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用菌产业现状及前瞻-李玉

中国食用菌产业现状及前瞻-李玉
中国食用菌产业现状及前瞻-李玉

中国食用菌产业现状及前瞻

食用菌产业的诞生和生产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千百年来,人类对于茫茫宇宙和微观物质世界有着各种各样的神奇遐想和探索,人类从进入文明时代开始就在不断地认识自己,认识周围的事物,探讨宇宙的起源,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大自然的奥秘不断被揭示出来。人类通过认识植物一采食植物一驯化、栽培植物一作物生产一种植业而产生了农学;通过认识动物一狩猎一圈养一畜禽生产一养殖业而产生了畜牧学、水产学、兽医学;通过认识蘑菇一采食蘑菇一驯化、栽培蘑菇一培植业而最终发展为蕈菌学。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是学科从创建到完善的过程,更是产业群形成的过程。

通俗地讲,作物生产解决人类吃得"饱"问题,畜禽生产解决人类吃得"好"问题,食用菌生产解决人类吃得"健康"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健康舒适的认同感越来越强烈,社会对食用菌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菌类成了人们餐桌上的首选,极大地促进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欧洲、北美等一些发达国家食用菌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90%。20世纪70年代,东南亚地区包括日本、韩国等食用菌发展速度超过欧美,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0%。21世纪以后,中国成了世界上食用菌生产?"巨无霸",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和消费国。

1我国食用菌产业的现状

1.1栽培产量增量化

1978年我国食用菌产量还不足10万t,产值不足1亿元,1990年我国食用菌产量达108.3万t,占世界总产量的28.8%;1994年我国食用菌产量264万t,占世界总产量的52.8%;而到2002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已达865万t,占世界总产量的70.6%;2007年中国食用菌总产量为1 400多万t,总产值600多亿元,出口创汇11.2亿美元。目前在我国农业经济中,食用菌仅次于粮、棉、油、菜、果居第6位。食用菌产业也已成为我国很多地方的"再就业工程"、"奔小康工程"、"富民强县工程"首选项目,食用菌产业被誉为21世纪新型的"白色农业"、"生物农业"。

但我国食用菌生产的大规模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只以数量型发展为主,忽视质量,总体感觉是大而不强。

1.2栽培品种多样化

据统计,目前我国野生食用菌超过2 000多种,驯化栽培的食用菌种类超过100种,商品化的种类约为60个,除了占食用菌主要市场份额的香菇、木耳、平菇、双孢菇、草菇、金针菇等lO余个品种外,一系列的珍稀品种也相继驯化栽培成功。目前,杏鲍菇、白灵菇、榆干离褶伞(白玉菇)、真姬菇、蛹虫草、大球盖菇、茶树菇、灰树花、亚侧耳(冻蘑)等已经在国内广泛栽培,极大地丰富了国内国际食用菌市场,成为世界上食用菌栽培种类最多的国家。

但是与我国极为丰富的食用菌资源相比,能进入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的种类还很少,还有巨大挖掘潜力。

1.3栽培模式多元化

中国的食用菌栽培模式形形色色,同一菇类栽培模式各异,不同菌类栽培模式多样,总体上可根据腐生类型分为草腐菌(草菇、双孢菇、球盖菇、巴氏蘑菇等),木腐菌(木耳、香菇、银耳)等。按规模大小分为工厂化、半工厂化、规模化、一家一户家庭化。按栽培容器分为瓶栽、袋栽、盘栽等,袋栽也有不同模式:半袋一头出菇模式、小袋两头墙式出菇模式、大袋两头墙式出菇模式等。按培养料处理方法分为生料、熟料、发酵料、半熟料等。平菇栽培模式更是一家一个样,栽培模式超过百种。值得一提的是一项技术一旦被中国农民掌握,就能创造出无数的新的闪耀着中国智慧的亮点。

1.4生产人员复杂化

据调查,我国食用菌方面相关的科研、教育、生产、加工、销售人员超过2 500万人,但水平参差不齐,构成复杂。食用菌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看似操作技术简单,"一学就会,一看就懂,一瞳就干,一干就赚",门槛较低,所以目前从事食用菌产业的人员从目不识丁的农民专家到博士以上学历的教授学者都有。这也恰恰是世界上最为宏大的食用菌产业队伍极具生命力的所在。正是这种从业人员的复杂化形成了食用菌品种、技术上的短期泛化,产业上的瓶颈显现较快,解决则慢。

1.5品种保护法制化

由于食用菌新品种的逐年增多,相关的品种审定、品种保护方面的政策法规相继出台,像《全国食用菌菌种暂行管理办法》、《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凸现人们对食用菌品种保护的意识。同时,我国相继建成多个食用菌菌种保藏、研究、管理机构,如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食用菌菌种分中心、教育部食药用菌产业化工程中心等。品种的申报、区域试验、审定等程序约束了一些隐性的、甚至是违规的操作,随着这些法规的相继出台,品种市场和生产中品种的应用会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也更容易调动育种工作的积极性,并与国际接轨,同时也为我国食用菌品种保护进一步法制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品种的审定机构与保藏机构应分权分立,原始菌种的保藏机构应该是独立、公正不受任何一方约束的公益性机构;同时对品种管理的法则、办法等应有执法监督监察机构,以避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或法不责众,甚至放任自流的现象发生。

1.6栽培质量标准化

由于我国食用菌产量大部分来源于一家一户的作坊式生产,缺乏精细、科学的栽培管理,食用菌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对内对外贸易都受到了较大影响。由于我国是食用菌的出口大国,产品的质量对对外贸易的影响就更为突出。尽管我国加人世贸组织后,贸易问已减少了过去那种明显的歧视性壁垒,但随之而来的是各国为保护其本国产业,大都提高了贸易的门槛,亦即"绿色壁垒"(又称"技术壁垒"),在入世后的前2年时间里,我国由于缺乏相应的标准,使食用菌出口蒙受了巨大损失。日本最近推出的肯定列表制度使我国对其食用菌的出口量由3.5亿kg 下降到3亿kg。总之,由于质量问题给中国的食用菌产业带来巨大损失,中国食用菌产品的国际声誉也受到影响。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选择是提高产品质量,其最佳途径就是实施全生产过程的标准化,只有实施了标准化生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才能提高,质量问题才能不再成为出口的障碍。正是由于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质量上存在着不足,中国的食用菌产业正在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化。目前我国已成立多个食用菌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如北京食用菌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测试中心、上海食用菌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和武汉微生物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这些机构是质量监督检测的利刃,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全体从业人员质量意识的提高和所有企业(包括家庭作坊)有效的质量管理。一些标准化的栽培基地也相继建成,如河南西峡的香菇生产标准化基地,基地的建成有相应的组织机构、专家咨询机构和具体运行规则,这为今后在不同省区的推广积累了经验、做出了榜样。

1.7保鲜加工精细化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食用菌产量逐年增加,保鲜加工技术显得尤为重要。除了传统食用菌干鲜菇加工的改进,残次菇以及下脚料的综合利用(加工成即食食品、休闲食品等),如何推广有效的保鲜技术(如辐照、电子束、等离子束)等延长货架期、扩大鲜品供应的品种和区域等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此同时限制落后的甚至非法的保鲜剂混入市场也成为关键。由于食用菌具有独特的营养和保健作用,开发其功能性食品也成为企业的兴奋点,如防治贫血、冠心病、气管炎、神经衰弱、糖尿病等,都有相应的食用菌作为特效原料,加工成不同剂型的功能性食品。对食用菌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利用,加工成保健食品、化妆品甚至药品等。目前,从事这一领域的人员队伍还不够庞大,技术及成果储备也嫌不足,与消费者的期望指数尚有一定差距。

1.8国内消费健康化

食用菌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含人体所需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兼有荤素两者之长的高档食品,在国外被称为"植物性食品的顶峰",具有许多食品所无法取代的保健作用,被世界营养学家推荐为世界十大健康食品之一。联合国粮农组织倡导最科学的饮食营养搭配=(一荤)+(一素)+(一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食用菌消费量在以每年7%的速度持续增长。在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其市场潜力十分巨大,假设每个家庭每天消费食用菌类300 g,那么中国3亿家庭的年消费量就是3 285万t。这一数字更是全国食用菌界同仁需要做出翻番努力才可实现的目标。按照药食同源的中医理论,中国在这一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国际药用菌组织也已在宣传并肯定中国在这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和做出的贡献。

1.9人才培养专业化

由于过去我国没有食用菌专业,目前食用菌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良莠不齐。近年来,华中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为我国食用菌不同层次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2002年吉林农业大学率先成立了以食用菌作为专业名称、全日制培养食药用菌专业方面人才的专业教育(名正),培养具有食药用菌生产、加工、育种及发酵等基本知识的学生,掌握菌物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具备较强的菌种生产能力、指导栽培能力、产品加工能力、品种选育能力以及生物发酵能力等各方面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能够在食用菌相关企事业单位、科研单位、生产第一线从事生产、加工、研究、建设、管理、服务以及营销等工作,成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言顺)。这与业已形成的菌类作物博士、硕士培养配套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为培养不同层次食用菌研究与生产人才建造了平台。

但是,许多院校培养这一领域人才的专业仍挂靠在植物学、作物学、园艺学、林学、土壤学或微生物学等学科。作为"名正""言顺"的食用菌专业,蕈菌学科应该也心须在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格、体系甚至队伍、教材等方面有属于这一片热土的专业和学科群。

1.10发展生产理性化

食用菌产业作为"脱贫致富工程"、"菜篮子工程"曾经名噪一时,确实为地方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一村一品的食用菌发展模式给许多欠发达地区注入了活力;一些森工局由采伐转向营林后,林下经济的项目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食用菌产业,一些地方领导同志也因此成就了"食用菌县长"、"食用菌书记",确实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但是也有个别地区并不明白几千年中国传统中所说"善治者不慕赫赫之功"的深刻含义,为获得政绩而不加理性思考的"政绩工程"也时有出现,加上农民致富心切,不加思考轻易上马而造成血本无归的也常见报道。随着社会的发展,食用菌的发展也日趋理性,例如结合菌类特点和气候资源状况"南菇北移"战略构想,以及在不同省区根据自身特点发展食用菌,如吉林省倡导的"东木西草"生产布局,都显现了食用菌发展的理性化。

2食用菌产业发展前瞻

2.1循环经济是根本

传统农业产业模式是由"作物生产+动物生产"二维要素构成,这是一种极不平衡的消耗性产业模式。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农业废弃物(稻草、麦秸、豆秆、玉米芯等)和畜禽粪便(猪粪、鸡粪、牛粪等)对农村环境造成极大压力,是目前我国农业立体污染难以根治的原因所在。由"作物生产+动物生产+食用菌生产"三维要素构成的农业经济,表现出"资源一生产一消费~再生资源(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物质和能量循环流动的循环经济产业模式,形成了一个多物种的物质和能量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加速了自然的物质循环、能量循环,更有利于形成符合3R(Reduce 减量化,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指标体系的真正意义上的循环经济产业群的建设,构成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并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和谐、健康发展,符合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符合目前倡导的发展"可治理污染且零排?"的循环经济模式。

因此,大力发展并真正引入食用菌这一重要环节,构建"作物生产+动物生产+食用菌生产"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是食用菌发展的根本所在,也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2.2"南菇北移"是趋势

东北地区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冷凉的气候资源、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多样的食用菌种质资源和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研究人员构成的前沿科技资源,为食用菌生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过去我国食用菌已由福建、浙江一带向山东、河南等省份转移,继而北移至东北三省的辽、吉、黑。这样的发展布局和发展趋势是自然的、科学合理的,是南北互补、错期发展、平衡市场持续发展的必然,是食用菌生长特点结合气候资源优势发展产业的必然,也是笔者在20年前倡导"南菇北移"的基础所在。

2.3执行标准是保障

利用"统一、简化、协调、优化"的标准化原则,对食用菌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从产地一投入品一菌种一栽培过程一产品一收购一加工一包装一贮存一运输一营销等方面形成配套的标准体系,为食用菌产业的标准化保驾护航,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因此,执行标准是我国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2.4技术创新是出路

食用菌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加强技术创新,最根本的目的在于提高食用菌产业的创新能力、发展食用菌新的品牌、发展自己的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提高食用菌产业的竞争力。

食用菌的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和材料创新等都是进一步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必然。食用菌的技术创新过程包括选题研究、开发、设计、实验、生产、销售、服务、信息反馈和技术扩散等多个环节,而且只有各个环节之间紧密衔接,才能保证技术创新的成功。食用菌技术创新具体内容包括以下5种情况:(1)引入一种新的品种及其整套生产技术,从而提供高质量产品;(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如建立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创新不是一个环节,创新是一个链条;创新不只是在硬件上的创新,更有软件上的创新;创新不在于拘泥于一点上的创新,更应是全面的创新。创新包括了过程的创新、技术上的创新,更包括规章制度上的创新。创新是生命,是食用菌产业的希望。

2.5资金支持是动力

食用菌产业作为朝阳产业、作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真正意义上的循环经济产业群,尽管自身优势明显,但毕竟处于发展阶段,尤其是一些个体和中小型企业向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必然经历着思想意识、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上的转变。而这种转变的催化剂除了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外,资产运作上的介入、指导和支持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已完成前期资本积累的企业家的资本投向、融集社会的某些闲散资金应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这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可以预计最近3~5年内会有一批这一行业的上市企业涌现,资本运作对于刚起步的古老而又年轻的食用菌产业是不可或缺的发展动力。

2.6人才培养是关键

目前,农业各业务部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的食用菌研究机构已近100个,这些食用菌的研究者,都在新时期做出了重要贡献。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这些研究单位大都着手招收培养食用菌学科的研究生,在老一辈学者焕发学术青春的同时,新一代食用菌研究骨干也迅速成长起来。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食药用菌方面相对滞后是不争的事实。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领域专家及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反馈证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急需食药用菌专业高等技术人才。2007我国需要食药用菌方面专业人才达到2 500万人,并且在未来10年内具有更广泛的社会需求。因此为适应社会和时代需要,在大专院校设立食药用菌专业显得尤为重要。

除了食用菌专业研究队伍自身的壮大以外,一个突出的现象是植病学、园艺学、微生物学、农学、林学、食品科学界的学者纷纷加盟食用菌研究,形成了一个更符合蕈菌科学内涵的研究群体,尽管上级主管部门和一些主管领导尚未完全认同,但蕈菌科学的发展已呈千帆竞发之势一个旧的被笼罩在某些丧失生命力的学科之下的蕈菌科学不再存在,全新的焕发着朝气的、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的、有着强大生命力内涵的蕈菌科学必然会像朝阳在科学的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李玉

吉林农业大学茵物研究所,长春130118

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历程 [信息来源: 张树庭] 2008/01/25 [大中小] [打印] [关闭] 一、前言 1978年,我应轻工业部邀请讲授了中国第一期食用菌讲习班课程。此 次培训在北京举行,为期两周。当时,中国的食用菌产量只有6万吨。可到 了2002年,中国的食用菌产量已超过860万吨(见表1)。从表1我们还可 看到中国的食用菌产量不同时期的增长速度和年均增长速率。现在中国已成 为世界食、药用菌第一生产和消费大国。1978年,中国的食用菌年产量只是 当年世界食用菌总产量的5.7%。如表2所示,中国的食用菌产量占世界食用 菌总产量的比重近年来稳步增长。中国的食用菌年产量到1983年增长到 17.45万吨,占当时世界食用菌总产量的12.0%。1986年的中国食用菌产量增 加到56.8万吨,占当年世界食用菌总产量218万吨的27%。1990年被认为是中国食用菌生产的转折年,因为这一年的人工栽培食用菌产量第一次超过100万吨,占当年世界总产量的28.0%。从那时起,中国食用菌产量以每年18-20%的增长率稳步增长。1994年中国人工栽培食用菌产量是260万吨,占世界总 产量的54%。估计2002年中国栽培食用菌年产量超过了860万吨约占世界总 产量的70%。尽管产量的高速增长已持续了许多年,但最新数据显示该产业的 发展潜力远没有达到极限。 2002年,国内市场的食用菌消费量超过该年产量的80%,而用于出口的不到年产量的20%。这与上世纪80年代时的情形形成强烈反差,当时食用 菌年产量的80%被用来出口外销。仅以北京地区为例,1980年该地区食用菌 年产量只有5吨,1990年已迅速增长到3500吨,到2002年更是达到了22000吨(见表3)。但是这里我们要强调食用菌及其加工产品的质量,确保其不存 在有毒有害的物质。稳定的质量、鲜明的分级、可信赖的产品对于获得公众 信任、确保稳定而不断扩大的市场而言是至关重要的。随着市场的扩大,以 食用菌为原料的产品扮演着功能食品和保健滋补品的角色,相关的法规管理 也会不可避免的越来越严格。以下三个食用菌品质控制环节应予以重视:(1)栽培料的质量控制;(2)栽培和加工过程的质量控制;(3)制成品的质量 控制。 表1. 中国栽培食用菌的年产量(1978~2002) 时间产量 (单位:千吨) 增长率(%) 年均增长率 (%) 1978 60.0 - - 1986 586.0 876.7 109.6

2015年度国家星火计划项目认定公示名单

附件1 2015年度星火计划项目清单 序号项目(课题) 编号 项目(课题)名称承担单位 北京市科委 1 2015GA600001 两种新型禽用灭活联苗的产业化及推广应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2 2015GA600002 移动便携式农业实用技术视频放映成套装置推广与应用中国农业大学 3 2015GA600003 优质高效酵母菌中试开发与示范推广中国农业大学 4 2015GA600004 节能减排下冷季观光农业中观赏甘蓝综合利用技术示范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5 2015GA600005 设施集群水肥一体化综合管理系统与智能装备应用示范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 6 2015GA600006 中兽医药保障生猪健康养殖北京农学院 7 2015GA600007 农村生活污水生物生态协同脱氮成套技术产业化应用北京大学 8 2015GA600008 乳酸菌复合添加剂的开发与示范推广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9 2015GA600009 中兽药香连溶液的开发与推广应用北京生泰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0 2015GA600010 京津冀板栗早熟新品种高效生态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北京农学院 11 2015GA600011 红小豆新品种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示范北京农学院 12 2015GA600012 高档食用菌工厂化模式种植示范推广北京农众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13 2015GA600013 山野菜无土栽培种植模式示范推广北京农众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14 2015GA600014 高产优质食用菌新品种黑鸡枞菌产业化示范推广金珠满江农业有限公司 天津市科委 15 2015GA610001 营养素协同功能菌剂降低粮果蔬重金属含量的应用示范天津科技大学 16 2015GA610002 优质多抗番茄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天津市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17 2015GA610003 藜麦秸秆的高效生物利用及在生态养殖中的应用天津科技大学 18 2015GA610004 基于“互联网+畜禽业” 智能化养殖系统的集成与示范天津农学院 19 2015GA610005 畜禽安全高效养殖关键技术示范与推广天津市畜牧兽医研究所 20 2015GA610006 适于基层农业的果蔬安全贮运保鲜关键设施集成与示范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 21 2015GA610007 无人值守走航式水质监测装备制造与应用示范天津城建大学 22 2015GA610008 海洋生物功能性添加剂的开发及产业化鼎正新兴生物技术(天津)有限公司 23 2015GA610009 蓟县山区核桃产业优化升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天津市林业果树研究所 —1—

2017年中国食用菌产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2017年中国食用菌产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一、食用菌的定义及分类 食用菌是指子实体硕大、可供食用的蕈菌(大型真菌),通称为蘑菇。中国已知的食用菌有350多种,其中多属担子菌亚门。 世界上已被描述的真菌达12万余种,能形成大型子实体或菌核组织的达6000 余种,可供食用的有2000余种,能大面积人工栽培的只有40~50种。食用菌在分类上属于菌物介真菌门,绝大多数属于担子菌亚门(如平菇、香菇),少数属于子囊菌亚门(如羊肚菌)。中国食用菌资源十分丰富,据卯晓岚(1988)统计,中国已知的食用菌约657种,它们分属于41个科、132个属,其中担子菌620种(占94.4%),子囊菌39种(占5.6%)。2000年统计中国的食用菌达938种,人工栽培的50余种。 常见的食用菌有:香菇、草菇、蘑菇、木耳、银耳、猴头、竹荪、松口蘑(松茸)、口蘑、红菇、灵芝、虫草、松露、白灵菇和牛肝菌等;少数属于子囊菌亚门,其中有:羊肚菌、马鞍菌、块菌等。上述真菌分别生长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生态环境中。 二、全球食用菌产业蓬勃发展 1、全球产量持续较高增长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统计数据显示,全球食用菌的产量由2010的3025.6万吨增长至2016年的4795.6万吨,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始终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随着食用菌的价值陆续被发掘和认可,预计未来食用菌总产量还会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速。 2010-2017年全球食用菌产量统计

2、中国是产量增长最快的国家 中国是世界食用菌产量增长最快的国家,由1978年的5.8万吨增长至2016年的3596.7万吨,年复合增长率达18.4%,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自2005年总产量突破1200万吨以来,中国成为世界食用菌产量最大的国家,占比持续提升,目前已占全球总产量的75%左右。 2010-2017年中国食用菌产量统计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3、美国食用菌消费市场增长迅速 美国是食用菌消费大国,数据显示,美国食用菌市场规模由2011年的15.4亿美元增长至2016年的20.1亿美元,消费量也由2011年的44.3万吨增加到2016年的53.1万吨,增长迅速。 2011-2017年美国食用菌市场规模及其增长率

中国食用菌产业的挑战

中国食用菌产业的挑战 中国食用菌产业的挑战 一、韩国食用菌考察慨述 继上次对日本食用菌工厂化栽培进行考察之后,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食用菌分会又组织了这一次的韩国食用菌产业考察,随行40多人。 从全球的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来看,欧美的蘑菇工厂化生产发展时间长规模大,而除蘑菇外的其它食用菌则是日、韩最有代表性。整体食用菌产业从育种、育菇、采菇、加工等,整个过程搬入工厂车间内已在日本证明是高效农业必然的趋势。 韩国4800万人口,韩国经济从60年代开始发展,尤其是到1988年韩国奥运会后10间韩国经济更迅速发展起来,韩国成为亚洲经济奇迹的四小龙之一(香港、新加波、台湾、韩国),为全世界所关注,直至1997年金融危机才放慢了发展的速度。 这一次对韩国食用菌产业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扫描,韩国的食用菌产业借鉴和学习于中国和日本,但目前产业水平已大大超过中国。最近10年间韩国的食用菌发展迅速,90年代韩国从日本引进了先进的技术与设备,扩大了自动化栽培的面积,到90年代中后期,实现了设备的国内自主生产。

以此为起点,金针菇、杏鲍菇、平菇的自动化生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金针菇、杏鲍菇、真姬菇全部实现了自动化生产,目前只是香菇和蘑菇的生产与中国模式差不多,较为落后,因此,这两个品种是中国出口韩国的主要品种。 韩国市场畅销的5种食用菌:香菇、平菇、双孢菇、金针菇、杏鲍菇。 考察了椴木香菇栽培工厂,全球最大的日产60T的金针菇工厂--大兴农场,菇农的杏鲍菇工厂,韩国最大的平菇工厂,食用菌设备专业工厂,农户香菇栽培模式,韩国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京畿道农业技术蘑菇研究所。 自动化和栽培技术,日本和韩国生产模式和水平极为相近,他们都已把一个产业高度的机械化,把一个产业从千家万户的田间生产搬进一个洁净的工厂环境中,把效率GE MING 性地大幅提高,农业的标准化、可控性和定制化,食用菌行业成为一个利用作物费料而不产生费料最环保最高效的农 业产业。 从工厂里可以看到,前面的主要环节:拌料、装瓶、杀菌、种菌、培育、及出菇管理等环节都采用了机械化,只有采摘、称量、包装装箱需要较大量的人工,因此,整个生产过程中,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成本。 日韩的自动化水平差距不大,韩国虽然学自于日本,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技术上已相差不多,栽培技术上日本优于韩国,

食用菌产业的优势和特色发展道路

食用菌产业的优势和特 色发展道路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我国食用菌产业的优势 和特色发展道路 食用菌产业作为中国农业的传统产业和近年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而备受重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需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快食用菌产业的特色发展进程,在可持续发展中进一步提高食用菌产业竞争力,这也是中国食用菌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食用菌产业作为国际性的“健康食品”标志性产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效益空间。我国的食用菌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加入WTO后,我国的食用菌产业更是受益匪浅。我国的食用菌产品以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原料成本,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竞争优势。 一、中国食用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优势突出,市场潜力极大。 近几十年来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现在,我国在新品种栽培、产品产量和出口量上都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超级大国”。我国食用菌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以下优势:一是我国拥有800多年源远流长的栽培食用菌的历史和饮食文化;二是我国菇农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三是有大量廉价劳动力资源,为食用菌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四是我国食用菌资源丰富,为新品种开发和育种工作提供了相当有力的条件;五是有辽阔的国土和各种类型的地理气候条件,可以满足各类食用菌的生长、发育;六是有大量生产食用菌的廉价原材料。

我国食用菌产量居世界首位,尤其香菇称霸东南亚,占据五大洲市场。以2002年为例,全国食用菌总产量780万吨,占全球的65%,其中香菇产量占全世界的78%。全国出口量50多万吨,居世界第一位。这是中国食用菌在国际市场上的一大优势。近年来,我国食用菌的产量更是逐年增长,就2009年一年,我国的蘑菇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然而现在中国食用菌出口量与全国总产量相比,还达不到1%,说明菇平的潜力极大。 全世界食用菌年总产量已达到1200万吨,在国外人均消费量正以每年13%的速度递增。食用菌产品已逐步成为当今世界的三大主流食品之一。在发达国家中,食用菌产品的供求缺口甚大。美国每年需进口各种食用菌产品18万吨,法国16万吨,就产菇大国日本来说,每年也需要进口12万吨来拟补产销所造成的逆差。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菇平更深层次的融入世界市场,可以在WTO的134个缔约国中享受关税减免,无歧视性的自由贸易,这是全国上下都乐于见到的千载难逢的商机。 二、食用菌产业成为我国振兴“三农”的重要产业。 食用菌在我国农业中是一个传统农业,栽培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分布地域广阔,但作为一个产业发展,还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今十几年,食用菌发展成为新兴产业,也是一个朝阳产业,发展势头很猛,食用菌被称为当代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创汇农业。

食用菌产业简介和方向——产业链

世界上的食用菌约1000多种,而我国只有700多种,人工可以种植的只有60多种,占整个食用菌总类的2%左右,从整个发展趋势看,将来的菌业可能成为一个独立产业.从大农业的角度来看,将来要分为植物类,动物类和菌类.从食用菌价值上来看,食用菌将成为第三世界主要蛋白质的来源.如风尾菇和牛肉,猪肉含的各种成份基本相似.从销售情况看,食用菌的销售量大幅度增加,如日本近20年消费量增加了二百多倍。因此而言,食用菌前景广阔,发展空间很大.加之地方各级政府重视,栽培原料丰富,技术容易掌握,未来的食用菌产业将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 全球食用菌产业基本情况 二战以来的70年间,全球食用菌一直持续增长,从未出现过减产。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增长主要来自我国。1978年我国的产量仅占全球总产的5.7%,1983年占12%,1990年展28.8%,1994年占53.8%,1997年占63.6%,2002年占70.6%[2],以后则更高。 近年间,全球食用菌产量基本稳定,我国之外的全球食用菌总产量约400万吨,栽培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超过10万吨的国家全球仅有8个,按产量依次是美国41万吨,日本38万吨,荷兰23万吨,韩国20.2万吨,越南17万吨,法国13.6万吨,泰国12.1万吨,英国10万吨。全球栽培食用菌市值约300~340亿美元,药用菌产品100~120亿美元,野生菌5亿美元,总计405~46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作为蔬菜和食品食用。 主要出口国有中国、荷兰、波兰、英国、法国,其次还有越南、印度、日本和韩国。

2.2 欧美的双孢蘑菇 欧美栽培食用菌的发展几乎就是双孢蘑菇一种的发展史。应用近代科学方法栽培食用菌起源于法国的1707年双孢蘑菇,从矿洞巷道栽培直至1910年美国双孢蘑菇标准化菇房的发明[3],推动了欧美工业化国家菇业生产的工业化、集约化和产业化进程,20世纪30年代末欧美的双孢蘑菇实现了标准化栽培,此后产量逐年增长。双孢蘑菇迅速实现了工厂化栽培。日本的段木栽培香菇,由于人工纯菌种技术、人工接种技术和栽培管理的科学化,使其主宰香菇世界市场达半个世纪之久。 1938~1939年度的双孢蘑菇全球产量仅4000~5000吨,标准化菇房的推广和纯菌种的应用使1950年达到6.6万吨,1960 年达到13.6万吨,1970年达到36万吨,1980年达到87.16万吨。1990~2000年间欧美的双孢蘑菇产量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一直在85万吨左右徘徊。2000年以后多数主产国产量持续下降,2003年为80.3万吨[2]。 2.3 亚洲的食用菌 亚洲近代的食用菌栽培技术起源于二战战败后日本的老兵安臵就业工作,即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的香菇段木栽培,逐渐发展,50~70年代成为日本香菇的黄金发展期,1960年日本产香菇4.8万吨,1970年升至16万吨,1970~1990年产量基本稳定,此后产量逐渐下滑,我国产香菇对日出口不断增加,2000年我国出口日本鲜香菇达到6万吨,占取日本半壁江山。 在香菇段木栽培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自20世纪60年代,日本开始了金针菇工厂化栽培技术研究,70年代成为可商业应用的成熟技术。以后又相继开发了杏鲍菇、灰树花、滑菇、斑玉蕈等多种木腐菌的工厂化栽培技术,成为木腐食用菌工厂化

2020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2020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情况调研报告由中国食用菌商务网、食用菌市场部发起并组织完成的、备受行业期待和关注的“XX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情况调研报告”在10月9日-12日江苏连云港举办的“全国第十一届菌需物资博览会暨食用菌工厂化发展论坛”上权威发布,得到与会者的认可。 产业 __发布的《XX-2022年中国食用菌市场行情调查及投资可行性评估报告》显示,XX 年食用菌工厂化产品年产量达 152 万 t,比 XX年的 99万t 增长了54.0%,比XX年的 65 万t增长了134.0%。XX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年产量达到204.97万吨,比XX年的152万吨增长了34.8%。XX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年产量为183.59万吨。 XX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产品日产量达5 079.9t ,比 XX年的3 183.1 t增长了59.5%,比XX年的1 712.8 t增长了196.6%。XX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产品日产量达到6159.24吨,比XX年日产量5079.9吨增长21%;XX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日总产量6133.96吨,较XX 年6159.24吨减少25.28吨,降幅为0.4%。 随着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快速发展,生产技术日趋成熟,管理手段不断完善,工厂化生产中生产原料配比更加科学、生物转化率显著提高,使工厂化企业的单品种日产能得到提高。据统计,XX年工

厂化日产能达到20吨以上企业有68家,相比XX年的53家增加了15家,增长率为28%。 近几年,食用菌工厂化年总产量和日总产量以XX年为节点,XX 年和XX年的产量都有所下降,这与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式和食用菌市场的需求变化以及各企业的技术创新等有关。 XX年金针菇日产量2568.34吨,较XX年的2679.61吨有所减少。杏鲍菇日产量2075.38吨,较XX年的1831.52吨下降了10%。双孢菇557.9吨、海鲜菇195.8吨、白玉菇279吨、白灵菇61.5吨,其他菇类如秀珍菇、茶树菇、虫草花等品种日产量均在20-30吨左右。 据本次调查统计,XX年关、停、并、转的企业数量为55家,主要原因是市场效益不好、成本上涨、技术人才缺乏。 XX年新建、扩建项目191个,主要生产品种有金针菇、杏鲍菇、海鲜菇、秀珍菇等。减产企业40家,主要是金针菇生产企业。 内容仅供参考

论我国食用菌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

论我国食用菌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 我国食用菌栽培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具有坚实的栽培基础。食用菌栽培是化腐朽为神奇的产业,可消化现代大农业中的种植业、畜牧业的剩余物及农产品加工中的下脚料,让其变废为宝成为人类的健康美味食品,而食用菌生产产生的下脚料又是种植业、畜牧业的优良肥料与饲料,在现代大农业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一、食用菌发展状况 近几十年来,人们逐渐认识了食用菌的生长规律,改进了古老的依靠孢子、菌丝自然传播的生产方式。人工培养栽培种的菌丝,加快了食用菌的繁殖速度和获得高产的可能性。有些国家还建成了年产鲜菇千吨以上的工厂。1950年,全世界较大面积的栽培食用菌约5类,产量约7万吨,西欧一些生产蘑菇的国家,每平方米栽培面积的平均产量约为2000克左右。到1980年,栽培种类已超过12类,产量约121万吨、有的国家每平方米的产量已提高到27千克。近年来,还发展了既供观赏又供食品的家庭种菇和用菌丝体液体发酵生产食品添加剂的技术。中国广泛栽培的食用菌有蘑菇、香菇、草菇、木耳、银耳、平菇、滑菇等7类,1982年总产量约15万吨,在掌握选育优良品种、改进制种和栽培技术的基础上,食用菌的发展速度正迅速提高。科学家们预言,21世纪食用菌将发展成为人类主要的蛋白质食品之一。 中国领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是菌类的良好的滋生地,孕育着丰富的食用菌资源。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当今世界性商业化栽培的十余种食用菌,绝大多数都起源于中国。由于食用菌产业在我国历史悠久,我国在其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都有许多重大的发现和革新,在某些领域一直居于国际领先水平。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有其鲜明的特色,我国的食用菌产业属于低成本产业,注重发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借鉴的成功典范,为世界食用菌产业的繁荣做出了有益贡献。 (一)、食用菌产业是朝阳产业 自改革开放以来,食用菌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和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成为中国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地位,是种植业中最具活力的经济作物之一。 目前我国从事食用菌菌种、种植、收购、加工、运输和贸易的相关人员已达三千万,人工栽培的食用菌种类不断增多,年产量持续增长 随着食用菌技术的应用普及,市场需求与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环境,中国食用菌行业已步入快速成长期的稳定发展阶段。(二)、食用菌产业现已成为中国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食用菌产业现已成为中国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是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的第六大类产品。中国农作物秸杆年积累量约3.7亿吨,林副产品产量上亿吨。丰富的农林废料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且劳动力资源丰富。食用菌产业已成为中国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据统计,2006年全国食用菌产量达到1400万t,占全球产量的70 %,总产值在全国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居第六位,占全球总产值的70%以上,产值590个亿,出口创汇11.2亿美元,综合产值达1300个亿(含餐饮及深加工),安置和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矿区失地农民、林区转产工人2500万人。食用菌生产是我国农林经济中具有较强活力的新兴产业,也成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食用菌产业在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开发新的食品和药品资源,保障人民健康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具备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猛,现已成为世界上第一食用菌生产大国。1991~2001年中国食用菌总产量、出口量及世界产量(鲜重)综合统计资料见表1。。目前,中国食用菌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 65%以上,出口量占亚洲出口总量的80%,占全球贸易的40%。2002年中国食用菌产量为867万吨,加工后的总产值408亿元。 (三)、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食用菌大国 食用菌产业是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的第六大类产品。目前,中国食用菌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5%以上,出口量占亚洲出口总量的80%,占全球贸易的40%。2002年中国食用菌产量为867万吨,加工后的总产值408亿元。我国食用菌的平菇、香菇、双孢菇、黑木耳、金针菇、猴头菇、草菇等品种产量为世界之首,目前,我国食用菌年产量达1150万吨(2006),占世界总产量的65-70%,占世界食用菌贸易总量的40%,贸易总额达11.2亿美元,已成为世界食用菌生产大国。除产量外,食用菌的栽培种类也位居世界首位。目前,我国已知食用菌近950种,进行人工栽培的食用菌约有六十余种,例如双孢菇、香菇、金针菇、平菇、凤尾菇、秀珍菇、滑菇、竹荪、毛木耳、黑木耳、银耳、草菇、银丝草菇、猴头菌、姬松茸、杏鲍菇、白灵菇、灰树花、皱环球盖菇、长根菇、鸡腿蘑、真姬菇等。除人工栽培食用菌外,我国还大力发展了以灵芝、冬虫夏草、茯苓等为代表的药用菌产业和以松茸、牛肝菌、块菌、羊肚菌等为代表的野生食用菌产业。仅松茸一项,2003年出口创汇就达5,000多万美元。 近年来,中国食用菌产业在增加产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保证安全,食用菌生产开始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产品结构上,发展优势产品,开发珍稀品种;在生产技术上,向机械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在生产经营上,坚持走精深加工的道路,开发保健食品,提高综合效益;在产品流通上,发展专业批发市场,在大中城市建立配送中心和连锁店,使小包装鲜菇直接进入超市柜台。在食用菌消费上,努力宣传食用菌文化,食用菌产品已作为健康、时尚食品摆上家庭餐桌;在对外出口贸易上,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国际交流合作,拓宽出口渠道,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中国食用菌产品正稳步走向世界。(四)、全国食用菌的生产发展很不平衡 中国的食用菌重点产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和四川等省。全国有两个省年产量超过100万吨,3个省超过50万吨,6个省超过30万吨,4个省超过10万吨。但是,全国食用菌的生产发展很不平衡,西部地区发展尤为缓慢。全国最大食用菌生产基地是古田县,该县食用菌生产量大,出口量为全国之冠,是中国食用菌之都。尤其是银耳(白木耳)产量占世界的90%。(五)、食用菌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 食用菌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2003年出口创汇已超过6亿美元。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出口量在万吨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12个:日本、香港、韩国、德国、加拿大、马来西亚、美国、意大利、荷兰、俄罗斯联邦、爱沙尼亚和台湾省。出口值在500万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15个:日本、香港、德国、韩国、意大利、美国、马来西亚、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俄罗斯联邦、爱沙尼亚、台湾省、法国、印度。总之,食用菌产业在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开发新的食品和药品资源、保障人民健康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食用菌产业现状及前瞻-李玉

中国食用菌产业现状及前瞻 食用菌产业的诞生和生产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千百年来,人类对于茫茫宇宙和微观物质世界有着各种各样的神奇遐想和探索,人类从进入文明时代开始就在不断地认识自己,认识周围的事物,探讨宇宙的起源,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大自然的奥秘不断被揭示出来。人类通过认识植物一采食植物一驯化、栽培植物一作物生产一种植业而产生了农学;通过认识动物一狩猎一圈养一畜禽生产一养殖业而产生了畜牧学、水产学、兽医学;通过认识蘑菇一采食蘑菇一驯化、栽培蘑菇一培植业而最终发展为蕈菌学。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是学科从创建到完善的过程,更是产业群形成的过程。 通俗地讲,作物生产解决人类吃得"饱"问题,畜禽生产解决人类吃得"好"问题,食用菌生产解决人类吃得"健康"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健康舒适的认同感越来越强烈,社会对食用菌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菌类成了人们餐桌上的首选,极大地促进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欧洲、北美等一些发达国家食用菌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90%。20世纪70年代,东南亚地区包括日本、韩国等食用菌发展速度超过欧美,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0%。21世纪以后,中国成了世界上食用菌生产?"巨无霸",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和消费国。 1我国食用菌产业的现状 1.1栽培产量增量化 1978年我国食用菌产量还不足10万t,产值不足1亿元,1990年我国食用菌产量达108.3万t,占世界总产量的28.8%;1994年我国食用菌产量264万t,占世界总产量的52.8%;而到2002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已达865万t,占世界总产量的70.6%;2007年中国食用菌总产量为1 400多万t,总产值600多亿元,出口创汇11.2亿美元。目前在我国农业经济中,食用菌仅次于粮、棉、油、菜、果居第6位。食用菌产业也已成为我国很多地方的"再就业工程"、"奔小康工程"、"富民强县工程"首选项目,食用菌产业被誉为21世纪新型的"白色农业"、"生物农业"。 但我国食用菌生产的大规模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只以数量型发展为主,忽视质量,总体感觉是大而不强。

百家绿色食品企业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百家绿色食品企业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1、温岭市箬横西瓜专业合作社 19、宁波麦芽有限公司 2、杭州华泉豆制品有限公司 20、奉化市兴洋水产食品有限公司 3、杭州萧山舒兰农业有限公司 21、余姚市国泰实业有限公司 4、杭州西湖龙井实业有限公司 22、宁波雨云蔬菜厂 5、杭州华源豆制品有限公司 23、慈溪市岗墩茶叶有限公司 6、富阳大青果园 24、宁波市陆龙兄弟海产食品有限公司 7、富阳市溪湾湾蜜梨专业合作社 25、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 8、桐庐阳山畈蜜桃专业合作社 26、象山锦润水产有限公司 9、杭州千岛湖啤酒有限公司 27、海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0、杭州余杭区余杭仙宅茶厂 28、温州市初旭食品有限公司 11、杭州余杭粮油加工有限公司 29、温州市藤桥禽业有限公司 12、杭州余杭区余杭镇蜜梨专业合作社 30、浙江三农茶业公司 13、杭州临安东升绿色食品有限公司 31、苍南县榜峰水产品加工厂 14、杭州玫隆食品有限公司 32、浙江五凤食品开发有限公司 15、宁波铜钱桥食品菜业有限公司 33、瑞安市潘瑞源有限公司 16、宁波市鄞州三丰可味食品有限公司 34、瑞安市荆谷白银豆合作社 17、宁海县梦鼎农业专业合作社 35、瑞安市瑞发绿色食品有限公司

18、象山县象山红柑桔专业合作社 36、长兴显圣稻米专业合作社 37、湖州市菱湖陈邑加州鲈鱼专业合作社 56、浙江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 38、安吉县黄金茶叶专业合作社 57、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 39、安吉溪杜白茗茶业园 58、新昌县雪溪茶场 40、浙江新市油脂股份有限公司 59、绍兴县会稽山米业有限公司 41、湖州长林农庄 60、义乌市金标肉类食品有限公司 42、湖州吴兴金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61、浙江更香有机茶业开发有限公司 43、浙江金巴开植物制品长兴基地有限公司 62、金东区许建康蛋鸡养殖场 44、浙江万好食品有限公司 63、东阳市东白山茶场 45、浙江中法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64、兰溪市艳蜜水果研究所 46、嘉善宏联食品有限公司 65、永康市拱瑞杨梅苗木场 47、平湖市金湖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66、金华市美然食品有限公司 48、海宁光明蔬菜有限公司 67、浦江县通济湖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49、嘉兴市新奇特果蔬专业合作社 68、浙江京鹏生态资源发展有限公司 50、桐乡市同新食品有限公司 69、浙江东源实业有限公司 51、桐乡市董家茭白专业合作社 70、常山县太公山生态胡柚专业合作社 52、上虞市杜溪杨梅合作社 71、常山县鑫农果业合作社

国内外食用菌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内外食用菌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张金霞,黄晨阳,陈强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室,中国农业科学院食用菌规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北京 100081) 摘要:本文回顾了人们对食用菌认识和利用的历史,从全球食用菌产业基本情况、世界食用菌产业格局的变化、生产方式和技术转型以及欧洲、非洲、亚洲和中国食用菌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等7个方面阐述了近年世界食用菌产业发展状况,并分别分析了全球以及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食用菌;现状;历史;产业格局;技术转型;发展趋势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ituation in Mushroom Industry and Its Developmental Trend ZHANG Jin-xia, HUANG Chen-yang, CHEN Qiang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 The history of understanding and utilization on mushroom was reviewed. This paper elaborated the developmental trend of the global and China’s mushroom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from the following 7 aspects: the general situation and the structure change of the global mushroom industry, the production methods and the technical reform, the developmental history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ushroom industry in Europe, Africa, Asia, and in China. The developmental trends of global and China's mushroom industry were analyzed, respectively. Key words:Mushroom; Present situation; History; Developmental trend; Mushroom industry structure 1 食用菌认识和利用的历史 中国是世界认识和利用食用菌最早的国家,最早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数千年来,我国人民在和大自然相处过程中对大型真菌的形态、

食用菌的优势和特色发展道路

我国食用菌产业的优势 和特色发展道路 食用菌产业作为中国农业的传统产业和近年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而备受重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需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快食用菌产业的特色发展进程,在可持续发展中进一步提高食用菌产业竞争力,这也是中国食用菌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食用菌产业作为国际性的“健康食品”标志性产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效益空间。我国的食用菌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加入WTO后,我国的食用菌产业更是受益匪浅。我国的食用菌产品以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原料成本,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竞争优势。 一、中国食用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优势突出,市场潜力极大。 近几十年来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现在,我国在新品种栽培、产品产量和出口量上都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超级大国”。我国食用菌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以下优势:一是我国拥有800多年源远流长的栽培食用菌的历史和饮食文化;二是我国菇农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三是有大量廉价劳动力资源,为食用菌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四是我国食用菌资源丰富,为新品种开发和育种工作提供了相当有力的条件;五是有辽阔的国土和各种类型的地理气候条件,可以满足各类食用菌的生长、发育;六是有大量生产食用菌的廉价原材料。 我国食用菌产量居世界首位,尤其香菇称霸东南亚,占据五大洲市场。以2002年为例,全国食用菌总产量780万吨,占全球的65%,其中香菇产量占全

世界的78%。全国出口量50多万吨,居世界第一位。这是中国食用菌在国际市场上的一大优势。近年来,我国食用菌的产量更是逐年增长,就2009年一年,我国的蘑菇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然而现在中国食用菌出口量与全国总产量相比,还达不到1%,说明菇平的潜力极大。 全世界食用菌年总产量已达到1200万吨,在国外人均消费量正以每年13%的速度递增。食用菌产品已逐步成为当今世界的三大主流食品之一。在发达国家中,食用菌产品的供求缺口甚大。美国每年需进口各种食用菌产品18万吨,法国16万吨,就产菇大国日本来说,每年也需要进口12万吨来拟补产销所造成的逆差。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菇平更深层次的融入世界市场,可以在WTO的134个缔约国中享受关税减免,无歧视性的自由贸易,这是全国上下都乐于见到的千载难逢的商机。 二、食用菌产业成为我国振兴“三农”的重要产业。 食用菌在我国农业中是一个传统农业,栽培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分布地域广阔,但作为一个产业发展,还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今十几年,食用菌发展成为新兴产业,也是一个朝阳产业,发展势头很猛,食用菌被称为当代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创汇农业。 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门路,食用菌对丰富菜篮子、改善人们营养结构、增进人体健康,将越来越显现它的积极作用。栽培食用菌,无论山区、平原、湖区和丘陵等地区均可,很少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食用菌又可以高度立体化、集约化和工厂化栽培,可分层分袋、间种和套种,其单位面积产值超过粮、棉、油、麻、丝、茶、果、药、蔬菜等,

2017年河北省重点项目名单

2017年河北省重点项目名单 一、计划开工项目(120项)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64项) 1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第6代有源矩阵有机发光显示器件(AMOLED)面板及模组(固安、霸州) 2 承德启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电子信息大数据产业园(承德高新区) 3 河北广电网络集团秦皇岛燕山有限公司河北广电网络智慧产业平台(秦皇岛开发区) 4 石家庄常山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常山云数据中心一期(正定) 5 沧州俊晟海特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液晶仪表盘和液晶显示器(沧州开发区) 6 三河市崇胜科创有限公司科技企业加速器(三河) 7 河北创诚电子器件有限公司LED背光源(涞水) 8 保定华盈电子器件制造有限公司OLED显示模组(涞水) 9 河北承龙永胜开发有限公司承德市双滦区国家检测检验认证产业园(双滦区) 10 张北榕泰云谷数据有限公司云计算数据中心(张北) 11 深安智谷实业有限公司深安·智谷保定·中国安防与

智能交通北方基地(莲池区) 12 三河科达实业有限公司军民融合装备产业基地(三河) 13 河北杰普特金属丝网科技有限公司高科技丝网产业园(迁安) 14 河北明博压力容器有限公司SF双壁储油罐、高压气体储运设备、低温液体储运设备(故城) 15 石家庄科林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科林电气高端智能电力装备制造(鹿泉区) 16 廊坊市富奥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轻量化高端自动汽车座椅(安次) 17 河北津西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钢板桩及超大H型钢产品升级(迁西) 18 廊坊瑞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香河3D打印产业孵化器(香河) 19 新兴重工邯郸天然气发展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配件(冀南新区) 20 河北镕冠科技有限公司高铁大截面车体专用板(宽城) 21 秦皇岛威卡威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汽车零部件北方生产基地(开发区) 22 河北鑫恒达电力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箱变系列成套产品(藁城区) 23 唐山多麦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北方商用厨具科技产业园一期(汉沽管理区) 24 河北中京电器有限公司轨道交通智能化电气装备(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