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研究范式例述

不同史学研究范式例述

史学研究范式,是史学家在解构历史过程中所采用的理论研究模式,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史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史观的考查成为近年来高考命题的重要切入点。当前,史学研究范式呈现出多元并存的格局,主要有现代化史观(也称近代化史观)、整体史观(也称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和唯物史观、革命史观(也称阶级斗争史观)等。新的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不同史观概述

1.现代化史观(即近代化史观)

现代化史观强调以下几点:①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是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②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两种基本途径,走什么样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各国具体国情决定;③实现民族独立和实现现代化是落后国家和地区面临的双重任务,实现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实现民族独立后应尽快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2.整体史观(即全球史观)

整体史观认为,1500年新航路开辟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该史观侧重关注世界的横向联系,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对象,超越了以国家为单位的叙事传统,有助于弥补国别史的缺陷。但不能取代国别史,且仅适用于研究1500以来的世界历史,无法涵盖古代历史。

整体史观要求我们:把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放在整体世界发展进程中去认识。

3.社会史观

社会史观主张从社会的角度考察历史,倡导“眼光朝下”的研究方法,着重关注普通民众生活变迁,涵盖衣食住行、家庭婚姻、社会保障、教育环保、语言习俗、思想观念等诸多社会层面。

该史观突破了传统英雄史观的狭隘视野,也称新文化史观。

4.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史本质上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文明史观几乎涵盖古今中外所有历史,它囊括了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和社会史观,其中,现代化史观所涵盖的内容不过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一个阶段,整体史观所涵盖的内容不过是不同文明单位横向交流的一个方面,社会史观所涵盖的内容不过是不同时期文明发展的一个领域。

文明史观强调以下几点:①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不同文明应在多元共存中相互借鉴,共同发展;②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既具有民族性、区域性,又具有人类性、世界性;③世界文明具有趋同性(即世界文明所追求的核心价值是相同的:人类政治文明所追求的核心价值是“平等、自由、民主、法治”;人类经济文明所追求的核心价值是“社会公平、整体效率、持续发展”;人类精神文明所追求的核心价值是“宽容、尊重、欣赏、开放”)。

5.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基石,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要求我们: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②历史地看问题,即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应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考察;③既要辩证地看问题,又要抓住历史的主流。

6.革命史观(即阶级斗争史观)

革命史观,由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演变而来,是站在被剥削、被压迫阶级的立场上来研究和评价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该史观过份强调阶级斗争,政治色彩浓厚,作为一种史观,其评价体系过于简单化。但作为一种方法,依然有其适用性:在解读阶级社会的历史现象时,必须要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来认识。

二、不同史观例述

【例1】以现代化史观解读中国近代史

【例2】以全球史观解读世界近现代史

全球化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包括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国际关系、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其中经济全球化是其核心内容。下表仅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对世界近现代史体系

【例4】运用多元史观解读辛亥革命

三、史观类试题演练

1.关于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这一战争;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下列依次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A.文明冲突∕侵略战争∕商业战争B.商业战争∕侵略战争∕文明冲突

C.侵略战争∕商业战争∕文明冲突D.商业战争∕文明冲突∕侵略战争

2.1908年,刘师培在《(共产党宣言)序》一文中指出:“欲明欧洲资本制之发达,不可不研究斯编(注:指《共产党宣言》);复以古今社会变更均由阶级之相竞,则对于史学发明之功甚巨;讨论史编,亦不得不奉为圭臬(注:准则)。”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运用A.文明史观B.全球史观C.现代化史观D.阶级斗争史观

3.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

A.与时代同行B.有历史观引导

C.为现实服务D.充分掌握史料

4.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它

A.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

B.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

C.全面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D.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

5.1959年,北京最高的建筑是新建的民族饭店,高47.4米,为当时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如今北京最高的建筑是高330米的国贸大厦。然而,人们至今仍然肯定民族饭店在新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这提示我们,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应

A.以今人的标准来衡量B.置于特定的时空考察

C.主要看对后世的影响D.注重使用比较的方法

6.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上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A.进化史观B.文明史观C.整体史观D.现代化史观

7.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马克·布洛赫强调历史研究应

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C.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8.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写到,研究世界历史“就如一位栖息在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整体的观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斯塔夫里阿诺斯所强调的是,研究世界历史应A.突出对于各国历史的研究B.超越地区和民族的界限

C.特别关注东方民族的历史D.侧重对大国历史的考察

9.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B.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历史

C.要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D.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10.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工业文明’正处于合成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之中。所有文明已经、正在或将要受到它的冲击。然而,即使假定世界上所有文明或早或晚终将采纳相同的技术……我们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工业文明正在以其独特优势席卷世界B.文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呈多元状态C.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仍保留其原有特征D.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不断相互吸收融合

主流史学范式(历史观)

主流史学范式(历史观)历史唯物论即唯物史观理论体系,大体由以下一些原理构成:劳动创造人类自身,劳动创造历史,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者的历史。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决定社会历史面貌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由于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随之改变。由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经济基础改变,政治制度、理论观点也随之改变。人类历史上有五种基本的生产关系,整个人类历史便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合乎规律地向前发展。原始社会解体以后,人类历史成为阶级斗争历史。历史发展的动力就是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的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思想”①。人类历史是辩证发展的,因此应当用历史主义观点来看待。在上述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承认人类文明史是阶级斗争的发展和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当时则被认为是唯物史观的两个基本要点。 所谓世界历史的整体化发展,或者按现在流行的说法叫整体世界史观,主张从联系的、整体的高度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吴于廑先生从20世纪70年代晚期以来就一直倡导要编纂新的世界史,80年代以后陆续撰写发表了《关于编纂世界史的意见》、《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世界历史上的农本与重商》、《历史上农耕世界对工业世界的孕育》、《亚欧大陆传统农耕世界不同国家在新兴工业世界冲击下的反映》等极具代表性的长篇文章,阐述了他对世界历史的看法,强调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在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所撰写的“世界历史”一文中,吴于廑先生全面地阐述了他的世界历史观。稍后,由他和齐世荣教授共同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问世,在我国世界史学界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影响。它体现了我国世界通史研究的新水平,即使最严厉的批评者也承认整体世界史的思想成为我国流行的世界史观。 整体发展的历史观认为,世界史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历史发展的结果。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

史学研究范式例述

不同史学研究范式例述 史学研究范式,是史学家在解构历史过程中所采用的理论研究模式,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史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史观的考查成为近年来高考命题的重要切入点。当前,史学研究范式呈现出多元并存的格局,主要有现代化史观(也称近代化史观)、整体史观(也称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和唯物史观、革命史观(也称阶级斗争史观)等。新的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不同史观概述 1.现代化史观(即近代化史观) 现代化史观强调以下几点:①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是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②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两种基本途径,走什么样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各国具体国情决定;③实现民族独立和实现现代化是落后国家和地区面临的双重任务,实现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实现民族独立后应尽快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2.整体史观(即全球史观) 整体史观认为,1500年新航路开辟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该史观侧重关注世界的横向联系,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对象,超越了以国家为单位的叙事传统,有助于弥补国别史的缺陷。但不能取代国别史,且仅适用于研究1500以来的世界历史,无法涵盖古代历史。 整体史观要求我们:把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放在整体世界发展进程中去认识。 3.社会史观 社会史观主张从社会的角度考察历史,倡导“眼光朝下”的研究方法,着重关注普通民众生活变迁,涵盖衣食住行、家庭婚姻、社会保障、教育环保、语言习俗、思想观念等诸多社会层面。 该史观突破了传统英雄史观的狭隘视野,也称新文化史观。 4.文明史观

历史研讨会综述范文(通用7篇)

历史研讨会综述范文(通用7篇)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句子大全、作文大全、诗词歌赋、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complete sentences, complete compositions, poems,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总结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法总结 一.主要史学范式(史观) 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 1.文明史范式(通史顺序) 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例:请利用1949年到1956年的历史事实来分析“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2.全球史范式(经济一体化全球化) 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请分析16世纪到19世纪的欧洲是如何加强与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并以此分析其对欧洲及世界发展的影响。 3.近(现)代化范式 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例:请从现代化范式的角度分析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的历史,以此说明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4.革命史范式(阶级斗争) 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例:请从革命史范式出发研究1919年到1956年的历史(提示:分析社会主要矛盾)二.史料的分类 一般可分为: 1,实物史料: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如: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2,文献(文字)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 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报刊,杂志,信件等3,口述史料: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4,图片、影像史料: 如:新闻图片,照片,纪录片,影视资料等 另一种分法: 1,第一手史料:实物史料,原始的图片、影像史料,真实的口述史料,部分文献史料 2,第二手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部分图片、影像史料 三.获取史料的途径 1.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图片史料 2.参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口述史料 3.观看纪录片的影视资料 4.到当事人活动过的地方探访遗迹或获取实物资料 5.现场考古(或考古现场的实迹复原) 四.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4.时代的局限性等。 五.运用史料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 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2.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 3.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4.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 5.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 六.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理论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因素,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合理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进步、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原来合理的生产关系也会逐渐落后,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这时,生产关系就必须作出调整或变革(表现为统治者的改革或剧烈动荡的社会变革)(2)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近代以来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三个方面,其中生产工具(科技)的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例1:铁犁牛耕——私田出现、井田制瓦解——奴隶制生产关系过渡到封建制生产关系。(奴隶制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导致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中国近代范式研究综述

中国近代史范式研究综述 摘要:中国近代史无疑是一段厚重而丰富的历史,对于其研究中外存在着多种范式,主要有四种研究范式:西方中心观,中国中心观,帝国主义范式和现代化理论。本文将对各种范式进行综述,并提出自己的思考。作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大课题——研究范式转换引起了历史学界的高度关注。“学术研究与现实需要的高度契合,是中国近代史学科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转换,本质上是对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回应。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西方中心观中国中心观帝国主义范式现代化理论一、引言 中国近代史无疑是一段厚重而丰富的历史。在短短的一个世纪里,西方的入侵,帝制的瓦解,共和体制的建立,西方文明空前程度的冲击着中国文明,中国人民抗争过,探索过,最终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当然,近代史的许多历史任务至今留给我们努力。梁任公讲:“凡一国今日之现象,必与其国前此之历史相应。”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而中国近代史则远远超出了王朝更替的历史周期率,而是在世界文明的影响下朝着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演进,这无疑对于我们今天有着更大的启示意义。 反观中国近代史,中国是前进而不是倒退的,这一点已成为大家的共识。那么,首先得问题就是,推动中国近代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是什么?在这个主问题下又伴生两个小问题:其一,在十九世纪中国、印度和日本为什么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其二,如何评价十九世纪的自强运动和显证运动?最终这三个问题将归结到一组深刻的历史命题:什么是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走向何方? 为解决上述问题,历史学界以不同的视角观察中国近代历史,形成了四种研究范式:西方中心观,中国中心观,帝国主义范式和现代化理论。本文将对上述几种理论范式进行综述,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李老师的课程主要是关于晚清外交,由于晚清外交的真正发展是伴随洋务运动兴起的,与近代军事和工业同属于自强运动,因此将其归结在第二个小问题,即对于自强运动的评价中。 二、西方中心观 以费正清为代表的美国汉学家提出了“冲击-反应”模式,即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前进的最重要的动力是西方的冲击。“使这些本国固有的发展转变为思想激荡的原因,则是西方扩张引起的变化。”这种理论是从东西方两大文明的冲突而不仅仅是制度层面看待历史的。它有一个默认的前提——中国最为一个朝贡体制中的“天朝上国”,其历史是停滞不前的。换言之,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中国传统文化是古老而有惰性的,正是西方文明的冲击推动中国社会转型。显然该理论必然导致一个命题,即“现代化等于西化”。这也就是被称为“西方中心观”的原因了,但值得一提的是,费正清等美国汉学家在研究中国历史时,以中国的史料档案为主,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西方档案。 对于第一个小问题,为什么中国、印度和日本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印度沦为殖民地,而日本则实现了近代化的转型。这无疑只能从这三个国家的内部找原因。另外,中国与日本相比,中国受到冲击要早15年,而反应却要晚14年,这固然可以从中国文化的“惰性”解释,但无意忽略了历史时期的一系列事件,如“剿发捻,勤远略”,而日本在倒幕运动以后一直没有内乱和外患。,那么请问中国受的冲击大还是日本受的冲击大?如果冲击是最主要的动力,那么为什么受冲击小的反而独立自强,而受冲击大的反而面临民族危亡?明显冲击与反应是不对等的。由这一点可以看出,“冲击-反应”模式是从西方的角度理想化的解答,当然有其合理性。《剑桥中国晚清史》一书并不严格按照编年体面面俱到,而是有选择的对部分侧面进行专题式的阐述,当然,这样可以更加深刻系统,但其有选择的选取能够表明中西文明冲突的历史内容进行专题性分析,难免有“选择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 “范式”(paradigm)是指某一学科领域中的一种基本理论框架或思维模式,该范式 可以指导并影响学者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解释和说明。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范式问题 是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范式的形成和演变 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范式的形成和演变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的。首先,政治环 境的变化是决定范式形成和演变的一个关键因素。随着政治制度和国家形态的不断变革, 将会对学者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在西方民族国家的兴起之前,关于 中国的研究基本上是从儒家思想角度出发的;而在民族国家兴起之后,则儒家思想被国粹 思想所取代。这种变化,就是跟着中国国家的变化而变化的,对范式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 直接的影响。 其次,外部的学术环境和学科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范式的形成和演变。在20世纪初,大批西方学者将目光投向了东亚地区,启动了以“东方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研究 浪潮。这个时期的学者,侧重于从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全面地对中国进行 研究,这就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研究中范式的形成和演变。 再次,学者个人的思想影响也是范式形成和演变的关键因素。例如,汤恩伯和钱穆这 两位知名学者,他们均是认为中国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本源和基础,因此在其研究中,儒家 思想的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由此可见,学者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思维方式等都 是范式形成和演变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二、范式问题表现 首先,存在着重复、僵化的范式。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一些范式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且由于缺乏新的思想和方法上的创新,这些范式已经变得重复、僵化。例如,一些学 者依然采用“中西文化冲突”或“传统与现代的斗争”等框架去解释中国近代史,这与当 前的社会现实和学科研究的发展实际相去甚远。 其次,存在着缺乏共识的范式。范式作为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框架或思维模式, 其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学者之间的共识。但是,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学术界内部的分歧,一些范式在学界内缺乏共识。例如,关于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关系如何解释的问题,目 前尚无一个通用的范式。 三、如何解决范式问题 范式问题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的问题,解决范式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以下是一些解决范式问题的建议: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路径与范式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路径与范式 中国史学史是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和范式的探讨和总结。在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一直是重要的学科之一,而中国史学史则是对这一学科发展历程的回顾和总结。本文将从中国史学史的路径和范式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史学史的路径 中国史学史的研究路径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有了丰富的历史文献,如《尚书》、《史记》等,这些文献为后世的历史研究奠定了基础。古代史学主要以编纂史书为主,如司马迁的《史记》,这些史书记录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到了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历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历史学家开始注重历史的理论研究和方法论的探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明代的王守仁和清代的顾炎武等人。王守仁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点,认为通过观察事物的变化可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顾炎武则主张“经世致用”,强调历史研究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世纪初,中国史学史开始与西方的历史学接轨。中国的历史学家开始学习西方的历史研究方法和理论,如历史唯物主义、历史比较等,这为中国史

学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 二、中国史学史的范式 中国史学史的范式主要包括传统史学范式和现代史学范式两个方面。传统史学范式是指中国古代的历史研究方法和理论。这一范式主要以史书编纂为主,注重历史事件的叙述和史料的整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宋代的《资治通鉴》,这部史书以编年体的形式记录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成为后世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现代史学范式是指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研究方法和理论。这一范式主要受到西方历史学的影响,注重历史的理论研究和方法论的探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理论认为历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历史研究要以社会经济为基础进行分析。除了传统史学范式和现代史学范式外,中国史学史还有其他的范式。如历史比较范式,这一范式主要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历史进行比较,来探讨历史的共性和差异。还有历史文化范式,这一范式主要从历史的文化角度来研究历史,探讨历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总结起来,中国史学史的研究路径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古代、宋元明清以及近代的发展阶段。中国史学史的范式主要包括传统史学范式和现代史学范式,以及其他的范式。这些范式为中国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方法,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历史提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 近代史研究是历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对象为近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 面的变迁。近代史研究在中国学术界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范式”问题。本文将对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进行分析。 “范式”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模式、样式”,在科学研究中指的是某一学科领域 普遍认可的欠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在近代史研究中,“范式”指的是学界 或学者对于研究近代史的一种看法、思维方式或研究方法的统一认同。不同的学者或学派 之间常常存在着对待研究对象、选取研究素材、研究方法和分析逻辑等方面的差异。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统范式的制约,二是新 近代史范式的多元化。 传统范式的制约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20世纪初,中国近代史研究主要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研究方法往往以政治、经济为核心,强调社会阶级、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方面的变迁。这种范式下的研究偏重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问题,忽视了文化、社 会等方面的变革。而且,在这一范式下,经常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较少考察其他因素对近 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导致了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 在新近代史范式的多元化问题上,中国近代史研究也存在着不同学派和视角的多元化 趋势。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近代史研究逐渐趋向综合性和多元化。不同的学派或研究者 对于近代史的研究角度和方法有了更多的选择。一些学者关注社会历史、文化史等方面的 问题,强调人文关怀和个体经验,提出“微观历史”、“历史民族学”等新概念和方法。 还有一些学者关注地方历史、区域研究等,重视地方社会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作用。这 些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对于近代史的研究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能够更好地解决一些传统范 式下难以解答的问题,但也面临着如何协调这些不同的视角和方法的挑战。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主要包括传统范式的制约和新近代史范式的多元化。当前,应该在传统范式的基础上,兼顾新近代史范式的多元化方向,尝试采用综合性的研 究方法,充分考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不同领域的历史演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近 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各种因素和机制。还需要关注个体经验和地方历史等微观角度的研究, 弥补传统范式下的不足,提供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要加强学术研究的交流与合作,形成 学术共识,推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不断发展。

各种史学范式、热点

一、史学范式(即史学观) 1.唯物史观2.现代化范式3.整体史范式4.文明史范式5.社会史范式6.生态史范式 史学范式对高考历史试题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新范式提供新主题;新范式基本概念为试题提出关键词。 传承、交流、融合是文明史范式的基本概念; 工业化、民主化、法制化、城市化等是现代化范式的基本概念。 交往、联系、全球化、集团化是整体史范式的基本概念; 新范式提供新材料;新范式指导正确解答新问题。 如:认识近代社会的变化和变化原因。应该通过课程使学生意识到近代社会的转型 1.唯物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国家、革命、民族;矛盾;等等) (一)唯物史观要求研究全部历史,也可以说是要研究整体的历史。 (二)唯物史观告诉人们,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因而是有规律可循的。 (三)唯物史观要求人们用辩证的观点、方法看待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四)唯物史观最鲜明地提出了人民群众对于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 (五)在唯物史观与具体的研究对象相结合的过程中,推动理论的创新。 ★主要观点 理论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理论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是一种既得力量,它所表现的是人们对于那些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自然对象和力量的关系。通俗地讲,生产力是有目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它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2、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的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包括:(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3)完全以他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 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4、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5、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6、评价历史现象时生产力的标准是最后的标准; 理论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是和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在其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关系。 2、上层建筑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设施,在阶级社会中和阶级消灭之前,上层建筑都有阶级性。政治中最本质的东西是国家政权,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根本的,也受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影响。 理论四:阶级、国家、革命、民族 理论五:矛盾 理论六:量变与质变 理论七:否定之否定 理论八:认识论 1、历史上的真理,是通过实践的检验; 理论九:评价历史人物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分析制约历史人物活动的因素:(1)分析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2)分析历史人物的阶级性;(3)分析历史的个人品质。 3、分阶段去评价每一历史人物。 4、两点论——分清历史人物的功与过,重点论——抓主流; 5、透过现象看本质; 6、把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辩证地统一起来看问题; 7、个人动机总是从属于阶级和民族的。 8、个人动机与客观效果不一至; 9、杰出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2.现代化范式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正经历“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现代化既是一个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也是一种发展状态,指完成现代化过程的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状态。 从18世纪到21世纪末,世界现代化过程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其中,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第二次现代化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结,将来还有新的发展。 (1)主要内容包括: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③文化现代化主是要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此外,还包括:均富化、福利化、社会阶层流动化、教育普及化、信息传播化、人口控制化等。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进程是的两个主要内容,重要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 (2)对现代化模式问题的认识: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 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 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开始的。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 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 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 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实现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实现民族独立后应尽快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 化建设上来。实现民族独立和现代化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面临的双重任务。 3.整体史范式(或全球化史观) 从“世界史”的角度观察人类文明的发展,可以看出它经历着“从分散到整体”的过程。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由点到面、由面到片、由片到圈、最终组合成世界文明的过程。 “全球史”观,它强调整体地看待世界,从多维的角度考察世界,这就使世界史的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治史思想都与传统的世界史观产生明显差异,出现了一种从单向度扩展的世界史逐渐向多向度融合的世界史(“全球史”)演进的趋势。 全球化史观则兼顾全球化的纵横发展过程,全球化史观则考察人类文明整体之间的联系。 4.文明史范式 人类文明演进的视角去看历史,实际上是把握了历史发展的总纲。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必须如实地把握住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人类文明的演进,重要文明成果的取得,都是生产发展到某一阶段的产物和生产力推动的结果。不过,决不应把历史上一切细微的事物都与生产力直接挂起钩来,将生产力标准庸俗化、教条化。这里强调的是总的规律,是从宏观角度论述的。与生产力标准密切关联的是实践标准。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必然会发现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即文明每前进一步,都必须付出代价,有时是十分沉重的代价。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是总纲;实事求是、注重实践是基本原则;强调生产力是评价的根本准则; 辩证地看待成果与代价是一条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 5.社会史范式 这种史观指引人们“从下而上”的观察历史,注意历史上的“小人物”、“小事件”,这就弥补了“从上而下”地观察历史,只注意“大人物”、“大事件”的传统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的局限性。 6.生态史范式 人与自然界、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动态变化中保持平衡。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如果人类的行为严重地影响和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最终双方都要受到损害。 1

历史学范式

历史学的范式是一种特定的研究视角和方法,用于理解和解释历史事件、进程和趋势。不同的历史学家可能会采用不同的范式,这取决于他们的研究领域、兴趣和观点。以下是对历史学范式的简要概述,并用1000字的篇幅进行回答: 一、叙事范式 叙事范式将历史视为一系列事件和进程的连续叙述,强调的是因果关系和结构性变化。这种范式通常适用于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历史。它强调对历史事件的具体描述和解释,以展示历史进程的逻辑性和连续性。叙事范式强调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以及对社会阶层、权力结构、文化变迁等因素的分析。 二、心态史范式 心态史范式关注的是个体和群体的心理、意识和情感,以及他们对社会环境的主观感知。这种范式强调历史中的文化、价值观、信仰和观念的形成,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历史进程。心态史范式有助于揭示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人类经验的微妙之处。它通常适用于文化、宗教、艺术、文学和思想史等领域。 三、社会科学的介入 随着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历史学逐渐与社会科学交叉融合。这种趋势催生了新的历史学范式,如计量史学、社会网络分析、历史人类学等。这些范式借鉴了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如统计学、心理学、文化研究等,以更精确地分析历史数据和现象。它们强调对历史数据的量化处理和分析,以及对社会结构、阶级关系、性别角色、身份认同等因素的深入剖析。 四、全球史范式 全球史范式关注的是全球范围内的历史进程和互动,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种范式突破了国界和地域的限制,将世界历史视为一个整体。它强调跨文化交流、贸易、战争和疾病等全球性因素对历史的影响,以及对全球性问题的研究,如环境变化、人口流动、城市化等。全球史范式有助于揭示历史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综上所述,历史学的范式多种多样,涵盖了叙事、心态史、社会科学介入和全球史等多个领域。这些范式为历史学家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方法,以理解和解释复杂的历史现象。在不同的历史研究领域,历史学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范式,以深入剖析特定问题并展现历史的丰富多样性和复杂性。 以上回答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唐代历史研究的方法和范式建构

唐代历史研究的方法和范式建构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繁荣、辉煌的时代。对唐代 历史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还有助于我们提高自己的历史认识和学术水平。唐代历史的研究方法和范式建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一问题。 1. 唐代历史研究的方法论 唐代历史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史料分析和历史比较两个方面。从史料分析的角度 来看,唐代历史学家主要通过搜集、整理、比较和分析大量和多样化的史料,来揭示历史的真相和本质。同时,他们还注重发掘和利用非文献资料,如地理、考古等。 历史比较是唐代历史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唐代历史学家通常会通过对不同 时代、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来揭示历史的异同、发展规律和趋势。 2. 唐代史研究的范式建构 唐代史研究的范式建构,主要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经济等领域。其 中政治历史是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在唐代历史研究中,政治历史主要研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如皇帝治理、朝廷制度、官制变化、政治思想、文献考证等。 唐代历史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军事历史。唐代时期的战争非常频繁,对唐 代的发展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唐代的军事历史研究非常重要,主要包括战争背景、战争总体和战争战略等,目的是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唐代的军事力量、战争策略和战争间的影响。 在文化史领域,唐代的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唐诗、唐画等,成就高居古代文化之冠。唐代历史学家研究文化历史,主要是通过文献分析等手段,了解唐代文化的底蕴和成就。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重要的是对唐代文化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从而探究唐代文化的形成和演变。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 1. 引言 1.1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分析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范式,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 范式、西方史学范式以及当代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新范式等。这些不 同的范式对于研究者的思维方式、研究取向和研究成果均有深远影响。马克思主义范式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对社会阶级、生产关系等因素的分析,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矛盾性。 西方史学范式则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方法,使研究者 能够站在全球视野下审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不同范式的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 近代史研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也能够为未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 发展提供新的启示和方向。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复杂背景下,新的范式 将不断涌现,对于推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创新和发展至关重要。 2. 正文 2.1 范式的概念及意义 范式是指在特定领域内被广泛认可的理论模式或方法论框架。在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范式的概念和意义十分重要。范式提供了研究者 们对于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认知和解释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建立范式,研究者可以对复杂的历史材料进行分类和整合,形成系统性的历

史理论,从而揭示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内在关系。范式具有指导研究方 向和研究方法的作用。在选择和应用范式的过程中,研究者会受到范 式所包含的理论观念和方法论倾向的影响,从而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范式还具有启发研究者思考和探索新的历史认识的作用。通过对不同 范式之间的比较和对话,研究者可以超越已有的研究框架,开创性地 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推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范式在中国近代 史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促进历史学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2.2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存在的不同范式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存在的不同范式主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范式、 国家建构范式、社会运动范式和文化史范式等。这些不同的范式在研 究中国近代史时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范式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重要范式之一。这种范 式强调历史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重视阶级斗争 和生产关系的变迁。历史唯物主义范式在解释中国近代史上起到了重 要的作用,帮助人们理解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国家建构范式关注的是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这种范式强调政 治体制、国家权力机构以及国家意识形态的演变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国家建构范式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中政治变革和国家现代化进程具有 重要意义。

试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范式演变

试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范式演变——以《大公报》研究为例 李彬杨芳 [摘要] 本文通过对《大公报》研究的梳理与分析,提炼出中国新闻史研究中的三种“范式”,即革命范式、现代化范式和民族-国家范式,并探讨了三种范式的缘起背景、发展过程和总体取向。 [关键词]革命范式现代化范式民族-国家范式新闻史研究 《大公报》作为“中国新闻史上寿命最长、影响最大、声誉最隆的一家报纸”(方汉奇语),不仅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中国现代史”(季羡林语),也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重中之重。半个多世纪以来,有关《大公报》的研究可谓层出不穷,争议纷纷。以20 世纪20年代以来的代表性评价举例,就可以看出明显的差异与变化: 20年代,“天津有三宝:永利、南开、《大公报》”。 [1]《大公报》销数最高到5万份,这在当时北方各报中是少有的,北方一般报纸销数不过几千,上万的就不多。[2] 40年代,重庆《新华日报》对“小骂大帮忙”做了如下解释:“在若干次要的问题上批评当局,因而建筑了自己的地位的《大公报》,在一切首要的问题上却不能不拥护当局,这正是《大公报》的立场。”[3] 1948年南京《中央日报》称王芸生是“新华社广播的应声虫”。[4] 50年代,《大公报》“是一张反动的报纸”,“用‘小骂大帮忙’的手法来掩饰它为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服务的实质。” [5] 80年代,“用‘亦捧亦骂’来描述《大公报》与行政当局的关系,比‘小骂大帮忙’一语更为准确”。[6] 90年代,《为“小骂大帮忙”辩》一文指出:“对《大公报》这样一份民间报纸,不能以它到底和某个党派在言论上产生了怎样的吻合与不吻合而定其优劣、是非与功过。”[7] 另一种观点认为“《大公报》对蒋介石‘小骂大帮忙’,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尤其是在国共两党斗争的问题上竭力为蒋介石及其反动政权鼓吹”。[8] 21世纪初,“历史证明《大公报》是一张爱国主义的报纸”,它“坚持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方向,与时代共进”。[9] 《大公报》引起的当事人及后来者的众多评说,说明该报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而众说纷纭的背后,不仅是一幅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全景图,而且是一纸百年中国社会思潮的演进表。那么,贯穿这些演变的线索究竟是什么呢?或者说,其中有哪些基本的研究范式?按照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的说法,所谓“范式”(paradigm),就是那些为各种模式和理论,包括对立的模式和理论所共同承认的、不言自明的信念,它们往往构成不同理论,模式间发生争议时的共同前提和出发点。[10] 通过对《大公报》研究轨迹及其变迁的分析,可以看出体现于其中的三种主导性范式,一是“革命”范式,二是“现代化”范式,三是“民族-国家”(nation-state)范式。 革命范式——通行的新闻史叙事 革命范式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为主要视角,来建构自己的理论框架。按照这一理论框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乃是构成近代社会历史的两大基本矛盾。因此,争取民族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争取社会进步以反对封建主义,乃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并以此作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和参照系。[11] 在革命范式基本定型的50年代,范文澜就指出:“历史的骨干是阶级斗争,现代革命史就是现代史的骨干,近代革命史就是近代史的骨干,近代史现代史阶段的划分基本上与革命史是一致的(单纯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可以按照自身的发展过程划分阶段)。”[12] 胡绳也认为:“把人民的革命斗争看作是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就能比较容易看清楚中国近代史各种政治力量和社会现象。” [13] 革命范式是由“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两大基本矛盾决定,具体体现为毛泽东对中国近代史研究提出的“两个过程论”。这样一来,由“革命”这个基本概念,在“两个过程的基本框架”中,近代史研究的基本模式就成为“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暴力革命;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14] 。 作为历史学的一支,中国新闻史的研究也经历过革命范式主导时期。并且由于《大公报》民间报纸的定位,这一范式表现得尤为突出,主要运用为以是否“革命”来划分《大公报》的各个发展阶段,作为评价《大公报》的标准等等。 如周雨所著《大公报史》把该报的言论定性为“文人论政”,而不同阶段的言论思想则概括为“与国民党蒋介石的关系”、“几篇指责国民党当局的言论”、“由亲苏而厌苏,由亲美而反美扶日”、“香港版首先转变立场”等等。再如对新记《大公报》的三位创始人的评价:吴鼎昌“是个典型的官僚资产阶级官僚政客” [15],胡政之“是一个相当典型的大资产阶级文化商人政客”[16] ,张季鸾是“典型的带封建性的资产阶级旧式才子文人”[17] 。虽然日后有所“翻案”,但是仍然没有跳出“革命”范式的框架。夏

中国近代史研究

“中国近代史研究”资料合集 目录 一、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与方法再检讨 二、从中国近代史研究看史料学的地位 三、百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回顾 四、蒋廷黻史学研究兼论20世纪30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两种 范式 五、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六、梁启超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与方法再检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学术研究的深入,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与方法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发展。本文将从研究范式和方法两个角度进行再检讨,以期深入探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早期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研究者主要受革命史观的影响,将历史发展视为一场阶级斗争,以推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为目标的革命斗争。这种范式的影响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直到历史研究逐渐走向多元化和深入化,才开始逐渐打破这种单一的研究范式。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全球化和文化多元主义的不断发展,中国近 代史研究范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研究者开始从全球化、文化交流、社会结构、民众生活等多个角度来审视这段历史,使得中国近代史研究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 在研究方法上,早期中国近代史研究主要采用的是以阶级斗争为主线的分析方法,这种单一的方法难以全面揭示历史的真相。因此,随着多种研究范式的出现,研究方法也开始向多元化发展。 近年来,新的研究方法不断涌现,如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心理学等研究方法被逐渐引入到中国近代史研究中。这些新的研究方法不仅拓宽了研究者的视野,也使得对于这段历史的解读更加深入和细致。未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不同领域的学者将更加深入地合作,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这段历史。研究者将更加注重对于细节的把握,从微观的角度来审视这段历史,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将更加注重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来挖掘更多的历史信息。 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和方法的变化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学术研究的 深入而不断发展的。未来,我们期待着更多的研究者能够在这方面做

中国近现代史的学术范式

中国近现代史的学术范式 晨阳斋主人 学习、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我们首先所要面对的一个理论问题就是“范式”。我们的教材是按照“革命史”范式来编写的;我们读的一些史学专著则是按照“现代化”理论范式来写的,还有“冲击——回应”范式、“文化帝国主义”范式、“社会史”范式等等。那么,什么是“范式”呢? “范式”(paradigm)的概念和理论,首先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Kunn) 最早提出,并在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一书中系统阐述的。范式,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通俗地讲,范式就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库恩指出:“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我采用这个术语是想说明,在科学实际活动中某些被公认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设备统统在内的范例——为某种科学研究传统的出现提供了模型。”在库恩看来,范式是一种对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承诺,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这些东西在心理上形成科学家的共同信念。 所以,“范式”原本是一个产生于自然科学领域的名词。后来学者们就将这个名词引入到人文社会科学、引入到史学领域、引入到中国近现代史学术研究领域。现在人文社科领域所讲的“范式”,是指“某一科学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基本认同并在研究中加以遵循的学术基础和原则体系,它通常包括一门学科中被公认的某种理论、方法,共同的对事物的看法和共同的世界观”。换言之,“范式”就是解释、说明研究对象的一种话语、理论、方法。在这个意义上,针对某一学科、某种学术问题建构起一种“范式”,就等于提供和部分掌握了某一学科、某一问题的话语权、解释权。而当这种范式得到普遍认同时,这种话语权、解释权就形成话语霸权。 学术范式的核心,无疑即是学术话语。而学术话语,说到底就是学术研究的提问和论说方式。它集中体现为研究者所使用的一整套相互关联的范畴系统。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经常使用的中国近现代史的学术范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革命史范式” 所谓“革命史范式”,就是以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作为观察、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根本出发点和最后落脚点,并以此作为评判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先进与落后”、“进步与反动”、“革命与反革命”、“爱国与卖国”的根本依据和最高标准的一种学术话语体系。 “革命史范式”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抗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与发展,便能把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