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稳定-金融稳定性

中国金融稳定-金融稳定性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中国金融稳定-金融稳定性

导语:我国需要将保证支付清算体系的安全提高到维护金融稳定的高度来认识。较好的市场保障制度是保持金融稳定的有力缓冲器。要建立和完善金融风险

我国需要将保证支付清算体系的安全提高到维护金融稳定的高度来认识。较好的市场保障制度是保持金融稳定的有力“缓冲器”。要建立和完善金融风险的补偿机制,确立存款保险制度、证券投资者补偿制度和寿险投保者补偿制度,并注意防范道德风险,充分发挥市场约束的力量。

中国金融稳定-金融稳定性

什么是金融稳定

金融稳定是指一种状态,即是一个国家的整个金融体系不出现大的波动,金融作为资金媒介的功能得以有效发挥,金融业本身也能保持稳定、有序、协调发展,但并不是说任何金融机构都不会倒闭。“金融稳定”一词,目前在我国的理论、实务界尚无严格的定义。西方国家的学者对此也无统一、准确的理解和概括,较多地是从“金融不稳定”、“金融脆弱”等方面来展开对金融稳定及其重要性的分析。

简介

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共有93个国家先后爆发117起系统性银行危机,还有45个国家发生了51起局部性银行危机。促进金融稳定日益成为各国中央银行的核心职能。而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金融体系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新的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保障。

内涵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6)(doc 10)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6)(doc 10)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6) 2005年,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金融改革和风险处置取得突破性进展,金融业发展迈出重大步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成效显著,农村信用社改革进展顺利,证券公司重组全面展开,股权分置改革稳步推进,保险业综合经营取得新进展,银行业和证券业暴露出来的风险基本得到妥善处置,规范化的金融风险处置长效机制逐步建立,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明显增强 一、金融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金融风险得到妥善处置,中国金融总体稳定 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些方针政策为金融稳定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中国金融改革和风险处置取得突破性进展,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中国金融总体稳定。 (一)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维护金融稳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国民经济呈现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平稳、活力增强的良好发展态

势,经济总量问题得到重视,结构性矛盾得到缓解,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明显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有所提高。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新突破,宏观调控能力显著增强。宏观经济的健康平稳运行为金融稳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金融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金融业竞争力有所增强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基本建立。按照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作用,汇率弹性有所增强,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展顺利。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简称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简称工商银行)稳步推进股份制改革。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在完成财务重组和设立股份公司之后,继续完善公司治理、强化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稳步推进战略引资和上市。建设银行于2005年10月在香港成功上市。工商银行股份制改革于2005年4月正式启动,并于当年10月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正按上市银行的要求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抓紧做好上市准备工作。中国农业银行的改革正在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总体规划加紧论证。经过改革,改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显著提高,盈利能力和财务可持续能力明显增强,改革成效显著。 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一是各项扶持政策逐步落实,在化解历史包袱方面取得

中国的金融开放与金融危机传导的防范[设计+开题+综述]

开题报告 金融学 中国的金融开放与金融危机传导的防范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得到了广泛而快速的发展。中国的开放似乎是必然的,因为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存在着开放条件下的巨大收益,尽管发达国家从中受益更大。但是开放带来的并不全是收益,其中隐藏着巨大的风险损失。风险一旦转化为危机,开放带来的收益往往消耗殆尽。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为首的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的放松了资本管制,使他们和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然而,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不是一帆风顺的,也遭受了资本流动引致的金融危机。1994年墨西哥比索危机还未平息,一场影响程度更大、波及范围更广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开始了。这场危机使得一些国家重新正视金融开放的巨大挑战和潜在风险。 在中国迈向开放之际,需要通过各种理论和实践重新研究金融开放问题,对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金融开放与金融危机概述 1.1金融开放的含义 1.2金融开放的必要性分析 1.3对于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效益的分析 1.4金融开放的负效应:金融危机及其影响与危害 2金融开放导致金融危机的理论分析 2.1金融开放的两种模式:内生推动和外生推动 2.2外生性金融开放利益享受和成本承担的不一致 2.3美国对外输出金融危机 3.中国潜在的金融危机分析 3.1中国金融开放程度的判断 3.2中国金融危机的潜在因素分析

4.金融危机传导过程分析 4.1金融传导机制理论上的解释 4.2分析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 5.中国金融危机的防范 5.1加强对国际资本的严格监管 5.2人民币汇率的改革战略 5.3把握金融开放与稳定的均衡 5.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摆脱对外严重依赖 5.5外交战略的改变,要求发达国家承担更多责任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金融开放是否导致金融危机 2、金融开放条件下金融危机是怎样传导的 3、中国在目前的金融开放程度下有哪些产生危机的因素 4、中国应该怎样防范金融危机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法 技术分析路线:

海曼明斯基:金融不稳定性假说

海曼·明斯基:金融不稳定性假说 在金融领域内存在着一种主流观点,即金融具有脆弱性和不稳定性,金融出现问题会给经济体系带来致命的打击,因此,对金融要格外关注,格外重视,从政府管制上也应格外强化。简单说,就是金融很特殊,不可等闲视之,其证据就是一个世纪内发生多次的金融危机。那么,这种观点是需要理论做支撑的,显然,从古典学派和自由主义理论体系中是很难找到答案的,因为“这些历史上的一幕幕,都为这样一种看法提供了证据:经济并不总是与斯密(Smith)和瓦尔拉(Walras)的经典概念符合;他们以为,只要假设经济会恒定地寻求均衡并维持经济体系,就能掌握经济运行的规律”。海曼·明斯基(也有译为闵斯基)被认为是现代金融理论的开创者,是当代研究金融危机的权威。他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简称为FIH)是金融领域的经典理论之一,并被人们不断完善和讨论,为开展和加强金融监管甚至是政府严格的管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海曼·明斯基(Hyman P. Minsky, 1919年9月23日-1996年10月24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1941年,明斯基在芝加哥大学获得数学学士,1947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公共行政硕士学位,随后,师从约瑟夫·熊彼特和华西里·列昂惕夫,于1954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他在华盛顿大学执教25年,

是巴德学院利维经济研究所的杰出学者。从他的研究思路和观点来看,他是一名凯恩斯主义者,与他相关的术语,诸如“庞氏骗局”、“明斯基时刻”等已被广为接受。明斯基的金融理论分析思路是从金融体系内部入手,从债务人的类型结构来分析,结合经济周期理论来探询银行业危机的根源。明斯基认为,为投资而进行融资是经济中不稳定性的重要来源。明斯基根据收入-债务关系,将融资者分为三种类型:(1)对冲性融资(hedge-financed firm)即债务人期望从融资合同中所获得的现金流能覆盖利息和本金,这是最安全的融资类型;(2)投机性融资(speculative-financed firm),即债务人预期从融资合同中获得的现金流只能覆盖利息,这是利用短期资金为长期头寸来融资;(3)庞氏融资(ponzi firm),即债务人的现金流什么都覆盖不了,债务人需要靠出售资产或者再借新钱来履行支付承诺。通俗地讲就是,第一类借款人,稳健保守,负担少量债务,偿还本金和利息毫无问题;第二类借款人的不确定性开始增强,能够偿还利息,而本金要滚动下去;第三类借款人只能靠手头的资产不断升值,出售后可以带来财富的增加来维持自己对银行的承诺,或者继续借款维持下去,呈现出很高的财务风险,一旦资金链断裂,不仅借款打了水漂,而且借款所形成的资产价格就会出现暴跌,引发金融动荡和危机。例如,人们依靠银行的信贷购进了房产并以此作为抵押,如果房地产价格节节上升,抵押品就越

2018中国金融稳定报告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组长:范一飞朱鹤新

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朱隽纪志宏阮健弘孙国峰邵伏军陆书春周学东徐忠温信祥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8》指导小组范一飞朱鹤新王兆星陈文辉李超刘伟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8》编写组 总纂:周学东匡小红黄晓龙陶玲杨柳 统稿:杨柳张甜甜 执笔: 第一部分: 正文:孙寅浩刘通王一飞马志扬王磊 刘珂 专题一:孙寅浩姜宁馨 专题二:郭旻蕙 专题三:纪宝林李宏瑾 专题四:苗萌萌李知常陈勇 专题五:刘通纪宝林谷仕平 第二部分: 正文:楼丹陈敏莫依依

专题六:周媛 专题七:郭旻蕙 专题八:李敏波莫依依 专题九:许玥莫依依 专题十:王少群刘浏 专题十一:程世刚孙寅浩 专题十二:陈盼 专题十三:苗萌萌 第三部分: 正文:刘通周乙彬孙毅 专题十四:刘勤苗萌萌陈盼陈伟 专题十五:丁洪涛 专题十六:谢丹刘婕李岩吴文光段小钰专题十七:陈敏李恺宁 专题十八:谢丹朱强朱汉宁杜萌 专题十九:刘通 专题二十:刘勤 专题二十一:冯泽旭

专题二十二:欧阳昌民孙彬丁菁 专题二十三:张昕宁 附录:纪宝林刘通杨青刘浏莫依依其他 参与写作人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于勇于明星于海旭王婧王大波王文静 王尊州卢钇辰刘诗颖李庆佟岳男季军赵 文赵民胡永博战天舒姚丰夏伟亮高霞 殷实董进董英超谢容雷昭明 综述 2017年以来特别是进入2018年,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度调整变化。外部不确定性的增加,使得中国经济金融体系面临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即便如此,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较高增长 水平,而且随着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 的展开,经济增长质量持续改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复杂多变的环 境中持续向前推进,中国金融体系弹性增强,金融运行总体稳定。 2017年中国实现GDP同比增长6.9%,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的2017年全球经济增长高出3.1个百分点,也高于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同期 的经济增速;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年新增就业超过1100万人;通货 膨胀总体温和,2017年CPI同比上涨1.6%,涨幅比上年回落0.4个百 分点;国际收支总体平衡,2017年经常账户顺差1720亿美元、储备资产增加915亿美元。201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实现6.8%的增长,CPI

未来中国金融行业创新发展趋势

未来中国金融行业创新发展趋势 2016年以来,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受到了比较严格的监管,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不如前一段时间火热,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平台开始换上科技金融(Fintech)的外衣,希望借此绕开严苛的监管条件。然而,无论如何装扮,都无疑希望套上金融业务的光环,尤其是要注意的是,在一轮又一轮的热词概念炒作的背后,监管套利的风险不可忽视。但什么是Fintech,什么是Fintech企业,在概念上还存在一些分歧,而导致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对金融与科技的本质认识有所偏差。可喜的是日前央行强调要划清互联网金融和Fintech的界限,指出Fintech企业要与持牌机构合作才能从事金融业务,明确了“技术是技术,金融是金融”,为进一步规范和监管奠定了基础。同时,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金融行业未来创新发展的趋势,是寻求金融与科技的结合,在新科技与专业性中寻求平衡与发展。 从技术提供者到金融行业的创新者 在新技术运用与金融专业的结合过程中,“互联网金融”概念在国内风光无限,而“金融科技”则是国外较为普遍的提法。显然,金融科技的范畴远远超过了互联网技术,还包括智能机器人、VR、生物验证技术等新科技的方方面面。同时“金融科技”概念强调在金融体系中更积极地更多地融入现代科技元素,提倡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互联网创新技术进行风险控制和平台管理。 单纯从字面上看,金融科技(Fintech)可以理解为金融服务和科技的结合,而所谓的金融科技企业的本质,则更应该体现为面向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系统开发和技术提供者。金融科技(Fintech)并不是一个从天而降,从金融行业外部突然冒出来的特殊领域,追根溯源,可以说是过去数十年金融机构不断进行大规模IT投资而催生领域。 从美国专业杂志American Banker近年来公布的Fintech企业情况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变化趋势就是,该类企业逐渐从金融行业的技术提供者变身为金融服务的提供者。早期的Fintech企业主要是指向金融机构提供具有更强金融专业功能的,更高安全度和信赖程度的IT系统供应商。然而,最近越来越多的Fintech企业更加倾向于向用户直接提供金融服务。服务的领域覆盖了家庭账单管理、会计软件、贷款、结算等诸多方面。以前站在金融科技前沿的这些IT企业,悄然变身为金融领域的创新者(或称为搅局者),以至于到目前来看,在人们的视野中形成一种错觉,就是认为“Fintech企业”就等于从事金融服务的企业。 追求新技术与金融专业性的平衡发展 从曾经集中于系统的研发,为金融行业提供金融技术支持,到现在开始面向用户直接提供金融服务,反映出现代金融的发展趋势的特征是在IT技术与金融专业性之间寻求平衡。 以银行业为例,全国性结算系统的开发和运营,自动取款机(A TM)的普及,以及近年来的网络银行,智能手机应用软件等等的发展,无论是从消费者的角度,还是从金融服务提供方的角度,都要求金融行业不断导入新技术新知识,更新金融行业服务的形态和内容。比如,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对信息的“检索”能力大大增强,而智能手机的

中国近代金融开放的被动性与主动性探析

中国近代金融开放的被动性与主动性探析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国近代金融开放的国内历史背景与国际大环境,分 析了中国近代金融开放的被动性与主动性,从而说明中国近代金融开放是在开 放过程中还存在外在强制性的金融变迁和内在诱致性的金融变迁。 【关键词】近代金融开放被动性主动性 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开启了中国金融开放的进程。虽然 近代金融开放与现代金融开放不同,但也不能简单地认定中国近代金融开放只 是单纯地被动性开放,而是金融开放的被动性与主动性兼而有之。 一、1840年前中国的经济金融态势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曾长期作为世界最先进和富有的国家代表。以公元 1793年(清高宗乾隆五十八年,康乾盛世末期)为例,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 一位,人口为世界的1/3,而对外贸易则长期顺差。英国人安格斯?麦迪森 (Angus Maddison)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评述:“1820年时,中国的GDP 比西欧和其衍生国的总和还要高出将近30%。”经济规模的庞大并不能掩盖中 国自然经济体系衰落的事实。 从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的传统经济就已经开始逐步走向衰落;到鸦片战争 前夕,内忧外患已经愈演愈烈。作为一个以农为本的封建帝国,中国当时的社 会是完善的自然经济社会,以家庭为经济单位,高度地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 固步自封及封建制度对经济自由的束缚,成了 1840年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痼疾;另外,社会分配严重失衡也激化了国内矛盾。亚当?斯密(Adam Smith) 在《国富论》中谈到:“中国最下层人民的贫困,远远超过了欧洲最穷国家的 人民。”过强的中央集权使财富过分集中,而过多的人口又拉低了中国平民的 生活水准。从辨证的角度来看,强大的中央集权为人口繁衍和人民生存带来了 保护和便利,但导致了平民长期受着沉重的剥削。除了中央集权之外,更重要 的一点是经济发展迟缓、生产力发展的速度不及人口增加速度、贫富悬殊也为 中国的经济体制埋下了另一个隐患。 从金融领域来看,当时的中国仍然实行银、钱并用的货币体系,鸦片战争 前中国金融体系中的货币形态是混乱的。货币制度落后于西方国家,贵金属白 银还停留在称量货币阶段,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贱金属铸币铜钱经常要用于较 大数额的支付。因此,法国学者布罗代尔说:“货币方面,中国尚在比较原始 的阶段。”当时主要金融机构为钱庄、票号、当铺,主要信用形式为高利贷。 二、中国近代金融开放的国内历史背景与国际大环境 1、中国封建经济的没落与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 (1)中国封建制度与经济体系走向没落。封建经济体系在中国运行的时 间比西方要长,到了明朝前期封建政治、经济制度日臻完善,但从明后期起, 封建制度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桎梏愈来愈明显,致使资本主义在中国的萌 芽发展缓慢。清朝的建立没有从实质上扭转明后期以来中国封建体系走向腐朽、

央行维护金融稳定的方法

央行维护金融稳定的方法 金融稳定就是一个广义概念,就是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与市场基础设施运行良好,能够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协调,并能抵御各种冲击而不会降低运行效率的一种状态。该状态下,金融机构作为资金媒介的功能得以有效发挥,金融业本身能保持稳定、有序、协调的发展,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协调。 维护金融稳定不仅就是金融发展本身,更就是促进经济进步的重要保障,因此,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维护金融稳定也就是中央银行的重要任务。 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主要方法有: 1、央行防范金融风险的职能 中央银行承担维护金融稳定这一天职的原因在于其处于金融体系的核心地位。 首先, 中央银行就是法定支付手段与即时流动性的唯一提供者,其次,中央银行就是一国支付系统平稳运行的维护者,再次,只有通过银行体系,货币政策才能通过超导机制发挥作用,并首先作用于实体经济,最后货币稳定与金融稳定直接相关, 当金融不稳定时,货币不稳定也会随之而来。 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责之一就就是运用货币政策, 稳定物价,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货币稳定就是金融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金融稳定的重要前提。相对较低且稳定的通货膨胀可以给市场主体以稳定的预期, 为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创造有利的条件。在货币不稳定的情况下, 市场主体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金融交易及金融制度运行的成本增加, 从而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此外,货币政策的操作不当也可能对金融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例如, 央行采取过于宽松的 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 这可能导致信贷过度扩张, 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 从而危及金融稳定。虽然金融稳定与货币稳定在多数情况下就是互相促进的, 但中央银行可能会面临金融稳定与价格稳定目标相冲突的情况。如果商业银行的生存能力严重依赖于存贷利差, 当中央银行不得不通过提高利率( 主要影响短 期存款利率) 的方式来紧缩银根时,可能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造成较大的冲击, 增加金融不稳定因素。因此, 中央银行应尽量避免金融稳定与货币稳定的冲突, 保持两者的长期一致性。 1、充分运用货币政策,奠定金融稳定基础。首先,货币政策的制定要充分考虑经济周期因素。其次就是保持物价稳定,物价稳定就是金融稳定的重要表现之一。在长期价格稳定的总体目标约束内,我国中央银行可以采取灵活盯住通胀率的操作策略,将CPI增长控制在2%以内。第三就是创新货币传导机制,提高实施货币政策的及时性与有效性。 2、完善金融服务,促进全国支付清算体系的顺利运行,确保金融稳定。首先,央行有责任维持金融体系基础设施的稳定,并致力于金融基础设施的发展与完善,科学地论证大额实时支付系统的设立范围,加快大额实时支付系统的推广进程, 防止一家银行的问题蔓延到整个支付体系,导致支付瓶颈与广泛的“多米诺效应”;其次应创新支付结算手段,加速资金流通,增加金融系统的流动性,保证货币政策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

200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 第一部分综述 金融稳定事关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20世纪90年代以来,墨西哥、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俄罗斯、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家相继出现金融动荡,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有的甚至引发政治和社会危机。各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日益重视金融风险的评估和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建设,着力提高防范金融风险、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 近20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实现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为金融稳定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金融稳定问题,2003年,中国政府对金融管理体制作出了重大调整,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由其负责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同时,修改了《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和加强了中国人民银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国务院还明确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加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防范,做好金融稳定评估工作。中国人民银行和有关政府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和政策,密切配合、共同努力,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大力推动金融体制改革,维护金融稳定。中国经济和金融体制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金融风险,正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金融改革得到妥善处理。中国金融总体稳定,前景光明。 一、金融稳定的定义、维护金融稳定的框架和工具 (一)金融稳定的定义 金融稳定是指金融体系处于能够有效发挥其关键功能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宏观经济健康运行,货币和财政政策稳健有效,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能够发挥资源配置、风险管理、支付结算等关键功能,而且在受到内外部因素冲击时,金融体系整体上仍然能够平稳运行。 正确理解金融稳定,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在判断金融稳定形势、处置金融风险的工作中,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一切服从稳定大局的方针政策,

2016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数据统计)

2016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型互联网及金融机构间并购整合与资本运作日趋频繁,国内优秀的互联网及金融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当前市场环境和发展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以期提前占领市场,取得先发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仍处于加速状态,行业内的洗牌和扩张也呈现双极递增趋势,其中尤以P2P和股权众筹为最。 (1)互联网金融概述 1.1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利用通信网络和技术开展金融活动的模式。广义上一切金融活动在互联网的应用都可以称为互联网金融。 本报告分析的互联网金融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银行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延展支付业务类型;二是第三方支付和基于第三方支付衍生出的网络金融平台;三是网络借贷。 图表互联网金融三种类型 1.2互联网金融三大核心要素 互联网金融模式有三个核心部分:支付方式、信息处理和资源配置。

图表互联网金融三大核心要素 (2)互联网金融行业投资效益分析 2015Q3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达到30747.9亿元,同比增长52.6%,环比增长9.3%。第三季度,航旅、网游等传统行业增速较稳,基金申购增速放缓,第三季度交易规模环比增速有所放缓,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总体交易规模达到3.0万亿;加上第三季度电商行业进入淡季,网购、电商B2B交易规模增速偏低,导致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增速有所下降,环比增长9.3%。

图表2014-2015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 (3)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3.1中小微企业融资市场机会分析 据统计,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中小企业数量居前的六个省市分别是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和北京,各省市占比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表中国互联网金融中小企业分布情况 3.2互联网金融当前存在的挑战

关于中国金融市场开放战略

关于中国金融市场开放战略 2001年12月11日.历经15年的艰辛谈判之后,中国正式加 入WTO在长达数百页的中国加入WTC议定书中.金融服务贸易被浓墨重彩。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日程安排成为国内外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中国金融业开放步伐的快 慢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举措的轻重不仅关系着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甚至关系到 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可以说加入WT(对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要求对于宏观经济 高速增长、但市场体系尚未成熟、监管制度有待完善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即是机遇也是挑战。 、金融市场开放日程安排 全球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框架内永久性金融服务协议的达成, 使得全球95%以上的金融服务贸易被纳入逐步自由化的进程中,金融市场开放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履行入世承诺,也正是中国金融市场逐步对外开放、金融服务贸易 逐步自由化的过程。 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表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5 年后,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将实行同等的国民待遇。中国将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开放金融业,在保 持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的同时.维护国外投资人的投资安全和利益。在中国 成为WTC成员国之后.将按照与有关国家签署的协议. 在业务范围准入方面,在加入世贸组织当年允许外国银行向中资企业和居民个人办理外币业务。参加后两 年内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中资企业的人民币业务参加后 5 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办理城乡居民人民币业务。在地域准入方面. 加入世贸组织后. 中国将每年增加一定 数量城市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 5 年后对外资银行办理人民币业务不再有地域限制。在分支机构的设立上,将由中央银行按审慎原则审批。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金融机构将更多地参与中国的经济建设和金融发展.有利于增加国际金融资本的流入. 有利于带来现代银行经营管理制度和新的业务品种,进一步提高中国金融服务水平。但更多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 也将在优质客户、优秀人才、新业务、新技术等方面与中资金融机构展开激烈竞争。由于我国金融企业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尚不完善,加上历史包袱 沉重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与大部分外资金融机构相比,存在一定的劣势。为此.我国将进一步加快国内金融企业商业化改革步伐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健全金融法律法规. 建立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抓紧培训金融业经营管理人才,大力提高金融管理的技术手段. 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迎接加入 WTO勺挑战。 6、对香港银行进入内地市场实施进一步的开放措施。日前银监会已收到3家香港银行在CEPA项下设立分行的申请,2004年1月1日即可进行审批。 此外. 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已经从简单的竞争阶段进入到竞争和合作的阶段,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编著的这《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对2013年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 2013年,世界经济低速增长,全球金融体系继续调整,国际金融市场波动较大,经济复苏和金融稳定仍面临一系列挑战.我国宏观经济 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金融业改革不断深化,金融机构实力进一 步增强,金融市场稳步发展,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金融体系整体稳健. 2014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错综复杂,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存.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 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经济金融持续健康发展. 世界经济呈缓慢复苏态势.美国经济增长动能增强,欧债危机进入相对平静期,日本经济受政策刺激强劲反弹后增速回落,新兴经济体 增长总体放缓.全球金融市场波动较大,部分新兴经济体汇率大幅贬值.当前,世界经济下行风险仍然存在,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过程存在不确定性,欧元区长期性、结构性问题仍未得到解决,日本经济内 在增长动力不足,新兴经济体面临国际金融环境变动和自身脆弱性的双重挑战.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国内需求平稳增长,物价水平基本稳定,财政收入持续增加,政府债务水平总体可控,居民收入不断提高,货币金融环境基本稳定.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多重矛盾交织,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艰巨,要继续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宏观调控 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协同性,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中国金融行业当前遇到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的形式

中国金融行业当前遇到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的形式 一、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国际竞争力普遍不足 经过近几年对国有商业银行、国有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造,金融机构特别是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有了明显的改善,单从数字上看,我国银行业前10家银行的效益指标与世界前十大银行已经相差无几,但是应当看到,这种效益是在市场仍然相对封闭、市场远未达到充分竞争、存贷利差很大的条件下取得的。同时对于几大国有控股银行来说,如果不是在股改过程中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包括注资、剥离巨额不良资产),也很难在短期内进入国际大银行行列。与国际一流金融机构相比,我国金融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总体水平不高,国际竞争力仍然较弱。 影响我国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四点:第一,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仍存在较大缺陷。第二,缺乏有竞争力的经营模式。第三,风险控制能力普遍偏低。第四,创新能力不足。 2、金融组织体系的结构性缺陷仍比较突出 这种结构性缺陷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证券业、保险业整体规模偏小。长期以来,中国金融体系一直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直接融资发展缓慢,导致证券业规模明显偏小。2007 年12月底,中国共有证券公司106家,总股本8522亿元,总资产1.72万亿元,证券公司管理资产总值821亿元,与国际大型投资银行相比,除总股本外总资产及管理资产总规模仍然过小。与此同时,证券行业的集中度不足,市场份额极为分散。2007年,在106家证券公司中,最大一家的市场份额只有不到4%,前三家合计不到11%,市场份额在1%以下的小型证券公司多达86家。这种小型化、分散化的格局,很难与国际大型化、全能化投行相竞争。第二,中小企业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很不健全。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收缩农村分支机构和网点,使得农村金融服务被大大削弱。由于市场准入被严格控制,民营资本难以进入正规金融体系,农村信用社被迫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而农信社自身在运作机制、公司治理等方面的问题尚未彻底解决。由于缺少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迟迟不能缓解,特别在实施紧缩货币、信贷时期,中小企业往往首当其冲,成为商业银行的弃儿。 二、金融机构改革未来趋势展望 2002年以后,中国金融业进入了改革的新时期。未来几年,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可能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推进:逐步推进国内金融的自由化,降低金融管制程度,这种自由化至少将包括以下几个内容:其一,进一步放松市场准入管制,增加市场主体。 目前中国金融市场准入尽管在法律上已经没有障碍,但是要新设立一个金融机构仍然难度极大。这种

中国金融开放的政策选择

中国金融开放的政策选择 财政、宏观经济稳定和国内金融自由化是金融开放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尽管中国在过去的20多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但由于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解决,宏观经济的稳定仍然存在脆弱的因素。因此,在国内金融自由化还不到位,以及存在一定的财政与宏观经济稳定隐患的情况下,迅速的金融国际化不利于我国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的稳定,甚至会造成金融和经济危机,泰国的金融危机就是前车之鉴。为避免“开放悲剧”和促进经济增长,我国的金融开放必须按照一定的次序,并以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正确的政策选择是我国金融开放成功的根本保证。当前,需要改进的方面如下。 ? 建立完善的财税制度,解决好公平与效率问题 ? (一)强化税收的刚性和权威性。取消各种税外收费、名目繁多的基金和乱摊乱派的集资行为,实施“费改税”,取消内外企业之间税负差异和各种优惠,统一税法;从经济领域先行,以公平为原则,制止不平等的竞争。 ? (二)扩大税源,并加强征管力度。从对高收入群体给予合理的、必要的“限高”着手,防止税收流失。据学者研究,近年来全国平均每年流失的各类税收为5700-680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6%-9.1%。其中,平均每年少征收的关税为1500亿-2000亿元,少征收的增值税为1500亿-2000亿元,少征收的营业税为1000亿元左右,少征收的资源税(如土地、能源、资源等紧缺资源税收)在1000亿元左右。另外,我国的地下经济十分严重,地下经济偷漏税流失额在700亿-800亿元之间。国

家税收的严重流失,一方面使一部分人的财富迅速放大,出现了一大批的暴富人群。另一方面,又使国家缺乏必要的再分配能力,难以有效地援助弱势群体,最终加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导致了社会不和谐的因素。 ? (三)在财政支出方面,严格遵循量入为出的原则,保证财政的收支平衡和宏观经济稳定。对基础阶层施以必要的“兜底”。同经济发展幅度相比,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以及社会转移支付表现出一种明显滞后的情形。在这种情形下,农民、城镇的退休人员、城镇的失业人员及其亲属最有可能成为贫困者乃至赤贫者,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迅速拉大。 ? 重视国有商业银行制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在妥善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和法定资本金不足问题的基础上,按现代银行制度构建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这里笔者仅就当前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的做法加以论述。 ? 前世行首席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2005)认为,若一国商业银行体系为外资控股,对所在国经济发展有负面影响。他曾对拉美、东欧国家金融自由化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发现问题外资掌握金融体系控股权会导致贷款规模下降、利率上升;贷款高度集中于外企、所在国大企业和政府机构,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所在国丧失金融体系控制权,货币金融政策有效性大打折扣。从墨西哥的经验看,其主要商业银行被外资控股后,信贷萎缩了70%。斯蒂格利茨指出,很多发展中国家存在幻想,认为外资控股商业银行,一旦国内发生金融危机,外资母行会援助。阿根廷和玻利维亚的经验使这一幻想彻底破灭。

金融稳定的选择与调整-最新范文

金融稳定的选择与调整 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共有93个国家先后爆发117起系统性银行危机,还有45个国家发生了51起局部性银行危机。促进金融稳定日益成为各国中央银行的核心职能。而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金融体系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新的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中央银行的两大主要目标是保持货币稳定与金融稳定。 就我国现阶段金融体系而言,金融体系呈现明显的脆弱性。 一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为银行注资,解决有问题金融机构的风险。另一方面,脆弱的银行业和证券市场对新的冲击的抵御能力较差。而至今为止,这些脆弱性还没有导致中国出现系统性金融危机。 中国外债规模相对较小,中国良好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和大量的外汇储备使外国债权人对中国的偿债力有信心。国内的存款人显然相信政府对银行负债的隐性担保。只要这些观念不变,出现金融危机的风险就会小得多。因此,在大家信心都还比较高的时候,及时地解决基础性的问题,减少金融脆弱性尤为重要。 国际上认为,金融稳定的政策工具主要有四类:一是相对独立的政策工具,包括监测支付结算系统、宏观审慎分析、紧急流动性援助、危机协调管理四种手段;二是借助货币政策工具来稳定金融体系,包括货币信贷政策、短期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和信息交流与窗口指导;三是运用金融监管手段来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包括审慎管制与审慎监管;四是运用风险补偿制度来维护金融体系稳定。

从我国当前金融稳定制度建设的现状看,这四类金融稳定政策工具都亟待建立健全和协调发展。 独立金融稳定政策工具面临的挑战 首先,保证中央银行支付清算系统的安全性与高效性是维护金融稳定的首要问题。因为,支付清算系统是金融基础设施的核心。各国中央银行都力求让支付清算系统的监测管理涵盖于大额资金交易有关的各个领域。但从我国目前看,人民银行仅负责支付清算系统的建设和相关标准的制定,而对银行卡业务的监管及相应的资金交易则由中国银监会负责。这部分尚游离在人民银行的支付系统监管之外的风险监管,对支付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其次,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分析要协调。目前,国内有一种观点认为,金融监管的职责和金融稳定的职责是等同的,认为如果每一家金融机构都好,那么这个金融体系就好;当某一家机构倒闭从而引发其他金融机构的倒闭,金融系统的危机也就到来了。然而,如果焦点仅集中在单个金融机构的微观审慎监管,就可能忽略宏观层面的其他更为重要的风险。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最大的信贷风险总是发生在经济周期的波峰时期,而这时如果应用微观审慎监管的传统指标分析,风险看上去就是最小的。 再次,紧急流动性援助与道德风险问题不容忽视。紧急流动性援助,又称为“最后贷款人”职能,是中央银行用于处理金融不稳定的最传统的工具。由于道德风险的可能,经济学家提出各种解决措施,包括对有问题金融机构征收惩罚性利率;提供紧急贷款时采取“建设性的模

中国未来十年金融战略

中国未来十年金融战略 从1990年沪深两个交易所相继运行以来,中国资本市场走过了24年的历程。经过24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资本市场在规模、结构、功能、制度规范、法律建设和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力等诸多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是,按照中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中国资本市场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但表现在市场规模结构、制度规则体系、信息披露和透明度等基础环节,还更明显地表现在开放和国际化程度低等方面。虽然中国资本市场从2002年推出了QFII制度,但从总体来看其还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对国际资本市场缺乏影响力,与中国的大国地位不匹配,与中国所要构建的大国金融目标不匹配。 中国资本市场未来改革的重点,除了推进证券化金融资源配置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外,还必须顺势而为地推进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提高其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提升国际化程度,努力构建与中国大国经济地位相匹配的国际金融中心。开放与国际化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大趋势,也是中国构建大国金融的战略性步骤。 一、中国的大国金融战略: 结构元素分析 中国是个大国,中国经济是大国经济,中国必须构建与大国

经济相匹配的大国金融。中国所要构建的大国金融,既要有高效而强大的资源配置能力,又要有良好的风险分散机制,同时必须是开放的、国际化的。 中国所要构建的大国金融必须具有以下结构元素: 一是具有发达、透明、开放、流动性好的资本市场。 这样的资本市场具有资源特别是存量资源调整、风险流动和分散、经济增长的财富成长模式和分享机制等三大功能。中国资本市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是中国大国金融形成的基石。二是具有市场化创新能力和满足客户多样化金融需求的金 融中介。 这样的金融中介显然具有四种功能:提供流动性;过滤风险;创造产品并通过市场机制发现价格;基于金融市场产品的风险组合或资产增值服务。在中国,商业银行在金融中介服务中居主导地位,着眼于财富管理的金融中介则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三是发达的货币市场。 如果说发达的资本市场主要承担财富管理的职能,是大国金融心脏的话,那么通畅的货币市场则主要负责流动性管理,它与商业银行一起形成大国金融的血液循环系统。 四是人民币的国际化。 中国大国金融中的人民币国际化不仅包含人民币的可自由 交易,还包括人民币成为国际重要储备性货币的内容。

中国金融开放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中国金融开放的主要 问 题 及 对 策

内容摘要 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GDP总量达10万亿的经济大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这一成就的取得与中国金融业的开放密切相关,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中,中国金融领域的开放依旧存在失衡现象。中国经济要想获得持续性发展,在金融开放的同时就必须预判其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风险,提前找到相应的对策。本文从银行业、资本市场、保险业三个方面论述中国金融开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指出了现阶段的货币政策对我国金融业开放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并提出加强风险控制,提高全面管理水平;完善国外保险公司在华经营政策;逐步加大汇率自由浮动比例;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公开市场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等对策。我国的金融市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而快速发展,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市场体系中,金融市场也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金融市场的发展对整个市场体系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的金融市场在有效地动员筹集资金、合理地分配和引导资金、实现国家的宏观调控以及维护金融稳定发展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录 中文摘要 一、中国金融开放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中国金融行业开放所出现的主要问题 (二)现有货币政策所导致的中国金融开放问题 二、中国金融开放主要问题的解决对策(一)加强风险管理 (二)完善国外保险公司在华经营政策 (三)逐步加大汇率自由浮动比例 (四)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五)从根本上改变现行不合理政策 (六)借鉴国际经验 三、解决金融开放问题将使中国收获未来 四、参考文献 五、后记

中国金融稳定性指数的测算与分析

中国金融稳定性指数的测算与分析一、金融稳定性指标基础数据收集 二、基础数据的处理与金融稳定性指标的计算

三、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宏观经济与金融环境稳定性指数。 将Excel文件中的金融稳定性指标数据导入Eviews中,利用公式x=(y-@mean(y))/@stdev(y),将数据转化为标准值,数据如下 利用Eviews中的principal components命令,计算主成分的方差、特征值与各主成分的线性组合系数。

然后导出四个主成分的得分序列,如下 四、合成反应金融稳定性的总和因子TPAC: TPAC=(0.422*PAC1+0.227*PAC2+0.124*PAC3+0.111*PAC4)/0.8841 将得出的综合因子得分加100得到金融稳定性指数。具体数据如下,

五、实验结果分析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1993-2010年中国金融稳定性指数测算实验结果主要说明:金融稳定指数相对客观地反应了宏观经济与金融运行中的稳定性状况。整体上看来,1993-2010我国的金融系统稳定性有明显提升。具体而言,1994-1995年金融指数变化大,实际情况也

是金融不稳定,当时出现了“金融三乱”。1997年-1999年,受亚太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金融发展有所起伏,但由于政策实施得当,没有出现大的金融不稳定问题。2000年是一个转折点金融稳定指数连续上升,与金融深化改革、国有银行改制、资本市场稳定发展有关系。2007-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使得08年的金融市场稳定性有所下滑,但由于我国宏观政策从内外两方面一起调控我国金融市场,使得在09年很快稳定性指数有大幅上升。

金融稳定处主要工作职责及岗位职责

金融稳定处主要工作职责及岗位职责 一、主要职责 金融稳定处主要工作职责 贯彻执行上级行金融稳定工作意见及有关文件精神,研究实施防和化解辖金融风险的政策措施,定期分析辖金融稳定状况。负责与省级金融监管机构、地方金融创安办及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监测、评估全省金融系统性风险;根据总行有关规定和授权,参与有关风险的处理和其他涉及金融稳定的事项,管理中国人民银行与金融风险处置或金融重组有关的资产,对运用中央银行最终支付手段的金融机构实施检查,承办其重组方案的论证和审查工作,并参与其市场退出的清算或重组等工作;组织推动金融创安工作。 根据总行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对金融业改革发展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监测、评估全省系统性金融风险,定期分析辖金融稳定状况,研究实施防和化解辖金融风险的政策措施。负责与省级金融监管机构、省地方金融证券办及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及时获取金融机构控建设管理机制,风险防等方面的信息。根据总行有关规定和授权,参与有关风险的处理和其他涉及金融稳定的事项,管理中国人民银行与金融风险处置或金融重组有关的资产,对运用中央银行最终支付手段的金融机构实施检查,承办其重组方案的论证和审查工作,并参与其市场退出的清算或重组等工作;组织推动全省金融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一)研究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协调发展问题,会同有关部门综合研究金融业改革发展规划。(二)评估中国金融系统风险,研究金融风险预警指标,实施防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政策措施。 (三)协调金融风险处置中财政工具和货币工具的选择。

(四)实施对运用中央银行最终支付手段机构的检查,并参与有关机构市场退出的清算或重组等工作。 (五)负责对银行、证券、保险类金融机构风险的监测和评估。 (六)负责金融控股公司和交叉性金融工具的监测和评估。 (七)承办涉及运用中央银行最终支付手段的金融业重组方案的论证和审查工作。 (八)管理中国人民银行与金融风险处置或金融重组有关的资产。 (九)评估和研究我国金融监管制度,负责与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监管协调工作,研究存款保险制度。 (十)指导分支行金融稳定工作。 二、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 根据上述职责,金融稳定局设业务综合处、金融体制改革处、金融稳定评估处、银行业风险监测和评估处、证券业风险监测和评估处、保险业风险监测和评估处、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监测和评估处、中央银行资产处、存款保险制度处,共9个处。人员编制41名,局领导4名,业务综合处4名,金融体制改革处4名,金融稳定评估处4名,银行业风险监测和评估处4名,证券业风险监测和评估处4名,保险业风险监测和评估处4名,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监测和评估处4名,中央银行资产处5名,存款保险制度处4名。 三、各处职责 (一)业务综合处(综合处) 基本职责: ⒈协助局领导组织金融稳定局日常办公,处理有关行政事务;组织局务会、全局大会等会议;负责局领导交办事项的督办事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