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1812序曲赏析

(完整版)1812序曲赏析
(完整版)1812序曲赏析

概要

《1812序曲》又称降E大调序曲“1812”,是柴可夫斯基于1880 年创作的

一部管弦乐作品,也是柴可夫斯基的第49 号作品,全名为《用于莫斯科救主基

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礼,为大乐队而作的1812 年庄严序曲》,是为了纪念1812 年

库图佐夫带领俄国人民击退拿破仑大军的入侵,赢得俄法战争的胜利而作, 以曲中的炮火声闻名。该序曲于1882 年8 月20 日在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首演。这首

乐曲后来成为柴可夫斯基最受大众欢迎的作品。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称赞《1812 序曲》“这首序曲的深具人民性的音乐,像平稳的波涛那样庄严有力地

在大厅回汤,它以一种新的东西攫住你,把你高举于时代之上,它的声音表达出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极其成功地描绘了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威力及其雄伟气魄。”本文将简单介绍《1812 序曲》的作者柴可夫斯基和乐曲的创作背景,并

对乐曲做简要赏析。

正文

作者简介——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1840 - 1893) 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他出生在俄国维亚特

斯基省的一个贵族家庭,10岁在彼得堡法律学校读书时,便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23 岁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到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877 年,他辞去音乐学院的教授职务,在梅克夫人的资助下,从事专业音乐创作,很

多优秀作品便是这时期所作的。

1893年10月28日,柴可夫斯基在彼得堡亲自指挥演出他的代表作品《第

六交响曲“悲怆”》,9 天后便离开了人世。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繁多,体裁广泛,仅大型作品就有:10部歌剧(以《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为代表作)、6 部交响曲(以《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最为著名) 、4 部协奏曲(以《降 b 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 3 部舞剧(《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以及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

叶》、《一八一二序曲》、《意大利随想曲》和钢琴套曲《四季》等等。他的作

品被称为“俄罗斯之魂”。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真挚、热忱,注重对人的心理的

细致刻画,充满感人的抒情性,同时又带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戏剧性。他的旋

律具有俄罗斯民族那种特有的风格,他的和声浓重、丰满,显露著作曲家本人的个性气质,富有难以言传的魅力。一百多年来,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以深刻

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性,广为世界人民喜爱,成为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珍品。

所罗门·肖特曾评价说:“柴克夫斯基是1812战争唯一的胜利者”。

创作背景——1812年俄法战争

《1812》序曲是柴可夫斯基应他的老师尼古拉·鲁宾斯坦之请而作,目的是庆祝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重建。这座教堂曾在1812年俄法战争中被战火焚毁。

1812年,拿破仑率领60万大军入侵俄国,企图在短时间内歼灭俄军,占领

莫斯科,并迫使俄国投降。战争开始时,拿破仑军队在数量占优势的情况下,俄

军不得不逐步撤退,法国迫近莫斯科,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烧毁粮草的战略,并撤退居民,率军暂时撤离莫斯科。拿破仑在占领莫斯科一个月后,

仍无法迫使俄国投降,反而令自己孤军陷入重围,于是下令撤离莫斯科。撤退途中,拿破仑军队不能适应俄国严酷的冬天,加上饥饿和俄军的反击,终致溃败。

拿破仑入侵俄国时多达六十万的的部队大部分被歼灭,最后只剩下不足两万人逃出俄国国境。

《1812序曲》是根据上述史实写成的一部管弦乐作品。柴可夫斯基在这首

序曲中层次分明地叙述了1812年的这一事件,包括俄罗斯人民原来的和平生活

和随后发生的不安和骚乱,俄法两军的会战,以及最后俄国击溃法军,俄罗斯人民庆祝胜利的狂欢情景等。

乐曲赏析

内容简介:

曲目开始时出现一个深广的主题,代表着俄罗斯广袤的领土和无限风光。后来乐曲进入发展部,一个侵略性的主题代表着法军的入侵。再次转到一个进行曲,

表达的是俄罗斯人武装上前线,准备抵抗侵略者。后来激烈的主体冲突描绘了残酷的战争。里面被扭曲的马赛曲代表着法军。后来,俄国人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俄国国歌在炮声钟声中把乐曲推至最高潮。

《1812序曲》使用的乐器有:

短笛、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圆号、小号、长号、低音长号、大号、

定音鼓、小鼓、三角铁、钹、大鼓、铃鼓、榴弹炮、排钟、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引子

乐曲从一段辽阔的慢引子开始,这是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分成六个声部的方式

奏出的一支古老的赞美诗《主啊,拯救你的子民》的旋律,它那安详的步伐象征

着俄罗斯人民和平与安宁的生活。随后,这个主题加入木管乐器,音响庄严、宏

伟而有力。

主题的引出

紧张的气氛在增长着,随着一声定音鼓滚奏,低音弦乐奏出了命运的动机,

它带来骚乱而激动的情绪,象征法军的入侵已打破俄罗斯人民安宁的生活。这时你可以听到一个音调柔和动人、如泣如诉的主题在双簧管、长笛、单簧管和大

管声部轮流传递。之后,鼓钹对击的声音使音乐的速度开始不断地加快,音响也不断地增强,音乐进入一个小高潮。

原先的不安情绪被一个描绘征集俄罗斯军队的插段所代替,在小军鼓背景的衬托下,木管乐器和法国号奏出一个号召性的合奏主题,这个主题经过几次反复,随后是一个短暂的休止,音乐转入快板部分。

呈示部

第一主题这时的音乐和前一段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时音乐的速度极快,开始描写两军决战的场面,从这主题特意加强的重音和切分音中,仿佛可以听到剑击声和马蹄声似的。当这个主题逐渐遍传整个乐队并发展到最高潮时,小鼓再次敲出信号动机,法国号奏出《马赛曲》的主旋律,它的反复呈现用以作为法国

军队侵入俄国的象征。

第二主题

两支旋律在互相碰撞交错后逐渐舒缓下来,接着出现的是同《马赛曲》主题相异的两个俄罗斯风格的旋律。这是一支流畅、辽阔的俄罗斯民歌,在法国号的

背景下有小提琴奏出,诉说着俄罗斯人民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以及他们不畏强暴、

准备给予来犯的敌人迎头痛击的决心。另一个旋律是俄罗斯婚礼歌曲《在大门旁》,先由长笛和单簧管奏出,具有一种热情的特性,铃鼓奏出了清脆的响声。这投歌

曲充分表现出俄罗斯人民即使在危难时刻仍然不失去蓬勃的朝气和肯定自己力

量的信心。和上面的俄罗斯旋律一样,舒缓了紧张的战斗情绪。

发展部

随后一段又是会战场面的描绘,音乐显示新一轮的搏斗,铜管乐器和弦乐器

错综交织,打击乐器象征刀光剑影的搏斗,打击乐器频繁演奏,调性频繁转变。

而《马赛曲》在后期会渐次减弱并逐渐消失,它的片断只是加快了速度,时断时

续,后来在低音弦乐器的阴沉音衬托下转入低音区由大管、低音长号和大号演奏。再现部

此时,两个主体均以bE大调呈现,以强调俄罗斯人民对入侵的敌人的胜利。

左右你会再听到熟悉的俄罗斯民歌。两个主题结束演奏后,《马赛曲》主题相继

出现,乐声的节奏加快和加强,随后出现第一声炮响,接连出现五下炮声,音乐

转入暴风骤雨般的下行乐句,描绘最后的搏斗和敌军的溃逃,形象鲜明、逼真。

尾声

从引子的赞美歌主题开始,这时候,整个乐团添加进来的铜管乐队以雷霆万

钧之势庄严而宏伟地奏出《马赛曲》和拿破仑帝国国歌《出征曲》,由于结合着

管钟的特别新颖的色彩,显得更加威武堂堂,成为一首辉煌的胜利颂歌,象征着斗争的光荣结局。这首赞美诗的有力陈述屡次,但因为此段旋律来自敌方而被会

战主题的一些急速的乐句所打断,这些音阶式乐句的重现,使人们又回想起过去

同敌人的搏斗。

最后,一个庄重而有力的主题响起来了,这就是格林卡的歌剧《伊凡·苏萨宁》的终场合唱《光荣颂》的主题,配合十一响炮声和教堂响起的钟声,它是俄

罗斯人民最后胜利的宣告,整个乐曲就以这凯旋的欢乐颂歌作为结束。

总结

《1812序曲》是柴可夫斯基交响乐作品中最形象鲜明、通俗易懂和备受欢

迎的作品之一,乐曲将俄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昂扬斗志和战争的激烈场面描写

的淋漓尽致。乐曲多处引用朴实的俄国民歌和变调的马赛曲,结构清晰,把听众带到了有声的历史事件中,充满了爱国主义思想和感情,使得听众无不慷慨激昂,真不愧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管弦乐作品之一。

春节序曲乐器分析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春节序曲乐器分析 篇一:《春节序曲》赏析 《春节序曲》赏析1.作者 李焕之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1919年出生于香港。1936年春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和声学。自1954年起,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音协创作委员会主任,《音乐创作》主编等职务。1985年当选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 李焕之自幼爱好民间音乐,热心参加学校的音乐活动。1935年后,即开始创作歌曲,作有《牧羊哀歌》、《黄花曲》等。 李焕之根据中国民间及古代音乐的丰富素材,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创造出表现新时代精神而又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的作品,深得国内外人民的喜爱。其代表作有《生产忙》、《茶山谣》、《八月桂花遍地开》等民歌合唱;民歌合唱《苏武》与民歌合唱套曲《胡笳吟》,以及管弦乐《春节组曲》、筝协奏曲《泪罗江幻想曲》、箜篌独奏曲《高山流水》等。

他创作的管弦乐曲《春节序曲》现在已成为我国每年新年音乐会上必演曲目,是一部民族交响乐中经典之作。 李焕之在合唱指挥、理论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在革命战争时期,他曾多次指挥大合唱《黄河》、歌剧《白毛女》的演出。1957年在第6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上,他指挥北京青年业余合唱队的演出获得金质奖章。他的音乐理论著作有:《作曲教程》、《怎样学习作曲》、《音乐创作散论》、《民族民间音乐数论》、《论作曲的艺术》等。 2.作品背景 《春节序曲》创作于1955年—1956年,取材于作者早年在延安过春节时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展现了革命根据地人民在春节时热烈欢腾的场面以及团结友爱、互庆互贺的他以陕北民间秧歌音调和节奏为素材,旋律明快,生动地表现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日里热闹欢腾、喜气洋溢、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场面。并加入了民族打击乐器,将音乐逐步推向高潮,节日的欢腾景象和人们的喜庆心情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乐曲描写的是过春节人们扭秧歌的情景,乐曲里加入了闹秧歌的锣鼓节奏,主题由两首陕北民间唢呐曲组成,中间部分是一首悠扬的陕北民歌。 3.思想内容 《春节组曲》由四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叫做"春节序曲",描写的是过春节人们扭秧歌的情景,乐曲里加入了闹

春节序曲

《春节序曲》教学内容: 欣赏《春节序曲》 随春节片断用打击乐伴奏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春节序曲》,使学生了解我国民间欢度春节的传统习俗。 2、理解乐曲,体验乐曲欢腾热烈的情绪。 3、用打击乐为乐曲作简单的伴奏。 教学重点: 让学生充分感受乐曲所描绘的音乐形象及艺术情感。 教学难点: 用打击乐为乐曲作伴奏。 教具准备: 录音机、多媒体电脑、课件、节奏挂图、部分打击乐器、颜色卡片、红绸带等。 教学对象:小学二年级 教学方法:1、听唱动演奏多种形式结合 2、奥乐夫教学法 3、学生全体参于体验法 教村分析: 《春节序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李涣之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这首乐曲采用我国民间的秧歌音调,节奏与陕北世歌为素材创作的管弦乐曲。 乐曲的特点为旋律明快,优美富有民族风格,节奏鲜明热烈,生动地体现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目里热闹难腾,喜气洋洋,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情绪。 乐曲结构为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开始是引子,它概括了全曲的情绪和音调等节奏特点,前奏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快、强力度乐队全奏开始,烘托了乐曲气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律动《新年好》 2、课件播放: A、歌曲《今儿个高兴》 B、歌曲《欢乐中国年》 小朋友们,这两首歌表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气洋洋的景象,他们都比较欢快、热烈,谁告诉老师,屏幕上显示的是什么节日? 生:春节 师:是的,画面上的叔叔、阿姨、小朋友们都在喜气洋洋,载歌载舞欢渡春节。今天,老师就带小朋友们欣赏一首《春节序曲》,让我们在乐曲声中体会过传统佳节——春节的兴奋、激支…… 二、初听音乐 放CAI课件,边听音乐看画面。 课件显示:贴对联、放鞭炮……拜年等。 学生带着问题欣赏: 1、画面上是什么时间,人们在干什么? 生甲:这是节目,春节时的情景,人们放鞭炮,贴对联 生乙:看《春节晚会》拜年 ……

1812年序曲

培养音乐的耳朵 教学目标: 1. 能用心地聆听乐曲《1812序曲》,认真地感受作品的音乐意境所带来的美感。 2. 能与同学一起有感情地演唱音乐主题,体验和表现作品的音乐美。 3. 能自主地学习并了解《1812序曲》的创作背景,结合聆听乐曲的感受,加深认识奏鸣曲式的结构与乐曲内容表现的关系。 4. 能独立或与同学一起对具有奏鸣曲式特点的音乐作品的音乐语言进行探究、分析,从而积累听赏音乐的经验,从中探究适合于自己的听赏音乐的策略和途径,并在此过程中“培养音乐的耳朵”。 教学重点: 让学生积累听赏音乐的经验,从中探究适合于自己的听赏音乐的策略和途径,并在此过程中“培养音乐的耳朵”。 教学难点: 对乐曲《1812序曲》的内容及表现这一内容的奏鸣曲式的音乐语言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在俄国文豪托尔斯泰的笔下有一部被称为描写历史画卷般的战争的作品,那就是《战争与和平》,这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战争与和平》后,获得奥斯卡提名最佳导演及摄影奖,那先让我们感受一下这部大片的几个片断吧! (播放电影《战争与和平》的几个片断) 师:同学们知道这再现的是俄国历史上哪次战争吗?这次战争对将要赏析的《1812序曲》有哪些深远的影响呢?(可以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回答,导入创作背景)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并总结回答 教师点评。 二、新课导入: 师:是的,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就是以这场著名的战争为主题而创作了这篇恢宏的交响乐章——《1812序曲》。在乐曲中,作曲家采用管弦乐队加军乐队,并在乐曲结尾处加入大教堂的钟声和庆典的礼炮声等综合表现形式,运用奏鸣曲式的结构,使这部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被誉为“充满硝烟的旋律”。

四大波谱基本概念以及解析综述

四大谱图基本原理及图谱解析 一.质谱 1.基本原理: 用来测量质谱的仪器称为质谱仪,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离子化器、质量分析器与侦测器。其基本原理是使试样中的成分在离子化器中发生电离,生成不同荷质比的带正电荷离子,经加速电场的作用,形成离子束,进入质量分析器。在质量分析器中,再利用电场或磁场使不同质荷比的离子在空间上或时间上分离,或是透过过滤的方式,将它们分别聚焦到侦测器而得到质谱图,从而获得质量与浓度(或分压)相关的图谱。 在质谱计的离子源中有机化合物的分子被离子化。丢失一个电子形成带一个正电荷的奇电子离子(M+·)叫分子离子。它还会发生一些化学键的断裂生成各种 碎片离子。带正电荷离子的运动轨迹:经整理可写成: 式中:m/e为质荷比是离子质量与所带电荷数之比;近年来常用m/z表示质荷比;z表示带一个至多个电荷。由于大多数离子只带一个电荷,故m/z就可以看作离子的质量数。 质谱的基本公式表明: (1)当磁场强度(H)和加速电压(V)一定时,离子的质荷比与其在磁场中运动半径的平方成正比(m/z ∝r2m),质荷比(m/z)越大的离子在磁场中运动的轨道半径(rm)也越大。这就是磁场的重要作用,即对不同质荷比离子的色散作用。 (2)当加速电压(V)一定以及离子运动的轨道半径(即收集器的位置)一定时,离子的质荷比(m/z)与磁场强度的平方成正比(m/z∝H2)改变H即所谓的磁场扫描,磁场由小到大改变,则由小质荷比到大质荷比的离子依次通过收集狭缝,分别被收集、检出和记录下来。 (3)若磁场强度(H)和离子的轨道半径(rm)一定时,离子的质荷比(m/z)与加速电压(V)成反比(m/z∝1/V),表明加速电压越高,仪器所能测量的质量范

初中语文 古文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赏析(王达津)

《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王达津) 永泰元年(765)杜甫在严武死后即离开成都去渝州,6月到忠州,秋天到云安。大历元年(766)春,移居夔州,秋天寓西阁。《秋兴八首》一组诗都写于此时。这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在河北、山东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剑南、山南、河南、淮南和岭南,甚至京畿之内,也时常发生节度使或军将的叛变”。加之吐蕃入侵,长安游赏之地不仅未得恢复,反而常在吐蕃的威胁之下。“剑南西川也不断受到吐蕃和南诏联军侵犯和威胁”(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诗人当时正客居夔州,《秋兴八首》就是在这背景下写的,借以感慨今昔,怀念长安,是很著名的组诗。 这八首组诗,结构严谨,是个有机整体。第一首是统率以下七首的起兴篇章。诗的前四句先写环境,以“玉露”“枫林”“气萧森”“波浪兼天涌”“风云接地阴”点明了时地,既传神地写出了风云变幻,“萧森”骇人,寓有悲壮色彩的巫峡景观,又形象地暗示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战乱不息的政治形势和社会黑暗,并从中流露出了一股忧国忧民的愁绪。与杜甫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所写的“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生涯相汩没,时物自萧森”的意境相类似。这四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更是写情,意蕴丰富。如果说前四句是以景写情,那么下面四句便直接写情,直诉诗人之悲愁和对长安之系念了。杜甫曾在夔州两度过秋天。他的《九日》诗:“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又在夔州的《夜》诗中说“南菊再逢人卧病”,都可作为“丛菊”一句的参证,是说在此已见两度菊开,都流了思乡之泪。而所乘之扁舟,加之周围又传来催做“寒衣”的“砧”声,这使漂泊在外的诗人更增加思乡即系念长安的心情。诗人的思归长安之心所以如此殷切,诚然与长期客居在外有关,更是忧国忧民情怀的一种曲折表现,与前四句所写的内容相一致。

四大图谱综合解析

2013/12/2四大图谱综合解析[解] 从分子式CHO,求得不饱和度为零,故未知物应为512饱和脂肪族化合物。 1 某未知物分子式为CHO,它的质谱、红外光谱以及核磁共振谱如图,512未知物的红外光谱是在CCl溶液中测定的,样品的CCl稀溶液它的紫外吸收光谱在200 nm以上没有吸收,试确定该化合物结构。44-1的红外光谱在3640cm处有1尖峰,这是游离O H基的特征吸收峰。样品的CCl4浓溶液在3360cm-1处有1宽峰,但当溶液稀释后复又消失,说明存在着分子间氢键。未知物核磁共振谱中δ4. 1处的宽峰,经重水交换后消失。上述事实确定,未知物分子中存在着羟基。未知物核磁共振谱中δ0.9处的单峰,积分值相当3个质子,可看成是连在同一碳原子上的3个甲基。δ3.2处的单峰,积分值相当2个质子,对应1个亚甲基,看来该次甲基在分子中位于特丁基和羟基之间。质谱中从分子离子峰失去质量31(-CHOH)部分而形成基2峰m/e57的事实为上述看法提供了证据,因此,未知物的结构CH是3CCl稀溶液的红外光谱, CCl浓溶液44 CHOH C HC在3360cm-1处有1宽峰23 CH3 2. 某未知物,它的质谱、红外光谱以及核磁共振谱如图,它的根据这一结构式,未知物质谱中的主要碎片离子得到了如下紫外吸收光谱在210nm以上没有吸收,确定此未知物。解释。CH CH3+3.+ +C CH HCOH CHOH C HC3223 m/e31CH CH33 m/e88m/e57-2H -CH-H-CH33m/e29 CH m/e73CHC23+ m/e41 [解] 在未知物的质谱图中最高质荷比131处有1个丰度很小的峰,应从分子量减去这一部分,剩下的质量数是44,仅足以组为分子离子峰,即未知物的分子量为131。由于分子量为奇数,所以未成1个最简单的叔胺基。知物分子含奇数个氮原子。根据未知物的光谱数据中无伯或仲胺、腈、CH3N酞胺、硝基化合物或杂芳环化合物的特征,可假定氮原子以叔胺形式存CH3在。红外光谱中在1748 cm-1处有一强羰基吸收带,在1235 cm-1附近有1典型正好核磁共振谱中δ2. 20处的单峰(6H ),相当于2个连到氮原子上的宽强C-O-C伸缩振动吸收带,可见未知物分子中含有酯基。1040 的甲基。因此,未知物的结构为:-1cm处的吸收带则进一步指出未知物可能是伯醇乙酸酯。O核磁共振谱中δ1.95处的单峰(3H),相当1个甲基。从它的化学位移来CH3N看,很可能与羰基相邻。对于这一点,质谱中,m/e43的碎片离子CHCHCHOC223CH(CHC=O)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核磁共振谱中有2个等面积(2H)的三重33峰,并且它们的裂距相等,相当于AA’XX'系统。有理由认为它们是2个此外,质谱中的基峰m /e 58是胺的特征碎片离子峰,它是由氮原子相连的亚甲-CH-CH,其中去屏蔽较大的亚甲基与酯基上的氧原子22的β位上的碳碳键断裂而生成的。结合其它光谱信息,可定出这个相连。碎片为至此,可知未知物具有下述的部分结构:CHO3NCH2CHCHCHOCCH32231 2013/12/23.某未知物CH的UV、IR、1H NMR、MS谱图及13C NMR数据如下,推[解] 1. 从分子式CH,计算不饱和度Ω=4;11161116导未知物结构。 2. 结构式推导未知物碳谱数据UV:240~275 nm 吸收带具有精细结构,表明化合物为芳烃;序号δc序号δc碳原子碳原子IR ::695、740 cm-1 表明分子中含有单取代苯环;(ppm)个数(ppm)个数MS :m/z 148为分子离子峰,其合理丢失一个碎片,得到m/z 91的苄基离子;1143.01632.01 313C NMR:在(40~10)ppm 的高场区有5个sp杂化碳原子;2128.52731.51 1H NMR:积分高度比表明分子中有1个CH和4个-CH-,其中(1.4~1.2)3128.02822.5132 ppm为2个CH的重叠峰;4125.51910.012因此,此化合物应含有一个苯环和一个CH的烷基。511536.01 1H NMR 谱中各峰裂分情况分析,取代基为正戊基,即化合物的结构为:23

《秋兴八首(其一)》诗歌鉴赏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释 1.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接地阴:风云盖地。"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7.催刀尺:指赶裁冬衣。"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8.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9.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赏析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每篇都是可以独立的七言律诗。王船山在《唐诗评选·卷四》中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前三首写夔州秋景,感慨不得志的平生,第四首为前后过渡之枢纽,后四首写所思之长安,抒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的情愫。声身居巫峡而心系长安就是这组诗的主要内容和线索。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意境。格律精工,词彩华茂,沉郁顿挫,悲壮凄凉意境深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最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春节序曲--教案

《春节序曲》教案 【执教者】:陈旭 【执教年级】:初二年级 【教学内容】:赏析《春节序曲》 【学情分析】:劣势:初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关键期,如学生不习惯自己的身体急速的增高和性征的突然变化,不爱动,害羞或腼腆起来。同时,当下的学生还处在变声期,声音常常沙哑(特别是男同学),这个阶段不太适宜过多或过难的唱歌。 优势:初二年级学生在欣赏较长乐曲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如知道从乐曲速度的转化、或是情绪的变化等去划分乐段,同时对国外一些乐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基于初二年级的优势,我们才能更好的让学生通过拓展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去感受音乐从而更好的把握每个主题旋律的特点。 【分析教材】:《春节序曲》是人教版初一下册第一单元的一节欣赏课。乐曲取材于作者早年在延安过春节时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以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为题,以我国民间的秧歌音调、节奏与陕北民歌为素材,通过对热烈欢快的大秧歌

舞的场景描写,生动地体现了我国人民在春节时热烈欢腾、同歌共舞的情绪。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①、学生能哼唱、吹奏B部分主题旋律。 ②、学生能够在听赏中辨识A、B两部分主题旋律。 2、知识目标:①、让学生学会从音乐的基本要素(速度、情绪、节奏、力度等)去赏析音乐作品。 ②通过反复的哼唱、聆听、活动方式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加直观化、形象化。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热闹场景,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感情,让学生喜爱我国的民族音乐。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①、哼唱、吹奏B部分主题旋律 ②、辨识A、B两部分主题旋律

2、教学难点: 通过哼唱、聆听、活动方式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加直观化、形象化 【教学工具】: PPT、eopn简谱大师、口风琴、微课 【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讲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微课视频——2016年猴年春晚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喜迎新春的热闹气氛,视频停止,学生回答微课视频中所出现的问题: 1、视频前半部分讲述的是什么? 2、视频后半部分歌舞表演的节目名叫什么?你知道它是用什么曲子改编的吗? (设计理念:采用视频导入提问,从视觉、听觉上导入春节课题,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 A、教师直接简单介绍作品《春节序曲》。

音乐教案-1812序曲

1812序曲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了解音乐体裁中序曲的形式。 2使学生了解此作品的创造背景,以交响手法描绘1812年拿坡仑侵略俄罗斯战争最终失败的历史事件。 二教学重点战斗主题与法军主题的交锋变化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磁带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1 导入(录音机) 欣赏《1812年序曲》再现部片断 师:请同学根据下面这段音乐判断这是一个什么场景?是什么因素使你产生这种联想? 生:描写的是一场战争。音乐紧张激烈、充满战斗性,还有隆隆炮声。 师:很好。今天老师要用一部音乐把你们带到1812年的俄罗斯。这将是一个有声的历史世界。 2 授新课(多媒体课件) 引导学生关注音乐,展开想象,知道本课内容是以战争为背景。 (1)展示课题《1812年序曲》 j介绍序曲:(Overture)乐曲体裁之一。原指歌剧、清唱剧等作品的开场音乐,十七、十八世纪的歌剧序曲分为“法国序曲”及“意大利序曲”两类。前者为复调风格,由慢板、快板、慢板三个段落组成,中段为赋格形式,末段较短;后者为主调风格,由快板、慢板、快板三个段落组成,后世交响曲即由此演变而成。十九世纪以来,从贝多芬开始,作曲家常采用这种体裁写成独立的器乐曲,其结构大多为奏鸣曲式并有标题。如贝多芬的《科里奥兰序曲》、柴可夫斯基《1812年序曲》等。 k创作背景:1812年,拿破仑调集六十万大军侵入俄境,进迫莫斯科。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下令撤退居民,烧掉粮物,暂时放弃莫斯科。拿破仑军队不适应俄国冰天雪地的冬天,又饿着肚子作战,加上俄军和农民游击队的有力反击,终于彻底溃散,只有两万人逃回法国,其余全部被歼灭。拿破仑带了随从狼狈绕道逃回法国,俄国人民无不为这次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而感到无限骄傲,自豪。这一首管弦乐曲,正是用来描写法军被俄罗斯军民狙击于大雪中,饥寒交迫而导致全军覆没的故事。 (2)分别介绍呈示部4个主题 j欣赏战斗主题 师:该主题有何特点? 生:速度较快、紧张急促,表现的战争形式迫切,战斗激烈。 k欣赏法军主题 师:这一主题主旋律我们曾欣赏过,是什么?有何作用?并根据音乐风格作出表演。

NMR,VU,IR,MS四大图谱解析解析

13C-NMR谱图解析 13C-NMR谱图解析流程 1.分于式的确定 2.由宽带去偶语的谱线数L与分子式中破原子数m比较,判断分子的对称性. 若L=m,每一个碳原子的化学位移都不相同,表示分子没有对称性;若L

基团类型Qc/ppm 烷0-60 炔60-90 烯,芳香环90-160 羰基160 4.组合可能的结构式 在谱线归属明确的基础上,列出所有的结构单元,并合理地组合成一个或几个可能的工作结构。 5.确定结构式 用全部光谱材料和化学位移经验计算公式验证并确定惟一的或

可能性最大的结构式,或与标准谱图和数据表进行核对。经常使用的标准谱图和数据表有: 经验计算参数 1.烷烃及其衍生物的化学位移 一般烷烃灸值可用Lindeman-Adams经验公式近似地计算: ∑ Qc5.2 =nA - + 式中:一2.5为甲烷碳的化学位移九值;A为附加位移参数,列于下表,为具有某同一附加参数的碳原子数。 表2 注:1(3).1(4)为分别与三级碳、四级碳相连的一级碳;2(3)为与三级碳相连的二级碳,依此类推。 取代烷烃的Qc为烷烃的取代基效应位移参数的加和。表4一6给出各种取代基的位移参数

1812序曲

一、课前预习及导课。 1、序曲的概念----【序曲】: (Overture)乐曲体裁之一。原指歌剧、清唱剧等作品的开场音乐,十七、十八世纪的歌剧序曲分为“法国序曲”及“意大利序曲”两类。前者为复调风格,由慢板、快板、慢板三个段落组成,中段为赋格形式,末段较短;后者为主调风格,由快板、慢板、快板三个段落组成,后世交响曲即由此演变而成。十九世纪以来,从贝多芬开始,作曲家常采用这种体裁写成独立的器乐曲,其结构大多为奏鸣曲式并有标题。如贝多芬的《科里奥兰序曲》、柴可夫斯基《1812年 序曲》等。 2、创作背景:1812年,拿破仑调集六十万大军侵入俄境,进迫莫斯科。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下令撤退居民,烧掉粮物,暂时放弃莫斯科。拿破仑军队不适应俄国冰天雪地的冬天,又饿着肚子作战,加上俄军和农民游击队的有力反击,终于彻底溃散,只有两万人逃回法国,其余全部被歼灭。拿破仑带了随从狼狈绕道逃回法国,俄国人民无不为这次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而感到无限骄傲,自豪。这一首管弦乐曲,正是用来描写法军被俄罗斯军民狙击于大雪中,饥寒交迫而导致全军覆没的故事。 二、授新课 1、用录音机放《1812年序曲》,同时对作者、背景及乐曲进行介绍和讲解。

乐曲结构为奏鸣式。一开始是序奏,弦乐奏出缓慢、庄严的第一主题。 旋律来自一首宗教歌曲《众赞歌》。这一主题肃穆虔诚,像是表现俄国人民在国难当头时乞求上帝的保佑和对和平的向往。接着音乐逐渐加快,乐器逐渐加入,音量增强,号角声、呐喊声交织成一片,沉重的低音乐器发出了庄严的号召,随之奏出了骑兵进行曲。这是序曲的第二主题,象征着响应号召的俄国军民奋 起抗敌的英勇形象。 进入呈进部后,乐曲变得富于戏剧性。乐曲为降e小调,结构为三部曲式。快如旋风的主部主题,描绘出激烈、残酷的战斗场面。主部主题在展开中出现了《马赛曲》的曲调片段,它的反复呈现用以作为拿破仑军队侵入俄国国境的表征。《马赛曲》经过变化引申及与主部音乐因素的交织发展,描写拿破仑军队的凶残、步步逼近,俄军抗敌的艰苦、激烈。 副部主题抒情优美,具有俄罗斯民歌风格,表现了俄军战士对家乡、对祖国与和平生活的深厚感情。副部的另一主题具有舞曲的特点,由俄罗斯民歌《在大门旁》演变而来的,表现了人们在战争中乐观幽默的性格。 展开部中主部主题与《马赛曲》音调的此起彼伏,交错出现,描绘出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再现部略有变化,主部的战争气氛更加激烈。副部的两个主题再现后,代表拿破仑军队的《马赛曲》主题更加气焰嚣张,但已变为强弩之末,已失去其耀武扬威的性格。而表现俄罗斯人民的两个主题却一再得到了强

四大图谱综合解析

2013/12/2
四大图谱综合解析
1 某未知物分子式为C5 H12 O,它的质谱、红外光谱以及核磁共振谱如图,
它的紫外吸收光谱在200 nm以上没有吸收,试确定该化合物结构。
CCl4稀溶液的红外光谱, CCl4浓溶液 在3360cm-1处有1宽峰
[解] 从分子式C5H12O,求得不饱和度为零,故未知物应为 饱和脂肪族化合物。 未知物的红外光谱是在CCl4溶液中测定的,样品的CCl4稀溶液 的红外光谱在3640cm-1处有 1尖峰,这是游离 O H基的特征吸收 峰。样品的CCl4浓溶液在 3360cm-1处有 1宽峰,但当溶液稀释 后复又消失,说明存在着分子间氢键。未知物核磁共振谱中δ4. 1处的宽峰,经重水交换后消失。上述事实确定,未知物分子 中存在着羟基。 未知物核磁共振谱中δ0.9处的单峰,积分值相当3个质子,可 看成是连在同一碳原子上的3个甲基。δ3.2处的单峰,积分值 相当2个质子,对应1个亚甲基,看来该次甲基在分子中位于特 丁基和羟基之间。 质谱中从分子离子峰失去质量31(- CH2 OH)部分而形成基 峰m/e57的事实为上述看法提供了证据,因此,未知物的结构 CH3 是
H3C
C
CH3
CH2OH
根据这一结构式,未知物质谱中的主要碎片离子得到了如下 解释。
CH 3
2. 某未知物,它的质谱、红外光谱以及核磁共振谱如图,它的 紫外吸收光谱在210nm以上没有吸收,确定此未知物。
CH2
+ OH m/e31 -2H
+ . CH2OH
H3C
CH3
H3C
C
CH 3
C+
CH3
m/e88 -CH3 m/e29 m/e73
m/e57 -CH3 -H CH 3 C + CH 2
m/e41
[解] 在未知物的质谱图中最高质荷比131处有1个丰度很小的峰,应 为分子离子峰,即未知物的分子量为131。由于分子量为奇数,所以未 知物分子含奇数个氮原子。根据未知物的光谱数据中无伯或仲胺、腈、 酞胺、硝基化合物或杂芳环化合物的特征,可假定氮原子以叔胺形式存 在。 红外光谱中在1748 cm-1处有一强羰基吸收带,在1235 cm-1附近有1典型 的宽强C-O-C伸缩振动吸收带,可见未知物分子中含有酯基。1040 cm-1处的吸收带则进一步指出未知物可能是伯醇乙酸酯。 核磁共振谱中δ1.95处的单峰(3H),相当1个甲基。从它的化学位移来 看,很可能与羰基相邻。对于这一点,质谱中,m/e43的碎片离子 (CH3C=O)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核磁共振谱中有2个等面积(2H)的三重 峰,并且它们的裂距相等,相当于AA’XX'系统。有理由认为它们是2个 相连的亚甲-CH2-CH2,其中去屏蔽较大的亚甲基与酯基上的氧原子 相连。 至此,可知未知物具有下述的部分结构:
O CH 2 CH 2 O C CH 3
从分子量减去这一部分,剩下的质量数是 44,仅足以组 成1个最简单的叔胺基。
CH 3 CH3 N
正好核磁共振谱中δ2. 20处的单峰(6H ),相当于2个连到氮原子上 的甲基。因此,未知物的结构为:
CH3 CH3 O N CH2 CH2 O C CH3
此外,质谱中的基峰m /e 58是胺的特征碎片离子峰,它是由氮原子 的β位上的碳碳键断裂而生成的。结合其它光谱信息,可定出这个 碎片为
CH3 CH3 N CH 2
1

春节序曲感人

春节序曲感人 篇一:浅析音乐作品中感情体验 浅析音乐作品中感情体验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音乐欣赏者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对音乐作品的感情体验,欣赏者必须要了解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文字说明之后才能够更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这是在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音乐;作品;欣赏;感情;体验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专业的听众来说,在欣赏音乐作品时只注意技巧、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而在感情上却无动于衷。这对音乐作品理解和欣赏也只是肤浅的欣赏和理解,并不能完全地领会与感受音乐作品的内在美。因此,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对音乐欣赏者的基本要求。例如1:李焕之《春节序曲》 我们自然会从这个由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奏出的欢快而又热闹的音乐主题中,获得一种欢乐和喜悦的感情体验。 例2:黄海怀《江河水》 而当我们听到这个缓慢的、如泣如诉的音乐主题时,一种悲苦、凄凉

的感情会不由自主地在我们的心头涌起。 例3: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 当乐曲以号角性,战斗性的主体音调,以气势磅礡,雷霆万钧,具有感人魂魄的召力量,象征着东方巨人为胜利发出呐喊。乐曲铿锵有力的动机和激昂的波涛感情会召唤着我们,会自然而然的把我们带入到那个奋起抗敌的英雄时代以及中华儿女抗敌必胜的坚定信念深深地被打动。欣赏者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的这种感情体验,并不是由于标题或文字说明等所引起的,而是一种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当然,欣赏者能够在自己的意识中,把从听觉感受到的音乐音响转化为感情的体验,是要以正确的音乐感知为前提的。再例如:在欣赏课上对乐曲不作任何说明的情况下,我为学生们播放一段华彦钧的《二泉映月》的主题演奏片段的音乐,然后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感情体验,结果学生们的回答可分为以下情况:(1)回忆的悲愤的、(2)悲哀的带有哭泣的音调、(3)充满深沉的情绪、(4)悲哀哀怨、(5)风光美景,等等。学生们的答案都不太相同,但他们的感情体验基本是和作品内容要求比较接近,而且与原作的感情内涵基本上是相同的。华彦钧这首乐曲中所抒发的是对旧 篇二:20XX年音乐学业水平考试卷 号学 题答得名姓不 内线封级密班校密 学

高一音乐 1812年序曲教案

《1812年序曲》教案 课题:《1812年序曲》 课型:音乐鉴赏 年级:高一年级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音乐体裁序曲的形式。 能自主学习,了解《1812年序曲》的创作 背景,循着落812年俄法之战的历史线索 对音乐展开联想。 通过欣赏,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柴科夫斯基 以及他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认真倾听《1812年序曲》的音乐主题 、典型节奏以及乐曲的结构,逐步领悟“ 培养音乐的耳朵”这句话的含义。 2、初步了解欣赏音乐的三种不同的假设段。 教学过程: 什么是序曲? (overture)乐曲体裁之一。 原指歌剧、清唱剧等作品的开场音乐。十 七、十八世纪的歌剧分为“法国序曲”和意大利序曲两类。 a、法国序曲: 复调风格,由慢、快、慢三个乐段组成, 中段为赋格形式。末段较短 b、意大利序曲: 主调风格,由快、慢、快三个段落组成, 后世交响曲即由此演变而成。十九世纪以来,从贝多芬开始,作曲家常采用意大利序曲这种体裁写成独立的器乐曲,其结构大多为奏鸣曲式并有标题。如贝多芬的《科里奥兰序曲》、柴可夫斯基《1812年序曲》等 二、《1812年序曲》 1、背景搜索: 《1812年序曲》这部管弦乐作品是柴科夫斯基1880年应俄国著名钢琴家、指挥家尼古拉·鲁宾斯坦之约,为莫斯科金俄工艺博览会的开幕典礼而创作的。全名为: 《1812年庆典序曲》 2、创作背景: 1812年,拿破仑调集六十万大军侵入俄境,进迫莫斯科。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下令撤退居民,烧掉粮物,暂时放弃莫斯科。拿破仑军队不适应俄国冰天雪地的冬天,又饿着肚子作战,加上俄军和农民游击队的有力反击,终于彻底溃散,只有两万人逃回法国,其余全部被歼灭。拿破仑带了随从狼狈绕道逃回法国,俄国人民无不为这次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而感到无限骄傲,自豪。这一首管弦乐曲,正是用来描写法军被俄罗斯军民狙击于大雪中,饥寒交迫而导致全军覆没的故事。 展示战争图片: 作品结构: 乐曲结构为奏鸣曲式:

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当时蜀地战乱不息,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这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命意蝉联而又各首自别,时代苦难,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之慨,杂然其中,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沉实高华的艺术精品。清代黄生《杜诗说》就说:“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怀乡恋阙,吊古伤今,杜老生平俱于见此。其才气之大,笔才之高,天风海涛,金钟大镛,莫能拟其所到。” 这里所选的第一首,是领起的序曲。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句解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引刘辰翁评语说:“露曰玉露,树曰枫林,凋伤之中仍有富丽之致,自是大方家数。”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评价这一联:“气象足以笼罩,而复有开拓之余地,是绝好开端。”“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巫山”,在今重庆市巫山县。“萧森”,萧瑟阴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清代杨伦《杜诗镜铨》评论说:“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这就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江间”,即巫峡:“塞上”,即巫山。“兼”、“接”二字,写出浑莽之象。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故对菊掉泪。“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动刀尺。“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评解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说:“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作为八首诗的开场白,这第一首诗通过对巫山巫峡秋声秋色、秋景秋意的形象描

音乐欣赏课《春节序曲》教学设计

音乐欣赏课《春节序曲》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喜欢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乐于主动了解中外民俗风情,创造性地参与表现活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春节序曲》,体会乐曲的情绪,感受不同的节奏、节拍、速度、力度在乐曲中的不同表现作用。熟悉主题旋律。 3.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序曲的类别。能听出并演唱乐句的对答,即兴创编歌词进行对答活动。. 教学重难点 1.听出并演唱乐句的对答,即兴创编歌词进行对答活动。. 2.感受乐曲的情绪以及节奏、拍子、速度、力度的变化,并能用动作表示出来。 教具准备:收录机CD碟片及播放器钢琴图片带红(或绿)绸的腰鼓棒等.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达标意图 (1)导入1.听《欢乐中国年》片断 这段音乐把我们带入了什么时候的什么 情景之中?是什么因素使你产生这种联想? 2.中国人过春节有哪些习俗? 3.揭示课题《春节序曲》 我们来欣赏另一首和春节有关的乐曲《春 节序曲》教师简介序曲类别。 把学生引入过年 的热闹气氛之中,让 学生初步感知乐曲的 情绪,了解中国传统 节日的习俗。 培养学生勇于质 疑的习惯。 了解序曲的类 别。 (2)认识 学生完整地欣赏《春节序曲》 这首乐曲共有几大部分?总的情绪与气氛怎 样?哪一部分的音乐最舒缓优美?.听后学生 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引导学生关注音 乐,展开想象,归纳 出对乐曲的总体印 象。 (3)深入1.教师弹奏主题旋律,学生仔细聆听,说出 旋律的情绪如何。用“la”模唱旋律。依 次听唱旋律1(1)、1(3)、2、1(2)。 2.视唱旋律1(2) 3.听辨这条旋律在乐曲中是怎样演奏的?好 像两边的人在干什么?学生分两组以对 答形式演唱这条旋律。 4.以对答形式即兴创编歌词并演唱。 5.欣赏乐曲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两部分音乐在节奏、拍子、速度、力度上各 有什么特点?各表现了怎样的场面和情绪? 学生边听边用绸棒表现乐曲的高低、快慢、 熟悉乐曲的主题 旋律,感受其情绪。 培养学生的识谱 能力,减轻识谱的负 担。注意到音乐中的 对答,通过即兴创编 活动,培养学生的创 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 让学生加入到音 乐中去,更进一步关 注音乐各要素的变化

杜甫《秋兴八首》(其三)赏析

教学反思——评杜甫《秋兴八首》(其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秋兴八首》是杜甫流寓夔州时写的组诗。这第三首通过对自己平生进行回忆反思,处处流露着志不可得的失落。 首联“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诗人独居寒江,遥望清早,沐浴着晨曦;黄昏,时隐时现于流岚雾霭之中的夔州城,心中生出了无限的惆怅之感,因为山城千家的宁静与祥和都是他人的,而自己却什么也没有。“日日”羁留于此,这漂泊之情便泛滥开来了…… 颔联“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与诗人一同“信宿”江面的还有渔人和燕。然而渔人信宿,因有鱼可捕,捕鱼归家家尚近;燕子低飞随季节迁徙,也是来去自由的。而诗人,遥望京华,山长水阔;病中衰朽,道阻且长。一个“故”字似乎这燕子“飞飞”是有意而为之,在故意炫耀自己的身轻、自由。实际上是诗人因囿于孤舟看灵动、自由的燕,萌生了人不如燕的慨叹。使燕这一形象人格化了。就像赵执信看山望月时所吟咏的“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一样,山带斜阳之色,月明于

落叶之时,燕低飞于清秋时节,于大自然而言,这一切并无特别之处,只因诗人观之而带有了诗人的情感,用了“常”、“偏”、“故”这饱含温情的字眼,使“寒山”、“新月”、“燕”具有了人的特点。 颈联“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诗人渴望着能如匡衡那般抗疏立功,赢得生前身后名,只可惜自己“功名薄”其志难抒,“立功”无望。退一步,诗人又渴望能像刘向那般潜心经学,开馆授徒,将自己“致君尧舜”、“窃比稷契”的政治理想传于后学,无奈自己却长期漂泊,居无定所,“立言”又成妄想。 尾联“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少年时的同学,今已日益显贵,而一个“自”字,写出了曾经的同学只顾着自己骑马乘车衣轻裘,无心诗人更无心家国。我想诗人在嘲讽、埋怨那些尸位素餐的同学时,内心深处还是少不了羡慕之情的。和同学的比较,再一次刺痛了忧国忧民的诗人。这个世界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可是作为社会中的人都少不了比较,于是人们又创造性的提出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来缓解这种伤害,所以,人不能一味“比上”,因为那是痛苦的源泉;也不能一味“比下”,因为那是麻醉自我的“奶头儿”。人生需要“比上”,让自己知耻后勇,努力进取;也需要在遭遇坎坷时“比下”,让自己不至于绝望。诗人以稷契、匡衡、刘向自比,“比上”显然不足,所以诗人常常心有所郁结,常怀壮志难酬的苦闷。

春节序曲 欣赏教案

课程名称欣赏《春节序曲》引子(旋律片段一) 教师名称: 教学时间:2011年5月23日 教学内容:看视频听旋律识别乐器;跟伴奏唱《春节序曲》的引子部分;教学秧歌手绢舞的基本舞蹈动作 教学目标: (1)欣赏管弦乐曲《春节序曲》引子部分(旋律片段一),能结合自己过春节时的生活场景感受乐曲热烈欢腾、搞个换物的喜庆气氛; (2)了解管弦乐队中集中乐器的音色,能哼唱并记住乐曲主题,并在参与欣赏中表达对音乐风格特点的感受; (3)在教学秧歌手绢舞的潜移默化中,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对表现音乐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加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a聆听乐曲,感受、体验其音乐情感,理解其音乐; b提高学生对乐器的认知与其音色表现的能力. 教学难点: a理解乐曲的风格特点; b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用具:电脑音箱手绢 教学过程: *导入部分(3分钟) 师:同学们,有谁知道春节的由来? 学生抢答 师:传说,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为了成功驱赶年兽,大家除了放鞭炮,还会怎样庆祝呢? 学生抢答:贴窗花,对对子,看灯展,猜灯谜,唱歌,跳舞等。 师: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期间,我国各族人民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比如:祭祀神佛、祭祀祖先、除旧迎新、迎新接福、祈求丰年等。 各地还有不同的庆贺活动,比如广东舞狮、做大戏、武术表演、运动竞赛等,而陕北人民却以其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这就是扭大秧歌舞。 这一节,让我们来体验一下作曲家李焕之是如何将自己在陕北体验到的春节生活情境用音乐表达出来的。今天咱们主要来欣赏一下《春节序曲》的引子部分,也就是咱们教材上的旋律片段一。大家可以看教材3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