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人才胜任力品质因子模型实证研究_高永惠

高校教师人才胜任力品质因子模型实证研究_高永惠
高校教师人才胜任力品质因子模型实证研究_高永惠

第14卷第5期2011年9月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14No.5

Sep.2011

■管理研究

高校教师人才胜任力品质因子模型实证研究

高永惠,黄文龙,刘洁

(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从教师胜任力和教师胜任力品质要素构成出发,通过自编的教师胜任力品质调查问卷,以广西3所高校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了高校教师胜任力品质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学生和教师终身就业力为导向的高校教师胜任力品质因子模型,为突破高校就业管理模式、教师考核、选拔和工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师胜任力;教师质量;因子模型;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C9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35(2011)05-0079-05

一教师质量与教师胜任力的界定

胜任力是指为使个体或组织能承担某项工作并取得优秀绩效的技能、个性特征、知识能力等的特质或行为表现[1]。教师胜任力则是指教育教学工作者使学生成功获得能力和智慧过程中所需的特有的综合素养状态和其专业职业需要所展现的熟练行为模式。它不仅具有个性化的特征,而且还具有专业化的特征。提高和发展教师胜任力无疑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在目前实践领域,我们考察、评价教师队伍状况,往往把教师胜任力品质考察重点放在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以及科研项目多少、科研成果获奖等内容上,把这些作为衡量教师队伍质量建设优劣的核心指标[2]。由此学历和职称不仅成为教师追逐的外在浮华目标,而且削弱了教师队伍内涵建设的力度,也影响了对教师人才客观、科学地进行培养、培训和鉴定。

教师胜任力要素是教师质量构成的基础和条件。教师质量是教师胜任力要素发挥作用的结果和形成状态。所以,教师质量应该是教师多方面胜任力要素的有机统一的集合体,教师胜任力品质因子能够反映教师质量。

教师质量在理论上可由三个层面构成。第一,综合素养状态层面,即教师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书育人的技术技能等方面的拥有、内化和提高状态。这是教师质量构成的基础和前提,它主要通过教师心态文化质量反映出来。第二,因专业职业需要所展现的熟练行为模式,即教师对现代社会的信息、资料、实践等的占有、了解甚至体验层面,它反映了教师人格社会化、现代化的基本面貌。这是教师质量认识和研究的新内涵,它直接与教师职能的现代化相呼应。它主要反映在教师的工作质量、教师成长生活质量和教师社会交往质量等上面。第三,结果绩效层面。它是指教育教学的实际质量,它主要包括教师教科研成果、教书育人的实际效果、教师个体或群体的社会影响力。它会表现在教师流动质量、教师社会交往质量和教师工作质量上。这一层面是衡量教师队伍质量建设成效的主要结果性绩效指标,教师质量建设的各个层面最终落实到这一点上。综合上述三层面,教师质量构成可展开为教师的心态文化质量、工作质量、成长生活质量、社会交往质量和流动质量等五个方面。其中教师的流动质量是其余四个质量内容的结果。而教师的心态文化质量、工作质量、社会交往质量和成长生活质量是教师业绩的成功关键因素。它们都包含显性结果性指标和内在关键业绩影响因子,而后者是前者的原因,我们把显性结果指标看作绩效,而内在隐性的影响因子视为胜任力品质特征因子(见表1)。

就高校绩效考核而言,现在我们比较重视考核显性指标,并依此进行晋升奖惩决策,这会使得教师们忽略内涵的成长。显性指标是由隐性指标决定的。上表中的隐性标尺是决定教师产生优秀绩效的关键目标要项。因此,我们认为高校教师胜任力品质关键因子应体现如下的特征:第一,工作心态品质。如教师的工作价值观和学生观等工作心态能力;第二,知识思考与改善品质。教师的学科思

收稿日期:2011-05-18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200812MS169);2009年基于胜任能力开发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新模式研究(09XJY010)作者简介:高永惠(1958-),女,湖北武汉人,教授,主要从事企业流程再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教育方法论研究。

维偏好特征或能力,教师对学科互涉性意识、学生科目知识“最近发展区”的理解、概念理解策略、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学生批判和分析思维技能的形成;第三,学习成长能力品质。教师的积极进取、成长学习能力,如反思性、批判性的内审能力;第四,教学管理能力品质。教师的教学(或课堂)管理能力;第五,人际沟通能力品质。如教师的沟通、交流、与学校、学生及家长就能力训练目标上的共识、社会资源的利用和情绪管理能力等。

表1-1教师质量要素构成模型

类别内涵描述观察指标

教师心态文化质量它是指教师的综合素质构成,即教师的思想道德素

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心理素质有机统一的状况。

显性窗口:学历、职称、教龄、年龄、性别等;

隐性标尺:工作心态,如个性、兴趣、思维偏好、职能理念与核心

价值、等。

教师工作

质量它是指教师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和效果,包括教书

育人的经验、教科研成果、人格在师生乃至社会上

的影响力等具体内容。它是主要的结果业绩

显性窗口:所教学生的优秀率、就业率、成才率、创业率、学生参

与学科专业性竞赛和受表彰情况;学生对授课的满意度等。

隐性标尺:教学管理、知识思考与改善,如学生的思维偏好特质

或创造思维品质等。

教师成长生活质量它指一个人社会化的质量和水平,影响到一个人对

现实和未来的认识和态度,这种认识和态度也会影

响到受教育者,形成受教育者对现实和未来的初步

认识和基本态度。

显性窗口:基本生活质量,即住房条件、工资福利、家庭关系、子

女入学就业状况等;

隐性标尺:知识思考与改善、学习成长,如开拓进取精神,教师业

余兴趣、特长,自学的时间和质量,个人藏书报的数量和质量等。

教师社会交往质量指教师的人际关系质量,即交往对象、层级的多寡

与质量,社会活动的数量与质量,传递、获取信息的

数量和质量等。它直接反映一个人社会化和现代

化的水平。

显性窗口:获取资料和信息的广博性、学术团体兼职与服务项目

数、参与学术团体学术报告和做报告的次数;

隐性标尺:、人际沟通能力,如社会资源的利用和情绪管理、向学

生传播面向未来社会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责任感等情况。

教师流动

质量教师的流动质量是指教师在一段时期内岗位变化、

职位和职称的升迁状况等,

两种基本流动:一是优质流动,如教师晋级提拔、受表彰,教师队

伍的优化组合等;二是劣质流动,如教师跳槽转行,降职处罚等。

关于高校教师胜任力品质因子的等级,我们主张从学生与教师或个人与学校两个主体关系来界定。如站在学生才能和教师才能关系看,两类才能高度的契合关系为最佳状态,即表现出人尽其才。所以,按两类才能契合的程度我们可以把教师胜任力的程度差异性分为4种等级状态。第一级是两类才能为资源状态,非紧密结合,但符合执行任务的工作心智能力的基本条件,这定为及格;第二级是进入学习或教学任务职能的执行运作,能用专业(课堂)执行才能完成例行任务,定为一般;第三级是改善或创造性学习,能够驾驭复杂局面,改善困难完成任务,定为良好;第四级是突破旧有工作方法,能够保持追求卓越的成就导向,开拓性地完成任务,定为优秀。等级越高对高校教师的胜任力品质要求也越高。追求卓越成就导向是中高级人才的典型特征。由此而知,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最终差别在于改善或创造性学习、追求卓越的进取心和价值观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会表现在胜任力品质因子上,通过能力行为等业绩体现出来。所以,我们把上述4种等级状态作为胜任力品质因子问卷设计与测量的4个等级标准。

二教师胜任力质量要素的测量与分析

(一)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的教师人数分别为:93人、140人、182人。

本研究通过自编的《教师胜任力品质问卷》进行资料的收集。教师胜任力品质调查问卷是围绕工作心态、知识思考与改善、学习成长能力、教学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这5个方面展开。根据上述教师胜任力品质因子4个等级编制成问卷,并组织测试。第一次测试在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师范大学发放问卷,经信效度分析后发现《教师胜任力问卷》的效度为0.656,信度为0.6759。第二次在桂林理工大学发放问卷的效度为0.617,信度为0.6565。以上数据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数据采用Excel2003、SPSS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第一,高校教师胜任力品质状态总体分析。通过对问卷中的各因子进行分析,可了解它们的分布特点。因子得分越接近4,说明教师的表现越好,分数低于2.5说明教师的表现较差。由表2-1可知,在教师胜任力品质问卷中教师在人际沟通力的得分最高,在知识思考与改善上的得分最低,说明教师对人际关系处理比较重视,而对知识思考与改善需求不紧迫。而知识思考与改善影响着教师的工作质量和成长生活品质状态。

第二,不同教龄和大类学科的教师在教师胜任力品质上的差异分析。在我们的调查中,教师教龄在1 2年的占36.9%,3 5年的占22.4%,5年以上的占21.4%。把教

龄在1 2年的称之为新手教师,2 5年的称之为成长型教师,而从教5年以上的称之为成熟型教师。经F检验后发现,不同教龄教师在知识思考与改善方面存在显著性的差异。经多重比较后发现在这方面成长型教师的表现是优秀的。这反映出教龄并不是必然高业绩的符号。这一现象与目标价值、使命感的内在驱动力高低和激励政策导向有关。具体情况见表2-2。

表2-1教师在教师胜任力品质问卷上的因子分

因子分人数最小值最大值平均数标准差

教师胜任力

工作心态4151.633.882.800.36学习成长管理4151.754.002.840.46人际沟通能力4151.334.002.940.40知识思考与改善4151.404.002.700.55教学专业管理4151.333.832.820.48

表2-2,不同教龄教师在教师胜任力品质问卷上的F检验

平均数标准差F P

工作心态新手型教师18.512.11

成长型教师18.372.21

成熟型教师19.032.81

2.0660.128

学习成长管理新手型教师19.023.11

成长型教师18.713.05

成熟型教师18.623.00

0.5660.569

人际关系沟通力新手型教师19.552.56

成长型教师19.492.73

成熟型教师19.312.88

0.2340.792

知识思考与改善新手型教师18.073.78

成长型教师18.384.06

成熟型教师16.773.20

4.9320.008

教学专业管理新手型教师18.563.08

成长型教师18.162.84

成熟型教师18.723.43

0.8310.437

经过T检验,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大类学科的教师在工作心态、学习成长管理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工作心态、学习成长管理这两个方面工科的教师表现均优于文科教师。

第三,教师胜任力品质次级因子比较分析。我们分别计算出教师在教师胜任力品质的各次级因子的平均分,然后再乘以100以此作为标准来做雷达图。将各次级因子的得分划分为4个等级。得分在200至349之间的为表现及格;得分在350至499之间的表现一般;得分在500至649之间的表现良好;得分在650至800之间的表现优秀。

我们分别做出了全体教师胜任力品质次级因子雷达图、不同教龄教师胜任力品质次级因子雷达图和不同大类学科教师胜任力品质次级因子雷达图。具体情况如下面3张图所示。3张图所示的不同类别教师胜任力品质次级因子的比较表2-3所示。

从各类教师胜任力品质次级因子图和表可以看出其共同点:不管是不同大类学科和不同教龄的教师,自信都优秀,信任与尊重、影响力、规划也做得较好。而目标、使命感、热情与奉献、预见性、指导力、承诺和责任感等方面均是他们的弱项因子

图1

全体教师胜任力品质次级因子雷达图图2

不同专业教师胜任力品质次级因子雷达图

图3不同教龄教师胜任力品质次级因子雷达图

其中目标、使命感、热情与奉献均属于工作心态能力的胜任力项目,自信也属于其中的内容,不过,如果这种自信,在缺乏自我修养时就会演变成盲目自傲。另外,承诺、责任感等项目属于学习成长管理能力。说明教师在学习成长管理方面表现也不太好,它会折射出教师敬业爱岗的状况,如反映出对学生指导能力和培养方法的创新成长管理注重不足,这又与目标价值定位不高,追求卓越终身成就的驱动力不足有关。而信任与尊重、影响力是与人际关系能力有关的项目,教师比较重视这方面。预见性属于知

识思考与改善项目,是主动进取的状态。它既是创造力发挥的前提,又是产生优秀业绩的重要行为理念。指导力属于教学管理能力,是很重要的处理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职能角色意识,也是能否把学生当成真正服务对象的关键行为理念。由上分析而知,目前教师在胜任力品质方面有很大的缺失。最严重的是工作心态问题,其次是学习成长管理,进而是知识思考能力和教学专业管理。在人际方面做得优秀。

表2-3教师胜任力品质次级因子差异分析表

群体类别第四级优秀第三级良好第二级一般第一级及格

全体教师全体教师自信影响力、规划、信任与

尊重、

坚韧性、进取、洞察、表达沟通、规划、

执行力、关心他人、目标、热情与奉献、

使命感、指导力、责任感、

承诺、预见性

不同教龄教师新手教师自信

影响力、规划、信任与尊

重、坚韧性、洞察、责任感

表达沟通、热情与奉献、关心他人、执

行力、指导力、目标、进取

使命感、承诺、预

见性

成长教师自信

影响力、规划、信任与尊

重、洞察、坚韧性

进取、表达沟通、关心他人、热情与奉

献、目标、指导力、执行力

责任感、承诺、使

命感、预见性

成熟教师自信

影响力、规划、信任与尊

重、坚韧性

进取、洞察、表达沟通、关心他人、使命

感、热情与奉献、目标、指导力、

责任感、执行力、

预见性、承诺

大类学科教师文科教师自信影响力、规划、信任与尊重

坚韧性、进取、关心他人、洞察、热情与

奉献、使命感、责任感、表达沟通、指

导力、

执行力、承诺、预

见性、目标

工科教师自信影响力、规划、信任与尊重

进取、坚韧性、关心他人、洞察、表达沟

通、执行力、热情与奉献、使命感、

指导力、责任感、

目标、承诺、预

见性

三高校教师胜任力品质因子模型的分析

通过SPSS的路径分析,我们得出如下图所示的高校教师胜任力品质测量因子的模型图。上述17个次级胜任力品质因子是构成高校教师胜任力品质的核心,是工作心态、人际关系、知识思考与改善、学习成长管理、教学管理等五因子的展开,它们又通过五因子同时影响着教师的胜任力品质,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通过路径分析后验证了我们的设想是成立的,它们之间的具体关系如下图。从图的左边向右依次为:最外层为第三级的因子,第二层为第二级的因子,最中心为第一级因子,箭头指示的方向为因变量

从图4可以看出:由于17个次级因子除影响力、执行力、责任感的因果关系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其余14个因子是能够测量高校教师胜任力品质的有效关键因子。它们特征是:(1)工作心态品质、人际关系沟通力、知识思考与改善、学习成长管理、教学管理影响胜任力,它们分别可以解释胜任力的比例依次为:29.4%、28%、29.2%、34.9%、27.2%,而且工作心态品质、人际关系沟通力、知识思考与改善、学习成长管理、教学管理它们两两之间存在相关。(2)使命感、热情和奉献、自信、目标直接影响工作心态品质,它们可以解释工作心态品质的比例依次为:51.6%、39.8%、38.6%、43.3%,使命感与热情和奉献、热情和奉献与自信、热情和奉献与目标它们之间的相关达到显著水平。(3)信任与尊重、洞察、表达沟通影响人际关系沟通力,它们分别可以解释人际关系沟通力的比例为:52.5%、54.6%、47.4%,信任与尊重与洞察、洞察与表达沟通存在显著相关,能否很好地表达你的信任与尊重,是通过洞察能力起作用的。(4)规划与预见性影响知识思考与改善,它们可以解释知识思考与改善的比例分别为:68.1%、62.8%,规划与预见性存在显著相关。(5)承诺、进取、坚韧性影响学习成长管理,它们可以解释学习成长管理的比例依次为:43.5%、39.8%、47.5%,坚韧性与进取、进取与承诺存在显著相关,承诺与坚韧性集中通过进取反映出来。(6)指导力和关心他人影响教学管理,它们可以解释教学管理的比例分别为:68.9%、63.1%,指导力和关心他人存在显著相关,即教师能否真正关心学生、为学生着想,它体现在教师能否在指导学生成长上下功夫,并不断反思自我、自审自己的指导能力,在这方面能否不断地突破自我,学习成长。

四对高校教师胜任力质量管理的启示

由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与工作心态品质、人际关系沟通力、知识思考与改善、学习成长管理、教学管理这5个胜任力相关的14个指标可用于考核教师的胜任力品质,以激励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

这14个指标是关键性教学过程胜任质量品质指标,它们是产生优秀教学和科研成果的原因或持续性动力因子,但我们对此重视不足,特别是在教师的引入、培训绩效的测评中对这些胜任力品质因子管理不足。从教师的文化心态质量、工作质量、成长生活质量、社会交往质量和流动质量等内容来看,仅重视学历、论文、项目等这些量化指标不足以评价现代高校教师的胜任力。所以,我们认为在此基础上还要注重工作心态、知识思考与改善、学习成长能力、教学管理能力、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等14个胜任力品质因子,把结果性指标量的考察和过程关键性胜任力品质因子指标的考察相结合,改变绩效导向,使得教师协调好科研、教学、社会实践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断促进教师胜任力品质的提升,使之适合以学生终身就业力为导向的高校教师胜任力品质要求。

教师胜任力品质考核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个人成长,进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教师个人成长源源不断的动力来自于教师的终生成就,不论其终生成就是源于学生们的成长或学生、学校和社会的认同,还是源于自我的超越,都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胜任力。教师个人成长不仅要带来专业的提升和教学科研品质的提高,更要带来学生就业力的提升。高校教师存在的价值是为社会培养出具有终生就业力的人才,教师胜任力提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学生的终生就业力是高校教师胜任力品质考核的最终落点和难点之一。总之,以学生和教师终身就业力为导向的高校教师胜任力品质因子模型基于能整合性处理好学生的终生就业力、教师个人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学历、科研与教学这三大体系要求的模型。

参考文献:

[1]Mirabile R J.Everything you wanted to know about com-petency modeling[J].Journal of Training and Devetop-ment,1997(51):73-77.

[2]胡绍兰.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研究[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8):49-50.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Factor Model of

University Teachers'Competence Quality

GAO Yong-hui,HUANG Wen-long&LIU Jie

(School of Management,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541004,China)

Abstract:Beginning from the teachers'competence and the competence quality elements of teachers,this paper,using the self-edited questionnaire on teachers'competence quality by taking three universities in Guangxi as an example,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to reveal the current problems about the university teachers' competence quality.Based on this,this paper proposes the factor model of university teachers'competence quality which takes the students and teachers'life employment competence as the orientation,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breaking through current university employment management mode and throw some enlightenments on teachers'evaluation,recruitment and salary reform.

Key words:teachers'competence;teachers'quality;factor model;empirical analysis

(责任编校罗渊)

精梳版腾讯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专业技术员工价值管理体系.doc

腾讯公司技术人员职业通道管理制度 (暂行稿) 一、目的 为了能激励员工不断提高其胜任能力,树立有效培训和自我学习的标杆,并让公司部门主管、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和员工能够清楚正确使用腾讯技术人员职业通道相关资源和工具,保持公司的持续性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是对《腾讯技术人员职业通道模型》、《腾讯技术人员职业通道标准》、《腾讯技术人员培训通道》和《腾讯技术人员素质模型》等职业通道体系的操作说明和补充。 二、腾讯技术人员职业通道组织管保障 腾讯公司人力资源委员会下设技术人员职业通道管理委员会,负责公司技术人员职业通道的规划和管理。为了保证委员会决策建议的贯彻实施、有效协调对各层次的员工发展和培养工作的管理,各部门成立职业通道管理分会配合委员会工作。人力资源部作为公司的常设机构,作为委员会的秘书机构和职业发展通道管理的执行推动协调组织,负责公司与员工培养和发展相关的日常管理。委员会和各分会组成人员如下:? 腾讯技术人员职业通道管理委员会组成: ?主任:分管技术的公司高层管理人员 ?成员:人力资源部、员工职业规划及任职管理部门及主要技术相关部门主要成员 -执行秘书:人力资源规划发展管理人员 各部门职业通道管理分会组成: ?组长:本部门主管或分管人力资源责任人

?成员:部门人力资源成员和管理者/监督者代表 公司技术人员职业通道管理组织具体职责如下: (1)腾讯公司技术人员职业通道委员会 ?贯彻公司人力资源和员工发展工作的方针政策,组织制定技术体系有关职业通道管理规章制度 ?组织、推动技术体系通道等级确认和结果评审,并根据公司总体发展战略和业务需要对评定结果作出调整 ?负责专家及以上人员的职业通道规划及确认 ?负责受理申诉,组织人员调查处理或授权分会处理 ?指导、协调各技术通道管理分会工作 (2)人力资源部 ?负责组织技术体系技术通道标准的制定和完善 ?参与技术通道等级的确认 ?配合委员会组成申诉处理小组对确认过程中的申诉意见进行调查 ?为干部和员工进行发展通道管理工作提供方法和资源支持 ?负责技术通道管理工作的宣传、推动和有关培训 ?负责审核各技术人员通道管理分会的初评、测评、确认结果并向公司技术人员通道管理委员会提交评审意见 (3)各部门/分公司职业通道管理分会 ?统一规划本分会范围内人员发展、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工作 ?为本分会范围内员工职业发展提供资源和技术支持 ?定期评估所属范围内职业发展规划执行情况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对所属各级管理人员对员工发展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 ?组织实施所属范围技术通道等级确认工作 ?公司职业通道管理委员会授权处理的其它事务 三、技术人员职业通道管理流程 (流程图见后) 001 规划职业发展方向技术人员/部门主管每年年底,技术人员及其主管需对员工未来在腾讯的发展方向和职业发展目标进行规

胜任力素质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胜任力素质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2012-2-22 15:57:11 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1年第10期 刘颖 在管理人才的识别、选拔与任用过程中,必须解决几个问题:一、什么样的能力素质才能胜任某类别某职位的工作,这是选拔标准问题,即胜任力模型;二、用什么样的手段与方法才能识别能力素质,这是选拔方式与手段问题,即测评工具;三、具有什么样绩效的人才算优秀,这是绩效考核问题;四、如何知道管理人员缺乏什么能力与素质,从而进行针对性的缺口培训,这是培训体系问题。在这四个问题中,胜任力模型是构建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基础与起点,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其他业务板块的有效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持。 胜任特征(Competency)是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一般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这些特征是人格特征中深层且持久部分,可以迁移到不同的情况中,并且能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因此胜任特征能预测个体的行为表现及工作绩效。胜任特征自上至下可包括6层面的构成要素: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 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胜任力模型可以运用在五大方面: 员工胜任力模型在招聘甄选中的应用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招聘甄选除了采用既定的工作标准与技能要求进行招聘评价外,还要依据岗位胜任力要求考察候选人具备的素质,以便“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进而在选对人的基础上,建立基于胜任力的招聘甄选决策流程,构建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招聘甄选优势还表现在:扭转了过于注重人员知识和技能等外显特征的招聘重点,使得人才的核心特质和动机成为招聘选拔的重点;基于岗位胜任特征模型的人员招聘机制建立在企业发展愿景、企业价值观和工作分析

大学教师胜任素质模型建立及选拔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b15557747.html, 大学教师胜任素质模型建立及选拔中的应用作者:罗怡天 来源:《赢未来》2017年第08期 摘要:如何有效选拔合格的大学教师需要一套全面的标准以胜任力理论和“冰山模型”相关理论为指导构建的大学教师胜任素质模型包括知识,技能,角色定位,价值观与动机。 关键词:大学教师,胜任模型,冰山模型,选拔应用 大学教师因败德行为而上新闻头条的次数和频率令人侧目,性骚扰、学术造假,甚至有极个别教师在课堂上宣扬分裂国家的极端思想,这些事件都说明了在我国大学中有部分不符合职业要求的教师。不仅招进来师德不好的教师,也没有及时淘汰这些不符合规范的教师,对此,大学的人事制度显然应该为此负担相当的责任。 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本文试图建立一个大学教师的胜任模型,以此帮助大学更好地鉴别教师的能力与品格,选拔出优秀合格的人员,淘汰掉不合格的人员。 一.胜任力,胜任素质模型与冰山模型 “胜任力”这个概念最早是于1973年由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提出,指的是那些真正能影响工作绩效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这个概念提出的背景是麦克利兰教授发现传统的智力和能力倾向测验并不能预测职业的成功或者生活中的其他重大成就,于是主张直接从工作实际入手,分辨出每项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与素质。胜任力有两个重要特征:第一是关键性,胜任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者能否高质量地完成工作,同时能够有效地区分以及预测出工作者绩效的优劣。第二是相对性,胜任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与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以及岗位特征相适应,不仅不同岗位所需要的胜任力有所差异,同一岗位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下所需要的胜任力也可能相差甚远。如酒店中常见的服务员,普通的商务酒店对服务员的要求不高,大多数人都能够达到。但是五星级的酒店对服务员则有另外的高要求,不仅要更高的学历,外语也必须达到一定级别。胜任素质模型指的是特定岗位所需要的胜任力特征的总和。 “冰山模型”同样由麦克利兰提出,把个体素质划分为“冰川之上的部分”和“冰川之下的部分”。冰川之上的部分是易于表露在外的部分,主要包括知识,技能等。冰川之下的部分不会直接表现在外,难以测量,但却对个体的行为起着关键作用,主要包括包括价值观、角色定位和动机。 二.基于冰山模型建立大学教师胜任素质模型 笔者将会利用冰山模型中知识,技能,角色定位,价值观,动机5个方面的素质来建立大学教师进行胜任素质模型。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

胜任力模型本身是岗位对于人的要求,在HR中的应用上主要几个方面: 一个是招聘的时候,根据胜任力模型进行选择; 二是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根据员工不同的特质进行规划 三是在某些时候进行薪酬体系重新构建的时候,会利用胜任力模型来进行首次套档 四是可能用咋绩效管理上,有些企业会讲胜任力中涉及的一些内容在绩效考核中作为指标来运用 在员工个人成长方面,进行相对应的指导和培训。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葛优在电影《天下无贼》中的这句台词成了2005年职场上自我安慰的名言。在人们大谈职位难求、工资太低、高能低就等"人才贱价论"的同时,已经有很多公司为求良将,引入价值百万的人才测评体系--胜任力模型。 "现在招人太容易了,在招聘会现场一个职位就能收到几千份简历,通过人才网站每天都能收到几百封求职信。仅凭一份简历和几次面谈的选人方法成功率太低,花钱招人,人是招来了,可是没有几个合适的。公司频繁的人员流动,老板也会质疑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能力。"在3月北京的一次招聘会现场,记者见到了已在某私企干了3年招聘的王胜纲,此时他看着面前一大堆简历更加郁闷了。 王胜纲的困惑是所有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最大难题,现在的企业如果想要找到最合适的员工,就好像王子寻找灰姑娘一样拿着水晶鞋挨家挨户去试,可是很多企业连这双"水晶鞋"都没有找到,试问拿什么去寻找自己企业"最爱的人"呢? 随着全球500强企业定居中国,随着海归飘扬过海回到祖国,随着心理学科领域研究的国际交流。一个叫胜任力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在中国的企业管理中开始浮出水面,据称只要使用了这套模型就能够帮助企业找到最合适的人才。

胜任力模型咨询顾问告诉记者,胜任力模型不仅能帮助企业找到合适的员工,同时也能使员工更能适合自己的职位,可以应用贯通于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中。 以医疗器械销售经理的职位为例,第一步:选人。咨询顾问根据公司的规模、特色,设计出对职位能力的要求,包括必须具备知识(医疗)背景、活动能力、管理能力、销售能力等。在招聘时,企业通过一系列的测试题对人才进行打分,对照胜任力模型给出的标准,找出得分最高者就是最合适的。 第二步:用人、育人。员工进入公司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然后测试打分,判断其能否适应公司的企业文化、工作环境和工作能力等方面。如果发现其不能与他人共处的严重问题,就该考虑其去留问题。 第三步:留人。除了提供培训的机会让员工得到发展以留住员工,留人还体现在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和薪酬上。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能够统一绩效考评的标准,将评估的重点放在企业最希望得到的表现上。 胜任力模型的到来,让很多公司好像看到了商机。一时间,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冒出了各种胜任力模型宣讲班,胜任力模型成为人力资源业内最受宠的管理概念。好景不长作为概念推出的胜任力模型因为价高使用难度大,又好像被打入"冷宫"。此时看胜任力模型是疑云重重,《中国科技财富》请来业内专家和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一起探寻其真面目。 胜任力模型在中国可能水土不服 --北京师范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心理研究所所长金盛华教授 对于胜任力模型,中国的企业还没有做好准备来接受,这是中国企业的发展情况所决定的。中国企业爆发性的成长让他们忽视了企业内部的管理,同时也没有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意义。

我国高校教师胜任力研究进展

我国高校教师胜任力研究进展 胜任力是当代心理学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之一。“胜任力” 是指能将工作中优秀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包括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个体特征。也有学者认为,胜任力包括职业、行为和战略综合三个维度。职业维度是指处理具体的、日常任务的技能;行为维度是指处理非具体的、任意的任务的技能;战略综合维度是指结合组织情境的管理技能。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教学与改革的领军人物,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因此对其胜任力模型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高校教师胜任力的概念高校教师胜任力是指在教育教学、研究开发、服务经济社会等实现高等教育社会功能活动中所具备的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一般绩效的知识、能力和行为特征。具体分为教师个体层面和教学科研团体层面。 二、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近几年来,我国学者通过多种方法初步构建了高效教师胜任力模型。王昱等通过问卷调查,从个性心理品质的角度对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进行了初步研究,并认为教师胜任力模型由创新能力、人际理解力、责任心、关系建立、思维能力和成就导向等因素构成[1] 。胡晓军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胜任力理论进行了定量研究,确定了包含知

识素质、能力素质和人格素质三个大类的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2] 。任嵘嵘等对120 余名学生和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建立了河北省高校教学型教师的胜任模型,包括专业能力、驱动能力与个人成熟三个维度[3] 。姚蓉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统计方法,包括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构建了湖南省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其包含个性特征、发展特征、教学态度、教学技能、专业技能、关注学生、人际沟通等七个因素[4] 。汤舒俊等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来确定高校教师的胜任力特征,并据此形成胜任力调查问卷,通过小样本调查,并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出胜任力可归为四个因子:人格魅力、学生导向、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该模型拟合良好[5] 。 三、关于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高校教师胜任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体现简洁、操作性强、适用性优等特点,方可进一步推广使用。 华南理工大学吴树雄从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角度分为三个 指标体系:准入资格评价指标、专业水平评价指标和健康水平评价指标。具体来讲,准入资格评价指标包括一定的学历学位要求、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得、教师学缘关系(毕业学校和专业)以及性别要求等。专业水平评价指标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健康水平包括身体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品,尤其是后者[6] 。

人才测评师告诉你—建立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好处

人才测评师告诉你——建立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好处 通过建立岗位胜任力模型,可以帮助企业从大量的简历中,更有针对性、更准确地选择出符合岗位需求的人员简历。 一、岗位胜任力模型能够帮助企业设定准确的绩效考核指标。 绩效考核是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的重要工具之一,然而现在许多公司的绩效考核系统过于强调考核而忽视了员工素质能力的开发和提升,导致公司的绩效考核系统达不到预期目的。建立以胜任素质为基础的模型与绩效考核系统相结合能够解决许多相应的问题。胜任力模型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结合,可以描述出与完成任务与否至关重要的那些技能、知识以及特征,从而可以更加准确设定与达到绩效优秀标准的考核指标,使员工明确公司对他们的期望。 二、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建立有效地服务于薪酬体系的建立。 企业能够基于能力素质模型对员工的能力进行评估,以充足懂得员工的能力状况与其所任职位的能力素质等级进行相应匹配,从而可以打破传统的岗位等级的特点,肯定员工的执行薪酬等级或薪点数。薪酬设计要素应该更多地关注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能力等,而不仅仅是岗位分析。基于胜任力模型的薪酬体系设计,有利于员工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进而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帮助员工提升核心专长和技能。企业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能力结构的员工设计不同的薪酬结构,来支撑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为企业战略的实现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三、岗位胜任力模型能够为员工职业发展生涯规划提供方向。

指导员工进行职业发展生涯规划是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基本理念。通过开发胜任力模型,对员工的胜任力潜能进行评价,帮助员工了解自身特质与行为特点及发展需要,为员工职业发展生涯规划提供方向来指引员工设计符合个人特征的职业发展规划,并在实施发展计划过程中对员工提供支持和辅导。能力素质模型不仅仅强调知识、技能等显性的因素,更强调隐性的职业素养与职业的匹配性,所以它能够为你公司员工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职位提供帮助。这样不仅能帮助员工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及挖掘职业潜能,也能促使员工努力开发提高组织绩效的关键技能和行为。 总的来说,能力素质模型能够有效推进企业核心能力的构建和组织的变革、建立高绩效文化,有利于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盘点,认识到能力储备与未来要求之间的差距,帮助企业更好地选拔、培养、激励那些能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构建做出贡献的员工,可以更加有效地组合人才,便于企业集中优势资源用于最急需或对经营影响重大的能力培训和发展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建立了能力发展阶梯,便于企业内部人员的横向调动和发展,可以更有效地进行员工职业发展路径的规划。 岗位胜任力模型对企业非常重要。企业苦苦寻求人才,却找不到真正的人才。人才在寻求良好的平台,却找不到真正适合的平台,如果建立好了模型,那人才岂不是手到擒来,公司业绩也会不断上升。

胜任力模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和流程

胜任力模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和流程 主办:上海普瑞思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时间:2011年4月22-23日深圳;6月3-4日上海 费用:3800元/人(包括授课费、讲义、证书、午餐等) 课程背景 胜任力模型研究与应用的开创者麦克里兰认为:“我们从超级明星身上学到的东西最多”;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不能量化就不能管理”;战略大师加里.哈默认为:“把从每个经验中获得的观察进行扩大的能力是资源杠杆性运用的关键组成部分”。 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与测评是人才管理的两个关键问题,建模解决了人才“质的标准”,测评则解决了胜任力“量的测量与鉴定”,只有解决了这两个关键问题,人才管理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程对象 企业高层管理者、部门负责人、人力资源管理者、胜任力构建项目负责人、招聘及培训发展负责人; 课程收益 →掌握胜任力模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和流程 →掌握胜任力词条的编写技术 →掌握胜任力模型构建的战略分析法 →掌握胜任力模型构建的行为事件访谈法(BEI技术) →学会应用各种技术组合进行胜任力模型构建 →掌握胜任力测评的各种基本方法和手段 →学会应用各种测评技术综合地进行胜任力测评 →掌握评价中心的构建流程与方法 课程大纲 第一部分胜任力模型构建的技术实务 一胜任力的概述 ◇胜任力的缘起、发展与应用 ◇胜任力作为管理工具的内在价值(经营绩效) ◇胜任力如何改善企业管理系统 ◇基于胜任力的“双面绩效” ☆视频案例:GE的人才经营战略 ☆视频案例:华立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创新 二胜任力词条编写技术 ◇胜任力词条的基本结构 ◇胜任力词条选择与定义 ◇胜任力维度、构面的组合(实证方向、心理学方向) ◇行为的定义与描述(操作性定义)

最新 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精品

胜任力模型构建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麦克里兰博士提出,近年来在英美两国开展的胜任力运动推动下研究成果不断,在管理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我国一些学者在界和其他行业也构建了此模型,比如中小学教师胜任模型、中学校长胜任特征模型等,并将其运用于人才招聘、绩效管理等方面.但总体来说高 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还比较缺乏,因此运用现代的管理研究方法构建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是一种具有实践意义的探索. 一. 高校教师胜任力定义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两大工作指责.高校教师教学行为的效果如何,是 由接受教育的大学生来进行评价的.但在现实中,往往因评价标准难以操作而导 致评价失真的情况屡见不鲜.尽管现阶段各大学因自身类型不同,在教学和科学 研究方面有所侧重,但其办学目的却是一致的,即对大学生进行持续与引导性发 展的教学,为社会提供所需要的发展性人才.因此,高校教师胜任力可定义为: 与教书育人或科研成果直接相关联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工作动机、自我形象、社 会角色或个人特质,是个体在教育教学或科研工作中成功采取行动的决定性因素. 二、高校教师胜任特征模型 学习环境、纪律、教师专业承诺、教师的教学基础、教师反思、教师的合 作能力、有效性和领导等是研究教师胜任特征的八大因素,毕斯考夫和格罗伯勒运用结构化问卷对其分析,最后总结出了教育胜任力和协作胜任力,也即二因素 模型.丹尼尔森等人认为计划与准备、教师环境监控、教学和专业责任感是教师 胜任特征模型四个重要的维度.高学历、业务精干全面、在知识、能力、品德方面全面发展是当前国外学者普遍认为教师胜任力模型所应具备的因素.国内主要从从教师特质、素质、能力、人格和教师评价等角度对教师胜任力进行探讨.林崇德、申继亮认为知识水平、职业理想、教育观念是教师胜任力所应具备的素质.刘光洁认为教师胜任力模型除了包含教师素质 ( 工作绩效、专业技能、职 业操守) ,还应包含教师状态,即工作意愿和工作责任感.综合国内、国外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出高校教师关键胜任力不单单体现在专业技能,教师的人格、价值 观等作为更深层次更应该在胜任力模型中得到应有的体现. 三、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 1. BEI 法 BEI 法,也即行为事件访谈法,让被访谈者回答某一被设定的问题,通过分析被访谈者的回答内容初步判断被访谈者所表现出来的胜任特征.再对某一职位角色两种不同的表现者即表现优异者和表现平平者进行对比,确定二者差异性的胜任力特征,从而确定适合该职位角色的胜任力模型.利用 BEI 法构建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应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提炼出鉴别高绩效教师与一般绩效教师的标准,此标准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工作目标层层细分,再加以制定; 二根据步骤一 的标准选取一定的效标样本,样本应包括绩效优秀的教师和绩效一般的教师; 三在样本基础上抽取与高校教师胜任力有关的数据信息; 四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 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构建相关模型; 五验证模型.

高校教师人才胜任力品质因子模型实证研究_高永惠

第14卷第5期2011年9月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14No.5 Sep.2011 ■管理研究 高校教师人才胜任力品质因子模型实证研究 高永惠,黄文龙,刘洁 (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从教师胜任力和教师胜任力品质要素构成出发,通过自编的教师胜任力品质调查问卷,以广西3所高校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了高校教师胜任力品质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学生和教师终身就业力为导向的高校教师胜任力品质因子模型,为突破高校就业管理模式、教师考核、选拔和工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师胜任力;教师质量;因子模型;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C9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35(2011)05-0079-05 一教师质量与教师胜任力的界定 胜任力是指为使个体或组织能承担某项工作并取得优秀绩效的技能、个性特征、知识能力等的特质或行为表现[1]。教师胜任力则是指教育教学工作者使学生成功获得能力和智慧过程中所需的特有的综合素养状态和其专业职业需要所展现的熟练行为模式。它不仅具有个性化的特征,而且还具有专业化的特征。提高和发展教师胜任力无疑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在目前实践领域,我们考察、评价教师队伍状况,往往把教师胜任力品质考察重点放在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以及科研项目多少、科研成果获奖等内容上,把这些作为衡量教师队伍质量建设优劣的核心指标[2]。由此学历和职称不仅成为教师追逐的外在浮华目标,而且削弱了教师队伍内涵建设的力度,也影响了对教师人才客观、科学地进行培养、培训和鉴定。 教师胜任力要素是教师质量构成的基础和条件。教师质量是教师胜任力要素发挥作用的结果和形成状态。所以,教师质量应该是教师多方面胜任力要素的有机统一的集合体,教师胜任力品质因子能够反映教师质量。 教师质量在理论上可由三个层面构成。第一,综合素养状态层面,即教师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书育人的技术技能等方面的拥有、内化和提高状态。这是教师质量构成的基础和前提,它主要通过教师心态文化质量反映出来。第二,因专业职业需要所展现的熟练行为模式,即教师对现代社会的信息、资料、实践等的占有、了解甚至体验层面,它反映了教师人格社会化、现代化的基本面貌。这是教师质量认识和研究的新内涵,它直接与教师职能的现代化相呼应。它主要反映在教师的工作质量、教师成长生活质量和教师社会交往质量等上面。第三,结果绩效层面。它是指教育教学的实际质量,它主要包括教师教科研成果、教书育人的实际效果、教师个体或群体的社会影响力。它会表现在教师流动质量、教师社会交往质量和教师工作质量上。这一层面是衡量教师队伍质量建设成效的主要结果性绩效指标,教师质量建设的各个层面最终落实到这一点上。综合上述三层面,教师质量构成可展开为教师的心态文化质量、工作质量、成长生活质量、社会交往质量和流动质量等五个方面。其中教师的流动质量是其余四个质量内容的结果。而教师的心态文化质量、工作质量、社会交往质量和成长生活质量是教师业绩的成功关键因素。它们都包含显性结果性指标和内在关键业绩影响因子,而后者是前者的原因,我们把显性结果指标看作绩效,而内在隐性的影响因子视为胜任力品质特征因子(见表1)。 就高校绩效考核而言,现在我们比较重视考核显性指标,并依此进行晋升奖惩决策,这会使得教师们忽略内涵的成长。显性指标是由隐性指标决定的。上表中的隐性标尺是决定教师产生优秀绩效的关键目标要项。因此,我们认为高校教师胜任力品质关键因子应体现如下的特征:第一,工作心态品质。如教师的工作价值观和学生观等工作心态能力;第二,知识思考与改善品质。教师的学科思 收稿日期:2011-05-18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200812MS169);2009年基于胜任能力开发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新模式研究(09XJY010)作者简介:高永惠(1958-),女,湖北武汉人,教授,主要从事企业流程再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教育方法论研究。

最新研发人员胜任力模型资料

研发人员胜任力模型 目前,对于科研人员的概念与内涵学术界并无统一明确的界定。从普遍意义上看,科研人员,一般是指在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理论研究,产品设计开发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知识化时代,科学技术已经渗入到社会中各行各业,科研人员作为科研工作的核心要素,在各行各业的科研领域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直接决定了科研机构在知识和技术层面的发展与创新,通过浏览网页和查看文献,得出科研人员和一般员工相比,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1.良好的个人素质和知识的专业性,科研人员一般都接受过较高水平的教育,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系统性的专业知识,并且需要在工作中不断补充和完善本学科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由于大部分科研人员具有较高的学历,他们还具有在专业学科领域较为开阔的视野和良好的个人素质。 2.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科研人员往往具有较高的需求层次,更注重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期待接受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任务,渴望看到工作的成果,期待自己的工作对团队,企业,社会有所贡献,同时也渴望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从工作和他人的认可中获得满足感,最大程度的实现自我价值。 3.从事研发性的工作。科研人员大多从事具有研究性和创新性的工作,属于较复杂的脑力劳动,而脑力劳动的内在性质则要求科研人员通过抽象的思维活动,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进行研究和创新性的工作,在科研工作遇到问题的时候,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保证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 4.具有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由于科研活动具有技术含量高和保密性强的特点,要求科研人员具有为个人,团队,组织负责的强烈的责任感,同时,由于科研成果凝聚了集体的智慧,是团队协作的成果体现和象征,科研人员往往具有集体荣誉感,能为实现集体目标作出自我贡献。 5.具有良好的协作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也日新月异,科研工作中所需的知识系统越来越复杂,而科研人员大多只是某一专业领域的专家,这往往需要他们组成互相协作,技能互补的工作团队,通过团队的通力协作获得综合效益,同时,由于科研项目需要集体设计和协作完成,并要参与生产使用,需要单位协调一致,因此,不论在组织的内部和外部,都强调成员的团队协作能力。 6.工作成果评测具有一定难度。科研活动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通常是在理论

人才测评师告诉你—建立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好处完整版

人才测评师告诉你—建立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好 处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人才测评师告诉你——建立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好处 通过建立岗位胜任力模型,可以帮助企业从大量的简历中,更有针对性、更准确地选择出符合岗位需求的人员简历。 一、岗位胜任力模型能够帮助企业设定准确的绩效考核指标。 绩效考核是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的重要工具之一,然而现在许多公司的绩效考核系统过于强调考核而忽视了员工素质能力的开发和提升,导致公司的绩效考核系统达不到预期目的。建立以胜任素质为基础的模型与绩效考核系统相结合能够解决许多相应的问题。胜任力模型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结合,可以描述出与完成任务与否至关重要的那些技能、知识以及特征,从而可以更加准确设定与达到绩效优秀标准的考核指标,使员工明确公司对他们的期望。 二、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建立有效地服务于薪酬体系的建立。 企业能够基于能力素质模型对员工的能力进行评估,以充足懂得员工的能力状况与其所任职位的能力素质等级进行相应匹配,从而可以打破传统的岗位等级的特点,肯定员工的执行薪酬等级或薪点数。薪酬设计要素应该更多地关注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能力等,而不仅仅是岗位分析。基于胜任力模型的薪酬体系设计,有利于员工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进而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帮助员工提升核心专长和技能。企业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能力结构的员工设计不同的薪酬结构,来支撑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为企业战略的实现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三、岗位胜任力模型能够为员工职业发展生涯规划提供方向。

指导员工进行职业发展生涯规划是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基本理念。通过开发胜任力模型,对员工的胜任力潜能进行评价,帮助员工了解自身特质与行为特点及发展需要,为员工职业发展生涯规划提供方向来指引员工设计符合个人特征的职业发展规划,并在实施发展计划过程中对员工提供支持和辅导。能力素质模型不仅仅强调知识、技能等显性的因素,更强调隐性的职业素养与职业的匹配性,所以它能够为你公司员工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职位提供帮助。这样不仅能帮助员工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及挖掘职业潜能,也能促使员工努力开发提高组织绩效的关键技能和行为。 总的来说,能力素质模型能够有效推进企业核心能力的构建和组织的变革、建立高绩效文化,有利于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盘点,认识到能力储备与未来要求之间的差距,帮助企业更好地选拔、培养、激励那些能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构建做出贡献的员工,可以更加有效地组合人才,便于企业集中优势资源用于最急需或对经营影响重大的能力培训和发展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建立了能力发展阶梯,便于企业内部人员的横向调动和发展,可以更有效地进行员工职业发展路径的规划。 岗位胜任力模型对企业非常重要。企业苦苦寻求人才,却找不到真正的人才。人才在寻求良好的平台,却找不到真正适合的平台,如果建立好了模型,那人才岂不是手到擒来,公司业绩也会不断上升。

教师胜任力

教师作为高校的最重要资源,对高校教师进行胜任力方面的研究,既可以丰富胜任力理论研究领域,又可以在实践中对高校教师招聘、教师培训、绩效考核、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教师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对于教师培养,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胜任力、教师胜任力的概念及特征 1、胜任力的内涵及特征 胜任力是从西方发展而来的一个概念,即Competence。1973年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兰德(David C.McClelland)发表了题为《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的文章,对以往通过智力和能力倾向测试来选聘和甄选人员进行了批评。他指出采用传统的智力测验、能力测验和学校成绩及等级分数等手段不能预测职业成功或生活中的其他重要成就,同时对某些特定群体存在不公平,应该用胜任特征测试来代替智力测验和能力测验。他认为:“胜任力包括三个方面: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知识是指员工为了顺利完成自己的工作所需要的东西,如专业知识、技术知识或商业知识等,它包括员工通过学习、以往经验所掌握的事实、信息和对事物的看法。能力是指员工为了实现工作目标,有效地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而需要的能力,如手工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或社交能力。能力是可以通过重复性的培训或其他形式的体验来逐步建立的。职业素养是指组织在员工个人素养方面的要求。职业素养是可以被教授、被学习或被加强的。”胜任力与我们通常所说的“能力”不同,这个“能力”更多的指知识和技能,按照通常理解,“积极进取”不应该属于“能力”的范畴,但可能是胜任力的重要因素。在对胜任力内涵的理解上,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胜任力就是将成功完成工作所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个人特质等用行为方式描述出来。这些行为应是可指导的、可观察的、可衡量的,而且是对个人发展和组织成功极其重要的。 (2)影响一个人的工作业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知识、技能,也包括一个人的态度、思维模式等层面的因素,而且态度往往是影响业绩的更深层、更核心的因素,一个人如果不具备知识和技能,但具有积极学习的态度,那么这些知识和技能一定能够习得,只是不同的人因为资质不同从而习得的速度可能有快有慢。 (3)胜任力与岗位职责具有密切关系,岗位职责解决“做什么”的问题。胜任力则解决的是“怎么做”的问题。岗位职责的不同决定了应具备的胜任力的不同,这种不同可能是能力结构上的不同,也可能是同一能力所要求的程度不同。不同组织或同一组织的不同部门在胜任力的要求上是不同的。 (4)胜任力具有阶段性,在组织的特定时期,某项胜任能力,甚至某个胜任力模式是至关重要的;在另一个时期,当组织目标或是组织策略发生变化时,胜任力的内容也会发生改变。 2、教师胜任力含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教师胜任力的认识基本一致。如唐纳·麦德雷(Donald M. Medley)认为,教师胜任力包括三个内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或能力、专业态度或价值观,其中专业技能又可分为三类:知觉或信息收集技能、决策技能、执行或实施技能;广州大学邢强等学者认为,教师胜任力是教师个体所具有的、与实施成功教学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它隶属于教师的个体特征,是教师从事成功教学的必要条件和教师教育机构的主要培养目标。国内外学者都认为,教师胜任力应该包括与实施成功教学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或价值观。分歧的焦点在于在态度或价值观究竟包含什么内容,一些学者认为人格特质应该属于胜任力特征,一些学者认为个人价值观,即个人品德、职业道德表现胜任力。根据戴维·麦克兰德的研究,可以将教师胜任力的结构分为两大内容:基准性胜任力和鉴别性胜任力。基准性胜任力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是对胜任者基础素质的要求,是外显部分;鉴别性胜任力包括专业态度或价值观,是区分业绩优秀者和业绩平平者的关键因素,是内隐部分。 二、教师胜任力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 教师胜任力评价是指教师教育机构对在职教师或拟进教师胜任教学实践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或价值观的评估或测评,以判断其是否有资格和能力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对教师胜任力的评价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专业知识的评价 高校教师专业知识的储备是从事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教学的好坏。对教师专业知识水平进行评价,是教师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教师胜任力评价的重要内容。教师的基础资料是专业知识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基础资料是评价主体根据评价目的收集的、能有效反映评价对象的文字资料或操作观察记录。这种基础资料可由评价对象提供,也可以由评价主体主动收集。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个人档案、个人简历是教师基础资料的主要内容。教师的基础资料能较有效的反映教师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学历水平、科研水平、教学经历等,能较准确的反映出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专业知识的测试是评价专业知识水平的一个常见手段,可采用笔试或面试来进行,主要是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将专业知识应用于教学的能力等方面进行测试,这种评价方式的有效性、可靠性较高且易于操作,但容易导致教师的反感,广泛推行有一定难度。教师胜任力最终要体现于教学实践中,近来,研究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了新的专业知识测评方法。首先利用幻灯片呈现一个教学情境,同时伴有录音对画面的解释,并针对画面提出问题。呈现完毕后,录音放出多个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其中有一个与已学的专业知识相符,被试的任务是选出他认为最佳的方案。这种方法体现出了教学是一个对各种不确定事件做出即时决策的过程,真实地模拟了教学实践。

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分析综述

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分析综述 [摘要]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有着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的经典模式。文章对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的理论基础、重要意义及研究路线作了概述,为实证性研究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胜任力胜任力模型高校教师胜任力行为访谈技术 胜任力模型构建是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重要研究与应用成果。自从哈佛大学教授麦克里兰(McClelland)博士最早提出胜任力模型后,在美英两国开展的胜任力运动推动下,其研究成果不断,并在管理实践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近年来,我国有些学者将其运用于人才招聘、绩效管理等方面,建构了相关行业的胜任力模型。也有学者将其运用于教育界,比如中小学教师胜任模型、中学校长胜任特征模型等。但对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的研究还鲜见。运用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法构建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是一种具有实践意义的探索。 一、胜任力与胜任力模型 1.胜任力的概念。胜任力理论的研究源于人才使用的实践活动。传统人才的选拔与使用比较注重人的智力因素。麦克里兰(McClelland)把胜任力定义为:与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关联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是个体在工作或情境中成功采取行动的决定性因素。Boyatzis将其定义为:能够导致工作中优秀绩效的个人潜在特征,包括动机、特性、知识、技能、自我形象或社会角色。Spencer & Spencer将其定义为: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的、深层次特征。 在上述学者关于胜任力的定义中,主要强调的因素有:(1)以工作绩效为外在的效标;(2)除完成工作绩效的行为表层因素,如知识、技能外,还包括个人的潜在特征,如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或社会角色等;(3)工作情境或组织、文化。 2.胜任力的模型。有人形象地把胜任力构成因素用“冰山模型”直观地表示出来,如图所示。

大学英语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2013年第11期总第235期 黑龙江高教研究 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 No.11, 2013Serial No.235 收稿日期:2013-08-16 基金项目:青岛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大学英语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杜景萍,青岛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副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国林祥,青岛大学公共外语教学 部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大学英语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杜景萍,国林祥 (青岛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山东青岛266071) 摘要:文章通过文献检索、访谈等方法,编制了“大学英语教师胜任力模型调查问卷”,在青岛、烟台、济南、重庆、哈尔滨等地的5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经过统计分析,构建了大学英语教师胜任力模型,胜任维度按权重大小排列分别为情感道德特征、教学态度、教学管理能力、学习理解能力、教学动机与爱好、教学技能。胜任力词条按重要性排列,处于前5位的分别为学习能力、责任感、激励学生能力、爱岗敬业、获取信息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师;胜任力;模型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13)11-0072-05 大学英语教师是高校一个较特殊的群体,相比其他专业 课教师,具有教学周期最长、课时多、授课班级人数多等特点。由于缺乏一个科学测量大学英语教师胜任力的标准,往往给人留下了任何人都可以教大学英语的印象。同时,也使大学英语教师的招聘和评价流于形式。本研究拟借助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对大学英语教师所应具备的胜任力进行实证分析,构建大学英语教师胜任力模型,为大学英语教师的选任、评价及晋升提供依据。 一、大学英语教师胜任力词条的收集 本研究在提炼大学英语教师胜任力词条时运用的是文献法和行为事件访谈法。在文献方面,检索了国家、省级教育部门有关教师资格以及任职条件等方面的文件,此外,还通过中国知网等数字图书馆,查阅了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 [1] [7] 。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McClelland 基于关键事 件技术开发的行为事件访谈法 [8] ,即通过对比担任某一任务 角色的表现绩优者与表现平平者所体现出的素质差异,从而确定该任务角色的胜任特征模型。本研究在用行为事件访谈法收集胜任力词条时,采取了如下步骤: (一)选择访谈对象 选取青岛大学英语教学部的7名英语教师作为访谈对象,其中:女教师2名,男教师5名,有4人获得优秀教师称号。访谈总共分两次进行,第一次访谈3人,采取单独访谈的形式,第二次访谈4人,采用集体访谈的形式,两次访谈时间相隔3天;年龄结构上20 30岁青年教师2名, 30 40岁教师2名,40岁以上的老教师3名,其中:40 50岁2名,50 60岁1名,满足分层抽样的要求。 (二)正式访谈 在这个步骤中,行为事件访谈法主要是采用开放式的行为回顾式探查技术, 通过让被访谈者找出和描述他们在教学工作过程中最成功和最不成功的三件事,然后详细地说明当时发生了什么。具体包括:这个情境是怎样引起的;涉及哪 些人;当时是怎么想的, 感觉如何;当时是怎么做的;结果如何。在访谈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注意捕捉一些代表性的细 节,这些细节实际上就是水面以下“冰山”部分的折射,是建立胜任力模型的 “原料”。访谈现场配有录音设备,对访谈的整个过程进行全程录音。 (三)编写访谈报告访谈结束后,将录音资料分类进行整理。整理后的录音资料逐字逐句翻录成文字资料,不做任何删除和归纳,以此作为胜任力词条收集的基础资料。 (四)胜任力词条的收集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对访谈者所描述的行为事件进行归纳总结, 通过访谈对象的行为描述提炼词条。结合查阅的相关文献, 共收集整理57个词条。二、“大学英语教师胜任力模型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发放 (一)问卷的编制 我们通过文献检索和行为事件访谈法收集的词条, 初步编写出符合大学英语教师实际情况的问卷。问卷初步编制完成以后,课题组成员对问卷展开了进一步的讨论,对选定的题目进行阅读,除了对问卷的内容进行讨论,每个人还对每个题目阅读后的感受发表意见建议。例如,题目的文字表

研发人员胜任力模型

` 研发人员胜任力模型 目前,对于科研人员的概念与涵学术界并无统一明确的界定。从普遍意义上看,科研人员,一般是指在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理论研究,产品设计开发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知识化时代,科学技术已经渗入到社会中各行各业,科研人员作为科研工作的核心要素,在各行各业的科研领域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直接决定了科研机构在知识和技术层面的发展与创新,通过浏览网页和查看文献,得出科研人员和一般员工相比,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1.良好的个人素质和知识的专业性,科研人员一般都接受过较高水平的教育,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系统性的专业知识,并且需要在工作中不断补充和完善本学科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由于大部分科研人员具有较高的学历,他们还具有在专业学科领域较为开阔的视野和良好的个人素质。 2.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科研人员往往具有较高的需求层次,更注重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期待接受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任务,渴望看到工作的成果,期待自己的工作对团队,企业,社会有所贡献,同时也渴望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从工作和他人的认可中获得满足感,最大程度的实现自我价值。 3.从事研发性的工作。科研人员大多从事具有研究性和创新性的工作,属于较复杂的脑力劳动,而脑力劳动的在性质则要求科研人员通过抽象的思维活动,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进行研究和创新性的工作,在科研工作遇到问题的时候,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保证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 4.具有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由于科研活动具有技术含量高和性强的特点,要求科研人员具有为个人,团队,组织负责的强烈的责任感,同时,由于科研成果凝聚了集体的智慧,是团队协作的成果体现和象征,科研人员往往具有集体荣誉感,能为实现集体目标作出自我贡献。 5.具有良好的协作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也日新月异,科研工作中所需的知识系统越来越复杂,而科研人员大多只是某一专业领域的专家,这往往需要他们组成互相协作,技能互补的工作团队,通过团队的通力协作获得综合效益,同时,由于科研项目需要集体设计和协作完成,并要参与生产使用,需要单位协调一致,因此,不论在组织的部和外部,都强调成员的团队协作能力。 6.工作成果评测具有一定难度。科研活动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通常是在理论文档Word ` 在科研过程一中出,没有现成的程序和方法,因此知识的指导下进行探索性研究,想出,现的问题往往是不能准确预知的,科研人员在业余时间思考和查找相关资料难以制定标,解决问题的思路是较普遍的。对于科研人员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是通过技术创新等形式来表现而不是,准的工作步骤,同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