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东渡与日本起源

徐福东渡与日本起源
徐福东渡与日本起源

徐福东渡与日本起源

——浅析日本历史起源中的中国因素

【关键字】:日本徐福绳文时代弥生时代

引言

日本的民族起源问题长久以来都没有一个确切而权威的结论,尤其随着藤村新一造假事件的曝光,所谓日本“70万年前古代遗迹”的迷梦被粉碎后,从考古学的角度上来说,迄今为止,日本本土并未发掘出早期直立人或者原始人类的踪迹,而三万年前的人类居住遗址也寡有发现。这样的现实,在将日本起源锁定于旧石器时代末期也就是距近三万年前这样一个考古意义上讲的短暂时间之外,更使亚洲移民起源说、徐福东渡起源说在民间得到了空前的影响力与支持者。本文将通过考古与人类学的人种分析、古籍记载与民间传说发展的比较,对徐福东渡传说的可信程度与日本民族起源作出自己的分析与思考。

一、考古与人类学中的早期日本

日本起源可以分为三大时期,即距今三万年前到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约一万年以前到公元前三世纪前后的绳文时代以及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三世纪的弥生时代。而这三大时期,其考古发现与人种学分析中有着诸多微妙的发现。

(一)、旧石器时代日本与中国的渊源日本旧石器时代又称“先绳纹文化”或“无土器时代”。此文化序次依次出现的是刀形器、尖状器、刮削器、雕刻器和石片石器,该文化最明显的特征是未出现陶器。旧石器时代的日本时期的考古发现皆为战后勃兴,主要年表如下:

1949年相泽忠洋在群马县新田郡笠悬村岩宿的赤土层发现人类加工的黑曜石碎片。随后由明治大学考古学研究室发掘,发现手斧、刮削器、尖状器等旧石器。这个遗址被称为“岩宿文化”。它是开始制造陶器以前的文化,岩宿文化揭开了研究日本旧石器时代的序幕。

1951年,相泽忠洋发现丁东京都板桥区的茂吕遗址。

1960年芹泽长介等人对长崎县佐世保市北松浦郡吉井町的福井洞穴进行发掘,出土石器、爪形纹和隆线纹陶器。这是日本最早的陶器,用放射性炭素法测定,为时

约当13600年前。

1964年芹泽长介等人发现了大分县日出町早水台遗址,有石英制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等旧石器出土。这种石器被推定为第三间冰期的,属于前期旧石器。

1965年芹泽长介等人又发现了枢木县板木市星野遗址,属前期旧石器。

这些考古发现在证明了日本旧石器时代文明切实存在的同时,却有着出人意料的收获。如1965年发掘的星野遗址,其下层文化与周口店上层文化相类似。此前于1959年在大分县丹生高地发现的砾石石器、石核、石片等,其器形属于东南亚一带的旧石器类型,也具有与周口店文化的类似特征。无独有偶,我国著名古脊椎动物学家裴文中先生还指出:“日本早水台遗址中出土的旧石器在原料、器形、制作方法等方面与北京周口店第15地点的文化遗址有许多相似之处。在鹿儿岛上场遗址中发现的石球与中国许家窑遗址中出土的石球属同一类型。而许家窑中发现的尖状器和刮消器同枥木县星野遗址中第七、八层中出土的石器十分相似。野尻湖底的长石片和用其制成的刮削器与我国宁夏水洞沟遗址的长石片具有极为相似的工艺特征。”1如果说器物层面的相似可以辩解为中日两国先祖智慧的不谋而合,那么人种学研究的突破则更加不可忽视。如前文所述,日本出现人类应该在至少3万年前,但化石发现很少,仅有日本冲绳县发现的约1.8年的港川人。通过与中国的旧石器时代人的对比可知,港川人和中国南方的柳江人非常相似。通过把港川人和中国及东南亚岛屿的旧石器时代人化石对比后认为,港川人和中国南方的柳江人之间的亲缘关系要比他与中国北方山顶洞人接近,因此推测港川人更可能来源于中国南方而不是中国北方或东南亚地区。

当然由于这一时期考古发掘的有限和史料支撑的不足,虽与中国同时期有诸多细节上的吻合,但光凭考古器物的相似和人类头骨的比对并不足以下确定性的判断,但也成为了作证中国起源说或者说中国移民说的一种证明与依据。而事实上,接下来的绳文时代和弥生时代,日本不合常理的生产力发展和人种学变化,才是更加诡橘与令人遐想的领域。

(二)、绳文时代到弥生时代的更迭

大约1万年前左右,冰河期后海平面的上升将日本岛屿从亚洲大陆分离出来后,日本岛屿发展出一支独特的文化传统,称为“绳文文化”(以陶器上装饰有绳纹而得

1裴文中,1978,从古文化和古生物看中国的古交通,科学通报,12期

名)。绳文人的基本经济生活主要依赖狩猎、采集和捕鱼。从生产力水平来看,绳文时代的日本顶多止于陶器生产,本质上并未脱离石器时代生产力的束缚,因此在漫长的岁月中,绳纹人尽管将石器文化发展到令人惊叹的高度,但它终究是以渔猎采集为经济基础的,其内部始终没有积聚起足以引起时代变更的巨大能量。

然而以公元前三世纪为截点,弥生时代拉开了序幕,令考古学家震惊的是,弥生时代的生产力水平与技术上的突破与飞跃是令人费解的。首先便是材料方面,弥生遗址中发掘出的主要生产工具是由石器与铁器,跳过了人类发展史上理应持续相当长时间的青铜器阶段,因此弥生时代也被认为是日本历史上金石并用的时代;其次,农业生产力,具体说是稻种技术,在弥生时代有了质的提升,稻作的大规模推广是在弥生时代开始的,并且为了贮存谷物,开始修筑干栏式的粮仓,其遗迹在兵库县的田能、静冈县的山木和登吕等遗址被发现,而绳文时代举足轻重的狩猎和渔捞在技术上虽有进步,但在整个经济生活中的比重已大大下降,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农业新气象;最后,绳文时代到弥生时代的陶器比对中,整个陶器系统风格迥异,中间极度缺乏有机继承关系的影子和痕迹,存在着一种文化形态上的非连续性和非继承性,这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都是非常明显的“断档”案例。

与此同时,人类学方面也对两大时代的传承性上提出了巨大的质疑。绳文人或绳文-阿伊努类群的形态依然保留着欧亚大陆旧石器时代人的古老特征。绳文人的体质特征主要包括长而宽的头颅,发达的眉嵴,低宽的面部,深陷的鼻根,较突起的鼻骨,低宽的眼眶,钳子状的前齿咬合关系,明显的咬肌痕迹,相对严重的牙齿磨耗,短而较粗壮的肱骨,较长的前臂和手骨,长而扁平的胫骨,较大的脚骨。中国古人类学家吴新智认为,绳文人是分布在中国南方、日本大陆和九州群岛等地区的旧石器时代人的后裔,他们与中国南方邻居共享着头骨和文化特征,而与东南亚岛国人群共享着牙齿特征。头骨的非测量特征也指出绳文人和太平洋人群之间没有直接的亲缘性。而在现代人群中,阿伊努人与绳文人最为接近。但弥生时代开始,包括其后的古坟时代、乃至现代人群,形态特征基本相近,属于一个形态群体,具有较平坦的眉嵴、浅平的鼻根、高狭面、圆而高的眼眶和相对的高身材等,与亚洲大陆的朝鲜、中国和其他蒙古人种人群类似。这样的特征与日本新石器绳文时代人群有很明显的差异。

正是由于日本人群在绳文到弥生体质形态构成以及文化面貌上表现出的复杂性,导致出现了围绕这一时期日本人来源问题的大量研究和讨论,其中“移民说”正是最主流也是最合理的解释,这一观点认为,绳文时代以后的日本人群的体质形态上的巨

大变化是因为有来自大陆移民的强烈的基因和文化的影响,是一种高度发达的外来文明介入,使日本历史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完成了一次革命性的飞跃。“移民说”的提出,是得到头骨形态学研究、牙齿人类学研究以及血型、耳垢、指纹、血液成分遗传因子等多方面研究的支持的结果。这些研究说明,从弥生时代到现代,日本人群存在形态上的连续性。同样,他们与绳文人之间形态上的不连续性说明有来自日本岛以外的基因,现代人基因研究和古代人母系线粒体DNA的研究,包括病毒残留物的鉴定也得出同样的结果。在牙齿人类学的研究帮助之下,1975年美国学者克里斯蒂.托纳(Christy G. Turner II)更是第一次对日本人、绳文人、阿伊努人、史前中国人群的牙齿形态特征进行比较后提出了关于日本岛屿人群的“二重起源-混血说”。他认为在日本列岛居民中同时存在巽他型(Sundadonty)和中国型(Sinodonty)两种牙齿形态类型的人群,绳文人和阿伊努人属于巽他型,弥生人及现代日本人属于中国型。这个事实说明至少3000年前,没有或极少有跨越日本海或中国东部海域的人群接触,即便有接触,也几乎没有对绳文人产生基因的影响,但公元前三世纪开始的弥生时代,并非日本本土绳文文化顺向发展的产物,而极有可能是来自中国的移民促成了绳纹文化与弥生文化的时代更迭,这种更迭,帮助日本真正从绳文时代的新石器阶段文化,挺进了所谓弥生时代社会制度的换代。

虽然现代日本人起源的“移民说”基本得到认可,日本学术界也将其发展为“渡来说”成为学术主流,但对这些移民的来源地依然存在不同的看法,尤其是1950年,香港学者卫挺生《徐福入日本建国考》一书的出版,日本各地徐福纪念活动的兴盛,都使徐福东渡传说成为日本起源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种观点,这就必须回到徐福东渡传说的文献记载与传说发展过程中寻找答案了。

二、文献传说与众说纷纭的徐福东渡

徐福东渡问题至今众说纷纭扑朔迷离的原因十分复杂,一者源于文献记载中语焉不详,证据不足;二者日本早期史书,诸如《古事记》、《日本书纪》等,多为传说整理与中国文献转述,缺乏事实上的记载与说服力,三者民间传说的兴盛、两国外交关系的态势以及文人墨客的诗文的描绘,直接影响着中日两国尤其是日本一方对于徐福东渡的记录。因此在整个学术界至今都未能对徐福东渡的准确性提出结论性的评价,成为难以定论的谜团。

(一)文献记载与民间传说的发展

徐福传说的起源,正是司马迁所著《史记》的多处记载,分别记录于《秦始皇本纪》与《淮南衡山列传》之中,《秦始皇本纪》中的三处记载为:

“既已,齐人徐巿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巿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2“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3

“方士徐巿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4

《秦始皇本纪》的记载中的“徐市”即为徐福,明确指出徐福乃“齐人”,这也是徐福籍贯最早也是唯一的记载,而《淮南衡山列传》中对于东渡一事的记载则更加详尽:

“又使徐福入海求神异物,还为伪辞曰:‘臣见海中大神,言曰:“汝西皇之使邪?”臣答曰:“然。”“汝何求?”曰:“原请延年益寿药。”神曰:“汝秦王之礼薄,得观而不得取。”即从臣东南至蓬莱山,见芝成宫阙,有使者铜色而龙形,光上照天。於是臣再拜问曰:“宜何资以献?”海神曰:“以令名男子若振女与百工之事,即得之矣。”’秦皇帝大说,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穀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5

据司马迁《史记》所言,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的结局十分令人遐想,这也是徐福前往日本的起源与出处。但司马迁在文中并未正面指出所谓“平原广泽”究竟是何处,其后《汉书》对此事的记载于司马迁也大致相同,此处不再放入原文,而真正将徐福的目的地进行明确说明的,是范晔的《后汉书》与陈寿的《三国志》,记载如下:

“会稽海外有东鳀人,分为二十余国。又有夷洲及澶洲。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仙不得,徐福畏诛不敢还,遂止此洲,世世相承,有数万家。人民时至会稽市。会稽东治县人有入海行遭风,流移至澶洲者。所在绝远,

2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中华市局,247页

3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中华市局,249页

4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中华市局,250页

5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中华市局,3086页

不可往来。”6

“二年春正月,魏作合肥新城。诏立都讲祭酒,以教学诸子。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止此洲不还。世相承有数万家,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7

从《史记》到《三国志》,我们可以发现,史书对徐福一事的记载出现了一定的分歧:司马迁与徐福的年代最相近,但对于目的地的记载最为语焉不详,而与徐福相隔百年的范晔却明确指出目的地为澶洲,可信度层面来说,是比较存疑的。

唐代作为中日交流的高峰期,在官方史书中并未对徐福传说有进一步的记载,但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却开始多次提及此事: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徐巿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8

“海漫漫,直下无底傍无边。云涛烟浪最深处,人传中有三神山。山上多生不死药,服之羽化为天仙。秦皇汉武信此语,方士年年采药去。蓬莱今古但闻名,烟水茫茫无觅处。海漫漫,风浩浩,眼穿不见蓬莱岛。不见蓬莱不敢归,童男丱女舟中老。徐福文成多诳诞,上元太一虚祈祷。君看骊山顶上茂陵头,毕竟悲风吹蔓草。何况玄元圣祖五千言,不言药,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9

李白与白居易的诗文,充分说明了徐福寻药传说在民间的普及程度与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在五代后周时期,终于使徐福东渡传说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这就是著名的《义楚六帖》。

五代后周时期,济州开元寺僧人义楚在《义楚六帖》又称《释氏六帖》中,史无前例地明确提出徐福最终到达的是日本:

“日本国亦名倭国,在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今人物一如长安。……又东北千余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莱’……徐福至此,谓

6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第七十五》,中华书局,2240页

7陈寿:《三国志吴书二·吴主传第二》,中华书局,674页

8李白:《古风·其四》

9白居易:《海漫漫》

蓬莱,至今子孙皆曰秦氏。”10

《义楚六帖》的出现,完成了徐福传说的最后一块拼图,因此在宋欧阳修的手中,完成了民间徐福传说的集大成作——《日本刀歌》:

“传闻其国居大岛,土壤沃饶风俗好。其先徐福诈秦民,采药淹留丱童老。百工五种与之居,至今器玩皆精巧。前朝贡献屡往来,士人往往工辞藻。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令严不许传中国,举世无人识古文。先王大典藏夷貊,苍波浩荡无通津。令人感激坐流涕,锈涩短刀何足云。”

《日本刀歌》的能量是不可忽视的,在日本本土文献中,《古事记》与《日本书纪》对徐福这一人物只字未提,可见在公元八世纪,整个日本都还没有徐福东渡的传说流传,然而在《神皇正统纪》中,我们却能看到:

“四十五年乙卯,秦始皇即位。始皇好神仙,求长生不死之药于日本,日本欲得彼国之五帝三王遗书,始皇乃悉送之。其后三十五年,彼国焚书坑儒,孔子之全经遂存于日本”

从基本内容上看,《神皇正统记》的记述基本是欧阳修《日本刀歌》的再阐释,而这也让徐福在日本的地位得到民众的广泛崇拜,日本各地民众,称徐福为“王”、为“御”、为“弥生文化的旗手”,奉为丰收神、农耕神、纺织神、医药神、冶炼神、渔业神、造船神、水利神、殖产神等世代祭祀,日本现有徐福陵墓5座,祭祀庙祠37座,因徐福登临而得名的蓬莱山有13座,各种遗址和出土文物数以百计,各地历代传承和近代成立的徐福纪念组织和研究机构有90多个,祭祀节典和仪式多达50多个,日本各地,尤其是九州岛、四国岛以及本州岛濑户内海地区,聚集了一大批徐福的文化遗址。而日本许多沿海地区将徐福奉为各种神,每年都会有十分盛大的集会和庆典……作为民间传说,徐福东渡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和认同度,在中日两国内部有着庞大的群众基础。

民间传说毕竟是民间传说,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徐福东渡更多是一种类似女娲补天,天照大神那样的神话而存在的。然而,随着前文中所言考古与人类学中,中国移民对日本起源的贡献被发掘,以及各方学者的研究与推论,徐福东渡不再是单纯的神话传说,而开始被正视。

(二)徐福东渡的历史学认识与思考

10义楚:义楚六帖卷二十一,《城廓·日本》

据某些资料中提及,在近现代,早在“五·四”运动前夕的1918年,陶亚民先生首先发表了《徐福事考》一文,首次在学术界将徐福东渡与日本联系在一起,无奈资料散失,笔者未能寻找到《徐福事考》的哪怕只言片语,因此学术的开端,将定为1950年香港学者卫挺生出版的《徐福入日本建国考》一书。此书的主要内容便是根据中日史籍、古物、古钱及徐福在日本的行踪等,从地理、时代、舟师等方面的十大巧合,证明“秦代使者徐福就是日本开国第一代天皇神武”。此十大巧合如下:第一、地理符合。《史记》所载徐福到达“平原广泽”,而日本本州岛有平原和广泽。

第二、时代符合。徐福是秦汉间人物,神武天皇遗物三种神器中有秦代白铜镜和环头大刀,足证神武也是秦汉时代人。

第三、舟师符合。神武天皇东征时,使用舟师,这就是徐福取得秦始皇的征发令而征发的东海的船队。

第四、少男少女符合。徐福凭借征发令,征发数千少男少女渡海。再看神武天皇东征时,拥有男军和女军。

第五、五谷百工符合。神武天皇东征途中,驻屯军队数年,是为制造兵器、贮备食粮和增造舟楫,而是赖有徐福带来的五谷种子、各种工匠和器具器材才能成功。

第六、政治思想符合。徐福生于秦统一以前的齐国。秦灭齐设郡县后,他在大陆居住不过一年。他的政治思想当然不是秦汉的郡县制度,而是秦以前的封建制度。神武天皇建国后,在大和施行的政治制度是封建制度。

第七、愚民政策符合。秦始皇焚书坑儒,是统治人民思想的愚民政策。神武天皇将秦汉时代的镜和剑用为神器,采用秦汉以前的政治制度和祭祀制度,又不使用中国的文字和语言,显然这是禁止诗书、百家之言的一种手段,这也是愚民政策。

第八、神话符合。在齐国祭典中,除各国诸侯共行的“社稷五祀”(金木水火土)之外,还有特有的“八神”。一曰天主,祀天齐。二曰地主,祀泰山梁父。三曰兵主,祀蚩尤。四曰阴主,祀三山。五曰阳主,祀芝罘。六曰月主,祀莱山。七曰日主,祀成山。八曰四时主,祀琅邪。依据日本神话,皇孙降临日向,娶大川神(地主神)之女,生四子:火明命、火进命、火折命(亦称火阑降命)和彦火火出见尊。这正是—日四时主神,与琅邪所祀一年四时主神一模一样。这里需要往意,徐福是琅邪人。神武天皇父名彦波潋武,与徐福之父猛同名;而且其祖父,与徐福故乡琅邪山所祀四财主神符合。符合如此之巧,显然绝非偶然。

第九、年代符合。据《神武本纪》,第八年正月在太和(邪马台)原神宫即王位,其即位元年当是纪元前203年。据至今多数学者所主张,假定卑弥呼即神功皇后,据《魏书?倭人传》,已知卑弥呼薨逝于纪元247年;其450年前即神武元年,正是纪元前203年。

第十、地下考古符合。日本考古学对于日本古代文化,分为明显不同的两个系统,一是岛上固有文化,学者称为“绳纹式文化”;另一个是由外部侵入的“弥生式文化”。日本的弥生式文化,与中国大陆秦汉间文化完全相同,较日本列岛固有的石器时代绳纹式文化先进数千年。所谓“弥生式文化”,是徐福向日本列岛移民时同时带入的,地下出土物可以确证。

至此,卫挺生先生提出:“根据中国史官记载完备的正史史料、官文书和当时当地人耳闻目睹的记录,考证地理,考证日本的历史传说,考证日本历代遗物和日本地下出土古物,结果证明徐福渡海建立的王国,就是日本近畿。日本神武天皇——“神日本磐余彦尊”的建国,与徐福的建国是同一时间,同一思想,同一制度,各方面无不符合。因此,二人的建国,是同一事同一人。所谓“神武天皇”,乃是徐福后裔在第八世纪对徐福追谥的谥号。”11

卫挺生的观点是现代徐福东渡起源说的主体框架,其后的台湾学者彭双松著《徐福即是神武天皇》一书,进一步充实卫挺生的观点,认为徐福是是颛顼之后徐驹王29世孙,铃木贞一著《先古代日本之谜》、《日本古代文书之谜》、《超古代王朝之发现》则将徐福东渡衍生为“徐福赍书说”,认为徐福东渡携往日本的书籍计儒教经书1850卷,其它典籍1800卷,几乎囊括中国当时所有的典籍;更有甚者将徐福东渡的目的地推演至美洲与朝鲜,美洲派观点认为,徐福东渡是历史事实,但不是去了日本,而是去的美洲,因为徐福东渡的时间与美洲玛雅文明的兴起相吻合,而日本与中国大陆相距甚近,根本不需要耗费巨资,数年才能抵达;而朝鲜派的代表人物是日本学者井上秀雄,其所著《古代朝鲜史》中将秦汉难民作为朝鲜移民的主体,徐福也是其中之一……一时间徐福里籍之争、登陆地之争、目的地之争成为争论的焦点,而其本身的真实性之疑反被淡忘了。

其实以笔者本人的观点来说,徐福东渡事件本身的存在就有值得质疑之处。徐福的文字记载与民间传说呈现出详略与时间成反比的状态,即距离徐福时代越久,记载反而越详细,其中自然不乏了杜撰与想象的成分、日本官方与民间在九世纪前对徐福11卫挺生:《徐福入日本建国考》商务印书1950年版

的只字未提,更加补充说明了徐福传说起源于中国的事实,但司马迁本人秉笔直书,《史记》本身的可信度与价值在史学界的公认,又无法彻底否定在《史记》中出现多次的徐福本人的存在,因此最合理的解释推论只能是徐福本人与童男童女出海确有其事,但与日本起源的关系,以及其是否为神武天皇本人,则是证据不足与可疑的。但徐福东渡传说反映出的一个事实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那就是秦代航海技术的成熟与移民趋势的踪影,从《史记》对于徐福出海的叙述来看,秦代中国已经具备了相对发达的航海技术与能力,而无论是徐福前往澶洲还是日本亦或是其他“平原广泽”,其中所映射出的,是秦汉移民在历史记录中的朦朦踪迹。这一点,日本学者神田秀夫在《日本的中国文化》一书中,发掘中日古代历史事件之间的连锁关系,指出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灭越,致使大量难民乘越船东渡。这些非集团性的早期移民,成为此后规模巨大、历史长久、影响深远的秦汉移民浪潮的前奏,不堪秦朝苛政苦役及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秦人,一部分走陆路取道朝鲜半岛东进直至九州、走海路的则从山东、江浙一带入海,渡黄海或东海至九州。无论“徐福东渡”或“徐福赍书说”是真是假,但在公元前3世纪时,曾有秦人移民集团渡海东迁日本列岛却是无可置疑的事实。秦汉移民将先进的生产技术移植到日本,促成了绳纹文化与弥生文化的交换,同时传去的书籍典章,对日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日本历史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完成革命性飞跃的主因,这也与之前提及的考古学中现代日本人起源的“移民说相呼应,是为笔者最为认同的观点。

结语

日本起源问题在没有更进一步的考古发掘与科学研究之前,可以归纳总结为三点,即:

日本缺乏旧石器时代前中期以及更早的考古发现,且最早的考古发掘与中国周口店有多处吻合,其本土民族来源于别处尤其是中国的可能性较大。

绳文时代到弥生时代的飞跃性过渡,极有可能是外来先进文化移民注入的结果,现代日本人的基因源于公元前3世纪的移民,而本土基因则主要分布于今冲绳少数民族之中。

徐福东渡事件本身的可信度存疑,笔者偏向于持否定的态度,但徐福传说反映出秦汉移民潮的存在,且正是这股移民潮,促成了日本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变革。

综上所述,中国因素在整个日本民族起源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业,而这种作用真

正的内涵,并不是大部分人想象中仅仅徐福传说童男童女带来的基因影响,而是文化的传承与先进文明的普化,这也是民族起源与传统研究的意义所在。

日本文化概述

日本文化概述 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樱花、和服、俳句与武士、清酒、神道教构成了传统日本的两个方面——菊与刀。在日本有著名的"三道",即日本民间的茶道、花道、书道。 中国传入日本的格斗运动。空手道不使用任何武器、仅使用拳和脚,与其它格斗运动相比,是一种相 当具有实战意义的运动形式。 合气道原来只是一种用于练习“形式”的运动,其基本理念是对于力量不采用力量进行对抗。与柔道和空手道等运动相比,没有粗野感的合气道作为一种精神锻炼和健身运动,很受老年人和女性的欢迎。 书道,提起书法,相信不少人会认为它是中国独有的一门艺术。其实,书法在日本不仅盛行,更是人们修行养性的方式之一。古代日本人称书法叫「入木道」或「笔道」,直到江户时代(十七世纪),才出现「书道」这个名词。在日本,用毛笔写汉字而盛行书法,应当是在佛教传入之后。僧侣和佛教徒模仿中国,用 毛笔抄录经 能剧是日本的传统戏剧,也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能剧源于古代舞蹈戏剧形式和12世纪或13世纪在日本的神社和寺院举行的各种节庆戏剧。“能”具有才能或技能的意义。演员通过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暗示故事的本质,而不是把它表现出来。现在这一剧种在日本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寿司是以生鱼片【刺身(さしみ)】、生虾、生鱼粉等为原料,配以精白米饭、醋、海鲜、辣根等,捏成饭团后食用的一种食物。寿司的种类很多,不下数百种,各地区的寿司也有不同的特点。大多数是先用米饭加醋调制,再包卷鱼、肉、蛋类,加以紫菜或豆皮。吃生鱼寿司时,饮日本绿茶或清酒,别有一番风 味。 日本文化史 日本文化有无自己的根?回答是肯定的。尽管日本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中,始终以到如得的外来文化为媒介,但它毕竟尽有自己的根。日本文化如同一棵树,它的根深扎于日本国的风土上。若究其缘起,则可上溯到公元前数千年的绳纹时代。“绳纹文化与后来的弥生文化、古坟文化,是日本原出文化的三个时期。” 日本历史始于石器的出现,绳纹时代即是日本的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出的那个时期的陶器表面带有丰富多彩的草绳模样,史称绳纹陶器。绳纹陶器历史久远,外观渐趋复杂,花纹日益丰富多彩,说明其时陶器工艺的成熟以及石器加工的发达。尽管当时日本已经处于新石器时代,但因岛国的地理位置,致使当时欧亚大陆的先进文化未能进入日本。绳纹人群居坚穴,仍以捕鱼、狩猎、采集为生,不知农耕。生产力的滞后,亦使其当时社会滞留在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巫术支配人们的原始社会生活,也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生 活。 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3世纪,日本历史进入弥生时代。考古学家在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发掘出不同绳纹陶器的新式陶器,史称弥生陶器,史称弥生文化。弥生陶器器形简单,花纹也不繁杂,与绳纹陶器迥然不同,反映出一种新的审美情趣。一般认为,弥生陶器是从海外输入的,即可能是从大陆迁入的民族带去了新的弥生文化。新的文化虽然战胜原有的绳纹文化而成为日本文化的主流,但外来人终被原住居民所同化,日本民族并未因之而断续。弥生时代的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因为先进的大陆文明经由朝鲜半岛传到了日本,促经日本很快进入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的农耕社会,石器时代进入了铁器时代。弥生人从事农耕,种植粮食,共同劳动逐渐形成大的村落,父系社会制度取代了母系制度,阶级差别、政治支配关系也逐渐形成。当时,自然崇拜和巫术迷信依然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特别是农耕祭祀活动盛行, 成为弥生文化的一大特征。 从公元三四世纪到六七世纪,以畿内为中心,全国各地建造了许多以前方后圆坟为代表的高冢古坟,标志着日本由弥生文化进入古坟文化的时代。古坟的建筑需要征集大批劳动力,坟内陪葬有镜、剑、勾玉等精致工艺品,象征着死者生前拥有强大权力。这与一般民众死后的简易安葬形成鲜明对照,说明强大的专制集权已经形成,即以畿内为中心的大和国终于在5世纪初统一了日本。这个时期,日本从大陆不仅源源不断地输入物质文明,而且开始导入大陆的精神文明。一方面,移居日本的汉人和朝鲜人即所谓“归化人”

徐福东渡的原因和意义

徐福东渡的原因和意义 摘要:徐福东渡这一历史事件在中国的历史上,特别是航海史上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从古至今,对于他的传说和故事举不胜举,近现代有关他的研究也很深入,就此笔者进行一些总结,有关的文言资料也进行了适当的翻译。使大家对徐福东渡的原因和意义有一定的了解。 关键词:徐福东渡原因 徐福东渡原因考 其一,求仙药说 据《十洲记》记载到,在秦始皇当政时,在大宛这个地方有多人枉死,死后尸体都横在道路边。然而有一种鸟衔着一种草,将草覆盖在死人的脸上,死人就可以复生。有关部门奏明秦始皇。始皇使使者找这种草,去问鬼谷先生,他说那是东海中祖洲上的不死之草,生琼田中,又叫养神芝。其叶似菰,只生长一株,一株就可以让数千人活。秦始皇于是问是否可以找到,于是派遣徐福及童男童女各三千人,乘楼船入海,去寻祖洲,但是没有返回。在秦代及以前的战国时期,方士是很流行的。在齐地和燕地,这样的方士很多。战国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时,便有大批齐、燕方士入海求蓬莱

仙药。和徐福同时代的方士也有很多,像卢生、韩终、侯公等,他们不仅通晓方术,而且熟知天文地理、医术、农业及航海等知识。徐福作为方士中最著名的一个,为始皇入海求药,是很有可能的。 其二,避祸说。 有这种说法的人很多,《汉书》及《后汉书》中都有相应的记载。《汉书"郊祀志下》说:“徐福,韩东他们和众多童男童女去海上求神采药,因为任务没完成而逃跑,被天下人怨恨”《后汉书"东夷传》说:“又有夷洲和澶洲,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带童男女数千人到海,没有求到蓬莱神仙,徐福怕被惩罚二不敢归还,于是到了,那些洲。” 唐代诗人汪遵《东海》诗也写道:“漾舟雪浪映花颜,徐福携将竟不还。同舟危时避秦客,此行何似武陵滩。”作者把徐福入海不归比作陶渊明《桃花源记》所写的武陵郡渔人避秦乱而移居桃花源之事。南宋祖元和尚在宋朝灭亡那一年,为了逃避元代的统治,也东渡到了日本。他有一首祭徐福的诗:“先生采药未曾回,故国山河几度埃。今日一香聊远寄,老僧亦为避秦来。”祖元把自己去日比作徐福避秦。明人李言恭、郝杰《日本考》也说:“徐福将童男女千人入海求仙不得,惧诛,止东澶州,号秦王国,居倭国,中国总称为徐倭,非日本正号。” 就连日本新宫市徐福墓碑文也写道:“盖徐生之避秦……”

亚洲古地理与中华民族发祥(二)

亚洲古地理与中华民族发祥(二) ——兼论中华先民在太平洋地区的迁徙及其世界意义 当时的日本列岛从北海道到九州四个岛一一相连,濑户内海在当时也是陆地。现在的津轻海峡,当时有宽为7~9千米 的从海底浮上海面的大陆架,连接着渡岛半岛和津轻半岛。北海道的北段也与西伯利亚相接,整个日本列岛在当时是一片一直延伸到九州的鹿儿岛和西南诸岛的弧形陆地[101]。 在日本长野县野尻湖的立鼻遗址出土了距今30 000年的人 类狩猎古菱齿象的遗址。这些遗址全部分布于洪积台地或内部。虽然可能当时也有一部分部落沿海岸线生活,以采集鱼或贝类为生,但很可能海岸附近的遗址在海平面上升过程中被淹没了。爱知县知多半岛的先刈遗址距今9000年,位于 水下十几米处,在遗址中发现了当时人们所采集的鱼和贝类。[102] 据钱方、凌小惠教授的研究,早更新世末期,中 国东部海域处于退潮期,古海岸线位于现代海底水深120~160米。中更新世最大海退发生在距今54万~52万年和18万~14万年两个时期,古海岸线位于今外陆架,水深150~200米处。晚更新世最大的一次海退时期约为距今18 000年,海岸线位于外陆架,水深约为100~160米[103]。钱方、凌小惠教授认为:“中日史前文化的交流即开始于更新 世。”[104]大约10 000年前,冰河期后天气大幅转暖,海平

面上升。日本岛与亚洲大陆为水所分离。田家康教授认为:日本在距今10 000年到5000年之间海面水位(海平面-笔者注)也上升了35米,造成对马海峡完全被淹没,开始有暖流流入日本海。在日本,这一海面水位上升的过程被称为绳文海进。[105] 关于日本港川人的起源,吴新智认为:港川人和中国南方的柳江人之间的亲缘关系要比中国北方 山顶洞人接近,因此推测港川人更可能来源于中国南方而不是中国北方或东南亚地区。或者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港川人和柳江人在并不久远的过去有着共同的祖先[106]。“自长谷部言[107]以来,日本学术界普遍认为日本最早的居民可能来自亚洲大陆,特别是华南地区”[108]。中国学者王令红在研究38个颅骨13项测量数据的平均平方距离聚类图时发现,日本旧石器时代的港川人、绳文时代的现代人跟大约同期的华南居民有最接近的亲缘关系,而且总的来说,港川人类似于柳江人。至于港川人与柳江人之间的形态差异,王令红认为,这“可能表明港川人迁入日本本土的时间要比柳江人生存时间更早些”[109]。吉林自然博物馆的汤卓炜教授通过ABO血型基因频率的异同,将日本人与中国人的亲缘关系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朝鲜人,结果如下表所示:中国人、朝鲜人、日本ABO血型基因频率表[110] 先看朝鲜人与中国人的亲缘关系:在O血型和B血型的基因频率上,中国华北人和朝鲜人相差很小;中国云南人和朝鲜人在B血

日本文化体验课心得

日本是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度,我们要了解日本,不光要从日本的语言中去了解,更多 的时候要以亲自感受日本本国文化为切入点,全面的了解日本。我特别特别荣幸能够选上 这门日本文化体验课,可以说是我大学四年里上过的最最有趣和生动的一门课。在此首先 要感谢王老师和来自日本的北村老师为我们传道授业,并多次组织了深度的日本文化体验项目,让我们亲自动手,体验或实践,让我受益匪浅,更进一步的提升了我对于日本文化 的认知和喜爱。 找寻心中的禅意,日式插花体验 日本插花以线条的变化为主,它不单要表达花的美态,也是形神兼备品味造型的插花。它将人的思想转嫁在插花之中,表现出东方人的细腻、富于内含的特点与文化。 日式插花以花材用量少,选材简洁为主流,它或以花的盛开、含苞、待放代表事物过去、现在、将来。日本人强调花与枝叶的自然循环生态美姿是宇宙永恒的缩影。若常以宽 宏意境和深邃内涵从事插花艺术的表达,让人自然直接体会到园艺家对植物本性认识以至 尊重的境界。 我觉得插花是一种关于“静”的艺术体验,不仅插花时的环境应当是安静的,同时插 花时人的心态也应是安静而不浮躁的,插花的过程本质是感受人与自然互动和交流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我们感受绿色,感受生活,我们解读美,也随心所欲地创造美。正如老师在 课上所讲,每个人对于美有不同的理解,对于同一插花作品肯定有不同的理解。这种差异 并无好坏高低的评判,它仅是反映了我们当时的一种的心境,我想这或许也是插花艺术的 美妙之处。 试穿日本和服,感受礼仪文化 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服饰,和服给人的印象是美丽高雅。通过老师的介绍,我才知道原 来和服不仅价值不菲而且穿起来也是十分不容易的,一般一个人是很难穿上的。和服种类 繁多,花色、质地和式样,千余年来也变化万千,有男性和服、女性和服、儿童和服,每 种和服都有对应的正装、便装和介于正装和便装之间的种类。还有有浴衣、振袖、和装裤 裙和巫女们穿的绯色裤裙装等很多类别。 最为印象深刻的是我在此次课上有幸成为了老师的模特,老师非常仔细地给我穿戴了 美丽的和服,我也带着些许的紧张向同学们展示了这套和服。穿上和服后,我感觉自己的 气质都变得优雅起来,举手投足也不自觉地礼仪规范起来。我向同学们展示了立礼、座礼,还有不同角度的鞠躬礼仪。我也愈发深切地感受到和服与礼仪密不可分,每一套优美的和服,都经精心裁制,讲究穿着时的每一个细节及步骤,经过完整的礼仪训练,让优雅气度 与深层内敛本质相融,从而成为内外在兼具的完美礼仪。 飘飞樱花瓣,诉说樱花情。 课上播放的关于樱花节的视频让我印象深刻。每年的3月15日到4月15日是日本的 樱花节,樱花自开花至花残只有七天,因而也有称作樱花七日的说法。日本是个热爱樱花 的国度,瞬时灿烂,瞬间凋零的樱花之美,就如同川端康成追求的年轻少女之美,让人感叹,让人惊艳。人们会早早去公园占位,然后在樱花树下摆上丰盛的酒宴,或合家欢聚一堂,或邀请三五好友,一边吟诗作画,一边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虽然没有去过日本的樱花节,但南航校园樱花广场的八重樱也曾让我留恋驻足。落英 缤纷的季节,置身浪漫樱花海中,尽情感受着“花纷飞,心起舞”的独特情怀,令人思绪 万千。一年一度樱花节,花开花谢,岁岁年年,无声见证着人们的故事与成长,观赏过校 园这四年的樱花,也代表我们终于要毕业了。 东操体验日本棒球

日本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日本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1、日本文化 2、Japanese culture 二、学时 总学时36 学时 其中:授课36 学时 实验0 学时 三、考核方式 考查 四、适用专业 日语专业本科生三年级第一学期 五、课程简介(200字以内) 本课程在《日本概况》的基础上,着重把文化分为两大部分,一为理论性较强的文化(包括历史进程、源流发展等),一为贴近日本人现实生活的文化(宗教、礼仪、风俗、器物等)。前者主要是老师做指导性、总括性的讲解,以求培养学生理解较抽象或较复杂一些的文化内容。后者主要是由老师给定一些题目,由学生们自己来选题并进行课堂发表,之后由同学代表以及老师做出补充说明,并允许大家随时提问。 六、本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是日语专业限定选修课,教学对象为日语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在第六学期开课。选修本课程之前要求已经学过《日本概况》。本课程的内容可深可浅,但关键是太深将会让学生一头雾水,甚至会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太浅又会落入肤浅知识堆砌的俗套。怎样让学生在理论中寻求文化的缩影,在相关感兴趣的材料搜集中感受日本文化的特质,教会学生们用心灵的眼睛来看待“异质”文化。作为教师的主要任务应在于让简单的日本文化富于启发性,使高深的日本文化带有现实性和可视性。 七、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1、内容:参考以下表格

八、实验内容 无 九、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教材 《日本文化概况》 2、主要参考资料 《日本文化》 《日本经济》 《日本社会》 《日本艺术》 《日本古典文学赏析》 《日本文化概论》 《日本语言》 《日本文化史》 十、先修课程 《日本概况》

中国正史中的日本国名辩

中国正史中的日本国名辩 初一历史备课组马强 中国和日本有着两千多年的交流历史。中日两国都有着徐福东渡日本的传说。传说毕竟是传说,不可与正史混为一谈,但是这一传说所反映的古代中国人东渡日本的史实是不应该忽视的。在秦汉甚至更早,就有中国人从大陆或是朝鲜半岛利用日本海之左旋回流东渡到日本,或是从吴越地区利用北上之暖流直航日本。而日本人来到中国的记述最早可信的是《汉书·地理志》“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后汉书》中也有日本遣使来中国的记载,并有1784年日本福冈县以为农民在修整田地时偶然发现的“汉委奴国王金印”为证,其后有关日本的记载屡见与史册。 那么在各个时期编著的史书中对于日本的称呼都是什么?他们的来历和意义又是什么?关于此,已经有不少学者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今年来更是出现了一些比较奇特的见解。本文试图从我国正史的记载出发,梳理一下前辈学者的观点,并希望得到一些新的看法。 一、“倭” 从《汉书·地理志》开始,我国正史中一直用“倭”来称呼日本。直到《旧唐书·东夷传》,才出现“日本”这一国名。不过在《汉书·地理志》之前,在最晚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就有“倭”的描述:“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虽然《山海经》是一部近乎神话的著作,但是根据这一句话和其下一句“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的说法,《山海经·海内北经》中的“倭”从地理位置上看,也与日本相近。 中国古代为什么称呼日本为“倭”呢? 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与邪马台国有关。其理由是在现代日本语中“邪马台”念做“やまたい”(Yamatai)而“倭”和“大和”都念做“やまと”(Yamato),两者发音非常之接近。甚至有人就此认为邪马台国、大和国、和“倭”就是同一回事。因此中国古代对外族的称呼多用译音,所以这种看法看似颇有道理。其实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中国正史中所记载的“邪马台国”和“倭”绝不是一回事。其一,所指不同。《后汉书·东夷传》中记载“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自武帝灭朝鲜,使驿通于汉者三十余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其大倭王居邪马台国。”由此可见,“邪马台国”并不等同于“倭”,而只是“倭”的众多小国中较为强盛的一个。并且,在“倭”的众多国家中较为强盛的并不只“邪马台”一个。比如同是《后汉书·东夷传》中又有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之以印绶。”这里面提到的“倭”另有一个较为强盛的“奴国”,甚至派使者来到东汉,并获赐印绶于汉武帝,此事已被1784年日本福冈县发现的“汉委奴国王金印”所确证。又如《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中记载:“其南有狗奴国,男子为王,其官有狗古智卑狗,不属女王。”这里又有一个名“狗奴国”的强国。由此,即便“邪马台国”是“倭”的众多国家中的强国,中国王朝也绝不会有以“邪马台”代指整个“倭”的道理。其二,年代上并不一致。“邪马台国”出现于日本弥生时代的中后期,大约相当于公元1、2世纪(后汉即东汉中期)之际,而“倭”的说法则要较此早上很多。 其次,“倭”和“大和”在古代日本原本并不念做“Yamato”。有人认为,

日本音乐鉴赏论文

日本音乐鉴赏论文 日本民族音乐的概况 日本的民族音乐系统称为邦乐,它的种类和体裁繁多。都市传统音乐是近代日本音乐的主流,我们在观看日本电影和电视剧时常常会听到一种具有独特东洋韵味的音乐,它们的旋律多数是取材于日本都市的传统音乐.我国和日本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开始音乐文化的交流,我国在隋唐传入日本的乐器及曲谱同样对日本形成很大的影响,其中最有影响的应该算筝和琴。十三弦的筝是在唐代传入日本的,一并流传过去的还有民间的许多筝独奏曲,这些被日本人民欣然接受,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风格的琴乐。日本与国外的音乐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日本急速汲取欧美音乐文化,日本音乐进入近现代发展阶段从而形成延续至今的“邦乐”(传统音乐)与“洋乐”并存的局面。 日本民族音乐的风格 基本特征日本传统音乐的显著特点是声乐曲占绝大多数,并且多数跟戏剧等其他艺术结合在一起。歌声优美、音乐华丽、节奏性强。 都市传统音乐,它们的旋律多数是取材于日本都市的传统音乐,而都节(市)音阶则是构成这种典型日本味儿旋律的基础:都节音阶它虽然也是一种5 声音阶,但与中国和东方许多民族常用的无半音5 声音阶不同,包含了两个小2 度(半音)音程,这种特殊的5 声音阶便成为构成通常人们所熟悉的日本音乐风格的最基本要素。日本音乐的曲调常用do、mi、fa、ra、xi五音,而中国民乐则常用宫、商、角、徵、羽五音,这使得中国民族音乐充满了富丽堂皇之感,而日本民族音乐则蕴含了浓浓的物伤情结。《春痕》这首日本歌曲就洋溢着这样一种凄美的情调。虽然它并非日本传统五音所作,但在唱法上颇像古老的和歌,所以依然流露出地道的日本风格实上,在那个武士专权的年代,男人女人们用别在腰间的利剑和色彩绚烂的和服演出着浮世绘上的美丽画面。男人们的生命犹如樱花般绚丽,他们绽放得那样精彩,但却随时要准备为武士道精神而献身。女人们则是寻找樱树庇护的人,她们的美德是羞涩和服从,非常内敛,但却忠诚。但就是这样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类,却是彼此照应,互相思念着的。古老的日本民谣大多数使用羽调式的民谣音阶,民谣音阶它分布于日本本土的广大地区,《拉网小调》就是用这种民谣音阶。而大多数在近代已都市化了的民谣则用都节音阶,例如著名的《樱花》就是这类民谣的典型。 节奏方面分为固定节拍的节奏(基本上是二拍子)和散板节奏。演唱、演奏方法上有其独特性,并且重视音色的细微变化。日本民谣按节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固定节奏,民谣几乎都是2 拍子的,与中国民歌相似,但日本民谣独特之处在于它们的绝大多数都是弱拍起唱的,两拍子为一小节,两小节为一个动机,四小节构成一个乐句。另一类是自由节奏的民谣,没有固定的节奏循环,各个音的长短和各个乐句的长度都可以自由处理,它们往往有丰富的装饰音和长的拖腔,曲终时以旋律下行轻轻地结束,给人以终止感。 日本民族音乐的种类 在日本的音乐中影响范围较大最具代表性的三类,都市传统音乐,宫廷雅乐和民谣,前两类属古典音乐,后一类属民间音乐。 (一)都市传统音乐 都市传统音乐主要包括各种以三味线(三弦)和筝伴奏的长歌、短歌,以三味线为主要

解读日本近现代文化的维度与途径

解读日本近代文化史的维度和途径——评《近现代日本文化史》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瞿亮 赵德宇先生的《近代日本思想文化史》快要杀青出版了,已经进入到最后的校对部分。三年以来,先生一直嘱咐我把所负责的部分尽力诠释清楚,能够给学界和读者一个好的交代,惭愧的是,这几年来,自己因为个人私事和想法所纠缠,始终无法平静踏实地完成好涉及的内容,辜负了先生和学院老师们的重托,是在感到愧疚和歉意。 现在正在逐个章节地读先生的最终稿,洋洋洒洒二十多万字的书稿,倾注了先生这几年在日本近代思想文化领域所耗费的心血,也能读出先生这几年在这一领域的一些独到的体会和见解。其实,自我2006年踏入日本文化史学习的门槛的时候,也一直在思考关于近代日本文化史的诸多问题,因为才疏学浅和基本事实上的欠缺,这些问题只是堆积起来始终没有得以解决。硕士论文虽然选取了近现代日本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课题——十五年战争时代日本知识分子的战争认识,对广大知识分子的集体转向和拥护战争,力图做一个剖析,但由于自身态度和储备方面的不足,并没有解答得十分清楚。 建国后的中国日本文化史研究,改革开放之前,始终难以独立于偏重传统的政治经济研究的通史,并且受意识形态左右。近现代日本文化史成为简单的封建势力,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文化替换过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被看成是评判的主要标准,失去了其本身的多元性。上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文化理论研究成为学界炙手可热的话题,一时间以《菊与刀》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及其他文化理论逐渐在国内形成掀起一阵日本文化研究热,一时间,一些经典的日本研究译著1,旅日游记,日本社会生活文化现状介绍成为当时努力汲取日本先进经验的普通读者们了解日本的窗口。90年代之后,随着中日经贸往来的频繁,互联网的普及,对日本的了解逐渐增多,尤其是日本影视作品和大众文化渗入中国,让更多的人能够揭开在《菊与刀》中被描述得近乎神秘的日本文化的面纱。一时间,留日人士的网络博客,各大动漫和影视爱好者的论坛,以及趣味横生的日本饮食,传说,小说等出版物的激增,人们多少对于日本文化能够说到一二。但多停留在对庞杂不清,真伪并存的事件的认知和感性 1 商务印书馆的日本研究文集,包括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家永三郎的《日本文化史》,村上专精的《国家神道》等。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08094020 张家瑞 2012/05/16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日本民族是一个勇于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文化是通过吸收、选择、融合外来文化才得以形成的混合文化。1万年前到公元前3世纪,是日本的绳纹文化时代,当时的日本是一个狩猎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徐福人海东渡对日本社会变革及文明进步起了推动作用。公元3世纪至公元7世纪渡来人源源不断地将大陆先进文明带进日本。日本对唐文化的吸收在奈良时代达到高潮。在长达千余年的对大陆文化的借鉴中,日本把大陆文化变形、融合,使之日本化,最后使大和文化日渐丰盈起来。二战后,美国文化又滔滔涌人。这三次外来文化对日本的冲击过程也是日本贪婪的吸收过程,日本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将传统与现代、外来文化与自我文化有机地结合,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杂文化”。 一.日本“杂文化”的主体性和开放性 1. 日本文化的主体性 众所周知, 从历史角度看日本的周边是文明古国。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 日本作为远离大陆的孤岛独自发展了自身的文化。与亚洲的文明中心古代印度和中国相比, 古代日本文化处于低水平的状态。古代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相遇时,就好比水往低处流, 当时已非常先进的中国文化被日本所吸收。到了近代, 日本的社会文化发展相当迅速。也是由于与西欧资本主义文化相比落后很多, 因此近代以后的日本开始大规模地吸收了西洋文化。 日本是岛国, 与文明中心地的中国以及中国的邻国朝鲜隔海相望。在近代以前的日本, 这个距离, 某种意义上给予了与外界交流的主导权。也就是说, 顺应时势或必要时日本经由大海从大陆引进所需文化, 时运不济或不必要时再次利用大海一时关闭交流的大门。日本利用有力的地理环境, 建立起统一的国家以来, 一千多年间没有受到外来的侵略和征服, 也没有像弥生时期的大规模的外族人种的迁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的占领, 日本之前从未有过外国军队的进入。这与当时的亚洲大陆和欧洲频繁征战, 发生民族冲突不同, 日本文化得以走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常常根据自国的需要有选择性地接收。这种开放和封闭的地理环境同时带来的是日本文化的两面性。开放的同时关闭, 一时开放一时关闭的外来文化的吸收也具有两面性。 日本人自古以来信仰多神论认为世上万物皆有神, 神支配人们的幸福与不幸。六世纪时佛教传到了日本。现在在日本人的生活与习惯中一般来说喜庆时以神道仪式庆贺,不幸之事采用佛教仪式。这种多元化的思维方式给日本文化带来了极大地融合性, 使外来文化和土著文化保持其不同的同时得以并存。 2.主导性,选择性,融合性,保守性 日本的主体性又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湖南人是韩国人和日本人祖先之一

湖南人是韩国人和日本人祖先之一 湖南人是韩国人和日本人的祖先之一,秦朝时期在岳麓山修炼的韩终是朝鲜半岛的先祖。”3月13日,在一场有关湖南“文化大繁荣”和“湖南精神”的文化沙龙上,湖南省法律顾问、湖南大学法学院院长杜钢建教授发出上述论断。 他指出,湖南人是韩国人和日本人的祖先之一,秦朝时期在岳麓山修炼的韩终是朝鲜半岛的先祖,《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因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韩终原为齐国方士,炼丹采药,名满天下,而其修炼的地点是楚国境内的长沙。唐代司马承祯《洞天福地记》记载︰“第二十三洞真墟──在潭州长沙县,西岳真人韩终所治之处。”在秦灭楚后8年,韩终带着罗氏、卢氏等楚国亡民有准备地逃离了秦国,渡海到了朝鲜半岛东南,建立了三韩。而韩国的汉字传入时间大约在战国到汉初,这和韩终之属到韩国的时间吻合。 汉代建立后,吴氏长沙国王和刘氏长沙国王的家族和后代又大规模移民日本,对日本国的形成和日本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后来,湖南法文化影响了日本圣德太子的《宪法十七条》。 针对是谁发现了美洲新大陆的国际问题,杜钢建教授根据史料记载,认为在哥伦布之前是常居湖南讲学的僧人出海最早发现美洲。湖南人开放进取,历代敢为人先,凭借寥廓荒忽的湘江气派、与道翱翔的追求乘流而逝,具有开拓创新的历史传统基础。因而,他认为湖湘文化历来是一种开放性的“国际文化”。 此外,他重点介绍了儒释道合流的道林寺文化,希望政府和社会加强地方文化瑰宝的珍惜、整理和保存,又要加强对湖湘文化理论的学习、研究和探索,从中挖掘湖湘文化中之法治要义,在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下,开启“湖湘新儒学”之学派。这是继海外新儒学、大陆新儒学之后,首次有学者在湖南本土提出“湖湘新儒学”,续接了宋明理学以来的“道南正脉”。 在此次沙龙上,《印象》杂志主编、印象网总编枕戈也赞同杜钢建教授在湖南本土提出“湖湘新儒家”的意义,并顺势提出了自己对“新湖湘学派”的一种设想,认为当代湖湘文化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重新解释历史,随着永州道县玉蟾岩、常德澧县城头山、怀化洪江高庙等湖南三大考古的发现和受人重视,我们应当质疑建立在黄河流域基础上的华夏五千年历史,而探究发生在长江流域尤其是湖湘大地的五千年前的中华历史;二,新的湖湘文化在面对现代西方文明的挑战时,要解决湖湘文化与现代宪政文明的融合,也即当下众多学者提出的“儒家宪政”的问题,同时要解决湖湘文化与市场经济的融合,也即媒体提出的湖南人会打仗、会从政但不会经商的问题。

日本影视文化鉴赏

日本影视文化鉴赏 ——宫崎骏作品<哈尔的移动城堡>不得不说,宫崎骏每次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用精致的画工和唯美的剧情安排,更多的是以一次次惊喜和一次次的感动充盈着人们的心扉。 宫崎骏的作品很多,而我最喜欢的是一部既具有代表性的《哈尔的移动城堡》,可能有人要问了,为什么不是《千与千寻》或是《幽灵公主》?的确,《哈尔的移动城堡》的名声并不比其他同为宫崎骏所作动画电影高,但是其中的一番情趣的设计却让我对其情有独钟。可以说,这是宫崎骏的集大成之作。 之所以说这是宫崎骏的集大成之做,是因为我们能从《哈尔的移动城堡》中看到宫崎骏几乎所有的风格化元素,从惯用的符号,到令人熟知的故事套路,甚至是宫崎骏某些理念和隐含在电影中的深思,我们都能在《哈尔的移动城堡》中找到,而且宫崎骏还将这些元素全面升了级。 这部剧场版动画以战争前夜为背景,描述住在小镇的三姐妹,其中的大姐苏菲是位制作帽子的手艺人,但她却因此得罪了女巫,从18岁的少女变成了90岁的老太婆。她惊恐地逃出家里,但又进入了一座带有魔法的移动城堡,她和不能与人相恋但懂魔法的哈尔,谱出了一段战地恋曲,并且和城堡里的其他人一起想办法解开身上的魔咒。 小女孩是宫式电影当仁不让的主角,虽然在《哈尔的移动城堡》中,这一传统稍稍做了点改动,但这种欲盖弥彰的手法,还是瞒不过观众雪亮的双眼。我们的女主角苏菲生长在欧洲一般的城市中,穿着打扮上也是十九世纪的西欧风格,但很不巧,吉卜利的工作人员偏偏喜欢在人物的面部和发型上“偷懒”,所以我们的苏菲在一派欧陆风情中不合时宜地长了一张东方人的脸孔,怎么看怎么和《魔女宅急便》里Kiki、《风之谷》中的纳西卡有那么几分血缘关系。此外,苏菲的发型也保留着浓重的东方痕迹——即便是变成了老太太,还依旧是一头的麻花卷。当然,这么“宫崎骏”式的外表,没过多久就老化成了一个小号的《千与千寻》中的汤婆婆,但是小女孩还是小女孩,尤其是在心理和遭遇上和千寻没什么两样,甚至连误入奇幻境地后的工作也如出一辙——都干的是清洁工的行当。不用在此多费唇舌,只要观众完整地将影片看完,自然能从苏菲身上,找到宫崎骏之前电影各个女主角的影子。

日本文化之—樱花

日本文化史课程论文 日本文化之—桜 一、摘要:桜祭りの起源は、それが1912年から派生して、当时の东京市长がワシントン3月1日000本の桜を提示平和の象徴として、日本のリベートハナミズキの花のフルバンドルする米政府。ワシントンは、后に継承された最初のセッションでは、桜祭りの活动を开催、毎年恒例のイベント、国家、世界で有名になっている市民社会の数を开始しました。日本人は、さくらは、エレガントで大胆な、そして非常に単纯な繊细と独立の精神があると思います。彼らは、勇敢な、インテリジェントなシンボル勤勉と桜。 二、关键词:桜、日本、文化、桜祭りの、歴史、名族性格、精神。 三、写本论文的原因:桜は日本の国花です。日本人はそれらの外の美観だけによるも のではないで桜が好きだったのです、桜を乗り越えるために代表される精神だ。私は桜がいませんて解読日本の民族精神だと思います。 四、正文: (1)樱花的基本介绍:原产北半球温带环喜马拉雅山地区,包括日本、印度北部、中国长江流域、台湾、朝鲜。在世界各地都有栽培,以日本的樱花最为著名,共有两百多个品种。因此,日本被誉称“樱花之国”同时,樱花也成为日本国家与民族的象征。樱花的生命很短暂。在日本有一民谚说:“樱花七日”,也是一朵樱花从开放到凋谢大约为七天,整棵樱树从开花到全谢大约十六天左右形成樱花边开变落的特点。也正是这一点也是樱花有那么大的魅力,被尊为国花,不经是因为它妩媚妖艳,更重要的是它经历的短暂的灿烂后便凋谢的“壮烈”死在最美的一刻。 日本的樱花多数在三月下旬至四月上旬开花,但近几年由于全球温暖化的影响,令营花开放的时期有所提前 樱花的话语:热烈、纯洁、高尚,它是爱情与希望的象征。樱花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美丽、漂亮和浪漫的象征。 (2)樱花以日本的文化:对于日本人来说,樱花是一种特别的花,是象征‘大和心’的花。日本人的樱花观随着时代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而变化。从樱花的特性可以看出日本人的民族性。樱花的开花方式是集团式的美,显示了日本人的集团主义。樱花果断的凋零方式,让人感到诸事无常。通过樱花可以看到日本人关注眼前的利益,感叹人生短暂的民族性。在樱花的花开花落中,日本人领悟了人生的真谛,并世代相传,发扬光大。正因为如此,他们对樱花情有独钟,并将樱花视为国花。 早在远古,日本人就将樱花看作是春天的化身,是花的神灵。日本语中的“樱时”(古语),意思就是“春天的时节”。每当春天来临,人们最关注的就是樱花一年一度的花开花落。花蕾结得多少好坏,开花时能否躲过春雨的淋洗,开得灿烂,凋谢时能不能遇上春风,落瓣洁净。樱花是否开花顺利在古代日本人看来,意味着这一年是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每当花开时节,人们就聚集在樱花树下,放歌畅饮,用整个的身心去赞美春天,祈祷神灵的保佑。

日本与中国发展的历史关系概要

日本与中国发展的历史关系概要 钓鱼岛事件从去年的九月份发生到现在大半年的时间,这短短的一个时间区间,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的曲曲折折,作为在亚洲一个区域发展的两个国家,未来的发展究竟什么才是它的主题或者说是主流呢?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要对一个事物未来的发展脉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明白事物发展的趋向,就需要了解一个事物发展的来龙及其现在的状态.在这样一个理论建立的前提上,事物是历史的一种联系的关系,现在的决定未来,过去的决定现在,也就是因果论,也就是说,事物发展是在绵延在因因果果之间的横向联系之中.当然,特殊因素的介入,是否会是事物的发展脱离一般事物的发展规律,是否这样地规律就是正确的,这也同样是一个疑问,可是我们姑且假设认为这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或许有人会说这样的论述有什么价值呢,是不是臆想主义呢?可我相信,有人会明白这样事物存在的价值,当然这是题外话。下面我们进入主题。笔者从中日之间历史探究某种事物存在的联系,为了探究影响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的因素,也许笔者不会遵循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发生的时间。当然即使这样,你也会发现我们所论述的主线在哪,只是不太明显罢了. 中国经历了战国时期的孕育,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由秦统一纷争格局的局面,开启了中国的大一统时代.经过当政者一系列制度和政策的实施,中国的社会已经初步具备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而同时期的日本处于怎么样的一种社会状态呢?从历史教课书上我们可以看到日本进入封建社会是在大化革新之后,应该是在中国唐玄宗时期,正逢中国社会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 那么我们就推测日本诸岛正处于奴隶社会时期,各地区之间正处于纷乱的战争状态.从中日历史上来看,秦汉时期,由于使用工具的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虽然有,但毕竟不太频繁,因此隔海相望的中日之间发生发生深刻的联系,两个社会群体之间进行深层次的文化,经济甚者是制度上的交流是不现实的,仅仅出现了’徐福东渡扶桑”的传说故事. 也就是说,在政治制度上,中国比日本先进很多,同时也以为着在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上也远远领先于日本.为什么要论述这样的一个问题呢?笔者想要表达的是一个地区政治的组织形式代表着本地区社会生产调整的状态的最佳模式,请大家记住这个观点,后面笔者还会再次论述这样的一个问题.进入唐朝时期的中国,在法律儒家化上达到了技术了思想体系的成熟,并且这样的成熟不仅仅体现在对人们思想道德观念上的影响,而且对人们日常的经济生活的行为方式也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乃至整个国家机器及国家政治组织形式,统治思想也深受其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就是生产关系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威力.从这样的一个角度来看,中国社会的力量的变革完全源自于内部力量的发展推动的结果,中国社会是一个内源性的社会.从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孕育,从秦汉封建制度的建立,到隋唐封建制度的全面完善,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政治制度的全面地成熟完善的内源性发展模式,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笔者再次考察基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从荷兰第一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启蒙,到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制度全面建立,或者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全方位推广,也经历了五百年的时间,当然科技的进步导致人类文明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的多元多样化,是在封建社会无法比拟的.笔者再次比较英美的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英国是一个内源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从17世纪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到19世界建立世界霸权,用了也近两百多年的时间.而美国来说,我们从制度起源来说,美国应该是一个外源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不是靠本身地区力量发展成一个全新的政治制度的国家,其实依靠英国的制度移民,参考法国资本主义学家的理论建立的一个国家,它的政治制度的行为模式的开端沿袭了英国的传统,在政治制度的设计上采取了三权分立的学说来设计自己政治模式,所以美国是一个外源性的国家.从英国和美国的发展史来看,外源性和内源型的国家究竟是否会强大,是不是内源性的依靠本土力量发展起来的政治制度就会有越于外源性靠移植它国政治制度的国家呢?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搞明白,因为它在研究中日之间关

第一节 日 本

第一节日本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日本 06东亚和日本 前面我们学习了亚洲,了解了亚洲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根据不同的方位,我们把亚洲分成了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六大区。我们今天从东亚讲起。 东亚包括中国、韩国、日本、朝鲜、蒙古五国,这五国就是包括我们中国在内,其余四国都是我们的近邻。五国的首都分别是中国首都北京、韩国首都首尔、日本首都东京、朝鲜首 都平壤和蒙古首都乌兰巴托。 一、日本的自然环境: 今天我们着重要讲日本。日本是东亚的岛国,我们通过地图来看看它所处的自然环境。 首先,日本是位于西太平洋边,地处南北海上交通要道上的一个气候宜人的群岛国家。就其海陆位置来看,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就其纬度位置来看,日本南部,即本州岛南部、四国岛和九州岛到硫球群岛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相当,也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其本州岛中部到北部,以及北海道岛与我国华北地区大致相当,是温带季风气候。虽说都是与我国大陆一样的季风气候,但日本是岛国,深受海洋的影响,海洋性特征明显。而我国背靠亚欧大陆,大陆性特征更明显。说得更简明一点就是,日本受海洋影响,降水总是要多一些,季节变化更均匀一点,比如冬季降水明显多于我国。日本的夏季没有我国那么炎热,冬季又没有我国那么寒冷,即受海洋影响,气温的年较差更小。气候宜人是日本自然环境的有利方面。注意掌握日本的四大岛: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这四大岛占了日本国土的96%。北海道东北部的北方四岛现被俄罗斯占领,北方四岛是俄日关系的主要障碍。 其次,日本是个多山的群岛国家。日本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地带,如果这里没有这两个板块在这里碰撞,那这里应该是茫茫的大海。碰撞了,水面下的海底就隆起抬升,出水成岛,成了东亚岛弧的一部分。也正是因为如此,日本成了一个多山的国家,高原山地占国土的四分之三,也因此成了坐在板块交界地带的火山地震国。日本常年火山、地震频繁,所以日本常进行防震演习。抗震救灾成了日本人心中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建筑行业,抗震设计是其必不可少的一门必修课。如果哪一家房地产公司报着侥幸的心理,不进行抗震设计,那么在地震中肯定受损严重,那这个房地产公司就该倒闭了。你想呀,谁还敢找你修 房子。 经历了四川“5·12”大地震,地震也变得见惯不惊了。 多山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肯定是一个非常不利的条件,但怎样充分利用这个不利条件,把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将不利因素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这就需要人的智慧了。这一点,日本人做得很好。日本利用多山的地形,大力植树造林,使国土三分之二被森林覆盖,是世界森林高覆盖很高的国家。多火山现实也让日本大力发展以火山为资源的旅游开发。富士山

日本文化论文

中日文化认识的差异 摘要: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被遗忘了,被西洋节日入侵了。大多数人没有想着去过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特别是青年人都不愿意过传统节日。而日本人却用他们的灵活性把东西方的两大文明有机的融合、吸收、消化,最终创造出了独特的日本文明。 关键词:中国日本茶胡服节日 正文: 日本是位于太平洋西岸,是一个由东向西延伸的弧形岛国,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北面与库页岛、西伯利亚隔海相望。陆地面积377880平方公里,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其他6800多个小岛。领海面积310000平方公里。日本境内多山,国土的四分之三以上是山地和丘陵,仅沿海一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临近东京湾的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能使传统民族文化能够很好的保存下来,而且与亚欧大陆国的交流也变的更加方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此,自从日本国对外开放以来,在无形之中形成了再吸收提取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保存自己原有的文化基础这种社会制度。 对于日本来说,中国是个大国,自中国而来的东西历来都是受到重视的,因为他们坚定的认为中国这个大国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有价值的,所以有时候,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笃信甚至超过了中国人自己,在日本有一个江户医学,把中国传入的医书几乎本本奉为经典,尤其是对于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真的是奉为圭臬,已经到了一个字研究的地步,这也是受了清代乾嘉学派考据学的影响,可以说日本人恪守中国学问准则的程度几乎天下第一。很多中国古籍的保存和整理都得益于他们,这一点是历代中国人都应该惭愧的。但是这也是日本人求真的结果,同时可以看出这个民族做事很认真。 日本人的席地而坐,木屐、踏踏米、和服什么的都是由中国传入的,其原产地在中国南部的云南省,而喝茶的习惯则是在纪元前数百年前就已经开始,大约是前汉的时代,而茶的兴盛大约是在唐朝,日本人好多风俗习惯都是仿照唐朝的:日本人利用汉字的偏旁创造了他们的文字,日本当时的都城平城京,城市建造布

外来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外来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日本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吸收外来文化、发展外来文化的历史。日本民族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发展在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相当成功的典范,它对外来文化所表现出的接受能力和吸收能力值得我们进行认真的借鉴和研究。古代日本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远远落后于中国,大化革新后,日本开始了全面向中国学习的历史进程,封建经济和文化在日本开始发展起来。明治维新后,日本又开始了全面向西方国家学习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在日本迅速发展,使日本开始赶上英法等资本主义强国。在二战后,日本通过民主化改革向美国学习,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至今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这是日本民族创造的伟大奇迹。 一名德国记者说,“日本这个民族不仅爱好新奇,而且还是一个意外严守古风的民族”。 通过这一学期的日本文化史的课程,我对日本由古至今的文化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这一学期的学习更加深了我对日本文化的兴趣。通过查阅一些资料,我了解到了中国和美国一些一些国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所以,接下来,我想从日本的经济、文化、教育、基督教、茶道、佛教和日本社会中的马克思主义等几个方面来大致的谈一下外来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首先,对于日本经济方面。目前日本已经成为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文化的影响的结果。二战的发生使得日本本土开始受到美国文化的巨大冲击,美国人通过自己占领国的地位,强行在日本输入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体系,从而使日本人在思想领域获得了解放。日本人从价值观、文化观上就已经接受了美国人的特定思维,正是这一股创新、开拓的思想模式才使得日本人开始了工业化发展之路。他们在经济领域执行了自身独特的“日本模式”,美国文化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成就了其巨大的经济财富。使日本在现有的国土资源和人口的情况下,使日本发展成为全球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三的超级经济强国。 至于日本的文化方面,日本在融合多国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了自身独特的文化,以武士、神道为主的文化成为世界各国对日本的主要印象。樱花、和服、俳句与武士、清酒、神道教构成了传统日本的两个方面——菊与刀。在日本有著名的“三道”,即日本民间的茶道、花道、书道。茶道、书道、花道是日本文化中的精髓,在各个方面均有深入发展。合气道是融合了日本武士和中国功夫的文化之一,因为其格斗风格成为各国争相学习和模式的体育文化。这种吸收中国风格的格斗运动在对抗中不使用任何武器,现在已经成为风靡全球的体育运动。目前全球著名的空手道组织有:JKA(日本空手协会);ITKF(国际传统空手连盟);SKIF(国际松涛馆空手道连盟);ISKF(国际松涛馆空手连盟):JKS(日本空手松涛连盟);JSKA(日本松涛馆空手协会):KWF(空手之道世界连盟);松涛会;SKA(美国松涛馆空手)。 教育方面,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活动后从经济和文化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作为培养高知识、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方式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在日本的发展使得教育体制发生了大幅度的改革,民众接受教育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在明治维新后,日本教育转向学习欧美,20世纪初,日本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为了推行侵略政策,在大力加强军国主义的同时,积极兴办职业教育,重点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二战发生后的日本在教育体制上发生了一次重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