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解剖学小脑

神经解剖学小脑
神经解剖学小脑

小脑一、位置:

后外缘邻接横窦、乙状窦及乳突小房。

二、外形:

上面—较平坦,分界不清

下面—两侧膨隆,中间凹陷

前后缘—小脑前、后切迹(小脑镰)、

绒球、绒球柄

两部—小脑蚓、小脑半球

●小脑蚓(小脑小舌、中央小叶、山顶、

山坡、蚓小叶、蚓结节、蚓锥体、蚓

垂、小结)

●小脑半球(中央小叶翼、方形小

叶前部、方形小叶后部、上半月

小叶、下半月小叶、二腹小叶、

小脑扁桃、绒球)

三、沟裂和小脑分叶:

原裂、水平裂、后外侧裂

●绒球小结叶(古小脑、前庭小脑)

—绒球、小结

—接受前庭神经和前庭神经核的

纤维投射;发纤维至前庭神经核。

●前叶(旧小脑、脊髓小脑)

—原裂以前的部分(小脑蚓下面

的蚓锥体、蚓垂属旧小脑)

—接受脊髓小脑束的纤维投射;

发纤维经小脑中央核中继后

投射至红核、丘脑、脑干网状

结构和前庭核等。

●后叶(新小脑、大脑小脑)

—原裂和后外侧裂之间的部分

(其中蚓垂、蚓锥体属旧小脑)

—接受由脑桥核发出的小

脑中脚纤维;发纤维经齿

状核中继后投射至丘脑

和红核

四、小脑内部结构:

灰质:小脑皮质

小脑中央核

白质:小脑髓质

(一)小脑皮质:约1000 cm2,,1/6在外。

1.小脑皮质的细胞构筑:三层

●分子层:

外星形细胞

蓝细胞

颗粒细胞的平行纤维

梨状细胞和高尔基细胞树突

●梨状细胞层(蒲肯野细胞

层):

单层梨状细胞体,

宽35~50μm,高50~70μm

其树突面积可达222000μm2,

轴突是小脑唯一的传出纤维,

止于小脑中央核或直接出小

脑。

●颗粒细胞层:

大量的颗粒细胞(每立方毫米

240万个),少量的高尔基细

胞和苔藓纤维终末。构成小脑

2.小脑皮质的纤维联系:

(1)传入纤维:

攀缘纤维——起于下橄榄核和脑桥核,为细的有髓纤维。经梨状细胞时,脱去髓鞘,攀缘而上。终末与梨状细胞的树突、及其它

神经元形成突触。对梨状细胞有强的兴奋作用。

苔藓纤维——起自脊髓、脑桥核和前庭核的粗大的有髓纤维,进入颗粒

层后脱去髓鞘,终末膨大参与构成小脑球

小脑球——颗粒细胞树突、高尔基细胞轴突末梢和苔藓纤维的树突、轴突终末共同构成。

(2)小脑皮质的传出纤维:

蒲肯野纤维的轴突终止于小脑中央核和前庭核,起抑制性调节作用。

3.小脑皮质的胶质细胞:bergmann细胞

(二)小脑中央核

1.顶核:第四脑室顶壁,小舌和中央小叶

的腹侧。内侧部为大细胞,较古老

外侧部为小细胞,较新。

传入纤维—蚓部蒲肯野细胞的轴突,

前庭神经及其核的纤维。

传出纤维—构成顶核延髓束,交叉和不交叉,终止于脑干网状结构和各前庭神经核

2.球状核:顶核外侧,一个或数个,含大型或小型多极细胞。

传入纤维—主要接受旧小脑皮质的纤维。

传出纤维—发纤维加入小脑上脚。

3.栓状核:紧靠齿状核门,大多极细胞构成。

传入纤维—主要接受新、旧小脑皮质的纤维。

传出纤维—发纤维加入小脑上脚。

4.齿状核:人类发达。位于小脑半球内。分两

部,

前外侧部较新,后内侧部较旧。主要由大型多极细胞构成。

传入纤维—新小脑皮质蒲肯野细胞的轴突。

传出纤维—发纤维经齿状回门组成小脑上脚进入中脑。

●以上各核还接受小脑传入

纤维的侧枝;同时发反馈

性投射纤维至小脑皮质,

发挥反馈性调节作用。

●齿状核、球状核、栓状核

的全部传出纤维都经小脑

上脚进入脑干。小脑上脚纤维

在下丘平面交叉,绝大部分投

入对侧红核,部分进入对侧中

脑网状结构、上丘、动眼神经

核和中央灰质;部分纤维经未

定带和苍白球止于丘脑;

(三)小脑白质(髓质):1. 小脑皮质和小脑中央核之间往返的投射纤维。

2.小叶间的联络纤维

3.出入小脑的传入、传出纤维—小脑三对脚1.小脑下脚传入纤维——

(1)前庭小脑束:

前庭神经的初级纤维和前庭神经核的二级纤维——绒球小结叶、蚓垂、(传递来自内耳的加速运动和空间位置的信息)。和顶核

(2)脊髓小脑后束——主要至前叶的小舌和中央小叶;少部分止于山顶、蚓锥体、蚓垂等。传递来自躯干下部和下肢的本体感觉和触觉。

(3)脊髓小脑吻侧束——前叶的蚓部。传递上半身的本体觉。

(4)楔小脑束—前叶后部、方形小叶后部。传递上半身本体觉和触觉(5)网状小脑束:延髓网状核——脊髓小脑有往返联系,起反馈调节作用。

(6)橄榄小脑束:下橄榄核——交叉——小脑下脚——小脑皮质和小脑核(点对点定位投射)。是小脑攀缘纤维的主要来源。

下橄榄主核外侧部—对侧小脑半球外侧部

下橄榄主核内侧部

内橄榄副核下半部——蚓部和半球内侧部

背橄榄副核背侧部

下橄榄主核背侧部——小脑上面

下橄榄主核腹侧部——小脑下面

(7)三叉小脑束:

三叉神经脑桥核和脊束核——山顶和山坡

(8)弓状小脑束:延髓锥体前方的弓状核——绒球

(9)舌下周核、舌下前置核、中介核等:传递内脏、味觉和嗅觉信息。

2.小脑下脚传出纤维——小脑前庭束:

绒球小结叶、前叶蚓部、蚓锥体、蚓垂梨状细胞的轴突、顶核——

前庭核、脑桥和延髓的网状结构

3.小脑中脚的传入纤维:

(1)脑桥小脑束:

脑桥核——交叉——小脑中脚——小脑新皮质,部分纤维投射于旧

皮质。组成锥体外系(皮质—脑桥—小脑通路)的一部分。

(2)顶盖脑桥小脑束:

中脑顶盖——脑桥核——交叉——小脑中脚——小脑后叶的前部、

蚓小叶、蚓结节。传递视、听觉信息,完成视、听反射。

4.小脑上脚传入纤维:

(1)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中胸节以下的后角颈、底和中间带外侧部(Ⅴ~Ⅶ层)——小

脑上脚背外侧——小脑前叶的小舌和中央小叶。传递下肢的本体

感觉反射通路。

(2)顶盖小脑束:中脑顶盖——小脑上脚内侧。传递视、听觉信息,完成视、听反射

(3)三叉神经中脑核——伴脊髓小脑前束——山顶、山坡。传递头面部的本体觉和牙的压觉。

5.小脑上脚的传出纤维:

齿状核、球状核和栓状核——小

脑上脚的大部——投射至对侧红

核、丘脑腹外侧核(——大脑皮

质),参与构成锥体外系(皮质脑

桥小脑红核脊髓通路的一部分);

还投射至动眼神经核、脑干网状

结构。

小脑的功能:古小脑——保持身

体平衡、维持正常姿势。

旧小脑——调节肌张力以维持身体平衡。

新小脑——参与随意运动的调节,使随意运动的范围、

方向、幅度更加准确协调。

参与网状结构的上行激活系统。

调节内脏活动——通过下丘脑和网状结构。

小脑解剖(血供及周围解剖关系)

小脑解剖 1后循环血供 椎动脉及其分支、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共同组成椎-基底动脉系,即后 循环。前循环和后循环借助后交通动脉相连。椎动脉颅内段的主要分支是:小脑后下动脉。 基底动脉的分支主要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上动脉、内听动脉(即迷路动脉)以及脑桥动脉和无数小的深穿支。后循环主要血液供应范围是延髓、脑桥、中脑、小脑、枕叶、颞叶 后部和丘脑。当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这两支动脉病变可出现头晕或眩晕症状,这两支血管来源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PICA )是椎动脉颅内段最大一个分支,其供血区是延髓、第四脑室、脉络丛和小脑。PICA供血区梗死眩晕的发生与PICA供血前庭神经核的下半部和有分支供应小 脑半球有关,常伴有呕吐、眼球震颤、呃逆、躯体及面部感觉异常和吞咽困难、声嘶、共济失调等症状和体征,但一般不出现听觉障碍及意识障碍。因PICA来自椎动脉,因此椎动脉 形态结构改变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会直接影响PICA的血液供应范围。 小脑前下动脉(AICA )是基底动脉的分支,AICA发出迷路动脉供应内耳的血液,有时迷 路动脉也可直接由基底动脉发出。迷路动脉在内耳又分为3支即前庭支、前庭蜗支及蜗支, 这三支均为终末支。前庭支供应椭圆囊、球囊和外、上半规管。前庭蜗支供应耳蜗、前庭和后半规管。蜗支供应基底膜。进入到内耳及前庭神经核的供血均为终末动脉,这些终末血管 与颈内动脉的有关分支保持一定的吻合,但是这种吻合又是不充分的吻合,当供应该处血管 发生病变时常侧支循环建立不充分,因此在后循环发生缺血时,头晕或眩晕常是首发的甚至 是唯一的症状。球囊、椭圆囊和半规管对血液供应的变化相当敏感,只要通过的血流略有减 少,即可产生平衡障碍、头晕和眩晕、恶心、呕吐等[27]。对于缺血这种变化前庭系统比耳 蜗更为敏感,当后循环缺血时更容易损伤前庭系统的功能,而耳蜗的功能损失相对较轻一些[28],所以临床上后循环缺血患者出现前庭症状多于耳蜗受损症状[28],多表现为头晕、眩晕。因迷路动脉主要来自基底动脉的分支,所以引起基底动脉形态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均会影响迷路动脉的供血范围。 2后颅窝解剖结构关系 2.1上神经血管复合体:上神经血管复合体包括小脑上动脉,中脑,小脑上脚,小脑中脑裂,幕状 小脑表面和动眼、滑车和三叉神经。 2.1.1小脑上动脉 小脑上动脉(suPeri改cerebellarartery,SCA)分为四段:桥脑中脑前段,桥脑中脑外侧段,小脑中脑段和皮质段。 桥脑中脑前段:此段位于鞍背和脑干上部之间,它起于5CA起始部,在动眼神经下方走行到 达脑干的前外侧缘。它的外侧部内行到小脑幕游离缘的前半部。 桥脑中脑外侧段:此段起于脑干的前外侧缘,头侧常在桥脑上部外侧面上行,其尾侧环形发出常抵达三叉神经在中脑桥脑水平的神经根入口处。滑车神经在此段的中脑部的上方走行。此段的前部常在小脑幕缘的上方见到,但尾侧环常在小脑幕下走行。此段终止于小脑中 脑裂的前缘。基底静脉和P以(postedoreere价al叭ery,pCA)在此段上方且平行走行。小脑中 脑段:此段在小脑中脑裂内走行。SCA分支进入位于三叉神经根进入区上方的裂的最浅部,然后又在小脑幕缘的内侧走行且其分支与滑车神经缠绕。此裂内侧加深,最深处达中线上髓 帆后方。经过一系列发夹样弯曲,SCA深部环绕进入裂内,再上行达小脑幕表面的前缘。SCA 的干和分支被穿过裂的对侧壁的分支包在裂内。由于许多锐利的分支和许多缠绕的动脉环分

神经系统颅神经脊神经

脑神经共12对,按功能可分为: 运动性神经(第Ⅲ、Ⅳ、Ⅵ、Ⅺ、Ⅻ对); 感觉性神经(第Ⅰ、Ⅱ、Ⅷ对); 混合性神经(第Ⅴ、Ⅶ、Ⅸ、Ⅹ对); 有些脑神经(第Ⅲ、Ⅶ、Ⅸ、Ⅹ对)中还含有副交感神经纤维 第Ⅲ、Ⅳ对脑神经核在中脑,第Ⅴ、Ⅵ、Ⅶ、Ⅷ对在桥脑,第Ⅸ、Ⅹ、Ⅺ、Ⅻ对在延髓12对脑神经除面神经核下部及舌下神经核只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支配外,其余脑神经运动核的中枢神经元(核上支配)均受双侧支配 嗅神经(Ⅰ) 解剖生理:鼻粘膜内的嗅细胞①→嗅神经(嗅丝)→嗅球②→嗅束→外侧嗅纹→嗅觉中枢(颞叶的钩回、海马回的前部及杏仁核)(传导嗅觉); 内侧嗅纹、中间嗅纹→胼胝体下回及前穿质(与嗅觉的反射联络有关)。 临床症状: (一)嗅中枢病变(颞叶钩回、海马回前部及杏仁核) 嗅觉中枢病变不引起嗅觉丧失,因左右两侧有较多的联络纤维。刺激性病灶可引起幻嗅发作。患者常发作性地嗅到特殊的气味,如臭皮蛋、烧胶皮的气。可见于颞叶癫痫的先兆期或颞叶海马附近的肿瘤。 (二)嗅神经、嗅球及嗅束病变 颅前窝颅底骨折累及筛板,可撕脱嗅神经造成嗅觉障碍,可伴脑脊液流入鼻腔; 额叶底部肿瘤或嗅沟病变压迫嗅球、嗅束,可导致一侧或两侧嗅觉丧失; (三)鼻腔局部病变 往往产生双侧嗅觉减退或缺失,与嗅觉传导通路无关。见于鼻炎、鼻部肿物及外伤等。 视神经(II) 解剖生理: 视网膜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双极神经细胞①→神经节细胞②→视乳头→视神经→视交叉→大部分视束纤维→外侧膝状体③→内囊后肢→视辐射→枕叶视皮质中枢(距状裂两侧的楔回和舌回,即纹状区)。 视网膜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上丘臂→中脑上丘和顶盖前区→双侧动眼神经副核(E-W核)→动眼神经→瞳孔扩约肌(瞳孔光反射通路)。 视觉径路在脑内经过的路线是前后贯穿全脑的,所以视觉径路的不同部位损害,可产生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及不同类型的视野缺损(图2-24)。一般在视交叉以前的病变可引起单侧或双侧视神经麻痹,视交叉受损多引起双颞侧偏盲,视束病变多引起两眼对侧视野的偏盲(同向性偏盲)。 临床症状: 视力障碍与视野缺损 1. 视神经损害产生同侧视力下降或全盲。常由视神经本身病变、视神经受压迫或高颅压引起。视神经病变的视力障碍重于视网膜病变。眼动脉或视网膜中央动脉闭塞可出现突然失明;视神经乳头炎或球后视神经炎可引起视力障碍及中央部视野缺损(中心暗点),视力障碍由数小时或数天达高峰;高颅压所致视乳头水肿多引起周边部视野缺损及生理盲点扩大;视神经压迫性病变,可引起不规则的视野缺损,最终产生视神经萎缩及全盲;癔病和视觉疲劳可引起重度周边视野缺损称管状视野(图2-24a)。 2. 视交叉损害视交叉外侧部病变引起同侧眼鼻侧视野缺损(图2-24b),见于颈内动脉严重硬化压迫视交叉外侧部;视交叉正中部病变,可出现双眼颞侧偏盲(图2-24c),常见于垂体瘤、颅咽管瘤和其他鞍内肿瘤的压迫等;整个视交叉损害,可引起全盲,如垂体瘤卒中。

小脑的功能解剖汇总

写在课前的话协调随意运动其功能主要是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可以对小脑疾病的是人体的生命中枢。了解小脑的功能解剖及损伤表现,和管理编程运动,这将有助于诊断有更好的指导意义。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即是小脑的功能解剖及损伤表现,我们对患者的救治,挽救更多的生命。一、小脑的位置与端脑枕叶底面有小小脑位居颅后窝,下图是脑正中矢状断面图,脑桥与延髓的背面,。脑幕相隔。小脑在成人大约有150g,占整个脑 体积约40% : 小脑所在的位置为颅前窝A. B. 颅后窝 C. 颅中窝 D. 以上均对 B正确答案:解析:小脑位居颅后窝,脑桥与延髓的背面,与端脑枕叶底面有小脑幕相隔。

枕骨大孔疝是怎么形成的? 二、小脑的外形在小脑的下面观上,小脑中部比较缩窄,称之为小脑蚓,或者叫小脑蚓部。两侧(一)两侧仍然是小脑的半比较膨大的部分称之为小脑半球。小脑上面观察,小脑上面比较平坦,球。在上面上有一条明显的浅沟,我们称之为原裂,是比较重要的一个脑沟。也就是说,以脑沟为界,前方就是小脑的前叶,后方即是小脑的后叶。在蚓部看中间比较缩窄的这部分,这两个称之为蚓垂,或者比较细窄的这部分正好位于两侧小脑扁桃体之间,蚓垂为蚓椎体。位置比较重要。小脑蚓垂两侧的半球较膨在近枕骨大孔外上方,下面这张图上的是小脑扁桃体。(二)小当颅脑外伤或颅内肿瘤等导致颅内高压时,出的部位则是小脑扁桃体。其位置尤为重要,脑扁桃体可嵌入枕骨大孔,形成小脑扁桃体疝,压迫延髓,导致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危及生命。 三、小脑的分叶(一)小脑在进化上分成. 小脑在进化上分成古小脑、旧小脑和新小脑也就是下图中颜色在小脑形态学上我们称之为绒球小结叶,第一部分发生上比较古老,比较深的部分。包括蚓部的小结,和两侧半球上的绒球。脑小舌的部分也属于古小脑。我们称之为旧加上蚓部的蚓锤和蚓锥体,图中杏黄色的部分,也就是小脑原裂的部分,小脑。旧小脑主要与脊髓发生联系,又称之为脊髓小脑。是随着大脑运包

系统解剖学的神经系统重点

系统解剖学的神经系统 重点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神经系统 传入(感觉)神经元传出(运动)神经元中间(联络)神经元 神经纤维nerve fiber:轴突+神经胶质 灰质gray matter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集聚之处 在大、小脑表面者称为皮质cortex 白质white matter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集聚之处(髓鞘) 在大、小脑深部者称为髓质medulla 神经核nucleus中枢神经系统内(除皮质外) 形态与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之处 神经节ganglion周围神经系统内 形态与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之处 纤维束fasciculus中枢神经系统内 起止、行程与功能相同的纤维聚集体 神经nerve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集聚体 脊髓 spinal cord *椎管内 45cm 枕骨大孔—L1下缘末端变细-脊髓圆锥 *颈膨大 (C5-T1) 腰骶膨大 (L2-S3) *CTLSCo 484844 0 -1-2-3 脊髓的内部结构:灰质:*前角内躯外肢阿尔法—随意肌伽马—梭内肌 *后角边缘固有胶胸核 *后角固有核其轴突至对侧形成脊髓丘脑束到背侧丘脑腹后外侧,另可上升 或下降联络不同节段。 *侧角 T1-L3交感神经 S2-4副交感神经。 白质:*前后侧三索

*联络脑和脊髓长纤维 联络各节段的固有束 连接两侧前索的白质前联合 S1*后索薄束T5下楔束T4上脊神经节--延髓内薄束核、楔束核 *传导同侧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皮肤的精细触觉 *内→外侧骶→腰→胸→颈。 S2*侧索的前部和前索内脊髓丘脑束对侧后角固有核上升交叉—脊髓丘系 *侧束传导痛觉和温度觉 前束传导粗略触觉 *均是传导对侧内→外侧与上相反 S3脊髓小脑后束同侧胸核→小脑下脚→小脑皮质 S4脊髓小脑前束对侧后角基部→小脑上脚→小脑皮质 S3 S4传导躯干下部和下肢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X1*侧索、前索皮质脊髓束大脑皮质运动区—延髓锥体—前角运动神经元 *侧束交叉管理同侧四肢肌 前束不交叉管理双侧躯干肌 *内→外侧与S2同 X2红核脊髓束兴奋屈肌运动神经元 X3前庭脊髓束兴奋伸肌运动神经元 脊髓功能:传导反射 脊髓半横断布朗—色夸综合征前角损伤----脊髓灰质炎 脑 brain

小脑的功能解剖

写在课前的话 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其功能主要是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协调随意运动和管理编程运动,是人体的生命中枢。了解小脑的功能解剖及损伤表现,可以对小脑疾病的诊断有更好的指导意义。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即是小脑的功能解剖及损伤表现,这将有助于我们对患者的救治,挽救更多的生命。 一、小脑的位置 下图是脑正中矢状断面图,小脑位居颅后窝,脑桥与延髓的背面,与端脑枕叶底面有小脑幕相隔。小脑在成人大约有150g,占整个脑体积约40%。 小脑所在的位置为: A. 颅前窝 B. 颅后窝 C. 颅中窝 D. 以上均对 正确答案:B 解析:小脑位居颅后窝,脑桥与延髓的背面,与端脑枕叶底面有小脑幕相隔。

枕骨大孔疝是怎么形成的? 二、小脑的外形 (一)在小脑的下面观上,小脑中部比较缩窄,称之为小脑蚓,或者叫小脑蚓部。两侧比较膨大的部分称之为小脑半球。小脑上面观察,小脑上面比较平坦,两侧仍然是小脑的半球。在上面上有一条明显的浅沟,我们称之为原裂,是比较重要的一个脑沟。也就是说,以脑沟为界,前方就是小脑的前叶,后方即是小脑的后叶。在蚓部看中间比较缩窄的这部分,或者比较细窄的这部分正好位于两侧小脑扁桃体之间,称之为蚓垂,蚓垂为蚓椎体。这两个位置比较重要。 (二)下面这张图上的是小脑扁桃体。在近枕骨大孔外上方,小脑蚓垂两侧的半球较膨出的部位则是小脑扁桃体。其位置尤为重要,当颅脑外伤或颅内肿瘤等导致颅内高压时,小脑扁桃体可嵌入枕骨大孔,形成小脑扁桃体疝,压迫延髓,导致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危及生命。 三、小脑的分叶 (一)小脑在进化上分成

小脑在进化上分成古小脑、旧小脑和新小脑 第一部分发生上比较古老,在小脑形态学上我们称之为绒球小结叶,也就是下图中颜色比较深的部分。包括蚓部的小结,和两侧半球上的绒球。脑小舌的部分也属于古小脑。 图中杏黄色的部分,也就是小脑原裂的部分,加上蚓部的蚓锤和蚓锥体,我们称之为旧小脑。旧小脑主要与脊髓发生联系,又称之为脊髓小脑。 下图颜色浅的大部分区域,包括半球以及蚓部都是进化上比较新的结构。是随着大脑运动皮质的发展而来的,我们称之为新小脑,又叫做大脑小脑,主要指的是后叶的部分。 (二)总体上小脑分成为绒球小结叶、前叶和后叶三个部分 1. 小脑借表面两条深沟,分为3叶:小脑上面前1/3与后2/3交界处的深沟称为原裂。原裂以前的半球和小脑蚓为前叶,原裂以后和小脑下面的大部分为后叶。在小脑下面,后外侧裂是小脑后叶与绒球小结叶的分界。 2. 机能区分与小脑的种系发生密切相关。小脑主要分为3个功能区:绒球小结叶主要与前庭神经核和前庭神经相联系,称之为前庭小脑,在进化上该部出现最早,故又称为原小脑;小脑蚓和半球中间区共同组成旧小脑,即脊髓小脑;小脑体的外侧部为新小脑,又称大脑小脑。

小 脑-神经解剖学讲稿

小脑一、位置: 后外缘邻接横窦、乙状窦及乳突小房。 二、外形: 上面—较平坦,分界不清 下面—两侧膨隆,中间凹陷 前后缘—小脑前、后切迹(小脑镰)、 绒球、绒球柄 两部—小脑蚓、小脑半球 ●小脑蚓(小脑小舌、中央小叶、山顶、 山坡、蚓小叶、蚓结节、蚓锥体、蚓 垂、小结) ●小脑半球(中央小叶翼、方形小 叶前部、方形小叶后部、上半月 小叶、下半月小叶、二腹小叶、 小脑扁桃、绒球)

三、沟裂和小脑分叶: 原裂、水平裂、后外侧裂 ●绒球小结叶(古小脑、前庭小脑) —绒球、小结 —接受前庭神经和前庭神经核的 纤维投射;发纤维至前庭神经核。 ●前叶(旧小脑、脊髓小脑) —原裂以前的部分(小脑蚓下面 的蚓锥体、蚓垂属旧小脑) —接受脊髓小脑束的纤维投射; 发纤维经小脑中央核中继后 投射至红核、丘脑、脑干网状 结构和前庭核等。 ●后叶(新小脑、大脑小脑) —原裂和后外侧裂之间的部分 (其中蚓垂、蚓锥体属旧小脑) —接受由脑桥核发出的小 脑中脚纤维;发纤维经齿 状核中继后投射至丘脑 和红核

四、小脑内部结构: 灰质:小脑皮质 小脑中央核 白质:小脑髓质 (一)小脑皮质:约1000 cm2,,1/6在外。 1.小脑皮质的细胞构筑:三层 ●分子层: 外星形细胞 蓝细胞 颗粒细胞的平行纤维 梨状细胞和高尔基细胞树突 ●梨状细胞层(蒲肯野细胞 层): 单层梨状细胞体, 宽35~50μm,高50~70μm 其树突面积可达222000μm2, 轴突是小脑唯一的传出纤维, 止于小脑中央核或直接出小 脑。 ●颗粒细胞层: 大量的颗粒细胞(每立方毫米 240万个),少量的高尔基细

系统解剖学最全的神经系统重点

神经系统 传入(感觉)神经元传出(运动)神经元中间(联络)神经元 神经纤维nerve fiber:轴突+神经胶质 灰质gray matter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集聚之处 在大、小脑表面者称为皮质cortex 白质white matter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集聚之处(髓鞘) 在大、小脑深部者称为髓质medulla 神经核nucleus中枢神经系统内(除皮质外) 形态与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之处 神经节ganglion周围神经系统内 形态与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之处 纤维束fasciculus中枢神经系统内 起止、行程与功能相同的纤维聚集体 神经nerve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集聚体 脊髓spinal cord *椎管内45cm 枕骨大孔—L1下缘末端变细-脊髓圆锥 *颈膨大(C5-T1) 腰骶膨大(L2-S3) *CTLSCo 4848440 -1-2-3 脊髓的内部结构:灰质:*前角内躯外肢阿尔法—随意肌伽马—梭内肌 *后角边缘固有胶胸核 *后角固有核其轴突至对侧形成脊髓丘脑束到背侧丘脑腹后外侧,另可上升或下降联 络不同节段。 *侧角T1-L3交感神经S2-4副交感神经。 白质:*前后侧三索 *联络脑和脊髓长纤维 联络各节段的固有束 连接两侧前索的白质前联合 S1*后索薄束T5下楔束T4上脊神经节--延髓内薄束核、楔束核 *传导同侧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皮肤的精细触觉 *内→外侧骶→腰→胸→颈。 S2*侧索的前部和前索内脊髓丘脑束对侧后角固有核上升交叉—脊髓丘系 *侧束传导痛觉和温度觉 前束传导粗略触觉 *均是传导对侧内→外侧与上相反 S3脊髓小脑后束同侧胸核→小脑下脚→小脑皮质 S4脊髓小脑前束对侧后角基部→小脑上脚→小脑皮质 S3 S4传导躯干下部和下肢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X1*侧索、前索皮质脊髓束大脑皮质运动区—延髓锥体—前角运动神经元 *侧束交叉管理同侧四肢肌 前束不交叉管理双侧躯干肌 *内→外侧与S2同

神经解剖学口诀大全

神经解剖学口诀大全 点击标题下「福建疼痛之家」可快速关注神经解剖(一)概述 1.神经系统的区分神经区分两部分,中枢周围两系统;脊髓与脑中枢系,脊脑神经周围系。 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内外刺激作反应,所作反应叫反射;反射基础反射弧,五个环节要记住。接受信息感受器,感受神经传信息;传入反射中枢内,运动神经传指令;效应器中起作用,肌肉收缩作运动。 3.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1)灰质中枢神经神经元,胞体树突共集中。色泽灰暗称灰质,大小脑表为皮质。(2)神经核若在中枢神经内,功能相同细胞体;集中构成灰质团,特称之为神经核。 (3)神经节若在中枢外,胞体集中处;形状略膨大,叫作神经节。 (4)纤维束中枢白质内,神经纤维聚,功能若相同,称作纤维束。 (二)脊髓 1.外形位居椎管扁圆柱,纵贯全长六条沟;枕大孔处连延髓,长落第一腰下缘。腰骶膨大颈膨大,三十一节要记清;颈八腰五胸十二,骶五尾节单一个。

2.内部结构白质周围灰质中,灰质切面倒“H”形;胞体树突集中成,前柱胞体为运动。后柱中间神经元。胸一腰三有侧柱,交感低级中枢部。骶二三四无侧柱,前后角间夹细胞,都是副交感中枢。白质集中有三素,后索内薄外楔束;精细触觉本体觉,两束传递有分工;胸四以下薄束传,胸四以上楔束管。侧索之中下行束,皮质脊髓侧束传;躯干四肢温痛觉,脊髓丘脑侧束传。前索之中共有两,皮脊前束脊丘前。(三)脊神经 颈八腰五胸十二,骶五尾一三十一;胸一腰三前根内,躯体内脏运动全。骶二骶三骶四中,胸一腰三前根同;前支粗大吻合丛,颈丛臂丛腰骶丛;胸部前支单独走,后支细小不成丛。 1.膈神经一至四颈组颈丛,肌皮分支有两种;肌支名为膈神经,胸膜心包达膈肌;右膈神经有特点,肝胆信息它传递。2.臂丛分支颈五至八胸第一,组成臂丛发长支;肌皮正中尺神经,桡腋神经后束分。 3.上肢的神经分布 (1)腋神经腋神经后束发,三角肌它管辖。 (2)臂肌前臂肌神经支配肌皮神经外侧束,肱二头肌它管理。内侧束发尺神经,前臂屈肌一块半,名为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侧半。其余正中神经管,损伤正中不旋前。上肢伸肌肱桡肌,全受桡神经管理。损伤症状显垂腕,手背桡侧

下丘脑-神经解剖学讲稿

下丘脑 hypothalamus 一、位置和外形:背侧丘脑的前下方,与背丘脑之间以下丘脑沟分界。构成第3脑室前下部的侧壁和底部。前界——前连合和终板;后界——续于中脑。两侧——邻大脑半球前部底面。包括:视交叉、视束、漏斗、灰结节、乳头体等结构。正中隆起;视隐窝、漏斗隐窝。二、内部结构:以弥散的小细胞为主的视周中央灰质。(一)内部区分:前后位——视前区:终板以后,视交叉前缘至前连合连线以前的部位;视上区(下丘脑前区):视交叉上方;结节区(下丘脑中区):灰结节及其上方;乳头(体)区(下丘脑后区):乳头体及其上方。其中前两区在人类合称“视上部”“ 冠状位—以穹隆柱和乳头丘脑束为界,分为室周区:第三脑室壁的室周灰质;内侧区:穹隆柱和乳头丘脑束与室周区之间;外侧区:穹隆柱和乳头丘脑束以外的部分。 (二)各部的主要核团:视前区——视前室周核、视前内侧核、视前外侧核视前室周核——位于第三脑室室管膜下。低分化的小细胞组成,向后接视上区的前室周

核。 视前内侧核——位于视前区的内侧部。较大,分内、外侧两部,其内侧部有雌雄同质异形性,故又称“性二态核”,雄性此核体积大于雌行,其细胞数目和突触密度亦大于雌性。此核含有合成“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神经元,发纤维投射至正中隆起,对脑垂体前叶的促性腺激素有调控作用。传入纤维:隔核、伏隔核的纤维—前脑内侧束—此核杏仁核的纤维—终纹—此核传出纤维:—前脑内侧束—隔核、下丘脑其它核团、中脑—终纹—杏仁核—室周系统和髓纹—丘脑、缰核—正中隆起视前外侧区——位于视前区外侧部,下丘脑外侧区的前部,外侧与无名质毗邻。有前脑内侧束纤维穿过,其间有散在的神经元。前脑内侧束纤维联系边缘系统、下丘脑和脑干。纤维联系:与隔核、海马、梨状皮质、纹状体、杏仁核等有往返联系。 视上区——前室周核、视交叉上核;下丘脑前核、室旁核、视上核;下丘脑外侧区;内侧视交叉后区前室周核:位第

小脑的解剖及功能

小脑的解剖及功能 小脑位于大脑半球后方,覆盖在脑桥及延髓之上,横跨在中脑和延髓之间。它由胚胎早期的菱脑分化而来,是脑六个组成部分中仅次于大脑的第二大结构。 一、外部形态: 中部狭窄称小脑蚓vermis,两侧膨大部称小脑半球,小脑下面靠小脑蚓两侧小脑半球突起称小脑扁桃体tonsil of cerebellum。 二、内部结构: 1、皮质 2、髓质(髓体):顶核、中间核(拴状核、球状核)、齿状核。 三、解剖 1、蚓部:从外观上看,小脑中间有一条纵贯上下的狭窄部分,卷曲如虫,称为蚓部。 2、小脑半球:蚓部两侧有两个膨隆团块称为小脑半球。 3、小脑的分叶: (1)按形态结构和进化可分为:绒球小结叶flocculonodular lobe(原小脑或古小脑),小脑前叶anterior lobe(旧小脑主要功能与头部和身体的本体感受和外感受的传入信息有关,有调节肌紧张的作用;),小脑后叶posterior lobe(新小脑)。 (2)按机能可分为:前庭小脑(原小脑或古小脑archicerebellum,主要接受来自前庭核和前庭神经的传入纤维,调节躯干肌肉的活动,在维持肌紧张、身体平衡和姿势等方面起重要作用;),脊髓小脑(旧小脑paleocerebellum),大脑小脑(新小脑neocerebellum,它在人类最为发达,主要接受经脑桥接转的来自大脑皮质的纤维,参与由大脑皮层发起的随意运动的调节。在位相性的活动和肌肉的协调运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4、小脑皮层:小脑的表面被覆着一层灰质,叫做小脑皮层。小脑皮层分为3层,从表及里分别为分子层、浦肯野氏细胞层和颗粒细胞层,皮层里含有星状细胞、篮状细胞、浦肯野氏细胞、高尔基氏细胞和颗粒细胞等5种神经元。 5、小脑延髓:皮层的下方是小脑髓质,由出入小脑的神经纤维和4对小脑深部核团组成。

系统解剖学笔记之脊髓

系统解剖学笔记之脊髓 第一节脊髓 脊髓spinal cord起源于胚胎时期神经管的尾部,与脑相比是分化较低、功能较低级的部分,仍保留着明显的节段性。脊髓与31对脊神经相连,后者分布到躯干和四肢。脊髓与脑的各部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来自躯干、四肢的各种刺激通过脊髓传导到脑才能产生感觉,脑也要通过脊髓来完成复杂的功能。在正常生理状况下,脊髓的许多活动是在脑的调控下完成的,但脊髓本身也能完成许多反射活动。 一、位置和外形图17-1 脊髓外形简图 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在成人平第1腰椎体下缘(新生儿可达第3腰椎下缘平面),全长约42~45cm,最宽处横径为1~1.2cm。脊髓呈前、后稍扁的圆柱形,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梭形的膨大,即颈膨大cervical enlargement和腰骶膨大lumbosacral enlargement。前者自第4颈节至第1胸节,后者自第2腰节至第3骶节。这两个膨大的形成是因为内部的神经元数量相对较多,与四肢的出现有关。脊髓末端变细,称为脊髓圆锥conus medullaris,自此处向下延为细长的无神经组织的终丝filum terminale (图17-1),长约20cm,向上与软脊膜相连,向下在第2骶椎水平以下由硬脊膜包裹,止于尾骨的背面。 脊髓表面可见6条纵行浅沟,前面正中较明显的沟称前正中裂anterior median fissure,后面正中较浅的沟为后正中沟posterior median sulcus,由此沟向脊髓内部深入一薄层神经胶质性的后正中隔posterior median septum,深达中央管。这两条纵沟将脊髓分为左右对称的两半。此外还有两对外侧沟,即前外侧沟和后外侧沟,分别有脊神经前、后根的根丝附着。此外,在颈髓和胸髓上部,后正中沟和后外侧沟之间,还有一条较浅的后中间沟posterior intermediate sulcus,是薄束和楔束之间的分界标志。 脊髓在外形上没有明显的节段性,但每一对脊神经及其前、后根的根丝附着范围的脊髓即构成一个脊髓节段,因为有31对脊神经,故脊髓也可分为31个节段:即8个颈节(C)、12个胸节(T)、5个腰节(L)、5个骶节(S)和1个尾节(Co)(图17-2)。 由于自胚胎第4个月起,脊柱的生长速度比脊髓快,因此成人脊髓和脊柱的长度不等,脊柱的长度与脊髓的节段并不完全对应。了解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对病变和麻醉的定位具有重要意义。在成人,一般的推算方法为:上颈髓节(C1~C4)大致与同序数椎骨相对应,下颈髓节(C5~C8)和上胸髓节(T1~T4)与同序数椎骨的上1节椎体平对,中胸部的脊髓节(T5~T8)约与同序数椎骨上2节椎体平对,下胸部的脊髓节(T9~T12)约与同序数椎骨上3节椎体平对,全部腰髓节约平对第10~12胸椎,全部骶、尾髓节约平对第1 腰椎。 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前、后根汇合形成脊神经,经相应的椎间孔离开椎管。因为脊髓比

解剖学 15中枢神经系统习题解析

中枢神经系统 1脊髓的位置(B ) A 、几乎与椎管同长 B 、上端于枕骨大孔续延髓 C 、成人下端至第一骶椎下缘 D 、小元下端平第3 骶椎 E 、脊髓末端膨大称腰髓膨大 2脊髓(C ) A 、成人从枕骨大孔延伸到第2 腰椎下缘 B 、在胸段大部分有侧角 C 、有31 个节段 D 、背侧有一条深的后正中裂 E 、在新生元下端平齐第1 腰椎下缘 3成人脊髓下端平齐(D ) A 、第1 骶椎水平 B 、第2 腰椎下缘水平 C 、第3 腰椎与第4 腰椎之间 D 、第1 腰椎下缘水平 E 、第1 骶椎下缘水平 4有关脊髓的外形说法,错误的是(D ) A 、脊髓第四颈节段至第一胸节段为颈膨大 B 、脊髓第二腰节至第三骶脊髓节为腰髓膨大 C 、脊髓的末端称脊髓圆锥 D 、脊髓后正中沟有后根附着 E 、脊髓的前正中裂比后正中沟深 5成人脊髓的终丝(D ) A 、全长被硬脊膜包裹 B 、附着于骶骨的背面 C 、内有神经细胞 D 、在第2 骶椎水平以下被硬脊膜包裹,向下止于尾骨背面 E 、在第2 腰椎处出硬脊膜,止于第2 骶骨背面下缘 6何处损伤可伤及脊髓骶段(A ) A 、第1 腰椎 B 、第2 腰椎 C 、第5 腰椎 D 、第1 、2 骶椎 E 、第3 腰椎 7 第7 颈脊髓节平对(B ) A 、第4 颈椎体 B 、第5 颈椎体 C 、第6 颈椎体 D 、第7 颈椎体 E 、第1 胸椎体 8马尾主要由(E )

A 、胸、腰脊神经根形成 B 、胸、骶脊神经根组成 C 、胸、尾脊神经根组成 D 、胸、腰、骶、尾脊神经根组成 E 、腰、骶、尾脊神经根组成 9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应在哪个棘突间隙(C ) A 、第于二胸椎与第一腰椎棘突间隙 B 、第一腰椎与第二腰椎棘突间隙 C 、第三腰椎与第四腰椎棘突间隙 D 、第五腰椎与第一骶椎棘突间隙 E 、骶管裂孔处 10胶状质属于脊髓灰质何层内的结构(B ) A 、板层I B 、板层II C 、板层III D 、板层IV E 、板层V 11后角固有核是何板层的细胞群(C ) A 、板层I 和板层II B 、板层VIII C 、板层III 和板层IV D 、板层V 和板层VI E 、板层VII 12右侧颈5 一胸2 后角受损时产生(D ) A 、病变水平以下的对侧肢体所有感觉缺失或减退 B 、病变水平以下同侧肢体所有感觉缺失或减退 C 、右上肢所有感觉减退或缺失 D 、右上肢痛、温觉减退或缺失而触觉和深感觉保留 E 、左上肢痛、温觉减退或缺失而触觉和深感觉保留13脊髓内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是(B ) A 、后角固有核 B 、中间外侧核 C 、骶中间外侧核 D 、胸核 E 、中间内侧核 14脊髓的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B ) A 、胸核 B 、中间外侧核 C 、骶中间外侧柱 D 、中间内侧核 E 、网状结构 15关于脊髓中间外侧核的描述,错误的是(D ) A 、它形成灰质的侧角 B 、存在于脊髓的胸段和上腰段

神经解剖学课件

一.名词解释 1.Nissl body(尼氏体):尼氏体的化学成分是核糖核酸和蛋白质,常称为核蛋白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光镜下,细胞浆内粗面内质网(rough endoplasmic reticulum):有许多呈嗜碱性颗粒状或斑块状的致密的物质。电镜下,尼氏体由许多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free ribosome)构成。 2. 皮质垂直柱是贯穿大脑皮质全厚的垂直细胞柱,它不仅是皮层神经元网络的某种基本单位,而且可能是大脑皮质的基本功能单位 3. Wilbrand后袢:其中来自视网膜鼻侧半上象限的纤维,经视交叉向后至同侧视束吻端,作袢状弯曲,经视交叉后缘上方交叉至对侧视束。 4. 外侧嗅纹(lateral olfactory stria)是一小束白质纤维,行于前穿质的前外侧缘,至岛阈(limen of insula )呈锐角向后拐弯,终于海马旁回钩头端的杏仁周区(periamygdaloid area) 5.穹窿是由海马至下丘脑乳头体的弓形纤维束。 6.豆核襻(ansa lenticularis ) 起源复杂,起自苍白球的两个部分、壳及其邻近结构,它的部分纤维在沿行程分布的神经元中中继,这些中继神经元称脚内核(entopeduncular nucleus)。豆核襻绕内囊腹侧弯曲并向内侧行继而向背内侧行而与走在红核前区内的纤维相混,豆核襻与豆核束中的某些纤维与底丘脑核、红核前区核及未定带神经元相突触。其余的纤维继向上外行,终于丘脑核团,主要是前腹侧核及中央内侧核。 7. 豆核束(tract lenticularis)豆核束是起自苍白球内侧的纤维,此纤维从苍白球背内侧缘发出后在靠近内囊内侧面时转向内侧,形成一清晰的纤维束,其中有些纤维行于底丘脑的背侧缘未定带的腹侧称Fore1 H 区。豆核束继向内向尾侧行,在达未定带内侧缘处,豆核束与豆核襻的纤维相混,也和红核前区的分散结构及齿状丘脑束、红核丘脑束纤维相混。这一多种成分相混的径路及与之相联系的细胞群称为红核前区(被盖区)或Forel H区(prerubral or H field of Forel ),尔后豆核束与豆核襻等束纤维继向前向外行,共同组成丘脑束或Forel H 区(thalamic fasciculus or H, field of Forel ),向背侧与丘脑腹侧核联系。丘脑束是豆核束、豆核撑、齿状丘脑纤维及丘脑纹状体纤维的延续部。 8.室旁垂体束:由下丘脑至神经垂体的纤维束起自室旁核和室上核,称为室旁垂体束。 二.简答 1.小脑下脚又称绳状体,连于小脑和延髓、脊髓之间。包含小脑的传入纤维和传出纤维2部分。传入纤维有:起于前庭神经、前庭神经核、延髓下橄榄核、延髓网状结构进入小脑的纤维,脊髓小脑后束及楔小脑束的纤维。传出纤维有:发自绒球的部分小脑蚓部皮质,止于前庭神经核的小脑前庭纤维,起于顶核,止于延髓的顶核延髓束纤维(包括顶核前庭纤维和顶核网状纤维)。 2. 视野检查时,在偏盲和全盲视野内,中心注视区功能保留的现象称为“黄斑回避”。 该现象的出现见于视放射中后部或视觉皮质区的损害或病变。如右侧枕叶视中枢损伤,双眼左侧视野同向性偏盲,黄斑回避。 对于出现黄斑回避的机制有以下解释: (1)黄斑区由两侧大脑皮层支配,胼胝体尾部有纤维通到两侧视放射纤维的腹侧,可能是联系两侧黄斑束者,这是目前较为流行的解释。

小脑的功能解剖教学内容

小脑的功能解剖

写在课前的话 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其功能主要是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协调随意运动和管理编程运动,是人体的生命中枢。了解小脑的功能解剖及损伤表现,可以对小脑疾病的诊断有更好的指导意义。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即是小脑的功能解剖及损伤表现,这将有助于我们对患者的救治,挽救更多的生命。 一、小脑的位置 下图是脑正中矢状断面图,小脑位居颅后窝,脑桥与延髓的背面,与端脑枕叶底面有小脑幕相隔。小脑在成人大约有150g,占整个脑体积约40%。 小脑所在的位置为: A. 颅前窝 B. 颅后窝 C. 颅中窝 D. 以上均对 正确答案:B 解析:小脑位居颅后窝,脑桥与延髓的背面,与端脑枕叶底面有小脑幕相隔。

枕骨大孔疝是怎么形成的? 二、小脑的外形 (一)在小脑的下面观上,小脑中部比较缩窄,称之为小脑蚓,或者叫小脑蚓部。两侧比较膨大的部分称之为小脑半球。小脑上面观察,小脑上面比较平坦,两侧仍然是小脑的半球。在上面上有一条明显的浅沟,我们称之为原裂,是比较重要的一个脑沟。也就是说,以脑沟为界,前方就是小脑的前叶,后方即是小脑的后叶。在蚓部看中间比较缩窄的这部分,或者比较细窄的这部分正好位于两侧小脑扁桃体之间,称之为蚓垂,蚓垂为蚓椎体。这两个位置比较重要。 (二)下面这张图上的是小脑扁桃体。在近枕骨大孔外上方,小脑蚓垂两侧的半球较膨出的部位则是小脑扁桃体。其位置尤为重要,当颅脑外伤或颅内肿瘤等导致颅内高压时,小脑扁桃体可嵌入枕骨大孔,形成小脑扁桃体疝,压迫延髓,导致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危及生命。 三、小脑的分叶 (一)小脑在进化上分成 小脑在进化上分成古小脑、旧小脑和新小脑

小脑解剖及功能

小脑解剖及功能 这期分享之前,首先向Dr.Albert L. Rhoton致敬!https://www.360docs.net/doc/6d16409782.html,这是The Rhoton Collection的官网,有Dr.Rhoton的专访视频,由他本人介绍他的生平。感谢Dr.Rhoton将Rhoton实验室的解剖图片开源化,让更多的人可以学习并使用他的解剖图片!我不知道要怎么表达对他的敬意,也不知道要怎样感谢他。希望未来我能够学有所成,将我所有的知识分享给更多的人,让所有想学习的人没有门槛,并轻松快乐的学习!今天的内容是小脑解剖及功能首先来看看小脑的体表解剖定位:小脑位于后颅窝后颅窝的体表定位点———枕外隆突和上项线枕外隆突和上项线以下是 小脑的位置再来看看Rhoton解剖从头顶向下看小脑 从脚底向头顶方向看 从前向后看 从后向前看 从外侧看 从中线看 大致了解了小脑位置以后,我们来看小脑的解剖要点按照发育和功能将小脑分成三部分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脊髓小脑(小脑蚓部和蚓旁区)大脑小脑(两侧小脑半球)小脑是只“三脚猫”:小脑通过小脑上/中/下脚与大脑和脊髓之间进

行纤维联系小脑上脚:只有传出神经纤维小脑中脚:只有传入神经纤维小脑下脚:包含传入和传出神经纤维 小脑有四个主要的神经核团 记住解剖要点,下面我们来看功能:首先来看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的功能:1:保持平衡和维持身体姿势2:调节眼球位置具体调节通路是怎样?如何测试前庭小脑的功能?1:Romberg‘s 测试双腿并拢,双手自然垂直,先睁眼直立,再闭眼直立 2:交叉步伐 3:眼球运动测试 那么前庭小脑受损,患者会出现什么体征和症状?与其功能相对应,患者会出现平衡障碍和眼球运动障碍1:平衡障碍- 眩晕- 站立不能- 行走不能- 跨步过宽- 不能走交叉步伐 2:眼球运动障碍/眼球震颤- 运动/静止目标凝视障碍 - 追踪性眼球震颤 下面来看脊髓小脑(小脑蚓部和蚓旁区)的功能及调控通路两大功能:1:控制肌张力2:调控抗重力肌群活动具体传导通路是: 根据脊髓小脑的功能,如其受损,患者会出现两大主要症状:肌张力降低和意向性震颤不同组分受损,还有一些特别变现:前叶和上蚓部的旁中央部分受损- 直立困难- 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