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农情监测系统国内外发展状况

遥感农情监测系统国内外发展状况
遥感农情监测系统国内外发展状况

遥感农情监测系统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

1.1.1 国外行业发展状况

(一)美国“大面积农作物估产实验”计划(LACIE)

从1974~1977年,美国农业部(USDA)、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NQAA)、宇航局(NASA)和商业部合作主持了“大面积农作物估产实验(Large Area Crop Inventory andExperiment)”项目12J№Ju8|。该项目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对美国大平原9个小麦生产州的小麦种植面积、单产和产量作出估算;第二阶段,对包括美国本土、加拿大和前苏联部分地区小麦种植面积、单产和产量作出估算;第三阶段是对世界其它地区小麦种植面积、总产量进行估算,估产精度达到90%以上。这是最早的农情遥感监测工作,成为农情遥感监测的里程碑。

(二)美国“农业和资源的空间遥感调查”计划(AGRISTARS)

在LACIE计划以后,从1986年开始,美国农业部、宇航局、商业部、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和内政部又开展了农业和资源的空间遥感调查计划(AGRISTARS,1980~1986)。这是一个研究、发展、评价和应用空间遥感技术以满足农业部各种需要的计划。它主要包括灾害早期预警、作物状况评价、国外8种农产品产量预报、作物单产模型发展、作物波谱特性及技术手段支持研究、土壤湿度测量、本国作物和土壤覆盖分类与面积估算、再生资源清查以及水土保持与污染影响评价等内容。此计划成功地将面积抽样框架技术(Area Sampling Frame)和遥感技术引入农作物种植面积估测中。随后,将这种成熟的技术方法分别由不同的部门应用到农作物估产实践当中,如美国农业统计局(NASSAJSDA)负责将遥感技术应用于美国国内的主要农作物估产;农业部外国农业局(FASAJSDA,Foreign Agricultural Service)负责美国以外的国家的农作物估产。由于估产区域大小不同,所要求的精度不同,因此在方法上也有相应的差别。美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为了在世界粮食市场占据主动地位,专门在农业部设立了外国农业局,其主要任务是监测全球其他国家的农作物长势,估计其单产潜力,而对作物种植面积主要靠各国政府的报告和统计资料。

目前,FAS的工作重点范围是前苏联、中国、印度、澳大利亚、美国、巴西、阿根廷、墨西哥、中东地区、阿尔及利亚旧J。 FAS通过监测全球农业产量和农产品供需信息为市场提供指导, 并为本国提供早期预警信息。FAS的监测与分析依赖于气象数据、田间报告和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等所获取信息的整合,其中遥感数据主要提供长势、生长阶段和产量信息。这些信息一方面用于对作物产量信息进行验证, 另一方面用于识别一些没有被报告上来但会对农业生产产生明显影响的事件。 FAS的全球监测结果以“世界农业产量”(Worl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月度报告和“产量、供给与分布”(Production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PSD)数据库的形式进行发布, 是USDA全球经济信息系统的基础组成部分。

在本土监测上, 农业部下属的NASS负责为美国农业部提供及时、准确和有效的统计数据。NASS每隔 5年做一次全国农业普查, 以提供美国农业的全面状况信息。遥感数据及遥感技术在提高其统计数据准确性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包括:NASS使用遥感数据来建立农业统计的采样框架、估算作物种植面积、为分析系统提供面向作物的土地覆盖数据等。在遥感的应用上,首先,NASS的有相关的遥感面积估算项目;其次,NASS与 USDA农业研究局 (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 ,ARS) 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以 NASA MODIS为数据源在中部和西部的几个州开展了早期的小范围单产预测;此外,NASS还在作物生育期内基于 NOAA-AVHRR获取的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进行作物长势的监测, 为农业部相关决策者提供独立的全国尺度作物生长信

息。

除美国农业部外, 美国国际发展管理委员会(U. 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USA ID)还建立了预警系统网络(Famine Early Warning Systems Network ,FEWS NET),与国际上不同国家及不同地区的机构、政府与组织开展合作, 针对粮食安全, 提供及时、准确的早期预警和脆弱性评价信息。该系统将基于遥感和地面观测获取的早期预警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与融合, 提供预警信息。

(三)欧盟农业遥感监测计划(MARS)

欧盟MARS计划是遥感技术应用于农业统计的10年研究项目,由欧盟第六司(负责欧盟农业)于1987年提出,1988年与欧盟委员会统计办公室合作开展,它通常被称作为MARS项目(Monitoring Agri—culture with Remote Sensing)。该项目中的优先研究内容是:农作物种植面积清查,农作物总产量清查,农作物总产量预报。MARS项目研究的农作物类型是那些产品具有较大市场的农作物,不包括农场内部消耗其产品的农作物类型,如饲料作物。监测和预报的代表性将分别具有3个水平,或者说是3个不同的尺度,即共同体水平、区域级水平和国家级水平。为了达到这一要求,该试验项目被组织成7个行动。行动1是区域面积清查,行动2是植被状况监测和单产参数确定,行动3是单产预报模型,行动4是欧洲农作物种植面积和潜力单产快速估测,行动5是高级农业信息系统的建立,行动6是面积抽样及其测量,行动7是长期研究计划。从行动1到行动5的每一个行动均对应一个运行目标,行动6是其它各行动的支持项目,可直接向其它各行动提供地面测量结果。行动7是不具有任何特定运行目标的长期研究内容,主要目的是研究解决其它行动遇到的基本方法问题。MARS计划实施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在欧盟范围内对农作物申报结果的核查;二是利用遥感技术常年监测农作物并进行估产。

针对农作物核查的起因是根据1992年对共同农业政策所做的彻底修正,农民按照新的政策可以依据耕地面积申请补助金。1996年,大约1.7亿欧洲货币单位直接支付给了申请欧洲农业指导和保证金(EAGGF)的农民。共同农业政策的改革主要关注那些被称之为“可耕地的农作物”(如谷物、油菜籽和高蛋白质作物)以及一定面积的饲料作物。为了得到直接以可耕地面积为基准的补助金,农民必须保持可耕地面积所占的比例。另外,为了获得补助资格,农民需每年在一定的时间申报耕种的作物状况,为信息管理起见,对每一个申报称之为一个文档。而申报时间在欧盟各国稍有不同,主要分布在3月底至5月中旬。执行这一新政策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管理由农民每年申报的300多万个地块的信息,以及如何在收割之前检验这些申报的准确性。为了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核查农作物申报结果,遥感卫星影像被选用并成为最有效的工具。很显然,对于农民申报结果的核查是执行新的共同农业政策的基本前提。而且这种核查的范围至少要包括申报总量的5%。在考虑采用何种技术进行这种核查时,欧盟各成员国都将以卫星影像为基础的遥感技术作为可选手段之一,而另一种可能的选择就是传统的实地检验方法。1996年欧盟成员国选定了86个地区作为以卫星影像为基础的遥感核查区,相应的数字在1992年、1993年、1994年和1995年是分别是27,44,56和72。1996年对这86个地区的核查共涉及122 000个文档。1995年平均一个文档包含13个地块,土地面积共约32平方千米。这样,在1995年,以卫星影像为基础的遥感监测共核查了1600万个地块,总土地面积为380万平方千米。

MARS计划监测农作物的目的是为了快速提供关于欧洲的农作物状况的早期统计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每年的种植面积较前一年变化的百分比,以及预计当年的农作物产量。这些信息

必须动态地,在每月出版的农作物状况通报上,在欧盟范围内公开发表。如果用常规的传统的方法进行农作物估产,无论在任何地区都需要在9~10月间才能进行。但利用卫星遥感估产可以使欧盟在每年的4月开始。为了监测整个欧盟国家的农业状况,靶区的数量和分布必须能够充分代表欧洲的农业耕地。在财政费用和数据处理能力允许的条件下,应该尽可能多地选取靶区。JRC决定选取分布在15个国家的60个靶区,每个靶区为40kin×40km,靶区总面积占欧洲可耕地面积的6%。

(四)埃及农业资源监控系统(ALIS)

埃及农业资源监控系统(ALIS)是由埃及农业和土地部下属的水土研究所(SOil and Water ResearchInstitute,SWRI)和法国SPOT IMAGE公司于1991年开始研制的。其目标是通过该系统的运行为埃及政府提供实时的主要作物种植面积变化情况、城市扩展占用耕地情况以及分析发展新的耕地的可能性。该系统采用SPOT图像监测了埃及耕地变化情况,监测结果表明监控城市无序扩张及控制非法占用尼罗河谷地肥沃耕地,是埃及农业通向明日发展的关键。同时利用该系统进行了埃及的农业统计及制图。研究范围为400万平方千米土地。具体做法为首先利用SPOT图像用来标识独立的土地利用单位,通过交叉相关处理,结合行政界限,产生了400块700m X700m的样本区域。然后有12人的野外调查队用一个月的时问调查了6 240块地块上的作物信息,这些数据和SPOT图像一起,便产生了最初的农业统计结果。

(五)其他及应用举例

除上述农情监测系统以外,俄罗斯、加拿大、日本、印度、阿根廷、巴西、澳大利亚、泰国等也相继开展了对小麦、水稻、玉米、大豆、棉花、甜菜等的遥感估产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它们不仅发展了不同的单产模型,特别是遥感估产研究,而且还采用了不同的遥感资料估算作物的种植面积。如澳大利亚用陆地卫星MSS数据对新南威尔士的莫著毕季区双季稻种植面积的估算,精度达到98%。

全美219万个农场,农场主户户配有电子计算机。通过计算机网络,农场主不出门就可以了解诸如农产品期货价格、国内市场销量,进出口量、国内生产量和最新农业科技、气象等信息。同时还可以在网上销售农产品,购买农业生产资料,进行农业技术咨询。专业农业信息网站,是美国当今新时尚。如最近开发的一个大豆信息网络系统,一端是进行大豆研究的几十位专家,另一端是从事大豆生产的农户。该网络系统每个月平均提供50条以上的信息,内容涉及国际、国内的产供销各环节的技术和经营情况,有1万多农户可以获取信息。农民每月只需交20美元的上网费。

1.1.2 国内行业发展状况

(一)国家气象局农作物遥感监测计划

从1984年开始,国家气象局组织北方11省、市开展冬小麦气象卫星遥感综合测产技术研究,开创了国内以应用气象卫星为主的大面积遥感综合估产的先例[S-10]。该计划发展了气象卫星遥感估产信息的提取、加工和处理技术,组建了全国冬小麦遥感综合测产地面监测系统,开展了气象卫星大面积监测冬小麦长势的方法和技术研究,研制了NOAA/AVHRR数字图像解译技术、遥感估产方法和遥感辅助估产模式,建立了不同类型的气象卫星遥感面积测算与估产方法。但该计划没有进行农作物面积的遥感监测。

(二)中国科学院农作物遥感监测计划

该计划来自国家“八五”攻关项目“重点产粮区主要农作物遥感估产”,由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综考会、遥感所等单位主持,农业部、科技部、国家气象局等单位共同参加。该计划以遥感信息估测作物播种面积、长势监测、单产估算的技术流程为线索,融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为一体,结合地面采样实测和历史状况分析,研究了农作物

遥感估产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重点研究了小麦、玉米和水稻大范围遥感估产的机理和方法,包括估产区划、地面采样点布设技术、利用TM提取面积,在GIS支持下,TM和NOAA资料结合提取面积的基本方法和流程,以及作物在一个生育期内所进行的长势动态监测及预报、墒情和苗情的监控,遥感估产综合模型的研制等。另外,该计划还研制了在GIS技术支持下的大面积多品种遥感动态监测和估产综合集成系统,包括遥感图像处理系统、估产背景数据库、估产模型系统及模型自动生成工具库系统、综合集成软件系统等,有机地将异机平台的系统综合集成一个平台上实现大面积估产运行。应该说该计划首次在国内进行了大面积、多作物的遥感估产运行系统的全面探索,为作物遥感估产业务运行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但在某些估产关键技术、运行成本、时效性和监测精度方面与业务运行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三)农业部农作物遥感监测计划

从1998年开始,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农业部发展计划司)为及时了解和掌握每年全国农作物实际生长情况,实施了一项“全国农作物业务遥感估产”项目。该项目以业务化农作物遥感监测为目标,利用“3S”技术,发展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作物遥感监测系统。监测的主要对象是冬小麦、玉米和棉花,并逐步扩大到水稻和大豆等作物。其技术思路是通过采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手段,动态监测每年农作物生长状况;准确了解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化率,并对农作物单产变化率和总产变化率进行准确估测。该项目由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主持。参加单位有: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太原、成都、南京、哈尔滨分中心,安徽省计委区划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区划所,以及相关省、市区划办公室。该项目从1998年启动,经过项目设计、农作物长势和旱情遥感动态监测、农作物播种面积的遥感解译、农作物单产建模和预测、地面样点的实况调查、农作物总产估测等技术过程,对每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化(与上年相比)、农作物单产变化预测、农作物总产变化估测等有了一个准确了解和预测。为农业部及时、准确了解每年全国农作物生产状况提供一个比较准确的信息源。

(四)其他农情遥感监测计划

国内除上述农情遥感监测计划以外,许多科学家从20世纪70年代末就在不同方面和层次上开始了农情遥感监测的机理和方法研究。如中科院等单位对农作物的光谱特性、绿度指数、作物长势及其和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热红外和微波监测土壤水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对陆地卫星图像数据辅以航空遥感和地面采样进行大范围农田耕地面积计算的问题开展了试验研究。农业部及所属单位开展了全国300个县的农业资源动态监测及3省两市小麦估产工作。80年代末,北京大学和江苏省农科院等单位开展了气象卫星和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河南省小麦和江苏省水稻等的遥感估产机理研究工作。江苏省农科院研制

成功水稻、小麦、棉花和玉米栽培计算机模拟优化决策系统等。

2.2技术趋势及产业关联度分析

(一)技术趋势

遥感农情监测速报工程项目的技术趋势主体是以系统集成、多元数据融合、大数据挖掘、数据同化,四个方面进行的。各项趋势内容如下:

1. 系统集成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决策水平,人们在加强农业生产管理领域的数学物理方法研究、遥感农情检测技术研究的同时,还利用系统工程理论方法、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各种现代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研制开发综合的遥感农情检测信息管理系统,这些技术方法的集成,对促进农业生产系统管理决策的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对于大量的空间属性数据,结合具有空间数据管理功能的3S(GIS、RS、GPS)系统,将有助于

农情监测系统充分利用各种属性和空间信息,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情监测系统决策水平。通过系统集成,一方面可以统筹规划农情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大范围的数据共享;另一方面,还能理顺农情监测管理工作及信息流程,强化各级决策环节,进而提高农情监测管理系统工作效率和综合效益。最终使本农情监测系统达到低成本的、高效率的、性能匀称的、可扩充性和可维护的目标。

2. 多源数据融合

此前的农情检测系统主要使用遥感影像数据,本监测系统在此基础上融入气象、水务、农业部门的监测数据,进行产品质量评价,以此提高产品精度,并且结合天气情况可以为农户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耕作等的实施方案。

3. 大数据挖掘

本工程的遥感农情监测速报系统针对不同功能、用户对象而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且此次系统工作过程中需结合大量多源数据,产生了大量的数据,激增的数据背后隐藏着许多重要信息。因此,要科学、合理地解决农情监测管理工作中遇到各种的实际问题,必然会涉及到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而加强农情监测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是提高农情决策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促进农情监测管理决策高效、科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故采取数据挖掘技术对农情监测、决策两个层次中的一些定量分析方法进行研究与探讨,挖掘出潜在有价值的知识以提高系统整体效率。

4. 数据同化

在本示范工程中,我们根据数学模型与优化标准,将不同空间、时间、采用多种手段获得的农业观测数据资料有机结合,建立相互协调的分析或预报优化系统,确定那些不能直接观测的量,以及没有观测到的地方的相关信息,同时模式本身也可以得到优化。其本质就是观测数据和数值模拟数据通过某种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最后得到更加客观的、接近自然的分析结果。使农情检测系统分析决策更加完善、准确。

2.2.2 产业关联度分析

遥感农情监测应用示范工程项目重点在于基于遥感技术提供多角度对农业作物长势监测、种植估产,提升农业部对粮食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为国家宏观决策和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同时扩大使用人群,为农户提供可靠的耕种决策,为未来的农场机械一体化操作经营提供有效依据。其中涉及到了多光谱遥感技术、中低分辨率遥感技术、海量存储技术、数据共享技术、卫星数据管理技术、地面农业数据管理技术、农业作物生长病理决策技术、GIS

空间分析技术、用户端系统设计技术等。除了可以满足国家农业部门对全国粮食产量情况的掌握、作物长势监测所需技术外,还可以利用本项目的创新优势满足更大范围的农户群体对自身田地作物的监测决策,以满足更高效率的农业生产需求。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并推动社会进步。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产业链上游

遥感卫星研制

地面遥感接收系统与设备研制

产业链中游

遥感专题数据产品加工产业卫星遥感数据存储和处理产业国产遥感应用软件产业

产业链下游种子、化肥、农药生产

作物种植

粮食农产品交易

图2-2-2 项目产业关联度分析

(1)促进遥感专题数据产品加工产业

遥感农情监测应用示范工程项目开发的遥感数据加工平台提供的相关功能,能够进行完成遥感影像数据的预处理(图像数据的几何校正、辐射校正等)并且经过不同级别的数据处理,获取多等级数据产品。经过处理的各级数据就可以用于从全国范围的作物面积统计及作物产量估计、农情长势监测(由各植被、土壤指数及其他数据分析所得)、粮食耕作规划等。项目的开展将促进遥感数据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

(2)带动卫星遥感数据存储和处理产业

本项目要求构建卫星遥感数据预处理的海量存储体系,建立完整的卫星遥感数据管理体系,为海量卫星遥感数据的应用提供多级高级缓存机制,要求选用高效可用的磁盘阵列作为卫星遥感数据的在线存储设备,构建一个海量数据的归档存储平台,支持海量卫星遥感数据存储所需要的数据在线及离线等存储形式相结合的多级存储体系。通过存储策略的设定,让数据自动在磁盘阵列、磁带库、磁带架等设备中进行存储归档,把符合归档策略的卫星遥感数据自动保存到下一级存储设备中;当用户调用时,数据会自动从下一级存储设备中恢复到在线盘阵中,供用户使用;从而完成卫星遥感数据存储和处理产业的发展。

(3)带动国产遥感应用软件产业发展

本项目在对遥感数据进行处理时由于其产品的针对性,无法直接从已有的国外遥感应用软件中获取合适的模型函数来计算植被等各项指数,且因融合了气象、灾害等多源数据在进

行产品分析时需要综合考虑。由此,我们需要自己在已有软件基础上开发功能。为能更好的推动国产遥感软件的发展,减少国外遥感软件的大范围垄断,本项目可以在国产遥感软件的基础上开发应用。

(4)促进农业高效一体化进程

本项目最终通过带给农户实时耕种信息,并利用农学专家知识库分析作物长势、虫害病状,为广大农户提供耕种实施意见,有效避免施肥不及时、虫害施药错误的问题,为政府提供宏观性的产量、灾害估计及相应紧急方案。且对于长期发展而言,此项目的应用可以为大田全自动机械一体化操作提供有利信息,推进一体化进程,这将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MapGIS农业遥感监测方案

MapGIS农业遥感监测方案 概述 农业遥感监测解决方案从国家农情遥感监测数据管理、业务处理的需求出发,实现对多数据源、多时相、多格式的遥感数据及其相关辅助数据进行有效地组织与管理;提供面积监测、墒情监测、长势监测、产量模型等业务分析处理工具;提高数据的管理和开发利用水平,实现对农业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的系统管理与资料成果共享,更好地为农业系统服务。 主要特点 ●统一管理农学领域各种多源异构数据。 ●提供多种MODIS植被指数生产产品,并支持MODIS指数产品的批量生产。 ●专家库管理长势和旱情监测分级规则库,有效提高长势与旱情监测的精度与效率。 ●全自动化因子择优估产,有效提高产量监测精度与效率。 ●在充分支持国家级、省级农情遥感监测业务的基础上,支持不同尺度的监测,可以按照农业区划灵活调整。 主要功能

●数据管理:采用可定制的目录树结构,实现对农业领域的空间数据(矢量数据、遥感影像等数据)以及非空间数据(各种文档、表格、多媒体)的分布式存储与集成化管理。 ●MODIS指数生产:针对MODIS数据的特点,提供MODIS指数产品生产工具,包括地表反射率、地表温度、归一化植被指数、植被供水指数、叶面积指数、积雪指数以及热惯量指数等。 ●旱情监测:以耕地土壤含水量和作物水分盈缺为监测目标,结合地面测量数据,建立主要作物不同物候期的土壤墒情评价指标体系和监测模型,通过对监测流程的集成,完成旱情监测的高效业务化。 ●长势监测:以作物的生长状况和趋势为监测目标,结合地面观测结果和农学模型,综合NDVI、EVI和LAI等遥感特征参量,建立长势遥感定量监测和评价模型。 ●面积监测:以作物面积的年际变化率为监测目标,在分层抽样的遥感空间抽样框支持下,采用遥感数据监测样区目标作物的年际变化,计算主产区内作物面积变化率。 ●产量监测:在不同作物的遥感估产区划基础上,结合作物长势和墒情监测空间分布与评价,综合气象估产、遥感估产和机理估产模型,预测作物单产年际变化率,并基于面积监测和单产监测的成果,实现作物总产量估算与统计。 ●成果展示及信息发布:提供农业监测成果的三维展示、查询、管理、信息发布等。

遥感技术发展前沿

课程论文 题目:遥感技术发展前沿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中国·武汉 二○一二年十二月

遥感技术发展前沿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遥感技术的最新技术和以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遥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 1概述 广义上的遥感是指与物体不产生接触的情况下获取物体的有关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摄影测量是遥感领域中研究得最早的技术学科.现代意义上的遥感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在航天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等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是指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地表的信息,通过数据的传输和处理,从而实现研究地面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性质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现代应用技术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逐步受到重视和人类社会对环境、资源危机意识的增强,在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等多方面技术发展的带动下,遥感技术在多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2中国卫星遥感与定位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发展 经过三十多年来的发展,卫星遥感技术应用的范畴已经从当初的单一遥感技术发展到今天包括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在内的空间信息技术,逐渐深入到国民经济、社会生活与国家安全的各个方面,使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发展与应用水平业已成为综合国力评价的重要标志之一。 2.1中国卫星遥感应用的发展 遥感技术集中了空间、电子、光学、计算机通信和地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是当代高新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遥感技术的发展,将在未来15年将人类带入一个多层。立体。多角度,全方位和全天候对地观测的新时代。各种高、中、低轨道相结合,大、中、小卫星相互协同,高、中、低分辩率互补的全球对地观测系统,将能快速、及时地提供多种空间分辩率、时间分辩率和光谱分辩率的对地观测海量数据。 自70年代以来,我国高度重视遥感技术发展与应用,跟踪国际技术前沿并努力创新,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连续四个五年计划中,给予重点支持,在遥感技术系统,遥感应用系统、GIS等方面均取得突出进展。 2.2 建立了国家级资源环境宏观信息服务体系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产生,不同地点、不同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地理信息系统的网络化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模块化和组件化、WEB GIS。WEB GIS的目的是解决分布式G玛之间的联网,实现系统资源的共享。分布式皤是当前的大趋势,主要原因是地学的数据量大,结构复杂,而且还要不断更新,只能是建立不同专业、不同地点的分布式GIS才是最佳方案。

遥感技术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遥感技术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一前言 二遥感信息技术基础 三遥感信息技术的应用 3.1遥感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3.1.1利用红外扫描仪监视石油污染 3.1.2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水体富营养化 3.1.3通过遥感技术调查废水污染和泥沙污染 3.1.4应用红外扫描仪监测水体热污染 3.1.5通过遥感技术分析水域的分

布变化和水体沼泽化 3.2.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3.2.1臭氧层 3.2.2大气气溶胶 3.2.3有害气体 3.2.4气候变化 3.3遥感技术在城市环境监测与管理中的应用 3.4应用遥感技术监控生态环境 3.5 利用遥感技术监测自然灾害 四遥感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4.1遥感影像获取技术越来越先进 4.2遥感信息处理方法和模型越来越科学 4.3 3S一体化 4.4建立高速、高精度和大容量的

遥感数据处理系统 4.5建立国家环境资源信息系统 4.6建立国家环境遥感应用系统 五总结 六参考文 一前言 遥感,作为采集地球数据及其变化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在理论上、技术上和实际应用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遥感数据源向着更高光谱分辨率和更高空间分辨率发展的同时,处理信息技术也更加成熟;在应用方面,结合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向着更系统化,更定量化的方向发展,是遥感技术的应用更加广

泛和深入。 二遥感信息技术基础 遥感技术是指从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器上,利用各种波段的遥感器,通过摄影、扫描、信息感应,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技术,具有遥远的感知的意思。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提出“遥感”这个词,到1972年美国陆地卫星计划发射了第一颗对地观测卫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遥感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在军事、国防、农业、林业、国土、海洋、测绘、气象、生态环境、水利、航天、地质、矿产、考古、旅游等领域,影响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为人类提供了从多维和宏观角度去认识世界的新方法与新手段,遥感技术能够全面、立体、快速有效地探明地上和地下资源的分布情况,其效率之高是以前各种技术无法企及的。 三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3.1.遥感技术在水污染监测方面的应用 3.1.1利用红外扫描仪监视石油污染

内江市高中2014届第三次模拟考试题(语文)

内江市2014届高考语文三模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单选题,共27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机读卡上。 2.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机读卡对应题号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第Ⅰ卷的机读卡和第Ⅱ卷的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 ...的一项是 A.屏.息/屏.蔽着.陆/着.凉落.脚/炮烙.钦.慕/倾.情 B.薄.命/薄.被颤.动/颤.栗嗔.怪/瞋.目赍.发/赏赉. C.便.利/便.宜和.牌/和.诗畋.猎/恬.淡地壳./俏.丽 D.玩弄./弄.堂拱券./债券.漂泊./湖泊.桎梏./纨绔. 答案:D。(A项,bǐng/píng,zhuó/zháo,luò,qīn/qīng。B项,bó/báo,chàn/zhàn,chēn,jī/lài。C项,biàn/pián,h ú/ha,tián,qiào。D项,nòng/lòng,xuàn/quàn,bó/pō,gù/k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豆瓣糍粑珠光宝器寻虎找蝇 B.彗星陨首前合后偃出类拔萃 C.赋予慰藉无可质疑声名鹊起 D.凋敝装裱得鱼忘筌吻颈之交 答案:B。(A项,珠光宝气。C项,无可置疑。D项,刎颈之交。) 3.依次在下列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那种以松散闲适为乐的人,是事业心不强的人”,郭老的这句话说得很直接,一针见血,给某些人敲了警钟。 (2)我抱起的小狗,感叹道:人类并不是地球的独裁者,不能残害生灵,要与动物和谐共处,保护动物吧! (3)F-15J以远航程和超视距作战能力为傲,歼-10灵活的特性更有用武之地,如果真是在巡逻对峙中发生摩擦,两种战机在这种场合下至少是的。 A.往往奄奄一息势均力敌 B.常常奄奄一息半斤八两 C.往往岌岌可危半斤八两 D.常常岌岌可危势均力敌 答案:A。(往往:是对于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情况的总结,有一定的规律性,不用于主观意愿;常常:单纯指动作的重复,不一定有规律性,可以用于主观意愿,根据语境,应用“往往”。“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临近死亡,也比喻事物即将消亡或毁灭;“岌岌可危”形容十分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根据语境,应用“奄奄一息”。“半斤八两”形容两者优劣、好坏、高低等彼此相同,不分上下,多带贬义;“势均力敌”偏重指力量相当,中性词,根据语境,应用“势均力敌”。)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清华简”被埋藏于公元前300年前后中国战国时期的楚国,是一批记载包括《尚书》、《诗经》、《易经》等儒家经典和许多历史著作。 B.继神舟十号成功发射升空后,我国的神舟十一号飞船正在加紧论证系统方案和关键技术攻关,将在天宫二号发射后择机发射,并与天宫二号对接。 C.2013年8月22日至26日,被告人薄熙来涉嫌受贿、贪污、滥用职权案在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依法开庭审理。 D.D.《全球农情遥感速报》评估了全球粮食主产区和主要产粮国2012—2013年小麦、玉米、大豆与水稻的产量,并对粮食主产区与主产国的生产要素进行了细致分析。 答案:D。(A项,成分残缺,在句末加“的竹简”。B项,搭配不当。“飞船”不能作“论证”“攻关”的主语。C项, 语序不当,

遥感对冬小麦的估产应用及展望

遥感对冬小麦的估产应用及展望 摘要:小麦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遥感又是应用最广泛、最先进的农业科技之一。本文从冬小麦估产的必要性及传统估产方法和遥感估产方法的对比中提出遥感估产的方法。通过国内外的遥感估产发展状况来探讨我们现行遥感估产的方方面面以及可进步空间。 关键词:遥感信息技术估产冬小麦 冬小麦室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中播种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五分之一。而在北方其地位更加重要,其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占全部粮食面积和总产量的二分之一。因此,对具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针对农作物进行长势监测和产量早期预报和估算,特别是对冬小麦进行长势监测和估产,对国家实现及时、准确地掌握粮食生产宏观调控、国际农产品中争取到主动权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我国冬小麦分布广阔,且地域复杂,其产量等数据的取得若仍旧通过常规的统计方法或常规的地面调查方法,不仅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且费时费力难以满足有关冬小麦管理和决策对现势性信息的要求。因此,随着“3S”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遥感技术将三者完美的结合。 1.遥感估产特点 遥感信息具有覆盖面积大、探测周期短、资料丰富、现势性强、费用低、受地面条件限制小,手段多,获取的信息量大等特点,为快速准确的冬小麦估产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为各国所重视。 遥感在作物长势监测与估产方面的应用研究,显著地提高了区域农业生产的动态预测性和管理决策的科学水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小麦作为主要粮食作物,安全生产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及时了解小麦的分布概况、生长状况、肥水行情以及病虫草害动态,便于政府决策者和生产管理者采取各种管理措施,达到增产、增收和增效的目的。 目前,我国的农作物遥感估产是根据生物学原理收集各种农作物不同生育期不同光谱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平台上的传感器记录的地表信息,辨别作物类

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引言 高光谱遥感技术,又称成像光谱遥感技术,是20世纪最后20年中遥感领域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它将传统遥感的成像技术和物理中的光谱分析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图像和光谱二合一(图谱和一)的优势,在探测物体空间特征的同时,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特征,识别其类型,进行物质成分分析。十几年来,高光谱成像技术和理论一直是遥感对地观测领域内一个活跃的研究和发展方向,随着本世纪初多个星载高光谱成像仪器的发射和实用化机载商业系统的出现,高光谱遥感图像数据开始进入主流遥感数据源的行列,越来越多的用户将在资源管理、农林矿业调查、环境监测等方面发现其独特的作用。 高光谱遥感技术属于多学科交叉技术,主要由信息获取系统——“成像光谱仪”或“高光谱成像仪”和高光谱图像数据处理系统两大部分组成。成像光谱仪的突出特点是:光谱分辨力高、空间分辨力高,波段数多,数据量大,因此高光谱图像数据包含的地物信息更加丰富,要充分发挥高光谱数据的潜能,必须深刻全面地了解要测量的地表物质的光谱特性及其与高光谱传感器的真实测量值之间的关系,并开发适合高光谱数据特点的严密、精确的数据处理方法和理论。正是高光谱成像设备性能的不断提高和高光谱遥感图像数据处理技术的进步促进了高光谱遥感技术实用化的进程,这两大支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是该技术的应用能否走向辉煌的保证。 1.高光谱遥感的原理 任何物质都会反射、吸收、透射和辐射电磁波,且不同的物体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吸收、反射或辐射特性是不同的,物质的这种对电磁波固有的波长特性叫光谱特性,是由物质本身包含的原子、分子与电磁波的关系决定的,因此分析物质的光谱曲线是识别物质的有效手段。遥感成像光谱学所研究的波长范围包括可见光、近红外、短波红外,以及中-热红外波段,在可见光、近红外和短波红外波段,地表物质以反射太阳光能量为主,固体盐矿物质、水体、植被、冰雪、土壤等物质都有诊断性识别信息的特征谱,而在热红外区,地表物质以热辐射为主,其辐射光谱也可以作为矿物岩石等的物质识别的判据[ ]。本文主要介绍反射光的高光谱图像。 反映物质差别的特征光谱的吸收峰或反射峰的宽度一般在5~50nm左右[ ],且越精细的物质分类需要越高的光谱分辨力,而传统的多光谱遥感数据源的光谱分辨力(几十到几百nm)显然无法满足需要,必须采用高光谱图像数据,例如图1为三条光谱曲线,分别属于健康叶面,病害叶面和松软土地,其中土地和叶面的光谱差别很大,利用多光谱数据就可以区分,而两种状况的叶面光谱差别比较小,只能利用光谱分辨力更高的数据才能区分。目前国际上典型的高光谱成像仪,包括我国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制高光谱成像仪的光谱分辨力都优于5-20nm,基本满足地物分类的要求。 图1 光谱曲线与相应的地物波长 反射率

【遥感,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为什么我们能用遥感识别地物

【遥感,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为什么我们能用遥感识别地物在我国,遥感运用发展迅速。小到城市违章建筑的监测、名胜古迹的保护监管,大到农作物长势产量的预测、重大自然灾害的评估与分析,都与遥感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遥感是利用工作在不同电磁波范围、运行在不同高度和不同类型遥感平台上的技术,连续不断、夜以继日、周而复始地获取以地球表面为主体的遥感数据,对地球表面的各种物体进行探测,把握地球表面物体、现象和过程的变化及其演变过程。 遥感开辟了人类认知地球的崭新视角,为人类提供了从多维角度和宏观尺度上去认识宇宙世界的新方法和新手段,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目前,我国的遥感应用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作用。 受国家重视应用前景广

中国遥感技术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30年来,国家非常重视遥感技术的发展,连续4个五年计划都把发展遥感技术列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把遥感技术作为国民经济建设35项关键技术之一。 在应用方面,遥感已在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及其动态监测,主要农作物的遥感估产,森林资源调查包括植树造林及退耕还林评估,重要自然灾害的遥感监测与评估,城市发展和规划的遥感监测等众多领域得到全面应用。 遥感应用为国家和各级政府提供了大量科学的宏观辅助决策信息,产生了巨大的 __效益。越来越多的部门,已经或正在将这些技术纳入部门业务化应用中,成为主管部门执法或制定产业政策、行业规范及行业技术改造的主要技术之一。 国家中长期规划把遥感对地观测列为重点项目,将遥感应用列为相关部门的重点应用内容。我国卫星发射有长期规划,保证了遥感应用的信息源,保证了我国的遥感应用持续发展。 各领域实践处处开花

遥感在农作物遥感估产的应用

遥感在农作物遥感估产的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在各行各业对高科技的需求和运用不断加深。其中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等都已经在个个领域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其中遥感技术是一种并没有完全作用于物体但能对其进行研究分析的技术。是指在遥感平台上,一种运用各种传感器来获取作物及其环境背景的反射、辐射信息的瞬时记录,经计算机识、处理、分类、信息提取等方法,并结合地学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最后估测出农作物的最终产量。采用遥感技术有相当多的优点,其主要优势在可以迅速获取资料,时效性强,周期短。遥感平台放置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它视角的宽广,位置越高视角也就越宽广,观察的范围也就越大。相对于传统估产的方法,遥感估产更加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遥感数据可以更加的反应出许多的人文与地理信息。且数据连贯性较强,具有高强度性和可比性。我国相对来说很早就在农业方面采用遥感技术。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基于土壤普查和农业区划工作的需求,在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农业部的支持下,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计划开发署(UNDP)提供了资助,农业部门成立了专门的技术研究机构,开展了遥感应用的技术和设备引进以及人才培训工作。经过20多年的技术攻关、实验研究和生产服务,目前农业遥感技术应用已经形成了一支分属于13个工作单位、拥有技术人员200多名的专业队伍,能够承担和完成农业资源调查和监测、主要农作物估产、农业自然灾害监测和评估等任务。 经过这20多年的努力,农业部对遥感技术的运用,取得了重要成果。一是在农业资源调查和监测方面,开展了全国耕地变化监测。对我国北方4省区10年土地开发利用综合评价、全国土地利用现状概查、松嫩平原土地利用遥感调查、内蒙古草原资源调查和监测等;二是在作物估产方面进行了北方7省冬小麦遥感估产、黑龙江省大豆及春小麦估产、南方稻区水稻估产、棉花面积监测等项研究;三是在生态环境变迁方面,进行了全国水土流失调查制图、北方地区土地沙漠化监测等;四是在自然灾害监测方面,开展了北方草原火灾监测、北方冬小麦旱情监测等。 作物参量估算 遥感估产是建立作物光谱于产量之间联系的一种技术,通过光谱来获取作物的生长信息。在实际工作中,常常用绿度或植被指数作为评价生长状况的标准,植被指数中包括了作物长势和面积两方面的信息。光谱产量的模式的基本思想是将各种形式的植被指数与作物单产建立回归方程,筛选出方程拟合率高、相对剩余标准差小的估产模式。遥感估产的两个关键问题:一是作物识别和面积估算,二是作物长势分析,单产模型构建,这两个问题的解决都是通过遥感信息处理实现的。 1、农作物遥感估产原理 任何物体都具有吸收和反射不同波长电磁波的特性,这是物体的基本特性。人眼正是利用这一特性,在可见光范围内识别各种物体的,遥感技术也是基于同样的原理,利用搭载在各种遥感平台(地面、气球、飞机、卫星等)上的传感器(照相机、扫描仪等)接收电磁波,根据地面上物体的波谱反射和辐射特性,识别地物的类型和状态。 农作物估产则是指根据生物学原理,在收集分析各种农作物不同生育期不同光谱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平台上的传感器记录的地表信息,辨别作物类型,监测作物长势,并在作物收获前,预测作物的产量的一系列方法。它包括作物识别和播种面积提取、长势监测和产量预报两项重要内容。

遥感技术发展简史

遥感技术发展简史 遥感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开始为航空遥感,自197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陆地卫星后,这就标志着航天遥感时代的开始。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目前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水文、气象,地质地理等领域,成为一门实用的,先进的空间探测技术。 遥感是利用遥感器从空中来探测地面物体性质的,它根 不同响应的原理,识别地面上各类地物,具有遥远感知事物的意思。也就是利用地面上空的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物上的遥感器收集地面数据资料,并从中获取信息,经记录、传送、分析和判读来识别地物[1]。 1 遥感的概念 1.1 广义的遥感 遥感一词来自英语Remote Sensing ,既“遥远的感知”。广义理解,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的探测。 实际工作中,重力、磁力、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被化为物探(物理探测)的范畴。因而,只有电磁波探测属于遥感的范畴。 1.2 狭义的遥感 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不同于遥测和遥控。遥测是指对被测物体某些运动参数和性质进行远距离测量的技术,分接触测量和非接触测量。遥控是指远距离控制目标物运动状态和过程的技术。 遥感,特别是空间遥感过程的完成往往需要综合运用遥测和遥控技术。如卫星遥感,必须有对卫星运行参数的遥测和卫星工作状态的控制等[2]。 2 遥感技术主要特点 2.1可获取大范围数据资料 遥感用航摄飞机飞行高度为10km左右,陆地卫星的卫星轨道高度达910km左右,从而,可及时获取大范围的信息。例如,一张陆地卫星图像,其覆盖面积可达3万多km2。这种展示宏观景象的图像,对地球资源和环境分析极为重要。 2.2获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 由于卫星围绕地球运转,从而能及时获取所经地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最新资料,以便更新原有资料,或根据新旧资料变化进行动态监测,这是人工实地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无法比拟的。例如,陆地卫星4、5,每16天可覆盖地球一遍,NOAA气象卫星每天能收到两次图像。Meteosat每30分钟获得同一地区的图像。 2.3获取信息受条件限制少 在地球上有很多地方,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人类难以到达,如沙漠、沼泽、高山峻岭等。采用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的遥感技术,特别是航天遥感可方便及时地获取各种宝贵资料。 2.4获取信息的手段多,信息量大 根据不同的任务,遥感技术可选用不同波段和遥感仪器来获取信息。例如可采用可见光探测物体,也可采用紫外线,红外线和微波探测物体。利用不同波段对物体不同的穿透性,还可获取地物内部信息。例如,地面深层、水的下层,冰层下的水体,

遥感技术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一前言 二遥感信息技术基础 三遥感信息技术的应用 3.1遥感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3.1.1利用红外扫描仪监视石油污染 3.1.2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水体富营养化 3.1.3通过遥感技术调查废水污染和泥沙污染 3.1.4应用红外扫描仪监测水体热污染 3.1.5通过遥感技术分析水域的分布变化和水体沼泽化 3.2.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3.2.1臭氧层 3.2.2大气气溶胶 3.2.3有害气体 3.2.4气候变化 3.3遥感技术在城市环境监测与管理中的应用 3.4应用遥感技术监控生态环境 3.5 利用遥感技术监测自然灾害 四遥感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4.1遥感影像获取技术越来越先进 4.2遥感信息处理方法和模型越来越科学 4.3 3S一体化 4.4建立高速、高精度和大容量的遥感数据处理系统 4.5建立国家环境资源信息系统 4.6建立国家环境遥感应用系统 五总结 六参考文

一前言 遥感,作为采集地球数据及其变化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世界围得到广泛的应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在理论上、技术上和实际应用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遥感数据源向着更高光谱分辨率和更高空间分辨率发展的同时,处理信息技术也更加成熟;在应用方面,结合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向着更系统化,更定量化的方向发展,是遥感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 二遥感信息技术基础 遥感技术是指从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器上,利用各种波段的遥感器,通过摄影、扫描、信息感应,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技术,具有遥远的感知的意思。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提出“遥感”这个词,到1972年美国陆地卫星计划发射了第一颗对地观测卫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遥感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在军事、国防、农业、林业、国土、海洋、测绘、气象、生态环境、水利、航天、地质、矿产、考古、旅游等领域,影响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为人类提供了从多维和宏观角度去认识世界的新方法与新手段,遥感技术能够全面、立体、快速有效地探明地上和地下资源的分布情况,其效率之高是以前各种技术无法企及的。 三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3.1.遥感技术在水污染监测方面的应用 3.1.1利用红外扫描仪监视石油污染 全球每年排入海洋的石油及其制品高达1000万吨,利用多光谱航片可对海面石油污染进行半定量分析,将彩色航片同步拍照与近红外片做的彩色密度分割图相比较,更精密地判断和解译信息,参照图片画出不同油膜厚度的大致分级图。通过彩色密度分割图像,特别是数字密度分割图,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油量的分布情况。通过彩色密度分割可把相差零点零几厚度的海面油膜区分出层次来,这有利于用航空遥感对海面油的扩散分布和半定量研究。浓度大的地方是黄色,往外扩散的油膜变薄,呈黄紫混在一起的颜色,再往外扩散的油膜就更薄些呈紫色。通过对污染发生后各天的气象卫星图像的对比分析,确定油膜的漂移方向,计算出其扩散速度和扩散面积。 3.1.2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水体富营养化 浮游植物中的叶绿素对蓝紫光和红橙光有较强的吸收作用,当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时,我们就可以利用遥感技术推算出水体中的叶绿素分布情况。赤潮区的海水光谱特征是藻类、泥沙和海水的复合光谱,另外有机或无机颗粒物也会吸收入射光,影响水体的透明度。 3.1.3通过遥感技术调查废水污染和泥沙污染 废水的颜色与悬浮物性状千差万别,特征曲线上的反射峰位置和强度也不大一样,可以用多光谱合成图像进行监测。水中悬浮泥沙的浓度和粒径增大,水体反射量也会相应增加,反射峰随之红移,定量判读悬浮泥沙浓度的最佳波段是0.65~0.85微米。 3.1.4应用红外扫描仪监测水体热污染 应用红外扫描仪记录水体的热辐射能量,真实反映其温度差异。在热红外图像上,热水温度高,辐射能量多,呈浅色调。冷水和冰辐射能量少,呈深色调。热排水口处通常呈白色羽流,利用光学技术和计算机对热图像作密度分割,根据少量的同步实测水温,画出水体等温线。

我国遥感产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遥感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引言 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探测技术,是根据电磁波的理论,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最后成像,从而对地面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通过遥感技术,可查询到高分一号、高分二号、资源三号等国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1它集中了航天、航空、电子、计算机、现代光学以及生物地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成为一种先进而有效的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及区域开发综合评价分析手段。遥感科技被公认是一种大容量的信息获取手段,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中已显示出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从而日益受到重视。根据联合国不完全的统计,目前全世界至少有1,400多个组织从事遥感活动。美国每年利用陆地卫星所得的效益为14亿美元,利用气象卫星资料避免各种损失为20亿美元,并预测政府在今后每年可以从商业化遥感活动中获取税收14亿美元。2现代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是由紫外谱段逐渐向 X射线和γ射线扩展。从单一的电磁波扩展到声波、引力波、地震波等多种波的综合。3 我国已成功发射并回收了10多颗遥感卫星和气象卫星,获得了全色像片和红外彩色图像,并建立了卫星遥感地面站和卫星气 1百度百科遥感技术 2《中国科技论坛》1986年第5月 3中国测绘网现代遥感技术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象中心,开发了图像处理系统和计算机辅助制图系统。从“风云二号”气象卫星获取的红外云图上,我们每天都可以从电视机上观看到气象形势。4此外,作为我国卫星遥感平台代表的北斗卫星已得到国际范围的认可。 二.数据与方法 1950年代组建专业飞行队伍,开展航摄和应用。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5年11月26日,返回式卫星,得到卫星像片。80年代空前活跃,六五计划遥感列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988年9月7日中国发射第一颗“风云1号”气象卫星。1999年10月14日中国成功发射资源卫星1 之后进入快速发展期--卫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光谱信息成像化,雷达成像多极化,光学探测多向化,地学分析智能化,环境研究动态化以及资源研究定量化,大大提高了遥感技术的实时性和运行性,使其向多尺度、多频率、全天候、高精度和高效快速的目标发展。遥感影像获取技术越来越先进;遥感信息处理方法和模型越来越科学神经网络、小波、分形、认知模型、地学专家知识以及影像处理系统的集成等信息模型和技术,会大大提高多源遥感技术的融合、分类识别以及提取的精度和可靠性。统计分类、模糊技术、专家知识和神经网络分类有机结合构成一个复合的分类器,大大提高分类的精度和类数;53S 4中国测绘网遥感平台 5国土资源遥感

遥感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论文

遥感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目录 一、遥感的概念 (1) 二、遥感的发展历史 (1) 三、遥感信息技术基础 (1) 四、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2) 4.1遥感技术在水污染监测方面的应用 (2) 4.1.1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水体富营养化 (2) 4.1.2通过遥感技术分析水域的分布变化和水体沼泽化 (2) 4.2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2) 4.2.1臭氧层 (2) 4.2.2有害气体 (2) 4.2.3气候变化 (2) 4.3遥感技术在城市环境监测与管理中的应用 (2) 4.4应用遥感技术监控生态环境 (3) 4.5利用遥感技术监测自然灾害 (3) 五、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 (3) 5.1遥感影像获取技术越来越先进 (3) 5.2遥感信息处理方法和模型越来越科学 (4) 5.3 3S一体化 (4) 5.4.建立高速、高精度和大容量的遥感数据处理系统 (4) 5.5.建立国家环境资源信息系统 (4) 5.6.建立国家环境遥感应用系统 (4) 六、总结 (5)

一、遥感的概念 遥感的英文是“remote sensing”,意即“遥远的感知”,在日本叫“远隔探知”或“远隔探查”。其科学含义一般理解为:在遥远的地方,感测目标物的“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研究,确定目标物的属性及目标物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不与目标物接触,凭借其发出的某些信息识别目标。所以有人将遥感技术作为一种侦察技术。 根据遥感的这一概念,人和动物都具有一定的遥感本领。例如,人的眼睛识别物体的过程就是一种遥感过程,它是靠物体的色调、亮度,以及物体的形状、大小等信息,来判定物体的属性。蝙蝠能发射超声波,并用接收到的回波来判断障碍物的距离、方位和属性。现代遥感技术就是模仿自然界中的遥感现象和过程而产生的。 目前,对遥感比较一致的定义是:在远离被测物体或现象的位置上,使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接收、记录物体或现象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传输、加工处理及分析与解译,对物体及现象的性质及其变化进行探测和识别的理论与技术。 二、遥感的发展历史 任何一门科学和技术的形成与发展,总是和时代的发展和要求相一致,不可能超越时代,遥感技术当然也不例外。它的形成是与传感技术、宇航技术、通讯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相联系,与军事侦察、环境监测、资源开发利用和全球变化的需要相适应的。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普通照相机和飞机的基础上,一些新的信息探测系统相继出现。人类观测电磁辐射的能力从可见光扩展到了紫外、红外、微波等,对目标物信息的收集方式从摄影到非摄影;资料由像片到数据(非图像);平台由汽车、飞机发展到了卫星、火箭;应用研究从军事、测绘领域扩展到了农、林、水、气象、地质、地理、环境和工程等部门。这就需要引进一个新的术语,以便概括这种信息探测系统及其过程。1960年美国学者伊林L.布鲁伊特(Evelyn L..Pruitt)提出“遥感”这一科学术语,1962年在美国密执安大学召开的<国际环境科学遥感讨论会)上,这一名词被正式通过,从此就标志着遥感这门新学科的形成。 但是,在遥感一词出现以前,就已产生了遥感技术。发展至今,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常规航空摄影阶段、航空遥感阶段和航天遥感阶段。 三、遥感信息技术基础 遥感技术是指从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器上,利用各种波段的遥感器,通过摄影、扫描、信息感应,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技术,具有遥远的感知的意思。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提出“遥感”这个词,到1972年美国陆地卫星计划发射了第一颗对地观测卫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遥感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在军事、国防、农业、林业、国土、海洋、测

摄影测量与遥感农业应用

摄影测量与遥感在农业领域的典型应用 近年来,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已在农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 遥感技术具有客观、及时的特点,可以在短期内连续获取大范围的地面信息,用于农情监测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20多年,农作物遥感监测一直是遥感应用的一个重要主题。从“七五”利用气象卫星数据进行北方十一省市小麦估产起步,经过“八五”重点产粮区主要农作物估产研究,到“九五”建立全国遥感估产系统,使我国的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不断向实用化迈进。目前已经具有对全国冬小麦、春小麦、早稻、晚稻、双季稻、玉米和大豆等农作物的估产及其长势监测的能力,在作物收割前2-4周提供作物播种面积和总产数据,每10天提供一次作物长势监测结果。这些信息为国家掌握粮食生产、粮食储运、粮食调配和粮食安全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服务。 中国科学院建成了“中国农情遥感速报系统”,该系统包括作物长势监测、主要作物产量预测、粮食产量预测、时空结构监测和粮食供需平衡预警等5个子系统,可实现全国范围主要农作物的长势监测、单产预测与估算、作物种植面积提取、种植结构变化监测、粮食总产分析计算、耕地复种指数获取、农业气象分析、农作物旱情遥感监测等农情监测业务,并能获取全球主要农业国家的作物长势遥感监测和重点产粮国的总产预测等信息。自1998年建设运行以来,该系统每年监测和预测的信息被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农业部等部门及一些省市应用。 中国农情遥感速报系统框架

农业部组织研发并投入业务运行的“国家农业遥感监测系统(CHARMS)”,可定期监测和评价全国大宗农作物面积、长势和产量、草地产草量和草地退化、农业土地资源、土壤墒情、农业灾害等主要农业动态信息,为农业结构调整、粮食安全预警和农业宏观决策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浙江大学1983年开始水稻卫星遥感估产研究,攻克了南方水稻卫星遥感估产的许多常规技术难以解决的难题。1999年建成的“浙江省水稻卫星遥感估产运行系统”,经过2年的试运行估产精度达到95%左右,已被浙江省政府采用,2001年投入正式业务化运行。 这些业务运行系统的建成和使用,为科学合理地制定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农产品进出口政策和计划、调控粮食市场、及时合理安排地区间的粮食运输调度、宏观指导和调控种植业结构、提高相关企业与农民的经营管理水平等做出了积极贡献,标志着我国作物长势监测与估产已进入新的阶段。 二、精准农业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通过农业定量遥感反演农学参数,监测作物长势、养分、水分、墒情等,预测作物产量品质,结合作物生长模型技术,开发出了基于遥感的精准农业水分处方决策技术,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在精准农业作物信息遥感获取理论和方法方面,突破了作物长势、养分等信息的遥感获取关键技术,开发出了作物叶面积指数(LAI)、氮素、叶绿素、水分等系列探测仪器设备,建立了基于多时相、多光谱、多角度的作物株型结构参数探测模型,提高了作物LAI和长势的遥感监测精度,提出了作物荧光被动遥感探测技术方法和基于红边特征、弱水汽吸收特征的植株水分光谱探测方法,建立了作物冠层组分垂直分布梯度与营养诊断应用模型。 为解决农田信息快速获取的瓶颈问题,构建了基于多平台、多源遥感信息融合的作物信息获取体系,提出了以星-机-地同步观测实验为基础、生化组分遥感填图为手段、作物C/N代谢平衡和优质均一化产品为应用目标的农学参量定量反演综合方法,实现了遥感“面状信息”与地面“点状信息”有机融合,显著提高了作物、土壤信息获取精度和判读能力。 针对不同生产条件,提出了基于遥感技术的作物精准变量施肥系列算法,开发了基于遥感和作物生长模型同化的作物精准肥水处方决策系统,可提供作物长势、旱情指数和预测产量等空间专题图,生成基于像元、农机作业单元、作业区和地块的精准肥水管理决策处方,为田间精准管理作业提供科学支持,并连续开展了多年的精准农业示范应用,节肥、节水、增产效果显著。

农业部资源遥感与数字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精)

农业部资源遥感与数字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 2009年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农业部资源遥感与数字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依托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本实验室主要开展有关农业资源环境遥感与数字农业科学的应用基础研究,瞄准国内国际农业资源遥感和信息农业领域的前沿问题,开展科研与技术创新,为我国农业发展管理提供高水平的信息服务。实验室设立开放课题基金,为本实验室重点发展方向的科研课题提供资助,同时,欢迎自带资金利用本实验室仪器设备、软件系统及数据库资源等基础条件进行研究工作或进行科研合作。 一、课题申请的对象 国内外各高等院校(包括台、港、澳地区)、科研机构、产业部门和其它单位的研究人员,均可向本室提出课题申请。 二、课题申请的时间 递交课题申请书的截止时间为2009年的4月20日,4月下旬实验室组织专家审议,5月份批准并下达。批准结果将及时通知申请者本人。自带基金者不受申请时间限制,随时可联系前来参加研究工作。 三、拟资助开放课题的主要研究方向 1、农业定量遥感研究 针对农业遥感监测业务运行对地表作物和环境参数的需求,重点研究定量反演LAI/fPAR、土壤含水量、蒸发散等关键作物及环境指标的技术方法、相关反演算法和精度验证等。 2、农情遥感监测技术研究 重点资助方向:适合区域尺度的农学遥感产量模型的研究;新型作物类型识别与分类方法研究;基于地统计学的遥感估产抽样方法研究;新型传感器在农情遥感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3、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 重点资助方向: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机制及其模拟;耕地等遥感监测机理与模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空间分析与预测;区域性LUCC 影响评价及预警等。

空间技术与我们的生活

空间技术与我们的生活 宇宙太空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资源,期待着人们去开发利用。人类渴望获得的许多宝贵资源,可望在宇宙空间得到满足。开发和利用宇宙空间的技术,叫做空间技术,又称太空技术和航天技术,它包括航天运输技术、航天器技术、航天应用技术等。 航天技术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近半个世纪以来取得了很大成就,近年来开始走向产业化。现今,空间技术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经济等各个领域,而且已深入到人民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可以说空间技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航天活动已成为地球上大部分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日常生活质量。 卫星通信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享用着卫星通信广播的成果,如电视、广播、电话、传真、医疗、教育等方面。它是所有航天应用中最普遍、最广泛的,并已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卫星通信是利用通信卫星作为中继站实现地球上各点之间的通信,是目前远距离通信中最先进的一种手段。它包括卫星固定通信、卫星电视广播(包括电视、音频广播、多媒体等)、卫星移动通信和卫星互联网接人等领域。整个通信系统由空间部分的通信卫星和地面部分的卫星测控站与卫星通信地球站组成。其具有传输距离远、覆盖面宽、通信容量大、机动灵活、组网方便、通信质量高、不受地理限制等优点,特别是其多址灵活性和可移动通信的优点是其他通信方式所不能替代的。 由于卫星通信的这些优点,世界各国都在加速发展卫星通信,它所能提供的有关信息传递的业务已达100多项。特别是卫星固定通信,全世界已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依靠大约200多颗在轨的同步轨道通信卫星进行80%的洲际通信、100%的国际电视转播和部分国内或区域通信业务,形成了产值很大的国际卫星通信广播市场。在这方面,中国80年代和90年代发射了多颗通信卫星,提高了卫星通信的能力。中国建有数十座大中型卫星通信地球站,连接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卫星通信话路达2.7万多条。中国已建成国内卫星公众通信网,国内卫星通信话路达7万多条,初步解决了边远地区的通信问题。 卫星通信的发展,使人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比如:学生可以通过卫星电视和卫星音频线路,听老师讲课并与老师交流,就如同在教室里上课一样。医生可以通过卫星通信线路得到伤员、病人的资料(超声波图像、X光片等静止或动态图像),也可传输手术现场的动态图像,进行会诊、拟订手术方案,使伤员、病人得到及时救治。 目前,航天大国都建立了各自的卫星广播系统。电视直播、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业务正迅速发展。中国也已建成了覆盖全球的卫星电视广播系统和覆盖全国的卫星电视教育系统,并在已经建成的卫星直播试验平台上,建立了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络,面向全国开展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的综合服务。现今,中国通过“没有围墙的大学”——远程教育网——培养了大学毕业生200多万人,现有1 600多万人在校学习。另外,中国卫星远程医疗服务也已进入应用阶段。“金卫”卫星远程医疗系统于1997年开通,覆盖了全国20多个省市的100多家医院,会聚了雄厚的医疗资源。所有这些,为中国节省培训费和医疗费用几十亿元,社会效益极为突出。 对于一些经济落后、交通不便、通信不发达地区,卫星通信尤为重要。中国实施了“村村通”计划,使边远山区的1.6亿人民能够接收电视新闻、得到教育(扫盲)和及时的医疗救治,特别是在科技普及方面,这个计划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已有2000多万农民收看过农村实用技术节目,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 另外,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卫星通信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的西部地广人稀,经济发展落后。由于气候原因,其自然灾害频发,有线传输电路极易中断,而且投入大、成

基于TM遥感数据的西藏林芝地区叶面积指数反演_骆社周

引用格式:Luo Shezhou,Cheng Feng,Wang Fangjian,et al.Leaf Area Index Inversion based on TM in Linzhi,Tibet[J].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2012,27(5):740-745.[骆社周,程峰,王方建,等.基于TM遥感数据的西藏林芝地区叶面积指数反演[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2,27(5):740- 745.]收稿日期:2011-10-13;修订日期:2012-04- 24基金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青藏高原气候系统变化及其对东亚区域的影响与机制研究”(2010CB951700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作者简介:骆社周(1979-),男,河南驻马店人,博士,主要从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E-mail:luoshezhou@1 63.com。基于TM遥感数据的西藏林芝地区叶面积指数反演 骆社周1,2 ,程 峰1,王方建1,习晓环1,王 成1 (1.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北京 100094; 2.北京城市学院,北京 100083; )摘要:叶面积指数(LAI)是分析冠层结构最常用的参数之一,它控制着植被的生物、物理过程,如光合、呼吸、蒸腾、碳循环和降水截获等。但是通过野外实测获取大面积的LAI比较困难,通过对西藏林芝地区的TM遥感数据进行处理获取各种植被指数,然后分别与实测LAI建立相应的回归关系,并对不同的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找出相关性较好、误差较低的回归模型,最后利用该模型对林芝地区的叶面积指数进行制图。通过植被指数与实测LAI进行回归分析建立LAI估算模型,其决定系数最高为R2=0.653,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TM遥感数据可以实现林芝区域LAI估算,能为生态环境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关 键 词:叶面积指数;森林;植被指数;西藏;遥感;TM 中图分类号:TP 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0323(2012)05-0740- 061 引 言 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的提出源于作物学,英国农业生态学家Watson于1947年首 先定义了叶面积指数,即单位土地面积上单面植物 光合作用面积的总和[1] 。LAI是陆面过程中的一个 十分重要的结构参数,是表征植被冠层结构的最基本参量之一,它控制着植被的生物物理过程,如光 合、呼吸、蒸腾、碳循环和降水截获等[ 2] 。由于理解和使用上的差异,叶面积指数有不同的定义和解释,如植物叶片总面积与土地面积的比值,单位面积上 植物叶片的垂直投影面积总和等[3] 。Chen等[4]将 LAI定义为单位地面面积上所有叶片表面积的一 半。叶面积指数是一个无量纲度量的参数,其大小与植被种类、生长期、叶片倾角、叶簇和非叶生物量等因素有关,还受叶面积指数定义和测定方法的影响。叶面积指数作为进行植物群体和群落生长分析的重要参数,已在农业、果树业、林业、生物学及生态 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5] 。直接测量LAI是经典、成熟、相对精度较高的方法,也是间接测定的重要校正方法。其缺点是对植物本身具有一定破坏性,必须人工采集叶子样品,耗时耗力,劳动强度比较大,而且采样不一定具有代表性,仅在有限的小范围内适用,而大面积实测LAI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可作为间接方法的有效 验证[ 3,6- 8]。间接方法是用一些测量参数或用光学仪器得到叶面积指数,测量方便快捷,如SunScan、LiCor LAI- 2000、DEMON和TRAC[9] ,但仍需要用直接方法所得结果进行校正[10] 。随着对LAI空间模式 兴趣的增长及科学研究的需要,实地测量LAI不仅需要高昂的费用和大量的时间,而且在偏远地区一般是行不通的,而用遥感数据估算LAI成为最有吸 引力的方法[9- 10],并且卫星遥感数据为大区域研究LAI提供了最有效途径[2,9] 。目前国内外开展了诸 多遥感估算LAI的例子。徐全芝等[12] 利用TM数据对黑河流域进行叶面积指数制图,蒙继华等[13]利 用大尺度的遥感模型估算全国作物LAI分布, 并应第27卷 第5期2012年10月 遥 感 技 术 与 应 用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Vol.27 No.5 Oct.2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