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记趣》教案1

《幼时记趣》教案1
《幼时记趣》教案1

《幼时记趣》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异同,学习基本的翻译方法,理解文言词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规律。

3、体会文中的童真童趣,提高朗读能力,培养文言文语感。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课文。

2、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3、引导学生探究物外之趣,培养学习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用天真烂漫的童心细致观察事物,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

探究物外之趣的根源,培养生活情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朗读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课文,疏通大意

1.读准字音

童稚(zhì),藐(miǎo),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怡然(yí),

凹凸(āo tū),为壑(hè),癞蛤蟆(lài)

2.本文是学生进入中学以来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应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以便掌握文意。

二、导入课文

1.简介作者:

沈复(1763-?),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人,代表作是《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他的一部自传体作品。书共六篇,故名“六记”。

2.导语: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象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三、初读课文,疏通词句

1、范读(听录音)后,自由朗读。

2、齐读。

3、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2)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6)果如鹤唳云端。(唳,鸟鸣。)

(7)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丘,山丘。壑,山沟。)

(8)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

(9)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10)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于,在。)

(1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指蚊子。)

(12)徐喷以烟。(以,用。)

(13)使之冲烟而飞鸣。(之,蚊子。)

(14)蹲其身,使与台齐。(其,自己。)

(15)以草为林。(以,把。)

(16)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象中的境界。)

(1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18)驱之别院。(之,它。指癞蛤蟆。)

4、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5、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里想象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3)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5)见二虫斗草间。

([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6)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捉住癞蛤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2、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3、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

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象,才会得到。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和练习”第二题。

2.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3. 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依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

二、研读课文,欣赏品味

1、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

2、分析第2、

3、4段:

(1)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2)三件趣事,作者是怎样想象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3)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丛草、虫蚁、土砾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到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体验与反思

三、体验反思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2.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明确:

联想和想象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象,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四、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虾蟆处死?

参考答案(不求一致):

1.珍惜生命。

2.处置有度。

3.不忍心。

五、鉴赏写法

1、层次分明:

物外之趣——戏蚊之趣——丛林之趣——虫斗之趣

2、结构特点:

总——分

3、想象丰富:

蚊——鹤草——林虫——兽

4、语言特点:

典雅,言简意丰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完成基础训练作业。

3. 将“体验反思”的心得写成300字的短文。

七、板书设计

童趣

沈复

第一段:明察秋毫物外之趣

第二段:夏蚊成雷项为之强

第三段:丛草为林虫蚁为兽

第四段:鞭数十驱之别院

理解:鉴赏:

一、物外之趣1、层次分明

二、戏蚊之趣2、结构特点

三、丛草之趣3、想象丰富

四、斗虫之趣4、语言特点

八、教学札记

附:

关于童趣的诗

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池上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村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古朗月行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幼时记趣》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幼时记趣》优秀教案教学 设计反思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幼时记趣》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反思》这是一篇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幼时记趣》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幼时记趣 教学目的: 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2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1 教具学具: 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结合注释读课文,给课文中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

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则省略)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明察秋毫故和拟强 怡然称快其必之则然 (3)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作观 5、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3、4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于其神游庞然大物方之盖拔山倒树; (3)特殊句式: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以为 为所 8、朗读课文第三、四段,指导朗读 9、齐读课文 10、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 11、作业:(1)抄写不认识的字(2)练习二 板书设计(略)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研读课文,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产生的原因,物外之趣所体现出来的童心;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类似的趣事。 教学步骤: 1、复习:(1)注音:童稚项为之强藐小怡然称快鹤唳云端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必细查其纹理和拟作群鹤舞空徐喷以烟又留蚊于素帐中 (3)翻译句子: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故时有物外之趣 2、导入:昨天我们通过仔细的阅读课文,基本上读懂了文章的大意,今天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了解一下作者童年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物外之趣,趣又因

文言文翻译

《郑人买履》译文 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他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上它。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码)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拿尺码。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刻舟求剑》译文 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里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幼时记趣》译文 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私下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成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 (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把这种情景)当做青云白鹤图来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体和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 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虫蚂蚁看成野兽,把泥土瓦砾凸出的地方看作土山,低洼的地方看成沟谷,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打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庞然大物,像推开大山,撞倒大树一样地闯了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我那时年龄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唉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等我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用鞭子打了它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峡》译文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之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空隙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蔽了蓝天和太阳。除非正午,看不到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丘陵,上下航行的船都阻隔断了。(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是骑上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飞翔,也不如船行得快啊。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两岸山影。极为陡峭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他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确实是趣味无穷。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在鸣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当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我的眼泪就沾湿了衣裳。” 《梵天寺木塔》译文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

七年级语文上册七幼时记趣教案苏教版

河南省安阳市第十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七幼时记趣教案苏教版沈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扫除文字障碍,流畅地朗读课文; 2.学会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 3.认识观察与想像、联想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探课文,用朗读法理清文章思路及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2.以词带句,翻译全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无限留恋童年生活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1.重点词语的意义; 2.奇特的想像。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 1.情景导入 (播放歌曲《童年》)听了这首歌曲,我又想起了那些渐行渐远的童年故事,童年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有我们美好的回忆。名人的童年也和我们一样充满了童真,童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以下清代文学家沈复写的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幼时记趣》2.质疑自探 (1)出示学习目标: ①流畅地朗读课文; ②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

(2)朗读课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探问题: ①了解作者简况; ②自读课文,注意停顿。 ③在文中有疑问的地方做个标记,便于下一步的小组交流。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 1.明确任务 教师根据文章的重难点精选主问题,提供给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先自探后交流):结合注释,通过以词带句的方法合作翻译全文。 2.分组学习 教师参与小组交流,组长负责给每位组员分配好展示任务。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 1.展示点拨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探及合作交流中的收获,教师根据学生展示中出现的问题适时点拨。 2.释疑巩固 (1)学生提出合作、展示后自己仍不懂的问题,先在全班进行探讨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再进行点拨指导。 (2)精讲学生没有解决的文章重难点。 (3)听问重点词语的意思,帮助学生巩固。 四、检测反馈,拓展运用 1.小结检测 (1)学生谈收获小结课文。 (2)出示检测题: ①给下列字注音 稚藐怡蹲壑癞 ②解释加点的字词 明察.项为之强.徐.喷以烟余.年幼拔.山倒海鞭.之数十心之.所向项为.之强常蹲其.身徐喷以.烟 之昂首观之.为二虫尽为.所吞 其以 项为之.强以虫蚁为.

《幼时记趣》复习要点及答案答案

《幼时记趣》复习要点 一、本文选自《浮生六记》。作者是__清代代作家沈复,字三白,苏州人。 二、给下列加线的汉字注音 余忆童稚(zhì)时见藐(miǎo )小微物果如鹤唳(lì)云端 怡然(rán )称快于土墙凹(āo)凸(tū)处凹者为壑(hè)庞(páng )然大物拔(bá)山倒树癞蛤(há)蟆(ma ) 三、解释文中加粗的通假字 1 项为之强(通僵僵硬) 2 以土砾凸者为邱(通丘土山) 四、注意下列语句的朗读节奏 1 余/忆童稚时 2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3 故/时有/物外之趣。 4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5作/青云白鹤观。盖/一癞蛤蟆也。 6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五、注意文中古今异义字解释 1 余忆童稚时(余:古义我今义余下,剩下) 2 方出神(方:古义正今义方形、方法) 3 盖一癞蛤蟆也(盖:古义原来是今义盖子) 4 怡然称快(然:古义-------的样子今义然而、然后) 六、注意文中一词多义 1、时余忆童稚时(时候) 2、察明察秋毫(看清) 故时有物外之趣(时常)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3、日能张目对日(太阳)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天)故时有物外之趣(的) 心之所向(无实意)二虫尽为所吞(被)5、之昂首观之(代词代群鹤舞空)4、为以丛草为林(当做)项为之强(代词代昂首观的动作) 项为之强(因为)驱之别院(代词代癞蛤蟆) 观之正浓(代词代二虫斗)6、以徐喷以烟(用) 以丛草为林(把) 7、而拔山倒树而来(连词表修饰)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承接) 至之市,而忘操之(连词表转折) 必细察其纹理(代词指物体的) 8、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指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指自己的) 神游其中(代词指山林的) 七、解释下列加点字(画横线词)含义 余忆童稚.(幼小)时明.(眼力)察秋毫 ..(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得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

《幼时记趣》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幼时记趣》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中表现的童真童趣。 2.积累文言词汇。学会整理文言文字词。 3.学习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围绕“趣”字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2.学习具体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3.学习文言文字词的整理。 ★教学难点 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物外之趣”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本单

元的“金色年华”带给了我们无尽的暇思,我们刚刚畅想了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老师的童年,今天我们再来品一品清代文学家沈复那快乐的童年,一起学习《幼时记趣》,去感受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二、解题、介绍作者。 1.解题、出处: “记趣”就是将乐趣、情趣记录下来,“幼年记趣”就是将幼年的乐趣、情趣记录下来。这篇文章选自《浮生六记》。这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浪游的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与愁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一些世态人情,旧礼教对人们的束缚,以及主人公的坎坷遭遇。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前人曾有“幽房凄艳,读之心醉”的评语。《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由于时代的局限,书中也存在一些不健康的情趣,情调低沉,略略感伤。 2、作者: 作者沈复(1763-1807年以后),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人,清代散文家、作家、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

苏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打印版,绝对完整,精心

苏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打印版,绝对完整,精心编辑)七年级上册8 1《郑人买履》2《刻舟求剑》3《幼时记趣》4《三峡》 5《以虫治虫》 6《梵天寺木塔》 7《论语八则》 8《狼》 七年级下册6 9《赵普》 10《黄鹤楼》11《于园》 12《黔之驴》 13《爱莲说》 14《两小儿辩日》 八年级上册5 15《晏子使楚》16《人琴俱亡》17《小石潭记》 18《记承天寺夜游》 19《治水必躬亲》 八年级下册7 20《马说》21《陋室铭》22《活板》23《核舟记》 24《口技》 25《送东阳马生序》 26《山市》 九年级上册7 27《陈涉世家》28《桃花源记》29《与朱元思书》30《捕蛇者说》 31《岳阳楼记》 32《醉翁亭记》 33《得道多助,失道寡 助》 九年级下册8 34《曹刿论战》 35《邹忌讽齐王纳谏》36《鱼我所欲也》37《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 38《愚公移山》 39《出师表》 4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1《田忌赛马》

七年级上册课文 1《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他事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尺码。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码)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去拿尺码。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3《幼时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细小的东西。看

古诗幼时记趣翻译赏析

古诗幼时记趣翻译赏析 文言文《幼时记趣》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注释】1、节选自《浮生六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2、【余】我。3、【童稚(zhì)】童年。稚,幼小。4、【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5、【藐(miǎ)】小。6、【必细察其纹理】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纹理,这里泛指花纹。7、【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8、【私】私下9、【纹理】这里泛指花纹。10、【心之所向】心中所想的景观(鹤舞)11、【昂首观之】抬头观看这奇妙的景象。之,代词,指群鹤舞空的景象12、【盖(一癞蛤蟆也)】原来是13【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

是【以烟徐喷】的倒装句。徐:慢慢的。以:用14【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拟,比。15【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16【素帐】白色的蚊帐。17【项为之强】脖子因为这样都僵硬了。强,同僵,僵硬【翻译】我回忆童年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细心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景观(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我仰起头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当做青云白鹤看,果真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高兴得直喊痛快。在低洼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边,我常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体和花台一样高,凝神细看。把丛聚的杂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凸出的地方当做土山,把低洼的地方当做山沟,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一天,我看见两只虫子在草间相斗,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搬开大山撞倒大树一样闯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他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就被它都吞下去了。我那时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等心神定下来,就捉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他驱赶到别的院子去。

新初一初二古文翻译练习及内容默写

(2018初三复习)初一初二古文词语解释和重点内容默写练习 (初一上): 一、《刻舟求剑》词语词释 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而忘操.()之。 3、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4、”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5、人曰:“何不试之.( ).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二、《楚人有涉江者》词语解释(通假要写明通哪个词): 1、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遽.()契.( )其舟,曰:“是.()吾剑之.() 所从坠。” 3、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4、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 )此,不亦惑.( )乎? 三、回答问题: 请写出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 ---------------------------------------------------------------- 《幼时记趣》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 秋毫 ..(本义:比喻:) 2、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3、故.()时有物外之.()趣。 4、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5、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6、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7、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8、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9、果如鹤唳.()云端,怡然 ..()称快。 10、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 11、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12、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13、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 14、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15、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16、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七年级语文《幼时记趣》知识点

《幼时记趣》笔记整理 一、通假字 1、项为之强。(强,同“僵”,僵硬) 2、以土砾凸者为邱。(邱,同“丘”,土山) 二、一词多义 1、“之”字用法归类 ①项为之强:。(这样,代“昂首观之”的动作) ②故时有物外之趣(结构助词,“的”) ③心之所向(助词,无实义。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④昂首观之(这种景象,代“群鹤舞空”的景象) ⑤观之正浓(这一情景,代二虫斗的情景) ⑥驱之别院(它,代蛤蟆) 2、“其”字用法归类 ①必细察其纹理(它的,代藐小微物) ②使其冲烟飞鸣(它,代蚊子) ③常蹲其身(这里指“自己的”) ④神游其中(那,那里,代想象中的山林) 3、“为”字用法归类 ①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凹者为壑(当做) ②项为(wèi)之强(因为) ③二虫尽为所吞(被) 4、“以”字的用法归类 ①徐喷以烟(用) ②以丛草为林(把) 5、“而”字用法归类 ①拔山倒树而来(连词,表修饰) 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承接) 6、察①明察秋毫(看清)②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7、时①余忆童稚时(时候)②故时有物外之趣(时常) 三、古今异义: 1、明察秋毫【明】眼力 2、盖一癞蛤蟆也【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 四、词类活用: ①夏蚊成雷【雷】名词作状语,像打雷一样。 ②捉蛤蟆,鞭数十。【鞭】名词作动词,鞭打,用鞭子打。

五、特殊句式: (1)倒装句 ①徐喷以烟(即“以烟徐喷”,介宾短语后置) (2)省略句 ①私拟作群鹤舞空。【“舞空”即“舞(于)空”,省略介词“于”】 ②见二虫斗草间【即“见二虫斗(于)草间”,省略介词“于”】 ③徐喷以烟【“徐喷”后省略宾语“之”,即“以烟徐喷(之)”】 ④使与台齐【即“使(之)与台齐”,省略宾语“之”】 ⑤鞭数十【即“鞭(之)数十”,省略宾语“之”】 ⑥驱之别院【即“驱之(于)别院,省略介词“于”】 (3)固定句式 ①以丛草为林(以……为……”,译为“把……当做……”) 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附:以下的附录内容,不需要整理在古文后面,请对照自己的笔记本,有错漏的请更正即可。 六、其他重点词语解释 1、余忆童稚时,张目对日(稚:幼小)(张:张开,这里是张得很大的意思)▲ 2、明察秋毫(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3、见藐小微物(藐小:微小。“藐、小、微”都是“小”的意思) 4、必细察其纹理(必:一定)(纹理:这里泛指花纹) ▲5、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6、私拟作群鹤舞空(私:私下,这里是“自己”的意思)(拟:比) 7、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所向:指想象的景象) (则:那么)(果然:副词,真的,果真) ▲8、又留蚊于素帐中(素:白色的)(于:在) 9、作青云白鹤观(作……观:即“当……看”) 10、果如鹤唳云端(唳:<鹤、鸿雁等>高亢地鸣叫) ▲11、怡然称快(怡然:喜悦的样子)(然:助词,作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称快:喊痛快)(称:说,声称,这里是”喊、叫“的意思) 12、于土墙凹凸处(于:在) ▲13、使与台齐(齐:一样高) 14、神游其中(神游:这里指在想象中游历) 15、怡然自得(自得:自己感到得意或安闲舒适) 16、观之正浓(浓:程度深,这里是兴趣浓厚的意思) ▲17、忽有庞然大物(庞然:很大的样子)(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18、拔山倒树而来(拔:移,搬开) ▲19、方出神(方:正)(出神:精神过度集中而有点发呆) 20、神定(神定:心神安定) 21、捉蛤蟆,鞭数十(数:几) 22、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七、出自本课的成语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7幼时记趣教案苏教版

《幼时记趣》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能正确朗读并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 2、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 3、能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并养成积累的习惯。 4、能学习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疏通文句;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 教学难点: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分析、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命的街车走过千坎万坷,生命中的风风雨雨已经跌落成碎片。但童年的回忆却永远定格在我们的整个生涯中。童年的天空是用纯洁的心灵制成的清净的海蓝色;童年的画卷是用希望描绘成的五彩缤纷的梦想;童年的诗歌是用幻想写成的一首完美的欢乐。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于漪老师深情地追述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魅力及对她的深刻影响;而沈复则以纯真的童心告诉我们他难忘童年的“物外之趣”。今天,我们就能过这篇小品文的学习,来感受他的这份“物外之趣”。(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投影出示,请一生阅读。) 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清代散文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今存《闺房记乐》《闲情记趣》 《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卷,卷五《中山记历》、卷六《养生记道》已逸。作者在《浮生六记》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浪游的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与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一些世态人情旧礼教对人们的束缚,以及主人公的坎坷遭遇。文词朴素,情感真挚,前人曾有“幽芳凄绝,读之心醉”的评

文言文翻译技巧

一、文言文翻译技巧六字诀:对、换、留、删、补、调。 1.“对”,即对译。文言文中单音词较多,翻译时要把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词。 例:①“学而时习之”(《论语》)中的“学”可对译为“学习”,“习”可对译为“温习”;②“一狼径去”(《狼》)中“径去”可对译为“径直离去。” 当然,有的文言文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有多个双音词,对译时要注意根据语境选择使用。2.“换”,即替换。 一种情况是文言文中有些单音词不能对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双音词时,就要换上一个确切的词来翻译。 例:“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中的“薄”,译为“迫近”;“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幼时记趣》)中的“明”,译为“眼力”。 另一种情况就是要把通假字换成本字。文言文中,有时要用同音字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这叫做古字通假。通假,就是通用、借用的意思。在翻译时,先要换成本字,再作解释。 例:《核舟记》中“诎右臂支船”一句中的“诎”同“屈”,“屈”是本字,意思是弯曲;“左手倚一衡木”中“衡”同“横”,“横”是本字。 3.“留”,即保留,有的文言文词语不用翻译。古今词义相同的词语,如“山、水、牛、羊”等,人名、地名、朝代名、年号、官名、书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都可以保留在译文中。 4.“删”,即删除不译,指的是有些文言文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翻译时可以删去不译。 例:“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中的“夫”是句首发语词,只起引发议论的作用;“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中的“之”,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也可删去不译;

另外,如“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中的“云”是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不用翻译。 5.“补”,即补充。 一种情况是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直接放在动词或名词前,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补充进去。 例:“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应译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根抚尺罢了”。 另一种情况是指文言文中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翻译时要补充完整,有以下4种情况: (1)省主语。例《桃花源记》中有这样一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在“具答之”前省略了主语“渔人”,在“便要还家”之前省略了“村人”,翻译时要增补进去。 (2)省略介词或介词宾语。 例:“放之山下”(《黔之驴》)的意思是“把它放到山下”,可见原句中省略了“于”(应为“放之于山下”),“于”译为“到”。再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句中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可译为‘此”,“这”,指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省略动词的宾语。例如上文提到的“便要还家”一句,动词“要”同“邀”,其后省 略了宾语“渔人”。 (4)省略动词谓语。如《登泰山记》中“极天云一线异色”,省略了“呈”,即为“极天 云呈一线异色”,可译为“呈现”。总之,这些省略成分在翻译时一定要充实完整。6.“调”,即调整,文言文有和现代汉语的语序、词序不同的,翻译时要对原文语序进行调整,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能正确朗读并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 2、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 3、能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并养成积累的习惯。 4、能学习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疏通文句;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 教学难点: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分析、讨论。 课时:两课时。 课前学习: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朗读课文,学会断句,注意感情和节奏。 2、借助字典、注释,了解词解释、句子含义。积累常用文言知识。 3、概括并口述文中三件趣事。 导入:

师问:同学们,你们小时候抓过蚊子和蛤蟆玩吗?你们觉得它们有什么特点啊?(生讨论回答)问:那你们觉得蚊子的叫声大吗?蛤蟆算是庞然大物吗?但却有一个小孩认为蚊子的叫声又大又响,蛤蟆就像个大怪物似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沈复先生的《幼时记趣》。(板书课题) 我知道,这是同学位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你们首先要学会怎样通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懂文意,但我想,你们一定能够做到这一点。请同学们以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商量着把文章改写成每个人不通过注释和工具书就能读懂的文章,通过注释和工具书都不能理解的字词你们可以问老师。 读一读 ①读准下列加点字。 童稚.(zhì)藐.小(miǎo)鹤唳.(lì)凹凸 ..(āo tū) 沟壑.(hè)庞.然大物(páng)怡.然称快(yí)土砾.(lì) 项为之强.(jiāng)癞.蛤蟆(lài) ②学生自由朗读、集体朗读课文,做到读通顺、有感情。 ③教师范读、领读课文; 译一译 小组合作,结合注释、词典,试着先独立翻译课文,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记一记(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做笔记)

初一语文期中复习教学案 《古代寓言二则》《幼时记趣》

初一语文期中复习教学案(1 (内容:文言文《古代寓言二则》《幼时记趣》 班级姓名学号等第 一、考点概述 1.识记课文中常见实词的含义,尤其是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字词的含义。 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 “其” “而” “以”等字的常见意义或用法,能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判定虚词的意思或用法。 3.了解文言语句的特殊句式,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浅易的文言文。 4.阅读浅易课外文言文,了解基本内容,分析写作特色,领悟写作意图。 二、阅读《古代寓言二则》 ,完成练习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 . 其足, 而置之其坐 . 。至之市, 而忘操 . 之。已得履, 乃曰:“吾忘持度. ! ”反 . 归取之。及 . 反,市罢,遂 . 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 . 信度, 无自信也。” 楚人有涉 . 江者,其剑自 . 舟中坠于 . 水,遽契 .. 其舟,曰:“是 . 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 . 此,不亦惑 . 乎? 1.按顺序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度( 坐( 操( 度( 反( 及( 遂( 宁( 涉( 自( 于( 遽( 契( 是( 若( 惑( 2.翻译句子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宁信度,无自信也。 何不试之以足? 是吾剑之所从坠。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下列加点的“之”的用法与其它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A. 而忘操之 . B.何不试之 . 以足 C.是吾剑之 . 所从坠 D.入水求之 . 4. 《郑人买履》作者是( ,他是 (时期的哲学家,这篇文章的寓意是。《刻舟求剑》编者是 (时期的( , 这篇文章的寓意是 。两则寓言讽刺的都是那种 的蠢人。 三、阅读《幼时记趣》 ,完成练习 1. 解释加点的词语 于 . 土墙凹凸处( 神 . 游 . 其中 ( 项为之强 . ( 留蚊于素 . 帐中( 盖 . 一癞蛤蟆也( 鞭 . 数十 ( 以土砾凸者为邱 . ( 鹤唳 . 云端 ( 怡然

苏教版七上语文 第7课《幼时记趣》校本作业1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幼时记趣 班级:姓名: 一、积累与运用 1.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自编A) 微风吹过,湖面上泛起层层liányī;风过后,小雨xīlì下过不停,湖中的荷花在微风和小雨中摆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自编A)()A.今天打扫卫生的是一二组。 B.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 C.船在动,星也在动,他们是这样的低,真是摇摇欲坠呢! D.《幼时记趣》节选自《浮生六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的一项是(自编A)()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 ... A.如果学习方法运用恰当,就会收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 .... 。(七上P36) B.他在台上作报告、台下的听众们很有兴趣地听得津津有味 .... 的襄阳古护城河,那真是惬意无比啊! C.在阳光明媚、春风和煦的时节,泛舟风光旖旎,美不胜收 .... (七上P37) D.他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 。(七上P42) ....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选编B)()A.熟练规范地书写汉字,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 B.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 C.这种盆景最好放在案头上比较合适。 D.在“最炫文言风”的热潮中,使一些流行语和英语被翻译成了文言文,颇添语言美感。5.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 分,①一④每题1 分,⑤一⑥每题2 分)(自编A) ①多行不义,。②,吾贼也。 ③江山代有才人出,。④梅雪争春未肯降,。 ⑤《次北固山下》中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的诗句是:,。 ⑥冰心的小诗《成功的花》中形象地表现出成功的原因的两句经典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7分)(选编) 初一年级将开展“我爱文学”之“走进诗歌”读书周活动。 【活动一:最美创意】

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幼时记趣文言文注释【余】我。 【童稚(zhì)】童年。稚,幼小。 【张目】睁大眼睛 【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

【藐(miǎo)】小 【必细察其纹理】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纹理:这里泛指花纹。 【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拟,比。私,私下里。 【心之所向】心中所想的景观(鹤舞)。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昂首观之】抬头观看这奇妙的景象。之,代词,指群鹤舞空的景象。 【项为之强】脖子因为这样都僵硬了。强:同“僵”,僵硬。 【素帐】白色的蚊帐。 【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它们)。是"以烟徐喷"的倒装句。徐:慢慢的。以:用。 【作青云白鹤观】当做青云白鹤看。 【唳(lì)】(鹤,鸿雁等)高亢地鸣叫。 【怡然】喜悦的样子。然:……的样子。 【称快】喊痛快。 【凹凸】高低不平。 【丛杂】多而杂乱。 【其】自己的。

《幼时记趣》教案

《幼时记趣》教案 《幼时记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正确的朗读文言文。 2、读懂全文,自学自悟几种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 3、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意识。 二、教材分析 《幼事记趣》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里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它写的是童年趣事,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本教案主要引导学生能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设想 《幼事记趣》是一篇精读文章,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本课学习,我采用四步教学法:正确朗读――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我觉得这样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讨论中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在质疑时引发学生求知欲,

大胆探究。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图片,提问:这是什么?学生回答,是一块石头,又经仔细观察,认为象阿诗玛。 一块看似普通的石头,经过仔细观察,经过丰富的想象,就会发现它的审美价值。这说明,观察和想象是很重要的。它能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能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情趣。尤其是天真活泼的儿童,更能从丰富的的想象中获得无穷无尽的乐趣。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充满想象力的文章――《幼时记趣》。(屏幕显示标题) 二、学会正确的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解决文言文语言上的问题。 1、先请大家齐读,注意读时要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就是字音准确;所谓“腔圆”,就是发音饱满。(生齐读) 2、朗读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先听老师读第1段。(教师范读) (1)你们认为应怎样读才会有抑扬顿挫的效果? 明确: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还要读出感情。

任元受事母尽孝文言文翻译 练习试题及答案

任元受事母尽孝 【南宋】陆游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注】①任元受:名尽言。②事:侍奉。③迨(dài):及。④辟:征召。⑤辞:推辞。 【参考译文】 任元受侍奉母亲孝顺到了极点,他的母亲年老多发疾病,他从未离开过母亲身边。任元受自己说:“我的老母生病了,她生病的由来,或许因为饮食不当,或许因为天气燥热潮湿,或许因为说话稍微多了些,或许因为情绪波动稍微大了些。我都早晚侍奉,没有任何细微的地方我考虑不到,母亲的五脏六腑的各种问题我都能看明白其中的道理,不用等到切脉之后才知道,所以我用药都必定会生效,即使是名医也比不上我。”张魏公当都督的时候,想要征召他到自己府中。元受坚决推辞道:“我正在侍奉我的母亲,假如我得到了一个可以使人长命百岁的神丹,我一定

拿来献给我的老母,不会拿来献给您。哪里还能舍弃老母而来参与您的军政之事呢?”魏公叹息着答应了他。 【补充资料】 任元受,宋代医生。名尽言。精于医术,事母至孝,亲尝汤药,并由此于医理颇见长进,医名亦噪一时。 练习试题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的意思。(4分) ①未尝离左右() ②或以语话稍多() ③尽言方养亲() ④必持以遗老母() 【参考答案】①身边;②稍微;③正;④给。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 A.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B.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参考答案】D。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虽名医不迨也 【参考答案】虽/名医/不迨也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魏公太息而许之。(2分) 译文: ⑵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2分) 译文: 【参考答案】 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 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盛的原因。

《幼时记趣》教案

《幼时记趣》 【理论支持】 我们学好文言文是为了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丰富语言表达,提高审美修养。因此要多读,培养语感;多背,加强积累。朗读时在语气、语调、节奏、感情等方面进行训练。“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情境,教出情趣,激发情感。冯·格拉塞斯菲尔德说过“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所以要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情绪,使学生从不会学、怕学、厌学到会学,爱学到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钻研经典古文,并从中获得走进古典文化的趣味。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应该是由兴趣、知识、记忆、情感、感知、反省、行动、平衡、摄动、重建、迁移等组建而成的循环过程。这表明知识的拥有必须有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三维目标中重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指导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并充分关注到学生构建知识提高能力的动态性变化。学生在懂得鉴赏富有魅力的古代文化之后,内在文化素养将不断提高,语言表达也将更有韵味,更具内涵。【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正确朗读课文,朗读时学会断句,注意感情和节奏;理解重点字词含义,并学会翻译文章。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3.理解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年生活和乐趣。 4.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以及丰富的联想和奇特的想象,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感情。 2. 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以及丰富的联想和奇特的想象,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课前延伸 1.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及文中注释掌握生字读音和书写,掌握文言文语句停顿。 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题。 3.罗列疑难问题,以供合作探究。 课内探究 第一课时 一、学 1.导入新课。 用一系列比喻话童年,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2.检查预习。 依次让学生在黑板上(或口头提问)完成预习题,师生共同释疑解难。 3.圈点批注。 (1)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白板显示】 ①能准确朗读全文,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学会翻译文章。 ②本文语言自然、生动,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加以赏析。 ③课文以什么为中心?依次写了哪三件事? ④作者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