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案】8论教养

【精品教案】8论教养
【精品教案】8论教养

论教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掌握“贸然、疲惫不堪、自持”等字词的音形义。

2. 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 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

2. 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作者的观点,学会做一个真正有教养和优雅风度的人。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大家都知道,有教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不过,每个人对教养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那

么,在著名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德米特里?利哈乔夫的眼里,怎样才能算是有教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论教养》这篇文章,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自主预习

1. 背景资料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是20世前苏联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大学学

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从1946 —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

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2. 检查预习

(1 )订正字音

贸然(m e)疲惫不堪(k 01)大发雷霆(t mg)涵养(h cn)恕我直言(sh u)

自吹自擂(I百)恪守(k e)允诺(n u b)自持(ch i)汲取(j i)矫揉

造作(ji e)扭捏

(ni e)

J原处(ch u)L 处境(ch t)1(2)词语释义箴言(zh en)

教书(ji 0o)

教养(ji '

嚼(ju e)

困难(nd)

灾难(n e)

絮絮叨叨(x u)

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漠:冷淡。

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随,任凭;欲,想要。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对众多事例进行了比较、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

2. 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2段):开门见山,弓I入论题。

第二部分(3-12段):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论说什么是“有教养”。

第三部分(13-18段):通过列举事例和现象,论证什么是“优雅风度”。

(二)研读分析

1. 突破重难

(1)第5-10段主要论述了什么?这几段的论述有什么共同点?

答案示例:第5-10段主要从反方面论述了没有教养的表现。这几段的论述都是先假设一个人在外面的表现彬彬有礼,但是在家里却表现的不尊重家人。在对比中反映了一个人怎

样才算有教养。

(2)作者在论说“风度”时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首先由谈论“风度”的书籍谈起,提出待人接物的问题,然后批驳错误的观点。接着解说风度的缘起。接着列举有风度的现象,论述优雅风度遵循的准则。最后得出结论::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才能保持优雅的举止。

(3)举例说明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

答案示例:①举例论证。本文的5—10段,17段都进行了集中举例论述。 5 —10段集中

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17段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这些例子都鲜活地证明了怎样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

②对比论证。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方法。5—10段每一段都是通过假设、对比,列

举了没有教养的表现,体现了没有教养的具体指向。第二部分的两层也是前一层为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对比起来,更能体现真正的教养。

2. 写法探究

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有哪些?

答案示例: _______ 要表现一一“优雅风度”,其中贯穿着作者的基本见解:教养的本质是尊重。作为一片写给青少年的“书简”,文中有探讨问题的逻辑和推论,又有大量生动的事例,加上精辟的观点和格言式的句子,弓I人深思,值得反复咀嚼、品味。

(2)方法多样,论证有力。举例论证:本文的5—10段,17段都进行了集中举例论述。

5—10段集中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17段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这些例子都鲜活

地证明了怎样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对比论证: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方法。5—10段每一段都是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表现,体现了没有教养的具体指向。

第二部分的两层也是前一层为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对比起来,更能体现真

正的教养。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有教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做到有教养。相信作者的观点一定给了大家许多启示。当然,大家对于教养一定也有许多自己的看法,

下可以继续探索讨论。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向作者学习,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论教养》教案

《论教养》参考教案 备课时间:2018.9.4 授课时间:2018.9.1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贸然、疲惫不堪、自持”等字词的音形义。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作者的观点,学会做一个真正有教养和优雅风度的人。 教学重点: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教法:自读法、朗诵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俄罗斯的20世纪,被称为利哈乔夫的世纪。利哈乔夫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俄罗斯民族的良心”,被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称为是“唯一没有污点的人”。20世纪的俄罗斯风云变幻,许多权柄在握、不可一世的人物,来去匆匆,成了时代的过客,唯独德米特里·利哈乔夫的名字屹立不倒。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良心”作家的一篇文章——《论教养》。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恪.守(kè) 箴.言(zhēn) 自吹自擂.(léi) 允.诺(yǔn) 妨碍.(ài) 矫.揉造作(jiǎo) 愚蠢.(chǔn) 尴.尬(gān) 絮絮叨.叨(dāo) 积淀.(diàn) 谚.语(yàn) 大发雷霆.(tíng) (2)解释下面的词语。

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 涵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 恪守:严格遵守。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把弯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弯。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箴言:劝诫的话。箴,劝告、劝诫。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唠叨。 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堪,能忍受。 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2.作者链接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苏联学者,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入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1946年至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第二部分(2-17):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说明论题。 第三部分(18):再次强调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做一个有教养、有风度的人。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交流点拨】①教养首先应该体现在家里;②要有优雅的风度。

24 卖油翁 省优获奖教案

《卖油翁》教案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欧阳修的文学常识。 2、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 3、能根据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复述故事情节。 4、感受两个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 【情感目标】 由人及己,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并引导学生领悟文言的魅力。 【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德育渗透】 体会课文中描写的人物的品质,虚心请教,不骄傲不自满。 【重点难点】 重点:①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词义、句义。②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①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②理解本文揭示的道理及由课文生发的问题。【课时安排】1课时 【互动设计】 1、通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故事中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3、理解课文揭示的道理,组织学生讨论。 4、学生自导自演,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展示。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步骤】 一、导入设计: 师问:哪位同学能说出以“百”字开头,形容人箭法非常高明的成语? 生答:百发百中,百步穿杨。 师引:“射”是古人常说的“六艺”之一,也是古人非常推崇的一种技能。但在那时却有一个人不以为然,甚至不屑一顾,这个人是谁呢?(生:卖油翁)今天我们就学习《卖油翁》这篇课文,一同来看个究竟。 二、走近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即藏书一万卷、藏金石拓片一千件、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醉翁一人),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和曾巩)之一。 他是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为文以韩愈为宗,倡导写平实朴素的古文,创立了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为北宋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是一位有着多方面文学才能的作家,在散文、诗、词、史传方面自成一家,留传后世的有《六一诗话》、《欧阳文忠公文集》。 三、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师范读课文,正字音,正断句。 2、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断句及节奏。 3、分角色朗读(先小组中分读,然后请学生自由分角色朗读)。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论教养》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第8课《论教养》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一、作者简介 利哈乔夫(1906—1999),苏联学者、作家。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大师,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著作有《善与美书简》、《俄罗斯思考》等。 二、相关资料 1928年,利哈乔夫因在一次学生组织的研讨会上质疑了苏联政府简化俄语字母表的改革,被关人集中营。四年的集中营生活,利哈乔夫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他在那里搜集民俗材料,调查囚犯的黑话,他的第一部著作就写于狱中,题为《罪犯的纸牌游戏》。他研究古罗斯文化,是苏联古罗斯文化研究的泰山北斗。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三、理解词义 1.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2.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过度劳累。 3.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 4.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大声斥责。 5.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漠,冷淡。 6.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7.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8.贤达:有才能、德行和声望的人。 9.恪守:严格遵守。 10.自持:控制自己的欲望或情绪。 11.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把弯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弯。 12.扭捏作态:具有矫揉造作或夸张的性格;也指不是天然或自然的。

13.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唠叨。 14.随机应变:指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②):引出论题——什么是教养。 第二部分(③-12):列举了“无教养”和“有教养”的种种表现,点明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第三部分(13-18):指出“优雅风度”是有教养的重要表现,号召人们把保持优雅风度的做法付诸实践。 五、问题解疑 1.从文题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本题运用议论文标题作用分析法。“论”,“论说,议论”,表明了文章的体裁是议论文;“教养”是“论”的内容,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文题表明了文章的体裁和主要内容。 2.文章第①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开头段(句)作用分析法。开门见山,引入论题,指出良好的教养的三个来源——家庭、学校和自身。 3.第③自然段中,作者说“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又说“倒是愿意就某些想法跟读者交换意见”,是否矛盾?你是如何理解的? 不矛盾。“不敢贸然”是作者谦虚、谨慎的表现;“愿意交换意见”是作者的诚恳态度。作者这样说,既表现了他谦虚谨慎的文风,又在情感上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家里对此,你怎么看? 同意作者的观点。假如一个人在家里对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的所作所为都缺乏教养的话,很难相信他能在其他地方做出有教养的举动。所以,作者的观点是正确的。 5.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无教养”的行为,是人人痛恨和鄙视的,“有教养”的行为是大家敬佩和赞扬的。作者在文中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是为了引起读者的重视和思考,起强调和突出的作用。这样的写作顺序,使作者的

国家安全教育课 教案

七年级下道德与法治导学案 第七周第2 课时编号:13

相关资料: 据央视网消息,根据我国最新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规定,今年的4月15日是我国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之所以设立这一教育日,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全社会民众的国家安全意识,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利益。2014年11月1日,我国还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这部法律对于开展反间谍工作,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黄宇,生于1974年7月28日,四川省自贡市人,计算机专业,曾在某涉密科研单位工作。 向境外间谍机关提供15万余份资料,其中绝密级国家秘密90项,机密级国家秘密292项,秘密级国家秘密1674项,对我国党、政、军、金融等多个部门的密码通信安全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黄宇,看上去貌不惊人,原本是某涉密科研机构的一名普通职员。然而他却从28岁开始,向外国间谍机构出卖情报,数量之大,范围之广,涉密之深令人震惊。 黄宇从一个普通小职员,变身成为大间谍,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那么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 1997年7月,23岁的黄宇毕业后进入一家涉密科研所工作,于2004年离职。善交际、贪玩、爱慕虚荣、不守规矩,是很多同事对黄宇的印象。由于他的能力平平,加上工作态度不端正,因此5年中他换了三个部门,但业绩始终靠后。按照单位末位淘汰制的规定,黄宇将被解职。他所在的单位承担了我国相关密码的研发工作,具有高度保密性。黄宇对自己被解职心怀不满,竟然将国家机密出卖给境外间谍机关。 以手中私自留存的保密资料为筹码,黄宇与某境外间谍机关搭上了关系,2002年的一天,黄宇在网上向该间谍机构发了一段留言。很快,黄宇便收到了对方的答复:收到你给我们的留言,请于2002年6月某日到东南亚某国酒店大堂,到时候就会有人与你前来街头。黄宇如约而至,他将3份保存在优盘的有关军用保密机的电子文档拷贝给了对方。双方确定,第二天原地再见。再次见面时,对方表示黄宇提供的资料非常有价值,希望进一步合作,每月工资5000美元,还当场支付了1万美元奖金。 在金钱的诱惑下,黄宇成了一名为境外间谍机关效力的间谍。他还表示,愿意为对方至少工作五年。此后,黄宇对外谎称自己在一家深圳公司驻四川办事处工作,每年还要常到国外开会,以此掩护自己的间谍身份。就在第一次出卖情报三个月之后,黄宇又和境外间谍机关商定好,在香港进行第二次会面。 这一次,黄宇带去了更多更新的涉密资料,也换来了更多的金钱。 2003年1月,黄宇和对方在东南亚某国第三次见面。对方一共来了5个人,可见对黄宇的重视。他们对黄宇进行了全方位的间谍培训。在后来的几年里,黄宇以每年至少出国两次的频率,陆续将窃取的机密出卖给了境外间谍机关。 通过出卖情报,黄宇获得了大笔间谍经费。因为怕暴露巨额外汇的来源,因此每一次他都会找做地下换汇生意的刘某,把外汇兑换成人民币,总共大概七十多万美元。钱越来越多,黄宇也开始了花天酒地的生活。为了笼络关系,掩盖自己的间谍行为,他还利用外国间谍机构提供的经费邀请过去的同事、亲友免费到东南亚、港澳等地旅游、赌博。不过,每一次出游黄宇都会神神秘秘地单独行动一两天。原来,他是用旅游做幌子,而真正目的是和境外间谍机关会面。 黄宇知道自己的价值就在于不断向境外间谍机关提供秘密情报,但是离职时的存货已经基本没有了。他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秘源。过去的老同事闻某,成了他的目标。

《论教养》 教学设计

8* 《论教养》教学设计 广水市骆店镇中心中学晁莹 【教材解读】 《论教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属于修订后新增的篇目。本单元是议论文单元,第6课《敬业与乐业》谈的是对人生的态度。通过第6课的学习,学生学习了议论文的三要素及论证方法,为第8课《论教养》的学习打下了理论基础。 《论教养》是20世纪俄罗斯的作家利哈乔夫的作品,是围绕“什么是真正的教养”这一道德论题展开的议论文。作者列举了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各种行为表现,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本已司空见惯的行为重新审视与思考。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将“有教养”和“无教养”的表现比照着呈现出来。学生读后恍然大悟,原来生活中的诸多令人不悦的言行,竟是教养与风度的缺失而造成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在文章的正确观点的引导下,最终达成德育目标“努力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列举的事例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强的针对性;表达的观点关乎着人们的道德行为,对社会生活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 【设计思路】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中成长、发展,并实现自我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以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开展教学。在分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每个小组要组合各个能力层次的学生,兼顾男、女生的性别搭配。根据学生的能力安排难度适当的学习任务,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论教养》是一篇自读课文,语言平实、内容生活化。学生完全可以按照导学案的引导,通过自学完成“自我研学,生成新知”这一教学环节。在教授本课前,布置自学任务,扫除生字词障碍,并通

《力》省优获奖教案

力 —新授课 ★整体设计说明★ 本节课由生活中常见的力学现象引出力是什么的问题。然后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进一步认识力,明确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明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最后介绍力的三要素,明确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 ★教材分析★ 本节课由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五部分组成。这些内容是初中力学的基础,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重要性可见一斑。 ★教法建议★ 本节课的内容丰富,力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教材强调从力的作用效果去认识力、感受力,从而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因此要围绕“力的作用效果”这个中心组织教学。同时,让学生根据所熟知的生活中的事实,列举相关实例,充分利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去上好这节课。 ★学情分析★ 力学教材中很多内容学生已具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教学是有利的。但实践又证明,学生在学习力学时,头脑中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特别是关于力的概念以及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如:1.只有有生命的人或动物才能施加力,或认为只有某些物体才能施力;2.力的作用是单方面的,如认为“地球吸引人,人不吸引地球”;3.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4.只有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才能运动等。这些已具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加上初中学生的辨识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也给力的概念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学法指导★ 阅读法、事例法,学生结合了生活经验后会有大量的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所以完全可以通过学生举出例子来进行分析进而推出力的三要素,并结合光线的处理得出力的示意图这一处理抽象概念的方法。力学的知识看似比较容易掌握,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总是会出现一些小的失误,因此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论教养

【授课内容】《论教养》【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重点) 2.理解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难点) 3. 理解教养的内涵及教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养,是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关于“教养”,中国古时《三字经》就提到了,指的是人从小就应该习得的一种规矩,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态度。今天我们学习利哈乔夫的《论教养》,进一步理解教养的核心内涵以及学习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提示】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关注,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奠定基础。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抓住议论性的句子,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2.小组讨论。 给课文划分层次,理清作者思路,理解议论文结构的一般特点。 明确:第一部分(1—2):开门见山,引入论题——良好的教养。 第二部分(3—12):把有无教养的表现进行对比,指出教养的思想核心是尊重他人。 第三部分(13—17):剖析优雅风度,指出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 第四部分(18):总结全文,点明我们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理解内容和段落之间的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段落之间的关系,句子的含义,本文的语言风格。 1.细读1—2段,思考第1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直接引入论题——教养,用递进复句强调,“良好的教养”的养成更主要的是“得之于自身”,为下文的论述张本。 2.速读3—12段,思考以下问题。 (1)第3段有什么作用?明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说一说第4段与5—10段之间的关系。明确:总说与分说的关系。 (3)有无教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明确:是否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4)作者列举了有教养的人的哪些具体表现? 明确:不自吹自擂;珍惜别人的时间;重承诺;稳重随和。 (5)4—10段先谈“无教养”的例子,11—12段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把有无教养进行对比,是非曲直不言而喻,引人深思,也启迪了人们在生活中应如何做到有教养。 3.速读13—17段,思考以下问题。

国家安全教育日教案设计

国家安全教育日教案 ---------国家安全,就在你我身边 三(4)班宋春艳 今年4月15日是新国家安全法实施以来的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一起讲一讲有关国家安全的那些事儿。 国家安全涵盖方方面面 国家安全并不只和安全部门有关系。根据2015年7月1日起实施的新国家安全法,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 “现在社会不断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安全利益越来越广泛,任何一个领域如果出现安全隐患,严重起来都可能影响到整个国家安全利益。我们处在一个高风险的社会,安全问题是高度关联的。”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莫纪宏指出,“新国家安全法不是机械地把那些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分离开来,而是把国家安全确定为一种国家安全的核心利益,这体现了我们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国家安全法规定,国家安全工作应当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法制办政法国防法制司司长吴浩认为,我国当前面临着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非传统领域安全日益凸显,因此,制定一部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的国家安全法,是应对国家安全新形势的需要。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要制定实施政治、国土、经济、社会、资源、网络等重点领域国家安全政策,保障国家政权主权安全,防范化解经济安全风险,加强国家安全法治建设。 传统安全和新安全一个都不能少 专家指出,与传统的安全观不同,新的国家安全观的目标是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 相对于人们较为熟悉的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安全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根据国家安全法,国家建立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的制度和机制,对影响或者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外商投资、特定物项和关键技术、网络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涉及国家安全事项的建设项目,以及其他重大事项和活动,进行国家安全审查,有效预防和化解国家安全风险。 莫纪宏表示,对涉及国家安全的事项进行审查是国际惯例。“在重大产业领域如果不进行安全审查,我们的产业结构就有可能被外部势力控制,使得整个经济发展失去了应有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他认为,国家安全法特别要求把审查和监管制度结合起来,监督外资技术进来以后是不是按照中国法律来开展正常的经济活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国家安全“防火墙”。 在文化安全方面,国家安全法要求,国家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防范和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掌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宣扬民族仇恨情绪等不良文化,任何国家都不会任其泛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国际法所法治战略研究部主任李忠说,“文化安全既不是文化锁国、限制言论自由,也不是我们不再对其他国家开展文化交流,我们要继续开展平等对话,在这个过程中丰富中华文明,给全人类作贡献。”

13最后一次讲演 省优获奖教案

13最后一次讲演 1.了解演讲词的语言特点,理解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褒贬词的使用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2.在演讲语言的学习中训练学生迅速、准确地组织语言的能力和运用句式的变化及修辞等技巧表情达意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相信许多同学都听过这首感人泪下的《七子之歌》吧?这是著名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为我们当时受尽苦难的祖国所作的悲愤之声。面对列强,他高声疾呼,只为唤醒国人。而面对反动派,他也同样无所畏惧、大义凛然,用满腔热忱、用鲜血和生命继续谱写着自己的爱国战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共同学习他的铮铮不屈的爱国精神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合作探究,分层理解内容 1.闻一多先生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2.整篇讲演可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请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痛斥国民党反动派不仅暗杀而且诬陷的卑劣行径,歌颂李先生为争取民主而献身的无上光荣。 第二部分(第4—5段)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明反人民的势力必然灭亡,人民的力量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鼓舞群众的斗志。 第三部分(第6—13段)鼓舞群众发扬光荣传统,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表达自己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3.每个部分运用了哪些褒贬分明的词语?运用哪些句式和修辞手法来表达强烈的爱憎感情?讲演者感情的浪涛又是怎样向前推进的? 明确:这篇讲演单刀直入,一开口就点出要说的中心事件——李公朴先生惨遭暗杀的事件。词的分量用得极重:“最卑劣最无耻”“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一个反问,激起听众共鸣。接着大声呵斥,挥戈直指国民党反动派。“光明正大”与“偷偷摸摸”一褒一贬形成鲜明对照,揭露反动派是道道地地的黑暗动物。闻先生情绪激动,不可抑制,因此讲演的第2段突然改换人称,厉声怒喝:“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运用感叹句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对特务的憎恨。“……又……还……”的句子,揭露了贼喊捉贼,嫁祸于人的无耻行径。“无耻”“光荣”,贬得痛快,褒得正确,长人民志气,灭敌人威风。 两个“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讴歌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的两代爱国者,讴歌昆明的无限光荣。 第二部分讲演者从揭露敌人的卑劣行径进入到剖析他们色厉内荏的心理状态。“怎么想法”“什么状态”“怎样长的”,不仅揭露深刻,而且启发听众展开想象,认识这班丑类的

《论教养》教学设计

《论教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贸然、疲惫不堪、自持”等字词得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理顺文章得论证思路。理解什么就是真正得教养与优雅风度。 2、理解本文使用得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作者得观点,学会做一个真正有教养与优雅风度得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顺文章得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使用得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作用.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家都知道,有教养就是一件很重要得事。不过,每个人对教养可能会有不同得理解.那么,在著名作家与文艺理论家德米特里·利哈

乔夫得眼里,怎样才能算就是有教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得《论教养》这篇文章,探索这个问题得答案.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就是20世前苏联著名得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与基督教活动家。她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入列宁格勒得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参加过惨烈得列宁格勒保卫战。从1946-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她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与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她把她得一生都献给了她得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得知识象征。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贸然(mào)疲惫不堪(kān)大发雷霆(tíng) 涵养(hán)恕我直言(shù)自吹自擂(lěi) 恪守(kè)允诺(nuò)自持(chí)汲取(j í) 矫揉造作(jiāo)扭捏(niē)箴言(zhēn) 嚼(jué)絮絮叨叨(xù)尴尬(gān) 原处(chù)教书(jiāo)困难(nán)

(vip免费)(107页)人教版新起点四年级英语上册省优获奖教案(整本书汇总)

尊敬的用户: 感谢您下载使用本文件。本文件是2020年底制作,经过制作、修改、完善等步骤,将大量优秀教师的一手资料进行整合,再继续深挖、编辑。使之成套系,使之更适用于课堂教学与日常练习。经过进一步加工、提炼,期待能够使您在使用中,得到更加完美的体验。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任何问题,请搜索微信订阅号:fifteen1617,联系客服,会有更大的惊喜等着您哦!使用本资源,您将得到非常完美的体验,感谢您的下载使用!~ (共54套107页)人教版新起点四年级英语上册(全册)省优获奖教案汇总 含本书所有课时精品教案,已编辑好,可直接打印

Unit1 Fun Time教学设计 【内容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一起点)四年级上册Unit1 Sports and Games 【课时】Fun Time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英国、美国、韩国和俄罗斯儿童喜欢开展的体育项目,开阔视野. 2. 引导学生制作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卡片,培养设计、写作、创新、绘画英语作品的能力.

3. 欣赏并学唱歌曲. 二、教学建议 A. Good to know. 1. 热身活动 教师课前搜集各国典型体育运动或奥运会运动图片制作成电子课件,请学生观看. 学生感受运动是不分国界的,感受运动带来的激情和快乐. 2. 导入 教师提问:What sports do you like? Why? 可以让学生用中文说一说自己喜爱的运动及其原因,激发学生谈论运动的热情. 之后,教师总结:Many people like sports, because sports are exciting. What about the children from America, England, Korea and Russia? What sports do they like? 3. 听一听、看一看 (1) 自由交谈. 教师出示四项运动的图片,如:运动所需要的器材、人们进行此项运动的图片等. 请学生交流一下对这些运动的了解.

8论教养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8论教养 1.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理解教养的内涵及教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理解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 一、导入新课 教养,是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关于“教养”,中国古时《三字经》就提到了,指的是人从小就应该习得的一种规矩,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态度。今天我们学习利哈乔夫的《论教养》,进一步理解教养的核心内涵以及学习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提示】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关注,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奠定基础。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抓住议论性的句子,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2.小组讨论。 给课文划分层次,理清作者思路,理解议论文结构的一般特点。 明确:第一部分(1—2):开门见山,引入论题——良好的教养。 第二部分(3—12):把有无教养的表现进行对比,指出教养的思想核心是尊重他人。 第三部分(13—17):剖析优雅风度,指出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 第四部分(18):总结全文,点明我们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理解内容和段落之间的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段落之间的关系,句子的含义,本文的语言风格。 1.细读1—2段,思考第1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直接引入论题——教养,用递进复句强调,“良好的教养”的养成更主要的是“得之于自身”,为下文的论述张本。 2.速读3—12段,思考以下问题。 (1)第3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说一说第4段与5—10段之间的关系。 明确:总说与分说的关系。 (3)有无教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明确:是否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4)作者列举了有教养的人的哪些具体表现? 明确:不自吹自擂;珍惜别人的时间;重承诺;稳重随和。 (5)4—10段先谈“无教养”的例子,11—12段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把有无教养进行对比,是非曲直不言而喻,引人深思,也启迪了人们在生活中应如何做到有教养。

论教养优秀教学设计 (1)

一、情境导入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二、作者简介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是20 世前苏联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三、讲解课文 1、.给本文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1、2)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第二部分(3~17)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论证什么是“优雅风度” 第一层(3~10)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事例。 第二层(11、12)从正面论说什么是真正的有教养。 第三层(13~17)通过列举事例和现象,论证什么是“优雅风度”。 第三部分(18)总结全文,点明我们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2、阅读第二部分,思考: (1)说说第4段与5-10段之间的关系。(总说与分说的关系) (2).第⑤~⑩段主要论述了什么?这几段的论述有什么共同点? 主要从6个事例论述了没有教养的表现。这几段的论述都是先假设一个人在外面的表现彬彬有礼,但是在家里却表现的不尊重家人。在对比中反映了一个人的怎样才算有教养。 3、.第二部分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对比起来写,有利于突显什么是真正的有教养。尤其在列举了大量事例和现象后,让读者在对比中了解了“有教养”是一个怎样的表现。 4、作者由“教养”转向“风度”的论述,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教养是风度的基础,风度是教养的外在体现形式。 5、举例说明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本文的5~10段,17段都进行了集中举例论述。5~10段集中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17段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这些例子都鲜活地证明了怎样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 (2)对比论证。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方法。5~10段每一段都是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表现,体现了没有教养的具体指向。第二部分的两层也是前一层为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对比起来,更能体现真正的教养。 6、一个人的“优雅风度”是怎样做到的? 一个人的“优雅风度”是靠祖祖辈辈一代又一代人的经验积淀而成的,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如果你懂得了这一点,再加上几分随机应变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 7、判断下列句子的论证方法 (1)假如一个男人跟朋友和熟人见面时彬彬有礼,可是在家里对妻子儿女动不动就大发雷霆——那就可以肯定他不是个有教养的人。 对比论证。通过对比说明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12词四首 省优获奖教案

12词四首 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3.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4.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 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明确: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③异景(衡阳雁去无留意,千嶂,孤城闭)。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

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明确: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由此也可见边塞战事紧张。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明确:“浊酒一杯”“家万里”多年戍守边疆,离家千万里,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燕然未勒”运用典故,写出了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的现状,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这两句抒发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明确:这句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表示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体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情怀。 3.把握主旨,品味情感。 结合全词内容,简要说说这首词的主旨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明确: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主要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表现了戍守边疆的艰辛和将士思乡却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抒发了词人的报国之情。 目标导学二:《江城子·密州出猎》 1.品词入味,理解内容。 (1)在上阕中是从哪些方面体现“狂”的? 明确:①“狂”在装备齐全,何等威武——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②“狂”在随从众多(阵容庞大),何等雄壮——千骑卷平冈。 ③“狂”在倾城观猎(场面热烈),何等感人——为报倾城随太守。 ④“狂”在自比孙郎,何等豪气——亲射虎,看孙郎。 (2)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这些“狂”态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①因老当益壮而“狂”——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②因雄心壮志而“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下阕中词人由“狂”转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愁绪的是哪句?

人教版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第8课《论教养》教案

第8课论教养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利哈乔夫,积累与本课相关的语文知识。 2.理解“教养”的内涵与意义,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 3.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良好的教养以及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教养”的内涵与意义,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 2.引导学生认识良好的教养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设想 从理解观点入手,理清论证思路;结合时代特点,指导学生认识良好的教养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利哈乔夫,积累与本课相关的语文知识。 2.理解本文的结构与观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是20世纪前苏联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 他目睹了十月革命,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教养是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的态度,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有教养的行为呢?怎样才能养成自己良好的教养呢?今天我们学习利哈乔夫的《论教养》,或许能让我们从中找到答案。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课文的观点,用[ ]标出文章的论据等,用“~”标出扣论点议论的文字,并批注论证的方法与不懂之处,用序号标出意义段。 一、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词语,校正读音: 贸然(mào)疲惫不堪(kān)大发雷霆(tíng)涵养(hán)恕我直言(shù)自吹自擂(lěi)恪守(kè)允诺(nuò)自持(chí)汲取(jí)矫揉造作(jiāo)扭捏(niē)箴言(zhēn)嚼(ju é)絮絮叨叨(xù)尴尬(gān)原处(chù)困难(nán)处境(ch ǔ) 教养(jiào)灾难(nàn) 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涵养:滋润养育;培养。大多指在修身养性方面而言,也指道德、学问等方面的修养。 恪守:严格遵守。恪:谨慎而恭敬。 汲取:吸取的意思。汲,从下往上打水。 遵循:遵照、遵守、遵从。 箴言:形容规谏劝诫的话。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高声斥责别人。霆,响雷。 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漠:冷淡。 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随,任凭;欲,想要。 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擂,打鼓。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把弯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弯。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交结文人,参加有关的文化活动。 扭捏作态:指具有矫揉造作或夸张的性格;不是天然或自然的意思。 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机,时机,形势。 二、整体感知 1.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2):引入论题: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第二部分(3—12):分析论证:真正的教养是尊重他人。 第一层(3~5):提出自己对什么是有教养的看法。

7溜索 省优获奖教案

7溜索 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 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面是中缅边境千里边防的高黎贡山,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怒江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从前主要靠“溜索”桥。那么,什么是溜索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跟随作者的描述去感受这种让人惊心动魄的过江方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主要内容 1.小说的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明确:开端:马帮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 发展:马帮的汉子们决定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高潮:在首领的指导下胆战心惊地溜索。 结局: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2.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一个首领带领马帮一起溜索过怒江。 目标导学二:分析人物描写的表达效果,概括人物形象 1.这篇文章人物众多,有马帮的首领、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的汉子以及马帮中的其他人。这些人中,谁才是文章的主人公? 明确:马帮的首领。 2.首领是一个怎样的人?默读课文,从文章找出描写首领的语句,分析首领的性格特征。 (1)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明确:“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首领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 (2)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

明确:溜索前首领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 (3)(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明确: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首领对他人的关爱。 (4)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 明确:首领打着尖细的呼哨,“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最后一个溜索,这些行为都表现出首领非凡的身手、粗犷的为人、领袖的气质。 总结:首领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目标导学三:跳读课文,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分析这些语句的表达作用。 1.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 明确: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怒江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充分抒发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 2.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 明确:牛溜索前“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溜索中“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逼真地描写出牛溜索前后惊恐失态之状,它们和等待溜索的“哀哀地叫着”的牛们一起烘托出峡谷的险恶;而这些牛们又反衬出这些赶牛溜索的汉子们的沉着、果断。 3.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扩一扩腮,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明确:牛们溜索后急急地要离开峡谷边显示出它们仍然惊魂未定,这里从侧面烘托出怒江峡谷非同寻常的险恶。 总结:本文的环境描写,既有多感官多角度描写,又有对比烘托,既突出了怒江峡谷环境的险恶,又表现出了马帮汉子们的从容不迫、沉着稳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