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汤

白虎汤
白虎汤

白虎汤

白虎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知母18g 生石膏30g 炙甘草6g

粳米一匙

上4味,以水2000ml,先煎石膏,再下其他药同煎二次,

米熟汤成,去渣,分3次服。

(功效)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主治}

主证:身大热,大汗出,大烦渴,口干舌燥,欲饮水,脉浮

滑或洪大,舌苔黄燥。

副证:谵语,或背微恶寒,腹满,或身重难以转侧,若为厥

热,兼手足厥逆。

{临证加减] .

1.白虎汤加味治疗感冒发热:本方用生石膏、知母、粳米、

银花、连翘、桑叶、菊花、薄荷、桔梗、杏仁、荆芥、葛根、黄

芩、枳实、甘草。胃脘痛而呕恶去桔梗,加厚朴、砂仁、陈

炒莱菔子;气津不足去黄芩,加太子参。每日l剂,水煎分3次

饭后1小时温服。病重每日2剂,2小时服l次。4日为1个疗 2.及白虎汤加味治疗高热:以银花、连翘、知母、薄荷各

10g、石膏30~60g(先煎),甘草5g,粳米少许为基本方。上感

加荆芥、防风;扁桃体炎加元参、僵蚕、牛蒡子;支气管炎加鱼

腥草、桔梗、杏仁;咳嗽痰稠加桑白皮、黄芩、浙贝母;高热持

续不退或皮下出现斑疹加生地、丹皮、地龙;热盛神昏抽搐选加钩藤、石决明或紫雪丹、安宫牛黄丸(工粒冲服)。每日2剂,

水煎顿服,小儿及年老体弱者酌减。[福建中医药,1995。cs,:lo]

3.柴葛白虎汤治疗外感高热:本方含柴胡、知母、甘草各

9g,葛根、石膏各30g,银花、黄芩各15g,秦艽、防风各12g。

每日2剂,分4次口服。口渴甚者加天花粉,咳嗽痰稠者加

蒌、川贝;大便干、舌苔黄厚干者加大黄;无汗恶寒甚者加麻

黄,去黄芩、知母。[江西中医药,1990,c3,:25] ] 4.白虎汤加味治疗大叶性肺炎:以白虎汤为主,加黄芩、

黄连、金银花、连翘,以加强清热解毒作用。咳嗽胸痛加川贝

母、杏仁、郁金、橘络;咳血痰加白茅根、竹茹;心中烦热加山

栀子、白茅根;体实加大黄;伤津加玄参、麦冬、天花粉、鲜石

斛;夜寐不安加茯神、益元散。Cj:海中医药杂志,1957,c+,:2s,

5。加味白虎汤治疗脑出血合并肺炎:基本方为双花30g,连翘20g,石膏30~50g,知母20g,甘草15g,鱼腥草20g,桑

白皮15g,贝母15g,蒲公英15g,黄芩15g,杏仁lOg,粳米

20g。每日工剂,水煎服(或鼻饲)。便秘痰黄者加用川军15g,瓜蒌20g,芒硝lOg;昏迷加深者加用牛黄安宫丸,每日3丸

本方石膏大量含水硫酸钙能抑制产热、渴感等中枢;知母对多种

细菌有抑制作用,配以清热解毒的双花、连翘、蒲公英、黄芩、

鱼腥草;复配以桑白皮、贝母、瓜蒌清泄痰热以平喘,故对脑出

血合并肺炎有显著疗效。r中国医药学报,1997,t6,:8l 6.白虎汤加减治疗乙型脑炎:用白虎汤去粳米,加山药、

银花、连翘等。[中医杂志,1958,c4,:2513 .7.银翘白虎合剂配合西药治疗乙型脑炎:用白虎汤去粳米,

加银花、连翘、板蓝根、钩藤、僵蚕、地龙等清热解毒,镇惊熄

风药为主,配合西药治疗重症乙型脑炎获良效。

8。白虎汤加减治疗乙型脑炎的临床应用:用白虎汤为主

或配合西医抢救与一般支持疗法,治愈率在80%一lOO%之间

大大地降低了本病公认的死亡率,提高了疗效。并得出治疗乙脑

的几点经验。.

(1)中医治乙脑有五忌,忌发汗、忌泻下、忌利小便、忌辛燥刺激、忌安眠镇静和冰袋冷敷。

(2)本病发病急骤,来势凶猛,传变迅速,发病季节也比较集中,治疗上应具有“疫证”的概念,其临床表现很少单独卫分

证候,主症高热、昏迷、抽搐。而高热一症是造成后二者的主要

因素,故迅速退热是决定病情预后的关键,主张一经确诊,即投

大剂白虎汤加味治疗。

(3)用石膏要早期足量,才收效好,同时必佐粳米或生山

药.服药后薄被保温,令其微汗,以发散药力。

(4)乙脑病人出现昏迷不醒,四肢厥冷,脉搏不见或微弱的时候,是“热深厥亦深”,切勿当作寒证治,而妄用附片、干姜

等。得出“热证变寒万人无一”的经验。’

(5)乙脑病人大多数具有白虎汤证,但少数病例不具白虎汤证,如一见高热、昏迷、抽搐而不见白虎证,即投白虎汤,以致

表邪遏郁;高热持续不退,甚至迁延时日,产生不应有的后遗症,

有滥用白虎汤而导致失败的教训,故认为要严格遵守吴鞠通确定

的白虎汤禁忌。[伤寒论汤证新编.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6z]

9.白虎汤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证属中医温病

瘟疫的范畴,有“瘟疹”、“疫斑”之称,脉多浮数洪大、舌红绛,苔薄黄,黄腻等。以白虎汤加山栀子、元参、生地、丹皮、

连翘、双花、板蓝根、茯苓、钩藤为主,并酌配以西药支持疗

法。[黑龙江中医药,1976,cl,:313

10.白虎汤加味在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的运用:由于流行性

出血热在发热期常有气血两燔的表现,在发热后期又有低血压休

克,少尿期的病理过程,故以白虎汤中加人丹参、益母草、大黄

炭、白茅根、银花、连翘、板蓝根等,治疗发热期患者.提示本

方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不仅疗效好,而且可以促进跳期,缩短病程.[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6,(4):19]

11。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认识:以白虎汤加银

花、连翘、黄芩、丹皮、半夏、芦根、白茅根、滑石而组成抗出

血热工号,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多从发热期直接进入少尿期

或多尿期,或从低血压期直接进入恢复期的跳期现象,明显缩短

了病程。[赤脚医生杂志,1976,fl,.:29]

12.白虎汤加减治疗眼科病:主要用于外障,凡眼暴赤肿

痛,如火胀大头,天行赤眼、陷翳,银星玉粒,涌波翳等,均可

以白虎汤为主加减施治。在眼科应用本方时,多数病例不具白虎

汤“四大症”。很多病例仅单具眼部症状,用药则以舌象为主要

参考依据,其应用的原则,必须具备以下几个主要体征。①眼部

症状:外障为主,局部红肿淤滞较甚,刺激症状亦比较严重;②

舌象:舌赤少津,或舌赤苔黄而燥;③脉象:滑数,洪数或

洪大

有力;④其他体征:身体壮实,面色红润,鼻干灼热,口唇干

燥,烦渴,喜冷饮。[上海中医药杂志,1964,c4,:28] 13.白虎汤加减配合验方治疗糖尿病:用白虎汤加减配合验

方用于治疗糖尿病,药用:生石膏30一120g,知母15g,玄参‘

30g,生山药30g,石斛15g,麦冬15g,天花粉15g,苇根30g,?

甘草6g,体质差可加党参或太子参15g,煎成800~1000ml,徐

徐服之或分次服之。用本方治疗糖尿病对多饮、多食、多尿症较

显著者效果好,对无明显上述症状者,效果差。[河南中医学院学摄

1980,(4):7] ,

14。本方加羚羊角、犀角,治温热病气血两燔,见高热熏

渴,神昏谵语,抽搐者,名羚犀自虎场。[温热经纬] 一15.本方加桂枝、治温疟,但热无寒,骨节疼痛,时呕者,

名桂枝白虎汤。.

16.本方加葱白、豆豉、细辛,治温病内发,风寒外束之j

证,名葱豉白虎汤.[重订通俗伤寒沦]

17.本方加大黄、芒硝,治温毒发斑,烦热错语不得眠者,

名白虎承气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18.本方加半夏、竹茹,去甘草、粳米,治白虎汤证兼见胃

气上逆,心下痞闷者,名镇逆白虎汤.[衷中参西录]

19.本方加苍术,治湿温病,症见多汗,身重,足冷者,名

白虎加苍术汤。[活人书]

20.本方加犀角、元参,治温热发斑,名化斑汤。[温病条辨]

21。本方加柴胡、黄芩、半夏,治暑嗽喘渴,名柴胡石膏

汤。[成方便读]

22.本方去甘草、粳米,加熟地、麦冬、牛膝,治阴虚胃火

齿痛,名玉女煎。

白虎汤详解

白虎汤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白虎汤的来源 白虎汤来源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原方载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功效清热泻火,除烦生津,被后世称为清热祖方。主治伤寒阳明热盛证,或温病气分热盛证。症见高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关于方剂的命名后世有不同观点,一种观点是,仲景以四方之神名(青龙、朱雀、白虎、玄武)来命名方剂,如王孟英认为:“白虎者,西方之金神,司秋之阴兽。虎啸谷风冷,凉风酷暑消,神于解热,莫如白虎。”(《温热经纬》);一种观点认为,仲景是以主药石膏色白量大、清热之力迅猛如虎命名。 第二节白虎汤的组成及用法 白虎汤是一首清热泻火、除烦生津的方剂,其药物组成为:石膏(碎)一斤(50g),知母六两(18g),炙甘草二两(6g),粳米六合(9g)。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至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第三节白虎汤的功效与主治 一、方中药物的功效与主治 1.石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本品为硫酸盐类矿物石膏的矿石。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此外尚含有少量硅酸、氢氧化铝、硫化物、有机物及微量的铁、镁等。味辛廿,大寒。归肺、胃经。 [功能]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主治] 用于外感温热病,清热泻火作用颇为显著,尤长于清泄气分实热,主治邪在气分,壮热、烦渴、脉洪大等实热亢盛之证,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若邪渐深入,气血两燔,高热、发斑者,宜与水牛角、牡丹皮、玄参等清热凉血药同用,共奏解毒化斑、气血两清之效,如清瘟败毒饮。 用于肺热气喘,能清泄肺热,常与麻黄、杏仁等配伍,共奏清宣肺热和平喘之效,如麻杏石甘汤。 用于胃火亢盛所致的头痛、牙龈肿痛,能泻胃火,常与生地黄、牛膝等配伍。 煅石膏,外用于疮疡溃而不敛、湿疹、水火烫伤等,有清热、收敛之效。可单用或配伍青黛、黄柏等。 历代医家论述: 《名医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暴气喘息、咽热。” 李时珍《本草纲目》:“止阳明经头痛、发热恶寒、日晡潮热、大渴引饮、中暑潮热、牙痛。”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其性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为清阳明胃腑实热之圣药。无论内伤、外感用之皆效,即他脏腑有实热者,用之亦效。《神农本草经》原谓其微寒,其寒凉之力远逊于黄连、龙胆草、知母、黄柏等药,而其退热之功效,则远过于诸药。盖石膏生用以治外感实热,断无伤人之理,且放胆用之,亦断无不退热之理。石膏之性又善清瘟疹之热,又善清头面之热,又善清咽喉之热。” 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石膏,本阳明经药,阳明主肌肉,其甘也,能缓脾益气,止渴去火;其辛也,能解肌出汗,上行至头;又人手太阴、少阳,而可为三经之主者。” 缪希雍《本草经疏》:“石膏本解实热,祛暑气,散邪热,止渴除烦之要药。温热二病,多兼阳明,若头痛、遍身骨痛而不渴不引饮者,邪在太阳也,未传阳明不当用;七、八日来,邪已结里,有燥粪,往来寒热,宜下者勿用;产后寒热由于血虚或恶露未尽,骨蒸劳热由于

寒剂祖方白虎汤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95462157.html, 寒剂祖方白虎汤 作者:李斌 来源:《大众健康》2018年第08期 白虎汤及其类方应用广泛,可用于治疗各种发热、流感、肺炎、糖尿病、高血压、痛风等疾病的符合其症候者。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应该听过古代“四神”之说,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来自于古人的星宿信仰,其中白虎主二十八星宿的西方七宿:即奎、娄、胃、昴、毕、觜、参,因其形象为虎,位于西方,属金,色白,总称白虎。古代医家在为方剂命名时借用了四神之名。白虎汤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方由知母六两、生石膏一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组成。《温热经纬》中说“白虎者,西方之金神,司秋之阴兽。虎啸谷风冷,凉风酷暑消,神于解热,莫如白虎。”也有医家认为命名为白虎汤是因为本方以石膏为君药,其色白量大、清热之力迅猛如虎。 白虎汤见于《伤寒论》中有三处。一在太阳篇,“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二在阳明篇,“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三在厥阴篇,“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辅行诀》中有小白虎汤,即相当于本方,其书记载“治天行热病,大汗出不止,口舌干燥,饮水数升不已,脉洪大者方”。后世尊为白虎汤为寒剂祖方,是治疗阳明经热证和气分热证的主方。也就是说白虎汤善治热入阳明而又未形成腑实之证。清代王子接所著《绛雪园古方选注》提到“白虎汤治阳明经表里俱热,与调胃承气汤为对峙。调胃承气汤导阳明腑中热邪,白虎泄阳明经中热邪”。吴鞠通总结本方适应证为“大热、大汗出、大烦渴、脉洪大”。但实际上有大渴时常用本方加人参。 白虎汤中主药生石膏始见于《神农本草经·中品》。其辛、甘,微寒。归肺、胃经。功效为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清解气分实热,其走上焦清肺热,治肺热喘咳,入中焦清泄胃火而疗胃火诸证。清代名医张锡纯善用石膏,谓“石膏,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知母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其味苦、甘,性寒。归肺、胃、肾经。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止渴除烦之功效。主治温热病,证见高热烦躁,咳嗽气喘,燥咳,便秘,骨蒸潮热,虚烦不眠,消渴等。甘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其性味甘、平。归脾、胃、心、肺经。功效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甘草生用性凉而泻火清热解毒。炙用则性温,可以补虚益损甘缓之性可缓急止痛,又可缓和峻烈药物之药性,使其及发挥治疗作用又不致伤中。粳米气生津,首载于《名医别录》,性味甘、平。归脾,健脾和胃,除烦渴,止泻痢。主治脾胃气虚。方中石膏清热泻火,透热出表,除阳明气分之热为君;知母苦寒质潤,助石膏清热,且滋阴润燥。并佐以粳

中医常用方剂解析

中医常用方剂解析

1、麻黄加术汤《千金要略》 组成:麻黄15,杏仁15,桂枝10,白术20,甘草10煎剂,一日一剂,日三服,温服。麻黄先煎。 适应症:适应于湿盛伴有小便不利者,以脉浮缓。头痛,咳喘,浮肿,小便不利,鼻塞为主要指征。可用于:风湿热,关节炎,急性肾炎,肾病综合症,以及煤气中毒,鼻源 性头痛等病症。 方解:麻黄,桂枝解表;麻黄和杏仁一起,宣肺利水;甘草调和诸药;白术和麻黄、杏仁一起,加强利水作用且能治身痛。在煤气中毒时,这种发散,利水作用有利于解毒和排泄毒物。 药物疗效:麻黄为止喘药,杏仁为止咳药,桂枝为温中药,白术为健脾利湿药,有利尿和降血糖作用。 2、麻黄杏石甘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15 杏仁15 甘草10 石膏20 煎剂一日一剂,一日三服早晚温服麻黄先煎。 适应症:多汗,胸闷,口渴,咳喘,呼吸困难。如气管炎,支气管喘息,心源性喘息,肺炎和此类病症相类同的疾病。 方解:麻黄解表利湿,可治咳喘;杏仁和麻黄协同平喘利湿;石膏解热清肺,甘草调和诸药; 麻黄和石膏协同,防止邪气上冲有止汗作用。麻黄止喘,升压,杏仁为止咳平喘,石膏清热利湿。 3、麻杏薏甘汤 组成:麻黄15 杏仁15 薏苡仁10 炙甘草8 适应症:用天发汗后而受风体冷,头痛病症。如肌肉风湿,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妊娠肾病,肌体麻木,喘息,冻疮等。 方解:麻黄解表,杏仁协同麻黄,平喘利水,薏苡米仁利湿,和甘草协同有止痛作用。主治范围包括,风、湿、寒、发热,身痛,以及因血燥而致之病症。 治例摘录:例一:病人为60多男性,主诉颈背痛而强硬,。经予葛根汤无效,脉浮有力,颈部僵直起床卧床皆需人协助,给予麻杏薏甘汤二剂后,病减半。四剂病全消 例二:病人为老身妇女,热天夜间露宿庭外,黎明起发现左肩剧烈疼痛。午后加 重,给予麻杏薏甘仁汤二剂后病症消失。 附记:本方为常用宣肺平喘利湿方,由麻黄汤去桂枝,加薏仁而成。 4、柴葛解肌汤《伤寒论》六书。 组成:柴胡15 葛根10 黄苓10 桂枝10 半夏10 芍药10 麻黄10 石膏(碎)20 干姜8 甘草8 煎剂,一日一剂,一日三服,温服。 适应症:由于外感呈现病邪侵入少阳部位,出现严重呕吐口渴四肢痛,发烦狂,用麻黄汤,葛根汤不见效果的流行性感冒(下称流感,肺炎,各种热性病症)。 方解:本方将葛根和柴胡汤合并,另加石膏而成。治疗太阳病。阳明病和少阳病的合病,柴胡,黄苓。丰夏,芍药,甘草解少阳热,并缓解心下肝部,脑胁之不舒;葛根桂枝,麻黄,芍药解太阳热;石膏解阳阴热。柴胡为清热药,煎剂有解热和保护肝脏作用。 柴胡有止咳,镇痛镇静作用。柴胡为解表药,桂枝为温中药。石膏为清热利尿药。以上四种药方均有很好的疗效。

第009课~麻黄汤类方~《类方讲伤寒》

《类方讲伤寒》汉传中医免费教学群 2015-12-01 xx类方: --------xx老师主讲: 各位同学,今晚我们接着上课哈。葛根汤葛根汤加半夏葛根黄芩黄连汤。 1、xx汤 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桂枝(二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相关条文: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现来看条文:太阳病?--应该是太阳外感伤寒(证据:条文后诉无汗,并且葛根汤中的君药是对治太阳伤寒证)项背强几几:就是患者感觉到从腰的上部到脖子这个区域呢,紧张,酸痛,簌簌的,象有虫子或者风一样的窜。他严重了就要抽筋了,就是痉挛啊,那就要发展为“痉证”了。几几(疏音),也有解释为“酸唧唧”的那个样子。出现这个症状的原因呢,就是风邪损耗津液,津液不养肌肉了。 无汗恶风:提示是太阳外感伤寒表证。这条是说外感风寒,出现了无汗怕冷怕风等一系列太阳伤寒证,但是津液受损出现了轻微的阳明热,并且不能濡养肌肉故而多了项背强几几。寒邪伤人易产生肢体疼痛困重等,而风邪伤人最易损耗津液,产生津亏的烦温。所以选用了葛根汤。 君药:xx3两辛苦xx 臣药:xx2两生姜3两辛温 佐药:甘草2大枣12枚甘滋平

使药:xx4两甘苦微寒赤芍2两酸凉 太阳的伤寒证加葛根药症。又把桂枝汤的桂枝和芍药减了量。目的是用桂枝和芍药调和一下营卫。同时,减轻发汗的力量。毕竟是津液不足嘛。桂枝和芍药,还可以通上下表里,助葛根提升津液。 其他药症前几节课都已讲过了,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下葛根:葛根,甘苦微寒。《神农本草经》:主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甘滋补津液,苦涌泻病邪,微寒清热。这个药,专入阳明病位,生津液,除热,尤其是对背部脖子的“痹痛”有专门治疗作用。痹是个什么东西呢?是麻痹——阻滞不通而痛的意思。《素问》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起阴气”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能把“水热”化为津液而上达外布。 ——这也是它能止阳明里热下利的机理。这个药,本身就是升达,用四两,取偶数,是沉降到下面,去“起阴气”。因为葛根能起阴气,故而能够治疗阳明湿热下利。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者,葛根汤主之。这条和上条类似,同时说明了葛根汤能够治疗下利。 2、xx加半夏汤 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二两)桂枝(去皮,二两)生姜(切,二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相关条文: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水饮不下趋而上逆了。半夏,降逆的作用很厉害,专门止呕逆。同时用它的辛散力量,还可以发越解表,气得旁流而平冲逆。 3、xxxxxx汤 葛根(半斤)甘草(炙,二两)黄芩(三两)黄连(三两)

桂枝汤类方探讨------陈瑞春

桂枝汤类方探讨 陈瑞春 《伤寒论》中的桂枝汤类方,仅只有19味药,而演变为20余方,可见仲景组方的原则性和灵活性。通过桂枝汤类方的讨论,可以进一步体现“辨证施治”的特点。现就桂枝汤类方的若干问题,作一粗略的归纳和探讨。 一、方意 桂枝汤方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组成。论其味性,桂枝性温味辛甘,芍药性微寒味苦酸,甘草炙用性微温味甘,生姜性温味辛,大枣性温味甘,诸药合用具有辛甘苦酸四味,是调和营卫、滋阴和阳的良方。论其组成,桂枝汤是由两对药所组成,桂枝配甘草入生姜,辛甘温养阳气,亦即辛甘化阳之意;芍药伍甘草入大枣,酸甘滋养阴血,亦即酸甘化阴之义。柯韵伯说:“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还有的医家说,桂枝汤是“无汗能发,有汗能收”之剂,这样估价桂枝汤的作用是很确切的。因为桂枝汤方的组成,“阳中有阴,刚中有柔,攻中有补,发中有收”,所以说, 桂枝汤方的组成包含了“对立统一”的辨证法则,方中既有阴阳的对立,又有动静的结合,既相反而又相成,药味之间互相是对立的,但又是以对方的存在而发挥自己的作用,以达到相对的统一。这就是桂枝汤称为“群方之冠”的理由所在。 有人认为,桂枝汤的作用,是培养汗源,取正汗以祛邪汗。如果说从桂枝汤的主治功用来看,笔者是赞同这一说法的。因为桂枝汤确有培补中焦,兴奋胃气之功。谷气旺盛,汗源则充沛。所以说服桂枝汤后所取之汗是正汗,正汗出而营卫不和的邪汗自止,这是符合病机的,同时,结合方后“……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的服法来看,培养汗源,取正汗的用意就不言而喻了。 此外,前人有“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之戒,这是指桂枝汤全方而言,非指桂枝单味药。如果说桂枝单味药,也能下咽而毙,那就又当别论。还必须指出,仲景提出“酒客”不可用桂枝汤,这是因为桂枝汤方具有辛温助阳,攻中有补的作用,所以凡是湿热蕴中,阳热内盛者,无疑是不能用桂枝汤,这是有临床意义的。 二、本证 桂枝汤证的本证,即是太阳表虚证。《伤寒论》说:“太阳中风……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又说:“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再结合“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等原文综合来看,桂枝汤证必须具备头痛、发热、恶风寒、自汗出、脉浮缓、舌苔薄白等主症。因为太阳主一身之表,风寒之邪客于肌表,在表之卫气不固,内外合因,邪正交争于体表,营卫不和,脏无他病。所以,发热自汗出,恶风,脉浮缓是桂枝汤证的辨证要点,也是区别于表实证的鉴别之处。 三、兼证 桂枝汤证的兼证,内容繁多,牵涉面广,在《伤寒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兹分述于后。 (一)兼项强证 太阳的经腧部位为寒邪所束,经气不舒,表现为“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用桂枝汤解肌,加葛根以散经腧之邪。此即论中“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的意思。这与表实无汗之“项背强几几”比较,‘一者有汗,—者无汗,有表虚与表实之别。临床用本方治“落枕”,疗效甚捷,亦有经年颈项不适者用之亦验。近年用本方加生黄芪、姜黄、秦艽之类,治疗颈椎增生症,亦能改善症状,获得疗效。 (二)兼喘证 凡宿喘之人,多有肺气不足,新感风寒,可以用桂枝加朴杏汤主治,《伤寒论》说:“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但应明确,本方用于喘家,应有表虚证悉具,如系表实兼喘似无效益。若与小青龙汤比较,彼则重在寒水射肺,有饮邪可征;此则以喘为著,且有表虚诸症。至于论中

方剂类方比较

方剂学方剂对比 1、麻黄汤和桂枝汤 同:麻黄汤与桂枝汤同属辛温解表方剂,都可用治外感风寒表证。 异:麻黄汤中麻、桂并用,佐以杏仁,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而喘之表实证。桂枝汤中桂、芍并用,佐以姜枣,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适用于外感风寒,发热有汗而恶风之表虚证。 2、桑菊饮和银翘散 相同点---组成: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 1 / 24

功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宣肺止咳主治:外感风热表证 不同点--桑菊饮:配有桑叶、菊花、杏仁。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力较弱,但长于宣肺止咳,属辛凉轻剂。宜用于感受温热病邪较轻,邪偏重在肺络,以咳为主,身热不甚、口微渴者。 银翘散:配有银花、竹叶、牛蒡子、荆芥、淡豆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力较强,但宣肺止咳力较弱,为辛凉剂。宜用于外感风热重证,邪偏于卫表。 发热、口渴较重,或伴咽痛者。 3、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和调味承气汤(均用大黄泻热通便) 大承气汤:硝、黄并用,并加枳、朴,且大黄后下,泻下与行气并重,为峻下之剂,主治痞、满、燥实俱备之阳明腑实重证。 2 / 24

小承气汤:不用芒硝,枳、朴用量轻,且大黄与二药同煎,为轻下之剂,主治痞、满、实而燥不明显之阳明腑实轻证。 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硝、黄并用,且大黄与甘草同煎,为缓下之剂,主治燥、实同见,而无痞、满之阳明腑实轻证。 4、黄龙汤和新加黄龙汤 相同点:均属攻补兼施剂(泻下热结与补益气血兼顾)。 不同点:黄龙汤以大承气汤峻下热结,配伍补益气血之品,重在急下存阴,兼顾气血之虚;主治热结里实较重,而兼气血不足者。 新加黄龙汤于黄龙汤中去枳实、厚朴、桔梗、大枣,加入生地、玄参、麦冬、海参等滋阴增液之品,缓下热结之中,兼以益气滋阴,且重在滋阴增液以润燥通便;主治阳明腑实较轻,而阴液亏虚较重者。 3 / 24

桂枝汤类方治验拾零

桂枝汤类方治验拾零 标签:经方;桂枝汤;自汗;下肢冷痛;郁证 桂枝汤被誉为《伤寒论》“群方之祖”,虽然教科书将其列为解表剂,但除解表作用外,其类方多为温补之剂。如其加桂即治冲心逆气,加附子治漏汗不止,加龙骨、牡蛎治遗精、盗汗,加白芍、饴糖治腹中痛,加人参、生姜、白芍治发汗后身痛,去白芍加生地黄、阿胶、人参、麻仁治脉结代、心动悸。纵观《伤寒论》113方中,由桂枝汤加减占20余方,足见其重要性。如果能够在临床中对此类经方灵活应用,则真正对伤寒学说思过半矣。下面试举3例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以飧同道。 1 自汗 案例1:患者,男,32岁,2011年7月2日就诊。主诉:自汗数年,加重近半年。患者为一年轻警察,平素体健,数年前,因在夏日酷热下进行体能训练,汗液未干,随入浴室冲凉,因而出现感冒诸症,经治疗后感冒痊愈,惟出汗反复不愈,尤以运动、饭后为甚,不论春夏秋冬均如此。西医诊断为“自主神经紊乱症”,经四处求医,疗效不佳。刻诊:汗出全身,以饭后为甚,面色萎顿,四肢乏力,语声低微,饮食不佳,失眠多梦,容易感冒,伴见小便清长,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浮细弱。细查以前服用的处方,有以卫阳不足论治,以玉屏风散加麻黄根加减的;有以气虚论治,以补中益气汤加减的。细审病机,患者因酷热贪凉冲洗,导致卫强营弱,虽经治疗后感冒症状消失,但卫强营弱的根本病机未变,脉浮为其证据,因为病久,故脉象细弱。《素问·阴阳别论篇》云:“阳加于阴为之汗。”今卫气强于外,则自汗;营气不足,则出现面色萎顿,四肢乏力,语声低微,饮食不佳;卫强营弱则容易招致外邪,故易感冒;因为病久,伤及脾肾,所以出现小便清长,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据此,治以解肌发表、益气敛汗为法,方用桂枝汤加减。处方:桂枝15 g,白芍15 g,生姜15 g,炙甘草12 g,大枣5枚,制附片12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温服。 二诊:服上药后,自汗锐减,仅在进热食后汗出,惟感疲乏,说明药已中的,疲乏乃久病气虚所致。效不更方,仍以桂枝汤加减:桂枝15 g,白芍15 g,生姜15 g,炙甘草12 g,大枣5枚,制黄芪30 g。15剂,水煎服,每日1剂,温服。另加服补中益气丸,每次1丸,每日2次。 三诊:桂枝汤和补中益气丸同服后,病情大为改观,诸症消失,仅偶然自汗出,表明表证和里证均已解。但因病久日深,为巩固疗效,仍以玉屏风散治疗。处方:黄芪120 g,白术180 g,防风90 g。三药共为粗末,每日3次,每次9 g,温开水送服;特别嘱咐为粗末,否则无效[1]。3个月后,因它病来诊,询其自汗症,答曰已康复。 按:本案患者自汗虽然久经未愈,但就诊时观患者的主要症状,表邪未解,舌脉可以为佐证;另一方面,患者小便清长,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此因久病累

白虎汤证学习笔记

白虎汤学习笔记 白虎汤是伤寒论方剂中的清热名方,主要是针对肺胃热盛,阳明经热的一系列热渴症状,如烦躁、口渴、怕热不怕冷等热症。 与白虎汤及其加减少方相关的条文有9条。 其中有3处单用白虎汤的条文,如下: 1、伤寒,脉浮滑,此表有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2、伤寒,脉滑而厥者,白虎汤主之。 3、太阳病,脉浮,身无汗,不可服白虎汤。 还有6处记载与白虎加人参汤的条文,如下: 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4、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5、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愤反谦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侬,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6、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此条记述在金匮要略中) 本汤方的几个显著特点:热,烦,渴,干,燥。其中条文也物别说明了不适合使用本汤方的情况: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 下面重点对方中的石膏和知母二种药作一个记录,因为这二种药是方中的清热要药,石膏也称之为白虎,为主药。 单味石膏药理及应用 石膏是硫钙矿石,常产在内陆湿和海湾盐湖所形成的沉积岩中。采挖后,除去质,轧碎生用煅用。石膏有两种,一是生石膏,为含结晶水的硫酸钙(CaSO42H2O),呈扁形不规则的块状,白色或青白色,断面可见纤维状纹理,色泽莹净如水晶。《别录》认为石膏“细理白泽者”为良品;二是煅石膏(CaSO41/2H2O),这是生石膏煅制后研细的白色粉末,煅石膏不可内服,是外用药,用于收敛生肌。

《伤寒论》本科试卷及参考答案

伤寒论》本科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50 分,每题1 分)。 得分:____________ A 型题:每题都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只许从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案卷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涂黑,以示正确答案。 1.白虎汤证“脉浮滑者”其病机是: A.燥热结聚胃腑 B.邪热充斥内外 C.表热过盛 D.外有表证,内有燥实 E.外有微寒,内有燥热2.“伤寒下后,——,栀子厚朴汤主之” 。请填入:A.心烦腹满 B.昼日烦躁不得眠 C.身热不去 D.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E.卧起不安 3.“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热多”是指: A.内热偏盛 B.湿热较盛 C.阴虚较盛 D.热与水结较盛 E.邪在阳,表不解 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选用何方: A.桂枝汤 B.大青龙汤 C.小青龙汤 D.苓桂术甘汤 E.五苓散 5.大黄黄连泻心汤中大黄的用法哪项是正确的: A.先煮 B.后下 C.用麻沸汤渍之 D.与它药同煮 E.以上均不是 6.桂枝加桂汤证的病机是: A.心阳虚,下焦水饮欲动 B.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 C.心阳虚,冲脉之气上逆D.心阳虚,肝胃之气上逆 E.以上都不是7.“心下痞”一症可见于下列除哪项之外的证候?A.五苓散证 B.甘草泻心汤证 C.桂枝人参汤证 D.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E.旋复代赭汤证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主之” A.小承气汤 B.大承气汤 C.调胃承气汤 D.白虎汤E.栀子厚朴汤9.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的治法:A.清热化滞,滋津润燥B.清热燥湿,坚阴止利C.泻热和胃,软坚润燥D.泻热通便,消滞除满E.攻下实热,荡涤燥结10.阳明腑证,失下,昏不知人,气喘舌焦,首选方是: A.白虎汤 B.大承气汤C.四逆汤 D.四逆加人参汤 E.白虎加人参汤 11.治寒湿发黄“于寒湿中求之”是指: A.发散寒湿B.温下寒湿 C.发散寒邪,淡渗利湿 D.发散寒湿,补脾利湿 E.温阳祛寒,除湿12.发热,汗自出、时时恶风、心烦、口燥渴、脉洪大,治用: A.竹叶石膏汤 B.栀子豉汤 C.白虎汤 D.桂枝汤 E.白虎加人参汤13.“伤寒吐后腹胀满”宜用:A.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B.调胃承气汤

麻黄汤及其类方

麻黄汤及其类方 〈〈伤寒论》中的麻黄汤类方,是以麻黄汤为基础化裁的。通过对麻黄汤类方的了解,不仅可以看出仲景组方的规律,而且可以对表寒实证及其兼变证的病机加深理解。现就其方义、病机等问题讨论如下: 一、方意解析 麻黄汤方是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所组成。在麻黄汤的基础上演变的一类方有大青龙汤、麻杏甘石汤、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以及麻黄加术汤、麻杏慧苣甘草汤(后两方《金匮要略》方)等8个方。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麻黄汤用麻黄辛温发散,宣肺解表,配桂枝以增强其发汗之功,伍杏仁利肺气止喘,佐甘草以缓诸药,主治表寒证的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等症。大青龙汤即是麻黄汤加石膏、生姜、大枣;麻杏甘石汤即在麻黄汤中去桂枝加石膏,两方主药只一味之差,主治功用则相去很远。前者为寒邪郁热所以石膏用虽(如鸡子大)较小,后者是寒邪化热,故在麻黄汤中去桂枝且加重石膏的用虽(250g),两者不同之 处在于寒热的轻重,用石膏之多少。以上三方的演变过程是:麻黄汤一大青龙汤一麻杏甘石汤一白虎汤(这里提出白虎汤, 是便于理解表寒实证郁阳化热,变成里热实证,即是太阳病 实则多传阳明的意思) 在这里,还应当提出后世在麻黄汤基础上化裁的二拗汤。本方即麻黄汤去桂枝而成,旨在宣肺止咳,无须发汗,故用麻黄宣肺散寒,

杏仁降气平喘,伍甘草以协调诸药,主治寒邪闭郁,肺气不宣的感寒暴喘或日久咳嗽,所以桂枝当去。此方配伍精当,主治功用明确,比较容易掌握,是临床治疗寒邪客肺而致咳嗽的常用方。其原委实即麻黄汤的变局。 小青龙汤方的组成,取麻、桂二方之意,加人温肺化饮药而成。方用麻黄配桂枝发散解表宣肺以平喘。桂枝、白芍相伍,意在调和营卫。姜、细、味、半夏是治寒饮的要药,其中干姜、细辛既温且散,半夏降逆除痰,乂合五味子、芍药的收敛,以防麻、桂、姜、辛宣发太过之弊。全方虽只8味药,可分为三组,一是麻桂的宣散,一是姜辛的温散,一是芍药的酸敛,共同组成发中有收,攻中有守的方剂。为治外有表寒,里有水饮的寒饮宿肺证的首选方。本方与大青龙汤相比较,彼为表寒里热的表寒郁热证,此为外有表邪,里有水饮的表寒里水证,二方发表药相同,攻里药则异。如果小青龙汤证兼有里热证时,亦可加入石膏,使之温清并用, 以达到水热俱去的目的。 至于麻黄附子甘草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两者均为表兼里虚证,麻黄配附子发中有补,发表而不伤阳,即所谓“温经发表”,如配细辛则表散之力更甚,若配甘草则发散之 力更微。乂麻黄加术汤与麻杏慧甘汤,前者即在麻黄汤中加白术,主治风寒湿;后者即在麻黄汤中去桂枝加生苣米,主 治风湿热证。总之,麻黄汤类方,药味简练,功用专一,如一服即汗出,二服则可减H或停服,不可过H。《伤寒论》 中提出岫家、疮家等诸禁用麻黄汤例,应当慎重,不可粗疏。

白虎汤在临床高热病症中的应用

白虎汤在临床高热病症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6-01-12T16:26:37.623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10月第20期供稿作者:刘煜[导读] 江苏省南京市公安消防医院暑性炎热,易耗气伤津,小儿感受暑气,蕴于肺胃,津亏而内热炽盛,故见发热。刘煜 江苏省南京市公安消防医院 210008 摘要: 白虎汤源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功效清热泻火,除烦生津,被后世称为清热祖方。主治伤寒阳明热盛证,或温病气分热盛证。症见高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现代临床广泛运用于各种急性热病,如外感高热、烧烫伤高热、夏季热、中暑等。笔者常以此方为治疗高热病症的首选经方。 关键词:白虎汤;外感高热;烧伤;夏季热;中暑; 1外感高热 张某,男,19岁,学生。受凉后出现高热,体温波动在38.8℃~40.2℃,伴有头痛、身痛、汗出、口渴欲饮。自服日夜百服宁、头孢拉定胶囊等药物,诸症不解,夜间体温39.5℃来急诊求治。血常规示:11.0*10^9/L。查体:神清,双肺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脑膜刺激征阴性。患者体温39.5℃,头痛连及颈项,汗出,口渴欲饮,舌质红,苔白,脉洪大有力。脉症合参,辨属阳明气分热盛证,方用白虎汤加味:生石膏60g,知母15g,生甘草9g,防风10g,芍药10g,粳米9g。煎后代茶频服,服药后2h,体温降至38.7℃,大便1次,4h后体温渐降至37.5℃,6h后恢复至正常体温,无反复,自觉口渴减轻,汗出减少,无头痛、身痛。 按:本例高热,汗出,口渴欲饮,脉象洪大,是典型的阳明气分热盛之证。伤寒化热传阳明之经,寒邪内传,里热正盛,故见壮热不恶寒;热灼津伤,可见烦渴喜冷饮;热蒸外越,故热汗自出。脉洪大,为热盛于经所致。本方具有清热生津之功,使其热清烦除,津生渴止,诸症皆除。 2烧烫伤高热 王某,男,45岁,工人。因工作时掉入热水池中烫伤3小时入院,总面积85%(浅二度20%,深二度45% ,三度20%)。伤后五天,患者创面渗出较多,高热,偶见神昏谵语,烦躁,夜不能寐,口渴,不思饮食,大便4天不行,舌苔黑燥,脉数,心率130次/分-160次/分,体温39.0℃-40.2℃,辨证为阳明经腑热盛。治则:清热生津,通腑泻热。方用生石膏80g,知母15g,厚朴、大黄、枳实各9g,黄芩、金银花、白茅根各15g,生甘草6g。服药1剂后,大便通,烦躁缓解,体温维持在38.5℃,稍能进食。3剂后,二便顺畅,神清,夜寐安,饮食正常,体温波动在36.9℃-37.7℃。原方去厚朴、大黄、枳实,加人参4g,麦门冬15g,黄芪8g,以生津育阴,托腐生肌,继服5剂后舌红苔润,体温未有较大波动。 按:重度烧烫伤患者,损伤创面大且深,早期火毒内攻,迫津外泄,渗出较多,持续时间久,最终气津两伤。患者烦渴,舌苔黑燥,大便不通等阳明腑实证,故采用白虎汤清阳明经之邪热,并配乘气汤泄阳明之腑实证。 3小儿夏季热 李某,男,18个月。患儿父母诉其入夏发热不退20天,曾于村中卫生室用抗生素、美林等治疗,效果不佳,反复起热,患儿体温波动在37.5℃-39.1℃。来诊时见:患儿面色无华,神疲,手足心热,无汗,体温38.9℃,舌红苔黄燥,脉数。患儿父母诉其口渴多饮、多尿,大便干结。辨证属暑伤肺胃。治则养阴生津,清热益气。予以白虎汤加减:先以生石膏40g,粳米20g煎汤300ml,再入知母、蝉衣、生甘草各5g,太子参8g,黄芪5g,地骨皮5g,白薇3g。服用1剂后,患儿体温降至38.2℃,手足热退,多尿有所改善。进服3剂患儿体温降至37.1℃,午后偶有38.2℃左右,面色红润,舌淡红苔薄。嘱其再服7剂,停药后患儿未在发热,胃纳可,无多饮多尿,大便通畅。 按:夏季热多见于三岁一下小儿。暑性炎热,易耗气伤津,小儿感受暑气,蕴于肺胃,津亏而内热炽盛,故见发热。肺合皮毛腠理,津气两亏,水源不足,无以输布,故见少汗甚或汗闭。汗与小便,异物同源,故汗闭则尿多,尿多则又伤津,故有多饮。方中予以石膏、知母清热养阴,去阳明气分邪热;粳米、甘草和胃养阴;蝉衣宣散风热;地骨皮、白薇凉血退虚热,清余热;太子参、黄芪益气生津,养阴清热,诸药共奏其效。 4 中暑 王某,女,20岁。患者2014年08月来诊,诉前日外出游玩回家后发热,神疲乏力,心中不舒,口渴,汗少,小便黄。来诊时体温38.8℃,舌红苔黄,脉浮数无力。诊断为暑热病,证属:暑伤气津。治宜清热益气生津,予以白虎汤加味:石膏80g,知母10g,天花粉10g,白茅根10g,麦门冬10g,西洋参8g,粳米20g,生甘草6g,药后热退,口渴缓解,3剂后患者已无明显不适,夜间偶有低热,原方再加地骨皮8g,白薇5g,继服5剂诸症皆除。 按:方中生石膏辛寒,清泄暑热;知母苦润,清热养阴;西洋参、白茅根、麦门冬、天花粉等清热益气生津;甘草、粳米益气和胃,养阴生津;地骨皮、白薇凉血退虚热,清余热,共奏清泄里热而保津液之效。暑温高热退后,常有低热、自汗、脉虚无力等证候,邪热已轻而津伤较甚,可予以西洋参、白茅根、麦门冬、天花粉、地骨皮、白薇继服益气生津清余热。 5讨论 高热急症多由外感六淫、疫毒之邪而起,可见于温病各阶段和伤寒三阳病中,但其中以邪在气分和邪犯阳明最为多见。现代临床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常以白虎汤原方及其加减方应用于诸如急性传染及感染性、新陈代谢性、关节性疾病的高热病症治疗。白虎汤[1]药效及临床运用研究结果表明,该方具有明显的解热、抑菌、抗炎、增强免疫的作用。在免疫方面白虎汤能增强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血清溶菌酶的含量,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对再次免疫的抗体形成有促进作用,能显著减轻幼鼠脾脏的重量[2]。于强等[3]研究表明白虎汤、复方大承气汤可分别有效降低阳明热证、实证患者血浆内毒素( ET)、TNF-A、IL-6、IL-10水平。夏怡[4]等人以干酵母及2,4二硝基苯酚复制大鼠发热模型,对石膏、白虎汤、去石膏白虎汤,以及煅石膏和CaSO4?2H20分别代替石膏入白虎汤的退热作用进行药效学观察,以证实石膏及白虎汤的清热功效。张锡纯认为石膏“寒凉之力远逊于龙胆草、知母、黄柏等药,而其退热之功效则远过于诸药……诸药之退热,以寒胜热也,而石膏之退热,逐热外出也。是以将石膏煎服之后,能使内蕴之热息息自毛孔透出”(《医学衷中参西录》)。单用石膏退热虽快,但作用较弱而短暂;知母退热虽缓,但作用较强而持久。两药合用,退热效果更加显著。

桂枝汤类方歌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 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十七、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 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慢性菌痢久不已,脉沉弦缓是指针。 二十、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大黄治腹痛,太阴阳明表里病。调和气血泻结滞,胃弱之人宜慎用。 二十一、桂枝人参汤: 人参汤方即理中,加桂后煎力方增。痞利不解中寒甚,温中解表建奇功。 麻黄汤类方歌(八首) 一、麻黄汤: 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二、大青龙汤: 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不汗烦躁身疼痛,饮流四肢肿胀讨。 三、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连轺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专长。 七、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两感阳气伤。此方原来无里症,助阳发汗保安康。 八、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桂汤芍姜,知膏天冬苓术黄。归蕤炙草十四味,寒热并用和阴阳。 葛根汤类方歌(三首) 一、葛根汤: 葛根桂枝加葛黄,无汗项背几几强。二阳合病下利治,刚痉无汗角弓张。

浅谈白虎汤禁忌证知识分享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浅谈白虎汤禁忌证 白虎汤来源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治疗阳明热证的经典方剂,为历代医家所喜。然而对于白虎汤的禁忌证,自古就争论不休。作为一名尚在学习阶段的中医学生,我在阅读了各种文献资料后,也想阐述一下对这个问题的简单看法。 说到白虎汤的禁忌证,当推明清著名温病学家吴瑭在《温病条辨》中提出的白虎汤“四禁”:“白虎本为达热出表, 若其脉弦而细者, 不可与也; 脉沉者, 不可与也; 不渴者, 不可与也; 汗不出者, 不可与也; 常须识此, 勿令误也。” 第一禁“若其脉弦而细者, 不可与也。”脉弦,主病在表在上,属邪实。脉细者,主患者气弱体虚。原文中所说的脉弦而细,表明病人虽气血不足,但邪在表在上。我以为,吴氏之所以将其例为禁忌证,是怕其人正气已虚,若再重用石膏辛凉伤正。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寒凉之力远逊于黄连、龙胆草、知母、黄柏等药,而其退热之功效,则远过于诸药。盖石膏用以治外感实热,断无伤人之理,且放胆用之,亦断无不退热之理。”也就是说,白虎汤既不损正气,且能清虚实之热,又能逐热外出。况且,在许多临床上可见脉虽浮弦而细,然病者症见高热、口大渴、尿黄、汗出舌红苔黄者, 辨证应属于里热炽盛。 第二禁“脉沉者, 不可与也。”阳明气分热盛这一证候的脉象可以见脉沉数。沉脉主里证。张锡纯就认为阳明郁热, 失于外达, 虽见脉沉伏, 又何妨用白虎解热。他曾治一人, 全身发冷, 两腿疼痛, 诊其脉甚沉伏, 郁于阳明, 经用大剂白虎加连翘治愈。以上两禁皆以脉象为症状描述,但脉象毕竟仅仅是四诊之一,而且受到的影响因素也较多,单凭脉象就判定是否为白虎汤禁忌证显然不合适。 第三禁“不渴者, 不可与也。”在《伤寒论》里对白虎汤的描述中并没有提及口渴用白虎汤,而是提及口渴用白虎加人参汤。“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说明口渴时加人参,不渴时即用白虎汤原方。外感发热, 表证可以非常短暂, 或者病邪一下就进入气分热盛阶段, 此阶段早期,病人可以出现高热而口不渴, 汗出尿黄, 脉数等症状。故吴氏的说法显然不可取。

麻黄汤类方歌

麻黄汤类方歌(八首) 一、麻黄汤: 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二、大青龙汤: 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不汗烦躁身疼痛,饮流四肢肿胀讨。 三、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连轺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专长。 七、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两感阳气伤。此方原来无里症,助阳发汗保安康。 八、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桂汤芍姜,知膏天冬苓术黄。归蕤炙草十四味,寒热并用和阴阳。 葛根汤类方歌(三首) 一、葛根汤: 葛根桂枝加葛黄,无汗项背几几强。二阳合病下利治,刚痉无汗角弓张。 二、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加夏病二阳,下利呕逆表邪强。疏表解肌利肠胃,合病治法好思量。 三、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芩连加甘草,协热下利喘汗宝。清热生津解表里,葛根用至八钱好。 抵当汤类方歌(三首) 一、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硝黄草,桃仁桂枝五药讨。太阳蓄血腹痛急,其人如狂功效好。 二、抵当汤: 抵当汤中用大黄,虻虫桃蛭力最强。少腹硬满小便利,攻瘀逐热治发狂。 三、抵当丸: 抵当丸即抵当汤,捣药成丸煮水浆。连渣服之只一颗,缓攻瘀血正不伤。 栀子豉汤类方歌(七首) 一、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治虚烦,懊颠倒不得眠呕吐少气加姜草,胸窒结痛药不添。 二、栀子甘草豉汤: 见栀子豉汤方歌内 三、栀子生姜豉汤: 见栀子豉汤方歌内 四、栀子厚朴汤: 栀子厚朴药有三,栀子厚朴枳实煎。心烦腹满分上下,清烦泻满两证兼。 五、栀子干姜汤: 栀子干姜治心烦,身热不去泻又添。寒热并用分上下,清热温寒一方肩。 六、枳实栀子豉汤: 枳实枝豉劳复宝,食后再加大黄好。酒疸心热且懊,栀子大黄力能讨。 七、栀子柏皮汤: 栀子柏皮湿热黄,发热尿赤量不长。栀子黄柏兼甘草,清热祛湿好思量。 陷胸汤类方歌(六首) 一、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葶苈杏硝调。项强如痉君须记,大黄甘遂下之消。 二、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遂硝黄,心下硬痛脉紧强。热气内陷水热结,小有潮热要参详。 三、十枣汤: 十枣汤治胁下水,心下痞硬胁痛锐。甘遂芫戟研细末,枣汤煮浓服钱匕。 四、小陷胸汤: 小陷胸汤大瓜蒌,半夏黄连三药投。痰热胶结心下痛,利痰清热服之廖。 五、白散: 白散三物巴桔贝,寒实结胸此方贵。或吐或利分上下,中病即止莫伤胃。 六、瓜蒂散: 瓜蒂散是涌吐方,胸中痞硬痰邪猖。气冲咽喉不得息,蒂豆研散调豉汤。 泻心汤类方歌(六首) 一、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芩连姜,人参草枣合成方。心下痞满兼呕吐,去渣重煎调胃肠。 二、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黄芩黄连和大黄。清热泻痞沸汤渍,擅治烦躁吐衄殃。 三、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芩连黄,恶寒汗出痞为殃。专煎轻渍须记住,泻热之中又扶阳。 四、生姜泻心汤: 生姜泻心是良方,胃中和不痞为殃。噫气下利芩连草,参枣半夏与二姜。 五、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用芩连,干姜半夏参枣全。心下痞硬下利甚,更治狐惑心热烦。 六、旋复代赭汤: 旋复代赭痞在中,噫气不除饮气冲。参草姜枣半夏予,赭轻姜重方奏功。 甘草汤类方歌(四首) 一、甘草汤: 甘草名汤咽痛求,生用一两不多收。莫道此是中焦药,清解少阴效最优。 二、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少阴虚,心悸脉结证无疑。麦地麻胶桂姜枣,清酒与水煎法奇。 三、甘草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四味,桂枝白术药方备。骨节掣痛不可近,恶风短气阳虚最。

方剂一二三类方汇总

方剂方歌归类: 解表剂一类方: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止嗽散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 二类方:香苏散柴葛解肌汤参苏饮麻黄细辛附子汤 三类方:正柴胡饮升麻葛根汤加减葳蕤汤 泻下剂一类方: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温脾汤十枣汤 二类方:大黄附子汤麻子仁丸济川煎黄龙汤 三类方:大陷胸汤 和解剂一类方:小柴胡汤大柴胡汤蒿芩清胆汤四逆散逍遥散半夏泻心汤二类方:痛泻要方 三类方:达原饮 清热剂一类方: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清营汤黄连解毒汤凉膈散仙方活命饮导赤散龙胆泻肝汤苇茎汤清胃散葛根芩连汤芍药汤白头翁汤青蒿鳖甲汤二类方:犀角地黄汤普济消毒饮左金丸泻白散玉女煎 三类方:清骨散当归六黄汤 祛暑剂一类方:香薷散 二类方:清暑益气汤 三类方:清络饮六一散桂苓甘露散 温里剂一类方:理中丸小建中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阳和汤 二类方:吴茱萸汤 三类汤:回阳救急汤 补益剂一类方: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生脉散玉屏风散完带汤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炙甘草汤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一贯煎肾气丸二类方:左归丸右归丸地黄饮子 三类方:八珍汤龟鹿二仙胶 固涩剂一类方:牡蛎散四神丸固冲汤易黄汤 二类方:真人养脏汤桑螵蛸散固经丸 三类方:九仙散金锁固精丸 安神剂一类方: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汤酸枣仁汤 三类方:磁朱丸 开窍剂一类方:安宫牛黄丸 二类方:紫雪丹苏合香丸

三类方:至宝丹 理气剂一类方:越鞠丸半夏厚朴汤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覆代赭汤 二类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厚朴温中汤天台乌药散暖肝煎橘皮竹茹汤 三类方:金铃子散丁香柿蒂汤 理血剂一类方: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复元活血汤温经汤桂枝茯苓丸咳血方黄土汤 二类方:生化汤失笑散大黄*虫丸(那个字打不出来,不好意思)十灰散小蓟饮子槐花散 三类方:丹参饮四生丸 治风剂一类方:川芎茶调散大秦艽汤羚角钩藤汤镇风熄风汤天麻钩藤饮二类方:小活络丹牵正散消风散大定风珠 治燥剂一类方:杏苏散桑杏汤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 二类方:增液汤养阴清肺汤 三类方:益胃汤 祛湿剂一类方: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八正散三仁汤甘露消毒丹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独活寄生汤 二类方:连朴饮当归拈痛汤二妙散猪苓汤防己黄芪汤萆薢分清散羌活胜湿汤 祛痰剂一类方:二陈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半夏白术天麻汤 二类方:小陷胸汤滚痰丸贝母瓜蒌散苓甘五味姜辛汤三子养亲汤 三类方:定痫丸 消食剂一类方:保和丸健脾丸 二类方:枳实导滞丸枳实消痞丸 三类方:葛花解酲汤肥儿丸 驱虫丸一类方:乌梅丸 三类方:化虫丸布袋丸 涌吐剂三类方:瓜蒂散救急稀涎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