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萨默赛特·毛姆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

一.选集

《毛姆作品选》

弗雷德里克·T·贝森编(1931)

《威廉·萨姆塞特·毛姆作品选》

本书包括毛姆的全部作品和他发表在一些杂志上的文章,并附有这些刊物对此所作的介绍和注释。由雷蒙德·图尔·斯托特编(1950)

《威廉·萨姆塞特·毛姆作品选》

K.W.乔纳斯编,美国新泽西州新布伦思维克,卢特格斯大学出版。(1950)

二.全集

《毛姆戏剧集》6卷本(1931—1934)

《毛姆全集》20卷本(1934—1950)

《毛姆全集》袖珍版14卷本(1936—1938)

《短篇小说全集》3卷本(1951年)

三.单行本

《兰姆贝思的丽莎》(Liza of Lambeth)(1897年)长篇小说

《一个圣徒发迹的奥秘》(The making of a saint)(1898年)长篇小说

《东向礼拜》(Orientations)(1899年)短篇小说集

《英雄》(The hero)(1901年)长篇小说

《克雷杜克夫人》(Mrs. Craddock)(1902年)长篇小说

《一个体面的男人》四幕话剧(1903年)

《旋转木马》(The merry-go-round)(1904年)长篇小说

《圣洁的天国:安大路西亚见闻和印象》(1905年)游记《主教的围巾:一个大家庭的来龙去脉》(1906年)长篇小说《调情》(Flirtation)(1906年)短篇小说

《探索者》(The explorer)(1908年)长篇小说

《魔术师》(The magician)(1908年)长篇小说

《弗雷德里克夫人》三幕喜剧(1912年)

《杰克·斯特洛》(1912年)戏剧

《朵特夫人》(1912年)戏剧

《珀涅罗珀》(1912年)戏剧

《探索者》(1912年)戏剧

《第十个人》(1913年)戏剧

《跻身上流社会的人们》(1913年)戏剧

《史密斯》(1913年)戏剧

《可指望的土地》四幕喜剧(1913年)

《人生的枷锁》(1915年)长篇小说

《月亮和六便士》(1919年)长篇小说

《陌生人》(1920年)戏剧

《一片树叶的颤动》(1921年)

《周而复始》三幕喜剧(1921年)

《凯撒之妻》(1922年)戏剧

《中国剪影》(1922年)游记

《苏伊士之东》(1922年)戏剧

《比我们高贵的人们》(1923年)三幕喜剧

《家庭和美人》三幕滑稽剧(1923年)

《不可企求的人》三幕滑稽剧(1923年)

《私利》四幕喜剧(1924年)

《彩巾》(The painted veil)(1925年)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六篇》(1926年)

《信》三幕剧(1927年)戏剧

《忠实的妻子》三幕喜剧(1927年)

《圣火》三幕剧(1928年)

《阿申登故事集》或《一个英国间谍》(1928年)短篇小说集

《客厅里的绅士:从仰光到海防旅途纪实》(1930年)游记

《寻欢作乐》(Cakes and ale) or (The skeleton in thd cupboard)(1930年)长篇小说《养家活口的人》一幕喜剧(1930年)

《第一人称短篇小说六篇》(1931年)

《因为效了劳》三幕剧(1932年)戏剧

《书包》(1932年)短篇小说

《偏僻的角落》(1932年)长篇小说

《谢佩》三幕剧(1933年)戏剧

《啊,国王》短篇小说六篇(1933年)

《法庭》(1934年)短篇小说

《堂·弗尔南多:西班牙主旋律变奏曲》(1935年)游记

《四海为家的人们》微型短篇小说(1936年)

《我的南太平洋诸岛》芝加哥出版(1936年)随笔

《戏院》(Theatre)(1937年)长篇小说

《总结》(The summing up)(1938年)自传

《圣诞节》(Christmas holiday)(1939年)长篇小说

《喜剧六种》纽约出版(1939年)

《九月公主和夜莺》多伦多出版(1939年)短篇小说

《书与你》(1940年)随笔

《战争中的法国》(1940年)随笔

《象从前那样的杂拌》(1940年)短篇小说集

《一打短篇》(The round dozen)(1940年)短篇小说集

《别墅里红运高照之人》(Up at the villa)(1941年)长篇小说

《纯属私事》(Strictly personal) 纽约版(1941年)伦敦版(1942年)自传

《黎明前的时分》(The hour before the dawn)(1942年)长篇小说

《不可征服的人》(The unconquered) 或(Creatures of Circumstance) 纽约出版(1944年)短篇小说

《刀锋》(The razor’s edge)(1944年)长篇小说

《时常》(Then and now)(1946年)长篇小说

《环境的产物》(1947年)短篇小说集

《卡塔琳娜——一段罗曼史》(Catalina.A Romance)(1948年)长篇小说

《这里和那里》(1948年)短篇小说集

《四部曲》(1948年)R.C.雪弗雷根据毛姆的原著改编的电影剧本

《一个作家的札记》(1949年)文艺理伦

《三部曲》——《教堂司事》,《娄威尔先生》,《疗养院》(1950)

Afriendinneed细节描写赏析

Afriendinneed细节描写赏析 摘要:A friend in need是毛姆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毛姆的谋篇布局,叙述技巧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在这篇小说中,毛姆成功地运用了细节描写,入木三分地以极大的反差刻画出了一个外表和蔼可亲实质冷酷无情的绅士形象。 关键词:毛姆;患难之交;细节描写 A friend in need,中文译作《患难之交》,是享有“英国莫泊桑”和“短篇小说大师”之美誉的英国小说家、剧作家和短篇小说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作品被收录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版)第四册第五单元,成为我国的大学生必修的一课。 毛姆长于谋篇布局,他的故事选材和创作语言风格都与他喜爱游历的背景分不开。因为见多识广,他的故事也取材广阔,文体明晰,结构严谨,起承转落自然,语言简洁流畅同时极富感染力。他高超的叙述技巧也一直为人所称道。在A friend in need这篇短篇小说中,作家毛姆运用了对比和反讽的修辞手法,在语篇布局上处处照应,时时伏笔,从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生动地刻画出一

个外表优雅和善,内心虚伪冷酷道貌岸然的绅士形象。他极其残忍地将处于绝境中向他求助的朋友一步步引向死亡而 毫无愧意。毛姆用短小精悍的故事,入木三分的描写,来展现人性的残酷,从而阐释了不可以貌取人的哲理。 在标题的选用上,毛姆也是别具匠心地选用了人们熟悉并乐于传颂的一句名彦,A friend in need.当人们看到这个片语,自然而然地会想到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这句谚语。顺理成章地让读者推测这定是一则关于世道艰险,人生坎坷,在困难时得到朋友帮助的正能量温馨故事。在这样的假设作牵引的情况下,读者看完欧亨利式的结尾时不禁会拍案叫绝。那么毛姆是怎样以叙述者的身份通过巧妙的艺术处理,让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显示出其内在性格的呢?我们来赏析一下文中的部分细节描写。 首先,毛姆在文章开头表明了自己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I have never pretended to be anything but a story teller…从旁观者的角度细致客观地描绘了Edward Hyde Burton的一举一动,这样来避免议论性的文字对读者造成干扰。在细节方面,先是以第一人称“I”来描写主人公Edward Hyde Burton,然后再以Edward本人自述的方式来讲述他羞辱并欺骗朋友致死的过程,而且毫无掩饰。 文章第二部分,毛姆对故事主人公爱德华?伯顿(Edward Hyde Burton)进行了多方位的细节描写,从而让人对他留下

《卡塔丽娜》读后感

《卡塔丽娜》读后感 羊年岁暮读完了毛姆的最后一个长篇《卡塔丽娜》。毛姆的悠长叙事,风趣幽默和人文情怀汇聚其中。 和他推崇的奥斯丁一样,毛姆的叙事也是娓娓道来,不紧不慢。不像大仲马那样滔滔不绝,让人不得不饕餮般一口气吞下;也不像小仲马那样有许多冗笔,索然无味。或许英国作家的文风就像英伦衣装一样,精致典雅,长短合宜。我喜欢的萧伯纳、切斯特顿,还有阿加莎婆婆,无不如此。很高兴又遇到了毛姆,有机会读读原文看吧!文中卡塔丽娜一家的市井生活有烟火气,女修道院主和主教的言行又充满宗教的严肃,甚至还有圣母的神秘和慈悲,切换和结合得非常之好。有的人擅长写绅士淑女,却只能写绅士淑女。毛姆笔下的小人物小而不丑,女修道院主和主教等高贵而有缺点的人也很鲜活。可见作者对人物有爱。 毛姆的警句很多,不像王尔德那样闪闪发光,而是都融合在文中,让人分不清是作者的智慧还是书中人的俏皮,只觉得读来十分适意。还记得《剧院》中女主的哲学感悟吗?好像满满是她个人的感情色彩,又好像真是那么回事。本书中对宗教、文学、爱情,还有语言的感慨,也都如此。最后关于“天主的幽默”,很大胆,但是跟希腊的“盲目的命运”和“得尔斐的神谕”不同,所谓用谜语让人误解,又得到有益的教化这样,还是悲天悯人的情怀。

《刀锋》写一个人人得其所哉的故事,《月亮与六便士》和《人性的枷锁》基本上也是皆大欢喜。本书也差不多。中间转折,卡塔丽娜从民女变成名伶,别开生面。让我想到《剧院》里的朱莉娅。戏剧人生,比起民女、修女和主妇,更适合可爱的卡塔丽娜。当然作者没有让这虚构的少女改变历史,也没让朱莉娅当哲学家,这正是对人物恰如其分的爱呢。 毛姆是多喜爱西班牙啊。既有对场景的描摹,又有对文学作品《堂吉诃德》的致敬,更不用说对西班牙语的格外赞美。有机会想领略一下西班牙的历史和文艺。

张爱玲与毛姆:一样敏感、多疑、冷漠、失落,一样守护着“旧中国”

张爱玲与毛姆:一样敏感、多疑、冷漠、失落,一样守护着 “旧中国” 毛姆和张爱玲都是“传统”的留恋者,甚至是守护者。有趣的是,他们所迷恋的“中国”,竟然有交集——他们都对带有古韵的“旧中国”一往情深。 那一代英国作家中许多人有“异域”情结,毛姆也不能“免俗”。尤其对中国,他有着浓厚的兴趣,1915年,在他的代表作《人性的枷锁》中,就有一个中国人形象。故事里“宋先生”是个好人,脸上常挂着笑,说起话来很快,口音异样,和和气气——他正在大学里研究西方社会,可一等到他和西方女人谈恋爱,就变得有些令人厌恶。这显然是西方式的眼光,迷惑,又带着偏见。这个形象显然有原型,可能是他当初在巴黎遇到的某个人,文化的碰撞让毛姆觉得紧张,同时也诱发了他的好奇心。写完《人性的枷锁》之后,毛姆便开始了旅行,目的地——远东,他去了印度?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终于在1919年来到中国,足足游览了四个月,然后一口气写了不少中国题材的作品,戏剧?散文?长篇小说,林林总总,硬是形成了一个“东方系列”。而那时候,张爱玲才刚刚出生没多久。 等到张小姐登上文坛,毛姆显然早已是个世界知名的作家,尽管文学评论界丝毫没有把他捧为经典作家的意思,但他的

作品被读者广泛传诵着,不可忽视的覆盖面,让毛姆有了一种不容忽视的影响力。毕竟人们需要听故事,长的,短的,人性的复杂与微妙,融会其中,让毛姆的小说格外有生命力。张爱玲喜欢毛姆的书,张子静说:“她(张爱玲)顶喜爱看小说,《红楼梦》和毛姆写的她顶爱看。”和《红楼梦》相提并论,毛姆对幼年张爱玲的吸引力可见一斑。到了港大,她的老师贝查也鼓励她多读毛姆。张爱玲痴迷于《红楼梦》,也痴迷于毛姆,对张爱玲来说,毛姆更像是“西方的曹雪芹”,他的人生故事和他写的故事,都让张爱玲找到了某种心理印契。张爱玲与毛姆 欣赏文艺的人,说到底多是在欣赏他们自己。曹雪芹—毛姆—张爱玲这一路顺下来,我们不难发现一种极其相似的人生经历,牵起情感的链条,隔着时光,隔着种族和语言,硬是让不相干的几个人成了知己。张爱玲是懂得完型的,她总是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投射到艺术作品当中去,进而去帮助艺术品(艺术家)延伸解读的空间,顺带释放自我。曹雪芹是破落贵族,张爱玲也是。毛姆呢?他母亲是贵族之女,父亲做律师,在英国大使馆工作,经常和上流社会的人打交道,可以想见,毛姆的童年也曾是“蕴藉华美”的。可天意从来高难问,十岁之前,毛姆的父母就相继过世,他突然变成孤单一人。穷困与寂寞好像两条毒蛇,一口咬住了毛姆的心。他总是那么紧张,还口吃——一紧张就更口吃,老被同学笑。他

论毛姆的绅士情结

第22卷 第4期 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Vol. 22 No.4 2001年10月 Journal of Lingling Teachers College Oct. 2001 78 论毛姆的绅士情结* 边冬燕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 100875) 摘 要:通过对毛姆的作品的分析,发现毛姆的绅士情结主要来自其文化生存环境和他内在的精神追求。文章指出这个两个方面是深深的矛盾着的。  关键词:绅士情结;英国文学;毛姆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20(2001)04-0078-03    作为20世纪英国最负盛名的小说家,毛姆是当之无 愧的。他观察世人的角度是奇特的,坐在英国文化背景之上,毛姆犀利的看着世人,尽管他过着世上最矛盾的生活。在斑驳异趣的毛姆小说中,你总能感觉到他摆脱不掉的英伦绅士气质和一颗耽于飘荡世俗之外的心。  毛姆对于“绅士”二字的情有独钟,在他的许多小说里都有体现。无论是直露或者是暗隐在文字之外,毛姆总试图通过他的叙述向世人展示他的对于绅士世界的体味和感悟。绅士作为英国社会最突出的特征,深深植入毛姆的内心世界。然而,毛姆本人的经历又使他想摆脱这种绅士氛围的纠缠。笔者认为:绅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现实因素),与毛姆的内心世界进行着交锋,使他陷入矛盾与痛苦之中。  一  在他大多数作品中,毛姆大量的描绘了一些虚伪的绅士。这些绅士,仪表堂堂,穿着考究,然而却是衣冠禽兽。小说《A friend in need》中的Burton老绅士,笑容慈祥,温文尔雅,并且其孱弱的身体总能激起人们的同情心。然而,这位在别人眼里走路都怕踩死蚂蚁的绅士,亲手杀死了他的朋友。Burton先生名义上帮助他一个穷困潦倒的朋友在自己的公司谋职。实际上公司既没空位,Burton先生也不想帮他,却故意让朋友为这个不存在的职位丧了命。更让人惊异的是Burton先生谈及此事不仅毫无悔意,而且深为自己的做法感到自豪。  《人性的枷锁》使毛姆一举成名,然而它存在的意义,无论是对于毛姆本人,还是对于人生的意义来说,都不仅仅是昙花一现的荣誉或者是流于凡世的畅销。它向人们展示了青年PHILLIPS的人生历程,他不做作,不骄矜,在人生的路途中真诚的活着。  *收稿日期:2001-05-20 更为关键的是:Phillips不是绅士,而且他鄙视绅士的作为。人生对于他来说是真实而纯洁的。所以,他选择了和那个时代背道而驰的路。正是怀有了对于人生的真诚和对于人性优美的向往,Phillips鄙视乡绅伯父的虚伪。坎特伯雷的公学是培养绅士的地方,因而,在Phillips的眼睛里,它是邪恶而没有生气的。伦敦会计所虚伪的绅士环境也是他极力摆脱的。甚至他所期盼的爱情,也在女人爱慕绅士的虚荣中遭到无数次的打击。他所需要的真诚的人生理念,纯洁的爱情,都残酷的破灭了。 但是Phillips最后找到了自己的所愿。这是自我对于绅士社会的胜利。带有毛姆色彩的Phillips拼命偏离绅士社会,而宁愿安于推销员这样平淡度日的生活,这说明毛姆看中的是心灵的安宁。Phillips某种程度上就是毛姆,他渴望像Phillips那样的生活,平淡而安然。尽管他对所处的环境充满了失望和不屑,然而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毛姆来说,却永远做不到Phillips那样的选择。  毛姆在Phillips那里做了人生最初对于绅士社会的叛逆。虽然蜚声文坛,可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完全融入到绅士社会里去,相反,它表现在《月亮和六便士》《刀锋》里的形象意味着他的心离绅士社会越来越远。  《月亮和六便士》虽然取材于保罗。高更的经历,但它同样体现着毛姆本人的人生追求。斯特里克兰德过的是典型绅士生活。可是他并不能适应觥筹交错的社交生活,在名流绅士之中,他像个呆子。40岁的时候,他离开那个社会,寻求艺术上的安慰。在遥远的塔西提,他将沉积在心中的郁闷和激情一并爆发在对艺术的狂热追求之中,达到了艺术的高峰。而现实中的毛姆却永远不可能做第二个斯特克里兰德,他曾不止一次的对罗宾说,自己太不幸福,太不幸福。这种喟叹大约就包含了自己不能完全逾矩的遗憾。无论如何,Phillips有一个亮丽的开始,斯特克丽兰德所带给他的只是一种怅然与落寞,尽管厌倦了绅士生活,可现实中他还得做得像样,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由不得他。毛姆是个天然矛盾的人物,斯特克丽兰德使他更进一步的靠近了矛盾的深渊。  在《刀锋》里,莱雷的探索则使毛姆有了暂时的心理安宁。莱雷由于参加了战争,目睹了死亡,使他在看待他所处的上流社会的时候,带有了一种不完满感。战争中所受到的巨大的生死震动使他再也不能回到战前的上流社会的生活情境中去。他在力图寻找一种终极关怀,使自己的心灵获得真正的安宁,彻底摆脱生存环境带给他的逆反力。为了寻求终极关怀,莱雷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他心爱的姑娘,毅然走遍天下,寻找人生的终极关怀。莱雷终于在东方文化中找到了自己的信仰,这使他笑着面对人生,成为了美国街头上的一个出租汽车司机。  二  毛姆的矛盾,使得他不可能做莱雷和斯特克里兰德那样彻底的叛逆者。一方面,毛姆认识到现实的所谓绅士环境虚伪,肮脏,并且想极力的摆脱它,但是另一方

毛姆短篇小说《无所不知先生》读后感

Analysis of Mr. Know All Abstract:W. Somerset Maugham was a well-known British novelist dramatist and essayist. Mr. Know All is one of his excellent short stories. This article tells mainly what had happened in Maugham’s short story Mr. Know All, the analyses of the main characters as well as the theme of the story and the techniques used by the author in creating the story. Key words: W. Somerset Maugham, human nature, demerit, bias, first impression 摘要: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英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和散文家。《无所不知先生》是其出色的短篇小说之一。这篇文章主要从人物性格、主题以及写作手法方面对这篇小说进行分析。 关键词:威廉·萨默塞特·毛姆人性弱点偏见第一印象 Mr. Know All is a famous short story by W. Somerset Maugham who was a famous British. His short stories mainly portrayed the British people’s life domestic and overseas. The ideas of escaping of the Western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rebuilding of spiritual home, the pursuit of freedom and spiritual redemption found their vivid expression in most of his works. In the story Mr. Know All, the author created some figures full of flesh and blood by the vivid description of appearances, words and the unexpected plot. Like the narrator, Mr. Kelade and Mr. Ramsay. Through these remarkable distinctive figures he criticized the arrogance, vanity and selfishness in the human nature, specifically the narrator’s bia s and Mr. Kelade’s conceit and vulgarity. Additionally, he expressed the eagerness of Mr. Kelade to search for a sense of belonging. The story mainly tells about narrator’s experience on an on a ocean going liner sailing from America to Japan on the Pacific Ocean. The narrator had to share a cabin with a stranger Max Kelada who was not a British as the narrator had expected him to be despite he indeed has a British passport. The reason why h e didn’t like Kelade was because in narrator’s eyes, he was talkative and conceited. He seemed to know everything and was involved in everything. No wonder he was disliked by everybody else on the ship. One evening during the dinner time, Mr. Kelada had a bet of a hundred dollar with Mr. Ramsay. He was quite sure that Mrs. Ramsay’s necklace was made by real pearls yet he claimed that he had made a

平民意识和绅士情结的双重变奏_狄更斯_双城记_倾向性的二重性_高建红

第16卷 第4期2003年8月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Wuhan University of T echnolog y (Social Science Editio n ) Vol .16 No .4August 2003 平民意识和绅士情结的双重变奏 ———狄更斯《双城记》倾向性的二重性 高建红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摘要:狄更斯思想与创作中有一个理不开、扯不断的矛盾,一方面,他在感情上始终倾向于平民社会,对底层人民的苦难感同身受,在作品中表现了出自内心的最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他在人生理念上却又表现出对上流社会的思想方式与行为方式的欣赏,并苦心孤诣地在其作品中勾画出一幅温情脉脉的社会改良方案,倾注了他的人生理想。 关键词:《双城记》;法国大革命;平民意识;绅士情结 中图分类号:I561.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77(2003)04-0462-04 收稿日期:2003-02-10 作者简介:高建红(1959—),女,上海市人,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一、概 述 在众多的西方作家中,狄更斯是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作家之一。早在清末民初,他的作品,如 《大卫·科柏菲尔》、《孤星血泪》、《老古玩店》等,就被著名的翻译家林纾译成中文,受到知识分子与市民阶层的广泛欢迎。《双城记》被介绍到中国的时间较晚,是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那正是我国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双城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法国大革命的历史面貌,所以更加受到中国读者的关注。 法国大革命是西方世界的一次影响深远的人民大革命,在那以后的200年中,西方各国的学者们对这次革命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和探索,写成的专著和文献汗牛充栋,数不胜数。描绘这次革命的文学作品也出现了不少,最著名的是三部长篇小说,即雨果的《九三年》、法朗士的《诸神渴了》和狄更斯的《双城记》。 上述三部长篇,都出自名家之手,反映的又是那样一场波澜壮阔的人民大革命,所以每一部都是气势恢弘,波诡云谲,浓墨重彩,并且各有千秋,别具特色。值得注意的是,雨果和法朗士都是法国作家,唯独狄更斯是英国作家,所以《双城记》的视野是十分独特的。站在海峡这边的狄更斯用一 种超然的、客观的、冷峻的态度,审视着对岸的那场历史大风暴。尽管《双城记》出版时法国大革命 已过去了半个世纪,但革命的余波仍然影响着欧洲历史的进程,作者对这一历史的形象再现与思考,至今仍具有重要的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双城记》是狄更斯创作成熟期的一部代表作,我们既可以从《双城记》的形象描绘中了解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也可以了解作者自身的思想历程,他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他的人生理念,他的追求和梦想。 二、“平民意识”与生俱来 通览狄更斯的作品,我们清楚地看到有一根红线贯穿在其全部的创作实践中,那就是他的平民意识,他对社会最底层人民生活及其命运的同情与关注。这根红线在《双城记》一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小说通过梅尼特医生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法国革命前封建贵族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残酷压迫,就像厄弗里蒙地侯爵所宣称的:“压迫是唯一不朽的哲学。”贵族们肆意凌辱戕害农民,把农家小孩像轧死一条狗一样轧死在车轮下,小孩的父亲稍作抗议就被拴在车链上拖死。这一方面揭露了法国贵族阶层的残暴和灭绝人性,另一方

毛姆面纱经典语录大全

毛姆面纱经典语录大全 毛姆面纱经典语录 我希望是个女孩,我想把她养大,使她不会犯我曾经犯过的错误。当我回首我是个什么样的女孩时,我非常恨我自己,但是我无能为力。我要把女儿养大,让她成为一个自由的自立的人。我把她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爱她,养育她,不是为了让她将来和哪个男人睡觉,从此把这辈子依附于他。 我希望她是个无畏、坦率的人,是个自制的人,不会依赖别人。 ——毛姆《面纱》 我对你根本没抱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的势利,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 ——毛姆《面纱》 我不懂的事情实在太多。生活是那样奇特、陌生。我就像一个一辈子坐井观天的人,一下子看见了大海。我喘不过气来,同时又兴致盎然。我不想死,我想活下去。我感到了新的希望。我就像一个顽固的老水手,又升起帆向着未知的大海启航了。我的心渴求着未知的世界。

——毛姆《面纱》 “如果一个男人无力博得一个女人的爱,那将是他的错,而不是她的。” ——毛姆《面纱》 虚荣心遭到打击在女人心里激起的仇恨,将胜过身下幼崽惨遭屠戮的母狮。 ——毛姆《面纱》 要是谁都在有话可说的时候才开口,那用不了多久人类大概就不会讲话了。 ——毛姆《面纱》 每当我想到你跟我在一起是愉悦的,每当我从你的眼睛里看到欢乐,我都狂喜不已。我尽力将我的爱维持在不让你厌烦的限度,否则我清楚那个后果我承受不了。我时刻关注你的神色,但凡你的厌烦显现出一点蛛丝马迹,我便改变方式。一个丈夫的权利,在我看来却是一种恩惠。 ——毛姆《面纱》 “或许是源于一种古老的品格,我因高傲而不屑武力。” ——毛姆《面纱》

毛姆小说中所呈现的的东方文明

第29卷第6期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V ol.29, No.6 2009年6月 Journal of HuBei TV University June. 2009, 078~079 毛姆小说中所呈现的的东方文明 蔡立颖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 阜新 123003) [内容提要]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是一位风格独特的英国现代作家。他站在传统与现代的历史交叉口上,其小说创作体现出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双重特征,对于东方文明的描绘是毛姆书中的亮点之一。在西方殖民者统治下,东方民众生活表面上似乎生活在西方人的阴影之下。但是,那些在西方文化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西方人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东方文化的影响和渗透。渗透之后所导致的结果有两种:一是被东方文明所异化,另一种是借助东方文明以寻求精神解脱。毛姆小说中所呈现的东方文明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关键词] 东方文明;西方文化;呈现 [中图分类号] I5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09)06-0078-02 威廉?萨默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是二十世纪英国小说界为数不多的几个雅俗共赏的作家之一。尽管他的长篇小说和剧本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为他赢得最高声誉的是他的短篇小说创作。这些故事或取材于作家海外游历时的所见所闻,弥漫着旖旎的南洋风光和浓郁的异国情调,或以爱德华时代英国为背景,将二十世纪初英国社会不同阶层的世态人情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对英国的风俗时尚极尽揶揄讽刺之能事。毛姆一生创作颇丰。一战后他曾游历远东各国,所以在他的笔下常见到亚洲的风土人情和古老的东方文明。新近再版的毛姆的两部作品《面纱》与《在中国的屏风上》都是以中国为背景而写的。 《面纱》在毛姆的作品中,是最受读者欢迎却也最为评论家诟病的作品,小说讲述的是关于一对成熟男女的不成熟选择。《面纱》原是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一本剧本式小说。《面纱》以其悲天悯人的情感关照,以其对道德冲突的敏感解析,以其对人性的尖锐反讽,以其对人类欲望、恐惧和悔恨等内在世界的准确建构,而成为一部艺术的杰作。随着《面纱》的上映,人们对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讨论又掀起了一阵热潮。和一般的畅销小说比起来,《面纱》的语言和艺术成就还是出类拔萃的。女人的一生,从金子变成铜再变成废铁,那是自然规律,而且,当女人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基本上已经都是废铁,连话语权都没有了。但毛姆却试图将这一点告诉给还处在黄金岁月的女性。出版方也将《面纱》定义为“女性精神觉醒的经典”。这分明比鲁迅的呐喊还要不切实际,打破瞒和骗的迷梦只能是在伤口上撒盐,痛得更清楚真实。当男人的心受到攻击时,西方与东方截然不同,尤其是英国绅士,要么公开心分两半,要么轻敌决斗,在透明场合下明辨是非。而中国男人所表现出的被侮辱被贱踏,已找不到了自尊,此时爱有多深很有多深,不共戴天。影片主人公绅士沃特,采取了心灵惩罚与肉体折磨的手段,用面纱掩盖内心的爱恨情仇,赤裸裸的展示出人性的另一面——残忍性。当两个西方人在东方的国土上遭遇心灵暴力时,中国文化浓厚的福祉揭开了他们的心灵面纱。当丈夫沃特把人性转嫁在拯救受恶魔疟疾的民众时,普渡众生而又降福与人的大爱,人性化的让沃特获得真正属于他的爱情。此时的幸福在东方美丽的山水映衬下纯洁而甜美。 《在中国屏风上》是毛姆一部比较重要的散文集,是作家在中国旅游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他以他深邃的观察力和优美而犀利的文笔,描写了在中国接触到的人物、风景和某些偶然事件,构筑了一个别样的中国形象。在书中,毛姆用工笔画般的手法着力刻画了两个中国文人,文化保守主义者辜鸿铭和现代戏剧学者宋春舫。重点探讨作者对这两位中国文人形象的描述,可梳理出决定性影响毛姆所建构此形象的深层文化原因。毛姆是位著名的英国作家,然而他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情感,《在中国屏风上》是他亲历中国后的散文集,书中官员和平民形象有别于西方常人眼中的中国人形象,对官员和平民形象特色的观照及其背后成因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毛姆,对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及对自身或异域的认识也都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书名叫《中国的屏风》,我倒认为可以将其这看作是毛姆的屏风,不要试图在这个不会中文、对中国问题亦没有研究的英国才子的笔下,读到罗素那种对当时中国目光如炬的判断。他对东方抱有西方文人常有的乌托邦式迷梦,他会衷心赞叹“鸦片馆干净明亮,舒适温馨,好像柏林的小酒馆”,他会因为看到一个胖官员和苦力们一起抽烟聊天而感叹“真正的民主在东方实现”。事实上,作家清醒意识到他和他观察的世界之间存在着无法打破的砖墙,他写道:“你说不出在你身边涌动着的这些众多的生命意味着什么,这些人对你来说毕竟是陌生的。”真正让人心动的,是毛姆借着中国这片背景色,细细勾勒出的一个个“人”。许是因身份和语言的限制,毛姆记下的多是在华的外国人,有传教士、船长、医生、大班、汉学家,甚至混混,偶尔他也写中国人,有内阁部长、哲学家,也有民间老妇,三教九流皆入他眼。在他犀利而悲悯的注视下,人性中的微妙与复杂纤毫毕现,无关阶级和国籍——贪得无厌的官员却有着最古典的优雅从容的士人风范,信奉社会主义的英国人亨德森骨子里是瞧不起中国人的,年轻的医生在刚来中 [收稿日期]2009-03-27 作者系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外语系讲师。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名人名言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名人名言 1、我从来都无法得知,人们是究竟为什么会爱上另一个人,我猜也许我们的心上都有一个缺口,它是个空洞,呼呼的往灵魂里灌着刺骨的寒风,所以我们急切的需要一个正好形状的心来填上它,就算你是太阳一样完美的正圆形,可是我心里的缺口,或许却恰恰是个歪歪扭扭的锯齿形,所以你填不了。 2、文雅的发誓和强烈的形容词是我们语言的典型特征。过去菲利普曾经把这当做一种男子汉气概的象征而加以培养,而现在他却小心翼翼地加以回避。 3、他不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上,非得越过一大片干旱贫瘠、地形险恶的荒野,才能跨入活生生的现实世界。所谓青春多幸福的说法,不过是一种幻觉,是青春已逝的人们的一种幻觉 4、他全部生活曾经是亦步亦趋地跟在别人的理想后面,那是他们用语言和书本灌输给他的思想,而绝非是他自己心里的愿望。过去

左右着他生活道路的那些他认为是应该做的,而不是他全心全意希望去做的事情。现在他不耐烦地把这所有一切都抛弃了。也许对幸福的俯就是自认失败,但是,这种失败比许多次胜利都要强。 5、在这冷漠的世界上,无法躲避的邪恶始终包围着我们,从摇篮直到坟墓,对此,善虽然算不上是一种挑战或者一种回应,但却是我们自身独立性的一种证明。 6、他觉得有一种难以忍受的孤独。他几乎后悔,悔恨这两年来所遭受的捉襟见肘的贫困生活,因为那些绝望的挣扎不过使他勉强填饱肚子,生活的痛苦使他变得麻木不仁了。你必得汗流浃背才能糊口,这并不是对人类的一个诅咒,而是使人安于生活的止痛香膏。 7、作为坠入情网的人来说,男人同女人的区别是:女人能够整天整夜谈恋爱,而男人却只能有时有晌儿地干这种事。 8、为了使灵魂宁静,一个人每天要做两件他不喜欢的事。

最畅销英语作家毛姆的传奇一生

最畅销英语作家毛姆的传奇一生 他是全世界最畅销的英语作家 他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曾充当过英国的间谍 他一生的感情生活也颇富传奇色彩 毛姆是全世界最畅销的英语作家,他的那种英伦绅士范儿和冷幽默,让毛姆式的故事别具一格,充满魅力。 英国传记作家黑斯廷斯是首个获准阅读毛姆通信及他女儿丽莎记述家庭生活文稿的人,她撰写的《毛姆传》在今年,也就是毛姆逝世50周年之际,推出了中文版。恰如有人说的,他的一生比他的小说还要精彩一百倍。 医学生转型剧作家 毛姆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人生的枷锁》,一向被看作是他的自传性作品,菲利普寂寥的童年基本就是毛姆童年的真实写照。毛姆出生在英国驻法国大使馆内,10岁之前一直生活在巴黎。由于3个哥哥早被送回英国读书,只有他承欢膝下,所以备受母亲的宠溺。 毛姆的父亲是使馆的法律顾问,一个工作狂;母亲伊迪斯则被描述为“一个迷人的女人,在巴黎上流社会有无数朋友”。1882年1月31日,伊迪斯因患肺结核而去世,多年后垂垂老矣的毛姆,在回忆丧母之痛时,仍浑身战栗。父亲也

在两年之后郁郁而终,10岁的毛姆成了孤儿,被送往英国叔叔处寄养,那时他连英语都说不上几句。 到英国后,毛姆突然变得口吃起来,这个习惯伴随了他终生。他变得有些自闭,不上学的时候,总是泡在书房里,看遍了书架上的各种书。他的成绩一直非常好,但他却不想走约定俗成的牛津剑桥路线。16岁,他去了德国慕尼黑求学,很快就学会了德语,日后,他又掌握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俄语。他还旁听过叔本华的哲学课,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易卜生,一直到老都推崇他是“近百年我所看到的最伟大的剧作家”。 因为性格中一贯的现实主义,1892年,毛姆成为圣托马斯医学院的一名新生――至少靠文学吃不饱饭时,有路可退。1897年,他从医学院毕业后,成了一名妇产科医生,他的处女作《兰贝斯的丽莎》也在这时发表了。《兰贝斯的丽莎》 对于底层生活毫无矫饰的白描,坦率得令人吃惊,引起了评论家的关注。之后,他选择了弃医从文。 此后,毛姆度过了近10年籍籍无闻、捉襟见肘的岁月,才享受到成名后的丰厚回报。1907年正当他迫于压力,准备重操旧业时,一下子时来运转了――之前他写过一部名叫《弗雷德里克夫人》的喜剧,但因为剧本要求女主人公在一个关键场次必须素颜出场,也不能戴假发,女演员们都望而却步。如果不是皇家宫廷剧院突发状况,临时空出了六个星

从《月亮和六便士》中的女性形象看毛姆的女性观

从《月亮和六便士》中的女性形象看毛姆的 女性观 英国著名小说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通过《月亮和六便士》塑造了三位非常鲜明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对这三位女性形象的分析,总结出毛姆的女性观,即一方面对女性有些固有的偏见、排斥和厌恶,另一方面又对女性进行理想化的塑造,他渴望爱却又逃离爱,既依赖又排斥。 《月亮与六便士》是毛姆的三大代表作之一,因其擅长描写情爱曲折纠葛,他的作品深受读者欢迎。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着魔于绘画,抛弃妻子,放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以期追求个体自由的故事。近年来,人们对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的研究逐渐增多,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毛姆的“厌女症”;毛姆的反女性倾向;毛姆的婚恋观、情爱伦理观及毛姆的人性观。这些研究大多从毛姆对女性纯批判的角度入手,更多的研究者认为毛姆具有强烈的“厌女”情节。笔者发现,这部小说中塑造了三位女性形象:传统型――思特里克兰德夫人阿美,情欲型――勃朗什,母爱型――爱塔。小说前中期思特里克兰德一直处于逃离状态,试图摆脱阿美和勃朗什的情爱束

缚,挣脱现实的枷锁,想觅得一方净土专心创作,直到最后遇到理想型伴侣爱塔才真正安定下来,开启创作之旅。毛姆的女性观其实是矛盾的,他一方面竭力批判女性,另一方面又对女性进行理想化的塑造,对女性又爱又恨。本文试图通过对小说中这三位不同女性形象的分析,浅谈毛姆的女性观。 一、逃离情爱束缚 阿美是思特里克兰德的发妻。这个与思特里克兰德有着16年婚姻的女人,在旁人眼中是传统的贤妻良母,她追求生活品质,把丈夫和孩子照?得事无巨细。她的丈夫虽不善交际,但生活中也算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他们育有一双健康漂亮、招人喜爱的儿女。这种安静的家庭生活似乎足以羡煞旁人。阿美与思特里克兰德生活多年,却不知丈夫有一个绘画梦,还一度怀疑丈夫的离家出走是因为桃色新闻。阿美作为家庭主妇,经济上依附于丈夫,丈夫放弃一切去追寻梦想,她就会失去生活来源。所以,她虽爱结交文人、艺术家,却很难理解丈夫不顾一切追求绘画梦。可见,阿美并不了解思特里克兰德。 而思特里克兰德在得到了家庭的温暖,被平淡的生活打磨了十多年后,也厌倦了这种生活,他渴望追寻绘画梦,重燃对生活的激情。当“我”试图劝服思特里克兰德回归家庭时,他却认为“他们已经过了不少年舒服日子了。大多数孩子都没

万事通

课题:《万事通》 【教学目标】 1、了解英国著名作家毛姆。 2、把握小说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3、分析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4、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在小说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探讨柯拉达的人物形象 2、小说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少小说中的人物就生活在我们中间!多少我们生活中的人物被写进了小说!中国人把性急刚猛的人称为“猛张飞”、“武松”,把工于心计的人叫做“活曹操”。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构筑了人群,我们透过这些活生生的人看到了时代和社会。今天,我们就来赏析一个活生生的人物——毛姆的《万事通》。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1874—1965),英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和戏剧家,一生创作剧本近30部,长篇小说8部,短篇小说100多篇。他的短篇小说涉及英国人在国内和海外的各种生活,情节曲折多变,人物栩栩如生,使他赢得了“英国莫泊桑”的崇高声誉。 《万事通》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是一篇典型的“毛姆式的小说”。小说塑造了一个商人柯拉达的形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资产阶级的面貌。 2、毛姆趣事 毛姆未成名前,生活贫困,为求文章有价,有一次他写完书后,在各大报章刊登征婚启事,称:本人喜欢音乐和运动,是个年轻又有教养的百万富翁,希望能和毛姆小说中的主角完全一样的女性结婚。几天之后,全伦敦的每家书店,都再也买不到他的书了。 3、毛姆名言 ☆我们要容忍他人,如同容忍自己。 ☆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免生命中所有的灾难。 ☆一经打击就灰心泄气的人,永远是个失败者。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

一.选集 《毛姆作品选》 弗雷德里克·T·贝森编(1931) 《威廉·萨姆塞特·毛姆作品选》 本书包括毛姆的全部作品和他发表在一些杂志上的文章,并附有这些刊物对此所作的介绍和注释。由雷蒙德·图尔·斯托特编(1950) 《威廉·萨姆塞特·毛姆作品选》 K.W.乔纳斯编,美国新泽西州新布伦思维克,卢特格斯大学出版。(1950) 二.全集 《毛姆戏剧集》6卷本(1931—1934) 《毛姆全集》20卷本(1934—1950) 《毛姆全集》袖珍版14卷本(1936—1938) 《短篇小说全集》3卷本(1951年) 三.单行本 《兰姆贝思的丽莎》(Liza of Lambeth)(1897年)长篇小说 《一个圣徒发迹的奥秘》(The making of a saint)(1898年)长篇小说 《东向礼拜》(Orientations)(1899年)短篇小说集 《英雄》(The hero)(1901年)长篇小说 《克雷杜克夫人》(Mrs. Craddock)(1902年)长篇小说 《一个体面的男人》四幕话剧(1903年)

《旋转木马》(The merry-go-round)(1904年)长篇小说 《圣洁的天国:安大路西亚见闻和印象》(1905年)游记《主教的围巾:一个大家庭的来龙去脉》(1906年)长篇小说《调情》(Flirtation)(1906年)短篇小说 《探索者》(The explorer)(1908年)长篇小说 《魔术师》(The magician)(1908年)长篇小说 《弗雷德里克夫人》三幕喜剧(1912年) 《杰克·斯特洛》(1912年)戏剧 《朵特夫人》(1912年)戏剧 《珀涅罗珀》(1912年)戏剧 《探索者》(1912年)戏剧 《第十个人》(1913年)戏剧 《跻身上流社会的人们》(1913年)戏剧 《史密斯》(1913年)戏剧 《可指望的土地》四幕喜剧(1913年) 《人生的枷锁》(1915年)长篇小说 《月亮和六便士》(1919年)长篇小说 《陌生人》(1920年)戏剧 《一片树叶的颤动》(1921年)

论毛姆笔下的食莲者和逐梦者(最新)

摘要:借助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食莲者》和《月亮与六便士》中两位看似相似但却又截然不同的主人公可以帮助我们探究毛姆对人生人性的深刻认识,在当今浮躁的社会环境下也可以提醒人们拒绝享乐主义,怀揣理想和信仰规划人生。 关键词:《食莲者》;《月亮与六便士》;享乐主义;理想和信仰 1、引言 [1]很多人觉得《食莲者》和《月亮与六便士》的主题一致,都是在赞扬摆脱现实的桎梏,对理想不顾一切地追求。凡尘俗世不值得留恋,忠于自己的内心,勇敢选择自由似乎是毛姆对读者发起的精神号召。不少人也觉得《食莲者》中的主人翁威尔逊也是一位只顾抬头仰望“月亮”而不屑于弯腰捡拾地上“六便士”的理想主义者,是一位敢于活出自我的勇者。在小说的开篇毛姆就极力铺垫,营造氛围,为一个传奇人物的隆重登场不吝辞藻。毛姆似乎在开篇便在叹息凡夫俗子大多随波逐流,听从天命,鲜有敢于将命运掌控在自己手中的英雄。英国人威尔逊敢于在三十五岁辞去伦敦银行经理的工作,独自来到风光旖旎的意大利的卡普里岛上过上了不用工作,悠闲自得的生活。他用积蓄买了二十五年的年金保险,可以确保在他在这个“忘忧岛”上终日寄情山水、悠然自得,这确实让外表平平的威尔逊在世人眼中变得高大英勇,他的大胆行为是人们羡慕但却不敢效仿的。卸下繁重的工作,了无家庭的牵绊,为了一见钟情就再也忘不了的意大利卡普里岛的旖旎风光毅然决然地抛下了自己的故土。这样的开篇似乎确实和《月亮与六便士》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位主人公都放弃了在伦敦金融业的优渥工作,都摆脱了家庭的束缚(威尔逊的妻女相继病死,而《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却是残忍地抛妻弃子),都为了心中执念远离家乡,选择到风景迤逦的小岛上生活。但是,这两人绝对不是同一类人,书中毛姆对这两人,及其代表的人生观也持有完全不同的态度。 2、享乐主义者和“苦行僧” 食莲者这一典故来源于《奥德赛》。主人公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海上漂泊。奥德修斯带着十二艘船离开特洛伊,但起航不久之后,就被一股强风吹离了航线,其间,奥德修斯到达了食莲者之地。他派了三个部下去侦察这个地区,但却没有一个人回来。奥德修斯发现,这是因为当地居民邀请他们食用了一种神秘的植物果实,自此他们便把返回家园的心愿忘得一干二净,只想留在此岛享用美味。最后他们被奥德修斯下令拖回船上,用链子拴在划船的长凳上。现代英语对食莲者的解释是“a person who sp ends their time indulging in pleasure and luxury rather than dealing with practical concerns”,也就是醉心安逸度日或者浑噩度日的人,换句话说就是享乐主义者。享乐主义主张当前的快乐是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人的行为目的是寻求当前的快乐或逃避眼下的痛苦。古希腊亚里斯提卜说,[2]生活的目的就是最佳地去享受身体上的快乐,幸福就是快乐享受的总和。……在他看来,既然存在着要求,那就有權去满足这种要求,从而实现人生的目的──享乐。(弗洛姆,1989:5-6)

【一轮复习】人物素材整理——毛姆

威 廉 · 萨 默 塞 特 · 毛 姆 毛姆,比故事还精彩的人生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874年1月25日一1965年12月16日),英国小说家、剧作家。代表作有戏剧《圈子》,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短篇小说集《叶的震颤》、《阿金》等。 毛姆——孤僻的童年 毛姆1874年1月25日出生在巴黎,父亲是律师,当时在英国驻法使馆供职。小毛姆不满十岁,父母就先后去世,他被送回英国由伯父抚养。毛姆进坎特伯雷皇家公学之后,由于身材矮小,且严重口吃,经常受到大孩子的欺凌和折磨,有时还遭到冬烘学究的无端羞辱。孤寂凄清的童年生活,在他稚嫩的心灵上投下了痛苦的阴影,养成他孤僻、敏感、内向的性格。幼年的经历对他的世界观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探寻“使泰晤士河起火”的文学 1892年初,他去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了一年。在那儿,他接触到德国哲学史家昆诺·费希尔的哲学思想和以易卜生为代表的新戏剧潮流。同年返回英国,在伦敦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当了六个星期的练习生,随后即进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学医。为期五年的习医生涯,不仅使他有机会了解到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而且使他学会用解剖刀一样冷峻、犀利的目光来剖视人生和社会。他的第一部小说《兰贝斯的丽莎》,即根据他作为见习医生在贫民区为产妇接生时的见闻用自然主义手法写成。 从1897年起,毛姆弃医专事文学创作。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写了若干部小说,但是,用毛姆自己的话来说,其中没有一部能够“使泰晤士河起火”。1902年他转向戏剧创作,获得成功,成了红极一时的剧作家,这时期的创作很多。 1913年起,毛姆决定暂时中断戏剧创作,用两年时间潜心写作酝酿已久的小说《人生的枷锁》。 第一次大战期间,毛姆先在比利时火线救护伤员,后入英国情报部门工作,在日内瓦收集敌情;后又出使俄国,劝阻俄国退出战争,与临时政府首脑克伦斯基有过接触。回国述职时,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这一段间谍与密使的生活,后来写进了间谍小说《艾兴顿》(1928)中。 1919年,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士》问世。1920年到中国,写了游记《在中国的屏风上》(1922),并以中国为背景写了一部长篇小说《面纱》(1925)。以后又去拉丁美洲与印度。 1928年毛姆定居在地中海之滨的里维埃拉,直至1940年纳粹入侵时,才仓促离去。两次大战的间隙期间,是毛姆创作精力最旺盛的时期。20世纪20年代及30年代初期,他写了一系列揭露上流社会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道德堕落的剧本,如《周而复始》、《比我们高贵的人们》和《坚贞的妻子》等。后来还写了《香笺泪》(1927)、《神圣的火焰》(1929)、《养家糊口的人》(1931)以及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幻想破灭的《为国效劳》(1932),1933年完稿的《谢佩》上演失败,从此不再写剧本。 第二次大战期间,毛姆到了美国,在南卡罗来纳、纽约和罗德岛等地呆了六年。1944年发表长篇小说《刀锋》。在这部作品里,作家试图通过一个青年人探求人生哲理的故事,揭示精神与实利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小说出版后,反响强烈,特别受到当时置身于战火的英、美现役军人的欢迎。 1946年,毛姆回到法国里维埃拉。设立了萨姆塞特·毛姆奖,奖励优秀的年轻作家,鼓励并资助他们到各处旅游。1948年写最后一部小说《卡塔丽娜》。此后,仅限于写作回忆录和文艺评论,同时对自己的旧作进行整理。毛姆晚年享有很高的声誉,英国牛津大学和法国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