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复习知识点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

【名词解释】

1.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2.医学模式:是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果。

3.心理现象『psychological phenomenon』:是个体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两类,即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

4.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5.感觉『sensation』:是人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6.感受性:也叫感觉的敏锐程度,是感受器对刺激的感受能力。

7.感觉阈限:感受性的高低用感觉阈限大小来测量。感觉阈限是衡量感觉能力的客观指标,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8.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绝对感受性。

9.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是差别感觉阈限,觉察出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别量的能力是差别感受性。

10.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11.错觉『illusion』: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

12.记忆『memory』:是指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13.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客观事物在头脑中再现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14.识记『memorization』: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与识别而获得事物的信息和编码,并在头脑中留下映像的过程。识记是记忆的开端,是保持的前提。

15.保持『retention』:指识记过的材料(经验)和获得的信息在头脑中得到储存和巩固的过程。

16.再认『recognition』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的心理过程。

17.再现『reproduction』: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主体面前,由其他刺激作用而在大脑里重新出现的过程。

18.遗忘: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提出时有困难称为遗忘。

19.思维『thinking』:是人脑间接地概括地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0.创造性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在头脑中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沿着新的思路寻求产生一些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有创造想象参加的且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

21.想象『imagination』:是对大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2.表象『representation』:是指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映像。

23.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征。

24.情绪『emotion』情感『affection』: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是个体对当前所面临的事物与正在进行的活动或已形成的观点之间的关系的体验和反映。

25.心境『mood』:是指微弱而持久,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漫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的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

26.激情『intense emotion』:是一种迅猛爆发、激动短暂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持续时间短、表现剧烈、失去自我控制力的情绪,激情是短暂的暴发式的情绪体验。

27.道德感『moral feeling』:是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时产生的情感。

28.理智感『rational feeling』:是在认识和评价事物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

29.美感『aesthetic feeling』: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

30.表情『emotional expression』:与情绪情感有关联的行为特征称为表情,它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

31.意志『will』:是指人们自觉的确立目标,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32.★人格『personality』: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33.需要『need』:是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一般把需要分为生理需要(机体需要、自然醒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34.动力『motivation』: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

35.动机冲突:在同一时间内,人们常常存在着两种或多种非常相似或相互矛盾的动机,这就是动机斗争,或称为动机冲突。

36.挫折『frustration』: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都称为挫折。

37.能力『ability』: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能力是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并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的高低影响活动的效果。

38.★智力『intelligence』:属于一般能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就功能而言,智力是人们在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学习),以及运用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必备的心理条件或特征。

39.气质『temperament』: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

40.性格『character』: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41.★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成为社会人,同时也积极地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的双向过程。

42.生命周期『life cycle』:指个体从生物学受孕到生理死亡所经历的一系列的生命阶段,即从婴幼儿、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到死亡的发展过程,这种从生到死的过程也被称之为生命周期。

43.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也称心理卫生。一般认为心理健康是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功能,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44.潜意识『unconsciousness』:是指人的心理结构的深层,那些我们意识不到的,但却激发我们大多数的言语、情感和行为的原始冲动或本能欲望。

45.焦虑『anxiety』:是被感觉到的、不愉快的情绪状态并伴有迫近危险的生理反应。

46.自我防御机制『ego defense mechanism』:是自我为了对抗来自本能的冲动及其所诱发的焦虑,保护自身不受潜意识冲突困扰,而形成的一些无意识的、自动起作用的心理手段。

47.★压抑『repression』:压抑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因为它包含在其他各个防御机制中。每当自我受到来自本我的冲动的威胁时,就通过压抑这些冲动来保护自己,也就是说,它强迫这些具有威胁的情感进入潜意识。

48.退行『regression』:力比多在通过某个发展阶段之后,如果遇到紧张和焦虑,还可能退回到早先的阶段。这种现象被称为退行。

49.投射『projection』:当一种内部的、本能的冲动太令人焦虑时,自我可能把这种不受欢迎的冲动归之于某个外部对象,这就是投射机制。投射是指在别人身上看到实际存在于自己潜意识中那些不能被接受的情感或倾向。

50.内射『introjection』:内射机制是把别人的积极品质纳入到他们的自我中。

51★.升华『sublimation』:升华是一种以文化的或社会的目的替代性爱的生殖目标的一种压抑行为。

52.行为强化:一个具体的行为的发生,有一个直接结果紧随着这个行为,导致了这个具体行为在将来被加强的过程。行为强化被分为正性强化和负性强化。

53.认知心理学:广义上,认知心理学泛指一切以认知过程为对象的心理学研究。狭义专指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医学心理学中所提及的认知心理学是狭义者。

54.自我概念『self concept』:包括个体意识中知觉到的所有关于他的存在和他的经验方面的东西,是一个人对他自己的知觉和认识。

55.理想自我『ideal self』:是个体对希望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我看法。理想自我包括人们渴望拥有的那些品质,他们通常积极的。

56.心理评估『psychological assessment』: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里品质及水平所做出的鉴定。所谓心理品质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特征等内容。

57.测量误差『error』:是指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因素所引起的测量结果不稳定或不准确的效应。

58.信度『reliability』:是指一个测量工具在对同一对象的几次测量中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它反映工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59.效度『validity』:是指一个测量工具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东西的真实程度。它反映了工具的有效性、正确性。

60.常模『norm』:是指某种测验在某种人群中测量结果的标准量数,即可比较的标准,目前大多数标准化测验采用的标准分常模。

61.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IQ』:是智力的量化单位,即通过智力测验将智力水平数量化,用数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便于人们理解与比较。

62.应激『stress』:应激是个体面临或觉察到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危险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性和应对性反应的过程。

63.应激源『stressors』:是引起应激的刺激,也就是应激的原因。通常是指向机体提出适应和应对要求并进而导致充满紧张性的生理和心理反应的刺激物。

64.★正性生活事件『positive event』:是指个人认为对自己具有积极作用的事件。

65.★负性生活事件『negative event』:是指个人认为对自己产生消极作用的不愉快事件。这些事件都具有明显的厌恶性质或带给人痛苦悲哀心境。因为负性生活事件对人们具有威胁性,会造成较明显较持久的消极情绪体验,从而导致机体出现病感或疾病。

66.认知评价\评价『evaluation or appraisal』:是指个体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

67.应对『coping』:又称应付。应对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稳定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由于应对可以被直接理解成是个体解决生活事件和减轻事件对自身影响的各种策略,故又称为应对策略『coping strategies』。

68.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是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亲属、朋友、同事、伙伴等以及家庭、单位、党团、工会等社团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

69.★应激反应『stress reaction』:是对人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的心理现象,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导致的各种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常称为应激的心身反应『psychosomatic response』。

70.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心理生理疾病『psychopsysiological diseases』:

心身疾病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

狭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广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71.A型行为模式『type A behavior pattern,TABP』:具有恼怒、激动、发怒和不耐烦(AIAI反应)特点的行为。

72.B型行为模式:具有特别有耐心,谦虚的,放松的,有安全感的,有适当自尊的特点的行为。

73.异常心理『abnormal psychology』:是指个体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发生异常改变,大脑的结构或功能失调;或是指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紊乱和歪曲。其既反映为个人自我概念和某些功能的异常,也反映为社会人际关系和个人生活上的适应障碍。

74.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患者为此感到痛苦,并已具有临床意义。

75.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是指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故意拒食、节食或呕吐,导致体重减轻和营养不良,或出现发作性不可克制的贪食等异常的进食行为。

76.健康行为『health behavior』:是指有助于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上保持良好状态(健康)的行为,涵盖健康相关行为和健康保护行为。

77.危险行为『risk behavior』:是指与疾病关联的行为,涵盖疾病行为、疾病角色行为、损害健康习惯。

78.病人:患有各种躯体疾病包括生理功能障碍、心理障碍或精神性疾病的个体,不论其求医与否,均统称为病人。

79.病人角色『patient role』:又称病人身份,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是处于患病状态中同时有求医的要求和医疗行为的社会角色。

80.病人角色适应不良『role maladjustment』:是指病人不能顺利地完成角色转变的过程。角色适应不良时会引起一系列的负性心理反应,包括恐惧、焦虑、易激惹、自责、抑郁等,甚至绝望的行为表现。

81.手术前焦虑『preoperative anxiety』:手术前病人的心理反应最常见的是手术焦虑及相应的躯体反应。主要表现为对手术的担心和恐惧,躯体表现为心悸、胸闷、尿频、腹痛、腹泻及睡眠障碍等。

83.医患关系:指医生与患者在健康与疾病问题上建立起来的真诚、信任、彼此尊重的人际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84.医患沟通:医生在解决患者的疾病与健康问题上,与患者之间的专业性的信息交流方式。

85.心理干预『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行为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朝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

86.心理咨询『psychological counseling』:是指受过专业培训的咨询者依据心理学理论和技术,通过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帮助其认识自己,克服心理困扰,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促进其成长的过程。

87.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在良好的治疗关系的基础上,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来访者进行帮助的过程,以消除或缓解来访者的问题或障碍,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

88.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治疗者坚持让病人说出心中所想的事情,不要琢磨,不必想得很清楚,不比安排秩序,甚至可以说出那些他认为不真实的,可能伤害治疗者或者他们所爱的人的内容。这种方式称为“自由联想”。

89.★阻抗『resistance』:病人抵制痛苦的治疗过程的各种力量。

90.移情『transference』:病人将过去对其有重要影响的人物的情绪在与治疗者的关系里重现出来。表现为病人对治疗者产生了强烈的情绪反应,有的对治疗者产生依恋、钦佩、爱慕甚至和性有关联的冲动,这种情况称为正移情;有的对治疗者表现出失望、不满、愤恨、攻击等,这种情况称为负移情。

91.反移情『counter transference』:治疗者对病人活动和治疗环境的情绪的、生理的和认知的反应,而且还包括病人投射性认同机制所产生的效应,反移情在许多时候是不可避免的、普遍存在的。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 第1章绪论 1、医学心理学概念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患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并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科学。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研究心理因素在各类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2)研究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因素对机体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 3)研究人格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和康复中的作用 4)研究如何通过人的认识第心理功能支配和调节自身的生理功能 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分为观察法(包括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调查法(包括晤谈法和问卷法)、测验法和实验法;根据所研究的对象多少,还可分为个案法和抽样法;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时间性质,可分为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 第2章心理学基本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动力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五个方面: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心理发展理论、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和释梦理论。 1、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 Ⅰ意识:能被个体察觉到的心理活动(感觉、知觉、情绪、思维) Ⅱ潜意识:无法被个体感知到的那部分心理活动(动物性本能、冲动,经验,欲望,动机) 1)潜意识是人类活动的原动力所在 2)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理解潜意识对行为特别是对变态行为的影响,是理解精神分析思想的关键。 Ⅲ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 前意识保持对欲望和需求的控制,使其尽可能按照外界现实规范的要求和个人 道德来调节,是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缓冲区。 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只有经过前意识的审查、认可才能进入意识。 2、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相互协调构成了人格的基础。本我追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是生存的原动力;超我监督、控制个体按照社会道德标准行事,以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自我则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冲突,使个体适应环境。 Ⅰ本我:与生俱来的、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存在于潜意识的深处,代表人的生物性本能和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破坏欲。遵循“享乐原则”,本我冲动永远存在。 Ⅱ自我:个体出生后在与现实接触中由本我发展分化而来,大部分存在于意识中,代表着理性与审视。遵循“现实原则”,自我的成熟水平决定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Ⅲ超我:个体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化的自我,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将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第内化的结果,属于道德、良心的部分,是人格的最高形式和最文 明的部分,遵循“至善原则”。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医学心理学的定义: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而发展、建立的新兴交叉学科,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它研究社会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解决医学领域中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是客观现实的反应。 2、医学模式:特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看法与态度,是一定时期内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 模式转变: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3、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4、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 范围:①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②研究心身互相作用及其机制;③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④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⑤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5、学科性质: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简答) 7、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的分类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心理现象结构示意图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食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感觉是知觉形成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进一步深化。感觉反应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及外部联系。知觉虽以感觉为基础,但是知觉不是各种感觉的简单集合或总合。 3、知觉的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4、注意的品质:①注意的广度;②注意的稳定性;③注意的分配;④注意的转移

7、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思维的种类: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8、情绪与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首先,从产生原因来看:情绪是由生物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体验,如饮食、安全等需要引起的偷快或不愉快、恐惧等体验; 而情感则是由社会性需要的体验,如尊重、交往等需要引起的体验。因此,情绪是低级的,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情感是高级的,是人类所特有的。其次,从情络与情感的发生来看,情绪出现得早,情感出现得晚。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最先出现的是情绪反应,之后随着个体发展,有了社会性需要,才有情感体验的出现。再次,从情绪与情感的表现来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外显性、冲动性,它往往随着情境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或消失。情绪发生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生理变化,具有较强的表现性,如高兴时手舞足蹈,愤怒时暴跳如雷等。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等特点,如爱情、良心、自豪等,它更深沉、内隐,不易外露,旦形成便成为相对稳定的结构。 虽有区别,但密不可分。首先,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绪离不开情感。其次,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 9、情绪状态的分类:心境、激情、应激。 10、情感的分类:①道德感②理智感③美感 11、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自治性、坚持性(选择题) 12、人格:是指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即具有不同遗传素质的个体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①生理的需要②安全的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认识需要6、审美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14、气质的概念: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14、气质类型:分为胆汁质(热情直率,精力旺盛,缺乏耐心,冲动)、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黏液质(反应慢,动作迟缓,态度稳重,实干精神,情绪不外露)、抑郁质(不善交际,多愁善感)。 15、性格的概念:是指人对现实典型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心理特制。 第三章心理应激 1、心理应激的概念:是指由心理刺激引起的个体非特异性生理和心理反应,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过程。 2、一般适应综合征(GAS)的三个阶段: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 3、应激的生理反应:神经-神经中介机制;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神经-免疫系统中介机制。 4、心理防御机制常见类型:压抑、投射、否认、退行、反向、认同、转移、幽默、升华。 5、心理应激作用过程示意图(认知评价是应激中介机制最关键的品质) 应激源应激中间(介)变量应激反应 社会支持 生应对方式心理反应 活行为反应健康疾病 事 件 6、应激源的分类:(选择) 躯体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社会性应激源文化性应激源自然性应激源 7、人格与特定健康的关系 A型行为模式:生活节奏快,缺乏耐心,不安于现状,具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和攻击性,很难处于放松状态。与冠状动脉疾病、心血管疾病关系更为密切 C型行为模式:内向、退缩、情绪不稳定、不表达负性情绪,核心特征:过度社会化、压抑、自我克制、不表达负性情绪、过分耐心、过度合作、屈从让步,不知拒绝。与癌症关系更为密切 第四章心身疾病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1、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和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决定医学领域中的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他有助于临床上“重治轻伤”“只见病,不见人”的不良倾向,为医学提供心理学的研究和干预手段,并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改善医患关系。 2、心理学研究任务:心理行为因素在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规律;心身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如何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各种疾病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影响规律,如何加强医患沟通,改善医患关系。 3、心理测量法是采用经过信度、效度检验的心理测验和评定量表研究心理行为的一种方法,结果能够数量化。 4、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身心统一的观点;社会影响的观点;认知评价的观点;主动调节的观点;情绪作用的观点;个性特征的观点。 5、行为主义理论:华生;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精神分析理论:佛罗尹德 6、心理过程包括:情绪过程;意志过程;认知过程。人格或个性包括:人格倾向 7、认知过程是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察觉,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注意。 8、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9、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和遗忘、再认和再现。 10、情绪与情感的区别:情绪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情感是与社会需要有关,;情感比情绪更稳定。 11、意志的特征:意志行动是有自觉目的的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的、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12、需要层次论:由人本主义家马斯洛提出的。由高到低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喝归属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3、气质的意义: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但是气质类型与职业匹配的人容易获得成功。 14、A型行为表现为“雄心勃勃、竞争性强、易于激动、好争执、敏捷但缺乏耐心、语声洪亮和时间紧迫感”。——为冠心病发病,其发病率比B型行为的2.37倍。 15、心理卫生一词是1943年斯惠特提出来的。 16、3岁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7岁前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17、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性功能障碍。 18、心理应激:指个体在觉察需求与满足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19、心里紧张刺激与高血压、溃疡病、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癌症等发病率的增高有关系。 20、精神分析学家Dunbar认为,至少8种如冠状动脉梗赛、高血压心脏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糖尿病等和人格特征有关。 21、如果生活变化过大、过多、过快和持续过久,就会造成适应新的困难,引起严重的心理应激,甚至损害健康。22、心理评估:是运用多种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对个体某一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的结果。 23、心理测验按功能分为: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成就测验和人格测验。按组织方式分:个体测验、团体测验。 24、智力测验量表为法国比奈—西蒙1905年编制。 25、人格测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MMPI是世界上使用频率最高的心理测验由麦金利等编制,包括10个分量表和4个效度量表。洛夏测验由10涨墨迹图组成,主题统觉测验由20张有主题的图片(其中一张为白卡)组成。 26、心理治疗的特点:自主性、学习性。

医学心理学重点+答案

医学心理学重点 第一节绪论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 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交叉学科,是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医学模式:指我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看法及态度,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医学研究的方法、对象、范畴和基本对策(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natural medical model)心身观:一元论“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健康观:阴阳平衡。疾病观:阴阳失衡。治疗观:整体辨证施治。弊端:以经验为主,缺乏科学依据。 生物医学模式(biological medical model)心身观:二元论健康观:生理功能良好。疾病观:微生物入侵(细菌、病毒)、外伤造成有机体的组织破坏。治疗观:运用药物、手术等生物疗法,消灭入侵的微生物,机体组织修复即可恢复健康。弊端:方法机械化、绝对化/心身分离、人与环境分离。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心身观:心身统一、相互影响。健康观: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完善。疾病观:社会、心理、生物因素都影响人的健康和疾病。治疗观:从社会、心理、生物三轴系统全面对疾病进行诊断、预防、治疗和护理 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调查法:晤谈法和问卷法心理测量法:人格测验、智力测验等实验法: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最严谨的方法 第二节心理学基础 (重点概念:感觉知觉。问题:1.心理活动及其分类。2.心理的实质3. 感觉的概念及其一般特性。4. 知觉的概念及其一般特性. )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特性: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是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 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变化所需量的临界值(用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的大小来表示) 知觉的特征: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重点概念:记忆、注意、思维、意志。问题:1.记忆的过程及三种记忆系统2.注意的功能的分类 3.情绪的性质、状态及情绪理论4.意志的特征)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记忆基本阶段: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 感觉记忆(瞬时记忆,知觉前记忆)——指外在信息刺激感觉器官后,脑所保持的对感觉刺激的瞬时印象。又称感觉登记或感觉收录(sensory register). 感觉记忆的特征:1.时间:0.25-2秒2.编码形式:感觉后像3.容量:9个字母 短时记忆(STM):短时记忆系统保持时间短暂但能被意识操作,通过注意可以延长或进入长时记忆。工作记忆或“心理工作台”。 短时记忆的特征:1.时间:20秒——1分钟2.编码:形码、音码、意码3.容量:7±2 chunk 长时记忆(LTM)——通过对材料的复述、组织、加工和有动机的努力而习得。从理论上讲,是一种永久性记忆。以意义编码为主。 长时记忆的特征:1.时间:1分钟——终生2.编码:意码(语义和表象)3.容量:无限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主要特征。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小结

第一章绪论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中的规律,应用规律来维护健康和防治疾病。 健康与现代医学模式的关系: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而应包括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现代医学不仅要保证躯体健康,而且还要促进精神愉快和社会功能完好,两者是相符一致的。 医学模式:是指一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总体认识,并成为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主要特征:1.承认心理社会因素是致病的主要原因;2.关注与心理社会有关的疾病日趋增多的趋势;3.全面了解患者,尤其是其心理状态,是诊断、治疗的重要前提;4.心理状态的改变为机体的功能改变提供早期信息;5.应用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措施;6.良好的医患关系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第二章基础心理学知识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性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需要:个体因缺乏或追求某种需求所引起的不平衡状态。 动机:一种由需要所推动的,引发和维持个体行为的内在心理倾向,是行为的直接动因。其核心作用是满足需要,使机体与环境保持平衡。 冲突:又称动机冲突,心理学上指个体心理上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机但不能同时满足,发生冲突并产生相应的挫折感和负性情绪状态。 挫折:指个体动机性行为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遭到阻碍,同时伴有不悦、烦恼、沮丧等负性情绪的出现。 趋-避冲突:个体对同一对象既想接近又想回避,但主观条件只能选择其一而产生的心理冲突,伴有负性情绪。 双趋冲突:个体对两个同时出现的动机均想接近,主观条件只能选择其一,由此而产生的心理冲突,伴有负性情绪。 第三章心理健康与病理心理 心理健康(心理卫生):以积极有益的教育与措施,维护和改进人们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特点是:对象的广泛性、内容的广涵盖性、途径的多样性、目标的长远性。 病理心理:病理心理体现在三方面的失调:1.心理活动与社会环境的失调2.心理活动内部的失调3.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失调 第四章心理应激 应激:各种刺激作用于个体,使其生理或心理的内稳态受到干扰时,个体在多因素作用下出现的努力维持内稳态稳定的过程。应激是一种刺激/反应/过程。 心理应激:人对外界环境有害威胁、挑战经认知、评级后产生的生理、心理、行为反应。是个体在实际或认识上的要求(或需要)与满足这些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 GAS全身适应综合征:应激是机体对紧张刺激物的一系列非特异性的适应反应,主要局限于生理、生化方面的改变,称之为全身适应性综合征。 应激源:引起应激的因素,包括各种来自外界物质环境、人体内环境和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应激的生理反应分期:警戒期、抵抗期、衰竭期 应激的心身中介机制: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中枢神经递质系统、免疫系统 应激与疾病:心血管疾病、免疫相关障碍、溃疡和消化道疾病、癌症和神经元变性障碍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绪论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而发展、建立的新兴交叉学科,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健康:人们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的良好状态,健康的对立面就是疾病。 医学模式:特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看法与态度,是一定时期内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行为主义学派:华生、斯金纳 人本主义学派:马斯洛、罗杰斯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认识、审美、自我实现认知心理学:奈瑟、西蒙 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和活动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基础情绪和情感活动 心理现象意志过程确定目标并克服困难 人格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观念 人格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感觉与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注意的品质:广度、稳定性、分配、转移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情绪:生物需要,低级的,人和动物,出现早,情境性、外显性、冲动性情感:社会需要,高级的,人,出现晚,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 联系: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绪是情感的具体表现,互相离不开。 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 人格: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具有不同遗传素质的个体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带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等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希波克拉底: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 性格:指人对现实典型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心理特征。 心理应激

医学心理学重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 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2.临床心理学:指根据心理学原理、知识和技术,解决人们心理问题的应用心理学科。 3.心理学理论部分: 1)意识conscious:指与语言密切相关,是心理活动中于现实联系的那部分,能被自 我意识所觉知。 2)潜意识unconscious: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主要内容是不 被外部现实、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冲动、需求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 痛苦的过去事件,如已经被意识遗忘了的童年时期不愉快的经历、心理上的创伤。 3)前意识preconscious:指当时意识不到但随时可以意识到的那些心理要素,即意识 的边界以外的某些心理内容,一旦注意的焦点扫描到那里,前意识的内容就可以 被意识到了,此时前意识也就转变为意识状态。 4)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中间起协调作用,使两者之 间保持平衡。 5)本我id:“伊的”、“原我”。存在于潜意识深处,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代表人 们生物性的本能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遵循所谓的“快乐原则”。 6)自我ego:自我在婴儿期由本我产生,是与外部世界交往的唯一源泉,是人格中最 重要的部分,自我的一部分是意识的,也有一部分处于潜意识水平。自我是现实 生活的承担者,其活动遵循现实原则。 7)超我superego:类似于良心和道德,具有良知、理性等含义,大部分属于意识的。 超我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由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而成的。超我按 “至善原则”行事。 4.心理学基础部分: 1)感觉sensation: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个 体最简单最初级的心理活动。根据刺激来源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2)知觉perception: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可分 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3)记忆memory: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识 记、保持、再认和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4)遗忘: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或再现。 5)思维:人脑对客观事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间接性和概括 性是思维的重要特性。 6)想象: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7)能力ability: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8)气质temperament: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即一般所说的一个人的 “性情”、“脾气”、“秉性”。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和灵活性,强度,指向性。 9)性格character: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 习惯了的行为方式。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 P.S. 气质是生来俱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受到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它反映 了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特性。而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气质影响着性格的动态方面以及性格形成的速度。 10)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是智力的量化单位。即通过智力测验将智力水平数量化, 用数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便于人们的理解和比较。

(完整版)医学心理学知识点[第四至六章]

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 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学说又称心理动力理论,由奥地利维也纳的精神病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创立。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最重要的发现是潜意识,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次。 知识点:潜意识的相关概念 意识:是心理活动中与现实联系的那部分,能被自我意识所知觉。 潜意识:是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主要内容是不被外部现实、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冲动、需求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痛苦的过去事件,如已经被意识遗忘了的童年时期不愉快的经历、心理上的创伤等。 前意识:是指当时意识不到但随时可以意识到的那些心理要素,是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缓冲地带。 知识点:人格的相关概念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 本我:存在于潜意识深处,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代表人们生物性的本能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又称力比多)和攻击本能,人格的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是人格中最重要的部分,其活动遵循“现实原则”。“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协调作用,使两者之间保持平衡。如果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达到“自我”无法调节时,就会产生各种精神障碍和病态行为。 超我:类似良心、良知、理性。是在长期社会生活过程中,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而成。其特点是能辨别是非、分清善恶,因而能对个体的动机行为进行监督管制,使人格达到完善的程度。它遵循“至善原则”。 知识点:性心理发展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在性本能驱动和环境影响下,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形成了一些与各阶段相关的心理特点。心理的性指的是口腔、肛门、肌肉、生殖器和皮肤等部位的躯体感觉,不同的发展阶段,快感集中在不同的部位。 性心理发展的五大阶段为:口欲期(又称口腔期,人格形成时间为1周岁之前)、肛欲期(又称肛门期,人格形成时间为2—4周岁)、性器期(又称性蕾期,人格形成时间为4—6周岁)、潜伏期(又称活动期,人格形成时间为6—10周岁)、生殖期(又称青春期,人格形成时间为10—20周岁)。 知识点: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为了对抗来自本能的冲动及其所诱发的焦虑,保护自身不受潜意识冲突困扰,而形成的一些无意识的、自动起作用的心理手段。 压抑: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就是通过压抑这些本能的冲动来保护自己,即强迫某些具有威胁的情感进入潜意识层面。 反向作用:通过采用某种与本能冲动的本来面目完全相反的行为,来伪装自己。 置换作用:是指将不能自我接受的欲望转移到其他各种各样的人和物身上,从而使原始冲动伪装或隐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医学心理学主要理论 一、行为学习理论 行为:狭义:外部动作广义:外部动作、内脏活动、心理活动 医学意义:人类的个性可以被理解成是一系列习得性行为的综合。异常行为和正常行为一样,是通过学习获得,那么也可以通过学习而矫正,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创立了各种行为治疗方法。 1、经典条件反射(华生恐惧实验):某一中性环境刺激反复与非条件相结合的强化过程,最终成为条件刺激,引起原本只有非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理论意义:一个中性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配对,最后能引起原来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这就是条件反射的形成。强调环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特点:强化(环境刺激对个体行为反应产生的促进作用)、泛化(反复强化使某些与条件刺激相近的环境刺激也引起条件反射)、消退(取消强化,条件反射可逐渐消失) 2、操作条件反射:某一种行为出现以后立即受到一种刺激,则该行为会因这种刺激的作用而发生相应的增强或减弱变化。 理论意义:操作条件反射重视行为结果对行为本身的作用 类型:正强化(行为的结果导致积极刺激增加,则该行为增强)、负强化(行为的结果导致消极刺激减少,则该行为增强)、消退(行为的结果使积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行为减弱)、惩罚(行为的结果使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减弱) 3、内脏操作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在内脏功能方面的体现 理论意义:通过内脏学习过程可获得对内脏的意识控制。 4、示范作用:人可以通过对—个具体模型(榜样)的行为活动的观察和模仿,学会这一种新的行为类型。具体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行为过程、强化过程 5、认知行为学习理论:将认知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相结合。强调机体本身的各种因素,如期望、认知评价以及信念、人格等

医学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医学心理学概述 一、定义 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研究范围 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5.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三、学科性质 1、交叉学科 2、基础学科 3、应用学科 四、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的主要目的 1、培养医学生的整体医学观 2、掌握一些医学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方法 3、掌握应对和处理个人可能出现的人生难题的方法 第二节医学模式的转变 一、定义 医学模式(medicine model):是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模式,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 二、医学心理学对疾病和健康的认识 1、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 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第三节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医学心理学方法学的主要特点 1、基础理论的多样性 2、心理因素的主观性 3、研究对象的多学科属性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控制观察法 2、调查法:晤谈法问卷法 3、心理测量法 4、个案法:对单一案例的研究。 5、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的一种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因果研究的最主要方法。 6、相关研究法:考察两个变量间是否有联系的一种研究方法与统计技术。 第四节医学心理学的现状与发展 1977年,Engel GL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需要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一文,直接推动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这是医学心理学相关工作普遍开展的国际大环境。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 第一章绪论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结合了医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疾病之间的关系,解决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应。 医学模式是特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看法与态度,是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模式转变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最终转变为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模式是以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相互作用为基础的医学模式。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研究范围包括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心身互相作用及其机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各种疾

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以及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既是基础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心理学主要有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和认知心理学派等不同的理论流派,代表人物包括XXX、XXX、XXX等。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理论。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等。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对感觉的进一步深化,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及外部联系。知觉的特性包括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注意是人脑对一定客观事物的集中反映,注意的品质包括广度、稳定性、分配和转移。 记忆是信息在人脑中储存的过程,根据储存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只能储存几秒钟以内的信息,短时记忆可以储存1分钟以内的信息,而长时记忆则可以储存更长时间的信息。 不受心理障碍和疾病的影响,能够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3、心理障碍的概念:指由于心理、生物、社会等多种因 素引起的心理功能异常,表现为情感、认知、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影响个体的生活和社会功能。 4、常见的心理障碍: ①抑郁症:情绪低落、失去兴趣、自责、无助感等。 ②焦虑症:紧张、害怕、恐惧、不安等。 ③强迫症:强烈的、不合理的想法或行为,导致个体无法控制。 ④创伤后应激障碍:经历过创伤事件后,出现反复的回忆、梦魇、恐惧等。 ⑤精神分裂症:幻觉、妄想、言语和情感的混乱等。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次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一、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认知过程第二节、情绪和情感过程第三节、意志过程第四节、人格 (一)心理学与心理的概念 1. 心理学 ●心理学是阐释灵魂的学科。●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的科学。●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是对行为与心理历程的科学研究,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 (1)心理是脑的功能: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脑产生心理现象的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的有规律的反映。大脑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人的心理、行为进行控制的。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所谓客观现实,是指不依赖主体而存在的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现实和社会现实。其中,社会现实对人的心理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之所以有人的心理是因为人生活在人类的社会环境之中;如果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即使有健全的人脑,也不可能产生人的心理。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活动●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个性:◇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个性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第一节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 认知过程是心理过程中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部分。是指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 一、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 1.定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作用包括:(1)感觉为人们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的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2.种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皮肤觉;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3.特征:(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感觉的敏锐程度,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衡量感觉能力的客观指标。 每种感觉都有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以及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人们对最小强度的刺激的感觉能力。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则感觉越灵敏,感受性越高。 差别感受性: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分辨能力。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差别感觉阈限越小,则感觉越灵敏,感受性越高。 感受性←→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反比关系) (2)感觉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后效。在各种感觉中,痛觉后效特别显著,视觉的后效也很显著。视觉的后效即是视觉后像。一般来讲,刺激的强度越大,时间越长,后像的持续时间也越长。 (3)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就是感觉的适应。 •如:明适应和暗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4)感觉对比(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器官由于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会使感觉在强度上和性质上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对比。 (5)联觉当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外一种不同的感觉。 (6)感觉补偿当人们的某种感觉缺失后,其他的感觉会高度发展起来弥补其缺失的感觉功能,这种现象叫做感觉的补偿。(二)知觉 1.定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感觉——组织——辨认与识别 2.特性:(1)组织性(2)恒常性(3)知觉定势 (1)知觉的组织性——对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1)知觉的整体性2)知觉的选择性3)知觉的理解性 1)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系统具有把感觉到的个别特征、个别属性整合为整体的功能,这就叫知觉的整体性。 “主观轮廓”:人们倾向于将缺损的轮廓加以补充使知觉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图形。 在客观上并不存在而由主观认识产生的轮廓称为主观轮廓 2)知觉的相对性(知觉的选择性) 在对感觉信息的整合过程中,由于经验的作用,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知觉对象,即知觉的选择性。 3)知觉的理解性:在对感觉信息的整合过程中,人们往往借助经验辅助对当前信息的理解,以便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觉。在知觉事物时,不仅依赖于当前的信息,还要根据自己过去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给它赋予一定的意义。

可打印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整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汇总 Medical Psychology 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机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mental process and behavior)的科学。 心理学分类 基础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商业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心身医学:A型行为——冠心病B型行为——肿瘤c型行为——癌症 一、医学心理学概述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 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二、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观察和处理医学领域中各种问题的一般思想和方法。它是某一时代的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 生物医学模式(起源于17世纪) 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1977) 整体医学模式(1990) 生物医学模式(biological medical model) 将人看成是生物的人,在医疗过程中重视躯体的因素而忽视心理和社会的因素。 心身观:二元论 健康观:生理功能良好 疾病观:微生物入侵(细菌、病毒)、外伤造成有机体的组织破坏,任何疾病都可以在组织、细胞或生物大分子上找到生物病因 治疗观:运用药物、手术等生物疗法,消灭入侵的微生物,机体组织修复即可恢复健康。 特点:单一病因——单一方法,方法机械化、绝对化、心身分离、人与环境分离。 医学模式需要改变的理由 1.人类疾病谱发生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2.证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与目前导致人类主要死亡的疾病有关。 3.对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4.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压力对人健康的影响越趋明显。 5.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心身观:心身统一、相互影响 健康观: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完善 疾病观:社会、心理、生物因素都影响人的健康和疾病 治疗观:从社会、心理、生物三轴系统全面对疾病进行诊断、预防、治疗和护理 整体医学模式(holistic medical model)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心理治疗的过程和方法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心理治疗的过程和方法 心理治疗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医学心理学的重要考察内容,为大家总结相关知识点。 1.概念: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师在一定的理论体系指导下,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影响或改变求助者的心理行为的过程。 2.过程:共分为三个阶段: (1)初始阶段:建立关系,收集资料;在本阶段,心理治疗师和患者进行交流,了解病人的心理情况,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通过病人的描述,了解病人的情况。 (2)中期阶段:制定方案,实施治疗;该期是心理治疗的关键时期,是心理治疗师根据第一阶段收集的资料,采用各种心理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 (3)后期阶段:评估疗效,随访巩固。 3.方法: (1)精神分析疗法:其创始人为弗洛伊德,又称为心理分析。是以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的心理治疗方法。弗洛伊德认为心理疾病的根源来源于早年生活的创伤以及由此遗留下来的被压入潜意识

的心理冲突。精神分析的工作就是发掘压抑在潜意识里的童年创伤和痛苦体验,使之成为意识的东西,并加以分析,让病人获得领悟,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所以可认为是一种病因治疗。 (2)行为疗法:又称为行为矫正或行为学习法。是行为主义学派将来自实验心理学的资料以及有关的学习理论在临床上的运用,如系统脱敏法等。 (3)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法: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主导性动机和内在潜能,只要治疗师予来询者以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做到尊重、共情和真诚,来询者就能发现对自己负责的力量,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这种方法强调病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潜能,治疗师主要通过和病人进行互动,给与患者尊重,较少为病人提供建议。 (4)认知疗法:关键在于纠正错误的认知过程和因此产生的错误观念。比如转变以下不良的认知形式:任意推断、选择概括、过度引申、夸大或缩小、全或无的思维。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The reality is this shore, the ideal is the other shore, separated by a turbulent river, and the action is a bridge over the river.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同学们学习了《医学心理学》,以上10个基本知识你掌握了吗?如果掌握了,说明你上课很认真,是一个热爱学习,自我努力的人。如果你还没有掌握,也不要紧,只要你认真复习,勤奋好学,不懈努力,仍然能够取得良好成绩,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1、个性: 2、感觉: 3、知觉: 4、成瘾: 5、记忆: 6、心理应激: 7、心理健康: 8、情绪:

9、心身疾病: 10、心理治疗: 11、心理现象包括哪些内容? 12、心理过程由哪三部分组成? 13、希波克拉底将气质分为哪四大类? 14、个性心理特征包括哪三个方面?。 15、个性倾向性包括哪些? 16、试举出五种心身疾病 17、说出五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 18、医患关系通常有哪三种? 19、如何诊断心身疾病? 20、如何诊断成瘾? 复习方法是:由粗到细,掌握概念,优先重点,实例入手。 首先是由粗到细,也就是先有一个框架,然后再慢慢的填充内容。在复习开始前,要对医学心理学与医学伦理学进行宏观的了解。可以看目录和考试大纲,对医学心理学和伦理学做到大体了解基本框架结构,

对于重点的章节进行标记,将部分章节进行分类,如:医学心理学可以大致分为基础知识部分、临床基础应用部分;基础知识部分包括绪论、医学心理学基础、心理卫生、心身疾病;临床部分包括心理评估、心理治疗、医患关系、患者的心理问题。 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大体的分类,因为每个章节都会有一定的联系,这种分类只是便于学员的理解记忆,在基础部分,记忆性的概念比较多,因此要加强记忆,而对于临床部分的知识,虽然也有记忆性的,但是理解性的比较多,它是对医学心理基础知识与心身相关分别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讲解。 在对这两科进行复习时要避免对细节问题上的过多,过深的研究,毕竟我们是应试的复习,如果这样会对自己的学习进度有很大影响,也会产生问题抽象与学习疲劳的现象。 其次,掌握概念,医学心理学与伦理学常以A1型题目出现在试卷中,说明这两科记忆性的知识点比较多,除了代表性人物外还有常见的概念性的知识, 对于概念性的知识并不是要死记硬背,这样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在记忆时容易出现错误,因此还是建议理解,只有真正的理解后,在做题时才会更的灵活,更准确。 再次,优先重点,对于我们参加医师考试的学员来讲,这两科的复习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我们不可能做到很深入的熟知各种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必考知识点:医学心理学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必考知识点:医学心理学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必考知识点: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MedicalPsychology),是一门从医学的观点研究、诊断、治疗和预防精神障碍和人的身心疾病及其相关问题的一门应用学科。今天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必考知识点:医学心理学,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医学心理学 1.心理学诞生标志:1879年德国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研究对象:影响健康的有关心理问题和行为。 3.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977年恩格尔提出“心身统一论”,批评“还原论”、“心身二元论”。 4.心理学分支:临床,咨询,异常,健康,行为,心身,心理生理与生理心理学,神经,护理。 5.基本观点:心身统一,社会对个体影响,认知评价,主动适应与调节,情绪因素作用,个性特征作用。 6.实验法: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在控制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效果最好,最难实施。 7.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心理疾病根源:童年时压抑在潜意识里的心理冲突;意识、潜意识、前意识;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至善原则)。治疗:自由联想+释梦。 8.行为主义理论:华生、巴甫洛夫(最先提出条件反射);心理疾病根源:通过错误的学习而得的'条件反射。治疗:系统脱敏(多接触,恐惧症)、厌恶疗法(恋物癖、戒烟酒)。 9.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罗杰斯;心理疾病根源:自我实现受到环境的阻碍而不能实现。治疗:倾听,真诚一致为最基本条件。 10.心理生理学派:坎农;心理必须通过生理中介才能产生。生理中介: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11.认知学派理论:贝克、瑞米。 12.心理活动:心理过程+人格。心理过程:认识,情绪,意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