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诊断方法及研究进展

血吸虫病诊断方法及研究进展
血吸虫病诊断方法及研究进展

血吸虫病诊断方法及研究进展

长期以来,血吸虫病诊断研究,一直是血吸虫病研究的重点之一,并连续被列为国家医药卫生科技七五、八五、九五、十五攻关项目,成为血吸虫病防治中的热门课题。血吸虫病的诊断一般可以分为临床诊断和实验诊断。前者主要依据病史和体症,虽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往往缺乏足够的依据,不易和其他疾病相区别,难以确诊病人。因此,必须依赖实验诊断,实验诊断可分为病原学诊断、免疫学诊断及其他辅助诊断方法。

一、病原学诊断研究进展

(一)病原学诊断的地位

传统的病原学检查方法,有粪检和直肠镜检。尼龙绢集卵法、水洗沉淀法及改良加藤氏法等粪检方法,依然是基层疫区常用并首选的诊断方法。粪检或无治疗史者直检,为确诊血吸虫病人的最好依据。只要在受检者粪便中或未经治疗的患者活体组织发现了血吸虫卵,即可确诊为血吸虫病人,是确定感染的最直接、最可靠的指标。

自从1903年Kasai氏首次在病人粪便中找到血吸虫卵以来,粪便检查一直是确诊血吸虫病和考核疗效常用的方法。粪便检查主要包括两大容即检查虫卵和孵化毛蚴两种方法。检查虫卵:尼龙筛集卵法、沉淀法、透明法、改良加藤氏法;毛蚴孵化法:三角烧瓶法、塑料杯顶管法。

由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我国血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无论是从病人的感染率或是感染度方面都显著下降,病人粪便中虫卵数大大减少,同其他检查方法比较,粪检的阳性率较低,漏诊多,因而改进粪检方法,提高粪检质量就一直是查病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事实上,粪检方法随着血防工作形势的发展,一直在不断的改进和提高,大量的现场查病工作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此外,血吸虫并非肠道寄生虫,故非所有的虫卵都能随便排出,在粪便中查到的虫卵仅占雌虫产卵数的16%。在成虫排卵前期或者是非排卵期,就缺乏诊断价值,粪检也就失去了意义。而在发病后期,肠壁组织纤维增生,肠壁增厚,虫卵不易穿透肠壁而造成粪便中虫卵数减少,粪检时不易获得阳性结果而导致漏检。

(二)Kato-Katz 法

理想的病原学诊断方法应兼有简单、快速、经济、敏感性高、能

确定感染度、重现性好、适于现场应用等优点。Kato-Katz 法是当今WHO 推荐的血吸虫病定量检测方法,我国多次血吸虫病抽样调查以及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病情监测等都使用Kato-Katz 法。然而Kato- Katz法检查粪量少,直接影响了该方法的敏感性,所以Kato-Katz法的漏检,特别是低感染度的漏检一直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为此,国学者也做了一些新方法的探讨。

表1 Kato氏法在不同流行区查病的漏检率

作者单位集卵法孵化法 Kato氏法疫区人群

钱小洪等 25.97 40.26 大山区

大林等 24.53 55.66 重度流行区(EPG<20)

晓明等 10.57 52.85 急性病人

黄希宝等 40.70 四个疫区村

毛官祥等 47.50 重疫区(7/41)

罗建平等 60 EPG<10

宋鸿焘等探讨了粪便检查在血吸虫病低度流行区查病的现场应

用价值。采用尼龙绢集卵孵化法和改良加藤氏法对463人进行检查,两法阳性8例,孵化法阳性加藤法阴性9例,加藤法阳性孵化法阴性1 例,孵化法漏检率为5.6%(1/18),加藤法漏检率为50.0 %(9/18),尼龙绢集卵孵化法比改良加藤氏法阳性检出率高,漏检率低,经x2测验,两法差异有显著性。(中血2003;15(3):218)

采用Kato法与粪便集卵孵化法在重疫区检查了2513人,其中男性1503人,女性1010人,年龄最大者70岁,最小者三岁,均是农民和中小学生。两种方法共检出血吸虫阳性病例1027人,检出率为41.20%,孵化法检出率显著高于Kato法(P<0.05)(表2)

表2 2种方法诊断血吸虫病的对比

方法检查例数阳性数检出率(%)

Kato法 2513 176 7.00

孵化法 2513 994 39.55

[毛官祥等,预防医学杂志 6(2):39]

表3不同感染者K a t o法检出率比较

感染度(EPG) 沉淀虫卵计数法 Kato法

阳性例数检出数检出率(%)

1~ 42 12 28.59

10~ 10 7 70.00

20以上 18 16 87.90

分析加藤法漏检原因,可能与Kato法取粪量过少及经过反复查治,血吸虫病人的EPG低有关,另一方面, Kato法检出率高低与疫区人群感染度高低有关。在感染度低的疫区,若选用定量方法查病,作者认为采用尼龙绢筛集卵孵化法较为适宜。当EPG为8时,kato-katz 法的检出率只有42.9%。用kato-katz法检测EPG真值≤5时很难找到虫卵,为10时其检出率只有55%,以往资料显示, kato-katz法在血吸虫

病中,轻度流行区查病要遗漏部分病人。

吴子松等研究并经相关性分析,发现孵化出的毛蚴数与

Kato-Katz法的检出率呈正相关(r=0.9347),作者认为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广泛使用Kato-Katz法,进行流行趋势动态监测,针对群体而言,即使又部分漏检的情况下,Kato-Katz法优于孵化法。[实用寄生虫病杂志1995;3(1):21]

表4 Kato-Katz法对不同感染度的检出率

孵化结果平均毛蚴数受检例数阳性例数检出率(%)

+以下(1~5) 2.5 81 31 38.27

+ (6~10) 7.5 144 83 57.64

++ (11~20) 15 98 59 60.20

+++ (21~30) 25 81 51 62.96

++++ (>30) 40 63 52 83.87

作者近年探讨Kato-Katz法诊断血吸虫病时不同涂片数与检

出率的差异,对省血吸虫病流行区的240人进行Kato-Katz法检查,按顺序制作4涂片,镜检计数血吸虫卵,结果1片至4片的检出率分别为15.83%,20.00%,22.92%,25.83%,检出率随涂片数增加而提高,3片与4片的病人EPG几何均数差异无显著性,建议血吸虫病查病时使用3Kato-Katz涂片。[中血2002;14(6):436]

表5 EPG涂片数与检出率的关系

EPG组检查数不同涂片数的检出例数

1 2 3 4

6- 19 6 10 15 19

12- 20 11 15 17 20

30- 10 8 10 10 10

54- 13 13 13 13 13

合计 62 38 48 55 62

(三)集卵直检法

所在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对2160人进行集卵直检法、

Kato-Katz法和集卵孵化法的对比试验。样本感染度和感染率越低,集卵直检法检测性能越佳。集卵直检法镜下虫卵形态清晰,基层血防技术人员容易掌握。

方法检出率(%)材料费用(元)

集卵直接法 13.10 2.05

Kato-Katz法 8.29 2.02

集卵孵化法 7.36 2.47

国家所钱珂等采用集卵薄涂片法检测牛粪中血吸虫卵,比较了薄涂片法和透明法的虫卵回收率。结果表明,在三种虫卵梯度,薄涂片法的虫卵回收率,分别为透明法的18、4.2和3.5倍,现场检查34头孵化阳性黄牛的结果也证实薄涂片法优于透明法。薄涂片法检查半量粪渣(制6涂片)的虫卵估计值和标准差与全量粪渣结果相似,可以代替全量粪渣检查。在感染度高的地区,可以检查1/4粪渣,制3涂片,从而减少工作量。

(四)尼龙绢集卵法

尼龙绢集卵法已成为血吸虫病普查的常规方法。但是,在流行区普查血吸虫病工作中发现该方法也存在血吸虫卵散失的现象。

表6 49例阳性粪便尼龙绢不同淋洗次数检查结果

组别检出毛蚴例数检出率(%) 检出毛蚴只数构成比(%) Ⅰ 44 89.8 2944 65.0

Ⅱ 34 69.4 413 9.1

Ⅲ 32 65.3 187 4.1

Ⅳ 44 89.8 988 21.8

合计 - - 4532 100.0

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曾有两个类似的结果,第一次是从

已知的10份阳性粪便,共检出毛蚴2101只,其中沉淀检出毛蚴1050只,弃去的粪渣中检出毛蚴917只,损失43.6%。第二次现场试验结果,粪渣中散失毛蚴38.1%。雪娟等以尼龙筛法铜筛杯的粪渣再进行孵化,并与尼龙筛孵出的毛蚴数进行比较,结果毛蚴散失28.7%~35.3%,基本与上述结果一致。

(五)毛蚴孵化法(耕牛血吸虫病检测)

1、直孵法

检查的粪便既未经过铜筛杯过滤,也未经尼龙筛淘洗,粪渣多,色素浓,影响其毛蚴孵出。根据中国农科院家畜血吸虫病研究室

诊断组50次试验结果,自然光照组比光照较弱组毛蚴孵出总数高出4 倍多。有作者特意将已经孵化5小时后的粪渣保留,通过尼龙筛淘洗,再次加水孵化,2小时后孵出了大量毛蚴,说明许多虫卵可能由于光线等原因未能孵出毛蚴。[农业学报2004;16(6):381]

2、顶管粪便孵化法

根据毛蚴具有向上性、向光性、向清性的特性,普宪光等将三角烧瓶孵化法改进为顶管孵化法,将耕牛粪便置于铜丝筛中,在一个盛满水的茶缸中淘洗,取出铜丝筛,沉淀换水。在一个大于茶缸口的正方形木板中打孔插入玻璃管,加满水后倒盖在荼缸上(玻璃管口与茶缸水面接触)孵化,在玻璃管中观察毛蚴。代荣、邵水康等对这一方法又作了进一步改进,设计了一种特制塑料杯和装有玻璃管的塑料盖。

3、粪便沉淀孵化法

该法最早用于诊断耕牛血吸虫病,该方法是取牛粪50g,经40一60目铜丝筛在盛有500ml水的茶杯或量杯中淘洗,取出铜丝筛,分别沉淀30分钟直至水清。滤去上清液将粪渣移入三角烧瓶中加满水在适宜温度(20—27℃)或温箱中孵化,分别在孵化后1、3、5小时或 2、4、6小时各观察一次,发观毛蚴即判为阳性。

4、尼龙兜淘冼孵化法

粪便沉淀孵化法,需反复换水,很费时,费水,在高温季节还必须用1%盐水,以免毛蚴孵出倒掉。承铣等经反复试验比较,选择了一种孔目小于虫卵而粪便中色素可以滤过,型号为N xl03的尼龙筛绢,将经钢丝筛淘洗过的粪水,倒入用尼龙绢兜在清水中淘洗,再将兜粪

渣移入三角烧瓶加水孵化,观察毛蚴。

5、棉析粪便孵化法

用尼龙绢兜淘洗法,免去多次换水的操作程序,缩短了工作时间,但用尼龙兜淘洗过的粪渣,其中一部分在孵化过程中将浮于三角烧瓶颈部,影响对毛蚴的观察,如在瓶颈下部加一隔层,阻止粪渣上浮,使观察部位保持清晰。有人曾进行这样有趣的试验,用一根一端为球形的玻璃管,在球底部放入水和毛蚴,水面上加一脱脂棉层,棉层上再加水,毛蚴可从棉层下的水中,穿过棉层进入上层水中。

6、粪便湿管孵化法

由于随粪便排出的虫卵,成熟期各不相同,毛蚴孵出时间也有长有短,毛蚴逸出数量一般呈抛物线状。观察毛蚴选择在孵化后1、3、5或2、4、6小时就是这个道理。有学者提出能否使成熟早的虫卵抑制其孵出,而成熟晚的虫卵促使其成熟,使毛蚴在同一时间达孵出高峰。(六)直肠组织活检

人体感染血吸虫病后,血吸虫卵在体肠粘膜沉积,引起肠粘膜

一系列病理变化,以直肠和乙状结肠尤为显著。因此,直肠镜、乙状结肠镜作为血吸虫病病原学检查的一种方法.可以补充粪检血吸虫孵化和集卵之不足。该法对无治疗史患者易作出正确判断。对有治疗史的患者,由于血吸虫卵在肠组织的演变形态较为复杂,需要一定识别虫卵形态的经验或进行染色才能作出较为正确的判断。

直肠镜检的主要副作用是损伤性出血和肠穿孔:①强行插镜与强行拔出镜心所致损伤性出血;②当直肠镜筒与镜心末端接触肠壁粘膜过紧时,猛拉、急退、强行拔出镜心,远端势必产生负压,镜筒进腔越深,负压越大,致使肠壁粘膜与金属镜筒缘有力吸附,切割伤就越厉害;③原病变处的溃疡、息肉、孤立性小静脉瘤容易损伤而致出血;

④活检肠粘膜时未避开较大血管和深部有血管搏动的部位。

(七)胃纤维镜检查

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的胃部病变尚未见胃纤维镜检查的详

细报道。对109例慢性血吸虫病和109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的胃粘膜病变作了窥镜观察。纤维胃镜检查 :使用Olympus GiF-Q20GiF-K2和国产XS一4型前视斜视胃镜观察胃粘膜病变和晚血患者食道静脉曲情况。发现晚血的胃粘膜糜烂发生率明显高于溃疡(P<0.01),晚血和慢血患者的充血性(浅表性)胃炎发病率(86.2%和84.4%)均明显高于

非血吸虫病患者的检出率(61.0%)。晚血的胃粘膜病变发病率明显高

于慢血,特别是摩烂性胃炎的发病率高。晚血患者中胃粘膜病变有92.9%合并有幽门螺旋杆茵感染。

(八)动物解剖检查

解剖检查,即家畜尸体收集血吸虫虫体,或在组织中检获虫卵,这是诊断血吸虫病最为准确的方法。在收集虫体时,首先必须了解血吸虫在宿主体的主要寄生部位是肠系膜静脉、痔静脉和直肠静脉,有时在门静脉、胃静脉及肝脏也能找到少量虫体。因此,在收集虫体或检查虫卵时,主要对这些部位进行冲洗集虫和作肝、肠组织压片镜检虫卵。

1、冲洗集虫检查

(1)胃肠道血管虫体收集法

牛宰杀后,为防止血液凝固,应组织多人尽快从速剥皮。事毕,将牛头弯转至牛体左侧,使牛仰卧呈偏左倾斜姿势,剖开胸腔和腹腔,除去胸骨。首先,分开左右肺,找出暗红色的后腔静脉,并进行结扎;其次,在胸腔紧靠脊柱的部位找到白色的胸主动脉,左手将其托起,右手用剪刀沿血管平行方向剪一开口,然后将带有橡皮管的玻璃接管从离心方向插入,并以棉线扎紧固定,而橡皮管的另一端与压缩式喷雾器连接,以便进水;第三,在肾脏后紧贴脊柱处,将并列的腹主动脉及后腔静脉同时结扎或以止血钳夹紧,避免冲洗液流向后躯其他部位;第四,在胆囊附近,肝门淋巴背面,细心分离出门静脉,向肝一端以棉线或用止血钳扎紧,离肝一端取与血管平行方向剪一开口(尽可能贴近肝脏,以免接管进入肝静脉的肠支,而影响胃支中虫体的收集),插入带有橡皮管的玻璃接管,并固定之。为防止血液凝固,接管应事先装满5%的枸橼酸钠溶液,在插入接管时此溶液即会流入血管中,橡皮管的另一端接以铜丝筛,以备出水时收集虫体。手术结束后,即可启动喷雾器,注入0.9%加温至37∽40℃的食盐水进行冲洗,虫体即随血水落入铜丝筛中,直至出水清晰,无虫体冲出为止。如虫体仅作为计数用,也可以将橡皮管直接接到自来水管上冲洗,不必应用0.9%食盐水,而且压力更大。为了方便,门静脉可不必进行插管,可以直接剪断,并在该处收采虫体。

(2)肝脏中的虫体收集法

胃肠血管虫体收集完毕后,从肝脏的后腔静脉(位于胸腔)离心端插入导管,结扎固定。同样与喷雾器或自来水管相接,然后解开门静脉(近肝脏端)的结扎线,装置出水接管,将橡皮管导入铜丝筛中,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WS261-2006)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血吸虫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对血吸虫病的 诊断。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血吸虫病 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内所引起的寄生虫病。在我国特指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体内所引起的疾病。 2.2急性血吸虫病 由于人在短期内一次感染或再次感染大量血吸虫尾蚴而出现发热、肝脏肿大及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等一系列的急性症状。潜伏期大多为30d~60d,平均约41.5d。 2.3慢性血吸虫病 是指人体经常接触疫水或少量多次感染血吸虫尾蚴使临床表现较轻,或无症状、体征。急性血吸虫病未治愈者,也可演变为慢性血吸虫病。 2.4晚期血吸虫病 是指出现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综合征,严重生长发育障碍或结肠显著肉芽肿性增殖的血吸虫病患者。病人由于反复或大量感染血吸虫尾蚴,未经及时、彻底的治疗,一般经过2年~10年的病理发展过程,可演变成晚期血吸虫病。

3.1流行病学史(参见附录A) 3.1.1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3.1.2居住在流行区或曾到过流行区有多次疫水接触史。 3.2临床表现(参见附录A) 3.2.1发热、肝脏肿大及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脏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 3.2.2无症状,或间有腹痛、腹泻或脓血便。多数伴有以左叶为主的肝脏肿大,少数伴脾脏肿大。 3.2.3临床有门脉高压症状、体征,或有结肠肉芽肿或侏儒表现。 3.3实验室检测 3.3.1下列试验至少有一种反应阳性(见附录B) 3.3.1.1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 3.3.1.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3.3.1.3胶体染料试纸条法试验。 3.3.1.4环卵沉淀试验。 3.3.1.5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 3.3.2粪检找到血吸虫虫卵或毛蚴(见附录C)。 3.3.3直肠活检发现血吸虫虫卵(见附录C)。 3.4吡喹酮试验性治疗有效 4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等予以诊断。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制定本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各期血吸虫病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及防治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疫区专业机构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和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对血吸虫病患者的诊治。 2 诊断原则 根据疫水接触史,结合发热、腹泻、肝肿大、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等主要症状、体征及寄生虫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血象检查结果等,予以诊断。 3 诊断标准 3.1 急性血吸虫病 3.1.1 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3.1.2 发热、肝脏肿大与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 3.1.3 粪检查获血吸虫卵或毛蚴(详见附录A)。 3.1.4 环卵、血凝、酶标、胶乳等血清免疫反应阳性(环卵沉淀试验环沉率≥3%及(或)间接血凝滴度≥1∶10,酶标反应阳性,胶乳凝集试验滴度≥1∶10)(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具备3.1.1与3.1.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1.3.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1.4. 3.2 慢性血吸虫病 3.2.1 居住在流行区或曾到过流行区有疫水接触史。 3.2.2 无症状,或间有腹痛、腹泻或脓血便。多数伴有以左叶为主的肝脏肿大,少数伴脾脏肿大。 3.2.3 粪检查获血吸虫卵或毛蚴,或直肠活检无治疗史者发现血吸虫卵,有治疗史者发现活卵或近期变性虫卵(详见附录A)。

3.2.4 无血吸虫病治疗史或治疗3年以上的病人,环卵沉淀试验环沉率≥3%及(或)间接血凝试验滴度≥1∶10,酶标反应阳性,胶乳凝集试验滴度≥1∶10;未治或治后1年以上的病人血清血吸虫循环抗原阳性(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具备3.2.1与3.2.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2.3.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2.4. 3.3 晚期血吸虫病 3.3.1 长期或反复的疫水接触史,或有明确的血吸虫病治疗史。 3.3.2 临床有门脉高压症状、体征,或有侏儒或结肠肉芽肿表现。 3.3.3 粪检找到虫卵或毛蚴,或直肠活检无治疗史者发现血吸虫卵,有治疗史者 发现活卵或近期变性虫卵(详见附录A)。 3.3.4 血清学诊断阳性,标准参见3.2. 4. 疑似病例:具备3.3.1与3.3.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3.3.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3.4. 4 处理 4.1 化疗 4.1.1 个体化疗 详见附录C. 4.1.1.1 急性血吸虫病一般用吡喹酮总剂量120mg/kg(儿童140mg/kg)的6天疗法。 4.1.1.2 慢性血吸虫病一般用吡喹酮40mg/kg一次顿服或1日2次分服。 4.1.1.3 晚期血吸虫病一般可用吡喹酮总剂量60mg/kg,于1至2日内分3~6次服。 4.1.2 群体化疗 4.1.2.1 通过粪检抽样调查,以行政村为单位,凡血吸虫感染率高于20%的地区,不进行病原或血清学检查,对5岁以上、60岁以下当年有疫水接触史而无禁忌症的人群进 行普治。普治用吡喹酮40mg/kg顿服或分2次服。 4.1.2.2 对抽样调查感染率在20%以下的流行区,宜进行粪检或血清免疫反应检查,凡符合3.2.3或3.2.4条件之一者,给予吡喹酮40mg/kg治疗。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和处理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77—199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制定本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各期血吸虫病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及防治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疫区专业机构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和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对血吸虫病患者的诊治。 2 诊断原则 根据疫水接触史,结合发热、腹泻、肝肿大、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等主要症状、体征及寄生虫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血象检查结果等,予以诊断。 3 诊断标准 3.1 急性血吸虫病 3.1.1 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3.1.2 发热、肝脏肿大与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 3.1.3 粪检查获血吸虫卵或毛蚴(详见附录A)。 3.1.4 环卵、血凝、酶标、胶乳等血清免疫反应阳性(环卵沉淀试验环沉率≥3%及(或)间接血凝滴度≥1∶10,酶标反应阳性,胶乳凝集试验滴度≥1∶10)(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具备3.1.1与3.1.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1.3。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1.4。 3.2 慢性血吸虫病 3.2.1 居住在流行区或曾到过流行区有疫水接触史。 3.2.2 无症状,或间有腹痛、腹泻或脓血便。多数伴有以左叶为主的肝脏肿大,少数伴脾脏肿大。 3.2.3 粪检查获血吸虫卵或毛蚴,或直肠活检无治疗史者发现血吸虫卵,有治疗史者发现活卵或近期变性虫卵(详见附录A)。 3.2.4 无血吸虫病治疗史或治疗3年以上的病人,环卵沉淀试验环沉率≥3%及(或)间接血凝试验滴度≥1∶10,酶标反应阳性,胶乳凝集试验滴度≥1∶10;未治或治后1年以上的病人血清血吸虫循环抗原阳性(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具备3.2.1与3.2.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2.3。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2.4。 3.3 晚期血吸虫病 3.3.1 长期或反复的疫水接触史,或有明确的血吸虫病治疗史。 3.3.2 临床有门脉高压症状、体征,或有侏儒或结肠肉芽肿表现。 3.3.3 粪检找到虫卵或毛蚴,或直肠活检无治疗史者发现血吸虫卵,有治疗史者发现活卵或近期变性虫卵(详见附录A)。 3.3.4 血清学诊断阳性,标准参见3.2.4。 疑似病例:具备3.3.1与3.3.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3.3。

血吸虫病鉴别诊断

血吸虫病鉴别诊断 D.1急性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 D.1.1疟疾大多数病人有寒战;间歇型发热可每日发作,但多为隔日发作;肝脏肿大不明显;白细胞计数往往正常或减少,嗜酸粒细胞百分比不增高;血液检查可找到疟原虫。 D.1.2伤寒、副伤寒持续高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起病第二周胸腹壁出现少量斑丘疹(玫瑰疹)。白细胞计数减少及嗜酸粒细胞百分比减低甚至降至零;早期血细菌培养、后期尿及粪培养可获伤寒杆菌。肥达反应在急性血吸虫病病人中亦可出现阳性,如病程中凝集价持续增高,则伤寒的可能性较大。 D.1.3肝脓肿病人常有肝区疼痛,压痛极为明显,且较局限。X 线透视下,常见到右侧横膈抬高,表面不整齐以及运动障碍等现象。B型超声检查肝脓肿病人肝区探查可见蜂窝状结构,回声较低,液化处出现无回声区,如行肝穿刺获得典型的脓液。 D.1.4败血症弛张热、畏寒、出汗、全身关节酸痛、毒血症和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等为其特征。皮肤粘膜常有出血点。多伴有皮下脓肿、肺炎、胸膜炎、胆道及泌尿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血细菌培养常可出现阳性。 D.1.5粟粒型肺结核发热多为弛张热,白细胞总数近正常,中性粒细胞有时偏高。肺部X线摄片可协助诊断。 D.1.6钩端螺旋体病潜伏期较短,一般为8d~12d,病程亦短,一般为1周~2周;临床表现多为“流感伤寒型”,病人先有寒战,继

而发热,并有头痛、眼结膜充血、怕光及全身肌肉疼痛等;肌肉疼痛尤以腰、颈及腓肠肌痛为明显;白细胞总数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占0.80~0.90。在发病第1周的血液和第2周的尿内,可找到钩端螺旋体,血培养可分离出病原体。发病2周以后,病人血清中出现抗体,凝集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可呈阳性。 D.2慢性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 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肠结核以及慢性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的症状有时与慢性血吸虫病相似,应注意鉴别。慢性痢疾或肠炎粪便培养可获致病菌或阿米巴原虫。肠结核多继发于肺或其他部位的结核病,常伴有发热等毒性症状,胃肠道钡餐或内镜检查均有助于明确诊断。慢性病毒性肝炎病人大多有食欲减退、肝区胀痛、腹胀、乏力等表现,转氨酶常反复增高。乙型肝炎抗原、抗体检测有助于鉴别。 D.3晚期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 D.3.1结节性肝硬化多由病毒性肝炎引起。肝细胞损害较明显,临床上乏力、食欲减退、腹胀、黄疸、蜘蛛痣、肝掌及男性乳房肿大等较为多见。肝脏表面有时可扪及较粗大的结节,后期肝脏常萎缩而难以触及。脾脏肿大不明显。肝功能损害显著,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常增高。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核心抗体(抗HBc)测定可呈阳性,病程进展快,预后较差。但应注意晚期血吸虫病可并存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表现为以肝炎后肝硬化为主的混合性肝硬化。 D.3.2原发性肝癌病程进展迅速,常有发热、体重显著减轻,肝区持续疼痛,肝呈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凸凹不平,可出现迅

血吸虫病题库及答案

血吸虫病题库及答案 试题 一、判断题(判断为正确的请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的“A”涂黑,判断为错误的请将相应题号的“B”涂黑) 1. 吡喹酮是当前治疗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对移行期童虫也有明显的杀灭效果。() 2. 急性血吸虫病的现场处置中不需要对病人、病畜的粪便进行灭卵处理。() 3. 日本血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除人外,尚有40余种哺乳动物可感染血吸虫。() 4. 有疫水接触史,出现发热、肝脏肿大及周围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的病人即可定义为急性血吸虫病病例。() 5. 日本血吸虫尾蚴多分布于水体表面。() 6. 为了加快加藤片透明速度,在冬季温度较低时,可将加藤片放置于下照射以提高温度。() 7. 粪便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无害化处理人畜粪便,杀灭血吸虫虫卵,控制血吸虫病传播。() 8. 灭螺前活螺平均密度和灭螺后活螺平均密度指标可用来考核灭螺效果。() 9. 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中使用过的微量板可以浸泡于酸性溶液中,然后用毛刷洗涤,晾干后继续使用。() 10. 血吸虫病四类流行村要求每3年对有钉螺分布的村民组和有疫水接触史的常住居民(6-65岁)用血清学方法查病1次,受检率达90%以上。血清学阳性者即给予1次化疗。() 11. 防止钉螺扩散不是目前血吸虫病防治中的重点和难点。() 12. 人接触疫水的次数愈多,接触时间愈久,暴露的面积愈大,则感染血吸虫的机会愈多,感染的程度愈重。() 13. 血吸虫病和钉螺的地理分布均有严格的地方性,两者分布基本一致。() 14. 血吸虫病传播途径的3个重要环节分别为:含虫卵的粪便污染水体、水中存在钉螺和人畜接触疫水。() 15. 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类型包括:湖沼型、平原水网型和山区丘陵型。() 16.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致病阶段为成虫阶段。() 17. 日本血吸虫的发育阶段分别是:成虫、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 18. 我国2006年颁布的《血吸虫病防治条例》中规定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原则是:坚持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综合治理、联防联控,人与家畜同步防治。() 19. 流行病学三间分布包括:时间、地点和人群。() 20. 日本血吸虫属于雌雄同体吸虫。() 21. 日本血吸虫的生殖方式为有性生殖。() 22. 日本血吸虫的保虫宿主主要是钉螺。() 23. 日本血吸虫尾蚴逸出的最适宜温度围为20℃~35℃。() 24. 日本血吸虫进入人体以后的移行途径为:皮肤、小静脉或淋巴管、右心、肺、左心、主动脉、门静脉、肠系膜静脉。() 25. 历史上,我国血吸虫病疫情最为严重的流行区为平原水网型。() 26. 含有日本血吸虫尾蚴的水被称为疫水。() 27. 日本血吸虫在人体常见的异位损害部位为肝和肠壁。() 28. 50%以上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的死亡原因是上消化道出血。() 29. 急性期血吸虫病患者,排便多为果酱样便。() 30. 日本血吸虫成虫在人体的寄生部位为门脉-肠系膜动脉系统。()

血吸虫病诊断方法及研究进展

血吸虫病诊断方法及研究进展 长期以来,血吸虫病诊断研究,一直是血吸虫病研究的重点之一,并连续被列为国家医药卫生科技七五、八五、九五、十五攻关项目,成为血吸虫病防治中的热门课题。血吸虫病的诊断一般可以分为临床诊断和实验诊断。前者主要依据病史和体症,虽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往往缺乏足够的依据,不易和其他疾病相区别,难以确诊病人。因此,必须依赖实验诊断,实验诊断可分为病原学诊断、免疫学诊断及其他辅助诊断方法。 一、病原学诊断研究进展 (一)病原学诊断的地位 传统的病原学检查方法,有粪检和直肠镜检。尼龙绢集卵法、水洗沉淀法及改良加藤氏法等粪检方法,依然是基层疫区常用并首选的诊断方法。粪检或无治疗史者直检,为确诊血吸虫病人的最好依据。只要在受检者粪便中或未经治疗的患者活体组织发现了血吸虫卵,即可确诊为血吸虫病人,是确定感染的最直接、最可靠的指标。 自从1903年Kasai氏首次在病人粪便中找到血吸虫卵以来,粪便检查一直是确诊血吸虫病和考核疗效常用的方法。粪便检查主要包括两大容即检查虫卵和孵化毛蚴两种方法。检查虫卵:尼龙筛集卵法、沉淀法、透明法、改良加藤氏法;毛蚴孵化法:三角烧瓶法、塑料杯顶管法。 由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我国血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无论是从病人的感染率或是感染度方面都显著下降,病人粪便中虫卵数大大减少,同其他检查方法比较,粪检的阳性率较低,漏诊多,因而改进粪检方法,提高粪检质量就一直是查病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事实上,粪检方法随着血防工作形势的发展,一直在不断的改进和提高,大量的现场查病工作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此外,血吸虫并非肠道寄生虫,故非所有的虫卵都能随便排出,在粪便中查到的虫卵仅占雌虫产卵数的16%。在成虫排卵前期或者是非排卵期,就缺乏诊断价值,粪检也就失去了意义。而在发病后期,肠壁组织纤维增生,肠壁增厚,虫卵不易穿透肠壁而造成粪便中虫卵数减少,粪检时不易获得阳性结果而导致漏检。 (二)Kato-Katz 法 理想的病原学诊断方法应兼有简单、快速、经济、敏感性高、能

血吸虫病的诊断和鉴别

血吸虫病的诊断和鉴别 血吸虫病的诊断包括病原诊断和免疫诊断两大部分。病人的确诊需要从粪便中检获虫卵或孵化毛蚴,随着血防工作深入开展,粪检虫卵的难度日增,因而不断改进检查方法,同时提出一系列血清学诊断方法,这些方法日趋完善,简便有效。 一、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 1.急性血吸虫病: 须与败血症,疟疾,伤寒与副伤寒,急性粟粒性肺结核,病毒感染,其它肠道疾病鉴别,主要根据籍贯,职业,流行季节,疫水接触史,高热,肝脏肿大伴压痛,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大便孵化阳性为鉴别要点。 2.慢性血吸虫病: 须与慢性菌痢,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直肠癌等病鉴别,粪便孵化血吸虫毛蚴阳性可确诊,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有助于本病之诊断,肠镜检查及组织检查可有助于确诊,粪便常规检查,培养,X线钡剂灌肠,诊断性治疗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3.晚期血吸虫病: 须与门脉性肝硬变及其它原因所致的肝硬变鉴别,血吸虫病肝硬变的门脉高压所引起的肝脾肿大,腹水(脾水),腹壁静脉怒张改变较为突出,肝细胞功能改变较轻,肝表面高低不平,门静脉性肝硬变表现为乏力,厌食,黄疸,血管痣,肝肿大显著甚至缩小,不易摸到表面结节,且有活动性肝功改变,如转氨酶增高等。 4.异位血吸虫病: 肺血吸虫病须与支气管炎,粟粒性肺结核,肺吸虫病鉴别,急性脑血吸虫病应与流行性乙型脑炎鉴别,慢性脑血吸虫病应与脑瘤及癫痫鉴别。 尾蚴性皮炎需与稻田皮炎鉴别,稻田皮炎由寄生于牛,羊,鸭等动物的门静脉中的动物血吸虫尾蚴侵袭皮肤引起,多见于我国东南,东北,西南各省市,宿主排卵入水,孵出毛蚴,入锥实螺,后尾蚴逸出螺体,人接触尾蚴后便立即进入皮肤,引起皮炎,皮炎初见呈红点,逐渐扩大变为红色丘疹,皮疹一周后消退,尾蚴被消灭,病变不再发展。 二、血吸虫病的检查项目 1.血液检查:

急性血吸虫病诊断标准

急性血吸虫病知识 一、疑似病例标准 1、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2、发热、肝胀肿大与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 二、临床诊断标准 1、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2、发热、肝脏肿大与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 3、环卵、血凝、酶标、胶乳等免疫反应阳性。 三、确诊病例标准 1、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2、发热、肝脏肿大与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 3、粪便检查获血吸虫卵或毛蚴。 四、急血登记排查要求 1、病人信息登记完整,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详细家庭住址、就诊时间、疫水接触史(有?无?接触时间?)、临床症状、体征、有无血吸虫病患病史、相关实验室指标、报告人姓名。 2、对不明原因发热、发烧、腹泻病人(两天以上)登记完整后,抽取指血,密封后妥善保管,6小时内送血防站检验室。 3、对已登记、未出具排查结果又需转院的病人,村卫生站上报公卫所、

公卫所向血防院报告,其它医疗机构直接向血防院报告。 五、暴发疫情标准 1、在原无疫情或已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的地区,发现感染性钉螺、血吸虫病新感染病人和病牛、或急性感染病例。 2、血吸虫病未控制县(市、区)2周内连续发生2批血吸虫病急性病例,每批5人以上;或在一处感染场所连续发生急性感染3人以上;或一个流行村钉螺感染率高于1%。 3、在血吸虫病控制县(市、区)1个月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5例以上;或在一个流行村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3例以上;或一个流行村钉螺感染率高于1%。 4、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了解动态,达到暴发疫情标准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和省疾病控制中心,由当地政府启动预案。 青白江区血吸虫病防治院 二O一二年六月六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