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的社会控制

传播的社会控制
传播的社会控制

传播的社会控制

人的传播活动既然极具个性,自然存在着个人意志的控制。传播如果发生在与他人、团体的联系方面,传播主体的社会性、组织系统以及基于互动关系之中的利益关涉,会使传播的控制犹如传播活动一样无处不在,这就是传播的社会控制。

1、传媒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受到的五种自然的信息控制。

答:丰富繁杂的社会情形和传媒有限的版面或时间形成矛盾,版面空间和节目时间的有限使得传媒面对无限丰富的世界时,必须选择报道什么和不报道什么,选择成为一种职业的技巧。传媒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受到的自然的信息控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时间的控制。传媒新闻讲究时效性,这要求事实除了具备新闻价值外,还要符合传媒运作的时空限制的要求。新闻传媒的周期性传播使发生在截稿时间之后的事实无缘得到传播。社会事件要转化为新闻都要合乎媒体运作的时效,时间就对新闻传播形成了控制。

2)选择的控制。选择是大众传播活动的主要工作环节之一。实际上很多事件含有多种意义阐述的可能,记者只能依据情景和自身的观察,选取一种或不多的几种来制作新闻文本。选择的背景和解释不通,同一事件就有不同的报道“版本”。选择与“排除”相辅相成,对特定事实的故意忽略和排除,反映了传播者特定的意涵。

3)材料组合框架的控制。长期的大众传播实践形成了一系列组合所选事实素材的业务规范。这些规范有利于传播者迅速开展工作,也不可避免地形成了某种不言而喻的控制,并进而为各种利益主体所运用。

同样的事实内容,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所表达的意义有时会迥然有异。

4)话语符号的控制。媒体对新闻事实的选择与组合,还体现在新闻文本制作者对话语符号的运用上,新闻话语的结构以及文本制作中的用词遣句、修辞、语体色彩、语境等,都会通过选择与组合获得特定的含义。褒贬色彩的词汇、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等的运用都造成凸显或忽略某些方面。

5)接受信息过程中对信息的无形控制。具体传播者的认知结构,依其在传播中的位置,也会不同程度地对大众传播的产品制作产生控制。记者在选择事件、选择报道角度和背景材料时(此时他是外界信息的接受者),都习惯以认知结构中所熟知的惯用方式进行,与原有思考模式不符合之事件与角度,记者往往不予选取或不予重视。

2、“把关人”理论。

较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是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把关人”理论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怀特提出“把关人”理论。

1950年,怀特发表《“把关人”:新闻选择的个案研究》,提出了“把关人”理论。怀特认为,大众传媒的电讯稿编辑是地位最重要的“把关人”。除了受报纸版面和新闻时效性的影响外,编辑个人的主观性是使事实能否转化成新闻的重要标准。

该理论强调了新闻传播过程中具有“把关人”作用的编辑,但把选择和判断的标准单纯归结为个人的主观价值判断,忽略了传媒的所有者、传媒的组织特征和更大的社会背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2)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

麦克内利和巴斯对“把关人”理论进行了进一步修正和发展。麦克内利纠正了怀特把关模式的单一化缺陷,认为在整个信息流通过程中,存在着一条由许多关口组成的把关链,不同的把关人对经过他们的大量信息一层一层地加以筛选。

3)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

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又对麦克内利的理论加以完善。在巴斯看来,信息流通中的把关环节固然很多,但最关键的把关人还是媒介组织。巴斯提出,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个阶段,即他所说的“双重行动”。其中的第一阶段是新闻采集,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是记者,记者不会完全有闻必录,他要对材料进行取舍和加工。第二个阶段是新闻加工,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这一阶段的把关活动(编辑)比第一阶段的把关活动(采写)更具有决定性意义。经过新闻传媒的双重把关

之后的现实图景同世界的本来面貌并不完全一致。

4)1955年,美国社会学家沃伦.布里德在《新闻编辑部的社会控制:功能分析》中提出了“潜网”的概念。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媒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在编辑部的内部始终存在一张无形而有力的“潜网”,它一方面确保传媒组织的宗旨和规范得到贯彻,另一方面防止初出茅庐者对传媒组织规则的破坏。布里德的结论是:记者必须以编辑的要求为最后的底线,消息最后的采用是通过主编或负责人以及控制该传媒的决策机构决定的。

2、大众传播受到的社会控制的五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受众、技术。

1)政治控制。政治控制集中地体现在权力组织(诸如政府部门、执政党和其他拥有社会权力的组织)对各种传播方式、路径的行政或党务管理上。政治控制的常规方式是制定法律和颁布法规、行政法规。

操纵新闻发布、控制消息来源就成为一种常见的政府控制新闻传媒的手段。

2)经济控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谁拥有传媒,谁就拥有话语权,经济控制的关键是传媒的所有权。基于对传媒所有权的控制分为三类:9

○1公营体制。即某些传媒被确认为公共财产,为社会所有,如英国的BBC。

○2商业体制。即传媒民营的体制。美国和拉美(除古巴)国家的传媒绝大多数为民营。

○3国营体制。即传媒为政府所有,政府的财政拨款为传媒的主要经济来源。

对传媒的经济控制,主要表现为资本控制。经济控制对传媒是有害的,传媒若为私人谋利,就会丧失自由。

3)文化控制。经由时代积累传承形成的文化,人和社会无不浸淫于其中。文化是大众传播活动的“情景”

性因素。传播的意义除了符号本身确定的意义之外,更多的意义来自特定情景,承载意义的符号本身是文化的产物。因此,文化对传播形成潜在而强大的社会控制。传媒业的职业道德就是一种文化控制。4)受众控制。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决定了传播内容的真实与否、品味高低都会影响到受众的利益。所以,受众对传媒的监督是一股不能忽视的社会力量,受众有权要求传媒的新闻报道和其他信息真实、准确、客观、公正,有权要求传媒提供高品位的传播产品。传媒只有在拥有最广大受众的情况下,才能招徕广告,因而,受众对于传媒的态度成为一种无形的控制。受众控制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控制,而且控制力微弱。

5)技术控制。新的传播技术的诞生和应用会对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为人们的交流方式和传播渠道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改变。技术控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新的传播技术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模式,产生了新的传播效果。如博客技术。

○2技术的发展也给传播的控制提供了新的方式和可能。

4、中国儒家“身-家-国-天下”信息传播顺序之间关系的三个特征。

中国儒家“身-家-国-天下”信息传播是以个人的人内传播(修身)为核心,家族传播(齐家)、民族国家内的传播(治国)、全球传播(平天下)均是以其为中心的向外延伸,从内向外推及。它的特征有如下三个:

1)文化内聚力是社会群体生存发展的依托。

2)在认知上趋向于同化对象,对外部信息保持高度警惕,内部协调比应对外部更有现实价值。

3)君子—孝子—忠臣,内圈是进入外圈的必要精神基础,个人的人格可以无限放大为社会情操,赋

予兴国安邦、平治天下的意义,反向亦如此。

在这种关系中,一环牵一环,越处于圈层的中心位置,信息交流越带有内在模糊感悟的特征(修

身),人际交往的频率也越高(奇家)。中国人在“家”的圈层中,传播活动极为丰富,规范(控

制)也最多。通过各种礼仪、乡社、家教、职业团体、方术来确定人伦关系,不断地重申既定的

等级秩序、道德信条和群体理想。众多的传播活动使人具有了一系列情感特征,例如自尊心、自

豪感、家国中心主义或乡土中心主义、深度的人际相互参与感(无隐私)。而对外部,则保持高

度的防范。

大众传媒与社会控制_论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

大众传媒与社会控制 ———论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 章 辉 美 内容提要 大众传媒正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和手段,大众传媒主要通过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建立和巩固信仰、社会暗示及教育实现其社会控制功能;大众传媒既有社会控制的正功能,也有负功能。大众传媒的负功能将对社会控制产生消极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对社会政策的过度干预会削弱正式控制力量、舆论导向的不确定性影响控制效果、不合理的社会暗示容易误导社会成员、公众对大众传媒的过度依赖影响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关系的和谐。认识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正视大众传媒的负功能对社会控制的消极影响,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社会控制,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大众传媒 社会控制 功能 作用机制 一、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随着信息网络和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传媒正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大众传媒影响力的日益扩大,有学者将大众传媒权力称为与传统的立法、行政、司法权并立的“第四种权力”,而大众传媒机构则被称为“政府的第四部门”。相对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有形的、刚性的权力而言,大众传媒权力是一种无形的权力,也是一种柔性的权力,它以其特有的方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推动着人类教育的发展,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于潜移默化中达到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有效控制,从而成为现代社会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众传媒通过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实现社会控制 所谓舆论,是指多数人对社会生活中有争议的事件发表的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作为蕴藏在人们思想深处的共同心理倾向,舆论通过带有价值判断的社会评价,如对某种具体的价值观或行为方式的褒扬与赞赏或批判与谴责,造成一种社会氛围,从而对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一般而言,“一个人关于他自己和他的行为的看法,极大地受着公众意向的影响”,①也就是说,在舆论所形成的社会氛围的影响下,社会成员通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服从舆论的导向与制约。正是借助对社会成员的广泛影响,舆论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控制手段,在现代社会控制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舆论主要有两种形成机制:一是由社会公众自发形成,这种自发形成的舆论是社会成员的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体现为社会系统的自在控制,其优点在于控制成本较低,社会成员认同度高。局限性在于控制范围较小,控制方式简单,易受偶然性影响,控制预见性差;二是由社会组织体系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大众传媒广为宣传而形成,这种自觉形成的舆论是社会成员对社会运行的自觉把握和导向,体现为社会系统的自为控制。与社会自在控制相比,自为控制的突出特点在于它有明确的主体、客体和明确的目的,体现了社会成员对社会运行主动权的把握。②随着社会成员自觉水平的不断提高,自为控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相应地,作为自为控制的重要工具和载体,大众传媒的舆论控制功能也将越来越重要。 那么,大众传媒如何实现其舆论控制功能呢?总的来说,有两条途径:一是舆论导向;二是舆论监督。 所谓舆论导向,是指大众传媒向公众传播、宣传系列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的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引导,以维护社会秩序。一方面,大众传媒将由立法部门和公共管理机构所制定、颁布的法律、政令公之于众,呼吁 193

大众传媒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 人们处于信息爆炸的年代,大众传播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它和政治、经济、文化一样是社会的重要成分,并且影响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大众在当今已深入到社会及家庭的每个角落,它通过大众文化和各种传播媒介给社会中的个体带来了深刻影响。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大众以前所未有的强度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对不同年龄阶层的受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控制和影响。 关键词: 大众传播,当代社会,影响, 正文: 一,大众传播的的定义 关于什么是大众传播?学者们有不同定义。大众传播是“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方式之一,职业工作者(记者,编辑)通过机械媒介向社会公开地,定期传播各种信息的一种社会性信息交流活动【1】”“指

特定社会集团通过文字,电报。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以图像,符号等形式,向不特定的多数人表达和传递信息懂的过程【2】”而我们的课本上对大众传播的定义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大众传播对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的社会影响 西方早期对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持有两种观点。一是“基于乐观主义的期待”,二是“怀疑主义”的态度【3】,每一样事物的发展都有它的优点和局限性,大众传播也同样,所以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一)、大众传播对经济的影响 大众传播对经济的影响是最明显的,大众传播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上。一是影响社会需求,二是建全、监督市场机制。从传统上来说影响社会需要指的是传递经济信息, 另一方面监督市场秩序,因为即使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每个人欺诈性地迫求自己的利益扰乱市场秩序的现象也无法根绝。每一种制度都有它的边界, 有灰色地带, 在制度体系部也会存在难以避免的漏洞。【4】例如2013年12月13日,曾经是冰岛最大银行克伊普辛银行的四名前高管因涉嫌金融犯罪被判刑3到5年半的监禁。他们因为涉嫌金融犯罪使冰岛陷入经济危机。大众传播通过在社会经济系统外部和部收集信息使人们了解具体的经济运行模式,使不法行为被曝光。

浅谈析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

论文关键词:大众传媒;负面影响;文化批判 论文摘要:大众传媒像一把双刃剑,它积极构建了文化,却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大众文化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大众传媒有构筑新的文化屏障和话语霸权倾向,有消解文化艺术的个性与深度倾向,有销蚀大众精神活力倾向和一定程度上破坏文化多样性的倾向。 这是一个被大众传媒包围的时代,无所不在的媒体时时处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作为走向全球化、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一种难以拒绝的强大力量,正在由表及里地变革着我们的社会面容,制衡着文化。现代传媒为当代社会文化的传播作出了不容置疑的贡献:它借助于科技优势大大拓展了文化空间;它改变了文化的机制,造就了文化产业;它带来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革命,创造了知识民主时代,赋予了每个人获得知识的同等权利;它使得社会大众成为精神文化价值观建构的积极参与者,使大众文化得以迅速崛起;其设置议题的功能、其在娱乐消遣方面的优势,使之具有了对社会的协调作用等等。可以说,大众媒介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积极建构着大众文化。 但同时,大众传媒给文化生产并通过文化生产给社会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大众传媒自身的复杂性使之不可避免地在构建大众文化的同时,也在无形地消解着文化。对其进行“吹毛求疵”式的文化批判的根据就在于“哲学的真正社会功能在于它对流行的东西进行批判。……这种批判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人类在现存社会组织慢慢灌输给它的成员的观点和行为中迷失方向。”对之进行文化的审视与批判,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传媒建构文化,协调社会。 大众传媒对文化的负面影响首先表现为存在构筑新的文化屏障和话语霸权倾向。所谓文化屏障,是指大众传媒在促成文化传播的同时,有意无意地阻隔了平等的传播。从这个角度

大众传媒与政治

大众传媒与政治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飞速发展,传媒方式不断更新,大众传媒要想进行报道就离不开政治,新政策的实施也离不开媒体的宣传。因为大众传媒与政治是相互影响、相互监督、而又相互促进的。 大众传媒作为政府与人民之间的纽带,其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沟协调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将政府的精神正确的传达给群众,并将群众的疾苦及时的报告给政府。他不应该单纯的只是为政府或人民说话,而是应该站在对的一方,从公正的角度去审视问题与矛盾。例如:媒体上报道的有位官员指着记者说“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人民说话”的新闻。很明显,这位官员认为媒体只是为政府服务的,不应该站在人民的一边去和政府作对。同时他也用自己的话将政府与人民对立起来,而忽略了媒体是政府与人民之间的纽带。 我认为,大众传媒与政治的关系只有两种,一种是政府对大众传媒的控制与利用;另一种是大众传媒对政府的监督和制约。 就政府对大众传媒的控制与利用来说,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制止媒体发放不利于政府的言论,进而维持政权的稳定。这一点的体现,不仅仅是在中国,在世界的各个国家的政府与媒体之间都有体现,政府对媒体的渗透都异常强大。就连美国也是如此:政府会利用媒体发布对政府有利的新闻进而赢得民心,支持政府的行动。例如:美国在想要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时候即利用大众传媒对伊拉克以及萨达姆进行丑化,为的是让美国人民支持政府的行动。由于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媒介大多实行国有制,因此有时媒介更倾向于帮助政府。政府还经常利用大众传媒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如:国家要推行某个政策,要想人民更好的配合,就要利用媒介进行宣传。政府还会利用媒介去塑造政府及政治人物的形象。例如:在美国总统竞选期间,奥巴马就利用媒介的传播范围之广以及名人的效应,在媒体上播放名为《yes,we can》的歌曲去塑造自己在人民中的良好形象,增加自己竞选成功的机率。政府还可以通过媒体对大众进行舆论导向,就致使媒体有时会迫于政府或政府官员的压力而去制造舆论配合政府。例如:马加爵的案子,媒体在其判处死刑之前一直在报道他的没有人性,当其被处以死刑之后,才将其行为的原因以及事情背后的真相公之于众。但是事实已经发生了,再进行报道又有什么实际的作用呢?当时就真的没有人知道事情的真相么?在我看来那几率实在

大众传媒对社会及大学生的影响

摘要 大众传媒在当今已深入到社会及家庭的每个角落,它通过大众文化及符号化的冷酷给社会中的个体带来了深刻影响。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大众传媒以前所未有的强度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对不同年龄阶层的受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控制和影响。关键词:大众媒体社会生活政治观念知识宣传青少年绪论当今社会,大众传媒传播的内容已经不仅仅是新闻,而很多的是信息。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公众意见一起,被认为是影响个人社会化的五个最重要因素。家庭、同辈群体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是深刻和持久的,但它们带有地域性;而大众传媒面向的是社会公众,它的影响是广泛的、巨大的。大众传媒不仅可以控制社会舆论、引导受众态度,它的影响力还可以渗透到一般的社会心理以及个体思维和行动过程中。 一、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作用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及其它群体同时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作用,它为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提供了一个文化环境,它所传播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对社会成员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作用效果可以分为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类 (一)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积极作用1、大众传媒对个人价值观念的正面影响:大众传媒具有明确而强烈的导向作用,它所倡导的生活理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及行为准则,影响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另外,其它的宣传模式,专题教育,大型主题晚会,名师讲解,专家授课,甚至一些有着正面引导意义的新闻报道等形式都能进行社会教育,对于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促进受众关注、认识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解决,具有明显的效果。2、大众传媒对于社会价值观念的正面影响:大众传媒借助角色示范,供人学习模仿,可以培养、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情趣以及行为规范等。它所塑造出来的雷峰、王进喜等一大批英雄人物、模范人物,则可以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积极进取,在各自的领域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促进社会发展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同时大众传媒对社会规范意识有着深入的影响。大众传媒通过各种形式倡导亲情、友谊、关爱、理解、信赖、忠诚、合作等社会规范意识,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塑造作用(二)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消极作用1、部分大众传媒对主流价值观念的宣传和引导方式不当,导致主流价值观念反而被边缘化。相当部分大众传媒对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宣传过于简单化、教条化,表现艺术不当、形式单一、语言枯燥,难以进入受众的视野。2、部分大众传媒自身的价值观念存在紊乱现象,干扰社会价值观念的正常建构。许多节目宣传的中心思想互相矛盾,无法形成统一的哲学观念。所以无法为受众提供合理的价值导向。3、大量影视传媒堕落到引导和塑造正确社会价值观念的反面。一些武打剧、历史剧、偶像剧已经走入怪圈,不仅不能发挥正面的引导作用,反而助长了一些错误价值观念的蔓延。4、商业炒作使一些媒介变得庸俗和低级趣味,偏离其应有的价值取向。为吸引受众眼球媒介经常采取低俗的手段。这样做影响了大众传媒的公信力。 二、大众媒体对政治观念的作用大众传媒担当着党和政府“喉舌”的作用,是架设在大众和政府间的桥梁。大众传媒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地报道党和国家召开的重大会议,进而使大众理解并坚决拥护党、热爱自己的祖国。在各种重大突发事件中,构建了大众与政府畅通的信息平台,传媒尽最大努力满足公众对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需要和对政府采取措施的信息需求。持续报道事件的处理进程和新信息,强化已确定信息的真实性,消除可变信息的不确定性,并与公众形成良性互动,保证事件中传媒信息的权威性,维持政府形象,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体现了中国 政府的形象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国家政治民主是要保证公众与政府官员之间信息制定的畅通,政府要保证其决策的透明化,公众可以了解政府信息和参与解决社会事务。政府需要了解公众的生存环境,出台什么样的政策才能改善社会现实; 公众也要知道政府制定的政策能否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实惠和保障。大众传媒在此过程中,有效地为公众传递政府信息,同时也为政府了解民情提供一个平台。因此,大众传媒关系着政府和公众之间达成有效互动的效率和深度。三.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作用(一)大众传媒对中学生价值观念的积极作用1、传媒手段的先进和丰富使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样化,知识面和想像力都大大扩展。2、开放的媒体环境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开放的媒体环境为当代中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向他们展现了一幅多样化的生活图景,这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3、传媒环境的繁荣使中学生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中,自我无疑是最重要的,自我意味着独立,是现代社会最起码的思想资源。当代中学生有自己的时尚和娱乐,有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大多数中学生认为,我们这一代人和父母一代在消费观念和处世目标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崇尚自主自立,相信自己的选择,青少年独立自主适应了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当代青少年的创造性,开拓新的道路。(二)大众传媒对中学生价值观念的负面影响大众传媒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市场机制控制着大众传媒的发展,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大众文化为盈利而制作,表现出庸俗性、娱乐性,平庸化的东西被奉为新潮而流为时尚,深刻而且崇高的东西被视为落伍,文化生产与消费中所出现的媚俗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中学生

大众传媒对文学的影响

传媒对文学的影响 【摘要】文学作品的传播需求使得文学与传媒建立了一种关系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 传媒从中介和工具的地位转变为功能主体的建构性力量。文学与传媒的关系的转变对文学在当下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二者关系进行研究, 从而寻找文学在传媒的作用下应该如何建构自身的成长。 【关键词】媒介文学影响 文学的发展面临几个绕不过的问题: 纯文学能否依然延续辉煌? 俗文学真的占据并控制了文学的主导话语权? 文学多元格局的建立除了自身的因素外, 外部的影响来自哪里? 文学自身的审美品格还能坚持多久? 在对问题的追问与研究中, 传媒作为不可忽视也无法忽视的因素, 对文学的发展起着无形与有形的影响。那么传媒到底是抹煞了文学的纯洁性、消解了文学的严肃性, 还是在影响文学自身的同时使得文学重构自身的成长? 一、印刷媒介促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变 媒体是文学的载体或物质基础。文学的发展要求媒体做出相应的变化与之适应,同时,一种新的媒体的产生也往往催生出新的文学样式。传媒技术的进步对文学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持。中国宋元明清时期叙事文学特别是通俗性叙述文学获得长足发展,与当时造纸术和印刷技术巨大的进步有着直接的关系。大众传媒在文学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印刷媒介——现代报刊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在中国社会的历史性登场直接促使了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的演变。现代报刊促成了白话文的广泛应用, 形成了新文风。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这一历史性变革中,白话报刊是其鼓吹者和实绩的承载者。从20世纪初来说,现代报刊作为传输思想的工具,具有刊登“白话”的基础,两端连接的创作者与接受者都有运用易懂语言的工具需求,白话文的运用是普及教育、开启民智的工具。从19世纪末裘廷梁倡导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梁启超发起“三思革命”到20世纪初陈独秀、胡适等发起“文学革命”,白话文不仅作为文学变革的工具,而且作为新文学、新思想、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统一体,最终取代了文言文统治中国文坛几千年的地位。据统计,仅1900年至1919年的长篇通俗小说就有500余部,白话短篇小说更多,而代表其成就的四大谴责小说全是白话小说。 二、影视传媒的发展使得影视文学产生 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影电视走入人们的生活,影视这一新的媒介,相比报刊业,拥有更加广泛的观众。影视传媒促成了文学的视觉化转向,促成了影视文学的产生,影视文学是指通过广播电视声画媒介,以听觉和视觉传达设计为着眼点,运用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结构情节、塑造形象、营造氛围、抒发感情,给受众以文学审美情趣的文学类型。它给人们的感官带来前所未有的震撼,因为不论是电视还是电影均给人一种逼真的感受,既有“读”的优势,又有“看”的优势,观众可以直接看直接听的视觉化了的文学。影视文学加盟中国现代文学,成为一个新的门类,迅速繁荣。在20世纪30、40年代,就有很多的电影名片,如,《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其地位为电视所代替,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上海滩》等都是家喻户晓的。电影和电视对文学的另一贡献是对名著的改编,不少现当代作家和名著是通过电影和电视为民众了解和熟悉的,所以电影和电视为文学的大众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随着电视的发展进步,电视散文、电视诗歌相继出现,成为文学与其它技术结合的新的形式,使文学家、评论家和诗人也可以离读者这么近,读者不仅可以和从前一样通过其作品了解他们,而且可以从电视上观其人、听其言,了解他们的生活。所

第一题 大众媒介与社会行为

1.大众媒介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职业传播者和大众之间的媒介体。主要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这些传播媒介传播信息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五项功能,即宣传功能、新闻传播功能、舆论监督功能、实用功能和文化积累功能。但其主要通过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建立和巩固信仰、社会暗示及教育实现其社会控制功能。大众传媒既有社会控制的正功能, 也有负功能。 社会行为是指社会群体中不同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根据后果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对社会或他人有益的行为,称做亲社会行为;另一种是对社会有害的行为,称做反社会行为。 (1)大众传媒通过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功能将由立法部门和公共管理机构所制定、颁布的法律、政令公之于众, 呼吁人们遵从现有的社会规范,向人们传播价值观念、人生信仰和行为方式, 从而引导公众选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行为方式。并且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曝光,引起社会成员对其指责, 形成社会舆论压力, 敦促公共管理部门惩治腐败与不作为, 改善公众形象, 对腐败分子和玩忽职守者进行警告与威慑, 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衡, 从而减少权力腐败与权力滥用的机会, 增强公共权力的公正性与合理性。但是,一旦大众传媒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就会把谎言变成真理,干扰人们对事实的正确认知,使人们在短时间内被蒙蔽、被误导,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消极作用。 (2)信仰控制是指通过人们对某种非现实力量或价值体系的认同与信服, 来实现对社会成员的控制。大众传媒在潜移默化中使公众关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逐渐与主流媒体趋于一致,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舆论导向和社会暗示的作用。从而实现对人们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无形控制。“感动中国”就是大众传媒宣传和弘扬优秀文化,从而引导受众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活动,一系列弘扬精神文明,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主流价值观。 (3)大众传媒逐渐广泛参与到公众教育的进程中,推动着教育方式的革新, 如电视教学、网络教育、多媒体教学等等。它通过传播教育来形成道德教育、把握政治控制的方向。通过大众传媒, 人们固然可以丰富自己的阅历与见闻, 但人们接收到的知识毕竟是零乱无 序的,无暇分辨信息的真伪, 也无法及时对大众传媒传播的众多知识进行消化和思考,这必然导致受众尤其是青少年思维能力的降低, 从而使受众的思想趋于简单化, 影响社会成员 整体素质的提高。就比如现时代的非主流,一些识别能力不强的青少年很容易跟风模仿,以为紧跟时尚潮流,孰不知只是被社会腐朽不良文化所侵蚀。

浅析大众传媒的文化传承与缺失——以流行词汇的产生为例

浅析大众传媒的文化传承与缺失——以流行词汇的产生为例 发表时间:2009-08-24T16:21:28.543Z 来源:《文艺生活》2009年第2期供稿作者:江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湖北 [导读] 传媒传播信息的过程也是传播语言的过程,现代传媒传播现代信息的过程也同时传播了现代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词语。 摘要:传媒传播信息的过程也是传播语言的过程,现代传媒传播现代信息的过程也同时传播了现代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词语。2007年8月,教育部第一次公布了171条汉语新词语,引起轩然大波。2008年年末,各种媒体争相公布新的年度新词。这些词语的产生的特殊性与传播的高速性,反映了大众传播媒介文化传承的积极功能,即能及时地丰富我们的语言生活,但同时也反映了媒介的缺失。 关键词:流行词汇大众传媒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H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6- 一、年度新词的出炉 2002年春晚,小品大师赵本山的台词“忽悠”被观众得知,第二日这个词便红遍大江南北。 2005年,借助《超级女声》的传播,“粉丝”一词拥有了全新的意义并走向大众。 同时,自2005年开始,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对我国的语言资源进行监测与研究,并且以年度为单位,定期公布监测结果。 2007年8月16日,教育部举行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报告列出了171条汉语新词语,房奴、晒客、学术超男等收录其中。据悉,这是国家语委第一次尝试公布新词。 2007年年度新词是从10 亿字(含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新闻语料)语料中通过计算机提取出来的。报告编委会将去年国内30多种报纸中出现的“疑似”新词选出后,根据搜索引擎搜索,确定每个词最初出现的时间,将真正在去年才出现的新词送交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验证核实后,选出了171条新词语。 如今,2008年年度新词也在网上被传得如火如荼。如下是谷歌搜索的十大新词,在网上流传甚广:山寨、囧(jiong)、很黄很暴力、叉腰肌、三个俯卧撑、槑(mei)、打酱油、泡良族、凤凰男、做人不能太CNN。 众所周知,“囧”是一个比较生僻的古汉字,韩愈在《怀秋诗十一首》中就有一句“虫鸣室幽幽,月吐窗囧囧。”“囧囧”在这里通“炯炯”,意思是窗户明亮。 “囧”在网络的使用,最初的启示来自日本,Orz是一种源自于日本的网络象形文字(或心情图示),并且在2004年时在日本、大陆与台湾地区俨然成为一种新兴的次文化。 说起囧的流行,必须要提到“Orz”,这种看似字母的组合并非念成一个英文单词,而是一种象形的符号,在日文中原本的意义是“失意体前屈”,代表一个人面向左方、俯跪在地,O代表这个人的头、r代表手以及身体,z代表的是脚。日本人最初在网络上,例如在电子邮件、IRC聊天室以及即时通讯软件中广泛使用这个符号,表现他们失意或沮丧的心情。 中国台湾的网民受到“Orz”的启发,用“囧”替换掉了“O”,使得日文中的失意体前屈的头部具有了更加写意的表情,写作“囧rz”。 2008年11月,央视为新办公大楼内部征名,引来网友的“头脑风暴”。坐落在北京东三环外的中央电视台新楼,奥运会期间已经开始部分地投入使用,但是很长时间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网友创意五花八门,诸如象形类:双七门、M大楼、圆规、央天门、连七座;文雅类:7迹楼、智窗大厦、宝鼎大厦、新视角;恶搞类:半蹲的下肢、酷中央、囧大楼、三缺一。在“大裤衩”被多数人认为不雅后,“智窗”因为和“痔疮”谐音而遭网民恶搞,“囧大楼”则是一个相对形象而又不算恶俗的名称,“囧”字图案也因此流传于网络。 该字读音如“窘”,本意光明,但因其外观颇像一个人无奈、愁眉苦脸时的表情,网友赋予了它新的内涵:郁闷、悲伤、无奈、无语。如今,“囧”已成为一种流行文化风行于网络与现实生活。在百度的帖吧里出现了一个“囧吧”,跟帖有3万多个;某“囧视频”点击量过百万;众多的人用这个字开设了博客,比如有的叫“一日一囧”,有的博客起名为“囧猪”,等等。甚至有人用它开始做生意,比如湖北大学西门外的一家“囧字奶茶店”生意火爆;李宁囧字鞋更是成为一种时尚;囧字T恤, “囧”网站等等,囧的应用可谓层出不穷。 有人因此把“囧”称之为“21世纪最牛的一个字”。为什么这样一个90%的中国人不知道如何读的生僻字能有如此大的“魅力”呢? 我们从以上的例子里可以看出,新词的出现有一个不可或缺的载体,即大众传播媒介,脱离了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这些所谓的新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产生的速度上都将大打折扣。我们的语言生活因为有了大众媒介的介入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大众传播媒介的文化传承功能与缺失 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大众传播的三种基本功能,并分析了其可能存在的负功能。这三种功能是:监视环境,协调环境以及文化传承。 文化也和其他的物质一样,具有向四周扩散的特性。只有被传播的文化才能称为有生命的文化,这是由文化的社会性决定的。根据文化传播的理论,文化的传播必须有载体。而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了文化传播最重要、最高效的载体,能够较为完整的承担文化的主要功能。 新词语以其快速反映社会现实变化的特性,适合了大众传媒及时传递社会信息和反映时代特色的需求,从而成为传媒广为选用的语言成分。传媒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大力推广了其语言载体的重要构成部分——新词语,使新词语的流传得以加速,变化发展的进程也随之缩短。因此,新词语从诞生到流行折射出了大众传播文化传承功能的得与失。 其积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众媒介强有力的渗透与覆盖,尤其是电视和网络的发展,让语言的创造越来越快。在上述例子中,一个新词的产生与传播几乎是同时的,较之以前的口耳传播时代不可同日而语,快速地满足了受众情感表达的需求。 其次,新词的形象与便利性特点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语言生活,使语言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受众在表达情感时,可以选择简单而形象的词汇。比如上文中的“囧”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网友从这个词的构造出发,赋予了这个词新鲜的含义,随之受到年轻前卫的网民们的追捧。这些为数众多的网民们不仅活跃在网络上,也生活在现实社会中。这样一来,网络语言就可以很轻易地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网络语言与现实生活几乎是“零距离”贴近。所以,不多时“囧”便风行于现实生活,并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再次,正是有了大众传播,人们才可以更多地接触到其它的文化,从中吸取精华,改进并完善自己的文化。比如一些由外文音译来得词汇,晒客(share)指在网上分享信息的人,踹客(try)专指为一些商家试用产品的人,粉丝(fans)即崇拜偶像的群体……这样的例子

大众传媒控制模式如何面对网络传播

大众传媒控制模式如何面对网络传播 摘要:在网络传播热白化的今天,传统的大众控制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机遇。因特网成为我国的大众传播媒传播方式。网络传播媒介的诞生,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将整个世界连接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是传统的网络传播的控制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网络传播也只是在原有的传播理论基础上的更新,网络传播也与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政治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但是,网络传播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它与传统的大众媒的大众媒介造成了一定的打击。 关键词:网络传播热白化因特网大众传播媒介打击 正文 一.传统的大众媒介控制模式 传统的大众媒介控制理论主要有:报刊的四种理论,权力的媒介,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 报刊的四种理论可以分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式)共产主义理论。报刊的四种和统治阶级的约束,大众传媒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工具,必须维护统治阶级和上层建筑的利益,必须依附这些群认为传播媒介被当做是社会控制的手段,成为统治阶级用以维护现行社会制度的工具。而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取符合自己国情和条件的传播制度。 二传统的大众媒介与网络传播媒介在传播学的理论中,后人经过不断的补充和发展拉斯韦尔【2】的“五W线性传播模式”构成了传播研究,究和效果研究五个方面的内容【3】。这是在基于大众传播的特征:“大规模的媒介组织向大范围的受众传递大最大的特点是服从“大数”的原则,根据有限的不精确的反馈信息和传者对公众需要估测及传播政策的要求,传需要的信息【4】。”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历史悠久,从诞生起就一直在引导着人类文明事业的发展。所谓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但是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受到了一定得冲击。大众传播的六大特点是:传播者是专业化媒介组织,运用先进技术,面对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单向性强,属于制度化的社会传播。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缺乏互动性机织单方面提供信息,受众接受信息具有被定性;二没有灵活性,受众缺乏反馈渠道。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制观念,价值和行为规范具有直接的关系,在传播过程中具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大众传播都纳入国家的社会制度轨而网络传播的方式首要的特征是交互性;其次是个性化。网络传播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它既可以实点的传播。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其集大成者施拉姆【5】就已经意识到未来信息时代传播的个性化特征。同时,的它不仅渗透着我们的经济和政治,而且还渗透着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互联网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信息完全共享的时刻。但是,国家对于网络的控制力度的不足(体进行控制),使网络传播不可避免带来了一系列负面的影响:如意识形态和文化的渗透,假新闻的肆流,色恶意炒作等. 三传统大众媒介VS网络媒介 网络媒介具有许多传统媒介没有的特点。网络媒体具有传播迅速,时效性强,超时空传播,受众广泛,数的特点。网络媒介的受众接收比传统的媒介广泛。网络媒介融合了人际传播(双向)和大众传播(单向)。这种的大众传播理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是,传统的传媒在面对这种挑战的时候,不必太过于惊慌失措,因为传统有的优点。一般说来,现在最主要的传播方式还是依靠传统的大众媒介。因为网络传播的发展潜力虽然大,但以还没有传统的大众媒介(电视,报纸,杂志,广播,户外广告等)广。但是,传统的大众媒介今后的发展也不能传统媒介在今后的发展中,不仅要寻求与新媒介大融合与合作,还要在工作方式,企业管理方式等方面对新媒介 【参考文献】 【1】阿特修尔:1984年《权力的媒介》 【2】拉斯韦尔: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大众传媒对学前儿童的影响 (作业)

浅析大众传媒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如今,大众传媒已经与整个社会深深地结合在一起,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舆论载体、信息载体、文化传播载体和一种主要的文化存在方式。它包括报纸、杂志、图书、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作为一种向社会传送信息的行业,已经渗透进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传播迅速,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对于政府的决策的宣传、社会道德伦理的建构及对于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重塑都具有不可轻视的影响力,尤其是对儿童,大众传媒这把“双刃剑”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儿童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迫切希望获得新知识,了解新信息,成为被社会认同的一员,因此,他们成了现代大众传媒最热心的读者、听众和观众。从生活方式到处世方式,从价值观到情感交流,小到穿衣戴帽,大到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大众传媒为他们提供了众多的信息及分析、解释的道理。 以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提供了现代化的物质手段,极大地改善了儿童的知识、道德教育的物质条件,丰富了教育的内容,达到省时、省力、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如传统的课堂教学运用了电视、录音、录像、投影等传媒形式,增强了吸引力,大大提高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效率和效果,还有电视、报刊、网络的应用,出现了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远程教学和网上教育,这种教育不仅变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为互动式、引导式的宣传教育,而且变传统的单纯语言表达为借助声音、图像、动画等多传媒手段形象的表达,加深了印象,强化了效果。 大众传媒娱乐活动的多样性赋予儿童乐观向上的生活观念,使他们能在娱乐中忘记烦恼,这为儿童提供了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使他们的生活色彩多样化,而且大众传媒为儿童提供了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各种文化场所与虚拟的网络世界为儿童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尤其是电子化生活已成为儿童所追求的时尚,并且开始处于上升的趋势,电脑与网上世界对儿童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网络对于儿童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一种信息收集渠道,而更多的是一种交友娱乐方式。 大众传媒传播信息的速度快、容量大,使得大众传媒上的信息丰富多彩,浩如烟海,为儿童学习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开拓了他们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但是这些信息良荞不齐,各种信息都可能存在,真实的和虚假的、科学的和愚昧的、健康的和污秽的、先进的和落后的信息同时并存,广大儿童如果有意无意地浏览了其中的一些不良信息,就可能会产生极坏的影响。尤其是互联网络的发展,不仅形成了影响力强大的虚拟环境,而且使得国内文化和西方文化直接发生碰撞和激荡,特别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在形成,求知欲、探索欲十分强烈的儿童,很容易受其负面影响。受大众传媒的影响,部分儿童会或多或少的染上一些青春文化病,主要表现在享乐主义的物质文化取向。而且大众文化的世俗性使儿童的审美趣味走向低俗,儿童审美的低俗化在儿童审美对象的选择上表现为古典严肃的文学艺术受到冷落,通俗浅薄的文学作品在儿童中流行,牛仔裤、文化衫成为时尚;在审美方式上,他们追求浅显直接,更愿意从诗歌走向对话,从交响乐走向通俗歌曲,从学术专论走向随笔漫谈。这些严重弱化了大众传媒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积极影响。 因此,面对大众传媒这把“双刃剑”,无论是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儿童本身都应理性看待,以求得到大众传媒给儿童及社会带来更多积极影响。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大众传播 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的传统。 2.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两者之统一的信息。 3.所谓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当我们将传播理解为(过程)时,我们着眼于传播的动态和运动机制;当我们把传播理解为(行为)时,我们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当我们把传播看作是(系统)时,我们是在更加综合的层面上考虑问题,这就是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 5.从传播所运用的符号看传播可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6.从行为主体的角度分,传播可分为(个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7.以传播层次划分,传播可分为(自我传播)、两人传播、小群体传播、公众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8.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传播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一切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狭义的传播学则主要以(大众传播)为研究对象。 9.传播学的四大先驱指的是(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 10.一些学者认为,(施拉姆)“使传播科学从梦想变成了现实”,他应该是传播学的“第五位奠基人”,这主要是指施拉姆在传播学(学科建设)方面做出的贡献。 11.香农的贡献并不仅仅是为传播学提供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信息概念)。在1949年发表的《传播的数学理论》中,他与韦弗还提出了一个(传播过程)基本模式。 12.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认为,为了保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系统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对(系统)进行控制,而实现这种控制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信息反馈)。 13.传播学的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学者们的方法论和学术立场不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流派,主要的两个流派是(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14.传播学的经验学派指的是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运用(经验性方法)研究传播现象的学派。在传播学中,经验学派指的是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 15.美国的经验学派除了在方法论上坚持经验性实证研究之外,还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二是(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16.经验学派认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不是(变革)现在资本主义制度,而是通过(改进传播机制)来实现社会管理。 17.传播学的批判学派是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它是现代传播学研究中的两大学派之一,无论在方法论还是学术立场上都与经验学派有着很大的区别。 18.批判学派中的流派主要有(政治经济学派)、(“文化研究”学派)、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和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19.批判学派中的政治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累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的(G.默多克)和(P.格尔丁)。 20.批判学派中的政治经济学派学者主要从(所有制关系)和(经济结构)上来揭示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的内在矛盾和制度的非合理性,对于传播内容本身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

大众传媒与社会

第八章大众传媒与社会 第一节大众传媒与社会系统 社会结构复杂,社会分工加剧,社会各个部分彼此依赖,组成社会系统各个子系统相互协调、整合。大众传媒是社会信息系统。 1、传媒生态环境对传媒发展的意义:决定传媒制度、决定传媒发展水平、决定媒介的改革方向和力度、决定媒介的动作模式和操作方式、决定传媒的行业规范和职业理念。 2、传媒系统在社会系统中的作用 基本定位:社会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是采集、制作、传播信息 主要作用:开发利用社会信息资源、实现社会系统总目标、实现个人的社会化、促进社会整合 第二节大众传媒与政治 政治对传媒的影响集中体现在政治制度对新闻体制的影响,起决定作用是媒介的所有制。是宏观的。 政府的政治活动对大众传媒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具体而微。这种影响表现在政治利用媒介进行宣传:发布政治信息;宣传政治主张;塑造政府和政治人物的形象。 政治活动对于新闻传播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政界通过持续不断的新闻发布活动,使自己成为媒介最重要的新闻来源之一;政府将媒介作为向公众传达自身观念和主张的工具;政府通过操纵媒介引导和控制社会舆论。 大众传媒对政治的反作用 维护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参与政治决策、塑造政治文化、进行舆论监督。 第三节大众传媒与经济 1、现代经济对大众传媒的决定性影响 经济体制制约大众传媒功能的发挥、决定大众传媒运作方式、推动大众传媒快速增长、为大众传媒发展提供物质力量。 2、大众传媒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采集、发布经济信息,引导生产和消费 监督市场秩序,纠正经济生活中的不公正现象和其它偏差 刊载商业广告,激活和满足消费需求 大众传媒是国民经济组成部分 第四节大众传媒与文化 大众传媒对于文化影响 积极影响 促进了文化的民主化:共享与普及 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形态多样、丰富 主流媒体维护主流文化价值,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最佳载体。 消极影响 限制了受众选择文化享受的自由 削弱文化的社会功能 影响并控制了大众的需求 “文化帝国主义”现象是现代大众文化传播中值得忧虑的现象 第五节大众传媒与国际关系 软实力: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释放出来的对世界的无形影响力。传媒业处于软实力核心地位。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小组成员:陈祖强向建兵

? 1 环境监视功能。 自然和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的监控、了解、把握并适应内部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传播对社会起着一种“瞭望哨”的作用。 2 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 社会由各个不同部分组成,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组成部分的之间的联络、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的地适应坏境的变化。 3 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人类社会是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前人将自身的经验、智慧、知识记录、积累保存给后代,后代才能以此创新,进一步的完善前人所留的东西。传播是保障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

? 1.环境监视 大众传播在特定的社会的内部换人外部和收集传达信息的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警戒外来威胁,二是满足社会的常规活动的信息需要。 2.解释与规定 目的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其含义与拉斯韦尔的“社会协调”是一致的。 3.社会化功能 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 4.提供娱乐 大众传播中的内容并不都是务实的,其中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占传播信息总量的一半以上

?一、环境监测功能。对社会而言,可能发出自然灾害等警告,促成信息流通,巩固社会规范。对个人而言,提高新闻人物的社会地位。 对统治阶层而言,可以维持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对文化而方,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各种文化的发展。 ?二、社会协调功能。激励和动员群众,提出对策,抵御有碍于社会安定的各种威胁;防止因报道某些事件和敏感问题造成的过度刺激; 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些事件上去,形成论文中心。对社会和个人,都有助于对信息的摄取和利用,也防止受传者因信息过多而无所适从。 有利于巩固统治阶级地位,防止外来文化“入侵”。 ?三、文化传递功能。大众传播能够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并继续教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对统治阶级来说,促成社会社会化是他们的一种权力扩张。对文化本身来说,可以起到促成该文化体系的一致性和标准化的作用。 ?四、娱乐功能。有助于把统治阶层的权力扩展到生活领域,通过各种娱乐节目使意志和信念得到充分的体现。对文化体系来说,形成了“大众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雅或精英文化。

大众传媒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摘要 大众传媒影响人们的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它传播前人的知识和经验,记录同代人的求索与创新,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引领社会时尚与风气,倡导一定的价值观念,影响社会舆论,它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充实我们的日常生活,陶冶我们的性情。不同的传媒途径带给我们的信息角度可能会有很大差别,即使是从同样的传媒途径获得信息,每个人通过信息形成的态度也会有很大差别,因为人对于传媒是有主动选择性的,让大众传媒为我们的生活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总之大众传媒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大众传媒的影响引领社会传媒途径

一大众传媒与生活……………………………………………二大众传媒的力量……………………………………………三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四大众传媒的传播方式与受众群体…………………………五大众传媒的功能对社会起舆论监督作用…………………参考文献………………………………………………………

在漫长的中国路上,给我们留下了一段深刻的回忆,陪伴着我一起走来,在它们背后有传媒对生活,力量,文化,等的评价。 一大众传媒与生活 大众传播由于自身的发展,越来越强势的深入到生活的角角落落。所以包括生活方式在内。现代人生活在一个大众媒介环境之中,接触大众传播,是现代人的重要生活内容。施拉姆曾经介绍过美国人的生活与大众传播的关系:美国人平均把醒着的几乎四分之一的时间用在这些媒介上,而且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增长。当然,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出现了类似的状态。所以说,大众传播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影响还是明显、直接而又广泛的。 但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会对大众传播产生影响的。受众的诉求是否能被满足,是大众传播发展状况的表现。没有受众的存在,那么大众传播又为什么而服务呢?所以说,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大众传播是互相影响和联系的。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去衡量,两者统一于矛盾的主体中,不可分割,既矛盾又联系。 大众传播积极影响所倡导的生活理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及行为准则,影响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另外,其它的宣传模式,专题教育,大型主题晚会,名师讲解,专家授课,甚至一些有着正面引导意义的新闻报道等形式都能进行社会教育。 有些大众传播对现代主流价值观念的宣传和引导方式不当,相当部分大众传播对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宣传过于简单、教条化,表现艺术不当、形式单一等,部分大众传播自身的价值观念存在紊乱现象,干扰社会价值观念的正常建构。还有一些商业炒作使一些媒介变得庸俗和低级趣味,偏离其应有的价值取向。为吸引受众眼球媒介经常采取低俗的手段。这样做影响了大众传播的公信力。 要使得两者和谐存在,一方面大众传播不但要满足受众的诉求,要认识并重视自身对人类观念的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么自身来说也要选择积极地生活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