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成本管理

品质成本管理
品质成本管理

二十一、戴明理念为预防及持续改善之根本:

戴明认为提高品质明智的办法是采取预防为主.一般而言,预防措施分为两类:一类为员工的工作态度;另一方面为应用正式技术,在开发早期,就确认出可能之问题,使其在未发生之前,即能防患未然.

主要是在员工方面:其包括高阶主管,中坚干部和一般员工三层来讨论.

作为高阶主管其主要责任为:

1.能开创改善产品品质及服务为组织的恒久目的,并发展一套能在商场生存

并具竟争优势的计划,组织高阶主管是指谁负责

(1).请用具体的话说明我们所提供的产品/服务之品质究竟指什么

(2).请明确定今年及尔后五年的品质(或绩效标准)是什么

(3).界客组织的服务对象(顾客)---现有的,想争取的,以及失去的客户;

(4).组织是否以创新为恒久之目的即在品质/服务上不断出陈推新

(5).组织是否能在旣定之成本限制下,创造更令人满意的服务(不是偷工减

料)是否计画将来应增强职员新技能,并加以再训练和再教育,提昇客户对组织产品/服务之满意,研究新工程方法,管理方法

(6).是否在设备及辅助器材上投入必须之资源是否致力於事务品质之改善

(7).工地主任及总经理等干部知道具谁负责他们如何表现组织所定下的恒

久目的

(8).组织是否明白将上述之恒久目的转换为社区住户之服务

(9).董事会是否能连贯的持之有恒

2.采取新理念:营建业处於新经济之挑战时代,应不再容忍以往习以为常的迟

延,错误,物料不良和手艺不佳.

(1).所有员工(含小包)是否了解其份内工作主管是否了解部属之工作训练

方法是否落伍督导是否不适,无效

(2).董事会是否信奉此新理念是否投入资源实践此新理念是否有再职训练

3.是否尽力采用统计等科学方法来获得品管依据

(1).进料(各建材,设备)是否有统计品管之情报

(2).是否有组织各项服务之水准统计是否建立客户反映其对服务是否感到

满意之制度

(3).是否有记录失败,缺点(如施工错误,用料错误等)之成本制度.

4.不再仅凭标价来取拾供应商.除了要考虑价格之外,组织也应定出有意义的

品质衡量尺度,并责成供应商遵行.

(1).组织决定(选择)供应商之基准是什麽是否仅采取比价方式

(2).地於每一种建材,设备之供应商数目是否太多

5.寻找问题改进:

(1).主菅是不断的对系统精益求精(设计,进料,物料成份,维护,机器改进,

训练,督导,再训练)

6.创立新的在职训练方法:

(1).是否有发展导师之观念

(2).有无加强在职训练

(3).是否敎育员工在职务上应用统计方法

(4).是否明白,清楚界定所有工作的需求和考绩办法

(5).是否训练帮助员工达到其管制状况

7.创立新方法督导职员:

(1).主管是否花时间协助职员做好工作

(2).考绩是以量为主还是以质为主

(3).主管是否能用统计方法找出那一下属何时需要帮忙

(4).是否敎导下属善用病患调查之方法

(5).主管对於领班所报告的固有之缺点,机器未维护,工具不完全,作&定义

模糊不清等障碍,是否立即改善

8.使每人都不必恐惧心,而能有效献身公司.

(1).是否将中心重视员工之心意传达给员工知道

(2).是否有采纳员工意见,建议之管理

9.打破组织内部部门之障碍;

(1).研究,开发,销售和生产人员,是否同心协力,来预见生产时各种物料和

规格,可能遭遇的问题

10.废除要求部属突破生产力而却无实质方法的数字目标,标语和口号.

(1).员工是否知道公司之各种绩效

(2).主管是否能显示帮助部属成长之证据

11.废除规定工作数量的工作标准.

(1).员工是否了解中心的目的是服务之品质

12.移除职工不能以其工作自豪的障碍.

(1).是否发动大规模的统计教育训练,使每人的绩效达管制状态中

13.创立充满活力的教育和再训练专案.

(1).中心是否有新技能再训练方案.

14.在高阶主管管理团队中,建立每日以上13点为奋力目标的构架.

(1).是否设立有效之TQC推进委员会

(2).是否有拟定,检讨品质策略和品质改进计划

除此之外,高阶主管的另一项重大责任,就是要使预防性QC能生根,此一定使全员能参与,下面是一些推进要点:

1.TQC推进要是真正的管理参与,而不是口号,否则最好不做.

2.要把员工的贡献和意见当一回事,使大家有成就感.

3.大家要能发挥长期而持续的经营改善贡献.

4.除了现场工场之外,事务单位也一样重要,大家要目标一致,做法配合.

5.推行的组织要单纯.

6.TQC推行的筹备功夫要仔细周全.

7.TQC的活动内容要能引发员工的兴趣,员工才觉得有意义.

8.努力使TQC推行表保持新鲜感,也要和组织职掌配合.

9.要有人(现场小组长等)带头领导.

10.请特别注意,一切推进活动要”切实”,也要尊重各现场,要求各阶属都参与,并努力持续寻求适合本公司特色之解答.

11.员工必须了解有关工作或计划的全部概况,例如我们可以用口头传述,海报,图表,报告和展示会等有效方法来沟通.

12.要让每一员工有表达品质改进的建议管道和方式,每个建议必须经过适当的评估,并将其结果告知员工.

13.由参与的职员自行设定目标时,成效可能较其他方式更彰着.

14.对於良好建议及超越设定目标绩效的行为,要公开嘉奖,嘉奖的方式很多,但工以荣誉方式经过公平,有意义的评估,后再加以表扬与奖赏.

中坚干部和一般员工方面:

1.大规模的教育训练:

所谓大规模,我们是该要各阶层(上,中,下)和各职能(市场分析,企划,设计,施工,维护等)都要努力实践”使公司以最低成本来满足顾客之要求”教

育的内容,至少要分TQC态度,学识和技能三层次.在态度方面,务必使公司全员真正相信良好的品质,卓越工艺,完善设计和周全服务是企业命脉之所击,

而在品质学识方面,员工应了解其个人和公司一般性品质问题,并要学习解决特定品质问题的新方法,以及要接受,建立,发扬品质管制之原理,事实和实务.在品质技能方面,必须养成员工有合适的体能,心智,能务来从事必要之品质

作业.

我们相信唯有全面且普及的再教育和训练,TQC之成效才会持续并日益精进.

2.年年(专案接专案)持续的品质,绩效改善:

各行业也应该养成”年年不断的品质大冲击”之好习,因为唯有一个专案接一个专案努力不懈,才能累积经验,才能进一步使TQC,活动力成熟,以成本

改善为例子,营建业要是设法依累积之业积(所谓经验),将成本以约15%的学

习曲线下降,大家就很难在市场上竟争,因为竟争是讲求学习曲线,竟争是无

情的,竟争优势是要有策略的,TQC就是能产生竟争优势之最佳策略.

其实TQC体质改善并不仅是成本,品质或交屋期限的改善而已,应追求管

理的持续发展,随着对TQC认识的增加,我们应强调前瞻性管理之充实,即强调标准化和计划化,而且多加强前馈的管理功能.不必一味等事故发生之后才补救.另外,随着组织愈成熟,大家对品质的认识就不仅止於产品品质,也会了解品质,成本,生产力是一体的.同时,也会强调是否任何事情第一次就做好,其

素质又如何等,也视为该组织所追求之TQC的内容,另一方面,成熟组织会更注重防患未然,即除了将问题快速矫正之外,会进一步思索潜在问题的预防,也

会养成品质改善(打破现状,品质突破)的习.

至於推进正式之计划,来预防产品或服务不良,欧美和日本都有些公司成绩菲然,可惜尚未十分普及,其实,这就是TQC的工作,尚有许多可以努力的地方,此方面之重点,应先由市场和设计部门着手,较容易实效,我们先介绍典型之实务,如下:

二十二、预防成本的基本理念

本章所要讨论的问题为:

1>依全局性的讨论;

2>行销上的预防措施;

3>设计上的预防措施及

4>作业,制造上的预防措施等顺序来讨论.

一般产品计划书包含下述的大项:

1>为高阶主管作的摘要;

2>生意计划及目的;

3>开发计划,一时程,材料说明,资源等;

4>产品开发计划;

5>品质计划;

6>生产计划;

7>本专案预期成果,回收图示;

8>绩效衡量及奖励计划.

总而言之,为了能使公司迈向”零不良”,我们要设法从各角度,开发方法和实务,使员工在第一次做时就将事情做好,这是我们最大的挑战.

二十三、行销上的预防性品质保证措施

在”成功的行销品保技术”中的重点为:

1>厂内应用和2>现场应用两方面:

厂内应用现场应用

保固及政策性索赔修护服务的训练

客户契约和订单档案的处理应答客户的问题

销售及技术资料的检讨机械的装配,安装

竟争力的评估客户满意程度的调查,

保固后的稽查.

保固及政策性索赔:

保固索赔的处理绝非是市场部的事;品保一定要负起责任.我服务过的某大设备制造厂,曾将保固和政策性索赔的处理,由市场部转嫁到品保部.原因是高阶层疑心市场部为取悦客户,不惜在保固费用上出手大方.多来自品保一向担任保固服务中心经理的幕僚,有权也有能分辨那些是合法索赔而拒绝显然的假索赔.

销售及技术资料的检讨:

本质上是在放行前,要确保所有公布的文献都交待清楚了,在技术上正确而法理上也没有问题.

竟争力的评估;

通常由品保工程和产品工程,一起来评估产品的设计特性,功能,可靠性及其他因素的市场竟争力,大部份公司都用这种技法,并且公认其为衡量产品竟争力所不可或缺的一环.

修护服务的训练;

品保技术大可在这方面大显身手,可惜却常为品保所忽略了,修护人员对产品品质的支援方面影响很大,姑且不论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多美好,一但非加修护不可,而此时服务却是差劲异常,致使客户大感不满,那么公司的品质声誉必然受损.

应答客户的问题;

毫无疑问,应答客户的问题的重点,要在”及时”并要能”抓住重点”,处理客户产品问题制度与上述修护员角色同等重要,换而言之,修护员及时更换或修复产品,使客户问题得以解决之后,公司如何确保问题不再发生

就公司对品保部的权责的划分:

目标领导人

公司的品质计划总经理

减少客户的品质问题产品经理

降低报废和重修生产经理

设计品质改善产品工程经理

机械装配,安装:

重机械制造公司有一共通的问题,就是它们很少将制造品管应用到机械安装期.换句话说,品质工程专案,检验方法和技巧,抽样计划等等,通常止於工厂厂门而无法远播.一般说来,机械资本愈大,安装就愈复杂和繁冗,安装期也多半不下於制造时间,尤其重要的是所有安装都在客户的地盘进行,客户可以眼见安装人员所犯的错失,还有比这更迫切需要有效的品管吗

客户满意程度的调查:

客户满意程度的调查可说有百利而无一害,有时更是非做不可,高阶主管常陷於经常的紧迫后勤泥沼中,而看不清客户的意愿和需求.经营者渐有趋势将客户问题,授权给销售经理处理.此法徒招来惨败而已,正如存货和品质要控制,客户的满意也要时加管制.这与维持低额应收帐款和定量现金流量一样,都是公司要成功所不可或缺的.

保固后的稽查:

保固期限一旦结束,市场部很可能减少对客户的注意力,特别是不再有销售希望时尤为如此.但要注意,客户的满意与否,要从保固期结束直至整个寿命周期来衡量,而非仅仅止於保固期.

总而言之,预防性行销职责应包括:

正确地确定顾客所要求的品质需求;

确保定价可反映出不寻常的要求;

确保顾客的要求已正确地反映在内部订单及规格设计上;

与组织其他单位,协力订立顾客未完全界定的需求和品质标准;参与产品的开发和证实工作,以确保产品所要求的产品特性;忠实的广告和推销产品,确保顾客了解所买的产品;

从顾客获得完全的产品性能情报;

要公布产品性能情报给负责解决问题的人;

对於长期无法根除的现场问题,要参与追踪及矫正措施计书;处理保证索赔要诚实与公平,也要确保其成本未失去管制.

二十四、设计上的预防性品质保证措施

设计缺点的预防:

界定正确的产品规格化时要正确而又完整, 设计时要正确而又完整.

落实,执行时要正确而又完整.

产品界定问题:

其是非常这重要的,其会有一些准则:

1>以系统矩阵将产品系统设计规划大纲划出:考虑(目的,投入,产出,过程,环

境,人因,设备,情报)*(基本特性,变化率,控制,界面,未来可能,限制,规划情形)来看产品的瓶颈及可改善,发挥处等.

2>从(产品特性:成本一购入价,运转后;人的界面因素;性能—能力及反应时

间等;可靠性—平均故障/回复/修理时间;易维护性:大小/重量;耗电;易安装性;易制性;文件)等来评价产品是否适於市场的接受.

3>利用上述情报,与可能顾客深入沟通,了解其需要及反应,回馈.

4>然后估算改正的技术可行性;定价,是否合乎目标价;市场可能占有率等.

规格化问题:

要点为完整,清楚,正确,注意下列事项:

1>需求标准:以顾客为主体.模式分为两种:一为一般业界要求,例如连接器的

各种产品要求项目,例子配合力,电阻值,抗高电压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另一为该产品特定需要,例如连接器用在连接层次2(印刷电路板上)与用在层次5(系统间互接),有许多特性就不一样,同一产品用在资风产品及用在汽车心,耐久性环境等要求都不一样.

2>模型化:小型模拟或实体,其作用也非常重要.

3>检查(验):要求一行一行地念,改,也一种”要求工程检验”有效做法.

正确地设计:

假设产品的界定及规格化没问题后,设计人员要能了解Why(为何需要此产品)及What(什么特性一定要有),然后知道如何做(How)及时限要求(When)等,重要的专案要有设计手册,包含下述:

1>设计方法论:包括设计流程大要;何时要做设计审查,如何做;如何获取设计

通过及如何做设计变更.

2>设计规划:在硬体,软体,电性等等的”可行”及”不可行”规定等.

3>上述各种设计协助工具.

细节是很重要的,更要考虑易制性,易装配性,群组技术(多样化抑减,在零组件上,在制程上等).

设计其它考虑:

1>设计产品,使其在预定的应用范围是安全的,同时产品依设计制造,在预计的

使用寿命内性能非常可靠.

2>设计的产品要能利於制造;

3>设计的产品要能满足顾客需求;

4>工程图和规格要清楚而正确,能指述出设计要求和品质标准;

5>积极参与问题的调查活动,并且要迅速矫正因设计当所产生的缺点.

有效的产品工程品质计划的原则是:

规划品保在产品工程上的确切角色时,要列出新产品开发过程的所有步骤,再列举各步骤的品保任务,撇开教科书—不要空谈理论,而用良好的判断,并融入产品知识和公司的作业流程,好好思考在产品开发的各阶段,怎样用最低的成本而让客户满意品质.

在设计早期,就要指明品质特性,并明示於工程图及规格上,以建立合乎品质需求的工,夹具,并可当检验员和作业员的允收基准.

工程图上的品质特性,要依严重性分类并标示.通常用严重,主要和次要就足敷需要,所有品管手册都有严重,主要和次要的界说及应用实例,此处不再详说,便请千万切记要使用它而不要虚应故事.

要在实际制造条件下测试所有新产品,且在交货前要矫正错误.忽略基本要求的公司为数惊人.”没有时间测试”的藉口,通常是交货后而问题产生的前奏,另一常见的藉口是”花费太大”,但较诸客户如雪片飞来的抱怨,所造成保固成本的激增及信誉的扫地,测试费用算得了什么.

二十五、降低鉴定成本中的<戴明全检或免检>准则

戴明的检测规划如下:

若不良率P等於k1/k2时(此百分率P称为损益平衡点),”全检”和”全不检”的总成本C相等,我们也可以看出,若P

状况1:将来进料批的不良率,在最差时也小於k1/k2.此时要完全不检验.

状况2:将来进料批的不良率,在最好时也大於k1/k2.此时要全数(100%)检验.

注意:”完全不检验”并不意指什么情都不上用,如为状况1时,我们要依过去之资料,确定将进厂之最差进料批,不良率比扯平点低,换言之,要判断将来究竟为状况1或状况2时,要根据买方保持的进料不良率管制图,或是卖方所提供的X-R管制图,当然最能由买卖双方协调合作,共同提供参考资料.要是有失去管制的情形,任何一方都不得掩饰,而应通知对方,共谋改进.卖方一定要依订货单传票,确认进料确如所指定者.

“全检/全不检”策略的基础和推广:

1>二项式跨布:设制程在统计管制状况,出货批的不良率成二项分布,平均值为P,此时要达最低总成本的基准也很简单:

2>若P

3>若P

4>混合二项式分布:P L代表此等不良平均数之最小者,和P U代表此等不良平均数之最大者.

5>P L

6>P U>k1/k2全数检验.

二十六、品质预算及分析

任何的品质计划预算都要从零基准出发,了解预算的假设和承诺,来排定优先顺位.其方法大概有:参数估计法,工作抽查法,活动列举分析法等.

(一)、参数估计法:

参数乃因应用环境不同而改变的数量或定数,而参数估计法乃将完成品质组织所需的资源的相关性建立起来,藉其固定比率的关系来估计所需资源.譬如说,许多制造业发现,间接工的编组和管制,最好是依据以往直接,间接工的人力(如由计时卡等方式)比较,来预算来年不同营养水平下的人力.以下为例子进行说明:

工时差异分析:

万国机械公司,零件制造事业部分析:

摘要:

1.检验员的时间中,实际上仅有%花在产品检验:

2.第一件检验%

3.批检%

4.总计%

5.%的时间完全浪费掉.

6.“行走中”占%.检验员的工作路径,应加以重新设计或改进,以节省更时

间来从事份内工作.

(二)、活动列举分析法:

品质部门检验以外的工作,用工作(活动)列举分析法研究,远比参数法及工作抽查法方便和优异.其程序为:

1>将一专案工作或Task内的各项活动一一详细列出;

2>估计完成各项活动所需的工时和物材等;

3>将各活动和时间基准相互对照;

4>将各相事项的活动及整个专案总和计算出来;

5>我们由下面”细部设计评估专案”知道该专案将依许多因素而异—如设

计内外包份量的大小,整个专案工程图的数量(机械,电机,结构所占的比

例又如何),复杂程度(如标准化设计或全新的设计),检讨会次数,设计日

程等等.

除此之外,其还有如下的优点:

对品保部门或其他单位的责任/工作的了解更为透彻;

更了解需要什么新技术、仪器、和管理制度;

一般专案管制图(如PERT CPM等)常忽略品质需求,只着重在设计、制造、装运.活动列举分析法可弥补此缺憾;

不仅能有更实际的品质成本分析资料,也可供进一步更精巧的品质技术

提案分析;

更能清楚认清各项活动的轻重缓急,必要时可作调整(削减)或预算的根

据.

实际上,活动列举分析法乃是从事组织研究(如Overhead Vuale Analysis)的起步,所须投入的时间也就较多.本文要强调一点:对于品质部门的影响要因有排程,良率,工作分派,重修和报废,型号改变……等等因素,所以不论采用什么研究方式,都要视实际情况分析其条件,假设等,以免造成太大的偏差.

例如:

活动项目(每月人工小时总和)

1.预备/评估

a>x机械要因分析

b>x电机/电子要因分析

c>x机械故障模式/效应分析

d>x电机/电子故障模式/效应分析

e>x数量化可靠性分析

f>x数量化保全性分析

案例分析:

案例一:

美国东岸某机械制造公司时发生的,当时的任务是改良其产品品质.我上任不久,就看出显然的情势;不但产品品质有待改进,而且如果不迅速采取行动,客户的不满意使公司销一落千丈.近年来,老客户再次购买的百分率已大幅下降.

于是我开始仔细地研究其绩效报告,看是否能从中找出问题之所在.公司上上下下一切都很正常,可能出问题的地方也很清楚,但就是找不出使产品品质恶化的原因.

由于初步分析品保措施後,找不到明显的缘故,而该公司的机械是由服务人员在客户的工厂里安装的,我就开始怀疑问题是否在于安装程不当.经验告诉我品保要有效,就不能仅止于出货月台,而&延伸到适当的客户销售及服务.曾见过这样的情形:&管品质很高,但由于服务无效却导致客户大为不满.

不过,我决定去现场之前,先与装妥机械出货的装配课内某些制造及品保工程师谈谈.相信了解他们的问题,必有助於现场问题的了解.

一问之下,问题就显现出来,装配课的干部,已经备尝多种产品品质问题,诸如零组件不良,元件装配不当或配送路线紊乱等.很显然的,从机械埸送往装配的东西,是一大堆不良品.

令人困惑的是,机械埸的报告,并未显示品质不佳.这种外实不符的情形,使我进一步去探讨机械埸的品保措施.

装配时最常见的缺是孔对不准.但是出乎意料不外的,待我检查钻孔课的绩效报告之後,发现其品质绩效指数竟高达90%,换而言之,机械埸无法找出钻孔缺点,任其产品送出厂.

分析钻孔课的检验程序後,发现品保制度的基本缺失所在.虽然检验人员卖力地工作,但人员不足,分散开来倍显单薄,而他们却想一手包办第一件检验,巡回检验及最末批的关卡检验,以致工作没有效率而一事无成.检验员舍弃抽样计划不用,却狂热地徒然欲涵盖所有层面.

再进一步调查,问题就全盘显现出来了.事实上,整个机械场和钻孔课的情况可说半斤八两.主管总是不假分析,就想抑减人工成本.会计经理得意洋洋,以为控制了机械场的间接人工成本,却忘了由於检验人员太少,反而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实际成本是更划不来的.会计总经理的眼光固然不够远,而品保经理却难辞其咎,因为他未能指出会计经理的短视控制一看似捷径,其实是耗费不少.

不幸的是,这种杀鸡取卵的方法却很普遍,尤以财务人员及干劲不足而深具成本意识的制造主管最为显着.品保经理的一项职责就是向他们指出(必要时大声急呼),他的工作是要阻止那些为一时利益,而牺牲产品品质的行为.

此为第一个要避免的预算陷井.

我在纽泽西州某药厂的经验,可以说明第二个陷井,公司进料检验负责抽样供应商及关系企业的货品.而财务主管却基於关系企业已检验过的理由,打算废除有关的检验制度及人员.

我到该公司担任顾问不过两天.财务主管就通知我到财务部以灌输他的想法.我答应尽力客观地考虑其见解的优点之后再谈.花不了多少时间的调查,我就证实关系厂进料品质比供应商还差.再过不了多久,我令他回心转意了.

从更广的角度来看,各公司有内部及外部两大可能的供应来源.管制外部供应商的文*相当多,却很少有人谈论内部供应和公司的关系.

这也难怪,大家通常将内部或关系内分厂当成公司内一部门.关系厂商各有一本自己难念的生意经.况且地理上又有隔阂,沟通和交换情报都成了问题.请宪记心头,任何供应商都难免有设计和制造不够完美,品保制度有问题,运货损害等苦水.

财务部人员常怀疑是否有必要检查关系公司缴来的半成品.毫无疑问,废除进料检验必可节省一大笔钱,而且只是举手之劳.不过这种节省类似杀鸡取卵.由於供应商不良物料所造成的制造损失,比起品保预算的抑减,显然必使公司得不尝失.

所以不论内部或外部供应商,都要一视同仁,小心处理为宜.你得详尽地检验内部供应商所交的新货品.其产品记录要连续优良.才能放宽检验;品质若有每下愈况的迹象.就要在无法收拾之前,努力矫正问题.

财务和制造人员某些要紧的措词,无异警告品保人员事情要糟了.这些话暗示要不就减裁检验人员,要不就将其稀释成为过公单薄,下面是一些典型的例子:

“光是检查首件和最后设关卡怎么够你最好也在制程中实行检查,但请不要增加人员”;

“装配部用不着检验人员,干脆让作业员自主检查,这样会省下大笔的钱”.

“真不懂在出货前,为何还要成品检验在制程上不是检验过了吗为何不在开始时就何不在开始就做好”

“要是供应商能自行负责,我们不就可省了不少进料检验的麻烦”

“真搞不清楚,为何需要这么多检验人员我刚从德国分公司回来,他们的检验员不及我们的半数.”

最后,请牢记:品保不难减少某些重要之服务,而一直以低於预算来经营,但是报废及重修会愈形严重,更糟的是客户会大感不满,品保主管的职责是融会各重要品质层面,使品质成本最低而客户的又高兴.不要轻信财务人员的话,如中了圈套有品质成本报告说出事实的真象吧!

质量成本管理控制程序

1.目的 开展以财务用语度量质量体系活动的有效性,是为工厂管理者提供识别生产过程中的无效活动和改进依据,从而以适宜的质量满足产品的要求,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性的目的。 2.范围 适用于工厂对质量成本的管理。 3.定义 3.1质量成本:将产品质量保持在规定的质量水平上所需的费用。它是企业生产总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 3.1.1预防成本:用于预防产生不合格品或发生故障所需的各项费用。 3.1.2鉴定成本:评定产品是否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需的费用。 3.1.3内部损失成本:产品交货前因不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而支付的有关费用。 3.1.4外部损失成本:产品交货后因不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导致索赔、修理、更换或信誉损失等而支付的费用。 3.1.5外部质量保证成本:为提供用户要求的客观证据所支付的费用。它包括特殊的和附加的质量保证措施、程序、数据、

证实试验和评定的费用。 4.职责 4.1财务部为质量成本管理的归口管理部门。 4.1.1制订年度质量成本目标; 4.1.2确定质量成本科目; 4.1.3组织收集质量成本数据,并进行统计、核算; 4.1.4组织质量成本经济分析,定期向领导和质保部提供质量成本经济分析报告和有关资料; 4.1.5编制并提供质量成本数据收集、统计、核算及经济分析所需报表。 4.2质保部 4.2.1组织落实、监督、考核质量成本目标; 4.2.2负责质量成本的综合分析工作,定期向领导提供质量成本报告; 4.2.3根据质量成本综合分析结果,制订质量改进计划。 4.3管理者代表 4.3.1负责改进计划的审批和组织落实; 4.3.2对有争议的质量成本责任作出仲裁。 4.4各质量成本发生部门 4.4.1组织落实本部门质量成本计划,实施改进计划;

企业品质管理部质量成本管理概述

质量成本管理品质管理部

二〇〇〇年一月 1.目的: 指导公司的质量改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衡量质量体系的有效性。2.使用围: 公司质量体系运行中所产生的一切质量成本的管理。 3.职责: 品质管理部负责在质量体系中的一切质量成本管理和综合分析工作,财务部负责 制订年度质量成本计划和进行质量成本的核算。事业部落实计划、收集数据。 4.质量成本的定义: 质量成本是指将产品质量保持在规定的质量水平上所需的费用,它包括确保满意 质量所发生的费用,以及未达到满意质量而产生的有形和无形的损失。5.质量成本的构成: 质量工作费——运行质保体系的费用 质量培训费 质量奖励费 预防成本质量改进措施费 质量评审费 工资及附加费(指从事品管的人员) 质量情报、信息费 进货检验费 过程检验费 最终检验费 鉴定成本检验设备、器具校准维护费 试验材料及劳务费 运行质量成本检验设备折旧费 办公费(有关检验、试验产生的) 工资和附加费(指检验、计量人员) 废品损失费 返工损失费

质部损失成本停工损失费(因质量问题引起)量质量事故处理费 成质量降等、降级损失费 本索赔损失费 退货损失费 外部损失成本保修费用 诉讼费 降价损失费 外部质量保证成本在合同环境条件下,根据用户提出的 要求而提供客观证据所支付的费用。 6.质量成本管理的组织系统 6.1建立质量成本管理体系,负责组织、协调、落实质量成本工作和质量改进计划。 -1- 6.2 总经理对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全面负责。 6.3品质管理部负责组织制定管理制度,组织落实、监督、考核质量成本计划;进 行质量成本的综合分析,定期向总经理提供质量成本报告;组织制订质量改进 计划并协调落实。 6.4财务部负责制订年度质量成本计划;确定质量成本科目,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 核算,组织质量成本经济分析,定期向总经理和品管部提供质量成本的经济分 析报告和有关资料。 6.5各事业部落实本部门的质量成本计划,收集并核算本部门质量成本数据,按期 向财务部和品管部抄报;提出本部门的质量成本分析报告。 7.质量成本管理的实施程序: 7.1 建立完整的组织体系,明确职责,为实施质量成本管理提供组织保证。7.2 制订质量成本的管理办法,使质量成本管理有章可循。 7.3 对各负责人员进行质量成本的知识教育和业务培训。 7.4 实施流程图: (见图一) 8.质量成本预测与计划 质量成本预测是制订质量成本计划的主要依据。

IATF16949质量成本管理程序(含表格)

质量成本管理程序 (IATF16949/ISO9001-2015) 1.0目的 通过对质量成本进行计划、核算、分析、控制和考核等工作,及时掌握产品质量及质量改进情况,为质量决策提供依据。 2.0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各部门的质量成本的收集、统计、分析。 3.0职责 3.1财务部为该程序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制定年度质量成本计划收集质量成本数据,并进行统计、核算、分析。 3.2各相关部门、车间按照本公司质量成本计划,对本部门或车间的质量成本进行有效控制;按规定日期完成本单位质量成本的报送、统计、分析工作,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4.0术语和定义 4.1内部损失成本:交货前因产品未能满足用户质量要求所发生的费用(报废、停工、返修、产品降级和事故分析)。 4.2外部损失成本:交货后因产品未能满足用户质量要求所发生的费用(如责任赔偿、退货和折旧、保修、诉讼的费用)。 4.3不良质量成本:为了保证令用户满意的质量而发生的费用以及没有达到满足质量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 4.4鉴定成本:包括试验检测费、新增检测设备、设备检定折旧费、质量部办公费用、检验员工资及福利等。

4.5预防成本:包括质量培训费、质量管理活动费、质量改进措施费、质量评审费、工资及附加等。 5.0作业流程 输入 经理层经营计划 发生部门内部故障成本 销售部外部故障成本 质量部鉴定成本 管理代表预防成本 责任部门业务流程要点及记录 经理层 5.1经理层根据公司发展规划及各部门的业务计划制 定公司经营计划。 财务部5.2财务部根据测算的目标不良质量成本和经营计划 的要求,根据本年度经营目标,参照上一年度实际数据来确定本年度质量成本计划目标。 质量部管理代表5.3质量部对鉴定成本不良质量成本计划会签。 5.4管理代表对预防成本计划进行会签。 总经理否 5.5总经理批准执行。 生产部是 5.5.1各生产车间按“年、月不良质量成本统计明细 表”核算内部故障成本二级科目费用。 质量部 5.5.2按“年、月不良质量成本统计明细表”核算质 量鉴定成本二级科目费用。 管理代表 5.5.3按“年、月不良质量成本统计明细表”核算质 量预防成本二级科目费用。 销售部 5.5.4按“年、月不良质量成本统计明细表”核算外 部故障成本二级科目费用。 财务部 5.5.5按“年、月不良质量成本统计明细表”核算外 部故障成本二级科目费用。 财务部职能部门 5.6各有关职能部门及生产车间依照确定的数据类型 按月进行收集,汇总“年、月不良质量成本统计 明细表”,于次月5日前报财务部及质量部。 不良质量成本计划 批准 经营计划 会签 数据收集 数据收集类型 数据收集类型

质量成本管理程序

质量成本管理程序 1、目的: 指导公司的质量改进, 降低成本, 提高效益, 衡量质量管理的有效性。 2、范围: 公司质量管理运行中所产生的一切质量成本的管理。 3、职责 3.1 总经理对质量成本管理负全责。 3.2 分管质量的副总负有具体组织质量成本管理的责任。 3.3 质控部: 1.负责组织制定管理制度; 2.组织落实、监督、考核质量成本计划; 3.组织进行质量成本分析, 定期向总经理提供质量成本报告; 4.组织制定质量成本改进计划, 并协调落实。 3.4、财务部: 1.负责制定年度质量成本计划; 2.确定质量成本科目, 收集数据, 并进行汇总、核算; 3.组织进行质量成本经济分析, 定期向总经理提供质量成本经济分析报告和有关资料。 3.5、各部门负责落实本部门的质量成本计划, 收集并核算本部门质量成本数据, 按期向财务部和质控部抄报, 提出本部门的质量成本分析报告, 制定实施质量成本改进和降低的具体措施。 4、术语

质量成本是指将产品质量保持在规定的质量水平上所需的费用, 它包括确保满意质量所发生的费用, 以及未达到满意质量而产生的有形和无形的损失。 5质量成本的构成: 6、质量成本管理的实施程序 6.1 建立完整的组织体系, 明确职责, 为实施质量成本管理提供组织保证。 6.2 制定质量成本的管理办法, 使质量成本管理有章可循。

6.3 对各负责人员进行质量成本的知识教育和业务培训。 6.4 实施流程图: ↓

7.质量成本预测与计划 质量成本预测是制订质量成本计划的主要依据。 7.1 质量成本预测分长期、中期和短期质量成本预测。 7.2 质量成本预测工作程序: 7.2.1 收集信息资料 7.2.2 根据信息资料和质量方针目标, 确定质量成本的目标值。 7.2.3 根据质量成本目标值制订质量改进计划, 并预测改进后能获得的结果。 7.3 质量成本预测方法 7.3.1 长期质量成本预测采用经验判断法, 依据已掌握的准确可靠的信息资料, 由质控和财务组织人员对预测期内质量成本有关项目进行预测和推测。 7.3.2 中期质量成本预测采用比例测算法, 由财务部根据质量成本的历史资料, 预测产品产值、销售收入, 利润等比例来预测质量成本。 7.3.3 短期质量成本预测采用计算分析法, 由财务部负责质控部协助采用一定的科学分析方法, 对质量成本进行计算和分析预测。

成本控制的程序

成本控制的目标是使实际成本达到目标成本或计划成本的要求,在企业的发展战略中,成本控制在成本管理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同类产品的性能、质量相差无几,决定产品价格高低的主要因素是成本,因为只有降低了成本,才有可能降低产品的价格,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具有优势,此时,企业开展成本控制,可以事先限制各种物质消耗和各项费用的发生,有计划地控制成本的形成,使成本不超过预先制定的标准,达到降低成本目的。为了发挥成本控制的作用,一般可按以下基本程序进行。 一、加强成本的事前控制 (一)制定行之有效的成本控制标准 成本控制标准是对各项物质消耗和其他各项费用开支的数量界限,它是成本控制的准绳,主要是在产品生产之前,对影响成本的各有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出一套适应企业具体情况的成本控制制度,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将成本计划按生产部门、单位、产品、零部件或工序等,分解成更具体的小指标来控制,同时,相应地制定可控费用的管理办法,做到硬指标、硬任务和奖罚激励措施并举,增强广大员工战胜困难的信心,积极参与到成本控制管理中。该制度应尽可能制定得可以衡量,比较的具体且可以考核,如果不能衡量差异,就不能界定成本控制结果的好坏,使控制过程难以操纵。该制度应抓住关健点,以便有利于控制。 (二)建立成本控制的归口、分级责任制 在成本控制的归口负责制下,各职能部门在成本管理和控制方面分别承担一定的责任。其中,生产部门负责生产任务的安排与下达,保证完成产量;供销部门负责制定物资储备定额,控制物资的消耗,节约物资的采购和保管费用;劳

动部门负责劳动的合理组织,制定劳动定额,提高工时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控制工资的支出;机电部门负责制定设备利用定额,提高设备的利用率,降低设备修理成本,减少维护保养费用;动力部门负责水、电等动力定额的制定、管理,在保证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努力控制动力消耗,其他各有关部门负责与本身责任有关的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提高工作的效率,减少费用的支出。当然,成本归口控制不应局限于几个成本指标,而必须同时从增产和节约两方面着手,抓好成本控制工作,才能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责任成本 目标责任应具有建设性与创新性,而不是惩罚性的,目的是通过实行管理控制来促使全体职工实现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的目标。因此,该责任成本应具有挑战性,而同时又切实可行,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 二、强化成本的日常控制 (一)对材料的控制 对材料的控制,应主要针对两个方面:一是材料消耗量的控制,二是材料价格的控制,而以对材料消耗量的控制为主。 要控制材料消耗量,首先,应按产品标准消耗量为依据,严格实行限额发料制度。各部门只能在规定限额内分期、分批领用,需要超过限额领用材料时,必须先查明其原因,经过一定的批准手续,采用超额领料单进行补偿,其次,要实行材料总量的控制,即对原来的各种定额实行重新的测定,降低各种定额的消耗量,从而达到控制总支出的目的。 对材料价格的控制,主要是控制材料的买价,虽然买价的变动主要是由外界因素所引起的,但在签订供应合同时,在保证规格和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尽量争

质量成本管理简介

质量成本 一、质量经济性 质量是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质量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质量管理是兴国之道,治国之策。人类社会自从有了生产活动,特别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活动,便产生了质量的活动。围绕质量形成全过程的所有管理活动,都可称为质量管理活动。人类通过劳动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仅表现在数量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质量上。质量是构成社会财富的关键内容。从人们衣、食、住、行,到休闲、工作、医疗、环境等无不与质量息息相关。优良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能给人们带来便利和愉快,给企业带来效益和发展,给国家带来繁荣和强大。而劣质的产品和服务会给人们带来烦恼甚至灾难。 二、质量的概念 质量的概念最初仅用于产品,以后逐渐扩展到服务、过程、体系和组织,以及以上几项的组合。 1.质量的概念 质量: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从质量的概念中,可以理解到: 质量的内涵是由一组固有特性组成,并且这些固有特性是以满足顾客及其他相关方所要求的能力加以表征。质量具有经济性、广义性、时效性和相对性。 ①质量的经济性:由于要求汇集了价值的表现,价廉物美实际上是反映人们的价值取向,物有所值,就是表明质量有经济性的表征。虽然顾客和组织关注质量的角度是不同的,但对经济性的考虑是一样的。高质量意味着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效益的产品。 ②质量的广义性:在质量管理体系所涉及的范畴内,组织的相关方对组织的产品、过程或体系都可能提出要求。而产品、过程和体系又都具有固有特性,因此,质量不仅指产品质量,也可指过程和体系的质量。

③质量的时效性:由于组织的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对组织和产品、过程和体系的需求和期望是不断变化的,例如,原先被顾客认为质量好的产品会因为顾客要求的提高而不再受到顾客的欢迎。因此,组织应不断地调整对质量的要求。 ④质量的相对性:组织的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可能对同一产品的功能提出不同的需求;也可能对同一产品的同一功能提出不同的需求;需求不同,质量要求也就不同,只有满足需求的产品才会被认为是质量好的产品。 质量的优劣是满足要求程度的一种体现。它须在同一等级基础上做比较,不能与等级混淆。等级是指对功能用途相同但质量要求不同的产品、过程或体系所做的分类或分级。 2.与质量相关的概念--组织 组织是指“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得到安排的一组人员及设施”。例如:公司、集团、商行、社团、研究机构或上述组织的部分或组合。可以这样理解,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安排通常是有序的。 组织可以通过质量经济性管理,确保过程朝满足顾客需要的方向而努力。 首先识别和评审一个组织(如企业)的所有运作过程,然后从识别和监测全部过程成本与识别和监测顾客满意的情况,并各自形成报告,并将报告提交组织的最高管理者进行管理评审。通过评审,评价过程成本、顾客满意的程度和组织的整个经济效益,从中寻找任何改进的机会——包括不合格的纠正和预防、持续改进和全部的新产品与过程。在寻找和确定了需改进或持续改进的项目之后,应对此及相关的活动进行详细的成本和收益的分析。通过分析、比较,确定并提出具体的质量改进活动方法和计划并付诸实施。通过实施后又重复上述的过程,同时识别和监测改进活动过程的实际成本和改进后顾客满意的程度。以此循环。 这里,应注意的有如下几方面: (1)过程成本报告 ①应从销售收入、费用投入或直接劳务等方面进行测算; ②应与质量改进活动的经济性有关的方面进行比较。 (2)顾客满意报告 ①应将顾客满意的监测结果转化为对于决策可以评估的形式(如顾客满意度指数);

品质成本管理

品质成本管理 二十一、戴明理念為預防及持續改善之根本: 戴明認為提高品質明智的辦法是采取預防為主.一般而言,預防措施分為兩類:一類為員工的工作態度;另一方面為應用正式技術,在開發早期,就確認出可能之問題,使其在未發生之前,即能防患未然. 主要是在員工方面:其包括高階主管,中堅幹部和一般員工三層來討論. 作為高階主管其主要責任為: 1.能開創改善產品品質及服務為組織的恒久目的,并發展一套能 在商場生存并具竟爭優勢的計劃,組織高階主管是指誰負責? (1).請用具體的話說明我們所提供的產品/服務之品質究竟指什 么? (2).請明確定今年及爾后五年的品質(或績效標準)是什么? (3).界客組織的服務對象(顧客)---現有的,想爭取的,以及失去 的客戶; (4).組織是否以創新為恆久之目的?即在品質/服務上不斷出陳 推新? (5).組織是否能在旣定之成本限制下,創造更令人滿意的服務 (不是偷工減料)?是否計畫將來應增強職員新技能,并加以再訓練和再教育,提昇客戶對組織產品/服務之滿意,研究新工程方 法,管理方法? (6).是否在設備及輔助器材上投入必須之資源?是否致力於事務 品質之改善? (7).工地主任及總經理等幹部知道具誰負責?他們如何表現組織 所定下的恆久目的?

(8).組織是否明白將上述之恆久目的轉換為社區住戶之服務? (9).董事會是否能連貫的持之有恆? 2.採取新理念:營建業處於新經濟之挑戰時代,應不再容忍以往習 以為常的遲延,錯誤,物料不良和手藝不佳. (1).所有員工(含小包)是否了解其份內工作?主管是否了解部屬 之工作?訓練方法是否落伍?督導是否不適,無效? (2).董事會是否信奉此新理念?是否投入資源實踐此新理念?是 否有再職訓練? 3.是否盡力採用統計等科學方法來獲得品管依據? (1).進料(各建材,設備)是否有統計品管之情報? (2).是否有組織各項服務之水準統計?是否建立客戶反映其對服 務是否感到滿意之制度? (3).是否有記錄失敗,缺點(如施工錯誤,用料錯誤等)之成本制 度. 4.不再僅憑標價來取拾供應商.除了要考慮價格之外,組織也應定 出有意義的品質衡量尺度,并責成供應商遵行. (1).組織決定(選擇)供應商之基準是什麼?是否僅採取比價方 式? (2).地於每一種建材,設備之供應商数目是否太多? 5.尋找問題改進: (1).主菅是不斷的對系統精益求精(設計,進料,物料成份,維護, 機器改進,訓練,督導,再訓練)? 6.創立新的在職訓練方法: (1).是否有發展導師之觀念? (2).有無加強在職訓練? (3).是否敎育員工在職務上應用統計方法? (4).是否明白,清楚界定所有工作的需求和考績辦法? (5).是否訓練幫助員工達到其管制狀況? 7.創立新方法督導職員:

质量成本控制程序(新版)

1目的 通过财务方式来度量质量体系有效,促进改善工作效果和提高效率,降低损失,提高顾客满意度。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各项质量成本的收集,汇总,分析,改进控制活动。 3定义 质量成本法——指质量体系活动中包含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和外部故障成本的财务报告核算方法。 4职责 4.1财务部负责制订产品质量成本目标和质量成本科目确定,组织各质量成本发生部门收 集,汇总数据,编制质量成本报告和作财务分析。 4.2质保部负责对质量成本报告进行质量分析和制订改进计划。 4.3管理者代表负责改进计划审批和组织落实。 4.4各质量成本发生部门负责本部门质量成本数据的收集,统计,核算并按期上报财务部。5工作程序 5.1质量成本策划 由财务部按《企业战略策划控制程序》要求制定产品质量成本计划,确定产品质量成本目标。 5.1.1由财务部确定采用质量成本法作为财务报告方式,并将质量成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 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四大类二十五项事项(见附件),并明确收集部门和相应内容。 5.2质量成本数据的收集 5.2.1各质量成本发生部门每月按附件《质量成本构成》规定的收集内容和职责,收集核算, 统计本部门所负责质量成本数据,确保数据准确和可靠。

5.2.2将所统计数据列入质量成本统计报表中,对于内部故障成本须按时间和生产来描述, 对于外部故障成本须按成本发生原因,时间的损失和生产的损失来描述,并于下月5日填报财务部。 5.3质量成本报告的编制和分析,改进。 5.3.1由财务部根据各部门填报的质量成本统计报表进行汇总统计,填写《质量成本报告表》, 并以产值和销售额为比较基准,计算质量成本与产值/销售额的比率。 5.3.2由财务部将质量成本总额,内部故障成本总额,外部故障成本总额,故障成本总额与 产值的比率与产品质量成本计划中目标值,采用图示法进行比较和反映其趋势,并对趋势作分析说明. 5.3.3由财务部将《质量成本报告表》以及质量成本图示和分析报告转交质保部,由质保部 根据当月发生的故障成本采用排列图确定主要的故障成本种类,并结合与目标值的对比情况制定改进计划,经管理者代表批准,质量成本报告和改进计划由管理者代表提交总经理。 5.4由管理者代表组织和协调各级部门按《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要求落实改进计划。 由财务根据一年来产品质量成本指标与目标值对比趋势,重新审核或修订产品质量成本目标以及产品质量成本计划。 6.使用记录 略

成本控制流程

成本控制流程 一、成本控制内容: (-)成本形成过程可分为三个部分:产品投产前的控制、制造过程中的控制和流通过程中的控制。 1、产品投产前的控制。 这部分控制内容主要包括:产品设计成本,加工工艺成本,物资采购成本,生产组织方式,材料定额与劳动定额水平等。这些内容对成本的影响最大,可以说产品总成本的60%取决于这个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的质量。这项控制工作属于事前控制方式,在控制活动实施时真实的成本还没有发生,但它决定了成本将会怎样发生,它基本上决定了产品的成本水平。 2、制造过程中的控制。 制造过程是成本实际形成的主要阶段。绝大部分的成本支出在这发生,包括原材料、人工、能源动力、各种辅料的消耗、工序间物料运输费用、车间以及其它管理部门的费用支出。投产前控制的种种方案设想、控制措施能否在制造过程中贯彻实施,大部分的控制目标能否实现和这阶段的控制活动紧密相关,它主要属于始终控制方式。由于成本控制的核算资讯很难做到及时,会给事中控制带来很多困难。 3、流通过程中的控制。 包括产品包装、厂外运输、广告促销、销售机构开支和售后服务等费用。在目前强调加强企业市场管理职能的时候,很容易不顾成本地采取种种促销手段,反而抵消了利润增量,所以也要作定量分析。 (二)按成本费用的构成可分为四方面: 1、原材料成本控制。 在制造业中原材料费用占了总成本的很大比重,一般在60%以上,高的可达90%,是成本控制的主要对象。影响原材料成本的因素有采购、库存费用、生产消耗、回收利用等,所以控制活动可从采购、库存管理和消耗三个环节着手。 2、薪酬费用控制 薪酬在成本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增加工资又被认为是不可逆转的。控制薪酬与效益同步增长,减少单位产品中薪酬的比重,对于降低成本有重要意义。控制薪酬成本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它与劳动定额、工时消耗、工时利用率、工作效率、工人出勤率等因素有关。

质量成本控制程序

山东中通钢构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质量成本管理程序文件 一、目的 为降低各项资金费用,实现公司年度目标,在全公司开展质量成本管理,推行质量成本控制办法,结合本公司特点,制定本文件。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各生产部室、车间的质量成本管理 三、定义 (一)、质量成本:为获得顾客满意的质量对组织外部做出质量保证而发生的费用以及没有达到顾客满意的质量而造成的损失。 (二)、预防成本:为预防产品不能达到顾客满意的质量所支付的费用。 (三)、鉴定成本:评价产品是否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进行的试验、检验、检查所支付的费用。 (四)、内部质量损失:产品在交付前未能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所造成的损失。 (五)、外部质量损失:产品在交付后因未能达到顾客满意的质量所造成的损失。 三、各部门职责 (一)公司领导(总经理、运营副总、QHSE管理部部长)负责审批质量目标。 (二)QHSE管理部 1、负责编制质量成本控制文件,对质量成本进行分析,统计、控制和改进,监督检查各生产部室、车间质量成本统计及控制情况; 2、负责每月对质量成本进行分析,及时向有关领导,部室提供质量成本分析报告; 3、负责质量鉴定成本及预防成本的统计,其中预防成本同人力资源部结合,质量鉴定成本包括QHSE管理部检测设备的费用统计,鉴定费用的统计,及各项试验费用的统计; 4、负责统计本部门质量管理活动所产生的费用。 5、负责核算、审核各部门的质量数据,负责价格、成本的确认、协调各部门数据的真实性; (三)制造部 1、负责统计本部门的质量预防成本及质量管理成本; 2、制造部驻现场人员负责统计现场因质量问题产生的费用; (四)各生产车间 1、负责统计本车间各项质量管理费用,以工段为单位每月统计质量成本,由质量管理人员负责汇总,监督;

质量成本管理程序教材

文件名称 质量成本管理程序 文件编号 HP/TSQM-CW-01 页数 1/11 制订部门 财务部 制订日期 2012年12月25日 版本 A/5 1.目的:有效、正确地掌握公司产品的各项质量成本,并对其进行控制和管理。为质量改进计划及质量策略 规划提供参考,以便能发挥成本管理的作用,做到以预防为主,处理为次,并为经营决策者进行成本分析和决策提供事实依据。 2.范围:本程序适用于提交给顾客产品的各项质量成本。 3.定义 3.1质量成本:是一种动态成本,是总成本和商品成本的一部分,由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失效成本、 外部失效成本组成; 3.2预防成本:为调查、预防或减少不合格或缺陷所支付的成本费用; 3.3鉴定成本:为评估产品质量是否符合产品质量要求而进行的检验和检查、试验的费用; 3.4内部失效成本:产品或服务在交货前因未能满足规定的产品/服务质量要求所发生的一切成本损失费用; 3.5外部失效成本:产品或服务在交付后因未能满足规定的产品/服务质量要求所发生的一切成本损失费用; 3.6外部保证质量成本:指当顾客要客观的质量证据时,公司所作有关的示范及证明而发生的一切成本,包 括特别增加的质量保证约定、程序、数据、示范试验及评鉴等(如:由认可的独立试验机构进行特定的产品安全特性试验的成本)。 4.权责 4.1 各部门负责收集产品的各项质量成本。 4.2 财务部负责汇总产品的各项质量成本。 4.3 财务部负责编制质量成本报表。 5.作业内容和流程 作业流程 责任部门/人员 使用表单 相关文件 流程说明 各部门 无 无 5.1公司的质量成本策划和规划工作由各部门负责,本公司质量成本由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失效成本、外部失效成本组成。 各部门 财务部 无 无 5.2公司各项质量成本分析的项目、内容及范围由各部门负责建立,经财务部审查批准,由各部门负责实施和执行。 确定质量成本的 项目、内容和范围 质量成本策划和规划

成本管理流程

机密成本管理流程 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成本管理流程 1.流程概述 1.1.流程目的及适用范围 1.2.流程关系 1.3.参与部门及职责

1.4.输入及输出

2.流程图

3.流程操作指引 3.1.成本管理的总体原则 3.1.1 全员成本管理原则。公司所有员工、所有部门都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项目成本 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都必须有成本控制意识和责任,并贯彻于日常工作中; 3.1.2 全过程成本管理原则。项目从可行性研究到竣工决算,要有完整的概算、测算、预 算及结算,全过程要有主动、及时的成本比较、方案选择、信息反馈与分析控制; 3.1.3 合同化管理原则。所有预算成本范围内的成本,都需签订经济合同,细致、明确地 规定乙方的工作范围、内容、进度、质量标准及工程结算办法、违约责任等; 3.1.4 目标成本管理原则。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确定的项目收益水平是项目最终收益的下限, 与此对应的成本水平在售价不能提高的情况下,是不可突破的项目成本控制目标(上 限);项目的总体控制目标分解为各部门的各项费用成本目标,既是各项工作成本控 制的标准,也是管理人员的考核标准; 3.1.5 责任成本控制原则。任何部门、任何个人不能单独代表公司,独立完成涉及公司利 益的成本决策与业务操作;公司建立责任成本管理体系,将各项成本目标落实到各 个责任主体(相关部门与个人),各责任主体要按程序报批,操作; 3.1.6 可复查原则。业务操作及概算、测算、预算、结算全过程应有完整、详细的记录和 档案管理,预、决算工作结果应具备100%的可复查性。 3.2.编制成本计划 3.2.1 成本计划包括目标成本系统与成本工作计划两部分: 目标成本系统包括目标成本与责任成本。 成本工作计划按季度或按月编制,计划内容包括成本管理流程的主要工作要点。3.2.2 成本计划由成本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并负责监督检查落实情况。 详见《成本计划》 3.3.目标成本与责任成本的确立 3.3.1 项目论证阶段的成本估算 项目成本估算的工作要点如下: 1)在项目正式达成合作意向前,产品研发主管部门(设计)应根据地块客观状况

品质成本管理与控制.

品質成本管理與控制引言品質成本COQ制度制度品質成本發源於美國。發源於美國。裘蘭博士在1951年裘蘭博士在年品質管制手冊》的《品質管制手冊》書中首先提出品質成本的觀念。本的觀念。費根堡博士估計失敗成本65%~70%、鑑成本、定成本20%~25%及定成本及預防成本5%~10% 。預防成本費根堡品質成本分類品質意識 vs 品質成本企業活動與品質成本品質成本增進經營效能 (1)會計系統發展衡量品質會計系統―發展衡量品質會計系統成本的科目和數據。 (2)績效衡量結合品質水準績效衡量―結合品質水準績效衡量以及改善成果的衡量。 (3)品質管理強調在內部品品質管理―強調在內部品品質管理質管理上的應用。 (4)預算動用管理層了解品預算動用―管理層了解品預算動用質成本的預算動用。質成本的預算動用。 (5)跨部功能跨越部門籓籬跨部功能―跨越部門籓籬跨部功能的制度與工具。的制度與工具。 (6)生產關聯資訊運用結合生產關聯―資訊運用結合生產關聯稼動效率與績效指標。稼動效率與績效指標。品質成本分類內敗成本外敗成本鑑定成本預防成本內敗成本 (1)材料報廢材料報廢 (2)重新作業重新作業 (3)重新生產重新生產 (4)失效分析失效分析 (5)重新檢驗重新檢驗 (6)選剔成本選剔成本 (7)管理浪費管理浪費(8)降級損失降級損失 (9)處置成本處置成本外敗成本 (1)保證費用保證費用 (2)抱怨處理抱怨處理 (3)產品退回產品退回 (4)折讓價錢折讓價錢 (5)產品責任產品責任 (6)商譽損失商譽損失鑑定成本 (1)進料驗收進料驗收 (2)製程及成品檢驗製程及成品檢驗 (3)儀器設備之校正和維護儀器設備之校正和維護 (4)檢查和試驗時耗用材料和人工成本檢查和試驗時耗用材料和人工成本 (5)品質稽核和診斷成本品質稽核和診斷成本 (6)存貨評價成本存貨評價成本預防成本 (1)品質規劃成本品質規劃成本 (2)新產品審查成本新產品審查成本 (3)教育訓練費用教育訓練費用(4)製程管制成本製程管制成本 (5)品質資訊收集分析成本品質資訊收集分析成本(6)品質報告成本品質報告成本 (7)改善專案費用改善專案費用 (8)合理自動化及電腦化成本合理自動化及電腦化成本 (9)其他雜費其他雜費品質成本獲得現有會計科目-最為簡易,現有會計科目-最為簡易,不必額外功夫。不必額外功夫。會計科目成分-會計科目成分-包含品質成本項目分離取得。成本項目分離取得。原始會計記錄-原始會計記錄-分離品質成本及非品質成本。成本及非品質成本。估計法-估計法-不易估計時可採工作 抽查。工作抽查。專用表單或記錄-專用表單或記錄-專用表單記錄品質成本資料。維持文件和記錄人員利用率或設備稼動率報表原材料用量及盤點報表銷售人員日報表顧客保證送修記錄重工、修理、重工、修理、置換及回收等之記錄和分析薪資資料建立及分析生產成本系統報廢報表處裡旅費申報單據檢驗、試驗、檢驗、試驗、查核及稽核等的記錄品質成本制度建立制度程序:建立制度程序: (1)評估企業內外:策略分析。評估企業內外:評估企業內外 (2)獲得

汽车公司成本管理程序

汽车公司成本管理程序 1 目的和范围本程序规定了质量成本报告的编制方法和对质量成本的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对质量成本的统计分析,用经营的经济性来度量质量体系的有效性。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内部总体质量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2 术语 2.1 质量成本:指保证获得满意的产品质量所发生费用,和没有获得满意质量所遭受的损失。它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 2.2 预防成本:用于预防不合格品与故障等所支付的费用。 2.3 鉴定成本:评定产品是否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需的费用,即鉴定、试验、检查、和验证方面的成本。 2.4 内部损失成本:产品交货前因不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损失的费用。 2.5 外部损失成本:产品交货后因不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导致索赔、修理、退货、更换或信誉损失等损失的费用。 3 职责 3.1 计划财务部是本程序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确定质量成本科目、制定年度质量成本目标、组织质量成本基础数据收集,并进行统计与核算;定期编制质量成本报表; 3.2 技术质量部负责跟踪、验证质量成本改进措施的实施。 3.3 其他部门负责落实本部门质量成本目标;制订、实施质量成本改进和降低的具体措施。 4 工作程序 4.1 质量成本的构成 4.1.1 质量成本包括四个一级科目: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 4.1.2 —级科目不得随意更改。一级科目下设若干二级科目(见附录1 )。 4.2 质量成本的预测方法 a) 经验判断法:根据以往经验来预测计划质量成本; b) 比例测算法:根据质量成本占产量、销售收入、利润的比例来预测质量成本; c) 计划分析法:在上年度12 个月份的质量成本数据中选取其中较低的6 个月的数据,算出平均值,以此来预测计划期的质量成本。

质量成本管理程序

文件编号MP1001 受控状态受控版次F0 文件类别二阶文件文件密级内部公开 分发号实施日期2012-7-1 文件名称质量成本管理程序 目录 1.目的 6.工作程序* 2.适用范围 .质量成本计划的制订 3.术语 .质量成本数据的归集 4.职责 .质量成本的核算与分析 5.流程图 6.工作程序* 7.相关文件和记录 变更原因及变更描述: 首次发行 批准/日期 会 .质量成本的控制 质管:人资:营销:编制部门财务中心物流:生产:工艺:编制/日期 体系:审核/日期 总页数共7页 签

1.目的

为了从财务角度评定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在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指导下,通过执行质量成 本管理,为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顾客与组织都获得满意,制订本程序。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质量成本的管理工作。 3. 术语和定义 损失。 各项费用 3.1. 质量成本: 为了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发生的费用,以及没有达到满意的质量所造成的 3.2. 预防成本: 是指为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预防、减少不良损失而采取措施所发生的 3.3. 鉴定成本: 评定产品是否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支付的费用。 3.4. 内部损失成本:产品在交付前由于不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损失的以及为处理质量故障所 发生的费用总和。 3.5. 3.6. 外部损失成本:产品交付后由于不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损失的费用总和。 质量成本科目:质量成本为一级科目,包括预防费用、鉴定费用、内部损失费用、外部损 失费用等二级科目。具体的二、三级科目可参加下表 质量成本科目费用一览表 二级科目 三级科目 责任部门 质量培训费 为达到质量要求或改进质量的目的,提高职工的 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的业务水平,进行培训所支 付的费用。 人资中心 质量管理活动费 为开展质量管理工作所支付的费用。如:质量管 理咨询诊断费、质量奖励费、内部质量审核费、 印刷费、办公费 质管中心 质量改进措施费 为保证或改进产品质量所支付的费用。如:有关 的设备购置、工艺研究、检测手段改进费等。以 改进项目统计。 工艺技术部 质量评审费 对本企业的产品质量审核和质量体系评审所支付 的所有费用以及新产品投产前进行质量评审所支 付的费用。如:质量体系认证审核费,对供应商 的合格性审核费,MRB 评审会费用等。 体系中心 工资及福利基金 从事质量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等 人资中心 检验试验费 对进厂的原材料及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成品按 质管中心

质量成本管理

1.目的: 指导公司的质量改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衡量质量体系的有效性。 2.使用范围: 公司质量体系运行中所产生的一切质量成本的管理。 3.职责: 品质管理部负责在质量体系中的一切质量成本管理和综合分析工作,财务部负责 制订年度质量成本计划和进行质量成本的核算。事业部落实计划、收集数据。 4.质量成本的定义: 质量成本是指将产品质量保持在规定的质量水平上所需的费用,它包括确保满意 质量所发生的费用,以及未达到满意质量而产生的有形和无形的损失。 5.质量成本的构成: 质量工作费——运行质保体系的费用 质量培训费 质量奖励费 预防成本质量改进措施费 质量评审费 工资及附加费(指从事品管的人员) 质量情报、信息费 进货检验费 过程检验费 最终检验费 鉴定成本检验设备、器具校准维护费 试验材料及劳务费 运行质量成本检验设备折旧费 办公费(有关检验、试验产生的) 工资和附加费(指检验、计量人员) 废品损失费 返工损失费 质内部损失成本停工损失费(因质量问题引起)量质量事故处理费 成质量降等、降级损失费 本索赔损失费 退货损失费 外部损失成本保修费用 诉讼费 降价损失费 外部质量保证成本在合同环境条件下,根据用户提出的 要求而提供客观证据所支付的费用。 6.质量成本管理的组织系统 6.1 建立质量成本管理体系,负责组织、协调、落实质量成本工作和质量改进计划。 -1- 6.2 总经理对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全面负责。

6.3 品质管理部负责组织制定管理制度,组织落实、监督、考核质量成本计划;进行质量成本的综合分析,定期向总经理提供质量成本报告;组织制订质量改进 计划并协调落实。 6.4 财务部负责制订年度质量成本计划;确定质量成本科目,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核算,组织质量成本经济分析,定期向总经理和品管部提供质量成本的经济分 析报告和有关资料。 6.5 各事业部落实本部门的质量成本计划,收集并核算本部门质量成本数据,按期向财务部和品管部抄报;提出本部门的质量成本分析报告。 7.质量成本管理的实施程序: 7.1 建立完整的组织体系,明确职责,为实施质量成本管理提供组织保证。 7.2 制订质量成本的管理办法,使质量成本管理有章可循。 7.3 对各负责人员进行质量成本的知识教育和业务培训。 7.4 实施流程图: (见图一) 8.质量成本预测与计划 质量成本预测是制订质量成本计划的主要依据。 8.1 质量成本预测分长期、中期和短期质量成本预测。 8.2 质量成本预测工作程序: 8.2.1 收集信息资料 8.2.2 根据信息资料和质量方针目标,确定质量成本的目标值。 8.2.3 根据质量成本目标值制订质量改进计划,并预测改进后能获得的结果。 8.3 质量成本预测方法 8.3.1 长期质量成本预测采用经验判断法,依据已掌握的准确可靠的信息资料,由品管和财务组织人员对预测期内质量成本有关项目进行预测和推测。 8.3.2 中期质量成本预测采用比例测算法,由财务部根据质量成本的历史资料,预测产品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等比例来预测质量成本。 8.3.3 短期质量成本预测采用计算分析法,由财务部负责品管部协助采用一定的科学分析方法,对质量成本进行计算和分析预测。 8.4 质量成本计划: 质量成本计划是在预测的基础上,为满足质量要求所需的费用计划。(质量成 本计划表见附录A) 8.4.1 编制质量成本计划的步骤: a、收集资料进行预测; b、确定质量成本总额及降低率; c、编制质量成本计划; d、将质量成本计划目标和措施,按项目、部门展开落实。 -2-

质量成本管理控制程序

质量成本管理控制程序 1 目的 实施质量成本管理,通过财务方式来度量质量体系有效,是为了促进改善工作效果和提高效率,不断降低产品成本,降低损失,提高顾客满意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为评定质量体系的有效性提供依据。 2 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质量成本的管理工作,包括对各项质量成本的收集、汇总、分析,改进控制活动。 3 职责 3.1 财务部 3.1.1 负责制定产品质量成本目标和质量成本科目的确定。 3.1.1 组织各质量成本发生部门收集、汇总本部门的质量成本数据,财务部负责归集、核算、汇总各部门的数据,编制质量成本月报表和作财务分析。 3.1.2 每月会同质量部对质量成本进行分析,及时向领导及有关部门提供分析报告和有关资料。 3.2 质量部 3.2.1 每月根据要求提供本部门的有关质量成本数据,定期上报财务部。 3.2.2 负责对质量成本进行综合分析。 3.2.3 根据质量成本综合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质量成本改进措施,送有关责任部门实施。 3.3 其他部门每月根据要求提供本部门有关质量成本数据,定期上报财务部。 4 工作流程 4.1 定义 4.1.1 质量成本:将产品质量保持在规定的质量水平上所需的费用。它是企业生产总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 4.1.2 质量成本法:指质量体系活动中包含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和外部故障成本的财务报告核算方法。 4.1.3 预防成本:用于预防产生不合格品或发生故障所需的各项费用。 4.1.4 鉴定成本:评定产品是否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需的费用。 4.1.5 内部损失成本:产品交货前因不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而支付的有关费用。 4.1.6 外部损失成本:产品交货后因不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导致索赔、修理、更换或信誉损失等而支付的费用。

成本控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成本控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就是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对成本形成的各种因素,按照事先拟定的标准严格加以监督,发现偏差就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从而是生产过程中的各项资源的消耗和费用开支限在标准规定的范围之内。成本控制的基本工作程序如下: 1、制订成本标准。成本标准是成本控制的准绳,成本标准首先包括成本计划中规定的各项指标。但成本计划中的一些指标都比较综合,还不能满足具体控制的要求,这就必须规定一系列具体的标准。确定这些标准的方法,大致有三种: (1)计划指标分解法。即将大指标分解为小指标。分解时,可以按部门、单位分解,也可以按不同产品和各种产品的工艺阶段或零部件进行分解,若更细致一点,还可以按工序进行分解。 (2)预算法。就是用制订预算的办法来制订控制标准。有的企业基本上是根据季度的生产销售计划来制订较短期的(如月份)的费用开支预算,并把它作为成本控制的标准。采用这种方法特别要注意从实际出发来制订预算。 (3)定额法。就是建立起定额和费用开支限额,并将这些定额和限额作为控制标准来进行控制。在企业里,凡是能建立定额的地方,都应把定额建立起来,如材料消耗定额、工时定额等等。实行定额控制的办法有利于成本控制的具体化和经常化。 在采用上述方法确定成本控制标准时,一定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计算。同时还要正确处理成本指标与其他技术经济指标的关系(如和质量、生产效率等关系),从完成企业的总体目标出发,经过综合平衡,防止片面性。必要时。还应搞多种方案的择优选用。 2、监督成本的形成。这就是根据控制标准,对成本形成的各个项目,经常地进行检查、评比和监督。不仅要检查指标本身的执行情况,而且要检查和监督影响指标的各项条件,如设备、工艺、工具、工人技术水平、工作环境等。所以,成本日常控制要与生产作业控制等结合起来进行。 成本日常控制的主要方面有: (1)材料费用的日常控制。车间施工员和技术检查员要监督按图纸、工艺、工装要求进行操作,实行首件检查,防止成批报废。车间设备员要按工艺规程规定的要求监督设备维修和使用情况,不合要求不能开工生产。供应部门材料员要按规定的品种、规格、材质实行限额发料,监督领料、补料、退料等制度的执行。生产调度人员要控制生产批量,合理下料,合理投料,监督期量标准的执行。车间材料费的日常控制,一般由车间材料核算员负责,它要经常收集材料,分析对比,追踪原因,并会同有关部门和人员提出改进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