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朝、炎帝朝、黄帝朝年代表

伏羲朝、炎帝朝、黄帝朝年代表
伏羲朝、炎帝朝、黄帝朝年代表

人类文明探源工程:伏羲朝、炎帝朝、黄帝朝年代表『附由来解释』

伏羲以木德继天而王

元年前64430年辛未路傍土~前63315年丙午在位1115年 1150岁崩

女娲亦以木德王

元年前63314年丁未天河水~前62514年丁卯在位800年 900岁崩

十四氏之治

元年前62513年戊辰大林木~前6549年壬子

共55964年

共工氏柏皇氏央皇氏大庭氏栗陆氏骊连氏混沌氏赫胥氏尊庐氏昊英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

炎帝神农氏以火德王

元年前6548年癸丑桑柘木~前6429年壬子在位120年寿181岁

传八世共540年

临魁

元年前6428年癸丑~前6349年壬申在位80年

元年前6348年癸酉~前6289年壬申在位60年

庆甲

元年前6288年癸酉~前6249年壬子在位40年

元年前6248年癸丑~前6200年辛丑在位49年

元年前6199年壬寅~前6155年丙戌在位45年

元年前6154年丁亥~前6107年甲戌在位48年

元年前6106年乙亥~前6064年丁巳在位43年

器在位4个月

榆罔

元年前6063年戊午~前6009年壬子在位55年

黄帝以土德王

元年前6008年癸丑桑柘木~前5908年癸巳在位100年寿300岁

传十世共2520年~前3489年

伏羲至秦年代数由来及解释

《易稽览图》:

甲寅伏羲氏,至无怀氏,五万七千八百八十二年。神农五百四十年。黄帝一千五百二十年。少昊四百年。颛顼五百年。帝喾三百五十年。尧一百年。舜五十年。禹四百三十一年。殷四百九十六年。周八百六十七年。秦五十年。

已上六万三千六百十二年。庚戌年四万九十一年算。

右总六万四千一百三年。相基加二年。

解释:

(一)

伏羲~秦: 63186年

(57882+540+1520+400+500+350+100+50+431+496+867+50)

伏羲~东汉结束(公元219年)实63610年。

魏~景云元年: 491年(220年~710年)

220+491=711,故为公元710年

伏羲~景云元年710年

63610 +491 +2 = 64103年 (相基加2年)

伏羲元年:

64103-710-2=前63391年庚寅(相基减二年)

神农元年:

63391-57822=前5509年

(二)

黄帝朝诸本皆为2500年,并经易学标准模型勘验校正,今取此为准。

(三)

《春秋命历序》:“炎帝号曰大庭氏,传八世,合520岁”。今取此为准。并经易学标准模型勘验校正。

(四)

《帝王世纪》:“太昊在位一百一十年,子孙五十九,传世五万余岁”。

(五)

《唐文粹》卷95,陈鸿《大统纪序》:太昊在住一百一十年。又云:子孙五十九姓,传世五万余岁。转录自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

(六)

黄帝至尧帝数千年:“洪崖(即黄帝时代广成子)年已数千岁,姓氏数易,今呼为务成子。”,参《历代神仙通鉴》p153、118、107、95。

(七)

《汉书人表考-卷一》:“寿王及待诏李信治黄帝《调历》,课皆疏阔,又言黄帝至元凤三年(前78年)六千余岁。丞相属宝、长安单安国、安陵杯育治《终始》,言黄帝以来三千六百二十九岁”。

注:

1、“六千余岁”者,当为黄帝朝上限。

2、“三千六百二十九岁”,即公元前3707年,当为黄帝朝下限。

(八)

《历代帝王年表》:

“炎帝神农氏,育于姜水,以火德王,亦曰烈山氏,都陈,迁曲阜。在位百四十年,崩于长沙之茶乡。传八世至帝榆亡,共五百四十年。”

《史记补三皇本纪》:

“炎帝神农氏…立百二十年崩,生帝哀,哀生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轩辕氏兴焉。”

《帝王世纪》:

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於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於常,生炎帝,人身牛首,长於姜水,有圣德。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主夏,故谓之炎帝,都於陈,作五弦之琴。凡八世,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哀、帝揄罔。又曰本起烈山,或时称之,一号魁隗氏,是为农皇,或曰帝炎。时诸侯夙沙氏叛不用命,炎帝退而修德,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炎帝,营都於鲁。重八卦之数,究八八之体为六十四卦,在位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

《春秋命历序》:

“炎帝八世,五百二十年。”

黄帝的神话传说故事

黄帝的神话传说故事 轩辕本是南方一位有知识有技巧的跛足青年,西陵氏族神巫歧伯通过占卜从广西地区 找来准备作为首领的候选人,但西陵氏族的人,嫌他是一跛子,坚决不同意他竞选新首领。只有嫘祖看上了他的聪明才智,与他成为了好朋友。后来,西陵氏族中来了以为能人的消 息被北边一个氏族知道了,于是,他们趁西陵氏族不备时把他抢虏走了。跛足青年因腿脚 不便,发明了以为代步的车。后将车改制为战车,氏族自有了大车后就不用害怕其他部落 剽悍的骑兵了,使部族作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因此便被部落推为领袖,称为轩辕黄帝。轩辕黄帝领导部族着力改革,改变游牧民族杀伐好战的习性,力主养性爱民,以仁德 服天下,不好战伐,只对些残害百姓,不服王化的部落进行讨伐,因此,远近有80多个 部落闻风归顺。 得到天下之后,黄帝便开始巡视人间。相传有一个春天,一位少女在桑园养蚕时,碰 到黄帝。黄帝看到在她的身上穿着一件金色彩衣,闪着轻柔、温和的黄光,地面上堆着一 堆蚕茧。黄帝就问少女身上穿的是什么,少女就说了植桑养蚕、抽丝织绸的道理。黄帝听后,想起人们还在过着夏披树叶、冬穿兽皮,一年四季衣不蔽体的生活,感觉到这是一项 大的发明,能让人民穿衣御寒。他就与这位少女结为夫妻,让她向百官和百姓传授育桑养 蚕的技术。这位少女就是黄帝的正妃嫘祖,当时黄帝也已到了三十而立之年。 黄帝封嫘祖为正妃之后,嫘祖就组织一大批女子上山育桑养蚕织丝。但很快又遇到了 一个大难题,蚕养了很多,茧也产了不少,但抽丝和织帛却有了困难。就在这时,群女中 有一个身材矮小、皮肤黝黑、面部丑陋的女子发明了缠丝的纺轮和织丝的织机。黄帝得知后,对此项发明大加赞赏,让她给众人传授技艺。后来在嫘祖的撮合下,黄帝娶了这位丑女,作为次妃,这位次妃被后人尊称为嫫母。 蚩尤是炎帝的苗裔,在涿鹿之野那场神国的战争中,炎帝被黄帝打败了,迫于无奈退 居南方,蚩尤也被俘虏而做了黄帝的臣子。蚩尤天生勇猛,对炎帝的失败很不甘心,他部 族的人也都和他一心,愿意听他的调遣。 于是,蚩尤族的人去见了夸父族的人,请求他们助一臂之力。夸父族人意见不一,一 部分表示对于这种战争并没有多大兴趣,另一部分觉得这正是替弱者打抱不平的好机会。 那些愿意打抱不平的人就都参加到这场战争里去了。 蚩尤族人得了夸父族人的帮助,实力和士气重新壮大起来,真是如虎添翼,又和黄帝 的军队势均力敌、相持不下了。 黄帝对于夸父族人加入战争,十分恼怒,但一时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来对付,接连吃 了好几个败仗。他很颓丧,战场上蚩尤族的人又在吹烟喷雾了,烟雾虽不算大,但是东一处、西一处,隐蔽着夸父和蚩尤们出其不意的袭击,时常令黄帝的军队措手不及。 黄帝没有办法,干脆把军队暂时交给他手下的大将力牧指挥着,自己却跑到前些时候 会合天下鬼神的泰山上去躺卧起来,好静静地想一想对付蚩尤的计谋。

炎帝黄帝大战的故事_黄帝与炎帝的传说故事.doc

炎帝黄帝大战的故事_黄帝与炎帝的传 说故事 古时候,在华夏大地上有着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部落。炎帝黄帝大战就是为自己各自的部落而战。我为大家整理了炎帝黄帝大战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炎帝黄帝大战的故事 黄帝崛起,与炎帝决战于阪泉之野 女娃姐妹俩相继物化,她们的父亲炎帝心如刀绞,悲恸欲绝,他痛悔没有医治好四女儿,痛悔没有照顽好小女儿,他是位爱满天下的神,丧女之痛,时时刺激他、提醒他医治世人,照顾世人。 炎帝的大爱赢得了民众的心,他的苗裔和部属也个个精明强干、敢作敢为,他的势力逐渐自南往北发展,不可避免地与正如日中天、向四周扩张的中央土德之帝黄帝发生冲突。 黄帝的介绍 黄帝姓姬,与炎帝同族,也是少典氏的后代,母亲名唤附宝。附宝婚后,久未生育,心里不免焦虑;夜半失眠,出门仰观天象,默祷上苍,忽见一道巨大的电光环绕着北斗七星的第一颗天枢星,光华耀目,直射而来。附宝一阵目眩,竟感应而结胎,两年后生下了黄帝。黄帝十五岁时接受国土袭封,号有熊氏;因发明装有轮子的车辆,又号轩辕氏。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十四人获得姓氏,成为酉、祁、己、膝、任、苟、僖、衣等十二氏族的始祖。

黄帝变相混沌 该精明时,四面八目,明察秋毫;该糊涂时,浑无面目,大智若愚。黄帝的高妙处、历害处正在于此,别的神灵是想学也学不来的。 这一阵子,黄帝朝南的两只眼睛睁得特别大,他要洞察炎帝各路人马的虚实,他要找出炎帝致命的弱点。 经过大胆战略设想,小心战术构思,黄帝统率十万神兵、十万人众、十万鬼卒,以翱翔天穹的鹰、雕、鹫、鹞等凶禽作旗帜,以驰骋原野的虎、豹、熊、罴等猛兽作前驱,奔赴阪泉之野,与严阵以待的炎帝展开决战。两军交锋,杀声震天,白刃耀日,只杀得尸积如山,血流漂杵。恶战三场,仁厚慈爱的炎帝抵挡不住年富力强、圣明神武的黄帝,一溃千里,退至极南之地、偏僻之乡。 上黄帝大战蚩尤的故事 相传远古时期黄帝擒拿蚩尤的神话故事,一直都是被古今中外之众人所知晓的。 天生勇猛的蚩尤非常不甘于炎帝的失败,所以他一心要想再和黄帝作战,于是蚩尤便请求夸父族人助自己一臂之力。有了部分夸父族人的帮助,再加上蚩尤原本的族人,显然蚩尤族人的实力和士气都重新焕发了起来,于是如虎添翼的蚩尤族人迫不及待的就和黄帝的军队打了起来。 黄帝对于加入战争的夸父族人很是恼火,但短时间内又没有能够驱散他们的办法,且黄帝的军队在这场战争中也接连吃了好几个败仗,于是黄帝越来越显得颓废。

黄帝和炎帝的故事

黄帝和炎帝的故事 黄帝、炎帝、蚩尤是这样的故事: 黄帝与炎帝同族,也是少典氏的后代。母亲名叫附宝。附宝结婚多年没有生育,心里非常焦急。忧心忡忡的她晚上不能入睡,出门仰观天象,向上苍祈祷。忽然北斗七星的第一颗天枢星周围出现一道巨大电光,四射的光芒十分耀眼。附宝一阵头晕目眩,竟然感应而怀胎,整整两年后生下了黄帝。黄帝从小有奇异之像,似乎是注定要做中央天帝的。 他天生四张面孔,能同时注意东南西北四方动静,天上人间的任何事情,都逃不过他的眼睛。炎帝因为仁慈,受到越来越多民众的拥戴,势力逐渐扩大。炎帝所在的姜水流域和黄帝所在的姬水流域相距不远,虽然是同族兄弟,但是水火不容,终于在阪泉之野爆发了大战。结果以炎帝败退南方告终。但战争并没有到此结束,炎帝的后裔与属下先后奋起为他们心中的偶像、崇敬的君主复仇,虽九死而不悔。在成为中央天帝前,黄帝先后和炎帝、蚩尤、刑天发生了激烈的战争,最终打败了对手,统领了宇宙。 率先领兵讨伐黄帝的是炎帝的苗裔战神蚩尤。蚩尤是勇猛异常的人物。他是南方的巨人族,家里兄弟八十一个,各个身高数丈,铜头铁额,头上生有尖利的角,耳边长有剑一般的毛发,尖利胜过铁枪铜戟,一头抵来,神鬼莫挡。蚩尤善于制造各种兵器,锐利的长矛、牢固的盾牌、轻巧的刀剑、沉重的斧钺、强劲的弓弩,都出自他的巧手。 当初炎黄之战时,蚩尤作为炎帝的武将随军听用。战争失利后,不幸被俘,做了黄帝的臣仆。他也趁机打探黄帝的实力,以图东山再起。蚩尤通过一段的观察,认为黄帝只是好大喜功,并没有什么实力。在新结交的好朋友风伯、水师的帮助下,他偷偷回到南方,劝说炎帝重整旗鼓,报仇雪耻。炎帝沉默了许久,说:“我为人间播撒五谷,又尝遍百草,就是想让人民摆脱饥饿、病痛,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是阪泉之野,就死伤无数,我再不愿意让天下百姓受战火之灾了!” 蚩尤见炎帝已无斗志,便聚拢来摩拳擦掌的兄弟,收编山林水泽的魑魅魍魉,又发动骁勇善战的三苗人民。 一切准备就绪,蚩尤假借炎帝名号,正式举起反抗大旗,指挥军队,杀向黄帝。黄帝急忙调集四方鬼神、各种野兽以及中原一些部族迎战,两军战于涿鹿。

炎帝的传说故事

炎帝的传说故事 炎帝 中文名称:炎帝 又名:烈山氏神农氏赤帝 性别:男 民族:华夏族 生平简介 炎帝,传说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又称赤帝、烈山氏,一说即神农氏(或神农氏的子孙)。相传其母名任姒,一日游华山,看见一条神龙,身体马上有反应,回来就生下炎帝。炎帝生于烈山石室,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炎帝少而聪颖,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穑之事。他一生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丰食足衣;为了让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尝遍了各种药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乐器,让百姓懂得礼仪,为后世所称道。其族人最初的活动地域在今陕西的南部,后来沿黄河向东发展,与黄帝发生冲突。在阪泉之战中,炎帝被黄帝战败,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合并,组成华夏族,所以今日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后代」。 炎帝神农氏 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神农氏。因以火德王,故称为炎帝。继女娲后为天下共主,传说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又创造五弦瑟,开始蜡祭和市场.自他以后中国进入农耕社会. 是传说中远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 春秋时左丘明撰《国语〃晋语》云:“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水经注〃渭水》:“岐水(今岐山县境)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南宋罗泌《路史〃国名》载:“炎帝后,姜姓国,今宝鸡有姜氏城,南有姜水。”《一统志》载:“凤翔府宝鸡县南七里,有姜氏城,南有姜水,炎帝长于姜水……”。宝鸡市南姜城堡一带,流传着许多关于炎帝的传说。如说炎帝生于峪,其母怀抱炎帝沐浴于九龙泉。又说炎帝遍尝百草,为人类找到了可以治病的中草药,到晚年上天台山误尝断肠草而死等等。因传说代代沿袭,当地人们视九龙泉为圣地,遇大旱常在此祈雨。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宝鸡县令许起凤因祈雨重修炎帝寺并立石碑一通。

黄帝炎帝后代姓什么

黄帝炎帝后代姓什么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黄帝子孙姓氏总览及黄帝族裔的86大姓黄帝子孙姓氏总览(笔划顺序检索) 黄帝二十五子得姓十二: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据考,凡以下姓氏皆为黄帝后裔: (2画)乜 (3画)干、弓、马、万、于、上官、卫 (4画)卞、邓、丰、戈、计、孔、毛、牛、双、王、韦、文、乌、尹、尤、元、云、从、方、仉、公、公孙、公羊、公西、公冶、太叔、长孙 (5画)白、冯、甘、古、宁、平、印、乐、冉、司、台、田、石、包、弘、召、皮、边、东门、司空、司马、司寇、司城、司徒、令狐、东乡、北宫 (6画)安、百、毕、红、后、华、吉、江、汲、刘、牟、那、祁、乔、权、任、戎、汝、汤、孙、邬、伍、向、邢、闫、阳、羊、伊、阴、仲、朱、庄、巩、成、米、百里、羊舌、仲孙 (7画)伯、苍、岑、陈、杜、何、怀、杨、冷、李、利、连、陆、闵、芮、况、邵、沈、时、寿、宋、邰、苏、汪、沃、吴、辛、严、言、张、邹、花、杞、束、来、步、狄、应、沙、轩辕 (8画)昌、法、范、房、依、季、金、经、郎、林、罗、茅、孟、苗、明、牧、庞、屈、单、武、鱼、郑、终、周、宗、苟、欧、卓、郇、狐、京、居、弥、拓跋、欧阳、叔孙 (9画)段、费、郜、侯、胡、荆、柯、郦、柳、娄、秋、饶、施、郗、郤、相、项、须、宣、荀、姚、禹、赵、钟、祝、祖、皇、南、咸、养、恽、浑、胥、皇甫、闾丘、南宫、钟离、独孤 (10画)党、高、顾、桂、郭、桓、姬、家、贾、晋、栾、莫、能、倪、钱、秦、桑、莘、谈、唐、陶、翁、奚、夏、徐、晏、益、殷、袁、宰、敖、

黄帝 炎帝后代姓什么

黄帝子孙姓氏总览及黄帝族裔的86大姓黄帝子孙姓氏总览(笔划顺序检索) 黄帝二十五子得姓十二: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据考,凡以下姓氏皆为黄帝后裔:(2画)乜(3画)干、弓、马、万、于、上官、卫(4画)卞、邓、丰、戈、计、孔、毛、牛、双、王、韦、文、乌、尹、尤、元、云、从、方、仉、公、公孙、公羊、公西、公冶、太叔、长孙(5画)白、冯、甘、古、宁、平、印、乐、冉、司、台、田、石、包、弘、召、皮、边、东门、司空、司马、司寇、司城、司徒、令狐、东乡、北宫(6画)安、百、毕、红、后、华、吉、江、汲、刘、牟、那、祁、乔、权、任、戎、汝、汤、孙、邬、伍、向、邢、闫、阳、羊、伊、阴、仲、朱、庄、巩、成、米、百里、羊舌、仲孙(7画)伯、苍、岑、陈、杜、何、怀、杨、冷、李、利、连、陆、闵、芮、况、邵、沈、时、寿、宋、邰、苏、汪、沃、吴、辛、严、言、张、邹、花、杞、束、来、步、狄、应、沙、轩辕(8画)昌、法、范、房、依、季、金、经、郎、林、罗、茅、孟、苗、明、牧、庞、屈、单、武、鱼、郑、终、周、宗、苟、欧、卓、郇、狐、京、居、弥、拓跋、欧阳、叔孙(9画)段、费、郜、侯、胡、荆、柯、郦、柳、娄、秋、饶、施、郗、郤、相、项、须、宣、荀、姚、禹、赵、钟、祝、祖、皇、南、咸、养、恽、浑、胥、皇甫、闾丘、南宫、钟离、独孤(10画)党、高、顾、桂、郭、桓、姬、家、贾、晋、栾、莫、能、倪、钱、秦、桑、莘、谈、唐、陶、翁、奚、夏、徐、晏、益、殷、袁、宰、敖、班、都、耿、索、原、晁、铁、凌、展、夏侯(11画)曹、常、鄂、符、扈、黄、康、寇、梁、逯、梅、蒙、商、盛、续、阎、堵、萧、祭、麻、屠(12画)程、董、傅、葛、韩、滑、惠、嵇、蒋、焦、景、鲁、禄、彭、舒、童、隗、温、游、越、曾、敬、富、缑(13画)鲍、楚、褚、窦、蓟、简、蓝、雷、廉、满、蒲、麯、解、鄢、雍、虞、詹、靳、蒯、蓬、楼、慎(14画)蔡、管、暨、廖、蔺、缪、慕、裴、谯、谭、鲜、熊、臧、翟、蔚、端、慕容、鲜于、漆雕(15画)樊、黎、墨、潘、麴、滕、颜、颛孙(16画)霍、冀、穆、融、薛、燕(17画)鞠、濮、魏、戴、繁、濮阳(18画以上)酆、夔 炎帝后裔姓氏姜、吕、许、谢、纪、丘、齐、强、尚、封、左、薄、赖、逄、申、向、文、骆、充、连、国、饶、盖、丁、阚、易、崔、高、章、贺、柯、卢、井、富、栾、厉、桓、景、柴、聂、查、庆、焦、梁丘、望、戎、郦、畅、谷、浦、移、麻、孝、懿、灵晏、平、檀、闾、即、棠、竹、淳于、东郭、太公、将具、丁若、乐利、申屠、高堂、东宫、士强、仲孙、齐季、子襄、子雅公旗、子尾、子乾、子工、子夏、雍门、闾邱、卢蒲、卢门、翰公、公牛、公牵、臼季、左丘、闾公、公纪、余丘、车门、虞丘、南郭、北郭、於陵、章仇、三苗、汲、年、邱、甫、芮、楂。 蚩尤熊马牛、龙、花姜

传说人物炎帝简介

传说人物炎帝简介 炎帝是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号神农氏,是“五帝”之一。下面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炎帝人物简介炎帝(生猝年不详)是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称赤帝、农皇等,是“五帝”之一。炎帝发明医药、制耒耜种五谷、制作陶器、开辟集市、联合黄帝打败蚩尤。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关于炎帝故里目前有六地之争:陕西宝鸡、湖南会同县连山、湖南株洲炎陵县、湖北的随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华人自称炎黄子孙,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炎帝生平事迹涿鹿之战 涿鹿之战,是距今约5000余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它也是中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战争”,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原始社会中晚期,逐渐形成了炎黄、东夷、苗蛮三大集团。其中华夏集团以黄帝、炎帝两大部族为核心。它们分别兴起于今关中平原、

山西西南部和河南西部。经融合后,遂沿着黄河南北岸向今华北大平原西部地带发展。与此同时,兴起于淮河下游以南的今豫、苏、皖交界地区的蚩尤部落(苗蛮集团的一支),也在其著名领袖蚩尤的领导下,以今山东为根据地,由东南向西北方向的中原发展,开始进入华北大平原。这样华夏集团与苗蛮集团之间的一场武装冲突也就不可避免了。涿鹿之战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爆发的。 据说蚩尤族善于制作兵器,其铜制兵器精良坚利,且部众勇猛剽悍,生性善战,擅长角牴,进入华北地区后,首先与炎帝部族发生了正面冲突。蚩尤族联合巨人夸父部族和三苗一部,用武力击败了炎帝族,并进而占据了炎帝族居住的“九隅”,即“九州”。炎帝族为了维持生存,遂向同集团的黄帝族求援。 黄帝族为了维护炎黄集团的整体利益,就答应炎帝族的请求,将势力推向东方。这样,便同正乘势向西北推进的蚩尤族在涿鹿地区相遭遇了。当时蚩尤族集结了所属的81个支族(一说72族),在力量上占据某种优势,所以,双方接触后,蚩尤族便倚仗人多势众、武器优良等条件,主动向黄帝族发起攻击。黄帝族则率领以熊、罴、狼、豹、雕、龙、鸮等为图腾的氏族,迎战蚩尤族,并让“应龙高水”,即利用位处上流(《山海经》中曰灵山)的条件,在河流上筑土坝蓄水(以蓄水冲了蚩尤寨),以阻挡蚩尤族的进攻。 “战争”爆发后,适逢浓雾和大风暴雨天气,这很适合来自东方多雨环境的蚩尤族展开军事行动。所以在初战阶段,适合于晴天气环境作战的黄帝族处境并不有利,曾经九战而九败(九是虚数,形容次

黄帝和炎帝的故事+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导学案)

黄帝和炎帝的故事+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导学案)

————————————————————————————————作者:————————————————————————————————日期:

黄帝和炎帝的故事 黄帝与炎帝同族,也是少典氏的后代。母亲名叫附宝。附宝结婚多年没有生育,心里非常焦急。忧心忡忡的她晚上不能入睡,出门仰观天象,向上苍祈祷。忽然北斗七星的第一颗天枢星周围出现一道巨大电光,四射的光芒十分耀眼。附宝一阵头晕目眩,竟然感应而怀胎,整整两年后生下了黄帝。黄帝从小有奇异之像,似乎是注定要做中央天帝的。 他天生四张面孔,能同时注意东南西北四方动静,天上人间的任何事情,都逃不过他的眼睛。炎帝因为仁慈,受到越来越多民众的拥戴,势力逐渐扩大。炎帝所在的姜水流域和黄帝所在的姬水流域相距不远,虽然是同族兄弟,但是水火不容,终于在阪泉之野爆发了大战。结果以炎帝败退南方告终。但战争并没有到此结束,炎帝的后裔与属下先后奋起为他们心中的偶像、崇敬的君主复仇,虽九死而不悔。在成为中央天帝前,黄帝先后和炎帝、蚩尤、刑天发生了激烈的战争,最终打败了对手,统领了宇宙。 率先领兵讨伐黄帝的是炎帝的苗裔战神蚩尤。蚩尤是勇猛异常的人物。他是南方的巨人族,家里兄弟八十一个,各个身高数丈,铜头铁额,头上生有尖利的角,耳边长有剑一般的毛发,尖利胜过铁枪铜戟,一头抵来,神鬼莫挡。蚩尤善于制造各种兵器,锐利的长矛、牢固的盾牌、轻巧的刀剑、沉重的斧钺、强劲的弓弩,都出自他的巧手。 当初炎黄之战时,蚩尤作为炎帝的武将随军听用。战争失利后,不幸被俘,做了黄帝的臣仆。他也趁机打探黄帝的实力,以图东山再起。蚩尤通过一段的观察,认为黄帝只是好大喜功,并没有什么实力。在新结交的好朋友风伯、水师的帮助下,他偷偷回到南方,劝说炎帝重整旗鼓,报仇雪耻。炎帝沉默了许久,说:“我为人间播撒五谷,又尝遍百草,就是想让人民摆脱饥饿、病痛,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是阪泉之野,就死伤无数,我再不愿意让天下百姓受战火之灾了!” 蚩尤见炎帝已无斗志,便聚拢来摩拳擦掌的兄弟,收编山林水泽的魑魅魍魉,又发动骁勇善战的三苗人民。 一切准备就绪,蚩尤假借炎帝名号,正式举起反抗大旗,指挥军队,杀向黄帝。黄帝急忙调集四方鬼神、各种野兽以及中原一些部族迎战,两军战于涿鹿。 蚩尤来势汹汹,黄帝应战匆忙,九战九败。

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教案)

8.3.2 炎帝、黄帝与尧舜禹地传说(导学案)【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炎帝和黄帝地主要贡献以及尧舜禹地传说,了解考古发掘 和古史传说地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传说及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地考证与推测,了解传说 体现出地史料价值;通过我国古代炎帝和黄帝地故事,说明炎 帝和黄帝被尊为华夏族地人文始祖地原因;通过大禹及其父亲 不同治水方式地比较,理解尊重自然规律地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为炎黄子孙地自豪感,体会古代人民同洪水等自然 灾害作斗争地精神. 【学习重难点】 重点:炎帝和黄帝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地贡献,考古发掘与古史传说地作用. 难点:对禅让制地看法,尊重自然规律. 【课前自学与课内交流】 一、课前预习 1.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地历史依靠地方式流传下来,成为古史传说.其中所描述地远古时代被称为.史传说中地故事浓缩地反映了时期社会地巨大变动和无数先民们地创造与发明. 2.华夏族地人文初祖是和. 3.在尧舜禹时期,黄河流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地方法叫“”. 4.距今约4000年前,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地新石器时代大体结束,中华文明正式开始. 二、课堂互学 1、新石器时代地考古发掘印证了哪些传说内容?请列举三项. 2、你认为关于黄帝、炎帝地传说,哪些是历史地真实,哪些是人们地想象? 3、“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 《韩非子》

“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史记·夏本纪》 (1)你了解传说中大禹治水地方法跟他父亲鲧有什么不同? (2)你认为上述古书中描述大禹地上述事情是历史地真实吗?为什么? (3)材料中所说地“会稽”在今天地什么地方?大禹建立了夏朝(国家),我们可以从上述材料中怎么推断出来? (4)大禹治水地传说,反映了当时哪些社会情况?对我们现实生活有什么启示? 三、随堂巩固 1.下列关于“古史传说”说法正确地有( ) ①反映了文明起源时期地社会变动②是绝对真实可信地 ③反映了先民地创作能力④包含一定地事实成分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古史传说中反映地时代是( ) A.传说时代B.文明时代 C.旧石器时代 D.新石器时代 3.传说中“植五谷、尝百草”,开创了我国原始农业文明地始祖是( ) A.炎帝 B.蚩尤 C.黄帝 D.嫘祖 4.下列属于炎帝地功绩地有( ) ①发明耒耜②教人农耕③发明车船④发明陶器 A.①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②③④ 5.中华民族同为炎黄子孙,下列事迹中,属于黄帝地有( ) ①教人农耕②号称轩辕氏③发明车船④号称神农氏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6.黄帝陵坐落在陕西省黄陵县,人们建陵纪念黄帝,是因为他( ) A.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

伏羲朝、炎帝朝、黄帝朝年代表

人类文明探源工程:伏羲朝、炎帝朝、黄帝朝年代表『附由来解释』 伏羲以木德继天而王 元年前64430年辛未路傍土~前63315年丙午在位1115年 1150岁崩 女娲亦以木德王 元年前63314年丁未天河水~前62514年丁卯在位800年 900岁崩 十四氏之治 元年前62513年戊辰大林木~前6549年壬子 共55964年 共工氏柏皇氏央皇氏大庭氏栗陆氏骊连氏混沌氏赫胥氏尊庐氏昊英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 炎帝神农氏以火德王 元年前6548年癸丑桑柘木~前6429年壬子在位120年寿181岁 传八世共540年 临魁 元年前6428年癸丑~前6349年壬申在位80年 承 元年前6348年癸酉~前6289年壬申在位60年 庆甲 元年前6288年癸酉~前6249年壬子在位40年 明 元年前6248年癸丑~前6200年辛丑在位49年 宜 元年前6199年壬寅~前6155年丙戌在位45年 来 元年前6154年丁亥~前6107年甲戌在位48年 里 元年前6106年乙亥~前6064年丁巳在位43年 器在位4个月

榆罔 元年前6063年戊午~前6009年壬子在位55年 黄帝以土德王 元年前6008年癸丑桑柘木~前5908年癸巳在位100年寿300岁 传十世共2520年~前3489年 伏羲至秦年代数由来及解释 《易稽览图》: 甲寅伏羲氏,至无怀氏,五万七千八百八十二年。神农五百四十年。黄帝一千五百二十年。少昊四百年。颛顼五百年。帝喾三百五十年。尧一百年。舜五十年。禹四百三十一年。殷四百九十六年。周八百六十七年。秦五十年。 已上六万三千六百十二年。庚戌年四万九十一年算。 右总六万四千一百三年。相基加二年。 解释: (一) 伏羲~秦: 63186年 (57882+540+1520+400+500+350+100+50+431+496+867+50) 伏羲~东汉结束(公元219年)实63610年。 魏~景云元年: 491年(220年~710年) 220+491=711,故为公元710年 伏羲~景云元年710年 63610 +491 +2 = 64103年 (相基加2年) 伏羲元年: 64103-710-2=前63391年庚寅(相基减二年) 神农元年: 63391-57822=前5509年 (二) 黄帝朝诸本皆为2500年,并经易学标准模型勘验校正,今取此为准。 (三) 《春秋命历序》:“炎帝号曰大庭氏,传八世,合520岁”。今取此为准。并经易学标准模型勘验校正。 (四) 《帝王世纪》:“太昊在位一百一十年,子孙五十九,传世五万余岁”。 (五) 《唐文粹》卷95,陈鸿《大统纪序》:太昊在住一百一十年。又云:子孙五十九姓,传世五万余岁。转录自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 (六) 黄帝至尧帝数千年:“洪崖(即黄帝时代广成子)年已数千岁,姓氏数易,今呼为务成子。”,参《历代神仙通鉴》p153、118、107、95。 (七)

黄帝与炎帝的传说故事

黄帝与炎帝的传说故事 上古时候,在华夏大地上有着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部落。这些部落或是彼此结盟或是相互打斗,目的都是为了确保自己本部落的生存和繁衍。在结盟或掠杀的过程中,两个比较强大的部落逐渐形成了,这两个部落势均力敌、不分伯仲,互不服输。一个是以神农氏炎帝为首领的部落,此部落农业比较发达,内部十分团结,而且英勇好斗;另一个部落则是以轩辕氏黄帝为首领的部落,这个部落首领黄帝德高望重,有很高的军事才能。 我们先介绍一下黄帝的情况。黄帝的先祖是有熊氏。那时候,有一个叫氏的姑娘嫁给了一个部落首领有熊氏——黄帝先祖。两人相亲相爱,有一天两人出去游玩,当他们来到姬水边时,天突然暗下来,猛地天空响起一声闷雷,接着一道闪光出现在空中,氏身体震颤了一下,随后她怀孕了。 又过了整整两年,氏生下了一个特别可爱的小男孩,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黄帝。黄帝小的时候,十分聪明,能通百事,断曲直是非,另外他还是响雷所孕,所以人们都认为他是天神降世。在那上古时候,迷信已经开始流行,于是黄帝很自然地被推举为有熊氏的首领。黄帝生于姬水,所以他以姬为姓,号轩辕,由此也有人称黄帝为轩辕氏。 黄帝与炎帝的部落逐渐壮大之后,为了争夺地盘,相互间共进行了三次大战,最终黄帝以英明的领导加上勇猛善战,打败了同样也十分善战的炎帝。从此黄帝名声大振,各部落纷纷归附黄帝。黄帝天生是一个杰出首领,他把天下进行了重新划分和组建。从小到大依次是:井、明、里、邑、都、师、州。各州由降服的首领和黄帝派遣的大臣共同管理。由于原来的首领比较熟悉部落的情况,且善于管理,而黄帝派去的大臣又很好地起到了监督作用,所以天下十分太平安康。 天下太平,经济发展必然加快。黄帝一共有4个妃子。有一个妃子叫嫘祖,长得十分漂亮,而且非常能干,很受人爱戴。她发明了养蚕,教人们如何养蚕和缫丝。这些蚕丝十分柔软又十分保暖,可以制成衣物,很受人们欢迎。 黄帝不仅有治国平天下之能,而且还特别重视文化。他将用于记事的符号总结归纳,这些符号就成了最原始的文字。 然而,当一个人整天处于一种荣誉的包围中而不能自拔时,他很可能迈出错误的一步。黄帝毕竟不是神。由于他治国有方,四方安定、国富民强,黄帝受到万民拥戴,从而有些沾沾自喜,决定享受一番。于是他大修宫殿都城,在昆仑山顶建了一座行宫,在槐江边山顶修了一座悬圃,也就是现在的花园。在青要山上还建了一座秘密行宫,里面有许多宫女,这些宫女大多姿色宜人、能歌善舞。然而,这些大型土木工程耗费了大量财力和人力,人们叫苦不堪。 由于黄帝整天游行玩乐,给九黎族的首领蚩尤造成了一个可乘之机。本来蚩尤就有二心,一看黄帝不理朝政,心想这正是起兵造反的好时机。蚩尤曾是炎帝

黄帝炎帝蚩尤的传说

黄帝炎帝蚩尤的传说 黄帝是传说中上古帝王轩辕氏的称号。姓公孙,生於轩辕之丘,故称为轩辕氏。据传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 建国於有熊(河南新郑),亦称为有熊氏。时蚩尤暴虐无道,兼并诸侯,当时的天下共主发明农耕和医药的「炎帝神农氏」已经衰落,酋长们互相攻击,战乱不已,生灵涂炭,神农氏无可奈何,求助於黄帝。黄帝毅然肩负起安定天下的责任,黄帝与蚩尤战於涿鹿,双方的战士斗英勇无畏,战斗十分激烈。黄帝在大将风后,力牧的辅佐之下,终擒蚩尤而诛之,诸侯尊为天子,以取代炎帝,成为天下的共主。因有土德之瑞,故称为黄帝。 不久,天下又出现骚乱。黄帝知道蚩尤的声威还在,於是画了蚩尤的相到处悬挂。天下的人都以为蚩尤未死,只是被黄帝降服,更多的部落都来归附。后来,蚩尤被尊为战神。 炎帝虽然被蚩尤打败,实力尚存。他不满黄帝成为天下共主,企图夺回失去的地位,终於起兵反抗。炎、黄二帝发生火并,决战在阪泉之野进行。经过三场恶战,黄帝得胜。从此,黄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终确立,号令天下,凡是不顺从的部落,都以天子的身分去加以讨伐。 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相传尧、舜、禹、汤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黄帝有四妃十嫔。正妃为西陵氏,名嫘祖,她亲自栽桑养蚕,教民纺织,人称她为「先蚕」。次妃为方雷氏,名女节。又次妃为彤鱼氏。最次妃名嫫母,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黄帝的敬重。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它们是:「姬、酉、祁、己、滕、蒧(草花头下面咸,音「真」)、任、荀、僖、佶、儇(音「宣」)、衣。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说时代,黄帝就是中国传说时代的一位代表人物,人们在他的身上集中了古人的各种优点,诸多创造,他带领中华文明从野蛮向文明发展,从而将他奉为人文始祖。根据《二十五史新篇》:黄帝可能实有其人,是父系氏族时期中原地区的一位部落联盟长。他通过战争,使中原各部落实现了联合,并做了许多好事,因而在古人的口传历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中华始祖——黄帝和炎帝

族的共同始祖。 Earliest Ancestor of the Chinese Nation-Huangdi (Yellow Emperor) and Yandi (Red Emperor) Huangdi and Yandi were the common ancestors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Chinese people at home and abroad all call themselves "descendents of Yandi and Huangdi". As recorded in legends and ancient books, Huangdi was the first emperor in Chinese history. His surname was Ji, and his assumed name Xuanyuan Shi or Youxiong Shi. Yandi was also a legendary ruler whose surname was Jiang and assumed name Lieshan Shi or Shennong Shi. Huangdi and Yandi both lived in the late period of China's primitive society about 4,000 years ago, and were the leaders of two different tribes living along the Yellow River in present-day Shaanxi Province. Later, they expanded their territories along both sides of the Yellow River to the east. The Yandi had invaded the territory of another tribe, the Jiuli, whose leader was Chiyou. The result was a defeat for the Yandi, who then sought help from the Huangdi tribe, and together they defeated Chiyou. After the defeat, some people of the Jiuli fled to the south, while others were assimilated into the Yandi or Huangdi tribes. The alliance did not last and eventually, fighting broke out that led to the Huangdi defeating the Yandi, whose members were forced to join and thus further strengthen the power of the Huangdi tribe. Later, segments of the three tribes (Huangdi, Yandi and Jiuli) settled down in the Yellow River valley, where they began to develop China's ancient culture and eventually formed the mainstay of what we know today as the Chinese people. It is from this time that people began to call themselves "the descendents of Yandi and Huangdi" Huangdi was born clever. After he became the tribal leader, he taught people how to build houses, breed livestock and grow food crops, and invented the cart, boat, musical instrument and written characters. His wife, Leizu, discovered how to breed silkworms, how to reel off raw silk from cocoons, and how to brocade. Yandi, meanwhile, invented various farm implements and taught his people how to engag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He tasted all kinds of plants and discovered various medicinal materials for treating diseases.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preserved the Mausoleum and the Temple of the Yellow Emperor on Qiaoshan Mountain planted with evergreen pines and cypresses in Huangling County, Shaanxi Province. And in Yanling County, Hunan Province, the Mausoleum of the Red Emperor is also well

神话传说:轩辕黄帝

神话传说:轩辕黄帝 古时黄帝的画象据《国语·晋语》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于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凌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这里虽用汉代的观念追述远古之事,但却向后人提示了黄帝、炎帝同处神农氏世衰之时。在那部落间战争纷起之时,黄帝以其非凡的才华,率领其部族,兴起于姬水。与此同时,炎帝部族兴起于姜水。在氏族部落的不断繁衍过程中,炎帝部落与九黎族部落发生冲突,炎帝战败,向黄帝求援。黄帝和炎帝联兵,与蚩尤率领的九黎部落发生了“涿鹿之战”,蚩尤败北。战后,炎帝恃强,欲侵凌“诸侯”,黄帝规劝无效,便发生了“阪泉之战”,炎帝战败。在那乱世中,凡有不顺者,黄帝就从而征之,以战争手段制止了各部落间的混战,统一了黄河流域

的大片土地,从而促进了各部族之间的进一步融合。 综览有关文献,反映黄帝在建立国家雏形方面的贡献包括,官名皆以云命,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制民,制礼仪,施教化,创立典章为治世准则;反映黄帝时代的物质文明包括,顺四时之宜布种百谷草木,蒸谷为饭,作杵臼釜甑,淳化鸟兽虫蛾,作衣裳、冠冕、扉履、造房屋、车辆、舟楫、弓矢和采铜以冶铸;反映黄帝时代的精神文明包括:占日、月、星气,作甲子、算数,定历法,造律吕、图画,重医药和创造文字等。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黄帝时代的脚步,已从采集渔猎、漂泊流徙、穴居野处的“野蛮”生活,跨进了农业经济、铜石并用、相对定居和社会有一定分工的“文明”时代。 在根据文献记载探索黄帝的生平活动及其贡献时,若证之以考古发现和研究,将不难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仰韶文化距今六、七千年出现,延续时间约两千年,其下限距今约五千年。仰韶文化分布地区,以关中为中心,东至河南、河北、山东;西至渭水上游、洮河流域;南至汉水中游;北至河套地区都有发现。 再看文献记载黄帝的发明制作与仰韶文化出土文物相比较,如《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半坡、姜寨遣址发现有大量

有关炎帝的传说故事

有关炎帝的传说故事: 相传炎帝发明了耒耜,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因此号称神农氏.他还发明陶器,开辟集市.黄帝开始建造宫殿,发明车船,制造衣裳,教人打井,还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 炎帝为先民们造福,子民们衣食无忧,生活得越来越好。一年又一年的丰收,使人们的粮食有了剩余,而打猎为生的人们却剩余了肉类和兽皮,缺少粮食。为使人们的生活得以调剂,炎帝划出了一块空地,以供人们作为互相交换东西的市场。这样一来,大家就可用手中剩余的东西去换自己需要的东西。 不过,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人们不知道什么时间用来交换东西最为合适,有时为了换一样东西,等一整天也等不到可以交换的东西。 为此,炎帝想了一个办法。他规定每天太阳升到头顶时,人们可以一起来交换东西,这样不仅有利于集中,还可以节省时间,免去人们跑许多冤枉路。后来人们将这种交换东西的方式称为“日中为市”。 当时炎帝采用了一种“立杆测影”的方法来确定“日中”的时辰,这也是炎帝的发明之一。炎帝在观测农业时辰时,在地上立一根木杆,看地上日影变化的情况,日影最短时则为“日中”,便以此时辰定为人们交换东西的固定时间。 原来的“日中为市”本是以物易物,后来炎帝又发明了一种钱币,即贝壳,以其大小多少来确定东西的价格。贝壳即成为最早的货币,人们将这种货币称为“神农币”。 “日中为市”的地方是最早在神农镇庄里村,因此,庄里村是最早开创集贸市场的发源地。 姜氏族为西戎族一支,原为游牧民族,很早期便由西方进入中原。而当时在今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居住著以蚩尤为首的九黎族(有说独苗族),双方因部落发展而发生长期冲突,炎帝不敌而退至今河北省一带。据说因“炎帝欲侵凌诸侯”,后又与轩辕氏族姬姓之黄帝进行三次激烈的战役,此次被认为是华夏民族第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称为阪泉之战(阪泉,今京郊延庆境内的阪泉村)。面对著统领熊、罴、貔、貅、貙、虎为图腾部落的强大对手,炎帝终告不敌,与之结盟并归顺之,黄帝以胜利的姿态结束了这场战争。 炎黄联盟不断扩展,归顺之部落越来越多,但蚩尤始终不服,大战一场在所难免。蚩

黄帝与炎帝

黄帝与炎帝 根据历史传说,五千多年前,我国黄河流域的中下游的许多氏族部落中,有两个杰出的领袖人物,一位是炎帝,一位是黄帝,还有其他一些部落的领袖。由于炎帝活动的时代更为久远,古籍中的传说更为扑朔迷离,主要有神农、炎帝、炎帝神农三种说法。 古籍中关于神农的传说记载: 神农氏……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帝王世纪》) 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耕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白虎通义》) 神农之揉木为耒,教民耕耨,民始食谷,谷始播种,耕田以为土,凿地以为井。(《论衡.感虚》) 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神农)乃拾之,以植于田。(《拾遗记》) 又有许多关于炎帝的传说记载: 炎帝为火师。(《左传.哀公九年》) 炎帝作,钻燧生火,以熟荤腥,民食之,无兹胃之病,而天下化之。(《管子.轻重》) 炎帝作火,死而为灶。(《论衡.祭意》) (炎帝)于是修火之利,范金排货,以利国用。因时变蜾(★),以炮以烽,以为醴酪。(《路史.后记三》) 还有许多关于炎帝神农氏的传说记载: 尝观之神农,有炎之德。(《列子.说符》)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炎帝欲侵凌诸侯,诸侯咸归轩辕……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史记.五帝本纪》) 炎帝……以火承木,故为炎帝。教民耕农,故天下号曰神农氏。(《汉书.律历志》下) 有神龙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也号神农氏。(《潜夫论.五德志》) 。 可见古代文献中关于炎帝与神农的关系记载的比较混乱,有的记述明显将炎帝与神农区别开来,有的则将二者等同。我们认为神农氏指一个氏族,炎帝则指神农氏族首领的通称。《帝王世纪》明载炎帝先后有八代,历时500余年,应该是将炎帝作为神农氏族历代首领的通称。不过在同一时间里作为神农氏族部落首领的只能是一个人。近代以来,学者们通过对所有有关炎帝与神农的文献资料进行罗列,还发现战国以前的记载只言炎帝而不言神农,神农之称始于战国,见之于《易传.系辞》及诸子的著作里。战国时期人们多称神农而少言炎帝,这可能由于战国诸子喜好托古,他们按当时的传说而对上古历史进行追溯。于是从炎帝上溯神农,及至伏羲、燧人、有巢等等,愈溯愈远。但神农这一段历史被安排在黄帝之前、伏羲之后,可见神农氏时代是一个比黄帝时代要略早一些的历史时期,炎帝部落的历史比黄帝部落似乎还要悠久。 《国语.晋语四》说:“昔少典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关于炎黄二帝最早也是最清晰的文献记载。这里的少典即少典氏族,它与有?氏族是一个婚姻集团,即少典氏族的男子都要娶有?氏族的女子为妻,这种习俗是父系家长制族外婚的通例。所谓少典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并不是说黄帝和炎帝是同父母兄弟,而是说黄帝和炎帝是少典部落与有虫乔部落通婚的裔支,即从其中分裂出来的两个氏族。 “炎帝以姜水成”,说明炎帝部落在姜水流域得到了迅速发展。关于姜水有两种说法:一谓在岐水之东。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岐水又东经姜氏城南,为姜水。”今人认为就是宝鸡市岐山县和扶风县之间的姜水。一谓在宝鸡之南。《大明统一志》:“姜氏城在宝鸡县南七十里,城南有姜水。炎帝神农氏长于姜水,即此。”今人认为就是宝鸡市城南的清姜河,发源于秦岭北麓,全长43公里,经姜城堡,入渭河。两说都承认古姜水是渭水中游的一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