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体积一等奖说课稿

圆锥的体积一等奖说课稿

《圆锥的体积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圆锥的体积一等奖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倒水的实验,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也就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教课书43页例1是直接利用公式求体积,例2是已知圆锥形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小麦的'重量,这是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个例子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解决一与计算圆锥形物体的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学生基本情况

六年级四班,共有学生49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9人,以前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七学期对圆锥、圆柱立体图形的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学习,学生对圆柱,圆锥的特征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对圆柱的体积,表面积,侧面积能熟练地计算,但也有少数学生立体观念不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因此学习效率差。

三、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课是立体图形(圆锥的体积)的学习,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通过具体教具进行教学,从而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本节课我采用具体的实验,让学生发现圆柱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让学生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尝试计算圆锥的体积,以达到解决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一开始,用口算,口答的形式引入课题,一是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二是为新授课作为辅垫,为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

紧接着提示课题,以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其规律,总结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一环节是本节的难点,必须让学生理解清楚,特别是对三分之一的理解。

然后出示例题,让学生尝试解答例1,直接告诉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计算,教师不必多的提示,只要学生会做就行。例2是已知圆锥形的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要求小麦重量,实际旧就要先求体积。

学生尝试解答后,教师特别引导,要求体积,这个题不知道底面积,则要先求底面积,二是要让学生讨论,如果这堆小麦知道直径和高,你能想办法测出来吗?这样培养了学生空间想象力。

最后,设计了三个巩固练习,都是在基本求出圆锥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提高训练,这样即满足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又使优生能有所提高。搜集整理参考。

2、圆锥的体积一等奖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含有曲面围成的最基本的立体图形。由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扩展到研究圆锥的体积的。内容包括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具体运用。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之间的本质联系、提高几何知识掌握水平,为学习初中几何打下基础,同时提高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理解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

2、通过动手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是: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说教法

根据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学生实际水平状况,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本节课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为主,采用情境教学法,先通过情境感知并进行猜想,再通过操作验证,从中提取数学问题,自己总结归纳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验证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同时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尤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三、说学法

本节课学习适于学生展开观察、猜想、操作、比较、交流、讨论、归纳等教学活动,为了更好的指导学法,我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去发现,体验创造获取新知,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活动中迸发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四、说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以动手操作、观察猜想、实验求证、讨论归纳法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充分利用几何的直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近似圆锥形的沙堆,接着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他们想知道的知识,很多学生都想知道沙堆的体积有多大,从而导出课题“圆锥的体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2、探索实验,得出结论

A、动手操作

把一个圆柱形木料的上底削成一点,让学生观察削成的圆锥体与原来的圆柱体有什么关系.要求先标出上底的圆心点,不改娈下底面,注意安全。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B、观察猜想

观察、比较圆柱体与圆锥体。突破知识点(1)“等底等高”;让学生猜测圆柱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关系,突破知识点(2)

圆锥体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小、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2、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设想求圆锥体积的方法,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讨论,给学生提供了联想和交流的空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C、实验求证

学生动手实验,小组合作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1)用天平称圆锥体和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木料的质量;(2)把圆锥体浸装有水的圆柱形水槽里量、算出体积;(3)用装沙或装水的方法进行实验。这样的设计,由教师操作演示变学生动手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学生演示、交流、讨论,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圆柱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圆锥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1/3.

圆锥体积=底面积×高×1/3

这个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设想、探索、实验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3、应用结论,解决问题

(1)以练习的形式出示例1。

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通过这道练习,巩固了所学知识。

(2)基础练习:求下面各圆锥的体积。

底面面积是7.8平方米,高是1.8米。

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21厘米。

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是6分米。

这道题是培养学生联系旧知灵活计算的能力,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3)出示例2。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6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

通过这道练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操作练习。

让学生把实验用的沙子堆成圆锥形沙堆,合作测量计算出它的体积,这道题就地取材,给了学生一个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动手动脑,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4、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并在课后从生活中找一个圆锥形物体,想办法计算出它的体积。这样激发了学生到生活中继续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3、圆锥的体积一等奖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倒水的实验,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也就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教课书43页例1是直接利用公式求体积,例2是已知圆锥形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小麦的重量,这是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个例子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解决一与计算圆锥形物体的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学生基本情况

六年级四班,共有学生49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9人,以前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七学期对圆锥、圆柱立体图形的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学习,学生对圆柱,圆锥的特征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对圆柱的体积,表面积,侧面积能熟练地计算,但也有少数学生立体观念不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因此学习效率差。

三、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课是立体图形(圆锥的体积)的学习,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通过具体教具进行教学,从而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本节课我采用具体的实验,让学生发现圆柱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

圆锥体积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让学生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尝试计算圆锥的体积,以达到解决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一开始,用口算,口答的形式引入课题,一是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二是为新授课作为辅垫,为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

紧接着提示课题,以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其规律,总结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一环节是本节的难点,必须让学生理解清楚,特别是对三分之一的理解。

然后出示例题,让学生尝试解答例1,直接告诉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计算,教师不必多的提示,只要学生会做就行。例2是已知圆锥形的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要求小麦重量,实际旧就要先求体积。

学生尝试解答后,教师特别引导,要求体积,这个题不知道底面积,则要先求底面积,二是要让学生讨论,如果这堆小麦知道直径和高,你能想办法测出来吗?这样培养了学生空间想象力。

最后,设计了三个巩固练习,都是在基本求出圆锥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提高训练,这样即满足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又使优生能有所提高。

4、圆锥和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内容:教材第13~14页圆锥的认识和体积计算、例1和“练一练”,练习三第1—5题。

教学目标:

l.使学生认识圆锥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掌握高的特征,知道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求出圆锥的体积。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理念:

1、学习的方式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为主。

2、科学的结论是通过“猜想——验证”探究得来的。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一、复习引新

1.说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及圆柱体(边说边出示实物图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常常看到下面一些物体(出示教材第13页插图)。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简称圆锥。我们教材中所讲的圆锥,都是直圆锥。今天这节课,就学习圆锥和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1、学生口答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圆锥特征。

2.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认识圆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是这样的圆锥体,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2.根据教材第13页插图,和学生举的例子通过幻灯片或其他方法抽象出立体图。

3.利用学生课前做好的圆锥体及立体图通过观察、手摸认识圆锥的特点。

(1) 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2) 认识圆锥的顶点,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在图上表示出这条高)提问:图里画的这条高和底面圆的所有直径有什么关系?

4.学生练习。

口答练习八第1题。

5.教学圆锥高的测量方法。(见课本第13页有关内容)

6.让学生根据上述方法测量自制圆锥的高。

7.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通过演示使学生知道什么叫等底等高。(具体方法可见教材第14页上面的图)

1、学生回答

2、观察圆锥,认识圆锥的特征

2、学生口答

3、学生自学

4、学生测量

3.教学例1

(2)师:老师手中的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你能猜想一下它们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实验操作,发现规律。

在空圆锥里装满黄沙,然后倒入空圆柱里,看看倒几次正好装满。(用有色水演示也可)从倒的次数看,你发现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得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

老师把圆柱里的黄沙倒进圆锥,问:把圆柱内的沙往圆锥内倒三次倒光,你又发现什么规律?

(4)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教师可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

(5)启发引导推导出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Sh

(6)小结:要求圆锥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公式中的底面积乘以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以?

8.教学例l

(1)出示例1

(2)审题后可让学生根据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自己试做。

(3)批改讲评。注意些什么问题。

5、让学生猜想

6、学生讨论交流

7、学生试做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2题。

2.做练习三第2题。

3.做练习三第3题。

1.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强调要乘以。

2.做练习三第2题。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师板书。错的要求说明理由。

3.做练习三第3题。让学生做在课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师板书。第(3)、(4)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1、全班练习

2、学生做在课本上。

学生做在课本上。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圆锥有怎样的特征?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

学生回答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4、5题。

学生作业

5、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圆锥的体积应用

学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水和沙,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锥有什么特征?(课件出示)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同时渗透转化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二、导人新课

出示一个圆锥形的谷堆,给出底面直径和高,让学生思考如何求它的体积。

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三、新课

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师:请大家回亿一下,我们是怎样得到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

指名学生叙述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

师:那么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

先让学生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求,然后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教师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大家看,这个圆锥和圆柱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然后通过演示后,指出:“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正好3次可以倒满。

多指名说

接着,教师课件边演示边叙述:现在圆锥和圆柱里都是空的。请大家

注意观察,看看能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问:把圆柱装满一共倒了几次?

生:3次。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多找几名同学说。

板书:圆锥的体积=1/3 ×圆柱体积

师:圆柱的体积等于什么?

生:等于“底面积×高”。

师:那么,圆锥的体积可以怎样表示呢?

引导学生想到可以用“底面积×高”来替换“圆柱的体积”,于是可以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圆锥的体积= 1/3 ×底面积×高

师: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

然后板书字母公式:V=1/3 SH

师:在这个公式里你觉得哪里最应该注意?

教学例1课件出示)一个圆锥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1/3×19×12=76((立方厘米))

答:这个零件体积是76立方厘米。

做一做:课件出示,学生回答后,教师订正。

1、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5平方分米,高是9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r和高h,如何求体积V?

3、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d和高h,如何求体积V?

4、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C和高h,如何求体积V?

5、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9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例2课件出示)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判断:课件出示,学生回答后,教师订正。

1、圆柱体的体积一定比圆锥体的体积大( )

2、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 ) 。

3、正方体、长方体、圆锥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 ( )

4、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如果圆柱体的体积是27立方米,那么圆锥的体积是9立方米( )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作业。课本练习

6、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48—50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求出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3、向学生渗透知识间"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联系实际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方面的思想教育。

[说明:教学目的是全课的中心,所以要明确具体。这节课教学目的就很明确具体,既有知识要求,又有能力和思想教育的要求,很全面,符合大纲要求。]

教学重点: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

教学关键: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二分之一。

教具准备:投影仪、小黑板、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空心实物各一个。圆台、棱台实物各一个。

学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空心实物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20厘米,求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说明: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因此,先复习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抓住所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为学习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作了很好的铺垫。]

师:刚才我们复习了圆柱的体积公式并应用这个公式计算出了圆柱的体积,那么圆柱和圆锥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锥的体积。

板书:圆锥的体积

[说明:设疑激趣,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l

二、新课教学

师:请大家把书翻到第48页,想一想:圆锥的底面是什么形状的?什么是圆锥的高?(生看书)

投影出示下图:

师:圆锥的底面是什么形状?

生:圆锥的底面是圆形的。

师:对。什么是圆锥的高呢?

生: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师:你能上来指出这个圆锥的高吗?

师:很好,因为圆锥的高我们一般无法到里面去测量,所以常常这样量出它的高。

师演示:将刚才出示的圆锥图上的高往外移,标上字母h,如图所示:

师:有人认为,(指母线)这条就是圆锥的高,你们说对吗?为什么?

生:我认为不对,因为高是指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它不在圆心上,所以不是圆锥的高。

师:说得很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们看到过哪些物体是圆锥形状的?(略)

师:对。在生活中有很多圆锥形的物体。(出示实物图)如:沙堆、粮堆、铅锤,还有圆柱型铅笔用卷刀卷过的部分等等。谁上来指一指这支铅笔圆锥型部分?(略)

师:对圆锥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圈,请你判断这些图中哪些是圆锥?哪些不是?为什么?

投影出示下列图形:

生:我认为②、③、④三个图是圆锥,①、⑤两个图不是。

师:第②、③两个图与第④个图并不一样,为什么说它们也是圆锥呢?

生:我想第②个图是倒放的圆锥,第③个图是斜放的圆锥。

师:说得有道理。你能不能将这个圆锥摆正。

(一名学生到前面旋转投影片,将圆锥图形一一摆正)

师:拿出实物模型(圆台、棱台)。说:大家看,①、⑤两个图其实就是这两个物体,它们究竟叫什么呢?等你们以后学了更多的知识就知道了。

[说明:圆锥的认识,教师是让学生通过看书自学去获得的。教师通过不断设疑,层层深入,帮助学生对书上内容逐步深化;然后,以生活中的圆锥形物体,进一步帮助学生加深认识;最后,用一组判断题要学生鉴别哪些是圆锥,哪些不是圆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达到知识的强化目的。]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现在我们再来研究圆锥的体积(出示教具)。这是一个空心圆锥,这是一个空心圆柱。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来比较它们的底面。(师演示:将圆锥和圆柱的底面合在一起,完全重合。)

生:它们的底面是相等的。

师:我们再来比较它们的高。(师演示:用一把直尺架在两者之间,然后分别量一量它们的高。)

生:它们的高也是相等的。

师:那也就是说,这两个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采用实验的方法来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边说边演示),先在圆锥内装满水,注意大拇指不要伸进去,然后把水倒入圆柱内,看看几次可将圆柱倒满。现在我们分小组做实验,大家边做边讨论实验要求,如有困难可以看书第23页。

出示小黑板:

1。实验器材中,圆锥的底面和圆柱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官们的高有什么关系?

2。圆锥的体积和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3。圆锥的体积怎么算?体职公式是怎样的?

学生分组做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师:我们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在你们做实验用的

器材中,圆锥的底面和圆柱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高有什么关系?

生:在实验器材中,圆锥的底面和圆柱的底面是相等的,它们的高也是相等的。

师:我们再来讨论第2个问题。圆锥的体积和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生: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生:圆锥的体积是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权的1/3。

板书:圆锥的体积等于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师:得出这个结论的同学请举手。(略)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生:我们先在圆锥内装满水,然后倒人圆柱内。这样倒了三次,正好将圆柱装满。所以,圆锥的体积是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师:说得很好。那么圆锥的体积怎么算呢?

生:可以先算出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用底面积乘以高,再除以3,就是圆锥的体积。

师:谁能说说圆锥的体积公式。

生:圆锥的体积公式是V=1/3Sh。

师:请大家把书翻到第49页,将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句圈圈划划,并说说理由。

生:我认为"圆锥的体积V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句话很重要。

生:我认为这句话中"等底等高"和"三分之一"这几个字特别重要。

师:大家说得很对,那么为什么这几个字特别重要?如果底和离不相等的圆锥和圆柱有没有三分之一这个关系呢?我们也来做个实验。这两个是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和圆柱,边两个是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和圆柱,我请两个同学上来用刚才做实验的方法试试看。

(请两名学生上讲台示范实验)

师:现在大家看清楚了吗?等底不等高或者等高不等底的圆锥体积不是圆柱体积的1/3。

生齐答:不是。

[说明:变教具为学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使听党、视觉、触觉等各种感官一起参与活动,通过自己亲自动手操作,努力去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这样的学习,学得活,记得牢,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下面我们就根据"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这个关系,口答三道题目。师:出示小黑板,口算。

求与下面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的体积。

1、圆柱体的体积是3立方厘米;

2、圆柱体的体积是2。4立方分米;

3、圆柱体的体积是1/2立方米;"

生答略。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接下来,请大家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来解答一道应用题。师出示第50页例1。

例l :一个圆锥形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两名学生板演,老师巡视)

师:这位同学做的对不对?

生:对!

师:和他做的一—样的同学请举手。(绝大多数同学举手)

师:那么这位同学做错在哪里呢?(指那位做错的同学做的)

生:他漏写了1/3。用底面积乘以高算出来的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还要再乘以1/3。

师:对了。刚才我们通过实验4知道了圆锥的体积等于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即V=1/3Sh。我们在用这个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时,要特别注意,1/3不能漏掉。

三、巩固练习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做填表练习。

出示小黑板:

1、填表:

底面积S (平方米)高h(米)圆锥的体积(立方米)

15 9 ()

16 0.6 ()

师:两题都填对了。接下来我要考考你们,看是不是掌握了今天的知识。

2、求下面各圆锥的体积。

(1)半径是3米,高是2米。

(2)直径是4分米,高是6分米。

(3)周长是6,28厘米,高是3厘米。

3、有一个高9厘米,底面积是20平方厘米的圆柱内装满水,用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挤压,最多能挤出多少水?圆柱内还剩多少水?(边做实验边讨论)

[说明:练习有层次,形式多样。最后一个层次的练习,又回到动手实验上,而且强化的仍然是本节课最基本、最关键的内容。]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圆锥,并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回去以后,先回忆一下今天学过的内容,想一想,在运用V=1/3Sh这个公式算圆锥体积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7、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十二册。

整体感知:

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有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体积相关知识的基础

上进行教学的。在知识与技能上,通过对圆锥体的研究,经历并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圆锥的体积;在方法的选择上,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通过猜想、课件演示、实践操作,从经历和体验中验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的教学过程,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转化的思想。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辩证思想。

[点评: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设计全面、具体、有针对性。不但使学生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培养了学生运用圆锥体积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注。并注重对学生“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培养及“转化”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同时关注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及唯物辩证思想的渗透。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灵活利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圆锥体容器组织学生谈一谈通过前几课的学习,你对圆锥有哪些了解?然后想一想关于圆锥你还有哪些问题?

2、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用多种方法来求这个圆锥体容器的体积,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同桌交流,共同研究。(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讨论交流,最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3、教师出示一个圆锥体的木块引导学生明确前面所想的方法太麻

繁、不实用。并鼓励学生研究出一种简便快捷的方法来求圆锥的体积。

[点评:本环节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首先让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来谈谈自己对圆锥的认识,进而提出自己对圆锥还存在的问题。这样不仅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用不同的方法求它的体积,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让学生从具体的问题中体会到自己方法的太麻繁、不实用,从而让学生有思索出一种更简洁、广泛的求圆锥体积的方法需要。]

二、经历体验,探究新知

(一)渗透转化,帮助猜想

1、先组织学生自由畅谈圆锥的体积可能会与谁有关(圆柱)。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汇报。汇报时要阐述自己的理由。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组织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柱体铅笔和转笔刀来削铅笔,同时教师也随着学生一起来做。教师做好后要及时巡视,直到学生将铅笔削得尖尖的为止。然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削好后的铅笔是什么形体的?(此时的铅笔是由圆柱和圆锥两部分组成的)并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得出两种形体的底与高及体积之间的关系。(削好后的圆柱与圆锥等底不等高,体积无关。)此时,教师要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及时引导学生发现削好后的圆锥的体积与未削之前的这部分圆柱等底等高,并且体积也有关。组织学生自己的话来总结。最后,将自己的发现进行汇报。

3、课件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大胆猜想他们体积之间可能存在怎样的关系后说说理由。教师此时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去猜想……

[点评:本环节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思想。使学生感受到新知也可通过“转化”的方法变成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然后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亲自动手去削铅笔,感受到圆锥是怎样转化成圆柱的。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一步一步

得出圆锥的体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有关。同时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进行猜想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发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小组合作,实验验证。

1、教师发给每组学生一个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沙了,组织学生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进行实验。实验前小组成员进行组内分工,有的进行操作,有的记录……实验中教师要及时巡视指导并参与到小组实验中去及时了解学生实验的进展情况。并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

2、实验后组内成员进行交流。交流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重倾听别人的想法,并说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3、首先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它小组可以补充。然后全班进行交流实验结果:得出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由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预设板书如下:

概括板书:

等底到高

V圆柱=Sh V圆锥= 1/3sh

4、深化公式。组织学生讨论给出不同的条件求圆锥的体积,如:半径、直径、周长。预设板书如下:

V =1/3πr2h V =1/3(c/2π)2h V =1/3(d/2)2h

5、教师组织学生独立完成书中例题后集体订正。

[点评: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在前面猜想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实验、具体操作,验证得出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体积间的关系,使自己的猜想在这里得到了验证。这一过程的设计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猜想——————验证”这一完整的学习数学的方法。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最后从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及圆柱的体积公式中,得出了圆锥体的体积公式。这个过程,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动态生成”,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圆锥的体积》。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及其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把握和处理教材具有重要作用,接下来我对学情进行分析。六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空间观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从一年级开始就认识了立体图形,五年级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在前面刚学了圆柱的体积,在此基础上学习圆锥的体积,学生很容易掌握,做到水到渠成。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已有的生活经验,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圆锥与圆柱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推理思想。 3.使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数学发现过程,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勇于探究的数学情感。

通过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利用圆锥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是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本节课我将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实践操作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采用引导启发,合作交流和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讨论交流中理解知识,在多样化的练习中巩固知识。 为了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我将从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自主探究、掌握新知,巩固练习、拓展延伸,回顾梳理、课堂小结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前我将创设冰淇淋大卖场的情景,出示圆锥形的两个冰淇淋图片:图片1的冰淇淋底面积较小,高一些,图片2的冰淇淋底面积较大,矮一些。让学生判断哪个冰淇淋大?选择对的同学可以免费品尝一根冰淇淋。让学生猜一猜,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底面积”和“高”两个关键量。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要想知道哪个冰淇淋大其实就是求它们的体积,自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揭示并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以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快速切入正题。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掌握新知 1、大胆猜测,引导分析 首先让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提出质疑圆锥的体积最有可能与我们学过的哪个立体图形的体积有关?为什么? 接着引导学生从圆锥和圆柱的共同特征入手,它们的底都是圆,从而引出圆锥的体积可能和圆柱的体积有关。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产生猜想,引出圆柱,为实验探究做好铺垫,并且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新知的浓烈探索欲望。 2、实验探究,合作学习

圆锥的体积一等奖说课稿

圆锥的体积一等奖说课稿 《圆锥的体积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圆锥的体积一等奖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倒水的实验,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也就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教课书43页例1是直接利用公式求体积,例2是已知圆锥形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小麦的'重量,这是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个例子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解决一与计算圆锥形物体的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学生基本情况 六年级四班,共有学生49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9人,以前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七学期对圆锥、圆柱立体图形的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学习,学生对圆柱,圆锥的特征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对圆柱的体积,表面积,侧面积能熟练地计算,但也有少数学生立体观念不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因此学习效率差。 三、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课是立体图形(圆锥的体积)的学习,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通过具体教具进行教学,从而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本节课我采用具体的实验,让学生发现圆柱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让学生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尝试计算圆锥的体积,以达到解决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一开始,用口算,口答的形式引入课题,一是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二是为新授课作为辅垫,为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

紧接着提示课题,以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其规律,总结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一环节是本节的难点,必须让学生理解清楚,特别是对三分之一的理解。 然后出示例题,让学生尝试解答例1,直接告诉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计算,教师不必多的提示,只要学生会做就行。例2是已知圆锥形的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要求小麦重量,实际旧就要先求体积。 学生尝试解答后,教师特别引导,要求体积,这个题不知道底面积,则要先求底面积,二是要让学生讨论,如果这堆小麦知道直径和高,你能想办法测出来吗?这样培养了学生空间想象力。 最后,设计了三个巩固练习,都是在基本求出圆锥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提高训练,这样即满足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又使优生能有所提高。搜集整理参考。 2、圆锥的体积一等奖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含有曲面围成的最基本的立体图形。由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扩展到研究圆锥的体积的。内容包括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具体运用。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之间的本质联系、提高几何知识掌握水平,为学习初中几何打下基础,同时提高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理解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 2、通过动手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是: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圆锥的体积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西师版义务教育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38页—41页的内容,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学习其它图形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做到有的放矢,我特制定以下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观察、讨论等活动中探索圆锥的体积公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觉养成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 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突破点: 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动脑、动手,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

本节课我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为主,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教学法,实验活动法,归纳总结法。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学法:采用分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学生通过具体实践、操作、讨论、验证、总结、归纳等学生活动,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验证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三,课前准备 要求每个学生自制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教师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圆锥体教具,实验用的细沙。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引出课题:(3分钟) 首先我会让每个小组,抽出一个代表给大家说一说在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看见圆锥体,这样做不仅给本课的讲解创设了情境,更让学生体验到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然后,我会追问学生:圆锥的体积到底怎样求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2、读讲结合,自主探究(15分钟) 此时我会让学生拿出已经准备好了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然后提问以下几个问题:1,这两个容器有什么共同的特征2。谁的体积更大?3。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多少呢?它们之间有没有一定的数量关系? 问学生:“你用什么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呢?”这时候,肯定要有一部分聪明的或者已经预习课本的同学会说:“将圆锥形容器装满沙或水,在倒入圆柱形容器,看几次能倒满。”这时候就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验证他们的猜想。 教师只需要做最好总结: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如果用V表示圆锥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

《圆锥的体积》优秀说课稿

《圆锥的体积》优秀说课稿 《圆锥的体积》优秀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圆锥体积》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例五、相应的试一试及练一练。 2、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及其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材按照实验、观察、推导、归纳、实际应用的程序进行安排。 3、教学重、难点:⑴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⑵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教学目标:⑴知识方面: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⑵能力方面: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⑶德育方面: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5、教、学具准备:⑴教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⑵学具准备:让学生分组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若干对,准备一定量的细沙。 二、说教法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是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比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领略到知识的真谛。因此,我在设计教法时,根据本节几何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实验操作法。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在学生已经认识圆锥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空圆锥盛满沙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圆柱中,发现圆锥的体积等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通用5篇)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圆锥的体积》说课稿(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1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节“圆锥的体积”。本课是在学习了第一课时《圆锥的认识》后通过比较圆柱和圆锥而得出圆锥的体积的计算方法。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模式、三生培养五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圆锥的体积”是在学习了圆的周长和面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以及初步认识圆锥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本单元的重点。通过本节课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今后学生的深层次学习和自主发展打好基础。六年级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年,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有一定的基础,逻辑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学生在接受程度上,分析问题的能力上,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上都有较明显的提高,这为理解本节课的知识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但因学生之间个性差异很大,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也存在一些障碍。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 2、知识目标: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运用公式计算以及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合作交往能力、创新思维

《圆锥体积》说课稿

《圆锥体积》说课稿 《圆锥体积》说课稿(精选5篇) 《圆锥体积》说课稿1 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圆锥的体积》。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及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的内容。圆锥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形体。教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空间观念,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经历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以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积、圆锥体积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体积之间的倍数关系。 4、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和圆柱若干套,沙、实验报告单;带有刻度的直尺,绳子等。 二、说教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是为了用不着教。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主要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复习引入法。通过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和推导过程帮助学生温故知新,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2、情景教学法。通过让学生猜测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的关系,诱发学生对猜测进行验证的情景,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以情激情、以情激趣、以情促知。 3、启发分析法。通过对三次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 并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于教材的全过程。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新颖性,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求知的学习状态中展示个性,体验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三、说学法 教与学密不可分,教是为了更好的学。教法是学法的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鉴于这样的认识,在强调教法的同时,更要注重学法的指导。本节课在学习过程中,我主要指导学生学会以下学习方法: 1、转化迁移的方法。通过复习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使学生学会发现、扑捉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认知水平的形成和新知的内化。 2、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三次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拓展学生的视野,防止知识混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在分组做实验中同学之间的交互作用,树立团体意识,促进共同提高。 四、说程序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锥的体积》教案(优秀8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锥的体积》教案(优秀8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锥的体积》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参与实验,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 2、能运用公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3、渗透转化、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动手能力和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教学难点:运用圆锥体积公式正确地计算体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在一个闷热的中午,小白兔买了一个圆柱形的雪糕,狐狸买了一个圆锥形的雪糕,这两个雪糕是等底等高的。这是狐狸要用它的雪糕和小白兔换。你觉得小白兔有没有上当?如果狐狸用两个雪糕和小白兔换你觉得公平吗?假如你是小白兔,狐狸有几个雪糕你才肯和它换呢?把你的想法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再向全班同学汇报。 小白兔究竟跟狐狸怎样交换才公平合理呢?学习了圆锥的体积后,就会弄明白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索,操作实验 1、出示学习提纲 (1)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操作,通过试验,你发现圆柱的体积与圆锥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2)你们小组是怎样进行实验的? (3)你能根据实验结果说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吗? (4)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2、小组合作学习 3、回报交流 结论: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公式:V=1/3Sh 4、问题解决 小白兔和狐狸怎样交换才能公平合理呢?它需要什么前提条件? 5、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例题1和例题2 三、巩固练习 1、圆锥的底面积是5,高是3,体积是() 2、圆锥的底面积是10,高是9,体积是() 3、求下面各圆锥的体积. (1)底面面积是7.8平方米,高是1.8米. (2)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21厘米. (3)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是6分米. 4、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1)圆柱的体积相当于圆锥体积的3倍.() (2)一个圆柱体木料,把它加工成最大的圆锥体,削去的部分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比是2 :1.() (3)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体积相差21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7立方厘米.()

《圆锥体积》数学一等奖说课稿

《圆锥体积》数学一等奖说课稿 《《圆锥体积》数学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圆锥体积》数学一等奖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含有曲面围成的最基本的立体图形。由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扩展到研究圆锥的体积,这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内容。 内容包括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具体运用。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之间的本质联系、提高几何体知识掌握水平,为学习初中几何打下基础,同时提高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系。 关键: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动脑、动手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二、说教法 以谈话法、实验法为主,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为辅,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

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小学阶段学习的几何知识是直观几何。小学生学习几何知识不是严格的论证,而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根据课题的特点,主要采取让学生做实验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主要引导学生做了三个实验。一是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强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这个必要条件;二是做在圆锥中倒的实验,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三是做在小圆锥里装满沙土往大圆柱中倒的实验,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的倍数关系,搞清了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从而理解和掌握了圆锥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克服了几何形体计算公式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突出了教学重点。 三、说学法 1、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学生能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想,学生不能想的,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想,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说。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围绕着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中。 2、学生学习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时,通过自己操作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小结、推导出圆锥的计算公式,从而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索新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题 1、让学生自己找出自己桌子上的圆柱体,指出它的底面和高。 回答:(1)已知底面积和高怎样求它的体积?(2)已知底面半径、直径或周长又怎样求它的体积? 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迁移规律,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领悟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 2、让学生自己找出圆锥体,指出它的底面和高,同时引出课题:圆锥的体积 (二)讲授新知

《圆锥体积》说课稿

《圆锥体积》说课稿 《圆锥体积》说课稿1 微课作品介绍 本作品是针对苏教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的“圆锥的体积”这一知识点而设计的微课。适用于义务教育六年级即将学习“圆锥的体积”或者已经学过但仍需巩固的学生。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圆锥的特征、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有些学生可能通过预习等途径已经知道了圆锥的体积公式,但公式是熟知的,原理是抽象的。圆锥的体积公式是如何推导而来的?怎样透过公式了解原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针对这个学习内容制作了本节微课。 通过本节微课的学习,学生能突破“圆锥的体积是怎么推导得出的”这一难点,能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体积公式的由来,进而更好地理解、掌握、运用圆锥体积公式,为今后学习立体几何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需求分析 适用对象分析 本节微课适用于即将学习“圆锥的体积”或者已经学过但仍需巩固的学生。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圆锥的特征、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高年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逐步增强,这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几何知识,了解部分几何图形之间的转化方法。但学生的立体空间观念还没得到完全发展,形体之间的转化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学生的实际,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观察法,猜想、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切身体验知识的生成和形成。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重难点部分,是小学学习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的飞跃,通过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想象能力,较深入地理解几何体体积推导方法的新领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重视类比,转化思想的渗透,直观引导学生经历“猜测、类比、观察、实验、探究、推理、总结”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和计算公式。 教学目标分析 1.使学生在认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基础上,经历操作、猜想、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设计 (一)定向明法。 1,谈话:生活中有许多圆锥形的物体。 生:今年我家粮食大丰收,爸爸他们把稻谷堆成一堆一堆的,就是一个个大圆锥。可是,这些圆锥的体积怎么求啊? 师:思考一下你能帮助马小兰同学解决这个问题吗!? 2,揭示课题。 (二)实验验证 师:回忆一下:之前我们怎么探索圆柱体积公式的(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 师:思考一下,我们可以怎么探求圆锥的体积? 师:哦,是的或许,我们可以把圆锥的体积转化成圆柱的体积! 1,估计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关系。 出示圆柱和圆锥的直观图 师:请大家估计一下,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呢? 问:这仅仅是我们的估计,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估计呢? 师: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想,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吧! 2,明确实验方法。 (1)实验思路:在圆锥容器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容器,看几次正好倒满,就能得出这个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5篇)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5 篇)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篇一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数学人教六年级下学期 3、课时:1 二、教学课题 本课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学期《圆柱与圆锥》单元的内容。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一是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二是圆锥体积公式的应用。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按引出问题__联想、猜测__实验探究__导出公式,四个层次编排。圆锥体积的计算,题目给出了圆锥形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沙堆的体积。通过这个例子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解决一些与计算圆锥形物体的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学习本课需要达成以下的目标: 1、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经历“类比猜想__验证推理”探索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

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的能力,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学习了圆柱的体积及圆锥的认识之后,学习的又一个求立体图形体积的内容,是学校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解决“空间与图形”问题的内容,也是前阶段所学知识发展与升华。 教材安排了例2、例3两个例题,例2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锥的体积,例3让学生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本课重点在于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鉴于圆柱与圆锥体积的关联,学生在圆柱体积公式推导学习中也领悟到新旧知识转化的特点,因此对于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仍可以采用转化的方式将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联系起来,通过实验操作来得出计算公式,再辅以及时的运用训练,以使学生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从教材的编排可以看出,教材加强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加强了在操作中对空间与图形的思考,使学生在经历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四、学情分析: 学生是九山小学,属农村的学生。

圆锥体积说课稿圆锥体积说课稿板书设计(11篇)

圆锥体积说课稿圆锥体积说课稿板书设计(11 篇) 圆锥体积说课稿圆锥体积说课稿板书设计篇一 一、展现导学提示,明确教学目标。杨教师通过展现导学提示,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带目标有目的、有预备地学习下一步的新学问,学生就真正能成为学习的仆人,也使教学变得更加明确详细,可操作、可检测。 二、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相结合。在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中,杨教师首先让学生利用圆柱体教具进展转化,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体进展推导,但杨教师觉得还够透彻,因此,又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推导过程重新回忆一遍,引导学生观看比拟,使学生在丰富感性熟悉的根底上,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学问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育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力量和学习习惯。这样把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巧设疑问,表达两“主”。杨教师通过设疑,指明探究方向,营造探究新学问的气氛。通过学习指南单,学生先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再进展小组合作沟通,探究圆柱底面积、高与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高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这一环节给学生供应充分的合作沟通时间,通过小组合作沟通,让每一个学生的才智得以发挥,让

每一个学生体亲历转化的的过程,在小组沟通中真正的体验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来源。杨教师的“导”、“放”、“扶”层次清楚,充分表达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把握算法,而且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领悟了学习方法,培育了学生的学习力量、抽象概括力量和规律思维力量。 四、注意数学思想的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杨教师首先通过回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唤醒学生尝试用这种“转化”的数学思想来推导出圆柱的积。接着,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再启发说出转化成我们熟识的立体图形。最终,教师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地展现“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这里转化思想和极限思想得到应有的渗透。 五、习题的设置层次清楚。杨教师的习题设置遵循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由知底面积,半径、直径到周长,步步引申,提高学生应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问题的力量。 缺乏之处:1.让学生上台展现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中,应指出先把圆柱体均分成两局部(学具是自动分成的,教师应指出来),后沿底面圆的直径分割成16等份其中有一半其实是分成9等份(假如不将第8等份再分成2小等份,那拼成的图形底面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而不是长方形),这些过程教师应讲解具体些,以便学生理解并推导出体积公式。2.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用的圆柱体积公式是v=πr2h,教师应重点强调

圆锥的体积的说课稿

圆锥的体积的说课稿 圆锥的体积的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三单元《圆柱、圆锥和球》中《圆锥体积》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例1、例2,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十二的第3、4、5题。 2、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及其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材按照实验、观察、推导、归纳、实际应用的程序进行安排。 3、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2)能力方面: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 (3)德育方面: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5、教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与圆柱等底不等高的圆锥一个,与圆柱等高不等底的圆锥一个。

学具准备:让学生分组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若干对,一定量的细沙。 二、说教法: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比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领略到知识的真谛。因此,我在设计教法时,根据本节几何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实验操作法。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在学生已经认识圆锥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空圆锥盛满沙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圆柱中,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利用实验法,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发挥桥梁和启智的作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逐步从具体的操作过渡到内部语言。 2、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三法优化组合。 几何知识具有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在做实验时,我要求学生运用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假如这句话中去掉等底等高这几个字还能否成立,并让学生用不等底等高的空圆锥、空圆柱盛沙做实验,发现有时装不下,有时不够装,有时刚好装满,得出结论:不是所有的圆锥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加深了等底等高这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三、说学法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析:《圆锥的体积》是新课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教学内容,它是在了解了圆锥的特征,掌握了圆柱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学习,继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动手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较深入的理解几何体体积推导方法的新领域,为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结合新课程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灵活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自觉养成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并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推导和理解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利用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推导过程。 二.说教法学法。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有一定的探索欲望针对这些情况我设计运用观察、引导、实验、演示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主动获取知识。 通过学生猜测、实验、讨论、验证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三,说教学流程:渗透类比转换 设计思路是:复习观察猜测探究新知→联系生活解决问题→观察猜测→拓展提升解释应用→归纳总结完善认识 实施如下: 师:同学们我们认识了圆锥体哪么圆锥体有几个面分别是什么面有几个顶点几条高如何计算圆柱体积?生回答 师:我们学过圆柱体积计算哪么谁有好的办法来求圆锥的体积呢。 生①:把圆锥浸没在装有水的长方体正方体或圆锥体容器中看水面上升的

小学数学优秀六年级下册《圆锥体积》说课稿人教版

小学数学优秀六年级下册《圆锥体积》说课 稿人教版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三单元《圆柱、圆锥和球》中《圆锥体积》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例1、例2,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十二的第3、4、5题。 2、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及其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材按照实验、观察、推导、归纳、实际应用的程序进行安排。 3、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教学目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六年级下册《圆锥体积》说课稿 (1)知识方面: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2)能力方面: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 (3)德育方面: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

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5、教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与圆柱等底不等高的圆锥一个,与圆柱等高不等底的圆锥一个。 学具准备:让学生分组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若干对,一定量的细沙。 二、说教法: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比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领略到知识的真谛。因此,我在设计教法时,根据本节几何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实验操作法。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在学生已经认识圆锥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空圆锥盛满沙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圆柱中,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利用实验法,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发挥桥梁和启智的作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逐步从具体的操作过渡到内部语言。 2、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三法优化组合。 几何知识具有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在

小学数学公开课圆锥体积优秀说课稿

• • • • • • • • • • • • • • • • • 小学数学公开课圆锥体积优秀说课稿 小学数学公开课圆锥体积优秀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圆锥的体积”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和公式的具体运用。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之间的本质联系,为学生学习初中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同时也可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教材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 1.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

用公式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观察、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向学生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及“理论来源于实践”的观点。 其中,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难点是通过实验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同时也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主要采取让学生做实验的方法,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在充分感知中主动获取知识,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这样就克服了几何形体计算公式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的弊病。学生则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己的操作、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小结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从而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索新知。 三、说教学准备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课前需要准备好多媒体课件,并为每个小组准备一盆水及一个圆柱和两个圆锥,另外还要为每个小组准备实验记录表一份, 四、说教学过程 熟悉教材只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而合理科学的教学程序才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为了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精心设计了一下教学程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情境引入;二、探究新知;三、综合归纳;四、合理应用; 五、能力拓展;六、全课总结。 下面我就从这五个环节说一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良好的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它不仅能抓住学生的心弦,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智力兴奋状态,还有助于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根据本节课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要用到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这

《圆锥的体积》教案优秀4篇

《圆锥的体积》教案优秀4篇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老师出示铅锤):你有办法知道这个铅锤的体积吗? (2)学生发言:(把它放进盛水的量杯里,看水面升高多少) (3)教师评价:这种方法可行,你利用上升的这部分水的体积就是铅锤的体积,间接地求出了铅锤的体积。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4)提出疑问:是不是每一个圆锥体都可以这样测量呢?(学生思考后发言) (5)引入:如果每个圆锥都这样测,太麻烦了!类似圆锥的麦堆也能这样测吗?(学生发表看法),那我们今天就来共同探究解决这类问题的普遍方法。(老师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了自己想探索的需求,情绪高涨地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新课探究 (一)、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大胆猜测: (1)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通过我们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2)圆锥和我们认识的哪种立体图形有共同点?(学生答:圆柱)为什么?(圆柱的底面是圆,圆锥的底面也是圆) (3)请你猜猜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没有关系呢?有什么关系?(学生大胆猜测后,课件出示一个圆锥与3个底、高都不同的圆柱,其中一个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请同学们猜一猜,哪一个圆锥的体积与这个圆柱的体积关系最密切?(学生答:等底等高的) (4)老师拿教具演示等底等高。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通过演示,使学生发现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 (5)学生用上面的方法验证自己做的圆锥与圆柱是否等底等高。(把等底等高的放在桌上备用。) 2、试验探究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我们通过试验来研究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的关系。 (1)课件出示试验记录单: a、提问:我们做几次实验?选择一个圆柱和圆锥我们比较什么? b、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分组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试验,做好记录。教师在组间巡回指导。 (3)汇报交流: 你们的试验结果都一样吗?这个试验说明了什么? (4)老师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装红色水演示。 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让学生注意观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把圆柱装满水往圆锥里倒,几次才能倒完? (教师让学生注意记录几次,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倒3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5)学生拿小组内不等底等高的圆锥,换圆锥做这个试验几次,看看有没有这样的关系?(学生汇报,有的说我用自己的圆锥装了5次,才把圆柱装满;有的说,我装了2次半)(6)试验小结:上面的试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小组内讨论后交流) (这说明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也可以说成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

六年级数学《圆锥的体积》优秀教案(通用5篇

六年级数学《圆锥的体积》优秀教案(通用5篇 六年级数学《圆锥的体积》优秀教案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9~40页例1,课堂活动及练习九第1题,第2题。 1.在操作和探究中理解并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2.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等能力。 3.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 小黑板、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柱形水槽、河沙或水。一、情景铺垫,引入课题 教师出示小黑板画面,画面中两个小孩正在商店里买蛋糕,蛋糕有圆柱形和圆锥形两种。圆柱形蛋糕的标签上写着底面积16CM2,高20CM,单价:40元/个;圆锥形的蛋糕标签上写着底面积16CM2,高60CM,单价:40元/个。 屏幕上出示问题:到底选哪种蛋糕划算呢? 教师: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他们遇到什么困难了?他们应该选哪种蛋糕划算呢?谁能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抽学生回答问题。 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种学生会认为买圆柱形的蛋糕比较划算,理由是这种蛋糕比圆锥形蛋糕的个大。 第二种学生会认为买圆锥形的蛋糕比较划算,理由是这种蛋糕比圆柱形蛋糕高。 第三种学生会认为不能确定,理由是不知道谁的体积大,无法比较。 教师:看来要帮助这两个同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哪里? 学生明白首先要求出圆锥形蛋糕的体积。 教师: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1.提出猜想,大胆质疑 教师:谁来猜猜圆锥的体积怎么算? 学生猜测:圆柱和圆锥的底面都是圆的,它们之间可能有联系,可不可以把圆锥变成圆柱,求出圆柱的体积,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 对学生的各种猜想,教师给予肯定和表扬。 2.分组合作,动手实验 教师: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之间究竟有没有关系呢?如果有关系的话,它们之间又是一种什么关系?通过什么办法才能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呢?带着这些问题,请同学们分组研究,通过实验寻找答案。 教师布置任务并提出要求。 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准备好的器材:等底等高空心的或实心的圆柱和圆锥、河沙或水、水槽等不同的器材,以及一张可供选用的实验报告单。四人小组的成员分工合作,利用提供的器材共同想办法解决问题,找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可根据小组研究方法填写实验报告单。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活动。 3.教师用投影仪展示实验报告单 圆锥的体积实验报告单 第()小组记录人: 名称底面半径最初水面高度最后水面高度水面上升高度体积 圆柱 圆锥 结论 反馈信息。各小组交流实验方法和结果。 教师:你们采用了哪些方法研究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方案一:用空心的圆锥装满水,再把水倒在与这个圆锥等底等高的空心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