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脾脏切除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

腹腔镜脾脏切除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
腹腔镜脾脏切除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

腹腔镜脾切除术(一)

腹腔镜脾切除术(一) 关键词]腹腔镜脾切除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外科1991年,Delaitre首先报道了一腹腔镜脾切除术(LS)的病例,此后很多医生采用这一技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血液病。虽LS的手术时间较开腹脾切除术(OS)长,但就术后住院时间、胃肠道功能完全恢复时间、术后麻醉药用量及美观等方面而言,LS均优于OS,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脾脏切除的新方法。 一、LS的适应证 目前LS最多用于ITP的病人,原因是①脾脏是血小板破坏的主要场所,也是ITP病人抗血小板抗体产生的重要脏器,ITP病人脾切除后至少有三分之二的人血小板可恢复并保持正常水平;②LS比较适合用于脾脏大小正常(长径<11cm)或仅轻、中度增大的病人,而ITP病人的脾脏多为大小正常或轻、中度增大,符合LS的条件。LS也用于治疗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由于大量溶血造成胆红素代谢障碍,病人常伴发胆囊结石,Barry〔1〕报道了对两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合并胆囊结石的病人同时行LS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成功的病例;LS也可用于何杰金氏病的诊断和分期;此外LS还应用于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毛细胞白血病、HIV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镰状细胞贫血、β地中海贫血、Wiskoct-Aldrish综合征〔4〕、脾脓肿、脾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脾亢〔5〕等疾病的治疗。 二、LS的禁忌证 LS的绝对禁忌证为难以纠正的凝血机能障碍以及合并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而不能耐受全麻的病人〔2〕。相对禁忌证为脾脓肿、脾动脉瘤、合并腹水〔5〕、巨脾(长径>20cm)、何杰金氏病合并脾门淋巴结肿大〔3〕、既往有上腹部手术史、以及高度肥胖。合并门脉高压的病人因脾脏血流量增大,又常合并凝血机制障碍,使脾切除术中易发生大出血,故门脉高压症被列入禁忌证。多数作者将外伤性脾破裂大出血列入LS的绝对禁忌证,目前仅有1例对外伤性脾破裂的病人行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的报道〔6〕。 三、LS的术前准备 脾脏血运丰富,血供复杂,拟行脾切除术的血液病病人又常合并血小板减少,因此脾切除过程中一旦发生大出血较难控制,LS时止血较OS更困难,因此LS术前除备足血液外,术中要保证术者随时可获得转开腹手术所需的器械:术前3~5天予病人免疫球蛋白400mg/kg/d,以提高血小板计数,减少术中术后出血〔7〕对难以纠正的血小板减少病人术前用血浆置换法可提高血小板数量〔5〕;术前2周给病人注射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疫苗,可减少术后感染发生率,这一术前准备尤其适用于婴儿、患地中海贫血的儿童和患肝病或淋巴瘤的成人〔8〕;对巨脾的病人,LS术前可应用脾动脉栓塞术,使脾脏体积缩小、以减少术中出血〔9〕。 四、LS的操作方法 术前置胃管胃肠减压,减小胃的体积,利于腹腔镜下观察。全麻后病人取头高脚低、右侧卧位,这样可使胃靠自身重力向右向下牵拉,利于显露脾胃韧带和脾门区。所谓“悬吊脾”〔10〕技术的关键就是病人取右侧卧位同时左臂上抬,这样可较好地显露“悬吊”于膈上的脾。术者和第二助手站在病人右侧,第一助手站于病人左侧。John〔5〕主张病人取膀胱截石位,因为这种体位对右利手的术者来说手术操作更方便。多数作者采用5mm、10mm、12mm的套管针在腹壁上打4~5个孔,打孔部位分别为:一个位于脐周,用来插入腹腔镜镜头(25°〔2〕、30°〔4,5〕、45°〔3〕);二个位于左中上腹、左肋缘下(两者间距至少为12cm〔5〕),用于分离、切断血管等主要操作;另一个或二个位于剑突下及剑突与脐连线上(或稍偏左),主要用于牵拉胃和结肠,协助显露术野。建立人工气腹后插入腹腔镜,也可先插入腹腔镜后再建立人工气腹(气压2kPa)。进入腹腔后Maurice.〔11〕主张先行内窥镜超声检查,方法是:向左上腹注入500毫升生理盐水以消除气体界面,用超声探头触及脾脏表面,了解脾脏实质内

脾切除手术记录

【脾切除术手术步骤简介】 1.体位:平卧位,左腰部垫高。 2.切口:脾脏肿大不显著时,常采用左上腹正中旁切口或经腹直肌切口,操作方便,并可向上延长,充分显露常有粘连的脾上极。当脾较大或估计粘连较重时,可采用左上腹L形切口或在上述切口的基础上补充作横切口,以更好的显露脾脏。亦有的作左肋下斜切口或上腹横切口。 3.检查:择期手术进入腹腔后,需检查的项目有:①肝:大部分脾切除是用以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故应常规检查肝。如肝已萎缩,属晚期病变,就应尽量减少手术操作,减轻病人的负担。必要时切取肝活组织,作病理切片检查。②脾:主要了解脾脏的大小和周围(尤其是与膈肌)粘连的情况,有助于防止分离粘连时出血。此外尚需了解副脾的位置和数目。③腹部其他情况:如腹水的多少,胆道及胰腺有无病变等。④测定门静脉压力。 4.结扎脾动脉:对于脾脏较大者,应结扎脾动脉,使脾缩小,便于操作,减少血液的丢失,使脾内大量的血液流入循环血内,成为最好的自体输血。操作时,先切开胃结肠韧带和胃脾韧带,一一结扎韧带中的血管,进入小网膜腔,显露出胰体、尾部。在胰上缘触到搏动的脾动脉,并在胰体、尾交界处选一脾动脉隆起部分,切开后腹膜,用直角钳仔细分离出脾动脉,并绕以粗丝线结扎。结扎脾动脉时须扎两道(两道相距0.5cm左右),结扎不要过紧,以能闭合管腔为度,以免撕裂动脉壁;但也不能太松,以免起不到阻断血流的作用。此外,还要注意尽量避免损伤其下方平行的脾静脉。 5.分离脾脏:当脾动脉血流阻断后,将脾稍加按摩即可迅速缩小50%以上,一般不必再注射肾上腺素等药物。先将脾向上推开,结扎、剪断附着在脾下极的脾结肠韧带。再将脾拉向内侧,剪开、结扎脾肾韧带。此时脾已大部分离,即可用右手伸入脾上极的后方,抓住脾脏向下内方柔缓牵拉旋转,将其轻轻托出;另一只手可协助托绌上极。脾膈韧带处的膜状粘连可被钝性分离,如粘连带较粗时,应用止血钳钳夹、切断并结扎,即可将脾托出。在处理胃脾韧带上部和脾膈韧带时,最好在直视下进行,否则常易损伤胃大弯部组织或撕破胃短血管,招致出血。 6.切除脾脏:将脾托出切口外面,即刻向脾窝内堵塞大纱布垫,既利止血,又可防止脾又重新滑回腹腔。然后清理脾蒂周围的结缔组织,将脾门动、静脉分别结扎切断(近端血管需结扎加缝扎)。如脾较大,脾蒂较厚,则应在脾门处用3把大止血钳平行钳夹脾蒂,在远端两把钳间切断,在余下两把止血钳近端用粗丝线结扎,然后再在两把钳间缝扎一道,如血管较粗,则可将脾动、静脉分别结扎处理。在处理脾蒂时,应注意避免损伤胰尾。将切除的脾放置在无菌漏斗上,任脾内血液自然流入含有抗凝保养液的贮血瓶中,备自体输血用。 7.止血、检查:脾切除后(特别是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后),腹膜后和脾膈韧带、脾肾韧带处,常有撕裂的曲张静脉渗血,造成术后膈下积血、继发感染和膈下脓肿,故术中出血点要一一结扎止血。特别是在膈面和左肾上极后腹膜处,要用左手将胃向右侧推开,再用长持针器夹针间断缝合出血点。此外,还需将胰尾部创面缝合,并用后腹膜缝合覆盖。然后将大网膜放在左肾区和脾窝内,以建立侧支循环,还有利于结肠脾曲的复位。有门静脉高压症的病人,在脾切除之后,需再测一次门静脉压力,和术前对比,以估计疗效。 8.引流、缝合:由于病人肝功能较差,凝血功能不佳,即使术中止血彻底,术后仍有可能发生创面渗血,甚至术后发热和膈下感染,应在脾窝处和胰尾处常规放置引流物。

门静脉高压性脾脏切除的是是非非

门静脉高压性脾脏切除的是是非非 作者:王宇, WANG Yu 作者单位:100050,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通外科 刊名: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HEPATOBILIARY SURGERY 年,卷(期):2006,12(9) 被引用次数:4次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张忠涛.王宇胰腺损伤[期刊论文]-腹部外科2002,15(2) 2.周孝思.张同琳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的胆总管结石是EST的适应证还是禁忌证?[期刊论文]-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7,7(2) 3.王宇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期刊论文]-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9) 4.韩威.李建设.张忠涛.王宇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治疗[期刊论文]-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6,28(4) 5.朱立元.尹耀新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期刊论文]-肝胆外科杂志2001,9(3) 6.姜洪池.陆朝阳巨脾切除的有关技术问题[会议论文]-2005 7.LIU Jun.GONG Hao.ZHANG Zhong-tao.WANG Yu Effect of angiotensin Ⅱ and angiotensin Ⅱ type 1 receptor antagonist on the proliferation,contraction and collagen synthesis in rat hepatic stellate cells[期刊论文]-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08,121(2) 8.王宇.贾继东.WANG Yu.JIA Ji-dong肝肾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和治疗进展[期刊论文]-肝脏2006,11(1) 9.张忠涛.王宇门体分流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期刊论文]-中国医刊2004,39(2) 10.张忠涛门体分流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历史与现状[期刊论文]-临床外科杂志2004,12(7) 引证文献(4条) 1.阿依甫汗·阿汗.张日新.张金辉.赵晋明.曹峻.邰沁文.季学文.温浩脾大部切除术与脾完全切除术比较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系统评价[期刊论文]-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9(6) 2.潘平生.祝强华.陈丽萍.曹宏勇.彭丽娟PSE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伴脾功能亢的临床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医学创新 2009(32) 3.沈贵生.朱家胜.朱国民.史有龙.汪天平保脾手术对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9(6) 4.朱俊军.杨业发.张遂亮.潘春华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致血小板减少的疗效观察[期刊论文]-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8(1)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d93979548.html,/Periodical_zhgdwk200609002.aspx

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循证护理

循证护理即以有价值、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依据,提出问 题,寻找实证,用实证对患者实施最佳的护理[1]。2010年1~6月, 本院肝胆外科对28例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患者采用循证护 理,术后并发症减少,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28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38~71 岁,平均55岁。均经临床确诊[2],并行脾切除手术。手术方式采取 术者在全麻下行脾切除贲周血管离断术。2 循证护理2.1提出问题对28例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提出需要循证护理问题为腹腔出血、顽固性腹水、血小板增高、膈下感染、消化道出血、肝性昏迷等。2.2循证方法应用计算机网络检索有关文献,查阅相关资料,寻找证据,对资料的可靠性、实用性进行分析、评价,并将所获得的证据和护理专业技能、临床经验与患者的需求相结合,制订、实 施护理方案。2.3 选出证据,指导护理实践2.3.1腹腔出血开腹脾切除贲周血管离断术后腹腔出血率为20%。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术后的患者,因腹膜后侧支循环丰富,再加上肝功能不良、凝血机能障碍、脾功能亢进患者往往合并 血小板减少,故易发生术后出血。护理措施:(1)严密观察生命体 征的变化,每隔1h 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1次,并记录24h 出入量;(2)妥善固定腹腔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应注意引流液的 颜色、性质和量的变化。若引流液呈鲜红色,2h 内引流量大于100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循证护理 付玲(长寿区人民医院,重庆长寿401220) 【关键词】手术后并发症;门静脉高压;脾切除术;循证护理 文章编号:1009-5519(2012)05-0769-02中图法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 B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前后血小板的变化及处理(一)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前后血小板的变化及处理(一) 作者:劳景茂,梁冲,何文海,黄莹莹 【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血小板(PLT)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统计分析153例肝硬化伴脾大脾亢患者脾切除术前后(肝硬化组)PLT计数和肝功能,观察PLT 变化趋势,比较脾切除术前后PLT变化和肝功能变化的关系,同时与脾外伤组对比。结果肝硬化组术后多数PLT升高,部分不升高,甚至降低,并与肝功能相关。肝硬化组较外伤组手术前后PLT变化不明显。结论肝硬化PLT减少数量的原因除与脾肿大等有关外,还可能与肝脏功能变化有关。 【关键词】肝硬化;高血压,门静脉;脾切除术;血小板计数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往往伴有“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表现为血细胞三系中至少一系异常或明显降低,多数患者以血小板(PLT)明显降低为主要表现。以往认为门静脉高压致脾功亢进可能是肝硬化患者PLT减少的主要原因,通过手术(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或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降门静脉压力后,脾功能亢进多可消除,PLT数量多恢复正常。但近年临床实际研究表明〔1〕某些患者后两条不能满足,有些患者脾切除后血细胞,尤其是PLT并未回升,甚至降低。笔者通过检测153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前后PLT数和肝功能各项指标(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有无腹水及肝性脑病等),并以脾外伤组比较。旨在探讨肝硬化脾切除术前后PLT数量变化的原因,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依据。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我科2000年1月~2007年5月间收治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153例(肝硬化组),其中男91例,女62例,年龄22~78岁,平均38.2岁,均伴脾肿大、“脾功能亢进”,手术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其中因上消化道出血急诊手术31例,余为择期手术。肝功能分级方法采用Child-Pugh分级方法。术前ChildA级84例,ChildB级57例,ChildC级12例。以外伤性脾破裂脾切除83例为对照组。 1.2方法血常规采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coulter750)。肝功能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beckman20)。分别测得术前和术后第3、7、15天的PLT及肝功能各项指标。 1.3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以±s来表示,采用t检验。 2结果 2.1肝硬化组术前肝功能分级及术后相应PLT变化术前随着肝功能分级的增加,术后PLT不升和降低的比例增加。在术前ChildA-B-C分级中,分别有1 3.09%、28.07%和50.0%的患者没有回升甚至降低,表明随着术前肝功能储备功能下降,术后PLT数量恢复不良,见图1。图1术前肝功能分级及术后PLT变化(略) 2.2肝硬化组术后PLT变化情况及相应术后肝功能分级见图2。 图2术后肝功能分级及PLT数量变化(略) 注:术后PLT降低患者中有4例死亡 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随着肝功能分级的增加,其术后PLT不升甚至降低的比例增加。ChildA-B -C中,术后PLT不升和降低的比例分别为7.14%、49.12%和91.6%。肝功能分级与PLT数量呈高度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65。提示脾切除术并不能完全或不能纠正PLT降低,可能存在其他原因导致PLT不能恢复正常。 2.3肝硬化组与脾外伤组手术前后PLT变化趋势见图3。 图3肝硬化组与外伤组手术前后PLT变化趋势曲线(略) 脾外伤组较肝硬化组手术前后PLT变化明显,提示肝硬化组较外伤组术后PLT数量总体恢复不良。 2.4肝功恶化组与肝功好转组手术前后PLT变化情况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手术前后PLT变化情况(略)

腹腔镜脾切除术

腹腔镜脾切除术 [关键词] 腹腔镜脾切除术 健康网讯: 丛林(综述)张建希(审校) 100730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外科 1991年,Delaitre首先报道了一腹腔镜脾切除术(LS)的病例,此后很多医生采用这一技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血液病。虽LS的手术时间较开腹脾切除术(OS)长,但就术后住院时间、胃肠道功能完全恢复时间、术后麻醉药用量及美观等方面而言,LS均优于OS,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脾脏切除的新方法。 一、LS的适应证 目前LS最多用于ITP的病人,原因是①脾脏是血小板破坏的主要场所,也是ITP病人抗血小板抗体产生的重要脏器,ITP病人脾切除后至少有三分之二的人血小板可恢复并保持正常水平;②LS比较适合用于脾脏大小正常(长径<11c m)或仅轻、中度增大的病人,而ITP病人的脾脏多为大小正常或轻、中度增大,符合LS的条件。LS也用于治疗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由于大量溶血造成胆红素代谢障碍,病人常伴发胆囊结石,Barry〔1〕报道了对两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合并胆囊结石的病人同时行LS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成功的病例;LS也可用于何杰金氏病的诊断和分期;此外LS 还应用于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毛细胞白血病、HIV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镰状细胞贫血、β地中海贫血、Wiskoct-Aldrish综合征〔4〕、脾脓肿、脾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脾亢〔5〕等疾病的治疗。 二、LS的禁忌证 LS的绝对禁忌证为难以纠正的凝血机能障碍以及合并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而不能耐受全麻的病人〔2〕。相对禁忌证为脾脓肿、脾动脉瘤、合并腹水〔5〕、巨脾(长径>20cm)、何杰金氏病合并脾门淋巴结肿大〔3〕、既往有上腹部手术史、以及高度肥胖。合并门脉高压的病人因脾脏血流量增大,又常合并凝血机制障碍,使脾切除术中易发生大出血,故门脉高压症被列入禁忌证。多数作者将外伤性脾破裂大出血列入LS的绝对禁忌证,目前仅有1例对外伤性脾破裂的病人行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的报道〔6〕。 三、LS的术前准备 脾脏血运丰富,血供复杂,拟行脾切除术的血液病病人又常合并血小板减少,因此脾切除过程中一旦发生大出血较难控制,LS时止血较OS更困难,因此LS术前除备足血液外,术中要保证术者随时可获得转开腹手术所需的器械:术前3~5天予病人免疫球蛋白400mg/k g/d,以提高血小板计数,减少术中术后出

腹腔镜脾脏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腹腔镜脾脏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摘要】许多外科疾病如肝硬化脾肿大、多发性脾囊肿、脾破裂等不但可通过脾 切除得以治愈,且与许多血液病临床症状的改善也关系密切。自1887年Spencer 首次为遗传性球型细胞增多症(HS)患者作脾切除以来,通过脾切除术治疗血液病 的适应证逐渐扩大,国内外文献报道血液病及其合并症的外科治疗日益增多。近 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用腹腔镜行脾切除的病例越来越多,但由 于腹腔镜手术的局限性及脾脏位于左上腹深处,质软且脆,血管丰富等特性,给 手术操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与风险,因此有必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腹腔镜术脾切除术手术方法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8例。男性5例,女性13例;年龄14~58岁。术前 诊断分别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8例,原发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4例,免 疫性溶血性贫血1例,脾血管瘤2例,脾错构瘤1例,脾囊肿1例,脾功能亢进 1例。其中4例合并胆囊结石。脾脏大小根据术前B超或CT检查,上下径12.~ 20cm。本组均无腹部手术史。 1.2 LS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1.2.1 LS的适应证总体来说,LS的手术指征与传统开腹脾切除术大致相同,但 由于腹腔镜手术失去了术者用手直接触摸器官的优势,因此,其手术指征、适应 证与开腹手术相比还具有一定的限制。就目前的设备、器械条件及操作技术而言,LS目前的适应证应为: 脾囊肿、脾血管瘤等脾良性肿瘤须行脾脏切除的疾病; 与脾功能亢进有关的血液病脾须行脾切除术者; 外伤性脾破裂病人体征稳定,估计出血不迅猛者。 1.2.2 LS的手术指征为:在符合LS的手术适应证的基础上,最好达到下列条件:体外B超提示脾脏长径≤15 cm者; 脾周围或腹腔无广泛粘连者。 1.2.3 LS的禁忌证 肝功能较差,门脉高压症性脾肿大须同时行分流或断流术者; 外伤性脾破裂出现休克,估计出血较为凶猛者; 广泛腹腔或脾周围粘连者; 脾脏恶性肿瘤。 上述禁忌证实际上只是目前的相对禁忌证,随着术者操作经验的丰富及手术器 械的改良,特别是随着“手辅助腹腔镜手术(hand assistant laparoscopic surgery;HALS)”技术的出现并逐渐普及,上述的禁忌证将会成为适应证。 2 围手术期处理 对非血液病脾患者的术前准备与开腹脾切除术相同;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 癜(ITP)患者,如术前已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者应根据病情,适当加大口服剂量, 通常为强的松20~40mg bid,术中常规使用氢化可的松200~300mg静脉滴注, 术后仍需使用较大剂量激素并根据病情逐渐停药;全部病人手术当天开始使用抗 生素,手术开始时使用一次剂量,术后视病情使用3~5天,血小板计数(PLT)低 于100×109/L或有严重出血倾向者,术前一天及术时可根据血小板的情况各输注 血小板悬液15~30单位。 3 手术体位及器械

腹腔镜下脾切除术的手术配合

1例腹腔镜下脾切除术的手术配合体会 【摘要】目的:提高腹腔镜下脾切除术的手术配合水平。方法:术前巡回护士向患者介绍有关手术的知识,准备好各种器械物品,安置患者右侧斜卧位。术中器械护士协助术者建立气腹,旋转各种器械,密切配合手术过程。术后腹腔镜仪器的养护。结果:本例手术经过顺利,患者痊愈出院。结论:护士要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性能和手术操作步骤,随时观察患者情况。 【关键词】腹腔镜;脾切除术;手术护理配合 腹腔镜脾切除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患者痛苦轻、恢复快等优点,同时操作难度大,手术器械要求高,对手术医生和护士提出更高要求。良好的手术护理与配合有助于手术顺利进行。2011年4月,我院实施腹腔镜脾切除术1例,获得成功。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患者女,年龄49岁,术前诊断为多发脾脏囊肿。 1.2手术方法:在全麻下实施手术。患者取右侧斜卧位。取左锁骨中线肋缘1cm切口,切开皮肤,提起皮肤入气腹针,建立气腹,插入1cmTrocar,插入腹腔镜,探查脾脏。分别建立剑突下0.5cm、左腋前线肋缘下1cm、右腋后线肋缘下0.5cm,插入Trocar,超声刀分离结肠韧带、继续游离脾胃韧

带,离断胃短血管,于靠近脾门处显露脾动脉,带锁扣可吸收钛夹夹闭脾动脉后切断,继续显露脾蒂,游离脾静脉,可吸收钛夹夹闭后超声刀切断。超声刀分离脾膈、脾肾韧带完全游离脾脏,移除脾脏,术野止血,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将脾脏标本置入标本带,将脾脏剪碎后取出。 2手术护理配合 2.1术前准备 2.1.1术前访视:术前1日巡回护士携《手术病人术前术后访视单》到病房阅读病历,访视病人。向病人介绍手术、麻醉以及与手术有关的注意事项,使病人了解进入手术室后及麻醉前病人应配合的事项,安慰和鼓励患者,做好心理护理,以减轻病人的恐惧心理和家属的不安。了解病情及各项化验结果。认真填写访视单,患者与护士签名。患者入手术室至麻醉前的一段时间,巡回护士陪伴在患者身边,减轻患者孤独和紧张恐惧感,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手术。 2.1.2器械准备:术前1 日与医生取得联系,了解手术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充分做好手术设备和器械物品的准备。常用设备有腹腔镜、电视成像系统、单极电凝器、气腹机、超声刀、5 mmTrocar 2个,10 mm Trocar 2个,30。腹腔镜,无损伤抓钳,牵引钳,电凝棒,吸引器,电凝钩,剪刀,可吸收钛夹钳,带锁夹钳,灭菌方式我院采用的为低温等离子灭菌,另备已灭菌开腹包1个

脾切除术

脾切除术 脾切除术广泛应用于脾外伤、脾局部感染、良性的(如血管瘤)或恶性的(如淋巴肉瘤)肿瘤、囊肿、胃体部癌、肝内型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功能亢进等疾病。 [适应证] 1.脾外伤左上腹或左手肋部穿透性损伤及闭合性损伤引起的脾破裂或包膜下破裂,自发性脾破裂,以及手术中损伤等,均可引起致命的大出血,须立即行脾切除术止血,挽救生命。 2.游走脾(异位脾)由于脾蒂过长,脾可过度活动而成游走脾。甚至出现脾蒂扭转,造成脾坏死。无论脾蒂扭转与否,均应行脾切除术。 3.脾局部感染脾脓肿常发生在脓毒血症后,如脓肿局限在脾内,可行脾切除术,如脓肿周围炎症已波及脾脏四周,则仅能作引流术。局限性脾结核,也可行脾切除术。 4.肿瘤原发性肿瘤比较少见,但不论良性的(如血管瘤)或恶性的(如淋巴肉瘤)均应行脾切除术。转移性肿瘤较多见,大多数已广泛转移不适宜手术。 5.囊肿上皮性、内皮性和真性囊肿,非寄生虫性假性囊肿,寄生虫性囊肿(如脾包囊虫病),均易继发感染、出血、破裂,应予切除。 6.胃体部癌、胃底贲门癌、胰体部、尾部癌、结肠脾曲部癌行根治切除术时,无论有无脾的转移,为清除脾动脉周围或脾门部淋巴结,均应行脾切除术。特别是肿瘤与脾有粘连时,更应一并切除脾脏。 7.肝内型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功能亢进者,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如脾动脉瘤、脾动、静脉瘘及脾静脉血栓等引起充血性脾肿大者,均应行脾切除术。 8.其他脾功能亢进性疾病①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适于年轻病人,首次发作,经药物治疗半年不愈;慢性反复发作者;急性型,药物治疗后不能控制出血(儿童宜在1~2周内手术)和早期妊娠的病人(4~5个月内手术)。②先天性溶血性贫血,适于药物(激素)治疗后1个月内不见效者;长期用药发生严重副作用,无法继续用药者。术前应行放射性51铬肝脾区测定,表明脾为红细胞主要破坏场所者则手术;如肝为红细胞主要破坏场所时,则不宜手术。③原发性脾性中性白细胞减少症。④原发性全血球减少症。⑤再生障碍性贫血,适于药物治疗无效,骨髓检查存在代偿性增生者(周围血内网织红细胞检查多次为零者不宜手术)。⑥后天性溶血性贫血(选择性病例)。 [术前准备] 1.紧急手术当脾破裂时须紧急手术时,应在术前准备的同时防治失血性休克,使手术在最短的时间内施行。严重脾破裂的病人,由于大量内出血,多伴有失血性休克,需大量快速输血,必要时可行动脉加压输血,并充足备血。同时应注意其他脏器的多发性损伤,并给予处理。术前应作胃肠减压,以免胃膨胀,妨碍显露。还应给予足量的抗生素,以预防感染。

腹腔镜脾切除:前后入路(图文演示)

腹腔镜脾切除:前后入路(图文演示) 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ANTERIOR POSTERIOR APPROACH Authors EM Targarona Soler Abstract The description of the 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anterior posterior approach covers all aspects of the surgical procedure used for the management of several splenic disorders (benign and malignant hematological diseases, splenic trauma, splenic cysts and splenic artery aneurysms. Operating room set up, position of patient and equipment, instruments used are thoroughly described. The technical key steps of the surgical procedure are presented in a step by step way: exploration, exposure, dissection, ligature, mobilization, division, extraction. Consequently, this operating technique is well standardized for the management of this condition 1.引言 手术适用于治疗多种脾脏异常,包括良性和恶性血液疾病、脾脏创伤、脾囊肿和脾动脉瘤。 腹腔镜脾脏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对脾脏切除显示安全有利。类同于一般的腹腔镜手术,对病患的主要好处是避免大的手术伤口。不过,脾脏是体内血管最丰富的器官,且其实质组织易碎。此外,它以多条韧带附着在其他腹内器官或解剖构造,且在许多案例中,血液方面疾病常合并低血小板计数。于是,LS已经是一种要求须具备技术且需要相当的技巧。 2.解剖 ?脾脏

(完整版)常见腹腔镜手术记录.doc

一.LA术 术中所见:阑尾明显充血,轻度水肿,阑尾腔内张力高,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长约8cm,直径约0.8cm,探查其他脏器未见异常 1.麻醉满意后,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单。 2.戳孔选择:第1戳孔于脐旁左侧纵行切开皮肤约1.0cm,形成气腹15mmHg后置入10mm套管,放入腹腔镜,探查见戳口无出血、腹内脏器未见损伤,在腹腔镜直视下在左髂前上棘内侧2cm处做5mm戳孔为主操作孔;在耻骨联合上2.0cm处做5mm戳孔为副操作孔。 3.病人取头低足高位左侧倾斜位,用无齿抓钳将回肠推向左中上腹部,充分显露阑尾,可见阑尾表面明显充血,轻度水肿,阑尾腔内张力高,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探查其他脏器未见异常,术中证实原诊断。 4.用电凝钩凝切部分阑尾系膜,于根部系膜无血管区戳孔,生物夹钳夹后,剪断系膜,距盲肠0.5cm及1.0cm处各用生物夹及钛夹钳夹阑尾,在两夹间剪断阑尾,残端粘膜烧灼后碘伏消毒不做包埋,将阑尾减压抽出脓液后移出腹腔。 5沾拭腹腔,见无明显出血点及渗液,拔出Trocar,缝合各戳孔,术毕。 6.术中病人麻醉满意,操作顺利,术后标本送病理,安返病室。 二.LC术 手术经过: 1、平卧,气管全麻,消毒铺巾。 2、于脐上做弧形小切口,以气腹针穿刺入腹腔,充入二氧化碳气体成15mmHg气腹。 3、拔出气腹针,以10mm套管针(Trocar)穿刺腹腔,拔出内芯,插入腹腔镜,探查腹腔,戳口无出血、腹内脏器未见损伤,如术中所见。 4、腹腔镜明视下再作三个套管针(Trocar)穿刺,右侧二个置抓钳,分别抓住胆囊底及胆囊哈德曼斯袋,剑突下置各种器械操作。 5、术中所见:与周围组织轻度粘连,胆囊大小约4cmx8cm,壁厚约 0.5cm,充血水肿,腔内张力较高,胆囊三角清晰,胆总管未见增粗,其他正常 6、改头高脚底左侧卧位,把胆囊底牵向右上方,显露胆囊三角,钝性解剖胆囊三角,胆囊管近端上1个可吸收夹,其远端近胆囊颈以钛夹夹闭,切断胆囊管。 7、游离胆囊动脉,近端用可吸收夹夹闭,远端钛夹夹闭后切断。 用电凝钩自颈部向底部剥离胆囊,在完全剥离前冲洗胆囊床并止血。 取出胆囊,缝合切口。 8、手术过程顺利,出血量约10 ml,术中病人生命体征稳定,麻醉效果满意,病人送回病房,胆囊做病理检查,结石送交病人家属。 三.腹腔镜脾切除术(LS术) 1.气管全麻,右侧卧位,腰部抬高,常规消毒铺巾。

2020腹腔镜脾脏手术操作指南

2020腹腔镜脾脏手术操作指南 导读:较开放脾切除术,腹腔镜脾切除具有微创、术后康复快、术野清晰和开阔等优势,此后逐渐在临床得到推广应用。随着对脾脏免疫功能研究的深入,保留脾脏的手术临床应用日益广泛。腹腔镜脾部分切除在切除脾脏占位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脾脏的功能,避免了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另外,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症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临床应用亦日益广泛,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已得到证实。 为推进腹腔镜脾脏切除的广泛开展,以刘荣教授、胡三元教授为组长的多位专家结合国际、国内专家团队的经验,制定了腹腔镜脾脏切除手术操作指南。 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脾外伤、脾脏良( 恶) 性肿瘤、需要行脾切除的血液系统疾病,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及脾淋巴瘤等。

2.禁忌证:除与相应开腹手术禁忌证相同外,还包括心肺功能差、难以耐受气腹者;既往上腹部手术史、腹腔粘连严重、腔镜下操作困难。巨脾为相对禁忌。 手术体位和气腹压力及操作孔选取 1.手术体位:一般选取平卧、头高足低位,左季肋区垫高,右侧斜位30°;患者双下肢是否分开,可根据术者的站位、自身经验和习惯决定。 2.操作孔布局:取4孔法操作,脐下建立气腹,作为观察孔。操作孔分别位于剑突下肝圆韧带左侧、左锁骨中线肋缘下3cm (主操作孔)和左腋前线肋缘下3cm。Trocar具体位置需根据脾脏大小进行调整。 3.气腹压力:建议二氧化碳气腹压力维持在12~14mmHg,避免较大幅度的气腹压变化。 腹腔镜脾切除术 1.用无创伤抓钳或肠钳将脾区结肠向下牵开,游离切断脾结肠韧带。

各种腹腔镜手术记录大全

阑尾切除术 术中所见: 阑尾明显充血,轻度水肿,阑尾腔内张力高,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长约8cm,直径约 0.8cm,探查其他脏器未见异常 1.麻醉满意后,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单。 2.戳xx选择: 第1戳孔于脐旁左侧纵行切开皮肤约 1.0cm,形成气腹15mmHg后置入10mm套管,放入腹腔镜,探查见戳口无出血、腹内脏器未见损伤,在腹腔镜直视下在左髂前上棘内侧2cm处做5mm 戳孔为主操作孔;在耻骨联合上 2.0cm处做5mm戳xx为副操作xx。 3.病人取头低足高位左侧倾斜位,用无齿抓钳将回肠推向左中上腹部,充分显露阑尾,可见阑尾表面明显充血,轻度水肿,阑尾腔内张力高,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探查其他脏器未见异常,术中证实原诊断。 4.用电凝钩凝切部分阑尾系膜,于根部系膜无血管区戳孔,生物夹钳夹后,剪断系膜,距盲肠 0.5cm及 1.0cm处各用生物夹及钛夹钳夹阑尾,在两夹间剪断阑尾,残端粘膜烧灼后碘伏消毒不做包埋,将阑尾减压抽出脓液后移出腹腔。 5沾拭腹腔,见无明显出血点及渗液,拔出Trocar,缝合各戳孔,术毕。 6.术中病人麻醉满意,操作顺利,术后标本送病理,安返病室。 二.LC术

手术经过: 1、xx,气管全麻,消毒铺巾。 2、于脐上做弧形小切口,以气腹针穿刺入腹腔,充入二氧化碳气体成 15mmHg气腹。 3、拔出气腹针,以10mm套管针(Trocar)穿刺腹腔,拔出内芯,插入腹腔镜,探查腹腔,戳口无出血、腹内脏器未见损伤,如术中所见。 4、腹腔镜明视下再作三个套管针(Trocar)穿刺,右侧二个置抓钳,分别抓住胆囊底及胆囊哈德曼斯袋,剑突下置各种器械操作。 5、术中所见: 与周围组织轻度粘连,胆囊大小约4cmx8cm,壁厚约 0.5cm,充血水肿,腔内张力较高,胆囊三角清晰,胆总管未见增粗,其他正常 6、改头高脚底左侧卧位,把胆囊底牵向右上方,显露胆囊三角,钝性解剖胆囊三角,胆囊管近端上1个可吸收夹,其远端近胆囊颈以钛夹夹闭,切断胆囊管。 7、游离胆囊动脉,近端用可吸收夹夹闭,远端钛夹夹闭后切断。 用电凝钩自颈部向底部剥离胆囊,在完全剥离前冲洗胆囊床并止血。取出胆囊,缝合切口。 8、手术过程顺利,出血量约10 ml,术中病人生命体征稳定,麻醉效果满意,病人送回病房,胆囊做病理检查,结石送交病人家属。 八.腹腔镜十二指肠溃疡穿孔xx 1.气管插管全麻后,病人平卧位,头高足低15°。 2.于脐下缘放置10mm套管作为观察孔,并充气腹腔压力成15mmHg,置入腹腔镜,戳口未见出血、腹内脏器未见损伤,直视下左腋前线肋缘下1cm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