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S100蛋白变化

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S100蛋白变化
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S100蛋白变化

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S100蛋白变化

目的回顾性分析2011~2014年我科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儿临床资料,探讨病毒性脑炎严重程度与患儿脑脊液S100蛋白的关系变化。方法根据患儿患病后意识状态将174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分为清醒组、嗜睡组、昏迷组共三组,针对患儿脑脊液S100蛋白值,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S100蛋白值在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昏迷组、嗜睡组均较清醒组明显增高,昏迷组亦较嗜睡组明显增高。结论脑脊液S100蛋白是反应病毒性脑炎患儿脑损伤严重程度的敏感指标。

标签:病毒性脑炎;S100蛋白;儿童

病毒性脑炎是小儿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病毒经各种途径侵入人体血液进入人体神经系统,直接破坏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引起相应脑细胞损伤。S100蛋白特异性存在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内,脑细胞损伤后释放如脑脊液,因此可通过脑脊液中S100蛋白水平测定确定脑损伤严重程度。现通过回顾性分析我科近1年收治病毒性脑炎临床资料,探讨脑脊液S100蛋白水平与脑损伤轻重程度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按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诊断标准[1]严格筛选,标准包括: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有感染症状,有脑实质或脑膜受损的症状或体征,血白细胞数正常或增加,脑脊液常规、生化和细胞学检查符合病毒感染特点,脑电图弥散性或局灶性异常,头颅CT或MRI显示脑部炎性反应征象。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确诊病毒性脑炎患儿174例,男104例,女70例;年龄0.5~13岁,平均年龄(6.8±

2.7)岁,均急性起病,174例均有发热,139例出现意识障碍,154例出现抽搐,125例有呕吐。

1.2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ABCELISA)试剂盒检测患儿脑脊液中SlOO蛋白水平。

1.3分组174例病毒性脑炎患儿,根据患儿疾病急性期(入科24h内)意识状态,将患儿分为清醒组35例(男23例,女12例,年0.8~12岁,平均年龄5.9±1.8岁),嗜睡组76例(男46例,女30例,年龄0.5~11.5岁,平均年龄6.5±

2.1岁),昏迷组63例(男35例,女28例,年龄1.2~13岁,平均年龄7.1±1.6岁)。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7.0软件包,对各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各组患儿脑脊液S100蛋白水平分布情况见表。患儿脑脊液S100蛋白在三

化脓性脑膜炎病例分析

化脓性脑膜炎病例分析 病例摘要:男性,4个月,反复发热伴呕吐13天 患儿于13天前无明显原因发热达39℃,伴轻咳,曾呕吐数次,吐出胃内容物,非喷射性,无惊厥,曾验血WBC14×109/L,中性81%,住院按“上感”治疗好转出院,但于2天前又发热达39℃以上,伴哭闹,易激惹,呕吐2次,以“发热呕吐”待查收入院。病后患儿精神尚可,近2天来精神萎靡,二便正常,吃奶稍差。既往体健,第1胎第1产,足月自然分娩,生后母乳喂养。 查体:T38.4℃,P140次/分,R44次/分,Bp 80/65mmHg,体重7.8kg,身长66cm,头围41.5cm,神清,精神差,易激惹,前囟0.8?0.8cm2,张力稍高,眼神欠灵活,巩膜无黄染,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颈项稍有抵抗,心率140次/分,律齐,肺及腹部无异常,克氏征(+),巴氏征(-) 化验:血Hb:112g/L, WBC:29.6×109/L,分叶77%,淋巴20%,单核3%,pelt:150×109/L,大便常规(-),腰穿:滴速62滴/分,血性微混浊,常规:细胞总数:5760×106/L,白细胞数:360×106/L,多形核:86%,生化:糖:2.5mmol/L, 蛋白:1.3g/L,氯化物:110mmol/L。 [分析]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 (一)诊断化脓性脑膜炎(肺炎球菌性可能性大) (二)诊断依据 1.起病较急,先有咳嗽和呕吐等上感和消化道症状,主要有高热、易激惹。 2.查体:精神稍差,易激惹,前囟张力高,颈有抵抗,克氏征(+)抬高小腿伸膝关节受阻或疼痛 3.脑脊液化验符合化脓性脑膜炎变化,腰穿颅压增高,血WBC数和中性比例增高 二、鉴别诊断: 1.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白细胞计数通常低于1000×10∧6/ L,糖及氯化物一般正常或稍低,细菌涂片或细菌培养结果阴性。 2.结核性脑膜炎通常亚急性起病,脑神经损害常见,脑脊液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往往不如化脓性脑膜炎明显,病原学检查有助于进一步鉴别。 3.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通常隐匿起病,病程迁延,脑神经尤其是视神经受累常见,脑脊液白细胞通常低于500×10∧6/L,以淋巴细胞为主,墨汁染色可见新型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可检测出隐球菌抗原。 4.Mollaret脑膜炎 三、进一步检查: 1.脑脊液涂片,培养找病原体+药敏试验 2.血培养、PPD、血生化

病毒性脑炎护理常规

病毒性脑炎护理常规 病毒性脑炎 【护理评估】 1.评估有无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史。 2.注意观察精神状态、患儿有无头痛、呕吐、惊厥、脑膜刺激等。 3.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常规、脑脊液检查等。 4.评估家长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及护理知识、掌握程度、评估家长心 理状况及患儿有无焦虑或恐惧。 [护理问题] 1.体温高与体温调节中枢不健全有关. 2.头痛呕吐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3.焦虑与预后有关 【护理措施】 1.监测体温及时给予降温处理、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新鲜、定时通风。如体温在38摄氏度以上可应用物理降温方法或药物降温方法,降低大脑耗氧量。 2.饮食护理保证热量供给,对昏迷或吞咽困难的患儿尽早给予鼻饲或静脉营养,维持电解质和营养需要。 3. 卧床期间协助患儿洗漱、进食、排尿、排便及做好个人卫生,保持瘫痪肢体位于功能位置,病情稳定后,及早进行肢体被动或主动功能锻炼。

4.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患者要定时翻身,拍背,防止压疮。同时应加强患儿的安全管理。 5.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及瞳孔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健康指导】 1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天开窗通风1-2次,每次30分钟,避免直吹和对流风。 2 、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预防感染。 3 、保证休息和睡眠,少看电视少看书,注意劳逸结合。 4 、高热时及时物理降温(温水摖浴)或物理降温,保持皮肤,衣服、床褥清洁干燥。 5 、给予高热量、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注意饮食调配,增进食欲,保证营要摄入,呕吐轻者应少量多餐,呕吐严重者暂禁食。 6 、躁动患儿需加强防护,家属24小时留陪。 7 、昏迷者应取侧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预防褥疮发生。 8 、有后遗症者,早期给予相应的功能训练和康复指导,注意保持肢体的功能位。

病毒性脑炎考核试卷

病毒性脑炎考核试卷 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 14*2 ) 1.引起病毒性脑炎、脑膜炎主要的病毒为、等肠道病毒。 2. 病毒性脑炎的传播途径有、、。 3. 病毒性脑炎是指各种病毒引起的炎症。 4. 脑膜刺激征包括、、。 5. 病毒性脑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以、、、、 为主。 二.选择题( 4*3 ) 1.临床最常见的脑炎是: A.巨细胞病毒性脑炎B.肠道病毒性脑炎 C.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D.带状疱疹病毒性脑炎E.腺病毒性脑炎 2.病毒性脑膜炎患儿的脑脊液检查结果中可出现: A. 外观浑浊 B.压力降低 C. 细胞数减少 D.蛋白质正常 E.糖和氯化物含量正常 3.患儿男 ,5 岁,一周前流涕 .继之高热、头痛、嗜睡、精神异常、意识障碍。口唇有疱 疹。白细胞正常。实验室检查脑脊液基本正常。首先应考虑: A. 结核性脑膜炎 B.化脓性脑膜炎 C. 病毒性脑膜炎 D.脑脓肿 E. 脑栓塞 4.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治疗那项表述是不正确的: A.可用更昔洛韦治疗B.可用阿昔洛韦治疗 C.待病毒学确诊后应用抗病毒药物D.对症治疗如物理降温、脱水降 E.重症病人支持疗法、加强护理和预防并发症等颅压等 三.简答题( 2*30 ) 1.简述病毒性脑炎的脑脊液检查变化。 2.简述病毒性脑炎的护理措施。

病毒性脑炎考核试卷答案: 一. 填空 1.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 2.呼吸道、消化道、蚊虫叮咬 3.脑实质 4.颈强直、 Kernig 征(克氏征)、Brudzinski 征(布氏征) 5.发热、头痛、呕吐、嗜睡或惊厥、脑膜刺激征 二.选择题 BECC 三.简答题 (1). 多数压力增高,外观清亮,白细胞总数为 10~ 300 ×106/L ,病初可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以后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大多数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含量正常。 (2) .答出大概即可 1.一般处理:患儿侧卧,解开衣领,清除口鼻、咽喉分泌物和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 畅,防止窒息,上下磨牙间安放牙垫,防止舌被咬伤,根据病情给氧。 2. 控制惊厥:选用安定、苯巴比妥钠、10 %水合氯醛等。 3. 减轻颅内高压: (1)20% 甘露醇 0.5 ~1g /kg /次,速尿 0.5mg -1mg /kg /次 (2)静脉注射地塞米松 0.1 —0.5mg /kg /天 4. 退热: 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若高热不退、惊厥持续状态可予亚冬眠疗法。 5. 抗病毒治疗: 1)疑似疱疹病毒脑炎时,应尽早应用阿昔洛韦每次 5—10 mg /kg,每 8 小时静脉注射 1 次(在 1 小时内给完 ),疗程 1—2 周。 2)其他病毒感染可酌情选用干扰素、更昔洛韦、病毒唑、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 6.抗生素治疗: 在未完全除外细菌感染前,应常规给予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 7.支持疗法: 保证足够热量和水分供给,发病早期液体应限制在每日 40~ 50ml / kg,生理盐水占 1/4,以后渐增至每日 60 ~70ml /kg 。 病重者输血浆或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

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治

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治

————————————————————————————————作者:————————————————————————————————日期:

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治 医脉通2014-09-27 发表评论分享 病毒性脑膜炎是最常见的脑膜炎类型,影响所有年龄段人群。肠道病毒是最常见的宿主,其次是单纯疱疹病毒2(HSV - 2),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等等。病毒性脑膜炎的典型症状包括:突然的发热,颈部强直,以及精神状态的改变,这与细菌性脑膜炎类似。 通过对腰椎穿刺脑脊液的分析可提供明确诊断。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通常7-10 天内可完全恢复,除了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除了症状管理之外,抗病毒药物可以用于治疗HSV-2 脑膜炎。预防病毒性脑膜炎的最佳策略通过疫苗接种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病毒感染。 脑膜炎是覆盖大脑和脊髓的硬脑膜,软脑膜以及蛛网膜的一种炎症。脑膜炎的原因包括病毒、细菌、真菌感染,宿主因素直接影响疾病的进展和预后。病毒性脑膜炎是无菌性脑膜炎的一种,是最常见的形式,它占了美国50% 的脑膜炎相关的住院患者,但大多数患者是自限性的。 相反,急性细菌性脑膜炎是一种可能致命的神经系统急症,即使是幸存者也可能遗留永久性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因此,在诊断时,迅速确定脑膜炎的类型是至关重要的。 病因和传播途径 肠道病毒(EVs) 是最常见的病原体,占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的90%,其次是单纯疱疹病毒2(HSV - 2) 和其他病毒。 EVs EV 脑膜炎一般为散发性,暴发通常发生在夏季和初秋( 肠道病毒季节)。报道的发病率可能被低估,因为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且不需要住院。在EV 家族中,柯萨奇病毒和艾柯病毒占绝大多数。婴儿、幼儿(< 5 年) 和老年人更敏感,但儿童的发病率往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传播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介导或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污染物( 无生命的物体或物质,但可以携带病原体,如餐具)。 EV 脑膜炎会导致严重相关的住院治疗和功能受损。严重并发症并不常见,除了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虽然罕见,但也有EV 脑膜炎和细菌性脑膜炎同时发生的病例报告。 脑膜炎可以作为肠道病毒71(EV71) 的一种不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而出现,其是导致儿童手足口病的常见原因。EV71 疫情周期性地在亚洲太平洋国家出现,美国较少。 疱疹病毒

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护理干预

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护理干预 发表时间:2011-11-24T16:42:49.253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2011年10期作者:殷秀伟[导读] 探讨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护理措施。 殷秀伟(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儿科 463000)【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2008 年7 月至2011 年7 月在内儿科住院的38 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按护理程序的步骤,对其实施整体化护理。结果 38 例患儿中,治愈34 例,好转2 例,放弃1 例,死亡1 例,治愈率89.47%。结论重症病毒性脑炎不仅需要医师及时有效的救治,还需要护理人员细心的观察和实施早期的护理干预措施。【关键词】病毒性脑炎;重症;护理干预 病毒性脑炎系各种病毒引起的一组以精神和意识障碍为突出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程大多2~3 周,多数完全康复,少数重症患儿易发生急性期死亡或遗留后遗症,致残率和病死率高[1]。重症患儿的临床表现有持续高热、头痛、恶心、呕吐反复惊厥发作、抽搐、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精神情绪异常、病理征阳性、颅内高压甚至脑疝形成,导致呼吸衰竭而危及患儿生命。根据重症患儿病情重、起病急、变化快、进展快、并发症发生率高这些特点,如何提高患儿的护理质量,预防并发症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我院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 年7 月至2011 年7 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38 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细菌培养等结果,符合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22 例,女16 例;年龄10 个月至14 岁;住院天数7 天~35 天;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其中高热32 例,头痛30 例,呕吐25 例,抽搐10 例,昏迷10 例,瘫痪3 例,脑疝2 例,视物模糊1 例。辅助检查:脑电图检查36 例,异常30 例;心电图检查30 例,异常15 例;头颅CT检查25 例,异常16 例。全部行血生化检查:23 例发生电解质紊乱,心肌酶异常27 例。全部行脑脊液检查:异常30 例,其中白细胞增高29 例,蛋白质增高10 例。 1.2 方法 对每位重症患儿均实行整体化系统护理,按护理程序的步骤:先收集护理对象的健康资料,分析资料确定护理诊断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评价护理对象朝向预期结果的进展情况。 1.3 结果 38 例患儿中治愈34 例,好转2 例,放弃1 例,死亡1 例,治愈率89.47%(34/38)。 2 护理干预措施2.1 加强基础护理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每日开窗通风3~4 次,保持床单位平整清洁、干燥。保持患儿皮肤清洁。保持口腔清洁湿润。留置胃管鼻饲患儿,每周更换胃管一次。尿失禁患儿,保持会阴清洁,留置尿管者保持尿管引流通畅,每周更换尿管一次,定时更换贮尿袋,每天用碘伏清洗尿道口2 次。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 2.2 做好各种症状的护理2.2.1 高热的护理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病初即出现高热,且常呈持续性高热,。护士应密切监测体温变化、热型及伴随症状。体温超过38.5 ℃以上者,头部可用冰帽持续降温,大血管暴露处可放置冰袋降温,四肢给予保暖,也可用低于体温2 ℃的温水擦浴,力求使体温保持在38 ℃以下。用亚低温治疗重症患儿且疗效明显[2],应将患儿的体温控制在32~34 ℃。如高热冷敷疗效不佳者,可用药物退热。高热期要保证患儿足够营养和液体量摄入。 2.2.2 惊厥和频繁抽搐的护理病毒性脑炎的患儿发生惊厥是脑缺氧、缺血及脑水肿加剧的标志。患儿惊厥发生,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清理呼吸道内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置压舌板与两齿之间。必要时适当约束患儿肢体,防止坠床及其他意外伤害。患儿惊厥频繁,应遵医嘱预防性应用镇静剂,同时寻找惊厥的原因。患儿应住单间,保持环境安静,各种操作应集中进行。应观察患儿抽搐时的神志、瞳孔、抽搐发生的时间、频率、持续时间、抽搐时有无大小便失禁等。 2.2.3 频繁呕吐的预防及护理患儿频繁呕吐时及时查找呕吐的原因,如提示颅内压增高引起的呕吐,应抬高床头15~30 cm,遵医嘱应用脱水剂,给氧等降低颅内压的措施。如果是食物引起的呕吐应查明原因更换易消化的食物。记录呕吐物的量、颜色、频率、方式,评估患儿体液丢失情况,及时给予补充,呕吐过频繁者,遵医嘱给予止吐的药物,指导患儿暂禁食,必要时静脉补充营养物质。 2.2.4 高颅压的观察与护理在发现颅内压增高明显或出现脑疝前驱期症状时[3],如意识障碍加深、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血压持续升高、呼吸变慢,要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每次输注脱水剂时均应评估患儿穿刺部位的皮肤,血管状况,合理使用静脉。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调节滴速,必要时使用输液泵或注射泵。患儿如出现头痛、恶心或喷射性呕吐、前囟紧张饱满多提示有颅内压增高,而对于不能说的患儿,一旦出现脑尖叫、频繁呕吐、抽搐等也提示颅内压增高,应立即报告医生做出相应处理,抬高床头,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每日测量头围1 次,保持大便通畅。如为严重颅内压增高,尤其是脑疝时,患儿表现为昏迷、瞳孔缩小、中枢性呼吸衰竭可开辟2 条静脉通道,以备紧急抢救和抗感染同时进行,治疗期间使患儿维持在轻度脱水状态(眼窝稍微凹、口略干、皮肤弹性尚佳)至症状及体征消失为止。但要注意边脱水边补充,勿过度脱水[4]。 2.2.5 昏迷的护理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护理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1-12-15T11:16:08.1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2期供稿作者:梁彩云[导读] 病毒性脑炎的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重点在于控制高热和惊厥,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或呼吸衰竭发生。 梁彩云 (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人民医院儿科 527400)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2-0088-02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治疗措施与综合性护理要点。本文通过对122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护理,体会到在治疗过程中,护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积极配合医师抢救与治疗,认真做好发热、惊厥、昏迷、皮肤、心理、精神护理、瘫痪护理、康复的护理。通过精心治疗和护理,114例患儿治治愈,6例好转,死亡2例,护理在临床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直得推广应用。【关键词】小儿病毒性脑炎护理 【Abstract】 Purpose:Inquire into the treatment measure and nursing main of pediatric virus encephalitis.This text approval is realizing in the process of curing vs 122 virus encephalitis baby patient's nursings, the nursing contains count for much action.We actively match with doctor's salvage and treatment and hard complete the nursing of heat rum, surprised Jue, obfuscation, skin and mental state.Approval with meticulous care treatment and nursing, 114 baby patients cure, 6 amendments, die 2, the nursing has an importance action to keep in the clinical under medical treatment generalize application. 【Key words】child Virus encephalitis Nursing 病毒性脑炎是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组以精神和意识障碍为突出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毒直接侵犯脑实质引起的颅内急性炎症。主要临床表现为高热、呕吐、精神异常、意识障碍、肢体运动障碍等。少数患儿起病急,进展迅速,可在短期内死亡或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本文收集了医院儿科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122例病毒性脑炎患儿资料。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确诊的病毒性脑炎住院患者122例,通过临床诊断,医技协助检查确诊。其中。其中男73例,女49例。年龄2个月~14岁,婴儿16例,幼儿30例,学龄前儿童35例,学龄儿童41例。全部病例中临床表现发热92例(76.7%),头痛66例(54.1%),呕吐31例(25.4%),惊厥23例(18.8%),意识障碍28例(23%),脑膜刺激征阳性69例(56.6%)。在全科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下,治愈出院114例(93.4%),遗留后遗症6例(4.92%),死亡2例(1.67%)。 密观察病性情变化 观察儿童意识情况、精神状态、生命体征,发热患儿应监测体温,必要时予心电血氧监测,动态观察患儿的T、P、R、BP,以便及时发现患儿的病情变化。注意呼吸频率、节律的改变,及时发现低氧血症。注意有无分泌物堵塞呼吸道或因脑疝而导致的呼吸骤停。 特别注意呼吸及瞳孔的变化,有无惊厥及的次数和持续时间,并做好记录。如有变化,立既报告医师,并配合医师及时处理。 2 临床表现 各种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决定于;①神经系统受累的部位;②病毒致病的强度;③患儿的免疫反应等。因此即使是同一病毒引起的感染,临床表现亦可不一。 2.1前驱期症状;此病前1~3周患儿多有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史,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如发热、头痛、咽痛、呕吐、腹泻、食欲减退等。 2.2神经精神症状;意识障碍:轻者对外界反应淡漠、迟钝或烦躁、嗜睡;重者出现瞻妄、昏迷。 2.3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头晕甚至出现脑疝,婴儿的前囟饱满。 2.4抽搐:可以为局限性、全身性或为持续状态。 2.5运动功能障碍:根据受损的部位可以表现为中枢性或周围性的一侧或单肢的瘫痪;亦可表现为锥体外系的运动障碍,肌强直;亦可因脑神经瘫痪而有斜视、面瘫或吞咽障碍等。 2.6精神障碍:如记忆力减退,定向障碍,幻听、幻视;情绪改变、易怒有时出现猜疑,常因此误认为精神病或额叶肿瘤。伴随症状病毒感染为全身性疾病,但各种病毒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病程一般2周左右,多数病例可以完全恢复,仅少数留有癫痫、视力、听力障碍、肢体瘫痪及不同程度的智能迟缓后遗症。 3 治疗方法 病毒性脑炎是神经内儿科常见的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毒可经多种途径通过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脑实质的损害,引起脑炎。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发热、嗜睡、抽搐、昏迷等症状,病情重,进展快。早期及时诊治是控制疾病发展和减少后遗症发生的关键。病毒性脑炎除对症治疗外,抗病毒治疗是关键。但用于病毒性脑炎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更昔洛韦又名丙氧鸟苷,是合成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具有较广泛的强效抗病毒作用,是一种新的广谱抗DNA病毒药,在体内外均可抑制疱疹病毒的复制,对单纯疱疹病毒、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感染疗效显著。更昔洛韦通过竞争性抑制病毒DNA聚合酶和直接渗入病毒DNA,终止病毒DNA 链延长来选择性抑制病毒复制,与阿昔洛韦相比疗效显著,具有抗病毒谱广、作用迅速持久、活性强大、不易耐药等优点,且分子易小,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对人体产生的,毒副作用小,很少引起骨髓抑制。临床上,更昔洛韦常与其它药物联合治疗病毒性脑炎其疗效更加显著。近年研究表明,病毒性脑炎病变的发生中有免疫机制参与,机体针对病毒抗原所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由体液免疫(B细胞)和细胞免疫(T细胞)共同进行这一免疫过程。故免疫调节反应失调也对本病起重要作用,丙种球蛋白是增强免疫剂,并且通过增加免疫杀伤细胞的功能,改善及减轻病毒对机体的侵袭,丙种球蛋白还能通过体液免疫调节,阻断引起神经细胞损伤的免疫反应,从而保护脑屏障,促进脑功能恢复。 4 护理 4.1发热的护理 必须细致的观察体温改变,每2~4h测体温一次,必要时随测,对体温>38.5℃的患儿给予物理降温。出汗后及时更换被褥、做好皮肤护理,持续高热物理降温效果不明显时,按医嘱加用药物降温,同时补充水分,以防脱水。降温处理后25min~30min复测体温,体温降至正常后仍监测3d。同时给予高热量、易消化饮食。减少机体的消耗。

病历分析例题——化脓性脑膜炎

[病例摘要]男性,4个月,反复发热伴呕吐13天患儿于13天前无明显原因发热达39℃,伴轻咳,曾呕吐数次,吐出胃内容物,非喷射性,无惊厥,曾验血WBC14×109/L,中性81%,住院按“上感”治疗好转出院,但于2天前又发热达39℃以上,伴哭闹,易激惹,呕吐2次,以“发热呕吐”待查收入院。病后患儿精神尚可,近2天来精神萎靡,二便正常,吃奶稍差。既往体健,第1胎第1产,足月自然分娩,生后母乳喂养。查体:T38.4℃,P140次/分,R44次/分,Bp80/65mmHg,体重7.8kg,身长66cm,头围41.5cm,神清,精神差,易激惹,前囟0.8?0.8cm2,张力稍高,眼神欠灵活,巩膜无黄染,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颈项稍有抵抗,心率140次/分,律齐,肺及腹部无异常,克氏征(+),巴氏征(-) 化验:血Hb:112g/L,WBC:29.6×109/L,分叶77%,淋巴20%,单核3%,plt:150×109/L,大便常规(-),腰穿:滴速62滴/分,血性微混浊,常规:细胞总数:5760×106/L,白细胞数:360×106/L,多形核:86%,生化:糖:2.5 mmol/L,蛋白:1.3g/L,氯化物:110mmol/L。[分析]一、诊断及诊断依据(8分) (一)诊断化脓性脑膜炎(肺炎球菌性可能性大)4分 (二)诊断依据 1.起病较急,先有咳嗽和呕吐等上感和消化道症状,主要有高热、易激惹。 2.查体:精神稍差,易激惹,前囟张力高,颈有抵抗,克氏征(+) 3.脑脊液化验符合化脓性脑膜炎变化,腰穿颅压增高,血WBC数和中性比例增高二、鉴别诊断(5分) 1.病毒性脑膜炎2分 2.结核性脑膜炎1分 3.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1分 4.Mollaret 脑膜炎1分三、进一步检查(4分) 1.脑脊液涂片,培养找病原体+药敏试验1分 2.血培养、PPD、血生化1分 3.X线胸片1分 4.脑CT注意硬膜下积脓1分四、治疗原则(3分) 1.抗感染:合理选用抗生素1分 2.糖皮质激素1分 3.对症治疗:降低颅内压,控制高热等

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S100蛋白变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c17758703.html, 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S100蛋白变化 作者:苏军王琪 来源:《医学信息》2016年第08期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2011~2014年我科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儿临床资料,探讨病毒性脑炎严重程度与患儿脑脊液S100蛋白的关系变化。方法根据患儿患病后意识状态将174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分为清醒组、嗜睡组、昏迷组共三组,针对患儿脑脊液S100蛋白值,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S100蛋白值在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S100蛋白;儿童 病毒性脑炎是小儿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病毒经各种途径侵入人体血液进入人体神经系统,直接破坏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引起相应脑细胞损伤。S100蛋白特异性 存在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内,脑细胞损伤后释放如脑脊液,因此可通过脑脊液中S100蛋白水平测定确定脑损伤严重程度。现通过回顾性分析我科近1年收治病毒性脑炎临床资料,探讨脑脊液S100蛋白水平与脑损伤轻重程度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按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诊断标准[1]严格筛选,标准包括: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有感染症状,有脑实质或脑膜受损的症状或体征,血白细胞数正常或增加,脑脊液常规、生化和细胞学检查符合病毒感染特点,脑电图弥散性或局灶性异常,头颅CT或MRI 显示脑部炎性反应征象。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确诊病毒性脑炎患儿174例,男104例,女70例;年龄0.5~13岁,平均年龄(6.8± 2.7)岁,均急性起病,174例均有发热,139例出现意识障碍,154例出现抽搐,125例有呕吐。 1.2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ABCELISA)试剂盒检测患儿脑脊液中SlOO蛋白水平。 1.3分组 174例病毒性脑炎患儿,根据患儿疾病急性期(入科24h内)意识状态,将患儿分为清醒组35例(男23例,女12例,年0.8~12岁,平均年龄5.9±1.8岁),嗜睡组76例(男46例,女30例,年龄0.5~11.5岁,平均年龄6.5± 2.1岁),昏迷组63例(男35例,女28例,年龄1.2~13岁,平均年龄7.1±1.6岁)。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7.0软件包,对各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P 2 结果

病毒性脑炎患儿1例护理报告

病毒性脑炎患儿1例护理报告 儿科病区 摘要目的以1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综合治疗方法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综合治疗方法及护理措施。结果患儿经治疗及环境护理、用药护理、病情监测、心理护理、出院指导等综合护理,患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逐渐恢复,自动出院。结论予以小儿病毒性脑炎综合护理对患儿疾病治疗及预后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综合治疗;护理措施 1.临床资料 以我院收治的1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患儿祝××,年龄4岁,因咳嗽10天,发热、头痛、呕吐1天于2017年9月6日入院。现病史:10天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为阵发性非痉挛性咳嗽,喉中有痰不易咳出,入院前一天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7.6℃,热时无寒战及抽搐,诉头痛、颈部疼痛呈阵发性,具体描述不祥,伴呕吐3次,非喷射状,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胆汁及咖啡样物质,未诉腹痛,无腹泻。既往史:平素体质健康,否认患过结核等传染病,否认肝炎等传染病接触史。具体预防接种不详。否认外伤及手术史,否认输血及药物过敏史。个人史:出生时有“脑损伤”病史。体格检查:体温37.9℃,脉搏104次/分,呼吸28次/分,体重34kg,余大致正常。专科检查:专科检查:双巴氏征阴性,布氏征、克氏征阴性。辅助检查:WBC25.49×10^9/L;颅脑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副鼻窦炎症,鼻咽顶后壁软组织稍厚,腺样体肥大可能;CK-MB40.1U/L,C-反应蛋白27.10mg/L;脑脊液常规检查:潘氏实验+-,白细胞总数240.00×10^6/L,余未见异常;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 2.诊治过程 入院后立即给予下一级护理,遵医嘱给予单磷酸阿糖腺苷抗病毒、头孢曲松抗感染、地塞米松减轻炎症反应,溴己新止咳化痰,甘露醇降低颅内压及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经对症治疗和积极护理后,患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逐渐恢复,自动出院。 3.护理措施 3.1 环境护理 患儿入院时,为患儿安排环境良好的病室,保持床单清洁、舒适,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通风良好,温度、湿度适宜,让患儿感觉温馨、愉悦,乐于接受和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及护理。如果是危重患儿应将其安置在抢救室,准备好一切抢救器材和物品,尽量做到各种护理工作集中进行,以减少对患儿的刺激。护理人员应向患儿及家属做好健康教育让孩子多休息、多饮水,要注意随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服[1]。 3.2发热护理 病毒性脑炎出现高热,且常呈持续高热。高热可加重或引起惊厥、意识障碍、脑水肿等发生。因此,采取适宜的方法有效地控制体温是病毒性脑炎护理中首要和关键的环节。监测体温、热型及伴随症状,如体温38.5℃以上,可应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方法,降低大脑耗氧量。评估患儿有无脱水症状,保证摄入足够的液体量[2]。 3.3安全护理 病毒性脑炎注意控制惊厥及抽搐,需专人守护,惊厥发作时,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置压舌板或舌垫余上齿与下齿之间、取侧卧位,防止坠床及其他意外伤害;使用镇静药注意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治疗护理等操作应集中进行,尽量减少刺激。 3.4用药护理 患儿由于治疗时间较长,并要定时应用脱水剂以减轻或预防脑水肿、颅内高压、脑疝,为避免重复穿刺静脉增加痛苦及刺激,最好采用留置针输液,合理使用静脉。应根据医嘱准确、及时给药,输注甘露醇应快速输完,输注过程要密切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疼痛,发现外渗时应及时更换输液部位,外渗处予硫酸镁湿敷,避免引起局部皮下组织坏死。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注意有无水、电解质紊乱;应注意抗惊厥药对呼吸的抑制,应用退热剂时应定时测体温。 3.5病情监测 严密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儿意识情况、生命体征、瞳孔、四肢张力及呕吐、头痛情况。如患儿出现烦燥不安、喷射性呕吐、瞳孔不等大、应警惕颅内压升高或脑疝形成可能。如患儿从嗜睡或神志模糊转为昏迷。应立即报告医生,做好抢救准备。 3.6生活护理 定期更换患儿衣物和被褥,保持床单元洁净干燥,每日为患儿洗手、洁面,定期进行周身清洁、理发和修剪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地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脑脊膜化脓性炎症,常合并化脓性脑炎或脑脓肿,是一种严重的颅内感染性疾病,病死率较高,好发于婴幼儿、儿童和老年人。 一、病因机体抵抗力低时,病菌侵入人体形成菌血症,细菌经血液循环进入 颅内引起脑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 感染途径:①血行感染,继发于菌血症或身体其他部位化脓性感染灶;②邻近病灶直接侵入,如中耳炎、鼻窦炎、开放性脑外伤等;③颅内病灶直接蔓延, 如脑脓肿破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④医源性感染,见于脑室引流或腰穿,脑外科手术。 二、临床表现 1. 多呈暴发性或急性起病。 2.感染症状,发热、畏寒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3.颅压增高剧烈头痛、呕吐等。 4.脑膜刺激症状,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阳性等。 5.脑实质损害症状,意识障碍、精神症状,抽抽及偏瘫。 6.脑膜炎双球菌菌血症时可出现皮疹,始为红色斑丘疹,后转为皮肤瘀斑。 三、辅助检查 1.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升高。 2.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外观浑浊或呈脓性;白细胞总数增高,多型核占多数,免疫球蛋白 IgG 和 IgM 增高,细菌涂片或细菌培养阳性。 3.脑电图成弥散性慢波。 4. 影像学检查病变早期CT或MRI检查正常,随着病情的进展,其信号增强。 四、治疗原则针对病原菌选取足量敏感抗生素,防治感染性休克。 1.抗菌治疗肺炎球菌选用青霉素或头孢曲松等;流感嗜血杆菌应选氨苄西林 或头孢三代;脑膜炎双球菌应选青霉素、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肺炎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选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 注意:应用抗生素2~ 3 天后,复查脑脊液。

病毒性脑炎案例分析

病毒性脑炎的暴发调查处理 学习目的:1、掌握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2、掌握暴发调查中的基本原则和要素 3、熟悉常用的流行病学方法在暴发调查中的应用 4、实验室检测在暴发中的作用 5、如何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培训时间:3.5小时 培训方法:讲解、讨论、实际操作。 第一部分病例发现与报告 教学建议:阅读和讨论,时间1小时。教员从基本的信息开始,引导学员逐步深入讨论。 2009年7月20日,某省卫生厅接到所属某市卫生局报告,内容如下: 省卫生厅: 自2009年6月18日以来。我市某县青原镇前进村、庆东村、兴东村、本北村四个屯陆续出现病毒性脑炎病例,发病年龄以13-14岁为主,并呈现逐渐增加趋势,截至7月18日,四个村共累计报告发病27人。其中确诊病例24人(脑脊液检查确诊17人,临床确诊8人),疑似病例3人。7月15日县卫生局接到报告后高度重视此次突发事件,向县领导汇报有关情况的同时紧急启动“宝清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迅速成立由我县临床学、流行病学等专家组成的“事件调查小组”,对该事件进行调查,经调查核实。此次事件为:“青原镇局部地区病毒性脑膜炎暴发”。爆发原因不明。恳请省市专家查明我县青原镇病毒性脑炎暴发原因,提出控制措施,以有效控制我市某县青原镇病毒性脑炎疫情发展。 附1:《某县清原镇“病毒性脑炎”暴发的初步调查报告》 某市卫生局

二00九年七月二十日 关于某县青原镇病毒性脑炎暴发的初步调查报告 (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7月18日) 2009年7月15日上午,县疾控中心接到青原镇卫生院电话报告:“该镇前进村、庆东村、兴东村、本北村近一段时间,有27人先后出现发热、头痛、恶心等症状病人,经2级以上医院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病例”,接到报告后疾控中心立即赶往现场核实相关情况,现将对此次事件的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病村概况 青原镇共22个自然村,总人口数为28000人,0-15周岁人口数为4210人,此次暴发集中在青原镇前进村、庆东村、兴东村和本北村4个村屯,其中前进村人口998人、兴东村人口3320人,庆东村人口1180人,本北村人口2600人,4个村0-15岁人群人口数为1100人,病例集中的3-14岁人群人口数为1041人,均为农业人口。4个村屯均位于我县东北部平原地区,环境卫生状况良好。兴东村、前进村、庆东村三个村屯距离较近(每个村屯相距大约为1500米左右)。除庆东村水源为自来水外,其余饮用水水源均为自家压把浅井。发病的4个村屯家庭厕所均为室外坑式厕所。发病村西侧有河流过(本北村离河较远),东侧为宝清镇-青原镇通乡公路,6月18日-7月17日该镇天气以阴雨天为主。 二、发病经过 自2009年6月18日该镇前进村出现首例确诊病例以来,前进村、庆东村、兴东村、本北村四个村屯陆续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病毒性脑炎症状病例,发病年龄以3-14岁为主,并呈逐渐增加趋势,截止7月18日,四个村共累计报告发病27人。其中确诊病例24人(脑脊液检查确诊17人,临床确诊8人),疑似病例3人,已治愈出院7人,出院病例预后良好无后遗症,其余病例均在治疗当中,治疗效果明显。 三、临床表现 27 例病例的主要症状、体征以发热(100%)、头痛(100%)、和恶心为主,部分病例有呕吐现象、少数病例咽痛或咽红,无咳嗽、打喷嚏、流鼻涕症状。佳木斯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农垦红兴隆中心医院共对 17例病毒性脑炎临床诊断病人进行脑脊液“常规检查”和“生

病毒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VirusMeningitis) 本病是由多种不同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又称无菌性脑膜炎或浆液性脑膜炎。本病见于世界各地。其发病率每年为11~27/10万。临床表现类同,主要侵袭脑膜而出现脑膜刺激征,脑脊液中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白细胞增多。病程呈良性,多在2周以内,一般不超过3周,有自限性,预后较好,多无并发症。病毒侵犯脑膜同时若亦侵犯脑实质则形成脑膜脑炎。根据病情情况可呈大小不同的流行,亦可散在发病。一般认为本病属中医学温病、痉证范畴,乃由温热外袭,化热人营,蒙闭心窍,引动肝风所致。其传变规律多按卫、气、营、血发展,临证时当据具体证候灵活辨治。 西医治疗本病一般疗效较好,多数在l~2周内能治愈,不留后遗症。极少数反复发作可致迁延难愈。中医治疗亦疗效较佳,且不易复发。 【病毒性脑膜炎的病因病理】 一、西医病因病理

本病2/3以上病例可确认为某种病毒引起,多为细小核糖核酸病毒,如ECHO病毒4、6和9型,柯萨奇A、B组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淋巴细胞脉络膜脑膜炎病毒,少见的有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另外,单纯疱疹病毒I型、Ⅱ型、腺病毒、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除引起脑实质炎症外,也可仅累及脑膜。肠道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脑膜炎,发病高峰主要在夏秋和早秋。腮腺炎病毒脑膜炎一般多见于冬、春季节,与腮腺炎同时流行。淋巴细胞脉络膜脑膜炎则以晚秋和冬季较常见,而单纯疱疹病毒脑膜炎发病无明显季节性,或由单纯疱疹病毒的直接接触感染,或为潜在感染后的重复反应引起。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本病系由于素体正气不足而感受温疫之邪,温热疫邪侵袭肺卫,外邪入里,进入气分。其发展变化不外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但温热疫邪传变更为迅速。温疫之为病,从口鼻而入,传变入里,扰及神明;或上扰于肺,上犯脑窍,蒙蔽脑神,导致脑窍闭塞,经络营卫闭阻,气血逆乱,出现神昏、谵语、厥逆、闭证等。《重订广温热论》记载:“温热伏邪,内陷神昏,蒙蔽厥脱等危症,……虽由于心包络及胃肝脾肾任冲督等之结邪,而无不关于脑与脑系。盖脑为元神之府,心为藏神之脏,心之神明,所得于脑而虚灵不昧,开智识而省人事,具众理而应万机。但为邪热所蒸……血毒所

康复护理在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护理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护理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7-12-14T14:54:48.820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32期作者:吴勇赵梦婕 [导读] 病毒性脑炎作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之一,通常是因脑实质受到多种病毒侵犯而导致的颅内急性炎症。 (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四川攀枝花 617063) 【摘要】目的:探析在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中应用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8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分成常规组和康复组,每组各34例,分别行常规护理、康复护理,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护理后,康复组体征及症状恢复时间早于常规组,随访1年后,康复组伤残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这些指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中应用康复护理不仅可以使体征及症状尽早恢复,还可以降低伤残发生率,临床效果良好。 【关键词】康复护理;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2-0219-02 病毒性脑炎作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之一,通常是因脑实质受到多种病毒侵犯而导致的颅内急性炎症,精神障碍、运动障碍、高热、意识模糊是其主要临床表现[1]。病毒性脑炎起病急,在婴幼儿人群中比较多见,针对该疾病临床治疗主要是支持疗法、对症治疗,但除有效治疗方法之外,临床护理也非常重要[2]。基于此,本文主要探析在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中应用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现将具体内容作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收治的68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分成常规组和康复组,每组各34例,常规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最大为10岁,最小为2岁,年龄均值为(6.7±1.3)岁,病程最长为5天,最短为1天,病程均值为(2.2±0.4)天;康复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最大为9岁,最小为2岁,年龄均值为(6.6±1.4)岁,病程最长为4天,最短为1天,病程均值为(2.1±0.2)天。两组患儿各项资料数据对比结果提示无统计学差异,可以进行比较。 1.2 护理方法 常规组患儿行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维持呼吸道通常、对症处理、激素治疗、营养素治疗、镇静、降低颅内压等。康复组行以康复护理:基于常规护理,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并给予以下康复护理措施: (1)肢体功能康复护理。通过早期干预运动疗法进行干预,待生命体征基本恢复平稳,且神经症状无变化48小时后开展早期康复训练,使患者形成自我康复意识,主要是功能训练及体育疗法,并指导家属协助患儿作肢体康复锻炼。 (2)语言功能康复护理。通过音乐、游戏等多种形式使患儿语言认知能力提高,语言功能逐渐得到恢复。 (3)智力康复护理。通过运动处方训练,并与其他综合治疗方法结合运用,多次反复开展训练。 (4)心理康复护理。以患儿个体差异为依据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式进行护理,主要包括认知干预、家庭干预、支持疗法、行为矫正等,使患儿自觉配合,达到康复训练效果。 1.3 临床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意识障碍、肢体障碍、惊厥、颅神经障碍体征及症状恢复时间。1年后随访两组患者语言障碍、肢体障碍、智力障碍、行为异常伤残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体征及症状恢复时间比较 护理后,康复组体征及症状恢复时间早于常规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病毒感染会使脑实质受累,出现脑水肿、脑组织炎症、脑细胞坏死、颅内压升高等症状,还可能会使心脏受累,出现心肌缺血、缺氧等症状,病情严重程度不一,病程多处于良性状态[3]。 针对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临床中包括多种治疗策略,通常可以取得良好效果,使患儿恢复健康状态。但从护理工作上来看,不仅不能促进治疗效果,甚至会对患儿预后产生不良影响,发病期间损伤脑组织,留下后遗症,但经对症治疗多数患儿后遗症均可痊愈[4]。为使

病例21-化脓性脑膜炎

[病例摘要} 患儿,女,1岁8个月,主因"发热嗜睡5d,抽撞1次"入院。入院前5d,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9~40°C,无寒战,精神弱,嗜睡,伴呕吐,进食后明显,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每日3或4次,无腹泻,无烦躁、激惹表现,无抽搐,无咳嗽、气促,无皮疹,在当地诊所给以"退热药、胃复安)、先锋霉素"等对症抗感染治疗2d后,患儿呕吐缓解,仍发热,随后继续予以上述治疗,入院前1d患儿出现轻咳,流涕,有痰,稍气促,无喘息,到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白细胞18.4X 109/L,中性粒细胞0.808,淋巴细胞0.169,血红蛋白93g/L,血小板357×109/L,血电解质无异常,给予"抗感染对症等具体不详),患儿咳嗽无缓解,发热明显,最高达40"C,仍嗜睡,呕吐2次,呈喷射性,为胃内容物,无咖啡样物,同时出现抽搐1次,表现为意识、丧失,双眼上吊,牙关紧闭,双手握拳,四肢阵孪抽动,口周发青,无大小便失禁,给予"苯巴比妥(鲁米那) 0.1肌内注射,10%水合氯酶5.5m1灌肠,20%甘露醇30ml静推等"等急救处理后约1h,患儿抽搐停止,转来我院急诊,检查脑脊液异常,以"化脓性脑膜炎"收住入院。 患病以来,患儿精神、食欲较平时差,皮肤无皮疹及出血点,无尿便失禁及排尿困难,大小便外观正常。 个人史及家族史既往体健,否认反复耳流脓及耳鼻流清亮液体病史。否认头颅脊柱手术史及头颅外伤史。否认结核等传染病接触史。否认误服药物、毒物史,否认不洁饮食史。否认癫痫、高热惊厥病史及家族史。己接种卡介苗,近1个月无预防接种史。 体格检查体温38"C,呼吸24/min,心率136/min,血压90/60mmHg,体重12kg,头围45cm,营养发育正常,神志清醒,精神反应差,嗜睡,面色略苍白,呼吸平稳,节律规整,皮肤无皮疹及出血点,卡介苗瘢痕阳性,头颅外观无畸形,前囱已闭,额纹对称,眼裂等大,球结膜无水肿,双侧睡孔对称等大等圆,直径约O.3cm,对光反射灵敏,双侧鼻唇沟对称,咽反射存在,双肺呼吸音糙,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心音有力,律齐,腹软,不胀,肝脾无肿大,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脊柱中线皮肤未见皮毛窦及脊膜膨出,角膜反射、腹壁反射正常引出,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跟膝腱反射正常引出,颈抵抗、布鲁氏斯基征阳性,凯尔尼格征阴性,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双侧踝阵挛阴性。 辅助检查 ( 1)血常规:白细胞24.6×109/L,中性粒细胞0.883,淋巴细胞0.086,血红蛋白104g/L,血小板458×109/L。 (2)血生化:C反应蛋白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电解质、肝肾功、心肌酶谱大致正常。 (3)血培养:经鉴定无细菌生长。 (4) Ig系列、CD系列、补体C3及C4: 正常。 (5) PPD试验(5U):阴性。 (6)脑脊液检查:常规,外观浑浊,白细胞数12 800×106/L,多核细胞占0.90;生化,氯化物108mmol/L(降低),糖0.38mmol/L(降低),蛋白质3350mg/L;脑脊液墨汁染色、抗酸染色、革兰染色均无异常:细菌培养,肺炎链球菌生长,对头孢曲松敏感,青霉素中度敏感,万古霉素敏感。 (7)胸部CT:肺血管纹理增多,右上叶后段、右下叶背后段肺野内可见絮片及条状高密度灶,肺门区未见明显病灶,心影不大。气管及隆突形态、位置正常,大血管形态、位置正常,腔静脉后软组织增埠,余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 (8)头颅MRI:右侧基底节区点片状长T2信号,T2WI左颞叶内侧信号增强,神经垂体高信号不明显,左额额顶及右额颞少量硬膜下积液。MRA及MRV未见明显异常:眼底正常,无视盘水肿。 (9)脑电图:未见异常。(I O)听力检查:正常。 治疗经过入院后给予积极抗感染,控制惊厥,脱水降颅压,激素〈地塞米松)抗炎减轻脑水肿及脑膜粘连,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加强呼吸道管理及保护脏器功能等对症支持治疗。入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