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前后血小板的变化及处理(一)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前后血小板的变化及处理(一)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前后血小板的变化及处理(一)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前后血小板的变化及处理(一)

作者:劳景茂,梁冲,何文海,黄莹莹

【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血小板(PLT)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统计分析153例肝硬化伴脾大脾亢患者脾切除术前后(肝硬化组)PLT计数和肝功能,观察PLT 变化趋势,比较脾切除术前后PLT变化和肝功能变化的关系,同时与脾外伤组对比。结果肝硬化组术后多数PLT升高,部分不升高,甚至降低,并与肝功能相关。肝硬化组较外伤组手术前后PLT变化不明显。结论肝硬化PLT减少数量的原因除与脾肿大等有关外,还可能与肝脏功能变化有关。

【关键词】肝硬化;高血压,门静脉;脾切除术;血小板计数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往往伴有“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表现为血细胞三系中至少一系异常或明显降低,多数患者以血小板(PLT)明显降低为主要表现。以往认为门静脉高压致脾功亢进可能是肝硬化患者PLT减少的主要原因,通过手术(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或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降门静脉压力后,脾功能亢进多可消除,PLT数量多恢复正常。但近年临床实际研究表明〔1〕某些患者后两条不能满足,有些患者脾切除后血细胞,尤其是PLT并未回升,甚至降低。笔者通过检测153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前后PLT数和肝功能各项指标(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有无腹水及肝性脑病等),并以脾外伤组比较。旨在探讨肝硬化脾切除术前后PLT数量变化的原因,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依据。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我科2000年1月~2007年5月间收治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153例(肝硬化组),其中男91例,女62例,年龄22~78岁,平均38.2岁,均伴脾肿大、“脾功能亢进”,手术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其中因上消化道出血急诊手术31例,余为择期手术。肝功能分级方法采用Child-Pugh分级方法。术前ChildA级84例,ChildB级57例,ChildC级12例。以外伤性脾破裂脾切除83例为对照组。

1.2方法血常规采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coulter750)。肝功能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beckman20)。分别测得术前和术后第3、7、15天的PLT及肝功能各项指标。

1.3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以±s来表示,采用t检验。

2结果

2.1肝硬化组术前肝功能分级及术后相应PLT变化术前随着肝功能分级的增加,术后PLT不升和降低的比例增加。在术前ChildA-B-C分级中,分别有1

3.09%、28.07%和50.0%的患者没有回升甚至降低,表明随着术前肝功能储备功能下降,术后PLT数量恢复不良,见图1。图1术前肝功能分级及术后PLT变化(略)

2.2肝硬化组术后PLT变化情况及相应术后肝功能分级见图2。

图2术后肝功能分级及PLT数量变化(略)

注:术后PLT降低患者中有4例死亡

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随着肝功能分级的增加,其术后PLT不升甚至降低的比例增加。ChildA-B -C中,术后PLT不升和降低的比例分别为7.14%、49.12%和91.6%。肝功能分级与PLT数量呈高度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65。提示脾切除术并不能完全或不能纠正PLT降低,可能存在其他原因导致PLT不能恢复正常。

2.3肝硬化组与脾外伤组手术前后PLT变化趋势见图3。

图3肝硬化组与外伤组手术前后PLT变化趋势曲线(略)

脾外伤组较肝硬化组手术前后PLT变化明显,提示肝硬化组较外伤组术后PLT数量总体恢复不良。

2.4肝功恶化组与肝功好转组手术前后PLT变化情况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手术前后PLT变化情况(略)

肝功能恶化组:肝功能由ChildA、B分别降至B、C肝功能好转组:肝功能由ChildB、C升至A、B。肝功恶化组手术前后PLT变化不显著(P>0.05),肝功好转组术后PLT较术前血小板升高明显,手术前后PLT变化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提示随着肝功能的变化,PLT可能发生相应的变化。

脾切除手术记录

【脾切除术手术步骤简介】 1.体位:平卧位,左腰部垫高。 2.切口:脾脏肿大不显著时,常采用左上腹正中旁切口或经腹直肌切口,操作方便,并可向上延长,充分显露常有粘连的脾上极。当脾较大或估计粘连较重时,可采用左上腹L形切口或在上述切口的基础上补充作横切口,以更好的显露脾脏。亦有的作左肋下斜切口或上腹横切口。 3.检查:择期手术进入腹腔后,需检查的项目有:①肝:大部分脾切除是用以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故应常规检查肝。如肝已萎缩,属晚期病变,就应尽量减少手术操作,减轻病人的负担。必要时切取肝活组织,作病理切片检查。②脾:主要了解脾脏的大小和周围(尤其是与膈肌)粘连的情况,有助于防止分离粘连时出血。此外尚需了解副脾的位置和数目。③腹部其他情况:如腹水的多少,胆道及胰腺有无病变等。④测定门静脉压力。 4.结扎脾动脉:对于脾脏较大者,应结扎脾动脉,使脾缩小,便于操作,减少血液的丢失,使脾内大量的血液流入循环血内,成为最好的自体输血。操作时,先切开胃结肠韧带和胃脾韧带,一一结扎韧带中的血管,进入小网膜腔,显露出胰体、尾部。在胰上缘触到搏动的脾动脉,并在胰体、尾交界处选一脾动脉隆起部分,切开后腹膜,用直角钳仔细分离出脾动脉,并绕以粗丝线结扎。结扎脾动脉时须扎两道(两道相距0.5cm左右),结扎不要过紧,以能闭合管腔为度,以免撕裂动脉壁;但也不能太松,以免起不到阻断血流的作用。此外,还要注意尽量避免损伤其下方平行的脾静脉。 5.分离脾脏:当脾动脉血流阻断后,将脾稍加按摩即可迅速缩小50%以上,一般不必再注射肾上腺素等药物。先将脾向上推开,结扎、剪断附着在脾下极的脾结肠韧带。再将脾拉向内侧,剪开、结扎脾肾韧带。此时脾已大部分离,即可用右手伸入脾上极的后方,抓住脾脏向下内方柔缓牵拉旋转,将其轻轻托出;另一只手可协助托绌上极。脾膈韧带处的膜状粘连可被钝性分离,如粘连带较粗时,应用止血钳钳夹、切断并结扎,即可将脾托出。在处理胃脾韧带上部和脾膈韧带时,最好在直视下进行,否则常易损伤胃大弯部组织或撕破胃短血管,招致出血。 6.切除脾脏:将脾托出切口外面,即刻向脾窝内堵塞大纱布垫,既利止血,又可防止脾又重新滑回腹腔。然后清理脾蒂周围的结缔组织,将脾门动、静脉分别结扎切断(近端血管需结扎加缝扎)。如脾较大,脾蒂较厚,则应在脾门处用3把大止血钳平行钳夹脾蒂,在远端两把钳间切断,在余下两把止血钳近端用粗丝线结扎,然后再在两把钳间缝扎一道,如血管较粗,则可将脾动、静脉分别结扎处理。在处理脾蒂时,应注意避免损伤胰尾。将切除的脾放置在无菌漏斗上,任脾内血液自然流入含有抗凝保养液的贮血瓶中,备自体输血用。 7.止血、检查:脾切除后(特别是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后),腹膜后和脾膈韧带、脾肾韧带处,常有撕裂的曲张静脉渗血,造成术后膈下积血、继发感染和膈下脓肿,故术中出血点要一一结扎止血。特别是在膈面和左肾上极后腹膜处,要用左手将胃向右侧推开,再用长持针器夹针间断缝合出血点。此外,还需将胰尾部创面缝合,并用后腹膜缝合覆盖。然后将大网膜放在左肾区和脾窝内,以建立侧支循环,还有利于结肠脾曲的复位。有门静脉高压症的病人,在脾切除之后,需再测一次门静脉压力,和术前对比,以估计疗效。 8.引流、缝合:由于病人肝功能较差,凝血功能不佳,即使术中止血彻底,术后仍有可能发生创面渗血,甚至术后发热和膈下感染,应在脾窝处和胰尾处常规放置引流物。

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异常及血栓性疾病发生情况分析

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异常及血栓性疾病发生情况分析 发表时间:2011-06-13T14:31:43.9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2期供稿作者:王武1 闫建华2 [导读] 脾脏可贮藏血小板循环总量的1/3,并于需要时将其释入血循环内,血小板经正常生存期后亦在脾脏内被清除。 王武1 闫建华2 (1内蒙古赤峰宝山医院普外科内蒙古赤峰 024076;2内蒙古赤峰宝山医院内一科内蒙古赤峰 024076)【中图分类号】R65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2-0202-01 【摘要】我院自2006.7-2010.6收治各种原因脾切除病人59例,其中病理性脾切除11例,外伤性脾破裂脾切除48例,术后血小板均有不同程度升高。术后发生血栓性疾病7例,多发生在门静脉系统,可能与脾切除术后脾静脉断端血栓有关,断流术后血栓发病率较高,应与门静脉属支损伤有关。 【关键词】脾切除术血小板断流术血栓性疾病 1 临床资料 通过我院2006.7-2010.6共收治各种原因脾切除病人59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18例,男女比2.28∶1,年龄8-68岁,平均年龄39.9岁。外伤性脾破裂脾切除48例,病理性脾切除11例,其中脾囊肿1例,脾动脉瘤1例,纯红再障1例,其余为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功亢进。术前血小板正常49例,血小板降低9例,血小板升高1例(术后血小板异常增高,并发门静脉血栓,最后确诊为白血病),最低34×109/L,最高425×109/L。术后血小板均有不同程度增高,最高3200×109/L。 脾切除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5例,肠系膜静脉血栓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肠系膜静脉血栓者经手术证实,门静脉血栓及下肢静脉血栓经彩超检查证实。其中单纯脾切除术后发生血栓4例,3例为外伤性脾破裂(其中1例最终确诊为慢性白血病,另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为血液病导致脾功能亢进;其余3例为门奇静脉断流术后发生血栓,2例为门静脉血栓,1例为肠系膜静脉血栓。脾切除术后血栓总发病率为11.86%。断流术后血栓发病率为50%。 脾切除术后血栓发生情况表 2 讨论 脾脏可贮藏血小板循环总量的1/3,并于需要时将其释入血循环内,血小板经正常生存期后亦在脾脏内被清除。脾切除术后,周围血液中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在几小时内即可迅速上升,扁平红细胞明显增多,这个现象有认为是由于脾脏有控制血细胞自骨髓释放入血液循环的功能[1]。通常脾切除后2~3天即可见有血小板增高,并常在第7-14天内达到最高峰;以后又逐渐下降,约在术后1~2月内恢复正常[2]。 脾切除术后可发生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有报道这一并发症发病率在5%-10%之间,脾切除后主要是由于红细胞的形态、性状发生改变,血小板数量增加等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是术后血栓与栓塞发生的基础[2]。血管栓塞可发生在任一血管,但常见的是门静脉栓塞,大多自脾静脉残端开始,门静脉系统手术后也可有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和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发生[3]。本组病例中断流术后血小板升高并不明显,但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脾切除术组,且同样是肝硬化门脉高压,2例单纯脾切除者未发生血栓,血栓均发生在断流术后,而且断流术后血栓均发生在门静脉系统,应该与门奇断流术中门静脉属支损伤有关。因此,对于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功亢进的患者,如果无上消化道出血病史,手术尽量行单纯脾切除,以防血栓性疾病发生。 一般认为血小板计数超过700×109/L,需要进行抗凝治疗。我们的经验是血小板超过500×109/L给予阿司匹林50-100mg每日1次口服或同时口服潘生丁100mg每日3次,并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每日1次静点,防止血小板集聚,一般3-4周血小板降低。个别血小板继续升高者,加用丹参或脉络宁静滴,多可使血小板降低。 我院5例血小板升高超过1000×109/L者1例出现门静脉血栓,血小板最高达3200×109/L。给予抗凝及防止血小板集聚治疗血小板未降,给予羟基脲口服血小板降至正常,停药后复发,给予羟基脲维持治疗。最后确诊为白血病。 对于发生血栓性疾病患者,我们给予抗凝活血疗法,给予5%葡萄糖250ml加脉络宁20ml每日1次静脉滴注,同时给予肝素钠5000u皮下注射每日2次,口服华法林,维持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在正常值的1.0-1.5倍之间,可以有效预防血栓性疾病的进展,同时又不致引发出血性疾病。对于肠系膜静脉血栓行肠切除治疗者,因其发病急骤我们给予溶栓治疗,给予0.9%盐水250ml加尿激酶20万单位每日1次静脉滴注,同时给予杜冷丁止痛及对症治疗,恢复良好,也未发生出血性疾病。 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法祖主编.黄家驷外科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441. [2]张启瑜主编.钱礼腹部外科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53. [3]裘华德.腹部外科再次手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2-93.

门静脉高压性脾脏切除的是是非非

门静脉高压性脾脏切除的是是非非 作者:王宇, WANG Yu 作者单位:100050,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通外科 刊名: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HEPATOBILIARY SURGERY 年,卷(期):2006,12(9) 被引用次数:4次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张忠涛.王宇胰腺损伤[期刊论文]-腹部外科2002,15(2) 2.周孝思.张同琳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的胆总管结石是EST的适应证还是禁忌证?[期刊论文]-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7,7(2) 3.王宇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期刊论文]-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9) 4.韩威.李建设.张忠涛.王宇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治疗[期刊论文]-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6,28(4) 5.朱立元.尹耀新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期刊论文]-肝胆外科杂志2001,9(3) 6.姜洪池.陆朝阳巨脾切除的有关技术问题[会议论文]-2005 7.LIU Jun.GONG Hao.ZHANG Zhong-tao.WANG Yu Effect of angiotensin Ⅱ and angiotensin Ⅱ type 1 receptor antagonist on the proliferation,contraction and collagen synthesis in rat hepatic stellate cells[期刊论文]-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08,121(2) 8.王宇.贾继东.WANG Yu.JIA Ji-dong肝肾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和治疗进展[期刊论文]-肝脏2006,11(1) 9.张忠涛.王宇门体分流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期刊论文]-中国医刊2004,39(2) 10.张忠涛门体分流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历史与现状[期刊论文]-临床外科杂志2004,12(7) 引证文献(4条) 1.阿依甫汗·阿汗.张日新.张金辉.赵晋明.曹峻.邰沁文.季学文.温浩脾大部切除术与脾完全切除术比较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系统评价[期刊论文]-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9(6) 2.潘平生.祝强华.陈丽萍.曹宏勇.彭丽娟PSE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伴脾功能亢的临床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医学创新 2009(32) 3.沈贵生.朱家胜.朱国民.史有龙.汪天平保脾手术对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9(6) 4.朱俊军.杨业发.张遂亮.潘春华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致血小板减少的疗效观察[期刊论文]-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8(1)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6a5562157.html,/Periodical_zhgdwk200609002.aspx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机制及治疗新进展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机制及治疗新进展 门静脉血栓(PVT)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可影响肝脏血流,导致肝功能损害,甚至肝衰竭,亦可造成消化道出血、缺血性肠坏死等严重后果。故全面了解掌握门静脉高压症术后血栓形成的机制、影响因素及治疗原则极其重要。 标签: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门静脉血栓 门静脉血栓(portal venous thrombosis,PVT)是指发生于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或脾静脉的血栓,是脾切除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尤其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尽管脾切除术后PVT的前期临床表现往往并不严重,并且缺乏特异性,但后期仍可能导致缺血性肠坏死、消化道出血、肝衰竭等严重后果。国内外研究报道称,脾切除术后PVT发生率为0.6%~15.8%[1],而目前术后PVT的形成机制、相关危险因素尚不明确,本文就脾切除术后PVT的形成机制及治疗新进展综述如下。 1PVT形成机制 1.1血小板因素生理状态下全身30%血小板”扣押”于脾脏,而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时有50%~90%血小板”扣押”于脾脏[2],并且血小板破坏增加,生成受阻。脾脏切除后,失去了脾脏生成血小板抑制因子,进而抑制血小板生成的作用,致使血小板数量大量增加。不少学者认为门静脉高压脾切除术后PVT形成与血小板数量有密切关系[3],而一些研究称与术前、术后血小板变化率有关,而与术前及术后血小板绝对值无明显相关性[4-5]。此外,也可能与血小板功能改变有关,血小板表明蛋白CD62P能反映血小板活化程度及功能状态,研究报道表明门静脉高压断流术后CD62P明显增高,与术后PVT密切相关[6]。 1.2门静脉血液改变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术前肝静脉回流受阻,内脏发生淤血,最终导致门静脉血流减慢、淤滞甚至逆流。门静脉中前列环素(PGI2)、胰高血糖素等含量增加,使内脏血流量增加,门静脉压力更加升高[7]。持续的门脉系统高压会损伤血管内壁,并呈”动脉粥样硬化样”改变,致使部分内皮细胞脱离,胶原暴露,加之血流缓慢,易在血管壁上形成血栓[8]。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时,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的指标,如D-二聚体、内毒素、黏附物质P-selectin 等含量均明显增高[9],而与抗凝有关的指标,如组织因子旁路抑制物(TFPI)的含量明显降低。提示门静脉内血液呈高度前凝血状态,为PVT创造另一个有利条件。 1.3肝功能不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体内凝血机制与抗凝机制平衡被打破,抗凝系统中依赖维生素K的 C 蛋白及S蛋白异常与肝硬变患者形成门静脉系統血栓有关,肝硬化患者此类分子的合成能力下降,血液呈高凝状态,C蛋白正常功能分析值低于70%,S蛋白低于60%即发生血栓并发症。肝硬化患者中抗凝血酶III (AT-III)呈不同程度下降[10],当其活动度低于60%时,即有利于血栓

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循证护理

循证护理即以有价值、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依据,提出问 题,寻找实证,用实证对患者实施最佳的护理[1]。2010年1~6月, 本院肝胆外科对28例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患者采用循证护 理,术后并发症减少,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28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38~71 岁,平均55岁。均经临床确诊[2],并行脾切除手术。手术方式采取 术者在全麻下行脾切除贲周血管离断术。2 循证护理2.1提出问题对28例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提出需要循证护理问题为腹腔出血、顽固性腹水、血小板增高、膈下感染、消化道出血、肝性昏迷等。2.2循证方法应用计算机网络检索有关文献,查阅相关资料,寻找证据,对资料的可靠性、实用性进行分析、评价,并将所获得的证据和护理专业技能、临床经验与患者的需求相结合,制订、实 施护理方案。2.3 选出证据,指导护理实践2.3.1腹腔出血开腹脾切除贲周血管离断术后腹腔出血率为20%。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术后的患者,因腹膜后侧支循环丰富,再加上肝功能不良、凝血机能障碍、脾功能亢进患者往往合并 血小板减少,故易发生术后出血。护理措施:(1)严密观察生命体 征的变化,每隔1h 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1次,并记录24h 出入量;(2)妥善固定腹腔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应注意引流液的 颜色、性质和量的变化。若引流液呈鲜红色,2h 内引流量大于100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循证护理 付玲(长寿区人民医院,重庆长寿401220) 【关键词】手术后并发症;门静脉高压;脾切除术;循证护理 文章编号:1009-5519(2012)05-0769-02中图法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 B

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变化

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变化 脾切除术后常导致血小板升高,血液粘稠度增加,严重者可致血栓形成。血栓的发生率约为5%一10%,血栓大多起源于脾静脉残余部,如血栓一旦发生于某些部位的血管,如视网膜血管,肠系膜静脉,门静脉等可造成严重后果. 脾脏内储存的血小板,占全身血液中血小板的1/3,正常人输入血小板后有30%储存于脾脏中备用,血小板可粘附在网状纤维上,重复进入血循环。脾脏肿大后储血量增大,红细胞和血小板通过脾索的速度减慢致使红细胞和血小板接触脾巨嗜细胞的时间延长,加上淤血使红细胞和血小板形态改变,则更易被脾脏清除。同时脾脏可分泌抑制血小板从骨髓释放的因子。脾切除术后循环血中血小板可增加2—6倍,但由于脾血池消失最多只能使血小板增加50%左右,所以,血小板增加可能有其他导致血小板增多的因素存在。如脾切除后有某些体液因子参与促进血小板生成过程。 脾切除术后2天一3天即可见有血小板增高,并常在7天一14天内达到最高峰,以后又逐渐下降,约在术后1月~2月内恢复正常。在术后第7天。14天高峰期内,血小板通常40万一50万,有时能增至60万一70万,甚至可达100万以上,更有甚者可达200万【3J。这种情况易形成静脉血栓。 凝血功能亢进、血流停滞、静脉壁损伤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三要素。脾切除术后要严密观察血小板变化,及时抗凝预防血栓形成。外伤脾破裂脾切除术后血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增高,因此应以血液稀释为主;肝硬化脾亢行脾切除术后红细胞聚集性增强,变形性下降,以改善肝功能为基本措施,目前预防血栓形成及行祛凝治疗途径有两种争论。 推荐方案:(1)脾切除术后不用止血药,3天后常规抗凝;(2)脾切除术后要纠正贫血,及时输血,以免刺激血小板增生。(3)血小板计数超过60万宜应用肝素抗凝治疗,可静脉给药,维护一周。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前后血小板的变化及处理(一)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前后血小板的变化及处理(一) 作者:劳景茂,梁冲,何文海,黄莹莹 【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血小板(PLT)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统计分析153例肝硬化伴脾大脾亢患者脾切除术前后(肝硬化组)PLT计数和肝功能,观察PLT 变化趋势,比较脾切除术前后PLT变化和肝功能变化的关系,同时与脾外伤组对比。结果肝硬化组术后多数PLT升高,部分不升高,甚至降低,并与肝功能相关。肝硬化组较外伤组手术前后PLT变化不明显。结论肝硬化PLT减少数量的原因除与脾肿大等有关外,还可能与肝脏功能变化有关。 【关键词】肝硬化;高血压,门静脉;脾切除术;血小板计数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往往伴有“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表现为血细胞三系中至少一系异常或明显降低,多数患者以血小板(PLT)明显降低为主要表现。以往认为门静脉高压致脾功亢进可能是肝硬化患者PLT减少的主要原因,通过手术(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或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降门静脉压力后,脾功能亢进多可消除,PLT数量多恢复正常。但近年临床实际研究表明〔1〕某些患者后两条不能满足,有些患者脾切除后血细胞,尤其是PLT并未回升,甚至降低。笔者通过检测153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前后PLT数和肝功能各项指标(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有无腹水及肝性脑病等),并以脾外伤组比较。旨在探讨肝硬化脾切除术前后PLT数量变化的原因,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依据。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我科2000年1月~2007年5月间收治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153例(肝硬化组),其中男91例,女62例,年龄22~78岁,平均38.2岁,均伴脾肿大、“脾功能亢进”,手术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其中因上消化道出血急诊手术31例,余为择期手术。肝功能分级方法采用Child-Pugh分级方法。术前ChildA级84例,ChildB级57例,ChildC级12例。以外伤性脾破裂脾切除83例为对照组。 1.2方法血常规采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coulter750)。肝功能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beckman20)。分别测得术前和术后第3、7、15天的PLT及肝功能各项指标。 1.3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以±s来表示,采用t检验。 2结果 2.1肝硬化组术前肝功能分级及术后相应PLT变化术前随着肝功能分级的增加,术后PLT不升和降低的比例增加。在术前ChildA-B-C分级中,分别有1 3.09%、28.07%和50.0%的患者没有回升甚至降低,表明随着术前肝功能储备功能下降,术后PLT数量恢复不良,见图1。图1术前肝功能分级及术后PLT变化(略) 2.2肝硬化组术后PLT变化情况及相应术后肝功能分级见图2。 图2术后肝功能分级及PLT数量变化(略) 注:术后PLT降低患者中有4例死亡 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随着肝功能分级的增加,其术后PLT不升甚至降低的比例增加。ChildA-B -C中,术后PLT不升和降低的比例分别为7.14%、49.12%和91.6%。肝功能分级与PLT数量呈高度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65。提示脾切除术并不能完全或不能纠正PLT降低,可能存在其他原因导致PLT不能恢复正常。 2.3肝硬化组与脾外伤组手术前后PLT变化趋势见图3。 图3肝硬化组与外伤组手术前后PLT变化趋势曲线(略) 脾外伤组较肝硬化组手术前后PLT变化明显,提示肝硬化组较外伤组术后PLT数量总体恢复不良。 2.4肝功恶化组与肝功好转组手术前后PLT变化情况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手术前后PLT变化情况(略)

门脉高压脾切除术后持续发热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门脉高压脾切除术后持续发热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easons of persistent fever after splenectomy for portal hypertension,and on this base,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 nursing plan. Methods 130 cases of patients underwent splenectomy for portal hypertens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2007 to December,2012 were selected. Of whom,there were 29 cases of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persistent fever,the reasons caused postoperative persistent fever were counted and reasonable nursing plan was founded. Results Of the 29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persistent fever,the fever of 6 patients was caused by unexplained reasons,the fever of the rest patients caused by complications,postoperative persistent fever was not directly related with live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and surgical methods(P0.05).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underwent portal hypertension splenectomy,taking reasonable measures to prevent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s an effective means for reducing postoperative persistent fever,which is worthy of our attention. [Key words] Splenectomy;Portal hypertension;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Persistent fever 门静脉高压症常见于中年男性,主要由肝硬化引起,病情发展很慢,但极度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临床表现之一,就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将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脾切除术作为有效的预防措施,临床效果明显,然而其手术困难,术后并发症严重,是我们不得不重视的问题。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分析门脉高压脾切除术后,患者持续发热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探讨有效的护理方案,分析2021年12月—2021年12月间于该院进行门脉高压脾切除术的患者130例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外伤性脾破裂脾切除术后患者血小板变化的临床意义

外伤性脾破裂脾切除术后患者血小板变化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行脾切除术患者血小板变化的意义。方法选取收治的外伤性脾破裂行全脾切除术30例患者临床资料,采用统计学软件分析术前及术后1d、3d、7d、14d、1月的血小板(plt)的变化。结果患者术后1d血小板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在术后3d血小板较术前有升高趋势,在术后7d—14d左右达到高峰值,与术前比较,p均0.05).compared with preoperative,the plt of postoperative 3d tending to increase,and around postoperative 7d—14d,the values of plt was achieved https://www.360docs.net/doc/6a5562157.html,pared with the preoperative,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all p0.05,术后3d、7d、14dplt计数明显高于术前,p400*109/l,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片,每日1—2次,必要时给予肝素抗凝治疗,至于血小板计数超过多少采用肝素抗凝治疗,目前无统一标准,多数主张血小板计数超过1000*109/l,则采用肝素抗凝治疗。脾切除术后应严密观察血小板计数的变化,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升高的严重并发症即血栓栓塞性疾病,易致死和致残。 总之,脾切除术后应注意检测患者血小板变化情况,广大外科医生尤其是基层医院医生要重视外伤性脾破裂脾切除术后血小板 变化。本课题组将进一步通过扩大病例数,加强随访,同时深入研究血小板活化程度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脾切除术手术步骤

脾切除术 1麻醉: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麻。 2体位:仰卧位。可于腰部加一海绵垫,使身体保持略后伸的体位。3切口: 3.1左侧经腹直肌切口:适用于脾稍大,无粘连者。如果需探查其他器官或显露不良时,可附加横切口;发现膈面粘连时,可附加上端斜切口,组成胸腹联合切口。 3.2左侧肋缘下切口:适用于大脾,而膈面粘连较少者。 4探查:为慢性疾病做脾切除,要针对术前诊断的病因进行探查,包括脾脏的大小、有无粘连、有无副脾,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及脾动、静脉情况等。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病例应注意肝的大小、硬化程度、有无新生物,门静脉系统侧支循环多少、有无栓塞形成,并测定门静脉压力。对先天性溶血性贫血病例,应探查胆囊及胆管,判断有无结石。 5结扎脾动脉:逐步钳夹、切断左介胃结肠韧带和大部脾胃韧带,以丝线逐一结扎止血,进入小网囊内。用拉钩向右上方牵开胃体,拉开左肋缘,用纱垫挡住横结肠,显露胰腺体尾部和脾门。在胰体尾上缘触及搏动的脾动脉,切开后腹膜及脾动脉稍,分离脾动脉约1cm,以直角血管钳从其下缘穿过,自背面引过4号丝线,结扎脾动脉。若未切开动脉稍,分离时须紧贴脾动脉背面,防止损伤其后方的脾静脉。此时结扎脾动脉是为了阻断进脾血流,既能使脾血自脾静脉流入回

收,又能使脾脏缩小变软,易于手术操作。如作双重结扎,则需游离脾动脉1.5~2.0cm,两结间相距3~5mm。 6游离脾脏 6.1处理脾结肠韧带:先将结肠脾曲压向内下方,将脾下极向外上方翻开,显露、切断、结扎脾结肠韧带。注意勿损伤脾面侧支血管和结肠及其系膜血管,部分脾结肠韧带可留待脾移出切口时处理。 6.2处理脾肾韧带:以右手自脾的外下方将用托起,翻向内前侧,以显露脾肾韧带,用电刀切开。如粘连较松,侧支循环少的,可用手指紧贴脾脏作钝性分离;如粘连较紧,侧支循环较多时,则沿脾的后外缘腹膜后进行分离,并钳夹、结扎或缝扎血管或出血点。 6.3处理脾膈韧带:向内、向下牵拉脾脏,显露脾融韧带。若显露困难,可先切断左肝三角韧带、冠状韧带,将左肝向右牵引,即可获得良好显露,再用电刀切开脾膈韧带。粘连不紧的可以钝性分离,粘连紧的应注意层次,钳夹剪断后缝扎止血,或用电刀切开,随后将脾向内上方托起,以热盐水纱垫填塞脾床止血。 6.4处理脾上极脾胃韧带:离断脾胃韧带下、中段后,牵拉胃显露切开胃膈韧带。胃膈韧带为胃的浆膜(脏层腹膜)与膈肌的壁层腹膜的连续部分,紧贴后腹膜,切开后便于处理脾上极,胃底上端的脾胃韧带。显露脾胃韧带上段,逐一钳夹、切断、结扎。有的门脉高压巨脾病例,上端脾胃韧带的胃短血管粗而短,难以钳夹和结扎,则可待脾游离、移出切口,牵出胃后再处理,以免大量失血或损伤胃壁。 当脾移出后,会显露脾下极未处理的部分脾结肠韧带,可进一步

脾切除术

脾切除术 脾切除术广泛应用于脾外伤、脾局部感染、良性的(如血管瘤)或恶性的(如淋巴肉瘤)肿瘤、囊肿、胃体部癌、肝内型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功能亢进等疾病。 [适应证] 1.脾外伤左上腹或左手肋部穿透性损伤及闭合性损伤引起的脾破裂或包膜下破裂,自发性脾破裂,以及手术中损伤等,均可引起致命的大出血,须立即行脾切除术止血,挽救生命。 2.游走脾(异位脾)由于脾蒂过长,脾可过度活动而成游走脾。甚至出现脾蒂扭转,造成脾坏死。无论脾蒂扭转与否,均应行脾切除术。 3.脾局部感染脾脓肿常发生在脓毒血症后,如脓肿局限在脾内,可行脾切除术,如脓肿周围炎症已波及脾脏四周,则仅能作引流术。局限性脾结核,也可行脾切除术。 4.肿瘤原发性肿瘤比较少见,但不论良性的(如血管瘤)或恶性的(如淋巴肉瘤)均应行脾切除术。转移性肿瘤较多见,大多数已广泛转移不适宜手术。 5.囊肿上皮性、内皮性和真性囊肿,非寄生虫性假性囊肿,寄生虫性囊肿(如脾包囊虫病),均易继发感染、出血、破裂,应予切除。 6.胃体部癌、胃底贲门癌、胰体部、尾部癌、结肠脾曲部癌行根治切除术时,无论有无脾的转移,为清除脾动脉周围或脾门部淋巴结,均应行脾切除术。特别是肿瘤与脾有粘连时,更应一并切除脾脏。 7.肝内型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功能亢进者,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如脾动脉瘤、脾动、静脉瘘及脾静脉血栓等引起充血性脾肿大者,均应行脾切除术。 8.其他脾功能亢进性疾病①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适于年轻病人,首次发作,经药物治疗半年不愈;慢性反复发作者;急性型,药物治疗后不能控制出血(儿童宜在1~2周内手术)和早期妊娠的病人(4~5个月内手术)。②先天性溶血性贫血,适于药物(激素)治疗后1个月内不见效者;长期用药发生严重副作用,无法继续用药者。术前应行放射性51铬肝脾区测定,表明脾为红细胞主要破坏场所者则手术;如肝为红细胞主要破坏场所时,则不宜手术。③原发性脾性中性白细胞减少症。④原发性全血球减少症。⑤再生障碍性贫血,适于药物治疗无效,骨髓检查存在代偿性增生者(周围血内网织红细胞检查多次为零者不宜手术)。⑥后天性溶血性贫血(选择性病例)。 [术前准备] 1.紧急手术当脾破裂时须紧急手术时,应在术前准备的同时防治失血性休克,使手术在最短的时间内施行。严重脾破裂的病人,由于大量内出血,多伴有失血性休克,需大量快速输血,必要时可行动脉加压输血,并充足备血。同时应注意其他脏器的多发性损伤,并给予处理。术前应作胃肠减压,以免胃膨胀,妨碍显露。还应给予足量的抗生素,以预防感染。

外伤性脾切除患者术后血小板变化的临床分析

外伤性脾切除患者术后血小板变化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3-04-24T13:52:18.54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7期供稿作者:刘林月1 余明主2 [导读] 创伤性脾破裂患者常伴有失血性休克,及时行脾切除术可挽救患者的生命,是临床创伤急诊外科的常规手术。 刘林月1 余明主2 (1都昌县三汊港中心卫生院江西都昌 332606) (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四医院江西南昌 330002)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行脾切除术后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及处理措施。方法:外伤性脾破裂132例,脾切除术前查血小板,术后每2日连续查血小板,持续2~6周,术后血小板上升至450~500×109/L者,使用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物,单独或联合应用直至血小板降至400×109/L以下停药。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均有异常的血小板计数升高,大多数在药物处理后2~6周降至400×109/L以下。无1例血栓形成或死亡。结论:外伤性脾切除患者均会出现不同程度血小板升高,血小板计数和血凝四项应作为常规监测指标,及时正确的抗凝治疗可避免继发血小板增多而引起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关键词】脾切除术血小板增多症血栓形成 【中图分类号】R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7-0092-02 创伤性脾破裂患者常伴有失血性休克,及时行脾切除术可挽救患者的生命,是临床创伤急诊外科的常规手术。脾脏有很多重要功能,如储血、造血、毁血等。脾切除后,机体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如IgM下降、IgA增加、吞噬细胞和T 淋巴细胞减少、衰老和畸形的红细胞增多、白细胞和血小板升高、以及循环血中血液流变学变化,如血液成分的流动性降低、黏滞性增加等,严重者可有静脉血栓形成[1]。血栓发生率为5%~10%,血栓大多起源于脾静脉残余部,如血栓一旦发生于某些部位的血管,如视网膜血管、肠系膜静脉、门静脉等,可造成严重后果[2]。九四医院2006~2012年共施行脾切除术132例,所有患者术后都出现血小板增高,出现时间最早术后2~3d,通常在术后1周左右升高明显,达547~1382×109/L,无1例静脉血栓形成,经抗凝药物及抗血小板药物等综合性治疗,血小板均逐渐下降至正常范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32例患者,男性90例,女性42例,年龄14~58岁,平均38岁。多数为复合伤(合并头颅、胸部外伤、骨盆骨折等),全组患者术前都有失血性休克表现,并行积极抗休克输血等治疗。红细胞230~350×109/L,血红蛋白60~98g/L,血小板35~200×109/L。外伤性脾破裂术中估计失血1800~3200mL,输血800~3000mL,均行脾脏切除手术。术后复查全血常规时均出现血小板异常升高现象,出现时间最早术后2~3d,通常在术后1周左右升高明显,达547~1382×109/L,术后每2日复查血小板,当血小板升高至800×109/L时每日复查全血细胞计数,并监测血凝四项(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测定)。 1.2治疗方法及结果当术后血小板上升至400×109/L以上开始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阿司匹林肠溶200~300mg,每日1次;潘生丁50 mg,每日3次口服;适当加用血栓通100 mg,每日3次或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治疗。当术后血小板超过700×109/L,采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100单位,每日1次;当术后血小板超过900×109/L,采用静脉滴注肝素治疗,用微量泵24h维持,每12小时静脉滴注1.25万单位,治疗至血小板下降至900×109/L,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血小板数量和血凝四项,以便及时停药或调整用药。16例患者血小板在900×109/L以上,持续时间长达2~3周,经综合治疗无1例并发血栓形成。 2 讨论 2.1病理生理正常生理状况下,脾脏内储存的血小板占全身血液中血小板总量的1/3,并于需要时将其释入血液循环内,血小板经正常生存期后亦在脾脏内破坏清除。脾切除术后患者的造血功能处于一种极度的活跃状态,短期内患者的白细胞和血小板会几倍十几倍的增高,易发生血栓形成[3]。通常行脾切除术后2~3d即可见有血小板增高,并常在7~14d内达到最高峰,呈上升、下降波动期,以后又逐渐下降,约在术后1~2个月内恢复正常[4],有的甚至更长,机体适应后,无下降至正常后出现血小板反弹病例。有研究显示,脾切除后早期常见血小板增高,约占75%。但血小板异常增多罕见报道[5]。 2.2不良后果静脉血栓形成的三要素:凝血功能亢进、血流停滞和静脉壁损伤。脾切除术后血栓发生率为5%~10%[6]。脾切除术后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1)手术对血管的损伤;(2)残留脾静脉易形成血栓,并蔓延至肠系膜上静脉和门静脉主干;(3)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4)术后血液抗凝血物的改变,如C蛋白、S蛋白、抗凝血酶2III减少及血浆内皮素水平增高;(5)术后不适当使用止血药。由于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增多症患病率高,自然会有人将它也视为影响血栓形成的因素。血栓形成将影响肝血流,加重肝损害。还可升高门静脉压力,增加消化道出血,腹水及肠缺血坏死的风险。有研究结果显示,脾切除术后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非血小板增多组血栓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研究报道,脾切除术组中绝大部分的血栓发生在术后20d之内,认为术后20d内可能是血栓形成最危险的时期,也是预防血栓形成的关键时期,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在术后第7~20天高峰期内,血小板升高易形成静脉血栓,如:视网膜动脉、肠系膜静脉、门静脉主干等,特别是脾静脉血栓形成。一旦血栓形成,延展至肠系膜上静脉,可导导致肠曲广泛坏死,后果十分严重。同理,术后高血小板血症也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可导致肺栓塞以致死亡。本组病例血小板数量增高均相当异常(547~1382×109/L),及时正确的抗凝治疗可避免继发血小板增多症引起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 2.3治疗脾切除术作为普外科常见手术,术后应行积极补液、预防感染等治疗,防治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应及时纠正贫血,尤其出血后应及时输血,以免刺激血小板增生,导致血栓形成。脾切除术后3d采取常规抗凝,阿司匹林肠溶片200 mg,每日1次,潘生丁片剂50 mg,每日3次口服,每日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1000 mL效果好。至于血小板计数超过多少采用肝素抗凝治疗,目前无统一标准,多数主张血小板计数超过1000×109/L则采用肝素抗凝治疗。脾切除术后应严密观察血小板计数的变化,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升高的严重并发症即血栓栓塞性疾病,易致死和致残。目前主要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和预防,其作用主要是有效防止血栓形成,尤其是老年患者行脾切除术,建议术后常规使用预防剂量抗血小板药物,有益病情恢复。本组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者效果良好,未出现血栓形成和栓塞等并发症。脾切除术后止血药物的应用意义不大,病人术后血管内血液已呈高凝状态,如在此时使用止血药物,有增加血栓形成的危险。因此,建议脾切除术后最好不用止血药物,除非合并大出血。亦有报道使用血小板去除术治疗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增多症[7],因血小板去除操作只能由血液中心(中心血站)进行,临床实际开展困难,且费用高,实际应用价值不大。

腹腔镜脾切除术

腹腔镜脾切除术 [关键词] 腹腔镜脾切除术 健康网讯: 丛林(综述)张建希(审校) 100730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外科 1991年,Delaitre首先报道了一腹腔镜脾切除术(LS)的病例,此后很多医生采用这一技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血液病。虽LS的手术时间较开腹脾切除术(OS)长,但就术后住院时间、胃肠道功能完全恢复时间、术后麻醉药用量及美观等方面而言,LS均优于OS,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脾脏切除的新方法。 一、LS的适应证 目前LS最多用于ITP的病人,原因是①脾脏是血小板破坏的主要场所,也是ITP病人抗血小板抗体产生的重要脏器,ITP病人脾切除后至少有三分之二的人血小板可恢复并保持正常水平;②LS比较适合用于脾脏大小正常(长径<11c m)或仅轻、中度增大的病人,而ITP病人的脾脏多为大小正常或轻、中度增大,符合LS的条件。LS也用于治疗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由于大量溶血造成胆红素代谢障碍,病人常伴发胆囊结石,Barry〔1〕报道了对两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合并胆囊结石的病人同时行LS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成功的病例;LS也可用于何杰金氏病的诊断和分期;此外LS 还应用于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毛细胞白血病、HIV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镰状细胞贫血、β地中海贫血、Wiskoct-Aldrish综合征〔4〕、脾脓肿、脾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脾亢〔5〕等疾病的治疗。 二、LS的禁忌证 LS的绝对禁忌证为难以纠正的凝血机能障碍以及合并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而不能耐受全麻的病人〔2〕。相对禁忌证为脾脓肿、脾动脉瘤、合并腹水〔5〕、巨脾(长径>20cm)、何杰金氏病合并脾门淋巴结肿大〔3〕、既往有上腹部手术史、以及高度肥胖。合并门脉高压的病人因脾脏血流量增大,又常合并凝血机制障碍,使脾切除术中易发生大出血,故门脉高压症被列入禁忌证。多数作者将外伤性脾破裂大出血列入LS的绝对禁忌证,目前仅有1例对外伤性脾破裂的病人行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的报道〔6〕。 三、LS的术前准备 脾脏血运丰富,血供复杂,拟行脾切除术的血液病病人又常合并血小板减少,因此脾切除过程中一旦发生大出血较难控制,LS时止血较OS更困难,因此LS术前除备足血液外,术中要保证术者随时可获得转开腹手术所需的器械:术前3~5天予病人免疫球蛋白400mg/k g/d,以提高血小板计数,减少术中术后出

脾脏大小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脾切除术后短期疗效的影响

18 CHINA MEDICINE AND PHARMACY Vol.9 No.5 March 2019 2019年3月第9卷第5期 ·论 著· 脾脏大小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脾切除术后短期疗效的影响 王健铭 梁晋尧 易?鑫 万顺源 罗诗樵▲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重庆 400016 [摘要]?目的?探讨脾脏大小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脾切除术后短期疗效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3年4月~2017年10月期我院行脾切除术治疗的67例ITP 患者,根据患者脾脏体积指数分为正常组(<600cm 3)与脾大组(>600cm 3),对两组患者的短期起效率(30d 起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67例患者中,28例脾脏大小正常,39例脾脏增大。脾大组短期起效率76.92%高于正常组短期起效率5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脾切除术是一种治疗ITP 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脾脏大小是一项能有效预测ITP 患者脾切除短期疗效的指标。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脾切除术;脾脏大小;脾肿大 [中图分类号]?R65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9)05-18-04 Effect of spleen size on short-term efficiency after splenectomy in patients with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 WANG?Jianming LIANG?Jinyao YI?Xin WAN?Shunyuan LUO?Shiqiao Department of Hepatobiliary Surger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16,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spleen size on short-term efficiency after splenectomy in patients with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 Methods Sixty-seven ITP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plenectomy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3 to October 2017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normal group(<600cm 3) and splenomegaly group(>600cm 3) according to their spleen volume index.χ2 test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short-term efficiency(30 days efficiency)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Of 67 patients,28 had normal spleen size and 39 had enlarged spleen.The short-term efficiency of splenomegaly group was(76.92%)higher than the normal group(53.57%),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0.05). Conclusion Splenectomy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ITP.Spleen size is an effective predictor of short-term outcome of splenectomy in ITP patients.[Key words] Immune thrombocytopenia;Splenectomy;Spleen size;Splenomegaly [基金项目] 重庆市基础与前沿研究计划项目(cstc2013jcyjA10105)。 ▲ 通讯作者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 m m u n 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主要引起血小板破坏增多和血小板生成减少,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偶尔出血[1-2]。ITP 治疗方式包括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利妥昔单抗、脾切除、环孢素等,其中糖皮质激素、利妥昔单抗、脾切除作为主要一、二线治疗方式[3-5]。部分患者对糖皮质激素、利妥昔单抗治疗反应率差,这类患者大多为难治性ITP。 脾切除是治疗难治性ITP 的主流方式,大量文献报道其反应率为65%~80%,包括开腹手术及腹腔镜手术 [6-8] 。我们发现,部分行脾切除的ITP 患 者的脾脏大小处于正常范围,查阅相关资料,目前还没有文章报道脾脏大小对脾切除后疗效的影响。猜想ITP 患者脾脏越大手术治疗效果越佳,我们从脾脏大小入手,探讨脾脏大小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脾切除术后短期疗效的影响。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在2013年4月~2017年10月期间,我院共为70例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行了脾切除手术,所有患者均符合难治性ITP 的诊断标准。通过门诊复查、电话随访,其中67名患者完成了随访,3名患者因无法联系失访。 根据脾脏体积指数把患者分为正常组(<600cm 3)与脾大组(>600cm 3),正常组包含28名患者,脾大组包含39名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