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穹顶之下》中那些常见的数据图表

解析《穹顶之下》中那些常见的数据图表
解析《穹顶之下》中那些常见的数据图表

《穹顶之下》是一部由柴静自费100万左右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记录片于2015年2月28日播出。通过视频网站、社交网络等共同的力量,让数千万乃至上亿人再次认识到雾霾的危害,并且形象化的对雾霾的构成做了解读,并且通过柴静的行为来告诉我们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当然,这不是小兵博客今天要说的,除了重新认识雾霾之外,我同样关心的是这段视频中露出的数据分析图表,简单来说,视频中的柱图、饼图、线图我们在数据分析报告中经常见到,是最基础、最多见的图表,但就是这些简单常见的图表,却带给我们完全不一样的易懂和震撼。

线形图

线图或折线图是使用最频繁图表之一,制作简单、容易理解,最能清楚的表达上升、下降、波动和保持不变等趋势,尤其是时间序列类的数据。

1、单线

清晰的表达出机动车辆数量逐年递增,上升趋势明显。

一条波动的单线,几个高峰,几个低谷,某些时段集中表现为较高状态。

2、多线

有两条以上折现时,就产生了对比和关联关系,尤其是关联关系包含的信息量更为丰富。

两条不同趋势的折线,尤其是二者本来还有一定正向关联关系,但结果是二者最后的趋势相反,这中间体现了人为能动作用的强大。

很多条线,用红色突出显示其中一条单线,突出强调的对比手法,效果很明显。

柱形图

柱形图用于显示一段时间内的数据变化或显示各项之间的比较情况的一种数据图表,几乎在各类分析报告中都能看到柱形图。它的强项有两个,第一是对比比较,第二是趋势。

每个对象一根柱子,想强调和突出表达就用对比色来标注。比较的效果很明显,一眼就看透。使用的技巧是按照柱子的高度从高到低,或从低到高排列,这样对比的效果会更加明显。

可以把这幅图理解为柱形图的特例,一般上业内也叫条形图,把柱形图横着看就是条形图了。它也是对比效果的高手,如果用主题对象的图形辅助一下的话,这种对比效果会更好。

饼图

饼给人的理解就像是蛋糕,如果你想表达成分占比,饼图最好的选择。制作饼图和浏览饼图时,注意配合理解一下百分比。最为关键的是,建议大家轻易不要用3维立体饼图,因为立体后,百分比的对比效果会下降。

1、单个饼图

两种成分的对比,不同的颜色,悬殊的分块,不用过多语言去解释,眼见就是结果。

2、多个饼图

两个以上饼图同时出现时,眼睛需要左右上下、移动对比。建议饼的个数不要超过2个,太多了,眼睛看不过来。

面积图

面积图强调数量随时间而变化的程度,也可用于引起人们对总值趋势的注意。面积图看上去就是线图带着底下的面积,它具备线图的趋势感,同时还能强烈的引起人们的注意。好大一片的感觉总是让人产生联想。

边沿的线代表波动,时有峰值,红色的面积给人真实。

两个不同面积的对比,配以对比强烈的颜色,孰大孰小一眼见高低。

穹顶之下,柴静是否孤单只有她自己能感受到,而我们能做的,除了学习一场精彩演讲带给我们的感知之外,或许还有更多,至少你分析报告中的图表能窥探一二。

柴静穹顶之下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1:柴静穹顶之下 穹顶之下,困境倒逼自救方法 伦敦,曾发生过“大烟雾事件”,污染远比当下的中国更为严重,但历经20年的治理之后,污染物下降了80%。洛杉矶,曾发生过“光化学烟雾”事件,现在车辆比上世纪七十年代增加了3倍,但排放却降低了75%。这些经验教训,都说明雾霾并非无药可治,关键在对症下药。 柴静给出的答案,第一,政府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让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力量。第二,政府不可或缺,必须通过制订政策,严格执法,来保证市场竞争的公正公平,优胜劣汰。 这些观点,都与当下的改革方向相吻合。拍摄传播《穹顶之下》,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和柴静交流时,我问她真正搞清雾霾后悲观吗?她说不会。为什么?她解释,一开始也是挺悲观的,后来觉得,人追求的不是完美的生活,而是自己能参与建设的生活。只要知道自己在做的事情可以令它改善,人就不会悲观。的确,看见了问题所在,不代表有关部门会去做,也不意味着能做好,更不等于能解决问题。 2014年年底,全国人大法工委公布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全文,向社会征集意见,柴静将采访的资料和稿件都如数寄送,意图为立法带来借鉴。问题: 1、分析中国雾霾问题产生的必然性 我国雾霾的形成,是自然原因与人类生产活动共同作用产生的。自然原因主要包括风向、温度对流等。风向及风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地区污染物的汇集,静风或无风天气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进而导致已产生的污染物无法得到中和降解。温度对流使高空的高温气体阻止近地面温度较低气体的上升或其它趋向与纵向的运动,从而导致空气中悬浮的微粒难以向其它区域扩散造成在污染源区域富集。在人类生产活动方面,中科院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PM2.5的构成成分主要是:燃煤、工业污染、二次无机气溶胶、生物质燃烧、垃圾焚烧、土壤尘以及汽车尾气等,其中前三种成分所占的比重达到了69%。我国的雾霾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排放了过多的污染物使空气中颗粒物增加,尤其是FM2.5浓度上升,导致了能见度的降低雾霾颗粒物质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机动车的尾气净化不足。使用柴油的大型车是排放PM10的“重犯”,包括大公交、各单位

穹顶之下读后感

穹顶之下读后感 最近最火的话题莫过于前央视记者柴静拍摄的纪录片《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了,我想从汽车人的角度谈一谈汽车和雾霾。 柴静视频中的第五部分的名称是:柴油车环保设施“全面”造假,但是笔者在这里要特别指出:1.这里的柴油车并不包含柴油乘用车 2.排放后处理等环保设施造假行为在乘用车企业是不存在的。 首先,我们从柴油乘用车的保有量谈起。柴油乘用车在中国的市场占比微乎其微,以2013年为例,明华有道咨询公司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柴油乘用车销量为5.6万辆,在整体狭义乘用车市场中占比仅为0.4%,相较前一年下降了0.2个百分点。而根据2014年1-8月的数据显示,国产柴油乘用车的市场份额仅为0.5%。 在北京市场,政府更是早早的就限制了柴油乘用车上牌,因此近些年北京市场的柴油乘用车增长量基本为0。相反,数据显示,在欧洲市场柴油乘用车的普及率却超过50%,在法国、比利时等国,这一占比甚至一度在70%以上。 其次,我们从标准谈起。现阶段的柴油乘用车基本上都可以归在轻型汽车(最大总质量不超过3500kg)的范畴之内,轻型柴油乘用车已经开始全面执行国四标准。国四标准的柴油汽车对于环境的危害大大减少,同时,正如前文所说,排放后处理等环保设施造假行为在乘用车企业是不存在的,所以相信我们那为数不多的柴油乘用车并不是雾霾的主要来源。

汽油乘用车就更不用说了,北上广均已经执行国五标准,再者汽油车颗粒排放微乎其微,但是保有量巨大的汽油车却经常被各大城市限号,充当空气污染的替罪羊…… 哪些车辆在为雾霾做“贡献”? 柴静视频中也提到,在夜间反而PM 2.5很高,这就引出了之前媒体多次曝光的“假国四车”。笔者认为,“假国四车”(正如视频中显示的,大多为运输货物的商用车)才是对雾霾贡献较大的汽车。“假国四车”为何能横行? 国家规定,一种车型能够批量生产,必须首先进入3个名单:工信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环保部《国家机动车排放型式核准目录》、国家质检总局《3C认证产品目录》。因此,车企在量产一种车型前,先要将样车送往国家指定检测机构进行试验,通过国家标准规定的试验之后才能进入3个名单,进而生产。 问题就出在“试验样车”与“量产车”之间,企业送检的样车与投入市场的卖车之间有巨大差距。样车可以达到‘国四’甚至更高的排放水平,但批量生产的车却大不相同,好了,问题又来了,为何企业要在生产上造假? 这个问题,正如同大货车超载一样令人头疼,如果大货车不超载,基本上过路费、油费就能耗掉司机的所有血汗钱,根本没有利润可言,所以才靠超载,靠数量来赚钱。同样,一些原本正规的汽车生产厂家也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如果不造假、不减配,那么成本就下不来,成本下不来就无法与其他造假、减配的企业的产品竞争,毕竟汽车生产

初三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常见的酸和碱一、选择题1.盐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这是因为盐酸中含有大量的 D 氯离子 B 氢分子 C 氢离子 A 氢原子2.一些食物的近似pH如下,其中碱性最强的是 A B C D 食物牛奶鸡蛋清柠檬番茄 pH~~~~ 3.以下情况中不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石灰水长期暴露在空气中 B 干冰制造出舞台云雾 C 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D 用盐酸除去热水瓶内胆壁上的水垢 4.学习化学我们要经常做实验。根据你的经验在实验室中的下列四个操作正确的是 5.下列各组实验中,溶液的酸碱度没有明显变化的是 A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 B 向食盐水中加入稀盐酸 C 向氯化钠溶液中滴加水 D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6.根据下图所示物质的pH,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厨房清洁剂显碱性 B 肥皂是中性物质 C 牛奶酸性比酱油强 D 胃酸过多的人可以多吃 橘子 7.化工厂一试剂罐的标签上有右图所示的图标, 该试剂罐中装的可能是 A NaOH B NaCl C CuO D CaCO3 8.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都是实验室常用的碱。要鉴别氢氧化钠稀溶液和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下列方法不能够达到目的的是 A 分别滴加碳酸钠溶液 B 分别通入二氧化碳 C 分别滴加稀盐酸 D 分别长期露置于空气中9.甲、乙、丙、丁分别是HNO、Ba(OH)、NaCO、NaOH四种溶液中的一种。已3232知乙和丙可以反应。乙和丁也可以反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乙一定是HNO B 丁一定是NaCO332 C 丙不可能是Ba(OH) D 甲不可能是HNO3210.下列类别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只含有两种元素的是 A 氧化物 B酸 C 碱 D

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8篇

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8篇 穹顶之下观后感(1) 昨日我们的班主任朱教师带领我们看完了这部视频《穹顶之下》。看完这部片子后,我相信全班同学肯定都会很震惊。从那一条条就算决定了要管理好雾霾,但一次都没执行过的、透明的法律、从那些影片中展示出来的恶劣天气、从那些顶着官职,却从没有对雾霾所行动的空头官员来看,中国就算外表再强盛又怎样,中心也是腐败的,单单从治理雾霾这方面来看,中国就不行。 近年来,“雾霾”已经成为一个令中国人都绝望的名词,它不单单是在伤害着我们的身体,也威胁着那些即将出生的孩子们。在“雾霾穹顶”下,柴静作为一个母亲是恐惧而绝望的,世上没有一个母亲不期望自我的孩子健康成长。柴静在片子自述,她制作这部视频的初始动机是为了给自我出生即患肿瘤的女儿追求一个健康安全的生存环境。可是,她以个人身份,自我花费约100万元,并耗时一年多制作这部专题片,完成的一是个对关系中国亿万孩子生存安全的环境问题调查和思考。“同呼吸,共患难”,母亲柴静在片中表达的焦虑和渴求,是为天下孩子,当然也是为所有生存在这个“雾霾穹顶”下的全体中国人发出的。 《穹顶之下》让我们看到,柴静作为一个非雾霾研究的专业人员,为了帮忙观众解答“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样办”,不仅仅竭力收集相关资料、进取向国内外专家求教,并且不惜冒险充当在对人体伤害极大的PM2.5里的实验对象。这是柴静作为一个中国人,为了全国人们的安危所付出的努力,但现实中呢,劣质石油、煤炭、废弃烟……这些被列为中国成长的标杆,正在把大自然的清新空气污染着,正如纪录片里的英国能源大臣所说,节能减排会让很多传统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但也能让更多的新企业成长,我想那里边必须会有很多的投资机会,在中国大部分实体经济行业和企业不景气的长期趋势下,这个机会显得更加珍贵。 只要我们认知雾霾对人类的危害,放弃我们的私心和懒惰,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为减轻雾霾做贡献。这就是母亲柴静真正要告诉我们的。 穹顶之下观后感(2) 2015年2月28日,中国的社交网络,能够用一句话来概括一部纪录片引发的刷屏。 这部纪录片,是前央视记者柴静的《穹顶之下》,一部关于霾的调查纪录片。 她用一贯平缓的语速,向你道来这么多年存在在我们周围,却一度被忽视的霾天。一时转发者众。

人教版初三化学常见的酸和碱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初三化学常见的酸和碱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一、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选择题 1.如图所示是X、Y、Z三种金属在容器中的反应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Y、Z三种金属均发生了置换反应 B.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X>Z>Y C.若Z能从金属Y的盐溶液里置换出Y,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X>Z>Y D.若X为金属锌,则Y可能是铁 2.金属R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R+CuSO4=Cu+RSO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金属R的活泼性比Cu要强 C.该金属可以是金属铝D.该金属可能是铁 3.某同学利用自制的紫色紫薯汁进行“溶液酸碱性检验”的探究实验,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下列结论或推论错误的是() A.蔗糖水呈中性 B.溶液的pH:肥皂水>蔗糖水>白醋 C.将等体积的盐酸与石灰水混合,溶液pH一定等于7 D.将等体积的白醋与盐酸混合,溶液pH一定小于7 4.在天平两边各放一个盛有相同质量分数、等体积的足量稀硫酸的烧杯,把天平调到平衡,在左边烧杯中加入6.5g锌粒,为使天平最终保持平衡,右边的烧杯中应放入铝粉的质量为( ) A.5.4g B.5.68g C.6.5g D.7.09g 5.下列小实验不正确的是() A.可用稀盐酸比较金属铝和铜的活泼性 B.不用试剂可区分浓盐酸和浓硫酸 C.可用石灰水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D.可用酚酞鉴别稀硫酸和蒸馏水 6.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澄清石灰水属于纯净物B.纯碱属于碱 C.过氧化氢属于氧化物D.干冰属于冰

7.将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二者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由此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溶液对外不显电性 B.反应前后溶剂质量不变 C.反应后溶液呈中性 D.图中A代表水分子 8.取石灰石与稀盐酸充分反应后的溶液A,向其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并用pH数字探测仪连续监测,得曲线如图(pH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溶液A中的溶质有两种 B.A、B段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C.B、C段滴入紫色石蕊,溶液呈无色 D.D、E两点溶液中的溶质种类相同 9.某不纯的锌块6.5 克,与足量稀盐酸反应,放出氢气0.18 克,则锌块中含有的杂质可能是() A.镁 B.铜 C.铝 D.铁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穹顶之下》观后感

《穹顶之下》观后感 看完柴静关于雾霾调查的纪录片,触目惊心四个大字在脑海里不停环绕,这是我第一次看完一个片子之后这么急切的想说一些话,因为这与我们的生活真是密切相关,就像柴静说的:同呼吸,共命运。 雾霾是这几年才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并且几乎成为了生活常态,可是这个生活常态正常吗?不正常,因为这是以我们的生命健康为代价的。我家住在武汉三环的位置,在十几年前刚刚搬来的时候我记得晚上还可以看见星星,那真的是满天的繁星,当时的我没想到的是这居然在现在看来是多么的奢侈。武汉在十几年的时间发展的很快,但是发展得代价是我们的环境。我们现在走在武汉的街头,到处都在拆房子,建房子,挖道路,建道路。到处都是裸露的泥土和飞扬的尘沙,我们走在路上必须得捂住口鼻,不敢呼吸。但就算这样我们仍然会呼入大量的灰尘,而这些都是能够诱发肺癌的因素,环境的污染程度和肺癌的发病率是成正比的,而大部分的受害者使我们的孩子和父母。每次雾霾发生的时候我们都在祈祷赶紧来一阵风将霾吹跑,但是吹跑了一次还会有下一次,雾霾已经不是偶发事件,它仍会频繁的发生,而且还是一个开始。 这次关于雾霾的调查的片子,长达将近2个小时,我从头看到尾,它的信息来源非常权威,信息也很立体,它告诉我们什么是雾霾,雾霾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 雾霾是什么?雾霾是一些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而我们肉眼能看见的最小颗粒都是它的20倍,我们看不见它们,但是它们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当PM2.5值升高时,人群的死亡率会随之上升。 我们怎么办?在片子中,环保局的一位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现在都不敢开口,让人看到里面没有牙。”还有一个民营加油站的老板是这样说的:“环保局是什么?你有义务但是没有权利管。”没有权利,那谁有权利?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在今年9月份才开始正式生效,那么在生效之前呢?谁来管理?谁有权管理? 几十年前的伦敦因为烧大量劣质煤炭造成了大烟雾事件,在这个事件中有大约一万两千人死于长期吸入煤炭产生的黑炭和短时间内吸入的高浓度的含有重金属的颗粒物。这是场大灾难,而这也是我们的前车之鉴。

常见的酸和碱 测试题

【带答案】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测试题2012.12. 【可能用到的相关原子量:C—12、O—16、H—1、S—32、Zn—65、Ca—40、Cl—35.5】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2·自贡)实验室中下列物质因没有密封保存而使质量减少的是() A.浓硫酸B.生石灰C.烧碱D.浓盐酸 2.(2012·自贡)酸具有酸的通性的原因是() A.酸都能电离出H+B.酸都含有酸根C.酸中都含有氢元素D.酸中都含有氧元素 3.(2012·泰安)下表是部分农作物生长对土壤pH的要求。如果某地区经常降酸雨,则该地区最不适合种 植的农作物是() A.大豆B.茶C.玉米D.马铃薯 4.(2012·泸州)根据下列实验现象可以判断某溶液一定呈碱性的是() A.常温下,测得溶液的pH<7 B.溶液中滴入酚酞显红色 C.溶液中滴入石蕊显红色D.溶液中滴入酚酞不显色 5.(2012·山西)下列关于pH的说法正确的是() A.酸溶液的pH越大酸性越强 B. 碱溶液的pH大于7,盐溶液的pH等于7 C.测定溶液的pH时,需先将pH试纸湿润 D.测定人体内液体的pH,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6.(2012·日照)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见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滴入酚酞试液后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B.锌和铜均是金属,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则铜也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C.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CO2也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所以CO2是酸 D.溶液中有晶体析出,其溶质质量减小,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7.(2012·佛山)在Na2CO3溶液中逐渐加入盐酸,反应后溶液pH随加入盐酸质量变化的关系为() A B C D 8.(2012·扬州)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下列应用与中和反应原理无关的是() A. 用熟石灰和硫酸铜配制波尔多液 B. 服用含Mg(OH)2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C. 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D. 用NaOH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 9.(2012·苏州)下列物质溶于水,所得溶液的PH大于7的是() A. CO2 B. HCI C. NaCI D. Ca(OH)2 10.(2012·苏州)下列有关氢氧化钠性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氢氧化钠有腐蚀性 B. 固体氢氧化钠有挥发性 C. 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而变质 D. 固体氢氧化钠能吸收水蒸气而潮解 11.下列各组物质按酸、碱、单质、氧化物顺序排列的是( ) A、H2SO4Na2O C CO B、Mg(OH)2CuSO4 C CO2 C、KOH HNO3 O2SO3 D、HCl NaOH O2 P2O5 12.下列实例不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穹顶之下观后感

穹顶之下观后感 时间:2017-04-11 21:18:43 | 作者:薛薇 “我不是怕死,我只是不想这么活着。” 在我们措手不及时,雾霾如同洪水猛兽向我们袭来,击倒了一浪浪的人,肆虐地遍及了全国,街上的人都戴上了口罩,我不禁想问:“二十年间那片蓝天去哪了?二十年前的星星去哪了?二十年前的白云又去哪了?” 我从来不曾想过冬天供暖的背后是一群恐怖的颗粒物,不曾想过汽车行驶的背后一例是危险的污染,更不曾想过自由呼吸的背后是无数危险的因子,我也从来未曾想过“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景象是一种可怕的假象。 令我印象更深的是肺癌初期的患者进手术室的场景,他们一家人没有吸烟史,却仍在遭受着这样的病痛,当显式镜中出现遍满黑丝、黑斑的肺部,我不禁为她心痛;一个小女孩孤独地站在落地窗前,用手捶打着透明的玻璃,渴望一个莺语花香的外界;那个六岁的山西女孩仰着无邪的脸回答:“没有见过星星与白云……”我曾以为只有见到矿山的炸裂,只有见到冒着黑烟的烟囱才算是污染,但事实却是雾霾在我们看不见的角落吞噬着一个又一个人的生命与幸福。 那我们如何对待雾霾,创新无疑是一条必经的路。英国委员会大臣说过,政府将公平竞争的机会留给市场,市场自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因此他们使用了天然气,这便是创新的力量。我们也不应当置身事外,环境的保护也依靠我们每一个小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即使它微乎其微,它亦然能使你感觉到脚踏实地,而不只是寄住在这个蓝色的星球。 当我看见那终被网覆盖起来的泥土,看见安装了净化处理装置的餐馆,看见了加油站的员工对器材进行更新,而不是说着“你只有义务,没有权力”的话语的时候,我终究是对这一场旷日持久的环境保卫战有着无限的信心与希望。我相信我们留给自己的子孙也不会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地球。 那个小女孩在花盆里养了一只蜗牛,每天都对着它吹气,你见到了吗?它其实真在一步步地长大,就像我们憧憬着的美好未来正在向我们款款走来。

第2节常见的酸和碱常见的碱

第2节常见的酸和碱 二、常见的碱 (一)物理性质 1、碱: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都是__OH-____的化合物;碱的溶液呈__碱__性。 2、氨水呈___碱_性,能使无色酚酞变_红___。石灰水中含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俗称_熟石灰 _或__消石灰___。氢氧化钠俗称__烧碱___、__火碱___或___苛性钠__,氨水、氢氧化钙、 氢氧化钠都是常见的碱。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颜色白色白色无色 状态固态固态液态 气味无无氨臭味 俗名烧碱、火碱、苛性钠熟石灰、消石灰 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潮湿 加水溶解易溶,溶解时放热,水 溶液有滑腻感 微溶,水溶液有滑腻感 其他易潮解挥发性 3、氧化钙(俗称_生石灰_____)与水反应后转变成氢氧化钙,该反 应放出大量的热。生石灰具有强烈的_吸水性_性,极易跟水发生反 应。人们利用这一性质,常用生石灰做_干燥剂_。 4、烧碱常用于制人造丝、造纸、炼油、纺织、印染与橡胶工业; 熟石灰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5、氢氧化溶液对皮肤、纸张、织物有腐蚀性,石灰水、氨水也有。 6.烧碱露置在空气中,表面出现潮湿,这个现象称为潮解_。潮解 是物理变化(填“物理”或“化学”),易潮解是物理(填“物理”或“化学”) 性质。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因此常用氢氧化钠固体做__干燥剂_______,实验室常用的干 燥剂碱石灰就是用氢氧化钠和氧化钙混合而成。碱性干燥剂可用来干燥氢气、氧气、氮气、 氨气等气体,但不可以用来干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等酸性气体。 7. 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是混合物(填“混合物”或“纯净物”)。化 学式为NH3·H2O,是一种液态碱。氨水具有很强的挥发性性,可以挥发出氨气。 氨水挥发出来的气体和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气体会反应生成白烟(填“烟”或“雾”), 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NH3 + HCl= NH4Cl 。 8.不是所有的碱都能使指示剂变色,因为大部分碱难溶于水能。能溶于水的碱只有 KOH 、NaOH 、 Ba(OH)2、和氨水,氢氧化钙微溶。其他的碱都难溶,如 Fe(OH)3、 Cu(OH)2、 Mg(OH)2等。

常见的酸和碱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常见的酸和碱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小李在学习酸碱指示剂与常见酸、碱溶液作用时,归纳成如右图所示的关 系。图中A 、B 、C 、D 是两圆相交的部分,分别表示指示剂与酸、碱溶液 作用时所显示出的颜色,则其中表示不正确... 的是( ) A .紫色 B .蓝色 C .红色 D .无色 2.按一定的特点或规律对物质进行分类,给化学学习与研究带来很大的方便。下列各组物质中,符合“氧化物—酸—碱—盐” 顺序排列的是( ) A.HClO HCl Mg(OH)2 MgCl 2 B.CO 2 H 2CO 3 CaCO 3 Ca(HCO 3)2 C.H 2O HNO 3 NH 3·H 2O NH 4NO 3 D.SO 3 NaHSO 4 NaOH Na 2SO 4 3.下列设计方案可行,且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用NaOH 溶液治疗胃酸过多症:NaOH+HCl=NaCl+H 2O B .实验室用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制取CO 2:H 2SO 4+CaCO 3=CaSO 4+CO 2↑+H 2O C .用适量的稀盐酸除去铁表面的锈迹:Fe 2O 3+6HCl=2FeCl 3+3H 2O D .用点燃的方法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2CO+O 2 === 2CO 2 4.欲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所需药品(括号中的物质)选择不正确的是( ) A .NaCl 溶液中含有少量的Na 2SO 4(硝酸钡溶液) B .CO 2中含有少量的水蒸气(浓硫酸) C .NaOH 溶液中含有少量的Na 2CO 3(石灰水) D .铜粉中含有少量的氧化铜(稀盐酸) 5.Cu 20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 2O+H 2SO 4=Cu+ Cu SO 4+H 2O 。氧化铜与氢气反应 后得到的Cu 中常常混有少量Cu 2O 。现将10 g Cu 和Cu 2O 的混合物放入足量的稀硫酸中充分反应,过滤得到9.5g 固体,则原混合物中含Cu 2O 的质量为( ) A .0.9 g B .9.5 g C .0.5 g D. 0.45 g 6.北京市正在实施“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其中修缮长城使用了大量的氢氧化钙,氢氧化钙的俗称是( ) A 、火碱 B 、烧碱 C 、熟石灰 D 、小苏打 7.下列药品不需要密闭保存的是( ) A 、浓盐酸 B 、浓硫酸 C 、烧碱 D 、食盐 8.化学中常常出现“1+1≠2”的有趣现象,但也有例外。下列符合“1+1=2”的事实是( ) A. 20℃,1 L 水与1 L 酒精混合后的体积等于2 L B. 20℃,1 g 镁与1 g 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的溶液质量为 2 g 点

《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500字五篇

《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500字五篇 “一个人,别说人了,一个活物应该这么活着,春天的时候门开着,风进来,花香进来,颜色进来。有时候你碰到雨,或者碰到雾的时候,你会忍不住想要往肺里,深深的呼吸一口气,又凛冽,又清新。”——柴静。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5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500字 雾霾,对于这个东西我们一点也不陌生,无论你在何时何地,始终摆脱不了雾霾的笼罩,雾霾也不再是教科书里的说教,自然环境的恶化所带来的伤害也不是简单的柴静一个家庭在承受。也许有人会说,柴静之所以选择拍摄宣传片是为了自己的“私人恩怨”,但是作为一名曾经的职业媒体人,将柴静的行为称之为伟大或许过于夸张和不切实际,但是也绝不是为满足自己的私人需求那么简单,无论是曾经的记者身份还是现在母亲的烙印,都无法掩盖其追求真理的社会责任。 在网络世界里,我们生产着创造着各种信息,享受着各种各样的服务,我们不断向大自然和社会索取,被纷繁复杂的社会所麻痹,睁着双眼却看不到真相,张开双耳却听不到声音,迈开步伐却未曾前进一分,每个人都在喧嚣,每个人都在说话,却没有人在听。以前我们会说向沙漠进军,向太空漫步,现在却被雾霾打的措手不及,难道我们未曾发现它吗?不是的,每个人都看见了,可怕的是都当做并未发生,我们不缺少随声附和阿谀奉承,恰恰缺少的就是赤裸裸的较真精神。 面对复杂多变的雾霾污染,也许柴静一个宣传片起不了什么决定作用,但是无论是作为一个前媒体人还是一个母亲的身份,柴静的努力和成果也不在于一个宣传片的“成败”与否,而在于一种执着的斗争精神。人类与环境污染的战争历程中,柴静作为一个人类个体也从来都不是主流,但历史也正是由一个个人类的个体所创造的。雾霾的治理不是个人所能左右,但此时个人的影响却超过了环保部门,这是不是也值得有些人深思呢?社会共识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却体现在一朝一夕的细节上,正如环境治理不在个人却离不开每个人一样,而穹顶之下的柴静也不应该是一个人在战斗。 《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500字

常见的酸和碱测试题含答案

常见的酸和碱测试题含答案 一、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选择题 1.托盘天平左、右两边各放一只质量相等的烧杯,在两只烧杯中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此时天平保持平衡。然后在左盘烧杯中加入5g锌粒,在右盘烧杯中加入5g铁粉,充分反应后,两烧杯底部均有固体剩余,则此时天平 A.偏向左边B.仍然平衡C.偏向右边D.无法判断 2.在一次实验室开放日活动中,小刚同学取出一无色溶液,向其中滴加酚酞试液后溶液变成红色。小刚同学作出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该溶液的pH小于7 B.该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成蓝色 C.该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D.该溶液显酸性 3.将一定量的铁粉加入到一定量的硝酸银、硝酸锌的混合溶液中,待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体产生,则在滤渣中() A.只有银B.只有银和铁 C.可能含有锌D.一定有银、铁、锌 4.“微观—宏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如图是金属钠投入水中所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以下解释或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钠原子在该反应过程中得到电子 C.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D.反应后的溶液呈碱性,因为溶液中存在OH- 5.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澄清石灰水属于纯净物B.纯碱属于碱 C.过氧化氢属于氧化物D.干冰属于冰 6.将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二者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由此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溶液对外不显电性 B.反应前后溶剂质量不变 C.反应后溶液呈中性 D.图中A代表水分子

7.某不纯的锌块6.5 克,与足量稀盐酸反应,放出氢气0.18 克,则锌块中含有的杂质可能是() A.镁 B.铜 C.铝 D.铁 8.下列对有关事实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气体可压缩储于钢瓶中﹣﹣分子数目变少 B.H2O和H2O2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C.烧碱和纯碱的溶液都显碱性一两者都是碱类 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升华放热 9.下列关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总结,正确的是() A.电解水实验表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浓H2SO4、NaOH都具有吸水性,故它们都能用来干燥二氧化碳气体 C.氧化物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D.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所以金属腐蚀过程中一定有能量变化 10.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其对应实验目的的是( ) 选 项 实验现象结论 A 铁片表面有少量气泡,锌丝表面 有较多气泡 说明铁与锌的 活泼性 Fe

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

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一) 就在两会筹备之际,柴静将她的调研资料都提交给了全国人大,引起了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高度关注。也就在2015年初的腊八节,她站在了星光影视园的演讲台上,面向观众和摄像机背后的大众,心情起伏地讲述着雾霾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不需要任何讲稿,那些想要说的话,已经在她心底憋了太久。2月28日,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上线仅一天,就被播放了近亿次,片中,一次次的采访、一组组的对比、一个个的案例、一串串的数字,令听众们不禁陷入深思。与人们休戚相关的大事让观众心有戚戚,“同呼吸,共命运”在这样的背景下,已不是冠冕堂皇的口号,而是实在紧迫的问题。 拜访国内外多家研究大气污染的权威部门和学术机构,调研污染空气的企业、事主及其背后的执法困境,柴静用了数百个数据、几十张图表,为我们拨开雾霾背后的层层真相:燃煤和燃油消耗量大、相对低质、前端缺少清洁、末端排放缺乏控制,而这些问题的监管执法又很难落实。没有严惩不贷的手段,就难有改进和创新,就会让金山银山和矿山毁掉青山绿水和蓝天。为此,她呼喊,她奔走,她在担当曾为新闻媒体人的社会责任。关心每个人健康,带给每个人希望,这不是女神是什么? 当然,个人调研毕竟并不专业,难以概全,角度和辨析也可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些内在的关联性还不直接,一些系统的解决

方案亦有待商榷,但它至少起到了启蒙引导的科普作用,让人们对雾霾、空气乃至水源清洁等诸多令人怵目惊心的环保问题倍加关注。有关注就会有监督,有呼吁便能有进步,而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往往能决定至少是影响解决问题的速度。我们衷心期待着互联网的公民行动精神,能够尽早尽多地从线上走到线下,能够从一人一事一时一地的一言一行做出改变。 据柴静自述,促使她展开雾霾调查的原因是她的女儿没出世便患有肿瘤,从一出生就接受手术,因此她决定辞职,打算用相当一段时间照顾孩子,并帮助更多的孩子寻找雾霾的真相。柴静这种因为心底有爱惜而去做什么的初衷的确让人感动,不过,我们不禁思索这样的调查报告的撰写者为什么是柴静?我们更加希望下一次这样的报告不再是公益性质的个人调查,不再是柴静和雾霾的私人恩怨。柴静的声音,打开了一个黑匣子,应该让更多的民众“看见”,也需要让更多的高层听见,正如人民网在官方微博中所言:“穹顶之下别让柴静太孤单”。 新的《大气防治法》正在酝酿,环保部门和环保组织的权力将被加强,也许能就此长出“铜牙铁齿”。然而,我们不应就此静默等待,而应立即采取行动,因为,每一天我们都在呼吸,每一天我们都被伤害,我们又岂能等待?作为个体,我们能做的或许不多,但纵观历史,许多深刻的重大改革往往萌发于每个微乎其微的努力汇聚起来的力量。公众监督的力量是绝对不能低估的,因为它无处不在,特别是在

穹顶之下观后感高中作文

穹顶之下观后感高中作文 《穹顶之下》这部长达103分钟55秒的视频,聚集了时下热点的雾霾问题。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穹顶之下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穹顶之下观后感1 开学第一天,我坐在乡村学校简陋的宿舍兼办公室里看完了柴静的《穹顶之下》,耗费掉一节半课。之后,又整整发了半节课的呆。一一打住!你一定要说我是个不务正业的教师,上班期间不好好备课改作业写教学反思,上网发呆还堂而皇之地召告天下! 好吧,我先承认,我不是个好老师,但我一直努力做个好老师,只是教育天空里的"PM2.5"让我这等草根老师眼前一片迷雾,不知自己该向何方前行。 暂撇开我这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的称职与否前行方向如何 不说吧,说说我看完《穹顶之下》后发呆的内容。 对柴静的勇气魄力社会责任感的钦佩我就先不说了,对雾霾的骤然间发生的巨多认识先也不说了,估计这几天说的人多,说的人比我专业。我想说的是:为什么没有一个柴静、或张静李静

王静,来帮我们拔开教育的雾霾,让我们老师更让我们的孩子一一特别是农村的师生们呼吸到清新的空气、看见蓝的天白的云? 我很自私。我的感慨更多源于我自己的孩子,他今年上初二,随我在这个不算偏远的农村学校,离小城不过十五公里。今天开学第一天,第一天我就得知我的同事把他同样读初二的孩子转到城区上学了。这个消息让我自责不已:这件事为什么我没做到?我早想过,为了孩子前程,肯定不能让他待在这里的!可我又左右为难,没能把转学的事办成。现在,我只有自责,外加茫然。 是的,农村学校已经没有教育了。如果就我看到的我的周围的事实来说,这话一点儿也不夸张。我们以及与我们相似的农村学校的办学隐性宗旨就是:安全!不出安全问题一切OK!以至于,学校设备落后,教师流失,在职的绝大部分老师"升级"成了大学老师:上几节课走人的、甚至一周上两三天班完事的;作业没人改,甚至有些老师上课只上二十分钟,还有二十五分钟学生升级为"大学生"一一自习…… …… 凡此种种,让人心寒,无论作为一个家长,还是作为一名教师。 可是,这样的事实并未遮遮掩掩,老百姓知道,教师最清楚,家长也明白,甚至私下里我听到一些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聊天,他们对此也是一清二楚的`。但,即便有人质疑,却没有人寻根问底。

酸和碱单元测试题(含答案)经典

酸和碱单元测试题(含答案)经典 一、酸和碱选择题 1.将盛有浓盐酸和浓硫酸的试剂瓶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A.前者变大,后者变小 B.前者变小,后者变大 C.两者都变大 D.两者都变小 【答案】D 【解析】 【详解】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吸收水分后,溶质质量几乎不变,溶剂质量增加,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后溶质减少,溶剂质量几乎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选D。 2.利用废旧电池铜帽(含Cu、Zn)提取Cu,并得到ZnSO4溶液,主要转化流程如图。已知:①反应条件已略去;② Cu + H2SO4 + H2O2 = CuSO4 + 2H2O。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加快铜帽反应溶解的速率,过程I宜控制在80℃左右进行 B.过程II中,只有两种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C.过程III的物质D选用稀盐酸 D.溶液E经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即可析出硫酸锌晶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 A、为加快铜帽反应溶解的速率,过程I宜控制在107.35℃以下进行,因为过氧化氢的闪点为107.35℃,选项错误; B、溶液A中的溶质有硫酸锌、硫酸铜和硫酸三种物质,物质B 为金属锌,锌分别与稀硫酸、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反应中锌、铜、氢三种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选项错误; C、固体C中含有锌、铜两种金属单质,为得到硫酸锌,加入的物质D应为稀硫酸,选项错误; D、溶液E中的溶质为硫酸锌,经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即可析出硫酸锌晶体,选项正确,故填D。 3.在托盘天平两边各放一只等质量的烧杯,调节至平衡。在两只烧杯里分别放入同体积、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然后向左右两烧杯中分别加入质量相等的碳酸钙粉末和M粉末。左盘烧杯中稀盐酸和碳酸钙粉末均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停止后,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则托盘天

《穹顶之下》逻辑浅析

《穹顶之下》和《对话丁仲礼》逻辑浅析 逻辑分析一般规律有云,从逻辑上说,宏观整体分析再到具体定量分析是最接近客观的。而从微观枝蔓数据入手,能得出局部真实,却容易走进整体逻辑陷井。 雾霾的实质是工业污染,从英国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出现的雾都和20世纪60、70年代发生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可见一斑。工业污染分析,从宏观来看,应该看其中占比,分析出主次污染,然而解决之法同时要兼顾普遍规律和特殊情况。 柴静《穹顶之下》,举例自己早年采访经历、自己孩子问题,从感性入手分析出空气污染,空气污染是什么、造成什么危害,进而分析各种工业、生活等污染所占比例。工业上,石油、煤炭造成燃料粗糙、不愿提升工艺水平、能源系统控制能源标准设定等,导致能源标准达不到英美日等发达国家标准,而这些国家空气污染治理十分成功,因此提出国企工业逐步开放、有条件提升能源标准。生活上,借鉴美国加州汽车管制法,提出柴油等重污染汽车加装空气净化器,油烟净化器、减少汽车出行等。 柴静逻辑清晰,看似入情入理,在此,我再次梳理一遍柴静的逻辑。 工业污染来源于石油、煤炭等原料,比较发达国家也用石油、煤炭等,发现我国环境污染严重根本在于中国标准过低、大企业形成利益集团进而碍于自身利益不愿提升油品、过剩生产等,进而归结于国有企业垄断。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提出的能源市场开放是否能够一定解决环境污染,私有企业一定比国有企业更有效配置资源,竞争一定有利于环境保护。 还要考虑竞争的尺度在哪里。2013年9月4日第一财经日报刊登一篇名为《英国人称中国买下英国:李嘉诚控制伦敦三成电力》,里面称“而投資並購范圍,則從基礎設施到房地產,從零售業到實體企業,涉及領域相當廣泛,以至於有英國媒體更是聳人聽聞地用“中國人買下了英國”的標題對中國資本進入英國進行報道。”可见,基础设施等涉及国民经济命脉产业过度开放只会引起过度恐慌。 再来看看《对话丁仲礼》,柴静和丁仲礼的逻辑。先是从哥本哈根会议现状说起,“为什么一个有人类共识的会议,却不能谈妥《根本哈根协议》?”丁院士从国家利益解读什么样的节能减排才是公平的,接着在柴静的逼问作为一个科学家不应该参杂个人利益而应该可观陈述事实,丁院士回答说这不是个人利益,这是人权和发展权的人类普遍意义,也说明了自己这样作为科学家却不采用“科学”做法的苦衷。 柴静假设的逻辑大前提是,气候问题是人类共识,隐含逻辑是当前影响人类发展的问题是气候问题,因为气候问题关乎人类生存。 这个前提忽略了,人类共识是多个共存的,个别还有特殊情况,比如吃饭问题;还有人类共识,其实也可能被集体共识所充塞,比如发达国家作为一个集体即存在一个集体共识,代表了全发达国家发言。 总而言之,柴静作为一个记者,在做逻辑分析时候,没有切切实实界定“人类共识”、“公平”和“根本哈根协议”这三个关键词,其中更涉及了国家利益等政治经济文化各层次问题。 我国是一个国情复杂的国家,工业进步社会发展中出现了很多西方国家没有出现过的问题,可以借鉴,但不可全盘西化,更不可以盲目提倡。从逻辑上分析,开放国企并非是解决工业污染的充分必要条件,存在逐步探险实践的空间。

雾霾作文(《穹顶之下》观后感 )

我们身边无影无形的杀手——雾霾 本觉得纪录片都是枯燥无味的,但在看完柴静关于雾霾调查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后,我却感到万分震撼。柴静那有声有色,能引起共鸣的演讲在吸引着我的同时,也引起着我不住的害怕和担忧,一份份的污染数据,让我看着触目惊心,这是以前所没有过的感受。虽是分作三次才看完,却一次比一次感触深。 雾霾是这几年才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并且几乎成为了生活常态,可是这个生活常态正常吗?不正常,因为这是以我们的生命健康为代价的。虽然我居住的城市深圳是个美丽的城市,空气新鲜、绿树成荫,环境排在国家首列。但仔细观察,在深圳快速发展的同时,蓝天白云变少了,换成了雾蒙蒙的阴天,繁星明月变少了,换成了一望无际的黑夜。时间长了,加上忙碌快节奏的生活,原本以为阴天起雾再正常不过、晚上没星星是被云挡住了的我,远不知道我们身边潜藏着一个无影无形的杀手——雾霾。 深圳在十几年的时间发展的很快,但是发展得代价是我们的环境。我们现在走在街头,到处都在修地铁、建高架桥。到处都是裸露的泥土和飞扬的尘沙,我们走在路上必须得捂住口鼻,不敢呼吸。但就算这样我们仍然会呼入大量的灰尘,而这些都是能够诱发肺癌的因素,环境的污染程度和肺癌的发病率是成正比的,而大部分的受害者使我们的孩子和父母。每次雾霾发生的时候我们都在祈祷赶紧来一阵风将霾吹跑,但是吹跑了一次还会有下一次,雾霾已经不是偶发事件,它仍会频繁的发生,而且还是一个开始。 这次关于雾霾的调查的片子,长达将近2个小时,我从头看到尾,它的信息来源非常权威,介绍的非常专业,它告诉我们什么是雾霾,雾霾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 雾霾是什么?雾霾是一些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而我们肉眼能看见的最小颗粒都是它的20倍,我们看不见它们,但是它们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当PM2.5值升高时,人群的死亡率会随之上升。想到我们整天生活在这危险的空气中,我顿时呼吸一滞。 雾霾从哪儿来?中国能源结构中,燃煤和燃油占了百分之60,而在燃烧排放时大部分是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就直接排放到了大气之中,煤炭没有得到过清洗,石油没有得到提炼,各种有毒物质随着排放来到大气之中,通过我们的呼吸进入身体。 我们怎么办?在片子中,环保局的一位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现在都不敢开口,让人看到里面没有牙。”还有一个民营加油站的老板是这样说的:“环保局是什么?你有义务但是没有权利管。”没有权利,那谁有权利?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在今年9月份才开始正式生效,那么在生效之前呢?谁来管理?谁有权管理? 影片中还列举了几十年前的伦敦因为烧大量劣质煤炭造成了大烟雾事件,在这个事件中有大约一万两千人死于长期吸入煤炭产生的黑炭和短时间内吸入的高浓度的含有重金属的颗粒物。但伦敦在今天已是恢复了蓝天白云,这是场大灾难,而这也是我们的前车之鉴。 我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普通的深圳市民,一个普通的中国公民,我希望我们能够生活在蓝天白云下,能够自由的散步和呼吸,不必时刻担忧因为污染而产生的健康问题。我们或许无法为治理污染做更多的事,但我希望我们能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让身边无影无形的杀手——雾霾,不再威胁我们的健康!

(word完整版)初三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单元测试题

初三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单元测试题 本检测题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在下列溶液中,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是() A.pH=7的溶液B.水 C.pH<7的溶液D.使酚酞变红的溶液 2(2013?山东青岛)稀盐酸和稀硫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其本质原因是() A.都能与指示剂作用B.都能解离出酸根离子 C.都能解离出氢离子D.都含有氢元素 3(2011?天津)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 如下表所示,其中显酸性的是() 物质番茄汁糖水牙膏肥皂水 pH 4 7 9 10 A.番茄汁 B.糖水 C.牙膏 D. 肥皂水 4 胃酸能帮助消化,但过多的胃酸会危害健康。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物质是() A.NaCl B.Al(OH)3 C.CaO D.NaOH 5 下表是所测得某些食物的近似p H,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物质柠檬鸡蛋清苹果西红柿牛奶 pH 2.3 7.9 3.1 4.2 6.5 A.牛奶和鸡蛋清均呈碱性 B.胃酸过多的人应少食苹果 C.柠檬汁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D.西红柿的酸性比苹果强 6(2011?咸宁)种植下面几种农作物对土壤pH的要求是:大豆6.0~7.0,茶5.0~5.5,玉米7.0~8.1,马铃薯4.8~5.5。如果某地区经常降酸雨,则该地区最不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是() A.大豆 B.茶 C.玉米 D .马铃薯 7(2013?江苏苏州)向一定体积的NaOH稀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溶液pH变化的曲线合理的是() 8 下列关于酸碱中和的说法,合理的是() A.有盐和水生成的化学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被红火蚁咬了(毒液呈酸性),为了减轻疼痛可以涂抹肥皂水(pH=10) C.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盐酸至恰好反应完全,溶液的pH不改变 D.氢氧化钠中和硫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NaOH+H2SO4 Na2SO4+H2O 9(2013?山东潍坊)下列选项中的实验所对应图像错误的是() A.在有无催化剂时分别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B.等质量的Fe粉、Zn粉分别与足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反应 C.向一定体积和浓度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D.向硝酸铜和硝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 10(2011?苏州)盐酸、稀硫酸在水溶液中都能产生H+,故有许多共同的性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打开盛有浓盐酸和浓硫酸的试剂瓶瓶塞,在瓶口都有白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