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文学理想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文学理想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文学理想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文学理想

作者:蔡晓蔓

指导老师:曹建玲

摘要:《边城》是沈从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从《边城》可以看到沈从文的内心世界,而本文正是从沈从文的内心世界、精神历程出发,探寻沈从文创作的特点,以《边城》为依据,总结沈从文创作的文学理想,对沈从文所提出的表现和歌颂“乡下人”的自然生命形式和自然人性给予肯定的评价。《边城》是沈从文所描绘的“湘西世界”的典范之作,对《边城》的解读,会让我们更加清楚的了解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以及他的文学理想。

关键词:边城;沈从文;文学理想

沈从文曾在书上写过: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1】。从中可以看出,沈从文的文学理想是重在表达对乡土世界的热爱之情,他用自己独特的文字把心中的理想世界塑造了出来,表达了他对乡土世界中这种人性的“善”和“美”的歌颂,而通过沈从文的文学理想,让人们更加了解沈从文对生命的探究和信仰以及他对人生和生命形式的独特思考,进而通过对比,讽刺了都市文明精神的缺失,他想要以湘西原始古朴的人性和人生形式实现民族精神的重建。《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边城》中作者对所描绘的一切事物都寄予了深厚的感情,同时这些事物也反映了作者的文学理想,体现了作者所追求的“自然美”和“人性美”。本文从《边城》出发,具体的去描述沈从文的文学理想。

一、对边地湘西的表现与歌颂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他要建构的湘西世界的支柱,《边城》不是一部具有很戏剧性的近代小说结构的故事,而是一首关于生命境界的真实很理想化的诗。《边城》的故事是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展开的,清澈见底的河水,绿色逼人的青葱的山,河边的吊脚楼,掩映在桃花李树的人家,这是一个桃花源式的地方,美丽的自然、半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与淳朴的人相辅相成,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在作者的描绘中,我们可以看到:啼声婉啭的虫声、繁密的蒿草、美丽的黄昏、如银子般的月色、肥大的虎耳草等等一系列美好的事物,让我们在感叹作者的文笔的同时,对于这些美好的事物也是感慨万分的。其中有这样一段环境描写: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溪中渡船上忙个不息。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要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2】。这一段写出了边城远离尘嚣的平静、美丽以及独特的气息。“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傍着祖父身边,问了许多关于那个可怜母亲的故事。间或吁一口气,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想挪移得远一点,才吁着这种气,可是却无从把那种东西挪开。”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黄莺‘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2]。”在这里,沈从文写出了边城的宁静、清幽和秀丽,把一个原始的、古朴的边城呈现在世人面前。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对于这些环境的刻画,不仅为我们再现了湘西世界特有的清新美丽的自然环境,而且把人物的心理活动也加上了一份特有的感情,一种淡淡的忧伤充斥其中。沈从文如此着力于对边城自然景物的描写,让我们看到边城的自然美,就是想通过对

边城自然美的刻画来赞颂边城世界里人们的心灵美,这是他文学理想的表现。

在《边城》中,作者除了对环境的描写外,还有对人情风俗的描写。作者的笔下,《边城》所刻画的湘西世界,政局靖平,秩序井然,当局保境安民,处置得法,买卖公平,和气生财。民情醇厚,乐天知命,安分守己,古风犹存。在《边城》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遇不相熟的人,做生意时得先交钱,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短期的包定,长期的嫁娶,一时间的关门,这些关于一个女人身体上的交易,由于民情的淳朴,身当其事的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从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摘与轻视。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2】。”由此可知,在沈从文笔下所描绘的边城人民,由于受到自然民风的影响,一切显得还是那么淳朴,在这种氛围里生活的人们质朴而又善良,任何剑拔弩张在这里都显得格格不入。总之这里的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生乐,人与山水相依和谐共处,这里描绘的湘西世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世外桃源,这里的人们淳朴、憨厚,一切都是那么本真,生活在这里是如此的恬静自然。湘西世界中所表现的就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生命形式”,是一个淳朴的、健康的、优美的世外桃源。

二、对湘西边民美好人性和人生形式的肯定与歌颂

在《边城》这幅山水画卷中,翠翠是它的灵魂,翠翠是《边城》中作者要表达人性美的典型性人物,她温柔、可爱、淳朴、天真,从外表到内心都是一个“美”的化身。沈从文在《边城》中写道:“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人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之

后,就又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2]”。这段对翠翠的描写,把翠翠单纯善良的本性描写的淋漓尽致。翠翠这种天真的美,就是作者理想中的人物形象的寄托。

翠翠渐渐地长大,端阳节的时候与傩送邂逅相遇,她慢慢的爱上了傩送,她的这种爱情干净而透明,不带任何功利性。

但是天保也爱上了翠翠,这场纠结三角恋的开始,注定了悲剧的结局。天保为了让三个人都不再为难,决定从这段三角恋中退出,成全弟弟和翠翠,后来天保在外闯滩时遇意外而死。傩送心有愧疚,远走他乡。爷爷为了翠翠的婚事操碎了心,在风雨交加之夜阖然长逝。留下孤独的翠翠继续摆弄着渡船,等待着摊送的回来。

翠翠天真善良,恬静自守,情窦初开之后,她像其他少女一样有着恋爱的情怀,她对爱情有渴望,她也想和俊美的摊送相好,但也仅仅是希望,在希望中等待,在等待中希望着,不管他回不回来,什么时候回来,她就静静的等待着,谁也不清楚这个人到底回来是回来,还是不回来,只能让读者自己去猜测这个结局。每个人对《边城》的理解不同,感触不同,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期待的结果。翠翠与傩送的感情是真诚、纯洁、执着的。翠翠对待这种悲剧看似顺其自然,任他自然的来自然的去,实质在沉静的面庞下有一颗坚韧的心。翠翠与爷爷的情感也是感人的,它们爷孙两人相依为命,快乐的生活着。翠翠乖巧、活泼、温柔,给这个丧失唯一女儿的孤独的老人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总之,翠翠由外到内展现生命本色,是善的化身、美的化身。灵秀、乖觉、明慧、清纯,超凡脱俗,集天地、人性之灵性为一身——神性。这些所有的美好感情作者在翠翠的身上刻画的几近完美。我想,每一个读者读到最后的时候,都希望痴心等待的翠翠能盼到傩送回家的一天,都盼望美丽天真的翠翠穿着漂亮的衣服,戴着红盖头嫁给傩送的那一刻,我想这是所有人的期待。

在《边城》中,作者刻画的其他人物也是道德典范,是沈从文神往的淳朴民风和正直朴素的人格的主要载体。《边城》中所描写的老船夫,他重义轻利、朴实无华,安贫乐道,为了心爱的孙女,他献出了一切。老船夫又是淳朴善良,勤劳坚强的人,他经受住了女儿女婿双双自杀的悲剧,仍旧怀着强烈的责任性在河上摆渡。五十年如一日的在船上摆渡,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即使是令人神往的端午龙舟,他都寂寞的守着渡船,他从不为自己多想,他说,“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这种欲望是如此的淡然,在对待自己的孙女,老船夫也是疼爱有加,翠翠的母亲在爱的阻力下殉情了,其实老船夫是害怕的,当翠翠进入豆蔻年华开始对人事懵懂时,老船夫就对翠翠开始操心了,饱经风霜的老船夫不能看着孙女走上母亲的老路,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他尽了自己的努力,而这些努力去相反造成了翠翠的悲剧,在一个风雨交加的黑夜,老船夫经受不住打击与世长辞了,留下了孤独的翠翠。这样的结局不免有点讽刺。但是在老船夫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所散发出来的“爱”与“善”。人在环境面前顺其自然,听从命运的人生态度正是沈从文对待悲剧的独特处理之处。

作者笔下的另一个人物傩送是俊美、勇敢、自重,和气亲人、正直,为爱情不计较任何物质得失。傩送喜欢翠翠,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陷入感情的漩涡中,在得知哥哥也喜欢翠翠时,还提出了和哥哥公平竞争,替哥哥唱歌。为了和翠翠在一起,他是宁要渡船不要碾坊,后来兄长死后,他悲伤不已,只好撇下儿女私情,也驾舟出走,离开伤心地。傩送孤独的追求着爱情,夜半唱情歌,却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孤独的出走也不知道去了什么地方。

顺顺和天保是《边城》中的另一种人物,他们虽受现代商业文明的熏陶,仍不失乡村好品性:重情守诺,仗义疏财,公平讲理。顺顺为人和气,大方,能够救人之急,老船夫去世后还帮着翠翠办理丧事。天保为人豪爽慷慨,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船夫的小孙女,当他知道弟弟也爱着这个女孩后,他自知求爱无望,变很大度的想要成全弟弟,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不幸遇难死

去,这充分显示了他的手足之情,外出闯滩既是对弟弟的成全,也是对自己压抑难受痛苦的内心的一种排解,最后的遇难也说明了天保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的。

沈从文的文学理想标新立异,实现了他文学创作的独特的审美价值、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在他笔下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是人性的真、善、美。他用最朴实的言语,带领我们走进一个世外桃源[3]。

三、于小人物身上体现内心的悲悯情怀

《边城》成书于1931年。此时的沈从文已经离开故乡湘西已将近十年,当年他只身来到大都市北平闯荡,一直以乡下人自居。大都市的滚滚红尘自然给他的内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然而沈从文能依赖的只有手中的笔,当他将牧歌一般的湘西人物画卷描摹出来后,他也从此叩开了一条安身立命的人生之路。

自小在凤凰小城生活惯了他,性情恬淡、洒脱、质朴。他写《边城》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展示他故乡湘西那些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他笔下的人物寄托他内心对他们的深深悲悯之情。沈从文在创作《边城》的题记中写道:“我这本书只预备给一些‘本身已离开了学校,或始终就无从接近学校,还认识些中国文字,置身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说谎造谣消息所达不到的那种职务上,在那个社会里生活,而且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去看。他们真知道当前农村是什么,想知道过去农村是什么,他们必也愿意从这本书上同时还知道点世界一小角隅的农村与军人。我所写到的世界,即或在他们全然是一个陌生的世界,然而他们的宽容,他们向一本书去求取安慰与知识的热忱,却一定使他们能够把这本书很从容读下去的。我并不即此而止,还预备给他们一种对照的机会,将在另外一个作品里,来提到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质朴,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他们受横征暴敛以及鸦片烟的毒害,变成了如何穷困与懒惰!”

这一段文字可谓解读《边城》的一把钥匙。沈从文认为大都市那些躲在书斋里的文人不了解“世界一小角隅的农村与军人”,沈从文通过《边城》中的翠翠、老祖父、天保、傩送、顺顺、杨马兵等小人物的命运来告诉世人,远离城市的凤凰小城里的人们也需要人性的关怀。《边城》表面上是写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其实更多的是寄予沈从文内心对小人物无法左右自己命运的巨大悲悯。故事在一开始就笼罩了一种淡淡的悲凉气氛。小说开头这样写道:“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文中的这“一户单独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我们很自然会想到这样一个家庭里的女孩子后来的命运会如何呢?翠翠“她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如此美丽的小女孩子“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偏偏没有爹娘,一次端午城里的偶遇让她爱上了年轻英武的二老傩送,傩送也爱这个被水滋养的小女孩子。文中这样写道:“翠翠站在船头还是不作声。翠翠对祖父那一点儿埋怨,等到把船拉过了溪,一到了家中,看明白了醉倒的另一个老人后,就完事了。但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当傩送这样一个有别于祖父的男人出现在了翠翠的生活中,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从此翠翠关于青春的美好梦幻就开始了。

翠翠的祖父自然看出了孙女的心事。她老祖父一生豪爽仗义,一个人守着溪旁的渡口,摆渡路人。他的遭遇如何呢?他在翠翠父母去世后辛辛苦苦拉扯她长大。他老了。他希望给翠翠找一个可靠了人家。于是他好心去了顺顺家。船总顺顺也是有着古道侠肠苗族汉子。老祖父很喜欢顺顺的大儿子天保,于是他们希望天保将来能

翠翠成婚。这原本是一个美好的祝福。他们没想到顺顺家的两个儿子都爱上了美丽的翠翠。

老祖父按照苗族的习俗,让两人用赛歌的方式请翠翠取舍。天保是一个光明磊落的苗族汉子,他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希望成全弟弟的爱情。于是他选择了离开。不料,天保在行船时,不小心被竹篙弹入激流淹死了。顺顺家人以为这事与老船夫有关。傩送也以为他做事“弯弯曲曲”,不爽快,面子上对他冷淡了许多。老船夫因此陷入了不为人理解的孤独之中。顺顺父子的冷淡,翠翠的无依无靠,当年女儿悲惨的死,全都纠葛在一起,这仿佛给了老船夫当胸一拳,他终于无力再抵抗,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伴随白塔的坍塌而死去了。

小说的结尾这样写道:“杨马兵想起自己年青作马夫时,牵了马匹到碧溪岨来对翠翠母亲唱歌,翠翠母亲不理会,到如今这自己却成为这孤雏的唯一靠山唯一信托人,不由得不苦笑。

因为两人每个黄昏必谈祖父以及这一家有关系的事情,后来便说到了老船夫死前的一切,翠翠因此明白了祖父活时所不提到的许多事。二老的唱歌,顺顺大儿子的死,顺顺父子对于祖父的冷淡,中寨人用碾坊作陪嫁妆奁诱惑傩送二老,二老既记忆着哥哥的死亡,且因得不到翠翠理会,又被家中逼着接受那座碾坊,意思还在渡船,因此赌气下行,祖父的死因,又如何与翠翠有关……凡是翠翠不明白的事,如今可全明白了。翠翠把事弄明白后,哭了一个夜晚。”

杨马兵原本喜欢翠翠的母亲,翠翠的母亲却喜欢一个军人。他也是一个悲剧人物。命运也没有给他幸运的眷顾。他在翠翠祖父去世后,照顾翠翠,成了她“唯一靠山唯一信托人”。而翠翠失去了祖父。等她明白了所有的事情原委后,“哭了一个夜晚。”她即是哭自己祖父的悲楚,又是哭自己命运的多舛。

沈从文的悲悯情怀在小说的结尾体现的淋漓尽致。他充满感情的写道: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这是一个哀而不伤的结局。翠翠有明天,因为她内心有期待。傩送最终会归来,但是未来会怎样,沈从文没有告诉我们。

当我们读到此处,内心为翠翠的未来担心不已。沈从文没有把人物的悲剧命运写到毁灭的极致,是因为他内心对这些小人物有悲悯情怀。虽然现实是冷酷的,但他愿意给人们希望。翠翠有未来,傩送也有。当时间磨平了一切误解和创伤之后,幸福自然会到来。

沈从文的文学理想和他同时代的文学大师都不相同。他是一位有悲悯情怀的文学大师。他深知自己故乡的人,他在《边城》题记中这样写道:“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

当不可知的命运挟裹着其中的人前进时,他故乡湘西小城的小人物在变动中如何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自然成了沈从文关注的焦点。他朴素的叙述让历史永远记住了《边城》中的翠翠。

《边城》中透露出的悲悯让我们为之感动。这本书也当之无愧成了“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

朱光潜曾评价道:“它表现受过长期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心坎那一股沉郁隐痛”,“唱出了少数民族的心声”。

“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对于当前黑暗的否认,以及对未来光明的向往。”沈从文的创作之所以能站到

如此高的高度,就是因为他通过对乡下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对比,能够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待这种“人性美”,在原始的古朴的人性美和现代文明的对照中更要显示出人性的至善至美,去拯救为现实所扭曲的民族精神。正如沈从文在《边城》的题记中写到: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2】

参考文献

[1] 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2] 沈从文.沈从文小说全集[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3] 李辉.沈从文图传[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8.

[4] 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4.

[5] 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6] 金介甫.沈从文传[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8.

[7] 吴立昌.沈从文:建筑人性神庙[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9.

Shen Congwen's ideal of literature from the "border town"

CAI Xiaoman

Abstract:“Board town” is a representative novel of Shen Cong wen, we can see his inner world, this article just starts from his inner world, explore his writing character. Based on “board town”, summarize his cultural wishes, express a positive approval for “villager”. Board town is a classical article which describe “xiangxi world”, Interpretation of "border town", will let us know more about the Shen Congwen's "Xiangxi world" and his ideal of literature.

Keywords:Border town; Shen Congwen; literary ideal

沈从文边城语录

沈从文边城语录 导读:本文是关于沈从文边城语录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一个人记得事情太多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体会到太多事情也不幸。——沈从文《边城》 2、两人仍然划船过日子,一切依旧,惟对于生活,却仿佛什么地方有了个看不见的缺口,始终无法填补起来。——沈从文《边城》 3、翠翠在风日里张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沈从文《边城》 4、日子平平的过了一个月,一切人心上的病痛,似乎皆在那份长长的白日下医治好了。——沈从文《边城》 5、水是各处可流的,火是各处可烧的,月亮是各处可照的,爱情是各处可到的。——沈从文《边城》 6、有些人是可以用时间轻易抹去的,犹如尘土。——沈从文《边城》 7、黄昏时天气十分郁闷,溪面各处飞着红蜻蜓。天上已起了云,热风把两山竹篁吹得声音极大,看样子到晚上必落大雨。——沈从文《边城》 8、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沈从文《边城》 9、不用什么心事,心事在人生活中,也就留不住了。——沈从

文《边城》 10、雨后放晴的天气,日头炙到人肩上背上已有了点儿力量。——沈从文《边城》 11、他向各个过渡本地人打听二老父子的生活,关切他们如同自己家中人一样。但也古怪,因此他却怕见到那个船总同二老了。一见他们他就不知说些什么,只是老脾气把两只手搓来搓去,从容处完全失去了。二老父子方面皆明白他的意思,但那个死去的人,却用一个凄凉的印象,镶嵌到父子心中,两人便对于老船夫的意思,俨然全不明白似的,一同把日子打发下去。——沈从文《边城》 12、一切都是那么静寂,所有人的日子都在这种不可形容的单纯寂寞里过去。——沈从文《边城》 13、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沈从文《边城》 14、车是车路,马是马路,各有走法,大老走的是车路,应当由大老爹爹作主,请了媒人来正正经经同我说。走的是马路,应当自己作主,站在渡口对溪高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沈从文《边城》 15、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方配活到这块土地上。——沈从文《边城》

浅析沈从文“魇”系列散文的艺术魅力

浅析沈从文“魇”系列散文的艺术魅力【摘要】: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史上,沈从文的最高成就应属以湘西为题材的乡土小说的创作,然而沈从文的散文创作也同样是很有成就的。尤其是他的早期散文,更是比同期小说备受青睐,一经发表就获得林宰平、徐志摩等老一辈学者的肯定与赞赏,而其中的“魇“系列散文以其独特的创作模式代表了其散文领域的独特阶段。并以作品的独到艺术魅力展现了一个泅渡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而又深感自我迷失的生命个体形象。 【关键词】:浅析;“魇”;系列;散文;艺术魅力 沈从文先生的作品,无论是成就显著的小说,或是退而居其次的散文,从广义的方面来讲,应归属于“乡土系列”。然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其他乡土小说或散文相比,却又有着其富于个性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作品的题材、作品的创作方法以及作品的语言等几个方面。其实从沈从文散文创作的纵向发展轨迹来看,大体上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这是以其表现形式的差异而别类的。具体说来,就是二十、三十以及四十年代三个时期,但其中有一条线索却始终如一的贯穿于整个散文的创作过程,即一种对生命的原初意义的终极探究。 而在这里,我所要选取的论题内容就为沈从文先生于四十年代所创作的“魇”系列散文,在我看来,这些散文应是最能体现沈从文先生的生命本质的,因它集中体现了一种融合于他内心的惯常的“哀情”与“苦闷”。同时,“魇”系列散文亦是他于抗战爆发后,寄居云南时所作,是作者本人民族危机感的“感同身受”以及个人内心焦虑相冲突而产生精神无所皈依的产物。所以对这类散文,我们称之为“抽象的抒情”。而这与其后期的散文相比,如《湘行散记》、《湘西》等写实记闻的散文,它却并不以对地方自然与人生风貌的描写取胜,而是由对外在现实的叙写返归到对内心的烛照。但是它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对其内心的精神实质及全新的艺术探索方式有一更深刻的认识。接下来我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此系列散文的艺术魅力。 一、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创作话语 他的作品具有这样的写作特色,是与他的家庭背景及成长坏境有非常大的联系的。沈从文先生是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家人所愿,是望其成长为一位强壮威严的将军以光耀门楣。同时,在儿时的沈从文心中也似与当时的教育方式格格不入,以致他经常性的逃学,专致力于一些(按他自己的话说)无聊甚至于野蛮的事情,如逃学与同伴一同去看杀头的场面。也就是在这样一种心理的引导下,他常常将几本破旧的图书,即教科书连同装书的破竹篮一起放到土地庙的神像后

沈从文边城经典段落

沈从文边城经典段落 导读:1、美丽是平凡的,平凡得让你感觉不到她的存在;美丽是平淡的,平淡的只剩下温馨的回忆;美丽是平静的,平静得只有你费尽心思才能激起她的涟漪。 2、你脸白心好的女人,在梦中也莫忘记带一把花,因为这世界,也有做梦的男子。无端梦在一处时你可以把花给他。 3、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 4、翠翠在风日里张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 5、水是各处可流的,火是各处可烧的,月亮是各处可照的,爱情是各处可到的。 6、两人仍然划船过日子,一切依旧,惟对于生活,却仿佛什么地方有了个看不见的缺口,始终无法填补起来。 7、白日里无事,就坐在门口做鞋子,在鞋尖上用红绿丝线挑绣双凤,或为情人水手挑绣花抱兜,一面看过往行人,消磨长日。或靠在临河窗口上看水手铺货,听水手爬桅子唱歌。到了晚间,则轮流的接待商人同水手,切切实实尽一个**应尽的义务。 8、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9、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都无月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

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皆不能如期举行,故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无奇。 10、翠翠同他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11、他们生活虽那么同一般社会疏远,但是眼泪与欢乐,在一种爱憎得失间,揉进了这些人生活里时,也便同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人相似,全个身心为那点爱憎所浸透,见寒作热,忘了一切。 12、感情有时候只是一个人的事情。和任何人无关。爱,或者不爱,只能自行了断。 13、金钱可以买来名贵的手表,但买不来宝贵的时间;金钱可以买来美味的食品,但买不好的胃口。 14、这些诚实勇敢的人,也爱利,也仗义,同一般当地人相似。不拘救人救物,却同样在一种愉快冒险行为中,做得十分敏捷勇敢,使人见及不能不为之喝彩。 15、火是各处可烧的,水是各处可流的,日月是各处可照的,爱情是各处可到的。 16、蓬蓬鼓声掠水越山到了渡船头那里时,最先注意到的是那只黄狗。那黄狗汪汪的吠着,受了惊似的绕屋乱走,有人过渡时,便随船渡过河东岸去,且跑到那小山头向城里一方面大吠。 17、美丽是平凡的,平凡得让你感觉不到她的存在;美丽是平淡的,平淡得只剩下温馨的回忆;美丽又是平静的,平静得只有你费尽

论沈从文的文学理想与社会理想

论沈从文的文学理想与社会理想 摘要:沈从文的小说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身处喧嚣、冷漠、自私的城市生活中时,他依然追求人性美,于是他只能到自己的文学世界中去追寻一种近乎完美的“世外桃源”。他曾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于是他便沉醉于自己的理想国中。而在当时中国的国情下,这种乌托邦式的生活是不能存在的。于是他只能通过文学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关键词:沈从文、文学理想、社会理想 正文: 一、沈从文的个人经历与其文学理想 青年时代的沈从文,由于经常目睹发生在家乡的饥荒、暴乱与杀人越货的场景,不满湘西的黑暗统治,产生了人道主义思想,并且萌生了去城市生活的想法。据说他离开家乡的导火线是当地的几个乡绅同时看上了他,想纳他为女婿。而他为了追求自由独立的生活,摆脱既定的庸俗生活,毅然离开湘西,走向都市。 而当他真正到了城市后,越发感觉到城市的自私、市侩与腐化堕落。这一切令他感到失望。于是他又想念昔日湘西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人性美与人情美,他想用自己的笔把这种清新恬淡的生活表现给世人看,给这个日益功利的社会带去一种清新的气息。然而他又深知古老的湘西文化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他充斥着落后与愚昧。于是他不得不构筑一种理想世界以把充满人性美的生活展示给人看。 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更是以“乡下人”的固执和顽强意志去追寻充满着美与和谐的世外桃源。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他通过描写以湘西生活为题材构建的理想国赞美人性美,以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心理震撼。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建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颇有“乡土小资”的淡淡情调。他主张作家应该远离政治、远离党派,追求一种永恒的文学,也沉溺于自己的“希腊神庙”中。并希望用自己构筑的世外桃源给愈发麻木的城市人带去心灵的震撼,带给人们心灵的洗礼,召唤人们回归充满人性与人情美的社会。这也是他人道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表现。 二、沈从文的社会理想 对于沈从文的社会理想,苏雪林曾经这样做过解释:“想是什么?我看就是想借助文字的力量,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射到老态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使他们兴奋起来,年轻起来,好在20世纪舞台上与别个民族争生存的权利”。他想把这种野蛮的气质当做火焰去引燃中华民族奋斗的气焰。 追求陶渊明‘桃花源’式的和谐、美满、朴素的生活方式是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传统,从另一角度讲,也是中国知识分子逃避现实苦难和精神思索的集体无意识的长期沉淀。这种逃避带来的最大后果是它可能促使作家慢慢退守

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摘要】中篇小说《边城》创作于1934年,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作者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人。他生长在湘西沅水流域,苗、侗、土家族汇居的地方。其创作思想为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立场,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观察人生,以表现人性为主要内容,注重民族品德的重建,宣扬原始古朴的人生审美理想。他在《边城》中描写湘西男女爱情、邻里互爱等人际关系,来表现人性美,这种美是淳朴的、原生态的、至高无尚的、可尊可敬的美。以湘西小山城茶峒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作品通过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淳浓的亲情,邻里之间友爱互助、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翠翠 一、这里的山水,孕育出了茶峒人的真诚、善良、淳朴的美。 茶峒——不属于外面繁杂的世间,这儿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坐看夕阳西下,云卷云舒,聆听风抚过竹林留下的眷恋之音、鸟儿飞越河面时的倾慕之声。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边城偏于中国西部,环有武陵山、雪峰山与云贵高原,酉水等河也汇集于此。这里,没有人与人的利益争吵,没有情敌间的怒目相向,没有亲人、父子的反目成仇。有的只是人们的坦诚宽容,有的只是被世间遗忘的热情助人。

沈从文先生极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文字,?如诗如画般描绘了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勾画了大段大段极有诗意的风俗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这些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随着故事的展开,《边城》描述了河街繁华祥和的码头市井,湘西淳朴厚道,善良笃信的世道民风。 二、《边城》表现出的人性美 (一)、翠翠的人性美 首先,翠翠,这个名字在读者眼里、心里也是美的。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简单称呼,它体现了爷爷对翠翠所寄予的理想。在这里,爷爷之所以给外孙女取名“翠翠”,除了希望她富有生命力,茁壮成长而外,更希望她出落得美丽动人。平时在渡船上,如果有人对她注意时,她用大大的眼睛怯怯地盯着陌生人,作出随时都可能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当明白了面前的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她长得如她的名字那样动人、可爱。 其次,翠翠美在行为切合她的个性。翠翠有着对爷爷的那一份深深的依恋之情,所以她不愿意离开爷爷,就连上一里路远的茶峒城看热闹,也要和爷爷一起去。她不愿意让小船来陪爷爷,她要和爷爷一同撑渡船,一同歇息,一同看热闹。她是那么地毫无心机,甚至于超出了一切利害关系之上,她拉着摆渡客衣角说:“不许走,不许走!”要别人收回钱去,引来一阵阵的欢笑。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喜欢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喜欢听新嫁娘的故事;喜欢把野花戴在头上。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垌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着作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地攀引缆索,让船缓缓地过去。牛、羊,花娇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送队伍上山,站到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转船上,把船牵靠近家的岸边;有时采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她喜欢听人唱歌,

沈从文《边城》经典语录

沈从文《边城》经典语录 导读:本文是关于沈从文《边城》经典语录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人的寂寞,有时候很难用语言表达。——沈从文《边城》 2、细雨依然下个不止,溪面上一片烟。——沈从文《边城》 3、怕什么?一切要来的都得来,不必怕。——沈从文《边城》 4、大雨冲刷了一切,大雨也冲刷不了一切。——沈从文《边城》 5、一个聪明人是常常自己使自己不愉快的。——沈从文《边城》 6、日头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切莫辜负日头。——沈从文《边城》 7、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沈从文《边城》 8、有些人是可以用时间轻易抹去的,犹如尘土。——沈从文《边城》 9、等一城烟雨,只为你;渡一世情缘,只和你。——沈从文《边城》 10、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沈从文《边城》 11、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沈从文《边城》 12、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沈

从文《边城》 13、不用什么心事,心事在人生活中,也就留不住了。——沈从文《边城》 14、也许那个人永远不会回来,也许她明天就会回来。——沈从文《边城》 15、我要一个爷爷欢喜,你也欢喜的人来接收这只渡船。——沈从文《边城》 16、每一只船总要有一个码头,每一只雀儿得有一个巢。——沈从文《边城》 17、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真性情的人,想法总是与众不同。——沈从文《边城》 18、雨后放晴的天气,日头炙到人肩上背上已有了点儿力量。——沈从文《边城》 19、像我这样的女人,总是以一个难题的形式出现在感情里。——沈从文《边城》 20、洗净尘埃的田园中,爱是透明的,连惆怅也有了淡淡的暖人的情味。——沈从文《边城》 21、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沈从文《边城》 22、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沈从文《边城》 23、一切都是那么静寂,所有人的日子都在这种不可形容的单

学年论文——以《边城》为例,浅谈沈从文

以《边城》为例,浅谈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 【摘要】:作为“京派”作家的代表,沈从文在形诸笔墨时形成了一种追求生活真、善、美的艺术品格,在乡村与都市的对照中建构自己的审美天地。沈从文不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而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审视和剖析人生,抨击现代异化的人性,讴歌古朴美好的人性。他继承了“五四”时期“人的文学”的观念和“改造国民性”的传统,所坚持的是现代意义上的人性立场和文化精神。 【关键词】:京派小说乡村牧歌情调人性美人生形式文化内蕴 沈从文(1902-1988),京派小说代表作家。三十年代起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作为一名乡土文学作家,沈从文全身心投入的是一个他所熟悉的乡土世界,显示出的是为他所有的未经伪装粉饰过的东西。 沈从文出生于湖南凤凰县的一个行伍世家,身上流淌着汉、苗、土家等民族的血液,湘西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长期被歧视的历史,使他形成了特殊的气质,既富于幻想,又在心灵上积淀着沉痛隐忧。他幼年时就在家乡凤凰这片原始而古老的土壤上嬉戏玩耍。14岁从军以后,便跟随土著部队辗转于沅水流域,亲眼目睹了两岸的风土人情,绵延千里的沅江见证了他的成长。1922年当他只身进入北京这个色彩斑斓的大都市,经历逆境,目睹城里人的尔虞我诈,回想起故乡的一草一木,闭塞的凤凰小镇,醇厚的民俗风情激起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独特的乡下人的生活经历给沈从文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激发了他的灵感和智慧,也使他的小说洋溢着浪漫气息和古典情调。湘西在沈从文笔下是一个诗意的田园牧歌世界,没有现代文明的污染,民风醇厚、人性纯真,淡泊超然,散发着淡淡的忧郁。 沈从文把创作看成是自我生命意识的自由表现。他不受任何传统与理论的束缚,创作思想一任其性,艺术风格极具特色。他所营造的湘西风情画般的文学意境,使他成为中国现当代少数几个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在小说中歌颂人性的健康淳朴,叹惋人性在现代文明中的变异,崇尚自然、优美、健康不违背人性的审美情趣,“对人性美的赞美”是他始终不渝的艺术追求。沈从文的小说中质朴的语言体现了 第1页

论沈从文小说的人生态度

论沈从文小说的人生态度 桂乙雯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321004)摘要:沈从文以他独特的湘西视角展现了一幅幅纯美的乡村画卷,同时也反衬出灰暗的都市生活。对于城市和乡村, 沈从文在城市里看到了文明和堕落,在乡村里看到了纯美和落后,沈从文一直在二者之间寻找着一个平衡点,试图支撑起两种文明。因此,在他的小说中,体现着多层次的主题,城市与乡村相互杂糅,互相影响。面对不可阻止的城市化进程,沈从文在极力维护着乡土文明不被破坏的同时,也在寻求着一条和谐之路。作为京派的代表作家,沈从文在推崇湘西,批 判城市的同时,表现出对人生的追寻,在浪漫的书写中追求着和谐的生存状态,为“为人生”现实主义创作增添了一抹独特 的浪漫色彩。 关键词:和谐;沈从文;生命;悲剧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 (2012)04-0058-05 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被视为美的象征,而在这种美的背后却蕴藏着不易察觉的悲壮和凄凉,正如沈从文所说:“我因为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 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1〕一、悲剧宿命的超脱湘西,作为乌托邦的化身,承载着作者精神的寄托。在这水一般的世外桃源里,所有的人和事都被蒙上了一层唯美的光辉,人们生老病死,世代轮回,生命作为独特的存在个体展现出多样的人生态势,而每一 种人生态势都是顺着时间, 平静地向前推移,没有大风大浪般的起伏,即使有冲突,也都被特有的湘西风情淡化,继而转化为乌托邦般的和谐。然而,在这和谐的背后是一个个“生的悲剧”,可这样的悲剧却被赋予 了强烈的美学意蕴,人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升华,呈现出悲美的人生状态。 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写的是湘西边境一个名叫“茶峒”的小山城里人们的生活状况。小说由一个 老人、一个女孩和一只黄狗引出一段段故事。天保、傩送、翠翠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本是平常年轻人的平常事,但作者没有将这段感情以平常的方式圆满地结束,而是选择了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带走了爷爷的生命,天保为成全弟弟傩送坐水船到茨滩却溺水身亡、一去不回,对此,傩送充满了愧疚也驾船出走,而翠翠一直在河边等待着傩送回来。结尾,作者用“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句话留给了读 者无限的想象, 但更多的是一种遗憾。倘若傩送不回来,翠翠便会如同爷爷当年一样来回渡船直至生命的尽头;倘若回来了,结局是否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完美?我想不会。翠翠是“寄作者所企求优美、健康、自然人性的代表者,然而安静恬淡的边城生活却使她无法逃避爱情的悲剧。沈从文将他对不可知命运的忧 患意识加以诗化,把人性扭曲变形之处剪除,敷衍成悲郁的意境,将忧患与追求融合在一起。”〔2〕在《边城》 中,没有好坏善恶之分,每一个人都按既定的轨道行走,他们永远也无法跳出这样的“圈套”,命运早就为 他们安排好了结局。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从未曾想过要“跳出来”,离开“茶峒”这个地方,离开这样的生活 方式。在这里,他们是以最本真的状态呈现生活的全部面貌,死亡于他们来说是一段插曲,活着的人仍要 好好地活下去。因此,在文中,没有惊心动魄的挣扎,更多的则是含蓄哀婉的“笑看人生”,这也就冲淡了 小说本应有的悲剧性。 《边城》这部代表作品表现出了作者的创作宗旨,他并不刻意追求湘西的安宁平和,却是强调在这种氛围 中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 以及人性以最完美的方式绽放。正如短篇小说《萧萧》中的萧萧,我认为《萧萧》这部第32卷第4期2012年7月绍兴文理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 Vol.32No.4Jul.2012 *收稿日期:2012-04--30 作者简介:桂乙雯(1989-),女,江苏南京人,浙江师范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

论沈从文的报刊情缘与编辑责任

论沈从文的报刊情缘与编辑责任 李天福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现代媒介的演变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出版事业的日益繁荣,报刊杂志的兴盛发达,作家、编辑的身份聚合,对于文化思想阵地的繁衍、文学社团流派的形成、作家创作风格的影响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本文以沈从文为例,剖析现代传媒对于作家成长的重要性及报刊编辑如何践履社会责任。 一、圈内效应与四面开花 近代以来,大众传播的巨大变革使刊物成为团结同道、形成风气的核心力量。各大报刊注重凝集作家、编辑和读者,形成风格多样、追求各异的社团和流派,彰显出文学报刊对作家个体和群体成长的重要意义。同样,作家个体熟悉报刊市场,走进媒介圈,发现或培育自己的园地,成为成功的重要因素。 沈从文对此深有感触:“现代史许多举例示范作品,当时似乎即半为编辑催逼而成。……弟二十年来多数作品,也多半是徐志摩、叶圣陶、徐调孚、施蛰存诸先生主持杂志编辑时,用‘鸡毛文书’方式逼出。”[1]这段感慨算是幸福的回忆了。 众所周知,创作起步阶段,沈从文经历了无数刻骨铭心的投稿辛酸。其中包含诸多的因素制约,如不熟悉白话文法和新式标点、不熟悉投稿门道、不了解办刊宗旨及作品形式和内容的缺陷,等等。《一封未曾付邮的信》记录了初学写稿和投稿的不得已经历,《〈第二个狒狒〉引》表达了写作及投稿起步的艰辛与不易。 其实,沈从文对投稿诀窍并非一无所知。他也曾不忘附加一封谦卑的书信向编辑求助,也曾对《晨报副刊》的宗旨和编辑方针进行研究,并采取集中投稿的方式以求接近,但终未得到首任主编孙伏园的赏识反而遭到嘲讽。这让沈从文的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并使他多年以后还难以释怀。 沈从文的幸运在于遇上了一个文学至上的时代,遇上了一批惜才爱才的大家。郁达夫冒雪看望并相助的佳话早已广为传颂,胡适去酉西会馆探望并为其推荐作品的故事却鲜为人知。北大教授林宰平襄助,并向徐志摩、闻一多等推荐,也给了沈从文极大的动力。徐志摩接任《晨报副刊》后,沈从文更是迎来了投稿生涯的春天。 沈从文不断融进媒介圈,结识了一大批著名作家、编辑、学者,作品随后陆续发表在《晨报副刊》、《京报·民众文艺》、《语丝》等刊物。1925年,是沈从文的首个丰收年。这一年,

沈从文边城经典段落

沈从文边城经典段落 1、美丽是平凡的,平凡得让你感觉不到她的存在;美丽是平淡的,平淡的只剩下温馨的回忆;美丽是平静的,平静得只有你费尽心思才能激起她的涟漪。 2、你脸白心好的女人,在梦中也莫忘记带一把花,因为这世界,也有做梦的男子。无端梦在一处时你可以把花给他。 3、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 4、翠翠在风日里张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 5、水是各处可流的,火是各处可烧的,月亮是各处可照的,爱情是各处可到的。 6、两人仍然划船过日子,一切依旧,惟对于生活,却仿佛什么地方有了个看不见的缺口,始终无法填补起来。 7、白日里无事,就坐在门口做鞋子,在鞋尖上用红绿丝线挑绣双凤,或为情人水手挑绣花抱兜,一面看过往行人,消磨长日。或靠在临河窗口上看水手铺货,听水手爬桅子唱歌。到了晚间,则轮流的

接待商人同水手,切切实实尽一个**应尽的义务。 8、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9、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都无月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皆不能如期举行,故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无奇。 10、翠翠同他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11、他们生活虽那么同一般社会疏远,但是眼泪与欢乐,在一种爱憎得失间,揉进了这些人生活里时,也便同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人相似,全个身心为那点爱憎所浸透,见寒作热,忘了一切。 12、感情有时候只是一个人的事情。和任何人无关。爱,或者不爱,只能自行了断。 13、金钱可以买来名贵的手表,但买不来宝贵的时间;金钱可以买来美味的食品,但买不好的胃口。 14、这些诚实勇敢的人,也爱利,也仗义,同一般当地人相似。不拘救人救物,却同样在一种愉快冒险行为中,做得十分敏捷勇敢,使人见及不能不为之喝彩。

沈从文《边城》浅析

乡土乌托邦的陨落与重塑 ——浅析沈从文《边城》 [摘要]沈从文的湘西系列乡土小说源于他对故乡的怀念和都市生活的压力,他提取出湘西净土去构建与现实人生遥遥相对的理想宫殿。故乡湘西收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使他的代表作《边城》在营造美好和谐的世界,展现的人性人情之美的同时,也展现了美好世界背后的不和谐因素。 [关键词]湘西故土乡土乌托邦人性美矛盾 引言 《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也是其所构筑的湘西世界的核心之作。关于这部小说的创作动机,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1] 一、都市与乡土的双重失意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始于二十岁左右。在这个时期他离开家乡来到北京,作为一个“安土重迁”的民族一分子,作为一个长期在这文化氛围中所养成的热爱故土、对家乡有着母亲般依恋的人来说,远离家乡无疑是一种痛苦,而这痛苦又往往会随着时间的迁延和知识的增多日益加重,同时引起儿时的许多美好、附着层层神奇光圈的回忆。而同时都市生活环境对彼时的他也形成了一种极其深刻的心理压力。他从遥远的湘西来到北京,是为了寻找“理想”。但是,理想中的北京却对他这个“乡下人”板起了无情的面孔。

大学他考不起,而无事可做的都市使他只能借住在同乡处。[2] 于是,这一切使早年的沈从文更加怀念儿时的湘西,以极其清新的格调和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他的家乡湘西沉水流域那块偏远山乡的风土人情,提取出与都市生活风尚截然不同的道德范畴,回忆着早年家乡的生活,并且把这种记忆当作自己心目中美的典范来尽力表现,希望把家乡的美事、美景、美人及其命运,尽数展现在读者面前。一来是对城市文明的一种对抗,二来也以此安慰自己的一颗漂泊异乡的心。 而1934年1月,由于母亲病重,沈从文放下只写了一章的《边城》,再一次踏上了阔别了十八年的故土,千里归乡路途的所见所闻,使沈从文倍感悲凉,心里像压了一块沉甸甸的巨石,一份浓重的乡土悲悯感浸透了全身:“一入长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的人情美,几乎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的庸俗人生观……‘现代’两字己到了湘西,可是具体的东西不过是点缀都市文明的奢侈品大量输入。” [3]这全不是十多年来沈从文魂牵绕的湘西!回忆里的湘西故土是经过自己情感净化升华的净土,十多年来都市“文明”所造成的精神重压,使早年曾令沈从文苦痛过的故土也曾带有一丝甜蜜,沾染着一缕生机活泼的野趣,而这次返乡,一入沉水,眼前的景象立即将自己从想象中的田园乌托邦拉回到现实的家园。 由此,沈从文的理想都市与乡土乌托邦接连陨落。 二、重塑人性的神庙 双脚触碰到这片现实中的热土,沈从文感到刻骨铭心的痛楚,同时作为一个湘西忠诚的儿子,他也感到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这再来的春天……我明白我不应当翻阅历史”。[3]沈从文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不应该再去津津乐道儿时的故土,应该喊出这块土地长期受压抑的痛苦,为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寻找一块新的家园,让他们在“过去”与“当前”的对照中明白自己的处境,唤起正直朴素的人性美对未来发展的适应。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和早年表现“地域故土”的乡土小说一样,《边城》大肆渲染了显然是以湘西为原型的边地风物和习俗。在边城世界中,山水是优美的,灵动的。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

沈从文《边城》赏析

沈从文《边城》赏析 《边城》,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问世已经七十余年了,一读再读,令人回味无穷。可以这样说,《边城》是一首牧歌,亦是一首挽歌,表现了沈从文美丽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边城》是一首抒情诗,亦是一幅风俗画,展现出了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亦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景,所体会到的人情。 小说开篇简单的介绍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湘西边境上名为“茶峒”的小山城,然后引出了故事的主角——翠翠,一个与爷爷相依为命的女孩。在这民风淳朴的小山城里,还生活着其他的人,如天保,如摊送,这两个小城优秀的青年,亦是这篇小说不可缺少的角色。翠翠,这个故事的主角,一个完全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的清纯少女,天真善良、温柔清纯不带一点儿世俗的尘滓。她常听爷爷讲父母的故事,对爱情亦有了一份朦胧的向往;她喜欢二佬的歌声,期盼再次听到,却久候不至,心中充满落寞和惆怅。这少女应该拥有的心境与情态,在沈从文笔下,被细腻的描绘出来了,在平凡的生活中有她自然似的哀与乐。而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如爷爷,沈从文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他敦厚朴实、恪尽本分的性格特征,还有他对孙女的深厚的爱,同时我们也能感觉到他的身上有一份摆不脱的沉重、孤独和寂寞。 天保与摊送都爱上了翠翠,所以他俩决定用歌声“决斗”,天保知道自己不是弟弟的敌手,便决定离开,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了那份浓厚的诚挚的手足之情。 翠翠、爷爷、天保兄弟,他们有着各自的喜与乐,甘与苦,这篇小说中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翠翠的天真善良并带有淡淡的忧愁,翠翠与爷爷之间纯朴的祖孙之爱和天保与摊送之间诚挚的手足之情,构成了自然纯朴的人性美。 《边城》不仅以典型人物向人们展示了人性之美,而且在沈从文的笔下,我们也能看到湘西边境小城的美丽风景。全文大概有二十几处对景物的描写,但并非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结合了人物的想法或对话。在每一情节发生变化或结构进入下一阶段时,便会以景物的变化来作为预示。此外,这篇小说景物描写的最大特点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即是对大自然中生存的人类的描写,追求一种优美、和谐的意境,在景物中体现一种自然人格,亦是人性美的体现。 一篇好的小说,要有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而这一切的载体,就是语言。汪曾祺对沈从文的语言的有一段评价:“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象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而《边城》当此评价表现在描写中语言的“恰如其分”。 《边城》没有不以曲折的情节取胜,而是以语言创造如诗般的意境,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既然能创造诗般的意境,它的语言自然是富于诗意的,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例如:“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这句话将“黄昏”拟成人,就像翠翠一样,温柔,平静。这样的语言让人很自然地将自然景物和人做了对比。在语言中展现人性的美。《边城》的话语是自然的流露,在人物的对话中展现很“生活化”的一面。例如:“翠翠,爷爷不在了,你将怎么样?”爷爷对翠翠的担心和期望尽现其中。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总之,我们看到的《边城》,是一篇语言自然流畅,写景优美舒展,令人回味无穷的抒情乡土小说。 典型的人物,美丽的风景,诗意的语言,是《边城》的魅力所在。沈从文以细腻的笔法为我们呈现的是一卷世外桃园的画卷,展示了人性之美,风情之美。 然而,这却是一篇悲剧,死亡在文中不断出现,先是翠翠父母的为爱自杀,造成祖孙相依,翠翠心中的孤寂,然后是天保的意外死亡,间接导致了翠翠失去滩送,最后是爷爷的去世,翠翠变得孤独无依,令人顿感凄凉。但是最令人悲哀的却是翠翠与滩送间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解娅婷

学生姓名:解娅婷 用户名:xieyating 所属教学服务中心:云南省昆明市广播电视大学 指导教师:吴新苗 提纲: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 一、引言 1.提出中心论题: 沈从文的小说是作家理想、希望和追求的具像化。他的湘西世界不再是个人情感的承载物,而是整个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承载物。沈从文用他抒情般的笔调和诗化般的语言,勾勒出了湘西优美的风物、人情画卷,通过以《边城》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渗透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他的视野里发现了整个人类,在河流中映见出整个人生。一种崭新的,更庄严些与透入些”的对现实的掌握和解释在他心里涌动,一种通向“新的真实”的文学形式和内容在呼之欲出,并使当时的沈从文相信,终其一生也未必能完成这项伟业。 2.说明写作意图: 沈从文以湘西世界为基点发现了淳朴、自然、美、善的人性,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来阐释这种本真自然的人性虽然美丽却又是简陋的。从沈从文话中与无数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他的很多作品的根在于那个沉思中的时代、那个独具特色的湘西地域和那永远也奔腾不息的浩荡沅水所蔚成雍雍大气的沅水文化,这种独特的、地域的、民族的、个性化的文化意蕴成为了沈从文小说的生命之根。 二、本论 (一)沈从文小说中的文化内涵与外延 1.沈从文小说中的文化内涵 2.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湘西文化 (二)沈从文小说《边城》中乡土情结的文化背景 (三)沈从文小说中人性美的文化探索 (四)沈从文小说文化内蕴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三、结论 沈从文大量的小说提供了自己的作品系统——一个独立自主的艺术世界。他自觉地使自己的创作既从“五四”流行思想的影响下脱出,又由30年代的普遍空气中脱出。这种“独立性”却同时给他带来了损害。“五四”彻底反封建的民主要求(包括“个性解放”的要求),30年代联系于社会革命运动的关于阶级对抗的思想,都是使现代文学获得其“现代特性”的东西。沈从文在创作中避免社会历史判断,却不能不使他的作品包含着、体现着某种社会历史判断,这在他的创作中,也许是一种更深刻也更难以摆脱的矛盾吧。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有可能发现并肯定沈从文作品中真正的“现代性”所在,他的文化思想的价值所在。在我看来,这就是他关于人的改造的思想——沈从文的创作中最基本的、最富于积极意义的思想。他在“湘西世界”中寄寓的,经由城市世界与湘西世界的反复对照而显示的改造民族性格的思想,正属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主题之一,也是现代中国思想史的重大命题。在这一方面,沈

论沈从文的

论沈从文的《边城》 内容摘要:《边城》是沈从文描写歌颂人性美的湘西小说中最优秀的代表作。 书中有爱情的曲折和人事的纠葛,同时也讴歌边城人民朴素正直、善良忠诚的人性美、人情美,展现一种自在自为的人生形式,借以寄托重塑民族性格的审美理想。 关键词:人性美、乡土气息、湘西世界、理想化

目录: 一、《边城》中的湘西世界 (3) 1、《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 (3) 2、浓厚的悲剧意识 (3) 3、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作者把一对男女自由恋爱的故事处理成悲剧,以次引起读者对“美”的毁灭的深沉思考。 (3) 二、《边城》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4) 1、美丽的湘西世界,山美水美,这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4) 2沈从文的人性美 (4) 三、《边城》艺术表现上鲜明独特的个性 (5) 1、作者以诗意抒情的笔调营造了情景交融的诗情画意的意境,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5) 2、文中的语言简洁质朴,清新纯真,深沉蕴藉。 (5) 1、作者的创作灵感。 (6) 2、民风民俗的刻画,渗透着理想化的色彩 (6)

正文 一、《边城》中的湘西世界 1、《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 (1)这里人性皆真、善、美。人人勤劳,为他人作奉献。如老船夫忠于职守,对过河人分文不收,实在难却的则买了烟茶再招待乡亲。 船总顺顺虽是富人,但常常体恤穷苦人,老船夫死后,他资助并组织安排料理丧事。商客、妓女等各式人均待人以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加上美丽的自然环境,俨然是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 (2)集中表现“边城”世界人性美的,是发生在这里的一个爱情悲剧,这个故事也同样建立在人性思想的基础之上。船总的两个儿子天 保、傩送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而翠翠却是心属傩送。 天保求婚未成,失望之下驾船外出而以外溺水而死。船总在大儿子死后,一时未答应傩送娶翠翠的要求,使傩送与其父发生争吵而远走他乡。这种种的“不巧”,使翠翠与傩送的爱情终成“善”的悲剧。天保与傩送,对翠翠展开自由竞争,未伤同胞之情。作者所表现的似乎是一个“谁也没有错”的悲剧。 2、浓厚的悲剧意识 以翠翠为中心人物的恋爱悲剧,其实并非完全是“谁也没有错”的悲剧。苗、汉两个民族婚俗的对立与矛盾,是悲剧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苗族的婚俗,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成婚。傩送以“马路”求婚,是苗族的习俗。他相信唱山歌能使翠翠心领神会。所谓“车路”,是汉族的婚俗观念。这种观念在作品中通过天保及其父得以表现。两种婚俗观念冲突的结果,使热恋中的翠翠与傩送生生分离。 3、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作者把一对男女自由恋爱的故事处理成悲剧,以次引起读者对“美”的毁灭的深沉思考。 茶峒地区历史上过着原始、自由自在的牧歌生活。20世纪20年代国民党实行黑暗的统治。非人性、非人道的现实生活,为满目疮痍的现实

精选沈从文的所有经典语录美文句子摘抄

精选沈从文的所有经典语录美文句子摘抄 1、我一生从不相信权力,只相信智慧。——沈从文 2、船是只新船,油得黄黄的,干净得可以作为教堂的神龛。我卧的地方较低一些,可听得出水在船底流过的细碎声音。前舱用板隔断,故我可以不被风吹。我坐的是后面,凡为船后的天、地、水,我全可以看到。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我快乐,就想应当同你快乐,我闷,就想要你在我必可以不闷。我同船老板吃饭,我盼望你也在一角吃饭。——沈从文《湘行散记》 3、凡是我用过的东西,我对它总发生一种不可言说的友谊,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沈从文《湘行散记》 4、二十年前澧州地方一个部队的马夫,姓贺名龙,一菜刀切下了一个兵士的头颅,二十年后就得惊动三省集中十万军队来解决这个马夫。谁个人会注意这小小节目,谁个人想象得到人类历史使用什么写成的!——沈从文《湘行散记》 5、在这一段长长岁月中,世界上多少民族皆堕落了,衰老了,灭亡了。这地方的一切,虽在历史中也照样发生不断的杀戮,争夺,以及一到改朝换代时,派人民担负种种不幸命运,死的因此死去,活的被逼迫留发、剪发,在生活上受新朝代种种限制与支配。然而细细一想,这些人根本上又似乎与历史毫无关系。从他们应付生存的方法与排泄感情的娱乐上看来,竟好像今古相同,不分彼此。这时节我所眼见的光景,或许就与两千年前屈原所见的完全一样。——沈从文《箱子岩》 6、学贸易,学应酬,学习到一个新地方去生活,且学习用刀保护身体同名誉,教育的目的,似乎在使两个

孩子学得做人的勇气与正义。——沈从文《边城》7、这并不是人的罪过。诗人们会在一件小事上写出整本整部的诗,雕刻家在一块石头上雕得出骨血如生的人像,画家一撇儿绿,一撇儿红,一撇儿灰,画得出一幅一幅带有魔力的彩画,谁不是为了惦着一个微笑的影子,或是一个皱眉的记号,方弄出那么些古怪成绩?翠翠不能用文字,不能用石头,不能用颜色把那点心头上的爱憎移到别一件东西上去,却只让她的心,在一切顶荒唐事情上驰骋。她从这分稳秘里,常常得到又惊又喜的兴奋。一点儿不可知的未来,摇撼她的情感极厉害,她无从完全把那种痴处不让祖父知道。——沈从文《边城》8、黄昏时天气十分郁闷,溪面各处飞着红蜻蜓。天上已起了云,热风把两山竹篁吹得声音极大,看样子到晚上必落大雨。——沈从文《边城》9、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沈从文《边城》10、大老何尝不想在车路上失败时走马路;但他一听到二老的坦白陈述后,他就知道马路只二老有分,自己的事不能提了。——沈从文《边城》11、照规矩,一到家里就会嗅到锅中所焖瓜菜的味道,且可见到翠翠安排晚饭在灯光下跑来跑去的影子。——沈从文《边城》12、这办法决定后,老马兵以为二老不久必可回来的,就依然把马匹托营上人照料,在碧溪岨为翠

浅析沈从文小说

浅析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美的融合 汉语言文学(师范)2010级3班彭鹰侨20100532118 [摘要]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的小说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本文以两个分论点:一是湘西的淳朴风情造就了《边城》,二是理想的建筑——“人性”美。阐述沈从文的《边城》中风情美与人性美的融合。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风情美融合 一、关于文本的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988年病逝于北京。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二、论述小说《边城》中人性美与风情美的融合 1、湘西的淳朴风情造就了《边城》开头第二段:“小溪流下去,绕山咀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小溪宽约廿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明丽的图画。故事就在这样纯净的环境中展开,又怎能让它不美呢?湘西是一个既美丽又梦幻的地方,就如同是许多年前、不知是初夏还是早春的一天、从湿漉漉的小巷中走向河边的那位梳着又黑又粗长辫子的清纯少女。所以,沈从文理解的湘西、亦或是他心灵深处的湘西,永远是那个穿着碎花布上衣晃动着渐渐远去的鲜活背影。凤凰,曾被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称为是中国两个最美的小城中的一个。在许多没去过那里又好幻想的人的心里,总是对它寄予了无尽的想象。的确,凤凰很美。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湘西的这座小城,让许多人梦萦魂牵。它是先生的故乡,先生满怀情地深倾注于这片神奇的土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凤凰淳朴的民风与古老文化,造就出民国初年内阁总理熊希龄、著名作家学者沈从文、著名土家族画家黄永玉,他们都是从凤凰这座古朴的小城中走出去的。 沈从文的凤凰——老街青石板铺就的巷道还在,街两边开设了许多卖工艺品的店铺。沈从文先生的故居,就坐落于老街中营街的24号。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出生在湘西古城凤凰县的这条老街。清秀而古雅的沱江穿越而过,沿沱江岸边的古老的吊脚楼陪伴沈从文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重峦叠翠的南华山耸入云天,像母亲的怀抱一样,成为沈从文的情结。在湘西的另一座小城——花垣县的茶峒乡有这么一条河,这条河清澈幽静。它与沱江相比,水显得更加绿,一见之下,任何人都会喜欢它。茶峒是个小镇,沈从文从凤凰出走后曾在此住过几天。镇子建在河边,部分民居沿河岸而建,长长地直达渡口,依然是湘西常见的吊脚楼。这里是川、湘、黔三省交界点,茶峒这边归湖南,对岸的小镇叫洪安,属四川秀山,上游百米处有座大桥,桥的南面归贵州。河滩上有一片沙洲,以前称作“一脚踏三省”的地方,老百姓叫它“三不管”地区,如今已划归洪安管了。以前四川秀山的人,年轻时因躲抓丁跑到茶洞这边来安了家,成了湖南人。所以在他们口音里少湖南味道,多四川腔调。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