政府的沟通和交流会越来越多,县级政府人员的业务素质与省直部门有较大差距,难以与省直部门实现有效对接。

省直管县对接方案

滑县产业集聚区 关于省直管县的对接问题的 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河南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精神,结合我县产业集聚区的实际,现就与省直部门对接有关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着力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深化行政制度改革,切实提高行政审批的能力,为全面增强产业集聚区经济发展的活力做出贡献。 二、目标任务 根据《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豫发[2011]7号)要求和全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精神,确保6月1日新的管理体制正常、安全入轨运行。省政府将项目备案、审批下放到产业集聚区进行管理,是充分信任和支持产业集聚区经济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对解放思想和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我们不仅要做好此次下放权限的对接工作,更要用好手中的下放权利,促进产业集聚区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基本原则 1、专人负责原则。产业集聚区指定一名领导分管项目立项、备

案审批工作,由产业集聚区经济发展科具体负责实施,保证省政府权限下放对接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2、强化管理原则。具体负责项目立项、备案、审批工作的人员要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河南省省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暂行办法》和省政府关于权限下放的相关文件,准确掌握审批项目的法律依据、审批条件、申报材料以及审查材料的正确填写。 3、依法行政原则。对法定审批主体为省政府的审批项目,按照省政府的要求依法对申请项目进行立项、备案,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要求,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审批和管理。 四、工作标准 1、产业集聚区将完善项目行政审批的各项制度和机制,确定各部门在审批工作中的责任分工,行政审批人员审批程序等要求。 2、将行政审批纳入政务公开范围,公开审批项目法律依据、办理程序、审批条件、申报材料、办理时限、数量限制、收费标准、审批结果等内容,实行阳光执政。 3、努力形成程序最简、时限最短、效率最高的审批模式,最大限度的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积极作用。 4、对审批机构充分授权,审批专用章要授予审批机构使用和管理。 5、要完善监督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防止乱用权利,损害国家和当事人的利益。 6、要建立审批档案管理制度,申请人提供的备案申请表、项目

从_市管县_到_省直管县_的体制转型分析_楚明锟

收稿日期:2010-12-18 基金项目:河南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专家咨询课题 我国省县关系的历史演革与现行省县关系的利弊分析 。作者简介:楚明锟(1956-),男,河南新密人,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 省直管会 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咨询专家,主要从事行政管理 学研究。 崔会敏(1974-),女,河南郾城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行政学与地方政府管理研究。周军(1984-),男,江苏射阳人,硕士生,主要从事行政管理学研究。 第27卷第1期2011年1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Q I U TEAC H ERS COLLEGE Vo.l 27 No .1 Januar y .2011 从 市管县 到 省直管县 的体制转型分析 楚明锟1 崔会敏2 周军 3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摘 要: 消除 市管县 体制弊端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求进行 省直管县 体制转型改革。相 对于 市管县 体制来说, 省直管县 体制具有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及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自主性,有利于减少政府行政层级等体制优势;但是 省直管县 体制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如政府层级和财政层级不一致,事权和财权不对称,催生了县与原来省辖市之间的矛盾;层级减少后管理幅度增大引起的问题等。因此,在从 市管县 到 省直管县 体制转型的改革中,需要根据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如合理界定政府间的事权财权,调动市、县两个层面的积极性,适当调整省级行政区划和提高省级政府的治理能力等。 关键词:市管县;省直管县;行政区划 中图分类号:D035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11)01-0060-06 改革开放初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的迅速成长,同时也产生了诸多新问题。如城乡与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日益加大,行政系统的纵向管理体系无法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城乡二元结构体系使经济增长日益陷入条块分割和城乡分割的困境中等。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建立 市管县 体制,扩大城市和行政区的边界,把城市和周围县之间跨区横向联系转化为同一行政系列中的科层制关系,形成 省 市 县 的三级行政区划,成为解决此类矛盾的有效方法。这样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城市的辐射范围,而且清除了市县之间的行政壁垒。因此, 市管县 体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为解决当时行政体制与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而建立的 省 市 县 的三级行政区划;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市管县 体制的预期优势逐渐被一些问题销蚀,消极因素逐渐增多,出现了 小马拉大车 、 市刮县 等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问题。为了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和城乡统筹发展,同时也为了减少行政层级和提高行政效能,中央提出 省直管县 体制改革的任务。本文就市管县 体制利弊进行分析,指出 市管县 体制弊端是体制 转型的原因, 省直管县 体制优势是体制转型的依据, 省直管县 体制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因此,在从 市管县 到 省直管县 体制转型的改革中需要根据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应当措施。 一、 市管县 体制的历史成效与现实弊端 可以说,在解决我国社会转型初期 行政区 和 经济区 的磨合问题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问题上,这一体制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而就现时代而言, 市管县 体制的消极因素逐渐增多,弊端日益凸显。 (一) 市管县 体制所取得的历史成效第一,促进了城乡分割的区域经济趋于统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物资流动和资源配置基本采用计划调配的方式,城市与周边地区各自独立发展,区域间的联系更多地依赖于上下级政府间的行政命令。 市管县 体制打破了经济发展的条块分割与城乡分割的局面,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腹地,加强了城乡之间的紧密协作,摆脱了地方保护主义的束缚,有效地发挥了城乡之间的优势互补,实现了人

市管县体制分析

我国市管县体制及其发展趋势 行管1001 04号吕心语 市管县体制指的是在行政区划上, 根据行使国家政权和执行国家职能的需要, 把同一经济区内的若干县或自治县划归为经济相对发达的中心城市进行管理, 以期达到带动周围农村发展的一种行政管理体制。在改革早期, 市管县体制的推行, 对于密切城乡关系, 加强城乡合作, 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起着巨大 的推动作用。然而,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这种体制也逐渐失去存在的基础, 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的弊病。因此, 改革市管县体制, 探索与新时期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地方政府运行体系就成为推动城乡经济发展和深 化行政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 一、市管县体制的发展与历史作用 我国市管县体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 年代末60 年代初。1958 年, 河北省撤消天津地区, 将其所辖的武清、静海等12 个县划归已改为省辖市的天津市领导, 开创了省辖地级市可以领导县的先例。随后国务院先后批准北京、上海、天津三市和辽宁省全部实行市管县体制。1959年, 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可以领导县、自治县的决定》, 第一次以法规形式确定了市管县的行政体制, 推动了市管县体制的发展。到1960 年底, 全国已有52 个市领导237个县、自治县, 代管6 个县级市, 约占全国县建制的1/8, 最多的武汉市领导16 个县。但这次“市管县”体制产生的契机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由于缺乏客观的经济文化基础, 因而很快就“降温”了。1961 年以后, 随着经济调整和整顿的开始, “市管县”体制不仅停止了发展, 而且大量市县又恢复了原有体制, 特别是河北省, 恢复了全部专区和专员公署。至1966 年, 全国领导县的市下降到25 个, 领导的县还不到1960 年的1/3。这是市管县体制在我国发展的第一次起落。 1978 年新宪法明确规定: “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 市管县的行政体制历史性地载入我国宪法。1981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 “以大中城市为依托, 形成各类经济中心, 组织合理的经济网络”, 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1982年, 为打破城乡间的壁垒, 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中共中央以51 号文件发出了改革地区体制, 试行“市管县”体制的通知, 年末首先在江苏试点, 次年在全国范围内试行。随后, 实行市管县体制的地级市日益增多, 但由于市管县体制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理论上也存在许多不同意见和争议, 至1989 年期间, 市管县体制再次由高潮走向低谷。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20 世纪90 年代我国又出现了地市合并、实行市管县的热潮。1993 年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 “地区机构改革要同调整行政区划相结合; 各级派出机构要大力精简; 地区和地级市并存一地的, 原则上要合并。”于是到1998 年底, 全国211 个地级市领导和管理了1186 个县级政区, 约占全国县级政区单位总数的56%; 近70%的人口直接或间接地生活在“市管县”体制之下。[3](p135)到2001年底, 全国265 个地级市中已经有253 个实行了市管县体制, 管辖着1445 县级行政区(不 含市辖区), 占县级行政区总数的70%, 人口占总人口数的80%。至2002 年,江苏、辽宁、广东、河北、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陕西、宁夏以及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直辖市共16 个省市区全部实行了市管县(市)体制, 仅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省直管县”是近几年来行政管理体制中最受关注的改革模式,并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试点。随着2010年的走近,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改革开始提速,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一、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现状 目前我国省直管县改革主要包括“强县扩权”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 我国从1992年始,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浙江、河北、江苏、河南、安徽、广东、湖北、江西、吉林等省份陆续推行了以“强县扩权”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试点,对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市进行了扩权,把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限直接下放给一些重点县。 《国家第十一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要“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到“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据财政部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到目前,全国实行财政“省直管县”的有河北、山西、海南、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等18个省份,加上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共有22个地区实行了财政体制上的“省直管县”。 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改革未能从根本上扭转试点县财政困难的现状。“省直管县”后,省级对试点县的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仅是“直达”。也就是说,新体制下试点县收到的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在总量上是不变的,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财政困难的状况。

(二)对农业生产投入不足。“省直管县”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进一步支持农村地区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村综合改革目标的实现。但目前来说,对农业生产的投入还是不够。 (三)行政管理体制与财政管理体制相冲突。财权与事权相匹配,是财政体制的核心问题,也是划分各级政府支出责任的基础。据调查,我国不少地方实行省管县体制后,政府间财政关系有所调整,但行政管理体制并没有随之改变,因而出现了行政管理体制与财政管理体制相冲突的状况。从实际情况看,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后,大大增加了省级财政的事权责任,但其财力并没有增加。对于原来管县的市来说,市级财力下降较多,对其财权冲击较大,但对其所管的县承担的事权却没有相应地减少。不少省、自治区的试点办法明确规定,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后,原来管县的市不再集中县级收入,但却要进一步加大对县的补助力度,还要保证在教育、危房改造、医疗改革、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市对所管县的配套资金。这种办法必然加剧市级财权与事权不对等的问题。县级财政是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中的受益者,其财力和财权得到了扩张,事权却没有大的变化,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三、对于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建议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触及到我国大多数地区经济发展、财政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区划等诸多方面,面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更多地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科学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 (一)改革不能一刀切,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由于各地发展情况有较大差异,在推进“省管县”体制改革上,要对各地“市管县”体制及其存在问题、存在问题的性质及原因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估,因地制宜,推进改革。

在全县城市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动员及工作部署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县城市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动员及工作 部署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召开的大会,是我县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深化改革的重要标志,是我县城市管理水平迈向现代化的重要一步,是动员全县上下共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刚才XXX同志和XXX同志分别传达了县里出台的工作方案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的三定方案,涉及职能划转任务的部门代表作了表态发言,XXX副县长针对加强规划执法作了工作安排,一会儿XXX县长和XXX书记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找准定位、看清形势,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 国务院在去年的12月24日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从8个方面36条提出了改革的具体意见,目的在于强化基层城市管理功能,拓展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深度和广度,形成“层层有人管、事事有人抓”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执法管理网络。到现在,整好一年的时间,我们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完成了城市管理领域的机构综合设置,解决了一些问题:

一是解决职责边界不清。在原体制下,住建、城管、规划、公安、交通、环保等部门都不同程度地承担着城市管理的职能,但缺乏有机的协调与配合,造成规划建设与管理严重脱节,特别是群众息息相关如农贸市场建设,一直没有跟上城市发展需求,存在不少以街代市现象;又如在建筑工地占道施工、城市人行道占道经营、违法占道停车等管理方面,往往出现“要管都在管、要不管都不管”的现象。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成立后,按照州委、州政府提出的“5+N”模式,我们建立了市政管理、环境管理、交通管理、应急管理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这5项城市行政管理职责,加上“N”项与城市管理密切相关、需要纳入统一管理的公共空间秩序管理、环境保护管理、交通管理、应急管理等方面的全部行政强制权和处罚权的综合执法体系,权责清晰。 二是明确执法主体资格。原来的城市管理执法部门主体资格不明确,执法依据不强,手段不硬,既无法律赋予设立的相应条件、标准和程序,也无授权空间。城管综合执法基本上是借法执法,且大多处罚额度设定偏低,缺乏行政强制措施,案件执法很大程度都是要求立竿见影,难以形成执法成效。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成立的同时,州人大经过多方调研,拟出台《黔南州城市执法管理条例》,从执法范围明确、法规依据条款清晰、执法文书统一、执法程序规范以及队伍建设、司法衔接、责任追究、执法保障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确保建立健全相应机制,从而规范和保障城市管理

中国27个省直管县

中国27个省直管县 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中国行政区划之一,属于县级行政区,是指独立于地级行政区之外单独建制,由所在的省级行政区直接领导和管理,与地级行政区基本享有相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的县级行政区。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的行政区划类别为县级行政区,分为省直辖县级市(也称省辖市)、省直辖县(也称省辖县)、省直辖区。当前,我国仅河南、湖北、海南、新疆有省(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单位。河南省1、济源市景点:小浪底风景区,王屋山景区,五龙口等。湖北省2、仙桃市景点:沔阳古城、陈友谅纪念馆、排湖、沙湖国家湿地公园、沔街等。3、潜江市景点:曹禺 公园、水杉公园等。4、天门市景点:陆羽故园,石家河遗址,张家湖国家湿地公园,汉江-兴隆水利枢纽等。5、神农架林区景点:神农架国家森林公园。海南省6、五指山市景点:海南民族博物馆,五指山,热带植物园等。7、文昌市 景点:铜鼓岭、文昌航天城、东郊椰林、八门湾绿道、七洲列岛、宋氏祖居等。8、琼海市景点:红色娘子军纪念园, 白石岭,玉带滩、万泉河等。9、万宁市景点:兴隆热带植 物园,东山岭,日月湾冲浪俱乐部等。10、东方市景点:天南第一泉,大田坡鹿保护区、俄贤岭、感恩学宫等。11、定安县景点:南丽湖、母瑞山、文笔峰、热带飞禽世界、定安

古城、久温塘冷泉等。12、屯昌县景点:木色湖、卧龙山、洪斗坡、银岭、深田湖等。13、澄迈县景点: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红坎岭陶艺园、美榔姐妹塔等。14、临高县景点:临高角,高山岭、百仞滩、居仁瀑布等。15、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景点:黎母山森林公园,百花岭、长兴飞水岭瀑布、白沙起义纪念园等。16、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景点:和坊茶楼、七仙岭温泉国家森林公园、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等。 17、白沙黎族自治县景点:红坎瀑布,邦溪坡鹿自然保护区,陨石坑,坝王岭森林自然保护区等。18、昌江黎族自治县景点:棋子湾,霸王岭自然保护区等。19、乐东黎族自治县景点: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毛公山、黎母岭、莺歌海等。20、陵水黎族自治县 景点:分界洲岛,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南湾猴岛,香水湾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1、阿拉尔市景点:塔里木河、塔克拉玛干沙漠、胡杨林等。22、图木舒克市景点:西海湾旅游区等。23、五家渠市景点:青湖御园、青格达湖风景区、将军博物馆、滨河公园等。24、北屯市景点:白沙湖、鸣沙山、红叶林、额尔齐斯河河谷林等。25、铁门关市景点:铁门关景区等。26、双河市景点:怪石峪风景名胜区等。27、可克达拉市景点:那拉提大草原、赛里木湖等。

省直管县后县级财政自主权扩大了吗_省略_南第1批5个试点县市的考察与启示_陈颂东

·财政与金融 ·第22卷第1期2012年1月 Vol.22No.1Jan.2012 doi:10.3969/j.issn.1674-8131.2012.01.015 省直管县后县级财政自主权扩大了吗?*———对河南第1批5个试点县市的考察与启示 陈颂东 (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系,郑州451191) 摘要: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是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重大调整,扩大县级财政自主权的效果取决于地方政府之间事权和财权的划分。河南省直管县体制运行效果并不理想,第1批5个试点县市的财政自给能力和人均财政收入占全省县级人均财政收入之比仍然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这与河南省市县财政体制转换过程中实行的“保存量、调增量”这一维护市县既得利益的改革策略有关。扩大县级财政自主权,应比照省市财政关系重新界定省级财政与县级财政的收支范围,并建立省对县的激励性转移支付制度。 关键词:省直管县;财政自主权;主体税种;财政自给能力;扩权强县;事权划分;财力事权匹配 中图分类号:F81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131(2012)01-0102-07 Does County-level Financial Autonomy Right Expand after Provincial Government Directly Manages County Government? —Survey on the First-round of5Pilot Counties of Henan Province and Their Enlightenment CHEN Song-dong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Shengda Management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nd Trade,Zhengzhou451191,China) Abstract:Implementation of provincial government directly-governing county financial system is a major adjustment of local intergovernmental fiscal relations and the expansion of county-level financial autonomy depends on the division of fiscal authority and duty between local governments.The running result of Henan provincial government directly-governing county is unsatisfactory,financial self-supplying capacity and the proportion of per capita fiscal revenue of the first-round of five pilot counties of Henan Province to per capita county-level fiscal revenue of all province are still that strong counties are more strong but the weak counties are weaker,which is related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form strategy with“maintaining the stock and adjusting increment”for protecting vested interest in the transitory process of county-level financial system of Henan Province.The enlargement of county-level financial autonomous right should redefine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scope between county-level finance and provincial finance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vincial finance and county(or city)finance and set up provincial incentive transfer payment system for all counties. Key words:provincial government directly-governing county;fiscal autonomy;main tax;fiscal self-sufficiency capacity;county right expansion to strengthen the county;division of authority and finance;matched financial power with duty 201*收稿日期:2011-11-24;修回日期:2011-12-27 基金项目:河南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1FJJ043)“河南各级财政自给能力比较研究”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项目(2011B766)“分税制与河南各级财政自给能力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陈颂东(1970—),男,河南郑州人;副教授,博士,在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系任教,主要从事财政学研究。

省直管县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省直管县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本文对三年来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改革的运行情况进行了一些总结、研究和分析,对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做了进一步理顺和规范运作方式,希望尽快壮大县域经济和提高改革的成效。 关键词:直管县财政管理改革 Abstract:this article for three-years provincial County are some summary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reform, research and analysis, to constantly improve the relevant system, further straighten out and regulate the mode of operation, hoped that the growing County domain economy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eform. Keywords: direct County fiscal management reform 2009年,省政府下发文件,对包括行唐在内的全省64个扩权县(市)和产粮大县(市)开始实行统一的省财政直接管理体制,2010年又将实施范围扩大到92个县(市)。那么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改革在实施中应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省直管县改革存在的不足 1.省直管的范围和内容有待扩大与细化 首先,单纯财政直管的作用不明显,财政仅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财政预算的安排和执行是政府工作的一部分,同时要接受同级人大的监督。这样脱离行政管理体制下的省财政直管(况且目前仅是财政结算方式的改变),对县财政运行的积极作用难免要打折扣。其次,实行财政直管的配套政策有待进一步明确,省对直管县在政策扶持、税收激励、转移支付、基本支出保障、配套优惠、津补贴增长等方面都没有较大变化,省财政直管的优越性体现不充分。再次,现行的税收征管体制与省直管县的收入管理方式极不协调,直管县财政收入由市级考核管理,财力结算由省直接对县,负责税收征管的国税、地税却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市级税收征管部门垂直下达的收入计划与市政府下达的综合计划也不尽一致,给直管县全面落实收入目标增加了难度。 2.行政直管改革未能同步跟进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省直管县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也是财政体制改革的基础和保障,脱离了这个基础和保障,先行一步的财政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改革,既走不平稳,也会延误到达目标的时间,理论上和实践上对直管县都是损失。目前,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财权与行政管理权不一致的问题比

市管县和省管县

摘要:通过对“市管县”和“省管县”进行理论界定。井比较分析了“市管县”和“省管县”各自的利弊,指出“省管县”在理论上仍不具有成熟性,在实践探索中仍应耐心试点,尤其是要分别选取东、中、西部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试点,只有试点成功后方可在全国推行。关键词:“市管县”;“省管县”;利弊 1 基本概念的理论界定 1.1 “市管县”体制 “市管县”体制是指以中心地级市对其周围县实施领导的体制。“地级市”分为兰种:一是地市合并型,即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的省直辖市与地区行署合并;二是合并升级型,即地区行署与所在的县级市合并升格为地级市;三是县改市型,即将新设的县升格为地级市。我国“市管县”体制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全国地方政府基本上都实行了省政府领导下的“市管县”体制。 1.2 “省管县”体制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研究员张斌介绍,“省管县”有两层含义:一是财政意义上的“省管县”,在财政预算编制上,由省直接对县编制预算,在收入划分上,也由省对县直接划分;二是完整的政府管理体制上的“省管县”。最先在我国实施“省管县”改革的是浙江省,其进行“省管县”改革是从“县财省管”开始,即财政上的“省管县”。而我国目前只有海南省实行了完

整意义的“省管县”,仍维持了省——市(县)——乡(镇)三级地方政府体制。 2 实行“市管县”后产生的利弊 2.1 “市管县”体制之利 我国的“市管县”体制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在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产物,是我国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在特定的时期内对于密切城乡关系、加强城乡合作、促进城乡一体化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具体而言,“市管县”体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在政治方面,它将省县之间一级政权由虚置变为实权,从而加强了对县域的行政管理,适应了改革初期相对落后的时代条件,避免了由省直管县的幅度过大、负担过重而导致的管理低效问题,在经济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城乡分割的局面。促进了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使城乡经济日益融合为相互依托的区域性经济,实现了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社会及文化方面,它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的发展,加速了工业与城市文明向农业与乡村文明的辐射和渗透,有利于劳动生产率与人的素质的提高。 2.2 “市管县”体制之弊 (1)“市管县”体制导致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降低。 “市管县”体制在省与县之间层次由虚变实,行政层次由中央——省——县(市)——乡(镇)四级变为中央——省——市——县(市)——乡(镇)五级。人为地在省与县之间设置一级政权机

最新-市管县体制存在的问题 精品

市管县体制存在的问题 1980年代初期,市管县体制之所以得到普遍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城乡发展的特殊要求和体制转轨初期的特点。 一方面,农村经济改革使原本隐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显性化,需要转移出来,乡镇企业的发展也需要来自城市的技术、人才、设备和资本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城市产业的发展由于受行政区域的限制,缺乏相应的原材料、资源和更广泛的商品消费市场。 因而,在体制转轨的初期,只能依靠行政体制改革来满足城乡互补、共同发展的要求。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异军突起,“市管县”体制逐步失去了当初的功效,反而成为束缚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因素。 (一)市管县体制束缚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在中国是农村经济的组织者、管理者和调节者,也是国家政治行为和经济发展的聚结点。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首先强县,因为县域经济是中国社会经济的基层单元。 当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的体制障碍是行政管理体制僵化,这主要体现在行政管理层级过多,“市管县”体制效率较低,上级政府对县级政府的职权干涉太多,没有真正发挥县级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在市管县体制下,城乡的资源不是依据市场的原则来配置,而是以人为的行政力量来分配,自然会进一步侵害县及农村地区的利益,从而形成所谓“市压县”、“市卡县”、“市挤县”的局面。 由于“市管县”体制有着明显的倾向性,它主要是为市里服务的,因而它阻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地级城市无法带动所辖县市的经济发展市管县的主要目的是以中心城市的优势地位拉动所辖县乡的经济发展,但是,许多城市由于综合经济实力不强,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根本发挥不出这一作用,形成“小马拉大车”现象。 除省会城市和一些中等发达城市带动力量较强外,一些工业基础薄弱和由县级升为地级规格的城市就很难有力量来带动县乡的发展,更无法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湖南省直管县方案

湖南省直管县方案--建立副地级市 原则: 1、符合省直管县的原则,不增加新的地市级单位,调整后全省设14个地级市,16个副地级市。 2、调整后地级市基本保持原地级市州框架不变,人口基本控制在200~350万之间(长沙、张家界、凤凰-湘西州除外)。 3、通过合并组建新的副地级市(有利于撤县),其组成原县级单位控制在2~4个之间,总人口基本控制在100~200万人之间。 4、新增副地级市采用从上至下、撤县并镇的方式调整机构,合并后各二级单位级别定为副处级。 优点: 1、原有地级市级别、机构无变化,阻力应该相对较小。 2、通过升为副地级市的方式进行撤县,有利于人员安排,操作性较强。 3、副地级市由于撤销了县级机构,且进行了并镇工作,可大幅消减编制。 4、条件成熟后还可进行第二阶段调整,进一步增加省直管的副地级市数量。 正地级市: 长沙市:由原属长沙市的岳麓区、芙蓉区、天心区、雨花区、开福区、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组成。总人口469万,面积6820平方公里。 株洲市:由原属株洲市的天元区、芦淞区、石峰区、荷塘区、株洲县、醴陵市组成。总人口222万,面积4173平方公里。 湘潭市:由原湘潭市保持不变。总人口281万,面积5006平方公里。 衡阳市:由原属衡阳市的雁峰区、珠晖区、石鼓区、蒸湘区、衡阳县、衡南县组成。总人口300万,面积5696平方公里。 邵阳市:由原属邵阳市的双清区、大祥区、北塔区、邵阳县、洞口县、隆回县组成。总人口342万,面积7488平方公里。 岳阳市:由原属岳阳市的岳阳楼区、君山区、云溪区、临湘市、华容县、岳阳县组成。总人口288万,面积7573平方公里。 常德市:由原属常德市的武陵区、鼎城区、汉寿县、桃源县组成。总人口300万,面积9294平方公里。如实际可行,可考虑将临澧县南部地区划入常德市。 张家界市:由原张家界市保持不变。总人口158万,面积9518平方公里。 益阳市:由原属益阳市的资阳区、赫山区、桃江县、安化县撤县合并而成。总人口3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