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重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

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2.临床心理学:指根据心理学原理、知识和技术,解决人们心理问题的应用心理学科。

3.心理学理论部分:

1)意识conscious:指与语言密切相关,是心理活动中于现实联系的那部分,能被自

我意识所觉知。

2)潜意识unconscious: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主要内容是不

被外部现实、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冲动、需求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

痛苦的过去事件,如已经被意识遗忘了的童年时期不愉快的经历、心理上的创伤。

3)前意识preconscious:指当时意识不到但随时可以意识到的那些心理要素,即意识

的边界以外的某些心理内容,一旦注意的焦点扫描到那里,前意识的内容就可以

被意识到了,此时前意识也就转变为意识状态。

4)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中间起协调作用,使两者之

间保持平衡。

5)本我id:“伊的”、“原我”。存在于潜意识深处,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代表人

们生物性的本能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遵循所谓的“快乐原则”。

6)自我ego:自我在婴儿期由本我产生,是与外部世界交往的唯一源泉,是人格中最

重要的部分,自我的一部分是意识的,也有一部分处于潜意识水平。自我是现实

生活的承担者,其活动遵循现实原则。

7)超我superego:类似于良心和道德,具有良知、理性等含义,大部分属于意识的。

超我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由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而成的。超我按

“至善原则”行事。

4.心理学基础部分:

1)感觉sensation: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个

体最简单最初级的心理活动。根据刺激来源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2)知觉perception: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可分

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3)记忆memory: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识

记、保持、再认和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4)遗忘: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或再现。

5)思维:人脑对客观事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间接性和概括

性是思维的重要特性。

6)想象: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7)能力ability: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8)气质temperament: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即一般所说的一个人的

“性情”、“脾气”、“秉性”。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和灵活性,强度,指向性。

9)性格character: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

习惯了的行为方式。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

P.S. 气质是生来俱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受到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它反映

了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特性。而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气质影响着性格的动态方面以及性格形成的速度。

10)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是智力的量化单位。即通过智力测验将智力水平数量化,

用数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便于人们的理解和比较。

11)智力intelligence:属于一般能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

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5.病人角色patient role:又称病人身份,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是出于患病状态

中同时有求医的要求和医疗行为的社会角色。

6.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

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7.健康:一个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

亚健康: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的变化俱有良好的适应功能,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8.1)心理应激:个体在应激源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

多因素的影响或中介,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

2)应激源stressors:引起应激的刺激,也就是应激的原因。在人类是指各种生活事件,包括来自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和生物的各种事件。

3)社会支持系统social support: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亲属、朋友、同事、伙伴等以家庭、单位、党团、工会等社会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是应激过程中个体“可利用的外部资源”。

9. 白大褂效应:因精神紧张而产生的升压效应。

医学心理学总结

医学心理学总结 P1-P6 (了解)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学科,这门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的一门科学。 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P7-13 1.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知、情、意) 2.心理是人脑的功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P13-18 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感觉的特征: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是衡感觉能力的客观指标,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2)感觉的适应: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就是感觉的适应。 (3)感觉的对比:指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受性在性质和强度上发生变化的现象。 (4)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当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外一种不同的感觉。 (5)感觉性的补偿与发展:感觉性的补偿是当某种感受器受到损伤后,在社会生活与实践活动的影响下,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大大提高的现象。 6.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物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7. 知觉的基本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 8. 错觉(illusion):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 9. 注意(attention):使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0.注意的分类: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高级形式。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11.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分配。(4)注意转移。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医学心理学的定义: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而发展、建立的新兴交叉学科,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它研究社会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解决医学领域中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是客观现实的反应。 2、医学模式:特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看法与态度,是一定时期内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 模式转变: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3、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4、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 范围:①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②研究心身互相作用及其机制;③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④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⑤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5、学科性质: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简答) 7、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的分类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心理现象结构示意图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食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感觉是知觉形成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进一步深化。感觉反应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及外部联系。知觉虽以感觉为基础,但是知觉不是各种感觉的简单集合或总合。 3、知觉的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4、注意的品质:①注意的广度;②注意的稳定性;③注意的分配;④注意的转移

7、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思维的种类: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8、情绪与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首先,从产生原因来看:情绪是由生物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体验,如饮食、安全等需要引起的偷快或不愉快、恐惧等体验; 而情感则是由社会性需要的体验,如尊重、交往等需要引起的体验。因此,情绪是低级的,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情感是高级的,是人类所特有的。其次,从情络与情感的发生来看,情绪出现得早,情感出现得晚。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最先出现的是情绪反应,之后随着个体发展,有了社会性需要,才有情感体验的出现。再次,从情绪与情感的表现来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外显性、冲动性,它往往随着情境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或消失。情绪发生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生理变化,具有较强的表现性,如高兴时手舞足蹈,愤怒时暴跳如雷等。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等特点,如爱情、良心、自豪等,它更深沉、内隐,不易外露,旦形成便成为相对稳定的结构。 虽有区别,但密不可分。首先,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绪离不开情感。其次,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 9、情绪状态的分类:心境、激情、应激。 10、情感的分类:①道德感②理智感③美感 11、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自治性、坚持性(选择题) 12、人格:是指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即具有不同遗传素质的个体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①生理的需要②安全的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认识需要6、审美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14、气质的概念: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14、气质类型:分为胆汁质(热情直率,精力旺盛,缺乏耐心,冲动)、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黏液质(反应慢,动作迟缓,态度稳重,实干精神,情绪不外露)、抑郁质(不善交际,多愁善感)。 15、性格的概念:是指人对现实典型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心理特制。 第三章心理应激 1、心理应激的概念:是指由心理刺激引起的个体非特异性生理和心理反应,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过程。 2、一般适应综合征(GAS)的三个阶段: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 3、应激的生理反应:神经-神经中介机制;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神经-免疫系统中介机制。 4、心理防御机制常见类型:压抑、投射、否认、退行、反向、认同、转移、幽默、升华。 5、心理应激作用过程示意图(认知评价是应激中介机制最关键的品质) 应激源应激中间(介)变量应激反应 社会支持 生应对方式心理反应 活行为反应健康疾病 事 件 6、应激源的分类:(选择) 躯体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社会性应激源文化性应激源自然性应激源 7、人格与特定健康的关系 A型行为模式:生活节奏快,缺乏耐心,不安于现状,具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和攻击性,很难处于放松状态。与冠状动脉疾病、心血管疾病关系更为密切 C型行为模式:内向、退缩、情绪不稳定、不表达负性情绪,核心特征:过度社会化、压抑、自我克制、不表达负性情绪、过分耐心、过度合作、屈从让步,不知拒绝。与癌症关系更为密切 第四章心身疾病

医学心理学重点+答案

医学心理学重点 第一节绪论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 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交叉学科,是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医学模式:指我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看法及态度,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医学研究的方法、对象、范畴和基本对策(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natural medical model)心身观:一元论“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健康观:阴阳平衡。疾病观:阴阳失衡。治疗观:整体辨证施治。弊端:以经验为主,缺乏科学依据。 生物医学模式(biological medical model)心身观:二元论健康观:生理功能良好。疾病观:微生物入侵(细菌、病毒)、外伤造成有机体的组织破坏。治疗观:运用药物、手术等生物疗法,消灭入侵的微生物,机体组织修复即可恢复健康。弊端:方法机械化、绝对化/心身分离、人与环境分离。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心身观:心身统一、相互影响。健康观: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完善。疾病观:社会、心理、生物因素都影响人的健康和疾病。治疗观:从社会、心理、生物三轴系统全面对疾病进行诊断、预防、治疗和护理 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调查法:晤谈法和问卷法心理测量法:人格测验、智力测验等实验法: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最严谨的方法 第二节心理学基础 (重点概念:感觉知觉。问题:1.心理活动及其分类。2.心理的实质3. 感觉的概念及其一般特性。4. 知觉的概念及其一般特性. )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特性: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是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 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变化所需量的临界值(用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的大小来表示) 知觉的特征: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重点概念:记忆、注意、思维、意志。问题:1.记忆的过程及三种记忆系统2.注意的功能的分类 3.情绪的性质、状态及情绪理论4.意志的特征)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记忆基本阶段: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 感觉记忆(瞬时记忆,知觉前记忆)——指外在信息刺激感觉器官后,脑所保持的对感觉刺激的瞬时印象。又称感觉登记或感觉收录(sensory register). 感觉记忆的特征:1.时间:0.25-2秒2.编码形式:感觉后像3.容量:9个字母 短时记忆(STM):短时记忆系统保持时间短暂但能被意识操作,通过注意可以延长或进入长时记忆。工作记忆或“心理工作台”。 短时记忆的特征:1.时间:20秒——1分钟2.编码:形码、音码、意码3.容量:7±2 chunk 长时记忆(LTM)——通过对材料的复述、组织、加工和有动机的努力而习得。从理论上讲,是一种永久性记忆。以意义编码为主。 长时记忆的特征:1.时间:1分钟——终生2.编码:意码(语义和表象)3.容量:无限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主要特征。

医学心理学重点总结

1.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的学科。 2.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特征。 3.医学模式包括疾病观和健康观等。 4.医学心理学对疾病与健康的思考:1.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大脑通过神经系统将各系统器官组织联系起来。2.人同时具有生理和心理活动。3人与环境密切联系。4心理因素在人类 5.调节与适应中有一定能动作用。 6.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7..感觉特征:1.感受性与感觉阈度。2.感觉后象。3感觉适应。4.感觉对比。5联觉。6.感觉补偿。 8..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 9.知觉特征:1.相对性。2整体性3理解性4恒常性 10.记忆内容分类:1.形象记忆2.逻辑记忆3.情绪记忆4.活动记忆有三个环节:识记,保持,再现 11.遗忘规律:1.先快后慢2.与记忆材料性质与长度有关3.与个体心理状态有关4.与个体的学习程度与学习方式有关。 12.注意:个体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集中与指向。 13.注意基本特性:指向性与集中性 14.注意基本功能:对信息进行选择。 15.注意特征:1.广度2.稳定性3.分配4.转移 16.思维重要特性是间接性与概括性 17.思维方式分类:1动作思维2.形象思维3抽象思维 18.想象的功能:1.预见作用2.对认识的补充3.情绪的调节4.代替作用5对机体生理活动过程的调节作用 19.情绪的功能:1.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2.激发心理活动与行为动机3.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4.情绪是人交往的手段 20.情绪分类:1.心境2.激情3.应急 21.表情:1面部表情2.身段表情3言语表情 22.意志:指人们有计划地制定目标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达到预定目标的心理。 23.意志品质特征:1自觉性2.果断性3坚韧性4.自制性 24.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稳定性 25.人格特征:1共同性与独特性2社会性与生物性3稳定性与可塑性4整体性 26.人格心理结构:1人格倾向2人格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3调节系统 27影响人格形成:1遗传素质2社会生活环境与实践 28马洛斯需要层次理论: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29.动机的三个功能:激活,指向,维持与调整 30.动机冲突形式:1双趋冲突2双避冲突3趋避冲突4双重趋避冲突 31.能力形成与发展因素:1遗传2营养状况3教育4社会实践 32.治理高峰期20-34岁。 33.气质特征:1感受性2耐受性3反应灵敏性4行为可塑性5情绪兴奋性6外倾性与内倾性 34.气质的类型:1多血质2胆汁3粘液质4抑郁质 35.心理健康标准: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人际和谐,适应环境,人格完整

总总结医学心理学(完整版)

医学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基本要求 掌握医学心理学概念,医学心理学学科性质和研究范围,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医学心理学中的心理行为量化方法,观察法;熟悉医学心理学研究范围、医学模式的概念,新医学模式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调查法、实验法、个案法、临床实验研究和相关研究法;了解医学心理学的其他相关学科。 掌握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关系的科学,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三)学科性质 1、交叉学科 2、基础学科 3、应用学科 (二)研究范围 研究心理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研究心理行为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和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和疾病防治。 医学模式需要改变的理由 1.人类死亡谱的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人类主要死亡原因。 2.科学研究证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与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疾病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3.对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心理活动与健康关系密切。 4.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压力对人健康的影响越趋明显,如何维护心身健康成为现代人面临的主要问题。 5.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 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977年美国科学家Engel提出,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 观的医学模式。 理论基础:系统论和整体观 基本观点: A. 人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 B. 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医学应从人的整体出发, 综合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 素的综合作用。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医学心理学的四种量化方法 1.描述(咨询门诊个案症状的报告)

医学心理学重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 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2.临床心理学:指根据心理学原理、知识和技术,解决人们心理问题的应用心理学科。 3.心理学理论部分: 1)意识conscious:指与语言密切相关,是心理活动中于现实联系的那部分,能被自 我意识所觉知。 2)潜意识unconscious: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主要内容是不 被外部现实、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冲动、需求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 痛苦的过去事件,如已经被意识遗忘了的童年时期不愉快的经历、心理上的创伤。 3)前意识preconscious:指当时意识不到但随时可以意识到的那些心理要素,即意识 的边界以外的某些心理内容,一旦注意的焦点扫描到那里,前意识的内容就可以 被意识到了,此时前意识也就转变为意识状态。 4)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中间起协调作用,使两者之 间保持平衡。 5)本我id:“伊的”、“原我”。存在于潜意识深处,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代表人 们生物性的本能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遵循所谓的“快乐原则”。 6)自我ego:自我在婴儿期由本我产生,是与外部世界交往的唯一源泉,是人格中最 重要的部分,自我的一部分是意识的,也有一部分处于潜意识水平。自我是现实 生活的承担者,其活动遵循现实原则。 7)超我superego:类似于良心和道德,具有良知、理性等含义,大部分属于意识的。 超我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由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而成的。超我按 “至善原则”行事。 4.心理学基础部分: 1)感觉sensation: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个 体最简单最初级的心理活动。根据刺激来源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2)知觉perception: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可分 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3)记忆memory: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识 记、保持、再认和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4)遗忘: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或再现。 5)思维:人脑对客观事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间接性和概括 性是思维的重要特性。 6)想象: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7)能力ability: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8)气质temperament: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即一般所说的一个人的 “性情”、“脾气”、“秉性”。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和灵活性,强度,指向性。 9)性格character: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 习惯了的行为方式。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 P.S. 气质是生来俱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受到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它反映 了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特性。而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气质影响着性格的动态方面以及性格形成的速度。 10)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是智力的量化单位。即通过智力测验将智力水平数量化, 用数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便于人们的理解和比较。

医学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总结

1.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实践,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预防,诊断和治疗作用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①研究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心理因素的作用规律;②研究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对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③研究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康复中的租用;④研究如何通过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和认知思维来控制或调动自身生理机能,以达到治病,防病和养生保健的目的。 3.几个关键人物及作用 ①1852年,德国洛采为医学心理学奠定了基础;②1879年,德国冯特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③1896年,美国韦特卖创立了第一个心理诊所,美国心理学之父 4.医学模式:是指一定历时时期内医学的基本观点,概念框架,思维模式和发展规范的总和。 分类:①神灵主义模式,②自然哲学医学模式,③生物医学模式,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系统沦为框架,心身一元论为基本思想。 5.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①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②实验法,③调查法,④个案法,⑤测验法 二、心理学基础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也叫心理活动,它指的是人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反映。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2.心理的实质:所谓想“人的心理实质”,就是从理论上弄清楚什么事心理,心理与物质是怎样的关系,心理如何发生以及人的心理有哪些主要特点等问题。其主要内容:心理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反映形式,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3.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 ①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称作感受性。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前者刚刚能感受到最小刺激的能力,后者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差异量的能力。感受性是感觉阈来衡量,二者呈反比关系。 感受阈限:是指引起某种感觉刺激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感受性的变化:各种感觉器官的感受性并非一成不变,常因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包括感觉的适应和感觉的对比。 ②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③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本身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 注意种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注意的特征: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完整版)医学心理学总结(详细)

医学心理学 1、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联合的学科,这门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 术应用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要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变过程中的作 用及规律。 2、医学模式:是人们对健康和疾病整体的认识和实质的归纳,表现了一准时期内医 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一种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应。分为:①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万物有灵);②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形神合一、天人相应、内伤七情、外感六欲);③生物医学模式(以心身二元论和机械唯物论的哲学思想为主导);④生物-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现阶段)。 3、科学心理学自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 室,标记着科学心理学的出生。 4、医学心理学的技术方法:①察见解:察见解是经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察看与剖析, 研究各样环境要素影响人的心理行为的规律。②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经过操作某些要素,来研究变量之间有关或因 果关系的方法。(可重复)③ 检查法(a.抽样 b.资料采集:问卷法、访谈法、测验法):检查法是经过构造式接见或问卷等形式,系统、直接地从某一集体的样 本中采集资料,并经过对资料的统计剖析来认识心理行为现象及其规律的方法。 ④个案研究法:个案法是对一个被试者的研究方法,能够使用察看、谈话、丈 量和实验等手段。(深入的) 5、心理现象的构造: (1)心理过程:①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想、想象 ②情绪和感情过程:情绪、感情③意志过程:意 志、行为

(2)个性心理:①个性偏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等 ②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③自我意识系统 6、心理的实质:①心理是脑的机能: 1)心理是物质发展到必定阶段才产生的; 2) 心理的器官是脑; 3)心理是在反射活动中实现的。②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 观能动的反应: 1)心理是看法的反应; 2)心理的内容来自客观现实; 3)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的映像; 4)人的心理的社会限制性。 7、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想、表象和想象等过程。 8、感觉:ppt: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书:是客观 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感觉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合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性的大小能够用感觉阈限来胸怀。感觉阈限:是指能够惹起感觉的最低刺激量度。 常有的感觉现象:① 适应(“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明适应,暗适应)② 后像(比如,人在凝视亮的电灯时,如凝视时间较短,而后闭上眼睛或封闭电灯,仍会感觉眼前有一个灯的光明形象出此刻暗的 背景上:正后像。如凝视的时间较长,将灯光移去后便会有一个黑色的灯的形象 出此刻亮的背景上:负后像。颜色视觉也有后像,一般为负后像,颜色的负后像 是本来凝视颜色的补色,比方,凝视一个红色正方形约 1 分钟,而后将视野转向身旁的白墙,那么在白墙大将会看到一个绿色正方形后像;假如先凝视一个黄色 正方形,那么后像将是蓝色的。)③ 感觉的相互作用(先吃糖,后喝苦药会感觉 苦药更苦。教师在教课过程中,关于要点、难点也常常使用彩色粉笔书写板书以突 出要点加深印象。人对某种刺激物的感觉性取决于感觉器直接接受的刺激和同时 遇到刺激的其余感觉器的机能状态,如摇动产生眩晕呕吐、辛辣气味令人流涕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医学心理学主要理论 一、行为学习理论 行为:狭义:外部动作广义:外部动作、内脏活动、心理活动 医学意义:人类的个性可以被理解成是一系列习得性行为的综合。异常行为和正常行为一样,是通过学习获得,那么也可以通过学习而矫正,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创立了各种行为治疗方法。 1、经典条件反射(华生恐惧实验):某一中性环境刺激反复与非条件相结合的强化过程,最终成为条件刺激,引起原本只有非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理论意义:一个中性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配对,最后能引起原来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这就是条件反射的形成。强调环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特点:强化(环境刺激对个体行为反应产生的促进作用)、泛化(反复强化使某些与条件刺激相近的环境刺激也引起条件反射)、消退(取消强化,条件反射可逐渐消失) 2、操作条件反射:某一种行为出现以后立即受到一种刺激,则该行为会因这种刺激的作用而发生相应的增强或减弱变化。 理论意义:操作条件反射重视行为结果对行为本身的作用 类型:正强化(行为的结果导致积极刺激增加,则该行为增强)、负强化(行为的结果导致消极刺激减少,则该行为增强)、消退(行为的结果使积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行为减弱)、惩罚(行为的结果使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减弱) 3、内脏操作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在内脏功能方面的体现 理论意义:通过内脏学习过程可获得对内脏的意识控制。 4、示范作用:人可以通过对—个具体模型(榜样)的行为活动的观察和模仿,学会这一种新的行为类型。具体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行为过程、强化过程 5、认知行为学习理论:将认知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相结合。强调机体本身的各种因素,如期望、认知评价以及信念、人格等

医学心理学总结

1.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他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 的反映,或者说是集体的感觉器官对环境变化的反应。 2. 调人的独特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 3.是人们为应付心理压力货挫折,有意识的做出的认知性和行为性的努力。 4. 做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的过程。 5. 6. 用下出现的努力维持内稳态稳定的动态过程。 7. 躯体疾病。 8.是指医护人员与病人之间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人际关系,是人际关系在医疗情 境中的一种具体化形式。 9.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的生活 方式 10. 倾向于认为是性心理发育异常而致。 11. 心理技术和方法,改善被治疗者的心理条件与行为,调整与保持个体与环境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12. 从性。 13.指个体感到不适,或发现自己具有疾病症状而向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寻求帮 助的行为。 14. 行为样本,标准化,难度的客观测量。 15. 调超我与本我之间的矛盾,保护心理活动的平衡与稳定。 16. 17.指因某种感觉偶尔引起对它的注意集中和指向,感觉与注意交互作用彼 此促进,致使该感觉越发强大起来,对这种精神活动过程称为精神交互作用 18. 19.人与人之间产生彼此注意欣赏,倾慕等心理上的好感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 接近,并建立情感的过程,是人际交往的前提与基础。 20. 填空 1. 2. 3.。 4. 5. 6.~、电话~、专题~、计算机网络~。 7.~、结构关联~。

8. 9. 10. 式 11. 12. 13. 14. 15. 16. 17. 18.1以经验为标准○2社会适应标准○3症状和病因学标准○4统计学 标准和心理测量的标准○5其他标准。 19.1对症状的认识程度○2经济因素○3求医条件○4心理因素○5社会 文化因素。 20. 21.1被认识和接纳的需要○2接受信息刺激的需要○3安全与早日康复的 需要○4 22.躯体器质疾病和躯体功 能性障碍。 23. 24. 25. 26. 27. 28. 29. 稳定在一定水平上。 问答 1.简述决定应激程度的易感因素?1.察觉 2.认知与评价 3.个性特征 4.经历与适应性 5.心理 防御机制的应用和应对方式6.机体状态7.遗传基础 2.简述病人的权利和义务?权利:1.受到社会尊重理解的权利2.享受医疗服务的权利 3.免 除或部分免除健康时社会责任的权利4.保守个人秘密的权利。义务:1.及时就医,早日康复的义务2.寻求有效治疗,认真遵循医嘱的任务3.遵循医疗机构规章制度的义务3.简述心理学对异常心里的分析?轻型人格障碍,重型人格障碍,心理生理障碍,大脑损 害导致的心理障碍,行为问题型人格障碍,特殊条件下产生的心理障碍。 4.简述情绪和情感的区别、联系?情绪的表达?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应激。情感分为 美感道德感理智感。区别:1.情绪往往是与生理性的需要紧密联系,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态度反应,而情感则与社会需要紧密相连。2.情绪具有情景性,不稳定性,随情境变化而改变,而情感具有稳定和长期性3.情绪比情感强烈,具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显行为,情感具有内隐性和深刻性。联系:1.情绪依赖于情感,人的各种情绪表现受已形成的情感特点的制约。2.情感也依赖于情绪,人的情感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情绪中得到体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而情感是情绪的内在本质,情绪的表达有: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语言表情。

医学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医学心理学概述 一、定义 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研究范围 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5.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三、学科性质 1、交叉学科 2、基础学科 3、应用学科 四、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的主要目的 1、培养医学生的整体医学观 2、掌握一些医学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方法 3、掌握应对和处理个人可能出现的人生难题的方法 第二节医学模式的转变 一、定义 医学模式(medicine model):是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模式,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 二、医学心理学对疾病和健康的认识 1、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 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第三节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医学心理学方法学的主要特点 1、基础理论的多样性 2、心理因素的主观性 3、研究对象的多学科属性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控制观察法 2、调查法:晤谈法问卷法 3、心理测量法 4、个案法:对单一案例的研究。 5、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的一种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因果研究的最主要方法。 6、相关研究法:考察两个变量间是否有联系的一种研究方法与统计技术。 第四节医学心理学的现状与发展 1977年,Engel GL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需要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一文,直接推动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这是医学心理学相关工作普遍开展的国际大环境。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 第一章绪论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结合了医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疾病之间的关系,解决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应。 医学模式是特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看法与态度,是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模式转变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最终转变为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模式是以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相互作用为基础的医学模式。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研究范围包括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心身互相作用及其机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各种疾

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以及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既是基础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心理学主要有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和认知心理学派等不同的理论流派,代表人物包括XXX、XXX、XXX等。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理论。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等。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对感觉的进一步深化,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及外部联系。知觉的特性包括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注意是人脑对一定客观事物的集中反映,注意的品质包括广度、稳定性、分配和转移。 记忆是信息在人脑中储存的过程,根据储存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只能储存几秒钟以内的信息,短时记忆可以储存1分钟以内的信息,而长时记忆则可以储存更长时间的信息。 不受心理障碍和疾病的影响,能够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3、心理障碍的概念:指由于心理、生物、社会等多种因 素引起的心理功能异常,表现为情感、认知、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影响个体的生活和社会功能。 4、常见的心理障碍: ①抑郁症:情绪低落、失去兴趣、自责、无助感等。 ②焦虑症:紧张、害怕、恐惧、不安等。 ③强迫症:强烈的、不合理的想法或行为,导致个体无法控制。 ④创伤后应激障碍:经历过创伤事件后,出现反复的回忆、梦魇、恐惧等。 ⑤精神分裂症:幻觉、妄想、言语和情感的混乱等。

可打印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整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汇总 Medical Psychology 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机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mental process and behavior)的科学。 心理学分类 基础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商业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心身医学:A型行为——冠心病B型行为——肿瘤c型行为——癌症 一、医学心理学概述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 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二、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观察和处理医学领域中各种问题的一般思想和方法。它是某一时代的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 生物医学模式(起源于17世纪) 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1977) 整体医学模式(1990) 生物医学模式(biological medical model) 将人看成是生物的人,在医疗过程中重视躯体的因素而忽视心理和社会的因素。 心身观:二元论 健康观:生理功能良好 疾病观:微生物入侵(细菌、病毒)、外伤造成有机体的组织破坏,任何疾病都可以在组织、细胞或生物大分子上找到生物病因 治疗观:运用药物、手术等生物疗法,消灭入侵的微生物,机体组织修复即可恢复健康。 特点:单一病因——单一方法,方法机械化、绝对化、心身分离、人与环境分离。 医学模式需要改变的理由 1.人类疾病谱发生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2.证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与目前导致人类主要死亡的疾病有关。 3.对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4.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压力对人健康的影响越趋明显。 5.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心身观:心身统一、相互影响 健康观: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完善 疾病观:社会、心理、生物因素都影响人的健康和疾病 治疗观:从社会、心理、生物三轴系统全面对疾病进行诊断、预防、治疗和护理 整体医学模式(holistic medical model)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 1.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作用规律的学科。 2.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指医学的一种主导思想,是某一时代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 3.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人类死亡谱的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行为危险因子成为人类重要的死因,人类遭受心理社会因素的挑战增加,心理行为调节具有维持健康的作用,人类对心身舒适的要求不断的提高 4.主要的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亚里士多德.朴素唯物主义与辨证法为指导)生物医学模式(法国巴斯德 创立微生物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5.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6.心理学派 一、精神分析心理学派(心理动力理论):由奥地利维也纳的精神医生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创立 内容:1、潜意识理论(冰山理论):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 2、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活动遵循“现实原则”,朝我按“至善原则”行事 3、性欲理论:口欲期(出生~18个月),肛欲期(18个月~3岁),性器官欲期(3~6岁),潜伏期(6~12岁),生殖期(12至成人期) 4、释梦理论 5·自我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形式:升华,幽默,压抑,合理化,退行,反向作用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美国心理学家毕生

来源: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20世纪初发现 2·行为学习理论:华生 3、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和斯金纳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 4、社会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创建,也提出了另一种学习形式:观察学习(模仿学习),过程为: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确立过程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派:20世纪中期美国兴起,代表者:马斯洛,罗杰斯 1、“人性本善”和“需要层次论”理论 2、“自我实现”理论 四、认知心理学派:美国心理学家贝克 1·自动性想法2·功能失调性图示3·非理性信念(1.过分概括化2.非黑即白的绝对化要求3.糟糕透顶的夸大) 第二章心理过程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1.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sensitivity):各种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敏感程度和感觉能力。 感受的特征:感受性,适应性,对比性 2.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基本特征:⒈选择性⒉整体性⒊理解性⒋恒常性⒌定势,即心向 3.错觉(illusion)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 4.记忆(memory)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识记、.保持、遗忘.、再认和重现(回忆)的心理过程。德国艾宾浩斯发现了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心理治疗的过程和方法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心理治疗的过程和方法 心理治疗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医学心理学的重要考察内容,为大家总结相关知识点。 1.概念: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师在一定的理论体系指导下,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影响或改变求助者的心理行为的过程。 2.过程:共分为三个阶段: (1)初始阶段:建立关系,收集资料;在本阶段,心理治疗师和患者进行交流,了解病人的心理情况,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通过病人的描述,了解病人的情况。 (2)中期阶段:制定方案,实施治疗;该期是心理治疗的关键时期,是心理治疗师根据第一阶段收集的资料,采用各种心理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 (3)后期阶段:评估疗效,随访巩固。 3.方法: (1)精神分析疗法:其创始人为弗洛伊德,又称为心理分析。是以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的心理治疗方法。弗洛伊德认为心理疾病的根源来源于早年生活的创伤以及由此遗留下来的被压入潜意识

的心理冲突。精神分析的工作就是发掘压抑在潜意识里的童年创伤和痛苦体验,使之成为意识的东西,并加以分析,让病人获得领悟,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所以可认为是一种病因治疗。 (2)行为疗法:又称为行为矫正或行为学习法。是行为主义学派将来自实验心理学的资料以及有关的学习理论在临床上的运用,如系统脱敏法等。 (3)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法: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主导性动机和内在潜能,只要治疗师予来询者以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做到尊重、共情和真诚,来询者就能发现对自己负责的力量,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这种方法强调病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潜能,治疗师主要通过和病人进行互动,给与患者尊重,较少为病人提供建议。 (4)认知疗法:关键在于纠正错误的认知过程和因此产生的错误观念。比如转变以下不良的认知形式:任意推断、选择概括、过度引申、夸大或缩小、全或无的思维。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 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机制; 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5.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学科性质: 医学心理学一方面是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一门交叉学科;另一方面,从基础和应用的角度来看,它既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临床应用学科。 1.交叉学科 2.基础学科 3.应用学科 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 1.人类疾病谱发生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 2.证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与目前导致人类主要死亡的疾病有关。 3.对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4.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压力对人健康的影响越趋明显。 5.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医学心理学的量化方法 1.描述 2.序量化 3.间接定量 4.直接定量 观察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探讨心理行为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体验。 情绪的功能 1.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2.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 3.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 4.情绪是人际交往的手段 情绪状态的分类 1.心境 2.激情 3.应激 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 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1.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 2.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 3.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 4.情绪的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两极 表情: 人的外显行为主要指面部可动部位的变化、身体的姿态和手势,以及言语器官的活动等等,这些与情绪情感有关联的行为特征称为表情。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与共同性 2.社会性与生物性 3.稳定性与可塑性 4.整体性 人格心理结构 1.人格倾向性 2.人格心理特征 3.自我调节系统 需要:是个体对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一般把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