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19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一课时)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19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一课

时)

●从容说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选自《战国策·齐策》。本文叙述了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齐相邹忌的妻、妾、客出于不同的动机,一致夸大邹忌的美貌,但邹忌却有自知之明。他冷静地思考,看清了事情的真相,从中悟出了深刻的道理,于是就拿这件事做比喻,劝谏齐王不要在赞美声中自我陶醉,只有广开言路,虚心接受批评和建议,并积极主动地加以改正,才能修明政治。齐王接受了建议,果然收到了富国强兵的政治效果。文章短小精悍,一波三折,逻辑思维较强,是一篇融文言基础知识、丰富的思想内容、深刻的现实借鉴意义为一体的优秀作品。

本文故事性强,篇幅短小,读来琅琅上口。鉴于此,本教案把反复朗读直至背诵作为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在教师领读、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阅读中,感知和理解课文。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战国策》中的文章,在使学生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的同时,本教案把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句的类型和特点作为教学重点。将培养学生借助具体语境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体会和领悟文章的写作特点和劝谏技巧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

在教学思路的设计上,针对本文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模式即邹忌的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纳谏的三赏,纳谏后齐国的三变,紧紧抓住一个“思”字,环环紧扣,贯通全文,从不同角度设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将适时的德育教育与知识传授寓于学生浓厚的兴趣之中。

具体教学步骤包括:预习课文,初步感知→反复诵读,感悟理解→整理归纳,夯实基础→活动探究,深层思索四个环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2.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宾语前置句的类型及特点。

能力目标

1.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在反复诵读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理解“修、窥、美、私、昳、蔽、刺”等词语的意义。

2.整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和领悟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阅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2.问答法。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

●教具准备

录音机、《邹忌讽齐王纳谏》朗读磁带、投影仪、投影胶片、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利用工具书,排除文中字词障碍。

2.反复阅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初步疏通文意。

3.结合课后习题一,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指导诵读,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唐太宗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2.“人贵在自知”是中国的一句古语。意思是:客观、辩证地看待自己是难能可贵的。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他是一位美男子,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先秦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板书:邹忌讽齐王纳谏

(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二、了解《战国策》的有关情况

《战国策》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245年的历史。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作为“士”的这一阶层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三、解题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进谏,

板书:邹忌进谏齐王纳谏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四、反复朗诵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再放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词典自行解决)

(二)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生齐读,教师点评后作诵读指导)

诵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句则是邹忌通过“孰视”“窥视”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起的深思,他的自言自语道出了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

(指名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教师指导后,学生齐读)

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学生:与徐公比美。

提问: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

学生: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提问: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板书:思

(可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其中加以指导,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提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什么?

学生:指代上文妻、妾、客的三答。

提问:非常正确。同学们再仔细品味一下妻、妾、客的三答,看看在表述及语气上有何细微的不同。

学生1:妻子热情地赞美邹忌,爱恋之情溢于言表。这一点,从“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句足可以看出。

学生2:我觉得妾比妻子的回答要冷淡些,说话也较拘谨。

学生3:客人的回答更为平淡,仅言“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提问:妻、妾、客三人都夸邹忌美于徐公,那么从文段看,实际上是谁最美呢?

学生:徐公。

提问:既然徐公美于邹忌,那么妻、妾、客为何要违背事实盲目地夸奖邹忌呢?

学生:因为妻子偏袒邹忌,妾畏惧邹忌,客有求于邹忌。

板书:私畏求

妻妾客

教师小结:回答得非常正确。这也正是引起邹忌思考的原因。邹忌经过“孰视”“窥视”,豁然顿语,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此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伏笔。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学生齐读)

诵读指导: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于是入朝见威王”句要用中速较缓慢地读出。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句重音要放在“诚”字上面。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相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并且要读出恳切、至诚之意。

“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当作“土地”讲,“方”是“方圆”之意,因此在“今齐”与“地”之后都要略作停顿。

(教师领读,学生齐读)

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

学生:以家事喻国事的方法。

学生(补充):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板书:

私宫妇

畏朝廷之臣

求四境之内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邹忌紧扣“私”“畏”“求”三个方面以亲身体验讽劝齐王,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呢?让我们继续学习文章的三、四自然段。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教师范读后作诵读指导)

诵读指导:“善”要读出齐威王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则是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要用中速读出真诚、恳切之意。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的“此所谓”后要略作停顿。

(学生齐读,教师加以指导)

提问: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王曰:“善”则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论自然,入情入理,

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板书:小大家事国事

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怎么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①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②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③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板书:三赏三变

(指名一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三、四自然段,齐读课文)

(三)读课文,鉴赏品味

(学生再次齐读课文,体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本文写作技巧之妙。教师结合板书作本课时小结)

小结:本文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入手写起,三问三答之后紧扣下文“思”字,由妻之私我,妾之畏我,客之有求于我悟出了受蔽的原因。因小见大。由家事想到国事,通过三比使齐威王连连称“善”,欣然接受了邹忌的劝谏。而齐威王纳谏的三赏又带来了群臣吏民进谏的三变,终于使齐国战胜于朝廷,从此威名大振。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纳谏后齐国的三变,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

(学生再次齐读课文,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19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二课

时)

[教学要点]

回顾检查上一课时所学的知识;在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的基础上,梳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提问:《战国策》所记述的史实起止于何时?

学生回答:《战国策》所记述的史实上起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下止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二百四十五年的历史。

2.提问:“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出自谁之口?

学生回答:出自齐威王之口。

3.提问:邹忌是如何劝说齐威王纳谏的?

学生回答:邹忌以容貌之微推及朝廷大事,以“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

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使齐威王欣然接受讽谏。

4.检查背诵情况(略)

5.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出示投影: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A.形貌昳.丽()

B.朝.服衣冠()

C.窥.镜而自视()

D.又弗.如远甚()

E.期.年之后()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高。

B.明日,徐公来,孰.视之孰:同“熟”,仔细。

C.妾之美.我者美:美丽。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偏爱。

(3)比较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③窥镜而.自视

④暮寝而.思之

A.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相同。

B.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C.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相同。

D.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指名三位同学完成以上各题,然后教师简析)

教师简析:三位同学完成得不错。第(1)小题考查同学们对字音的掌握情况,“昳”读作“yì”,“昳丽”有“光艳美丽”之意。“朝服衣冠”应译为:早晨穿戴好衣服。因此“朝”读作“zhāo”。“窥镜而视之”的“窥”读作“kuī”,有“照”之意。“又弗如远甚”的“弗”读作“fū”,有“不”之意。“期年之后”的“期”读作“jī”,有“一周年”之意。第(2)小题考查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境揣摩词义的能力。答案是C项。“妾之美我者”句中的“美”,原为形容词,而在句中带了宾语“我”,“美”也就随之活用为动词,应译为:妾认为我美。“美”活用为动词,表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是古汉语中的意动用法。第(3)小题涉及到两个常用的虚词,其一为“也”,其二为“而”。答案是C项。“也”是个语气助词,在“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句中表反问语气,而“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句中的“也”则是和“者”一起表判断的,因此,句①和②在意义上不同。“而”在古汉语中一般作连词,但在③、④句中所表示的逻辑关系有所不同。“窥镜而视之”句与“暮寝而思之”句中的“而”都用在了中心词与修饰语之间,为修饰被修饰的关系,因此意义和用法都相同。

二、整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的情况。

2.指导学生在准确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的基础上,借助古汉语词典及附加题进行整理归纳。

明确:

(1)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市(朝拜)

朝(2)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3)朝.济而夕设版焉(早晨)

出示投影:

(1)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上朝)

教师简析:“朝”在古汉语中是个多音字,其一,读作“zhāo”,当作“早晨”讲,是个名词。其二,读作“cháo”,①可以作名词,当作“朝廷”讲;②可以作动词,当作“朝拜”“上朝”讲。

明确: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

孰(2)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通“熟”,仔细)

(3)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

出示投影:

(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谁)

(2)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3)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什么)

(为了巩固对“孰”一词的理解和掌握,可再让学生解释一下附加的三个句子中“孰”的意义)

教师简析:“孰”在古汉语中,①可以作代词,当作“谁”或者“什么”讲。②通“熟”,当作“仔细”讲。

明确:

(1)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真心,诚意)

诚(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实在)

(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果真,表示假设)

教师简析:“诚”在古汉语中,①可以作名词,当作“真心、诚意”讲。②可以作副词,当作“确实、实在”讲。③可以作连词,当作“果真”“假如”讲,表假设关系。

明确:

(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善良、善事)

善(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好的)

(3)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

(4)王曰:“善.。”(表示同意的应答词)

出示投影:

(1)素善.留侯张良(友好)

教师简析:“善”在古汉语中一般是作形容词,当作“善良”“擅长”“好”讲,有时也活用为名词或动词,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句中的“善”就作了“择”的宾语,当作“好的”讲,为名词。又如“素善留侯张良”句中的“善”则带了宾语“留侯张良”,应译为:平素与留侯张良友好,所以在此句中“善”活用为动词。

明确:

(1)奉命于危难之间.(期间)

间(2)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断断续续)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搀杂)

出示投影:

(1)安得广厦千万间.(量词)

(2)至京口,得间.奔真州(机会)

(3)谗人间.之,可谓穷矣(挑拨离间)

(4)教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暗暗地)

教师简析:“间”在古汉语中是个多音字,其一,读作“jiān”,可以作名词,当作“时间”“期间”“中间”讲,还可以作量词。其二,读作“jiàn”,①可以作动词,当作“夹杂”“参与”“挑拨离间”讲;②可以作副词,当作“间或”“暗暗地”讲;③可以作名词,当作“空隙”“机会”讲。

三、反复阅读课文,学生质疑,教师解难

学生提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教师回答: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例如:“吾与徐公孰美”可译为:我与徐公谁漂亮呢?“吾孰与徐公美”可译为:我和徐公相比,谁漂亮呢?以上两句的意思是一样的。

学生提问:“忌不自信”句应如何理解?

教师回答:“忌不自信”句应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信”当作“相信”讲,是动词,“自”当作“自己”讲,是名词,作“信”的宾语。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沛公安在”句中的“安”为疑问代词,当作“哪里”讲,“在”为动词,作谓语,“安在”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为“在安”,“安”是“在”的宾语,可译为:在哪里呢?因此,“沛公安在”为宾语前置句。

“彼不我恩也”句为否定句,在古汉语的否定句中,如果代词作了宾语,宾语要前置。“彼不我恩也”句中“恩”为动词,作谓语,当作“善待”讲;“我”作“恩”的宾语,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为“彼不恩我”,可译为:他不善待我。因此,“彼不我恩也”为宾语前置句。

“宋何罪之有”句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为:宋有何罪?可译为:宋国有什么罪呢?“有”为动词,作谓语,“何罪”作“有”的宾语,“之”为助词,作了宾语前置的标志。此句也是非常典型的宾语前置句。

“唯奕秋之为听”句应译为:只听奕秋的。“听”为动词,作谓语,“奕秋”则是“听”的宾语,句中加“之为”将宾语前置。

“唯余马首是瞻”句应译为:只看我马头(所向而行动)。“瞻”为动词,作谓语,当作

“看”讲,“余马首”则是“瞻”的宾语,“是”为助词,放在宾语后面,使宾语提到动词之前,为宾语前置的标志。这是一个典型的“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句。

在今后的文言文学习中,同学们要不断地认识和掌握这种特殊句式。

四、课堂练习

出示投影:

1.翻译下列句子,指出属于哪种类型的宾语前置句。

A.大王来何操?

B.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C.君亡则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

D.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A.孟尝君客.我。

B.渔人甚异.之。

C.天下共苦.战斗不休。

D.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

(指名4位同学完成以上各题)

明确:第1题A句应译为:大王来拿什么呢?是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B句应译为:常常自己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一个同意的。是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C句应译为:国君不忧虑自己出亡在外,而担忧我们群臣,这对我们的恩惠已经达到极点了。句中的“之”和“是”均为宾语前置的标志。D句应译为:所以,一个人假如只看到生,这样的话他必定死。句中加“之为”将宾语前置。

第2题A句中“客”原为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客我”可理解为:以我为客,应译为:把我当作客人。B句中“异”原为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词,“异之”可理解为:以之为异,应译为:认为它很奇怪。C句中“苦”原为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词,“苦战斗不休”可理解为:以战斗不休为苦,应译为:认为战斗不休是痛苦的。D句中“苦”原为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词,“苦秦吏者”可理解为:以秦吏为苦,应译为:认为秦吏太苛酷。

五、课堂小结

在两个课时的学习中,我们整理归纳了“朝、孰、诚、方、善、间”等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了宾语前置句的五种类型,在反复阅读中,提高了理解文言文的能力,领略了邹忌高超的论辩技巧,认识到了除蔽纳谏的重要性,圆满地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

六、布置作业

1.反复背诵课文。

2.巩固所归纳的字词知识。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阅读下面短文,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知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1)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

译文:

(2)不如樵夫之一足

译文:

参考答案:

(1)接触了实际然后才知道真相,实地做了,然后才晓得困难,哪有不实践就能够知道的呢?

(2)不如打柴的人上山走一趟。

2.阅读《邵公谏厉王弭谤》一文,然后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相比较,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鉴赏文章,谈谈邹忌与邵公劝谏技巧的不同。

邵公谏厉王弭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译文:周厉王暴虐无道,国都里的人都指责他的过失。邵公告诉厉王说:“百姓忍受不了你的政令啦!”厉王大怒,找来个卫国的巫师,让他去监察指责他过失的人,只要他告发

谁指责,就杀掉谁。国都里的人再也没有人敢说话,熟人在路上相遇只能用眼色示意。厉王很得意,告诉邵公说:“我能制止人们对我的指责了,他们竟然不敢再讲话了。”邵公回答说:“这只是堵住了百姓的嘴,堵百姓的嘴,比堵江河还危险。江河堵塞了就会决口,伤害的人一定很多,堵百姓的嘴的危害也像这样。因此治理江河的人要排除雍塞使水畅流,治理百姓的人要开导他们叫他们讲话。所以天子管理国政,先让公卿直到列士们献诗,乐官太师献纳乐曲,外史献纳史书,少师进献箴言,瞍者朗诵公卿列士所献的诗,矇者朗读箴谏的话,所有百官分别谏诤,平民百姓把他们的意见辗转上达,左右近臣知无不言,宗室姻亲补过察偏,乐官太师和史官对王教诲,年老有德行的人对王劝戒,然后由天子亲自斟酌裁决,因此政事绝行起来才不致违背情理。百姓有嘴,就像大地上有山河一样;资财器物从这里产生出来;又像大地上有平原洼地平川沃野一样,衣服粮食都从这里产生出来。百姓发表的意见,是成功和败亡的起点,推行善政防范败亡,才正是增加财富、器物、衣物、粮食的办法。百姓在心里思虑用嘴讲出来,成熟之后就要表现出来,怎么能堵得住呢?倘要堵住他们的嘴,能堵多长时间呢?”厉王不采纳他的劝告,于是国都里的人没有谁再敢讲话,过了三年,人们便把厉王放逐到彘地去了。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19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一课时)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19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一课 时) ●从容说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选自《战国策·齐策》。本文叙述了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齐相邹忌的妻、妾、客出于不同的动机,一致夸大邹忌的美貌,但邹忌却有自知之明。他冷静地思考,看清了事情的真相,从中悟出了深刻的道理,于是就拿这件事做比喻,劝谏齐王不要在赞美声中自我陶醉,只有广开言路,虚心接受批评和建议,并积极主动地加以改正,才能修明政治。齐王接受了建议,果然收到了富国强兵的政治效果。文章短小精悍,一波三折,逻辑思维较强,是一篇融文言基础知识、丰富的思想内容、深刻的现实借鉴意义为一体的优秀作品。 本文故事性强,篇幅短小,读来琅琅上口。鉴于此,本教案把反复朗读直至背诵作为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在教师领读、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阅读中,感知和理解课文。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战国策》中的文章,在使学生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的同时,本教案把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句的类型和特点作为教学重点。将培养学生借助具体语境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体会和领悟文章的写作特点和劝谏技巧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 在教学思路的设计上,针对本文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模式即邹忌的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纳谏的三赏,纳谏后齐国的三变,紧紧抓住一个“思”字,环环紧扣,贯通全文,从不同角度设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将适时的德育教育与知识传授寓于学生浓厚的兴趣之中。 具体教学步骤包括:预习课文,初步感知→反复诵读,感悟理解→整理归纳,夯实基础→活动探究,深层思索四个环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2.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宾语前置句的类型及特点。 能力目标 1.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在反复诵读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理解“修、窥、美、私、昳、蔽、刺”等词语的意义。 2.整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和领悟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阅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2.问答法。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

2019中考人教版邹忌讽齐王纳谏 注释翻译问答题及对比阅读篇目整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 于朝廷。

1.选自《战国策·齐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题目是后加的。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种史料的汇编,原作者不详,西汉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邹忌,战国时齐人,曾任齐相。讽,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齐威王。纳谏,接受规劝。 2.[修]长,这里指身高。 3.[尺]古代的尺比现在的短。 4.[昳丽]光艳美丽。 5.[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穿戴。 6.[窥镜]照镜子。 7.[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一个美?孰与,用于比较。孰, 谁,哪一个。 8.[妾]旧时男子除妻子以外娶的女子。 9.[旦日]明天。这里指第二天。 10.[明日]第二天,即上文“旦日”的后一天。 11.[孰视之]仔细地看他。孰,同“熟”,仔细。之,指徐公。 12.[弗如远甚]远远地不如。 13.[美我]以我为美。 14.[私]偏爱,动词。 15.[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以为,认为。 16.[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千里”即纵横一千里。 17.[宫妇]宫里的妃子。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22《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两篇 (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22《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两篇(新版)新人教 版 译文一: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闲聊,邹忌又问他:“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漂亮。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然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译文二: 邹忌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原来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自己信不过,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漂亮?”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啊。”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第2课时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第2课时人教版 教学步骤 一、讨论问题(最好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讨论)。 1.为什么说邹忌进谏的方法很巧妙?邹忌为什么不“直谏”而要“讽喻”? 明确:个人美不美的问题,妻、妾、客人和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本是生活小事,但在这种小事中,却隐含着大道理。在“受蔽”这一点上,生活小事和国家大事之间有着共同点,可以进行类比。而齐威王又爱好类比(隐语),从美不美的问题谈起,威王喜欢听,阐明道理,由抽象变具体,由深奥变浅显,由逆耳变顺耳,威王就容易接受。 2.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作者却用占全文1/2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这是不是详略不当? 明确;不是。写比美,是为后文铺垫,是设喻手法。从全文来看,设喻、讽谏写得详,而齐王纳谏除蔽写得略。这种详略得当的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3.本文的人物对话为何不同? 明确:本文第一段里的三问三答,答的内容都是说邹忌美,只有一两个字的增减或变化,但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问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妻是热情地赞扬邹忌“美甚”,反映了妻对夫的偏爱;妾在家庭中地位卑微,因为害怕,不得不敷衍地说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她的赞美比妻差多了。客回答是:“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了。 二、课堂自测(20分钟)。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长)②形貌昳丽 ..(光艳)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④臣之妻私.臣(偏爱) ⑤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⑥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⑦时时而间.进(有时候) 2.辨析加点词的意义和词性。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谁,代词) 孰.视之(仔细地,副词)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之(周详地,副词) 3.“于”作介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A.副 B.向 C.对 D.比 E.跟 F.在;给下面加点的“于”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客之美我者,有求于.(C)我也。 ②……皆以美于.(D)徐公③皆朝于.(A)齐。④此所谓战胜于.(F)朝廷⑤曹操比于.(E)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4.“于”和“是”连用,有:A.于是 B.因此 C.在这事上。给下面的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于是 ..(B)入朝见威王。 ②于是 ..(A)众枪齐发,敌人纷堕入落叶。 ③吾父死于是 ..(C)。 5.比较下面两个疑问句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哪一个句子与现代汉语的词序相同? ①吾孰与徐公美? ②吾与徐公孰美? [答]这两个句子都有表比较的疑问代词“孰”(谁、哪个、什么),都有连接相比较事物的连词“与”,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第②句符合现代汉语的词序。

【2019年部级优课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河南)_

邹忌讽齐王纳谏创新示范教学设计 常州市邹区中学谢娟萍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2、写出重点实词、虚词在句中的含义,会解释词类活用现象以及重要词句。 3、找出本文的说理特点并分析成功进谏的原因。 4、说出学习本文在当今时代的价值和作用。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首先一起来阅读课文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简单说来就是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同学们都预习了,我们一起按自然段来读课文,其余听读的同学,请注意朗读的同学正字音,听节奏。 请几位同学来读一下。(分组,分自然段来读)一起来看一下几个字的注音还有节奏 (二)完成学习文言文第一步读的准确,接下来老师还要请你们整理文章中重要的字词句我们已经提前完成了前端学习的学习单。现在我们就来进行前端学习的反馈。分小组来探究合作、归纳整理。分组讨论交流学案。投影展示(三)我们发现这篇文章选自《战国策》,一起来释题。同学们来说一说什么是策“策”字的意思,课文没有注释。 生1:策略。 生2:在战国时期记录的一些国家的事情。 师:咱们今天读的,实际上是一篇故事,因此读书的时候呢,尽管是一篇文言文,也要读出它的故事味。刚才的朗读,语速快了点,人物的语气还没有读出来。请你像讲故事一样读课文。 (要求:读出文章的故事味,读出人物的语气、动作、神态)。(四)、请你多角度来说一说这个故事:请你选择以下任一角度,来说一说这个故事。 ①《我(邹忌)平常的三天》提示:围绕课文的第一部分,以邹忌为第一人称说出邹忌为期三天的活动,可以加进邹忌的思考和心里活动;

②《我(邹忌)向齐王进谏》提示:以邹忌为第一人称改说这个故事,重点说说邹忌的心理(比如进谏前心想如何让齐王纳谏、进谏时忐忑的心理); ③《说说文中“从谏如流”的故事》提示:以齐王为线索人物,说说齐威王从谏如流、振兴齐国这个故事,邹忌设喻说理讽谏齐王可作故事缘起; ④《趣说本文的“三”》提示:从时间、地域、人物、结构层次、 赏赐等级、思想与事态的发展等方面来说; ⑤《浅说本故事叙事之妙》提示:可从文章的叙述语言、表达作用、详略安排等方面来说; ⑥《巧说本故事的“类比”之美》提示:从故事引出观点进行类比,类比的作用巨大,进而形成了齐国国策,类比成就了战国奇策士邹忌的丰功伟绩等方面来说。 2.学生任选一个题目写作,教师巡回指导。3.学生作品交流—— 如有学生写《新闻报道:齐威王从谏如流》 教师小结:战国策的特点就是,用生动的故事帮助说理;人物个性鲜明生动。 (五)、率性一说: 学习了本文你对本文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为什么?

高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 导语:《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以对话为主、故事性极强的文言文。本文篇幅短小,思路明晰,推理过程有较强的逻辑性,文字也较浅显。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3、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三、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教师补充注释: 1、邹忌修八尺有余 句中的“尺”为齐尺,相当于19. 7厘米。“八尺有余”,若按八尺半计算,邹忌身高166. 5厘米,约合五市尺。 2、“窥镜”的“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又引申为观察、侦察。“窥”,必然是仔细的。“窥镜”,不是一般的“对着镜子看”或“照镜子”,而是对镜端相的意思。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2)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分析人物形象; 4、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设疑,从不同角度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朗读,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邹忌劝谏方式对今天人际交往的启示。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1、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2、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以铜为镜,可以看到自己的衣冠是否整齐,以古为镜,可以看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历史以及社会的发展,以人为镜,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 一、导语: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把唐朝名臣魏征写给他的一封批评他的奏折写在自己的屏风上,来当作镜子随时对照自己的言行,他总结自己“照镜子”的体会,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战国策》中的一篇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学习目标展示 1、学习并掌握基本文学常识 2、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自主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三、由解题过渡到文学常识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这篇文章的两个主要人物和两件主要事件: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威王 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暗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

高一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高一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的第十九课,属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中的一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 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学习目标是: ①重视诵读和背诵; ②把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端详; ④使同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力量和观赏先秦散文的力量有所提高。 依据单元目标,结合课文内容,本课学习目标可定为: ①了解《战国策》的有关学问; ②把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别的文言句式; ③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④领悟文中类比推理和比方说理的方法,学习"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⑤体会"讽谏'的妙处,熟悉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⑥初步培育同学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力量,提高同学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力量。 【教学设想】 依据课标要求,让同学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同学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本课支配二课时。

第一课时:同学自主活动。让同学结合课下解释,自主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文意;遇有读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沟通争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以期课文学习目标①②的完成。 其次课时:师生沟通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学习目标③④⑤⑥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长'三个步骤绽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予以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育同学学习语文的力量。 下面是其次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引用典故,解题导入。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今,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注:此成语典故于楚庄王也有记载)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弹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擅长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擅长治国。齐威王听后,大为欣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

2019-2020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梳理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梳理 一、作者作品。 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文章题目中“讽”的意思是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纳”的意思是_接受,接纳__。 2.《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由_西汉__代的___刘向__编订。记录了上至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间的历史。 二、内容概括 第1段:写进谏的缘起。写邹忌与徐公比美,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第3段:写齐王虚心纳谏及纳谏的结果——齐国大治。 三、字音字形 昳.( yì)丽朝.( zhāo )服衣冠.(guān ) 窥.( kuī)镜谤.( bàng)讥 期.( jī)年皆朝.( cháo)于齐时时而间.( jiàn)进 四、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释义 1.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劝告。谏:臣对君、下级对上级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 误。) 2. 而形貌昳丽(形貌:相貌昳丽:光彩美丽) 3.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谁更……。孰:谁) 4.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不若:不如,比不上) 5.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6.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的确,实在) 7.皆以美于徐公(以:认为于:比) 8.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 9.莫不私王(莫:没有谁)

10.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刺:当面指责。过:过失) 11.能谤讥于市朝(谤讥:指责,讽刺) 12.时时而间进(时时:有时候。间:偶尔) 13.期年之后(期年:满一年) (二)通假字 1.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三)古今异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用委婉的语言劝告今义:讽刺 2. 窥镜古义:察看今义:从小孔或缝隙里看 3.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部位 4.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古义:指责今义: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5.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 6.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侍从今义:方位词,左和右 7.臣之妻私臣古义:偏爱今义:自私 8.谤讥于市朝古义:指责议论今义:诽谤嘲讽 9.虽欲言,无可进者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四)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用作状语,在早晨;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3.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做状语,当面) 4. 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五)一词多义 1.朝朝服衣冠(早晨) 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能谤讥于市朝(公共场所) 皆朝于齐(朝拜) 2.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 孰视之(通“熟”,仔细)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之《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教案 人教版第一册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十九课,属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的一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想,说教学程序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编写了《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秋水》等古典散文的名篇.这些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精僻而富有特色,故事情节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与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自已比美这件日常小事设喻,使齐王广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从一个中心出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围绕一个范畴,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本单元持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①掌据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②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 ①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方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 ②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分析力和较高的语言素养. 方法目标 学习叙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的艺术手法,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除敝的历史意义和今天借鉴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特殊名式现象.把握文字详略处理,讽喻说理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一)、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 (二)、讨论点拨法 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三)、情景激励法、比较法、分析法、诠释法、循序渐进法 针对重、难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逐个层次分析,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

高中语文第一册《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2套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马寒) 【教材分析】(说教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的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事. 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学习目标是: ①重视诵读和背诵; ②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 ④使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先秦散文的能力有所提高. 本文是一篇表现高超语言艺术的文章,文章以小见大,人物鲜明,形象突出.根据单元目标,结合课文内容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本课学习目标为: 1,知识目标: ①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②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 ③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④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⑤初步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德育目标: ⑥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由于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只要求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必对艺术特色等作过多的分析,因此我把重点定为: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诵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难点是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及文言句式特点,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学设想】(说教法,说学法) 教学是门艺术,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让学生学好,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兴趣.高一学生平均年龄是16岁,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还是孩子,因此我在教学时尽量调动他们的兴趣,采用了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故事创设情景发导入; 2,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学:范读,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 3,即兴表演.是对邹忌的讽谏艺术的运用,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多媒体设计:增大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新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的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3,指导学生正确诵读; 4,给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 【教学设计】(说教学程序) 根据课标要求,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本课安排二课时.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8 北京版选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8 北京版选修1 一、学习目标 1学习古人工于对话、巧于设喻、善于铺垫和侧面表现的讽谏艺术。 2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二、学习重点 1理解“修、窥、美、私、弊、刺”等词语的意义。 2整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三、学习难点 对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方法的领会和运用。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课文导读 1、作家作品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摆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2、背景材料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作为“士”的这一阶层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游说诸侯采纳。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延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善辩著称。据史称,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3、《战国策》之评价 《战国策》所载,大抵皆纵横捭阖谲狂相倾之说也。其事浅陋不足道,然而人读之,则必向其说之工,而忘其事之陋者,文辞之胜移之而已。 ——李叔文《书〈战国策〉后》《战国策》之文章具有时代特点,其辩丽恣肆之文风,雄隽华瞻之文采,正是那纵横捭阖时代特点的体现,于文辞语言之运用方面达到新水平。其影响后代文学者至大,特别是对辞赋、骈体文的产生起着促进作用。

高中语文19邹忌讽齐王纳谏文题解读+课文剖析大纲人教第一册

高中语文19邹忌讽齐王纳谏文题解读+课文剖析大 纲人教第一册

高中语文19邹忌讽齐王纳谏文题解读+课文剖析大纲人教第一册 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纳谏,就是采纳谏议。“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个兼语结构,明确地告诉了文章的事件、内容以及为达到目的采取的方式。 作者作品 《战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背景纵览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个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个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于史无考。 字词梳理 1.字音 昳.丽〔yì〕间.进〔jiàn〕期.年〔jī〕 2.辨义 〔1〕通假字 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2〕古今异义 ①今齐地方 ..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田地或疆域。〕 ②宫妇左右 ..莫不私王.〔古义:国君旁的近臣;今义:表示方位.〕 ③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委婉劝说;今义:讽刺。〕 ④能谤.讥于市朝。〔古义:公开指出;今义:诽谤,毁谤.〕 〔3〕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①朝.服衣冠〔名词作状语〕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形容词意动用法〕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 ④闻.寡人之耳者〔动词使动用法〕 3。词义 修:长,这里指身高。昳丽:光艳美丽。私:偏爱. 面刺:当面指责。 市朝:本指市场和朝廷,这里指公共场所。间:间或。期年:满一年。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说: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邹忌讽齐 王纳谏知识点 作品原文 邹忌1讽2齐王3纳谏4 邹忌修5八尺6有余,而形貌昳丽7。朝服衣冠8,窥镜9,谓其妻曰:“我孰10与11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12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13,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14,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15。暮寝16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17,私18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19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20。今齐地21方22千里,百二十城,宫妇23左右24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25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26,王之蔽27甚矣。” 王曰:“善28。”乃29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30寡人之过者,受上赏31;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

于市朝32,闻33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34;期35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36。[1-2][3]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邹忌(zōu ji):战国时齐人,善鼓琴,有辩才,曾任齐相。 讽: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谏:指批评意见。 齐王:即齐威王。 纳谏:接受规劝。纳,接受,接纳。 修:长,这里指身高。 八尺:战国时一尺约合今天的七寸左右。 昳丽:光艳美丽。 朝(zhāo)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穿戴。朝,早晨。 窥镜:照镜子。 孰:谁,哪一个。 与:和,比。 及:比得上。

高中高一语文上册《荆轲刺秦王》教案及原文

高中高一语文上册《荆轲刺秦王》教案及原文 《荆轲刺秦王》是高一年级的第二篇文言文,这篇文章并不是写荆轲刺秦王的场面,而是写荆轲为刺秦王而准备,情节曲折,令人回味。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高一语文上册《荆轲刺秦王》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荆轲刺秦王》课文原文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设计意图] 中学古文教学,以往的程式为介绍作者、背景、解题、翻译、串讲、归纳段意、总结中心等。本设计试图从引导学生领悟前人结构文章的妙处入手,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探究,举一反三,学会汲取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 [设计提要] 这篇教学设计为提要式,由三方面组成:1。》(以下简称《邹》文)的整齐美;2。《邹》文的参差美;3。《邹》文的哲理美。 [说明] [所据版本: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一册] 《邹》文字浅显,高中学生自己能够读懂,所以在指导学生自读了前面的“提示”及注释之后,即可进入下面的导读。

[设计实施] 一、《邹》文的整齐美 [引导]邹忌是齐国的美男子,文章写他以比美设喻,巧妙讽谏,令人耳目一新,文章本身也写的很美。首先,是它的整齐美,即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注意从头到尾,先后出现了几个“三”? [讨论明确] 1 。邹忌有三问: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 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2。其妻、妾、客先后有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及君之美也。”3。邹忌解蔽,当晚有三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4。邹忌入朝见威王,有三比:以“臣之妻私臣”,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以“臣之妾畏臣”,比“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比“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然后得出推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齐王纳谏,下令有三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6、纳谏之后,齐国有三变:“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三变”之后,达到了内政修明、国家强盛的目的,从而出现了“四国朝齐”的“国际”局面。 [点拨]也许是无意为之的巧合,作者把整个故事组成了“三叠排比”的奇特结构,叙事如江水东下,十分畅达,并且前后呼应,上下关照,使文章具有一线贯穿、晓畅淋漓的特点。这样的结构,不仅使文章从全文看来有一种整齐的美,而且使其内在韵律有一种进行曲般的节奏美。这样写,看来有些过于理想化,但仔细斟酌,却又完全合乎事理,合乎历史发展规律。 二、《邹》文的参差美 [引导]》不仅是整齐美。请再读一遍课文,比较一下“三问”、“三答”、“三比”,

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精炼课内文言文阅读第10篇邹忌讽齐王纳谏(含答案解析)

2019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精炼课内文言文阅读第10篇邹忌讽齐王纳谏(含答案解析)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 矣。” 于是上朝拜见齐 威王,说:“我确实 知道自己不如徐公 美。我的妻子偏爱我, 我的妾害怕我,我的 客人有求于我,都认 为(我)比徐公美。如 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 疆土,一百二十座城 池,宫里侍妾一类女 子和君主左右近侍之 臣没有谁不偏爱您 的,朝中的大臣没有 不害怕您的,全国范 围内(的老百姓)没有 不有求于您的:由此 看来,大王您所受的 蒙蔽很深啦。” 第②段:写邹忌 以切身经历设 喻,讽谏齐王除 弊纳谏。 第①层:以 切身经历设喻, 指出妻、妾、客 的三种回答各 有不同的原因 是“私 臣”“畏 臣”“有求于 臣”。 第②层:运 用类比说理,把 家事、国事进行 类比,得出“王 之蔽甚矣”的 结论。 ③王曰:齐威王说:第③段:写齐王

“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好。”就下了命令: “所有的大臣、官吏、 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 的过错的,可得上等 奖赏;上书劝谏我的, 可得中等奖赏;在集 市、市场等公共场合 议论我的过失、传到 我耳朵里使我听到 的,可得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群臣都 来进谏,门前、院内 像集市一样;几个月 以后,不时有人偶然 进谏;满一年以后, 即使想进谏,也没什 么可说的了。燕、赵、 韩、魏等国听到这种 情况,都到齐国来朝 见。这就是人们所说 的在朝廷上取得胜 利。 纳谏及其结果。 第①层:写 齐王纳谏的态 度和决心。 第②层:从 国内国外两个 方面写出齐王 纳谏后取得的 巨大成效。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积累整合: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感受鉴赏: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思考领悟: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思考领悟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发现探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对荆轲刺秦王的行为作进一步的探究,从而正确评价轲刺秦王的行为。 (二)过程与方法 《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这样的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可读性很强,且很感兴趣,只要结合文中的注释便可顺利阅读全文。如果按照传统的文言授课方式来处理课文,势必会让学生容易疲累,以至失去阅读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本课教学笔者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鼓励个性化解读,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1、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利用早读时间听课文录音,感知课文并熟读课文。 2、荆轲刺秦王一幕文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高潮之处,所以这一部分安排了一个片段剧的表演,让同学把这一部分改为课本剧,由他们自编自演,教师可作适当的指导。 3、要求同学在编剧排演的过程中要认真,最后通过竞选方式择优录选好的剧本好的演员。 4、片段剧的表演,实际上就是对文章的剪裁,将记叙描写精彩部分,也是重点部分抽出来,形成点面结合拓展开来,分析探究,并在此间穿插文言字词句的练习讲解。 5、在提示上展开评述或辩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 2、通过表演、评述或辩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二、重点及难点 分析荆轲人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行为。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幻灯片) 这是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请大家猜猜看看,诗中的燕国壮士指的是谁?(荆轲)那么荆轲是何许人呢?他为燕国做了什么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幻灯片) (二)提问:课文选自哪里?(战国策) 关于《战国策》的知识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