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静止

运动与静止
运动与静止

《运动与静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与参照物而言的;知道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类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二、重点:参照物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物体运动与静止判断。

三、教法选择:讲授法、合作交流法

四、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以一段中国古典小说《镜花缘》中离奇的故事“……井被吹到篱笆外面了……”作为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引发他们积极的思考问题。

2.新授课:

(1)物体的运动:一切物质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一切:宏观: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

微观:物体内部分子运动。

(2)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

定义:被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参照物。

判定方法:①选一个物体做参照物(任意选择,但不选所描述的物体本身)。

②看它们之间有无位置变化。

要点:①要运动都运动,要静止都静止。

②参照物的选定要根据问题的需要和研究方便而选定。

3.机械运动:两物体间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结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运动的分类:①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②曲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弯曲的运动。

五、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看书了解自然界物质的运动性,说出身边的物体运动情况。解释什么是宏观、什么是微观。指导学生初步认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区别在那里?教师描述物体在位置变化上的特点,从而引出物体是否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标准——参照物。教师解释物体运动的绝对性和物体静止的相对性。指导理解直线和曲线的关系。

六、课堂小结

七、课堂练习

八、板书设计

第一节运动与静止

1.参照物

定义:被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参照物

选择方法

2.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

3.机械运动

定义:两物体间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分类:直线运动曲线运动

赤北初级中学

毛超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时时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复杂的事物都是由诸多矛盾构成的系统,都包含着自身特殊的矛盾,从而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①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矛盾学说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③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的表现是什么? 第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还是彼此孤立的。辩证法用联系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第二,世界是运动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动的。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一切事物、现象是静止不动的,即使有运动也只是数量的增减或位置的变化。第三,全面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辩证法要求用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行而上学则用片面的观点看待问题,只见局部不见整体。第四,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即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是事物发展根本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 2、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次,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再次,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社会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更替。.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 者的关系。 答:(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 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 然而,它是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 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现三种形 式。 (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 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 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 理性认识是深刻的,它反映的是事物的 全体和本质。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 推理三种形式。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 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 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 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 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 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为: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二,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一方面, 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任何感性认识 都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进行的,而且是 用概念、判断等理性形式表达的,另一 方面,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的成分,理 性认识必须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如果没 有大量的感性材料,理性认识就无法进 行抽象和概括。 简述唯物辩证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 统一: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 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 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 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 的次要方面。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 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 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 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紧密相联的, 两点是重点中的两点,决不是均衡论; 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决不是一点论。 因此离开两点谈重点是一点论,离开重 点谈两点是均衡论,这都是错误的,我 们要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 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 点和主流。 ①“两点论”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 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 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 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 方面。 ②“重点论”就是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 过程时,要着重抓住它的主要矛盾;在 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 要方面。 ③“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相互包含的。 唯物辩证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 统一。 简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1、实践在认识 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 对认识(理论)的决定作用表现为以下 四个方面: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 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实践是检验 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认识反作用 于实践:(1)反作用的表现:认识(理 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2)反作 用的性质:①科学认识(理论)指导 实践取得成功;②错误认识(理论) 把实践引向失败。3、实践和认识的辩 证关系原理的意义:(1)反对错误:① 经验主义: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②教 条主义:轻视、脱离实践。(2)学习、 掌握科学理论具有重大意义:①邓小 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是当代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发展的新阶段。②学习、掌握邓小平 理论的意义: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 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是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 证;是批判和防止各种错误的思想武器; 关系到我们事业的成败。 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认 识论的共同点和根本区别1它把科学 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实践作为全部 认识论的基础,指明认识是主体通过实 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克服了旧唯物主 义否认实践作用,把人的认识生物化、 自然化的缺陷,即离开入的社会性、离 开了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 ⑵、它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地 说明了人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揭示了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克服了旧唯物主 义把认识直观化、凝固化、片面化的形 而上学的缺陷。 ⑶、由上面可知,和旧唯物主义相比, 它是彻底的科学的反映论。它以实践观 和辩证法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 观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的狭义性、机 械性、直观性、被动性的缺陷。 简述真理与谬论的关系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此 为相对真理任何时期的真理都是相对 真理只是因为社会文明进步而无限接 近绝对真理马克思主义是相对真理但 是它具有着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 大意义它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导 人们的生产劳动实践实事求是、解放思 想和与时俱进就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 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做法就是谬误必 须杜绝而不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 实际相结合并运用于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建设之中的话必然会走资本主 义原始积累的老路必然会产生人剥削 人的剥削阶级的资产阶级社会必然会 让历史产生倒退,那就是大大的谬误

考研复习: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

考研复习: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 一、基础概念详解 1.联系的观点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和总特征。所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辩证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 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多样性。普遍联系的观点已成为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一个必备观念,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方法论基础,也是科学发展观中“五个统筹”的方法论依据之一。 2.联系和发展的关系 联系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一切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正是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没有联系,就没有世界,也就没有发展。 3.运动、变化、发展三者的关系 运动、变化、发展三者既区别又联系。运动和变化既包括事物量的变化,也包括质的变化;既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又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运动,还可以是平向的运动,二者都具有最大的普遍性。两者的区别在于,在阐述物质的根本属性时,往往使用运动这一概念;而在表述事物的具体运动状态时,常常使用变化这一概念。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发展不同于增长,它不仅是指数量的增加,更是指质量的改善和提高。 二、真题再现 【2013考研政治真题】1.有一幅对联,上联“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的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静止是:A.运动的普遍状态B.运动的内在原因 C.运动的衡量尺度D.运动的存在方式 【答案】C 【解析】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的关系。第一,运动和静止互为前提,相互依赖。相对静止离不开绝对运动,是一定范围内的绝对运动的结果;绝对运动通过相对静止表现出来,并且通过相对静止找到它的量度。任何事物相对静止的状况都是它过去的运动所造成的,并且是它将来运动的出发点。因为物质的多样性和事物的某种状态只有在相对静止中才体现出来,只有了解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的状况,才能清楚地了解它过去的运动,预测它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才能区别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第二,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在相对静止中又有绝对运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2013考研政治真题】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文革”中,他在农场劳动,有一天领导要他去割羊草,他没养过羊,怎么认得羊草呢?但脑子一转办法就来了,他把羊都赶去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不到半天就割回了羊草。这位专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

运动和静止

机械运动 运动和静止 ——教学设计 教师:李志雁 单位:淄博市磁村中学

1.1运动和静止 【教材分析】 运动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本单元是整个初中力学的基础,它既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需要,也是他们参与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必备知识,而本节则是本单元的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想想议议的一组形形色色的运动图片,分别展示了几种不同的运动,引出机械运动这一概念以及运动的分类,通过图1-1-2加强了学生对运动普遍性的感知。 第二部分为参照物,通过图1-1-3刻舟求剑这一耳熟能详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刻舟为何求不到剑?”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然后通过观察与实验1-1-4使学生认识参照物选择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通过图1-1-5及1-1-6等实例使学生认识到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第一部分内以图片做引导,再联想场景,分析实例,列举身边的实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然后通过运动的轨迹细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第二部分参照物的教学结合图1-1-3,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思考与讨论,然后通过1-1-3引出参照物。 第三部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先由学生阅读教材,然后出示与教材图1-1-5及1-1-6相关联的视频。 【教学目标】 ●知道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列举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的常见实例。 ●能根据选择的参照物解释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能根据运动情况找到所选择的参照 物。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为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打基础。 【重点难点】 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教学方法】 自学引导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具准备】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 专题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讲)(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4.doc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专题4.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讲)(提升版) 新人教版必修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运动、相对静止、规律的含义,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能列举实例,结合哲学原理分析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对生活实例的分析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观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做到按规律办事。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澄清对规律认识的几个误区,懂得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运动是绝对的;规律以及人与规律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运动绝对性的前提下又肯定静止存在的意义。 【课堂“精讲”】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主要讲述了一个概念和一个原理,在解释物质这一概念时,我们强调了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实在性,也就是不依赖于意识而转移。一个原理是世界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同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那么,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中,物质究竟是以何种状态存在的呢?我们这个世界究竟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那么这种运动变化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什么是规律?我们应如何对待规律呢?我们今天就对这些问题一探究竟。 (二)讲授新课 【课堂探究】第31页“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则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月成焉。”谈谈你对《易传》这句话的理解。

静止和运动教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静止与运动》教案 《静止和运动》教学实录与反思 樱桃园小学季运娥 教学目标: 1、能够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能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会描述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知道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 3、通过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学重点和难点: 参照物的选择,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设想: 本课是《物体的运动》单元的起始课,在这节课里学生接触到了比较难理解的参照物概念以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问题。教学设计主要围绕建构参照物概念,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而展开。在教学中注意把知识点融入到精心创设的教学情景之中,设计梯度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而且有故事和小游戏的穿插,让学生无论从视觉还是情感上都得到了丰富的体验!针对学生的特点,整堂课都是从实际情景入手来设计问题,让学生能够对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玩中学、在游戏中把较难理解的知识点一一破解,不仅增加了趣味性,还让学生体会到了选择参照物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教学过程: 一、认识运动和静止 导入: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名法国飞行员在驾驶飞机在空中高速飞行时,感觉脸旁有一只小虫在飞,就顺手将它抓住,仔细一看竟然是一颗子弹。你相信吗?(这是真实的)大家在惊诧的同时,也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探究之后,我们就可以解释这个问题了。 1、师:刚才我们谈到飞机是飞行的,子弹也是飞行的,如果子弹是放在我们的桌子上,那子弹就是……(静止的)那用手抓住一颗子弹就不奇怪了,对吧?在生活中,大家都见过有许多静止和运动的物体,你能说一说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先说静止的:生:房屋,树木、高楼大厦……是静止的。 生:教室里的墙壁、课桌、凳子、电视……是静止的。 师:运动的物体呢? 生:行驶着的汽车、骑着的自行车、航行的轮船、高速行驶的火车……生:飞行的飞机,航行的船只是运动的…… 生:空中飞翔的小鸟、水里游动的鱼儿 生:还有风也是运动的。 师:例子举得很好!不仅固体会运动,气体也会运动! 2、小实验:问:我们课桌上的科学教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静止的)能让你桌子上的科学教材运动起来吗?学生动手做。

②、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②、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刚才我们讲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这就说明了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因而是绝对的。但是,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运动的绝对性时,并不否认物质在其合乎规律的运动过程中也有某种静止的状态,有某种稳定的形式。不过,这只是在物质运动过程中的静止或稳定,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因而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我国明末清初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船山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就猜测到了在静止中有着运动的道理。 什么是静止?所谓静止,就是指物体在一定范围内的相对稳定性,它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态,是物体的一种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矛盾均衡状态。 相对静止主要表现为如下两种情形:(1)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就是说,从一定的参考系来看,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保持一定的平衡,或者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这种情况的实质是没有发生机械运动,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而可以看作是静止的。 (2)某个事物还处在量变过程中,它保持着自身的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改变,某一事物仍是某一事物。 为什么还要承认相对静止? 第一:相对静止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是区分事物的基础。物质世界并不是单纯的,它分为多种具体的形态,千差万别。物质的多样性固然是由物质的永恒的运动而产生的,却只有在物质的相对静止中才能显示出来。所以如果没有相对静止,一切瞬息万变,事物的多样性、差别性就显现不出来,人就不能认识事物。没有相对静止的状态,就没有物质的分化,世界只是混沌一团。 第二:相对静止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事物的发展、质变是建立在量变基础上的,事物的量变状态就是一种静止状态。如果说,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的话,那么同样可以说没有静止没有质变。由于有相对静止,新质才能够巩固和完善起来,事物才能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比如生物的品种不断进化,这是运动,是绝对的。生物同时有遗传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相对静止。如果没有这种相对静止的遗传性,生物在新条件下产生的任何优良性状都不能巩固下来,一胎一个样,每茬不相同,甚至稻子长出苹果,一切都乱七八糟地变,哪里还有生物的进化呢?所以说,相对静止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三:事物的相对静止,是测量运动的一个尺度。运动从静止中获得自身规定和衡量尺度。 我们谈到任何一个事物任何一种形式的运动,其基本前提是,这个事物还是这个事物,这种运动形式还是这种运动形式,即它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中;离开相

静止和运动

静止和运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方面: 1、知道我们所说的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另外一个物体叫参照物。 2、知道要想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必须首先选择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我们就说这一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我们就说这一物体是运动的。 3、知道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判断物体静止和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静止和运动是相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中。 科学探究方面: 1、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2、能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体验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 2、通过静止和运动相对性的学习,学生能一分为二的看待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意识到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视频引入 先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 2、谈话:看了这段视频,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你有没有发现什么奇怪的现象? 学生回答 教师追问:对此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出疑问 问:你能解释一下吗? 3、谈话:同学们解释的对不对呢?究竟该如何判断物体的静止和运动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静止和运动(板书课题)。 探究活动 1、描述物体的静止和运动,引出参照物的概念。 (1)出示图片及问题: 先来观察两幅美丽的图片。谁来读一下观察要求? 生读:观察下面的图片中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哪些发生了运动?你是怎么知道

的? (可以上下对比着看一看) 学生回答 小结:分析的很好。我发现同学们不但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而且很善于有根据的回答问题。 提问: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们通常所说的运动,一般是指什么?(比如:你根据什么判断鹰运动了?) 对,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位置发生了改变。 这另一个物体,在科学上叫做参照物。(课件照应)(板书:参照物) 也就是说,要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我们必须首先必须确定什么?对,首先要选定一个物体作参照物。 然后再怎么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对,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来说,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板书:位置不变→静止); 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来说,位置改变了,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板书:位置改变→运动) 4、认识参照物的选择不同,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结论也不同。 (1)运用参照物概念,分析图片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情况。 谈话:如果老师现在给你提供一个生活场景,你能利用参照物的概念,科学、规范地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进行描述吗? 好。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 出示鸟船图。 谈话:请大家选择一个参照物,判断一下其他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如何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回答的很好。 下面我们来一个复杂点的。 请你在这段视频中,也选定一个物体作参照物,判断其他物体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 播放华联电梯视频,学生尝试解释。 问:有不同意见吗? 学生回答 问:为什么对于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呢? 学生回答 教师评价总结:

《运动与静止》教案

镇巴县中小学(幼儿园) 课题 第一节 运动与静止 教 学 目 标 知 识 与 技 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4.知道什么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过 程 与 方 法 1.通过观察和体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体验运动的相对性。 2.在观察和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情 感 态 度 与 价 值 观 通过对具体现象的认识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引导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机械运动,物体运动或静止的判断。 教学难点 参照物的概念及参照物的选择。 教学准备 文本、图片和视频资料;自制PPT 课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镇巴县中小学(幼儿园) 教 学 活 动 流 程 设 计 修订与补充 _ huoyejiaoan _ 续页1 1 _ 活 页 教 案 _ huoyejiaoa _ 首 页 _ 活 页 教 案

一、引入新课 问题导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两千米高空飞行时,发现有一个小虫似的东西在身边蠕动,他伸手一抓,大吃一惊!原来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制造的子弹。为什么飞行员能抓住飞行的子弹?可能吗?让学生在惊奇中讨论事件发生的原因,激起学习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1.什么是机械运动? 运动是个多义词,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物理学里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随时间的改变叫机械运动,通常简称为运动。(看看你的导学案,是这样吗?) 2.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对于回答中所举机械运动实例,教师要明确指出是哪个物体相对什么物体有位置的改变。 组织同学思考并提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在做机械运动? 答:比赛中的运动员、列车、人造卫星、银河系都在不停地做机械运动。问:铁轨、地球上的树木、高山,我们教室中的课桌和椅子是运动的吗? 答:它们都在跟随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 小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板书:1.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随时间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观看一段视频) 3. 参照物 (1)组织学生看课本第59页图3-1,讨论:刘东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列车中的刘东,他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列车、刘东都在做机械运动。但是部分同学所说刘东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说法都有道理。因为他们在研究刘东的运动情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中的高频考点。不仅要厘清运动与静止的含义,还要理解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首先,用表格的方式给大家梳理一下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考点。然后,总结一些相关的考察方式。最后,结合真题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 一、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考点清单 先从运动与静止的含义和特征阐述二者的区别,再引出的二者的联系。然后,从割裂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角度,归纳两种错误的倾向。 二、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考察方式

根据以往事业单位的真题,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考察方式一共有四种: 1.直接考察运动与静止的特征或者辩证关系。考察最多的就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只是空间位置和性质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稳定和平衡的状态,但并不是说处在静止状态的事物就不运动了。 2.结合古代诗词或名言考察运动的绝对性,即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能变桑田。”就体现了运动的绝对性。 3.结合古代诗词或名言考察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比如,“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就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此外,“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也是能够体现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的经典名句。 4.从反面来考察割裂运动与静止的两种倾向。一方面,考察形而上学的错误倾向。比如,刻舟求剑的故事很明显体现形而上学,即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此外,“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也体现了形而上学。另一方面,考察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比如,“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就体现了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三、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真题回顾

运动与静止教学设计

运动与静止教学设计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运动与静止》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运动与静止 课时:1课时 学段学科:初中物理 教材版本:北师大版 作者:吴小凤 学校:秦机子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知道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3.知道机械运动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视听参与让学生了解运动相对在各个领域的运用。 2.从运动欣赏的角度引导学生加深对参照物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运动相对性在生活、科技、文学等方面的应用,激发学生对这一课题及科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并引导学生把简单的现象上升到知识的高度。 (3)从物理上对参照物的选取问题来启发学生:看待事物应从多个角度去分析。 重点难点: 参照物的选取问题与判断问题。 运动相对性的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机械运动的认识不会存在太大的问题,对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学生并不不熟悉,应该作为难点,多举例,让学生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观看图片等与提问想结合。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创设情景:请学生看几组运动画面和动画,发现: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 师:其实大到九大行星绕着太阳的运动,小到组成物质的分子也是运动的。也就是说,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从微观粒子到宇宙中的天体,都在不停的运动着。 那么,我们究竟如何理解运动和静止。引出课题:运动与静止 二、进行新课 (一)机械运动和参照物 1.机械运动 A.物理学中如何描述运动呢什么是运动和静止

《运动和静止》说课稿

《运动与静止》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来自锦州市第二中学,我叫徐希坤。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运动与静止》。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五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北师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中的第一节课,内容包括参照物、机械运动和对机械运动的分类三部分内容。 “运动与静止”这一节课看似简单,但它却深深地影响运动、运动和力、机械能的学习,因而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对后面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的作用。 2、教材的内容:机械运动是最普遍、最简单的运动,学生也最熟悉,学生在小学数学中已学过计算速度和路程等问题,对这些知识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从学习简单运动开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逐步展开物理学习。 本节要研究的“运动”只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机械运动。教材引用大量的机械运动的事例,表明机械运动是普遍存在的。为了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材列举了乘客坐在行驶列车上的例子、介绍了“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介绍了参照物的概念,教师还可以通过运输机给战斗机加油、宇宙飞船与空间站对接等事例介绍参照物的概念。本节教材最后介绍了机械运动有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物体运动描述的核心是选择参照物。对参照物的学习,应让学生观察录像片段或动画,设计物理情景,交流生活中的体会,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学习参照物概念,学会描述机械运动。

描述物体运动和运动分类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教师要通过设计学生能参与和活动,提出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学习本节课内容。 二、教学目标 1、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及本节课教材的作用和地位,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我从以三个方面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运动与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类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机械运动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列举运动相对性在生活、科技、电影、文学等方面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通过对参照物的选取不同来启发学生:看待事物应从各个角度分析。 2、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对本节课教材作用和地位的认识,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参照物的概念、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而要求一名八年级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也就是从学生对物体运动情况的判断中意识到其中所包含的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这种能力,超出了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因此我把它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知识点与生活联系紧密,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表述,多总结。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创设情境,分组探究,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并通过解决学生身边的事例来

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政治必修4每日一题: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2018年3月22日)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寓言《刻舟求剑》的哲学寓意有 ①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指空间位置的移动 ②运动与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③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④离开物质谈运动的观点是荒谬的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1.静止的含义 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运动是绝对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2)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1.对“相对静止”的理解 (1)相对静止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顺利进行。新事物产生后,都需要一个稳定的巩固阶段。否则就不能向更高阶段发展。 (2)由于相对静止的存在,才能使各种事物区别开来。在一定条件下,此物就是此物,而不是彼物。如果在一瞬间事物既是此物,又是彼物,事物之间便无法区别,一切正确的认识和研究都成为不可能了。 (3)由于相对静止的存在,才使运动成为可以衡量和计算的东西。如:我们计算出火车每小时运行200公里,就是以它的起点站和终点站为相对静止来计算的。 2.不能认为运动是一种显著的变化 运动不一定都是显著的变化,静止就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静止和运动》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静止和运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静止和运动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由于该阶段的学生在以前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这方面的知识,他们对于什么是参照物、如何正确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等一系列问题都会感到陌生。本课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为研究对象,形象地介绍了什么是运动、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等问题,符合该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满足了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可以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也使他们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接触到一些运动和静止的具体实例,但对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却是比较陌生的,特别是参照物的含义。由于学生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一名词,所以在刚开始学习此定义时,会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理解这一名词的含义及其具体选择时,教师应该运用具体的、学生比较熟悉的实例进行讲解,这将对学生理解本课所学内容有很大的帮助。 学习目标 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喜欢大胆想象,乐于探求未知,对未知的事物能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尊重证据;注重运用合作的方式展开探究活动。 3.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 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评价任务 1.认识参照物的作用,知道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2.学会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教学准备 小车、模型小人等(模拟实验用);课前搜集运动与静止的相关资料。

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

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运动是物质根本属性的同时,并不否认物质具有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动;其二是事物保持了自身质的相对稳定而尚未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运动是绝对的,是指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永恒运动的,是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是指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 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绝对运动的前提下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相对静止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二,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必要条件;第三,相对静止是把握绝对运动的必要条件 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1.时间、空间及其特性,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具有一维性,是不可逆的。空间是运动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空间具有三维性,任何物体都有一定的体积、形状、方位。 2.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 3.时间、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时间、空间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

统一。时间、空间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首先表现为时间、空间是不变性与可变性的统一。时间和空间的不变性是指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是不变的。时间、空间的可变性是指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是随着物质运动的变化而变化的,并非绝对的、永恒的,而是可变的,即相对的,与此相应,人们的时空观念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也是相对的。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原理及方法论 一、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和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即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三、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或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四、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状态)【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1)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3)坚持适度原则。

案例分析之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教学内容

No man ever steps in the same river twice. 案例分析之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一、前言: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问题: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还会选择来淮工吗?答案有两种,愿意或不愿意。如果愿意,那你确定当你重新选择时,淮工还是当初的淮工吗? 二、案例背景: 赫拉克利特是一位富传奇色彩的哲学家。他出生在伊奥尼亚地区的爱菲斯城邦的王族家庭里。他本来应该继承王位,但是他将王位让给了他的兄弟,自己跑到女神阿尔迪美斯庙附近隐居起来。代表观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学生,是诡辩派的代表人物。活动于公元前5世纪。他歪曲了他的老师赫拉克利特的一切皆变的思想“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否认事物有相对稳定性,提出“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他认为一切都变动不居,事物无稳定性,人们对任何事物都不能作出肯定或否定,因而无真理可言。 三、 四、案例分析: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是赫拉克利特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方面,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河里的水是不断流动的,你这次踏进河,水流走了,你下次踏进河时,流来的又是新水。河水川流不息,所以你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显然,这句名言是有其特定意义的,并不是指两条河之间的区别。赫拉克利特的这一名言,说明了客观事物是永恒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这样一个真理。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一般来说,运动是指宇宙中

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既包括保持客体性质、结构和功能的量变,也包括改变客体性质、结构和功能的质变。运动不是以物质外部附加给物质的可有可无的性质,而是 物质本身固有的内在矛盾决定的不可缺 少的性质和存在方式。运动和物质不可分离。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赫拉克利特强调运动变化,并没有否定静止。在他的思想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当你第二次踏进这条河的时候,尽管它的名字没有改变,但它已经不是你上次踏进的那条了,因为状态已经发生了变化。不管从古代还是现代的思想来看,这句话都没有任何问题。中国自古就有刻舟求剑的故事,愚人把流动的河流当成了静止的参照物,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刻舟求剑故事中,河流和船都是随着时间在不断运动的,愚人不懂事物都在发展变化而仍然静止地看问题,这也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我们作为学生同样如此,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才有可能成为适应新世纪的人才。 克拉底鲁进一步发展了老师克拉克利特的变的哲学,他认为:“人连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这样,克拉底鲁就完全否定了静止的存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但是并不否认静止。它指出静止是从一定的关系上考察运动时,运动表现出来的特殊情况,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的两种情况:①一切事物虽然每时每刻都在运动,但是某一具体事物在某种场合下可以不具有某种特定的运动形式。就其不具有这种特定的运动形式这一点而言,它是静止的。例如地面上的建筑物就其对地面没有作机械运动这一点而言是静止的。②一切事物虽然每时每刻都在运动,但是并非在任何时候都发生质变。当事物还没有发生质变时,这个事物还是它自己,在这个意义上它是静止的。例如当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还存在时,它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而不是别的社会。 如果没有相对静止,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那时,世界上不会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原理及方法论

.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原理及方法论 一、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和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即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三、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或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四、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状态)【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1)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3)坚持适度原则。 1 /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