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

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
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

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运动是物质根本属性的同时,并不否认物质具有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动;其二是事物保持了自身质的相对稳定而尚未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运动是绝对的,是指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永恒运动的,是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是指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

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绝对运动的前提下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相对静止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二,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必要条件;第三,相对静止是把握绝对运动的必要条件

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1.时间、空间及其特性,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具有一维性,是不可逆的。空间是运动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空间具有三维性,任何物体都有一定的体积、形状、方位。

2.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

3.时间、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时间、空间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

统一。时间、空间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首先表现为时间、空间是不变性与可变性的统一。时间和空间的不变性是指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是不变的。时间、空间的可变性是指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是随着物质运动的变化而变化的,并非绝对的、永恒的,而是可变的,即相对的,与此相应,人们的时空观念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也是相对的。

考研复习: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

考研复习: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 一、基础概念详解 1.联系的观点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和总特征。所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辩证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 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多样性。普遍联系的观点已成为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一个必备观念,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方法论基础,也是科学发展观中“五个统筹”的方法论依据之一。 2.联系和发展的关系 联系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一切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正是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没有联系,就没有世界,也就没有发展。 3.运动、变化、发展三者的关系 运动、变化、发展三者既区别又联系。运动和变化既包括事物量的变化,也包括质的变化;既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又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运动,还可以是平向的运动,二者都具有最大的普遍性。两者的区别在于,在阐述物质的根本属性时,往往使用运动这一概念;而在表述事物的具体运动状态时,常常使用变化这一概念。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发展不同于增长,它不仅是指数量的增加,更是指质量的改善和提高。 二、真题再现 【2013考研政治真题】1.有一幅对联,上联“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的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静止是:A.运动的普遍状态B.运动的内在原因 C.运动的衡量尺度D.运动的存在方式 【答案】C 【解析】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的关系。第一,运动和静止互为前提,相互依赖。相对静止离不开绝对运动,是一定范围内的绝对运动的结果;绝对运动通过相对静止表现出来,并且通过相对静止找到它的量度。任何事物相对静止的状况都是它过去的运动所造成的,并且是它将来运动的出发点。因为物质的多样性和事物的某种状态只有在相对静止中才体现出来,只有了解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的状况,才能清楚地了解它过去的运动,预测它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才能区别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第二,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在相对静止中又有绝对运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2013考研政治真题】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文革”中,他在农场劳动,有一天领导要他去割羊草,他没养过羊,怎么认得羊草呢?但脑子一转办法就来了,他把羊都赶去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不到半天就割回了羊草。这位专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时时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复杂的事物都是由诸多矛盾构成的系统,都包含着自身特殊的矛盾,从而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①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矛盾学说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③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的表现是什么? 第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还是彼此孤立的。辩证法用联系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第二,世界是运动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动的。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一切事物、现象是静止不动的,即使有运动也只是数量的增减或位置的变化。第三,全面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辩证法要求用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行而上学则用片面的观点看待问题,只见局部不见整体。第四,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即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是事物发展根本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 2、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次,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再次,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社会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更替。.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 者的关系。 答:(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 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 然而,它是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 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现三种形 式。 (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 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 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 理性认识是深刻的,它反映的是事物的 全体和本质。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 推理三种形式。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 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 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 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 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 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为: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二,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一方面, 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任何感性认识 都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进行的,而且是 用概念、判断等理性形式表达的,另一 方面,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的成分,理 性认识必须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如果没 有大量的感性材料,理性认识就无法进 行抽象和概括。 简述唯物辩证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 统一: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 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 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 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 的次要方面。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 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 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 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紧密相联的, 两点是重点中的两点,决不是均衡论; 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决不是一点论。 因此离开两点谈重点是一点论,离开重 点谈两点是均衡论,这都是错误的,我 们要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 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 点和主流。 ①“两点论”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 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 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 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 方面。 ②“重点论”就是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 过程时,要着重抓住它的主要矛盾;在 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 要方面。 ③“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相互包含的。 唯物辩证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 统一。 简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1、实践在认识 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 对认识(理论)的决定作用表现为以下 四个方面: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 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实践是检验 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认识反作用 于实践:(1)反作用的表现:认识(理 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2)反作 用的性质:①科学认识(理论)指导 实践取得成功;②错误认识(理论) 把实践引向失败。3、实践和认识的辩 证关系原理的意义:(1)反对错误:① 经验主义: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②教 条主义:轻视、脱离实践。(2)学习、 掌握科学理论具有重大意义:①邓小 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是当代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发展的新阶段。②学习、掌握邓小平 理论的意义: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 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是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 证;是批判和防止各种错误的思想武器; 关系到我们事业的成败。 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认 识论的共同点和根本区别1它把科学 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实践作为全部 认识论的基础,指明认识是主体通过实 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克服了旧唯物主 义否认实践作用,把人的认识生物化、 自然化的缺陷,即离开入的社会性、离 开了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 ⑵、它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地 说明了人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揭示了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克服了旧唯物主 义把认识直观化、凝固化、片面化的形 而上学的缺陷。 ⑶、由上面可知,和旧唯物主义相比, 它是彻底的科学的反映论。它以实践观 和辩证法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 观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的狭义性、机 械性、直观性、被动性的缺陷。 简述真理与谬论的关系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此 为相对真理任何时期的真理都是相对 真理只是因为社会文明进步而无限接 近绝对真理马克思主义是相对真理但 是它具有着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 大意义它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导 人们的生产劳动实践实事求是、解放思 想和与时俱进就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 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做法就是谬误必 须杜绝而不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 实际相结合并运用于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建设之中的话必然会走资本主 义原始积累的老路必然会产生人剥削 人的剥削阶级的资产阶级社会必然会 让历史产生倒退,那就是大大的谬误

对物质运动的认识和思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物质运动都需要占有时间和空间;精神世界不占有时间和空间,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世界是非物质世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非物质世界是不存在的.而自然科学也为其提供了证据.这就为人们认识物质的运动规律提供了物质基础。 人们为了发现规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不仅付出了时间,还走了曲折迂回的道路。人们的主观认识(简称认识)与物质运动规律(简称规律)是存在辩证关系的,人们可以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但是,任何人都不能够创造规律,也不可能改变规律。这是因为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任务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具体来说就是:(1)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客观性)。所谓客观性,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不能被创造、改变、消灭、废除。而所有认为:规律是“客观精神”外加给事物的就是客观唯心主义;所有认为“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康德)的就是主观唯心主义。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意思是:“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不会因尧是圣君而存在,也不因夏桀是暴君而灭亡。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冷而取消冬天,也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辽远而缩小面积。”这反映的正是规律的客观性。规律不是外部强加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所以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种客观性表现在:规律不能被创造、改变、消灭和废除——人与规律的关系。一旦人类违背规律,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四季交替、昼夜循环的背后隐藏着地球运动这个本质。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表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一方面绕轴自转,另一方面又绕太阳公转。四季交替,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和自转轴倾斜引起的,而昼夜循环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结果。由此可见,我们只有揭示了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本质联系,才能把握它的内在规律性。牛顿力学表明:在物体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中,质量大的物体总是吸引质量小的物体,所以,苹果落地是地球引力对水的作用的结果。只有在这些现象联系之中存在的本质联系才是规律,即万有引力规律。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是规律现象,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作为规律的联系,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而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的联系。 总之,规律与现象密切联系,规律总要通过它的现象表现出来。偶然性的联系不是规律,规律是必然的联系。把偶尔出现的现象当作必然规律肯定会闹笑话的,就象“守株待兔”中的宋人一样荒唐。 (2)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联系。 (3)规律是事物发展中的必然联系(必然性)。所谓必然性就是不可避免、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只能这样不能那样);而所谓偶然性既是可以避免、不一定发生,不

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的。 首先,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其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总之,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为什么实践是社会的基础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础领域;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价值的特性 1客观性2主体性3社会历史性4多维性或多样性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与生产力;。。。。。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这是二者的辩证关系。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 是历史的创造者,表现在: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决定力量商品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关系 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对事务的直接的表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由感性认识整理概括之后得到的对事务深层次本质的认识,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发展的最终目的,二者相互渗透 真理的三个特性,客观绝对相对 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且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价值规律作用 ⒈自发地调节着社会劳动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调节作用) ⒉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作用) 3.自发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刻不在发生,就得矛盾解决新的矛盾又发生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1不同的矛盾各有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3构成事物的不同矛盾和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 二者辩证统一,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特殊性是个性。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共性个性的统一体。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 专题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讲)(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4.doc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专题4.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讲)(提升版) 新人教版必修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运动、相对静止、规律的含义,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能列举实例,结合哲学原理分析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对生活实例的分析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观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做到按规律办事。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澄清对规律认识的几个误区,懂得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运动是绝对的;规律以及人与规律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运动绝对性的前提下又肯定静止存在的意义。 【课堂“精讲”】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主要讲述了一个概念和一个原理,在解释物质这一概念时,我们强调了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实在性,也就是不依赖于意识而转移。一个原理是世界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同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那么,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中,物质究竟是以何种状态存在的呢?我们这个世界究竟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那么这种运动变化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什么是规律?我们应如何对待规律呢?我们今天就对这些问题一探究竟。 (二)讲授新课 【课堂探究】第31页“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则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月成焉。”谈谈你对《易传》这句话的理解。

1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

1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6.静止和运动的辨证关系 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联系:静止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二.哲学原理和方法论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反对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2、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错误倾向〗: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也是普遍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①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要尊重客观规律。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②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③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制约或影响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 〖反对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②、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②、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刚才我们讲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这就说明了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因而是绝对的。但是,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运动的绝对性时,并不否认物质在其合乎规律的运动过程中也有某种静止的状态,有某种稳定的形式。不过,这只是在物质运动过程中的静止或稳定,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因而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我国明末清初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船山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就猜测到了在静止中有着运动的道理。 什么是静止?所谓静止,就是指物体在一定范围内的相对稳定性,它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态,是物体的一种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矛盾均衡状态。 相对静止主要表现为如下两种情形:(1)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就是说,从一定的参考系来看,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保持一定的平衡,或者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这种情况的实质是没有发生机械运动,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而可以看作是静止的。 (2)某个事物还处在量变过程中,它保持着自身的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改变,某一事物仍是某一事物。 为什么还要承认相对静止? 第一:相对静止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是区分事物的基础。物质世界并不是单纯的,它分为多种具体的形态,千差万别。物质的多样性固然是由物质的永恒的运动而产生的,却只有在物质的相对静止中才能显示出来。所以如果没有相对静止,一切瞬息万变,事物的多样性、差别性就显现不出来,人就不能认识事物。没有相对静止的状态,就没有物质的分化,世界只是混沌一团。 第二:相对静止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事物的发展、质变是建立在量变基础上的,事物的量变状态就是一种静止状态。如果说,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的话,那么同样可以说没有静止没有质变。由于有相对静止,新质才能够巩固和完善起来,事物才能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比如生物的品种不断进化,这是运动,是绝对的。生物同时有遗传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相对静止。如果没有这种相对静止的遗传性,生物在新条件下产生的任何优良性状都不能巩固下来,一胎一个样,每茬不相同,甚至稻子长出苹果,一切都乱七八糟地变,哪里还有生物的进化呢?所以说,相对静止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三:事物的相对静止,是测量运动的一个尺度。运动从静止中获得自身规定和衡量尺度。 我们谈到任何一个事物任何一种形式的运动,其基本前提是,这个事物还是这个事物,这种运动形式还是这种运动形式,即它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中;离开相

1.运动与静止

1.运动与静止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具体包括两种状态: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2.时间与空间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方面的规定性。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3.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定义: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4.事物的变化发展 发展的定义: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5.本质与现象 概念: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现象可以区分为真象和假象。 关系:一方面,本质与现象是相互区别的。本质是一般的、普遍的,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而现象则是表面、外显的,可以直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另一方面,本质与现象又 6.原因与结果 概念: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关系:一方面,原因与结果是相互区别的。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二者不能混淆和颠倒。另一方面,原因与结果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在事物因果联系的长链中,任何原因都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没有“无果之因”;任何结果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没有“无因之果”;一种现象在一种联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联系中则是结果,反之亦然。 7.必然与偶然 概念:必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不可避免性;偶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事物的发展既包含着必然的方面,也包含着偶然的方面。 关系:一方面,必然与偶然相互依存。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也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必然起着决定性作用,并制约着偶然的作用形式及其变化。另一方面,必然与偶然相互转化。相对于某一过程来说是必然的东西,对另一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一)

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课堂实录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物质的运动、物质与运动之间辩证关系以及我们学习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讲授新课:日月星辰、风雪雨霜、春花秋实,这是自然界在运动;时间在流逝,我们细细体味着生命的成长、衰老,甚至死亡,这是我们的生命在运动;人类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不断进步,这是社会在运动。我们学习的马克思主义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在发展变化。这说明我们人的思维也在不断运动。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这就是我们哲学上所讲的运动。 1、运动是一个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外延是非常广泛的,位置的移动,数量的增减,事物性质的改变等都是运动,它既包括时间上的变化,空间上的变化,也包括物质上的变化、精神上的变化,同时还包括内在结构的变化,外在联系的变化等等。 我们平常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运动,主要是指我们人锻炼身体,或者事物在空间位置上有了变化。哲学上的运动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运动是不一样的,他们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抽象与具体的关系。哲学上的运动是对世界上所有具体运动的抽象与概括。他包含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所以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过渡: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那物质与运动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凡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2、所有运动都是物质在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凡运动总是物质在运动,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3、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的错误。离开运动谈物质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 接下来请大家看一个刻舟求剑的故事。思考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楚国人承认了舟、水、剑都是客观存在的,却没有看到三者都是运动着的,这样离开运动谈物质,就是否认事物的运动,实际上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我们学习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对我们工作学习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既然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的,我们就要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观察和处理各种问题,要善于在运动中去把握事物。不要用一成不变的观点看问题,不要故步自封,特别是要学会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待自己的成长。 布置作业:请大家认真分析一下自己最近一年来所发生的变化;也可以观察自己身边的同学发生的变化,并且写出自己下一步的打算。思考如何让自己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这就是我们今天给大家布置的课后作业。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中的高频考点。不仅要厘清运动与静止的含义,还要理解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首先,用表格的方式给大家梳理一下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考点。然后,总结一些相关的考察方式。最后,结合真题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 一、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考点清单 先从运动与静止的含义和特征阐述二者的区别,再引出的二者的联系。然后,从割裂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角度,归纳两种错误的倾向。 二、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考察方式

根据以往事业单位的真题,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考察方式一共有四种: 1.直接考察运动与静止的特征或者辩证关系。考察最多的就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只是空间位置和性质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稳定和平衡的状态,但并不是说处在静止状态的事物就不运动了。 2.结合古代诗词或名言考察运动的绝对性,即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能变桑田。”就体现了运动的绝对性。 3.结合古代诗词或名言考察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比如,“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就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此外,“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也是能够体现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的经典名句。 4.从反面来考察割裂运动与静止的两种倾向。一方面,考察形而上学的错误倾向。比如,刻舟求剑的故事很明显体现形而上学,即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此外,“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也体现了形而上学。另一方面,考察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比如,“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就体现了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三、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真题回顾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精品资料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 系

物质与意识 讲师:同学们,马克思曾经说过:“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是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人生活在世界上,需要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有自己的认知和思考。这就是哲学。哲学是什么?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得世界观。要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应该学会哲学思考。 恩格斯就明确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思维就是反映的就是意识,存在就是物质。那何为意识?何谓物质? 同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上看,物质既不依赖人类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讲师:很好,给物质和意识下了一个很明确的定义,那具体我们就来看看物质和意识到底是什么,它们是怎样一种形式,又是如何存在和发展的,他们的关系又是如何? 物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中国哲学家:五行、五气解释世界; 古希腊哲学家:火、气、水原子解释世界;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认为物质结构层次是原子; 列宁:物质是客观实在的范畴,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和恩格斯:实践角度出发,唯物主义观点:物质是各种物的总和; 物质存在形式 物质根本属性:运动;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 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空间和时间的学说,即运动学,已不再表现为同物理学的其余部分无关了。物体的几何形状和时钟的运动都是同引力场有关的,而引力场本身却是物质产生的。 意识 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人类对意识现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在人类早期,人们曾把意识看作是一种独特的、寓于人的肉体之中并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的灵魂的活动。古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通过哲学论证巩固、发展了这一观念。柏拉 图认为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曾居于理念世界,具有理念的知识。中世纪经院哲学认为,灵魂是一种单纯的精神实体,灵魂是不死的,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认为灵魂是由精细

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政治必修4每日一题: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2018年3月22日)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寓言《刻舟求剑》的哲学寓意有 ①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指空间位置的移动 ②运动与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③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④离开物质谈运动的观点是荒谬的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1.静止的含义 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运动是绝对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2)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1.对“相对静止”的理解 (1)相对静止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顺利进行。新事物产生后,都需要一个稳定的巩固阶段。否则就不能向更高阶段发展。 (2)由于相对静止的存在,才能使各种事物区别开来。在一定条件下,此物就是此物,而不是彼物。如果在一瞬间事物既是此物,又是彼物,事物之间便无法区别,一切正确的认识和研究都成为不可能了。 (3)由于相对静止的存在,才使运动成为可以衡量和计算的东西。如:我们计算出火车每小时运行200公里,就是以它的起点站和终点站为相对静止来计算的。 2.不能认为运动是一种显著的变化 运动不一定都是显著的变化,静止就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

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运动是物质根本属性的同时,并不否认物质具有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动;其二是事物保持了自身质的相对稳定而尚未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运动是绝对的,是指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永恒运动的,是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是指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 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绝对运动的前提下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相对静止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二,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必要条件;第三,相对静止是把握绝对运动的必要条件 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1.时间、空间及其特性,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具有一维性,是不可逆的。空间是运动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空间具有三维性,任何物体都有一定的体积、形状、方位。 2.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 3.时间、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时间、空间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

统一。时间、空间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首先表现为时间、空间是不变性与可变性的统一。时间和空间的不变性是指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是不变的。时间、空间的可变性是指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是随着物质运动的变化而变化的,并非绝对的、永恒的,而是可变的,即相对的,与此相应,人们的时空观念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也是相对的。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 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C、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联系作为一般哲学范畴,通常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相互连结、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等相互关系。在无限的宇宙中,联系不是个别事物之间暂时的、特殊的关系,而是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所共有的客观的、普遍的本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发生着联系;世界是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成分或环节,都体现着普遍的联系。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普遍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列宁对于对立统一法则所下的定义,说它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精神和社会两者也在内)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含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这些意见是对的吗?是对的。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原理及方法论 一、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和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即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三、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或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四、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状态)【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1)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3)坚持适度原则。

案例分析之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教学内容

No man ever steps in the same river twice. 案例分析之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一、前言: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问题: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还会选择来淮工吗?答案有两种,愿意或不愿意。如果愿意,那你确定当你重新选择时,淮工还是当初的淮工吗? 二、案例背景: 赫拉克利特是一位富传奇色彩的哲学家。他出生在伊奥尼亚地区的爱菲斯城邦的王族家庭里。他本来应该继承王位,但是他将王位让给了他的兄弟,自己跑到女神阿尔迪美斯庙附近隐居起来。代表观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学生,是诡辩派的代表人物。活动于公元前5世纪。他歪曲了他的老师赫拉克利特的一切皆变的思想“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否认事物有相对稳定性,提出“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他认为一切都变动不居,事物无稳定性,人们对任何事物都不能作出肯定或否定,因而无真理可言。 三、 四、案例分析: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是赫拉克利特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方面,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河里的水是不断流动的,你这次踏进河,水流走了,你下次踏进河时,流来的又是新水。河水川流不息,所以你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显然,这句名言是有其特定意义的,并不是指两条河之间的区别。赫拉克利特的这一名言,说明了客观事物是永恒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这样一个真理。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一般来说,运动是指宇宙中

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既包括保持客体性质、结构和功能的量变,也包括改变客体性质、结构和功能的质变。运动不是以物质外部附加给物质的可有可无的性质,而是 物质本身固有的内在矛盾决定的不可缺 少的性质和存在方式。运动和物质不可分离。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赫拉克利特强调运动变化,并没有否定静止。在他的思想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当你第二次踏进这条河的时候,尽管它的名字没有改变,但它已经不是你上次踏进的那条了,因为状态已经发生了变化。不管从古代还是现代的思想来看,这句话都没有任何问题。中国自古就有刻舟求剑的故事,愚人把流动的河流当成了静止的参照物,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刻舟求剑故事中,河流和船都是随着时间在不断运动的,愚人不懂事物都在发展变化而仍然静止地看问题,这也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我们作为学生同样如此,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才有可能成为适应新世纪的人才。 克拉底鲁进一步发展了老师克拉克利特的变的哲学,他认为:“人连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这样,克拉底鲁就完全否定了静止的存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但是并不否认静止。它指出静止是从一定的关系上考察运动时,运动表现出来的特殊情况,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的两种情况:①一切事物虽然每时每刻都在运动,但是某一具体事物在某种场合下可以不具有某种特定的运动形式。就其不具有这种特定的运动形式这一点而言,它是静止的。例如地面上的建筑物就其对地面没有作机械运动这一点而言是静止的。②一切事物虽然每时每刻都在运动,但是并非在任何时候都发生质变。当事物还没有发生质变时,这个事物还是它自己,在这个意义上它是静止的。例如当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还存在时,它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而不是别的社会。 如果没有相对静止,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那时,世界上不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