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控制微生物工程】微生物复习资料完整版

【污染控制微生物工程】微生物复习资料完整版
【污染控制微生物工程】微生物复习资料完整版

第一章

√微生物的特点及其特点在水处理过程中的应用

1.个体小,形态简单;

2.分布广,种类多;

3.繁殖快,数量大;

4.比值大,代谢强;

5.适应强,易变异。

·微生物(Microbe Microorganism):一类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它们面目的生物,包括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病毒和类病毒。

第二章

为什么说微生物的降解方法有很大的潜力

1.微生物自身特点

极其多样的代谢类型,各种有机物可被利用;有很强的变异性。

2.共代谢作用与生物降解性

·共代谢作用(Co-metabolism):指微生物在有它可利用的碳源存在时,对它原来不能利用的物质也可能分解代谢的现象。

共代谢作用存在情况:

靠降解其它有机物提供能源和碳源;或通过微生物的协同作用;由其它物质的诱导产生相互的酶系,发生共代谢作用。

3.污染物的化学结构与其生物降解的关系:

烃类化合物,对于相同碳原子数,一般是链烃比环烃易降解,直链烃比支链烃易降解,不饱和烃比饱和烃易降解;主要分子链上碳元素被其它元素取代时;碳氢键;官能团的性质及数量;分子量大小对其生物降解性影响也比较大。

生物降解性常见的测试方法

1.测B/C :表示废水的可生化处理的程度。

B/C>0.45,生化性较好;B/C>0.3,可生化;B/C<0.3,较难生化。

B/C>0.5,多直接采用生化处理;对开B/C较低的废水往往采用一些物化预处理方法,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后,再采用生物方法处理。

2.测COD30

取一定量的待测废水,预处理后,一般PH 6~8,投加少量活性污泥引入菌种,连续曝气;通过比较废水起始CODcr与第30天后CODcr(COD30),可用来推测废水的可生化性和估计用生化法处理可得到的最高COD去除率。

废水处理上很少使用这种方法,测定时间长。

3.测定生物氧化率

用训化好的活性污泥作为测定用的微生物,将一定量单一的被测有机物作为底物,也就是作为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唯一营养源,在瓦氏呼吸仪上检测其耗氧量,与该底物完全氧化的理论需养量之比,即为被测有机物的生物氧化率(%)。

4.测呼吸线

以单一的有机物为基质、营养物,在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作用于该有机物的过程中,测其耗氧量与时间的变化曲线,可以得到的一条特征曲线,即生化呼吸线。

5.测定相对耗氧速率曲线

耗氧速率,就是单位生物量在单位时间内的耗氧量。

在提供相同的活性污泥量,也就是微生物种类、数量一定,比较不同浓度下有机物作基质、营养物的条件下,微生物在单位时间内的耗氧量,这样可作出相对耗氧速率曲线。

√相对耗氧速率曲线(各种曲线所代表的意思和含有的信息,物质推出曲线,曲线推出物质)

·生物降解(biodegradation):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是指生物对污染物进行的分解或降解,而生物中由微生物所起的降解作用最大,故又可称为微生物降解。

·基本呼吸(basic respiration):在一般情况下,微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都是靠氧化分解细胞从外界吸收来的营养物质所获得的,这种利用外源营养物质的生物氧化还原过程,称为基本呼吸。

·内源呼吸(endogenous respiration):由于外界营养物质的缺乏,微生物为了维持自身生命活动的继续,氧化分解其自身细胞内的组分物质,来获得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这种细胞内组分物质被氧化分解的过程称为内源呼吸。

氨化反应,硝化反应,反硝化反应以及各种反应的条件

氨化作用:由有机氮化物转化为氨态氮的过程(NH3、NH4+)。

硝化反应(Nitrification):在有氧气时,微生物将氨氧转化为硝酸的作用。

条件:O2;NH3;碱性物质(中和产生的亚硝酸和硝酸);不需要有机物存在。

反硝化作用(denitrification):硝酸盐在通气不良环境中(缺氧),被反硝化细菌还原成NO2或N2的过程。条件:NO3 ̄;有机物质存在;氧气<0.5mg/L。

第三章

格兰氏染色的目的,基本操作

目的:细菌是透明或半透明的,染色后易于观察。(鉴别性染色,一种经验染色法。)

步骤:1.初染:结晶紫30s;2.媒染剂:碘液30s;3.脱色:95%乙醇30s;4.复染:番红或复红30-60s(阳性仍紫色,阴性红色)。

荚膜的功能

1.对细菌的保护作用,使细菌免受干燥的影响,防止微小动物的吞噬,增强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

2.有助于细菌的侵染力;

3.细胞外贮藏物,外界营养缺乏时可以作为碳源物质能源物质利用;

4.许多细菌可以形通过荚膜相互粘结,形成体积和密度大的菌胶团。

菌胶团细菌的定义和功能

·菌胶团(zoogloea):许多细菌的荚膜融合为一团胶状物,内含多数细菌。是活性污泥、生物膜的重要组成部分。

活性污泥性能的好坏,主要根据菌胶团多少、大小以及结构的紧密度、性能来确定。

菌胶团是活性污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了具有荚膜的功能外还具有以下功能:

1.具有较强的吸附、氧化有机物的能力;

2.具有较好的沉降性能。

如何区分新老菌胶团

新生的菌胶团:颜色较浅,无色透明,有旺盛的生命力,氧化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强。

老化的菌胶团:吸附了许多杂质,颜色较深,看不到细菌单体,象烂泥似的,生命力较差。√球衣菌,丝状菌的新陈代谢的特点

球衣菌(sphaerotilus)

1.特性:具假分枝;在溶解氧小于0.1mg/L的微氧环境可生长;分解有机物能力强;适宜温度30度,15度下不生长;对碳素要求高、反应灵敏,对杀虫剂抵抗力不好。

2.作用:构成生物膜的重要菌种;利于有机物的去除;容易引起污泥膨胀。

√污泥膨胀及其解决办法

污泥膨胀:丝状细菌在活性污泥中大量繁殖,使污泥结构极度松散,絮块漂浮水面,比重减轻,随水流流出。该异常现象称之污泥膨胀。

第四章

√各种菌类新陈代谢的特点

·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水体含丰富的溶解性营养盐类使水中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生长繁殖,引起异养微生物旺盛代谢活动,耗尽水中溶解氧(DO),使水体变质,破坏水体中的生态平衡。

常见的原生动物在水处理当中的作用

活性污泥和生物膜中细菌起最重要作用,其次为原生动物。

氧化塘----细菌、藻类、原生动物

(一)原生动物对废水净化的影响

(1)鞭毛虫、肉足虫、纤毛虫可以直接利用水中的有机物,对水中有机物的净化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在活性污泥法中,纤毛虫能分泌糖类、粘朊促进生物絮凝作用,使废水能在二次沉淀池中很好的沉淀,改善出水水质。

(3)纤毛虫吞食游离细菌,改善微生物处理法出水的水质。

(二)以原生动物为指示生物

指示生物:一种生物只在某一个环境中生长,这种生物就是这一环境的指示生物。

1.钟虫前端出现气泡---充氧不正常,水质将变坏。

2.等枝虫相对数量多,普通钟虫渐减少---环境渐变恶化。

3.原生动物的数量渐减少,直至消失---水质变坏。原生动物对毒物的敏感性比细菌大。

4.钟虫大量出现---活性污泥已经成熟,充氧正常。

5.在正常运行的曝气池中,如果固着型纤毛虫减少,游泳型纤毛虫突然增加---处理效果

将变坏。

微生物中常见的四种关系及其定义、例子

·互生关系(protoco-operation):两种不同的生物,当它们共同生活在一起时,为对方提供或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互助互利,也可单方有利。

氧化塘中的藻类和细菌。

·共生关系:两种微生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当这种关系高度发展时,就形成特殊的共生体,即在生理上表现出一定的分工,在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新的结构。

互惠共生(mutualism)是两者相互得利;偏利共生(commensalism)是一方得利,但对另一方无害。

·拮抗关系(antagonism):是指两种微生物生活在一起时,一种微生物产生某种特殊的代谢产物或使环境条件发生变化,从而抑制甚至是杀死另一种微生物。此外,一种微生物以另一种微生物为食料。

原生动物与细菌、有的原生动物之间存在拮抗。

·寄生关系(parasitism):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表面或体内,并从后者的细胞、组织或体液中取得营养,并使后者受到损害,这种关系叫寄生关系。

前者寄生物,后者寄主。噬菌体寄生于细菌。

第五章

√用生物法处理废水时对水质的要求(P55)

四种营养代谢的方法及其具体的微生物的举例

1.自养型:

光能无机营养型(藻类、蓝细菌、光合细菌),化能无机营养型(氢/硫化/硝化/铁细菌)

2.异养型:

光能有机营养型(红螺菌),化能有机营养型(大肠杆菌、枯草杆菌、根霉、曲霉)√△什么叫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及其两种生长曲线对应的阶段,不同生物处理方法分别利用了微生物四个生长时期的哪个时期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将少量纯菌接种到一定量的液体培养基内,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并定时取样测定活细菌的数目和重量的变化,以活细菌个数的对数或者活细菌重量为纵坐标,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作图,所得的曲线即为细菌的生长曲线。

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

1.温度

2.p H值

3. 基质浓度

4.酶的总浓度Eо

5.毒物或抑制剂

√米门公式和米门常数

活性污泥法为例解释微生物处理的原理:絮凝作用、吸附作用、氧化作用、沉淀作用

计算剩余污泥量及耗氧量的公式(计算剩余污泥量的时候结果要由重量转化为体积)△S=aLr-bSa O2=a’ Lr+b’Sa

△S 新生长的细胞物质(Kg/d);

Lr所利用的营养物质,即去除的BOD5 (Kg/d)O2微生物需氧量(Kg/d);

Sa构筑物内原有的细胞物质(Kg)Lr去除的BOD5 (Kg/d);

a合成系数[合成的细胞物质(Kg)/去除的BOD5 ] a’去除单位所需的氧量(Kg/ Kg);b细胞自身氧化率或衰减系数(1/d)b’微生物自身氧化需氧率(1/d)

某城市混合废水采用活性污泥法处理。其曝气池的有效容积为340立方,进水流量为150立方每小时,进水BOD200mg/L、出水BOD20mg/L、曝气池污泥浓度4g/L(其中挥发占75%)。计算剩余污泥。

√厌氧消化三阶段四类群

厌氧微生物群体之间的关系

不产甲烷细菌和产甲烷细菌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表现在:

1.不产甲烷菌为产甲烷细菌提供生长和产甲烷所需的基质。

不产甲烷细菌的产物氢、二氧化碳、乙酸提供给产甲烷细菌,产甲烷细菌为厌氧环境有机物分解食物链最后环节。

2.不产甲烷细菌为产甲烷细菌创造适宜的氧化还原条件。

厌氧发酵初期的加料等带入的空气中的氧被不产甲烷细菌的代谢作用,使发酵液的氧化还原电位不断下降,为产甲烷细菌提供生长条件。

3.不产甲烷细菌为产甲烷细菌清除有毒物质。

苯环、氰化物可被不产甲烷细菌降解。

4.产甲烷细菌为不产甲烷细菌的生化反应解除反馈抑制。

不产甲烷细菌的发酵产物可以抑制其本身的不断形成。如氢的积累抑制产氢细菌的产氢,酸的积累抑制产酸细菌的产酸。而产甲烷细菌可以利用氢、乙酸、二氧化碳等,解除反馈。

5.不产甲烷细菌和产甲烷细菌共同维持环境中适宜的p H值

不产甲烷细菌分解糖产生酸,降低p H;产甲烷细菌分解酸产生甲烷,p H上升。

第六章

·△活性污泥(activated sludge):由细菌、微型动物为主体微生物与悬浮物、胶体物质等混杂在一起的絮状体颗粒,具有强吸附分解有机物能力、良好的沉降性能,絮体颗粒大小在0.02-0.2mm,多为茶褐色,含水率在99%左右。

△推流式工艺的特点

1.鱼贯而入,纵向混合;推流前进,前后不返。

2.工作区间相当于微生物曲线的一段。

3.可用于废水的深度处理。可适用于各种水量。

4.抗冲击的能力差。

5.在曝气池各段ds/dt、dO2/dt都不为常数。

△完全混合式工艺特点

1.曝气池内混合液可彻底混合,曝气池中各处状态相同→搅拌分散能力很强。

2.曝气池出水浓度就是曝气池中浓度。

3.废水在池中处理时间不同。

4.抗冲击力强。

5.很难进行深度处理。

6.难处理大流量废水。

7.曝气池中,工作区间是微生物曲线上一点。

√生物膜的定义

√生物膜法处理污水的原理(画图)

生物膜成熟的标志

生物膜沿水流方向的分布,在其上由细菌及各种微生物组成的生物相,以及其对有机物降解功能达到了平衡和稳定的状态。这需要一段时间,一般的城市污水,在20℃左右的条件下大致需要30d左右的时间。

生物膜法特点(以接触氧化法为例)

1.具有较多的容积负荷

2.不需要污泥回流,也不存在污泥膨胀

3.抗冲击负荷能力强

4.污泥产量低

5.具有多种功能,能够进行脱氮除磷

△厌氧生物处理的特点及其常见工艺

厌氧生物处理(anaerobic biological treatment)具有节能、运转费低、可产生沼气、能源高等特点,因而在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中应用较为广泛。

常见工艺:化粪池,厌氧生物滤池,厌氧接触法,两相厌氧消化法,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

第七章

水体富营养化的定义,评价指标,危害,处理方法

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发生在淡水湖泊,称之为水华(water bloom),发生在海洋中形成的称之为赤潮(red tide)。

水体形成富营养化的指标:水体中在含氮量大于0.2~0.3mg/L ,含磷量大于0.01mg/L,生化需氧量(BOD5 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大于10 mg/L。

当水体形成富营养化时,水中的藻类减少,而个别种类的个体数量猛增。由于占优势的浮游藻类所含色素不同,使水体呈现蓝、红、绿等不同颜色。

富营养化危害:1.溶解氧DO;2.有毒物质;3.水体颜色;4.给水处理成本:

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措施与方法:1.化学药剂控制 2.生物学控制

3.采收藻类,综合利用

4.对排入自然水体的各类废水进行脱氮除磷处理

√△生物脱氮的机理(可以分析常见的工艺流程)

为什么先脱碳后脱氮?

1.硝化菌的碳源是脱碳菌的代谢产物;

2.有机碳源丰富时,脱碳菌世代周期短生长迅速,硝化菌氧利用不足,生长缓慢;

A/O工艺流程

A/O法是由厌氧池和好氧池组成的同时去除污水中有机污染物及磷的处理系统。

√生物除磷的机理(聚磷菌的特点)

生物除磷厌氧,好氧阶段的影响因素

(1)厌氧环境条件:

(a)氧化还原电位:Barnard、Shapiro等人研究发现,在批式试验中,反硝化完成后,ORP突然下降,随后开始放磷,放磷时ORP一般小于100mV;

(b)溶解氧浓度:厌氧区如存在溶解氧,兼性厌氧菌就不会启动其发酵代谢,不会产生脂肪酸,也不会诱导放磷,好氧呼吸会消耗易降解有机质;

(c)NO x-浓度:产酸菌利用NO x- 作为电子受体,抑制厌氧发酵过程,反硝化时消耗易生物降解有机质。

(2)有机物浓度及可利用性:碳源的性质对吸放磷及其速率影响极大,

(3)污泥龄:污泥龄影响着污泥排放量及污泥含磷量,污泥龄越长,污泥含磷量越低,去除单位质量的磷须同时耗用更多的BOD。

(4)pH:与常规生物处理相同,生物除磷系统合适的pH为中性和微碱性,不合适时应调节。

(5)温度: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释磷速度越快;温度低时应适当延长厌氧区的停留时间或投加外源VFA。

(6)其他:影响系统除磷效果的还有污泥沉降性能和剩余污泥处置方法等。

常见的除磷工艺:(1)A/O生物除磷工艺(2) Phostrip去除磷工艺流程

(3)A2/O工艺基本流程(4)UCT工艺

第八章

·恶臭污染物(odor pollutants):

指一切刺激嗅觉器官引起人们不愉快及损害生活环境的气体物质。属于感觉公害的范畴. 废气微生物处理的特点

(1)费用低。(2)设备简单、维护管理方便。

(3)减少甚至无二次污染问题。微生物分解恶臭物质的速度快、效率高、稳定。

(4)生物膜固着生长,生态条件稳定,单位体积内生物量大,高密度的微生物群具有较高的微生物吸附和生物氧化的能力,因而对外界负荷、毒物冲击的抵抗力强。

(5)可与废水处理一并进行。

第九章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通过化学或物理的手段将游离细胞或酶定位于限定的空间区域内,使其保持活性并可反复利用。

理想载体选择的四个要求:1.对微生物无毒 2.价格低廉,使用寿命长

3.机械强度高、传质性能好

4.性质稳定,不易降解

影响固定化的重要因素

1.微生物性质:种类,培养条件,活性,浓度

1.载体性质:种类,表面电荷,化学组成,亲水特性,粗糙度

2.环境特征:pH值,离子强度,水流状态,基质类型,温度

第十章

生物修复(Bioremediation):利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将土壤、地下水或海洋中的有害污染物现场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或转化成无害物质的工程技术。

污染控制措施

5青岛市大气污染防治对策 5.1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经济分析 根据前几章对青岛市大气污染状况的分析以及模拟结果,针对研究区域煤烟型大气 污染的特征,结合目前国内控制技术,对燃煤锅炉、电力行业的污染控制及其它控制燃煤污染的技术和管理措施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恢复 保障措施。 (l)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 目前国内采用的烟气脱硫技术主要有石灰石石膏法、简易湿法、磷钱复肥法、旋转 喷雾法、锅炉喷钙尾部增湿法、电子束法、海水脱硫等。其中海水脱硫是控制燃煤电厂 大气污染的一项新技术,由于技术成熟,经济性好,比较适合于沿海地区。 (2)集中供热 集中供热对于环境问题的改善会起到积极作用。特别是对于我国,目前煤耗仍占总 能源消耗的66%左右〔e2],而且近20年来供热锅炉平均以2x10台/a的速度增加,而这些 锅炉以蒸发量小于4t/h的蒸汽锅炉为主〔63,64]。因此,充分发挥热电联产的节能、环保功能,对环境的改善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集中供热不仅因为改用大锅炉热效率可比小锅炉提高10~15%,而且可以集中管 理,节约能源,降低供热成本〔57]。青岛市目前的供热方式主要有分散供热、集中供热和热电联产,采暖系统的节能通过提高供暖系统的锅炉运行效率和管网输送效率来完成。 有关资料表明,分散供热、集中供热、热电联产锅炉效率约分别为55%、70%和80~90 %。因此,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可提高能源转化和利用效率,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型煤 型煤加工是用粉煤或低品味煤制成具有一定强度和形状的煤制品,分民用型煤和工 业型煤两种〔58j。固硫型煤脱硫率一般可达30%,除尘率一般可达40%,因此它是推行清洁生产,防治大气污染的重要途径,据2000年市场调查的有关资料显示,对民用蜂窝煤,每吨加工费为37元,用户燃用1吨蜂窝煤的节煤价值为37.5元,与烧散煤相比基本持平,但燃用蜂窝煤环境效益十分显著,若燃煤含硫量为1.2%,按固硫率40%,转化率80%计,1吨煤可减少502排放量7.7Kg,可减少9.OKg烟尘排放量。 (4)降低燃煤比重 用天然气代替原煤,是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天然气热值高,燃烧后 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少,特别是用于替代热效率低的小型锅炉效益更明显。若天然气热值 以35587.SKJ/m3计算,燃用天然气锅炉效率可达82%。若输出同样热量,用485耐天然 气就可替代lt原煤。有关资料显示燃用1000耐天然气排放502和NO:分别为0.18kg和2·lokg,‘烟尘排放量极低〔50]。 尽管煤气也是解决居民分散采暖,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措施,但由于目前焦化 厂自身的污染也很严重,从环境效益上讲,天然气是更加理想的替代燃料。 (5)治理低空大气污染 由于冬季取暖,燃煤量陡增,分散的燃煤锅炉因为吨位小、烟筒低,除尘设备不健 全,加之能耗高,使煤烟型大气污染很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合理的、适时的进行锅炉 改造,建设大型集中供热区,消除区域内分散锅炉房,拆小并大,可有效的提高锅炉热 效率、降低燃料消耗,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 (6)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

污染控制微生物总结

第一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微生物: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 按照细胞核结构和细胞器分化程度不同,全部生物可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3. 凡是细胞核发育不完全,不具核模,核物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的界限,没有分化的特异细胞器,只有膜体系的不规则泡沫结构,进行二分裂的细胞称为原核细胞. 4. 凡是具有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有核膜(使细胞核与细胞质具有明显的界限),有高度分化的特异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等),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称为真核细胞 5. 微生物分类就是把各种微生物按照它们的亲缘关系分群归类,编排成系统。 6. 每一种微生物的学名都依据属和种而命名。属名+种名(+命名者等) 7. 微生物分类是在对大量微生物进行观察、分析和描述的基础上,以它们的形态、结构、 生理生化反应和遗传性等特征的异同为依据,将微生物分类。 8. 微生物的特点:个体微小,分布广泛;种类繁多,代谢旺盛;繁殖快速,易于培养; 容易变异,利于应用 9.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 10. 研究的内容涉及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鉴定、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 生态分布,微生物各类群之间、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及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等,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利用、控制和改造微生物,造福于人类。11.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是环境污染治理与微生物学相结合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性学 科。 12.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是研究污染控制过程中涉及到的微生物,并分析其生命活动规律的一 门应用学科。 13. 微生物学的真正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形态学、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第二章 1. 原核微生物主要指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 2. 细菌多数在1 ym左右,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有相对恒定的形态和结构。 3. 细菌基本形态有三种:球状、杆状和螺旋状。在自然界中杆菌最常见,球菌次之,螺 旋状最少。丝状杆菌可引起活性污泥膨胀。 4. 原生质体: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内含物 5. 细胞壁构成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脂类和蛋白质。根据细胞壁成分和结构的不同,将细 菌分为革兰氏阳性(简称G+)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简称G-)细菌。 6. 形态特征是鉴别菌种的主要依据之一。 7.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胞形态观察最常用的复染色方法。 8. 由于细菌的等电点较低,在2-5之间,原生质体带负电,易与阳离子染料相结合,因此细菌染色常用碱性染料。 9. 染色步骤:先用碱性染料结晶紫染色,再加碘液媒染,然后酒精脱色,最后用复染液(沙黄或番红)复染。能够固定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而不被酒精脱色,仍呈现紫色,称为 革兰氏阳性菌,能被酒精脱色,经复染着色,菌体呈现红色,称为革兰氏阴性菌。 10. 细菌的染色反应和细胞壁结构和组成有关。 11.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细胞壁的结构和组成与革兰氏染色反应有关。在染色过程中,细 胞内形成了深紫色的结晶紫-碘的复合物。由于G+细菌细胞壁较厚,特别是肽聚糖含量较高,网格结构紧密,脂类含量又低,当被酒精脱色时,引起了细胞壁肽聚糖层网状结构孔径缩 小以至关闭,从而阻止了不溶性结晶紫-碘的复合物的浸出,故菌体仍呈深紫色;相反,G-细菌的细胞壁肽聚糖层较薄,含量较少,而脂类含量又高,当酒精脱色时,脂类物质溶解,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试卷2004(哈工大)答案

2004年秋季污染控制微生物试题A答案 一、填空(0.5分×40) 1.微生物一词并非(生物分类学上)的专用名词,而是指所有(形体微小)、(结构较为简单),一般须借助光学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低等生物的(统称),包括病毒、(原核生物)、(真菌)、(单细胞藻类)以及(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等。这些微小生物通常不能被(肉眼)直接分辨,而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2. 微生物具有多种特点,主要体现在(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繁殖速度快,代谢强度高)、(适应能力强,易于培养)、(易变异)等方面。 3.无论是动、植物病毒或噬菌体,其增殖过程基本相同,大致分为(吸附)、(侵入和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等一系列的连续步骤。 4. 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核质)及(内含物)等。有些细菌还可能有(荚膜)、(芽孢)和(鞭毛)等特殊结构。 5. 革兰氏染色法为(复)染色法,其主要步骤是:先用碱性染料(结晶紫)染色,再加(碘液)媒染,然后用(酒精)脱色,最后以(复染液——沙黄或蕃红)复染。凡呈紫色者,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凡呈红色者,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 6. 有机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主要依靠(产酸发酵菌群)、(产氢产乙酸菌群)、(同型产乙酸菌群)和(产甲烷菌群)等四大类群微生物作用完成的。 二、术语解释(3分×8) 1. 温和性噬菌体:噬菌体侵染寄主细胞后并不总是呈现裂解反应。当噬菌体侵入细菌后,细菌不发生裂解而能继续生长繁殖,这种反应称为溶原性反应,这种噬菌体称为温和性噬菌体。 2. 菌胶团:产生荚膜与粘液层的细菌,相互粘连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形态的细菌集团,具有共同的粘液层,内含许多细菌。 3.质粒:质粒是指独立于染色体外,存在于细胞质中,能自我复制,由共价闭合环状双螺旋DNA分子所构成的遗传因子。其相对分子质量较细菌染色体小,每个菌体内有一个或几个,也可能有很多个质粒。 4. 选择培养基:根据所要筛选微生物的特殊营养需求而配制的,只适合目标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而不利于其他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

发酵工程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微生物工程可分为发酵和提纯两部分,其中以发酵为主。 化学工程与发酵工程的本质区别在于化学工程利用非生物催化剂,发酵工程利用生物催化剂---酶。 二、判断: 发酵产品是经微生物厌氧生物氧化过程获得的。错 三、课后思考题: 1、发酵的定义: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把底物(有机物)转化成中间产物,从而获得某种工业产品。(工业上定义、广义、有氧无氧均可) 2、发酵流程: 3、比拟放大的基本过程:斜面菌种-摇瓶试验(培养基、温度、起始pH值、需氧量、发酵时间)-小型发酵罐-中试-大规模工业生产 4、发酵工程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自然发酵时期 2)纯培养技术建立(第一个转折期) 3)通气搅拌的好气性发酵工程技术建立(第二个转折期) 4)人工诱变育种与代谢控制发酵工程技术建立(第三个转折期) 5)发酵动力学、连续化、自动化工程技术的建立(第四个转折期) 6)生物合成和化学合成相结合工程技术建立(第五个转折期) 5、微生物工业发展趋势 1)、几个转变 分解代谢→合成代谢 自然发酵→人工控制的突变型发酵→代谢控制发酵→通过遗传因子的人工支配建立的发酵(如工程菌) 2)、化学合成与生物合成相结合 3)、大型、连续化、自动化发酵 发酵罐的容量可达500t,常用的也达20-30t。 4)、人工诱变育种和代谢控制发酵

微生物潜力进一步挖掘,新菌株、新产品层出不穷。 5)、原料范围不断扩大 石油、植物淀粉、天然气、空气、纤维素、木质素等 6、举例说明微生物工业的范围 酿酒工业(啤酒、葡萄酒、白酒) 食品工业(酱、酱油、食醋、腐乳、面包、酸乳) 有机溶剂发酵工业(酒精、丙酮、丁醇) 抗生素发酵工业(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等) 有机酸发酵工业(柠檬酸、葡萄糖酸等) 酶制剂发酵工业(淀粉酶、蛋白酶等) 氨基酸发酵工业(谷氨酸、赖氨酸等) 核苷酸类物质发酵工业(肌苷酸、肌苷等) 维生素发酵工业(维生素B12、维生素B2等) 生理活性物质发酵工业(激素、赤霉素等) 名贵医药产品发酵工业(干扰素、白介素等) 微生物菌体蛋白发酵工业(酵母、单细胞蛋白) 微生物环境净化工业(利用微生物处理废水等) 生物能工业(沼气、纤维素等天然原料发酵生产酒精、乙烯等能源物质) 微生物治金工业(微生物探矿、治金、石油脱硫等) 第二章发酵基础知识 1、写出生产以下产品的主要菌种: 啤酒(啤酒酵母)、黄酒(霉菌(根霉、曲霉)、酵母菌、细菌)、味精(谷氨酸棒杆菌、黄色短杆菌)、柠檬酸(黑曲霉)、食醋(霉菌、酵母菌、醋酸菌)、酸奶(乳酸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乳酸链球菌)) 2、发酵工艺控制中,主要应监控温度、pH值、溶解氧、 泡沫、氧化还原电位等。 3、概念:单菌发酵: 现代发酵工业中最常见,传统发酵工业中很难实现。 混合菌发酵: 自然发酵和人工接种发酵 液态发酵: 发酵基质呈流动状态,如啤酒发酵、柠檬酸发酵等。 固态发酵: 发酵基质呈不流动状态。如固态酱油发酵、米醋发酵、大曲酒(白酒)发酵等。半固态发酵: 发酵基质呈半流动状态,如黄酒发酵、传统稀醪酱油发酵等。 4、发酵产品主要类型 微生物菌体、代谢产物、酶 5、如何理解:传统工艺,原料决定菌种;现代工艺,菌种决定原料? 传统工艺,原料决定菌种:传统工艺中,发酵原料是一种选择培养基。 传统工艺就是利用这种选择作用,把自然界带入的各种野生菌,在发酵基质上进行选择富集培养,这些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结果可生产出有特殊风味的食品。 现代工艺,菌种决定原料:在使用纯种发酵剂前,我们必须对原料进行灭菌,以防止其他杂菌对发酵的干扰。 6、发酵产品主要有哪些附加值 1)发酵有利于食品保藏食品发酵后,改变了食品的渗透压、酸度、水的活性等,从而抑制了腐败微生物的生长,有利于食品保藏。 2)发酵产品有保健作用有些食品经过微生物发酵后,不仅能产生酸类和醇类等,还能产生某些抗菌素可抑制致病菌和肠内腐败菌。

微生物学控制与发酵考试重点

1、代谢控制发酵:指利用遗传学的方法或者其它生物化学的方法,人为地在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水平上改变和控制微生物的代谢,使目标产物大量生成、积累的发酵。 2、营养缺陷型:指原菌株由于发生基因突变,致使合成途径中某一步骤发生缺陷,从而丧失了合成某些物质的能力,必须在培养基中补加该营养物质才能生长的突变型菌株。 3、结构类似物:指与代谢途径中的代谢产物结构相类似,能与代谢物一样与调节酶结合引起酶活性的变化,但不具有代谢物生理功能的一类化合物。 4、调节酶:是参与代谢调节的酶的总称。作为一个反应链的限速因子,对整个反应起限速作用。常称为关键酶,主要包括变构酶、同功酶和多功能酶。 5、积累反馈抑制:每一个最终产物只单独地、部分地抑制共同步骤第一个酶,并且各最终产物的抑制作用互不影响,当几个最终产物同时存在时,他们的抑制作用是积累的 6、转化:指相当大的游离的供体细胞的DNA片段被直接吸收到受体细胞内,并整合于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从而使受体细胞获得供体细胞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7、操纵子:是指原核生物基因组的一个表达调控序列,长度约1000bp左右,由若干结构基因串联在一起,其表达受到同一调控系统的调控。 8、巴斯德效应:在有氧的条件下,由于进行呼吸作用而使酒精发酵和糖酵解作用受到抑制的现象。 9、诱变: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处理微生物细胞群体,促使其中少数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的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引起微生物的遗传性状发生变化,然后通过目的选择标记设法从群体中筛选出少数性状优良的突变菌株的过程。 10、二次生长:在分批培养微生物的过程中,由于微生物分阶段利用基质中的主要成分,而出现的两个高速生长现象。 1、能荷:能荷是机体能量在数量上的衡量形式。为从量上表示细胞内ATP-ADP-AMP的能量情况,1968年Alkinson提出了能荷概念。 2、渗漏缺陷型:指遗传性障碍不完全的缺陷型。由于这种突变是它的某一种酶的活性下降而不是完全丧失,因此,渗漏缺陷型能够少量地合成某一代谢最终产物,能在基本培养基上进行少量的生长。 4、组成酶:在特定的细胞内,无论其组织或介质的组成如何、诱导物是否存在,它都有一种接近恒定数量的酶存在或本能的合成的酶( 1分)。 5、协同反馈抑制:在代谢途径中,会产生两个以上的代谢产物,任何一种代谢产物的积累都不会对代谢途径的第一步反应的酶起抑制作用,只有当代谢产物同时过量积累时,才会对代谢途径的第一步反应得酶起抑制作用。 6、次级代谢产物:微生物生长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化学结构十分复杂、对该微生物无明显生理功能,或并非是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 7变构调节:小分子化合物与酶分子活性中心以外的某一部位特异结合,引起酶蛋白分子构象变化,从而改变酶的活性,这种调节称为酶的变构调节或别构调节。 8、脱敏作用:变构酶经特定处理后,不丧失酶活性而失去对变构效应物的敏感性,称为脱敏作用。例如低温、汞盐等起到脱敏作用。 9、同化作用:同化作用(又叫做合成代谢)是指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变化过程。即生物体利用能量将小分子合成为大分子的一系列代谢途径。 3、代谢互锁:分支途径上游的某个酶受到另一条分支途径的终产物,甚至于本分支途径几乎不相关的代谢中间物的抑制或激活,使酶的活力受到调节,此即代谢互锁。

发酵工程复习资料

发酵工程 名词解释: 临界氧浓度:各种微生物的呼吸强度是不同的,并且呼吸强度是随着培养液中溶解氧浓度的增加而加强,直至达到一个临界值为止。这个临界值就称为“临界氧浓度”。 前体:某些化合物被加入培养基后,能够直接在生物合成过程结合到产物分子中去,而自身的结构并未发生太大变化,却能提高产物的产量,这类小分子物质被称为前体。 生物热: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本身产生的大量热称为生物热。 喷雾干燥:利用各种不同的喷雾器,将悬浮液和粘滞的液体喷成雾状,形成具有较大面积的分散微粒,与热空气发生强烈的热交换,迅速派出自身的水分,在几秒到几十秒内获得干燥。气泛:气泛现象是气液混合设备的一个特征属性,往往发生在通气速率较大,搅拌速率不高的情况下。 补料:在微生物分批发酵过程中,以某种方式向发酵系统中补加一定物料,但不连续地向外放出发酵液。 发酵热:发酵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净热量。 定向培养:是根据菌种的分类地位选择培养基,选择培养条件,获得所需菌种的培养。 单细胞蛋白:也叫微生物蛋白,它是用许多工农业废料及石油废料人工培养的微生物菌体。 1、诱变育种的原理 答:诱变育种的理论基础是基因突变,主要包括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诱变育种是利用各种被称为诱变剂的物理因素和化学试剂处理微生物细胞,提高基因突变频率,再通过适当的筛选方法获得所需要的高产优质菌种的育种方法。 2、简述诱变育种的基本方法及筛选 答:诱变育种一般包括两个部分:诱变和筛选。诱变部分成功的关键包括出发菌株的选择、诱变剂种类和剂量的选择,以及合理的使用方法。筛选部分包括初筛和复筛来测定菌种的生产能力。突变菌株的筛选:1、营养缺陷性突变株的筛选;2、抗反馈阻遏和抗反馈抑制突变菌株的筛选;3、组成型突变株的筛选;4、抗性突变株的筛选 3、影响发酵pH的因素有那些调节控制pH的根本措施 影响发酵PH的因素主要取决与培养基的成分和微生物的代谢特性,此外,通气条件的变化,菌体自溶或杂菌污染都可能引起发酵液PH的变化。调节控制PH的根本措施主要是考虑培养基中生理酸性物质与生理碱性物质的配比,然后是通过中间补料进一步加以控制,还可在发酵过程中加弱酸或弱碱进行PH的调节 4、发酵热包括哪几类 答:生物热、搅拌热、蒸发热、辐射热 5、发酵罐的基本条件包括那些 答:1发酵罐应有适宜的径高比。罐身较长,氧的利用率极高。2发酵罐应能承受一定的压力。因为发酵罐在灭菌和正常工作时,要承受一定的压力和温度。3发酵罐的搅拌通风装置能使气液充分混匀,实现传质传热作用,保证微生物发酵过程中所需的溶解氧。4发酵罐应具有足够的冷却面积。5发酵罐内应尽量减少死角,避免藏污积垢,保证灭菌彻底,防止染菌。6搅拌器的轴封要严密,以减少泄露。

08真题—污染控制微生物

一、 二、名词解释(2分×10) 1.氧化磷酸化 2.孢子与孢芽 3.裂解量 4.无氧呼吸 5.载体蛋白 6.生态演替 7.基因工程 8.生态幅 9.呼吸与发酵 10.同型分裂 二、填空(20×1) 1.放线菌的孢子繁殖方式有()() () 2.病毒的化学组成()() 3.微生物在自然界碳素循环中的作用是()和 () 4.米门方程的推导依据是() 5.乳糖蛋白胨培养基中甲酚紫的作用是() 6.EMP途径的产物是()()() 7.根据碳源的不同将微生物分为()()

8. ()()和结构基因构成构成操纵子 9.根据()()()实验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 三、单选() 1.细菌形成荚膜在()期(答案C.稳定期) 2.检验水中病毒的方法()(答案B.蚀斑检 验法) 3.产甲烷菌能将哪些物质转化为甲烷(答案B.一碳有 机物) 4.使蛋白质变性导致酶促反应速度下降的因素是 C.温度 D.抑制剂 5.下列哪项不是芽胞的作用 A.繁殖B.休眠 四.简答(10×5) 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2.底物浓度与酶促反应关系 3.为何湿热灭菌效果优于干热灭菌? 4.解释由于反硝化作用引起二沉池沉淀效果变差的原因 5.铁细菌的营养方式,在输水管线中的危害 6. 赤潮的微生物学原理

7.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及生理功能 8.配置培养基基本原则 9.举例说明在废水生化处理系统中的竞争关系 10.诱变育种主要过程 五.实验 1.利用比浊法及活菌计数法均能测得细菌的生长曲线,两者有何异同 2.怎样筛选出目标微生物 六.论述10 描述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演替规律和指导作用 七.综述25 分析A/O工艺中有机污染物在系统内的转化规律 08真题手写版(根据老师上课记录)

最新发酵工程复习资料重点

发酵工程复习资料重 点

发酵工程(Fermentation Engineering)的定义 应用微生物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以及工程学原理,利用微生物等生物细胞进行酶促转化,将原料转化成产品或提供社会服务的一门科学。 淀粉质原料进行蒸煮的目的是使植物组织和细胞膜彻底破裂,淀粉成为溶解状态进行液化;同时对进料进行灭菌;排除原料中的一些不良成分及气味。 为了实现这些目的,蒸煮设备必须达到下列要求: (1)能使淀粉细胞完全破裂,淀粉溶解成均匀的糊状物; (2)尽量减少淀粉和糖分的损耗,避免产生其它不必要的有害的化学变 化; (3)节省蒸汽,减少热损失; (4)设备能承受较高的压力,具有耐磨性,能使物料在锅内充分翻动,受 热均匀; (5)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投资少。 连续蒸煮有低温长时间的罐式连续蒸煮,中温的柱式连续蒸煮和高温短时间的管式连续蒸煮 后熟器 在连续蒸煮中,后熟器是利用经加热器或蒸煮锅(罐)加热后的料液余热,在一定压力和温度下维持一定时间的继续蒸煮,因此,后熟器又称维持器。对后熟器的要求是,料液在后熟器中的整个截面上均匀地由下向上推动,力求做到先进先出。

真空冷却指的是醪液在一定的真空度下(即醪液进入负压状态)醪液本身产生大量蒸气(二次蒸气),并被抽出,这样便消耗了醪液大量的热量,因而醪液很快冷到与真空度相应的温度,这种醪液冷却法就称为真空冷却 糖化设备主要是糖化罐,其容积按1m3的糖化醪需要的1.3m3容积来计算。其旋转方向与冷却水在蛇管中水流的方向相反 ?连续糖化罐的作用是连续地把糊化醪与水稀释,并与液体曲或麸曲乳混 合,在一定温度下维持一定时间,保持流动状态,以利于酶的活动。二级真空冷却的连续糖化法。对蒸煮醪的前冷却和后冷却均采用真空冷却的糖化工艺,叫二级真空冷却糖化法 发酵罐的定义:是为一个特定生物化学过程的操作提供良好而满意的环境的容器。 ?1.按微生物生长代谢需要分类: ?好气:抗生素、酶制剂、酵母、氨基酸,维生素等产品是在好气发酵罐 中进行的;需要强烈的通风搅拌,目的是提高氧在发酵液中的传质系 数; ?厌气:丙酮丁醇、酒精、啤酒、乳酸等采用厌气发酵罐。不需要通气。 ? 2. 按照发酵罐设备特点分类: ?机械搅拌通风发酵罐:包括循环式,如伍式发酵罐,文氏管发酵罐,以 及非循环式的通风式发酵罐和自吸式发酵罐等。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试题

季污染控制微生物试题C 一、填空(0.5分×30) 1.微生物一词并非(生物分类学上)的专用名词,而是指所有(形体微小)、(结构较为简单),一般须借助光学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低等生物的(统称),包括病毒、(原核生物)、(真菌)、(单细胞藻类)以及(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等。 2. 无论是动、植物病毒或噬菌体,其增殖过程基本相同,大致分为(吸附)、(侵入和脱壳)、(生物合成)和(装配与释放)等连续几个阶段。 3. 微生物数量的测定可以采用:显微镜计数法、(比浊)法、(平板菌落计数)法和(薄膜过滤计数)法等。 4. 基因重组的主要方式包括(转化)、(接合)和(转导)。 5. 有机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主要依靠(产酸发酵菌群)、(产氢产乙酸菌群)、(同型产乙酸菌群)和(产甲烷菌群)等四大类群微生物作用完成的。 6. 组成RNA的碱基包括(A )、(G )、(C )和(U )等四种。 7. 有机废水厌氧生物处理中,常见的产酸发酵类型有(乙醇型发酵)、(丙酸型发酵)和(丁酸型发酵)等三种。 二、术语解释(2分×10) 1. 异染粒:又称捩转菌素,主要成分是多聚偏磷酸盐,具有较强的嗜碱性或嗜中性。因为它被蓝色染料(如甲烯蓝)染色后不呈蓝色而呈紫红色而得名。一般认为它可能是磷源和能源性贮藏物。 2. 菌胶团:产生荚膜与粘液层的细菌,相互粘连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形态的细菌集团,具有共同的粘液层,内含许多细菌。 3.培养基:由人工配制的,供给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所用的营养基质,叫做培养基。它是科学研究、生产微生物制品及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由于各种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不同,所以培养基的种类也很多。为此,在配制培养基时需要针对微生物不同的营养类型,满足特定的生长条件,并根据不同的培养目的,选择适宜的培养基。 4. 固有酶与适应酶:微生物生活过程中分泌的,与其作用底物存在与否无关的酶称为固有酶;一般情况下并不表达,只有在一定条件刺激下才会分泌的酶称为适应酶。 5. 呼吸链:在有氧呼吸中,被氧化有机物脱下的质子和电子并不直接传递给氧,而是在多种酶及辅因子的作用下,依次传递,最终传递给氧原子,生成水,能量是在这一电子传递过程中产生的。电子传递体系又称呼吸链,辅酶NADH和FADH2为电子传递体,参与电子传递的各种辅因子称为电子中间传递体,O2最终电子受体。 6.生态位:生态位是指每个种群受群落中生态因子限定的空间地位及其功能作用。 7. 性状:由遗传物质决定,生物体所表现出的,可以观测到的,可以用物理、化学方法测定的性质和形状。 8.水体自净:水体自净是指水体在接纳了一定量的污染物后,通过物理的、化学的和水生生物(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得到净化,水质恢复到受污染前的水平和状态的现象。 9.Hfr菌株:雄性细菌含有F因子,并且根据F因子在细菌细胞中的存在状态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有些细菌含有游离的F因子,这些细菌称为F+菌株;另一些细菌所含F因子可以开环,并整合在细胞核的DNA上,由于这种雄性菌株与F-菌株的重组率极高,所以称为高频重组菌株,即Hfr菌株。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很好的复习资料

绪论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一、名词解释: 1. 微生物:微生物是是一类形态微小,结构简单,单细胞或多细胞的低等生物的通称。 2. 原核微生物:原核微生物的核很原始,只是DNA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没有核膜,核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的界限,称为拟核或似核,也没有细胞器,不进行有丝分裂。 3. 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有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核内有核仁和染色质.有核膜将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开,使两者有明显的界限.有高度分化的细胞器,进行有丝分裂。 4.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讲述微生物的形态、细胞结构及其功能,微生物的营养、呼吸、物质代谢、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等的基础知识;讲述栖息在水体、土壤、空气、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城市有机固体废物生物处理,以及废气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及其生态;饮用水卫生细菌学;自然环境物质循环与转化;水体和土壤的自净作用,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等环境工程净化的原理。 二、简答题: 1. 微生物的种类;微生物类群十分庞杂,包括:无细胞结构的病毒、类病毒、拟病毒等,属于原核生物的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等,属于真核生物的酵母菌和霉菌,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2. 微生物的特点; ①个体极小;C2分布广,种类繁多;O 3繁殖快;G4易变异。 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 一、名词解释: 1.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专性活细胞寄生的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 2.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的总称,因部分能引起宿主菌的裂解,故称为噬菌体。 3. 溶原性:病毒感染细菌后,其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的染色体中,在宿主内进行复制并且引起细菌细胞的裂解。这个过程称为溶原性。 4. 亚病毒:是一类结构和组成比真病毒小,简单,仅有核酸或蛋白质组成,可以侵染动物和植物的病原体。 5. 类病毒:是比病毒更加小的致病感染因子。只含具侵染性的RNA组分。 6. 拟病毒:又称类类病毒、壳内类病毒或病毒卫星,是一类被包裹在植物病毒粒体内部的类病毒,被称为拟病毒。只含有不具侵染性的RNA组分。 7. 阮病毒:是一类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疏水蛋白质。又称蛋白质侵染因子,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 二、简答题: 1. 病毒的特点; ①形体极其微小,一般能通过细菌滤器,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用nm表示;G2无细胞构造,主要是核酸与蛋白质;又称分子生物;O 3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迢缺乏独立代谢能力;只能在活细胞内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机器,合成核酸和蛋白质。 2. 病毒的复制过程; 病毒感染敏感宿主细胞后,病毒核酸进入细胞,通过其复制与表达产生子代病毒基因组和新的蛋白质,然后由这些新合成的病毒组分装配成子代毒粒,并以一定方式释放到细胞外。病毒的这种特殊繁殖方式称做复制。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一、名词解释: 1. 细菌: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 质粒:是核以外的遗传物质,能自我复制, 把所携带的生物形状传给子代。 3. 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称为鞭毛,其数目为一至数十条,具有运动功能。 4.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 5. 荚膜:许多细菌的最外表还覆盖着一层多糖类物质,边界明显的称为荚膜。 6. 菌落:将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 在合适的条件下进行培养, 细菌就迅速地开始生长,形成一个由无数细菌组成的子细胞群体。 7. 菌苔:细菌在固体培养基接种线上由母细胞繁殖长成的一片密集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特征的细菌群落,一般为大批菌落聚集而成。 8. 放线菌:主要呈丝状生长、以孢子进行繁殖、革兰氏染色阳性的一类原核微生物,属于真细菌范畴。 9. 气生菌丝:基内菌丝长到一定时期,长出培养基外,伸向空间的菌丝,直径1-1.4um, 长短不一,形状不一,颜色较深。 10. 赤潮: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变质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11. 水华:水华是淡水中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绝大多数的水华是仅由藻类引起的,也有部分的水华现象是由浮游动物——腰鞭毛虫引起的。“水华”发生时,水一股呈蓝色或绿色。 12. 支原体:支原体是自由生活的最小的原核微生物,没有细胞壁,只具有细胞质膜,细胞无固定形态,为多行性体态。 13. 衣原体:介于立克次氏体与病毒之间,能通过细菌滤器,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一类原核微生物。 14. 立克次氏体:是大小介于通常的细菌与病毒之间,在许多方面类似细菌,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 二、简答题

环境污染控制措施

规划十一路燃气工程 环境污染控制措施 编制 审核 审批 北京建工路桥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2016年5月18日

环境污染控制措施 在规划十一路燃气工程施工过程中,环境污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大 1.施工现场主要道路必须硬化,施工现场应采取覆盖、固化、绿 化、洒水等有效措施,做到不泥泞、不扬尘。施工现场的材料 存放区等场地必须平整夯实。 2.遇有四级以上大风天气不得进行土方回填、转运以及其他可能

造成扬尘污染的施工。 3.施工现场必须设有专人负责环保工作,配备相应的洒水设备, 及时洒水,减少扬尘污染。 4.水泥和其他易飞扬的细颗粒等建筑材料应密闭存放,使用过程 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扬尘。施工现场的土方应集中存放,采 取苫盖或固化措施。 5.从事土方、渣土和施工垃圾的运输,必须使用密闭式车辆,施 工现场设置冲洗车辆的设施,出场时将车辆清洗干净,不得将 泥沙带出现场。 6.市政道路施工挖刨作业时,应采用冲洗等措施,碾压过程中要 洒水降尘。 7.施工现场设置的搅拌机棚必须封闭,并配备有效的降尘、防尘 措施。 8.施工现场使用的热水锅炉、炊事炉灶及冬季取暖用的锅炉必须 使用清洁燃料,施工机械、车辆尾气的排放应符合环保要求。 9.施工现场清洁沥青时,严禁采用焚烧的方式清洁沥青。 10.在进行石灰、水泥稳定土碾压、摊铺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 止灰土颗粒飞扬。 三、防止水污染的基本措施 1.搅拌机前台、混凝土输送车、沥青运输车等的清洗应当设置沉 淀池,废水不得直接排放到市政污水管网,经二次衬垫循环使 用或用于洒水降尘。 2.现场存放的油料,必须对仓库进行防渗处理,储存和使用都要 采取措施,防止油料渗漏污染土壤水体。 3.清洗沥青输送车、沥青摊铺机时,不得随意在小河旁进行清洗, 或将清洗的废水排入沟渠、河道内。

污染控制微生物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何谓微生物?微生物有何特点? 微生物一词并非生物分类学上的专用名词,而是指所有形体微小单细胞的,或个体结构较为简单的多细胞,甚至无细胞,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低等生物的通称。微生物类群十分复杂,其中包括不具备细胞结构的病毒,单细胞的细菌和蓝细菌,属于真菌的酵母菌和霉菌,单细胞藻类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 微生物具有个体微小,分布广泛;种类繁多,代谢旺盛;繁殖快速,易于培养;容易变异,利于应用特点。 2、何谓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二者有何区别? 凡是细胞核发育不完全,仅有一个核物质高度集中的核区,不具核膜,核物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的界限,没有分化的特异细胞器,只有膜体系的不规则泡沫结构,不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成为原核细胞,由原核细胞构成为微生物称为原核微生物。反之,凡是具有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有核膜,有高度分化的特异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成为真核细胞,由真核细胞构成的微生物称为真核微生物。 3、概述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控制中的作用。 a、在给水工程中的应用 水中往往存在致突变污染物,这些物质可以利用微生物检测出来。另外,藻类大量滋生时会堵塞给水厂的滤池,并会使水中带有异味和增加水的色度和浊度等,因此,在给水工程中应尽可能出去这些微生物,以提供符合标准的生活饮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同时,也可利用工程菌形成固定化生物活性炭,来消除水中的微量有机物;利用微生物生产生物絮凝剂,取代无机和有机絮凝剂,以进一步提高水质、 b、在排水工程中的应用 可以利用各种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使之矿化且使水中的重金属得以适当转化。另外,在受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技术中,微生物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c、在土壤净化中的作用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考试必备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 考试必备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绪论1、微生物的含义:微生物是肉眼看不到的,必须在电子显微镜或光学显微镜才能看见的所有微小生物的统称。 2、分类地位:五界系统:1969年魏克提出微生物五界分类系统:(1)原核生物界:细菌、放线菌、蓝绿细菌(2)原生生物界:蓝藻以外的藻类及原生动物(3)真菌界(酸性土壤中真菌较多):酵母菌、霉菌(4)动物界(5)植物界。三域系统:(1)古菌域(Archaea):“三菌”产甲烷菌、极端嗜盐菌、嗜热嗜酸菌(2)细菌域(Bacteria):细菌(化)、蓝细菌(光)、放线菌(化)、立克次氏体(寄生)、支原体(人工培养基,最小)、衣原体(寄生)、螺旋体(原核,是细菌与原虫的过度)“三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3)真核生物域(Eukarya):真菌、藻类、动物、水生植物(原生动物、真菌、藻类) 3、按细胞结构的有无分为分为:非细胞结构微生物(病毒、类病毒:类病毒是比病毒小的超小微生物)和细胞结构微生物。 按细胞核器、有丝分裂的有无分为:原核和真核 4、分类单位:域界门纲目科属种(柱) 5、微生物的特点:(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2)分布广,种类繁多(3)吸收多,转化快(4)生长旺,繁殖快(5)适应性强(6)易变异 6、解释EscherichiacoilK12(λ)中的各词的含义。 答:溶原性噬菌体的命名是在敏感菌株的名称后面加一个括弧,在括弧内写上溶原性噬菌体λ。大肠杆菌溶原性噬菌体的全称为EscherichiacoilK12

(λ),Escherichia是大肠杆菌的属名,coil是大肠杆菌的种名,K12是大肠杆菌的株名,括弧内的λ为溶原性噬菌体。解释EscherichiacoilK12(λ)中的各词的含义。 答:溶原性噬菌体的命名是在敏感菌株的名称后面加一个括弧,在括弧内写上溶原性噬菌体λ。大肠杆菌溶原性噬菌体的全称为EscherichiacoilK12(λ),Escherichia是大肠杆菌的属名,coil是大肠杆菌的种名,K12是大肠杆菌的株名,括弧内的λ为溶原性噬菌体。 第一章:病毒 1、病毒的特点以及分类: (1)大小在微米以下,故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必须在电子显微镜。(小) (2)可合成蛋白质的机构——核糖体,也没有合成细胞物质和繁殖所必备的酶系统,不具独立的代谢能力。(简) (3)必须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合成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繁殖新个体。(寄) (4)在宿主体外却呈现不具生命特征的大分子物质,但仍保留感染宿主的潜在能力,一旦重新进入活的宿主细胞内又具有生命特征,重新感染新的宿主。 2、病毒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类病毒 答:病毒是根据病毒的宿主、所致疾病、核酸的类型、病毒粒子的大小、病毒的结构、有或无被膜等进行分类的。 根据专性宿主分类:有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放线菌病毒(噬放线菌体)、藻类病毒(噬藻体),真菌病毒(噬真菌体)。

污染控制微生物总结

第一章 1.微生物: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按照细胞核结构和细胞器分化程度不同,全部生物可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3.凡是细胞核发育不完全,不具核模,核物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的界限,没有分化的特异细胞器,只有膜体系的不规则泡沫结构,进行二分裂的细胞称为原核细胞. 4.凡是具有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有核膜(使细胞核与细胞质具有明显的界限),有高度分化的特异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等),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称为真核细胞. 5.微生物分类就是把各种微生物按照它们的亲缘关系分群归类,编排成系统。 6.每一种微生物的学名都依据属和种而命名。属名+种名(+命名者等) 7.微生物分类是在对大量微生物进行观察、分析和描述的基础上,以它们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反应和遗传性等特征的异同为依据,将微生物分类。 8.微生物的特点:个体微小,分布广泛;种类繁多,代谢旺盛;繁殖快速,易于培养;容易变异,利于应用 9.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 10.研究的内容涉及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鉴定、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微生物各类群之间、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及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等,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利用、控制和改造微生物,造福于人类。 11.污染控制微生物学是环境污染治理与微生物学相结合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性学科。 12.污染控制微生物学是研究污染控制过程中涉及到的微生物,并分析其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应用学科。 13.微生物学的真正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形态学、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 第二章 1.原核微生物主要指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 2.细菌多数在1μm左右,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有相对恒定的形态和结构。 3.细菌基本形态有三种:球状、杆状和螺旋状。在自然界中杆菌最常见,球菌次之,螺 旋状最少。丝状杆菌可引起活性污泥膨胀。 4.原生质体: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内含物 5.细胞壁构成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脂类和蛋白质。根据细胞壁成分和结构的不同,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简称G+)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简称G-)细菌。 6.形态特征是鉴别菌种的主要依据之一。 7.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胞形态观察最常用的复染色方法。 8.由于细菌的等电点较低,在2-5之间,原生质体带负电,易与阳离子染料相结合,因此细菌染色常用碱性染料。 9.染色步骤:先用碱性染料结晶紫染色,再加碘液媒染,然后酒精脱色,最后用复染液(沙黄或番红)复染。能够固定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而不被酒精脱色,仍呈现紫色,称为革兰氏阳性菌,能被酒精脱色,经复染着色,菌体呈现红色,称为革兰氏阴性菌。 10.细菌的染色反应和细胞壁结构和组成有关。 11.革兰氏染色的机理:细胞壁的结构和组成与革兰氏染色反应有关。在染色过程中,细胞内形成了深紫色的结晶紫-碘的复合物。由于G+细菌细胞壁较厚,特别是肽聚糖含量较高,网格结构紧密,脂类含量又低,当被酒精脱色时,引起了细胞壁肽聚糖层网状结构孔径缩小以至关闭,从而阻止了不溶性结晶紫-碘的复合物的浸出,故菌体仍呈深紫色;相反,G-

(完整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完整复习资料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完整复习资料 绪论 一、名词解释: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1.微生物: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的、必须在电子显微镜或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见的微笑生物的统称。(或一类形态微小,结构简单,单细胞或多细胞的低等生物的通称。) 2. 3.分类地位:五界系统:1969年魏泰克(Whittaker)提出微生物五界分类系统:(1)原核生物界:细菌、放线菌、蓝绿细菌(2)原生生物界:蓝藻以外的藻类及原生动物(3)真菌界(酸性土壤中真菌较多):酵母菌、霉菌(4)动物界(5)植物界。根据16SrRNA及18SrRNA核苷酸顺序的同源性测定,Woese等提出三域系统:(1)古菌域(Archaea):“三菌”产甲烷菌、极端嗜盐菌、嗜热嗜酸菌(2)细菌域(Bacteria)(包括蓝细菌和各种除古细菌以外的其他原核生物):细菌(化)、蓝细菌(光)、放线菌(化)、立克次氏体(寄生)、支原体(人工培养基,最小)、衣原体(寄生)、螺旋体(原核,是细菌与原虫的过度)“三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3)真核生物域(Eukarya):真菌、原生生物、动物、植物。 4.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依据:各种微生物按其客观存在的生物属性(如个体形态及大小、染色反应、菌落特征、细胞结构、生理生化反应、与氧的关系、血清学反应等)及它们的亲缘关系分类。 二、简答题: 1.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的种类、生物体的基本特征 ○1个体极小,(体积小,比表面积大):直径由几纳米到几微米,通过光学显微镜才能看见,病毒还需通过电子显微镜看见;○2分布广,种类繁多:小而轻,分布在世界各处,总计约100万种以上;○3繁殖快(生长旺,繁殖速):多数微生物以裂殖方式繁殖后代,在适宜条件下十几分钟至二十分钟就可繁殖一代;○4易变异(适应性强):表现为对营养物质的利用上以及对环境条件尤其是恶劣的“极端环境”的适应性,遗传物质DNA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而变异;⑤吸收多,转化快:相对于自身个体重量来说,吸收、转化营养物质多且快。 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 一、名词解释:双名法, 溶菌性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专性活细胞寄生的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 2.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的总称,因部分能引起宿主菌的裂解,故称为噬菌体。 3.溶原性:病毒感染细菌后,其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的染色体中,在宿主内进行复制并且引起细菌细胞的裂解。这个过程称为溶原性。 4.亚病毒:是一类结构和组成比真病毒小,简单,仅有核酸或蛋白质组成,可以侵染动物和植物的病原体。 5.类病毒:是比病毒更加小的致病感染因子。只含具侵染性的RNA组分。 6.拟病毒:又称类类病毒、壳内类病毒或病毒卫星,是一类被包裹在植物病毒粒体内部的类病毒,被称为拟病毒。只含有不具侵染性的RNA 组分。 7.阮病毒:是一类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疏水蛋白质。又称蛋白质侵染因子,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 二、简答题:溶菌性噬菌体的增殖过程 1.病毒的特点; ○1形体极其微小,一般能通过细菌滤器,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用nm表示;○2无细胞构造,主要是核酸与蛋白质;又称分子生物;○3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4缺乏独立代谢能力;只能在活细胞内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机器,合成核酸和蛋白质。 2.病毒的复制过程; 病毒感染敏感宿主细胞后,病毒核酸进入细胞,通过其复制与表达产生子代病毒基因组和新的蛋白质,然后由这些新合成的病毒组分装配成子代毒粒,并以一定方式释放到细胞外。病毒的这种特殊繁殖方式称做复制。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一、名词解释:菌毛、性菌毛 1.细菌: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质粒:是核以外的遗传物质,能自我复制,把所携带的生物形状传给子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