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期末试卷培优测试卷

八年级期末试卷培优测试卷
八年级期末试卷培优测试卷

八年级期末试卷培优测试卷

一、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解答题压轴题(难)

1.(1)已知△ABC是等腰三角形,其底边是BC,点D在线段AB上,E是直线BC上一点,且∠DEC=∠DCE,若∠A等于60°(如图①).求证:EB=AD;

(2)若将(1)中的“点D在线段AB上”改为“点D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其他条件不变(如图②),(1)的结论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答案】(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1)作DF∥BC交AC于F,由平行线的性质得出∠ADF=∠ABC,∠AFD=∠ACB,∠FDC=∠DCE,证明△ABC是等边三角形,得出∠ABC=∠ACB=60°,证出△ADF是等边三角形,∠DFC=120°,得出AD=DF,由已知条件得出∠FDC=∠DEC,ED=CD,由AAS证明

△DBE≌△CFD,得出EB=DF,即可得出结论;

(2)作DF∥BC交AC的延长线于F,同(1)证出△DBE≌△CFD,得出EB=DF,即可得出结论.

试题解析:(1)证明:如图,作DF∥BC交AC于F,

则△ADF为等边三角形

∴AD=DF,又∵∠DEC=∠DCB,

∠DEC+∠EDB=60°,

∠DCB+∠DCF=60°,

∠EDB=∠DCA ,DE=CD,

在△DEB和△CDF中,

120

EBD DFC

EDB DCF

DE CD

∠=∠=?

?

?

∠=∠

?

?=

?

∴△DEB≌△CDF,

∴BD=DF,

∴BE=AD .

(2).EB=AD成立;

理由如下:作DF∥BC交AC的延长线于F,如图所示:

同(1)得:AD=DF,∠FDC=∠ECD,∠FDC=∠DEC,ED=CD,

又∵∠DBE=∠DFC=60°,

∴△DBE≌△CFD(AAS),

∴EB=DF,

∴EB=AD.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综合,考查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等知识,综合性强,有一定的难度,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如图,在△ABC中,∠ABC为锐角,点D为直线BC上一动点,以AD为直角边且在AD 的右侧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DE,∠DAE=90°,AD=AE.

(1)如果AB=AC,∠BAC=90°.①当点D在线段BC上时,如图1,线段CE、BD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____,数量关系为___________

②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①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说明理由.(2)如图3,如果AB≠AC,∠BAC≠90°,点D在线段BC上运动.探究:当∠ACB多少度时,CE⊥BC?请说明理由.

【答案】(1)①垂直,相等.②都成立,理由见解析;(2)45°,理由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①根据∠BAD=∠CAE,BA=CA,AD=AE,运用“SAS”证明△ABD≌△ACE,根据全等三角形性质得出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即可得到线段CE、BD之间的关系;

②先根据“SAS”证明△ABD≌△ACE,再根据全等三角形性质得出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

等,即可得到①中的结论仍然成立;

(2)先过点A 作AG ⊥AC 交BC 于点G ,画出符合要求的图形,再结合图形判定△GAD ≌△CAE ,得出对应角相等,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

(1):(1)CE 与BD 位置关系是CE ⊥BD ,数量关系是CE=BD . 理由:如图1,∵∠BAD=90°-∠DAC ,∠CAE=90°-∠DAC , ∴∠BAD=∠CAE . 又 BA=CA ,AD=AE , ∴△ABD ≌△ACE (SAS ) ∴∠ACE=∠B=45°且 CE=BD . ∵∠ACB=∠B=45°,

∴∠ECB=45°+45°=90°,即 CE ⊥BD . 故答案为垂直,相等; ②都成立,理由如下: ∵∠BAC =∠DAE =90°, ∴∠BAC +∠DAC =∠DAE +∠DAC , ∴∠BAD =∠CAE , 在△DAB 与△EAC 中,

AD AE BAD CAE AB AC ??

∠∠???

=== ∴△DAB ≌△EAC , ∴CE =BD ,∠B =∠ACE ,

∴∠ACB +∠ACE =90°,即CE ⊥BD ; (2)当∠ACB =45°时,CE ⊥BD (如图).

理由:过点A 作AG ⊥AC 交CB 的延长线于点G ,则∠GAC =90°,

∵∠ACB =45°,∠AGC =90°﹣∠ACB , ∴∠AGC =90°﹣45°=45°, ∴∠ACB =∠AGC =45°, ∴AC =AG , 在△GAD 与△CAE 中,

AC AG DAG EAC AD AE ??

∠∠???

=== ∴△GAD ≌△CAE , ∴∠ACE =∠AGC =45°,

∠BCE =∠ACB +∠ACE =45°+45°=90°,即CE ⊥B C .

3.如图,在ABC ?中,ACB ∠为锐角,点D 为射线BC 上一动点,连接AD .以AD 为直角边且在AD 的上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DF .

(1)若AB AC =,90BAC ∠=?

①当点D 在线段BC 上时(与点B 不重合),试探讨CF 与BD 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 ②当点D 在线段C 的延长线上时,①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在图2中面出相应的图形并说明理由;

(2)如图3,若AB AC ≠,90BAC ∠≠?,45BCA ∠=?,点D 在线段BC 上运动,试探究CF 与BD 的位置关系.

【答案】(1)①CF ⊥BD ,证明见解析;②成立,理由见解析;(2)CF ⊥BD ,证明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①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求出∠CAF=∠BAD ,然后利用“边角边”证明△ACF 和△ABD 全等,②先求出∠CAF=∠BAD ,然后与①的思路相同求解即可;

(2)过点A 作AE ⊥AC 交BC 于E ,可得△AC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C=AE ,∠AED=45°,再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求出∠CAF=∠EAD ,然后利用“边角边”证明△ACF 和△AED 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ACF=∠AED ,然后求出∠BCF=90°,从而得到CF ⊥BD . 【详解】

解:(1)①∵∠BAC=90°,△AD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CAF+∠CAD=90°,∠BAD+∠ACD=90°, ∴∠CAF=∠BAD , 在△ACF 和△ABD 中,

∵AB=AC ,∠CAF=∠BAD ,AD=AF , ∴△ACF ≌△ABD(SAS),

∴CF=BD,∠ACF=∠ABD=45°,

∵∠ACB=45°,

∴∠FCB=90°,

∴CF⊥BD;

②成立,理由如下:如图2:

∵∠CAB=∠DAF=90°,

∴∠CAB+∠CAD=∠DAF+∠CAD,

即∠CAF=∠BAD,

在△ACF和△ABD中,

∵AB=AC,∠CAF=∠BAD,AD=AF,

∴△ACF≌△ABD(SAS),

∴CF=BD,∠ACF=∠B,

∵AB=AC,∠BAC=90°,

∴∠B=∠ACB=45°,

∴∠BCF=∠ACF+∠ACB=45°+45°=90°,

∴CF⊥BD;

(2)如图3,过点A作AE⊥AC交BC于E,

∵∠BCA=45°,

∴△AC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C=AE,∠AED=45°,

∵∠CAF+∠CAD=90°,∠EAD+∠CAD=90°,∴∠CAF=∠EAD,

在△ACF和△AED中,

∵AC=AE,∠CAF=∠EAD,AD=AF,

∴△ACF≌△AED(SAS),

∴∠ACF=∠AED=45°,

∴∠BCF=∠ACF+∠BCA=45°+45°=90°,

∴CF⊥BD.

【点睛】

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动点问题,综合性较强,有一定难度,需要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进行综合运用.

4.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a,b)的坐标满足|a﹣b|+b2﹣8b+16=0.

(1)如图1,求证:OA是第一象限的角平分线;

(2)如图2,过A作OA的垂线,交x轴正半轴于点B,点M、N分别从O、A两点同时出发,在线段OA上以相同的速度相向运动(不包括点O和点A),过A作AE⊥BM交x轴于点E,连BM、NE,猜想∠ONE与∠NEA之间有何确定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3)如图3,F是y轴正半轴上一个动点,连接FA,过点A作AE⊥AF交x轴正半轴于点E,连接EF,过点F点作∠OFE的角平分线交OA于点H,过点H作HK⊥x轴于点K,求

2HK+EF的值.

【答案】(1)证明见解析(2)答案见解析(3)8

【解析】

【分析】

(1)过点A分别作x轴,y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N,则AN=AM,

根据非负数的性质求出a、b的值即可得结论;

(2)如图2,过A作AH平分∠OAB,交BM于点H,则△AOE≌△BAH,可得AH=OE,由已知条件可知ON=AM,∠MOE=∠MAH,可得△ONE≌△AMH,∠ABH=∠OAE,设BM 与NE交于K,则∠MKN=180°﹣2∠ONE=90°﹣∠NEA,即2∠ONE﹣∠NEA=90°;(3)如图3,过H作HM⊥OF,HN⊥EF于M、N,可证△FMH≌△FNH,则FM=FN,同理:NE=EK,先得出OE+OF﹣EF=2HK,再由△APF≌△AQE得PF=EQ,即可得

OE+OF=2OP=8,等量代换即可得2HK+EF的值.

【详解】

解:(1)∵|a﹣b|+b2﹣8b+16=0

∴|a﹣b|+(b﹣4)2=0

∵|a﹣b|≥0,(b﹣4)2≥0

∴|a﹣b|=0,(b﹣4)2=0

∴a =b =4

过点A 分别作x 轴,y 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 、N ,则AN =AM ∴OA 平分∠MON

即OA 是第一象限的角平分线

(2)过A 作AH 平分∠OAB ,交BM 于点H ∴∠OAH =∠HAB =45° ∵BM ⊥AE ∴∠ABH =∠OAE

在△AOE 与△BAH 中

OAE ABH

OA AB AOE BAH ==∠∠??=??∠∠?

, ∴△AOE ≌△BAH (ASA ) ∴AH =OE

在△ONE 和△AMH 中

OE AH NOE MAH ON AM =??

∠∠??=?

=, ∴△ONE ≌△AMH (SAS ) ∴∠AMH =∠ONE 设BM 与NE 交于K

∴∠MKN =180°﹣2∠ONE =90°﹣∠NEA ∴2∠ONE ﹣∠NEA =90° (3)过H 作HM ⊥OF ,HN ⊥EF 于

M 、N

可证:△FMH ≌△FNH (SAS ) ∴FM =FN 同理:NE =EK ∴OE+OF ﹣EF =2HK

过A 作AP ⊥y 轴于P ,AQ ⊥x 轴于Q 可证:△APF ≌△AQE (SAS ) ∴PF =EQ

∴OE+OF=2OP=8

∴2HK+EF=OE+OF=8

【点睛】

本题考查非负数的性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等腰直角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5.已知△ABC中,AB=AC,点P是AB上一动点,点Q是AC的延长线上一动点,且点P从B运动向A、点Q从C运动向Q移动的时间和速度相同,PQ与BC相交于点D,若

AB=82,BC=16.

(1)如图1,当点P为AB的中点时,求CD的长;

(2)如图②,过点P作直线BC的垂线,垂足为E,当点P、Q在移动的过程中,设

BE+CD=λ,λ是否为常数?若是请求出λ的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答案】(1)4;(2)8

【解析】

【分析】

(1)过P点作PF∥AC交BC于F,由点P和点Q同时出发,且速度相同,得出

BP=CQ,根据PF∥AQ,可知∠PFB=∠ACB,∠DPF=∠CQD,则可得出∠B=∠PFB,证出BP=PF,得出PF=CQ,由AAS证明△PFD≌△QCD,得出,再证出F是BC的中点,即可得出结果;

(2)过点P作PF∥AC交BC于F,易知△PBF为等腰三角形,可得BE=1

2

BF,由(1)

证明方法可得△PFD≌△QCD 则有CD=1

2

CF,即可得出BE+CD=8.

【详解】

解:(1)如图①,过P点作PF∥AC交BC于F,

∵点P 和点Q 同时出发,且速度相同, ∴BP=CQ , ∵PF ∥AQ ,

∴∠PFB=∠ACB ,∠DPF=∠CQD , 又∵AB=AC , ∴∠B=∠ACB , ∴∠B=∠PFB , ∴BP=PF ,

∴PF=CQ ,又∠PDF=∠QDC , ∴△PFD ≌△QCD , ∴DF=CD=

1

2

CF , 又因P 是AB 的中点,PF ∥AQ , ∴F 是BC 的中点,即FC=1

2

BC=8, ∴CD=

1

2

CF=4; (2)8BE CD λ+==为定值. 如图②,点P 在线段AB 上, 过点P 作PF ∥AC 交BC 于F ,

易知△PBF 为等腰三角形, ∵PE ⊥BF ∴BE=

12

BF ∵易得△PFD ≌△QCD

∴CD=

12

CF ∴()1111

82222

BE CD BF CF BF CF BC λ+==+=+== 【点睛】

此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断与性质,熟悉相关性质定理是解题的关键.

6.如图,Rt △ABC ≌Rt △CED (∠ACB =∠CDE =90°),点D 在BC 上,AB 与CE 相交于点F (1) 如图1,直接写出AB 与CE 的位置关系

(2) 如图2,连接AD 交CE 于点G ,在BC 的延长线上截取CH =DB ,射线HG 交AB 于K ,求证:HK =BK

【答案】(1)AB ⊥CE ;(2)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由全等可得∠ECD=∠A ,再由∠B+∠A=90°,可得∠B+ECD=90°,则AB ⊥CE. (2)延长HK 于DE 交于H ,易得△AC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DC=45°,易得DH=DE ,然后证明△DGH ≌△DGE ,所以∠H=∠E ,则∠H=∠B ,可得HK=BK. 【详解】

解:(1)∵Rt △ABC ≌Rt △CED ,

∴∠ECD=∠A ,∠B=∠E ,BC=DE ,AC=CD ∵∠B+∠A=90° ∴∠B+ECD=90° ∴∠BFC=90°,∴AB ⊥CE

(2)在Rt △ACD 中,AC=CD ,∴∠ADC=45°, 又∵∠CDE=90°,∴∠HDG=∠CDG=45° ∵CH =DB ,∴CH+CD=DB+CD ,即HD=BC , ∴DH=DE ,

在△DGH 和△DGE 中,

DH=DE

HDG=EDG=45

DG=DG

?

?

∠∠

?

?

?

∴△DGH≌△DGE(SAS)

∴∠H=∠E

又∵∠B=∠E

∴∠H=∠B,

∴HK=BK

【点睛】

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利用全等找出角相等,再利用等角对等边判定线段相等是本题的关键.

7.如图1,在长方形ABCD中,AB=CD=5 cm, BC=12 cm,点P从点B出发,以2cm/s的速度沿BC向点C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s.

(1)PC=___cm;(用含t的式子表示)

(2)当t为何值时,△ABP≌△DCP?.

(3)如图2,当点P从点B开始运动,此时点Q从点C出发,以vcm/s的速度沿CD向点D运动,是否存在这样的v值,使得某时刻△ABP与以P,Q,C为顶点的直角三角形全等?若存在,请求出v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

122t

-;(2)3

t=;(3)存在,2

v=或

5

3

v=

【解析】

【分析】

(1)根据P点的运动速度可得BP的长,再利用BC的长减去BP的长即可得到PC的长;(2)先根据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得出当BP=CP,列方程求解即得;

(3)先分两种情况:当BP=CQ,AB=PC时,△ABP≌△PCQ;或当BA=CQ,PB=PC 时,△ABP≌△QCP,然后分别列方程计算出t的值,进而计算出v的值.

【详解】

解:(1)当点P以2cm/s的速度沿BC向点C运动时间为ts时2

BP tcm

=

∵12

BC cm

=

∴()

122

PC BC BP t cm

=-=-

故答案为:()

122t

-

(2)∵ABP DCP

???

∴BP CP = ∴2122t t =- 解得3t =.

(3)存在,理由如下:

①当BP=CQ ,AB=PC 时,△ABP ≌△PCQ , ∴PC=AB=5 ∴BP=BC-PC=12-5=7 ∵2BP tcm = ∴2t=7 解得t=3.5

∴CQ=BP=7,则3.5v=7 解得2v =.

②当BA CQ =,PB PC =时,ABP QCP ??? ∵12BC cm =

∴1

62

BP CP BC cm === ∵2BP tcm = ∴26t = 解得3t = ∴3CQ vcm =

∵5AB CQ cm == ∴35v = 解得53

v =

. 综上所述,当2v =或5

3

v =时,ABP ?与以P ,Q ,C 为顶点的直角三角形全等. 【点睛】

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和矩形的性质,解题关键是将动态情况化为某一状态情况,并以这一状态为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求解.

8.如图1,在ABC ?中,90ACB ∠=,AC BC =,直线MN 经过点C ,且AD MN ⊥于点D ,BE MN ⊥于点E .易得DE AD BE =+(不需要证明).

(1)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其余条件不变,你认为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写出证明过程;若不成立,请写出此时DE AD BE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其余条件不变,请直接写出此时

DE AD BE 、、之间的数量关系(不需要证明).

【答案】(1) 不成立,DE=AD-BE ,理由见解析;(2) DE=BE-AD 【解析】 【分析】

(1)DE 、AD 、BE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DE=AD-BE .由垂直的性质可得到∠CAD=∠BCE ,证得△ACD ≌△CBE ,得到AD=CE ,CD=BE ,即有DE=AD-BE ; (2)DE 、AD 、BE 之间的关系是DE=BE-AD .证明的方法与(1)一样. 【详解】 (1)不成立.

DE 、AD 、BE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DE=AD-BE ,

理由如下:如图,

∵∠ACB=90°,BE ⊥CE ,AD ⊥CE ,AC CB =, ∴∠ACD+∠CAD=90°, 又∠ACD+∠BCE=90°, ∴∠CAD=∠BCE , 在△ACD 和△CBE 中,

90ADC CEB CAD BCE AC CB ∠=∠=???

∠=∠??=?

, ∴△ACD ≌△CBE(AAS), ∴AD=CE ,CD=BE , ∴DE=CE-CD=AD-BE ; (2)结论:DE=BE-AD .

∵∠ACB=90°,BE ⊥CE ,AD ⊥CE ,AC CB =, ∴∠ACD+∠CAD=90°, 又∠ACD+∠BCE=90°, ∴∠CAD=∠BCE , 在△ACD 和△CBE 中,

90ADC CEB CAD BCE AC CB ∠=∠=???

∠=∠??=?

, ∴△ADC ≌△CEB(AAS), ∴AD=CE ,DC=BE , ∴DE=CD-CE=BE-AD . 【点睛】

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旋转前后两图形全等,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段所夹的角等于旋转角.

9.操作发现:如图,已知△ABC 和△ADE 均为等腰三角形,AB =AC ,AD =AE ,将这两个三角形放置在一起,使点B ,D ,E 在同一直线上,连接

CE .

(1)如图1,若∠ABC =∠ACB =∠ADE =∠AED =55°,求证:△BAD ≌△CAE ; (2)在(1)的条件下,求∠BEC 的度数;

拓广探索:(3)如图2,若∠CAB =∠EAD =120°,BD =4,CF 为△BCE 中BE 边上的高,请直接写出EF 的长度.

【答案】(1)见解析;(2)70°;(3)2 【解析】 【分析】

(1)根据SAS 证明△BAD ≌△CAE 即可.

(2)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即可.

(3)同法可证△BAD≌△CAE,推出EC=BD=4,由∠BEC=∠BAC=120°,推出∠FCE=30°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

(1)证明:如图1中,

∵∠ABC=∠ACB=∠ADE=∠AED,

∴∠EAD=∠CAB,

∴∠EAC=∠DAB,

∵AE=AD,AC=AB,

∴△BAD≌△CAE(SAS).

(2)解:如图1中,设AC交BE于O.

∵∠ABC=∠ACB=55°,

∴∠BAC=180°﹣110°=70°,

∵△BAD≌△CAE,

∴∠ABO=∠ECO,

∵∠EOC=∠AOB,

∴∠CEO=∠BAO=70°,

即∠BEC=70°.

(3)解:如图2中,

∵∠CAB=∠EAD=120°,

∴∠BAD=∠CAE,

∵AB=AC,AD=AE,

∴△BAD≌△CAE(SAS),

∴∠BAD=∠ACE,BD=EC=4,

同理可证∠BEC=∠BAC=120°,

∴∠FEC=60°,

∵CF⊥EF,

∴∠F=90°,∴∠FCE=30°,

∴EF=1

2

EC=2.

【点睛】

本题属于三角形综合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寻找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1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AB分别交x轴,y轴于A(a,0),B(0,b),且满足a2+b2+4a﹣8b+20=0.

(1)求a,b的值;

(2)点P在直线AB的右侧;且∠APB=45°,

①若点P在x轴上(图1),则点P的坐标为;

②若△ABP为直角三角形,求P点的坐标.

【答案】(1)a=﹣2,b=4;(2)①(4,0);②P点坐标为(4,2),(2,﹣2).【解析】

【分析】

(1)利用非负数的性质解决问题即可.

(2)①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解决问题.

②分两种情形:如图2中,若∠ABP=90°,过点P作PC⊥OB,垂足为C.如图3中,若

∠BAP=90°,过点P作PD⊥OA,垂足为D.分别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即可.【详解】

(1)∵a2+4a+4+b2﹣8b+16=0

∴(a+2)2+(b﹣4)2=0

∴a=﹣2,b=4.

(2)①如图1中,

∵∠APB=45°,∠POB=90°,

∴OP=OB=4,

∴P(4,0).

故答案为(4,0).

②∵a=﹣2,b=4

∴OA=2OB=4

又∵△ABP为直角三角形,∠APB=45°

∴只有两种情况,∠ABP=90°或∠BAP=90°

①如图2中,若∠ABP=90°,过点P作PC⊥OB,垂足为C.

∴∠PCB=∠BOA=90°,

又∵∠APB=45°,

∴∠BAP=∠APB=45°,

∴BA=BP,

又∵∠ABO+∠OBP=∠OBP+∠BPC=90°,

∴∠ABO=∠BPC,

∴△ABO≌△BPC(AAS),

∴PC=OB=4,BC=OA=2,

∴OC=OB﹣BC=4﹣2=2,

∴P(4,2).

②如图3中,若∠BAP=90°,过点P作PD⊥OA,垂足为D.

∴∠PDA=∠AOB=90°,

又∵∠APB=45°,

∴∠ABP=∠APB=45°,

∴AP=AB,

又∵∠BAD+∠DAP=90°,

∠DPA+∠DAP=90°,

∴∠BAD=∠DPA,

∴△BAO≌△APP(AAS),

∴PD=OA=2,AD=OB=4,

∴OD =AD ﹣0A =4﹣2=2, ∴P (2,﹣2).

综上述,P 点坐标为(4,2),(2,﹣2). 【点睛】

本题属于三角形综合题,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

二、八年级数学 轴对称解答题压轴题(难)

11.如图,在等边ABC ?中,线段AM 为BC 边上的中线.动点D 在直线AM 上时,以

CD 为一边在CD 的下方作等边CDE ?,连结BE . (1)求CAM ∠的度数;

(2)若点D 在线段AM 上时,求证:ADC BEC ???;

(3)当动点D 在直线AM 上时,设直线BE 与直线AM 的交点为O ,试判断AOB ∠是否为定值?并说明理由.

【答案】(1)30°;(2)证明见解析;(3)AOB ∠是定值,60AOB ∠=?. 【解析】 【分析】

(1)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以直接得出结论;

(2)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就可以得出AC AC =,DC EC =,,

60ACB DCE ∠=∠=?,由等式的性质就可以BCE ACD ∠=∠,根据SAS 就可以得出ADC BEC ???;

(3)分情况讨论:当点D 在线段AM 上时,如图1,由(2)可知ACD BCE ???,就可以求出结论;当点D 在线段AM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可以得出ACD BCE ???而有

30CBE CAD ∠=∠=?而得出结论;当点D 在线段MA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3,通过得出ACD BCE ???同样可以得出结论. 【详解】

(1)ABC ?是等边三角形, 60BAC ∴∠=?.

线段AM 为BC 边上的中线, 1

2CAM BAC ∴∠=∠,

30CAM ∴∠=?.

(2)ABC ?与DEC ?都是等边三角形,

AC BC ∴=,CD CE =,60ACB DCE ∠=∠=?, ACD DCB DCB BCE ∴∠+∠=∠+∠, ACD BCE ∠∠∴=. 在ADC ?和BEC ?中 AC BC ACD BCE CD CE =??

∠=∠??=?

, ()ACD BCE SAS ∴???;

(3)AOB ∠是定值,60AOB ∠=?, 理由如下:

①当点D 在线段AM 上时,如图1,

由(2)可知ACD BCE ???,则30CBE CAD ∠=∠=?, 又60ABC ∠=?,

603090CBE ABC ∴∠+∠=?+?=?,

ABC ?是等边三角形,线段AM 为BC 边上的中线

AM ∴平分BAC ∠,即11

603022

BAM BAC ∠=∠=??=?

903060BOA ∴∠=?-?=?.

②当点D 在线段AM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

ABC ?与DEC ?都是等边三角形,

AC BC ∴=,CD CE =,60ACB DCE ∠=∠=?,

ACB DCB DCB DCE ∴∠+∠=∠+∠, ACD BCE ∠∠∴=, 在ACD ?和BCE ?中 AC BC ACD BCE CD CE =??

∠=∠??=?

, ()ACD BCE SAS ∴???,

30CBE CAD ∴∠=∠=?,

同理可得:30BAM ∠=?, 903060BOA ∴∠=?-?=?.

③当点D 在线段MA 的延长线上时,

ABC ?与DEC ?都是等边三角形,

AC BC

∴=,CD CE

=,60

ACB DCE

∠=∠=?,

60

ACD ACE BCE ACE

∴∠+∠=∠+∠=?,

ACD BCE

∠∠

∴=,

在ACD

?和BCE

?中

AC BC

ACD BCE

CD CE

=

?

?

∠=∠

?

?=

?

()

ACD BCE SAS

∴???,

CBE CAD

∴∠=∠,

同理可得:30

CAM

∠=?

150

CBE CAD

∴∠=∠=?

30

CBO

∴∠=?,

∵30

BAM

∠=?,

903060

BOA

∴∠=?-?=?.

综上,当动点D在直线AM上时,AOB

∠是定值,60

AOB

∠=?.

【点睛】

此题考查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等边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中注意分类讨论的思想解题.

12.已知:AD是ABC

?的高,且BD CD

=.

(1)如图1,求证:BAD CAD

∠=∠;

(2)如图2,点E在AD上,连接BE,将ABE

?沿BE折叠得到'A BE

?,'A B与AC相交于点F,若BE=BC,求BFC

∠的大小;

(3)如图3,在(2)的条件下,连接EF,过点C作CG EF

⊥,交EF的延长线于点G,若10

BF=,6

EG=,求线段CF的长.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测培优试题(有难度)

数学综合测试题(北师大版·八年级)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 若21 =+x x ,则221x x + =( ) A . 1 B .2 C .3 D .4 2. 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组230 320a x a x +>??-≥? 恰有3个整数解,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 . 23≤a ≤32 B . 43≤a ≤32 C .43<a ≤32 D .43≤a <3 2 3. 已知a b c d 满足 2003 1 200212001120001+= -=+=-d c b a 则a b c d 四个数的大小关系为( ) A . a >c >b >d ( B ) b >d >a >c (C ) d >b >a >c (D ) c >a >b >d 4. 已知x 为整数,且分式 1 222-+x x 的值为整数,则x 可取的值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5. 要使a 5<a 3<a <a 2<a 4成立,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 .0<a <1 B . a >1 C .-1<a <0 D . a <-1 6. 下列因式分解正确的是 ( ) A .4x 2–4xy+y 2–1=(2x –y)2–1=(2x –y+1)(2x –y –1) B .4x 2–4xy+y 2–1=(2x –y)2–1=(2x –y+1)(2x+y –1) C .4x 2–4xy+y 2–1=(2x –y)2–1=(2x –y+1)(2x+y+1) D .4x 2–4xy+y 2–1=(2x+y)2–1=(2x+y+1)(2x+y –1) 7. 13. 数据8,10,12,9,11的平均数和方差分别是 ( ) A .10和2 B .10和2 C .50和2 D .50和2 8. 延长线段AB 到C,使得BC= AB,则AC:AB=( ) A .2:1 B .3:1 C .3:2 D .4:3 9. 三角形三边之比为3:4:5,与它相似的另一个三角形的最短边为6cm ,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 ) A .12cm B .18cm C .24cm D .30cm 10. 如图,已知梯形ABCD ,AD BC ∥,4AD DC ==,8BC =,点N 在BC 上,2CN =,E 是 AB 中点,在AC 上找一点M 使EM MN +的值最小,此时其 最小值一定等于( ) A .6 B .8 C .4 D .3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 因式分解:x 3–4x= . 2. 若543z y x = =,则x z y x 562-+= . A E B D N

八年级全册全套试卷培优测试卷

八年级全册全套试卷培优测试卷 一、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解答题压轴题(难) 1.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a,b)的坐标满足|a﹣b|+b2﹣8b+16=0. (1)如图1,求证:OA是第一象限的角平分线; (2)如图2,过A作OA的垂线,交x轴正半轴于点B,点M、N分别从O、A两点同时出发,在线段OA上以相同的速度相向运动(不包括点O和点A),过A作AE⊥BM交x轴于点E,连BM、NE,猜想∠ONE与∠NEA之间有何确定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3)如图3,F是y轴正半轴上一个动点,连接FA,过点A作AE⊥AF交x轴正半轴于点E,连接EF,过点F点作∠OFE的角平分线交OA于点H,过点H作HK⊥x轴于点K,求 2HK+EF的值. 【答案】(1)证明见解析(2)答案见解析(3)8 【解析】 【分析】 (1)过点A分别作x轴,y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N,则AN=AM, 根据非负数的性质求出a、b的值即可得结论; (2)如图2,过A作AH平分∠OAB,交BM于点H,则△AOE≌△BAH,可得AH=OE,由已知条件可知ON=AM,∠MOE=∠MAH,可得△ONE≌△AMH,∠ABH=∠OAE,设BM 与NE交于K,则∠MKN=180°﹣2∠ONE=90°﹣∠NEA,即2∠ONE﹣∠NEA=90°;(3)如图3,过H作HM⊥OF,HN⊥EF于M、N,可证△FMH≌△FNH,则FM=FN,同理:NE=EK,先得出OE+OF﹣EF=2HK,再由△APF≌△AQE得PF=EQ,即可得 OE+OF=2OP=8,等量代换即可得2HK+EF的值. 【详解】 解:(1)∵|a﹣b|+b2﹣8b+16=0 ∴|a﹣b|+(b﹣4)2=0 ∵|a﹣b|≥0,(b﹣4)2≥0 ∴|a﹣b|=0,(b﹣4)2=0 ∴a=b=4 过点A分别作x轴,y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N,则AN=AM ∴OA平分∠MON 即OA是第一象限的角平分线 (2)过A作AH平分∠OAB,交BM于点H

湘教版八年级下培优测试试卷

第1页 共4页 第 2 页 共 4页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密……………………………………………………封…………………………………………线……………………… ……………………………答……………………………………………………题…………………………………………线……………………… 八年级培优班测试 数学卷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下列命题中的假命题是( ). A 、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B 、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C 、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D 、一组对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2、如图1,在周长为20cm 的□ABCD 中,AB ≠AD ,AC 、BD 相交于点O ,OE ⊥BD 交AD 于E ,则△ABE 的周长为( ) A 、4cm B 、6cm C 、8cm D 、10cm 3、如图2,在菱形ABCD 中,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E 为BC 的中点,则下列式子中一定成立的是( ) A 、AC=2OE B 、BC=2OE C 、AD=OE D 、OB=OE 4、如图3,四边形ABCD 为矩形纸片.把纸片ABCD 折叠,使点B 恰好落在CD 边的中点E 处,折痕为AF .若CD =6,则AF 等于 ( ) A 、34 B 、33 C 、24 D 、8 (图1) (图2) (图3) (图4) 5、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金华,风光秀丽,花木葱茏.某广场上一个形状是平行四边形的花坛(如图4),分别种有红、黄、蓝、绿、橙、紫6种颜色的花.如果有AB EF DC ∥∥,BC GH AD ∥∥, 那么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红花、绿花种植面积一定相等 B 、紫花、橙花种植面积一定相等 C 、红花、蓝花种植面积一定相等 D 、蓝花、黄花种植面积一定相等 6、如图,正方形ABCD 的面积为4,△ABE 是等边三角形,点E 在正方形ABCD 内,在对角线AC 上有一点P ,使PD+PE 的和最小,则这个最小值为( ) A 、2 B 、3 C 、23 D 、3 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7、顺次连结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一定是 。 8、如图5,在四边形ABCD 中,E 、F 、G 、H 分别是AB 、BD 、CD 、AC 的中点,要使四边形EFGH 是菱形,四边形ABCD 还应满足的一个条件是 。 9、已知矩形ABCD ,分别为AD 和CD 为一边向矩形外作正三角形ADE 和正三角形CDF ,连接BE 和BF ,则 BF BE 的值等于 。 10、如图6,矩形ABCD 中,AB >AD ,AB=a ,AN 平分∠DAB ,DM ⊥AN 于点M ,CN ⊥AN 于点N . 则DM+CN 的值为 。(用含a 的代数式表示) 11、矩形纸片ABCD 中,AB =2,BC =1,点P 是直线BD 上一点,且DP=DA,直线AP 与直线BC 交于点E ,则CE= 。 12、在面积为15的平行四边形ABCD 中,过点A 作AE 垂直直线BC 于点E ,作AF 垂直于直线 CD 于点F ,若AB=5,BC=6,则CE+CF= 。 (图5) (图6) 三、解答题(共40分) 13、(10分)四边形ABCD 、DEFG 都是正方形,连接AE 、CG .(1)求证:AE =CG ;(2)观察图形,猜想AE 与CG 之间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A B C D O E A B C D E F 黄 蓝 紫 橙 红 绿 A G E D H C F B A E C B D G H F a N M C D A B

八年级上册全册全套试卷培优测试卷

八年级上册全册全套试卷培优测试卷 一、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解答题压轴题(难) 1.如图,∠BAD=∠CAE=90°,AB=AD,AE=AC,AF⊥CB,垂足为F. (1)求证:△ABC≌△ADE; (2)求∠FAE的度数; (3)求证:CD=2BF+DE. 【答案】(1)证明见解析;(2)∠FAE=135°;(3)证明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根据已知条件易证∠BAC=∠DAE,再由AB=AD,AE=AC,根据SAS即可证得 △ABC≌△ADE; (2)已知∠CAE=90°,AC=AE,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得 ∠E=45°,由(1)知△BAC≌△DAE,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CA=∠E=45°,再求得∠CAF=45°,由∠FAE=∠FAC+∠CAE即可得∠FAE的度数; (3)延长BF到G,使得FG=FB,易证△AFB≌△AFG,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 AB=AG,∠ABF=∠G,再由△BAC≌△DAE,可得AB=AD,∠CBA=∠EDA,CB=ED,所以AG=AD,∠ABF=∠CDA,即可得∠G=∠CDA,利用AAS证得△CGA≌△CDA,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CG=CD,所以CG=CB+BF+FG=CB+2BF=DE+2BF. 【详解】 (1)∵∠BAD=∠CAE=90°, ∴∠BAC+∠CAD=90°,∠CAD+∠DAE=90°, ∴∠BAC=∠DAE, 在△BAC和△DAE中, AB AD BAC DAE AC AE = ? ? ∠=∠ ? ?= ? , ∴△BAC≌△DAE(SAS); (2)∵∠CAE=90°,AC=AE, ∴∠E=45°, 由(1)知△BAC≌△DAE, ∴∠BCA=∠E=45°,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全册全套试卷培优测试卷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全套试卷培优测试卷 一、八年级数学三角形填空题(难) 1.如图,在△ABC中,∠C=46°,将△ABC沿着直线l折叠,点C落在点D的位置,则∠1﹣∠2的度数是_____. 【答案】92°. 【解析】 【分析】 由折叠的性质得到∠D=∠C,再利用外角性质即可求出所求角的度数. 【详解】 由折叠的性质得:∠C'=∠C=46°, 根据外角性质得:∠1=∠3+∠C,∠3=∠2+∠C', 则∠1=∠2+∠C+∠C'=∠2+2∠C=∠2+92°, 则∠1﹣∠2=92°. 故答案为:92°. 【点睛】 考查翻折变换(折叠问题),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熟练掌握折叠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的差是180°,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_____. 【答案】5 【解析】 【分析】 根据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n﹣2)?180°与外角和定理列式求解即可 【详解】 解:设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n, 则(n﹣2)?180°﹣360°=180°, 解得n=5. 故答案为5.

【点睛】 本题考查了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定理,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都是360°,与边数无关. 3.若(a﹣4)2+|b﹣9|=0,则以a、b为边长的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_. 【答案】22 【解析】 【分析】 先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列式求出a、b再根据等腰三角形和三角形三边关系分情况讨论求解即可. 【详解】 解:根据题意得,a-4=0,b-9=0, 解得a=4,b=9, ①若a=4是腰长,则底边为9,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4、4、9,不能组成三角形, ②若b=9是腰长,则底边为4,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9、9、4,能组成三角形,周长 =9+9+4=22.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非负数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非负数的非负性质和三角形三边关系. 4.如图所示,将△ABC沿着DE翻折,若∠1+∠2=80°,则∠B=_____度. 【答案】40. 【解析】 【分析】 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和四边形的内角和即可求得. 【详解】 ∵△ABC沿着DE翻折, ∴∠1+2∠BED=180°,∠2+2∠BDE=180°, ∴∠1+∠2+2(∠BED+∠BDE)=360°, 而∠1+∠2=80°,∠B+∠BED+∠BDE=180°, ∴80°+2(180°﹣∠B)=360°, ∴∠B=40°. 故答案为:40°. 【点睛】 本题考查图形的折叠变化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关键是要理解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

八年级全册全套试卷培优测试卷

八年级全册全套试卷培优测试卷 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某兴趣小组计划探究“铝棒的发声”.同学们使用一根表面光滑的实心铝棒,一只手捏住铝棒的中间部位,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粘少许松香粉,在铝棒表面由手捏部位向外端摩擦,可以听见铝棒发出声音,而且发现在不同情况下铝棒发声的频率是不同的,为了探究铝棒发声频率的影响因素,该兴趣小组找到不同规格的铝棒、虚拟示波器等器材进行探究.实验前同学们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A: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铝棒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B: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铝棒的长度有关 猜想C: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手捏铝棒的部位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A,同学们选择4根铝棒,每次均捏住铝棒的中间部位,由手捏部位向外端摩擦,实验所得的数据记录于下面的表格中,在2%的误差允许范围内(频率相差在70Hz 以内)的测量值可以认为是相等的. (1)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铝棒的发声频率与横截面积是______________的.(选填“有关”或“无关”) (2)为了验证猜想B,同学们选择横截面积均为2.9×10﹣5m2的铝棒,实验所得的数据记录于下面的表格中,同学们从表中前两列数据很难得出频率f与长度L之间的关系,他们利用图象法处理数据,画出了频率f与长度的倒数1/L的关系如图所示,分析可知发生频率f 与铝棒的长度L的关系是成______(正/反)比. (3)同学们又通过实验探究了铝棒发声的频率和手捏铝棒部位的关系,在实验过程中,有同学们将发声的铝棒一端插入水中,可以看到______________现象,有同学用手迅速握住正在发声的铝棒,可以听见声音很快衰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无关反比例水花四溅振幅减小,响度减小

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全套试卷培优测试卷

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全套试卷培优测试卷 一、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解答题压轴题(难) 1.已知,如图A 在x 轴负半轴上,B (0,-4),点E (-6,4)在射线BA 上, (1) 求证:点A 为BE 的中点 (2) 在y 轴正半轴上有一点F, 使 ∠FEA=45°,求点F 的坐标. (3) 如图,点M 、N 分别在x 轴正半轴、y 轴正半轴上,MN=NB=MA ,点I 为△MON 的内角平分线的交点,AI 、BI 分别交y 轴正半轴、x 轴正半轴于P 、Q 两点, IH⊥ON 于H, 记△POQ 的周长为C△POQ.求证:C△POQ=2 HI. 【答案】(1)证明见解析;(2)22 (0,)7 F ;(3)证明见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1)过E 点作EG ⊥x 轴于G ,根据B 、E 点的坐标,可证明△AEG ≌△ABO ,从而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证; (2)过A 作AD⊥AE 交EF 延长线于D ,过D 作DK ⊥x 轴于K ,然后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得到△AEG ≌△DAK ,进而求出D 点的坐标,然后设F 坐标为(0,y ),根据S 梯形EGKD =S 梯形 EGOF +S 梯形FOKD 可求出F 的坐标; (3)连接MI 、NI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AS 证得△MIN ≌△MIA ,从而得到∠MIN=∠MIA 和∠MIN=∠NIB ,由角平分线的性质,求得∠AIB=135°×3-360°=45°再连接OI ,作IS⊥OM 于S, 再次证明△HIP ≌△SIC 和△QIP ≌△QIC ,得到C △POQ 周长. 试题解析:(1)过E 点作EG⊥x 轴于G , ∵B (0,-4),E (-6,4),∴OB=EG=4, 在△AEG 和△ABO 中,

八年级数学全册全套试卷培优测试卷

八年级数学全册全套试卷培优测试卷 一、八年级数学三角形填空题(难) 1.将等边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按如图所示的位置摆放,如果∠1=40°,∠2=50°,那么∠ 3的度数等于______________. 【答案】12° 【解析】等边三角形的内角的度数是60°,正方形的内角度数是90°,正五边形的内角的度数是108°,则∠3=360°-60°-90°-108°-∠1-∠2=12°.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多边形的内角,熟知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各内角的度数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已知三角形的两边的长分别为2cm和8cm,设第三边中线的长为x cm,则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答案】3<x<5 【解析】 【分析】 延长AD 至M使DM=AD,连接CM,先说明△ABD≌△CDM,得到CM=AB=8,再求出2AD的范围,最后求出AD的范围. 【详解】 解:如图:AB=8,AC=2,延长AD至M使DM=AD,连接CM 在△ABD和△CDM中, AD MD ADB MDC BD CD = ? ? ∠=∠ ? ?= ? ∴△ABD≌△MCD(SAS),

∴CM=AB=8. 在△ACM中:8-2<2x<8+2, 解得:3<x<5. 故答案为:3<x<5.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答的关键在于画出图形,数形结合完成解答. 3.∠A=65o,∠B=75o,将纸片一角折叠,使点C?落在△ABC外,若∠2=20o,则∠1的度数为 _______. 【答案】100° 【解析】 【分析】 先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出∠C=180°-∠A-∠B=180°-65°-75°=40°;再根据折叠的性质得到∠C′=∠C=40°,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以及外角性质得∠3+∠2+∠5+∠C′=180°, ∠5=∠4+∠C=∠4+40°,即可得到∠3+∠4=80°,然后利用平角的定义即可求出∠1. 【详解】 如图, ∵∠A=65°,∠B=75°, ∴∠C=180°-∠A-∠B=180°-65°-75°=40°; 又∵将三角形纸片的一角折叠,使点C落在△ABC外, ∴∠C′=∠C=40°, 而∠3+∠2+∠5+∠C′=180°,∠5=∠4+∠C=∠4+40°,∠2=20°, ∴∠3+20°+∠4+40°+40°=180°, ∴∠3+∠4=80°, ∴∠1=180°-80°=100°. 故答案是:100°. 【点睛】 考查了折叠前后两图形全等,即对应角相等,对应线段相等.也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以及外角性质.

八年级物理全册全套试卷培优测试卷

八年级物理全册全套试卷培优测试卷 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物理实验课上,某实验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刻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本实验的原理是___; (2)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_____(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3)斜面倾角不变,小车由静止释放运动到底端,则小车前半程的平均速度____小车后半程的平均速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4)由图观察可知,小车从乙位置运动至丙位置时,所测量的路程是____cm,平均速度____m/s; (5)物体的运动常常可以用图像来描述,下图中能反映本实验中小车运动情况的是 ______(选填“A”或“B”) 【来源】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题 【答案】v=s t 时间小于 65.0 0.1625 B 【解析】【分析】【详解】 (1)[1]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需要用到速度的公式v=s t 。 (2)[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所用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斜面坡度应小些。 (3)[3]小车由静止释放,做加速运动,小车通过前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4)[4][5]由图可知,小车从乙位置运动至丙位置时的路程是65.0cm,运动的时间是4s,平

均速度 v =65.0cm 4s s t ==16.25cm/s=0.1625m/s (5)[6] A 图为s -t 图象,是一过原点的直线,说明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距离与时间成正比,故A 不符合题意;而B 图为v -t 图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长,速度逐渐变大,故图B 中能反映小车运动情况。 2.如图所示,将一块长木板的左侧垫高,使之成为有一定倾角的斜面,木板的右端安装一块挡板,挡板上粘有橡皮泥。现将一辆小车从图示位置(小车左边缘与木板上端齐平)自由释放,小车下滑到挡板处停止运动。测得小车的运动时间为t ;测得小车的长度为1s ,木板的长度为2s ,问: (1)上述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除了秒表,还有_______。通过上述测量,可以测得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v =________(用题中字母来表示); (2)若小车释放瞬间立即按下秒表开始计时,但小车在挡板处撞停时由于测量者不够专注,稍微迟缓一下才按下秒表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偏_________。为减小小车运动时间的测量误差,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倾角适当___________些; (3)下图中可能准确反映小车运动情况的是_______。 【来源】江苏省常熟市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末学业水平调研物理试题 【答案】刻度尺 21s s t - 小 小 D 【解析】 【分析】 (1)要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物体运动的距离和时间,测量路程用刻度尺,测量时间用秒表;已知物体运动的距离和时间,根据s v t =求出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八年级上册物理 全册全套试卷培优测试卷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全套试卷培优测试卷 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2007年2月28日,从乌鲁木齐驶往阿克苏的5806次列车遭遇特大沙尘暴,列车从第1节车厢到第11节车厢相继被吹翻.看了这个报道后,某研究小组为探索沙尘暴的威力,进行了模拟研究.如图为测定沙尘暴风力的实验装置图,其中AB是一段水平放置的长为L 的光滑均匀电阻丝,电阻丝阻值较大,一质量和电阻都不计的细长金属丝一端固定于O 点,另一端悬挂球P,无风时细金属丝竖直,恰与电阻丝在B点接触,有风时细金属丝将偏离竖直方向,细金属丝与电阻丝始终保持良好的导电接触.研究小组的同学对此装置分析中,知道金属球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水平风力大小与电压表的读数成正比,空气密度为1.3kg/m3,沙的密度为2.5×103kg/m3.他们对决定金属球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风力大小的因素,进行了如下的实验研究: ①在含沙量相同条件下,改变风速,记录不同风速下电压表的示数如下: 风速(m/s)5101520 电压表示数(V)0.6 2.4 5.49.6 ②在风速大小相同条件下,改变风中空气的含沙量,记录不同含沙量下电压表的示数如下: 含沙量(kg/m3) 1.1 2.2 3.3 4.4 电压表示数(V) 2.3 3.5 4.6 5.8 (1)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试推导出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风力大小的关系式?(设比例系数为k) (2)若(1)中的比例系数k的大小为0.5,已知:车厢的高度为3m,车厢的长度为 25m,车厢质量为50t,铁轨间距为1.5m,1m3沙尘暴中含沙尘2.7kg,请根据(1)中的关系式计算当时的风速至少为多大? 【来源】2009年江西省上饶县二中九年级应用物理知识竞赛复赛模拟试题(三) 【答案】(1)p=kρv2,ρ为含有沙尘的空气密度;(2)41m/s 【解析】

八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培优测试卷

八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培优测试卷 一、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解答题压轴题(难)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AB分别交x轴,y轴于A(a,0),B(0,b),且满足a2+b2+4a﹣8b+20=0. (1)求a,b的值; (2)点P在直线AB的右侧;且∠APB=45°, ①若点P在x轴上(图1),则点P的坐标为; ②若△ABP为直角三角形,求P点的坐标. 【答案】(1)a=﹣2,b=4;(2)①(4,0);②P点坐标为(4,2),(2,﹣2).【解析】 【分析】 (1)利用非负数的性质解决问题即可. (2)①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解决问题. ②分两种情形:如图2中,若∠ABP=90°,过点P作PC⊥OB,垂足为C.如图3中,若∠BAP=90°,过点P作PD⊥OA,垂足为D.分别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即可.【详解】 (1)∵a2+4a+4+b2﹣8b+16=0 ∴(a+2)2+(b﹣4)2=0 ∴a=﹣2,b=4. (2)①如图1中, ∵∠APB=45°,∠POB=90°, ∴OP=OB=4, ∴P(4,0). 故答案为(4,0). ②∵a=﹣2,b=4 ∴OA=2OB=4 又∵△ABP为直角三角形,∠APB=45° ∴只有两种情况,∠ABP=90°或∠BAP=90° ①如图2中,若∠ABP=90°,过点P作PC⊥OB,垂足为C.

∴∠PCB=∠BOA=90°, 又∵∠APB=45°, ∴∠BAP=∠APB=45°, ∴BA=BP, 又∵∠ABO+∠OBP=∠OBP+∠BPC=90°, ∴∠ABO=∠BPC, ∴△ABO≌△BPC(AAS), ∴PC=OB=4,BC=OA=2, ∴OC=OB﹣BC=4﹣2=2, ∴P(4,2). ②如图3中,若∠BAP=90°,过点P作PD⊥OA,垂足为D. ∴∠PDA=∠AOB=90°, 又∵∠APB=45°, ∴∠ABP=∠APB=45°, ∴AP=AB, 又∵∠BAD+∠DAP=90°, ∠DPA+∠DAP=90°, ∴∠BAD=∠DPA, ∴△BAO≌△APP(AAS), ∴PD=OA=2,AD=OB=4, ∴OD=AD﹣0A=4﹣2=2, ∴P(2,﹣2). 综上述,P点坐标为(4,2),(2,﹣2).

八年级上册数学 全册全套试卷培优测试卷

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全套试卷培优测试卷 一、八年级数学三角形填空题(难) 1.如图,△ABC中,点D、E、F分别在三边上,E是AC的中点,AD、BE、CF交于一点G,BD=2DC,S△GEC=3,S△GDC=4,则△ABC的面积是_____. 【答案】30 【解析】 【分析】 由于BD=2DC,那么结合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S△ABD=2S△ACD,而S△ABC=S△ABD+S△ACD,可得出S△ABC=3S△ACD,而E是AC中点,故有S△AGE=S△CGE,于是可求S△ACD,从而易求S△ABC. 【详解】 解:∵BD=2DC,∴S△ABD=2S△ACD,∴S△ABC=3S△ACD. ∵E是AC的中点,∴S△AGE=S△CGE. 又∵S△GEC=3,S△GDC=4,∴S△ACD=S△AGE+S△CGE+S△CGD=3+3+4=10,∴S△ABC=3S△ACD=3×10=30. 故答案为30.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三角形之间的面积加减计算.注意同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面积相等、同高的三角形底相等. 2.如图,平面内有五个点,以其中任意三个点为顶点画三角形,最多可以画_____个三角形. 【答案】10 【解析】 【分析】 以平面内的五个点为顶点画三角形,根据三角形的定义,我们在平面中依次选取三个点画

出图形即可解答. 【详解】 解:如图所示,以其中任意三个点为顶点画三角形,最多可以画10个三角形, 故答案为:10.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几何图形的个数,我们根据三角形的定义,在画图的时候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保证不重复不遗漏. 3.如图,ABC 中,点D 在AC 的延长线上,E 、F 分别在边AC 和AB 上,BFE ∠与BCD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 ,若ABC ∠=70°FEC ∠=80°,则P ∠=______. 【答案】85° 【解析】 【分析】 根据四边形内角和等于360°,在四边形FECB 中∠B +∠BFE +∠FEC +∠BCE =360°,结合角平分线的定义计算即可得∠1-∠2=15°;再在四边形EFPC 中求出∠1-∠2+∠P =110°即可解答. 【详解】 解: ∵∠BFE =2∠1,∠BCD =2∠2, 又∵∠BFE +∠ABC +∠FEC +∠BCE =360°,ABC ∠=70°,FEC ∠=80°, ∴2∠1+(180°-2∠2)+70°+80°=360°, ∴∠1-∠2=15°; ∵在四边形EFPC 中,∠PFE +∠FEC +∠P +∠PCE =360°, ∴∠1+80°+(180°-∠2)+∠P =360°, ∴∠1-∠2+∠P =100°,

八年级期末试卷培优测试卷

八年级期末试卷培优测试卷 一、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解答题压轴题(难) 1.(1)已知△ABC是等腰三角形,其底边是BC,点D在线段AB上,E是直线BC上一点,且∠DEC=∠DCE,若∠A等于60°(如图①).求证:EB=AD; (2)若将(1)中的“点D在线段AB上”改为“点D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其他条件不变(如图②),(1)的结论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答案】(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1)作DF∥BC交AC于F,由平行线的性质得出∠ADF=∠ABC,∠AFD=∠ACB,∠FDC=∠DCE,证明△ABC是等边三角形,得出∠ABC=∠ACB=60°,证出△ADF是等边三角形,∠DFC=120°,得出AD=DF,由已知条件得出∠FDC=∠DEC,ED=CD,由AAS证明 △DBE≌△CFD,得出EB=DF,即可得出结论; (2)作DF∥BC交AC的延长线于F,同(1)证出△DBE≌△CFD,得出EB=DF,即可得出结论. 试题解析:(1)证明:如图,作DF∥BC交AC于F, 则△ADF为等边三角形 ∴AD=DF,又∵∠DEC=∠DCB, ∠DEC+∠EDB=60°, ∠DCB+∠DCF=60°, ∴ ∠EDB=∠DCA ,DE=CD, 在△DEB和△CDF中, 120 EBD DFC EDB DCF DE CD , , ∠=∠=? ? ? ∠=∠ ? ?= ? ∴△DEB≌△CDF, ∴BD=DF, ∴BE=AD . (2).EB=AD成立;

理由如下:作DF∥BC交AC的延长线于F,如图所示: 同(1)得:AD=DF,∠FDC=∠ECD,∠FDC=∠DEC,ED=CD, 又∵∠DBE=∠DFC=60°, ∴△DBE≌△CFD(AAS), ∴EB=DF, ∴EB=AD.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综合,考查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等知识,综合性强,有一定的难度,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如图,在△ABC中,∠ABC为锐角,点D为直线BC上一动点,以AD为直角边且在AD 的右侧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DE,∠DAE=90°,AD=AE. (1)如果AB=AC,∠BAC=90°.①当点D在线段BC上时,如图1,线段CE、BD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____,数量关系为___________ ②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①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说明理由.(2)如图3,如果AB≠AC,∠BAC≠90°,点D在线段BC上运动.探究:当∠ACB多少度时,CE⊥BC?请说明理由. 【答案】(1)①垂直,相等.②都成立,理由见解析;(2)45°,理由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①根据∠BAD=∠CAE,BA=CA,AD=AE,运用“SAS”证明△ABD≌△ACE,根据全等三角形性质得出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即可得到线段CE、BD之间的关系; ②先根据“SAS”证明△ABD≌△ACE,再根据全等三角形性质得出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

八年级上册数学 期末试卷培优测试卷

八年级上册数学 期末试卷培优测试卷 一、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解答题压轴题(难) 1.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D (m ,m +8)在第二象限,点B (0,n )在y 轴正半轴上,作DA ⊥x 轴,垂足为A ,已知OA 比OB 的值大2,四边形AOBD 的面积为12. (1)求m 和n 的值. (2)如图2,C 为AO 的中点,DC 与AB 相交于点E ,AF ⊥BD ,垂足为F ,求证:AF =DE . (3)如图3,点G 在射线AD 上,且GA =GB ,H 为GB 延长线上一点,作∠HAN 交y 轴于点N ,且∠HAN =∠HBO ,求NB ﹣HB 的值. 【答案】(1)4 2 m n =-?? =?(2)详见解析;(3)NB ﹣FB =4(是定值),即当点H 在GB 的 延长线上运动时,NB ﹣HB 的值不会发生变化. 【解析】 【分析】 (1)由点D ,点B 的坐标和四边形AOBD 的面积为12,可列方程组,解方程组即可; (2)由(1)可知,AD =OA =4,OB =2,并可求出AB =BD =25,利用SAS 可证△DAC ≌△AOB ,并可得∠AEC =90°,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即可求证; (3)取OC =OB ,连接AC ,根据对称性可得∠ABC =∠ACB ,AB =AC ,证明△ABH ≌△CAN ,即可得到结论. 【详解】 解:(1)由题意()()218122 m n n m m --=?? ?++-=?? 解得4 2m n =-??=? ; (2)如图2中, 由(1)可知,A (﹣4,0),B (0,2),D (﹣4,4),

八年级全册全套试卷培优测试卷

八年级全册全套试卷培优测试卷 一、八年级数学三角形填空题(难) 1.如图,有一块直角三角板XYZ 放置在△ABC 上,三角板XYZ 的两条直角边XY 、XZ 改变位置,但始终满足经过B 、C 两点.如果△ABC 中,∠A=52°,则∠ABX+∠ACX=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8° 【解析】 ∠A =52°, ∴∠ABC +∠ACB =128°, ∠XBC +∠XCB =90°, ∴∠ABX +∠ACX =128°-90°=38°. 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A 、B 分别在x 轴的正半轴、y 轴的正半轴上移动,点M 在第二象限,且MA 平分∠BAO ,做射线MB ,若∠1=∠2,则∠M 的度数是_______。 【答案】45? 【解析】 【分析】 根据三角形内角与外角的关系可得2M MAB ∠∠∠=+ 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MAB MAO ∠∠=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OBA OAB BOA 180∠∠∠++=? 易得∠M 的度数。 【详解】

在ABM 中,2∠是ABM 的外角 ∴2M MAB ∠∠∠=+ 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OBA OAB BOA 180∠∠∠++=? ∵BOA 90∠=? ∴OBA OAB 90∠∠+=? ∵MA 平分BAO ∠ ∴BAO 2MAB ∠∠= 由三角形内角与外角的关系可得12BAO BOA 90BAO ∠∠∠∠∠+=+=?+ ∵12∠∠= ∴2290BAO ∠∠=?+ 又∵2M MAB ∠∠∠=+ ∴222M 2MAB 2M BAO ∠∠∠∠∠=+=+ ∴90BAO 2M BAO ∠∠∠?+=+ 2M 90∠=? M 45∠=? 【点睛】 本题考查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之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3.已知ABC 中,90A ∠=,角平分线BE 、CF 交于点O ,则BOC ∠= ______ . 【答案】135 【解析】 解:∵∠A =90°,∴∠ABC +∠ACB =90°,∵角平分线BE 、CF 交于点O ,∴∠OBC +∠OCB =45°,∴∠BOC =180°﹣45°=135°.故答案为:135°. 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4.已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的差是1260°,则这个多边形边数是 . 【答案】12 【解析】 试题解析:根据题意,得 (n-2)?180-360=1260, 解得:n=11. 那么这个多边形是十一边形. 考点:多边形内角与外角.

八年级数学全册全套试卷培优测试卷

八年级数学全册全套试卷培优测试卷 一、八年级数学三角形填空题(难) 1.如图,ABC 中,点D 在AC 的延长线上,E 、F 分别在边AC 和AB 上,BFE ∠与BCD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 ,若ABC ∠=70°FEC ∠=80°,则P ∠=______. 【答案】85° 【解析】 【分析】 根据四边形内角和等于360°,在四边形FECB 中∠B +∠BFE +∠FEC +∠BCE =360°,结合角平分线的定义计算即可得∠1-∠2=15°;再在四边形EFPC 中求出∠1-∠2+∠P =110°即可解答. 【详解】 解: ∵∠BFE =2∠1,∠BCD =2∠2, 又∵∠BFE +∠ABC +∠FEC +∠BCE =360°,ABC ∠=70°,FEC ∠=80°, ∴2∠1+(180°-2∠2)+70°+80°=360°, ∴∠1-∠2=15°; ∵在四边形EFPC 中,∠PFE +∠FEC +∠P +∠PCE =360°, ∴∠1+80°+(180°-∠2)+∠P =360°, ∴∠1-∠2+∠P =100°, ∴∠P =85°, 故答案为:85°.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四边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掌握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和四边形内角和等于360°是解题的关键. 2.小明在用计算器计算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得出的结果为2005°,小芳立即判断他的结构是错误的,小明仔细地复算了一遍,果然发现自己把一个角的度数输入了两遍.你认为正确的内角和应该是________. 【答案】1980

【解析】 【详解】 解: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多加的角度为α,则 (n-2)×180°=2005°-α, 当n=13时,α=25°, 此时(13-2)×180°=1980°,α=25° 故答案为1980. 3.如图,李明从A点出发沿直线前进5米到达B点后向左旋转的角度为α,再沿直线前进5米,到达点C后,又向左旋转α角度,照这样走下去,第一次回到出发地点时,他共走了45米,则每次旋转的角度α为_____. 【答案】40?. 【解析】 【分析】 根据共走了45米,每次前进5米且左转的角度相同,则可计算出该正多边形的边数,再根据外角和计算左转的角度. 【详解】 ÷=, 连续左转后形成的正多边形边数为:4559 ?÷=?. 则左转的角度是360940 故答案是:40?. 【点睛】 本题考查了多边形的外角计算,正确理解多边形的外角和是360°是关键. 4.如图,小亮从A点出发前进5m,向右转15°,再前进5m,又向右转15°…,这样一直走下去,他第一次回到出发点A时,一共走了______m. 【答案】120.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小亮所走的路线为正多边形,根据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即可求出答案. 【详解】

八年级期末试卷培优测试卷

八年级期末试卷培优测试卷 一、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解答题压轴题(难) 1.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为x 轴负半轴上的点,B 为y 轴负半轴上的点. (1)如图1,以A 点为顶点、AB 为腰在第三象限作等腰Rt ABC ?,若2OA =,4OB =,试求C 点的坐标; (2)如图2,若点A 的坐标为() 23,0-,点B 的坐标为()0,m -,点D 的纵坐标为n ,以 B 为顶点,BA 为腰作等腰Rt ABD ?.试问:当B 点沿y 轴负半轴向下运动且其他条件都不 变时,整式2253m n +-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发生变化,请求出其值;若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 (3)如图3,E 为x 轴负半轴上的一点,且OB OE =,OF EB ⊥于点F ,以OB 为边作等边OBM ?,连接EM 交OF 于点N ,试探索:在线段EF 、EN 和MN 中,哪条线段等于EM 与ON 的差的一半?请你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答案】(1) C(-6,-2);(2)不发生变化,值为3-3)EN=1 2 (EM-ON),证明见详解. 【解析】 【分析】 (1)作CQ ⊥OA 于点Q,可以证明AQC BOA ?,由QC=AD,AQ=BO,再由条件就可以求出点C 的坐标; (2)作DP ⊥OB 于点P ,可以证明AOB BPD ?,则有BP=OB-PO=m-(-n)=m+n 为定值,从而可以求出结论2253m n +-3- (3)作BH ⊥EB 于点B ,由条件可以得出 ∠1=30°,∠2=∠3=∠EMO=15°,∠EOF=∠BMG=45°,EO=BM,可以证明ENO BGM ?,则GM=ON,就有EM-ON=EM-GM=EG ,最后由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就可得出EN=1 2 (EM-ON). 【详解】 (1)如图(1)作CQ ⊥OA 于Q,

八年级数学轴对称解答题单元培优测试卷

八年级数学轴对称解答题单元培优测试卷 一、八年级数学 轴对称解答题压轴题(难) 1.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为x 轴负半轴上的点,B 为y 轴负半轴上的点. (1)如图1,以A 点为顶点、AB 为腰在第三象限作等腰Rt ABC ?,若2OA =,4OB =,试求C 点的坐标; (2)如图2,若点A 的坐标为() 23,0-,点B 的坐标为()0,m -,点D 的纵坐标为n ,以 B 为顶点,BA 为腰作等腰Rt ABD ?.试问:当B 点沿y 轴负半轴向下运动且其他条件都不 变时,整式2253m n +-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发生变化,请求出其值;若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 (3)如图3,E 为x 轴负半轴上的一点,且OB OE =,OF EB ⊥于点F ,以OB 为边作等边OBM ?,连接EM 交OF 于点N ,试探索:在线段EF 、EN 和MN 中,哪条线段等于EM 与ON 的差的一半?请你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答案】(1) C(-6,-2);(2)不发生变化,值为3-3)EN=1 2 (EM-ON),证明见详解. 【解析】 【分析】 (1)作CQ ⊥OA 于点Q,可以证明AQC BOA ?,由QC=AD,AQ=BO,再由条件就可以求出点C 的坐标; (2)作DP ⊥OB 于点P ,可以证明AOB BPD ?,则有BP=OB-PO=m-(-n)=m+n 为定值,从而可以求出结论2253m n +-3- (3)作BH ⊥EB 于点B ,由条件可以得出 ∠1=30°,∠2=∠3=∠EMO=15°,∠EOF=∠BMG=45°,EO=BM,可以证明ENO BGM ?,则GM=ON,就有EM-ON=EM-GM=EG ,最后由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就可得出EN=1 2 (EM-ON). 【详解】 (1)如图(1)作CQ ⊥OA 于Q,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