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知识提问内容

院感知识提问内容

1. 什么是院感?

院感是指医院内部的感染,包括医院内的病原体传播和医院工作人员感染患者或患者感染其他患者的情况。院感是医疗机构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于患者的健康和医疗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2. 院感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院感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播、飞沫传播、直接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医疗器械传播等。其中,空气传播和飞沫传播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

3. 院感的常见病原体有哪些?

院感的常见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常见的细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常见的病毒有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常见的真菌有念珠菌、曲霉菌等;常见的寄生虫有疟原虫、弓形虫等。

4. 院感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院感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手卫生、环境清洁和消毒、医疗器械的正确使用和消毒、患者隔离、接种疫苗等。手卫生是院感预防的基础,包括正确的洗手和使用手消毒剂。环境清洁和消毒是保持医院环境清洁和减少病原体传播的重要措施。

5. 如何正确进行手卫生?

正确进行手卫生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洗手前,先将手上的首饰、手表等物品取下;

2) 打湿双手,取适量的洗手液;

3) 搓手时,要注意搓掌、搓指、搓腕的全程,每个部位都要搓到,搓至少20秒;

4) 洗手液要彻底冲洗干净,不留残留物;

5) 用干净的纸巾或吹风机将双手擦干。

6. 什么是患者隔离?

患者隔离是指将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单独隔离开来,以防止病原体传播给其他患者和医务人员。患者隔离分为标准预防隔离、呼吸道隔离、飞沫隔离、空气传播隔离等不同级别。

7. 什么是医疗器械的消毒?

医疗器械的消毒是指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对医疗器械进行杀灭或去除病原体的过程。常见的消毒方法有高温蒸汽灭菌、化学消毒剂消毒等。

8. 什么是环境清洁和消毒?

环境清洁和消毒是指对医院内部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以减少病原体的存在和传播。常见的清洁和消毒措施包括定期清洁地面、墙面、家具等,使用消毒剂对器械、器具、门把手等进行消毒。

9. 为什么要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常见的院感相关疫苗有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

10. 什么是院感监测?

院感监测是指对医院内部感染病例的监测和统计工作,旨在及时发现和控制院感的发生和传播。监测内容包括感染病例的发生率、感染部位、病原体种类等。

以上是对院感知识的一些常见问题的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院感知识提问内容

院感知识提问内容 一、什么是院感? 院感,即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中,患者在接受医疗或者护理过程中,由 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新发感染。院感是医疗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指标,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大影响。 二、院感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院感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直接接触传播:指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皮肤、黏膜、体液等途径传播感染。 2. 飞沫传播:指通过呼吸道飞沫的方式传播感染,如咳嗽、打喷嚏等。 3. 空气传播:指通过空气中的微生物悬浮颗粒传播感染,如结核病、麻疹等。 4. 水源传播:指通过水源中的病原体传播感染,如霍乱、肠道传染病等。 5. 食物传播:指通过食物中的病原体传播感染,如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等。 三、如何预防院感? 预防院感是医疗机构的重要任务,以下是预防院感的几个关键措施: 1. 严格手卫生:医务人员和患者应时常进行手卫生,特殊是在接触患者先后、 接触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后,以及进食先后等时刻。 2.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时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 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3. 感染控制措施: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感染控制制度和流程,包括患者隔离、器械消毒、环境清洁等。

4. 合理使用抗生素:医务人员应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以减 少耐药菌的产生。 5. 健康教育和宣传:医疗机构应加强院感知识的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医务人 员和患者的院感防控意识。 四、如何识别院感? 识别院感需要依靠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法: 1. 临床症状:院感患者常浮现发热、畏寒、乏力、咳嗽等症状,具体表现根据 感染部位和病原体而异。 2. 实验室检查:通过对患者的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样本进行细菌培养、病 毒检测等实验室检查,可以确定感染的病原体。 3. 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对院感患者的发病时间、病情发展、接触史等进行调查,可以确定院感的传播途径和范围。 五、院感的危害有哪些? 院感对患者和医疗机构都具有严重的危害: 1. 增加患者病情和死亡风险:院感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病痛,延长住院时间, 增加治疗难度,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2. 增加医疗费用:院感的治疗和控制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医 疗机构的运营成本。 3. 伤害医疗机构声誉:院感的发生会降低医疗机构的信誉和声誉,影响患者和 社会对医疗机构的评价和信任。 4. 传播耐药菌株:院感患者中往往存在耐药菌株,这些菌株可能通过传播扩散 到社区和其他医疗机构,增加抗生素治疗的难度和风险。

院感知识提问内容

院感知识提问内容 一、什么是院感? 院感,即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或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新发感染或原有感染状态的恶化。它是医疗机构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命安全。 二、院感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院感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医护人员传播: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时,如果没有正确洗手或佩戴手套、口罩等防护措施,可能会将病原体带入患者体内。 2. 患者之间传播:患者之间的密切接触、共用设备或共同生活空间等情况下,病原体可能通过空气飞沫、直接接触等途径传播。 3. 医疗器械传播:使用未经严格消毒或灭菌的医疗器械,如手术器械、导尿管等,可能成为病原体传播的途径。 4. 环境传播:医院环境中的空气、水、表面等可能存在病原体,患者或医护人员接触后可能导致感染。 三、如何预防院感? 预防院感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重要任务,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 1. 手卫生: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应正确洗手或使用洗手液进行手卫生,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2. 患者隔离:对于患有传染性疾病或有潜在传染风险的患者,应进行单间隔离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防止病原体传播给其他患者。

3. 医疗器械消毒与灭菌: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器械消毒和灭菌制度,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使用。 4. 环境清洁与消毒:医院应定期对空气、水、表面等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以减少病原体的存活和传播风险。 5. 医务人员培训:医务人员应接受院感防控培训,了解院感的预防知识和操作规范,提高防控意识和技能。 四、院感的常见病原体有哪些? 院感的病原体种类繁多,常见的有: 1. 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 2. 真菌:如白色念珠菌、隐球菌等。 3. 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等。 4. 寄生虫:如蛔虫、疟原虫等。 五、院感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院感的临床表现因感染部位和病原体不同而有差异,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 1. 发热: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可能是院感的早期表现之一。 2. 伤口感染:手术切口或其他伤口出现红肿、渗液、疼痛等症状。 3. 呼吸道感染:患者出现咳嗽、咳痰、气急等症状。 4. 尿路感染: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5. 血流感染:患者出现寒战、高热、乏力、意识改变等症状。 六、院感的处理方法有哪些?

院感知识提问内容

院感知识提问内容 一、什么是院感(医院感染)? 院感,全称为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接受医疗服务的患者,在接受医疗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新发感染或者已有感染的加重。院感是医疗质量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大影响。 二、院感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院感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接触传播: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源,如患者体液、分泌物、皮肤等,或者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设备等传播。 2. 飞沫传播: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 3. 空气传播:通过空气中的微生物悬浮颗粒传播,如气溶胶传播。 4. 消化道传播:通过消化道传播,如食物、水源等。 5. 血液传播: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注射等。 三、如何预防院感的发生? 为了预防院感的发生,医疗机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患者筛查:对入院患者进行感染风险评估和筛查,及时发现潜在感染源。 2. 消毒灭菌:对医疗设备、器械、环境等进行定期消毒灭菌,确保无菌状态。 3. 手卫生:医务人员和患者应定期洗手或者使用洗手液进行手卫生,特殊是在接触患者先后、接触体液、分泌物、污物后。

4. 隔离措施:对有传染性疾病或者潜在感染的患者实施隔离措施,减少传播风险。 5. 环境清洁:定期对医院环境进行清洁消毒,保持空气流通,减少病原体滋生。 6. 医务人员培训:对医务人员进行院感知识培训,提高其防控意识和操作技能。 四、如何正确佩戴和脱下个人防护装备? 正确佩戴和脱下个人防护装备是防止院感传播的重要环节。具体步骤如下: 1. 佩戴个人防护装备: a. 洗手后,穿上无菌手套。 b. 戴上医用口罩,确保鼻、口、下巴彻底覆盖。 c. 穿上无菌手术衣,将袖口与手套连结。 d. 戴上护目镜或者防护面罩,确保眼部彻底覆盖。 e. 穿上防护鞋套或者穿戴无菌鞋。 2. 脱下个人防护装备: a. 从后方解开无菌手术衣的领口和腰带,注意不要碰触外表面。 b. 将手套从手指向手腕方向逐渐脱下,避免接触外表面。 c. 脱下护目镜或者防护面罩,注意不要碰触外表面。 d. 脱下口罩,注意不要碰触外表面,避免呼吸道飞沫传播。 e. 脱下防护鞋套或者无菌鞋,注意不要碰触外表面。 f. 最后洗手,彻底清洁双手。 五、如何正确处理医疗废物?

院感知识问答

院感知识问答 一、规定入院多长时间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答:48小时。 二、多重耐药菌的定义? 答: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为多重耐药菌。 三、法定传染病分几类?甲、乙、丙类传染病报告时限? 答:1、法定传染病分三类:甲类、乙类、丙类;甲类传染病分哪两种?鼠疫、霍乱。 2、甲类传染病报告时限为2个小时; 3、乙、丙类传染病报告时限为24小时。 四、卫生手和外科手清洗后监测的标准分别是? 答:1、卫生手为≤10cfu/cm2; 2、外科手为≤5cfu/cm2。 洗手不可忽视的部位有哪些? 掌心、手背、指缝、大拇指、指关节、指尖,必要时手腕。 五、手卫生指征:接触病人前、无菌操作前、接触病人后、接触病人周围环境后、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后。 六、安全注射三要素包括哪些? 答:1、对接受注射者无害; 2、对实施注射者无害; 3、注射产生的废弃物对他人无害。 七、对临床使用的紫外线灯管强度每年应当监测几次?灯管强度低于多少须更换? 答:1、两次。 2、70 UW/cm2 八、医疗废物分几类? 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病理性废物、化学性废物、药物性废物。 九、职业暴露分几类: 三类: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职业暴露。 八、医院感染暴发定义: 1、医院感染暴发定义: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九、标准预防定义、感染暴发报告时限,、什么是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暴发及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的监测、上报与控制制度 一、监测: 院感科建立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并负责实施,开展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医院感染病原体及其耐药性监测、环境卫生学监测,通过监测并定期分析监测资料,分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暴发倾向和隐患,并针对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与控制措施。 二、报告: 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范围,包括疑似医院感染暴发和医院感染暴发。 1、医院感染暴发的院内报告程序与时限: (1)发生医院感染暴发病例的所在临床科室,应由经管医生填写感染病例报告卡,并在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上加注“紧急报告”字样并于1小时内送交医院感染管理人员手上或电话报告院感科负责人;如遇公休日或其它特殊原因不能当面递交紧急报告卡,应报院总值班,院总值班报告带班院领导并通知院感科负责人。 (2)微生物室在短时间之内,在不同病人的同类标本中三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在同一病区的不同病例中,三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检出特殊的、重要的多重耐药的病原体,如MRSA(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R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等,务必在1小时内电话或书面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人员。如遇公休日或其它特殊原因不能以电话或当面方式进行报告的,应报院总值班,院总值班报告带班院领导并通知院感科专职人员。 (3)在收到报告后,院感科专职人员应在1小时之内向本院医院感染暴发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组长进行电话报告,此外还应同时向医务科、护理部、药剂科及总务科进行通报,以有利于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2、医院感染暴发上报程序与时限: 非传染病引起的医院感染暴发由院感科填写医院感染暴发信息报告表并按程序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中心。传染病医院感染暴发除院感科按感染暴发程序报告外,还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的规定进行报告。 (1)我院经调查证实发生以下情况时应当于12小时内向合肥市卫计委及合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①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②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2)我院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在2小时内向合肥市卫计委报告,并同时向合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院感检查常提问知识

1.何谓手卫生? 手卫生为医务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的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2.何谓洗手? 医务人员用流动水和洗手液(肥皂)揉搓冲洗双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微生物的过程。 3.何谓卫生手消毒? 医务人员用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4.何谓外科手消毒? 外科手术前医护人员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揉搓冲洗双手、前臂至上臂下1/3,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前臂至上臂下1/3 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5.医务人员在何种情况下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2)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患者污物之后。 6.手消毒效果监测应达到的相应要求? (1)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 cfu/cm2 (2)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cm2 7.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循什么原则? (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可能接触艰难梭菌、肠道病毒等对速干手消毒剂不敏感的病原微生物时,应洗手与卫生手消毒。 (2)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手消毒剂进行卫生手消毒。 8.洗手与卫生手消毒指征? 1、接触患者前。 2、清洁、无菌操作前,包括进行侵入性操作前。 3、暴露患者体液风险后,包括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4、接触患者后。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包括接触患者周围的医疗相关器械、用具等物体表面后。 9.何谓多重耐药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哪些? (1)多重耐药菌简称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的细菌。 (2)常见多重对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

医院感染知识问答题

医院感染知识问答题 1、什么是医院感染? 答: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住院期间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2、何为医源性感染? 答:医源性是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3、什么是医院感染暴发? 答: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4、什么是消毒? 答:消毒是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者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5、什么是灭菌? 答: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孢和真菌孢子。 6、什么是手术部位感染? 答:手术部位感染定义是切口周围或引流部位出现脓性分泌物,伤口周围出现蜂窝组织炎. 7、医院内感染的特点是什么? 答:医院内感染的特点包括:①大多数由病人自身正常菌群引起。②这些菌群往往是耐药性的细菌。③可发生流行。 8、医院感染基本上可分为哪二大类? 答:①外源性感染:也就是指病人与病人、病人与医务人员相互交叉感染。 ②内源性感染;是指病人自身抵抗力降低,由自身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 9、医院感染传播途径有哪些? 答:传播途径有4种:①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飞沫接触传播.②空气传播:包括飞沫核传播、尘埃传播、医源性气溶胶传播.③共同媒介传播:包括经水传播、食物传播、血液及血液制品传播、输液制品传播、药品及药液传播、医疗器械设备的传播。④生物媒介传播:包括媒介昆虫类的传播。 10、医院内感染流行病学三大要素是什么? 答:医院内感染流行病学三大要素为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11、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有哪些? 答: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有: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及其职责;医院感染管理有

「院感应知应会提问内容汇总」

院感应知应会提问内容汇总 一、医院感染控制 1 、本科室相关的院感控制制度、措施;清洗、消毒等操作流程; 消毒剂的配制与监测要求。 2 、本科室的医院感染率是多少?本专业、本科室常见易感因素有哪些?对应有哪些控制措施?最常见感染部位及其预防控制措施?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3 、职业防护措施、院感监测报告制度、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管理制度等。 二、手卫生 1、手卫生定义: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2 、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原则 :①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②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3 、洗手指征:①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②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③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④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前; ⑤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⑥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4 、洗手方法:六步洗手(大六步+小六步),揉搓时间不少于15秒。 大六步:湿手、取清洁剂、揉搓、冲洗、干燥和护肤小六步:即六步揉搓法 三、个人防护 1 、科室有什么防护用品?放在哪个位置?在哪时候应该使用防护用品? 2 、职业暴露后处理流程: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填写《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送交保健科和院感科备案。 3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级别分为哪几级? 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一级暴露: (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二级暴露 : (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发生以下下情形时,确定为三级暴露 : (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4 、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为哪几种类型? 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