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校联盟2019届高三TOP20十二月联考(全国Ⅰ卷)语文 含答案

第11 页共12 页

全国重点高中新百年竞优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A卷(含答案)

全国重点高中新百年竞优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A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文学价值中的"真"为艺术真实,是创作者主观想法与客观生活真实的辩证统一成果。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较为不同的是,前者主要将实际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人与事作为直接参照,而后者产生于内蕴自我人格与情感评价的客观对象,是创作者对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进行真实面貌的“诗意揭示”。“合情”意味着文学作品必须反映人们真实、诚挚的感情及意向。如李白所作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此句以极其夸张的手法,化沉重的忧愁为三千丈的白发,将其壮志难酬的暮年之悲抒发得淋漓尽致。 "合理"一是指文学作品要符合现实世界的本质性和规定性东西,或是恩格斯所

言的人类社会真实的"现实关系"。例如小说《机器岛》,凡尔纳设想了一个名为"标准岛"的人工世界但在这虚构的岛屿中却蕴含着"合理"的现实性因素: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纠纷、人类面对利益时的信仰沉沦、资本家内部不断尖锐化的矛盾斗争……作品中诸如此类的"诗意揭示"与客观存在的"现实关系"紧密相连,凝结了创作者对工业社会的批判与反思。除此之外,"合理"还意味着与人类积极健康的理想相符合,通过虚构的方式可以表达人在社会规律下的美好心愿。《格列夫游记》通过虚构的幻想展开荒诞离奇的情节叙述,真实地表达了殖民地人民反抗统治者的迫切愿望等现实世界问题的否定性评价。赋予了真实以艺术的表现力。 值得强调的是,这里的"理"不一定达到与现实社会的本质或物理规律完全相合的要求,更多合乎的是人们共通的逻辑与理性能力。换而言之,不是合乎一种既存的事实之理,而是合乎一种人们将如何存在于世的"未来之维"。如米兰·昆德拉的作品,集中探求"人之存在"的问题,蕴涵着人文主义关怀以及对生命存在本质的索解。他运用更加真实并且贴合生活的视角,看待人的精神及行为的存在方式,将存在的真实指向"未来的真实",而这指向未来的维度即是“理”的所在。 ——摘编自李苏宁、武岳《"审美化真实"视野下试析文学价值中美与真的关系》材料二古今中外的文艺理论家、艺术家、美学家,在文艺实践中都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因而极力提倡文学艺术的真实性。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提到“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他认为文词的华美,想象的奇特都不能有

2020年高考语文最新模拟试题精编拟试题06 名篇名句默写(解析版)

专题06 名篇名句默写(解析版) 【考点解读】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是指对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及其重要语句进行考查,旨在引导学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接受熏陶,提高语文素质。所谓“常见的”,一是知名度高,二是常被引用。所谓“名句”,是指在内容方面,或揭示人生的哲理,或反映生活的真谛,或描摹人物的情貌,或表现事物的真相,或抒写爱国情怀、崇高理想、坚强意志、博大胸怀,具有思想性、哲理性、艺术性,语言简练,含义深刻;在表现手法方面,构思精巧,想象、联想丰富,角度新颖,手法独特;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而且常读常新,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具体内容包括格言(含有劝诫意义的语句)、名言警句(语言精练、内容丰富的语句)和名篇中的主旨句等。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 【命题角度】 名篇名句默写为情景式默写,要求学生不仅能够背诵原文,还要能够理解其意思。在最新模拟试题中,《师说》和《离骚》出现的频率很高,且出现了将6句合并在一个文段内考查的新题型。 【方法点睛】 名句默写要注意字数与字形,字数要不多不少,字形要笔画清晰,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需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名句默写答题技巧:(一)要突破生僻难写字。(二)要注意同音异义词。(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四)要留意具体环境(五)要留心语句顺序(六)要注意语句出处。 【考题精选】 一.(2020·湘赣皖十五校高三下第一次联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疫情爆发后,很多人谈“鄂”色变,几乎忘了湖北之美,西起重庆奉节、东至湖北宜昌的长江三峡便是盛景之一。《三峡》中从色彩上对三峡景物进行了精妙的描写:“______,______”。黄州赤壁更是因苏东坡的《赤壁赋》而名扬天下,其中,“______,______”写出了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壮阔景观。除了自然景观,湖北还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屈原更是生长于此。如果屈原目睹疫情之下百姓的生活,必然会伤心感叹“______,______”(《离骚》)。 【答案】(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

专题24解三角形中的最值、范围问题(解析版)

专题24 解三角形中的最值、范围问题 解三角形问题是高考高频考点,命题大多放在解答题的第一题,主要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正、余弦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等知识解题,解题时要灵活利用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进行“边转角”“角转边”,另外要注意2 2 ,,a c ac a c ++三者的关系. 高考中经常将三角变换与解三角形知识综合起来命题,如果式子中含有角的余弦或边的二次式,要考虑用余弦定理;如果遇到的式子中含有角的正弦或边的一次式时,则考虑用正弦定理实现边角互化;以上特征都不明显时,则要考虑两个定理都有可能用到.而三角变换中主要是“变角、变函数名和变运算形式”,其中的核心是“变角”,即注意角之间的结构差异,弥补这种结构差异的依据就是三角公式. 1、正弦定理: 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其中为ABC V 外接圆的半径 正弦定理的主要作用是方程和分式中的边角互化.其原则为关于边,或是角的正弦值是否具备齐次的特征.如果齐次则可直接进行边化角或是角化边,否则不可行 学/科-+网 例如:(1)2 2 2 2 2 2 sin sin sin sin sin A B A B C a b ab c +-=?+-= (2)cos cos sin cos sin cos sin b C c B a B C C B A +=?+=(恒等式) (3) 22sin sin sin bc B C a A = 2、余弦定理:2 2 2 2cos a b c bc A =+- 变式:()()2 2 21cos a b c bc A =+-+ 此公式在已知的情况下,配合均值不等式可得到和的最值 4、三角形中的不等关系 (1)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在判定是否构成三角形时,只需验证较小的两边之和是否比第三边大即可.由于不存在等号成立的条件,在求最值时使用较少 (2)在三角形中,边角以及角的三角函数值存在等价关系: sin sin cos cos a b A B A B A B >?>?>?<

山东省中学联盟高中名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山东中学联盟高中名校2019级高三12月大联考语文试题 审题学校∶诸城一中命题学校∶莱西市实验学校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明清小说评点家们往往喜欢将小说与《史记》比附,在与《史记》比附的评点过程中,他们开始逐渐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区别。金圣叹的《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就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其中著名的理论有"以文运事"说和"因文生事"说。 "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中的"事"意思并不完全相同,前者之"事"乃实有之事,系本真之事,后者之"事"乃虚构之事,即逼真之事。"以文运事"是根据"事"而"算计"成文,"因文生事"则要顺着"笔性""削高补低"。 金圣叹认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生事"。 金在《第五才子书水浒传》》第二十八回回评中云;"夫修史者,国家之事也;下笔者,文人之事也。国家之事,止于叙事而止,文非其所务也。若文人之事,固当不止叙事而已。必且心以为经,手以为纬,踌躇变化,务撰而成绝世奇文焉……司马迁之书,是司马迁之文也,司马迁书中所叙之事,则司马迁之文之料也"。 金圣叹认为"史"可以止于"事",但司马迁不满足于"史"的叙事,而志在"文",在记录人物言行和事件发展时,他较多地采用生活化的细节以突出人物的性格,使《史记》文采恣肆。"所叙之事"乃"文之料","以文运事"即作者算计先生成之事,写成的仍然是"史"。但"以文运事"的加入使"史"带上了"文"的色彩,金圣叹将《史记》与"杜诗"《左传》《西厢》《庄子》"韩文"一起列为"才子书",说明他是以"文"的眼光看待《史记》的。 史书之"以文运事",既强调作者要尊重"事",又强调作者要注意运用"文"的技巧。《史记》之所以没有沦为史实的干巴巴的罗列和编排,全在乎司马迁文才之高,他在史料和史实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让"事"皆着我之色彩。"以文运事"之"运"体现出作者旨在作"文"的主导地位,从"事"的层面上讲,史书在面对史实的时候,只能按照事实本来的样子写,不能将甲事写成乙事,也不能将甲某写作乙某。但当它作为"文"时,便有了独立的文体地位,它不必按照事实发生的前后顺序平铺直叙,对于历史事件,他可以根据自己的见识判断其轻重缓急,对于历史人物,他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文中赋予情感。历史事件千头万绪,写作者可以以"文"的方式对其加以统摄。 对于小说中的"因文生事",金圣叹则在"施恩重霸孟州道武松醉打蒋门神"中说明小说中"文"与"事"之区分∶ 如此篇武松为施恩打蒋门神,其事也;武松饮酒,其文也;打蒋门神,其料也。饮酒,其珠玉锦绣之心也。……凡若此者,是皆此篇之文也,并非此篇之事也。如以事而已矣,则施恩领却武松去打蒋门神,一路吃了三十五六碗酒,只依宋子京例,大书一行足矣,何为乎又烦耐庵撰此一篇也哉?(第二十八回回前评)金圣叹认为武松饮酒是"文",他对武松之饮酒大加评论,认为饮酒之时的酒令、酒题等等都是"因文生事"的"文",而非事,醉后打蒋门神才是所生之"事"。

201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二古代诗歌鉴赏闯关检测题组

专题十二·闯关检测题组 1.(2014大纲全国,12,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4分) 答: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 答: 2.(2014福建,6,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调·蟾宫曲自乐 [元]孙周卿 草团标①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 [注] ①草团标:茅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 (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答: (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 答: 3.(2014四川资阳一诊,13,8分)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正宫〕小梁州·九日渡江①二首(其一) 汤式 秋风江上棹②孤舟,烟水悠悠。伤心无句赋登楼③,山容瘦,老树替人愁。 樽前醉把茱萸嗅,问相知几个白头?乐可酬,人非旧,黄花时候,难比旧风流。

[注] ①九日,重阳。江,长江。②棹,划船。③汉末王粲去荆州投奔刘表,未被重视,偶登当阳城楼,作《登楼赋》抒写心志。 (1)本曲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曲简要分析。(4分) 答: (2)“山容瘦,老树替人愁”这一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答: 4.(2014河南中原名校联考,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水调歌 无名氏 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 (1)诗歌一、二句主要采用了怎样的写景顺序?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答: (2)“壮士连营候鼓鼙”一句中的“候”字在有些选本中写作“听”,你认为哪个字用得妙?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 5.(2014江西景德镇一检,14,8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游庐山宿栖贤寺 王安国 古屋萧萧卧不周,弊裘起坐兴绸缪。 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 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 明朝松路须惆怅,忍更无诗向此留。 (1)第二联从哪些角度来写庐山夜色?请作简析。(4分) 答:

2019届全国高考全国卷Ⅰ(河北、河南、山西等省)高三语文摸底测试题(四)(解析版)

2019届全国高考全国卷Ⅰ(河北、河南、山西等省)高三语文摸底测试题 (四)(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思想中的生态伦理智慧 化秀玲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内涵丰富,“天人合一”是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在儒家看来,“天”是宇宙的最高实体,“人”是其中的一部分。孔子从天道与人道高度统一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孟子将孔子的仁爱思想延续到了人以外的自然界,构建了一个“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为核心的生态伦理学思想体系。孟子认为,只要通过推己及物,推己及人,就能够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动态平衡、和谐共生的状态。荀子认为人与天各起各自的作用,和谐共生。张载在孔、孟思想基础上,又提出“民胞物与”,指出万物是我的好朋友,人民是我的同胞兄妹,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统一。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伦理思想的行为规范。儒家的生态伦理规范告诉人们,对自然资源要合理使用,建议人们“钓而不纲,戈不射宿”。孟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描绘了他理想的生活环境。在荀子看来,“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不可去,求可节也。虽为天子,欲不可尽”。他主张通过“道”来节制人的欲望。对于那些不可尽也不可去的欲望,要加以引导,倡导人要合理地利用天,使天能够为人服务。朱熹进而提出了私欲与天理对立统一的思想,要求人们不要被欲望所引诱,保持道德自觉。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延续到法律领域,比如,禁止人们乱捕乱猎、乱砍乱伐,保证生物的生长期,防止生物匮乏。这一传统在有关的法令中传承下来,荀子把它概括为“圣王之制”。《礼记·月令》规定为了遵循自然规律,每个月所从事的生产活动都要和保护环境资源密切结合,严格保护自然,不去触碰种种禁忌。这种为保护自然环境而形成的禁令、礼制逐渐演变为历代王朝的法令。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树立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意味着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努力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不要为了满足一时的需求而导致人与自然分裂。孟子、荀子还详细阐述了具体做法,强调人类要保护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这样既有利于自然界,也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利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并非主仆关系,而是伙伴朋友关系。在这种和谐关系中,人类自身就越能实现更好地可持续的发展。这与当今生态伦理学上所强调的人类在利用自然时应遵循自然规律的观点是一致的,人类对自然应该怀有感恩之情、敬畏之心。

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语文真题(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

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体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轮渡复七律直言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最新2019年高考真题——语文(全国卷Ⅰ) 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和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展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

浙江省2019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06辨析病句专题模拟(含解析)

专题六辨析病句专题模拟练习 专题模拟练习 一、【2018届5月浙江省温州市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一带一路”倡议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应运而生的,旨在通过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以最终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目的。 B.《厉害了,我的国》这部纪录片没有面面俱到地展示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是充分利影像表达的优势,采用“顶天立地”的特殊结构,有选择地关注“国计”和“民生。 C.煤的作用在将来一定会有新的延续,厚植创新的根基,让高碳能源低碳化,黑色煤炭绿色化,如此,煤不仅可以完成命运救赎,中国发展也会迎来又一次快速进步的契机。 D.针对民众对“鸿茅药酒”事件的质疑和担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16日在北京表示,已要求相关部门和单位落实属地监管责任,严格药品广告审批,加大监督检査。 【答案】 B 二、【2019届浙江省温州九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 《昆剧艺术大典》的编辑出版不仅对昆曲的传承、抢救、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将会带动古典戏曲甚至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B. 如今,家庭农场模式依托特色的农业产品和优良的生态资源,吸引了大批城里人去农场赏花、摘菜、垂钓和休闲,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C. 这样一部充满时代特点的纪录电影,无疑将进一步引爆国民的爱国热情,它将引领广大观众深刻地思索自己在民族复兴、国家崛起之路上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D. 人们通过读山品水,可以领悟到世事的兴衰变迁、人生的喜怒哀乐,寻觅到自己家园的相通之处,故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大都徜徉于名山大川以寻求创作灵感。 【答案】 C 【试题解读】 A项语序错误,“传承、抢救、保护”应改为“抢救、保护、传承”。B项并列不当,“赏花、摘菜、垂

山东省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12月)语文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重点中学2024届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 语文试题2023.12 说明:本试卷满分150分。试题答案请用2B铅笔和0.5mm签字笔填涂到答题卡规定位置上,书写在试题上的答案无效。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将“美术与书法”正式列为一级学科,2023年下半年启动招生的研究生培养计划将按照新版学科专业执行。这个消息对于中国书法界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在国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书法也迎来了宝贵的发展机遇。 书法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象征之一,它融合多种艺术形式,润泽了无数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兰亭集序》等历代书法精品,在一撇一捺、起承转合中展现书法家的感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书法家通过一支毛笔纵横纸上,将山河沉淀为多变的笔画,将或炽热或沉郁的情感镌刻进人心,昭示着审美高度与深厚底蕴。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书法正式成为一级学科并可设置博士学位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对研究生阶段书法专业价值的重新认识,显示了教育部门在学科专业上更加重视书法,因而有利于专业学位类别的完善。同

时,书法独立为一个专业,也与当下国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保护与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价值,但如何使之落到实处值得思考。将书法列入一级学科,是从顶层设计上重新布局书法专业,通过提高其学科地位,夯实后继人才支撑,从国家层面为书法专业硕士生、博士生拓展发展空间,这显然比一些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名义举办的短期活动更有深远意义。书法成为一级学科,为我们重新理解“如何弘扬中华文化、怎样培养传统文化接班人”的命题提供了新的启示。 (摘编自龙其林《书法进一级学科弘扬传统文化落地》)、 材料二: 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充分体现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因地制宜、宜设而设的特性.随着设计理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设计人员在景观造型设计中倾向于通过自然风物的固有属性展现自然美感,结合景物风貌与人类活动,有效地处理环境景观设计的主题、细节,从而更符合公众的审美需求。这种传统文化与现代环境艺术的融合方式,可以体现人情意识与群体观念,建立沟通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公众情感的桥梁,消除隔阂与陌生感。这种融合方式既尊重自然规律、又符合人文历史的发展脉络,能为公众打造更舒适、和谐的居住环境,提供良好的观赏体验。例如,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戏曲、文学要素,可以打造特定的现代环境艺术场景,凸显人文属性,增添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魅力。 传统文化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有效实现了“物我合一”。设

河南省濮阳市建业国际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12月月考卷 语文 第Ⅰ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小说因地位卑下,作者常攀附经史等强势文体以自高,并在小说中谈文论艺,以示博学,提高小说的品位,因此,小说中蕴藏着丰沛的文论资源,值得挖掘和利用。钱钟书先生早就注意到这一现象,他在《读拉奥孔》一文中说:“把它们演绎出来,对文艺理论很有贡献。”可惜一直未受到学界重视。谈文论艺所涉及的内容很广泛,诗文曲赋、小说戏曲、书画篆刻等无不应有尽有,或由作者直接介入发表,或借小说中的人物代言,其中不乏精辟之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文艺理论和艺术两个方面。 文艺理论价值可从三个方面去认识:其一,发表文学艺术创作观点,如小说的虚实问题,冯梦龙在《警世通言叙》中有过精彩论述,指出小说中的“事”真假不重要,关键在于“理”是否“真”。 其二,品评作家、作品。如《孽海花》第三十五回对李慈铭、黄遵宪、袁昶等近代诗人进行简评,如认为黄公度(黄遵宪)的《人境庐》“纵然气象万千,然辞语太没范围,不免鱼龙曼衍”。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盛行,但千人一腔,千篇一律,《红楼梦》第一回借石头和空空道人的对话,斥责“历来野史”和才子佳人小说内容“屠毒笔墨,坏人子

弟”,“千部共出一套”;又指出“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追趣闲文者特多”;宣称《石头记》乃“实录其事”。这段对话涉及小说创作、小说批评和小说接受等诸多问题。作者还借贾母之口,剖析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心态:“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何尝他知道那世宦读书家的道理。”斥责作者缺乏生活体验,胡编乱造,其实是为了获得某种心理补偿。 其三,传述创作技巧。如《儒林外史》中多次论及八股技法,马二先生称“(八股)文章既不可带注疏气,尤不可带词赋气”。从时代背景而言,八股是士子进入仕途的敲门砖,必须全力以赴,无暇顾及其他。再者,八股是一种具有严格规范的智力游戏,士子若沉迷于诗赋创作和学术研究,自然会将诗赋气和注疏气渗入八股,从而造成“破体”,因而《玉娇梨》中杨御史说:“诗词一道,固是文雅,文人所不可少,然最于举业有妨,必功成名就,乃可游心寄兴。”所以,站在当时的角度,马二先生的话是有道理的。 将理论价值与文学功能完美结合,《红楼梦》堪称典范。如第四十八回写香菱学诗,黛玉称自己喜欢山水诗人,主张写诗不必有太多的束缚,立意最为要紧,若“意趣真”,平仄可以不拘,词句不必修饰。她的文学主张与宝玉相似,室玉创作《芙蓉女儿诔》,“随意所之,信笔而去,喜则以文为戏,悲则以言志痛,辞达意尽为止,何必若世俗之拘拘于方寸之间哉。”这些诗论继承明人“意趣”至上的主张,又表现了宝、黛的率真个性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第四十二回写宝钗论画;

河南省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计划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调研考试 语文 含答案

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画笔墨的发展与创新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随着历史发展,各画科创造出丰富的时尚样式,创新层出不穷,但这些创新从来没有离开笔墨的核心价值。 每一个时代艺术风格的变迁或确立,都是由社会历史文化的合力所促成。清代石涛作为当时最具创造力的山水画家,崇尚“笔墨当随时代 ......”和“我自用我法”,被后世冠以“革新派”的称号。作为创新思想活跃的绘画大师,石涛论画思想中屡见讲求创新的论述,如《苦瓜和尚画语录·变化章》云:“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这确实有一反传统的气势,殊不知这一章的要旨却是“借古以开今”,强调“古”与“今”的辩证关系。后来,无论傅抱石还是吴冠中,也深谙其中的理意,他们虽然都强调艺术的时代性,但在具体实践中始终坚守中国画笔墨的核心价值。事实上,细读石涛绘画思想最主要载体的《苦瓜和尚画语录》,可以明白石涛反对仿古摹古之风,但他从没有反叛过笔墨审美本体。石涛的艺术思想,更强调顺其自然、求真求美,而非一味求新。 只追求新颖面目的创新往往难登大雅之堂。据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六记载,唐代有个叫范阳山的人擅长“水画”,挖池灌水后,将墨和颜色准备好,纵笔在水中涂画,两天后用绢拓出,“举出观之,古松怪石,人物屋木,无不备也”。这种运用材料在水上形成的“偶然效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带有明显的“杂耍”意味。大理论家和大鉴藏家张彦远对此类艺术似乎并不以为然,他说:“……沾湿绡素,点缀轻粉,纵口吹之,谓之吹云。此得天理,虽曰妙解,不见笔踪,故不谓之画。”由此可见,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有对特殊笔墨之法的尝试和运用,所谓“水画”“吹云”虽有一定妙趣,却非中国画“正体”。艺术的核心审美在于典雅规范,岂能仅仅依赖于这些异形的方法而得以实现? 如今,中国画创新与发展面临的“选项”更多,审美视野和审美题材之广泛远超历史任何时期,随着东西方艺术的全方位交流、网络的普及以及方兴未艾的AI技术,中国画历经千百年形成的笔墨观念与技巧似乎已不再是“必选项”,甚至在“创新”旗帜下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新面貌。随着绘画材料和传播媒介的扩展,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艺术“奇观”让人眼花缭乱,进而影响到了院校绘画教学以及绘画创作。对这些现象,我们除了肯定其艺术热情外,并不认为其对“笔墨”价值有多少贡献。千百年来,中国画家、学人殚精竭虑架构的笔墨“大厦”并不会因此而产生任何有意义的改变。 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有其十分规范而稳定的内在法则和外在形式,它既有绘画自身的特质,又有诗的性灵和书法的美感,这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有观点认为笔墨会限制创新思维,甚至是求新求变的障碍,我

重庆市拔尖强基联盟育才中学、万州高级中学、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含答案

2024届重庆育才、西南大学附属中学、万州中学 拔尖强基联盟高三上联合考试 语文 (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 铅笔填涂;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 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 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保持答卷清洁、完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空灵,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在西方没有这样相似的美学观念,这是东方民族独特的美学思想。中国艺术追求的境界如高山大川之间的一朵幽兰,它似有若无,无人注意,自在开放。这样的美淡而悠长,空而海涵,小而永恒,其最大的妙处在于:它在“空”中增加人们玩味的空间,在于其空灵中的实有,静穆中的崇高。 中国人认为天地自然都由一气化生,面对气化流荡的世界,他们发现了虚实的奥秘,发现了“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原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在虚实二者之间,中国艺术对虚更为重视,唯有虚,才能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象产生距离”的载体,在赏画、读诗、游园中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 “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欣赏中国画,不仅要看画在画面上的,而且要看不在画面上的东西,通过画面的有限形式,想象到无形的世界。诗也如此,诗要沉着,更要空灵,沉着与空灵并重,才会有悠然的韵味;诗要有言外之意,意外之韵,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虚空的世界永远在造园和品园者心中存在着,他们得诗画“空”之精髓,故有灵气往来。 中国园林创造就是引一湾溪水,置几片假山,来引领一个虚空的世界,创造一个灵动的空间。我们目之所见的世界,在虚空的氤氲中显示出意义。如果赏园者只是停留在视觉观察中,就有可能错失小园中所包裹的万般景致。在中国园林中,假山不是山,却有山的巍峨;溪涧不是海,却有大海的渊深。回廊是狭窄的,它却可以引领人走向宇宙纵深;小桥曲折,却将人度向另外一个世界。至于云墙偎依着篱落,曲曲地在丛树中逶迤,真把人的心牵向更远。 亭在园林中有着独有的地位,园林无水不活,也可以说,因无亭不灵。亭子是实用的,它

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调研考试(八)语文试题(含答案)

024届高三年级TOP二十名校调研考试八 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每一大类动物都有严格不变的身体构造——昆虫有6条腿,蜘蛛有8条腿,螃蟹有10条腿。我们人类也有类似规律的限制。所有的脊椎动物,不管是青蛙、蟾蜍,还是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都有四条腿。鸟类的一对前肢特化成了翅膀,我们的前肢特化成了手臂,但这样的区别只是同一张设计蓝图之下的微小修改。我们的祖先从早期的四足两栖动物进化而来,从此我们是四足动物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看起来,一旦一种新型的身体构造形式确立起来,比如“昆虫的身体分为三节”,属于这种构造的动物就再也无法更改。但失去某种身体结构就另当别论了。退化的过程经常发生,许多昆虫的翅膀都退化掉了。在海豚把前肢特化成鳍的同时,蛇却把四肢全抛弃了。然而,即便有退化现象的存在,每类动物的基本身体构造依然不会改变。正因如此,我们才一眼就能分辨出昆虫、蜘蛛和螃蟹。不过,话虽这么说,哺乳动物之间依然还有相差巨大的体形,小有鼩鼱①,大有大象、鲸鱼……为什么昆虫的世界不是这样的呢? 原因不止一个。首先,昆虫如果想变得更大,就必须先脱掉坚硬的外骨骼。蝗虫和臭虫的成虫在发育成熟前,都会经过好几次蜕皮的过程。这些昆虫不具有甲壳虫和苍蝇等的四阶段生命周期,它们由卵发育为小小的若虫,然后身体慢慢长大,经历至少四次蜕皮过程后,方可长成性成熟的成虫。其实,蝗虫的若虫看起来和没有翅膀的成虫一个样。与之相反,拥有四阶段生命周期的完全变态昆虫会在幼虫阶段完成全部的生长,紧接着在蛹的阶段完成主要的形态转化。以侵蚀西红柿植株的西红柿天蛾幼虫为例,幼虫在生长完毕后会变成蛹,然后羽化成蛾,这种蛾长有一根卷曲的“舌头”,“舌头”伸直后能长达10厘米。西红柿天蛾会利用这根“舌头”吸食花朵深处的花蜜,吸食过程中还会像蜂鸟一样高频率地拍击翅膀。从幼虫坚硬的咀嚼式口器到成虫细长的“舌头”,同一种昆虫却有着两种迥然不同的生存方式。蛹为完全变态昆虫创造了体验不同生存方式的可能性,但所有昆虫在发育成熟后都还是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蝗虫也好,甲壳虫、黄蜂、蝴蝶也好,发育成熟的昆虫都无法继续长大,因为它们既不能继续蜕皮,也不能让翅膀再生。 体形很大的昆虫确实存在,比如非洲雨林里的巨大花潜金龟和欧洲的一些锹甲,它们的成虫大是因为幼虫也很大。但由于幼虫基本上无法防御外敌,它们需要躲在绝对安全的环境中。这些大型甲壳虫的幼虫一般生存在腐木的深处,十分难以被发现,而且它们要经历4至8年的时间才能发育完成并蛹化。这个过程太漫长了,还是保持体形娇小比较好。

九师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质量检测各科试题及答案

九师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质量检测各科试题及答案 一、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0分) 1.迁调写下以下名句名篇中的职位空缺部分。(10分后) ⑴艰难苦恨繁霜鬓,。(杜甫《登高》) ⑵ ,以手抚膺挤叹息。(李白《蜀道难》) ⑶人生如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⑷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⑸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韩愈《师说道》) ⑹庄生晓梦迷蝴蝶,。(李商隐《锦瑟》) ⑺君子,则汪应辰而行无过矣。…… ,仁义AcO物也。(荀子《义学》) ⑻ ,此时无声胜有声…… ,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 (二)文言文写作(19分后) 魏公子无忌者(世称信陵君),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以此士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 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恳请,欲厚遗之。 不敢受到,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到公子财。”公子于是实乃设 宴大会宾客。睡醒,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传公子上挤,不想,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孝。侯生又曰公子曰:“臣存有客在市屠中,原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进巿,侯生下,见到其客朱亥,俾倪(【备注】斜着眼睛看看),故久立与 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当就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等待公子欢宴;巿 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著皆窃怒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维持不变,实乃谢客就车。至家,公子惹来侯生挤上挤,遍赞宾客,宾客皆惊。酒酣,公子起至,为寿侯生前。侯生因曰公 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抱著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接嬴,于众 人广坐之中,不必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巿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孝。巿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够下士也。” 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

2024年高考各地模考(新高考卷区)语文好题优选优组卷02(12月)原卷版

【名校地市好题必刷·新高考专用】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卷·12月 模拟卷02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2024广东高三百师联盟12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国自古就有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华夏大地等美誉。“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六),可见华夏之称,含有悠久礼仪与精美服饰等内涵。《周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这说明服制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悠远多姿的华夏服饰,不仅美观大方,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追求,而且蕴含着浓厚的礼仪内涵,在中华传统文化,尤其 是儒家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华夏服饰的文化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困仪道德和天人合一等方面。 将华弟的形式与威严的礼仪融为一体,是华夏服饰的一大特色。春秋时期的深衣、汉代的曲裾和直裾、唐代的襦裙、宋代的圆领袍衫、明代的比甲等,展现了华夏服饰的美观大方与纷繁多彩。同时,古代统治者将服饰视为一种礼仪、礼制,通过服饰的不同来区分尊卑,划分等级。比如,“六冕”“六服”是古代尊者的服饰,成为贵族的重要标识,平民百姓只能穿布衣、裹黑巾,故被称为“布衣”“黔首”。并且尊贵者的服饰亦有严格的区别,不同级别人员的服饰不同,不可逾制。于是,在朝廷内部形成了以服饰为重要身份标志的官场秩序。 礼服制度是古代中央集权社会的重要象征。帝王通过等级秩序统治四方,通过礼服展示严格的等级之分。比如,冕服是王公贵胄祭祀时的专有服饰,不同等级的贵族配以不同规格的冕服。在传统社会,礼服制度作为一种礼治之道,得到世人的认可,在社会秩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礼服服务于礼治,是华夏服饰的重要特色。华夏服饰传承发展了数千年,形成了多样的服饰风格和丰富的服饰文化。礼制作为权力等级划分的途径和形式,在服饰上主要表现为色彩、样式、图案、配饰、材质等有明确区别,不可擅自使用,而且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