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立德树人研究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立德树人研究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立德树人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18065283.html,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立德树人研究

作者:陈静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6年第17期

什么是立德树人?立德—立:树立。德:德业。树立德业。立德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孔颖达疏:“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 三国·魏·李康《运命论》:“若夫立德必须贵乎,则幽、厉之为天子,不如仲尼之为陪臣也。” 清钱谦益《户科给事中孔吉授徵仕郎》:“夫给事中在帝左右,古多用履素立德者为之。” 树人—是人才、培养人才的意思。出处:《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一门基础教育课程。也是被教育部纳入实施“立德树人”工程五个重要学科之一。它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一.在体系构建上,要注意初、高中课程的衔接,把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紧密联系在一

起,评价历史事件往往要评价历史人物,从评价中学生知道了事件的历史地位以及其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向事件中的人物学习优秀的品质。古今中外历史上,有许多典型的德育教育的典型,初中历史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英雄:关天培、邓世昌;有为正义事业光荣捐躯的仁人志士:陈天华、秋瑾;有抗暴秦的陈胜吴广;有抗击日本侵略的张自忠、马本斋等等,高中历史中同样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左宗棠、邓世昌、义和团、宋哲元、蔡廷锴、蒋光鼐、冯玉祥、张学良、杨虎成等等,这些历史人物和群体都是榜样学习的典范,通过具体、生动地讲述古今中外杰出的历史人物,将有助于提高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加强道德品质的修养。

二.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通过对科技知识的

了解以及积极主动的观察、感受和体验,养成坚韧刻苦的精神和踏实细致的作风。尊重历史,追求真美,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必修3专题二讲解的是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发展,通过对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的发明、使用和传播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

1.造纸术传入欧洲后,廉价的纸张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制造出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试议中学历史教学如何立德树人

试议中学历史教学如何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懂得有关史实的基本观点,又要使学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道德品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进行德育渗透,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的思想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将品德教育、国情教育、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机融合在一起,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使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它提示我们,教育的根本对象是人、根本目的是人,根本任务是育人,而不是升学率、不是论文和奖励以及头衔多少的排名等等。孔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即宣讲规范人伦道德,自己以身作则,此为“立德”,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在新课程标准下,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责任重大,应该充分利用三尺讲台,对学生的进行人格教育,把中国特有的国情教育和道德教育融入到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以培养出道德、情操高尚的学生。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立德树人呢?要完成这一目标就要求历史教师抓住学科特点,课前必须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论从史出,循序渐进,制定多元目标,采取灵活性、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时势,做到让学生学习史实的同时,就受到相应德育的教育,达到历史教学中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述个人认识。下面谈一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立德树人的具体做法及体会: 1 运用乡土历史教学,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乡土历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重视和加强乡土历史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具体、更丰富。我从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乡土历史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比如讲到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重庆设为支部时,讲解了木洞名人杨沧白的革命事迹,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讲到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政权方面实行“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时,拓宽讲解了木洞名人、中国第一位女大使丁雪松的生平事迹;讲到“文化大革命”时,为了增强对“文革”动乱的理解和家乡名人的了解,补充讲解了木洞名人、中央委员黄启璪在“文革”时的一段辛酸经历;讲到著名画派时,为了向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老师的名人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发奋图强,争做名人,为家乡建设做出贡献,拓宽讲解了木洞名人、著名画家蒋治义老师的优秀品质和成就。学生听了,又新奇又自豪,感觉原来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进行乡土历史教学,可以把爱国斗争讲近了,把爱国人物讲亲了,使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与祖国联系得更真切,更紧密,培养他们为建设家乡的美好明天和实现中华的腾飞而努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立德树人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18065283.html,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立德树人研究 作者:陈静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6年第17期 什么是立德树人?立德—立:树立。德:德业。树立德业。立德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孔颖达疏:“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 三国·魏·李康《运命论》:“若夫立德必须贵乎,则幽、厉之为天子,不如仲尼之为陪臣也。” 清钱谦益《户科给事中孔吉授徵仕郎》:“夫给事中在帝左右,古多用履素立德者为之。” 树人—是人才、培养人才的意思。出处:《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一门基础教育课程。也是被教育部纳入实施“立德树人”工程五个重要学科之一。它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一.在体系构建上,要注意初、高中课程的衔接,把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紧密联系在一 起,评价历史事件往往要评价历史人物,从评价中学生知道了事件的历史地位以及其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向事件中的人物学习优秀的品质。古今中外历史上,有许多典型的德育教育的典型,初中历史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英雄:关天培、邓世昌;有为正义事业光荣捐躯的仁人志士:陈天华、秋瑾;有抗暴秦的陈胜吴广;有抗击日本侵略的张自忠、马本斋等等,高中历史中同样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左宗棠、邓世昌、义和团、宋哲元、蔡廷锴、蒋光鼐、冯玉祥、张学良、杨虎成等等,这些历史人物和群体都是榜样学习的典范,通过具体、生动地讲述古今中外杰出的历史人物,将有助于提高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加强道德品质的修养。 二.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通过对科技知识的 了解以及积极主动的观察、感受和体验,养成坚韧刻苦的精神和踏实细致的作风。尊重历史,追求真美,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必修3专题二讲解的是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发展,通过对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的发明、使用和传播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 1.造纸术传入欧洲后,廉价的纸张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制造出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历史教学与立德树人

历史教学与立德树人 【摘要】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权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报告中我们看到了党中央对教育的关注与注视,同时,也传递了一种精神,求才必先求德。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人文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创新精神立德树人 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历史是人类的过去的知识;历史是生活的教师;研究历史是医治心灵疾病的良药。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有无数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美德相融会,汇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民族的根和魂。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指示,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在历史长河中,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人文主义精神;为了民族国家挺身而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大胆改革、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就是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感受这些精神,培育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使学生形成爱国、爱社会、爱和平、谦虚、坚强、有毅力、勇敢的良好品德。真正成为国家的四有新人。 一、让学生感受学习历史教材中蕴含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人文主义精神 一部浩瀚而无有穷尽的人文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地“认识你自己”的心灵历程的形象化的历史。北大校长许智宏讲到:“不学习人文学科就不懂得什么是真正意义的人,就不会成为一个有价值、有理想的人。”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历史教师在具体历史教学中应努力将人文精神贯穿于历史教学中。 历史学科中有大量人文主义素材,我们要充分挖掘,渗透到教学之中,培养学生人文主义精神。古今中外的发明创造,如中国的四大发明,欧洲十九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人类三次科技浪潮等,这无不体现出人的聪明才智。中国近代的一些仁人志士为捍卫国家主权,抛头颅,洒热血,演绎了一出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历史,这无不彰现出人格的尊严和魅力。更有一些先行者,如魏源、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等,在那茫茫长夜,为拯救吾国吾民,上下求索,锐意前行,终于探索出一条强国御侮之道,这无不显示出人的智慧高超和思想伟力。近现代史上,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等等,这些英雄人物,无不让我们景仰追慕,对学生是一次次精神的洗礼。文明的演进,物质的进步,改革和革命的动力,处处都体现出作为大写的“人”的价值。这些方面的素材,在历史学科中可以说俯拾皆是,老师要有意识地提取、加工、整理,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之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人生品位。早在《易经》中就提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关于道德品质、个人教养方面的优秀思想,无疑是净化我们的灵魂、陶冶我们的情操的精神养料。历史学科是社会科学的基础,它更承载着培养高素养现代人的历史使命。 二、让学生感受学习历史教材中为了民族国家挺身而出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髓,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中学历史教材思想性强,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是其它学科所难以比拟的。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历史教学的核心地位,通过历史课堂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以教材为依据,抓住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爱国主义教育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做到“寓教于史”。 自从1840年,英国使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封建腐朽落后的清政府国门后,我们泱泱中华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如何“立德树人”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如何“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历史学科被教育部纳入实施“立德树人”工程的五个重要学科之一,作为历史教师要真正将立德树人作为自己充实教育职业的根本任务,提高自身素质,抓住教育核心,尊重教育原则,掌握正确方法,真正把“立德树人”的任务落到实处。 标签:立德树人教师素质人格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实事求是原则方法 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它提示我们,教育的根本对象是人、根本目的是人,根本任务是育人。十八大这一要求更好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学校教育不能将德育仅仅看成是几门课程,更不能将德育仅仅当作是政治理论专门知识的讲授。要按照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从做合格公民的基础要求做起,将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贯穿到全部的教育环节之中。历史学科被教育部纳入实施“立德树人”工程的五个重要学科之一,作为历史教师要真正将立德树人作为自己充实教育职业的根本任务。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历史教师的素质 老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育者。因此,发挥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不可能实施的。历史教师必须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具备一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水平,这是由历史学科性质与特点决定的。 首先,历史教师必须是心灵美的合格的“人师”。一要有心,对教学渗透德育要有充分、深刻的认识;二要有德,具有良好师德修养的中学历史教师,会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学习榜样和楷模。历史教师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做一个心灵美的人,只有心灵美的人师,才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而不称职的“人师”是会误人子弟的。 其次,是合格的“经师”。历史教师一要有识,即历史教师要具有扎实、系统、广博的历史专业基础知识;二要有能,即熟练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心、有德、有识、有能构成历史教师整体素质,缺一不可。 二、落实立德树人的核心——人格教育、传统美德教育 所谓“人格教育”,是指一种以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康的和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人格教育能引导人们在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中逐步形成

让学科教学成为真正的立德树人过程(基础教育参考)

让学科教学成为真正的立德树人过程 山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叶灵君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教育局邱子华 摘要:焕发知识固有的生命活力,唤醒学生天然的学科热情,滋生学习自在的美好道德,才能让学科教学成为真正的立德树人过程。 关键词:学科教学立德树人 德育脱离了学科教学这个重要载体日益形式化,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学科教学窄化为知识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很容易被轻慢,有时甚至被忽视。因此,学科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起了格外关注。让学科教学成为真正的立德树人过程,需要焕发知识固有的生命活力,唤醒学生天然的学科热情,滋生学习自在的美好道德,才能让学科教学成为真正的立德树人过程。 一、焕发知识固有的生命活力 学科知识和学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两个认识对象,传授知识并用知识来培养人,这是不证自明的事实。这个事实就是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然而,教学中的问题往往就出在这个起点上。当我们把教材呈现的知识原原本本地传授给学生后,他们为什么没有因此获得期望中的智慧成长和人生发展?对知识的精细讲解再加上反复的练习应用是否就意味着对知识的教学已经完成,是否已发挥出知识所承载的全部教育价值?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必将引导我们对司空见惯的知识以及知识的教学做出新的认识。

众所周知,知识都是人类基于一定的目的和需要产生的,每一知识都是对认识对象本质特征的反映,而每一知识的产生都离不开一定思想方法的运用,都寄托着人类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追求。因此,对于某一具体知识而言,它所承载的意义绝不仅限于字面所表达的含义,更有在知识发现过程中人的理智和精神的付出,这正是知识固有的生命活力。它是知识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潜在意义的总和,既包括字面直接出来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含义,又包括借助于一定睥理解力揭示出来的只可以体验、意会的含义。也就是说,知识完整而丰富的内涵应当包含满足人的自然生命需要的功利性(有用性)含义和精神生命需要的非功利性含义,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偏废任何一方,都不利于保持知识的生命活力。 知识的生命活力是不会自己显示出来的。知识在和教师、学生发生相互作用之前以其本真形态客观存在,表现为一堆没有生命形态的文字和符号。只有被有意识地置于学科整体架构之下,还原到人类探索世界的历史长河中,知识才会变得丰满、厚重进来,才能折射出智慧的光芒,吸引着学习者参与其中,学生在与知识的相遇、相知过程中完成知识意义和生命意义的建构。展现知识的丰富内涵、创造学生与知识全面相遇的可能情境,应该成为教师进行知识教学的自觉意识。 唯有如此,学科教学才能转变长期以来只注重在知识事实层面展开的教学行为和与之相对应的对知识背诵记忆的学习行为,才能发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