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 抽动障碍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  抽动障碍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  抽动障碍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抽动障碍

1 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抽动障碍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抽动障碍的诊断、治疗和调护。

本指南适合中医科、儿科、精神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抽动障碍 tic disorders

抽动障碍,是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的一种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以不自主、反复、突发、快速的;重复、无节律性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1]。好发年龄5~10岁[2],男孩多于女孩,男女比例为(3~5):1。少数患儿至青春期可自行缓解,有的患儿可延续至成人。属于中医“肝风”“慢惊风”“抽搐”“瘈疭”“筋惕肉瞤”等范畴。

3 诊断

3.1 临床表现[3-6]

抽动障碍以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为临床核心症状。

运动性抽动表现为不自主的肌肉抽动,可波及面部、颈部、肩部、躯干及四肢,具体表现为挤眉、眨眼、咧嘴、耸鼻、面肌抽动、仰头、甩头、扭肩、甩手、鼓腹、踢腿、跺脚等。

发声性抽动表现为异常的发音,如喉中吭吭、咯咯、吼叫声、呻吟声、秽语等。

抽动反复发作,有迅速、突发、刻板的特点,呈多发性、慢性、波动性,可受意志的暂时控制,也可因感受外邪、压力过大、精神紧张、情志失调、久看电视或久玩电子游戏等因素而加重或反复。

有的还伴有情绪行为症状,如急躁易怒,胆小,任性,自伤或伤人,也可共患一种或多种心理行为障碍,包括儿童多动症、学习困难、强迫障碍、睡眠障碍、品行障碍等。

3.2 辅助检查[5,7]

可选择进行脑电图、头颅MRI、血铅、抗链球菌溶血素O、铜蓝蛋白测定、神经系统体征检查等以利于鉴别诊断。

可测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多发性抽动综合量表(TSGS)等以了解抽动病情轻重程度;必要时可进行多动症量表、儿童行为量表、学习困难量表、智商测定量表等测量以了解共患病情况。

3.3 诊断标准[8]

目前主要采用临床描述性诊断方法,依据患儿抽动症状及相关伴随精神行为表现进行诊

断。参考2013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出版的《精神神经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5版(DSM-V)抽动障碍诊断标准:

3.3.1 Tourette氏障碍

(1)在疾病的某段时间内存在多种运动和一个或更多的发声抽动,尽管不一定同时出现。

(2)抽动的频率可以有强有弱,但自第一次抽动发生起持续超过1年。

(3)于18岁之前发生。

(4)这种障碍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例如:可卡因)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例如:亨廷顿氏舞蹈病、病毒后脑炎)。

3.3.2 持续性(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

(1)单一或多种运动或发声抽动持续存在于疾病的过程中,但并非运动和发声两者都存在。

(2)抽动的频率可以有强有弱,但自第一次抽动发生起持续至少1年。

(3)于18岁之前发生。

(4)这种障碍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例如:可卡因)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例如:亨廷顿氏舞蹈病、病毒后脑炎)。

(5)从不符合Tourette氏障碍的诊断标准。

3.3.3 暂时性抽动障碍

(1)单一或多种运动和/或发声抽动。

(2)自第一次抽动发生起持续少于1年。

(3)于18岁之前发生。

(4)这种障碍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例如:可卡因)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例如:亨廷顿氏舞蹈病、病毒后脑炎)。

(5)从不符合Tourette氏障碍或持续性(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的诊断标准。3.4 需与抽动障碍鉴别的病种[3,6,7]

癫痫,结膜炎,咽喉炎,儿童多动症,肌阵挛,痉挛性斜颈,风湿性舞蹈病,肝豆状核变性,药源性抽动,心因性抽动,手足徐动症等疾病。

4 辨证

4.1 肝亢风动证[4,6]

抽动频繁有力,多动难静,面部抽动明显,摇头耸肩,吼叫,任性,自控力差,甚至自伤自残,伴烦躁易怒,头晕头痛,或胁下胀满,舌红,苔白或薄黄,脉弦有力。

4.2 外风引动证

喉中异声或秽语,挤眉眨眼,每于感冒后症状加重,常伴鼻塞流涕,咽红咽痛,或有发热,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

4.3 痰火扰神证[4,9]

抽动有力,喉中痰鸣,异声秽语,偶有眩晕,睡眠多梦,喜食肥甘,烦躁易怒,口苦口干,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4 气郁化火证[10]

抽动频繁有力,秽语连连,脾气急躁,面红耳赤,头晕头痛,胸胁胀闷,口苦喜饮,目赤咽红,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5 脾虚痰聚证[3,5,11]

抽动日久,发作无常,抽动无力,嘴角抽动,皱眉眨眼,喉中痰声,形体虚胖,食欲不振,困倦多寐,面色萎黄,大便溏,舌淡红,苔白腻,脉沉滑。

4.6 阴虚风动证[3-6]

肢体震颤,筋脉拘急,摇头耸肩,挤眉眨眼,口出秽语,咽干清嗓,形体消瘦,头晕耳鸣,两颧潮红,手足心热,睡眠不安,大便干结,尿频或遗尿,舌红绛,少津,苔少光剥,脉细数。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6]

本病治疗,以息风止动为基本原则。应根据疾病的不同证候和阶段,分清正虚与邪实的关系,辨证论治。实证以平肝息风,豁痰定抽为主;虚证以滋肾补脾,柔肝息风为主;虚实夹杂治当标本兼顾,攻补兼施。由于本病具有慢性、波动性的特点,故需要较长时间的药物治疗,可配合针灸等法综合处理。

5.2 分证论治

5.2.1 肝亢风动证

治法:平肝潜阳,息风止动。

主方: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加减。(推荐级别:B)[4,6,12-13]

常用药:天麻、钩藤(后下)、石决明(先煎)、栀子、黄芩、益母草、茯神、全蝎等。

加减:头晕头痛者,加川芎、菊花;头部抽动者,加葛根、蔓荆子;肢体抽动明显者,加鸡血藤、木瓜、伸筋草;口角抽动者,加黄连、白附子;眨眼明显者,加菊花、谷精草。

5.2.2 外风引动证

治法:疏风解表,息风止动。

主方:银翘散(《温病条辨》)加减。(推荐级别:D)

常用药: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薄荷(后下)、桔梗、枳壳、黄芩、荆芥穗、木瓜、伸筋草、天麻、全蝎等。

加减:喉部异常发声者,加金果榄、胖大海、玄参;眨眼明显者,加菊花、决明子;吸鼻明显者,加辛夷(包煎)、苍耳子、白芷。

5.2.3 痰火扰神证

治法:清火涤痰,宁心安神。

主方: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加减。(推荐级别:D)[4]

常用药:黄连、法半夏、陈皮、枳实、竹茹、茯苓、瓜蒌、胆南星、石菖蒲等。

加减:烦躁易怒者,加柴胡、龙齿(先煎);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后下)、芒硝(溶服);吸鼻明显者,加辛夷(包煎)、苍耳子、白芷;喉部异常发声者,加射干、青果、锦灯笼、山豆根。

5.2.4 气郁化火证

治法:清泻肝火,息风止动。

主方:清肝达郁汤(《重订通俗伤寒论》)加减。(推荐级别:D)[4-6,14]

常用药:栀子、菊花、牡丹皮、柴胡、薄荷(后下)、钩藤(后下)、白芍、蝉蜕、琥珀粉(冲服)、茯苓等。

加减:急躁易怒者,加龙胆、青黛(包煎);大便秘结者,加槟榔、瓜蒌子;喉中有痰者,加浙贝母、竹茹。

5.2.5 脾虚痰聚证

治法:健脾柔肝,行气化痰。

主方:十味温胆汤(《世医得效方》)加减。(推荐级别:D)[3,5]

常用药:陈皮、法半夏、枳实、茯苓、酸枣仁、五味子、太子参、白术等。

加减:痰热者,加黄连、胆南星、瓜蒌;肝郁气滞者,加柴胡、郁金、白芍;纳少者,加焦六神曲、炒麦芽、鸡内金。

5.2.6 阴虚风动证

治法:滋阴养血,柔肝息风。

主方:大定风珠(《温病条辨》)加减。(推荐级别:D)[3-6]

常用药:龟甲(先煎)、鳖甲(先煎)、牡蛎(先煎)、地黄、阿胶(烊化兑服)、鸡子黄(冲入)、麦冬、白芍、甘草。

加减:心神不宁者,加茯神、钩藤(后下)、酸枣仁;多动者,加石决明(先煎)、煅磁石(先煎)、龙骨(先煎);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明显者,加石菖蒲、远志、益智;病久者可加丹参、红花。

5.3 中成药

菖麻熄风片(原名“熄风止动片”,白芍、天麻、石菖蒲、珍珠母、远志):每片0.53g。每服4~6岁1片、7~11岁2片、12~14岁3片,每日3次。用于肝风内动挟痰证。(推荐级别:A)[15-17]

九味熄风颗粒(原名“金童颗粒”,天麻、熟地黄、龙胆、龟板、钩藤、龙骨、僵蚕、青礞石、法半夏):每袋6g。开水冲服。每服4~7岁6g、8~10岁9g、11~14岁12g,每日2次。或遵医嘱。疗程6周。用于肾阴亏损,肝风内动证。(推荐级别:A)[18-19]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疳证(修订)

1 说明 本指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2014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中医药标准制修订项目》之一,项目负责部门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专家总指导组和儿科专家指导组的指导、监督下实施。 1.1 临床证据的检索策略 以“疳证”“疳积”“疳症”“病因”“诊断”“治疗”“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等作为检索词组合,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检索年限从建库到2016年2月,以“营养不良”“innutr it ion”“malnutrition”“cacotrophy”“dystrophia”“cacotrophia”等作为关键词,检索MEDLINE、COCHRANE图书馆、Clinical Trial、美国国立指南库(the National Gui deline Clearing house,NGC)等,检索年限近25年内,选择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性文献作为评价对象。 手工检索:文献主要来源于诊疗指南、标准、规范、药品说明书、专利说明书以及中医儿科教材、西医儿科教材、相关专著。同时注意搜集未公开发表的科研报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灰色文献。 在形成草案前,以“健胃消食口服液”“健脾八珍糕”“肥儿丸”“人参养荣丸”“十全大补颗粒”“明目地黄丸”“石斛夜光丸”等作为检索词,补充检索至2016年2月的文献,选择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预防类文献作为评价对象。 对于来自同一单位同一时间段的研究和报道以及署名为同一作者的实质内容重复的研究和报道,则选择其中1篇作为目标文献。 根据以上检索策略,项目工作组在文献检索阶段共搜集到与本病相关的文献555篇。 1.2 文献评价 具体内容见《中医儿科杂志》2016年第12卷第1期第1~2页相关内容。 1.3 证据评价分级和文献推荐级别[1] 具体内容见《中医儿科杂志》2016年第12卷第1期第1~2页相关内容。 1.4 指南工作组 2015年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儿科专家指导组组长:汪受传。副组长:马融、沈同、俞景茂。成员:丁樱、王孟清、王素梅、艾军、闫慧敏、李新民、李燕宁、赵琼、赵霞、胡思源、俞建、虞舜、虞坚尔。秘书:王雷。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疳证》2012年版起草人:赵霞、汪受传、韩新民、黄颖、刘文。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疳证(修订)》起草人:赵霞、赵琼、张晓华、周涛。

中医儿科考试重点整理培训资料

中医儿科考试重点整 理

中医儿科 一、名词解释: 1、生长:小儿整体和各器官的增长,表示机体在量方面的增加。 2、发育: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和机体能力的演进,表示功能方面的变化。 3、纯阳:小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表现得生机旺盛,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4、补授法:母乳不足,婴儿体重增长不满意时,除母乳喂养外,可用配方奶或牛羊乳加以补充的方法。 5、代授法:一日内有一至数次完全用乳品或代乳品代替母乳的方法。 6、人工喂养:完全以乳制品、牛羊乳品或代乳品为食物喂养出生后6个月内婴儿的喂养方式。 7、硬肿症:新生儿时期特有,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局部甚至全身皮肤和皮下脂肪硬化及水肿,常伴有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低下的综合症。 8、胎黄: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疸为主要特征,产生原因与胎禀有关而得名。 9、感冒:是外感风邪引起的肺系疾病,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全身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10、肺炎咳嗽:以气喘、咳嗽、咳痰痰鸣、发热为主症的肺系疾病。 11、鹅口疮:是以口腔、舌上满布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 12、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 13、厌食: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证。

14、积滞: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病,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疼痛,嗳腐酸馊,大便不调为临床特征。 15、疳证:由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不能濡养脏腑、经脉筋骨、肌肤而形成的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临床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毛发干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大便不调为特征。 16、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由体内贮存铁缺乏,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致,临床以皮肤粘膜苍白或苍黄、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烦躁不安等为特征。 17、病毒性心肌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局限性或弥漫性心肌炎性病变为主的病证。 18、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时期行为障碍性疾病。 19、惊风:多种原因引起,临床以抽搐、神昏为特点的常见病证;急惊风:来势急骤,以高热抽搐神昏为主证,病势急暴,形证有余,症状表现为急速强劲有力,证属实证热证;慢惊风:多因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而致脾虚肝亢或虚极生风,或因急惊风后祛邪未尽,损耗肝肾阴津,虚风内动,来势缓慢以抽搐无力力,时作时止,反复难愈,常伴昏迷、瘫痪为特征。 20、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炎,临床以急性起病,浮肿、少尿、血尿、蛋白尿及高血压为主要特征。

中医儿科常用方歌100首

儿科常用方歌100首 1.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1.王氏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王氏清暑益气汤,暑热气津已两伤, 理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洋参麦斛粳米草,翠衣荷连知竹尝。 2.八珍汤(正体类要)12.五皮饮(中藏经) 四君四物加枣姜,八珍双补气血方,五皮饮用五种皮,苓腹陈姜桑白齐, 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效增强,利水消肿理健脾,脾虚湿滞皮水医。 更加橘味志去芎,养荣补心安神良。13. 五苓散(伤寒论) 3.人参乌梅汤(温病条辨)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 茯, 人参乌梅加瓜草,莲子山药益脾气,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固涩敛阴升清阳,气阴两伤止泻强。14.五虎汤(证治汇补) 4.人参五味子汤(幼幼集成)麻杏石甘汤加细茶 人参白术五味子茯苓麦冬1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炙甘草生姜大枣五味消毒疗疖肿,银花野菊蒲公英, 5.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紫花地丁天葵子,煎加酒服效非 轻。 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16.不换金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朮甘草四味齐,6.大补阴丸(丹溪心法)燥湿宽胸消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大补阴丸知柏黄,龟板脊髓蜜丸方,再加藿香与半夏,不换金来治时疫。 咳嗽咯血骨蒸热,阴虚火旺制亢阳。17.牛黄清心丸(痘疹世医心法)7.大定风珠(温病条辨)牛黄清心朱芩连,山栀郁金蜜和圆,大定风珠鸡子黄,麦地胶芍草麻桑,清热解毒又开窍,中风惊厥急救先。 三甲并同五味子,滋阴熄风是妙方。18.匀气散(医宗金鉴) 8.大青龙汤(伤寒论)顺风匀气术乌沉,白芷天麻苏叶 参,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木瓜甘草青皮合,歪僻偏枯口舌 喑。 太阳无汗兼烦燥,风寒两解此为良。19.乌药散(小儿药证直诀) 9.小青龙汤(伤寒论)天台乌药木茴香,巴豆制楝青槟姜,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行气疏肝止疼痛,寒疝腹痛是良方。 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20.六君子汤(世医得效方)四君加陈半10.己椒厉黄丸(金匮要略)四君子汤中和义,人参苓术甘草比, 己椒苈黄水饮攻,前后分消二便通。益气健脾基础剂,脾胃气虚治相宜。 21、玉屏风散玉屏组合少而精,芪术防风鼎足形, 表虚汗多易感冒,固卫敛汗效特灵。 22、左归丸左归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 菟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方第一。 23、右归丸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茱萸菟丝归, 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骨伤科9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的患者。一、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病(TCD 编码:BGS00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ICD-10 编码: M47.221+G55.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缓解期 (3)康复期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常见证型: 风寒痹阻证 血瘀气滞证 痰湿阻络证 肝肾不足证 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 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TCD 编码: BGS000、ICD- 1 0 编码: M47.221+G55.2*)的患者。 2.门诊治疗疗效不佳者。 3.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

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 (1)有手术指征者。 (2)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比值二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V 0.75) ( 3)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 ( 4)曾经接受颈椎手术治疗或颈椎畸形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 1)颈椎张口位、正侧位、功能位、双斜位X 线片。 ( 2)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 3 )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凝血功能、血沉。 ( 4 )心电图。 ( 5)胸部透视或胸部X 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肌电图、颈椎CT 或MRI 、血脂、 抗“O”、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法 ( 1)松解类手法 ( 2)整复类手法 2.针灸疗法 3.牵引疗法 4.其他外治法:敷贴、熏蒸、涂擦、膏摩、刮痧、拔罐、中药离子导入、针刀疗法、穴位埋线、封闭疗法等。 5.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风寒痹阻证: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血瘀气滞证: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痰湿阻络证: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肝肾不足证: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气血亏虚证: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6.物理治疗:红外线照射、蜡疗、超声药物透入、电磁疗法等。7.运动疗法 8. 其他疗法9.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脱水、止痛、营养神经等药物对症治疗。 (九)出院标准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神经性尿频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神经性尿频(制订) 本指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2014 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中医药标准制修订项目》之一,已公开发表。因此,以此指南代替诊疗方案。 1 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神经性尿频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神经性尿频的诊断和防治。 本指南适合中医科、儿科、泌尿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神经性尿频neurogenic urination 神经性尿频是儿科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以尿频为主,可伴尿急,不伴有尿痛、遗尿、排尿困难、发热、浮肿等。 本病病因不一。小儿大脑皮层发育尚未完善,高级中枢对骶髓排尿反射初级中枢控制功能较弱。膀胱容量小,舒缩调节功能欠佳。在不良环境因素的刺激下,导致支配膀胱的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以致膀胱逼尿肌持续收缩,膀胱括约肌松弛,排尿反射亢进而引起尿频。此外,还与前列腺素分泌过多、锌缺乏有关。好发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古代医籍无此病名,可参见于中医“尿频”病证。 3 诊断[1-5] 3.1 病史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既往无泌尿系统疾病、手术、外伤史,可有受精神刺激的病史。 3.2 临床表现[3-6] 临床表现以尿频为主,可伴有尿急,日间及入睡前排尿次数增加,轻重程度不一,分散注意力可减轻尿频症状,入睡后恢复正常。每次尿量较少,总尿量正常。无尿痛和排尿哭闹史,不伴有遗尿、尿潴留、尿失禁、排尿困难、发热、腰痛、浮肿、血尿、多饮等。 本病病程较长,症状无进行性加重,查体无阳性体征。 3.3 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血常规、肾功能检查正常,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阴性,泌尿系统B 超检查正常。 必要时可做尿浓缩试验、垂体加压素试验、尿动力学检查、静脉尿路造影等检查。 3.4 需与神经性尿频鉴别的病种

2016儿科重点方剂速记歌诀

2016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考试重点 儿科病生理要点 1、稚阴稚阳学说——“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吴鞠通)。 2、纯阳学说——“呼为纯阳,元气未散”《颅囟经》 3、小儿五脏特点——心常有余;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虚。 4、了解小儿四诊特点:如望诊头颅、囟门等与成人不同。其他可参考内科内容。 5、掌握小儿指纹诊察方法,了解‘三关’(风、气、命)的定义、意义。 6、小儿指纹的病理概念——“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7、了解‘一指定三关’的方法和临床概念。(不要混淆寸口三关与指纹三关。) 8、小儿诊察中四诊的弱点——问诊。古代儿科称为‘哑医’。 9、‘囟填’——囟门突起紧张,为风火痰热、肝阳上亢、热盛生风。 10、‘囟陷’——囟门凹陷柔软,为津液大伤、气精不足、佝偻病。 1。胎怯补肾调元。 肾精薄弱__补肾地黄丸 脾肾两虚__保元汤 2。硬肿归身 阳气虚衰__参附汤 寒凝血涩__当归四逆散 3。胎黄茵陈血 湿热熏蒸:清热利湿-茵陈蒿汤 寒湿阻滞:温中化湿-茵陈理中汤 瘀积发黄: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 4。感冒 主证时邪银普散,夹痰夹滞夹痰回 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 暑邪感冒: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饮 时玡感冒: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 兼证 挟痰:宣肺化痰-二陈汤,桑菊饮 挟滞:消食导滞、通腑泄热-保和丸 挟惊:清热解表、安神镇惊-小儿回春丹或琥珀抱龙丸 5。咳嗽金山请陈六 外感 风寒咳嗽:散寒宣肺-金沸草散 风热咳嗽:疏风肃肺-桑菊饮 内伤 痰热咳嗽:清肺化痰-清金化痰汤 阴虚燥咳:滋阴润燥-沙参麦冬 气虚咳嗽:六君子 痰湿咳嗽:三拗合二陈 6。肺炎喘嗽寒华热银毒黄解,痰热虎婷肺热参,肺脾参五心参附,邪陷羚钩牛黄解。 风寒闭肺:华盖散 风热闭肺: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 热毒闭肺: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 痰热闭肺:清热宣肺、涤痰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沙参麦冬汤 肺脾气虚:益气健脾-人参五味子汤 心阳虚衰: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 邪陷厥阴: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 7。哮喘小石龙苏都五斤麦。 热性哮喘:清肺化痰定喘-麻杏石甘汤、苏葶丸

中医儿科常用方歌100首学习资料

中医儿科常用方歌 100首

儿科常用方歌100首 1.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1.王氏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王氏清暑益气汤,暑热气津已两伤, 理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洋参麦斛粳米草,翠衣荷连知竹尝。 2.八珍汤(正体类要) 12.五皮饮(中藏经) 四君四物加枣姜,八珍双补气血方,五皮饮用五种皮,苓腹陈姜桑白齐, 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效增强,利水消肿理健脾,脾虚湿滞皮水医。 更加橘味志去芎,养荣补心安神良。 13. 五苓散(伤寒论) 3.人参乌梅汤(温病条辨)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 茯, 人参乌梅加瓜草,莲子山药益脾气,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固涩敛阴升清阳,气阴两伤止泻强。 14.五虎汤(证治汇补) 4.人参五味子汤(幼幼集成)麻杏石甘汤加细茶 人参白术五味子茯苓麦冬 1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炙甘草生姜大枣五味消毒疗疖肿,银花野菊蒲公英,

5.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紫花地丁天葵子,煎加酒服效非 轻。 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 16.不换金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朮甘草四味齐, 6.大补阴丸(丹溪心法)燥湿宽胸消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大补阴丸知柏黄,龟板脊髓蜜丸方,再加藿香与半夏,不换金来治时疫。 咳嗽咯血骨蒸热,阴虚火旺制亢阳。17.牛黄清心丸(痘疹世医心法)7.大定风珠(温病条辨)牛黄清心朱芩连,山栀郁金蜜和圆, 大定风珠鸡子黄,麦地胶芍草麻桑,清热解毒又开窍,中风惊厥急救先。 三甲并同五味子,滋阴熄风是妙方。 18.匀气散(医宗金鉴) 8.大青龙汤(伤寒论)顺风匀气术乌沉,白芷天麻苏叶 参,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木瓜甘草青皮合,歪僻偏枯口舌 喑。 太阳无汗兼烦燥,风寒两解此为良。 19.乌药散(小儿药证直诀)9.小青龙汤(伤寒论)天台乌药木茴香,巴豆制楝青槟姜,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行气疏肝止疼痛,寒疝腹痛是良方。

(推荐)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住院患者。 一、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TCD编码:BNF01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或急性支气管炎(ICD-10 编码:J20.904)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ICD-10 编码:J44.101)。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支气管炎经门诊治疗3~7天后症状未见好转,且血常规为白细胞计数<1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5%的患者进入本路径。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急性咳嗽病临床常见证候: 风热犯肺证 风寒袭肺证 风燥伤肺证 痰热郁肺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2008)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1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患者。 2.有明确的感冒或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3.胸部X线未见明显异常。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当患者继发或合并细菌感染,不进入本路径。 6.内伤咳嗽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3)心电图; (4)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咽拭子检查,痰培养+药敏试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鼻咽镜检查、鼻窦CT检查、胸部CT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肺功能检查、支气管舒张试验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2)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嗽。 (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4)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2.静脉滴注、肌肉注射中成药注射剂。 3.针灸治疗。 4.拔罐、耳针等疗法。

中医儿科学 复习重点

中医儿科学 总论 起源: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第一部儿科著作:唐代《颅囟经》。提出“纯阳”理论。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专科:宋代。 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概括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 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小儿年龄分期(7 个)(熟悉) 1.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共 40周 胎龄满 28 周到出生后 7 足天,为围生期。保健重点:护胎、养胎、胎教。 2.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起到生后满 28 天保健重点:保暖、喂养、 消毒隔离、清洁卫生等。 出生后 4~6h 可喂奶 3.婴儿期——从生后 28 天到满 1 周岁。这是小儿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第一次高峰)。 易患脾胃疾病、感染性疾病。 保健重点:提倡母乳喂养,指导合理营养,及时添加辅食,预防疳证、佝偻病的发生;按时接受计划免疫接种注意护理和教养。 4.幼儿期——1 周岁后到 3 周岁 保健重点:防止意外创伤和中毒、营养不良、消化紊乱及传染病。 5.学龄前期——3 周岁后到 7 周岁。 性格特点形成的关键时期。 保健重点:易发生各种意外,如溺水、烫伤、错服药物。 6.学龄期——从 7 岁后到青春期来临(一般为女 12岁,男 13 岁) 体格生长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以外的其他器官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 保健重点:注意因势利导,保护视力,预防龋齿,充足的营养。 7.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称为青春期。 女孩:11~12 岁到 17~18 岁; 男孩:13~14 岁到 18~20 岁。 生长发育速度明显加快(第二次高峰),性别差异常显著。 生理特点:肾气盛,天癸至,阴阳和。 保健重点:足够的营养、体格锻炼、注意休息、心理教育及指导。 体格发育各项衡量指标及其计算 1.体重

《中医儿科学》常考知识点总结(精)

1、胎怯补肾调元肾精薄弱__补肾地黄丸脾肾两虚__保元汤 2、硬肿归身阳气虚衰__参附汤寒凝血涩__当归四逆散 3、胎黄茵陈血湿热熏蒸:清热利湿-茵陈蒿汤寒湿阻滞:温中化湿-茵陈理中汤瘀积发黄: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 4、感冒主证时邪银普散,夹痰夹滞夹痰回 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暑邪感冒: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饮时玡感冒: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兼证挟痰:宣肺化痰-二陈汤,桑菊饮挟滞:消食导滞、通腑泄热-保和丸挟惊:清热解表、安神镇惊-小儿回春丹或琥珀抱龙丸5、咳嗽金山请陈六外感风寒咳嗽:散寒宣肺-金沸草散风热咳嗽:疏风肃肺-桑菊饮内伤痰热咳嗽:清肺化痰-清金化痰汤阴虚燥咳:滋阴润燥-沙参麦冬气虚咳嗽:六君子痰湿咳嗽:三拗合二陈6、肺炎喘嗽寒华热银毒黄解,痰热虎婷肺热参,肺脾参五心参附,邪陷羚钩牛黄解风寒闭肺:华盖散风热闭肺: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热毒闭肺: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痰热闭肺:清热宣肺、涤痰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沙参麦冬汤肺脾气虚:益气健脾-人参五味子汤心阳虚衰: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邪陷厥阴: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 7、哮喘小石龙苏都五斤麦热性哮喘:清肺化痰定喘-麻杏石甘汤、苏葶丸寒性哮喘:温肺化痰定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外寒内热:大青龙汤肺实肾虚:上_苏子降气汤,下_都气丸合射干麻黄汤肺脾气虚:人参五味子合玉屏风脾肾阳虚:金匮肾气丸肺肾阴虚:麦味地黄丸8、鹅口疮谢伯心脾积热:清泻心脾积热-清热泻脾散虚火上浮:滋阴潜阳、引火归原-知柏地黄丸9、口疮银泻六味肉风热乘脾:银翘散心火上炎:清心泄热-泻心导赤汤虚火上浮:滋阴降火-六味地黄汤加肉桂10、泄泻小儿食保热葛,风寒藿香脾虚生,阳虚附理伤阴连,伤阳龙牡救逆汤湿热泻:葛根芩连汤风寒泻:合香正气散伤食泻:保和丸脾虚泻:参苓白术散脾肾阳虚: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气阴两伤:人参乌梅汤阴竭阳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11、厌食换功增脾运失健:和脾助运-不换金正气

肛肠科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一、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痈(TCD编码:BW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2008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成脓期 (3)溃破期 3.疾病分类 (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临床常见证候: 火毒蕴结证 热毒炽盛证 阴虚毒恋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痈(TCD编码:BWG040)和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的患者。 2.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3.有手术适应症。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由肛周外伤、肛周皮肤感染、结核病、克隆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破溃、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3)凝血功能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6)感染性疾病筛查 (7)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盆底肛门部CT或MRI、直肠腔超声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切开挂线术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外用中成药 中药汤剂: (1)火毒蕴结证:清热泻火解毒 (2)热毒炽盛证:清热败毒透脓 (3)阴虚毒恋证:养阴清热解毒 中成药外用:

中医儿科学 重点 复习整理

中医儿科学重点 总论 ●起源: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 ●第一部儿科著作:唐代《颅囟经》。提出“纯阳”理论。 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 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专科:宋代。 ●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 1.概括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2.首创儿科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 ●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 ●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南宋名医- 陈文中著 <小儿痘疹方论> <小儿病源方论> ● <幼幼集成> 陈复正-清代: 指纹诊法 ●万全: 著作: <片玉心书> <幼科发挥> <育婴家秘> 提出“两有余,三不足”的观点. ●小儿药证直诀提出- 五部配五脏: 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为肾 ●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 万全的“两有余,三不足”的观点: “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 1. 肝常有余:有两个含义: 其一是小儿时期肝主疏泄,具有疏泄升发全身气机的功

能,且其升发疏泄的功能与日俱增,并非肝阳亢盛. 其二,是由于小儿脏腑经络柔弱,气血未充,故感邪之后易化热引动肝风而致惊搐等. 2. 脾常不足: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对精微需求较多,但小儿又脾胃薄弱,饮食稍增,则易引起运化功能失常,故谓“脾常不足”. 3. 心常有余:有两个含义: 其一是指小儿发育迅速,心气旺盛有余,呈生机蓬勃之象, “心属火,旺于夏,所谓壮火之气也”.并非指心火亢盛. 其二是指小儿脏腑柔弱,感邪后易化火扰乱心神,出现心火上炎之证. 4. 肺常不足: 肺与脾胃子母关系,肺之气有赖于脾化精微以滋养,脾胃旺则肺胃自固, “脾常不足”,故气亦弱,故称“肺常不足”. 5. 肾常虚: 肾为先天之本,肾中之元阴元阳为生命之根,其余四脏之阴阳均有赖于肾阴之滋润及肾阳之温阳,但小儿肾气未盛,气血未充,肾气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充盛,这就是“肾常虚”之意. 试述“纯阴”与“稚阴稚阳 一. 纯阳与稚阴稚阳学说是古代医家用来说明小儿生理特点的理论. 1. 稚阴稚阳: 指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分析其含义: 脏腑- 指五脏六腑; 娇 - 指娇气,不耐外邪侵袭; 嫩 - 即嫩弱,幼稚之意; 形 - 形体结构,即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等; 气 - 指生理功能活动,如肺气,肾气,脾气等;

中医儿科考试重点整理

中医儿科 一、名词解释: 1、生长:小儿整体和各器官的增长,表示机体在量方面的增加。 2、发育: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和机体能力的演进,表示功能方面的变化。 3、纯阳:小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表现得生机旺盛,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4、补授法:母乳不足,婴儿体重增长不满意时,除母乳喂养外,可用配方奶或牛羊乳加以补充的方法。 5、代授法:一日内有一至数次完全用乳品或代乳品代替母乳的方法。 6、人工喂养:完全以乳制品、牛羊乳品或代乳品为食物喂养出生后6个月内婴儿的喂养方式。 7、硬肿症:新生儿时期特有,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局部甚至全身皮肤和皮下脂肪硬化及水肿,常伴有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低下的综合症。 8、胎黄: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疸为主要特征,产生原因与胎禀有关而得名。 9、感冒:是外感风邪引起的肺系疾病,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全身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10、肺炎咳嗽:以气喘、咳嗽、咳痰痰鸣、发热为主症的肺系疾病。 11、鹅口疮:是以口腔、舌上满布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 12、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 13、厌食: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证。 14、积滞: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病,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疼痛,嗳腐酸馊,大便不调为临床特征。 15、疳证:由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不能濡养脏腑、经脉筋骨、肌肤而形成的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临床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毛发干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大便不调为特征。 16、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由体内贮存铁缺乏,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致,临床以皮肤粘膜苍白或苍黄、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烦躁不安等为特征。 17、病毒性心肌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局限性或弥漫性心肌炎性病变为主的病证。 18、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时期行为障碍性疾病。 19、惊风:多种原因引起,临床以抽搐、神昏为特点的常见病证;急惊风:来势急骤,以高热抽搐神昏为主证,病势急暴,形证有余,症状表现为急速强劲有力,证属实证热证;慢惊风:多因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而致脾虚肝亢或虚极生风,或因急惊风后祛邪未尽,损耗肝肾阴津,虚风内动,来势缓慢以抽搐无力力,时作时止,反复难愈,常伴昏迷、瘫痪为特征。 20、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炎,临床以急性起病,浮肿、少尿、血尿、蛋白尿及高血压为主要特征。 21、肾病综合征: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内大量尿蛋白从尿中丢失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以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及不同程度水肿为主要特征。 22、五迟:立迟、行迟、齿迟、发迟、语迟;五软: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 23、遗尿:指3周岁以上的小儿睡中小便频繁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证。 24、麻疹:感受麻疹时邪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咳嗽、鼻塞流涕、泪水汪汪,口腔两颊近臼齿处可见麻疹粘膜斑,周身皮肤按序泛发麻粒样大小的红色斑丘疹,疹退时皮肤有糠麸样脱屑和色素沉着斑为特征。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合订本

(合订本)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二零一○年 总目录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1 急诊科中医临床路径...................................................39 心血管科中医临床路径................................................45 精神科中医临床路径...................................................57 肺病科中医临床路径...................................................69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89 针灸科中医临床路径...................................................137 内分秘科中医临床路径................................................145 肾病科中医临床路径...................................................167 外科中医临床路径......................................................193 风湿科中医临床路径...................................................229 皮肤科中医临床路径...................................................265 肿瘤科中医临床路径...................................................287 血液病科中医临床路径................................................293 眼科中医临床路径......................................................313 肝病科中医临床路径...................................................347 传染科中医临床路径...................................................365 肛肠科中医临床路径...................................................377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407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449 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491 妇科中医临床路径 (511)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中医儿科学

[分享]第七版教材<中医儿科学>定义治法病症分型方药总结...精品推荐 上次看到雪菖蒲版主共享的标题为 <中医儿科学>病症分型治法方药总结表...期末复习绝佳资料! 看过之后发现和咱们学校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同 很多东西都与现在我们学校使用的教材内容有很大的差异 考虑到本校的学生所使用的教材版本 即第七版<中医儿科学> 封面 故本人特别赶制了此第七版<中医儿科学>定义治法病症分型方药总结 以便大家复习考试 其中的内容与中医药大学现行的教科书完全匹配 (我们现在上课用的就是这本汪受传主编的第七版教材) 总结的内容包括学校儿科教学大纲要求的所有病症的定义概念,病位,治法,分型,方药及其有关重点知识请大家放心使用 资料如下 此帖售价 6 学分,已有60 人购买 中医儿科 总论 起源: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 第一部儿科著作:唐代《颅囟经》。提出“纯阳”理论。

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专科:宋代。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 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 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年龄分期 (1)胎儿期——受孕~分娩,共40周;(胎龄满28周到出生后7足天,定为围产期。) (2)新生儿期——出生~28天; (3)婴儿期——出生后28天~满1周岁; (4)幼儿期——1~3周岁; (5)幼童期——3~7周岁,即学龄前期; (6)儿童期——7~12周岁,即学龄期。 (7) 青春期 体重:清晨空腹排尿后初生:3公斤 1~6个月:体重=3+0.6*月龄 7~12个月:体重=6.6+0.5*(月龄-6)=3.6+0.5*月龄 2~12岁:体重=(年龄-2)*2+12=8+2*年龄 身长:初生:50厘米,第一年增长25厘米。2岁后:75+5*年龄 头围:初生:33-34厘米。 胸围:初生32厘米。1岁时,胸围接近头围,约44厘米;2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 佝偻病及营养不良者胸围较小。 囟门:后囟关闭:出生后2~4个月内(部分出生时); 前囟关闭:出生后12~18个月。 后囟关闭比前囟关闭早。 牙齿:出生后4~10 个月开始出牙。2~2.5 岁出齐。2岁以内:牙齿数=月龄-4(或6)。 呼吸:年龄愈小,呼吸愈快。 脉搏:年龄愈小,脉搏越快。 血压:年龄愈小,血压愈低。 收缩压=10.7+0.27*年龄; 舒张压=收缩压*(1/2~2/3)。 动作发育:由上而下,由不协调到协调,由粗到细。 1岁时能独立站立,扶1只手可行走;1岁半左右会走路。 语言发育:单语单句阶段:1岁以后。 小儿生理特点:(1)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纯阳”学说; (2)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学说。

中医儿科学总结版

环口苍白圈:是指面颊潮红不见皮疹,唯口唇周围苍白形成环口苍白圈且猩红热的征象.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小儿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燕口疮:小儿口疮只发生在口唇两侧。惊风八侯:惊风即临床抽搐时的主要表现,可归纳为八种,即搐、搦、颤、掣、反、引、窜、视古人称之为惊风八侯.痄腮: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时邪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热为主,耳下腮部肿胀疼痛无主要特征.中医称之为痄腮.感冒夹惊:小儿神气怯弱,肝气未盛,感邪之后热扰心肝,化火动风,以致心神不宁,睡卧不安,惊惕甚至发生一时性抽搐神昏。 麻疹:是感受麻疹时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咳嗽、流涕,泪水汪汪,口腔两颊近臼齿处可见麻疹粘膜斑及周身皮肤出现斑丘疹为特征。稚阴稚阳:“阴”,指机体的精、血、津液及脏腑、筋骨、脑髓、血脉、肌肤等有形之质;“阳”指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稚”,指幼嫩而未曾成熟。稚阴稚阳包括了机体柔嫩、气血未盛、脾胃薄弱、肾气未充,腠理疏松、神气怯弱、筋骨未坚等特点。说明小儿,无论在形体方面还是生理功能方面,都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都需要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不断生长发育,才能逐步趋向完善和成熟。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机体无论是形成结构方面还是生理功能方面,都在不断地迅速地发育成长.纯阳之体:“纯阳”顾问原意为四季更换的时令之首,喻其生机旺盛之意。纯阳之体是指小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初升,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纯阳是指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并非由阳无阴或阳气独亢的盛阳。开鬼门:就是发汗法。鬼门:指汗孔。洁净府:即利小便,净府指膀胱。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以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便血,蛋白尿为主要临床表现。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脏腑,指五脏六腑;娇嫩,指娇弱柔嫩,不耐攻伐;形,指形体结构、四肢百骸、精血津液等;气,指各种生理功能;充,指充实旺盛。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是对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其机体脏腑的形态尚未成熟、各种生理功能尚未健全的概括.帕氏线:猩红如患儿出疹期,在皮肤皱折处如腋窝,肘窝、腹股沟等,皮疹密集,或因摩擦出血而成紫色线状,称为线状疹。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而直向指甲,都是病情危重的表现。五迟: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五软: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 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为儿科常见的免疫反应性肾小球疾病,是一组病因不一,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多有前驱感染,以血尿为主,伴有不同程度蛋白尿,可有浮肿、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等特点的肾小球疾病。心常有余:小儿生理上心神怯弱,肝气未盛,病理上易感外邪各种外邪易从火化,因此易见火热伤心生惊等症候称为心常有余。新生儿期: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至生后满28天。疳证:由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肌肤、筋骨、经脉、脏腑失于濡养而形成的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临床以形体显著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为特征。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性感染引起的以局限性或弥漫性心肌炎性病变为主的疾病;以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心悸胸闷、头晕气短、肢冷、多汗为临床特征。肾病综合征: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内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的临床综合征,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明显水肿为主要特征。口糜:满口糜烂,色红疼痛者。猩红热:是感受猩红热时邪(A族B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后脱屑。Vit D缺乏性佝偻病简称佝偻病:是由于体内维生素D不足,致使钙磷代谢紊乱而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主的慢性营养缺乏病。紫癜:亦称紫斑,以血液溢于皮肤、粘膜之下,出现瘀点或瘀斑,压之不褪色,为临床特征,是小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常伴有鼻衄,齿衄,甚至呕血便血,尿血。肾常虚:肾为先天之本,肾中元阴元阳 为生命之根,关系到人的禀赋体质与成 长,各脏腑之阳依赖于肾阳之温养。小 儿生长发育,抗病能力以及骨髓、脑髓 发耳齿等的正常发育和功能都与肾脏有 关,小儿初生正处于发育之时,神气未 盛,气血未充,肾气随着年龄增长而逐 渐充盛。同时,在这个发育过程中易见 五迟,五软、遗尿等与肾密切相关的疾 病,而此类疾病也常责之于肾虚。 过敏性紫癜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鉴 别:(1)发病前可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服食 某些致敏食物、药物等诱因。紫癜多见 于下肢伸侧及臀部、关节周围。为高出 皮肤的鲜红色至深红色丘疹、红斑或荨 麻疹、大小不一,多呈对称性,分批出 现,压之不退色,可伴有腹痛、呕吐、 血便等消化道症状,游走性大关节肿痛 及血尿、蛋白尿等。血小板计数,出 血、凝血时间,血块收缩时间均正常。 应注意定期检查尿常规,可有镜下血 尿、蛋白尿。(2)皮肤黏膜见瘀点瘀斑。 瘀点多为针尖样大小,一般不高出皮 面,多不对称,可遍及全身,但以四肢 及头面部多见。可伴有鼻衄、齿衄、便 血、尿血等,严重者可并发颅内出血。 血小板计数显著减少,急性型一般低于 20*109/L,慢性型一般在(30~80) *109/L。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 良,束臂试验阳性。 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期证型:1风水相 搏证:治法:疏风宣肺,利水消肿—麻 黄连翘赤小豆汤和五苓散2湿热内侵 证: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五味 消毒饮和小蓟饮子变证:邪陷心肝证 (高血压脑病),水凌心肺证(严重循环 充血),水毒内闭证(急性肾功能衰 竭)。恢复期:阴虚邪恋证、气虚邪恋 证。 单纯性肾病:1全身水肿2大量蛋白尿 (24h蛋白尿定量大于等于50mg/kg)3 低白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儿童 <30g/L,婴儿小于25g/L)。4高脂血症 (血浆胆固醇:儿童大于等于 5.7mmol,婴儿大于等于5.2mmol)。其 中以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为必备条 件)。 肾炎性肾病:除单纯型肾病四大特征 外,还具有以下四项中之一项或多项:1 明显血尿:尿中红细胞大于等于10个 /HP(见于2周内3次离心尿标本)。2 高血压持续或反复出现:学龄儿童血压 大于等于130/90mmHg(17.3/12Kpa), 学龄前儿童血压大于等于120/80mmHg (16.0/10.7kpa),并排除激素所致者。3 持续性氮质血症(血尿素氮大于等于 10.7mmol/L),并排除血容量不足所致 者。4血总补体量(CH50)或血C3反复 降低。只需具备一条即可诊断。 肺炎合并心衰的诊断和治疗:诊断:1 呼吸突然加快,>60次/min 2心率突然加 快,婴儿>180次/min,幼儿>160次/min 3骤然极度烦躁不安,明显发绀,面色 发灰,指(趾)甲微血管充盈时间延长 4心音低钝,奔马律,颈静脉怒张5肝 脏迅速增大6尿少或无尿,颜面眼睑或 双下肢水肿。具备前五项者即可诊断为 心力衰竭。(一大二快三突然,再加心低 奔马律)。治疗:除镇静、给氧外,要增 强心肌的收缩力,减慢心率,增加心搏 出量;减轻体内水钠潴留,以减轻心脏 负荷 麻疹、风疹、猩红热的鉴别:潜伏期: 麻疹6-18天,风疹12-19天,猩红热1- 7天;初期症状:麻疹发热,咳嗽,流 涕,泪水汪汪。风疹发热,咳嗽,流 涕,枕部淋巴结肿大。猩红热发热,咽 喉红肿化脓疼痛;出疹与发热的关系: 麻疹发热3~4天出疹,出疹时发热更 高。风疹发热半天到一天出疹。猩红热 发热数小时到一天出疹,出疹时热高; 特殊体征:麻疹粘膜斑,风疹无,猩红 热环口苍白圈,草莓舌,线状疹;皮疹 特点:麻疹玫瑰色斑丘疹自耳后发际-- 额免、颈部--躯干--四肢,三日左右出 齐,疹退后遗留棕色色素斑,糠麸样脱 屑。风疹玫瑰色细小斑丘疹自头面--躯 干--四肢,24小时布满全身,疹退后无 色素沉着,有少数脱屑。猩红热细小红 色丘疹,皮肤猩红自颈、腋下、腹股沟 处开始,2~3天遍布全身,疹退后无色 素沉着,有大片脱皮;周围血象:麻疹 WBC总数下降,淋巴细胞升高。风疹 WBC总数下降,淋巴细胞升高。猩红热 WBC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肺炎喘嗽: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疾病之 一,临床以发热、咳嗽、痰壅、气急、 鼻煽为主要症状,重者可见张口抬肩, 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等症。 小儿生理特点 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 脏娇嫩,脾常不足,肾常虚),2生机蓬 勃发育迅速小儿病因特点小儿伤于外 邪以热性病症为多,小儿乳食贵在有 序、有时、有节,最常见的情志所伤是 惊恐,小儿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 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肺炎喘嗽治则:本病治疗以开肺化痰, 止咳平喘为基本法则。开肺以恢复肺气 宣发肃降功能为要务,宣肃如常则咳喘 自平。若痰多壅盛者,须加降气涤痰; 喘憋严重者,治以平喘利气;气滞血瘀 者,佐以活血化瘀;肺与大肠相表里, 壮热炽盛时宜用攻下药通腑泄热。出现 变证者,或温补心阳,或平肝熄风,随 证施治。病久阴虚肺燥,余邪留恋,用 药宜甘寒养阴、润肺化痰,兼清余热; 肺脾气虚者,宜健脾益气、补肺固表, 以扶正为主。 诊断要点:新生儿多见不乳、口吐白 沫、精神萎靡。体征:双肺听诊固定中 细湿罗音。 痰热闭肺证证候:发热烦躁,咳嗽喘 促,呼吸困难,气急鼻煽,喉间痰鸣, 口唇紫绀,面赤口渴,胸闷胀满,咳吐 痰涎,舌红苔黄,脉象弦滑。治法:清 热涤痰,开肺定喘方药:五虎汤合葶 苈大枣泻肺汤(麻黄、杏仁、前胡、生 石膏、黄芩、鱼腥草、甘草、桑白皮、 葶苈子、苏子、细茶) ·肺炎喘嗽的变证:心阳虚衰和邪陷厥 阴。邪气壅盛或正气虚弱,病情进一步 发展,可由肺涉及其他脏腑,发生变 证。肺气闭阻影响心血运行,心血瘀 滞,可见紫绀等。肝主藏血,血瘀于 肝,肝脏肿大。心血瘀阻加重,心失所 养,造成心气不足,可发展为心阳虚衰 不能运行敷布全身,见面白肢冷等形成 心阳虚衰的变证。若热甚猖獗,内陷厥 阴,神明失守,引动肝风,可见神昏抽 搐,形成邪陷厥阴变证。 泄泻治则:以运脾化湿为基本法则。若 使脾运复健,湿浊化解,则泄泻可愈。 实证以祛邪为主,根据不同证型分别治 以清肠化湿、祛风散寒、消食导滞。虚 证以扶正为主,分别治以健脾益气、温 补脾肾。泄泻变证,总属正气大伤,分 别治以益气养阴、酸甘敛阴。护阴回 阳,救逆固脱。本病除内服药外,还常 使用推拿、外治、针灸等法治疗。 风寒泻—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 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 涕,咳嗽,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 指纹淡红—疏风散寒,化湿和中——藿 香正气散加减 湿热泻—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 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臭,或见少许 黏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发热烦 闹,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 腻,脉滑数,指纹紫—清肠解热,化湿 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伤食泻—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 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 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 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 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脉滑实,指 纹滞—消食化滞,运脾和胃——保和丸 加减。 脾虚泻—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 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 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指 纹淡—健脾益气,助运止泻——参苓白 术散加减 脾肾阳虚泻—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 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 冷,面色皓白,精神萎靡,睡时露晴, 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温补脾 肾,固涩止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 加减。 (2)变证气阴两伤—泻下过度,质稀 如水,精神痿软或心烦不安,目眶及囟 门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泪, 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唇红而 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健脾益气,酸甘敛阴——参乌梅汤加 减。(人参、炙甘草、乌梅、木瓜、莲 子、山药、柯子、赤石脂) 阴竭阳脱:挽阴回阳,救逆固:生脉散合参 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感冒治疗原则:以疏风解表为基本原 则。根据不同的证候分别治以辛温解 表、辛凉解表、清暑解表、清热解毒。 治疗兼证,在解表基础上分别佐以化 痰、消导镇惊之法。小儿为稚阴稚阳之 体,发汗不宜太过,防止津液耗损。小 儿感冒易寒从热化,或热为寒闭,形成 寒热夹杂证,单用辛凉药汗出不透,单 用辛温药助热化火,故常以辛凉辛温药 并用。体质虚弱者可采用扶正解表法。 病毒性心肌炎病因:正气亏虚是内因, 温热邪毒是外因。部位在心,常涉及肺 脾肾。·临床诊断依据:(1)心功能不 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2)心脏 扩大(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表现 之一)(3)心电图改变:以R波为主的 2个或2个以上主要导联的ST-T改变持 续4日以上伴动态变化,及其他严重心 率失常。(4)CK-MB升高,心肌肌钙蛋 白阳性。·分期:(1)急性期:新发病, 症状及检查阳性发现明显且多变,病程 在半年以内。(2)迁延期:临床症状反 复发现,客观检查指标迁延不愈,病程 多在半年以上。(3) 慢性期:进行性心 脏增大,反复心力衰竭或心率失常,病 情时重时轻,病程在一年以上。 厌食与积滞鉴别:厌食以较长时期食欲 不振,食量减少,甚或厌恶进食为主 症,无明显消瘦,精神尚好,病在脾 胃,不涉及他脏,一般预后良好。积滞 以脘腹胀满,不思乳食,食而不化,大 便酸臭为特征,形体消瘦不著。但积久 不消,影响水谷精微化生,致形体显著 消瘦时,可转化为疳证。 液体疗法输液原则:3定3先2补(定 性、量、速度;先快后慢、先浓后淡、 先盐后糖;见尿补钙、惊跳补钙) 口服补盐液配方(ORS):氯化钠 3.5 g, 碳酸氢钠2.5g,枸橼酸钾 1.5g,葡萄糖 20g,加温开水1000ml,制成2/3张液 体。 ·等渗性脱水用1/2张液体补液,低渗 用2/3张液体补液,高渗用1/3张液体补 液. 北宋,钱乙的贡献:1)《小儿药证直诀》 (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三 卷问世。2)首创儿科辩证体系—“五脏 所主”3)根据儿科特点立法制方—创制 泻白散,导赤散,异功散,七位白术 散,六味地黄丸等。4)创述儿科四诊诊 察要领—总结面部望诊。5)明确小儿生 理病理特点,“五脏六腑成而未完全…全 而未壮”易虚易实,易寒易热“6)古代 儿科四大要证—痧、痘、惊、疳的详细 描述,区别麻疹、天花、水痘7)对惊 风的独到认识—急症用凉泻,慢惊用温 补的治疗大法,明确鉴别惊风与癫痫 8)对疳证的独到见解9)被称为儿科之 圣。 生理性黄疸:新生儿在出生后第2~3天 出现黄疸,于4~6天最重。足月儿在生 后10~14天消退,早产儿可延迟至第3 周才消退。在此期间,小儿一般情况良 好,不伴有其他临床症状。血清胆红素 低于221umol/L.病理性黄疸:黄疸出现 早(出生后24h以内)、发展快(血清总 胆红素每天增加超过85.5umol/L)、程度 重(总胆红素超过221.2umol/L)、消退 消退迟(超过2~3周)或黄疸退而复 见。黄疸伴贫血、网织红细胞增高,为 溶血性黄疸。黄疸伴有中毒症状,如神 萎、不哭、体温不升或有波动,多为败 血症。黄疸伴有消化道症状,血清胆红 素有波动,多考虑新生儿肝炎。黄疸伴 肝脏进行性肿大,大便灰白,黄疸逐渐 加深,多为先天性胆道闭锁 哮喘病因病机: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内 因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痰饮留 伏,此为哮喘之夙根。外因责之于感受 外邪,接触异物异味以及嗜食咸酸等, 其中以感受外邪触发最为多见。本病的 发作是外因作用于内因的结果,其病机 是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 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 有声,发为哮喘。 治疗原则:发作期:攻邪以治其标;缓 解期:扶正而治其本 哮喘的诊断要点:1:可有婴儿期湿疹, 过敏性鼻炎病史以及家族哮喘史2:有 反复发作的病史。发作多与某些诱发因 素有关,如气候骤变、感受外邪、接触 或进食某些过敏物质等。3:常突然发 作,发作之前多有喷嚏、咳嗽、胸闷等 先兆症状。发作时喘促、气急喉间哮 鸣,咳嗽阵作,甚至不能平卧,烦躁不 安,口唇青紫。4:肺部听诊,发作时双 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 哮鸣音,呼气相延长。5:支气管舒张剂 有显著疗效6: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 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 三有余,四不足:阳常有余,阴常不 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 肺常不足,肾常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