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神经性尿频

17.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神经性尿频
17.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神经性尿频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神经性尿频(制订)

本指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2014 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中医药标准制修订项目》之一,已公开发表。因此,以此指南代替诊疗方案。

1 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神经性尿频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神经性尿频的诊断和防治。

本指南适合中医科、儿科、泌尿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神经性尿频neurogenic urination

神经性尿频是儿科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以尿频为主,可伴尿急,不伴有尿痛、遗尿、排尿困难、发热、浮肿等。

本病病因不一。小儿大脑皮层发育尚未完善,高级中枢对骶髓排尿反射初级中枢控制功能较弱。膀胱容量小,舒缩调节功能欠佳。在不良环境因素的刺激下,导致支配膀胱的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以致膀胱逼尿肌持续收缩,膀胱括约肌松弛,排尿反射亢进而引起尿频。此外,还与前列腺素分泌过多、锌缺乏有关。好发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古代医籍无此病名,可参见于中医“尿频”病证。

3 诊断[1-5]

3.1 病史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既往无泌尿系统疾病、手术、外伤史,可有受精神刺激的病史。

3.2 临床表现[3-6]

临床表现以尿频为主,可伴有尿急,日间及入睡前排尿次数增加,轻重程度不一,分散注意力可减轻尿频症状,入睡后恢复正常。每次尿量较少,总尿量正常。无尿痛和排尿哭闹史,不伴有遗尿、尿潴留、尿失禁、排尿困难、发热、腰痛、浮肿、血尿、多饮等。

本病病程较长,症状无进行性加重,查体无阳性体征。

3.3 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血常规、肾功能检查正常,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阴性,泌尿系统B 超检查正常。

必要时可做尿浓缩试验、垂体加压素试验、尿动力学检查、静脉尿路造影等检查。

3.4 需与神经性尿频鉴别的病种

尿路感染,儿童前列腺炎,尿路畸形,尿崩症,糖尿病,膀胱过度活动症,神经源性膀胱等。

4 辨证[4-5]

4.1 脾肾气虚证

病程日久,小便频数,淋漓不尽,入睡自止,尿液清或不清,神倦乏力,面色萎黄,食欲不振,或自汗出,易外感,甚则畏寒怕冷,手足不温,大便稀薄,舌质淡,或有齿痕,苔薄腻或薄白,脉细弱。

4.2 肾虚湿热证

病程迁延,小便频数,尿意窘迫,余沥不尽,夜尿正常,尿黄浑浊,精神困惫,常伴有烦躁,口渴不欲多饮,手足心热,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濡细数。4.3 肝郁脾虚证

日间小便频数,尿急,量少,尿液不清,常反复发作,平素精神抑郁或急躁易怒,胸闷太息,小腹胀满,肠鸣矢气,大便溏结不调,或伴有神疲乏力,饮食不振,舌苔薄白,或有齿痕,脉细弦。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本病临床以虚证居多,单纯性实证较为少见,治疗以益气固摄为原则,多从脾、肾二脏论治。病程日久或反复发作者,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治疗要标本兼顾,攻补兼施。若兼有湿热下注者,佐以清利湿热;若兼有肝气郁滞者,佐以疏肝理气。此外,还可结合针灸推拿、心理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进行综合治疗。

5.2 分证论治

5.2.1 脾肾气虚证

治法:健脾益肾,升提固摄。

主方:缩泉丸(《校注妇人良方》)合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推荐级别:D)[4-6]

常用药:益智仁、山药、乌药、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党参、甘草、当归。

加减:纳少厌食者,加鸡内金、炒谷芽、焦六神曲、焦山楂;大便溏薄者,加炒薏苡仁、煨木香、煨葛根;兼肺气虚者,合用玉屏风散;兼肾阳虚者,合用济生肾气丸。

5.2.2 肾虚湿热证

治法:温肾固摄,清利湿热。

主方:缩泉丸(《校注妇人良方》)合萆薢分清饮(《医学心悟》)加减。(推

荐级别:D)[7]

常用药:益智仁、山药、乌药、萆薢、石菖蒲、茯苓、白术、车前子(包煎)、黄柏。

加减:烦躁口渴者,加天花粉、芦根、石斛;手足心热者,加莲子心、胡黄连;腰酸明显者,加菟丝子、肉苁蓉;湿热甚者,加萹蓄、瞿麦。

5.2.3 肝郁脾虚证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利水。

主方: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推荐级别:D)

常用药: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甘草、薄荷(后下)、生姜。

加减:胸胁胀痛者,加香附、郁金、川楝子;情志抑郁者,加佛手;脾虚较甚者,加党参、山药;大便溏结不调者,加广藿香、茵陈、厚朴。

5.3 中成药治疗

缩泉胶囊(益智仁、山药、乌药):每粒0.3g。口服,建议用法用量:3~4岁每次1粒、4+~5岁每次2粒、>5岁每次3粒,每日3次。用于脾肾气虚证。(推荐级别:D)[8-9]

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每8丸重1.44g。口服,建议用法用量:3~6岁每次4粒、7~10岁每次6粒、10+~12岁每次8粒,每日3次。用于肾虚湿热证。(推荐级别:D)[10]

5.4 针灸疗法

5.4.1 体针

主穴:中极、膀胱俞、三阴交、太溪等。配穴:肾阳虚配肾俞、关元;脾肺气虚配气海、列缺、足三里;夜梦多配百会、神门。针用平补平泻法,动作应轻柔徐缓。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推荐级别:D)[11,12]

5.4.2 耳穴贴压

主穴:肾、膀胱、皮质下、三焦等。配穴:精神紧张,心神不宁加神门、心穴;湿热下注加脾、尿道、外生殖器;脾肺不足加脾、肺穴。每日按压3~5次,每穴按压1~2min,每次贴压后保持3~7日(学龄前儿童贴敷3~4日,学龄期儿童贴敷5~7日),贴压3次为1个疗程。(推荐级别:D)[13-15]

5.4.3 穴位敷贴

取桔梗、小茴香、肉桂、五倍子、覆盆子、五味子、补骨脂、川椒各等份。烘干,研末,过200目筛,装瓶密封。每次取5~10g,以米酒调匀,敷于神阙穴。每3日换药1次,5次为1个疗程。(推荐级别:D)[16]

取丁香、吴茱萸、肉桂、五倍子各等份。烘干,研末,过80目筛,装瓶密封。每次取3~5g,以黄酒调和成糊状,敷于神阙穴。每日换药1次,5次为1个疗程。

(推荐级别:D)[17]

取肉豆蔻、吴茱萸、补骨脂、五味子各等份。烘干,研末,过100目筛,装瓶密封。取穴为神阙、关元、中极和双侧肾俞穴,将药用蜂蜜调成糊状,敷于所取穴。敷贴3日即取掉,3次为1个疗程。(推荐级别:D)[18]

5.4.4推拿疗法

取脾经、肾、外劳宫、二马、气海、足三里、三阴交、膀胱俞、肾俞、八髎穴。补脾经300次,揉肾顶100次,揉外劳宫200次,揉二马300次,按揉气海300次,按揉足三里300次,按揉三阴交200次,按揉膀胱俞200次,擦八髎穴50次,捏脊10次。每日1次,治疗7日为1个疗程。(推荐级别:D)[19]

6 预防和调护[20-21]

合理饮食,避免高糖高盐等过多摄入,注意休息,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

营造舒适宽松的生活环境,避免不良环境因素和精神因素的刺激。

结合心理疗法及认知行为疗法:充分了解患儿病史及性格特征,找出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进行排尿矫正教育,通过正强化法让患儿学会自我放松情绪,自我控制排尿习惯。同时改善家长的认知和教养方式,预防疾病的复发。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08.

[2]王慕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44.

[3]张金哲,陈晋杰.小儿门诊外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41.

[4]汪受传.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儿科学[M] .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21.

[5]韩新民.全国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12-219.

[6]傅培鑫.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52例[J].江西中医药,2000,31(1):28.(证据分级:Ⅲ;MINORS条目评价:13分)

[7]李娟,王大利.萆薢分清饮治疗淋证临床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3,9(12):206-207.(证据分级:Ⅲ;MINORS条目评价:13分)

[8]穆莉芳,马文旭,赵红立.缩泉胶囊配合心理干预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40例[J].中医儿科杂志2007,3(5):41-42. (证据分级:Ⅱ;改良Jadad量表评分:3分)

[9]唐元萍.中西医结合心理疗法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J].吉林医学,2011,32(23):4764-4765.(证据分级:Ⅱ;改良Jadad量表评分:3分)

[10]李继书.六味地黄丸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100例[J].实用中医杂志,2000,16(9):24-25.(证据分级:Ⅲ;MINORS条目评价:13分)

[11]刘钧.针灸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97例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08,14(22):155.(证据分级:Ⅲ;MINORS条目评价:13分)

[12]谢继光.针刺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92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10):616.(证据分级:Ⅲ;MINORS条目评价:13分)

[13]陆宏进,董昭,麻建辉.耳穴压丸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76例[J].北京医学,2014,36(4):329-330.(证据分级:Ⅲ;MINORS条目评价:13分)

[14]孙均重,赵艳,范美丽,等.耳穴配合超短波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60例[J].山东中医杂志,2013,32(6):415-416.(证据分级:Ⅲ;MINORS条目评价:13分)

[15]孙阿娟,刘荣敏,宋春合.耳穴贴压配合心理干预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51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1):51.(证据分级:Ⅲ;MINORS条目评价:13分)

[16]王迎春,杨静.艾灸结合药物贴敷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42例[J].中国针灸,2009,29(10):834.(证据分级:Ⅲ;MINORS条目评价:13分)

[17]王绍洁,矫承媛,赵文华.敷脐疗法治疗儿童尿频10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09,1(1):100-101.(证据分级:Ⅲ;MINORS条目评价:13分)

[18]刘克奇,寇军.四神丸外敷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60例[J].内蒙古中医药,2005(S1):26.(证据分级:Ⅲ;MINORS条目评价:13分)

[19]米艳霞.推拿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60例临床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4):704.(证据分级:Ⅲ;MINORS条目评价:13分)

[20]胡振英,孙步明.小儿神经性尿频症186例心理疗法[J].护理学杂志,1995,10(5):299.(证据分级:Ⅲ;MINORS条目评价:13分)

[21]谢艳红,叶丽,黄辉霞.认知行为疗法联合阿普唑仑、赖氨酸治疗顽固性儿童神经性尿频40例[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5,37(2):267-269.(证据分级:Ⅲ;MINORS条目评价:13分)

说明

本指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2014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中医药标准制制订项目》之一,项目负责部门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制订专家总指导组和儿科专家指导组的指导、监督下实施。

1. 临床证据的检索

以“神经性尿频”、“白天尿频综合证”、“日间尿频综合证”、“诊断”、“治疗”、“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等作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万方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检索年限从建库到2015年5月。以“neurogenic urination”、“Diagnosis”、“Chinese Medicine”、“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等作为检索词,检索MEDLINE、COCHRANE图书馆、Clinical Trial、美国国立指南库(The N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house,NGC)等,检索年限近25年内,选择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预防类文献作为评价对象。

手工检索:文献主要来源于诊疗指南、标准、规范、药品说明书、专利说明书,以及中医儿科教材、西医儿科教材、相关专著。同时注意搜集未公开发表的科研报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灰色文献。

在形成草案前,以“神经性尿频”、“缩泉胶囊”、“六味地黄丸”等作为检索词,补充检索至2016年4月的文献,选择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预防类文献作为评价对象。

对于来自同一单位同一时间段的研究和报道以及署名为同一作者的实质内容重复的研究和报道,则选择其中一篇作为目标文献。

根据以上检索策略,项目工作组在文献检索阶段共搜集到与本病相关的文献218篇。

2. 文献评价

对所检索到的每篇临床文献均按以下方法分别做出文献评价。

(1)随机临床试验的评价:结合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评价,选出采用改良Jadad量表评分大于等于3分的文献作为指南的证据。

(2)非随机临床试验的评价:可采用MINORS条目评分。评价指标共12条,每一条分为0~2分。前8条针对无对照组的研究,最高分为16分;后4条与前8条一起针对有对照组的研究,最高分共24分。0分表示未报道;1分表示报道了但信息不充分;2分表示报道了且提供了充分的信息。选择总分大于等于13分的文献作为治疗性建议证据。

很多文献标题是随机对照,然内容实质是非随机对照,如按就诊顺序分组等。此类应归入非随机试验。

如果存在明显质量问题,如分类统计样本例数与该组总样本例数不符、理论分析低劣、作者非临床医生的治疗报道等,应直接排除,不用量表评估。

(3)Meta分析的评价:可采用AMSTAR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每个条目评价结果可以分为“是”、“否”、“不清楚”或“未提及”三种,并给予计分,如“是”为1 分,“否”、“不清楚”或“未提及”为0 分,共11 分。AMSTAR 量表得分0~4 分为低质量,5~8 分为中等质量,9~11 分为高质量。选择5分以上文献为证据。

3. 证据评价分级和文献推荐级别

符合前述质量要求的临床研究,可成为指南的证据: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成果成为高等级推荐的证据,小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以及非随机对照试验的成果成为次级或低强度推荐的证据。此外,也可依据文献研究的成果经专家共识法形成推荐建议。

表1 文献依据分级及推荐级别

中医文献依据分级推荐级别Ⅰ大样本,随机研究,结果清晰,假阳

A 至少有2项I级研究结果支持性或假阴性的错误很低

B 仅有1项I级研究结果支持

Ⅱ小样本,随机研究,结果不确定,假

阳性和/或假阴性的错误较高

C 仅有II级研究结果支持

Ⅲ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和基于古代文

献的专家共识

Ⅳ非随机,历史对照和当代专家共识 D 至少有1项III级研究结果支

Ⅴ病例报道,非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 E 仅有IV级或V级研究结果支持文献依据分级标准的有关说明:

(1)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制订的文献分级方法按《ZYYXH/T473-2015 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编制通则》“证据分级及推荐强度参考依据”中的“汪受传,虞舜,赵霞,戴启刚,陈争光,徐珊.循证性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研究的现状与策略[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1)∶2759-2763.”提出的“中医文献依据分级标准”实施。

(2)推荐级别(或推荐强度)分为A、B、C、D、E五级。强度以A级为最高,并依次递减。

(3)该标准的“研究课题分级”中,大样本、小样本定义为:

大样本:≥100例的高质量的单篇随机对照试验报道或系统综述报告。

小样本:<100例的高质量的单篇随机对照试验报道或系统综述报告。

(4)Ⅲ级中“基于古代文献的专家共识”是指古代医籍记载、历代沿用至今、当代专家意见达成共识者。Ⅳ级中“当代专家共识”是指当代专家调查意见达成共识者。Ⅴ级中的“专家意见”仅指个别专家意见。

4. 指南工作组

2015年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儿科专家指导组:组长:汪受传;副组长:马融,沈同,俞景茂;成员:丁樱,王孟清,王素梅,艾军,李新民,李燕宁,闫慧敏,赵琼,赵霞,胡思源,俞建,虞舜,虞坚尔;秘书:王雷。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神经性尿频(制订)》起草人:袁斌,王璐,赵长江。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神经性尿频(制订)》(草稿)专家论证会:组长:赵霞;成员:丁樱,万力生,马融,王素梅,王雪峰,孙丽平,李新民,汪受传,赵琼,姜之炎,秦艳虹,虞舜,虞坚尔,翟文生。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神经性尿频(制订)》项目工作组:

组长:袁斌(中医儿科学,江苏省中医院)。

副组长:丁樱(中医儿科学,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儿科医院)。

秘书:王璐(中医儿科学,南京中医药大学)。

成员:李丹(中医儿科学,广东省中医院);李岚(中医儿科学,浙江省中医院);李陈(中医儿科学,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任昱(中医儿科学,浙江省中医院);杨丽霞(中医儿科学,盐城市中医院);邵征洋(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张霞(中医儿科学,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院);赵长江(中医儿科学,江阴市中医院);韩峰(中医儿科学,烟台市中医院)。

5.起草和评审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神经性尿频(制订)》在完成文献检索、文献评价、文献研究总结后,按照德尔菲法,筛选专家,起草问卷,进行了三轮专家问卷调查,分别对答卷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形成了指南草稿。

草稿完成后召开了专家论证会,工作组成员认真按专家论证意见修改形成了指南初稿。撰写初稿形成推荐建议时考虑了推荐的治疗、预防方案对健康的益处、副作用以及危险。

工作组将指南初稿向行业内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对专家反馈意见进行了集中整理、讨论确定是否采纳并提出理由,修改完善形成了指南评价稿。

指南评价稿提交儿科专家指导组组织的4人评估小组(项目工作组以外成员),包括临床领域和方法学方面的专家,对指南评价稿进行评价,专家评估小组对指南总体质量的评分3位给了7分,1位给了6分,4位专家均表示“愿意推荐使用该指南”。同时选取不同地域10个医疗机构作为评价单位(以三级医院为主,包括不同类别、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完成了215例指南一致性评价,中医疾病诊断、中医疾病诊断依据、西医诊断、西医疾病诊断依据及调摄与预防的一致率为100%,辨证分类中的证候分类、证候诊断依据,以及治则也有较高的一致率,分别为94%、94%、95%,主要药物组成与用法的一致率为96%,主方、中成药、其他治法及治疗方案的一致率分别为87%、87%、91%,说明评价稿与中医临床一致性较高,符合临床实践。

6. 本指南形成推荐治疗方案过程中,工作组成员及参与论证的有关专家通过医保政策、临床经验、随访调研等考虑了患者及其家属的观点和选择意愿,兼顾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7. 本指南通过审评后,将通过发布会、指南应用推广培训班、继续教育学习班、学术会议、学术期刊等多种渠道宣传、贯彻、实施,在行业推广应用。并编制《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神经性尿频?临床应用参考手册》供推广实施用。

8. 本指南计划定期更新。由本指南工作组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讨论会相结

合的方式实现更新。

9. 本指南研制经费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供。资助单位的观点或利益不会影响最终推荐建议的形成。

10. 参与本指南开发小组的所有成员声明:他们与其他任何组织或个人无利益冲突。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疳证(修订)

1 说明 本指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2014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中医药标准制修订项目》之一,项目负责部门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专家总指导组和儿科专家指导组的指导、监督下实施。 1.1 临床证据的检索策略 以“疳证”“疳积”“疳症”“病因”“诊断”“治疗”“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等作为检索词组合,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检索年限从建库到2016年2月,以“营养不良”“innutr it ion”“malnutrition”“cacotrophy”“dystrophia”“cacotrophia”等作为关键词,检索MEDLINE、COCHRANE图书馆、Clinical Trial、美国国立指南库(the National Gui deline Clearing house,NGC)等,检索年限近25年内,选择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性文献作为评价对象。 手工检索:文献主要来源于诊疗指南、标准、规范、药品说明书、专利说明书以及中医儿科教材、西医儿科教材、相关专著。同时注意搜集未公开发表的科研报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灰色文献。 在形成草案前,以“健胃消食口服液”“健脾八珍糕”“肥儿丸”“人参养荣丸”“十全大补颗粒”“明目地黄丸”“石斛夜光丸”等作为检索词,补充检索至2016年2月的文献,选择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预防类文献作为评价对象。 对于来自同一单位同一时间段的研究和报道以及署名为同一作者的实质内容重复的研究和报道,则选择其中1篇作为目标文献。 根据以上检索策略,项目工作组在文献检索阶段共搜集到与本病相关的文献555篇。 1.2 文献评价 具体内容见《中医儿科杂志》2016年第12卷第1期第1~2页相关内容。 1.3 证据评价分级和文献推荐级别[1] 具体内容见《中医儿科杂志》2016年第12卷第1期第1~2页相关内容。 1.4 指南工作组 2015年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儿科专家指导组组长:汪受传。副组长:马融、沈同、俞景茂。成员:丁樱、王孟清、王素梅、艾军、闫慧敏、李新民、李燕宁、赵琼、赵霞、胡思源、俞建、虞舜、虞坚尔。秘书:王雷。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疳证》2012年版起草人:赵霞、汪受传、韩新民、黄颖、刘文。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疳证(修订)》起草人:赵霞、赵琼、张晓华、周涛。

中医儿科考试重点整理培训资料

中医儿科考试重点整 理

中医儿科 一、名词解释: 1、生长:小儿整体和各器官的增长,表示机体在量方面的增加。 2、发育: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和机体能力的演进,表示功能方面的变化。 3、纯阳:小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表现得生机旺盛,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4、补授法:母乳不足,婴儿体重增长不满意时,除母乳喂养外,可用配方奶或牛羊乳加以补充的方法。 5、代授法:一日内有一至数次完全用乳品或代乳品代替母乳的方法。 6、人工喂养:完全以乳制品、牛羊乳品或代乳品为食物喂养出生后6个月内婴儿的喂养方式。 7、硬肿症:新生儿时期特有,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局部甚至全身皮肤和皮下脂肪硬化及水肿,常伴有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低下的综合症。 8、胎黄: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疸为主要特征,产生原因与胎禀有关而得名。 9、感冒:是外感风邪引起的肺系疾病,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全身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10、肺炎咳嗽:以气喘、咳嗽、咳痰痰鸣、发热为主症的肺系疾病。 11、鹅口疮:是以口腔、舌上满布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 12、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 13、厌食: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证。

14、积滞: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病,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疼痛,嗳腐酸馊,大便不调为临床特征。 15、疳证:由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不能濡养脏腑、经脉筋骨、肌肤而形成的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临床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毛发干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大便不调为特征。 16、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由体内贮存铁缺乏,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致,临床以皮肤粘膜苍白或苍黄、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烦躁不安等为特征。 17、病毒性心肌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局限性或弥漫性心肌炎性病变为主的病证。 18、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时期行为障碍性疾病。 19、惊风:多种原因引起,临床以抽搐、神昏为特点的常见病证;急惊风:来势急骤,以高热抽搐神昏为主证,病势急暴,形证有余,症状表现为急速强劲有力,证属实证热证;慢惊风:多因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而致脾虚肝亢或虚极生风,或因急惊风后祛邪未尽,损耗肝肾阴津,虚风内动,来势缓慢以抽搐无力力,时作时止,反复难愈,常伴昏迷、瘫痪为特征。 20、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炎,临床以急性起病,浮肿、少尿、血尿、蛋白尿及高血压为主要特征。

小儿疳症

小儿疳症如何辨识? 疳症是指引起小儿全身虚弱、消瘦的一种慢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形体消瘦、面黄少华、毛发 稀疏、精神不振、烦躁不安、饮食异常、腹部胀大、皮肤干皱、大便不调。小儿各年龄段皆 可发病,以1-3岁发病率最高。本病受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使脾胃功能受损,可影响 生长发育脾胃功能明显失调者,饮食异常、大便干稀不调或脘腹膨胀等,形体消瘦者,体重 比正常平均值低15%-40%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严重者形体干枯羸瘦,体重可低于正常 值40%兼有精神不振、好发脾气、烦躁易怒、喜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等症状。 患者有喂养不当或病后失调及长期消瘦史。因蛔虫引起者,谓之“蛔疳”大便镜检可查见蛔虫卵。贫血者,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均减少 出现肢体水肿的属于营养性水肿者,人血白蛋白量大多在45克/升以下,血清白蛋白约在20 克/升以下。 ●如何防护? 如发现小儿体重不增或减轻,皮下脂肪减少,肌肉松弛,面色无华则应引起注意,分析原因,及时治疗。经常带小儿到室外,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呼吸新鲜空气,多晒太阳,增强体质。提倡母乳喂养,宣传合理喂养方法以及添加辅食的知识。保证居室空气流通、清洁,湿度、温度适宜。改变不合理饮食习惯,授乳定时定量,饮食宜易于消化、营养丰富。添加辅食掌 握先稀后干、先秦后荤、先少后多的原则,合理喂养。 ●如何捏脊 捏脊对小儿疳症的防治有确切的效果,捏脊3遍,配合提痞根穴、擦痞根穴,分推、合推脊椎。 操作者在小儿的腿部边侧,全身放松,活动一下手指,面带微笑,用手轻轻抚摸几下小儿 的背部,使其肌肉放松,然后进行捏脊。捏脊时,两手的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无名指 三指的指腹对应用力,捏住小儿脊柱两侧肌肉,拇指在后,另三指在前,三指向后捻动, 拇指向前推动,每捏一次,向上推移一点。可从尾骶骨处开始,和缓地向上推移,至项后 枕部为止。然后,两手拇指分别按放在背部第1腰椎棘突下缘中点旁开3.5寸处的痞根穴,以指腹点按,一按一松,连按21次。擦痞根穴,两手拇指分别按放在两侧痞根穴处,用指腹推擦3分钟分推、合推脊椎。一手拇指与四指分别按放在脊椎两侧,以掌根对称用力,先 从外向内合推,再从内向外分推。从第1胸椎处开始,每推动数次下移一点,至第5腰椎处为止。分推时,两手向两侧推开,注意动作和缓;合推时,应将两侧肌肉由外向内挤起, 两侧用力均匀。分推、合推后,可在背部和缓按揉,以消除分推、合推后带来的不适。 ●如何进行饮食调养?孩子断奶后,应当及时地增添辅食,但要注意循序渐进,掌握“从少 到多,从软到硬,从细到粗”的原则。在婴儿4个月龄时,就应该增加辅食。这时候,除了 继续母乳喂养外,还要给孩子加一些米汤、米糊、果汁、蛋黄及菜汁等。随着月龄的增加,孩子长出了牙齿,胃中也有了淀粉酶,就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含钙、维生素、微量元素较 多的婴儿米粉、肝泥、瘦肉泥、豆腐泥及绿叶菜等。切记不要过早地给婴儿添加辅食,一 方面,孩子吸乳少了,妈妈的乳汁分泌也相应减少;另一方面,容易造成孩子贫血。此外,如果食物或饮水受到污染,还易造成孩子腹泻。全球每年约有500万儿童因为腹泻而死亡,也有大批儿童因腹泻而致营养不良。孩子的饮食要注意精细加工,同时注意清洁卫生。根 据月龄和幼儿的食欲、大便的变化,增加适宜的辅食,保证断奶后幼儿的营养供给,同时要 营养丰富、合理搭配。1-3岁的幼儿,牙齿逐渐长齐,活动量也大大增加,所以要给幼儿供 给足够的含优质蛋自质的食物。比如,每天至少要让孩子喝两杯牛奶或豆浆;每天的食品 要多样,选择细、软、烂的食物;要注意少量多次,除一日三餐外,上午、下午适当地添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神经性尿频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神经性尿频(制订) 本指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2014 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中医药标准制修订项目》之一,已公开发表。因此,以此指南代替诊疗方案。 1 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神经性尿频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神经性尿频的诊断和防治。 本指南适合中医科、儿科、泌尿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神经性尿频neurogenic urination 神经性尿频是儿科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以尿频为主,可伴尿急,不伴有尿痛、遗尿、排尿困难、发热、浮肿等。 本病病因不一。小儿大脑皮层发育尚未完善,高级中枢对骶髓排尿反射初级中枢控制功能较弱。膀胱容量小,舒缩调节功能欠佳。在不良环境因素的刺激下,导致支配膀胱的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以致膀胱逼尿肌持续收缩,膀胱括约肌松弛,排尿反射亢进而引起尿频。此外,还与前列腺素分泌过多、锌缺乏有关。好发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古代医籍无此病名,可参见于中医“尿频”病证。 3 诊断[1-5] 3.1 病史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既往无泌尿系统疾病、手术、外伤史,可有受精神刺激的病史。 3.2 临床表现[3-6] 临床表现以尿频为主,可伴有尿急,日间及入睡前排尿次数增加,轻重程度不一,分散注意力可减轻尿频症状,入睡后恢复正常。每次尿量较少,总尿量正常。无尿痛和排尿哭闹史,不伴有遗尿、尿潴留、尿失禁、排尿困难、发热、腰痛、浮肿、血尿、多饮等。 本病病程较长,症状无进行性加重,查体无阳性体征。 3.3 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血常规、肾功能检查正常,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阴性,泌尿系统B 超检查正常。 必要时可做尿浓缩试验、垂体加压素试验、尿动力学检查、静脉尿路造影等检查。 3.4 需与神经性尿频鉴别的病种

2016儿科重点方剂速记歌诀

2016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考试重点 儿科病生理要点 1、稚阴稚阳学说——“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吴鞠通)。 2、纯阳学说——“呼为纯阳,元气未散”《颅囟经》 3、小儿五脏特点——心常有余;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虚。 4、了解小儿四诊特点:如望诊头颅、囟门等与成人不同。其他可参考内科内容。 5、掌握小儿指纹诊察方法,了解‘三关’(风、气、命)的定义、意义。 6、小儿指纹的病理概念——“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7、了解‘一指定三关’的方法和临床概念。(不要混淆寸口三关与指纹三关。) 8、小儿诊察中四诊的弱点——问诊。古代儿科称为‘哑医’。 9、‘囟填’——囟门突起紧张,为风火痰热、肝阳上亢、热盛生风。 10、‘囟陷’——囟门凹陷柔软,为津液大伤、气精不足、佝偻病。 1。胎怯补肾调元。 肾精薄弱__补肾地黄丸 脾肾两虚__保元汤 2。硬肿归身 阳气虚衰__参附汤 寒凝血涩__当归四逆散 3。胎黄茵陈血 湿热熏蒸:清热利湿-茵陈蒿汤 寒湿阻滞:温中化湿-茵陈理中汤 瘀积发黄: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 4。感冒 主证时邪银普散,夹痰夹滞夹痰回 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 暑邪感冒: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饮 时玡感冒: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 兼证 挟痰:宣肺化痰-二陈汤,桑菊饮 挟滞:消食导滞、通腑泄热-保和丸 挟惊:清热解表、安神镇惊-小儿回春丹或琥珀抱龙丸 5。咳嗽金山请陈六 外感 风寒咳嗽:散寒宣肺-金沸草散 风热咳嗽:疏风肃肺-桑菊饮 内伤 痰热咳嗽:清肺化痰-清金化痰汤 阴虚燥咳:滋阴润燥-沙参麦冬 气虚咳嗽:六君子 痰湿咳嗽:三拗合二陈 6。肺炎喘嗽寒华热银毒黄解,痰热虎婷肺热参,肺脾参五心参附,邪陷羚钩牛黄解。 风寒闭肺:华盖散 风热闭肺: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 热毒闭肺: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 痰热闭肺:清热宣肺、涤痰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沙参麦冬汤 肺脾气虚:益气健脾-人参五味子汤 心阳虚衰: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 邪陷厥阴: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 7。哮喘小石龙苏都五斤麦。 热性哮喘:清肺化痰定喘-麻杏石甘汤、苏葶丸

中医儿科学 复习重点

中医儿科学 总论 起源: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第一部儿科著作:唐代《颅囟经》。提出“纯阳”理论。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专科:宋代。 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概括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 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小儿年龄分期(7 个)(熟悉) 1.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共 40周 胎龄满 28 周到出生后 7 足天,为围生期。保健重点:护胎、养胎、胎教。 2.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起到生后满 28 天保健重点:保暖、喂养、 消毒隔离、清洁卫生等。 出生后 4~6h 可喂奶 3.婴儿期——从生后 28 天到满 1 周岁。这是小儿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第一次高峰)。 易患脾胃疾病、感染性疾病。 保健重点:提倡母乳喂养,指导合理营养,及时添加辅食,预防疳证、佝偻病的发生;按时接受计划免疫接种注意护理和教养。 4.幼儿期——1 周岁后到 3 周岁 保健重点:防止意外创伤和中毒、营养不良、消化紊乱及传染病。 5.学龄前期——3 周岁后到 7 周岁。 性格特点形成的关键时期。 保健重点:易发生各种意外,如溺水、烫伤、错服药物。 6.学龄期——从 7 岁后到青春期来临(一般为女 12岁,男 13 岁) 体格生长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以外的其他器官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 保健重点:注意因势利导,保护视力,预防龋齿,充足的营养。 7.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称为青春期。 女孩:11~12 岁到 17~18 岁; 男孩:13~14 岁到 18~20 岁。 生长发育速度明显加快(第二次高峰),性别差异常显著。 生理特点:肾气盛,天癸至,阴阳和。 保健重点:足够的营养、体格锻炼、注意休息、心理教育及指导。 体格发育各项衡量指标及其计算 1.体重

《医宗金鉴》目录卷五疳证门

《医宗金鉴》<目录>卷五疳证门 卷五\疳证门 疳证总括 属性:大人为劳小儿疳,乳食伤脾是病原,甘肥失节生积热,气血津液被熬煎, 初患尿泔午潮热,日久青筋肚大坚,面色青黄肌肉瘦,皮毛憔悴眼睛晛. [注] 大人者十五岁以上也,病则为劳, 若十五岁以下者,皆名为疳, 缘所禀之气血虚弱,藏府娇嫩,易于受伤, 或因乳食过饱,或因肥甘无节, 停滞中脘,传化迟滞,肠胃渐伤,则生积热,热盛成疳,则消耗气血,前灼津液, 凡疳病初起,尿如米泔,午后潮热, 日久失治,致令青筋暴露,肚大坚硬,面色青黄,肌肉消瘦,皮毛憔悴,眼睛发晛,而疳证成矣, 然当分其所属而治之,庶不致有误也。 % 疳证门 卷五\疳证门

脾疳 属性:脾疳面黄肌消瘦,身热困倦喜睡眠,心下痞硬满肿胀,卧冷食泥腹痛坚, 头大颈细食懒进,吐泻烦渴便腥粘,攻积消疳肥儿治,补脾参苓白术先。 [注] 脾属土,色黄主肌肉, 故脾疳则见面黄肌肉消瘦,身体发热,困倦喜睡, 心下痞硬乳食懒进,睡卧喜冷,好食泥土,肚腹坚硬疼痛,头大颈细,有时吐泻,口干烦渴,大便腥粘之证也, 宜先攻其积,用消疳理脾汤肥儿丸主之, 积退然后调理其脾,以参苓白术散主之。 (消疳理脾汤) 芜荑三棱莪术青皮炒陈皮芦荟槟榔 史君子肉甘草生川黄连胡黄连麦芽炒神麴炒引用灯 心水煎服。 (方歌) 消疳理脾用芜荑,三棱莪术青陈皮芦荟槟榔史君草,连胡连麦芽麴。 (肥儿丸) 人参二钱半白术五钱土炒茯苓三钱黄连二钱 胡黄连五钱史君子肉四钱神麴炒麦芽炒山查肉各三钱半甘草钱半炙芦荟二钱半煆以上为末,黄米糊丸,如黍米大,每服二三十丸,米汤化下。

(参苓白术散) 人参二钱茯苓白术土炒扁豆炒薏米炒 山药各五钱炒陈皮三钱缩砂桔梗各二钱甘草一钱炙建莲子五钱去心 以上共为细末每服一钱,老米汤调服。 % 疳证门 卷五\疳证门 疳泻 属性:疳疾伤脾因作泻,先清后补为妙诀,初宜清热和中汤,久泻参苓白术捷。 [注] 疳泻之证多缘积热伤脾,以致水榖不分,频频作泻, 法当清热渗湿,以清热和中汤主之, 若泻久不愈,当渐为调理,参苓白术散主之。 (清热和中汤) 白术土炒陈皮厚朴姜炒赤苓黄连神麴炒谷芽炒史君子生甘草泽泻引用灯心水煎服。 (方歌) 疳久泄泻名疳泻,清热和中功甚捷,白术陈厚赤苓连,柛榖史君草泽泻。 (参苓白术散) 方见脾疳。 % 疳证门

小儿疳证的预防和治疗

经验交流 小儿疳证的预防和治疗 赵美林 蒋芙蓉 刘文成 (张家口教育学院护理学院临床教研组,河北张家口 075000) 【关键词】 疳积;中药疗法;小儿推拿;膳食疗法 【中图分类号】 R 272.405;R 2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619(2008)03-0260-02 作者简介:赵美林(1974— ),女,讲师,学士。从事护理学教学工作。 疳证指由于喂养不当,或因多种病证的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种小儿慢性疾患。“疳”有2种含义,其一“疳者甘也”,谓其病因恣食肥甘厚味;其二“疳者干也”,指其证见气液干涸,形体干瘪消瘦的临床特征。临床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形体干枯羸瘦、头发稀疏、精神疲乏、腹部胀大、饮食异常等。如不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会给患儿的发育带来不良后果。现将其临床常规防治简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乳食不节,损伤脾胃为疳证常见原因,或喂养不当,长期吐泻,医药误治,妄用寒凉、攻下或温燥等造成脾胃虚损,气血精微化生不足,脏腑、四肢百骸、筋肉、皮毛失养。脾虚积滞日久,郁而化热,热灼阴津,致津液干枯,气血虚衰;脾虚及肾,耗损肾精,发育迟缓,终至五脏虚损,气血衰败,阴阳两竭。 2 临床表现 疳证初起患儿体质量不增,常被家长忽视。后则体质量逐渐下降,皮下脂肪逐渐减少至消失,饮食异常,大便干稀不调,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肌肉松弛、萎缩。重者精神萎靡,反应差,或好发脾气,烦躁易怒,或喜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等。临症状较典型,加之有喂养不当或病后失调,以及长期消瘦的病史,不难诊断。 小儿各系统、器官正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如营养不能满足需要,将给患儿一生的健康带来严重影响,所以应及时诊治。 3 治疗方法 主要有中药疗法、推拿按摩及西医的膳食疗法。可根据情况联合应用。 3.1 中药疗法 疳证的治疗原则以顾护脾胃为本,以实 为主者先攻后补,以消为补,寓补于消中;以虚为主者先补后攻,以补为消,寓消于补中。临床常见以下几种类型,应辨证论治。 3.1.1 积滞伤脾型 证见:面黄肌瘦,毛发稀疏,精神不 振,胸脘胀满,夜卧不宁,大便时干时稀,苔腻,脉濡细,或指纹淡滞。药用:使君子、三棱、莪术各3g ,黄连12g ,芦 荟、甘草各6g ,神曲、麦芽、青皮、陈皮各9g 。日1剂,水煎分2次服。 3.1.2 脾胃气虚型 证见:面色晦黯无华,形体枯瘦,发 如结穗,目无光采,大便见不消化食物,舌淡,脉濡细无力。药用:红参5~10g ,茯苓、白术、山药、炒砂仁、神曲各 9g ,薏苡仁、陈皮各15g 。日1剂,水煎分2次服。3.1.3 气血两虚型 证见:面色白,唇干、口渴,头大,颈 细,骨瘦如柴,腹部凹陷如舟,发育迟缓,神疲困倦,发黄干枯,哭声无力,纳呆厌食,大便溏,舌淡,脉细弱。方药:红参6~9g ,白术、茯苓、陈皮、当归、木香、黄芪各9g ,半夏、山药各12g ,神曲、麦芽、谷芽各15g ,炙甘草3g 。日1剂,水煎分2次服。 3.2 推拿疗法 3.2.1 摩腹法 医者两手交替着力,一手4指罗纹面或 掌心置于腹部,沿剑突下至耻骨上缘,做有节律、轻揉顺时针方向环旋抚摩3min 。 3.2.2 推脾法 医者一手握腕部,另一手在拇指桡侧缘, 从指尖向指根直推1~2min 。 3.2.3 推三关 医者一手握住前臂,另一手拇指或中、示 指沿前臂桡侧线,从腕关节至肘关节成一直线推摩 1~2min 。按揉足三里:医者一手扶住小腿部,另一手拇 指罗纹面置于足三里穴,做旋转按摩1min 。 3.2.4 捏脊法 医者两拇指桡侧面置尾骶部皮肤,示、中 指前与拇指相对用力捏起皮肤,随捏随提,双手分别捻动向前推移到大椎穴处,进行捏拿推捻提放按揉脊柱两侧肌肤,连续操作5~6遍。 3.3 西医治疗 查明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配合膳 食疗法。选择高营养(即高蛋白、高维生素、高能量)、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能量供给根据病情轻重,消化功能的强弱,循序渐进逐渐补充到正常量。轻度患儿消化功能尚好,开始每日供应能量334~418k J/kg ,以后根据消化功能递增至每日585k J/kg ,待体质量接近正常后,再恢复至正常能量需要。中度及重度患儿对食物耐受能力差,开始宜每日167~250k J/kg ,后渐增至正常。蛋白质供给,轻度患儿开始每日给予3g/kg ;中度及重度患儿开始宜每日2g/kg ,随患儿消化功能的恢复渐增至正常。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给菜汤、果汁或碎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由少量开始,逐渐添加以免发生腹泻。婴儿应鼓励

中医儿科学 重点 复习整理

中医儿科学重点 总论 ●起源: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 ●第一部儿科著作:唐代《颅囟经》。提出“纯阳”理论。 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 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专科:宋代。 ●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 1.概括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2.首创儿科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 ●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 ●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南宋名医- 陈文中著 <小儿痘疹方论> <小儿病源方论> ● <幼幼集成> 陈复正-清代: 指纹诊法 ●万全: 著作: <片玉心书> <幼科发挥> <育婴家秘> 提出“两有余,三不足”的观点. ●小儿药证直诀提出- 五部配五脏: 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为肾 ●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 万全的“两有余,三不足”的观点: “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 1. 肝常有余:有两个含义: 其一是小儿时期肝主疏泄,具有疏泄升发全身气机的功

能,且其升发疏泄的功能与日俱增,并非肝阳亢盛. 其二,是由于小儿脏腑经络柔弱,气血未充,故感邪之后易化热引动肝风而致惊搐等. 2. 脾常不足: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对精微需求较多,但小儿又脾胃薄弱,饮食稍增,则易引起运化功能失常,故谓“脾常不足”. 3. 心常有余:有两个含义: 其一是指小儿发育迅速,心气旺盛有余,呈生机蓬勃之象, “心属火,旺于夏,所谓壮火之气也”.并非指心火亢盛. 其二是指小儿脏腑柔弱,感邪后易化火扰乱心神,出现心火上炎之证. 4. 肺常不足: 肺与脾胃子母关系,肺之气有赖于脾化精微以滋养,脾胃旺则肺胃自固, “脾常不足”,故气亦弱,故称“肺常不足”. 5. 肾常虚: 肾为先天之本,肾中之元阴元阳为生命之根,其余四脏之阴阳均有赖于肾阴之滋润及肾阳之温阳,但小儿肾气未盛,气血未充,肾气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充盛,这就是“肾常虚”之意. 试述“纯阴”与“稚阴稚阳 一. 纯阳与稚阴稚阳学说是古代医家用来说明小儿生理特点的理论. 1. 稚阴稚阳: 指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分析其含义: 脏腑- 指五脏六腑; 娇 - 指娇气,不耐外邪侵袭; 嫩 - 即嫩弱,幼稚之意; 形 - 形体结构,即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等; 气 - 指生理功能活动,如肺气,肾气,脾气等;

中医儿科学

[分享]第七版教材<中医儿科学>定义治法病症分型方药总结...精品推荐 上次看到雪菖蒲版主共享的标题为 <中医儿科学>病症分型治法方药总结表...期末复习绝佳资料! 看过之后发现和咱们学校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同 很多东西都与现在我们学校使用的教材内容有很大的差异 考虑到本校的学生所使用的教材版本 即第七版<中医儿科学> 封面 故本人特别赶制了此第七版<中医儿科学>定义治法病症分型方药总结 以便大家复习考试 其中的内容与中医药大学现行的教科书完全匹配 (我们现在上课用的就是这本汪受传主编的第七版教材) 总结的内容包括学校儿科教学大纲要求的所有病症的定义概念,病位,治法,分型,方药及其有关重点知识请大家放心使用 资料如下 此帖售价 6 学分,已有60 人购买 中医儿科 总论 起源: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 第一部儿科著作:唐代《颅囟经》。提出“纯阳”理论。

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专科:宋代。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 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 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年龄分期 (1)胎儿期——受孕~分娩,共40周;(胎龄满28周到出生后7足天,定为围产期。) (2)新生儿期——出生~28天; (3)婴儿期——出生后28天~满1周岁; (4)幼儿期——1~3周岁; (5)幼童期——3~7周岁,即学龄前期; (6)儿童期——7~12周岁,即学龄期。 (7) 青春期 体重:清晨空腹排尿后初生:3公斤 1~6个月:体重=3+0.6*月龄 7~12个月:体重=6.6+0.5*(月龄-6)=3.6+0.5*月龄 2~12岁:体重=(年龄-2)*2+12=8+2*年龄 身长:初生:50厘米,第一年增长25厘米。2岁后:75+5*年龄 头围:初生:33-34厘米。 胸围:初生32厘米。1岁时,胸围接近头围,约44厘米;2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 佝偻病及营养不良者胸围较小。 囟门:后囟关闭:出生后2~4个月内(部分出生时); 前囟关闭:出生后12~18个月。 后囟关闭比前囟关闭早。 牙齿:出生后4~10 个月开始出牙。2~2.5 岁出齐。2岁以内:牙齿数=月龄-4(或6)。 呼吸:年龄愈小,呼吸愈快。 脉搏:年龄愈小,脉搏越快。 血压:年龄愈小,血压愈低。 收缩压=10.7+0.27*年龄; 舒张压=收缩压*(1/2~2/3)。 动作发育:由上而下,由不协调到协调,由粗到细。 1岁时能独立站立,扶1只手可行走;1岁半左右会走路。 语言发育:单语单句阶段:1岁以后。 小儿生理特点:(1)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纯阳”学说; (2)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学说。

闻诊

闻诊,是医生运用听觉、嗅觉诊察病情的方法。听声音包括听小儿的啼哭、呼吸、咳嗽、言语等,嗅气味包括嗅口气、大小便臭气等。 1.啼哭声小儿的啼哭,有属生理现象,有因某种不适,也有是各种病态的表现。 新生儿刚离母腹,便会发出响亮的啼哭。若初生不啼,便属病态,需紧急抢救。婴儿也常有啼哭,正常小儿哭声清亮而长,并有泪液,无其他症状表现,属于生理现象。 婴幼儿有各种不适时,也常以啼哭表示。例如:衣着过暖。温度过高或过低,口渴,饥饿或过饱,要睡觉,要抚抱,包扎过紧妨碍活动,尿布潮湿,虫咬,受惊等。不适引起的啼哭常哭闹不止,但解除了原因后,啼哭自然停止。 病理性啼哭,若声音洪亮有力者多为实证;细弱无力者多为虚证;哭声尖锐惊怖者多为剧烈头痛、腹痛等急重症;哭声低弱目干无泪者多为气阴衰竭危证。哭声尖锐,阵作阵缓,弯腰曲背,多为腹痛;哭声响亮,面色潮红,注意是否发热;哭而骤止,时作惊惕,须防惊风发作;吮乳进食时啼哭拒进,注意口疮;啼哭声嘶,呼吸不利,谨防咽喉急症;夜卧啼哭,睡卧不宁,为夜啼或积滞;哭声绵长,抽泣呻吟,为疳证体弱;哭声极低,或喑然无声,须防阴竭阳亡。 2.呼吸声正常小儿呼吸平稳、均匀,声音轻柔。呼吸气粗急促,是肺气失肃;气粗有力,多为外邪袭肺;气急鼻煽,多为肺气闭郁;气喘痰鸣,为痰壅气道;鼻息稍促,张口呼吸,可能鼻塞;呼吸急迫,面青不咳,须防喉风;呼吸声弱,是为肺气虚弱;呼吸微弱,声低不续,间歇如泣,防肺气将绝。 3.咳嗽声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为咳嗽。初咳、声咳、咳声不扬为肺气失宣;剧咳、连咳、咳兼喘憋为肺失肃降。咳嗽声重,鼻塞流涕,多为外感风邪,涕清多风寒,涕浊为风热;干咳无痰,咳声稍嘶,为燥热伤津;咳声重浊,痰多喉鸣,为痰浊阻肺;咳声嘶哑如犬吠,须防喉风、白喉类疫毒攻喉之症;久咳声哑,为肺阴耗伤;久咳声轻无力,为肺气虚弱;久咳而发作时连咳难止,面红目赤,气急呛咳,涕泪皆出,咳毕回声、作吐,日轻夜重,是为顿咳。 4.言语声正常小儿的言语声应当清晰,语调抑扬顿挫有度,语声有力。妄言乱语,语无伦次,声音粗壮,称为谵语,多属热扰心神或邪陷心包;声音细微,语多重复,时断时续,神志不清,称为郑声,多属心气大伤。语声过响,多言躁动,常属阳热有余;语声低弱,断续无力,常属气虚心怯。语声重浊,伴有鼻塞,多为风寒束肺;语声嘶哑,呼吸不利,多为毒结咽喉。小儿惊呼尖叫,多为剧痛、惊风;喃喃独语,多为心虚、痰阻。 5.嗅气味;正常小儿口中无臭气。口气臭秽,多属脾胃积热;口气酸腐,多属乳食积滞;口气腥臭,有血腥味,多系血证出血;口气腥臭,咯痰脓血,常为肺热肉腐。 大便臭秽为肠腑湿热;大便酸臭为伤食积滞;便稀无臭为虚寒泄泻。小便臊臭短赤多为湿热下注膀胱;小便少臭清长多为脾肾二脏虚寒。矢气频作臭浊者,多为肠胃积滞。

女性尿频尿急尿不尽尿痛是怎么回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女性尿频尿急尿不尽尿痛是怎么回事 导语:不仅是男性遭遇前列腺等问题会遭遇尿频尿急尿不尽尿痛这样的问题,女性也同样如此,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尿频尿急尿不尽尿痛的情况。而在某种 不仅是男性遭遇前列腺等问题会遭遇尿频尿急尿不尽尿痛这样的问题,女性也同样如此,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尿频尿急尿不尽尿痛的情况。而在某种程度上说,女性尿尿的不正常反应女性的身体健康状况可能不太好。那么就,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女性尿频尿急尿不尽是怎么回事。 尿频是指排尿次数增多。正常成人每天日间平均排尿4~6 次,夜间就寝后0~2 次;婴儿昼夜排尿20~30 次。如排尿次数明显增多,超过了上述范围,就是尿频。而其原因有许多,如尿量增加:当尿量增加时,排尿次数亦会相应增多。在生理情况下,如大量饮水、吃西瓜、喝啤酒,由于进水量增加,通过肾脏的调节和过滤作用,尿量增多,排尿次数亦增多,便出现尿频。在病理情况下,如部分糖尿病、尿崩症患者饮水多,尿量多,排尿次数也多,但均无排尿不适的感觉。炎症刺激:膀胱内有炎症时,尿意中枢处于兴奋状态,产生尿频,并且尿量减少。在炎症刺激下,往往尿频、尿痛同时出现,被称为尿路刺激症,俗称“三尿症”。非炎症刺激:如尿路结石、异物,通常以尿频为主要表现。膀胱容量减少:如膀胱占位性病变、妊娠期增大的子宫压迫、结核性膀胱挛缩或较大的膀胱结石等。精神神经性尿频:尿频仅见于白昼,或夜间入睡前,常属精神紧张或见于癔病患者。女性尿痛,是指女性在小便时发生的疼痛,是由其感染及其他生殖道疾病引起的症状。人排出体内多余水分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女性通过尿道将尿液排出,本来应该没有什么痛苦。那么,女性为何会有尿痛? 生活中的小知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 癫痫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癫痫 1 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癫痫的定义、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癫痫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中医科、儿科、神经内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癫痫epilepsy 癫痫是以突然仆倒,昏不识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肢体抽搐,惊掣啼叫,喉中发出异声,片刻即醒,醒后如常人为特征,具有反复发作性特点的一种疾病。本病主要指西医学癫痫强直-阵挛性发作。 本病还有“痫证”、“痫病”、“痫疾”、“羊癫风”等名称表述。 3 诊断 3.1 既往史和家族史[1-4,7] 患儿既往可有宫内窘迫、早产难产、产伤、缺氧窒息等围产期脑损伤病史,新生儿惊厥史,热性惊厥史,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肿瘤和脑外伤,颅内出血,精神运动发育迟滞,中毒史,神经皮肤综合征,遗传代谢病等病史。 家族中可有癫痫、热性惊厥、偏头痛、睡眠障碍、遗传代谢性疾病等病史。 3.2 临床表现[2,7] 临床表现为卒然仆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口唇紫绀、口吐涎沫、喉中痰鸣、惊掣啼叫、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四肢抽搐、二便失禁等,具有突发突止、时间短暂、自行缓解、醒后如常人、反复发作的特点。若一次发作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或多次发作时间超过30分钟,期间意识不恢复者,为癫痫持续状态。 发作前可有头晕、胸闷、惊恐尖叫、恶心、腹部不适、心神不宁、幻听或幻视等先兆,也可无发作前兆;发作后可有朦胧、嗜睡、短暂瘫痪、头痛,或恢复正常等不同表现。部分患儿发作有明显的诱因,常见的如:发热、感染、精神高度紧张(如玩电子游戏)、疲劳、睡眠不足、过度换气、情感波动、饥饿或过饱,以及视听觉刺激、预防接种等。 患儿常伴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精神、认知等功能障碍,影响生活质量。 3.3 辅助检查[1,2,3,4-7] 脑电图:尤其长程视频脑电监测或24小时动态脑电图中出现棘波、尖波、棘慢波、尖慢波及多棘慢波等痫性放电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脑电图正常亦不能除外本病,必须结合临床是否有癫痫发作予以诊断。

《中医儿科学》常考知识点总结(精)

1、胎怯补肾调元肾精薄弱__补肾地黄丸脾肾两虚__保元汤 2、硬肿归身阳气虚衰__参附汤寒凝血涩__当归四逆散 3、胎黄茵陈血湿热熏蒸:清热利湿-茵陈蒿汤寒湿阻滞:温中化湿-茵陈理中汤瘀积发黄: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 4、感冒主证时邪银普散,夹痰夹滞夹痰回 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暑邪感冒: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饮时玡感冒: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兼证挟痰:宣肺化痰-二陈汤,桑菊饮挟滞:消食导滞、通腑泄热-保和丸挟惊:清热解表、安神镇惊-小儿回春丹或琥珀抱龙丸5、咳嗽金山请陈六外感风寒咳嗽:散寒宣肺-金沸草散风热咳嗽:疏风肃肺-桑菊饮内伤痰热咳嗽:清肺化痰-清金化痰汤阴虚燥咳:滋阴润燥-沙参麦冬气虚咳嗽:六君子痰湿咳嗽:三拗合二陈6、肺炎喘嗽寒华热银毒黄解,痰热虎婷肺热参,肺脾参五心参附,邪陷羚钩牛黄解风寒闭肺:华盖散风热闭肺: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热毒闭肺: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痰热闭肺:清热宣肺、涤痰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沙参麦冬汤肺脾气虚:益气健脾-人参五味子汤心阳虚衰: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邪陷厥阴: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 7、哮喘小石龙苏都五斤麦热性哮喘:清肺化痰定喘-麻杏石甘汤、苏葶丸寒性哮喘:温肺化痰定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外寒内热:大青龙汤肺实肾虚:上_苏子降气汤,下_都气丸合射干麻黄汤肺脾气虚:人参五味子合玉屏风脾肾阳虚:金匮肾气丸肺肾阴虚:麦味地黄丸8、鹅口疮谢伯心脾积热:清泻心脾积热-清热泻脾散虚火上浮:滋阴潜阳、引火归原-知柏地黄丸9、口疮银泻六味肉风热乘脾:银翘散心火上炎:清心泄热-泻心导赤汤虚火上浮:滋阴降火-六味地黄汤加肉桂10、泄泻小儿食保热葛,风寒藿香脾虚生,阳虚附理伤阴连,伤阳龙牡救逆汤湿热泻:葛根芩连汤风寒泻:合香正气散伤食泻:保和丸脾虚泻:参苓白术散脾肾阳虚: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气阴两伤:人参乌梅汤阴竭阳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11、厌食换功增脾运失健:和脾助运-不换金正气

经常尿频是怎么回事

经常尿频是怎么回事? 正常成人白天排尿4~6次,夜间0~2次,次数明显增多称尿频。尿频并非疾病。是由于多种原因可引起小便次数增多,但无疼痛,又称小便频数。尿频的原因较多,包括神经精神因素,病后体虚,寄生虫病等。 尿频的原因: 1、尿量增加:当尿量增加时,排尿次数亦会相应增多.在生理情况下,如大量饮水、吃西瓜、喝啤酒,由于进水量增加,通过肾脏的调节和过滤作用,尿量增多,排尿次数亦增多,便出现尿频.在病理情况下,如部分糖尿病、尿崩症患者饮水多,尿量多,排尿次数也多,但均无排尿不适的感觉. 2、炎症刺激:膀胱内有炎症时,尿意中枢处于兴奋状态,产生尿频,并且尿量减少.因此,尿频是膀胱炎的一个重要现象,尤其是急性膀胱炎、结核性膀胱炎更为明显。其他如前列腺炎、尿道炎、肾盂肾炎、小儿慢性阴茎头包皮炎、外阴炎等都可出现尿频。

3、非炎症刺激:如尿路结石、异物,通常以尿频为主要表现。 4、膀胱容量减少:如膀胱占位性病变、妊娠期增大的子宫压迫、结核性膀胱挛缩或较大的膀胱结石等。 5、精神神经性尿频:尿频仅见于白昼,或夜间入睡前,常属精神紧张或见于癔病的女性。就会伴有尿急、尿痛。 6、生殖感染:由于生殖器感染而导致生殖泌尿系统器官发生病变,功能受损。生殖感染疾病的症状主要有不同程度的尿频、尿痛、排尿困难等常见现象。 7、饮食性多尿:如尿频同时每次尿量多,而无其他表现时,首先要注意是否喝水太多,尤其是喜欢喝茶的人多发生。 怎样预防尿频: 1.适当控制食盐的摄取量,以利于肾脏保持水分. 2.可喝淡盐开水、低浓度糖水,不要大量饮用高热量饮料,以防热量摄取过多引起体重急剧增加. 3.尿频者,体内失钾较多,应补充含钾丰富的食物,如香菇、白菜、豆类、花生、核桃、西瓜、香蕉等. 卵巢是女性健康的根本,尿变多就是更年期综合征的表现之一,想解决尿频的问题,首先要把卵巢养好。很多女性都会选择卵巢保养品进行保养,但是在选择的时候,巢之安养巢顾问团队建议大家谨慎选择调理产品,要注意其成分一定要是天然的,所以选择调理产品非常关键。

小儿疳证

疳证 一、概述: 1、定义:由于摄入不足,或食物不能充分吸收利用,以致不能维持正常代谢,迫使肌体消耗自身组织,出现体重不增 或减轻、生长发育停滞、脂肪逐渐消失、肌肉萎缩,全身各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的一种疾病。 2.临床特征: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形体消瘦,面黄发枯,肚腹胀大,青筋暴露。 3.发病情况:多见于3岁以下。 4.“疳”有两种含义:其一“疳者甘也”:是指小儿恣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形成疳证—言其病因; 其二“疳者干也”:是指气液干涸,形体赢瘦—述其病机和症状。 5.发病季节:无明显季节性, 6.预后:起病缓慢,病程缠绵,迁延难愈,影响小儿生长发育,严重者还可导致阴竭阳脱,卒然变险。 7.古人视为恶候,列为儿科四大证之一。 8.关于分类问题,古代医家认识不一: 五脏分类—脾疳、肝疳、心疳、肺疳、肾疳; 病因分类—如蛔疳、食疳、哺乳疳; 患病部位分类—如眼疳、鼻疳、口疳等。 目前遵从古代资料,结合病程与证候特点,执简驭繁,将疳证分为疳气、疳积、干疳三大证候及其他兼证。 本证西医学泛指:营养不良;多种维生素缺乏症;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合并症。 病机:(1)“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关键在于脾胃受损,气阴耗伤。 (2)“有积不治,传之余脏”: 本病可因脾病及肝,致眼疳;及心致舌疳;脾虚失运,水湿泛滥致疳肿胀;脾虚不摄致紫癜;脾虚及肾致骨疳;脾气衰败,元气耗竭致阴阳离决。 疳证演变: 1.病初,脾胃不和,运化不健,脾胃之气未伤,或胃气未损,脾气已伤,胃强脾弱,仅属功能失调,属疳气。 2.继之,脾胃气虚,积滞内生,壅塞气机,阻滞脉络,虚中夹实,属疳积。 3.迁延日久,气血两亏,脾胃衰败,津液消亡,一派虚象,属干疳。 4.脾胃虚损,诸脏失养,累及他脏,见各种兼证。 三、病理及病理生理 病理改变:轻度营养不良:仅为皮下脂肪减少、肌肉轻度萎缩,机体其它组织、器官的病理改变尚不明显。 重度营养不良:常有肠壁变薄、粘膜皱襞消失,心肌纤维混浊肿胀,肝脏脂肪浸润,淋巴和胸腺显著萎缩,各脏器均见缩小,从面产生一系列理生理改变。 病理生理:低血糖症—糖元不足或消耗过多。 血清胆固醇下降—体内脂肪大量消耗。 负氮平衡—蛋白摄入不足而消耗增加。 低渗状态,离子缺乏,血钾,血钙偏低,锌及其它微量元素缺乏。 消化液及酶分泌减少,活性减低,影响各种营养素消化吸收。 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搏出量减少,血压偏低,脉搏细弱。 肾浓缩能力减低,尿比重下降。 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失常,运动和语言发育迟缓。 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低下,易并发各种感染,结核菌素试验可呈阴性反应。 四、诊断: 1.临床表现 (1)病史:3岁以下多见,有喂养不当史或先天禀赋不足,或有原发疾病。 (如过食肥甘生冷,过度呕吐,泻痢日久不愈,肺痨或是为早产,双胎等;或感染诸虫。) (2)主症:精神疲倦或烦躁不宁、形体消瘦、肚腹膨大见青筋显露等,常有挤眉弄眼动作,严重者有小老头貌。(3)体征:体重减轻:Ⅰ度营养不良:体重低于正常值15~25%,腹部、躯干、大腿内侧皮下脂肪减少; Ⅱ度营养不良:体重减轻25~40%,皮下脂肪明显减少,肌张力低下,肌肉松驰,吵闹,眠 差,常有贫血,维生素缺乏,水肿; Ⅲ度营养不良:体重减轻40%以上,全身皮下脂肪消失,神萎,反应低下。 腹部皮脂层测量法:在锁骨中线、脐水平线交叉处,以拇指和食指相距3cm处与皮肤表面垂直成90°角,将皮脂层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 小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1 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小儿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和防治。 本指南适合中医科、儿科、血液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小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 in children 小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既往亦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小儿最常见的免疫性出血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特点是皮肤、黏膜出血和束臂试验阳性,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和血块收缩不良。[1-3] ITP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本指南特指原发性ITP。 古代医籍无此病名,可参见于中医“紫癜”、“血证”、“肌衄”、“虚劳”等病证。 3 诊断 3.1 病史[4] 本病发病前1~3周常有急性感染史,如疱疹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细小病毒B19、麻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及肝炎病毒感染;幽门螺杆菌、肺炎支原体感染等。偶有预防接种史,部分可有家族性遗传因素。 3.2 临床表现 本病多急性起病,也可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见于各年龄小儿,1~5岁多见,男女无差异,冬春季节多发。[4] 大多数患儿发病前无任何症状,部分可有发热。以皮肤和黏膜出血为突出表现,多为针尖大小的皮内或皮下出血点,或为紫癜、瘀斑,少数可见血肿。皮疹分布不均,通常以四肢为多,在易于碰撞的部位更多见。常伴有鼻衄或齿衄,胃肠道大出血少见,偶见肉眼血尿。青春期女性患儿可有月经过多。少数患者可有结膜下和视网膜出血。颅内出血少见,一旦发生,则预后不良。一般肝脾、淋巴结不肿大,出血严重者可致贫血、肝脾轻度肿大。 大约80%~90%的患儿于发病后1~6个月内痊愈,10%~20%的患儿呈慢性病程。病死率约为0.5%~1%,主要致死原因为颅内出血。[5] 3.3 临床分型[3] 新诊断ITP:病程<3个月;持续性ITP:病程在3~12个月;慢性ITP:病程>12个月。 3.4 实验室检查[3] 血常规:至少2次以上血小板计数<100×109/L,血细胞形态无异常,伴或不伴贫血。血小板计数作为诊断的首要标准,并排除可以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其他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