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类“15分钟生活圈”新区与旧区建设指引、宜居服务设施、绿色空间、公共安全建设内容一览表

附表1:五类“15分钟生活圈”新区与旧区建设指引一览表

附表2:“15分钟生活圈”宜居服务设施建设内容一览表

续表2

续表2

续表2

续表2

续表2

注:1力口*的配套设施,其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规模应满足国家相关规划及标准规范的有关规定;

2.小学和初中可合并设置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和高中可合并设置完全中学;

3.承担应急避难功能的配套设施,应满足国家有关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定。

附表3:“15分钟生活圈”绿色空间建设内容一览表

注:1.加*的设施,其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规模应满足国家相关规划及标准规范的有关规定;

4.承担应急避难功能的配套设施,应满足国家有关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定。

附表4:“15分钟生活圈”公共安全建设内容一览表

西安市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绿地管控研究

西安市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绿地管控研究 摘要:城市绿地规划与管控是落实国家战略,完善城市生态功能和营造宜居城市空间环境等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对西安市绿地现状问题的解读,明确西安市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绿地管规内容包括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用地和附属绿地,并通过单元导则、祥则、绿线三种管控方式对其进行管控。 关键词:绿地;管控;详规 一、前言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建设美丽中国必由之路,而城市建设中的绿色空间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城区生态体系搭建的核心组成内容。 城市绿地规划与管控是落实国家战略、上位规划和城市生态发展目标,强化生态管控、有效保护各类城市生态要素,夯实城市绿色发展基础、彰显城市山水资源特色,完善城市生态功能和营造宜居城市空间环境等的重要举措。 二、西安市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绿地现状问题 1、公园绿地规模较国家规范仍有差距,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通过分析各区县15分钟生活圈公园绿地(5-10公顷)、10分钟生活圈公园绿地(1-5公顷)、5分钟生活圈公园绿地(1公顷以下)人均绿地指标,可以看出详规层面公园绿地规模较国家规范仍有差距,其中15分钟和5分钟生活圈公园绿地服务极为欠缺。 2、社区公园、游园覆盖不足,社区服务存在短板 西安市综合公园服务覆盖率为65.99%,社区公园服务覆盖率为58.20%,游园服务覆盖率为24.77%,三种类型的公园服务共同覆盖率为11.96%。综上,西安市综合公园服务覆盖情况稍好,社区公园、游园服务覆盖存在一定短板,未来应增加低等级绿地分布,加强均衡布局。

3、现状绿地分区供给差异较大,供给水平由中心向外围递增 西安市老城区主要为建成区,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稀缺,整体上绿地供给 水平较低。周边区县为近年来城市主要发展区,建设标准高,绿地供给水平较好。 三、详规绿地的管控内容 本次按照绿地属性的不同,将详规绿地分为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用地 和附属绿地,同时,结合相关规范确定不同类型绿地在详规层面的管控内容及指标。 西安市国土空间详细规划重点确定各类公共绿地、生态廊道、城市广场等大 型公共空间,以及周边居民服务的小型公共空间的用地布局、规模及控制要求。 明确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城市绿线)及指标控制—绿地率。 1、公园绿地的管控 依据《城市绿地规划标准》(GB/T51346–2019),详规层面绿地人均指标 为大于等于4㎡/人。其中社区公园人均规模不小于3㎡/人,游园人均规模不小 于1㎡/人。 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详规层面绿地人均指标 为4㎡/人(不包括居住街坊内的绿地)。其中十五分钟生活圈绿地人均指标为2 ㎡/人,最小规模5公顷;十分钟生活圈绿地人均指标为1㎡/人,最小规模1公顷;五分钟生活圈绿地人均指标为1㎡/人,最小规模0.4公顷。 公园绿地覆盖率方面,整体来说城区公园绿地和广场覆盖率不小于90%,新 区应安装100%,旧区可以酌情达到80%。 2、防护绿地的管控 城区内各类防护绿地指标控制不同,城区内水厂用地依据《城市给水工程规 划规范》,设10米防护绿地;污水处理厂防护距离与污水处理规模有关,依据《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以5万m³/d和10万m³/d为划分节点,防护距离分 别是150米、200米和300米;依据《城市环境卫生设施标准》,垃圾转运码头

高铁新城的生态化建设

高铁新城的生态化建设 高速铁路在全国的建设与发展处于突飞猛进的快速发展阶段,这来源于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成熟,高速铁路的建设运营对各地方影响较大。城市在面临这新的发展引擎时,为了融入到高铁发展机遇之中,都在高铁站区域规划建设城市新城或新区,从而来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本文总结了邵阳高铁新城总体规划生态化建设所做的努力,从总体规划的视野下探求新城生态化建设的道路。 标签:高铁新城;生态化建设;城市总体规划 1、引言 高铁站主要考虑到城市交通功能的外延性、未来城市的扩容性及辐射带动性,通常采用新老站点分离模式,新老分离式的新站一般位于城市郊区。区域处于城市发展的起步阶段,综合配套设施落后,通常通过一条区域性的快速通道与城市主城区相接。在几乎未开发的新地块上,怎样引导高铁新城生态化方向发展,怎样设计才能指引高铁新城的空间布局结构走向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道路。 2、邵阳高铁新城建设 2.1 高铁新城建设的现状区位 坪上镇位于新邵县域的北部,朗概山下,镇域面积228平方公里,其用地西邻大新乡,东靠寸石镇、潭溪镇,北与娄底冷水江市、涟源市接壤,南与严塘镇毗邻;湘黔铁路、沪昆高铁(在建)、G207国道均穿越其区域;东侧有邵坪高速公路连接线接入(在建),距新邵县城50公里,是新邵的北大门,地理位置颇为优越。 高铁新城位于坪上老镇区的西北部,沪昆高铁以南,为邵阳市及新邵县拟重点打造的新城区,规划总用地规模为12.52平方公里。随着规划区用地北侧的沪昆高铁、娄新高速及其用地东侧的邵坪高速公路连接线的建成,其交通区位优势将日益显著,将成为邵阳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城镇。 2.2 高铁新城山水基底条件 坪上镇位于资水下游,境内有峰水河、炉滩水库等河湖水系,峰水河属资水支流,其中峰水河位于坪上老镇区的西侧,水流充沛。另境内有两处中型水库颜岭水库、炉滩水库。现状中部及中北部有两处较大的山体,基底自然山水条件较好。 3、高铁新城规划建设的新思路

塘沽岳阳里未来用地规划

塘沽岳阳里未来用地规划 近日,XX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挂出塘沽区岳阳里的规划公示。 1、规划重点 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保护自然河流水系,修复城市自然生态系统。衔接区域综合交通规划,建立“窄路密网”道路骨架,创造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建设多层次全覆盖人性化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打造15分钟步行生活圈,完善区域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体系。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完善区域市政基础设施。 2、规划结构 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构建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紧凑发展的生态城市布局,规划形成“一环一轴两心”空间结构。 一环:城市绿环,融合城市水系和慢行系统,串联社区中心和邻里中心等公共设施。 一轴:城市中央绿轴。 二心:南北两个城市中心。 3、规划人口及建筑规模 单元规划人口10万人,总用地面积约86公顷,居住用地面积达27公顷。 4、用地布局 本单元土地使用功能主要为居住用地和商业用地。 (1)居住用地

结合现状及居住区15分钟生活圈紧凑布局。规划居住用地面积为304.8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44.3%,结合居住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模式,增设幼儿园等服务设施用地,为居民提供社区配套服务。 (2)商业服务业用地 主要分布在港东道中部,规划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面积44.3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6.4%。 (3)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主要包括文化、教育、医疗、体育以及养老等用地,按照15分钟生活圈均衡布局,完善教育、体育、医疗卫生、文化以及养老等设施。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51.3公顷,占规划建设用地的7.5%。 5.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本单元港东三道以南建成区社区配套设施按照填平补齐的方式 尽可能补足,港东三道以北新建区按照15分钟生活圈要求落实各类配套设施。 鼓励将5分钟生活圈设施集中设置形成邻里中心,15分钟生活圈设施相对集中设置形成社区中心,单元共设置1处社区中心,7处邻里中心。 6.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践行“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延续周边绿地系统网络,形成“一环一轴、水绿交融、多园交织”的绿色空间格局。 构建完整连续、蓝绿交织的绿道网络。依托城市中央绿轴、城市

建设美丽宜居苏州 彰显水韵江苏之美

建设美丽宜居苏州彰显水韵江苏之美作者:*** 来源:《唯实》2021年第01期

人人都道江南美,最是宜居动君心。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丽中国重要论述,以及对江苏、苏州提出的“让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贡献”等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苏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优化空间布局为基础,以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支撑,以美丽宜居城市和镇村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美丽苏州建设,聚力打造“现代国际大都市、美丽幸福新天堂”,争取成为“强富美高”最直接最可感的展现,成为美丽江苏的靓丽样板。 深入推进美丽苏州建设是苏州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系统谋划的一项重大部署,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推动苏州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走在前列的一个重要抓手。当前,我们已进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和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建设美丽苏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建设美丽苏州,是苏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丽中国重要论述的实际行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美丽中国建设,多次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对苏州而言,要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把生态作为一个标准,高水平建设好美丽苏州。 建设美丽苏州,是苏州率先投身美丽江苏建设的主动担当。江苏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就建设美丽江苏作出了系统部署。苏州要落实好省委对苏州勇当“两个标杆”的要求,不仅要做好美丽江苏建设的“必答题”,还要始终自加压力、多想一步,答好“思考题”和“附加题”,争做美丽中国建设的先行区和美丽江苏的标杆城市,为全省全国积累经验、作出示范。 建设美丽苏州,是苏州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举。近年来,苏州陆续建成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首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始终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苏州有责任按照美丽江苏建设的总体部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强化生态环境治理,优化生态空间结构,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一流产业生态、创新生态。 建设美丽苏州,是苏州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客观上,对照美丽苏州新期待、美好生活新需要,我们依然存在一定差距,必须持之以恒地去努力改进。苏州围绕老百姓关心的重点、堵点、难点问题,特别是聚焦生态环境整治、人居环境改善、城市功能品质、绿色公交出行、公共文化供给等民生项目相应排出了任务清单、明确了序时进度,着力补短板、强弱项,确保各项成果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生活需要。 长期以来,苏州既注重经济繁荣又珍视生态环境,使得城市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变得更具韵味、更有活力、更为宜居。如今站在历史发展的新阶段,面对时代提出的新命题,苏州以落实国家战略、突出生态文明思想、促进高质量发展为三大抓手,精心建设有形态、有韵味、有温度、有质感的美丽苏州。力争到2020年底,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有关美丽苏州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到2025年,美丽苏州建设的空间布局、发展路径、动力机制基本形成,生态环境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背景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背景下城市绿地系统 规划 摘要: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专项规划的类别之一,是 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高品质发展的重要抓手,对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和建设美好家 园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结合新时代 的的发展要求,积极转变发展策略,顺应时势。本文分析了新时代国土空规划体 系对专项规划提出的新的要求,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存在的不足,提出城市绿 地系统规划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发展策略 前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 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包括总体 规划、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专项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 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过程中,绿地系统规划 应积极响应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总体要求,发挥其在专项领域的细化和深化作用, 落实总体规划意志,指导详细规划编制。 一、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原则分析 1、全域统筹原则 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空间 基础,综合分析当地城市全域范围内绿地系统发展现状以及建设情况,切实将域 内所有生态系统纳入到城市自然资源规划体系之中,切实保证整个生态系统的完 整性,以统筹、协调全域生产生活与生态平衡为基础,构建多层次、系统性的各 类资源有机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体系建设,以进一步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2、生态效益优先原则 在进行城市绿色系统规划的时候,要坚持以“生态文明”基本理念为指导,充分开发并运用生态环境学、统计学相关知识,不断完善整个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全面控制城市开发边界,充分保证整个城市绿色系统规划在满足人民日常需求的同时,也能增强生态环境保护能力,有效缓解城市生态压力,切实为城市生态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3、绿地功能丰富原则 在进行城市绿色系统规划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整个城市的后续发展,要依据国土空间规划总体布局要求,全面结合城市建设趋势以及当地居民实际生活需求,科学设计城市各类绿地系统规划。尽可能在丰富城市绿地功能的基础之上,也能满足人民日常生活休憩、聚会、娱乐、健身等主观需求。 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背景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策略 1、绿地网络化。加强区域结构绿廊和公园绿道建设,营造生态网络,加强绿色空间整体保护和系统建设,使生态空间与城市空间相互融合。 2、提倡公园+。增强公园教育、康体、文化陶冶等功能,丰富主题公园类型与建设,强化公园人文内涵。综合公园、郊野公园的建设上,应增强郊野公园的文化、科普、生态等教育功能;综合公园、社区公园的建设可以公园绿色空间为基底,融合城市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应急避险、地下社会停车场等建设“绿色综合体”,以增强公园功能的复合性。 3、蓝绿统筹。加强“蓝绿空间”的统筹保护与系统规划,重视滨河绿地和湖滨公园建设。 4、公园体系化。构建多级均衡的公园体系,人绿对应,提高公园对生活圈的服务覆盖范围。 三、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背景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方法 1、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保护生态本底

聪明城市活力金鼎(二)

聪明城市活力金鼎(二)作者:*** 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上旬》2022年第02期

【摘要】本文以上海金鼎項目开发为引导,阐述对城市慢生活的思考,提示开发者和设计师,“思想引导设计,设计改变生活”,力求探索新一代的居住产品,强调用户体验,以满足目标客群日益提高的生理心理需求。 【关键词】慢生活;居住品质;低碳出行;社区配套服务;绿色公共空间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2.04.010 引言: 上海金鼎作为“金色中环发展带”的首发项目,集商业、办公、文化、酒店、住宅等多功能业态为一体,始终坚持高品质建设标准,提升整体区域价值。采用数字化赋能智慧城市,让街道有活力、交通有效率、空间有魅力,着力打造一个有温度的城市、一个有故事的社区,在数字化管理中,自然生长成一座可阅读的聪明城市,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上海金鼎项目包含商办、住宅、产业三大组团板块,总占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总建设规模达270万平方米以上,其中包含75万平方米的住宅,7万平方米的配套设施,38万平方米的商业、100万平方米的办公,以及50万已建成运行的生产研发(即:凯迪拉克工厂和泛亚研发中心)。金桥集团将重点聚焦“未来车”、“智能造”、“大视讯”三大产业集群,推动“5G+超高清视频产业带”和“未来汽车研发基地”两条产业轴线,完成“产业业态+城市形态+服务生态”的全面转型,打造产城融合新高地。 上海作为全中国领先的国际化大都市,对标纽约、香港、东京,以快节奏高效著称。每天穿行在车水马龙的高架上,蜗居在钢筋混凝土的建筑中,家和公司两点一线,成为上海都市生活的常态。 一卷诗书,一杯清茶,一本好书,一个安静的角落……生活在上海的人,这些东西你还拥有吗? 1、建立15分钟社区生活圈 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上海打造社区生活的基本单元,上海金鼎生活圈范围约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2万人,在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配备生活所需的大量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形成安全、友好、舒适的社会生活平台。 上海金鼎整个规划以轲桥路为界,北区以河道水系为核心,成组成片聚集高品质住宅小区,并在其组团内部分散布置全面的社区型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功能涵盖教育、养老、便民服务、卫生体育、生活休闲等基础民生领域;南区为九宫格公建服务板块,相互密切关联的九块地,总建筑面积近150万平方米,总部级办公写字楼、超大型商业综合体、国际一流的文化演艺中心,超奢华五星级酒店相继落位,斥巨资重点建设,目标建成集城市信息模型和人工智能为一体的上海智慧科技城,打造“365天永不落幕的未来科技博览会”。在实现强势外部引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金鼎居民提供日常“吃、穿、住、用、行”全方位的生活便利和惬意的闲暇时光。上海金鼎西南角近1平方公里用地布局通用汽车工厂和泛亚研发中心,颠覆传统观念里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推进碳达峰目标下绿色城乡建设的指导意见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推进碳达峰目标下绿色 城乡建设的指导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公布日期】2021.04.20 •【字号】苏建办〔2021〕66号 •【施行日期】2021.04.20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 正文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发文件、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推进碳达峰目标下绿色城乡建设的指导意见 各设区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建委、房产局)、城管局,南京、无锡、苏州、南通市园林(市政)局,南京、徐州、苏州市水务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指示要求以及对住房城乡建设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推动全省城乡建设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致力美丽江苏建设,结合我省工作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涵盖范围广泛,涉及行业多,产业链长,推进绿色城乡建设将对全省碳排放达峰作出积极贡献。近年来,全省积极推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转型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快速城镇化时期形成的大规模建设、大体量消耗的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进

入新发展阶段,坚定不移走绿色城乡建设之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全省住房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全省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在2009年省委省政府部署实施的节约型城乡建设行动的基础上,主动对标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各项重点工作,与贯彻落实新时期建筑方针相结合,与推动绿色建筑和建筑产业现代化相结合,与推进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和美丽田园乡村建设相结合,着力构建全省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新发展格局。 二、准确把握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推进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环境友好、绿色生态,推动全省绿色城乡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民生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推动碳达峰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紧密结合,建设高品质绿色建筑、打造绿色低碳居住社区、创建美丽宜居城市、营造绿色乡村,推动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增进人民福祉,让人民群众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坚持系统化思维,加强前瞻性思考,注重全局性谋划,结合省委、省政府碳达峰行动方案,将碳达峰目标要求纳入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整体布局,强化各条线多目标协同,加快形成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全面推进绿色城乡建设。 突出重点,久久为功。以城镇为重点,兼顾农村地区,着力控制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能源消费总量,增加绿地碳汇能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坚持从现在做起,从

人本导向下的城市更新规划思路探索——以上海松江区中山街道老城区为例

人本导向下的城市更新规划思路探索——以上海松江区中山 街道老城区为例 姚晓文 【摘要】在我国全面转向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思路背景下,人本导向的城市更新具有探索的现实意义.通过构建人本导向的城市更新规划框架,在物质空间提升的基础上,关注城市使用者需求,并以上海松江区中山街道老城区为例,探讨更新规划思路,以期对其他地区城市更新改造工作提供规划借鉴. 【期刊名称】《城市住宅》 【年(卷),期】2019(026)002 【总页数】2页(P179-180) 【关键词】城市更新;人本导向;城市使用者需求 【作者】姚晓文 【作者单位】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1 背景:人本导向与城市更新 1.1 从“重物轻人”到“以人为核心”,人本理念进一步彰显 人本主义城市规划理念强调“以人为本”,这一思潮在当代城市规划发展历程中的影响日益显现。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城市规划主流理念实现了从科学主义向人本主义的转型。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城市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奉行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使得城市建设更多地围绕大规模、快增长而展开,人本主义理念较难、较少实践。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物为本”的科学主义发展理念得以反思;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强调“以人为核心”。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我国城市建设发展观全面转向以人为本。 1.2 从“拆改留”到“留改拆”,我国城市进入有机更新阶段 我国城市更新可以分为3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旧区改造阶段、 新千年开始的有序更新阶段及近年来的有机更新阶段。城市更新从对城市旧区进行成片改造与对城市历史风貌保护进行早期尝试,到实施旗舰项目、对重大项目进行开发与再开发,再到强调社会、经济、文化问题的综合处理,城市更新模式已由最开始的福利主义、经济增长取向向综合价值取向转变。 1.3 人本导向下的城市更新将城市使用者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 在新的发展时期,人的利益成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城市居住者与就业者生产生活需求的切身利益,应成为城市更新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人本导向下的城市更新规划,在传统物质空间完善的基础上,关注城市使用者需求,通过人口结构的解析与优化,使后续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实践从城市使用者本身出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 框架:人本导向下的城市更新规划框架 人本导向下的城市更新规划关注地区发展与目标定位相协调,城市公共服务、就业岗位与城市使用者需求相协调,民生设施的资源供给集约化利用,产业发展高速且高质,并且规划的贯彻与实施应体现城市规划管理的精准与精细。具体框架如下:①评定地区现状从设施配置、公共空间、人文风貌、综合交通、人口结构与岗位 特征等方面进行现状评定。②保障基本民生在摸清现状与需求的基础上,补足短板,构建服务体系。这是基于物质空间角度的民生保障规划,也是城市更新规划的

新时代背景下高新区城市更新规划研究——打造TBD智慧立方,构建济南高新区科技商务特区

新时代背景下高新区城市更新规划研究——打造 TBD 智慧立方,构建济南高新区科技商务特区关键词:高新区 TBD 产业类型筛选智慧立方 TBD(Technological Business District)智慧立方由产业发展、交通空间、生态环境、公共配套等五大方面组成当前,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在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历 史征程中,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重要抓手,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9年,我国169家国家高新区实现生产总值12.2万亿元,上缴税费1.9万亿元,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3%、税收收入的11.8%。中国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受到全球瞩目。随着高新区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不平衡情况显现,要加快中心区功能要素平衡,打造现代新旧动能转换的引擎,新时代背景下加快推进高新区城市更新发展。 1. 产城立方——产业体系构建及更新策略 济南高新区从创立初期起,就被赋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本使命,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成为济南市乃至山东省高新技术集聚区、济南市经济增长极。但现状高技术产业比重相对较低,且产业类型集中在医药制造、软件和行业应用解决方案、集成电路、仪器仪表制造等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上,虽处于产业链中上游,但在以信息技术引领下的新一代产业竞争中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含量不高等不足,仍需上延产业链,扩大信息技术的引领和渗透作用,增强科技研发能力,借力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产业的转型升级。产业发展以高端化、特色化、集群化、国家化为四大产业发展战略,推动中心区产业不断优化升级。围绕TBD 发展理念,从智慧生产、智慧转化和智慧服务三个方面,立足中心区的产业

论新时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思路的转变——以大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为例

论新时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思路的转变——以大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为例 摘要:城市建设已经从扩张期转向了提质期,对环境品质也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绿地系统是城市环境品质的重要提现。本文从绿地系 统规划编制标准变化以及大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策略和重点内容的角度,阐述新时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路的转变。 关键词:绿地系统规划公园城市公园体系 一、编制标准的变化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的影响 在2019年国家颁布了《城市绿地规划标准》(GB/T51346-2019),在新版《标准》中更注重市域绿色空间的统筹管理,保障区域和城市 生态安全。 1.从城区城市绿地转向全域绿色生态空间 传统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单一的关注城区绿地分类、景观分析, 新时期绿地系统规划转变更全域广义的绿地含义,即全域的生态绿色 空间,构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的生态复合体,将生产、生活、生态 共融以及对蓝绿空间的统筹考虑。 1.从关注指标人均化转向质量人均化

传统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注重人均公园绿地、绿化率等空间上的人均指标,新时期的绿地系统更加关注“质量人均化”,从绿视率、绿化满意度等体现绿化感知度的指标来体现城市绿地的品质。 1.从以绿地为主导的单一用地布局转向“绿地+”复合的用地布局 传统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绿地布局多以公园半径覆盖率角度出发布局公园绿地,新时期的绿地布局在此基础上,将城市绿地与城市其他公共功能进行复合利用,通过“绿地+产业”“绿地+文化”“绿地+”共同构建城市活力区,塑造城市文化,带动经济。通过环境改善带来的城市宜居的提升、人才的吸引等,带动消费以及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复合价值,形成一种“公园+”的模式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二、按规划体系分解绿地系统专项规划任务,实现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支撑和对详细规划的指导管控。 按照绿地系统规划标准,本次规划将完成系统规划、分类规划、专业规划三方面的内容。按国土空间规划指南,绿地系统规划在总规阶段主要从7个方面对总规进行支撑和落实。对控规的指导通过各类绿地的建设指引、指标分解管控等方式指导控规编制。 三、 大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规划策略

素材9:全国建设1000个城市“口袋公园” -2023年高考作文最新热点素材辩证解读

素材9:全国建设1000个城市“口袋公园” 【素材呈现】 2022年8月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下发《关于推动“口袋公园”建设的通知》。《通知》提出,为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持续为群众办实事,推进2022年全国建设不少于1000个城市“口袋公园”,促进解决群众身边公园绿化活动场地不足的问题。 《通知》指出,“口袋公园”是面向公众开放,规模较小,形状多样,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面积一般在400至10000平方米之间。 《通知》要求,各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认识“口袋公园”建设对于拓展绿色公共空间、方便群众就近游园的重要作用,将其作为持续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内容,组织本地区各城市建设一批群众满意的“口袋公园”,为群众提供更多方便可达、管理规范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 《通知》要求,各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研究制定本地区《2022年“口袋公园”建设实施方案》,主要包括建设计划、推动工作的具体举措以及保障措施等,每个省力争2022年内建成不少于40个“口袋公园”。 《通知》要求,各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本地区“口袋公园”建设工作的指导,在选址上,要优先选择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不足的区域。在设计和建设上,要注重保护原有地形地貌和大树老树,优先选用乡土植物;充分考虑周边群众需求,增加活动场地,落实适老化和适儿化等要求。在管理上,要建立长效机制,让群众用得“舒心”。要组织行业社团、院校等专业人才队伍,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服务和现场指导。组织相关培训和工作交流活动,定期调度工作进展,确保2022年内完成建设任务。 【辩证解读】 角度一:优化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品质 绿意的雕琢是城市规划布局的新要求。城市更新向美而行,让城市空间结构更加优化、城市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口袋公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见证城市发展的速度,转角遇见盎然绿意,则诠释了城市的品质,理念的变化展现了城市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正如生命的健康成长,不能只有全力的冲刺,也自当有适度的喘息,口袋公园便成就了城市建设的呼吸,这里有田园美景、有健身设施、有文化元素……相辅相成,让人文与自然交融,让美与活力充分涌流。 角度二:关注民生福祉,不忘人民至上。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口袋公园”面积不大,它是城市景观的配角,但从作用上看,却是城市生活的主角。劳累了一天的大人们可以在这里休闲放松、健身聊天、唠嗑拉家常,孩子们也可以在这里尽情游玩,享受快乐的童年。它满足了广大市民“开窗见绿、出门见景”的愿望。尤其在土地越来越金贵的城区中心,城市规划已很难划出大块土地建设大型公园的情况下,一个个“口袋公园”无疑是城市公园的有益补充,既是充满人文关怀和浪漫情怀的绿色风景,也是促进邻里沟通的良好纽带。 角度三:探索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水平 “口袋公园”虽小,但管理难度并不小。“口袋公园”点缀了社区环境,方便了群众的日常生活,但有些也存在安全不到位、花草保绿难、卫生不佳等有待改善的问题。有些“口袋公园”建了但老百姓不满意,究其原因是由于重建设、轻管理导致。建好更要管好、维护好,治理者应从硬件、软件两方面加强管理。建立完善管护制度,加强日常巡查管理,做好公园卫生环境保护;探索推行“口袋公园”园长制、志愿服务等管理模式,责任到人。此外,还要注重开展持续的宣传教育,让居民主动去珍爱城市留白空间,杜绝不文明行为。 【时评链接】 口袋公园让百姓乐享慢时光 出门即可踏入公园,推窗便能拥抱绿意,随着河西区台儿庄路与洪泽路交口处的口袋公园向市民开放,

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实施方案

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和省《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向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生态优先、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与安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乡村建设行动,加快转变城乡建设方式,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为扎实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作出积极贡献。 二、总体目标 到2025年,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建筑节能水平、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清洁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碳减排工作扎实推进,“城市病”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乡发展质量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明显提升,综合治理能力显著提高,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广。

到2035年,城乡建设全面实现绿色发展,碳减排扎实推进,绿色发展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建立,城乡建设领域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宜居宜业宜游、绿色低碳循环的城乡绿色发展局面基本形成。 三、构建集约高效绿色空间载体 (一)促进区域和城市群绿色发展。全面对接国家城镇化空间布局,统筹城镇空间布局,引导资源要素向城市群集聚,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重大风险防控相结合的空间格局。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强化生态保护红线、水资源刚性约束和城镇开发边界管控。统筹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衔接“三线一单”,协同建设区域生态网络。构建连通城市和城郊的绿道系统,完善具有山水特色的蓝绿开敞空间系统。统筹县域和城区住房建设,优化居住用地结构和布局,与人口构成、产业结构相适应。 (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合理确定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国土开发强度,积极探索混合用地、产城融合的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推行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和微改造。积极争创国家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探索符合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路径。结合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监测评估和实施监管机制,持续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试点工作,提高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到2025年,实现市级城市建成区

“十四五”新城环境品质和新基建专项方案

“十四五”新城环境品质和新基建专项方案为了提升“十四五”新城环境品质,搞好新基建,制订本专项方案。 一、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品质导向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人民城市理念,让人民享有更优质资源,紧扣新时代人民需求,统筹规划新城生态资源,对城区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城市基础设施、建筑性能、城市治理等方面创新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提升生态品质,落实环境宜居,切实保障新城品质。 2.坚持绿色生态,增强创新驱动。深入贯彻新时代发展要求,对接新征程,积极深化宜居城市、健康城市、人文城市、体育城市、公园城市、森林城市、公交都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绿色城市等新理念,以技术与机制创新为驱动,积极推进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推动新城环境品质提升与新基建推进,面向新时代,谋求新城发展新格局。 3.坚持韧性安全,加强数字智慧应用。强化筑牢城市安全屏障,构建大安全格局,积极落实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目标,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提升新城韧性,夯实城市安全底线。以本市城市数字化转型为契机,以新基建工作为重要抓手,全面推进新城数字化建设,保障城市运行智慧高效,构建面向未来的新城品质。 4.坚持因地制宜,彰显新城特色。立足本市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统筹规划新城发展定位,全面梳理新城发展基础与成果,结合新城自然禀赋资源,依托区域及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各新城优势,融合发展需求,坚持因地制宜,打造新城各自生态特色,丰富低碳绿色发展路径,构建不同新城环境品质高地,有序推进新城环境品质建设工作。 5.坚持市、区联动,形成合力协同。聚焦新城环境品质提升和新基建发展重点工作与专项工作,加强市、区各级部门政策协同,明晰职责分工,打造系统合力。构建市区联动机制,强化区级落实责任,促进市、区政策管理制度连贯协同,发挥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主管部门业务指导与支撑保障作用。 (二)发展目标 聚焦新城环境品质与新基建专项,以绿色生态为引领,在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中明确新城建设要求,构建“蓝绿为底、宜居为本、低碳为要、数字赋能、韧性为基”发展内涵,以蓝绿一体网络,构筑新城生态底色;以宜居安居标准,打造幸福归属家园;以低碳绿色建设,支撑率先碳达峰;以数字转型驱动,提升城市治理;以韧性安全体系,保障城市运行。将新城建设成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和高效能治理的新高地,国际大都市的新地标。

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条例

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条例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成都市人大及其常委会 •【公布日期】2021.07.30 •【字号】 •【施行日期】2021.10.01 •【效力等级】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市地方性法规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城市建设 正文 成都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条例》已于2021年1月25日由成都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2021年7月29日经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21年10月1日起施行。 特此公告。 成都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21年7月30日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条例 2021年1月25日成都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2021年7月29日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批准。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生态本底 第三章空间格局 第四章以人为本 第五章绿色发展 第六章低碳生活 第七章价值转化 第八章安全韧性 第九章可持续发展 第十章监督检查 第十一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城市绿化条例》《四川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成都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工作。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公园城市,是指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是开辟未来城市发展新境界、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和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

(整理)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

2.1 开发区总体规划概述 2.1.1开发区位置、规划性质和功能定位 (1)开发区位置 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南昌市昌北新城区,东临江西母亲河--赣江;西倚国家级风景旅游区--梅岭;北毗江西最大的航空港--昌北机场;南携南昌市新的行政中心--红谷滩。与南昌母城昌南城仅一水之隔。有新八一大桥、赣江大桥、南昌大桥三桥沟通与母城的联系。开发区在南昌市的区域位置示意图见附图1,开发区航拍图见附图2。 (2)规划性质 本开发区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坚持“三为主、二致力、一促进”前提下,在经历了14年快速发展的阶段后,通过调整发展观念,寻求新的发展路径,本次规划提出开发区的性质为:以现代工业为主导,具有文教科研特色的生活服务功能完善的现代化综合性产业区。 远景目标: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与红谷滩、红角洲、凤凰洲互为补充、相互呼应,成为工业发达、社会服务设施完善的昌北新城区。 (3)功能定位 坚持开发区自成立以来确定的以“四个基地”为目标的基本定位,即: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基地;国内外大集团、大公司低成本的扩张生产基地;高等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实验基地;留学生、民营企业家的创业基地;现代加工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同时充分考虑宏观产业政策的变化,利用南昌总体规划的调整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区位和综合优势,尽快发展城市商务、旅游、居住等综合服务功能,成为昌北地区除红谷滩之外另一个有 影响的城市中心区。 2.1.2开发区规划阶段的目标及指标 (1)人口规模 近期(2005至2010年)人口规模22万人。 远期(2010至2020年)人口规模30万人。 (2)用地规模 昌北大道以南,昌西大道以东,港口大道和广兰大道以西,玉屏大街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