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伪君子》的戏剧冲突

论《伪君子》的戏剧冲突
论《伪君子》的戏剧冲突

论《伪君子》的戏剧冲突

《伪君子》(又译《达尔杜弗或者骗子》,1664——1669)是法国戏剧家莫里哀(1622——1673)的巅峰之作,也是17世纪古典主义代表作品之一。对于这部戏剧,一般的理解是通过刻画答尔丢夫的伪君子典型形象,戏剧化地揭露了反教会的主题。因为十七世纪六十年代,法国专制政体日趋反动,教会伪善普及到整个上层社会。这是从社会大背景出发解读,《伪君子》作为经典之作,它还包含有深刻的人性,或说人本内涵。本文将就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从三个矛盾冲突作一简要分析。

矛盾是戏剧的要害,戏剧本身就是矛盾的集中,每一部戏剧作品都是矛盾的不断展开和深化,最后达到某种收场,或表现人物性格,亦或解释某种现象本质。莫里哀的戏剧《伪君子》以喜剧化的手法展现了悲剧性的内容,从这个层面上讲,《伪君子》同时是一部悲剧。黑格尔认为悲剧发生于“矛盾冲突”,他指出,悲剧的产生源于理念的分裂。理念在正常情况下是和谐、静穆的,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却会产生分裂与矛盾,这种分裂和矛盾会导致理念的内在冲突,并推动理念的运动和发展。理念冲突的显著表现就是人们的伦理观念和道德理想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莫里哀在谈到他的基本创作纲领时曾指出:“喜剧的责任是在娱乐中改正人们的弊端,我认为执行这个任务的最好方式莫过于通过令人发笑的描绘,抨击本世纪的恶习。”“在娱乐中”、“令人发笑的描绘”,在莫里哀这里,一是通过讽刺手段,另一个就是通过戏剧矛盾冲突展现的。

纵观莫里哀的《伪君子》这部戏剧,主要包含了三种矛盾冲突。

首先,全局生动地展现了人的真正理性和虚伪、罪恶本质之间的矛盾冲突,即真与假、善于恶、美与丑之间的人性较量。这一矛盾揭示了人性上的二元对立,从这一点看,《伪君子》是一部具有深刻人性教诲和道德启迪作用的作品。全剧以人性矛盾为焦点,围绕着答尔丢夫和奥尔贡一家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展开,但具体到奥尔贡一家各个人物上又有不同反映,所以这种人性矛盾又具体表现在不同方面。第一种是以大密斯为代表的勇敢无畏的抗争力量和答尔丢夫之间的直接交锋。大密斯急躁,但刚正,是个敢作敢为的热血青年,当他知道答尔丢夫的虚伪欺骗后,便按捺不住心头的激动和愤怒,公然戳破答尔丢夫的伪善面纱。第二种是以桃丽娜、克莱昂特旁人观点与答尔丢夫之间的冲突。他们的意见都是施加于奥尔贡的家人,因此与答尔丢夫的冲突是非正面的交锋。第三种是以艾耳密尔为代表的女性智慧与答尔丢夫之间的正面交锋。艾耳密尔是个温和、宽厚的女人,她一直对答尔丢夫这个伪君子抱有宽恕、忍让的态度,直到迫不得已的时候,她才以自己的智慧,巧设计谋,用引蛇出洞的办法揭开了答尔丢夫伪君子的真面目,为剧情饿戏剧化转化上演了转折性的一幕。第四种是以奥尔贡为代表的觉醒力量和答尔丢夫的矛盾。戏剧前半部分,奥尔贡一直听信答尔丢夫,自然站在答尔丢夫利益一边,但一步步水落石出的事实促使他觉醒,成为了反对答尔丢夫的力量,这时候答尔丢夫已经理屈词穷了,在道义上、人性上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因而,原型毕露,剧情的矛盾冲突便达到了高潮。

以上不同表现的力量与答尔丢夫的冲突体现了正义力量和邪恶之间的较量,究其根本,是人性善恶斗争中的复杂性与多变性。戏剧的真正魅力也就是体现在这种复杂多变的人性斗争的戏剧化刻画与描述上。

面对正义力量的“抗争”,答尔丢夫也做了不同程度、不同表现的“抵抗”。为了博得主人奥尔贡的欢心和慷慨恩赐,他使出浑身解数,假装伪饰、巧言令色赢得主人对他的信任,并逐步获得他梦寐以求的实际利益;然而,当大密斯英勇

戳穿其好色本性后,他又力挽狂澜,假装伪善为自己辩护,借助奥尔贡的轻信除去眼中钉——使大密斯被轰出家门,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当他的虚伪面目在艾耳密尔的巧计下败露后,他便凶形毕露,干脆快刀斩乱麻,欲将奥尔贡全家逼上绝路,在这时,答尔丢夫的伪君子形象活脱脱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答尔丢夫是个教徒,但决不是清教徒,而是一个戴着教徒面具的伪善家,是一个装满了恶的智慧的道德败坏者。只要人性之恶存在,这个罪恶的影子就会时时刻刻的在人类生活中施展他的各色伎俩,上演着一曲曲违背人性的闹剧。

其次,戏剧还展示了人的理性智慧与蒙昧麻木,人的自由意志与专制意志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主要体现在奥尔贡同他的家人以及桃丽娜之间的斗争上。奥尔贡头脑简单、刚愎自用,是位专横轻信的有产者。他没有自我判断的理智,极易被表象所迷惑,伪君子答尔丢夫正是利用了他这一点,骗取信任,一步步挖空了他的财产,以至于几乎使他给全家带来灭顶之灾。对于奥尔贡的顽固专横,其妻舅克雷昂特曾多次极力相劝,但忠言内耳,奥尔贡都没有听进去,反而以粗暴的态度拒绝了他的忠告。两人之间的鲜明对照即是人的理智智慧和蒙昧麻木之间的冲突。同时,戏剧还围绕着玛丽亚娜的婚事,展示了家长式的专制意识和自由意识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奥尔贡和侍女桃丽娜之间的斗争上。奥尔贡无视女儿的意见和感受,为表明自己对答尔丢夫的倾心,竟和盘托出地将女儿献给他。作为一家之长,奥尔贡专横、目空一切、孤意行事,和他的财产意识(将女儿当作私有财产)正体现了奥尔贡的封建性和资产者的财产观念。与奥尔贡相对立的,是桃丽娜,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自由意识对专制意识的抗争。她以大胆、泼辣、果敢和机智敢于同奥尔贡做正面交锋,又以好意和耐心在背后为小姐玛丽亚娜斡旋调解。这一形象让我们不禁想起,我国古代王实甫的经典剧本《西厢记》中红娘的形象,不得不令人佩服。

再者,剧本的冲突还展现在答尔丢夫个人身上的原欲与现实禁忌之间的矛盾。答尔丢夫口蜜腹剑,他打着上帝的幌子,披着宗教的外衣,是一个戴着教徒面具的伪善家。原欲,作为人的原始本能欲望,仍然要时不时地燃烧他空虚的肉体。答尔丢夫一方面要满足自己的原欲,另一方面又要欺人骗利,因此他只能用伪善的办法引诱温善、美丽的艾耳迷尔,企图博得肉体之欢,赢取奥尔贡的财产。本来人的原欲作为一种人的自然本能,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它一旦和分裂扭曲的理性结合在一起,就会成为淫荡、邪恶的力量,给人以恶作之感。

尽管从《伪君子》的剧情看来,略显单薄,但从剧本细致的矛盾冲突看来看,还是有深刻的人性意义和永恒的人文意义,也许这正是莫里哀戏剧的成功之处。莫里哀作为著名戏剧家,在遵循欧洲古典主义文学创作“三一律”创作原则的前提下,同时又超越了这一原则,戏剧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蕴含着激烈的矛盾冲突,表达了强烈的民主意识和人本思想。

画面中体现的戏剧冲突

《影视导演基础(一)》第二次作业 2019-2020(2) 题目:画面中体现的戏剧冲突 姓名: 学号: 学院名称: 年级: 授课教师: 2020 年月日

画面中体现的戏剧冲突 从画面中可以表达很多内容,像是照片或者绘画作品都是可以在其中理解到其中表达的内涵,无论是其中的空间效果和表达的故事都是相互关联的。无论是画内空间或是画外空间,亦或是人物的动作都可以联想到一张照片内所含有的画面内或是画面的冲突。电影和电视剧中的冲突也可以在其中的剧照中展示,很多作品可以的人物的冲突可以在一张简简单单的照片中体现,一张照片可以通过其中的空间叙事要素、动作要素、造型要素分析出画内空间的冲突。 电影空间是银幕本身所占有的空间,是长方形的二维空间,影视当中的画面设计是从视觉开始的,在影视空间有很多划分空间的方法,其中之一就是画内空间和画外空间的划分。电影的空间不仅能完成叙事,还能通过摄影机的独特效果表达其中的隐晦。画内空间简单来说就是画面内部的空间里的事物和人物,一张照片在画面内部存在的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周围环境都是画内空间所讲述出来的故事,而画面中的冲突我们也能从人物的造型和人物的动作里体现。人物的四肢和表情,或者两个人不同的造型都可以反应人物关系。所以说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反映着画面内部人物的冲突。 简单的分析其中的冲突,在下方图片里就能了解一二,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两个人物之间的沟通交流,这张照片出自《辛德勒的名单》了解过这个影片的人应 该都了解坐着的人是史登, 而站着的人是辛德勒,这个 画面来自于剧情刚展开的前 端部分,辛德勒去办公室面 试,在和史登谈话的过程中 便有了两个人物关系的变 化。在剧情中辛德勒最开始 不仅没有高层关系,还没钱, 他是纯靠发战争财空手套白狼。这个画面是辛德勒刚走进隔间落座,开始的时候辛德勒坐桌子上,史登在下,很明显的能看出俩人在画面里的一高一低,而一高一低的人物设计最直接的就是高的一方对矮的一方存在的压迫,俯视即压迫。我们在照片里能看出四周的环境,很明显这

矛盾冲突与戏剧性

情节的基础:矛盾冲突与戏剧性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爱森斯坦为首的一批前苏联电影艺术家曾提出了“理性电影”的概念,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影片表现抽象思想,而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都曾先后进行了“理性电影”的实验,但最终的结果却是以失败告终,观众对这类影片也敬而远之。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呢?毫无疑问,创作者对情节的忽视,甚至是屏弃是造成这个结果的直接原因。任何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对思想性最好的展示与体现无不都是建立在好的故事情节上的。因此,从“理性电影”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答案,就是无论怎样的主题思想,好的情节设置与安排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建立起了好的故事情节主题思想才能被观众感知与理解。而要想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始终都是兴趣盎然,他们的注意力不会被分散,那么就必须创造出吸引他们的元素存在,也就是下面我们所要谈到的情节的基础:矛盾冲突与戏剧性。 首先,我们要确定为什么说情节的基础是矛盾冲突和戏剧性。我们在前面已经谈到过,影视艺术的特性在于它是运动的声画,相对于文学、绘画、音乐等其它艺术来说它所提供给观众的信息元素非常的丰富,几乎囊括了所有其他门类的艺术,这也就意味着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随时都有被诸多信息分散的可能性。那么,对于创作者来讲信息元素间谁主谁辅就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倾向。而根据人的生理特点,最能引起注意的是画面中的人物,其次再是空间环境等。我们又都知道对人物最生动、最具体、最形象的展现是依靠故事情节完成的,故而可以认为故事情节是影视艺术中最能吸引观众的元素。 当我们确定了这个问题后,便可以进一步的探讨又是什么样的故事情节最能吸引观众呢?换句话讲,是什么样的人物在吸引观众的眼球。假如这个人物平淡无奇,对生活没有任何需求,他出现在荧幕中只是在向观众展示他日复一日相似的生活经历而没有任何变化的话,观众自然不会对他产生兴趣。只有当人物的各种经历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产生出新的情况才能够引起观众的注意。这就好比平时我们在观看四周时,对某一单一物体的观看时间总是非常的短促一样,我们通过眼睛不断变化的观看角度来改变我们所看到的物体,从而产生新鲜感,以保持我们的视觉兴趣。 要使人物发生变化,那么他一定是因为有了某种目的或者说需求并且采取了相应的行动才可以实现。比如:一个人在办公室里肚子饿了,吃饭就可以说是他的目的与需求所在。不管他是打电话送餐还是亲自到饭店去,这都是他解决目的与需求所采取的行动。这样一个简单的情节,主人公最直接的变化结果就是不会再是饥肠辘轳了。当然,假如要想使这个情节变得更有意思,可能我们就会给主

有关职场的电视剧推荐(五部)

有关职场的电视剧推荐(五部) 《杜拉拉升职记》 杜拉拉大学毕业后进入民营企业。因老板胡阿发的骚扰,也因为想和男友李鸿铭一样就职于世界500强公司,拉拉向DB公司递交求职材料。同时她也发现男友李鸿铭和自己的好朋友夏红相爱了。杜拉拉没有背景,受过较好的教育,靠个人奋斗获取成功。拉拉在外企的经历跨度八年,从一个朴实的行政助理,成长为一个专业干练的HR总监,见识了各种职场变迁,也历经了各种职场磨练。与此同时,她的感情世界也在经受着考验。大学毕业一直在民企的杜拉拉不甘平庸,毅然辞职。在她终于被位列世界500强的外企迪比公司录取后却失去了爱情,初恋男友跟自己最好的朋友走到了一起。进入迪比公司后的杜拉拉靠着勤奋苦干以及善良正直的本性打动了迪比公司的销售总监王伟,王伟无论从感情还是事业上都成为杜拉拉一个强有力的依靠。虽然同在迪比的王伟的前妻黛西百般阻挠,但最终杜拉拉还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一步一步晋升为迪比公司高层,跟王伟的感情也与日俱增。杜拉拉升职记就是有关职场的电视剧推荐的第一部电视剧。

《潜伏》 《潜伏》并不是间谍片,而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职场教程。余则成的经历,有绝对的现实意义,他用亲身体验,教导我们如何在险恶的职场生存,如职场电视剧的经典台词就告诉我们:职场想要过的轻松,不想往上爬,那就只能做一辈子的龙套。作龙套的坏处就是:送死你先去,功劳全没有,裁员先考虑。现在的职场绝不是养懒人的地方,你要比别人生存的好,就唯有当主角,让别人去做龙套。 你不能踩着别人肩膀,就只能做他人垫背。

《棋逢对手》 剧中人物众多,身份各异,从剧中的人物身上或多或少都能够看到现实的影子,有以王子文饰演的夏朵朵为代表的正为生存奋斗的“屌丝族”,有黄轩饰演的郑墨为代表的“富二代”,也有邓萃雯饰演的苏珊娜为代表的“职场女魔头”。 这部职场电视剧对现代职场中不同的族群进行了深刻剖析,将奋斗、职场潜规则、职场新人黄金法则、极品上司、办公室政治、新新人类爱情与工作、职场白骨精恨嫁等诸多现象集中呈现。 韶关家园招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7316562854.html,/) 整理发布

论话剧《雷雨》中的人物冲突

论话剧《雷雨》中的人物冲突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艺术生命,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雷雨》剧作完全运用了三一律,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却牵扯了过去的恩恩怨怨,剪不断,理还乱。狭小的舞台上不仅突现了伦常的矛盾,阶级的矛盾,还有个体对于环境,时代强烈不谐调的矛盾,在种种剧烈的冲突中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其实悲剧早已潜伏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伏笔中,只是到最后时分才终于爆发出来,化作一场倾盆雷雨,无比强烈的震撼了每个人的灵魂。《雷雨》以异彩纷呈的戏剧冲突来展现悲剧的进程,透过明暗交叉的线索,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不同阶级的对立,跌宕起伏的心理变化,读者(观众)似乎可以触摸到这个悲剧链条上的每个环节。作者向读者(观众)集中展现了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恩怨情仇,人世间爱情、亲情的苦涩酸甜,演绎了一段人生悲剧。一出人性悲剧。而这悲剧正是通过异彩纷呈的戏剧冲突来酿造和显现的。 一部好的剧作的主题思想要通过戏剧冲突来体现。要有引人入胜的情节,紧张激烈的冲突,鲜明生动的人物和个性化的言语。其中,冲突是否合理,是否紧张有序往往是衡量着一部戏的精彩与否。矛盾冲突是刻画性格,增强戏剧感染力的有力手段,对于戏剧创造具有重要的意义。各条冲突线都从一定的方面, 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着主题, 而最直接、最深刻地体现主题的是冲突的主线。不论哪条线索都有自己的发展趋向和过程, 对剧情发展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只有主线是贯串全剧的始终的, 并推动全剧不断向纵深进展。剧本的各条冲突线索都不是彼此孤立, 而是相互作用的。主线在不同的程度上制约着、影响着各条副线, 而所有副线则从不同的角度对主线的发展起到烘托、加强的作用。《雷雨》的冲突线索多且复杂, 比较重要的有周朴园和繁漪的冲突、周朴园和侍萍的冲突、繁漪和周萍的冲突, 此外还有鲁大海和周朴园、周萍的冲突、繁漪和四凤的冲突、繁漪和周冲的冲突、大海和鲁贵的冲突等。 一、分析《雷雨》中的人物冲突 《雷雨》中的人物是丰满而复杂的,下面从各个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分析其中的戏剧冲突: 父与子、父与女、母与女之间的矛盾冲突 父与子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体现在周朴园与周萍、鲁大海,鲁贵与鲁大海之间的冲突,而父与女的冲突就体现在鲁贵与四凤之间的冲突,母与女就是鲁侍萍与四凤的冲突。

影视编导 如何设置戏剧冲突!

一个实例告诉你什么是戏剧冲突? 《坐楼杀惜》的启示 这是改编自《水浒》的“坐楼杀惜”。 上文交待宋江忘记取回公文袋,他与梁山泊英雄的通讯,就放在这个袋子中。本来,忘记取的东西,放在自己的睡房,没有什么大问题。睡房中只有最亲密最亲爱的夫人在,还会出什么事儿,问题就是宋江的枕边人并不与他亲密,亦不与他亲爱。读者/ 观众都知道阎婆惜不喜欢宋江,红杏出场。阎婆惜正要找机会脱离宋江,不是随随便便的分手,是要宋江付出很大代价的分手! 戏剧的精彩处就是: 1 、观众已知来龙去脉,编剧、导演把宋江的性格,阎婆惜的性格,一一刻划出来。观众“熟悉”作出公断,对他们的思想行为有三成的准确估计,趣味来自观众一边看戏,一边猜度他们的思想行为,又大部分猜得(大部分指很多描写都是观众期待着的;而小部分的剧情,却出乎观众的意料)。编剧的“天才”,是比观众“多深入的想一步”。在合乎情理之下,发展使人惊讶的剧情,这些曲折的剧情,未必是观众能想及的。 2 、观众在台下/ 幕下/ 电视机前知道的资料,比台上/ 银幕中/ 荧幕内角色更多,更详细。观众知,角色不知,趣味就衍生了。观众发现“问题”所在,角色懵然不知;观众替角色担心、焦急,角色却未知身在险境;观众发现危机、矛盾,角色仍然未准备去面对冲突,这些都是戏剧带给观众的乐趣,也是编剧、导演故意安排的技巧。 先来看剧本及按语: 宋江:我失落一样东西,大姐可会看见? 惜姣:不错,看见了,不是一只“叫化袋”么? (按:惜姣用反问的语法,证实她发现关系宋江生命的“公文袋”,暗示她内心已不准备和宋江虚伪的周旋。她发现“公文袋”时,已看过袋内重要的文件,在电光火石之间,决定利用这个发现来恐哧宋江。如其所愿!观众未目击她了现“公文袋”的经过,从这句话中,可以捉摸到她的心理,也可以“嗅”到她准备要协宋江的行为。这是含蓄的暗示,溶入了戏中的观众不难发现。观众会如何从此泼妇手中取回关系着生命的证物?) 宋江:是,是,一只“叫化袋”,快快把还与我!

关于戏剧冲突

关于“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在戏剧中从来不是单独存在的,因此单独的讲述并不符合文艺创作的规律。因此我们要注意一点,理论的划分都是为了叙述的方便; 艺术是一种活的生命体,我们对局部理论的理解,总要还原到活的整体中去。 一,戏剧冲突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的传统戏剧理论讲结构、讲主脑、讲意境、讲情趣、讲本色、是不讲冲突的。因为中国的戏剧理论讲究戏剧的"浑然天成",它不把戏剧的要素分解得七零八落。中国的戏剧冲突理论是包含在"主脑"之中的。有一个词与"戏剧冲突"很有关联,叫"关目"。李渔在《闲情偶寄·立主脑》中说道:"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传奇亦然。一本戏中,有无数人名,究竟俱属陪宾,原其初心,止为一人而设。即此一人之身,自始至终,离合悲欢,中具无限情由、无穷关目,究竟俱属衍文…?quot;这里的"无穷关目"就是指无数回合的戏剧冲突。 然而,什么叫关目,也没有人对它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当然,就更不会系统的理论了。 西方的戏剧理论本来也不讲什么"戏剧冲突"的。只是到了工业革命时代,代替人力和畜力的机器大量涌现,随着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工业文明也诞生了。理论,包括文艺理论都有极大的发展。在这个时代,人们最先是重新发现了亚里斯多德;接着戏剧评论也蓬勃发展;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戏剧理论进入了真正的理论阶段。这个时代,艺术与科学,在十分广阔的领域内相结合:建筑设计师开始向工程师方向发展;印象派画家把每一幅画都当作是一次实验;文学家们更注重创作的技巧;音乐家们都非常关注音乐作品的解析。 人们看到机器是各种各样的零件组合而成的,它可以组合,也可以拆分;于是,人们发现很多艺术的很多东西也可以拆分。美术理论家把光学物理中的光和色彩的秘密原理运用到了美术理论当中;德彪西等作曲家也对音乐乐曲的基音与泛音,协和音与不协和音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戏剧理论家们也开始拆分戏剧:柏格森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笑--滑稽的根源;萨塞、布伦退尔、阿契尔等一些戏剧理论开始剖析戏剧。 最早注意到戏剧冲突的人是十九世纪的布伦退尔。 法国戏剧理论家布伦退尔(1827-1906)著有《戏剧规律》一书,他认为:"戏剧的一般规律是由意识到自己意志的行动来界定,戏剧的种类也由这种意志所遇到的阻力的性质而加以区别。"这种有意识的行动和它的阻力,就构成了冲突。后来的理论家就称之为布伦退尔的"意志冲突"。布伦退尔的另一段话被后人常常引用:"戏剧是表现凡人同那些限制我们的神秘力量或自然力量斗争时的意志。我们之中的一个人活活地被推上舞台,去同命运、同社会法律、同一个和他自己一样的凡人进行斗争;如果必要的话,还要同自己斗争;同野心、权力、偏见、愚蠢以及周围人的一切恶毒的行为进行斗争。"这段话概括了戏剧冲突的几种类型。以后,我们还要详细讲述。 布伦退尔的冲突理论并不完善,为他的《戏剧规律》一书写序的英国戏剧理论家和剧作家亨利·阿瑟·琼斯更明确地指出:"当剧中一个人或几个人物,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起来对抗’某个敌对的人,或敌对的环境,或敌对的命运的时候,便产生了戏剧。"他明确地把"对抗"当成了戏剧的本质规律。 人们谈到戏剧冲突时总要说到阿契尔。 英国戏剧理论家威廉·阿契尔(1856-1924,亦译亚却)在《剧作法》一书中写道:"冲突乃是生活中最富于戏剧性的成份之一,因而许多剧本--也许大多数剧本--事实上的确都以某一种冲晃 韵蟆?quot;(P28)但他不认为冲突是戏剧的本质规律,而"戏剧的实质是’激变’",或者译为"危机"。实际上,阿契尔在《剧作法》中并没有系统地论述戏剧冲突。 英国的戏剧教育家阿·尼柯尔教授(1894-1976)的《戏剧理论》一书系统地讲述过戏剧冲突。他认为"所有的戏剧基本上都产生于冲突。"(《西欧戏剧理论》P108)但他所分析的主要是悲剧冲突和喜剧冲突。 中国的戏剧理论家、教育家顾仲彝(1903-1965),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后来又到中央戏剧学院讲学。他编的教材《编剧理论与技巧》,在他去世之后,才由中国戏剧出版社正式出版。在他的这部著作中,有一章专门讲述戏剧冲突,比较全面地分析了戏剧冲突。他认为:戏剧冲突是戏剧创作的基本特征;谈到了生活矛盾与戏剧冲突的关系和区别;以及戏剧冲突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他的编剧理论与技巧,教育和影响了新中国几代编剧。 美国当代戏剧理论家L·埃格里所著的《编剧艺术》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编剧理论著作。埃格里说:"建筑师不了解他所使用的材料,必然导致惨败;对于编剧来说,材料便是’前提’、’人物’和’冲突’"。(P6)他的著作,就是以这三大"材料"的运用为全书的结构,介绍了编剧的方法。(前提:指构思和写作时,剧作的主题、立意、结构、基本风格等等。类似于李渔所说的"主脑"。)他在戏剧冲突这一章中,主要讲到了动作、冲突的运动形式、冲突的发展,危机、高潮和结局等等。这本书,有实用价值,值得一读。1987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印数不到三千册。约翰·霍华德·劳逊(1894~1978)《戏剧与电影的剧作与技巧》。1961年12月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了第一版,到1979年第四次印刷,共出版了68700

评析莫里哀与他的《伪君子》

《伪君子》的评析 典主义文学是17世纪欧洲主要的文学思潮,提倡理理性,遵循秩序,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互相妥协的结果。莫里哀是17世纪法国最有威望的古典主义者,也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戏剧大师。 一、莫里哀的生平 莫里哀原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从小生活在富裕的资产阶级环境中,博闻强识,有很丰富的外省出游经历,不能不说这样的人生经历给他以后的喜剧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作为法国的喜剧大师,古典主义的文学巨匠,莫里哀留下了不少不朽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中,最具艺术成就得要数喜剧,他也被视为法国现实主义喜剧的首创者,《可笑的女才子》是其第一部成功的喜剧作品,而莫里哀最优秀的喜剧作品则是《伪君子》。莫里哀对文学发展所作的杰出贡献,获得了许多文学家和思想家的高度评价。圣﹒艾如尔孟说:“莫里哀是本世纪的妙手,法兰西人民一直在想念,也将永远在想念,对他所模仿的那些古人来说,假如他们能起死回生的话,他会是不可模拟的。”①-伏尔泰指出,《伪君子》揭露了伪君子的所有丑陋面,对当时的社会风气的净化以及人们的自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伪君子》评析 1、创作手法上遵循“三一律”创作原则 “三一律”创作原则是古典主义时期特别被看重的一套喜剧结构理论,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整一”:一个故事;戏剧的行动必须发生在一天之内;只能有一个地点。 《伪君子》虽是一部五幕三十一场的长剧,但它仍是在“三一律”的指导下完成的:第一幕第三场中克雷央特等奥尔贡只是为了道一句“早安”,这表明故事开始于早晨,结尾第五幕第四场郑直先生对桃丽娜说:“早安,我的亲爱的大姊”,可见已是第二日清晨,故事发生在一昼夜之内,符合“三一律”对时间的要求。此外,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地点都是在富商奥尔贡家中,这个也符合“三一律”对一个地点的要求。同时,在情节方面,整个戏剧都是围绕揭露达尔杜弗的伪善面目这一主题展开的,这也完全契合“三一律”关于一个故事的要求。因此,《伪君子》是一部典型的古典主义著作。 2、人物塑造的典型性 达尔杜弗是一个外省的落魄贵族,流落巴黎寻找发财机会。当时,外省有不少这样的中小贵族,他们大多成为骗子,莫里哀后来在《贵人迷》中再次描写到这样的骗子,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在《伪君子》中,为了答尔丢夫的出场,莫里哀特地设计了两幕没有主人公答尔丢夫的戏,在这两幕戏中充斥着奥尔贡家人的争吵与矛盾,而这争执的原因就是还未出场的答尔丢夫。关于答尔丢夫,奥尔贡的家人有着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以柏奈尔夫人为代表,认为他是一个“圣洁的人”;而桃丽娜和达米斯。则认为其是一个“卑劣”“虚伪至极”的人。随着第三幕的拉开,谜团被慢慢揭开:答尔丢夫一上场,就对仆人劳朗说:“倘使有人来找我,你就说我去给囚犯们分捐款去了。”让人看到达尔杜弗是一个多么无私的君子。然而,他的行为却无一不证明着这个人极端伪善的本质。纵使他一再的对外宣称自己的苦行生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却极度贪婪,有旺盛的口腹之欲:他的食量有六人之多,一个人可以“吃两只竹鸡,外带半只切成细末的羊腿”。不仅如此,他还把自己包装成一个道德高尚的君子:看到桃丽娜就掏出一条手帕让她盖住胸部,因为“像这样的情形,败坏人心,引起有罪的思想”。然而事实证明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人:他不但接收奥尔贡提出的他与玛丽亚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灵魂,是戏剧主题的基础和情节发展的动力,是社会生活矛盾在戏剧艺术中的集中而概括的反映。戏剧冲突即表现人与人之间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同时也是戏剧中矛盾产生、发展、解决的过程,由戏剧动作体现出 来。 戏剧冲突在戏剧作品中的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如认为:每一场戏必须表现一次争斗;把“各种目的和性格的冲突”看作是戏剧的“中心问题”;理论家布伦退尔在《戏剧的规律》中,则明确把冲突作为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此后很多理论家同意布伦退尔的观点,遂形成了解释“戏剧的本质”这一命题的一种观念──冲突说。在理论和批评中长时间流行一种说法: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表现方式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情境的基础,是展现人物性格,反映生活本质,揭示作品主题淡定重要手段。 ①外部冲突。可能表现为某一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冲突。 ②内部冲突。也可能表现为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戏剧冲突的这两种方式,有时各自单独展开,有 时则交错在一起,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③还可能表现为人同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也需要戏剧化。 ④有些剧本在表现主人公同社会环境的冲突时,往往把环境“人化”,即把它戏剧化为主人 公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冲突。如《》中主人公面对的社会环境是一座“牢狱”,而克劳及其周围的朝臣恰恰是社会环境的人化。另外在有些剧作中,社会环境往往成为对人物发生影响的背景,给主人公造成一种外在的压迫感,象《琼斯皇帝》中准备造反的土人群众。在中,有时又把社会环境“物化”,即化为具有象征性的道具,造成“场面直喻”的效果,象《椅子》中堆满舞台的椅子,《阿麦迪或脱身术》中那具无限膨胀的尸体,等等。 在当代戏剧中,有人提出用“抵触”取代“冲突”的主张。所谓“抵触”,指的是某一人物在处理同其他人物之间的时,并不采取断然对抗的行动,而是采取和平的方式,如退让、妥协、容忍等,因而就使矛盾不爆发为冲突。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冲突只是矛盾发展的一种特殊的、并不是唯一的形态,因此,提醒剧作家注意“抵触”这种形态,有助于表现各种矛盾发展的复杂多样性。 戏剧冲突的主要特征 1.尖锐激烈:在戏剧中,一些平淡的矛盾往往被组成有声有色的冲突,由于矛盾的双方都有足够的冲击力,冲突的最后爆发时格外强烈的。 2.高度集中:戏剧的冲突是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表现社会矛盾。 3.进展紧张:戏剧冲突必须是扣人心弦,波澜起伏的,使观众一直处于紧张和期待之中。 4.曲折多变:戏剧冲突往往是曲折复杂,变化多姿的。 戏剧冲突与戏剧动作 1,戏剧冲突的本源:作为生命体的戏剧。①戏剧人类学认为:戏剧不仅仅只是审美,它被人类创造出来时,首先是为了自己生命的需要②人类的情感要表达、要宣泄,也就需要艺术。这也是一种生命的需要。生命的存在在于运动。动作是运动的表现形式。动作通过符号的形式

关于电视剧的戏剧冲突

摘要:关于电视剧戏剧冲突的定义可以说是车载斗量,大家基本同意的观点是,电视剧冲突主要指电视剧人物之间的冲突,电视剧人物的内心冲突,以及电视剧人物与环境的冲突,但笔者认为这种冲突理论还存在相当大的缺陷。因为不能说有冲突的地方就有电视剧,像战争是冲突,一场格斗也是冲突,但并不意味着这些都是饶有趣味的电视剧,所以只有正确看待和认识电视剧中的戏剧冲突,才能创作出更加优秀的电视剧作品。 关键词:戏剧冲突;电视剧心理活动;作家思维 1 电视剧的内部矛盾发展决定观众的兴致 一般来说,有关电视剧冲突的理解都只是把电视剧人物内部的冲突作为基本冲突,而没有把观众作为一维来进行思考。其实,电视剧的冲突发展不仅包括电视剧内部人物的矛盾发展,还包括电视剧内部矛盾的运动方向和观众期待方向之间的相互冲突。电视剧中的冲突之所以不同于体育比赛、棋类比赛,就在于他有一个第三维,即观众。如果电视剧符合观众的审美需要,观众就觉得它是美的;如果不符合,观众自然就感觉不到它的美。电视剧先建立起观众同情方向,这体现了作者的基本理想或者观念。正是故事发展的方向和观众理想的方向相悖,观众在看戏过程中才会感觉可叹、可气、可恨、可爱、可喜、可惊、可思,从而引起观众观戏过程中的一系列思维活动。我们过去总是说戏剧有三个原理:悬念、惊奇、满意,其实这三个原理都是观众观剧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三个过程就是使观众紧张、惊奇、满意,也就是电视剧剧情发展的方向与观众的期待相冲突、差异、吻合的过程,这个基本过程构成了电视剧的戏剧冲突。 比如,电视剧《橘子红了》写的是主人公大哥为了生育与三个女人的冲突,本来是“大哥”的问题而三个女人却感觉对不起他。三个女人之间发生了争斗,两个女人还先后红杏出墙。大哥没有生育能力先是嫣红知道,后来她一一告诉别人,每告诉一个人都引起人物关系的巨大变化,正是这一个秘密的先后明白过程,充分演绎了这些复杂的人物关系。而这些观众都是明白的,观众像瞧小孩子捉迷藏一样陪着他们一块儿着急、担心、高兴、生气、解恨、悲哀,各种各样的感情都涌向心头,由此电视剧的戏剧冲突发挥了艺术魅力。 2 心理差异是剧作家创作思维的基本点 我们看电视剧经常有这样一种心理活动:明明是同一阵营,可偏偏斗争到底,其实,将一些电视剧掰开了看,正是自己人与自己人的斗争过程,而一旦明白了共同的敌人,电视剧就接近尾声了。正是因为如此,观众才一会儿为一个人物着急,一会儿又为另一个人物着急,或者为他们共同着急,由此引发一系列矛盾冲突。观众有时觉得人物大逆不道,而人物觉得自己偏偏有理;观众有时觉得人物早该如此,而人物却犹豫不决。电视观众心理和电视剧人物心理之间的这些差异,才是剧作家创作思维的基本点。 戏剧理论家阿契尔曾将观众比作拥有全知能力的上帝,电视剧人物之间发生什么事情他们一清二楚,仿佛在观看电视剧人物捉迷藏,这就是电视剧的乐趣所在。正是观众的思维矛盾运动与故事的发生与发展构成反差,观众的期望与故事中的人物行动构成冲突,才创造了观众观戏思维的根本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观众是电视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按照过去的理解,电视剧好像是可以脱离观众而具体存在的。其实,电视剧作家在创作时,时刻都要把握观众的愿望和理想。只有这样才能成功构造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使电视剧的整个发展趋势和观众的愿望组成冲突,才能充分发挥电视剧的魅力。这时,作家所使用的“欲擒故纵”的本领,表面上是与电视剧人物做游戏,其实是与电视观众的心理博弈。 3 如何全面把握电视剧的戏剧冲突 过去,一些理论家正是因为没有将观众思维作为重要的一维,而只是局限于电视剧内部的人物冲突而谈电视剧的基本冲突,尽管有时也涉及到观众,但只是把观众当作单纯的观望

2019年精选高中选修语文第四单元 莫里哀与《伪君子》人教版练习题第五十八篇

2019年精选高中选修语文第四单元莫里哀与《伪君子》人教版练习题第五十八 篇 第1题【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真正的君子不像那些_______________的伪君子,害了人还要往自己的脸上涂脂抹粉。 ②体验式德育教育注重自我体验与反思,这种方式比起_____________地说教更易于学生接受。 ③古人论文,讲究气贯长虹,力透纸背;今人为文亦应有丹田之气,不可_______________。 A、道貌岸然装腔作势一本正经 B、道貌岸然一本正经装腔作势 C、一本正经装腔作势道貌岸然 D、一本正经道貌岸然装腔作势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张三本来就是个耳软心活之人,这不,别人几句连蒙带哄的话,就使他马上改变了自己原来的 看法,信以为真了。 B、他这样做自以为很稳妥,其实是如履薄冰,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错误。 C、为夺取遗产,王夫人毒害了王先生,今日却在那"兔死狐悲",真是个伪君子! D、在《群英会蒋干中计》中,作者罗贯中运用生动细致的动作、神态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胸无 城府却又自作聪明、十分迂腐可笑的蒋干形象。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莎士比亚是英国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剧作家,哈姆雷特、奥塞罗、李尔王、麦克白是他的同 名悲剧作品中的主人公。 B、莫里哀是十七世纪法国喜剧作家,答尔丢夫作为代表剧作《伪君子》中的人物,已成为文学史上 “伪君子”的典型形象。 C、美国小说家海明威以精炼含蓄的语言风格著称。他通过代表作《老人与海》对奥尔恭的塑造,充 分体现了自己的世界观。 D、孙犁是以散文笔法追求诗意风格的作家,他通过对《荷花淀》中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人民的刻 画,充分展现了人情美。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作品、作家、国别的对应关系有误的一组是( ) A、《伪君子》——莫里哀——法国《玩偶之家》——易卜生——挪威 B、《纹刑架下的报告》——伏契克——捷克《草叶集》——惠特曼——美国 C、《猎人笔记》——屠格涅夫——俄国《基督山伯爵》——大仲马——法国 D、《苦难的历程》——赫尔岑——俄国《奥勃洛莫夫》——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 【答案】: 【解析】:

莫里哀伪君子浅析

“伪善”与“伪装” ——莫里哀《伪君子》浅析食、财、色,人之所欲,对其的追求也是天性使然。试想如果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中没有对这些的需求,那么上亿年的人类进化赋予我们的味觉感知能力,从原始社会演变到现代社会带给我们创造财富的能力,以及人类大脑不断进化形成的对美的追求都将变得没有任何意义。但就是这些人类最初级的东西、这看似的“天赋人权”往往最能揭露一个人的本性。 在莫里哀的笔下,“伪君子”达尔杜弗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夸张后的缩影。在奥尔恭及其母亲的眼中,达尔杜弗是一个苦行僧人,是一个对钱财毫不在乎之人,更是一个对性避之千里的谦谦君子。在奥尔恭及其母亲的面前,达尔杜弗确实是这样做的,而人又是喜欢眼见为实的,所以奥尔恭眼中的达尔杜弗就是这样一个可以成为全家精神导师之人。奥尔恭没有错,他只是“例行了一个普通人的公事”——善良的相信了别人,也相信了自己的眼睛。如果对“看到的好人”都充满无端的猜疑那么这个社会将会是多么的不可信任。而达尔杜弗却在导演着一切,他深知自己是一个“有欲求的人”,并且是一个在失去之后想得到更多的人,但他还要表现出对这些身外之物满不在乎,当这种“伪装”成为了其获得利益的手段时,“伪装”就变成了“伪善”。他是在利用人们的善良和自己表现给某些人的善良去欺骗、去获取,甚至是去霸占,得手之后再在这些人的身上踩两脚以揭示其真实的身份,因为无论是好事还是恶事,“成功者”都会有一种炫耀

的渴求,有一种得到认证的需求。 其实戏剧中的演员只有两个,一个是“伪君子”达尔杜弗,另一个是他的“合作者”——奥尔恭和他的母亲,至于其余的人物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观众,他们的作用就是让作品的观众有参与其中的机会,想想他们的语言、行为,不都是我们在观看这部作品时想说的和想做的吗? 其实我们不光是一个观众,生活中我们是否也与达尔杜弗有过某些的契合呢?伪!伪装也是人作为生物的本能性表现,只不过我们在精神上的伪装以及伪装的水平让其它的生物惭愧不已而已。但是当你的“伪装”超出了自我保护的范围而具有攻击性时,就应该受到谴责和惩罚了。 达尔杜弗在主人面前表现出对钱财的不在乎——将主人给予的钱财赠与穷人,对性的避而远之——看见女仆坦肩露臂,用教训的口吻说:“把你的双乳遮起来,我不便看见。因为这种东西,看了灵魂会受伤,能够引起不洁的念头。”。这都还仅仅是一种伪装还造不成对他人、对社会的危害,用一个现在时兴的词说就是“闷骚”或者说是“擅长包装”,欺骗的是别人的眼球,而没有侵害他人的利益。但是当达尔杜弗大吃大喝、红光满面,当他调戏欧米尔,并且觊觎的是奥尔恭更多的财产时,他的“伪君子”的丑陋面目已经赤裸裸得展现出来。他是在用自己的“伪善”和别人的“真善”去满足自己的私欲并且将别人置于绝境。最终达尔杜弗受到了国王的严惩,结局是“众望所归”,达尔杜弗不仅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且成为了人们的笑柄,也

中国戏剧矛盾与冲突

中国戏剧矛盾与冲突 1209 马昕 戏剧的种类按艺术形式可以分为歌剧、舞剧、话剧。 按矛盾冲突性质和结果又可分为:喜剧、正剧、悲剧。 从戏剧艺术诞生时起,剧作家就用多种方式表现人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异性,由于剧作家观察、表现社会生活的角度和深度不同,作品中戏剧冲突的内容和表现方式都有所不同。人们可以从作品的戏剧冲突中感受到特定时代、特定国家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某些本质方面。在戏剧理论中,很多人也曾在不同程度上强调戏剧冲突在戏剧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伏尔泰认为:每一场戏必须表现一次争斗;黑格尔把“各种目的和性格的冲突”看作是戏剧的“中心问题”;法国戏剧理论家布伦退尔在《戏剧的规律》中,则明确把冲突作为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此后很多理论家同意布伦退尔的观点,遂形成了解释“戏剧的本质”这一命题的一种观念──冲突说。在中国戏剧理论和批评中长时间流行一种说法: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戏剧冲突内涵 对戏剧冲突内涵的解释,众说纷纭。黑格尔强调“各种目的和性格的冲突”。布伦退尔把戏剧冲突的内容看作是意志冲突,即人的意志与神秘力量和自然力量之间的冲突。J.H.劳森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发展布伦退尔的意志冲突说,把戏剧冲突的内涵引伸为社会性冲突。

他一再指出:人们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着,社会环境不断对人们发生影响,人们从中获得印象,并产生“采取行动的欲望”──自觉意志;人的意志必须受到两方面的检验,其一,他对社会环境的认识是否正确,其二,他要采取的行动及其后果是否符合“社会必然性”。人总是生活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因而,人们所面临的各种矛盾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冲突,都具有社会性。劳森所说的社会性冲突,正是赋予意志冲突以社会内容,强调剧作家在处理戏剧冲突时应反映社会关系的本质方面和社会必然性。布伦退尔提出的意志冲突和劳森强调的社会性冲突,都只是从某个角度说明了戏剧冲突的内涵。另外一些戏剧理论家们对此则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在具体的作品中,某一人物要与其他人物发生冲突,虽然总是包含着自觉意志的作用,人物之间冲突的尖锐程度,也往往取决于冲突中人物自觉意志的强度,但是,在很多剧作中,人物自觉意志形成的过程、意志与行动的关系,却往往显得复杂得多。人物受特定情境的影响,往往要经历复杂的内心活动过程才凝结成意志,在意志形成之后也不一定就直接采取行动,从意志到行动的过程往往由于心理活动的复杂性而形成微妙多变的状况。因此,尽管剧作家在处理戏剧冲突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人物的自觉意志,然而,在冲突的实际过程中,它并不是单一的决定性力量。据此,他们主张用性格冲突代替意志冲突。也有人认为,劳森提出的社会性冲突虽然有其合理性,但剧作家所处理的并不是抽象的社会关系,而应该是具体的人际关系,或曰“个性心理关系”。在具体

电视剧研究

一.三维的声音空间和二维的画面空间的矛盾 1画面:画面仍保留在二维空间内,通过摄像机机械性创造二维幻象,通过景深、光线、透视达到三维效果。 2.声音:单声道:再现一个点声源 立体声:再现有限的三维空间 环绕声:真正意义的三维声场 3矛盾:环绕声与二维画面相适宜,但因现在仍是二维画面,环绕声最佳座位区不一定就是观众所在的位置,因此矛盾。 二.中国电视剧发展概貌 1958.6.15北京电视台《一口菜饼子》,并确立了电视剧的名称 1978.1外国电视剧进入中国,《安娜?卡列尼娜》 1981.2中央电视台录制、播出了我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王扶林(《红楼梦》导演)执导,全局9集 1982.1.4电视剧艺术委员会宣告成立(电视剧理论研究核心—电视艺术) 1984年电视剧发展转折点—不仅在创作方面开始了大规模的团队活动,而且在对外交流和理论研究方面都有所突破。1月中日交流活动在北京、上海、沈阳三地举行,给观众带来了《阿信》《血疑》等17部作品1985.4.29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在北京成立 1985.5.16北京电视制片厂改名为北京电视艺术中心 80年代初期当代战争剧《高山下的花环》第四届全国电视飞天奖一等奖 80年代中期抗战平民剧《四世同堂》 知青题材剧《今夜有暴风雨》 80年代后期农村改革剧《篱笆女人和狗》 青春剧《十六岁的花季》 历史剧《末代皇帝》 90年代初期呼唤传统美德的平民剧《渴望》 系列幽默剧《编辑部的故事》 出国潮的涉外剧《北京人在纽约》 三.2004年三大举措 1.颁发了《广播电视广告播放管理暂行办法》:在黄金时段19时至21时播放的电视剧中间不得插播广告,广告总量不得超过9分钟 2.对于涉案题材影视剧有了管理措施 3.《关于“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审查管理的通知》 四.电视剧鉴赏关注点 1.电视剧典型人物的塑造 2.电视剧所讲的故事(叙事) 3.电视剧情节

莫里哀《伪君子》读后感

最近深读了法国喜剧作家莫里哀的《伪君子》,让我想起了中国的一句诗“竹似伪君子,外坚中却空。成群能蔽日,独立不禁风。根细成攒穴,腰柔惯鞠躬。文人多爱此,声气想相同。”这是形容中国的伪君子,其实我们平时提的最多的是君子,君子谓何?我查了一下百度百科:君子有真有假,真君子为人坦率,做事诚实,重信用和义气,爱体面凡事说一不二。假君子俗称“伪君子”恰恰与之相反,背地里什么伪劣的事都敢做出来,表面却装好人。看来中外对于君子和伪君子的定义都差不多,我通常直接视伪君子为坏人,但是看完莫里哀的《伪君子》我对其的理解更深刻了…… 对莫里哀的认知: 在课堂上,老师的精彩讲解让我对莫里哀的生平很感兴趣,他放着安稳的生活不过,而选择从事他喜爱的话剧,从1645年起,他带领光耀剧团一直在外省巡回演出长达13年时间。但也正是因为流浪生活,他了解了人民的生活和艺术趣味,熟悉了法国社会,并确定了他对贵族和教会的批判态度。同时,他更是得以广泛接触到传统的法国民间闹剧,从中吸取了许多艺术创作经验。这些都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灵感。而且在那个世纪他有自己独特的艺术主张,认为戏剧应该面向广大的“池座观众”,而不纯粹的迎合少数上层人物,而且戏剧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打动观众,教育观众。他认为喜剧的责任在于表现“本世纪人们的缺点”。他的喜剧笑料不全是出自表面的滑稽情节和俏皮话,而更多的是来自对社会恶习的揭露和嘲讽。 对作品及人物的理解: 伪君子答丢夫是中心人物。他身上可以说反映了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的伪善本性,莫里哀通过一系列的描写对他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通过对文章的细细品读,我总结了答尔丢夫的伪善本性 首先,他善于骗取人们的信任,在剧中他把“世人尊敬的东西”当作工具,帮他实现卑鄙目的,他以“良心导师”之名干尽坏事。他给自己这种本性的解释是“只有张扬出去的坏事,才叫坏事……私下来历犯罪不叫犯罪”。意思只要手段高明隐藏的好,不被别人发现那么就不算有错。 莫里哀把答丢夫写成一个以虔诚宗教信徒为身份的骗子,他披着宗教的外衣,露骨地表示尊崇上帝,但是实际上他只是靠着上帝的名号来招摇撞骗。一方面让人们认清了答丢夫的所作所为,以此戳穿教士们的假面具,露出他们的本相。另一方面指明当时的贵族等大部分人对于宗教的糊涂观念,只要是个传教士,他们都盲目相信,不论真假,都能得到像奥尔恭这样愚蠢的宗教信徒的信任;其实古今中外,伪君子的共同之处就是这样,把自己伪装成大家心目中所喜欢或者尊重崇敬的形象。让后就像当演员一样,伪装下去,在外人面前就戴上面具,披上羊皮,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就卸下伪装,暴露本性。 在文中,我通过莫里哀的细致描写,在头脑中刻画出了一个有着“贪食、财、凶、色”丑恶行径的伪善者形象。假性1比如答尔丢夫称自己是禁欲主义的苦行僧人,还假穿苦行衣什么的、但是在奥尔恭家里却大吃大喝、经常吃个肚儿圆红光满面;假性2他故意在奥尔恭面前把施与分赠给穷人,却在暗自处心积虑地图谋奥尔恭的家产;假性3因为自己不小心踩死一只跳蚤,他假装虔诚地忏悔责骂自己,后来却冷血的想要置奥尔恭于死地。假性4更突出的是,他装

高中语文戏剧语言与戏剧冲突专题辅导

高中语文戏剧语言与戏剧冲突专题辅导 江西于文岩 阅读指导 戏剧特点 戏剧按照作品容量大小,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按照作品题材不同,可以分为历史剧、现代剧和儿童剧等;按照作品的样式类型划分,又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三大类型。戏剧艺术的中心是性格意志的矛盾冲突所形成的情境,戏剧作品的基本单位是场面。同学们应通过学习,掌握戏剧艺术语言的特点,通过结合戏剧作品的赏析,加深对戏剧基本特征的理解,能够初步运用戏剧的一般欣赏方法,去赏析具体的戏剧作品。 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主要指剧本中所展示的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其中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剧中人物由于性格、文化修养等不同,对社会的认识和采取的态度不同,形成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 比如课文节选的《雷雨》部分,最初,冲突的双方是周朴园与鲁侍萍,二人又各有自己内心的矛盾斗争;鲁大海上场后,冲突又集中到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进而又有周萍与鲁大海、鲁侍萍与周萍之间的冲突。这些冲突既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同时也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完整的戏剧情节。 戏剧文学要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和容量里,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这就要求它必须把反映的社会矛盾集中起来,达到尖锐、激烈的程度。 戏剧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社会矛盾往往有一个发生、发展、激化和解决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戏剧冲突也有一定的发展过程,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不管是多幕剧,还是独幕剧,戏剧冲突都有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 戏剧语言 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是人物心理、动作的外观。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性语言,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布景、环境等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舞台说明是戏剧语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同人物语言相比,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因此,鉴赏剧本,品味人物语言至关重要。 首先,要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因为个性化语言能够准确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所谓个性化,是指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个性特点。剧本对人物语言个性化的要求非常高,正像高尔基所说:“在剧本里,他(指作者)不能对观众提示什么。剧中人物被创造出来,仅仅是依靠他们的台词,而不是叙述的语言。”优秀的剧本往往三言两语就能写出人物的性格,做到“话到人到”。 其次,要品味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动作性,有时表现为人物之间的动作冲突,如周萍打鲁大海;有时表现为人物内心的活动,如鲁侍萍看见周萍打鲁大海后那种痛苦的心理,等等。也就是说,动作性包括外部动作,也包括内部动作,即内心活动。我们常常说“言为心声”,语言是人的内在感情的一种外在表现形态。从这个角度说,人物语言的动作性主要指人物的内心动作。这种显示动作性的语言,从人物的内心发出,能够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最后,还要品味人物语言中蕴涵的丰富的潜台词。所谓潜台词,也就是话语字面意义以外的一种深层意义或言外之意。好的台词总是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给人以品味、想象的空间。

戏剧文学常识

戏剧文学常识 一、戏剧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它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戏剧按表演形式来分往往有歌剧、舞剧、话剧等等;按作品类型来分又有悲剧、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内容分也有历史剧、现代剧、情节剧、哲理剧、寓言剧、童话剧等等。 二、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戏剧文学中重要的是人物语言。戏剧中情节的进展、人物性格的展示和剧作者对人物事件的评论,一般都得依靠人物语言来完成。 戏剧人物语言的特性:第一,富有动作性,能推动剧情发展;第二,戏剧语言要有个性化; 第三,丰富的潜台词;第四,易懂,上口。 三、关于戏剧冲突 (一)戏剧冲突,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同时也是戏剧中矛盾产生、发展、解决的过程,由戏剧动作体现出来。 戏剧冲突,主要指戏剧作品中故事的情节发展过程,也就是剧中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以及人物内心各种因素彼此消长的过程。戏剧冲突是包含戏剧动作、反动作和矛盾解决的一种完整的运动形式。劳逊说:“一出戏就是一个动作系列。”戏剧冲突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性格冲突. 一些没有构成真正冲突的“戏剧”例子:①两人打乒乓球、冲突没有社会意义;②单纯的自然灾害;③主人公毫无阻力,所向披靡地达到目的。④现代戏剧中的经典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 戏剧冲突的三种类型: 1.自然情况下造成的(灾难、命运)。《战洪图》、《水下村庄》 2.自然情况下心灵方面所引起的(社会、文化)。劳逊说:“戏剧的基本特征是社会性冲突——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个人或集体与社会或自然力量之间的冲突。”《雷雨》、《赵氏孤儿》他谈到了一个“冲突律”:第一,冲突的社会性;第二,冲突的自觉意志;第三,意志的强度。(《英台抗婚》) 3.心灵本身的分裂和矛盾(个体心灵)。(《推销员之死》) 在中国戏剧理论和批评中长时间流行一种说法: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二)戏剧冲突的表现方式 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情境的基础,是展现人物性格,反映生活本质,揭示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 1.戏剧冲突在作品中的表现方式: A.某一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冲突(有人称之为外部冲突)。 B.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有人称之为内部冲突)。 人物之间的冲突与内心冲突这两种方式,有时各自单独展开,有时则交错在一起,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C.人同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 有些剧本在表现主人公同社会环境的冲突时,往往把环境“人化”,即把它戏剧化为主人公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冲突。如《哈姆雷特》中主人公面对的社会环境是一座“牢狱”,而克劳迪斯及其周围的朝臣恰恰是社会环境的人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