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引蚕豆种质资源鉴定与形态多样性

外引蚕豆种质资源鉴定与形态多样性
外引蚕豆种质资源鉴定与形态多样性

外引蚕豆种质资源鉴定与形态多样性

摘要:研究了10份外引蚕豆(Vicia faba L.)种质资源的生育期、子粒形态特征、主要农艺性状等。结果表明,埃塞俄比亚蚕豆种质资源具有较高的变异系数,为8.01%~55.80%,其中种皮光滑度和百粒重的变异系数最高,达55%以上,变异系数较小的是主茎节数(8.01%)和株高(8.99%)。4个质量性状中种皮光滑度的形态多样性指数最高,而15个数量性状中每果节荚数的形态多样性指数最高。

关键词:蚕豆(Vicia faba L.);种质资源;鉴定;形态多样性

蚕豆(Vicia faba L.)又称胡豆、佛豆、川豆、倭豆、罗汉豆。一般认为蚕豆起源于亚洲西南和非洲北部,公元1世纪时由欧洲传入我国。据世界粮农组织(FAO)生产年鉴统计,全世界有51个国家生产干蚕豆,栽培面积较大的5个国家依次为中国、埃塞俄比亚、澳大利亚、摩洛哥和埃及;全世界45个国家生产青蚕豆,栽培面积较大的5个国家依次为中国、玻利维亚、阿尔及利亚、秘鲁和摩洛哥[1]。广阔的栽培范围和多样化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丰富的蚕豆种质资源和遗传多样性。

搜集、引进和评价蚕豆种质资源,对拓宽我国蚕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加大蚕豆种质资源材料间的交换利用,加快优异种质创新和利用步伐等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2,3]。2012-2013年对从非洲引进的10份蚕豆种质资源进行了田间生物学表现和主要农艺性状的鉴定,拟通过分析外引蚕豆种质资源的生长发育特点和形态性状遗传多样性,科学评价外引蚕豆种质资源的真实表现,提高外引蚕豆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最终筛选出具有相关优良性状的蚕豆种质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蚕豆种质资源共计10份,均为2012年从非洲埃塞俄比亚引进,编号分别为CDAS101、CDAS102、CDAS103、CDAS104、CDAS105、CDAS106、CDAS107、CDAS108、CDAS109、CDAS110。

1.2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2-2013年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试验基地进行。试验采取顺序排列,每个种质资源材料种植3行,行长2 m,行距0.5 m,株距0.2 m,小区面积3 m2。试验田土壤肥力中等,基施复合肥375 kg/hm2,2012年10月15日播种,11月20日定苗,按常规栽培技术进行田间管理。在每小区中的中间行从第3株开始连续取样生长正常的10个植株进行田间观察记载和室内考种。

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运行

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运行 我国首座现代化的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内落成并于日前正式运行。它是我国也是全世界收集和保存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最多的专业种质库,标志着我国药用植物资源保护框架体系建设完成,对于我国中药种质资源保存、药用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药用生物安全将发挥重要而深远的作用。 据了解,这座投资1200万元建成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离体保护平台——“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设有1个保存年限45~50年的长期库、2个保存年限25~30年的中期库,可保存10万份药用植物种质。目前,药植所已首次系统、大规模开展了我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工作,已入库药用植物种质2万份,实现了对193个科1017个属种子的长期保存,保存期为50年。该种质库为开放性平台,面向全国开展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工作。 同时,药植所还创建了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的技术体系,建立了大批种质生活力快捷、标准的检测方法;建立了种质入库干燥的技术;设计完成了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种质信息管理系统。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是中药新药、植物药开发、优良品种选育的基因来源。为了永久保存历经了亿万年进化和积累的优良基因资源,满足中医药和天然药物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市场需求,药植所成立五十年来致力于“中国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在以肖培根院士为首的研究人员不懈努力下,对我国近8000种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系统开展了收集、保存、调查、整理研究,已建成世界最大、最完整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迁地保护平台,实现了对280科5282种药用植物的迁地保护,以活体形式保存了大批珍贵基因资源,其中,国家珍稀濒危保护物种243种,国外引进物种150种以上。目前,该所建于北京和云南、海南、广西三个分所的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迁地保护、专业药用植物园,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覆盖了我国主要气候区,总面积达5000余亩。 药用植物园等迁地保护平台和离体保护平台“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药用植物资源保护框架体系建设的完成,及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理论、方法、技术体系的构建取得了重大突破,填补了我国的空白。迁地保护和离体保护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珍稀濒危药用基因资源的物种数量和份数均达到亚洲第一、世界前列。

野生稻种质资源分布

野生稻种质资源分布 曹永生,张贤珍,龚高法,等 (中国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地理分布图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63-64) 世界上公认的野生稻至少有20个种,中国已发现3种野生稻,即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 Wall.)和疣粒野生稻(O.meyeriana Baill)。由于普通野生稻和普通栽培稻均有AA型染色体组,其亲缘关系相对较近,杂交可育,故在水稻育种中的利用较其他野生稻更为广泛。 中国野生稻分布于福建、江西、湖南、台湾、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八个省(自治区)(表2-2、图29和图30)。 表2-2 野生稻种资源分省统计表 Table 2-2 Statistical table of wild rice germplasm from various provinces

图列说明: 种质资源分布图用园点的大小来表示一个行政区域(市或县)内作物种质资源的份数;种质资源密度分布图用密度来表示 1 X 1 经纬网格区域内作物种质资源的份数. 中国野生稻分布南自海南省崖县(18o09′N),北至江西省东乡县 (28o14′N),东自台湾省桃园(121o15′E),西至云南省盈江县 (97o56′E),南北约跨10个纬度,东西约跨23个经度。但主要分布于25oN以南地区,约占总份数的93%以上。 中国野生稻的分布现状与生物学特性、历史演变、人类活动及地理环境等有密切关系。中国野生稻属于喜温、喜湿的多年生宿根越冬植物,适宜于温暖多雨的气候。因此,雨量和温度,特别是冬季低温成为其分布的重要限制因子。所以现代野生稻分布地点的95%以上都位于年平均气温20℃,1月平均最低气温6℃以上的雨量充沛地区。在历史上,公元11世纪以前气候较今温暖,野生稻种质资源曾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其北界大约自长江上游渠州(四川)、经中游的襄阳、江陵至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2008年10月29日,投资1.48亿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正式启用。位于云南昆明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从概念形成到竣工历时8年,于2007年4月29日建设完成,又经过1年多的精心准备才正式启用。 云南是誉满全球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有15000多种植物,约占全国的50%;脊椎动物有1704种,约占全国的55%;昆虫种类有100500种,约占全国的67%。1998年8月,吴征镒院士向朱镕基总理写信,提出“十分有必要尽快建设云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建议,并得到朱镕基总理的重视和支持。为此,经国家发改委批准,按照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共建共管原则,昆明植物所作为工程建设法人单位,建设我国首座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项目总投资1.48亿,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园区80亩。项目建设包括种子库、植物离体库、微生物库、动物种质资源库、DNA库和信息中心。发展目标是:15年内达到1.9万种19万份(株)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将打造成国际领先、亚洲一流的种质资源保存和研究机构。 之所以说这是亚洲之最,主要体现在其规模和发展目标上。亚马逊热带雨林是世界上植物多样性最集中体现的地方,那里每1平方公里有100种不同的植物物种,但在这个190平米的冷库中,将会容纳上万种植物品种,可以说,踏入资源库,一脚踩下去就有上百个物种。” 普通种子只要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便会发芽,因此在常温下最多能长期保存一至两年。“种质银行”则是利用低温、干燥的方式,人为地延长种子的活力。以包谷种子为例,在室外保存1年,活力会下降10%,10粒种子中就有1粒不会发芽。但是存放在“种质银行”中,上千年后仍会开花结果。 “种质银行”是植物的安全局,如果一旦某个物种灭绝了,还可通过存放在“银行”中的种子使其重生。在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中,已收纳了多个濒临灭绝的植物品种,其中包括2006年在石林发现的,已经绝迹100年的“弥勒苣苔”,该物种目前只发现300多个野生植株。 许多种质资源已相当珍贵,在零下20度的冷库中,种子被存放在密封玻璃罐中,瓶壁上都贴着编码标签。安全起见,种子入库时将由电脑随机编码,记录上该物种的资料信息。 190平米的资源库最多可容纳17万份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目前,已收集了2万份种质,经过鉴定的植物物种约有3000多种。同时,资源库建立的种子采集网络已基本覆盖全国。通过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方式,以西南地区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为重点,兼顾周边地区,重点收集稀有濒危种、特有种、有重要经济价值及科学价值的物种,为我国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的保护、研究、开发及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撑条件和决策依据。

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

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 项目年度总结交流会在厦门召开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办,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承办的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项目年度总结交流会,2008年3月14-16日在厦门召开。科技部农村科技司许增泰处长,农业部科教司陈彦宾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刘旭副院长、科技局李建萍处长,作物科学研究所万建民所长、王述民副所长,茶叶研究所江用文副所长,草原研究所王育青副所长,福建省科技厅郭运孝处长、农业厅程书田处长、农科院刘波副院长,以及来自全国91个单位的258位代表出席了会议。 许增泰处长充分肯定了项目在植物种质资源政策法规、规范标准、资源保护、整理整合、信息共享、实物共享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对项目2008年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陈彦宾处长对项目工作表示满意,强调要进一步加强交流和协作,取得更大的成绩。刘旭副院长要求各子项目进一步加强管理,全面总结平台工作,加强交流,填平补齐,整体推进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万建民所长代表项目主持单位感谢科技部、农业部的长期支持,感谢项目参建单位和专家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表示作物科学所将认真组织好项目的实施与管理,圆满完成项目任务。 王述民研究员代表项目组汇报了项目年度进展和下一步工作安排,曹永生、江用文和王育青研究员分别汇报了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多年生和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平台、牧草种质资源平台建设的进展和成效,各参建单位分别汇报了各自任务完成情况和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多

样性图谱编制进展,并就项目有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效果。 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是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项目涵盖了农作物种质资源、多年生和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林木(含竹藤花卉)种质资源、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热带作物种质资源、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及牧草植物种质资源。该项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持,包括农业部、教育部、国家林业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中国科学院下属的331个参加单位,参加人员达2630人,其中高级职称938人。

水稻的种质资源保存技研究进展

水稻的种质资源保存技研究进展 一、种质资源的分布状况 水稻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2000年,水稻播种面积29962千公顷,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7%,稻谷产量18791万吨,占粮食产量的40%。中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最古老的国家,稻作历史约有七千年,是世界栽培稻起源地之一。水稻属喜温好湿的短日照作物。影响水稻分布和分区的主要生态因子:①热量资源一般≥10℃积温2000-4500℃的地方适于种一季稻,4500-7000℃的地方适于种两季稻,5300℃是双季稻的安全界限,7000 ℃以上的地方可以种三季稻;②水分影响水稻布局,体现在“以水定稻”的原则;③日照时数影响水稻品种分布和生产能力;④海拔高度的变化,通过气温变化影响水稻的分布;⑤良好的水稻土壤应具有较高的保水、保肥能力,又应具有一定的渗透性,酸碱度接近中性。全国稻区可划分为6个稻作区和16个亚区。 一.华南双季稻稻作区:位于南岭以南,我国最南部。包括闽、粤、桂、滇的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包括194个县(市)(暂不包括台湾省)。水稻面积占全国的18%。1.闽粤桂台平原丘陵双季稻亚区:东起福建的长乐县和台湾省,西迄云南的广南县,南至广东的吴川县,包括131个县(市)。2.滇南河谷盆地单季稻亚区:北界东起麻栗坡县,经马关、开远至盈江县,包括滇南41个县(市)。3.琼雷台地平原双季稻多熟亚区:包括海南省和雷州半岛,共22个县(市)。 二.华中双季稻稻作区:东起东海之滨,西至成都平原西缘,南接南岭,北毗秦岭、淮河。包括苏、沪、浙、皖、赣、湘、鄂、川8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和陕、豫两省南部,是我国最大的稻作区,占全国水稻面积的68%。1.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亚区:位于年≥5300℃等值线以北,淮河以南,鄂西山地以东至东海之滨。包括苏、浙、皖、沪、湘、鄂、豫的235个县(市)。2.川陕盆地单季稻两熟亚区:以四川盆地和陕南川道平原为主体,包括川、陕、豫、鄂、甘5省的194个县(市)3.江南丘陵平原双季稻亚区:年≥10℃积温5300℃线以南,南岭以北,湘鄂西山地东坡至东海之滨,共294个县(市)。 三.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地处云贵和青藏高原,共391个县(市)。水稻面积占全国的8%。1.黔东湘西高原山地单双季稻亚区:包括黔中、东、湘西,鄂西南,川东南的94个县(市)。2.滇川高原岭谷单季稻两熟亚区:包抱滇中北、川西南、桂西北和黔中西部的162个县(市)。3.青藏高寒河谷单季稻亚区:适种水稻区域极小,稻田分布在有限的海拔低的河谷地带,其中云南的中旬、德钦和西藏东部的芒康、墨脱等7县。我国北方稻区稻作面积常年只有3千万亩,约占全国水稻播种面积的6%,以下仅作概括性的介绍。 四.华北单季稻稻作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关中平原以东,包括京、津、冀、鲁、豫和晋、陕、苏、皖的部分地区,共457个县(市)。水稻面积仅占全国3%。本区有两个亚区:1.华北北部平原中早熟亚区。2.黄淮平原丘陵中晚熟亚区。年≥10℃积温3500-4500℃。水稻安全生育期约130-140天。生长期间日照1200-1600小时,降水400-800毫米。冬春干旱、夏秋雨多而集中。北部海河、京津稻区多为一季中熟粳稻,黄淮区多为麦稻两熟,多为籼稻。稻瘟病、二化螟等为害较重。今后,要发展节水种稻技术,对稻田实行综合治理。

植物种质资源

第五节 植物种质资源 按照遗传学的观点,每一个植物种具有不同的遗传特性,均应视为不同的种质。这里主要指的是有价值的植物的种质资源。各种有用植物均归属于不同分类等级的科、属、种,往往具有大量的近缘属种,长期栽培的植物,由于人为的定向培育而有不同程度的特化,与其野生类型的不同栽培区域形成的变型,往往具有不同的种质特性,这些种质资源的收藏、研究对人类的利益十分重要。如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国际水稻研究中心都建立了收藏种质的“种子库”、“种子银行”,利用不同种质进行杂交育种,获得矮杆、抗性强、蛋白质含量高、高产的新品种,取得了绿色革命的成功。当今由于植被的破坏,种质的损失已越来越严重,有许多植物种类正处于濒危状态,所以重视植物种质的保护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植物园和自然保护区就担负着保护种质资源的重大责任。 全省农作物品种或品系,据以往不完全统计有6455个。其中省内地方品种2787个,省内育成的339个,省外引进的2161种,国外引进的1168个。历史上极负盛名的有宿州? ? 4 3 5

市的“夹沟香稻”和皖东的“明光绿豆”等。 安徽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珍稀濒危植物有37种,其中属2级保护的有12种,属3级保护的25种。现分别介绍如下。 一、二级重点保护植物 按国家规定,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是指科研或经济上有较重要意义的濒危或渐危的种类,安徽有12种。 〔小勾儿茶B e r c h e m i e ll a w i l o s n i i N a k ai〕 鼠李科(R h am n a ce ae)落叶阔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6米,叶纸质,互生,椭圆形,顶生聚伞总状花序,花淡绿色,萼片、花瓣和雄蕊均为5个。 产安徽霍山县马家河1010米及绩溪县清凉峰等地,多散生,绩溪清凉峰有成片分布。总存数约数百株。分布区极为狭窄,仅湖北兴山地区有少量生长。现仅南京中山植物园等单位有试验性引种。 少型属种,共2种。为东南亚植物区系的特有种,也是中国特有种。该种对研究植物分类和区系有一定价值。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根可入药,有清热、凉血、利尿、解毒、舒筋络、散瘀、止痛的功效。 〔连香树C e r c i d i p h y ll u m j a po n i c u m S i e b e t Z u c c〕 连香树科(C e r c i d i p h y ll a ce ae)落叶阔叶乔木。高可达40米,胸径达2米多。其叶形颇似扑克中的“红桃”。叶色春紫、夏绿、秋黄。 安徽歙县、绩溪、黄山、岳西、金寨、霍山等地有分布,多散生。安徽金寨县白马寨、天堂寨及霍山县青枫岭等地有成片分布。多见于650~1450米的湿润沟各两侧混交林内。少量“就地保存”于自然保护区之中。 该种为白垩纪遗树种。少型科种。在植物分类系统中有重要科学价值。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木材结构细致,为优良材用树种。也是较珍贵的绿化观赏树种,叶含焦性儿茶酚,其果主治小儿惊风抽搐、肢冷等症。 〔独花兰C h a n g n i e n i am o e n a C h i e n〕 兰科(O r c h i d a ce ae)多年生草本。高10~18厘米。假鳞茎广卵形,肉质,顶生、叶具细而长的柄。花葶以假鳞茎顶部生出,直立,独生一朵花,淡紫色,花瓣较宽,唇瓣沿蕊柱基部着生,唇盘上具有5枚附属物。 产安徽歙县、祁门、金寨等地。多星散分布,资源较少。垂直分布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中低山地,生长在林下沟各旁阴湿处。少量野生植株“就地保存”于自然保护区中。 独花兰为单型属种,又是兰科中原始类型。在植物系统分类上有较重要的意义,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是珍稀的观赏植物,假鳞茎可药用,治扁桃腺、毒蛇咬伤等。 〔香果树E m m e n op t e r y s h e n r y i O l i v.〕 茜草科(R ub i a ce ae)落叶阔叶乔木。高可达40米,胸径约3米。叶色翠绿,叶柄绿色透红。花如喇叭状,初开白色,继而淡黄色。圆锥状花序,花略有香味,有的萼片发育成叶状,粉红色。果熟时还不脱落。 产安徽歙县、绩溪、黄山、祁门、休宁、太平、广德、宣城、泾县、岳西、潜山、舒城、金寨、 ? ? 3 5 5

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一)

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一) 论文关键词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引种驯化;驯化原理论文摘要在分析野生植物资源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应遵循引种驯化的基本原理及园林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能为野生观赏植物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指导。 我国地大物博,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极其丰富,高等植物约3万种,有观赏价值的园林植物达6000种以上。我国不仅原产观赏植物种类繁多、品质优良,而且观赏植物栽培有极其古老的历史,早在公元前11至公元前7世纪的西周,我国劳动人民已在园圃中培育花木了。尽管如此,在我国城市绿化中,应用的植物种类并不多。如南京、杭州、宁波等城市一般为200~300种,上海有近400种。而且,除了生境条件极特殊的区域,如热带、寒带或干旱地区外,全国大多数城市的绿化没有很明显的区别,植物材料单调、雷同,造成千城一面的状况,这与植物资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1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开发现状 1.1家底不清,保护不力 我国丰富多彩的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尚未得到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即资源家底还未摸清。目前,不论野生还是栽培的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均由于多种原因而面临许多种类散失和濒于绝灭的严重威胁。野生的如兰属和金花茶系的某些种、变种、变型,栽培的如凤仙花品种,均为最突出的例证1]。因此,进一步开展资源考察,摸清家底,加强保护是当前的一项迫切任务。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主管部门做了些保护和管理工作,收到一定效果。如金花茶20世纪80年代由林业部通令全部种类一律禁止出口,后经再度修改,有些种类已对外开放,并在广西设立金花茶保护区与基因库,在洛阳建立中国洛阳牡丹基因库,在武汉建立中国梅花品种资源圃等。 1.2科技落后,盲目引种 ①我国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虽很丰富,但大量可供观赏的种类却久居深山无人问,仍处于野生状态,未被开发利用;另一方面,我国育种水平还相当落后,如我国是山茶属的起源和分布中心,有不少优良茶花的传统品种和新品种,但与美国、日本、新西兰等茶花育种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极大,现国际茶花协会登录的品种达2.2万个,而我国山茶栽培品种仅300多个,云南山茶140多个。②有盲目从国外引种的趋势,尤为严重的是我国缺乏对野生植物开发利用的深入研究。各地开发利用缺乏技术支撑,很多个体经营者直接从山上挖掘野生植物;一些政府职能部门缺乏长远的眼光或追求短期的政绩效应,造成资源的极大破坏,无异于杀鸡取卵。 1.3“产用研”脱节 ①科研与生产脱节。由于科研体制问题,当前科研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与生产相脱离,为科研而科研,通常是论文发表或课题结题之后就束之高阁,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较低。②生产与应用脱节。生产者由于技术、投入或风险等原因,无力也不愿进行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而是随大流,生产“大路货”;而设计者在园林设计中力求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应用尽可能多的植物种类来创造园林景观,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又因为植物应用的新材料、新品种的缺乏逼迫修改设计方案。 2野生观赏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 植物造景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态、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2]。要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首先要有丰富的植物材料。因此,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当地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既能丰富园林植物种类,克服各地园林植物种类单调,又能突出地方特色,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1丰富植物种类,提高城市品位

野生稻种质资源保护项目配套工作总结

野生稻种质资源保护项目配套工作总结 广西农业环境监测管理站 一、基本情况 2002年9月28日,农业部批准我区《野生稻种质资源保护项目》立项(农计函[2002]86号),项目建设地点在邕宁县。2003年1月20日,自治区农业厅向农业部提出请求(桂农业计[2003]1号),建议将项目建设地点改在福绵区,这一建议得到农业部同意。2003年7月,广西桂农农业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完成了该项目的建设方案设计。该项目的具体建设地点在福绵区石山塘,主要建设内容是建设普通野生稻核心保护区302.7亩、药用野生稻核心保护区50亩。项目总投资150万元,其中2004年自治区本级财政配套30万元,中央拨款120万元。所有资金已全部到位。 二、项目进展情况 本项目各项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已按项目要求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于2004年12月通过了区农业厅组织的验收,并交付使用。 (一)土建工程完成情况 1、铁丝网围栏6255平方米,立水泥柱1205条,铁丝网油防锈漆3次。 2、建围栏门口4个,其中药稻1个,普稻3个。普稻区大门口地基填土1800立方米,电动门1个,两侧铁门2个,项目名称牌2个,项目简介牌1个。 3、管理用房建筑面积125平方米,生活、管理用房安装线路3500米,生活用水机井1处。 (二)购置仪器设备。购置种子检测、品种观察改良仪器各一套

共15件,购置气象观测仪器1套共12台件,在普稻区建立气象观测站。 (三)开展研究工作。随机定点调查野生稻储量,其中普稻107.9885万份(株),药稻2.9093万份(株)。并对250多份野生稻进行农艺性状鉴定。 (四)资金使用情况。设计费2.7万元,材料费85.671万元,劳务费8.42万元,仪器购置费45.153万元,会议差旅费3.186万元,其他开支4.87万元,共150万元。自治区本级财政配套资金30万元,已与中央资金统一调配使用于以上建设内容中,已开支完毕。 三、成效 该项目的实施,填补了广西野生稻种质资源原位保护的空白,有效地保护了一批珍稀野生稻资源,推动了野生稻研究事业的发展,树立了野生稻原位保护的样板,提高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对农作物资源的保护意识等。 四、建议 1、尽快加大对野生稻种质资源的研究。 2、项目资金已全部用完,后续保护资金如何解决已成为保护区今后保护工作的头等大事。建议自治区农业厅向农业部申请追加项目后续保护资金,以保障保护区各项后续保护工作能正常开展。

优异种质资源鉴定与利用

“七大农作物育种”试点专项 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农作物优良品种是农业增产的核心要素,是种子产业发展的命脉。大力发展现代农作物育种技术,强化科技创新,创制重大新品种,对驱动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发展、提升种业国际竞争力、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3〕109号),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启动实施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棉花、油菜、蔬菜等七大农作物育种试点专项。 专项按照“加强基础研究、突破前沿技术、创制重大品种、引领现代种业”的总体思路,以七大农作物为对象,重点部署五大任务,即优异种质资源鉴定与利用、主要农作物基因组学研究、育种技术与材料创新、重大品种选育、良种

繁育与种子加工。围绕种业科技创新链条系统设计并分解为50余个项目。在2016年度首批启动21个项目的基础上,2017年拟启动19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5.1亿元。其中重大品种选育方向18个项目、良种繁育与种子加工方向1个项目。项目实施周期为2017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 一、重大品种选育 1. 华南籼稻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培育 研究内容:建立华南稻区感温早晚兼用型和弱感光迟熟型水稻育种技术体系;聚合高产、优质、多抗、低碳排放、重金属低吸收、营养高效利用等优良性状,创制育种新材料和新品系;培育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适于轻简栽培和全程机械化生产的新品种;研究新品种的生产关键技术,并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创制优异育种新材料80份以上,培育适宜华南稻区种植的高产、优质、高效新品种30个以上,其中年推广能力达到200万亩的重大新品种2个以上,比区试对照品种增产5%以上,抗2种以上主要病害,品质达到国家三级以上优质米标准,新品种示范推广600万亩。【预期性指标】申报和获得植物新品种权15项以上,制定新品种轻简栽培和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8项以上。

植物种质资源1

植物种质资源 第五节植物种质资源 按照遗传学的观点,每一个植物种具有不同的遗传特性,均应视为不同的种质。这里主要指的是有价值的植物的种质资源。各种有用植物均归属于不同分类等级的科、属、种,往往具有大量的近缘属种,长期栽培的植物,由于人为的定向培育而有不同程度的特化,与其野生类型的不同栽培区域形成的变型,往往具有不同的种质特性,这些种质资源的收藏、研究对人类的利益十分重要。如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国际水稻研究中心都建立了收藏种质的“种子库”、“种子银行”,利用不同种质进行杂交育种,获得矮杆、抗性强、蛋白质含量高、高产的新品种,取得了绿色革命的成功。当今由于植被的破坏,种质的损失已越来越严重,有许多植物种类正处于濒危状态,所以重视植物种质的保护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植物园和自然保护区就担负着保护种质资源的重大责任。 全省农作物品种或品系,据以往不完全统计有6455个。其中省内地方品种2787个,省内育成的339个,省外引进的2161种,国外引进的1168个。历史上极负盛名的有宿州?354? 市的“夹沟香稻”和皖东的“明光绿豆”等。 安徽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珍稀濒危植物有37种,其中属2级保护的有12种,属3级保护的25种。现分别介绍如下。 一、二级重点保护植物 按国家规定,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是指科研或经济上有较重要意义的濒危或渐危的种类,安徽有12种。 〔小勾儿茶BerchemiellawilosniiNakai〕 鼠李科(Rhamnaceae)落叶阔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6米,叶纸质,互生,椭圆形,顶生聚伞总状花序,花淡绿色,萼片、花瓣和雄蕊均为5个。

产安徽霍山县马家河1010米及绩溪县清凉峰等地,多散生,绩溪清凉峰有成片分布。总存数约数百株。分布区极为狭窄,仅湖北兴山地区有少量生长。现仅南京中山植物园等单位有试验性引种。 少型属种,共2种。为东南亚植物区系的特有种,也是中国特有种。该种对研究植物分类和区系有一定价值。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根可入药,有清热、凉血、利尿、解毒、舒筋络、散瘀、止痛的功效。 〔连香树CercidiphyllumjaponicumSiebetZucc〕 连香树科(Cercidiphyllaceae)落叶阔叶乔木。高可达40米,胸径达2米多。其叶形颇似扑克中的“红桃”。叶色春紫、夏绿、秋黄。 安徽歙县、绩溪、黄山、岳西、金寨、霍山等地有分布,多散生。安徽金寨县白马寨、天堂寨及霍山县青枫岭等地有成片分布。多见于650~1450米的湿润沟各两侧混交林内。少量“就地保存”于自然保护区之中。 该种为白垩纪遗树种。少型科种。在植物分类系统中有重要科学价值。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木材结构细致,为优良材用树种。也是较珍贵的绿化观赏树种,叶含焦性儿茶酚,其果主治小儿惊风抽搐、肢冷等症。 〔独花兰ChangnieniamoenaChien〕 兰科(Orchidaceae)多年生草本。高10~18厘米。假鳞茎广卵形,肉质,顶生、叶具细而长的柄。花葶以假鳞茎顶部生出,直立,独生一朵花,淡紫色,花瓣较宽,唇瓣沿蕊柱基部着生,唇盘上具有5枚附属物。 产安徽歙县、祁门、金寨等地。多星散分布,资源较少。垂直分布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中低山地,生长在林下沟各旁阴湿处。少量野生植株“就地保存”于自然保护区中。 独花兰为单型属种,又是兰科中原始类型。在植物系统分类上有较重要的意义,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是珍稀的观赏植物,假鳞茎可药用,治扁桃腺、毒蛇咬伤等。

种质资源

§3 种质资源 重点:种质资源的概念,种质资源的重要性、保存、研究、创新与利用。 难点:各类种质资源的特点。 要求:了解作物起源学说的形成、发展和主要内容,明确种质资源的工作内容,掌握种质资源的概念、类别和利用。 §3.1 种质资源的重要性 §3.2 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其发展 §3.3 作物种质资源的类别及利用价值 §3.4 种质资源工作的内容 §3.1 种质资源的重要性 3.1.1 种质资源的概念 用以培育新品种的原材料,过去称为育种的原始材料。在中国20 世纪60 年代初改称为品种资源。现代育种所利用的现有品种材料和近缘野生植物,主要是利用其内部的遗传物质或种质,所以现在国际上大都采用种质资源这一名词。在遗传育种领域内,把一切具有一定种质或基因的生物类型总称为资源(germplasm rmuce)。包括品种、类型、近缘种和野生种的植株、种子、无性繁殖器宫、花粉甚至单个细胞,只要具有种质并能繁殖的生物体,都能归入种质资源之内。又因为现代的遗传育种研究不但利用现有的种质资源,而且要进行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所以,遗传学上也常称种质资源为遗传资源(genetic remurees)。说到底,遗传、育种研究上主要利用的是生物体中的部分基因,甚至是个别基因,所以又称为基因资源(gene resources)。把蕴藏有形形色色基因资源等各种材料, 概称为基因库或基因银行。 种质资源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由自然演化和人工创造而形成

的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它积累了由于自然和人工引起的极其丰富的遗传变异,即蕴藏着各种性状的遗传基因。是人类用以选育新品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 也是进行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材料, 是极其宝贵的自然财富。 3.1.2 品种资源在作物育种工作中的重要性 1. 品种资源是作物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 作物育种成效的大小, 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掌握种质资源的数量多少和对其性状表现及遗传规律的研究深度。 品种资源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过程中形成的, 它们携带着各种各样的基因, 是品种选育和生物学理论研究不可缺少的基本材料来源。如果没有品种资源, 作物育种工作就成为“无米之炊”。 筛选和确定作物育种的原始材料, 也是作物育种的基础工作。能否灵活地、恰当地选择育种的原始材料, 受作物品种资源工作的广度和深度的制约。 2. 作物育种工作的突破性进展取决于关键性基因资源的发现和利用 国内外作物育种工作实践表明, 一个特殊种质资源的发现和利用, 往往能推动作物育种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品种培育的突破性进展, 往往都是由于找到了具有关键性基因的种质资源。 20 世纪50 年代, 中国由于发现和利用了广东省的矮脚南特和广西省的矮仔占等水稻矮源, 从而育成了广场矮、珍珠矮等一批高产、抗倒的矮秆水稻良种,实现了品种矮秆化,使水稻亩产由200-250 公斤提高到300-350 公斤以至500 公斤。 同时, 由于低脚乌尖这一水稻矮源的发现与利用, 进一步推动了世界范围的“绿色革命”浪潮。低脚乌尖原产于中国台湾及福建, 它现在几乎是世界所有国家矮秆水稻品种的祖先。台湾省以低脚乌尖为亲本,

种质资源库建设方案

***国家级中草药种质资源库配套设施建设 工作方案 ***国家级中草药种质资源保护和研究基地建设项目,于2014年开工建设,2016年建成。项目总共投资约8655万元。"***国家级中草药种质资源库"主要包括种子库、植物离体种质库、信息中心。位于***,正式启用后将使*** 乃至西北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得以保存。 ***中草药种质资源库从概念形成到竣工历时3年,建筑面积约560㎡。如运行后具体目标是在第一个5年内达到300种3000份(株),15年内达到1600种1.6万份(株)野生中草药种质资源。 种质资源库因资金等原因缺少配套设备并未投入运行,只在田间进行中草药种质资源的繁殖工作,为保存现有的种质资源特制定此工作方案。 1、总体科学目标 其总体科学目标是:建成一个依托***、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一流的野生中草药种质资源保护设施和科学体系,实现自动化管理的中药材种质资源库。使中国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安全得到可靠的保障,将对抢救、保存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促进中药材新品种选育和中药材规范化栽培,填补生物资源种质保存系统的缺陷等具有重要意义。可有效保存中药材遗传资源,为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建立背景 ***是全国中草药主要产区之一,中药材产业在全国具 有发展潜力和比较优势。全省14个市州的70多个县区均有 中药材生产,中草药种类多,产量大,品质好,有特色,全 省中草药品种9500多种,位居全国第二,是名副其实的中 药材资源宝库。主要的中草药资源有1600多种,野生植物 类1270种,其中动物类214种,矿物类43种,目前人工种 植中草药350余种,分布较大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200余种。随着物种消失的速度不断加快,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植物种子 保护的重要性,而中药材种质资源是其中重要的一类。种质 资源库作为***中草药种质资源保护领域的一个重点建设工程。将进一步促进校地科技合作,对***乃至西北的生物多 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的中医药产业科 学发展和教育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种质资源库是具有重要影响的野生药用植物种质资源 保藏设施,保藏能力将达到西北领先水平,并具有不可替 代性。目前在临时仓库已收集保存约100种300份野生植 物种子。 ***的自然、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非常适宜多种中药材 生长,中药材野生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黄芪、党参、当 归等道地药材的栽培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素有“千年药乡” 和“西北药都”之美称;早在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所著《本 草经集注》中就有“黄芪第一出***,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的记载;北宋《太平御览》所引的南北朝《秦州记》

野生稻资源分布

野生稻种质资源分布 (曹永生,张贤珍,龚高法等. 中国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地理分布图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63-64) 世界上公认的野生稻至少有20个种,中国已发现3种野生稻,即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 )、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 Wall. )和疣粒野生稻(O.meyeriana Baill)。由于普通野生稻和普通栽培稻均有AA型染色体组,其亲缘关系相对较近,杂交可育,故在水稻育种中的利用较其他野生稻更为广泛。 中国野生稻分布于福建、江西、湖南、台湾、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八个省(自治区)(表2-2、图29和图30)。 图列说明:种质资源分布图用园点的大小来表示一个行政区域(市或县)内作物种质资源的份数;种质资源密度分布图用密度来 表示 1o X 1o经纬网格区域内作物种质资源的份数. 表2-2 野生稻种资源分省统计表 Table 2-2 Statistical table of wild rice germplasm from various provinces

中国野生稻分布南自海南省崖县(18o09′N),北至江西省东乡县(28o14′N),东自台湾省桃园(121o15′E),西至云南省盈江县(97o56′E),南北约跨10个纬度,东西约跨23个经度。但主要分布于25oN以南地区,约占总份数的93%以上。 中国野生稻的分布现状与生物学特性、历史演变、人类活动及地理环境等有密切关系。中国野生稻属于喜温、喜湿的多年生宿根越冬植物,适宜于温暖多雨的气候。因此,雨量和温度,特别是冬季低温成为其分布的重要限制因子。所以现代野生稻分布地点的95%以上都位于年平均气温20℃,1月平均最低气温6℃以上的雨量充沛地区。在历史上,公元11世纪以前气候较今温暖,野生稻种质资源曾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其北界大约自长江上游渠州(四川)、经中游的襄阳、江陵至下游太湖地区的浙江北部、苏南地区。随着气候变冷和人类活动的破坏,野生稻分布北界逐步南移,现今大部分分布于25oN以南地区。25oN 以北地区,只有在特殊环境下有零星分布,例如,仅在湖南省江永(20o05′N,111o02′E)、茶陵(26o50′N,113o40′E),江西东乡(28o14′N,116o36′E)有所发现。由于三种野生稻的生物学特性和对态条件的要求不同,其分布地区有所差异。 1.普通野生稻 普通野生稻分布最为广泛(图31和图32),南自海南省崖县,北自江西省东乡县,东自台湾省桃园,西自云南省景洪县,大体可分五个区域,即海南岛区、台湾区、两广区、云南区和湘赣区。五区中以海南岛区分布密度最大,该区气候炎热,≥0℃积温达8200℃以上,无霜期长,冬季少有冻害,雨量充沛,年雨量在1500mm以上(除西南部外),为野生稻的繁衍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该区18个县中除中部4个县未发现普通野生稻外,其余地区均有分布。台湾区目前只在桃园发现普通野生稻。两广区(包括福建省漳浦县,22o08′N)是中国普通野生稻的主要分布区,该区年极端最低气温多年平均值在0℃以上,≥0℃积温7000℃以上,年雨量多在1600mm以上。该区普通野生稻分布主要集中于珠江水系的西江、北江和东江流域,特别是北回归线以南和两广沿海地区。云南区目前仅景洪和元江有普通野生稻分布,分布零星,覆盖面积小。湘赣区目前只有在湖南省茶陵县、江永县和江西省东乡县发现普通野生稻,这是中国普通野生稻分布的最北地区。

外引蚕豆种质资源鉴定与形态多样性

外引蚕豆种质资源鉴定与形态多样性 摘要:研究了10份外引蚕豆(Vicia faba L.)种质资源的生育期、子粒形态特征、主要农艺性状等。结果表明,埃塞俄比亚蚕豆种质资源具有较高的变异系数,为8.01%~55.80%,其中种皮光滑度和百粒重的变异系数最高,达55%以上,变异系数较小的是主茎节数(8.01%)和株高(8.99%)。4个质量性状中种皮光滑度的形态多样性指数最高,而15个数量性状中每果节荚数的形态多样性指数最高。 关键词:蚕豆(Vicia faba L.);种质资源;鉴定;形态多样性 蚕豆(Vicia faba L.)又称胡豆、佛豆、川豆、倭豆、罗汉豆。一般认为蚕豆起源于亚洲西南和非洲北部,公元1世纪时由欧洲传入我国。据世界粮农组织(FAO)生产年鉴统计,全世界有51个国家生产干蚕豆,栽培面积较大的5个国家依次为中国、埃塞俄比亚、澳大利亚、摩洛哥和埃及;全世界45个国家生产青蚕豆,栽培面积较大的5个国家依次为中国、玻利维亚、阿尔及利亚、秘鲁和摩洛哥[1]。广阔的栽培范围和多样化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丰富的蚕豆种质资源和遗传多样性。 搜集、引进和评价蚕豆种质资源,对拓宽我国蚕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加大蚕豆种质资源材料间的交换利用,加快优异种质创新和利用步伐等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2,3]。2012-2013年对从非洲引进的10份蚕豆种质资源进行了田间生物学表现和主要农艺性状的鉴定,拟通过分析外引蚕豆种质资源的生长发育特点和形态性状遗传多样性,科学评价外引蚕豆种质资源的真实表现,提高外引蚕豆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最终筛选出具有相关优良性状的蚕豆种质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蚕豆种质资源共计10份,均为2012年从非洲埃塞俄比亚引进,编号分别为CDAS101、CDAS102、CDAS103、CDAS104、CDAS105、CDAS106、CDAS107、CDAS108、CDAS109、CDAS110。 1.2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2-2013年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试验基地进行。试验采取顺序排列,每个种质资源材料种植3行,行长2 m,行距0.5 m,株距0.2 m,小区面积3 m2。试验田土壤肥力中等,基施复合肥375 kg/hm2,2012年10月15日播种,11月20日定苗,按常规栽培技术进行田间管理。在每小区中的中间行从第3株开始连续取样生长正常的10个植株进行田间观察记载和室内考种。

中国野生花卉种质资源调查综述

中国野生花卉种质资源调查综述 中国野生花卉种质资源调查综述 1分区调查 从17世纪起,英法俄美就分别派员来华采集和引种我国的野生花卉,其足迹几乎踏遍整个中国。我国自己进行调查采集野生花卉的工作是近年才开始的。中科院植物所、各地植物园及有关单位先后在所在地相似的较大地理范围内,开展了野生花卉的种类、分布、生境及观赏特性的调查研究,对各地资源的现状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意见。周家琪、赵祥云、袁力等分别对陕西火地塘、太白山和秦巴山区等地进行了系统的野生花卉调查。其中太白山有珍稀特有观赏植物紫斑牡丹Paeonia papaveracea,秦岭蔷薇Rosa tsinglingensis,羽叶丁香Syringa pinnatifolia,金背杜鹃Rhododendron dementinae ssp. aureodorsle,秦岭龙胆Gentiana apiata,美丽芍药P. mairei和太白乌头Aconitum taipeicum。杭州植物园从1981年至1983年对浙江省的野生花卉资源进行了调查,指出反映浙江省野生花卉资源比较集中而丰富的科是木兰科Magnoliaceae,蔷薇科Ros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百合科Liliaceae和兰科Orchidaceae。此外,唐正良、车泉生、李根有、王金荣等分别对浙江海岛、西天目山、浙江泰顺和浙江武义的野生园林植物进行了报道。姚连芳、戴启

全、田朝阳等分别对河南省的太行山区、大别山区和蒿山等地的野生花卉进行了调查。安徽省完成了黄山野生花卉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江西主要在庐山进行了观赏植物资源多样性及开发利用的探索。武全安主编的《中国云南野生花卉》几乎襄括了云南省全部的主要野生花卉植物资源,收集云南野生花卉89科237属475种。徐风翔等对西藏野生花卉资源分布及适应性作了探索。吴铁明等对湖南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进行了初探。王磊分析了新疆野生花卉资源及开发利用的前景。刘慧涛等对吉林省西部草原的观赏植物资源进行了研究。曹弘哲对宁夏野生观赏树木资源作了初步调查。贵州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对所在地区的野生珍稀观赏植物资源作了探讨。还有丁一巨等对福建省将石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研究,包满珠等对鄂西南地区的观赏植物资源的初报和华南热作所对海南岛花卉资源的考察。 2专类调查 2.1兰科 兰科植物全世界约有320属2万种。中国有166属1000多种,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柳新红等报道了浙江龙泉市的兰花资源。华南热作所和海南省农科院对所在地区的兰花资源进行了调查采集。贺军辉对湖南的野生兰花资源进行了调查。祖晓勤收集整理了黔西北的野生兰花资源。据郎楷永报道,青藏高原有兰科植物99属4

种质资源

烟草种质资源研究利用和研究发展 (云南农业大学 20090518 刘娥芳) 摘要:烟草种质资源是烟草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是影响烟草行业发展的基础因素。文章通过对烟草种质资源的类别、特点和利用价值,我国烟草种质资源的现状,烟草种质资源的创新,烟草新品种的选育,烟草育种的新技术等的论述试谈了烟草种质资源的研究发展等。 关键词:烟草;种质资源;利用;发展 1.烟草种质资源的类别、特点和利用价值 烟草种质资源根据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四类:本地种质资源、外地品种资源、野生种质资源、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其特点和利用价值如下: 1.1本地烟草种质资源 本地烟草种质资源包括古老的地方品种和当前推广种植的改良品质品种。本地的种质资源是烟草育种工作中最基本的原始材料。其特点是对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栽培条件有较好的适应性,对当地不良的自然条件甚至病害有较佳的抵抗能力。可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其利用价值是在研究利用品种价值时,首先必须以本地区地方品种作为最主要的和最基本的对象,可作为系统育种、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材料。 1.2 外地品种资源 外地品种资源具有多种多样的性状和特性,一般对本地区的适应性较差。其利用价值有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直接利用即引进的品种经试验和选择,可以在生产上直接利用;间接利用即用产地距离较远的品种或类型作为亲本杂交,从遗传基础丰富的杂种后代中选育新品种。 1.3 野生种质资源 野生种质资源往往具有外地种和当地种不具有的优良特性和抗逆性。利用价值:一是把野生种质资源中蕴藏的优良基因或携带的优良基因部分染色体片段转移到栽培品种中,创造遗传基础丰富具有特殊作用的烟草新品种和新类型;二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