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城市水系及水体景观总体规划( 城市水系规划 )

德州城市水系及水体景观总体规划( 城市水系规划 )
德州城市水系及水体景观总体规划( 城市水系规划 )

(1)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德州市城市水系及水体景观总体规划

项目类型:城市水系规划,城市水网规划,水体景观

关健词:城市水环境,水系规划,城市河道净化,城市防洪蓄涝规划,污水处理,滨水景观设计,城市设计,主题公园,生态水网生态研究、水源涵养、雨水收集、城市湿地、旅游发展水文化与水景观,水生态

导读:本规划立足于德州市独有的水环境特征与开发潜质,九地项目组在深入研究城市总体规划与基地现状并充分借鉴国内外同类型规划建设经验的基础上, 确立其总体规划思路,加强水岸与城市之间的视觉与空间联系,尊重和改善生态系统,包括水文系统、植栽系统以及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建设雨水处理设施,保育现有湿地,做好防洪保护,保障城区设计标准内的防洪安全,结合城市规划,建设自然、亲水、生态、休闲的滨水空间系统,形成“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城市水系风貌,达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目的。

本次规划突出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基本理念,合理配置城市水资源,改造环境、完善功能、提升形象、梳理生态水网,并对水环境、水安全,水景观和水文化、规划实施措施及开发时序等做出科学规划,对重要节点的空间布局与开发方式提出规划控制与引导。

建设城市生态水系;健全生态水网结构,合理划定河道等级,确定防护绿地范围,定位骨干河道功能,完善防洪防涝体系,改善区域水环境。挖掘水资源在城市发展中的替力价值,增加市区可开发利用土地面积。九地项目组对规划提出“一轴一环、四带九湖、十六廊45海子”涵盖的具体节点的功能、规模、性质、水位等相关指标进行了科学的设计,并在此基础上规划各片区水系布局,对水系及其滨水景观进行优化和调整,完善支流体系。将城市水系及两岸地区打造成集生态旅游,休闲娱乐、商贸服务、生活居住等多功能、复合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带;形成以“水体、绿色、阳光,城市”为一体的滨水空间。形成德州新的经济发展带、亮丽的景观旅游带和宜人的生活休闲带。

项目深入调研德州市区范围内的水系和水利设施等现状基本情况后,查明水系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对防洪、排涝、灌溉、水环境保护、水景观建设、水资源利用及配置和水利管理等规划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规划,结合城市发展要求,通过德州市生态水系规划,结合城市建设,达到“安全、生态、文化、和谐”的总体目标和“水清,岸绿,景美,船通”的效果,最终实现德州城市“水优、水活、水清、水美”的城市水网文化,为德州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规划背景

德州,位于山东省西北部,素有神京门户、九达天衢之美誉。京杭大运河贯通后,德州誉为四大漕运码头之一,运河水见证了德州昔日的繁华。现状德州属于资源型缺水城市,境内水系均属雨源型河流,主要河流包括南运河、减河、岔河、马颊河;多数在干枯期均会出现断流。此外,现状还有新湖,长河公园等湖泊型水系,仙人湖、得月湖两大水库,以及流域内形成的局部洼地。

规划初期,总结德州城市水系问题,大致分为4点:

1、水生态系统的连续性遭受破坏;

2、干旱与洪涝并存;

3、水质污染;

4、城市水景观与水文化逐步遗失。

为了进一步突出城市特色,整合水资源的开发利用,2008年,德州市组织了《德州城市水系及水体景观规划》方案征集,2008年底组织该规划专家评审会,投票选举出深圳九地国际提供的3号方案为中标方案,深圳九地国际针对德州市水系及水体景观进行了深化编制工作。经过设计团队对市区水资源配置、水环境的生态治理、水系连通的可行性及水景观建设等方面的反复论证后,完成了《德州城市水系及水体景观规划》编制工作。为下一步水系规划建设工作打好了基础。

规划区范围包括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及城市东拓部分,总用地面积约180平方公里。涉及有古运河、岔河、减河和马颊河四条河流和沙王沟,陈段沟,艾家沟河道及仙人湖、得月湖、新湖、长河公园等重要水系。

规划构思

规划定位:九河故地、天衢水城

规划理念:地平线上的彩丝带

水系特色:人文德水,彩丝溶城

“时间轴”:基于对德州本地资源的深入剖析,结合城市发展现状及环境特证,我们提出:“时间轴”的概念及凸显德州“文化古道、风景绿道、休憩游道、生态廊道”的主题理念。

“四带”

古运河---文化古道---黄带

岔河---和谐绿道---蓝带

减河---观光游道---红带

马颊河---生态廊道---绿带

规划分析:

城市水文化与人文关怀:本次规划紧扣“九河故地、天衢水城”所体现出的运河文化、现代人文思潮,运用水系规划结构从文化与景观两个层面对城市水文化进行重构。一轴、一环、四带是城市的标识性景观,体现出四河阅城的现代水文化;廊道系统是城市的景观带,形成水脉雅城的水文化格局;海子、湖泊系统作为城市的生活景观,是城市特色的延续和人文关怀的体现。

城市防洪排涝:城市蓄涝系统由防洪河道、排涝河道、蓄涝区、滞洪区组成。德州地区大规模分布的海子,为城市提供了绿色蓄涝基础,海子、湖泊系统作为这个有机链接的组成之一,将具有蓄涝作用的海子与城市的排涝河道和雨水管道相结合,使其在汛期发挥滞洪蓄涝基础性作用。

城市水系可持续发展:本次规划通过城市水系三大系统的构建,为德州带来安全畅通的行洪蓄涝系统、经济繁荣的产业系统、风景秀丽的景观系统、独具地域风情的文化系统、水清岸绿的生态系统、人水和谐的休憩系统等六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水环境

(1)依托城市总体发展方向的水系网络调整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德州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对现有的城市水网结构进行调整,增强水域之间

的联系与整体循环的畅通,使水系的综合功能与城市整体定位相辅相成。

(2)提高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性

汲取国内外水系水体规划的先进经验,在保持德州城市水系现有功能的前提下,以城市总体发展步调相一致,逐步发展并提高其生态、文化、休闲、旅游等综合功能,从而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

(3)确保水体环境的健康性

研究国内外水系污染治理的先进经验,总结并归纳符合德州水质目前特点的方法。

水体流域循环控制:

对德州城市水系在海河流域中的地位以及南运河在京杭运河中的价值提出评价,从整体循环的角度控制城市水系的联通,确保流域整体水体环境的良性循环。

污染源治理及控制:

对点源及非点源污染分别提出治理控制建议,就产生污染的工业企业的控制性引导政策提出具体措施,对现有的污水处理方法提出综合评价并提出改造意见。

(4)生态化的河流治理措施

通过生态化的河流治理技术改善水体整体环境,创造接近自然的河道形态,强化水体自净功能,恢复并逐步改善河道生态系统。

(5)增强水体与城市之间的联系

通过改善滨水交通环境增强水体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水体组织网络化,发展水上游览路线。

城市与自然共生:创造和谐的多自然生态体息

河流生态化

对河道流路及河床物理特性进行改造和恢复,创造更接近自然的多样化的水流形态,在河道的水文地貌特征得到基本恢复的基础上,进行滨水生物带建设,主要为植被缓冲带建设。

90年代初,日本开展了“创造多自然型河川计划”。仅在1991年,全国就有600多处试验工程。日本建设省推进的第九次治水五年计划中将2300公里河道改为植物堤岸1zioo公里河道改为石头及木材护底的自然河堤。实践表明,该技术有效地促进了地下水的渗透和水的良性循环,提高了水边环境的自然净化功能。

出自:神奈河县横滨地区公园管理粤务所.四季森林公园萤火虫生息环境育成调查报告1988年

水景观

(1)与城市绿地相结合,大力打造滨水绿色休闲游憩体系

与德州现有的点状城市休闲绿地相结合,改造水景观成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有力组成部分,并成为德

州城市的特色风貌。

(2)与城市功能体系相结合,创造多元的水景观

与城市居住、商业、行政等功能区相协调,规划水景观成为其中有力的组成部分。改善德州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

(3)与地域特色相结合,塑造城市形象的核心

水系是德州城市组成中有机的一部分,挖掘并传承德州的地域文化,通过全面而具有特色的景观规划,塑造德州城市形象,并使得水成为最重要的核心。

水安全

水是自然界的一大元素,也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的高低涨落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水安全是河流水系水体规划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1)整体防洪治理

将河道纳入整体流域防洪系统之中,从宏观的角度控制德州城市的防洪排涝系统,逐步改善现有的退水设施。

(2)给水配水措施

通过中观的水体联系循环措施解决德州城市缺水的现状。通过一定的配水工程加速河道的流动,从而促进河流生态系统的恢复。

(3)雨水收集治理措施

通过一定的雨水收集措施实现河流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

水经济

水经济就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依托水资源,将治水、护水与开发水相协调而发展起来的经济。

传统的水经济包括依水而居,靠水而作,依水建城等传统居住模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水经济包括依水发展商业、交通运输业、水产养殖业等亲水产业,并融合人居和谐的房地产业\非接触型旅游产业和可持续发展的环保产业等。

水经济策略:

发展水经济策略的目的是通过水系的整治河改造提高城市总体环境品味,创造以多元化城市功能相结合的富有活力的滨河经济产业带,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尽可能地提高土地利用价值。

自然生态的滨水区域——建立城市的生态网络

行政办公的滨水区域——集中管理,确保生态网络保护区域的正常运营

公共商业的滨水区域——多样性的滨水公共开放空间,刺激旅游业\商业等休闲产业

水文化

德州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源远流长的水文化是德州两千年城市文化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不仅有着深厚的物质价值,更在精神领域中对城市的整体价值定位、区域开发条件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德州水文化的理解,将其细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漕运文化:明朝中后期,南方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南北交通往来频繁,漕运渐渐成为商品流通的主要渠道。德州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逐渐发展为“九达天衢”的南北交通要塞。漕运文化不仅体现了德州人民求富重商的务实精神,更是德州悠久城市文化的体现。

治水文化:历史上,德州一直是古黄河人海的必经之地,下有9支人海。自有文字记载以来,黄河经历了6次大规模迁徙改道,其中两次经过德州。德州境内至今留有黄河涯、李船头等古村庄名。这种因自然地貌形成的文化,是德州水文化的一大特色。

地域民俗文化:德州历史悠久,重德守诚的德州人民创造了绚烂缤纷的地域民俗文化,在城市发展的长河中生生不息,世代相传。

人与城市共生:再造城市文化

创造河流艺术空间

丰富滨水休闲空间

增添现代文化趣味

加强河道游览功能

……

水生态

生态系统

城市内的河流、沟渠、湖泊、坑塘形成了各自的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坑塘生态系统,都属于自然生态系统,为非人工生态系统,是社会发展和物质循环的基础,同时也作为城市系统的一部分。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城市为中心、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人的需要为目标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经济生态系统,是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城市人工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综合,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人工生态系统。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人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它所需求的大部分能量和物质,都需要从其他生态系统(如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药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人为地输入,同时,城市中人类在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大量废物,由于不能完全在系统内分解和再利用,必须输送到其他生态系统中去。由此可见,城市生态系统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因而也是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由于城市生态系统需要从其他生态系统中输入大量的物质和能量,同时又将大量废物排放到其他生态系统中去,它就必然会对其他生态系统造成强大的冲击和干扰。如果人们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不能按照生态学规律办事,就很可能会破坏其他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并且最终会影响到城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是:

1.以人为主导因素的系统营造者;

2.大部分为人工生态系统,系统的运行是在人的控制下进行的,是人类自我驯化的系统;

3.依赖性很强,独立性很弱;

4.是不完全开放的生态系统。

河流的生态重生

城市生态修复是指停止人为干扰,解除生态系统所承受的超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自身规律演替,通过其修养生息的漫长过程,使生态系统向自然状态演化,为了加速被破坏生态系统的恢复,还可以辅助人工措施,为生态系统健康运转服务。

目前德州市由于水质的污染,地下水超采,沟渠的阻隔、填埋、废弃,河流沟渠之间的连通性遭到破坏等问题,城市的生态系统已经失去平衡,这些元素之间都是通过水来运转、维持、循环的,因此,对城市生态系统的修复,先要以水生态为基础,通过系统的改造治理,对河道生态进行修复。

水污染修复

德城区内的地表水质状况为劣V类水,浅层地下水水质大部分区域为V类水,水库综合评价为…类水和

超V类水,是符合用水要求的,因此,水污染主要集中在地表水,德城区内沟渠和散布在城郊的坑塘等,受染较为严重,通过将物理措施和生物净化系统对水质进行集中修复。

水连通恢复

德州市过去的水脉纵横,干支相通的局面已经渐渐消失,目前城区内的河道大都处于干枯、无水、或被作为垃圾坑,补给水量的减少,使得河道只以干枯的河床存在,而失去了流动性,生态系统得不到有效的连接,生物多样性在逐渐减少,应当加大雨水回收系统的建设,通过增加城市水资源回收量,来供给城市的生态环境需水,恢复河道原有的流动性。

水系统的统一

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对河道的占据和改道,打乱了河道原有的河流系统,河道支流随意、散乱的分布在城区的各个角落,相互之间却是独立、分隔的,由于未能形成体系,对城市系统的作用几乎为零,既是资源的浪费,也会是城市建设的阻力之一,将城区内的河流,沟渠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并与城市生态系统相融合。

河流的生态系统中包含人工系统和非人工系统,需要通过双向作用来进行修复,因此,以点、线相结合形成的面域辐射范围与物理、生物修复措的共同作用,对水系统的污染、干枯、散乱进行统一性的恢复,让河流的生态系统得以连续、发展。

规划总结:

德州市内运河、岔河、减河、马颊河穿城而过,长庄沟、沙王沟、羊角沟等水网纵横交错分布于城区。本案规划九地项目组结合《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一轴一环、四带九湖、十六廊45海子”的水系规划结构,并以此形成“完整连续的城市生态水网系统、城市水文化与水景观的重构、城市绿色蓄涝系统”来解决城市水系的现状问题,最终实现规划目标——建设德州城市的生态水网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水系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广西阳朔县新城区水系景观工程为例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水系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广西阳 朔县新城区水系景观工程为例 摘要:水系是城市生态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城市水系景观营造规划设计,应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以实现整体景观的持续利用。本文以广西阳朔县新 城区水系景观工程为例,探讨将景观生态学理论引入到城市水系的景观规划设计 方法。 关键词: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城市水系;景观生态学 水系是城市生态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兼有环境、水利、社会等多种效益。随着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水系生态和自然景观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制约了水系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功能的发挥。作为城市水系景观营造规划设计, 应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在时间、空间上对区域景观格局做出合理安排,以 实现整体景观的持续利用。广西阳朔县新城区水系景观工程尝试将景观生态学理 论引入到城市水系的景观规划设计中,对水系的布局、沿线绿地、岸线及景观的 协调性进行规划与设计。 1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水系景观规划设计理论 1.1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 景观生态学将城市水系视为生态边缘区, 将水系沿岸的各种生态系统和景观组 分联系起来。因此可依据景观生态学的景观结构与功能理论(斑块 -廊道-基质模式)、边缘效应、景观异质性、尺度理论和整体性原理,对水系景观进行规划。廊 道理论中的连接度、环度及结点等是反映廊道结构特征的重要指标。 1.2城市水系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城市水系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需要通过对原有水系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或 引入新的成分,在宏观上设计出合理的景观格局,在微观上营造适合的水系和滨 水区生态条件,使规划区域的景观整体功能最优。由此,需要遵循如下原则:(1)外连内合,强调整体——整体性原则 (2)主题鲜明,延续文脉——文化性原则 (3)绿化为主,突出重点——生态性原则 (4)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原则 (5)创新意识,可操作性——可持续发展原则 2案例实践——广西阳朔县新城区水系景观工程 2.1项目概况 广西阳朔县新城区水系景观工程包括新城区内环城水系的中央滨水绿化带和 绿化廊道景观设计,总用地面积约146公顷。 新城区环城水系主要由田家河和与之形成环线的六条支流(包括栗木河)组成。田家河在新城北部由南向北穿越,规划河宽为50-250米不等;六条支流,规划河宽10—130米不等。田家河为遇龙河及金宝河汇流而成,环城水系统一向北 在书童山脚下汇入漓江。 整个新区与老城区距离较近,范围内土地开阔,沿田家河两岸土地平整,四 周环山,田园风光优美秀丽。现状基本为农田、鱼塘、果林等,山峰基本为独立 突兀的笋状,不连续,主要分布在新321国道两侧。 2.2景观核心问题分析 结合上位规划、实地调研,归纳总结出新城区水系景观工程存在如下设计核心问题:

襄阳市水系综合管理计划规划

襄阳市水系综合治理规划工作大纲 1 任务来源 襄阳市地处湖北省西北部,居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中游,是汉水流域中的一座中心城市。汉江自西向东穿越襄阳城区,唐白河由东北角汇入汉江。江北为樊城区和襄洲区,江南为襄城区,江东为东津新城。襄阳市交通发达,素有“南襄隘道”、“南船北马”、“四省通衢之称”。历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 襄阳市因汉水而兴,城市水系发达。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襄阳市的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令人堪忧。尤其是内河污染较为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 “环境友好”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标志,水环境和谐是“环境友好”的核心。为此,开展水系综合治理规划,指导、规范城市水域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在新区建设中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出现问题再解决的老路,对实现襄阳市“水清、岸绿、景美、游畅”的水环境,构筑具有古城文化、河流文化特色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规划范围、任务和总体目标 2.1 规划范围 根据襄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北至汉十高速,西至襄荆高速,东、南至中环,城市规划总面积约800km2。

2.2 规划任务 本次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加固堤防、河道整治,构建完善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②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因地制宜构建良性水生态系统,③引水补源,江河相通提升水体环境承载力,④水景观建设,打造襄阳市河流文化。 2.3 总体目标 通过襄阳市水系综合治理,依托汉江汉江崔家营梯级水库构建城市生态水网,实现防洪保安,控源截污,生态修复,江河相通,改善河流生境,提高水体自我修复能力,遏制河流湖泊生态退化趋势,恢复河流湖泊健康的生命力,打造汉江流域水利现代化—即襄阳市城市生态水利示范基地,彰显滨江滨湖城市特色,实现人水和谐共生,为“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1)防洪、排水:汉江干堤及其连江支堤按1964 型洪水进行设防,城市内部河流防洪标准为50 年一遇,小型水库防洪标准按50年一遇设计,300年一遇校核;城市排水系统达到重现期为1年的城市排渍标准,或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一日排完。 (2)污染控制:老城区污水处理率达80%,新城区污水处理率达100%;老城区面源处理率达40%,新城区面源处理率达70%。 (3)水生态环境:水域面积率大于5%,水生植被面积率大于水域面积的15%,生物多样性指标有所提高;老城区内河流、库塘水质达到Ⅳ标准,新城区内河流、库塘水质达到Ⅲ标准。 (4)构建生态连续、环境宜人的水网体系,彰显襄阳市的滨江滨湖特色。

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 公示简本

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划(2014-2020)公示简本 1.规划编制目的 为推进佛山市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支持佛山高新区进入创新突破的发展新阶段,统筹带动城市及周边地区自主创新发展;统筹、整合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现有资源,实现高新区一区五园社会、经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编制《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划》。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以及佛山市上层次规划制定。 规划范围协调范围三水园南海园禅城园高明园顺德园2.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以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五个园区经国家审核公 告的四至范围为准,五个园区具体为南海园、三水园、禅城园、顺德 园、高明园。南海园规划范围面积753.79公顷。三水园规划范围面积 431公顷。禅城园规划范围面积1200公顷。顺德园规划范围850公顷。 高明园规划范围面积1339公顷。 (2)规划协调范围 为促进工业园区与周边地区的功能协调,实现产城融合,划定规 划协调范围。 南海园规划协调范围为南海中部片区,总面积约403.36平方公里; 三水园区,规划协调范围总面积约100.98平方公里;禅城园规划协调 范围扩展至南庄绿岛湖片区及张槎街道工业园区、吉利工业园区,总 面积约49.5平方公里;顺德园规划协调范围扩展至西部生态新区范围 以及五沙、容桂片区,总面积约109.13平方公里;高明园规划协调范 围拓展至荷城街道北部以及杨和工业区、明城工业区等范围,总面积 约100.75平方公里。 本规划期限为2014-2020年。3.规划目标与策略: 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发展目标是:国家 一流科技产业园。 产业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光电产业战略崛起,加快促进汽车及 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业两大支柱产业高端发展,全力推动新材料、 环保、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力促传统优势产业转型提 升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共进,重点发展8大产业30个细分领域,构 建佛山高新区“830”产业体系。 总体发展策略: 策略1 核心引领,打造协同创新体系 策略2 强化先进制造,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 策略3 产城融合,提升城市综合服务与公共环境品质 规划范围示意图周边协调发展分析图

吴川市城市总体规划分解

吴川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简要说明 一、规划期限与范围 1.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07-2020年。其中,近期为2007-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2020年以后为城市发展远景。 2.规划范围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 即行政辖区范围,含10镇和5街道,总面积848. 5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市区总体规划范围) 包括梅箓、海滨、大山江、塘尾、博铺五个街道的行政辖区范闱;鉴江西岸振文镇的奇艳、湖塘、低洞三个行政村的村域范围;市区北部长岐镇的硝山、大坡仔、邱屋三个行政村的村域范围;市区以南围海造地区域。城市规划区总面积约113. 13平方公里。 二、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 1.城市发展目标 粤西地区重要的滨海休闲城市;珠三角产业转移承接地;城乡和谐、宜产宜居、生态文 明的现代化城市。 2.经济发展目标 近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 5%,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当年价)达9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0863元,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5 : 47 : 38o 2011年至2020年期间,预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10%,到2020年达到245 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0078元,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2: 43: 45。 3.产业发展方向 ——转移类工业:引入珠三角未来需要逐步转移出来的产业,将电器制造业(以家电制造为核心)、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以计算机制造为核心)、纺织业、服装制造业、食品饮料制造业、金属制品制造业作为重点引进的工业类别。

——资源优势型产业:依托滨海地区风力资源发展风力发电产业;利用周边农村地区的生物质,发展再生能源工业(秸秆发电、燃料乙醇等);依托黄坡较丰富的玻璃砂, 发展玻璃制造业。 ——固有的传统工业:做大做强己经具备-定优势的糖酒(食品)机械设备制造、羽绒加 工、网具制造、塑料拖鞋制造业。 ——休闲度假产业:发展以海洋沙滩为特色,以休闲、度假为主要业态的旅游产业。 ——房地产业:近期禁止在城区建设单家独院式房屋,为商品房地产业发展创造市场条件。远期,结合旅游业的开发打造“旅游+地产”的房地产发展模式。 ——商贸物流业:充分利用高速公路、国道以及拟建的铁路站场,发展专业市场和公路 物流业。 三、城镇体系规划 1.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至2020年市域城镇分为3个级别: ——吴川中心城区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级城市,市域中心城市。包括吴川市区的5个街道,规划到2020年城市人口达到35万人左右。 ——塘缀镇、黄坡镇、吴阳镇三个中心城镇和长岐重点发展镇是吴川市的二级城镇, 规划到2020年,四个镇的城镇人口分别达到8万人、10万人、5万人和5万人。 ——覃巴、振文、浅水、兰石、樟铺、王村港6个-?般建制城镇为吴川市的三级城镇, 城镇人口规模均在3万人以下。 2.城镇职能结构规划 吴川市城镇体系职能划分为综合型、工贸型、旅游型、集贸型四种类型,详见下表: 吴川市城镇职能一览表

2020年山东省德州市中考地理试题及答案

德州市二〇二〇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试题 总分共100分。考试时间为7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 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县(市、区)、学校、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罝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位罝,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50分) 椰风拂碧海,神箭冲九霄。北京时间2020年5月5日18时,我国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从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正式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的序幕。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于北京时间(东八区)2020年5月5日18时点火升空,此时开萝(东二区)是() A. 5月5日8时 B. 5月6日零时 C. 5月5日12时 D. 5月5日零时 2.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时,下列地理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 北半球昼长夜短,白昼渐短 B. 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①段 C. 华北平原上正在收割小麦 D. 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 3.读北半球亚热带同纬度大陆东,西沿海两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下列气候资料图中与曲线②反映的降

水特征一致的是() A. A B. B C. C D. D 读东南亚地区图,完成下面小题。 4. 有关东南亚地区叙述正确的是() A. ①海峡两岸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B. 湄公河流经越南首都金边 C. 华人华侨最集中的地区 D. 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椰子生产国

智慧城市建设标准

智慧城市建设标准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智慧城市建设标准 智慧城市建设标准 宽带网络信息技术系统间远程通信和信 息交换局域网和城域网特定 要求第15部分:低速无线个 域网(WPAN)媒体访问控制和 物理层规范 GB/ 信息技术系统间远程通信和信 息交换无线高速率超宽带媒体 访问控制和物理层规范 GB/T26229-2010 信息技术系统间远程通信和信 息交换无线高速率超宽带媒体 访问控制和物理层接口规范 GB/T26230-2010 基于公用电信网的宽带客户网 络总体技术要求 GB/T28508-2012 广播电视网广播电视光缆干线同步数字体 系(SDH)传输接口技术规范 GB/T17881-1999 城市基础空间数据库城市用地分类代码CJJ46-91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 范 CJJ100-2004 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 元数据标准 CJJ/T144-2010地名信息交换格式GB/T 28226-2011 建筑物基础数据库建设电子档案元数据标准CJJ/T187-2012 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J115-2007城市遥感信息应用技术规范CJJ/T151-2010 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体 系审核指南 GB/T28450-2012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管 理评估要求 GB/T28453-2012信息安全技术引入可信第三方 的实体鉴别及接入架构规范 GB/T28455-2012 城乡规划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 标准 GB50137-201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 年版) GB50180-93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市--城区水系专项规划

南通市通州城区水系专项规划

南通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二○一三年十一月

目录 1 总论 0 1.1 规划目的意义 0 1.2 规划指导思想 0 1.3 规划原则 0 1.4 规划依据 0 1.5 规划范围 (1) 1.6 规划基准和水平年 (1) 1.7 城市水系规划的技术工作程序 (1) 1.8 规划主要成果 (2) 2 城市水系规划区域概况 (3) 2.1 自然条件 (3) 2.2 经济社会发展 (3) 2.3 污染源分析 (3) 2.4 水污染防治 (4) 2.5 河道水环境质量状况 (4) 2.6 已有控制性详规 (4) 3 城市水系现状及分析 (12) 3.1 现状水系 (12) 3.2 水系历史演变 (12) 3.3 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系布局的要求 (12) 3.4 水系存在问题分析 (13) 4 城市水系布局和水面规划 (14) 4.1 城市水系布局 (14) 4.2 城市水面规划 (21) 5 城市河道生态水量的控制和保障 (22) 5.1 河道生态水量确定方法 (22) 5.2 河道生态水量计算 (22) 5.3 河道生态水量保障措施 (22) 6 城市河道水质控制和工程措施 (23) 6.1 河道水污染与水质现状 (23) 6.2 河道功能划分与水质目标 (23) 6.3 改善河道水质的水系整治方案 (24) 6.4 河道生态修复方案 (25) 7 城市水景观与水文化 (26) 7.1 城市水景观 (26) 7.2 城市水文化 (29) 8 城市河道生态型护岸 (32) 8.1 堤防护岸现状 (32) 8.2 生态型护岸规划方案 (32) 8.3 典型护岸工程分析 (33) 9 城市水系管理 (35) 9.1 水系管理范围划定 (35) 9.2 水系管理内容 (37) 9.3 水系管理法规 (37) 10 城市水系规划工程建设意见 (38) 10.1 水系规划工程系统 (38) 10.2 规划工程投资 (38) 10.3 近期工程建设计划 (40) 11 规划实施效果评价分析 (42) 11.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42) 11.2 宏观效益分析 (43)

城市水系规范

1 总则 1.0.1 为促进城市水系及滨水空间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规范城市水系规划的编制,制订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水系专项规划及以城市水系为主要规划对象的相关专业规划。 1.0.3 城市水系规划的对象为城市规划区内构成城市水系的各类地表水体及其岸线和滨水地带。 1.0.4 城市水系规划应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尊重水系自然条件,切实保护城市水系及其空间环境。 1.0.5 城市水系规划期限宜与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一致,对水系安全和永续利用等重要内容还应有长远谋划。 1.0.6 城市水系规划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以及有关的流域规划和区域规划。 2 术语 2.0.1 城市水系 urban water system 城市规划区内各种水体构成脉络相通系统的总称。 2.0.2 岸线 shoreline 指水体与陆地交接地带的总称。有季节性涨落变化或者潮汐现象的水体,其岸线一般是指最高水位线与常水位线之间的范围。 2.0.3 生态性岸线 shoreline for ecology 指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而保留的自然岸线。 2.0.4 生产性岸线 shoreline for production 指工程设施和工业生产使用的岸线。

2.0.5 生活性岸线 shoreline for activity 指提供城市游憩、居住、商业、文化等日常活动的岸线。 2.0.6 滨水区 waterfront 在空间上与水体有紧密联系的城市建设用地的总称。 2.0.7 水域控制线 controlling line for waters 水域的边界界限。 2.0.8 滨水绿化控制线 controlling line for waterfront greening 水域控制线外滨水绿化区域的界限。 2.0.9 滨水建筑控制线 controlling line for waterfront architecture 滨水绿化控制线外滨水建筑区域界限,是保证滨水城市环境景观的共享性与异质性的控制区域。 3 基本规定 3.0.1 城市水系规划的水系保护、水系利用和涉水工程设施协调,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建立城市水系保护的目标体系,提出水域、水质、水生态和滨水景观环境保护的规划措施和要求; 2 完善城市水系布局,科学确定水体功能,合理分配水系岸线,提出滨水区规划布局要求; 3 协调各项涉水工程设施之间以及与城市水系的关系,优化各类设施布局。 3.0.2 编制缄市水系规划时,应坚持下列原则: 1 安全性原则。充分发挥水系在城市给水、排水和防洪排涝中的作用,确保城市饮用水安全和防洪排涝安全; 2 生态性原则。维护水系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 公共性原则。水系是城市公共资源,城市水系规划应确保水系空间的公共属性,提高水系空间的可达性和共享性; 4 系统性原则。城市水系规划应将水体、岸线和滨水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空间、功能的协调,合理布局各类工程设施,形成完善的水系空间系统。城市水系空间系统应与城市园林绿化系统、开放空间系统等有机融合,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

城市水系规划规范

国家标准《城市水系规划规范》 征求意见稿 第12稿 二零零五年一月

目录 1. 总则 (1) 2. 一般规定 (2) 2.1 分类 2.2 基础资料与现状分析 2.3 任务 3. 综合利用规划 (4) 3.1 水体功能确定 3.2 岸线分配和利用 3.3 滨水区控制 3.4 水系改造 4.保护规划 (7) 4.1 三线界定 4.2 形态保护 4.3 水质保护 5. 基础工程规划 (10) 5.1 水源工程 5.2 防洪排涝工程 5.3 水运及路桥工程 6. 术语 (13)

1 总则 1.0.1(编制目的)为科学合理地编制城市水系规划,规范利用和保护城市水系的行为,确保城市水系综合功能持续高效的发挥,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特制订本规范。 1.0.2(规范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城市总体规划及以城市水系为主要规划对象的专业规划。 1.0.3(规划对象)城市水系规划的对象主要为城市规划区内的各种地表水体,但不包括仅用于工业企业内部生产过程的人工水体,不同的城市可根据其水系资源条件确定需要纳入城市水系规划的最小水体规模。对于新编或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其水系规划的范围应在充分考虑水系的区域关系之后,根据各城市水系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一个适宜的规划范围。 1.0.4(基本原则)城市水系规划必须符合城市发展总体目标,尊重水系自然条件,正确处理水系保护与综合利用的关系,体现城市规划对水系功能的引导和控制,实现社会、环境与经济并重的综合效益。并应符合下列基本原则: 1. 城市水系规划布局,应充分协调城市与水系的关系,处理好与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城市绿化景观系统、城市环境保护系统以及城市市政工程系统的关系。 2. 城市水系规划必须充分兼顾水体、岸线和滨水空间三个层面的功能协调,使三层面的功能配置相得益彰,形成完善合理的水系空间体系。 3. 城市水系规划必须体现生态优先的理念。尊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充分结合城市的水文、地质、地貌、气候、生态特征,因地制宜,确保水系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4. 城市水系规划必须体现共享性。滨水空间是城市宝贵、甚至是稀有的空间资源,水系规划应确保水系空间在土地权属、功能特性等多方面的公共性。 5.城市水系规划必须体现地方特色。必须充分考虑城市空间景观形象的展现和塑造,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滨水空间景观。 1.0.5(期限)城市水系规划期限宜与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一致,对水系的重要功能和组成部分还应进行永久性谋划和控制。 1.0.6(与其他规范的衔接)城市水系规划除应符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城市规划、河流水系技术规定等行业规范与管理法规,以及已批准的有关流域、区域综合规划。 2 一般规定 2.1 分类 2.1.1 水体宜以形态和水质进行分类,并符合如下规定: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版)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09修订版) 佛山市城乡规划局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

目录 1 总则 (1) 2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 3 城市用地 (3) 4 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5) 5 建筑间距、退让与高度 (16) 6 公共设施 (21) 7 道路交通 (26) 8 市政设施及其它公用设施 (30) 9 景观与环境 (36) 10 特定区域 (38) 11 附则 (39) 附录一:用词说明 (40) 附录二:名词解释 (41) 附录三:计算规则 (43) 附录四: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49)

1 总则 1.1 为科学编制城市规划,严格城市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划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保证城市规划的实 施,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技 术规范为依据,参照省内其它城市同类规定,并结合佛山市城市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1.3 在佛山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工作,应按本规定执行。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村庄 和集镇,经批准可暂按国家、广东省有关村镇的相关规定执行。 1.4 本规定未涉及的内容,应符合国家、广东省现行法律、法规、规范和佛山市有关规定的要求。

2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1 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规划内容和深度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广 东省中心镇规划指引》、《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等规定执行。规划编制应采用佛山市统一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 图2-1 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总体规划的编制 2.2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前,可根据需要先组织编制城市概念规划。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为15~20年;近期建 设规划期限为3~5年。依据近期建设规划,可编制年度的规划实施方案,作为城市用地年度供应计划的依据。 2.3 “2+5组团”可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组团总体规划,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 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做出进一步的安排。 详细规划的编制 2.4 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的需要,制订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计划。城市新区、旧 城改造区、特定区域、近期建设区以及备用土地、拟出让土地等城市建设重要控制区域,应当优先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中城市重点地区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前应先开展相关规划研究。 2.5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以控制性详细规划所确定的各项控制要求和规划条件为依据进行编制。各级人民政府应 组织编制重要街区、重点景观区、广场、公园、重要交通枢纽用地、城镇主要出入口、公共设施用地以及其他重要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征求意见草稿

《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公示 图为,《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一部分图示。 《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内容包括,规划期限与规划层次、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以及市域城镇体系、城市规模与布局结构、城市绿地水系、城市特色风貌与历史文化保护、旅游发展、城市综合交通、城市市政工程设施、城市环境保护、城市综合防灾、中心城区发展时序规划等规划。 据了解,《规划》自2009年开始编制,已经先后通过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的行政审查,现已完成规划草案并进入上报审批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

和国城乡规划法》对城市总体规划报批工作程序要求,现向社会公示。以下为公示的文字内容: 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简介 一、规划期限与规划层次 1、规划期限 近期:2011-2015年; 远期:2016-2020年; 远景:展望到2050年左右。 2、规划层次与范围 (1)市域:德州市行政区域,包含市区(德城区、经济开发区、运河开发区)、2个县级市(乐陵市、禹城市)、8个县(齐河、平原、夏津、武城、陵县、临邑、宁津、庆云),总面积为10356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德州市市区行政管辖范围(德城区、运河开发区和经济开发区),陵县边临镇(73平方公里)、丁庄镇(70平方公里)以及武城的四女寺镇(107平方公里),总面积789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即德州市城市建设用地范围,西起冀鲁省界,东至德州东环路,南起南外环,北至二屯工业园,总建设用地153.13平方公里。 二、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

佛山水系规划滨水区城市设计导则

佛山水系规划滨水区城市设计导则 佛山市滨水区域城市设计指引 Urban Design Guideline of Waterfront, Foshan 2019-01 第一章滨水区域城市设计总则 1.1 编制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01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4. 《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范》(SL201-97) 5. 《防洪标准》(GB50201-94) 6.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7. 《广东省防洪(潮)标准和治涝标准》 8. 《广东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 9.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10. 《佛山市围内主干河涌管理暂行规定》 1.2 目标 1.2.1 充分兼顾水体、驳岸和滨水空间三个层面的功能协调,使三层面的功能配臵相 得益彰,形成完善合 理的水系空间体系。 1.2.2 体现生态优先的理念,尊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充分结合城市的水文、地质、地貌、气候、生 态特征,因地制宜,确保水系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1.2.3 体现地方特色,充分考虑城市空间景观形象的展现和塑造,形成有地方特色的 滨水空间景观。 1.3 原则 1.3.1 生态保护优先原则

城市中的河流与其它自然水体,是维护城市生态平衡所不可缺少的元素。在城市设计中首先必须遵循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原则,充分发挥河流对城市环境的生态功效。 佛山市滨水区域城市设计指引 Urban Design Guideline of Waterfront, Foshan 2019-01 1) 保护现有河网,适当恢复被覆盖的河流,在满足防洪、排涝的基础上实现河网水体的互通性,减少盲端式河涌,并与城市绿网形成整体连续的生态廊道。全市域范围内宜保证10%水面率,重点区域河网密度宜更高。 2) 采用有效方式保证水质与水量,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 3) 保持多类型的复合生境,维持滨水地区植物生境与动物栖息地的质量,尤其是关注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4) 采用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小的建设方式,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破坏; 5) 加强生态系统的循环与再生功能,加强雨水的收集循环再用; 6) 保护水面斑块,建立人造湿地。通过科学的设计和改造,结合环境工程技术,综合利用不同湿地单元的净化功能,形成具有高效净化功能和适应性的人造湿地。 1.3.2 人性化设计原则 滨水区是城市重要的公共开敞空间,应得到充分利用,以满足市民丰富多样的使用需求。 1) 保证城市滨水区的“公共性”,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随意侵占河岸空间;市区内的河流应至少在河道的一侧设立安全、连续的沿河步行系统; 2) 满足市民亲水性需求,保证通向河边的道路有足够的密度,尤其是对于市区内的重要河流,宜保持间隔300米左右设与河流垂直的道路,并增强道路的引导性;保证足够的视线通廊使人们在城市中容易看到水体; 3) 宜控制平行并紧贴河流的机动车道宽度,以保证车速不会过快,方便前往水边的行人穿越,且与河流的宽度不会形成太大的悬殊; 4) 合理的组织水上公共交通和游览,可在适当的河段恢复轮渡。 1.3.3 景观多样性设计原则 1) 沿河展开的城市界面,在一定范围内应有连贯性,同时有一定的高低变化,防止长距离内过于单调统一。

长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长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2016-2030) 文本 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长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2016.12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海绵城市总体布局 (7) 第三章海绵系统规划 (8) 第四章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分区指引 (13) 第五章建设时序 (21) 第六章中心城区海绵城市设施建设指引 (22) 第七章近期建设方案 (27) 第八章近期建设项目库与投资估算 (28) 第九章规划实施与保障 (29) 第十章建设施工与运营维护 (32) 第十一章监测评估考核体系 (33) 第十二章海绵城市建设保障体系 (34)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原则 1、规划引领、设计协调;坚持规划的“龙头”地位,各设计项目要严格执行本次专项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对现状已完成控规、详规、各相关专项规划及各设计项目要依据本次专项规划补充完善海绵城市相关控制内容。; 2、统筹规划、安全为重;将城市供水及节水专项规划、城市污水及再生水利用专项规划、道路系统专项规划、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城市防洪专项规划及水系专项规划中海绵城市相关内容纳入本次规划统筹考虑。在保障城市运行安全的前提下,处理好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排水、内涝风险控制的关系。低影响开发城市“小海绵”的建设对缓解城市排水防涝的压力是有效的,但不能代替城市排水防涝系统。低影响开发是控制与利用大概率的中小规模降雨,对于小概率的短历时强降雨,还必须依靠排水系统和城市防洪系统,以保障城市安全。 3、因地制宜、生态优先;结合长春市冬季漫长寒冷的气候特点,采用适合长春本地情况的相关低影响开发措施与技术手段。老城区相关海绵城市建设要结合棚户区改造、暖房子工程改造、道路改造、排水管网改造、市政广场改造等项目同步建设,以降低海绵城市建设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以修复水生态为前提,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蓝线、绿线,保护水生态敏感区;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 4、科学分区、区别对待;根据《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所确定的城市用地布局,以及现状建成区用地条件,结合控规地块划分及汇水分区,将中心城区划分为多个海绵城市建设片区,对各片区提出符合片区实际情况的海绵城市建设总体目标和控制指标。 第二条规划依据 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年7月修订);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

新佛山城市规划(2020)

佛山城市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1条规划目的 为适应2002年佛山市行政区划调整后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统筹城市各项建设活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重新编制《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第2条规划基本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 4、《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 5、《佛山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6、《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构想》 7、国家、广东省、佛山市的相关规划文件 第3条城市规划区与中心城区 1、本次规划的城市规划区为佛山市行政辖区的范围,面积3848.49平方公里。 2、规划中心城区为“2+5组团”所包括的街道办或镇的行政辖区范围,面积1913平方 公里,约占全市域面积的49.7%。“2+5组团”是指:中心组团、大良容桂组团、狮山组团、西南组团、西江组团、大沥盐步组团和九江龙江组团。 第4条规划期限

近期为2005-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远景为2021年以后。 第5条规划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使佛山市由“快速城市化”向“健康城市化”的方式转变,由注重“数量的增长”到关注“质量的提升”。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佛山发展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全市域内 不同类型地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佛山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他城市间的关系,在区域协调中准确把握佛山自身的定位;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按照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规划好产业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划定并严格控制区域绿地,加强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综合、有效利用,降低工业污染,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城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通过合理布局,在对外招商引资的同时,鼓励民营企业的成长。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战略 第6条城市发展目标 1、第一阶段,到2010年左右,全面协同地推进佛山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工作,在 保持发展活力的前提下调整体制结构,努力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强区域协作,构建广佛都市区的基本构架。 2、第二阶段,到2020年左右,力争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 优美、城乡协调、体制完善、社会文明的小康社会;与珠江三角洲其他城市一起,确立具有独自特色的国际大都市区的地位。 第7条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1、以区域协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前提,遵循区域化与市场化的一般规律,科学判断与合 理制定城市的发展路径、功能定位与发展选择,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应充分考虑对于跨界地区的影响。 2、注重区域内各城市与地区间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协调。 3、注重区域内各城市与地区间在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协调。 第8条社会发展策略 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全民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推进农村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稳定劳动力的供给,引导流动人口逐步本地化,实现劳动力的稳定储备。 2、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建立与就业岗位相关的土地供应机制,加大职业培训与教育的投 入,增强劳动力的可就业能力,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 3、完善城乡统筹规划,促进人口向中心城区的集聚,全面改善村镇地区在社会基础服务 设施方面的配套建设。各级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设施应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在全市逐步建立起“市-区-街办(镇)-村” 多级与多层次的社会服务设施体系。 4、加强城镇化进程中的“镇改街、村改居”和城市新建小区的“社区建设”,增强市民 的地方认同感。 5、加快建设信息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建设“数字佛山”。

德州市总体规划概况

德州市总体规划概况 文章来源:市规划局总规办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9日 规划层次 (1)市域:德州市行政区域,总面积为10356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德州市市区行政管辖范围(德城区、运河开发区和经济开发区),陵县边临镇(73平方公里)、丁庄镇(70平方公里)以及武城的四女寺镇(107平方公里),总面积789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即德州市城市建设用地范围,西起冀鲁省界,东至德州东环路,南起南外环,北至二屯工业园,总建设用地153.13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 近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 规划重点 (1)研究德州城市发展战略取向,明确德州市在山东省的地位、发展机遇和不利因素,凝聚德州市的核心竞争力; (2)挖掘并塑造城市品牌,明确产业目标和产业布局,研究市域内社会服务设施的布局,明确产业发展的战略和方向; (3)探讨政府在新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下进行生态规划和土地规划的方法,通过生态规划和土地规划明确市域内空间开发的方向,提出空间管制的范围和主要措施。 (4)解决城市发展腹地不足的问题,运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规划和发展理念确定城市空间发展布局和发展时序。 一、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 1.1 城市发展目标 以特大城市发展框架为要求,加快城市产业升级,促进人口和产业的聚集,扩大中心城区规模;内联外引,继续推进南融北接,争取在环渤海经济圈发挥重要作用,立足成为环渤海经济圈内重要的制造业生产基地;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层级,在国家公路枢纽城市、鲁西北和冀东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基础上利用高速铁路“一横一纵”交通枢纽及济南半小时交通圈的优势上努力创建中国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同时作为济南都市圈西北门户城市,积极完善公共设施配套,为区域生产、生活提供综合服务,塑造成为区域经济、文化中心。1.2 城市发展战略 (1)品牌塑造战略。充分发挥本地太阳能产业的优势,全力实施“中国太阳城”战略,打造“中国太阳城”。 (2)空间拓展战略。利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时机,实施积极的空间拓展战略,壮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辐射能力。 (3)生态网络战略。在林网、路网和水网“三网合一”的基础上,将以太阳能基础设施为载体的“光能网”融合进去,实施“四网合一”的城市生态网络构架战略,形成以太阳能利用为特色的、环境优美的生态城市。 (4)区域提升战略。站在区域中心城市的高度来研究发展战略,大力培育中心城市功能,增强其在市域内及冀东南、鲁西北地区的核心带动能力。 表:社会经济发展主要目标 指标分类大类代码指标分类中类代码指标名称说明2010年2015年2020年指标 类型 经济 指标1 GDP指标11 GDP总量(亿元)1657.82 3335 5877 引导型 人均GDP(元/人)29773 56300 94800 引导型

德州城市水系及水体景观总体规划(城市水系规划)

⑴项目概况项目名称:德州市城市水系及水体景观总体规划项目类型:城市水系规划,城市水网规划,水体景观关健词:城市水环境,水系规划,城市河道净化,城市防洪蓄涝规划,污水处理,滨水景观设计,城市设计,主 题公园,生态水网生态研究、水源涵养、雨水收集、城市湿地、旅游发展 水文化与水景观,水生态 导读:本规划立足于德州市独有的水环境特征与开发潜质,九地项目组在深入研究城市总体规划与基地现状并充 分借鉴国内外同类型规划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确立其总体规划思路,加强水岸与城市之间的视觉与空间联系,尊重和改善生态系统,包括水文系统、植栽系统以及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建设雨水处理设施,保育现有湿地,做好防洪保护,保障城区设计标准内的防洪安全,结合城市规划,建设自然、亲水、生态、休闲的滨水空间系统,形成“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城市水系风貌,达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目的。 本次规划突出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基本理念,合理配置城市水资源,改造环境、完善功能、提升形象、 梳理生态水网,并对水环境、水安全,水景观和水文化、规划实施措施及开发时序等做出科学规划,对重要节点的空间布局与开发方式提出规划控制与引导。 建设城市生态水系;健全生态水网结构,合理划定河道等级,确定防护绿地范围,定位骨干河道功能, 完善防洪防涝体系,改善区域水环境。挖掘水资源在城市发展中的替力价值,增加市区可开发利用土地面积。九地 项目组对规划提出“一轴一环、四带九湖、十六廊45海子”涵盖的具体节点的功能、规模、性质、水位等相关指标进行了科学的设计,并在此基础上规划各片区水系布局,对水系及其滨水景观进行优化和调整,完善支流体系。 将城市水系及两岸地区打造成集生态旅游,休闲娱乐、商贸服务、生活居住等多功能、复合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带; 形成以“水体、绿色、阳光,城市”为一体的滨水空间。形成德州新的经济发展带、亮丽的景观旅游带和宜人的生活休闲带。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5年修订版)精编版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15年修订版)

目录 1总则 (1) 2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 3城乡用地 (3) 4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5) 5建筑间距、退让与高度 (16) 6公共设施 (22) 7道路交通 (27) 8市政设施及其它公用设施 (33) 9景观与环境 (44) 10特定区域 (46) 11附则 (47) 附录一:用词说明 (48) 附录二:名词解释 (49) 附录三:计算规则 (51) 附录四: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61) 附录五:佛山市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 (66)

1总则 1.1为科学编制城市规划,严格城市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划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 化,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制定本规定。 1.2本规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广东省城市控 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为依据,并结合佛山市城市发展的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1.3在佛山市“1+2+5”组团的城区及其他镇中心区范围内的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工 作,应按本规定执行,其他区域参照执行。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村庄和集镇,可按国家、广东省及佛山市有关村镇的相关规定执行。 1.4本规定未涉及的内容,应符合国家、广东省现行法律、法规、规范和佛山市有关规 定的要求。

2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1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规划内容和深度按《城 市规划编制办法》、《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广东省“三规合一” 工作指南》等规定执行。规划编制应采用佛山市统一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 图2.1 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总体规划的编制 2.2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前,可根据需要先组织编制城市概念规划。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 为15~20年;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为3~5年。依据近期建设规划,可编制年度的规 划实施方案,作为城市用地年度供应计划的依据。 2.3佛山中心城区以外的区域,应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组团分区规划, 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强度分区和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等做出进 一步的安排。 详细规划的编制 2.4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的需要,制订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 制计划。城市新区、旧城改造区、特定区域、近期建设区以及备用土地、拟出让土 地等城市建设重要控制区域,应当优先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中城市重点地区在 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前应先开展相关规划研究。 2.5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以控制性详细规划所确定的各项控制要求和规划条件为依据进行 编制。各级人民政府应组织编制重要街区、重点景观区、广场、公园、重要交通枢 纽用地、城镇主要出入口、公共设施用地以及其他重要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