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同型半胱氨酸与青年高血压患者合并脑梗死的关系

高同型半胱氨酸与青年高血压患者合并脑梗死的关系
高同型半胱氨酸与青年高血压患者合并脑梗死的关系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脑梗死临床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脑梗死临床分析 标签:心肌梗死;脑梗死;合并 急性心肌梗死(AMI)常并发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和心源性休克,而并发急性脑梗死(cI)相对少见,但AMI合并CI者死亡率和致殘率均增加。本文回顾1995年1月至2006年8月我院21例AMI并发cI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的506例AMI无CI对比分析,以探讨其发病机理,以提高其防治效果。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995年1月至2006年8月我院共收治AMI527例,其中21例(4%)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CI,为a组。无CI的AMI 506例,为非a组,两组患者基本情况见表1。 1.2 AMI资料:所有病人AMI诊断由临床表现、心电图演变和心肌酶学证实。cI组AMI位于广泛前璧8例,下壁合并正后壁4例,前间壁3例,前壁合并侧壁4例,下壁2例。AMI发病后出现低血压5例,新出现房颤6例,其中14例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严重三支冠脉病变8例,二支冠脉病变6例。 非CI组广泛前璧98例,下壁合并正后壁45例,前间壁150例,前壁合并侧壁40例,下壁146例,右室27例。其中312例行急诊或择期介入治疗。 1.3 CI资料:21例患者在AMI后约3-14天(平均8天)发生cI。cI诊断均由头颅CT或MRI证实。CI部位基底节区8例,大脑中动脉5例,大脑前动脉4例,分水岭区4例。其中8例在发病后4~16天死亡。 1.4 CI组AMI发病前有高血压8例,糖尿病6例,高脂血症4例,永久性房颤(AF)11例,有心绞痛史5例,风湿性心脏病1例;非CI组ANI发病前有高血压186例,糖尿病89例,高脂血症155例,永久性房颤113例,有心绞痛史432例。 1.5 CI组与非CI组两组病人临床情况及抗血小板、抗凝药物应用的比较见表2。

高血压脑梗病例模板

入院记录 姓名:田延良出生地:汶上县 性别:男职业:务农 年龄:62岁入院日期:2015-08-19 08:00 民族:汉记录日期:2015-08-19 15:00婚姻:未婚病史陈述者:本人 主诉:头痛头晕10年,头痛头晕加重伴右肢体不灵活4天余。 现病史: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头胀症状,于当地卫生所测量血压200/100mmHg,未规律服药治疗,3年前因情绪激动出现吐语不清,无口眼歪斜,无流涎,无恶心呕吐,有头痛、心慌气短,无四肢活动障碍,就诊于汶上县人民医院,诊断为“脑梗塞”,住院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回家规律服用“尼福达”,“酒石酸美托洛尔片”药物。今天因头晕、头痛加重伴右肢体不灵活,遂来我院就诊,门诊测量血压:150/100mmHg,门诊以“脑梗塞、高血压、冠心病?”收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饮食差,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减轻。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0年,脑梗塞病史3年,无药物过敏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传染病史。预防接种按当地。无传染病接触史,无输血史,无药物、食物过敏史。 个人史:出生于原籍,久居此地,吸烟10支/天×30年,喝酒200ml/天×30年,现已戒酒戒烟4年,无其他不良嗜好,无冶游史。 婚育史:未婚,收养一女。 家族史:父母已故,家族中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遗传病病史。 体格检查 T36.70C P102次/分R 22次/分BP 150/100mmHg 老年男性,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平卧位,检查合作。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无皮疹、皮下结节、蜘蛛痣,毛发生长与分布正常。全身表浅淋巴结无肿大。头颅无畸形,眼睑无水肿,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鼻中隔无偏曲,通气良好,外耳道无分泌物,听力下降,乳突无压痛,口唇无紫绀,伸舌偏左,扁桃体不肿大,咽部无充血,发音清晰。

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检测及意义[1]

1)骨代谢指标是罗氏骨代谢全套检查(早晨空腹静脉血)。 (1)骨形成标志物:P1NP(总1型原胶原氨基端延长肽)、N-端骨钙素; (2)参与骨形成的标志物:25-羟维生素D3、PTH(甲状旁腺素); (3)骨吸收标志物:β-CTX(I型胶原C端肽CTX)。 (4)影响骨代谢激素类:睾丸酮、雌二醇、性激素结合球蛋白、脱氢异雄酮硫 酸盐 (5)骨矿物:钙、镁、磷元素 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检测及意义 发布时间02年09月11日 09时20分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肖飞郭健 由于同型半胱氨酸检测技术的发展,对其研究逐渐深入,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同型半胱氨酸可以作为判断心务管疾病危险性的独立指标,并认为与传统的指标相比,同型半胱氨酸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了同型半胱氨酸的测定方法和临床意义。 1 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过程 人体内同型半胱氨酸作为蛋氨酸代谢的中间产物,其本身并不参与蛋白质的合成。蛋氨酸分子含有S甲基;在与ATP作用生成S腺苷蛋氨酸后,可通过各种转甲基作用为体内已知的约50多种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物质提供甲基。S腺苷蛋氨酸在甲基转移酶作用下将甲基转移至另一物质后,生成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后者进一步脱去腺苷,生成同型半胱氨酸。而同型半胱氨酸则可通过N5甲基四氢叶酸转甲基酶(EC1.1.1.68)及其辅酶维生素B12的催化作用,接受N5甲基四氢叶酸提供的甲基,重新生成蛋氨酸。而此过程又是已知的体内能利用N5甲基四氢叶酸的唯一反应。故同型半胱氨酸与体内一碳单位代谢有着密切关系。另外,同型半胱氨酸在胱硫醚-β-合成酶 (EC4.2.1.22)催化下也可与丝氨酸缩合生成胱硫醚,后者近一步生成半胱氨酸和α酮丁酸。 2 影响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因素 血浆中的同型半胱氨酸约70%与白蛋白结合,为结合型。其余的游离型则主要以二硫同型半胱氨酸和以二硫键结合的同型半胱氨酸-半胱氨酸化合物形式存在,只有少量以还原型同型半胱氨酸存在于血浆中。我们通常所指的是总的同型半胱氨酸浓度。 影响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最主要的因素莫过于遗传与食物营养缺乏。遗传因素主要包括N5甲基四氢叶酸转甲基酶及胱硫醚-β-合成酶的基因发生突变,引起酶的活性降低,从而导致高同型半胱

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的护理分析

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的护理分析 发表时间:2016-04-15T16:47:47.887Z 来源:《航空军医》2015年18期作者:王俐高小清 [导读] 新疆克州人民医院分析探讨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 新疆克州人民医院 845350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组,常规组患者50例,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综合组患者50例,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综合组患者的住院治疗时间、合并症的发生比例、患者满意情况均显著优越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性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机体情况,明显降低合并症的发生比例、提高护理满意度和缩短住院治疗时间,适宜临床应用开展。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脑梗死;护理 老年患者目前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患者群体,伴随人口老龄化的严重,老年患者的比例还在不断增加。本文中对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100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干预,详细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选取2013年6月-2015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组,常规组患者50例,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65.28±1.13)岁;综合组患者50例,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61-74岁,平均年龄(64.78±1.56)岁,对比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比例等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排除重症脑组织出血性疾病、急性心梗、重症肝肾功能障碍等疾病。 1.2 方法 常规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依据患者情况,给予常规的基础护理操作,主要是静脉穿刺药物滴注治疗、口服药物的发放,同时对留置导尿管和胃管的患者增加导尿管和胃管的护理干预。 综合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入院时同患者和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全身疾病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和统计,并且进行记录。首先对患者实施严格的饮食控制和管理,低盐低脂饮食,严格控制盐的摄入量,每天不能超过3-5g;禁止辛辣和高脂肪含量饮食,低胆固醇低脂肪饮食,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增加高纤维饮食[1]。增加生活护理尤其是存在偏瘫的患者,注意保持床单被褥的干净整洁,适当的进行户外运动。用药干预,对应用口服药和静脉用药的患者,每天进行生命体征的评估后进行药物的管理和发放,每天清晨督促患者口服用药。并发症护理干预,主要是对卧床患者和存在导尿管、胃管患者,注意防止褥疮治疗,同时对已经发生褥疮患者及时给予上药和局部按摩,避免褥疮持续发展。同时对没有发生褥疮患者定时给予全身按摩,对导尿管和胃管每天进行定时护理和清洁,注意预防尿路感染。心理护理干预:同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对患者关注和注意的问题给予及时的解释,帮助患者了解更多的疾病知识,帮助患者正确理解治疗和康复治疗的方法,从而避免患者由于错误理解治疗和不主动配合康复治疗的发生。 1.3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17.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士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

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预后评价

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预后评价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AIS)患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预后评价。方法将收集的2015年1月~2016年1月重症监护室收治的23例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组)患者的临床预后与23例单纯脑梗死(B组)患者临床预后比较,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时的临床愈后。结果结果显示与单纯AIS组比,合并AMI组患者者临床预后差,死亡率高(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差,死亡率高,AIS合并AMI可作为AIS短期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指标,住院后采取积极治疗措施可改善预后。 标签:急性脑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预后 急性脑梗死(acute ischemic stoke,AIS)是各种原因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常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酗酒、肥胖、年龄、性别、种族、遗传等[1]。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性坏死[2],其常见危险因素与急性脑梗死基本相同。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入住我院的13例单纯脑梗死,经颅脑CT确诊;急性脑梗死及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13例,经颅脑CT 确诊脑梗死,心电图证实典型坏死性Q波、ST段成弓背向上性抬高,心肌坏死标志物(TnI、CK-MB)明显升高。入选病例已除外发病前有心脏病、糖尿病史及肝肾功能不全者。 1.2方法患者发病后按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患者入院后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尼莫地平,静点脑苷肌肽注射液、谷红注射液保护神经、活血化瘀等治疗。观察A组与B组发病4w时病情转归情况,并在两组间进行比较。 1.3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比较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急性脑梗死后的严重并发症,AIS与AMI是当前危害人类健康乃至生命的主要疾病,两者均是临床急症和常见病,患者因急性脑病引起的继发性心血管功能障碍及心脏损害被称为脑心综合征,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

循证护理在42例高血压合并脑梗塞的临床观察

循证护理在42例高血压合并脑梗塞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42例高血压合并脑梗塞患者中的效果。方法2013年2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了高血压合并脑梗塞患者共83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n=41例)和观察组(n=42例)。所有83例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循证护理。对比两组的NIHSS评分情况和治疗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为(6.8±1.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9±1.4)分(t=11.199,P=0.000)。观察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为92.9%、73.2%,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χ2=5.734,P=0.017)。结论在高血压合并脑梗塞的治疗中,介入循证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改善病情,促进患者的康复,值得推广。 标签:高血压;脑梗塞;护理 高血压是脑梗塞的一种重要独立危险因素,长期的高血压会引起患者的小动脉硬化,进而造成脑梗塞[1-2]。该病的致残率、致死率高,在临床治疗中合适的护理工作能够帮助病情的改善,以下将探讨我院42例高血压合并脑梗塞患者采取循证护理干预的护理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2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了高血压合并脑梗塞患者共83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n=41例)和观察组(n=42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25例:16例,年龄在42~70岁,平均年龄为(57.9±4.1)岁,病程在4~21d,平均病程为(13.6± 2.8)d。观察组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28例:14例,年龄在42~68岁,平均年龄为(57.5± 3.9)岁,病程在4~22d,平均病程为(13.9±2.9)d。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所有83例患者在入院后均给予血压控制等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分别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保持病房整洁、干净,定期消毒;保持室内空气足够流通以及适宜的湿度温度;地面应注意防湿防滑,避免出现跌倒现象;定期翻身,避免出现压疮;注意饮食,饮食不当而造成病情恶化。 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其步骤为:①发现问题:通过批判性思维来发现护理工作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高血压脑梗塞患者的需求;②查阅文献:利用ScienceDirect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来检索相关性文献,其检索关键词为”护理”、”高血压合并脑梗塞”、”高血压”、”脑梗塞”;③分析查阅的文献,掌握相关理论依据;④基于获得的理论依据来开展实践工作;⑤提出相应的护理要点:心理工作:建立在尊重患者的基础上,与患者保持良好医患关系;多于患者交流,通过实行一对一心理指导以缓解紧张情绪,积极治疗;健康指导:及时地了解患者及其家属对于该病的相关知识知晓度,制定符合患者的健

治疗痛风性关节炎配方

治疗痛风性关节炎配方 中药熏蒸组分为: (1)以湿热为主者,处方:苍术30g,薏苡仁30g,红花20g,川乌15g,威灵仙15g,艾叶20g,木瓜20g,牛膝20g,茯苓20g. (2)以痰浊为主者,处方:苍术20g,生半夏20g,制南星20g,艾叶20g,红花)15g,王不留行40g,大黄30g,海桐皮30g,葱须3根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熏蒸方:肉桂40g,威灵仙40 g,川芎40 g,丁公麟30g,马钱子30 g,羌活、独活各30 g,药酒:追风止痛酒(本院自制),白花蛇1条,制川乌、制草乌各10g川芎10g,防风10 g,麻黄10 g,细辛10 g,制乳、没各10g鲜姜10片,60'白酒50 ml浸2周滤出备用。五虎除痹汤:全虫3 g,地龙15 g,娱松2条,僵蚕10 g,玄驹(黑蚂蚁)10g,桂枝15g,附片l0g.麻黄6 g,熟地20g,酒白芍30 g,当归15g,甘草10g组成。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熏蒸药袋的方剂为川乌、草乌、羌活、独活、防风、透骨草、牛膝、杜仲、乳香、没药、当归、川芍12味药等。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采用中药武当追风胜湿液熏蒸治疗,方剂为制川乌、制草乌、羌活、独活、伸筋草、秦艽、四叶参、丁香各30g,桂枝、木瓜、黄芪、石斛、姜半夏、丹参、姜黄各15g。

关节疼痛--阴虚化热证 临床表现:周身关节疼痛,受累关节红肿热痛,们之灼热,僵直不利,活动受限,或身热而赤,五心烦热、失眠,舌质红,苔黄,脉浮数或洪实有力。治则:育阴清热活络。组方:细生地15g,嫩桑枝30g,京知母12g,忍冬藤20g,伸筋草15g,地骨皮12g,川牛膝10g,土茯苓10g,生杜仲15g,盐黄柏15g,毛苍术15g,黑玄参10g,晚蚕砂10g,夜交藤15g。关节疼痛--痰队络脉证 临床表现:周身关节重着酸困,屈伸不利,局部肿胀,晨僵无力,肢体渐萎,舌淡,脉细涩。治则:姆痹涤痰祛癖。组方:威灵仙15g,清半夏12g,白芥子10g,嫩桑枝30g,伸筋草15g,透骨草15g,细辛10g,苏木15g,红花15g,川牛膝15g,海风藤10g,制乳没各10g。 关节疼痛--气滞血疡证 临床表现:阴雨天疼痛加剧,少气乏力,倦怠,面色无华,关节疼痛,如针锥刺人,痛有定处,伸屈不利,形体消瘦,腰膝酸软无力,舌黯或有痕斑,少苔,脉细弱或细涩。治则:益气活血化滞。组方:全当归20g,赤白芍15g,炒桃仁20g,牡丹皮20g,生姜15g,川军15g,苏木10g,红花10g,紫草10g,乳香15g,没药15g,乌药10g,秦艽20g,汉防己10g,雷公藤20g,狗脊10g。 关节疼痛--寒湿内停证 临床表现:受累关节肿痛,僵硬或畸形,活动受限,挛缩拘急,剧痛难忍,夜间尤甚,皮温降低,口渴喜热饮,喜暖畏寒,遇冷则重,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紧。治则:宜痹化湿通络。组方:当归20g,黄茋20g,独活25g,川羌活15g,伸筋草10g,透骨草15g,秦艽15g,

180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临床观察

180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9-05-15T16:06:38.143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3月6期作者:张美军李雪瑞 [导读] 探讨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中医体质的分布规律;方法: 采用王琦教授的9种中医体质分类量表对180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分类 张美军李雪瑞 (准格尔旗中蒙医院;内蒙古鄂尔多斯010300)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中医体质的分布规律;方法: 采用王琦教授的9种中医体质分类量表对180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分类;结果:中医体质分布以痰湿质最多(28.3%),其次为血瘀质(25%),湿热质(12.8%),气虚质(10%),气郁质(7.8%),阳虚质(7.2%),阴虚质(6.1%),平和质(1.7%)及特禀质(1.1%);结论:痰湿质、血瘀质、湿热质、气虚质是准尔旗地区高血压合并脑梗死中医体质防治重点。 【关键词】高血压脑梗死中医体质准格尔旗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6-0057-01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准格尔旗中蒙医院脑病科住院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180例,其中,男性87例,女性73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85岁,平均68.2±8.26岁。 1.2 诊断标准 ①原发性高血压诊断依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规定的标准,具体诊断要点如下[1]:在未服用治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不同时间2次或以上次数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或/和舒张压≥90mmHg,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在使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情况下,血压虽然〈140/90mmHg,亦可诊断为高血压,属于高血压患者。 ②脑梗死诊断标准[2]:一般为中老年患者,伴或不伴大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心房颤动,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全面性的神经功能缺损,梗塞的范围与责任血管供血范围一致,数分钟或数小时病情达到高峰,伴或不伴一般意识清楚,颅脑CT24小时以后可见相应的低密度灶,未见出血,颅脑MRI发病后2小时可见T1低信号、T2高信号、DWI高信号,脑脊液检查一般正常,脑血管造影可见相应的狭窄或闭塞的动脉。 ③中医体质类型的判断参照2009年国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公布的王琦《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在平和体质辨识中一律把“趋向是”体质归入“是”的体质类型当中,偏颇体质以最突出的的体质类型为主。 1.3 纳入标准 ①所有研究对象年龄在40-85周岁之间,在准格尔旗居住年限超过10年以上的中国公民; ②符合原发性高血压、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③获得知情同意愿意配合医生完成调研; ④研究对象为准格尔旗中蒙医院主要医疗服务的准格尔旗常住居民。 2 结果 结果显示,痰湿质51例,占28.3%,血瘀质45例,占25%,湿热质23例,占12.8%,气虚质18例,占10%,气郁质14例,占7.8%,阳虚质13例,占7.2%,阴虚质11例,占6.1%,平和质3例,占1.7%,特禀质2例,占1.1%。其中,痰湿质最多,其次为血瘀质、湿热质、气虚质等,平和质为3例,占1.7%,非正常体质占98.3%,需要治疗干预。 3 讨论 体质类型决定了个体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和疾病演变的倾向性,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后和预后复发有密切关系,作为人体生命过程中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贯穿于整个疾病发展过程中。大多数高血压、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前,就早已存在体内的基本生命结构和功能的失常,即体质的异常,是其发病的根本原因。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180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体质类型覆盖了9种中医体质类型。其中,痰湿质、血瘀质、湿热质、气虚质居多,共占76.1%。这与中风与以肝肾亏虚,气血衰少,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而发为中风的病因病机相吻合。此结果和中医对脑卒中病因病机的认识相符。正如《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沈金鳌曰:“虚为中风之根也,惟中风病由于虚久,下虚上实,阴不制阳,阳气升而无制,亢而化风,内风旋动,发为中风病。”王清任则认为气虚是中风发生的根本原因:“元气……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人行坐动转,全仗元气。” “若元气足,则有力;元气衰,则无力……无气则不能动,名曰半身不遂。”蒋宏杰[3]等同样以王琦的体质分类法对脑血栓患者进行研究,其研究结果显示以气虚质、阴虚质和痰湿质这三种体质为脑卒中常见的体质,与我们有结果相同的体质是痰湿质和气虚质,不同的体质是湿热质、血瘀质、阴虚质,这可能与地域差异有关。地理环境条件的不同,就会导致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的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体质类型。生活时代的不同,导致社会环境、生活习惯的差异,从而直接影响机体结构功能和体质类型。 准格尔旗为蒙古族集中地区,当地居民有着吸烟、饮酒、高脂饮食的不良生活习惯,正是高血压、脑梗死发病的高危因素,有研究显示[4],吸烟半年以上且每日吸烟 5 支以上是无器质性疾病证据的体检者发生血瘀的危险因素,证实吸烟者血瘀危险性高;酒之危害在于酿生湿热,《本草求真》载“酒湿热生病”。其实,过量饮酒,伤及机体多个方面,《景岳全书·杂证谟·饮食门》概括为“一凡饮酒致伤者……一以酒湿伤脾……一以酒热伤阴……一以酒质伤脏”。苏建玲等[5]通过对血脂异常患者的临床研究显示:痰湿阻遏证、气滞血瘀证、阴虚阳亢证为血脂异常综合征的三个主要中医症候类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高主要见于痰湿质。 综上所述,痰湿质、血瘀质、湿热质、气虚质所占比例之和达76.1%,应作为准格尔旗地区高血压合并脑梗死防治的重点体质类型。体质干预可以控制危险因素进而达到预防高血压、脑梗死的目的,在制定预防措施时应有所侧重,结合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

浅谈高血压合并脑出血的临床治疗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75593457.html, 浅谈高血压合并脑出血的临床治疗 作者:刘壮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9年第02期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高血压合并脑出血病人的临床特点,有效的预防脑出血的发 生,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方法:对2018年1月~12月我院收住院的168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涉及起病方式、患病年龄、并发症、病死率等方面。结果:患病高发年龄在48~68岁,死亡67例,占39.9%,病死率与年龄成正比。结论: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并有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避免脑出血的发生主要措施是防治高血压病。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临床 【中图分类号】R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2-0063-01 脑出血是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据有关专家报道:近年来脑出血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约为81/10万,脑出血的病死率为38.43%。该病的年轻化趋势促使我们重新关注。本文对我院收治的168例脑出血病人的住院病历资料进行临床探讨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2018年1月~12月我院收住院的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共168例,男78例,女90例,男女之比为1:1.4;发病年龄48~68岁组最多。死亡67例,占39.9%。高血压性脑出血诊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证实。 发病季节以春秋季节较多。既往都有高血压病史者87例,占51.79%;其中有高血压家族史者10例,占5.95%。有一次性卒中发作史者3例,占1.79%;有2次以上卒中发作史4例,占2.38%;有一过性脑供血不足发作史者6例,占3.57%。无高血压病史者81例,占 48.21%。 1.2方法 对起病方式、患病年龄、并发症、病死率等进行分析。 2 结果 2.1起病方式

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1例分析

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1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9-09-04T11:33:14.527Z 来源:《护理前沿》2019年第06期作者:丁妍[导读]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血压、脑部CT、多普勒超声、MRI等手段最终确诊为为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3级(很高危),并制定诊疗计划,然后科室内对案例分析讨论,提高业务素养。宿州市立医院安徽宿州 234000 摘要:目的是通过报道一例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诊治情况,进行分析讨论,以提高医学工作者对脑梗死的认知。方法:对笔者所在见习医院收治的1例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血压、脑部CT、多普勒超声、MRI等手段最终确诊为为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3级(很高危),并制定诊疗计划,然后科室内对案例分析讨论,提高业务素养。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高血压病例资料: 患者,女,87岁,农民,因突发性头晕伴视物旋转7小时于2017年10月26日入住神经内科。患者刚入院时头晕、视物旋转,伴恶心感,耳鸣(有耳鸣病史,此次未加重),无头痛、呕吐,无面部、四肢麻木,小便次数加多。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十余年,血压最高达190/?mmHg,长期口服药物(厄贝沙坦片,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016)控制血压,否认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否认结核、肝炎等传染病病史,否认外伤及药物过敏史。有股疝、白内障手术史多年。 入院查体:T 36.6℃, P 76次/分,R 18次/分,BP 160/85mmHg,神志清楚,精神一般,双耳听力一般,反应迟钝,言语清晰,查体合作。头颅大小正常,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颈软,甲状腺无肿大,两肺呼吸音清,未及干湿啰音,心率76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及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未及,无压痛及反跳痛,双下肢无浮肿。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两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四肢肌力5级,腱反射(++),四肢浅感觉对称无异常,指鼻试验,跟膝胫实验稳准,闭目难立征不合作。Dix-Hallpike诱发试验(-)。 实验室检查:红细胞3.30×1012/L,血红蛋白107g/L,血小板290×109/L,白细胞4.58×109/L,3.96mmol/L,甘油三脂1.35mmol/L,高密度脂蛋白1.05mmol/L,低密度脂蛋白2.44mmol/L,血清脂肪酶216.5u/L,氯离子108.6mmol/L,钙离子2.04mmol/L。 辅检:头颅CT示:颅内多发性缺血,梗死灶。超声提示:双侧颈动脉内中膜不均匀增厚斑块形成(狭窄率小于50%)。MRI示:双侧脑室旁白质及基底节区缺血、梗死灶、脑退行性改变。 一、讨论: 1、患者诊断为脑梗死(急性期),高血压3级(很高危)的依据:(1)87岁、女性、急性起病。(2)以突发头晕伴视物旋转7小时为主证。(3)神清,反应迟钝,言语清晰,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两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四肢肌力5级,腱反射(++),四肢浅感觉对称无异常,指鼻试验,跟膝胫实验稳准,闭目难立征不合作。Dix-Hallpike诱发试验(-)。(4)头颅CT示:颅内多发性缺血,梗死灶。高血压诊断依据: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十余年,血压最高达190/?,入院时血压 160/85mmHg。 2、高血压与脑梗死是否具备关联性? 近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INTERSTROKE研究结果显示:脑梗死风险中的90%可归咎于10个简单的危险因素,它们依次是高血压病、吸烟、腰臀比过大、饮食不当、缺乏体育锻炼、糖尿病、过量饮酒、过度的精神压力及抑郁、有基础心脏疾病和高脂血症。所以该患者的高血压与脑梗死有一定关联性。 3、鉴别诊断:(1)脑出血:脑出血患者多于运动状态下发病,出现一侧偏瘫,偏身感觉减退,可伴有头痛、呕吐、言语不利、口角歪斜等症状,尤其是早期头颅CT有高密度灶有助于诊断,该患者显然可以排除脑出血的可能。(2)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肿瘤或脑脓肿等病变也可以急性发作,但大多数发病相对较缓,甚至隐匿性发作,常伴有头痛或癫痫发作等。头颅CT或MRI有助于明确诊断。 二、制定诊疗计划:(1)脑保护、活血化瘀:胞磷胆碱及银杏叶提取物等。(2)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肠溶片。(3)控制血压等支持及对症处理。(4)改善贫血:硫酸亚铁片、维生素C等。(5)二级护理,低盐低脂饮食,积极完善头颅磁共振、颈动脉彩超、血常规、凝血功能、生化检查等。 三、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案例讨论,一是对脑梗死临床症状有全面的了解,二是对脑梗死的相关检查充分掌握,三是与脑出血等鉴别诊断有清晰的认识。科室内相互讨论,分析案例,极大的很高了业务素养,为以后临床治疗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晓云等.儿童大面积脑梗死一例报告.临床误诊误治[J], 2011, 11(24):72-74 [2] 王陇德.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 关注动脉硬化的高危因素——探求尽快降低我国脑卒中发病、死亡和伤残之策[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1,3 (3): 1-3.[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4[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 (4): 246-257.

浅析高血压合并脑出血的临床分析

浅析高血压合并脑出血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5-12-08T11:45:14.687Z 来源:《航空军医》2015年5期供稿作者:吴世雄 [导读] 湖北省黄冈市脑血管病医院脑出血是高血压疾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是由于小动脉硬化造成的,对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采取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并给予一定的护理措施效果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吴世雄 湖北省黄冈市脑血管病医院神经内科 438000 【摘要】目的:浅析高血压合并脑出血的临床特点,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提高治愈率,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期间收治的60例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30例患者采取内科保守治疗,观察组30例患者采取颅内血肿清除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对患者的起病方式、症状特征及发病部位和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出血是高血压疾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是 由于小动脉硬化造成的,对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采取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并给予一定的护理措施效果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分析 高血压目前是一种最常见慢性病。将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称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1]。脑出血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脑出血,别名脑溢血,主要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主要是由于高血压小动脉硬化的血管破裂引起的。多见于55岁以上的老年人,具有起病急、发展快、早期可出现偏瘫、意识障碍、致残率及死亡率高等特点[2]。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压合并脑出血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危害着患者的身体健康。现浅谈高血压合并脑出血的临床特点,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提高治愈率,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期间收治的60例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30例患者采取内科保守治疗,观察组30例患者采取颅内血肿清除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对患者的起病方式、症状特征及发病部位和并发症等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期间收治的60例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其中男患者34例,女患者26例,年龄48~70岁,平均年龄为55.5岁。所有患者经过头部CT检查诊断其中22例为丘脑出血,8例为脑叶出血,2例脑干出血,14例内囊出血,14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其中有既往高血压病史的患者35例,有高血压病家族史的患者5例。两组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30例患者采取内科保守治疗,主要包括血压调控、使用止血剂、脱水剂及营养支持治疗。 1.2.2 观察组 观察组30例患者采取颅内血肿清除治疗,患者术前进行CT定位扫描,接着进行穿刺。等到位置确定完毕后,对确定部位进行常规消毒和局部麻醉,等待麻醉起效后,将一次性的颅内血肿粉碎针刺进血肿中心,缓慢吸抽[3]。当观察到吸抽液颜色变淡后,即刻注入3~5ml的无菌生理盐水,闭管3~5h,开管后继续引流,根据引流液的颜色判断颅内积血是否完全流出,待CT复查颅内血肿吸收完毕后将穿刺针拔出。 1.2.3 科学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治疗后均进行以下科学护理: (1)时刻关注患者的血压、呼吸及心电图情况。若血压高压高于160mmHg,低压高于100mmHg时,可口服适量降压药物治疗;若发现患者出现呼吸深慢、脉搏缓慢、血压上升,疑似颅内压增高时需及时进行降颅压处理;护理人员在监护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观察是否出现其他并发症,给予及时的治疗[4]。 (2)健康心理护理:高血压患者情绪起伏往往较大,若并发脑出血更会影响其情绪,会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心理及经济负担。因此,有效的心理护理很重要。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需要耐心讲解相关疾病的治疗及预后情况并帮助患者尽快熟悉医院环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过程中要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缓解不良情绪,给予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3)所有患者都需安静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切开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营养摄入。护理过程中需注意无菌操作,防治感染。 (4)对患者的起病方式、症状特征及发病部位和并发症等进行分析。 1.3 判定标准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随访,按照以下判断标准,优:患者恢复正常生活;良:患者恢复基本生活能力,可进行独立生活;可:患者生活还需部分依赖他人;差:患者无法正常生活,需要完全依赖他人甚至出现死亡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软件SPSS12.0对此次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 的对比检验法,用卡方检验法对比计数资料,P < 0.05的相关资料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比较用χ2 检验,P < 0.05 的相关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如何防治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如何防治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据统计,目前我国每10万人中就有250人发生脑卒中,可见脑卒中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疾病之一。在临床上,高血压是诱发脑卒中的主要原因。 因此,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都会进行降压治疗,以防止脑卒中等并发症的发生。 但是,有些高血压患者已经将血压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却仍然发生了脑卒中,这是为什么呢?这可能是因为此类患者除了患有高血压以外,还同时患有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患者在空腹时进行抽血检查,若血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起过了15微摩尔/升,就可确诊其患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该病通常是由人体内缺乏叶酸、维生素B2和维生素6等营养物质所引起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在临床上,根据此类患者血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高低,可将该病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个级别。 其中,轻度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指患者血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为15~30微摩尔/升,中度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指患者血中同型半胱按酸的水平为 31~100微摩尔/升,重度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指患者血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高于100微摩尔/升。 据统计,在我国的高血压患者中,约有75%的人同时患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科学研究证实,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增加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几率。当人体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超过一定的浓度时,就会损伤血管的内皮细胞、促进凝血过程,导致血栓的形成,从而增加发生脑卒中的风险。 据统计,单独患有高血压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患者,其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分别为正常人3倍和4倍。而同时患有高血压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患者,其发生脑卒中的风险为正常人的12倍。 由此可见,高血压患者更应注意防治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患者可通过去医院检测自己血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来确定是否患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临床上治疗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方法主要是补充叶酸、维生素B6和B12等营养物质。补充叶酸是降低血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最安全有效的方法。 它能使血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下降超过20%、使脑卒中发生的风险下降25%。轻度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在平时可适当多吃些绿叶蔬菜、水果、坚果、豆类等富含叶酸的食物,以及糙米、胡萝卜等富含维生素B6的食物和蛋、动物肝脏、肾脏等富含维生素B12的食物。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病例救治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病例救治分析 发表时间:2010-12-03T16:55:20.2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31期供稿作者:尹素萍1 张启福2 [导读] 先后收治32例AMI并发脑梗死的患者,其中21例并于出院,无行动及语言障碍,3例部分失语,5例肢体障碍,3例死亡。 尹素萍1 张启福2(1昌邑市人民医院山东昌邑 261300;2昌邑市监督大队山东昌邑 261300) 【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31-0192-02 急性心肌梗死(AMI)和脑梗死是两种比较常见的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疾病。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休克等较为常见,但并发脑梗死不常见,有关AMI并发脑梗死的发病率各家报道不一,现将收治AMI患者并发脑梗死病例讨论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为老年女性,因“发作性胸痛1年,加重10余小时”入院。既往糖尿病病史20年。查体:血压140/70mmHg,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前区无隆起,未触及震颤,心浊音界左下扩大,心率72次/分,节律齐,心音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示V1-5ST段抬高,心肌酶结果示: AST93.7U/L,CK921.1U/L,CK-MB190.4U/L,LDH454.6,HBDH417.4U/L。入院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Ⅱ型糖尿病”。入院后应用药物抗凝、抗血小板、改善心肌供血及代谢、调脂、稳定血压、血糖等治疗,症状有所缓解。于住院第5天时,突然出现言语不利、吞咽困难,右侧肢体活动不灵,后行颅脑CT示“右侧基底节梗塞软化灶,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应用药物抗凝、改善脑供血及代谢及降颅压治疗后,病情进展,考虑梗死面积大,且梗死位置偏下,后行颅脑MR证实为脑干梗死,经一系列治疗措施后,病情好转,出院。 患者王某某,老年男性,患者因“上腹部胀痛不适半年余,加重伴呕吐1月余”以“食道癌”住我院外科,住院后第二天出现胸痛,持续不缓解数小时,转入我科。以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心电图示“V1-5ST段弓背向上抬高”。入院查体:血压130/75mmHg。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性罗音。心率63次/分,节律齐,心音低钝,无杂音。入院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高血压病;糖尿病;食道癌”。入院后应用药物抗凝、抗血小板、改善心肌供血及代谢、调脂、稳定血压、血糖等及对症支持治疗后,心梗症状好转,继续住院给予对症支持治疗。于住院1月左右,突然出现右下肢无力,饮水呛咳等症状,经颅脑CT证明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左基底节及双放射冠区腔隙灶”,经应用药物改善脑供血及脑细胞代谢、抗凝等治疗后,症状有所好转,后因食道癌病情进展死亡。 先后收治32例AMI并发脑梗死的患者,其中21例并于出院,无行动及语言障碍,3例部分失语,5例肢体障碍,3例死亡。 2 分析 2.1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 轻症心肌梗死合并腔隙性脑梗死因症状不典型而忽略,重症多在急性期死亡而未注意有无脑梗死,从而无法统计其真实的发病率。AMI并发脑梗死的时间90%在2周内发生。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多发生在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控制不良及心房颤动患者,应高度重视此类患者。一旦发现心梗合并脑梗,应积极治疗,争取好的预后。 2.2发病机理 AMI及脑梗死的发生均是由于病变部位的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部位的机体组织发生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侧支循环尚未充分建立,造成病变部位机体组织可逆或不可逆性病理变化。 AMI并发脑梗死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等全身性病变基础上,在共同的致病环境下,由一个脏器发病,导致另一个脏器继而发病的序贯现象。这一现象多是由于AMI后附壁血栓的形成与脱落造成的。AMI合并心功能不全、心房颤动及室壁瘤者并发脑梗死几率更高。 AMI发生后,一方面,在血小板,血管活性物质的共同作用下,血液形成高凝状态,特别是对于未用抗血小板药的病人,发生继发性血栓事件的危险增大。一方面,心肌梗死后累及心室壁及心内膜,病变部位易形成附壁血栓,且相当一部分患者出现心房颤动,而房颤是心房内附壁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新形成的血栓易于脱落,进入血液循环,堵塞脑部主要血管或侧支血管便形成脑栓塞。另一方面,发生AMI时,通过心脑神经反射引起脑血管痉挛,局部血流缓慢,血小板易于集聚,内皮系统损害,致血管内血栓形成。另外,AMI时心肌收缩力和血压下降,,使心脏和脑血管呈低灌流状态也是并发脑梗死的原因。 2.3防治 心肌梗死与脑梗死均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上既有相似之处,又有相互矛盾之处,应采取相互兼顾的治疗方法。多数脑梗死发生于心肌梗死病程1个月内,以2周内多见,因此要加强心梗早期的治疗与干预,减少并发脑梗死的几率。 (1)早期血管再通治疗:包括早期PCI(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及溶血栓治疗,均能使梗死区相关血管再通,恢复或改善梗死部位血供,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死面积,同时改善周围血供。 (2)抗凝剂抗血小板治疗:这可以促进血栓溶解、血管再通,降低机体的高凝状态,减少血小板集聚,防止血栓增大,对减小梗死范围、预防再梗死及脑梗死起到很大作用。 (3)抗心律失常治疗:对心梗后出现的心律失常应积极治疗,如新发的房颤,如经病情观察,不能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应尽快应用药物转律,转律后用药物维持,对不易转复的房颤,应给予积极地抗凝治疗。 (4)维持足够的脑灌注:控制血压在一合适水平,心脏与大脑血压水平合适的切入点,依患者个体水平而定。 综上所述,在AMI发生后,尤其是左心室AMI,除注意改善心脏功能,纠正心律失常外,应加强抗凝治疗,严密监测血压水平。在AMI 发生2周内,应注意神经系统的定位体征,对并发脑梗死者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改善预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