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实验新法

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实验新法
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实验新法

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一、实验活动在教材中的作用。

“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是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个实验活动,在进行本实验活动之前,学生对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在不断的深化中,学生渴望通过实验活动来来进一步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引导学生观察空气受热受冷体积变化现象,借助别的物体变不见为可见,从而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让学生更直观的观察到空气的热胀冷缩,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探究能力。

二、实验原型

把空气装在瓶子里,使瓶内的空气受热或受冷,只要观察瓶内空气的体积变化,我们就知道空气是否热胀冷缩了。可是,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怎么知道它的体积有没有变化呢?教材更进一步设计了实验活动,在热水,常温下的水,冰水中空气体积的变化,通过学生的动手和观察,达到活动的目标。

三、原实验活动的不足之处。

1、实验的现象不明显,实验活动偏多。教材中的描述:“如果瓶内的空气体积膨胀,瓶内的空气就会往外挤,只要想办法观察到瓶内的空气往外跑,我们就知道瓶内空气在膨胀了”可是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怎么能看到体积的变化呢?所以教材设计了进一步的实验,在常温下的水中,冰水中和热水中空气体积的变化,造成了学生对本实验活动多次进行,重复实验。

2、教学时实验器材偏多。在进一步的实验活动中,每个小组需要3

杯1瓶,还需要热水,冰水,常温下的水和气球,对于实验器材的准备上就显得多而且准备麻烦。

四、新实验所用器材及准备。

玻璃水瓶细小的空心胶管气球皮墨水

五、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

实验原理:空气受热体积膨胀,温度降低时体积缩小。

实验步骤:

1、把装有墨水的气球皮绑在胶管上

2、把绑好气球皮的胶管放入玻璃瓶中,带气球皮的一端放入瓶中,胶管的另一端伸出瓶外,沿瓶口密封。

3、用手捂住玻璃瓶,用手上的体温给玻璃瓶加热。(会发现气球皮内的墨水在空气受热膨胀后沿胶管向上渗出,松开手后,温度变低,体积缩小,上升的墨水会逐渐下降。)

六、实验效果。

本实验活动所需器材简单易准备,并且实验易操作,效果明显易观察。从空气受冷受热时气球皮中的墨水沿胶管的上升和降低来直观的观察到空气体积的变化。

2.4空气的热胀冷缩

课题 2.4空气的热胀冷缩课时1课时 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 《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四课,教材包含两个活动。 活动一: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材从液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出发,引出“空气是否热胀冷缩”的探究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想出自己的观察办法来。学生们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合理选择搭配,然后分别放进热水、常温水、冰水,静置观察现象。同时联系水的热胀冷缩,两者进行比较找到不同之处。 活动二:解释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材选择模拟游戏生动表现了空气“微粒”的运动,让学生把看到的内容迁移,从而解释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 【学生分析】 在前三课的研究中,学生通过实验,已经知道了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但是,学生对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是模糊的。因此,本课选用了学生较为熟悉的空气为例,感知空气的热胀冷缩。同时与水的热胀冷缩进行比较,发现不同之处。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还缺乏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解释热胀冷缩现象,并建立自己的假说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 目标与重难点【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空气的热胀冷缩比水的热胀冷缩体积变化更明显。 3.热膨胀、冷收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 2.在实验中,获得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每组试管、250mL锥形瓶1个、气球皮1个、热水、常温水、冰水、250mL烧杯3个、带有橡皮塞的L型玻璃管(内有一段红色液柱)。 教师:教学课件PPT、微课、学生分组实验器材一份。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1.回顾“水的热胀冷缩”知识。 2.教师出示空圆底烧瓶(带橡皮塞和玻璃管)问:现在里面装着满满的是什么东西? 3.问:空气也会像水和其他液体一样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板书课题:《空气的热胀冷缩》)【出示PPT:P1】 二、研究空气的热涨冷缩 1.师: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你有办法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情况吗? 2.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实验材料,你能设计实验清楚地看到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吗? 3.全班交流,确定实验方案。 4.出示温馨提示:【出示PPT:P2】 (1)根据自己小组的实验方案选择需要的材料进行实验。 (2)将装置放入盛水(热水、常温、冰水)的烧杯中,直至没有明显变化时再拿出。 (3)记录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 (4)实验完成后,放回实验材料,并整洁桌面。 5.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实验。 6.实验汇报: (1)将各组实验记录单贴到黑板上。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气球皮的体积大小依次放在热水、常温、冰水中;当放入热水中时红色液柱往右边移动,放入冷水中红色液柱往左边移动。 (3)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空气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其他发现:空气的热胀冷缩比水的热胀冷缩体积变化更明显。【出示PPT: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教学内容:科学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4课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材分析: 关于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材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探究的内容,用上节课研究液体热胀冷缩的实验仪器图片给于提示,看似帮助确有难度——“空气是看不见的我们怎么知道它的体积有没有变化呢?我们能想出一些观察的办法来吗?”这个活动的重点在于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学生动脑筋想出自己的观察办法来。教材65页的插图给学生提示:可以在烧瓶口上套小气球。无论学生们想出的方法是否合理可行,都要让他们在不断的试验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热胀冷缩问题在3年级就出现过,教材改版后提到5年级,深度增加,体现在教材中设计了联系水的热胀冷缩,比照出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是对学生知识链和推理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现象的比较学生就能自己找到。 本课的难点在于最后一个环节,即“怎样解释热胀冷缩现象”,这也是本课的一个高潮,用游戏,生动形象的解释深奥的科学原理。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同时也感受了探究科学的乐趣。这无疑是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体现。 学情分析: 对于5年级学生,找到事物的本质特征、训练知识的迁移以及逻辑思维的形成非常重要。在探究了水的冷热变化,明确了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学生对具有特殊性的空气更具探究的欲望,对于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在课堂一开始就提出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怎样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学生会结合生活经验来完成任务,随着活动的展开,会发现一些问题,接着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环环相扣,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进入到了科学探究中。 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策略采取探究式教学法。其教学思路确定为在情景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历大胆的提出猜想,激发学生参与科学课堂的欲望。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挑战性问题开展活动,进而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做出假设、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其教学程序为:“创设情景—学生亲历探究活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分析得出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实录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实录-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 版 (一)、复习旧知,引出主题 教师出示一个装有红墨水和玻璃细管的装置 师:这个装置老师在研究什么问题中用过呢 生:液体\水的热胀冷缩。 设计意图:这个导入很简单,但却能够唤起学生的“热胀冷缩”知识,这既是对旧知识的复习,也为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埋下伏笔。 师:如果我把水倒掉,并擦干瓶子(教师演示),似乎这个瓶子是空的,其实里面还装着满满的一瓶东西,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空气 》 师:老师就知道这个问题肯定难不倒大家,的确,这个瓶子里面还有空气。 请问,你觉得空气也像水之类的液体一样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吗 板书——空气的热胀冷缩 生:有! 设计意图:从“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自然过渡到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让学生能够自然迁移所习得的知识。 师:你能把你的猜测说得具体一点吗 (多叫几位学生回答)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到底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呢,刚才同学们都进行了大胆的猜测,那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证实我们的猜测呢, 师:可是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该如何设计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情况呢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要解决三个问题—— 课件出示: (1)、准备借助哪些材料帮助我们“观察”空气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

(2)、准备用什么方法让空气受热、受冷; (3)、猜测可能产生的现象。 设计意图:“空气是看不见的,我们怎么知道它的体积有没有变化呢”通过一个个小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有利于拓展思维,以及实验方法的指导,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实验验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设计实验,以事实说话。 (二)、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 1、设计实验探究方案 师:请同学们根据屏幕上的三个提示,先自己静静地思考1分钟,我们再交流。 生:思考1分钟 师:有没有谁能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生:回答。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 设计意图:“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虽然让孩子们思考的时间只有一分钟,但是仅仅在这一分钟的时间里,孩子们会全神贯注地思考,调动已有的知识库。 2、小组合作,进入实验探究 / 师:同学们想的办法真多,那这节课我们先来试一种方法。 出示准备好的量杯,热水(红色)、冰水;气球、空矿泉水瓶、筷子、毛巾 实验记录单一“让学生在空烧瓶上画气球的变化”; 实验记录单二“让学生画想象中的空气微粒的变化” 师:同学们能利用这些材料,动手实验来验证空气是否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吗 生:回答,教师做适当提示。 课件出示实验温馨提示: 分工合作、注意安全;细心操作、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及时记录。 |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一边实验,一边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到实验记录单一。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4《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科版

4.空气的热胀冷缩 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李一兵 【教材简析】 《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四课。本课是学生在研究了液体热胀冷缩之后,开始关注并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本节课内容包含两个活动。活动一: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材从液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出发,引出“空气是否热胀冷缩”的探究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己想出办法来观察。学生们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合理选择搭配,然后分别放进热水、常温水、冰水,静置观察现象。同时联系到水的热胀冷缩,两者进行比较找到不同之处。活动二:解释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材选择模拟游戏生动表现了空气“微粒”的运动,从而解释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为下节课研究金属的热胀冷缩性质以及进一步认识大多数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 在经过本单元前面三课的学习后,学生们已经对固体和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对于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还是具有一定基础的。因此,本课选用了学生较为熟悉的空气为例,感知空气的热胀冷缩。同时与水的热胀冷缩进行比较,发现不同之处。但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解释热胀冷缩现象还存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初步了解热膨胀现象和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 对热胀冷缩现象产生更浓厚的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在生活中的具有广泛的用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难点: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每组3个烧瓶、1个锥形瓶、1只气球、热水、常温水、冰水、实验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袋空气。 【教学过程】 一、问题聚焦(预设5分钟) 1.复习旧知 回顾上节课“液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 (1)一些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2)实验室里的温度计是利用酒精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2.引出新问题 教师出示一袋空气。提问:现在袋子里面装满了空气,它是否也和水一样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出示PPT1】 3.师生交流讨论。 二、探究新知(预设30分钟) (一)探究一: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 1.追问。 空气无色无味,而且也看不见,我们怎么知道它的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呢? 【出示PPT2】 2.教师出示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器材),提问:能否设计实验,清楚地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出示PPT3】 (1)学生独立思考设计实验。 (2)全班交流设计实验。 (3)教师小结并明确实验探究方案,同时出示实验要求。 3.实验要求:

空气的热胀冷缩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材分析】 《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内容,教材从液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出发,引出“空气是否热胀冷缩”的探究问题——“空气是看不见的,我们怎么知道它的体积有没有变化呢?我们能想出一些观察的办法来吗?”这个活动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地启发、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想出自己的观察办法来。无论学生们想出的方法是否可行,都应该给孩子们发言的机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也很棒。 关于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教材的插图给了学生们提示:在锥形瓶上套小气球,分别放进热水、常温水、冰水里面,观察现象。在教材设计中还联系了水的热胀冷缩,对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是对学生知识链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本课的难点在于最后一个环节,即“怎样解释热胀冷缩现象”,而“微粒”假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课本中安排了一个模拟游戏,让学生经历游戏的过程,用生动形象的游戏来解释深奥的科学原理,至于如何处理“游戏”和“微粒假说”之间的关系,就要视实际的教学情况而定。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找到事物的本质特征、训练知识的迁移以及逻辑思维的形成非常重要,他们虽然在科学知识的探究中有了比较好的基础,但是毕竟他们的科学知识还是比较浅显的,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学生们的好奇心以及动手的欲望会让他们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很有探究的热情。 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兴趣点着手,展开讨论“怎样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随着探究内容的不断丰富以及活动的展开,会提出问题,接着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环环相扣,学生会不知不觉地下进入到了科学探究中,运用所学习的研究方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实验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设计思路】

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案24空气的热胀冷缩

4.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材简析】 《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四课。本课是学生在研究了液体热胀冷缩之后,开始关注并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本节课内容包含两个活动。活动一: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材从液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出发,引出“空气是否热胀冷缩”的探究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己想出办法来观察。学生们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合理选择搭配,然后分别放进热水、常温水、冰水,静置观察现象。同时联系到水的热胀冷缩,两者进行比较找到不同之处。活动二:解释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材选择模拟游戏生动表现了空气“微粒”的运动,从而解释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为下节课研究金属的热胀冷缩性质以及进一步认识大多数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 在经过本单元前面三课的学习后,学生们已经对固体和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对于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还是具有一定基础的。因此,本课选用了学生较为熟悉的空气为例,感知空气的热胀冷缩。同时与水的热胀冷缩进行比较,发现不同之处。但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解释热胀冷缩现象还存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初步了解热膨胀现象和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 对热胀冷缩现象产生更浓厚的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在生活中的具有广泛的用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难点: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每组3个烧瓶、1个锥形瓶、1只气球、热水、常温水、冰水、实验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袋空气。 【教学过程】 一、问题聚焦(预设5分钟) 1.复习旧知 回顾上节课“液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 (1)一些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2)实验室里的温度计是利用酒精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2.引出新问题 教师出示一袋空气。提问:现在袋子里面装满了空气,它是否也和水一样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出示PPT1】 3.师生交流讨论。 二、探究新知(预设30分钟) (一)探究一: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 1.追问。 空气无色无味,而且也看不见,我们怎么知道它的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呢? 【出示PPT2】 2.教师出示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器材),提问:能否设计实验,清楚地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出示PPT3】 (1)学生独立思考设计实验。 (2)全班交流设计实验。 (3)教师小结并明确实验探究方案,同时出示实验要求。 3.实验要求: (1)3个烧杯中,每个烧杯都大约盛放半杯水(热水、常温水、冰水)。

空气的热胀冷缩讲课稿

空气的热胀冷缩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材分析】 《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内容,教材从液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出发,引出“空气是否热胀冷缩”的探究问题——“空气是看不见的,我们怎么知道它的体积有没有变化呢?我们能想出一些观察的办法来吗?”这个活动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地启发、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想出自己的观察办法来。无论学生们想出的方法是否可行,都应该给孩子们发言的机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也很棒。 关于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教材的插图给了学生们提示:在锥形瓶上套小气球,分别放进热水、常温水、冰水里面,观察现象。在教材设计中还联系了水的热胀冷缩,对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是对学生知识链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本课的难点在于最后一个环节,即“怎样解释热胀冷缩现象”,而“微粒”假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课本中安排了一个模拟游戏,让学生经历游戏的过程,用生动形象的游戏来解释深奥的科学原理,至于如何处理“游戏”和“微粒假说”之间的关系,就要视实际的教学情况而定。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找到事物的本质特征、训练知识的迁移以及逻辑思维的形成非常重要,他们虽然在科学知识的探究中有了比较好的基础,但是毕竟他们的科学知识还是比较浅显的,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是比较具有挑

战性的活动,学生们的好奇心以及动手的欲望会让他们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很有探究的热情。 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兴趣点着手,展开讨论“怎样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随着探究内容的不断丰富以及活动的展开,会提出问题,接着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环环相扣,学生会不知不觉地下进入到了科学探究中,运用所学习的研究方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实验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设计思路】 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实验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本课《空气的热胀冷缩》中教学策略采取的是探究式教学法,其教学思路确定为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激发学生参与科学课堂的欲望,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从“复习旧知,引出主题→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比较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解释热胀冷缩的原因→课堂巩固、拓展”,四个教学环节紧密联系。通过探究活动以及学习“微粒”假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探究意识的培养,促进探究精神的落实。 根据以上分析进行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空气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空气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清泉学区南湖小学杜金兰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是清泉学区南湖小学的杜金兰,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热胀冷缩》,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课。 【说教材】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再热这一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空气的热胀冷缩》是学生学习固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理解和掌握空气的热胀冷缩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科学能力: 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动手实验、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 2.在实验中,获得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3.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说教学重点】用多种实验方法观察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通过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能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的本质。 【说教学难点】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的本质是本课的难点。 【说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冷水、热水、锥形瓶、气球、饮料瓶、捏扁的乒乓球等。我让学生准备饮料瓶,气球,乒乓球等是想让学生知道,做实验不只限于科学器材,用我们身边的材料同样可以达到实验目的。 【说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我尽量通过设置疑问来激发学生兴趣。这节课实验并不难,所以我没有设计教师演示实验,只设计了学生分组实验,而且给他们提供了不同的实验器材和生活中的材料,更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和丰富性。 【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 由课件出示生活中的热胀冷缩实例,学生说出现象产生的种种可能性,提出问题: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猜测,引入课堂探究。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公开课《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萧山区临浦三小张永法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各种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三、【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四、【教学准备】每组准备:套气球的烧瓶1、瘪乒乓球1、铅丝套1、水槽2、 热水、温水、游戏装置一套(三足架、纸模、KT板、小锤子、 毛豆10粒)。 教师:学生设施一套、热胀喷泉设施一组、蛋钻瓶子设施一组、 空气与水热胀冷缩对比设施一组、空气热胀冷缩烧瓶一只、滴 管、红水、热水瓶、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小魔术:蛋钻瓶子。 1、怎样让蛋钻入瓶内? (找一只刚好能塞住瓶口的蛋备用。先将瓶内用少量热水振荡后倒掉,赶出部分空气,然后马上将蛋塞在瓶口,随着瓶内空气冷缩的过程中,蛋慢慢被吸入瓶内。) 2、这个小魔术是怎么回事?(瓶子?蛋?空气?水?)你认为最有可能是

谁的原因?学完今天这一课,你就能解开这个谜的。 (二)、应用引入:让乒乓球重新鼓起来。 1、请学生想办法把踩瘪的乒乓球重新鼓起来。教师请一位学生演示完成, 并强调热水使用的安全问题和铅丝套的使用方法。 2、能用热水重新鼓起来,是什么原因?看动画再次激起学生的思考。 (分歧:塑料壳受热膨胀了、球内空气受热膨胀了。) 3、分组实践(部分小组的乒乓球有小洞),发现球体上有小洞的乒乓球再 也鼔不起来了,从而排除了球体受热膨胀造成瘪乒乓球鼓起来的原因之 说,最后确定答案:气体膨胀。 4、今天真是怪事连连呀,热水瓶的瓶塞被我们好好地塞在瓶口,怎么也蹦 出来捣乱了?你能解释这个现象吗?(热水瓶内的热水被倒出后,外面的冷空气马上流进瓶内占据了那里的空间,当你再次盖上瓶塞后,瓶内的余热将刚进入瓶内的冷空气烘热了,空气体积急剧膨胀,于是就将瓶塞顶出来了。) 5、这只能说是你感受到了空气可能有这种性质吧,那能否亲眼看到它的这 种变化呢? (三)讨论分析:如何观察到空气是否会热胀冷缩? 1、设想:让瓶内的空气受冷(或受热),然后观察空气的体积变化情况, 再根据现象推断空气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但空气是看不见的,怎样才能知道空气体积的变化呢? 堵住其他的出口,让瓶内的空气只能从一个口子出入,然后在瓶口套上一只气球,观察气球的状况是否发生变化,便能得知瓶内的空气在受冷或受热状况下,体积是否发生变化,从而推断得出结论。 3、辅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 按照我们的方法操作,我们又能根据现象作出怎样的判断呢?(先安排冷水后热水) 学生预先作出推断方法:

空气的热胀冷缩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教学容】《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材分析】 《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容,教材从液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出发,引出“空气是否热胀冷缩”的探究问题——“空气是看不见的,我们怎么知道它的体积有没有变化呢?我们能想出一些观察的办法来吗?”这个活动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地启发、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想出自己的观察办法来。无论学生们想出的方法是否可行,都应该给孩子们发言的机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也很棒。 关于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教材的插图给了学生们提示:在锥形瓶上套小气球,分别放进热水、常温水、冰水里面,观察现象。在教材设计中还联系了水的热胀冷缩,对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是对学生知识链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本课的难点在于最后一个环节,即“怎样解释热胀冷缩现象”,而“微粒”假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容,课本中安排了一个模拟游戏,让学生经历游戏的过程,用生动形象的游戏来解释深奥的科学原理,至于如何处理“游戏”和“微粒假说”之间的关系,就要视实际的教学情况而定。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找到事物的本质特征、训练知识的迁移以及逻辑思维的形成非常重要,他们虽然在科学知识的探究中有了比较好的基础,但是毕竟他们的科学知识还是比较浅显的,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学生们的好奇心以及动手的欲望会让他们对本课的学习容很有探究的热情。 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兴趣点着手,展开讨论“怎样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随着探究容的不断丰富以及活动的展开,会提出问题,接着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环环相扣,学生会不知不觉地下进入到了 . .

(完整版)《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①、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②、通过模拟“微粒”运动的游戏明白:热膨胀、冷收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 ①、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②、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③、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④、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 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 ②、在实验中,获得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③、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①、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②、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 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三、【教学难点】 ①、设计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 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③、能够按照实验要求,规范地操作实验,做好探究活动。 四、【教学准备】 量杯、烧瓶、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气球皮、橡皮筋。实验记录单一、实验记录单二; PPT课件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主题 教师出示一个装有红墨水和玻璃细管的装置 师:这个装置老师在研究什么问题中用过呢? 预——生:液体\水的热胀冷缩。 【设计意图:这个导入很简单,但却能够唤起学生的“热胀冷缩”知识,这既是对旧知识的复习,也为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埋下伏笔。】

师:如果我把水倒掉,并擦干瓶子(教师演示),似乎这个瓶子是空的,其实里 面还装着满满的一瓶东西,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预——生:空气 师:老师就知道这个问题肯定难不倒大家,的确,这个瓶子里面还有空气。 请问,你觉得空气也像水之类的液体一样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吗? 板书——空气的热胀冷缩 预——生:有! 【设计意图:从“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自然过渡到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让学生能够自然迁移所习得的知识。】 师:你能把你的猜测说得具体一点吗? (多叫几位学生回答)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到底空气有没有热胀 冷缩的现象呢,刚才同学们都进行了大胆的猜测,那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证 实我们的猜测呢? 师:可是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该如何设计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情况呢?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要解决三个问题—— 课件出示: (1)、准备借助哪些材料帮助我们“观察”空气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 (2)、准备用什么方法让空气受热、受冷; (3)、猜测可能产生的现象。 【设计意图:“空气是看不见的,我们怎么知道它的体积有没有变化呢?”通过一个个小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有利于拓展思维,以及实验方法的指导,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实验验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设计实验,以事实说话。】(二)、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设计实验探究方案 师:请同学们根据屏幕上的三个提示,先自己静静地思考1分钟,我们再交流。 (思考1分钟) 师:有没有谁能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生回答。

空气的热胀冷缩

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教学过程 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引入 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 (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预设: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我们要看到原本看不到的空气的体积变化是需要其它物体的,可以用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设计各种可能想到的实验方法,所以教师要充分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气球、液柱、红墨水......)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建立我们的假说。 (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体积胀大 空气热胀冷缩 受冷体积缩小。

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实验新法

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一、实验活动在教材中的作用。 “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是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个实验活动,在进行本实验活动之前,学生对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在不断的深化中,学生渴望通过实验活动来来进一步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引导学生观察空气受热受冷体积变化现象,借助别的物体变不见为可见,从而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让学生更直观的观察到空气的热胀冷缩,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探究能力。 二、实验原型 把空气装在瓶子里,使瓶内的空气受热或受冷,只要观察瓶内空气的体积变化,我们就知道空气是否热胀冷缩了。可是,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怎么知道它的体积有没有变化呢?教材更进一步设计了实验活动,在热水,常温下的水,冰水中空气体积的变化,通过学生的动手和观察,达到活动的目标。 三、原实验活动的不足之处。 1、实验的现象不明显,实验活动偏多。教材中的描述:“如果瓶内的空气体积膨胀,瓶内的空气就会往外挤,只要想办法观察到瓶内的空气往外跑,我们就知道瓶内空气在膨胀了”可是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怎么能看到体积的变化呢?所以教材设计了进一步的实验,在常温下的水中,冰水中和热水中空气体积的变化,造成了学生对本实验活动多次进行,重复实验。 2、教学时实验器材偏多。在进一步的实验活动中,每个小组需要3

杯1瓶,还需要热水,冰水,常温下的水和气球,对于实验器材的准备上就显得多而且准备麻烦。 四、新实验所用器材及准备。 玻璃水瓶细小的空心胶管气球皮墨水 五、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 实验原理:空气受热体积膨胀,温度降低时体积缩小。 实验步骤: 1、把装有墨水的气球皮绑在胶管上 2、把绑好气球皮的胶管放入玻璃瓶中,带气球皮的一端放入瓶中,胶管的另一端伸出瓶外,沿瓶口密封。 3、用手捂住玻璃瓶,用手上的体温给玻璃瓶加热。(会发现气球皮内的墨水在空气受热膨胀后沿胶管向上渗出,松开手后,温度变低,体积缩小,上升的墨水会逐渐下降。) 六、实验效果。 本实验活动所需器材简单易准备,并且实验易操作,效果明显易观察。从空气受冷受热时气球皮中的墨水沿胶管的上升和降低来直观的观察到空气体积的变化。

公开课《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 案 设计者:陈云蓉 2014年3月24日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各种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三、【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四、【教学准备】 每组准备:套气球的锥形瓶1、烧杯2、热水、冷水 教师准备:热水瓶、瘪乒乓球1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导入新课: 由班上的小老师带同学复习上节课知识,然后导入新课,在此就已提出问题:气体受热、受冷之后体积会如何变化? (二)、新课讲解: 1、作出假设: 小老师请同学做出推测,并要求生答出自己是根据什么现象作出的推测?(目的:训练生在做探究实验的假设时,要做到有根据的假设。) 2、设计实验: (1)独立思考:让生自学33、34页的内容,根据教材提示以及桌子上准备的实验材料,自己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空气受热后体积要变大,受冷后体积要缩小”。(要求:想好的同学举手表示) (2)小组交流:见大部分孩子举手后,便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要求:交流好了的小组举手表示)

(3)请一个小组谈谈他们的实验设计方案 (4)其他小组进行补充,直到方案完善为止 (5)小老师进行温馨提示:实验操作中应注意的相关事项 3、实施实验: 小老师请同学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到讲台上带领各小组进行实验操作。 4、观察现象 (1)小老师提问:在实验操作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2)生答 (3)其他人补充 5、得出实验结论: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6、 7、知识应用: (1)、请学生想办法把踩瘪的乒乓球重新鼓起来。 (2)、解释“为什么夏天的自行车车胎不能把气打得太足?” 8、小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 4.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膨胀(运动快、距离大) 空气 受冷缩小(运动慢、距离小) 七、【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

第二单元热 4.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教学过程】 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引入 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 (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预设: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我们要看到原本看不到的空气的体积变化是需要其它物体的,可以用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设计各种可能想到的实验方法,所以教师要充分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气球、液柱、红墨水......)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

缩小。 (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 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建立我们的假说。 (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体积胀大 空气热胀冷缩 受冷体积缩小。

五年级科学下册 2.4《空气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教科版

空气的热胀冷缩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热胀冷缩》,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课。 【说教材】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再热这一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空气的热胀冷缩》是学生学习固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理解和掌握空气的热胀冷缩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科学能力: 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动手实验、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 2.在实验中,获得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3.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说教学重点】用多种实验方法观察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通过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能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的本质。 【说教学难点】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的本质是本课的难点。 【说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冷水、热水、锥形瓶、气球、饮料瓶、捏扁的乒乓球等。我让学生准备饮料瓶,气球,乒乓球等是想让学生知道,做实验不只限于科学器材,用我们身边的材料同样可以达到实验目的。 【说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我尽量通过设置疑问来激发学生兴趣。这节课实验并不难,所以我没有设计教师演示实验,只设计了学生分组实验,而且给他们提供了不同的实验器材和生活中的材料,更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和丰富性。 【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 由课件出示生活中的热胀冷缩实例,学生说出现象产生的种种可能性,提出问题: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猜测,引入课堂探究。 二、课堂探究: 探究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一)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做出猜测→制定实验方案→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分组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在这一环节中我把课堂充分的让给了学生,没有强加他们必须要用什么方法,什么器材来做这个实验。其实学生从我提供的实验器材中很自然的会用多种方法去实验,而且激发学生想通过不同材料做实验能否观察到同样的实验现象的欲望,促使他们在实验中积极动手,认真观察。 (二)水的热胀冷缩和空气的热胀冷缩谁的本领大? 学生交流实验方法→学生演示实验→得出结论(空气热胀冷缩的本领比水强得多。)此环节我用“同学们愿意为它们评判吗?”这样一问,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欲望一下子被提高了。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办法来验证它们的观点,学生热情高涨,而且认真的关注实验现象和结果。 探究二:怎样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由水和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进一步引导学生质疑:热胀冷缩是怎么形成的?进入本课的探究点二。因为这个问题比较有深度和难度,学生很难理解。我先让学生借助课本35页空气微粒运动模拟图和文字内容,初步理解物体热胀冷缩的本质。然后再通过课件空气微粒运动演示图,再次揭示物体的热胀冷缩的本质。经过看模拟图,读文字,看演示图,学生很快就明白了热胀冷缩的本质。 三、拓展延伸: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生活中常见的热胀冷缩的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课堂评价: 这一环节我把本课的重点内容设计成练习,一方面对本课重点内容再一次做了回顾和总结,同时也反馈了本堂课的学习效果。 五、作业:

2.4空气的热胀冷缩

课题:空气的热胀冷缩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教学过程】 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引入 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 (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预设: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我们要看到原本看不到的空气的体积变化是需要其它物体的,可以用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设计各种可能想到的实验方法,所以教师要充分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气球、液柱、红墨水......)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建立我们的假说。 (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板书设计: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体积胀大 空气热胀冷缩 受冷体积缩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