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系统规划及原理策略物流运输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

第一节物流系统及其规划

物流系统规划是指确定物流系统发展目标和设计达到目标的策略与行动的过程。

一.物流系统规划的意义

1.有利于城市建设与发展

2.有利于物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有利于物流用地的合理布局和物流设施的合理配置

4.有利于物流企业经营管理

5.有利于制造业的生产组织与优化

二.物流系统规划的特点

物流系统规划将对象视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从全局的观点出发,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从整体上进行宏观控制。系统规划要遵循“局部服从全局、个别服从整体、微观服从宏观、治标服从治本、眼前服从长远、子系统服从大系统”的原则。

1.物流系统规划是综合规划

2.物流系统规划是动态规划

3.物流系统规划是过程规划

三.物流系统规划的程序与主要内容

现代物流系统规划由调查分析、需求及服务水平预测、规划、评价与实施四个阶段构成,具体程序如图3-1所示

1.调查分析阶段

对物流系统所需的各项资料进行调查分析,是物流规划的基础性工作。 调查内容: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物流设施现状及规划情况、物流流动情况。

调查分析的目的:确定物流系统规划的目标和发展阶段、规划物流系统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确定物流的发展趋势。

2.需求及服务水平预测

物流需求预测是物流系统规划的主要部分,对物流用地、物流企业、物流基础设施布局、数量和容量进行调查分析预测、需求与服务水平预测,为物流系统的规划和评价提供依据。

社会经济发展 目标与阶段分析 服务能力与分析 现状与趋势分析

物流流动调查

物流设施与规划 调查与分析

预测 物流网络分析

物流分布量预测

物流生成量预测

物流链选择预测

规划

发展规划 布局规划 管理模式设计 工程规划

物流发展战略与对象 物流用地与设施布局 物流模式 设计 评价与实施

技术性评价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经济性评价

实施

反馈

物流工程 项目安排

反馈

图3-1现代物流系统规划的工作程序

3.规划阶段

现代物流系统规划的内容主要有发展规划、布局规划、工程规划三个方面,具体包括物流业或物流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物流用地布局与物流基础设施布局、物流链设计以及物流信息系统规划等,如图3-2所示。

4.评价与实施阶段

物流系统规划的评价体系通常包括三个主要方面: 物流规划的技术性能评价 物流规划方案的经济评价 物流规划的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通过评价物流系统的多个备选方案,有利于选择最优的物流系统方案,从而使实施阶段建设成本最小化和运营阶段经济效益最大化。

制定规划时提出方案的实施办法,包括阶段、政策、措施、工程等等。

四.物流系统规划的基本原理

物流系统是一个大系统,地域跨度大、时间跨度大、行业跨度大。物流系统又应是一个动态系统,是一个具有满足社会需要、适应环境能力的系统。物流系统的这种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目标众多的特点给物流系统规划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借鉴已有成熟的系统规划经验,物流系统规划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理:

物流系统分析原理 物流供需平衡原理 供应链一体化原则 物流成本效益评价原理

第二节物流系统分析原理

系统规划的核心思想:应用系统分析方法对物流系统进行研究

物流系统的主要规划内容

物流发展战略规划

物流用地布局

物流基础设施布局

物流链设计

信息系统规划

图3-2物流系统的主要规划内容

物流系统分析的目的:了解物流系统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把握物流系统行为的内在规律

性。

一.系统分析与物流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SystemAnalysis):用系统观点对所研究的系统进行研究分析。

系统分析在选定系统目标和准则的基础上,分析各子系统的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影响,运用科学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对系统的目的、功能、环境、费用和效益进行充分的调研、比较、分析和研究,并建立若干替代方案和必要的模型,进行系统试验,把试验、分析、计算的各种结果同早先制订的计划进行比较和评价。寻求使系统整体效益最佳和有限资源配备最佳的方案,为决策者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信息。

物流系统分析(LogisticsSystemAnalysis,简称LSA):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对其所从事的物流服务及其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以系统的观点、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以实现其空间和时间的经济效应。

物流系统分析的目标:以物流系统整体效益最优为,以寻求解决特定问题的最优策略为重点,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分析比较各种物流活动方案的有关技术经济指标,为决策者提供直接判断和决定最优方案的信息和资料,以求得最优物流方案。

二.物流系统分析的原则与内容

1.原则

(1)坚持科学推理,避免主观臆断和单纯经验;

(2)运用数学方法和优化理论,对各种替代方案进行定性和定量比较;

(3)正确处理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子系统与整个系统、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关系。

2.内容

(1)对现有系统的分析

对现有系统作进一步的认识,使系统尽可能实现最优运转。

对系统外部的分析,主要是根据国内外经济科技形势,研究本系统在环境中的地位、当前国家对本系统的政策以及与本系统经营活动有关的各方面的状况,如生产力与资源分布、物流市场和货源、制造业的生产与技术水平等等。

对系统内部的分析,主要是计划安排、生产组织、设备利用、原材料供应、物流需求、劳动力状况、成本核算及财务收支等等。

(2)对新系统的分析

新系统的系统分析内容可以是新系统的投资方向、工程规模、物流供应链上各环节的布局、物流节点选址、物流系统的功能、设备设施的配置、物流系统的管理模式等等。

三.物流系统分析的要点和步骤

1.物流系统分析的要点

物流系统分析非常注重逻辑推理,系统分析人员要不断地提出一系列的为什么,直到问题取得圆满的答复。分析的要点见表3-1。

表3-1物流系统分析要点 分析内容 第一次提问 第二次提问 第三次提问 对象 做什么(what)

为什么做这个(why)

对象是否己经清楚

目的

是什么(whatis) 为什么是此目的(Why) 目的是否己经明确

地点 在何处做(Where) 为什么在此处做(Why) 有无其他更合适的地

时间 在何时做(When) 为什么在此时做(why) 有无其他更适合的时

人员 由谁做(Who) 为什么由此人做(why) 有无其他更适合的人

方法

怎样做(How)

为什么用此方法做

(why)

有无其他更适合的方

分析要点归纳成“7WH",即:What,Whatis,Where,When,Who,How,Why 。 2.物流系统分析的步骤

物流系统分析的步骤如图3-3所示。

第三节物流供需平衡原理

物流规划的主要目的:解决如何提供物流供应满足物流需求的要求。

一.物流供应

物流供应包括交通运输等径路的供应和物流园区等节点的供应。

交通运输等径路的供应主要指运输网络中线路、车站、码头等设施能力及服务水平。 物流节点的供应主要指物流活动中所进行的包装、装卸、保管和流通加工等设施设备的容量及服务水平。

二.物流需求

物流需求包括物的位移及其相关服务(含信息)方面的需要。物资的流动是由于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需要,它受生产力、生产资源分布、生产制造过程、消费分布、运输仓储布局等因素的影响。物流与社会生产、经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济发展的增长、收人与消费的增加以及新的政策的实施等等都会使物流需求发生变化;人们生

分析方案指标

问题构 成范围

目标 确定 资料 收集

重新考虑新目标 引进 新方案 可行方案的拟订

模型 建立

综合 评价

检查各项假设与资料

图3-3系统分析步骤示意图

活方式、消费习惯的不同、物流基础设施的制约以及供应链企业间的平行、垂直和重叠关系的相互影响又使物流需求在一定趋势变化基础上相对物流供应上下波动。宏观上,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物资需求的数量、品种、规模是不同的。微观上,物流需求的数量和品种往往随季节性变化,此外。现代科技更新周期的不断缩短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日益变化,也提高了物流需求随时间变化的敏感性。生产力布局、社会经济水平、资源分布、用地规模使物流需求呈现出地域差异和分布形态差异。

三.物流系统供需平衡分析

1.物流系统的内部分析

物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物流的空间效益和时间效益。具体讲,是在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下,实现各种物流环节的合理衔接,并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物流系统是由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各环节组成的,它们也称为物流的子系统。

物流系统的内在特征表现为:以物流的效率和效果为目的,把适合的质量、适合的数量、适合的时间、适合的地点、优良的印象、适当的价格和适当的商品作为原则。 2.物流系统和外部系统关系模式

物流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元素,是一种由于社会、经济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派生,它的模式又是受物流系统的影响的。所以物流模式是活动系统与物流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又反作用于物流系统和社会经济活动系统,如图3-4所示。

物流系统L(LogisticsSystem):由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子系统构成。

社会经济活动系统A(ActivitySystem):由反映社会经济环境特征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技术环境和经济环境等构成。

物流模式F(Flow):包括物流流量的大小、方向、时间分布、空间分布规律等。物流系统与活动系统的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

物流系统(L )

物流模式 (F )

社会经济活动

系统(A )

(2

)

图3-4物流系统与活动系统的关系

(1)

(3)

(l)F=f(A ,L)(2)A=g(F)(3)L=h(F)

3.物流系统供需平衡 物流需求量V

V=D(A ,s)(3-1)

V -物流需求量;D -需求函数 A -社会经济活动;S -物流服务特性 S=J(L ,V)(3-2)

J -服务函数;L -物流系统

物流平衡模式F :

F=F(A ,L)=[V ,S](3-3)

因此,满足式(3-1)及式(3-2)两者的平衡物流模式F 。可表示如下:

F 0=F 0(A ,L)=[V 0,S 0]式中:S 0=J(L ,V 。)

V 0=D(A ,S 。)

物流平衡模式如图3-5所示。

4.物流供需发展方式

物流的供应因建设的周期性而呈现阶梯式发展(如图3-6所示),但在每个阶段,由于需求的增长和供应的相对稳定,会导致服务水平的下降,如图3-7所示。

V

S

F 0

V 0

S 0 图3-5物流平衡模式图

V=D(A,S)

S=J(L,V)

在经济发展的任意一个阶段,物流供应与需求都会经历“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循环阶段,物流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也不是简单的先导、跟随或简单结合关系,而是一种螺旋推进的关系。这种循环不断延续使得物流供应围绕物流需求呈螺旋式推进趋势,如图3-8所示。

5.物流供需平衡模式

无论是通过加强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来提高物流系统的容量,还是大兴土木建设众多的物流园区,购置大量的物流设备,都仅仅考虑了物流供给方面的对策。这种传统的解决方案虽然能达到供需间的平衡方式,但却忽视了对平衡点的限制,这种限制应该在环境(包括能源问题和污染问题)允许的范围内。如图3-9所示,初始物流需求(D 0)和物流供应(S 0)平衡到下一次平衡(D 0-D ';S 0-S '),一定时期内这种物流供给方面的对策(跟随需求的方式)非常有效,然而因财政和政策的困难将无法持久,这一结果将打破环境的限制。

时间

物流需求

数 量

物流供给能力提高 物流供应 图3-8物流供需平衡螺旋式发展

高新技术投入

物流供应

时间

能力

图3-6物流供给阶梯式发展

能力与服务

服务

供应

图3-7服务水平随供应能力

考虑物流供需的发展是螺旋推进式的发展,物流供应与需求的发展变化及相互间的关系决定了改善城市物流业状况必须从供求两个方面入手,从物流供应和需求两方面平衡物流业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有助于缓解社会与自然界的尖锐矛盾,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如图3-10所示,物流供应(S 0-S ')不是单纯的量的绝对增长,而是基于技术手段上的质的增长;物流需求(D 0-D ')并非量的绝对减少,相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物流的需求量日益增长,但鉴于环境和城市社会形态的制约,需要通过种种政策和策略对需求进行了合理的控制和分配,这样需求就相对减少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的控制需求的同时适当的改善供应,在量的不平衡中找到技术上的(信息化、自动化等高科技的引入)、效益上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整体平衡点,这将适合于当今世界在面临人口膨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下的物流发展的需要。

第四节物流成本效益分析原理

技术和效 益杠杆

供应相对增加

D 0

S ’ S 0

图3-10新的供需平衡模式

环境、社会 形态等限制

需求相 对减少

D ’

环境、社会 形态等限制

S ’ S 0

D ’ D 0

技术与效益 的杠杆

图3-9传统供需平衡模式

一.物流成本分析

(一)物流成本及其管理

物流成本的范围

狭义:是指由于物品实体的位移而引起的有关运输、包装、装卸等成本。

广义:是指包括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物品实体与价值变换而发生的全部成本。

目前准确计算物流成本是非常困难的,原因是物流成本没有被列入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制造企业习惯将物流费用计入产品成本,商业企业则把物流费用与商品流通费用混在一起。“物流成本冰山说”。

物流成本管理:对所有成本进行计划、分析、核算、控制与优化,以达到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

物流成本管理的目的:将混入其他费用科目的物流成本全部抽取出来,使人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潜藏的物流成本,不断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二)影响物流成本的因素

1.物流合理化

物流合理化就是使物流设备配置和一切物流活动趋于合理,具体表现为以尽可能低的物流成本获得尽可能高的服务水平。

物流的合理化要根据实际物流流程来设计、规划,不能单纯地强调某环节的合理、有效。

2.物流质量

加强物流质量管理,是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途径,只有不断提高物流质量,才能不断减少和消除各种差错事故,降低各种不必要的费用支出,才能降低物流过程的消耗,增加物流企业的盈利,才能保持良好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客户,形成规模化的集约经营,提高物流效率,从根本上降低物流成本。

一般情况下,提高服务质量,物流成本就会增加。降低物流服务质量,物流成本也相应会降低。所以,在确定物流服务质量时,要以用户满意为前提,同时兼顾物流成本的合理。使两者的利益达到协调统一。

3.物流效率

提高物流效率,可以减少资金占用,缩短物流周期,降低储存费用,从而节省物流成本。

4.物流人才

(三)物流成本计算方法

常见的物流成本计算方法有以下两种:

1.标准成本法

标准成本法:用预期成本加上实际发生的与该标准偏差的那部分成本。

该方法广泛应用于制造成本的有效控制上,但很少有公司应用到物流配送活动中。2.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

完全成本法,也称分摊成本法、吸收成本法,是一种产品成本计算法。

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以下四种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

(1)实际完全成本法,即直接物料和直接人工的实际成本加上预定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

(2)标准完全成本法,即直接物料和直接人工的预定成本加上预定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

(3)实际变动成本法,即直接物料和直接人工的实际成本加上预定变动制造费用(不含固定制造费用)。

(4)标准变动成本法,即直接物料和直接人工的预定成本加上预定变动制造费用

(不含固定制造费用)。

(四)总成本分析

物流总成本TLC(TotalLogisticsCost)包括:

运输成本TC(TransportationCost)

存货成本IC(InventoryCost)

仓储成本SC(StorageCost)

订单处理和信息成本OIC(OrderandInformationCost)

批量成本BC(BatchCost)

即:

TLC=TC十IC十SC十OIC十BC

以上物流成本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物流供应链成本管理不是降低某一环节的局部成本费用,而是应当在满足一定顾客服务水平的基础上追求物流总成本最低,实现利润最大化。

1.盈亏平衡分析

盈亏平衡点是销售额恰好弥补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之和的点。当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如投资、成本、销售量、产品价格、项目建设期等)发生变化时。可能会影响管理部门决策的经济效果。若管理部门要决定是否将客户服务水平从90%提高至95%,就应该清楚需要增加多少销售额才能达到盈亏平衡。如果无法实现足够的销售额增长,就不应提高服务水平。

2.资金成本

所谓资金成本,是企业取得和使用资金而支付的各种费用,包括资金占用费和资金筹集费用。

介绍三种简单的资金成本计算法。

(1)简单资金成本

以银行贷款为例:银行贷款的利息在税前利润中扣除,银行贷款的筹资费用较少,只有比例很小的手续费,一般忽略不计。因此,银行贷款的资金成本率可用下式计算:

()T R K -=1K ――银行贷款资金成本率

R ――银行贷款年利率

T ――所得税税率

例:某公司向银行贷款400万元,年利率为6%,所得税率为33%,求银行贷款资金成本率。

K =6%×(1-33%)=4.02%

结果说明银行贷款的资金成本率低于贷款的利息率。但是,有时银行在贷款契约中要求公司在贷款总额中保留一定额度存放在银行作为补偿性余额,以保证银行的权益。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实际使用贷款的资金成本率会提高。计算如下:

()%1001⨯--=C

M T I K I ――贷款年利息额 M ――贷款总额

C ――补偿性余额

例:在上例中,假设银行要求公司保留贷款数额10%的存款,求银行贷款资金成本率。

此时的资金成本率高于没有补偿性余额时的资金成本率,原因是减少了可使用贷款资金。

(2)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加权平均资金成本也称综合资金成本。综合资金成本率是公司各种来源资金成本率与该资金来源占全部资金比重的乘积之和。

∑==n

j j j w K W K 1K W —综合资金成本率

W j —第j 种筹资方式占全部资金的比重

K j —第j 种筹资方式的资金成本率

n —筹资方式种类数

(3)机会资金成本

机会成本是把资金投入其他方面,而非投人目前考虑的项目时可能产生的报酬率。对于大多数决策而言,机会资金成本对既定决策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己经发生的实际资金成本的重要性。

如果公司资本有限,利率下限就是由于机会成本的原理所产生的边际投资回报率。投资回报根据内部报酬率(IRR)来计算决定。IRR 是可预见的合理的现金净流量额贴现为初始现金流出所依据的比率。

一些公司可能会根据风险高低对项目进行划分,或者根据所能获知的反映风险水平的回报率来区分项目。可以把各项目分为高风险、中等风险和低风险三类。高风险性项目包括,①对新产品进行的投资,因为市场对新产品的接受情况难以预测;②工厂新设备的投资,因

为:如果技术进步很快,设备就会在短时期内过时作废。预期高风险项目的回报率税后大约是25%,中等风险项目的税后回报率要达到18%,而低风险项目包括仓库投资、自有车队投资和存货投资,其税后回报率预计要达到lO%。如果公司不愿冒风险,就要把因存货减少而节约的资金用于另一项低风险投资上。

(五)降低物流成本的主要途径

由于实际物流情况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降低物流成本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变化不定的。常用的降低物流成本的主要途径有:

1.统进分销,连锁经营

(1)统一进货(2)统一资金(3)统一价格

(4)统一库存(5)强化销售

2.加快物流速度,扩大物流量

3.减少物资周转环节

4.采用先进、合理的物流技术

5.改善物流管理,加强经济核算

二.物流绩效分析

(一)绩效评价

1.关于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是对业绩和效率的一种事后的评价与度量以及事前的控制与指导,从而判断是否完成了预定的任务、服务水平、经济效益和所付出的代价。

绩效评价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1)可以提出和追踪任务目标的达到程度,并对其做出不同层次的量度,从而能够事先对活动进行控制。

(2)根据绩效评价,判断计划和任务的可行性与准确性。

(3)根据绩效评价进一步对工作进行改善,从而提出新的管理与控制目标。

(4)根据绩效评价,决定奖励、升迁和惩罚。

(5)根据绩效评价,判断本身的竞争能力,以确认今后的市场战略。

2.业绩度量

一般的绩效评价,对于业绩的度量可以做以下的细分:

①与产品工艺技术有关的业绩度量。

②与成本、收人、利润有关财务方面的业绩度量。

③与资源有关的业绩度量。

(二)物流的绩效评价

1.物流绩效评价的特殊性

在工业生产领域,绩效评价己经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成效,尤其对于工业企业的管理,绩

效评价成了管理上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

物流活动的特殊性、复杂性使物流系统很难具有恒定性,因此,物流过程绩效评价很难像工业生产绩效评价那样达到事先控制的目的。这些特殊原因使物流领域不可能完全搬用工业绩效评价的方法。

2.物流绩效评价的目的

通过物流绩效评价系统对物流作业进行监督、控制和指挥,以达到物流资源(人力、设施、装备、外包业务、资金)有效、合理地配置,并且向客户提供达到或者超过协议服务水平的有效服务。

3.物流绩效评价的方法

物流绩效评价可以分成单项的、基础的、基本业务绩效评价和总体物流活动的绩效评价两类。

(1)基本业务绩效评价

管理者应当对于整个物流活动做出分析,划分出若干最基本、最基础的、能够单独做出业绩评定的业务,这是基本业务绩效评价的前提条件。

基本业务往往通过以下指标进行绩效的判定:

①时间指标②工作水平指标

③成本指标④资源指标

(2)总体物流活动的绩效评价

物流活动的总体评价,实际上是物流企业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的评价。因此,物流企业应当是站在客户的立场上,对总体物流活动做出评价。

①内部评价②外部评价

第五节供应链一体化原则

在现代物流规划中,如何提供与现代制造模式和市场模式相协调的物流保障体系以满足来自制造、消费领域中的物流需求,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供应链一体化原则既是现代企业制造模式的新发展,也是现代物流系统服务模式(包含供应模式与经营模式)的新思想。

一.供应链一体化与物流系统运作模式

当今世界各种技术和管理问题日益复杂化和多维化,市场竞争已由企业间的竞争变为供应链间的竞争。

供应链一体化思想强调快速反应市场需求、战略管理、高柔性、低风险、成本-效益目标等优势,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连成一个资源共享的整体,使供应链上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协调配合。

在供应链一体化思想影响下。物流的运作模式必定发生深刻变化,体现在:

(1)物流的需求形式发生了变化。一体化要求物流的服务全程化,需求在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的每个领域均发生。

(2)物流的服务水平要求更高。供应链的无缝连接,要求物流服务的时间性更强、效率更高,物流服务更周到、更人性化。

(3)物流的技术装备要求更加现代化、自动化。

(4)物流的信息化程度更高。

二.供应链的特征

从供应链的结构模型看,供应链是一个网链结构,一般由围绕核心企业的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和用户、用户的用户组成。一个企业是一个节点,节点企业和节点企业之间是一种需求与供应关系。供应链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复杂性2.动态性3.面向用户要求4.交叉性

三.供应链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供应链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稳定的供应链和动态的供应链

根据供应链存在的稳定性划分,可以将供应链分为稳定的和动态的供应链。基于相对稳定统一的市场需求而组成的供应链稳定性较强,而基于相对频繁变化、复杂的市场需求而组成的供应链动态性较高。在实际管理运作中,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需求。相应地改变供应链的组成。

2.平衡的供应链和倾斜的供应链

一个供应链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的设备容量和生产能力(所有节点企业能力的综合,包括供应商、制造商、运输商、分销商、零售商等),但用户需求却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当供应链的容量能满足用户需求时,供应链处于平衡状态,而当市场变化加剧,造成供应链成本增加、浪费增加等现象,企业不是在最优状态下运作,供应链则处于倾斜状态。

平衡的供应链可以实现各主要职能(采购/低采购成本、生产/规模效益、分销/低运输成本、市场/产品多样化和财务/资金运转快)之间的均衡。

3.有效性供应链和反应性供应链

有效性供应链(EfficientSupplyChain):有效性供应链主要体现供应链的物理功能,即以最低的成本将原材料转化为零部件、半成品、产品以及在供应链中的运输等。

反应性供应链(ResponsiveSupplyChain):反应性供应链主要体现供应链的市场中介功能,即把产品分配到满足用户需求的市场,对未预知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等。

两种类型的供应链的比较见表3-2。

表3-2市场反应性供应链与物理有效性供应链的比较

市场反应性供应链物理有效性供应链基本目标尽可能快地对不可预测的需求做出反以最低的成本供应可预测的需求

应,使缺货、降价、库存最小化

制造的核心配置多余的缓冲库存保持高的平均利用率

库存策略部署好零部件和成品的缓冲库存产生高收入而使整个链的库存最小化

提前期大量投资以缩短提前期提前期尽可能短(不增加成本)

供应商的标准以速度、柔性、质量为核心以成本和质量为核心

产品设计策略用模块化设计以尽可能扩大产品差别绩效最大化而成本最小化

四.现代供应链管理的思想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计划和控制等职能。例如,伊文斯(Evens)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菲利普(Phillip)则认为供应链管理不是供应商管理的别称,而是一种新的策略,它把不同企业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最早人们把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放在管理库存上,作为平衡有限的生产能力和适应用户需求变化的缓冲手段,它通过各种协调手段,寻求把产品迅速、可靠地送到用户手中所需要的费用与生产、库存管理费用之间的平衡点,从而确定最佳的库存投资额。因此其主要的工作任务是管理库存和运输。供应链管理则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协调配合。

五.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四个主要领域,供应(Supply)、生产计划(SchedulePlan)、物流(Logistics)、需求(Demand)。如图3-11所示,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以Internet/Intranet为依托,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主要指制造过程)、满足需求来实施的。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计划、合作、控制从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零部件和成品等)和信息等基本内容。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和降低总的交易成本,并且寻求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这两个目标往往有冲突)。

在以上四个领域的基础上,供应链管理可细分为职能领域和辅助领域。职能领域主要包括产品工程、产品技术保证、采购、生产控制、库存控制、仓储管理、分销管理。而辅助领域主要包括客户服务、制造、设计工程、会计核算、人力资源、市场营销。

集成化供应链管理

同步化、集成生产计划

供应生产作业物流需求

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全球信息

网络

各种技术支持

图3-11供应链管理涉及的领域

供应链管理注重总的物流成本(从原材料到最终产成品的费用)与用户服务水平之间的关系。为此要把供应链各个职能部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供应链整体的力量,达到供应链企业群体获益的目的。

思考题:

1.简述物流系统规划的意义与特点。

2.简述物流系统规划的内容。

3.物流系统分析要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

4.叙述物流系统与活动系统的关系。

5.分析物流供应和物流需求的关系。

6.物流供需平衡的新模式与传统模式的区别是什么?

7.物流总成本包括哪几部分?

8.影响物流成本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9.物流绩效评价的方法有哪些?

10.供应链一体化思想对物流有什么影响?

11.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重点

系统一般具有4个特性: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 物流系统的概念:物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由所需输送的物资的物质实体、物流设施设备和工具、人员以及信息等若干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的,具有实现物资的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功能的有机整体。 物流系统的特点: 1)物流系统具有一定的整体目的性 2)物流系统是一个大跨度、复杂、动态性系统 3)物流系统构成要素之间存在“效益背反”的现象 4)物流系统作为其上位系统的子系统而发挥作用 5)物流需要通过信息的反馈加以控制 物流系统的构成 1)物流要素 物流要素是指人、财、物、设备、任务和信息这6个内部要素以及制度、法律、行政命令和标准化系统等外部支撑要素。 物流系统包括了作业子系统和信息子系统两大部分。 (1)作业子系统:是指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职能系统。 (2)信息子系统: 2)社会物流系统和企业物流系统 以物流系统的性质为标准,可以将物流系统划分为社会物流系统和企业物流系统。 (1)社会物流系统:是指以一个社会为范畴,面向社会为目的的物流系统。社会物流系统又称为大物流系统,包括石油、天然气、粮食的储运系统,以及港口的储运系统、军训物质的调运系统等。 (2)企业物流系统:包括3种不同的企业物流系统 ①生产企业物流系统:由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物流组成。 ②商业企业物流系统:相比生产企业物流系统简单,其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配送中心或物流中心。 ③物流企业物流系统:也就是第三方物流系统,基本上由运输系统、仓储系统、信息系统等组成。 1)物流系统的流动结构 物流系统就像是一个完整的流,它具有流的5个流动要素: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程。 物流系统的功能包括基本功能、组织功能、延伸功能3方面内容。 1)物流系统的基本功能 满足物的位移及其服务的需要,是物流系统一切活动的基本出发点。 2)物流系统的组织功能 是一般物流系统都具有的功能,如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和物流信息处理功能,这也是物流系统的作业环节和组织管理环节。 3)物流系统的延伸功能 就是系统的增值服务部分。增值性的物流服务包括以下几层含义和内容: (1)增加便利性的服务 (2)加快反应速度的服务 (3)降低成本的服务 (4)拓展空间的服务

物流运营管理的概念及基本原理

物流运营管理的概念及基本原理物流运营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对物流网络、物流流程和物流资源的规划、组织、指导、协调、控制以及优化,实现物品从生产、采购、仓储、配送和售后服务全过程的高效、准确、快捷和低成本管理,达到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和获得竞争优势的目的。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物流运营管理已被视为物流管理的核心和灵魂。 简而言之,物流运营管理就是把物流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到企业实际操作中,通过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实现物流效率、服务质量、成本和效益的协调统一。 物流运营管理具有以下几个基本原理: 1. 系统原理 物流运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许多子系统和要素,如采购、仓储、运输、配送、信息等。因此,物流运营管理必须把企业的物流网络、流程、资源和信息整合成一个统一的物流系统,并实现各要素的协调和优化。

2. 效益原理 物流运营管理应该以企业的效益为最终目标,通过提高物流效率、服务质量和降低成本等方法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获得长期发展机会。企业的物流运营管理应该是以效益为导向,坚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原则,实现客户满意和公司效益的统一。 3. 信息化原理 物流运营管理需要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系统,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软件、设备以及网络技术等手段,实现物流各要素的协调和优化。信息化系统可以提高效率、增强企业的销售和服务能力,保证实时跟踪和监控物流全过程,优化物流决策和管理。 4. 灵活性原理 物流运营管理需要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及时的调整和反应。企业需要依据市场需求、技术变化、订单变化和物流资源的变化等要素来进行物流路径的抉择、物流系统的更新和合理安排,以达到适应性强、响应迅速的物流运营管理。

物流管理的概念及基本原理

物流管理的概念及基本原理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物流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物流管理将物流活动与企业的财务、采购、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物流成本最小化和效率最大化为目标,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物流管理的概念 物流管理是对企业的物流活动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全过程,它涉及到用户、公司、社会和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是一种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管理模式。 物流管理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同时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实现物流活动的最优化。 物流管理的基本原理 1.物流成本最小化原理

物流成本最小化是物流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是通过精细的物流规划和运作,尽可能地降低物流成本,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物流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运输成本、库存成本、物流信息成本和管理成本等。物流管理人员需要通过优化物流流程、降低库存成本、提高运输效率等方式来降低物流成本。 2.物流服务质量最大化原理 物流服务质量是评价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是指企业通过物流活动为客户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物流服务质量包括交货时间、货物损耗率、准确度、快捷度等多个方面的指标。物流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提高物流服务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物流资源充分利用原理

物流管理人员需要合理配置物流资源,充分利用物流设备、仓库和人员等资源,提高物流效率和生产率,降低物流成本。 通过合理的设备维护和运行管理,物流管理人员可以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设备效率,降低设备损坏和故障率。通过合理的人员配置和培训,物流管理人员可以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降低招聘和培训成本。 4.物流信息化管理原则 物流信息化管理是物流管理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利用信息技术来集成和管理物流信息,以实现物流流程自动化和信息化,提高物流效率和质量。 物流信息化管理包括物流信息采集、信息储存、信息处理和信息使用等多个方面。物流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改善信息系统,加强信息共享和协作,以实现信息化物流管理。 结语

(完整)物流系统规划及其分析设计重点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物流系统概述 一、物流系统的含义:是指按照计划为达成物流目的而设计的相互作用的的要素的统一体. 二、物流系统的构成要素 1、系统资源要素:人、财、物、设备、信息、任务 2、物流功能要素: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 3、节点路线要素(网络要素):工厂、商店、码头、物流中心、车站等 4、支撑手段要素:体制、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标准化系统 5、物质基础要素:物流设备、物流装备、物流工具、信息技术、组织管理 6、系统的流动要素: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程、流速 第二节、物流系统化推进 一、物流系统化 物流系统化含义:为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和效益,把物流各个环节联系起来看成一个大的物流系统,并进行整体设计和管理,以最佳的的结构、最好的配合,充分发挥其系统功效、效率,实现整体物流合理化。 物流系统化目标:(5s)是物流系统具有良好的服务性、快捷性、库存合理、设施规模适当、面积和空间利用率高。 物流系统化的原则: 1大量化 2计划化 3短距离化 4共同化 5标准化 6信息化 三、需要首先掌握的物流系统设计的基本要素:1商品种类item 2商品数量quantity 3商品流向route 4服务水平service 5需求时间time 6物流成本 第三节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 物流系统规划设计含义 物流系统规划一般含义:对拟建的物流系统做出长远的、总体的发展计划与蓝图. 物流系统规划与物流系统设计 (1):相同之处:a都属于物流项目的高级阶段内容上不包括项目图纸设计 b、理论依据相同、基本方法相同 (2):不同之处:a、目的不同 b、内容不同 四、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类型及其内容 物流系统规划设计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新建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一是原有物流系统向新型物流系统转变的改造规划与设计.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主要内容:1物流战略规划 2物流系统模式设计 3物流功能要素规划与设计 4作业流程规划与设计 5物流设施规划与设计 6物流系统的规划与设计(课本16页图了解) 第四节物流系统的诊断与分析 物流系统诊断分析的要求 1以整体为目标 2以特定问题为目标 3运用定量方法 4凭借价值判断 四、物流系统诊断分析的要素(p18) 对物流系统分析,一般要考虑以下目标:1物流系统目标2替代方案3模型4费用和效益5评价标准 五、物流系统诊断分析的原则(p18) 1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个因素综合考虑 2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 3子系统和整个系统相结合 4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第二章物流战略规划 第一节物流战略概述 一物流战略概念

物流系统规划重点背诵版

1、物流系统的构成要素: (1)系统资源要素(2)物流功能要素(3)节点路线要素 (4)支撑手段要素(5)物质基础要素(6)系统流动要素 2、物流战略概念:企业在充分了解市场环境和物流环境及分析自身物流条件的基础上,为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以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对企业物流发展目标、实现物流发展目标的途径和手段所进行的总体谋划。 3、物流战略内涵: 战略态势、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 战略方针、战略优势、战略部署 4、企业战略环境分析方法: (1)SWOT分析法:将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O)与威胁(T),内部条件的优势(S)与劣势(W)同列在一张十字形图表中加以对照,可一目了然,又可以从内外环境条件的相互联系中作出更深入的分析评价。 (2)波特的五种竞争力量分析:一个行业的竞争,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即潜在的加入者、代用品的威胁、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供应者讨价还价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间的抗衡。 5、目标服务水平的确定: 原则:(1)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2)以保证竞争优势为原则 方法:(1)选择用户最关心的指标(2)以满意度表示客户服务水平(3)以客户满足率表示客户服务水平(4)以销售收入来衡量 (5)根据市场占有率上升速率和利润下降速率指标分析客户服

务水平 确定目标服务水准要处理好的关系: (1)客户服务要求与企业成本支出的关系 (2)处理好目标市场网店设施数量与成本的关系 服务水平持续改进的分析方法:敏感度分析; 修正:设施选址修正,工作周期修正,安全库存修正。 6、物流战略计划的内容:设施选址决策、库存决策、运输决策 7、物流结点的功能及作用: (1)衔接功能(2)信息功能(3)管理功能 物流结点的种类: (1)集货中心(2)分货中心(3)配送中心 (4)转运中心(5)仓储中心(6)流通加工中心 8、物流设施场址选择的影响因素: 地区选择应考虑的因素: (1)销售目标市场及客户分析(2)资源市场及供应商分布条件(3)交通便利条件(4)土地条件(5)自然条件(6)人力资源条件(7)社会环境与政策条件(8)其他基础设施 对具体地点位置的影响因素: (1)城市的大小(2)地价、用地的政策限制与发展 (3)与外部的衔接(4)场址周边自然地理环境(5)居民态度 9、系统布置设计基本要素: 工厂系统布置设计基本要素:(1)产品(2)产量(3)生产路线

物流系统规划

物流: 供应链活动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要而对商品、服务以及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进行的规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 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的结合。 物流规划系统: 对物流的发展进行规划和设计,是对物流进行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是一种战略性的全局部署方案,要求运用系统思想、统筹全局和权衡利弊来编制的发展规划。 指确定物流系统发展目标和设计达到目标的策略与行动的过程,实际就是对整个物流系统的计划。物流系统是一个涉及领域非常广泛的综合系统,它涉及交通运输、货运代理、仓储管理、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务、营销策划等领域,其规划的内容主要有发展规划、布局规划、工程规划三个方面,可以说物流系统规划是对物流战略层面的计划与决策。 物流系统构成要素: 系统资源要素、物流功能要素、节点线路要素、支撑手段要素、物质基础要素(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程、流速) 物流战略的四个层次: (1)全局性战略:关键措施:建立用户服务的评价指标体系,实施用户满意工程 (2)结构性战略 ①渠道设计:优化物流渠道、重构物流系统,以降低供应链物流成本。 ②网络分析:库存分析、用户调查、运输方式分析、信息及其系统状况分析、合作伙伴 绩效评价等为优化物流系统提供参考。 目的在于改进库存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增强信息交流与传递效率。 (3)功能性战略:运输工具的使用与调度优化、采购与供应方法策略的采用、库存控制及其仓储管理的实施。 (4)基础性战略:包括组织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政策与策略管理、基础设施管理 物流的重要性: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物流成本在GDP中占有很高的份额、生产模式的影响、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客户服务、信息技术、环境要求 PEST分析: 政治法律(P):制度、体制、方针、政府的稳定性、环保立法和反不正当竞争、对国外企业的态度、法律法规 经济(E):GNP的变化财政货币政策、利率、汇率、通货膨胀、失业率、可任意支配的收入、市场需求价格政策 社会文化(S):民族特征、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教育水平、生产方式、就业预期、人口增长、风俗习惯 技术(T):(如冷藏、恒温、去湿、保鲜技术;运输装载技术,通讯,识别)、国家研究、发支出、行业开发支出、专利保护状况、新产品新技术商品化、互联网的发展 SWOT分析: SWOT是一种战略分析方法,通过对被分析对象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加以综合评估与分析得出结论,通过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来清晰地确定被分析对象的资源优势和缺陷,了解对象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从而在战略与战术两个层面加以调整方法、资源以保障被分析对象的实行以达到所要实现的目标。 竞争优势 指一个企业超越其竞争对手的能力,或者指公司所特有的能提高公司竞争力的东西。 竞争优势可以是以下几个方面:技术技能优势、有形资产优势、无形资产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组织体系优势、竞争能力优势

物流运输系统规划

物流运输系统规划 设计报告 班级 10161 组号 03 组长 组员02陈恒 07刘莹 19许文君 目录 第一章物流运输系统规划的内容 1.1物流运输系统规划的内容 1.1.1影响运输系统规划设计的因素

1.1.2运输系统规划设计标准 1.2 物流运输系统规划的原则 1.3 物流系统运输线路选择 1.3.1 运输线路选择的因素 1.3.2 运输线路选择方法 第二章案例分析 2.1案例一 2.2 案例二 第三章方案设计 3.1 设计背景 3.2 运输系统流程分析 3.3 运输系统问题分析 3.4 解决方案 3.4.1 运输路线与方式的最优选择 3.4.2.车辆的调度优化与解决空载行驶问题的方案

第一章物流运输系统规划的内容 1.1物流运输系统规划设计的内容 1)确定物流运输战略 物流运输战略是为寻求物流的可持续发展,就物流运输的目标以及达成目标的途径与手段而制订的长远性、全局性的规划与谋略。物流运 输战略的确定直接决定运输系统规划的其他要素。在进行运输系统规划 设计时,首先需要对运输系统所处环境进行分析。环境分析主要包括国 家的宏观运输政策、运输市场的发展状况、物流系统综合战略、其他物 流节点的情况等。在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运输系统战略,明确运输系统规划的方向。 2)选择运输路线 在组织运输系统完成货物的运送工作时,通常存在多种可供选择的运输路线。运输工具按不同的运输路线完成同样的运送任务时,由于运 输工具的利用情况不同,相应的运输效率和运输成本也会不同。因此, 选择时间短、费用省、效益好的运输路线是运输系统规划设计中的一项 重要内容,这也是运输战略的充分体现。 3)选择运输方式 如何选择适当的运输方式、运输战略是物流运输合理化的重要问题。 一般来讲,可以在考虑具体条件的基础上,对货物品种、运输期限、运 输成本、运输距离、运输批量以及安全性等具体项日作认真研究考虑, 可以使用一种运输方式也可以使用联运方式。 4)运输过程控制与信息系统 物流运输系统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有效的过程控制。由于运输过程的瞬间变动性,对运输过程控制的难度远远高于对固定节点的控制,因此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战略规划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战略规划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是指为了打造高效、灵活和可持续发展的物流系统,通过对物流网络、运输方式、仓储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规划与设计,实现物流战略目标的过程。物流战略规划是指通过制定长期物流战略 目标和策略,为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提供指导和支持。 1.物流网络规划:物流网络规划是指确定物流网络的布局、接驳点、 运输路径等,以确保物流运输的高效性和灵活性。物流网络的规划应考虑 到市场需求、运输距离、运输成本、环境影响等因素,并进行数据分析和 模型建立,以优化物流网络的结构和布局。 2.运输方式规划:根据不同的运输需求和特点,选择最适合的运输方式。例如,对于长距离运输,可以考虑铁路或海运;对于大宗货物运输, 可以考虑公路运输;对于轻量货物和快递运输,可以考虑航空运输。运输 方式的规划应考虑到运输时间、成本、可靠性等诸多因素,并综合考虑不 同运输方式的优缺点,以达到最佳的运输效果。 3.仓储管理规划:仓储管理规划是指对仓储设施的布局、容量规划和 操作流程进行设计和优化。根据物流需求和货物特点,确定仓储设施的数量、位置和大小,并制定出入库管理、库存控制、分拣和装载等操作流程。仓储管理规划应考虑到货物流动性、存储成本、操作效率等因素,以提高 仓储效率和满足客户需求。 4.信息技术规划:信息技术在物流系统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 技术规划是指根据物流需求和目标,确定适合的信息系统和技术支持。例如,建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订单管理、运输跟踪、库存管理等功能;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提高物流运作效率

和可视化管理。信息技术规划应考虑到企业实际情况和资源限制,以提高信息化水平和信息化管理能力。 物流战略规划是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基础,对物流系统的未来发展和运营方向起到引导和决策的作用。物流战略规划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设定:制定长期物流战略目标,包括物流成本降低、服务水平提高、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目标。目标设定应考虑到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市场需求,以实现持续发展和提高企业竞争力。 2.策略选择:确定实现目标的策略和措施。例如,选择合适的物流供应商合作伙伴、实施高效运输计划、提高仓储管理效率、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等。策略选择应考虑到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并综合考虑外部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影响。 3.绩效评估:制定物流绩效评估指标,对物流系统的运营和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绩效评估可以通过运营数据分析、客户反馈、成本效益分析等方式进行,以及时调整策略和措施,提高物流系统的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4.持续改进:物流战略规划是一个持续循环的过程,需要不断进行评估和改进。物流环境和需求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物流战略规划需要及时调整和优化,以适应新的挑战和机会。 综上所述,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和物流战略规划相辅相成,通过对物流网络、运输方式、仓储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规划与设计,实现物流战略目标,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和竞争力。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和物流战略规划需要与企业的业务需求和市场环境相结合,定期进行评估和改进,以持续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益和质量。

物流系统规划要点

物流系统规划要点 第一章物流系统规划 掌握 一. 物流系统的构成原则、构成要素与设计的影响因素 系统具有整体性、综合性、最优性 物流系统的构成原则:1、物流系统各构成要素间具有良好的协调性(各物流要素按一定比例合理组合、组织结构合理)。2、各要素之间的交换价值能够促进系统整体工作的绩效;3、要素并不要求个体上达到最佳或者最优设计,而关键在于构成物流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综合关系。 物流系统的构成要素:1、人力资源、2、资金要素、3、功能要素、4、物流设施、5、物流设备、6、组织与管理、7、物流信息系统。 影响物流系统设计的因素:1、物流服务需求;2、行业竞争力;3、地区市场差异;4、物流技术进展;5、流通渠道结构;6、经济进展 二. 物流系统规划的内容与过程 内容通常包含:1、客户服务目标(服务水平、功能定位);2、物流网络(物流节点的选址、物流节点的数量、功能、运输通道);3、物流节点的内部布局;4、仓储系统;5、运输管理;6、运营管理;

7、管理组织。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层次:1、战略层面(长期,超过一年,设施的数量、规模、位置;运输方式的选择;制定采购政策;物流节点的功能定位;订单选择);2、策略层面;中期,短于一年,库存定位、物流节点内部布局;物流节点的功能;物流作业流程;设施设备选择; 3、运作层面:短期、每天、每小时,发出订单时间;确定补货时间;确定发货程序。 节点的基本概念***物流网络是物流活动的载体,其结构是由执行运动使命的各类线路(铁路、公路、航空、水路等)与执行停顿的节点两种基本元素所构成。线路与节点相互联系、相互配置,他们的结构、构成、联系方式不一致,形成了不一致的物流网络。 所有的物流活动都是在线路与节点上进行的,线路上进行的物流活动要紧是运输,物流功能要素中的其他功能要素,都是在物流节点上完成的。物流节点是物流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物流效率的发挥依靠于物流节点的位置与功能配置。 节点的功能与作用**1、物流处理功能;2、衔接功能(衔接作用表现在:A、通过物流节点将不一致运输方式或者同一运输方式连接起来,通过多式联运,实现集疏运输与干线运输与干线运输与干线运输的衔接;B、通过物流节点将运输、仓储、加工、搬运、包装等物流功能联系起来,实现物流作业一体化);3、信息功能;4、管理功能 节点的分类**1、转运型物流节点;2、配送中心;3、物流中心;

物流规划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物流规划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一、引言 物流规划是指对企业物流活动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以实现物流效率的最大化和成本的最小化。物流规划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战略目标、市场需求、资源配置等多方面因素。本文将从物流规划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物流规划的基本概念 物流规划是指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市场需求,对物流网络、设施、流程等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以提高物流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的一系列活动。物流规划的核心是要实现供应链的高效运作,从供应商到消费者的整个物流流程都需要被纳入考虑范围。 三、物流规划方案的设计原则 1. 战略一致性原则 物流规划方案的设计应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例如,如果企业的战略目标是追求低成本,那么物流规划方案应该着重考虑如何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输效率等。 2. 市场导向原则 物流规划方案的设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应根据市场对产品的需求量、种类、时效性等特点,合理规划物流网络和流程,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3. 综合优化原则

物流规划方案的设计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供应商、生产、仓储、运输等环节,以实现整个供应链的最优化。例如,可以通过优化仓储布局、改进运输方式等手段来降低物流成本。 4. 灵活性原则 物流规划方案的设计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企业战略的调整。例如,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物流网络和流程应能够及时调整,以保持供应链的高效运作。 四、物流规划方案的实施步骤 1. 数据收集与分析 物流规划方案的实施首先需要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包括市场需求、供应商情况、运输成本、仓储能力等方面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当前物流状况,为后续的规划提供依据。 2. 目标设定与策略选择 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企业需要设定物流规划的目标,并选择相应的策略。例如,如果目标是提高物流效率,可以选择优化仓储布局、改进运输方式等策略。 3. 物流网络设计 物流网络设计是物流规划方案的核心内容之一。根据企业的物流需求和策略选择,设计合理的物流网络。物流网络设计包括供应商选择、仓储布局、运输路线规划等方面。 4. 流程改进与优化 物流规划方案的实施还需要对物流流程进行改进与优化。通过分析物流流程中的瓶颈和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以提高物流效率。

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方案

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方案 一、背景和目标: 随着全球贸易的不断发展,物流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物流系统成为实现供应链高效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并提高物流效率,我们提出了以下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方案。 本方案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智能化、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物流系统,以提高物流供应链的效率和质量,减少运输时间和成本,满足用户和企业的需求。 二、系统结构和功能: 1. 系统结构:物流系统由供应商、运输商、仓储和配送中心、顾客等组成。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各方的信息互通和协同运作。 2. 功能模块: - 供应商模块:提供货物及相应的物流信息,实现订单管理、供应链可视化等功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和准确性。 - 运输商模块:提供货物运输服务,根据订单分配合适的运输资源和路径,实现路线规划、运输跟踪等功能,优化运输效率和成本。 - 仓储和配送中心模块:负责接收、存储和管理货物,并根据

需求进行分拣和配送。通过优化仓储布局和配送路线,提高货物处理能力和配送效率。 - 顾客模块:提供查询订单、下单、支付等功能,使顾客能够方便快捷地进行物流操作,并获得实时的物流信息。 三、关键技术和创新点: 1. 应用物联网技术:利用物联网技术将各个环节和物流设备连接起来,实现对物流全流程的实时监控和控制,提高运输安全性和运输效率。 2. 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物流系统的智能化水平,通过数据分析和预测,优化运输路径和调度计划,降低运输成本。 3. 建立统一的物流信息平台:通过建立统一的物流信息平台,实现订单管理、物流跟踪、数据分析等功能,提供实时、准确的物流信息,提升物流供应链的可视化和管控能力。 四、实施计划和推广策略: 1. 实施计划:按照阶段性和系统模块化的原则,逐步推进物流系统的建设。先对供应商和运输商进行系统建设,在验证和完善功能后再逐步扩展至仓储和配送中心和顾客模块。 2. 推广策略:通过与企业和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合作,逐步拓展物流系统的应用范围和推广渠道。同时,积极宣传系统的优势和效益,提高用户和企业的使用意愿。

AGV智能物流系统路径规划及优化算法

AGV智能物流系统路径规划及优化算 法 随着智能物流系统的应用日益广泛,自动导引车(AGV) 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货物搬运和路径规划的任务。在众多的AGV路径规划算法中,如何有效地规划出最优的路径,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本文将介绍AGV智能物流系统路径规划及优化算法的原理和方法。 一、AGV智能物流系统的路径规划原理 AGV智能物流系统的路径规划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地图建模:首先需要对物流环境进行建模,通常使用图 论的方法,将物流环境抽象为一张有向图或无向图。节点表示货物堆放点或运动点,边表示运输路径,边的长度表示路径长度或运输时间。 2. 状态定义:对每个节点定义合适的状态,如起始状态、 目标状态、障碍状态等。起始状态为货物的出发点,目标状态为货物的目的地,障碍状态为不可通行的区域。

3. 轨迹生成:根据路径规划算法生成AGV的轨迹,将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路径按照时间顺序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轨迹。轨迹生成需考虑AGV的运行速度、转弯半径等参数。 4. 路径选择:在多个路径中选择最优路径,常用的方法有 A*算法、Dijkstra算法、最短路径树算法等。这些算法根据启 发式函数或权重值来评估路径的优劣。 二、AGV智能物流系统的路径规划方法 AGV智能物流系统的路径规划方法可以分为静态路径规划 和动态路径规划两种。 1. 静态路径规划:静态路径规划是指在物流系统启动前, 事先规划好AGV的运输路径。这种方法适用于物流环境相对 稳定的情况,路径规划只需做一次,之后不再变化。 静态路径规划算法主要有Dijkstra算法和最短路径树算法。Dijkstra算法是一种基于图的搜索算法,通过优先级队列维护 待搜索节点集合,逐步扩展路径长度最短的节点。最短路径树算法则是通过构造一棵以起始节点为根节点的树,逐步扩展路径长度最短的节点,直到达到目标节点为止。 2. 动态路径规划:动态路径规划是指在物流系统运行过程中,根据实时的物流需求和环境变化,实时规划AGV的运输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中的基础设施布局与优化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中的基础设施布局与优 化 物流系统是现代物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物流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通过合理的基础设施布局与优化,可以提高物流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并加强物流网络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物流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中,基础设施布局与优化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一、基础设施规划 基础设施规划是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第一步,它关乎到物流网络的连通性和覆盖面。在进行基础设施规划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1 选址策略 选址策略是基础设施规划中的重要环节,需要考虑与供应商、客户和交通网络的距离关系,选择离主要交通干线较近、便于货物集散的地理位置。另外,对于大型物流园区或仓储中心,要保证场地的规划合理、利用率高、交通便利。 1.2 多式联运规划 物流系统中,多式联运即指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与转运。在基础设施规划中,要考虑到不同的运输方式,如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等,并合理设置货物的转运枢纽。通过多式联运,可以充分发挥各个运输方式的优势,实现物流运输方式的综合优化。 1.3 仓储设施规划 仓储设施是物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货物的储存、组织和配送效率。在规划仓储设施时,要根据业务需求和货物特性,选择适当的仓库类型,

如普通仓库、冷藏仓库、危险品仓库等。另外,还要考虑库区的划分、货架的设置以及仓库管理系统的引入等,以提高仓储效率和减少操作错误。 二、基础设施优化 基础设施的优化可以进一步提高物流系统的运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使得物流活 动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在进行基础设施优化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运输网络优化 运输网络是物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对运输网络进行优化,可以实现 优化运输成本、减少运输时间和提高服务水平的目标。运输网络的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优化分区和路线,合理选择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定期进行运输线路的评估和调整,并引入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运输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2.2 仓库布局优化 仓库布局是物流系统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合理的仓库布局可以提高仓库的货物 存储密度和作业效率。在仓库布局优化时,可以采取合理的货架设置、货物分类和贮存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仓库空间,以减少货物的移动距离和作业时间,并提高货物的存取效率。 2.3 信息系统优化 信息系统在物流系统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信息系统的优化,可以实 现物流信息的实时跟踪和共享,提高物流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在信息系统的优化中,可以引入物流管理系统、仓库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等,通过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处理,为物流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中的基础设施布局与优化是确保物流运作高效、成本低廉、服务质量优良的关键环节。通过合理的基础设施规划和优化,可以实现物流网络的完善、运输效率的提高和信息共享的优化,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物流

运输管理的概念及基本原理

运输管理的概念及基本原理运输管理是指管理和控制物流系统中的货物流动过程,它涉及到运输计划、运输工具、物流设施、运输信息等多个方面。运输管理是物流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的运作效率和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物流系统的效益和客户满意度。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运输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一、运输管理的概念 运输管理的本质是要达到经济、快捷、安全的货物流动。同时,它还涉及到成本、服务、品质等多个方面。从运输管理的角度看,物流可以分为供应链物流和配送物流。供应链物流主要关注的是整个生产售后的物流流程,而配送物流则专注于从仓库和配送中心向客户提供货物的流程。 运输管理的目标有以下几个: 1. 降低物流成本。运输管理可以通过优化运输模式、减少中间流通环节、降低运营成本等方式来降低物流成本。

2. 提高物流运作效率。运输管理可以通过提高物流运作的流畅性、减少货损、提高车载率等方式来提高物流运作效率。 3. 提高客户服务水平。运输管理可以通过提高配送效率、加强运输信息反馈等方式来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二、运输管理的基本原理 1. 运输计划的制定 运输计划是管理运输活动的关键环节。在制定运输计划时,需要根据产品性质、市场需求、供应能力、交通状况等多个因素来确定货物的数量、装载方式、运输路线、运输工具等。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运输计划,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效率并提高服务质量。 2. 运输工具的选择 运输工具主要包括铁路、公路、船舶、空运等几类。在选择运输工具时,需要根据商品性质、货量大小、运输距离、货运时间

等因素进行判断。同时,还需要对各种运输工具的优缺点、费用、运输速度等因素进行评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运输方式。 3. 物流设施的建设 物流设施包括仓储设施、装卸设施、停车场等。这些设施的建设和使用对物流运作效率、配送效率、成本等因素都有影响。在建设和使用物流设施时,需要考虑物流系统的整体规划,合理安排各个环节的设施。 4. 运输信息的管理 运输信息涵盖运输计划、货物状态、车辆位置等多个方面,这些信息是运输管理的重要依据。在信息管理上,需要实现信息的实时采集、传递和处理,使信息能够及时有效地传递到各个环节和相关人员手中。 5. 安全管理

物流规划原理与方法

第一章物流与物流学 1、物流的概念 (1)中:物品从供应链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中,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 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优化管理来满足顾客要求的过程。 (2)美: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而对商品、服务以及相关信息 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及储存进行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 2、物流的作用P11 3、物流活动的分类 (1)按照物流的环节和属性:采购物流、销售物流、生产物流、回收物流; (2)按照物流活动的空间范围分:地区物流、国内物流、国际物流; (3)按照物流系统的性质分:社会物流、行业物流、企业物流; (4)按照物流的主体分:自理物流、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 (5)按照处理温度控制的要求分:常温物流、低温物流。 4、物流的特征P13 5、物流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1) 与物的位移u相关活动:主要包括运输、配送、输送和装卸、搬运等。位移活动 创造了物品在空间上、时间甚至形式上的价值,位移活动将生产者与消费者联系了起来,并且扩大了物流系统的其他功能。 (2) 与物的储存相关的活动:主要包括堆放、仓库管理、库存控制、分拣、分拨、物 料控制等,克服生产与市场在季节、时间上差异创造时间效益的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生产的连续性。 (3)与物的信息相关的活动:通过收集处理与物流活动相关的信息,使物流活动功能有 效、顺利地进行 (4)与增值服务相关的活动:主要包括商品检验、贴标签、清洗、分拣、直达运送、流 程优化重组、存货质押等,是为了满足客户需要而提供的延伸业务活动,是物流的生命力所在。 (5)与物的贸易相关的活动:主要包括集中采购、流通加工、组装服务等,主要是指在 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模式下的物品交易活动。 第二章物流系统及其规划 1、物流系统的定义P23 2、物流系统的环境因素P26 3、物流系统的构成要素 (1)物流系统的物质基础要素 a、物流设施:指从事物流活动所需的物质空间的聚积体,如物流园区、物流中心、 配送中心及其内部的仓库、道路、停车场等,物流设施具有空间固定性,是物

现代物流管理中的物流策略规划

现代物流管理中的物流策略规划 一、物流策略规划的概念和意义 现代物流管理中的物流策略规划是指企业在实施物流管理时,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物流规划和策略。其目的是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使企业的物流系统能够更好地为企业的经营目标服务,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物流策略规划在现代物流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和全球化竞争背景下,物流已成为企业竞争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物流策略规划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满足客户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实现企业目标和价值的最大化。 二、物流策略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1.物流战略规划的内容 物流战略规划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物流目标:指企业物流系统所要实现的目标和指标,如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配送速度,提高物流服务质量等。 (2)物流组织结构:指物流部门的组织和管理结构、制度和流程等。

(3)物流流程设计:包括订货、发货、库存控制、运输、配送等各个流程的规划和设计。 (4)物流技术装备:包括物流信息系统、物流设备和工具、物流仓储设施等。 (5)物流服务水平:包括物流服务的质量、速度、灵活性、可靠性等指标。 2.物流战略规划的方法 物流战略规划通常采用以下方法: (1)分析评估:通过市场调研、企业内部分析和对客户需求的了解,确定企业物流系统所面临的问题与机遇,制定物流规划目标和指标。 (2)制定策略:基于分析评估的结果,制定物流战略和规划方案,确定节约成本、提升服务、提高效率等具体措施。 (3)实施计划:将制定的物流规划和方案转化为具体实施计划,并安排时间表和资源配备,为实施提供保障和支持。 (4)执行监督:对物流规划和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通过数据分析和指标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方案。 三、物流策略规划的作用和影响 物流策略规划的作用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物流系统规划及原理策略物流运输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 第一节物流系统及其规划 物流系统规划是指确定物流系统发展目标和设计达到目标的策略与行动的过程。 一.物流系统规划的意义 1.有利于城市建设与发展 2.有利于物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有利于物流用地的合理布局和物流设施的合理配置 4.有利于物流企业经营管理 5.有利于制造业的生产组织与优化 二.物流系统规划的特点 物流系统规划将对象视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从全局的观点出发,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从整体上进行宏观控制。系统规划要遵循“局部服从全局、个别服从整体、微观服从宏观、治标服从治本、眼前服从长远、子系统服从大系统”的原则。 1.物流系统规划是综合规划 2.物流系统规划是动态规划 3.物流系统规划是过程规划 三.物流系统规划的程序与主要内容 现代物流系统规划由调查分析、需求及服务水平预测、规划、评价与实施四个阶段构成,具体程序如图3-1所示

1.调查分析阶段 对物流系统所需的各项资料进行调查分析,是物流规划的基础性工作。 调查内容: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物流设施现状及规划情况、物流流动情况。 调查分析的目的:确定物流系统规划的目标和发展阶段、规划物流系统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确定物流的发展趋势。 2.需求及服务水平预测 物流需求预测是物流系统规划的主要部分,对物流用地、物流企业、物流基础设施布局、数量和容量进行调查分析预测、需求与服务水平预测,为物流系统的规划和评价提供依据。 社会经济发展 目标与阶段分析 服务能力与分析 现状与趋势分析 物流流动调查 物流设施与规划 调查与分析 预测 物流网络分析 物流分布量预测 物流生成量预测 物流链选择预测 规划 发展规划 布局规划 管理模式设计 工程规划 物流发展战略与对象 物流用地与设施布局 物流模式 设计 评价与实施 技术性评价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经济性评价 实施 反馈 物流工程 项目安排 反馈 图3-1现代物流系统规划的工作程序

物流系统规划及原理策略物流运输行业资料

物流系统规划及原理策略物流运输行业资料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 第一节物流系统及其规划 物流系统规划是指确定物流系统发展目标和设计达到目标的策略与行动的过程。 一.物流系统规划的意义 1.有利于城市建设与发展 2.有利于物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有利于物流用地的合理布局和物流设施的合理配置 4.有利于物流企业经营管理 5.有利于制造业的生产组织与优化 二.物流系统规划的特点 物流系统规划将对象视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从全局的观点出发,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从整体上进行宏观控制。系统规划要遵循“局部服从全局、个别服从整体、微观服从宏观、治标服从治本、眼前服从长远、子系统服从大系统”的原则。 1.物流系统规划是综合规划 2.物流系统规划是动态规划 3.物流系统规划是过程规划 三.物流系统规划的程序与主要内容 现代物流系统规划由调查分析、需求及服务水平预测、规划、评价与实施四个阶段构成,具体程序如图3-1所示

图3-1现代物流系统规划的工作程 1.调查分析阶段 对物流系统所需的各项资料进行调查分析,是物流规划的基础性工作。 调查内容: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物流设施现状及规划情况、物流流动情况。 调查分析的目的:确定物流系统规划的目标和发展阶段、规划物流系统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确定物流的发展趋势。 2.需求及服务水平预测

物流需求预测是物流系统规划的主要部分,对物流用地、物流企业、物流 基础设施布局、数量和容量进行调查分析预测、需求与服务水平预测,为物流系统的规划和评价提供依据。 3.规划阶段 现代物流系统规划的内容主要有发展规划、布局规划、工程规划三个方面,具体包括物流业或物流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物流用地布局与物流基础设施布局、物流链设计以及物流信息系统规划等,如图3-2所示。 图3-2物流系统的主要规划内 4.评价与实施阶段 物流系统规划的评价体系通常包括三个主要方面: 物流规划的技术性能评价 物流规划方案的经济评价 物流规划的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通过评价物流系统的多个备选方案,有利于选择最优的物流系统方案,从而使实施阶段建设成本最小化和运营阶段经济效益最大化。 制定规划时提出方案的实施办法,包括阶段、政策、措施、工程等等。 四.物流系统规划的基本原理 物流系统是一个大系统,地域跨度大、时间跨度大、行业跨度大。物流系统又应是一个动态系统,是一个具有满足社会需要、适应环境能力的系统。物流系统的这种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目标众多的特点给物流系统规划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借鉴已有成熟的系统规划经验,物流系统规划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