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中医分阶段论治

上消化道出血中医分阶段论治
上消化道出血中医分阶段论治

刍议上消化道出血中医分阶段论治【摘要】上消化道出血一般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等该种疾病多是出血的病症所引发,这种病是常见病,也是多发病,有很多患者因为这些病情苦不堪言。该病的主要症状,有呕血,排便成黑色状态,等等血液在患者胃肠道内停留时间短较短,则粪便会呈紫红色。血液上溢,经口而出称为吐血或呕血。中医在医治上消化道出血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其疗效确切、副作用少。此篇文章我们简单用20例患者作为示例,来证明中医对消化道出血的医治效果显著。

【关键词】分阶段论治;中医;消化道出血

中医学是指中国传统医学,它是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是我国悠久历史中的一块瑰宝,它不仅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中医和西医的本质区别简单的说,中医重视的是概念的结合,西医讲究的是数据的准确,中医的根本是哲学,而西医的根本是化学,中医治人,西医治病。中医讲究一个人体的平衡,西医则是要通过药物手段“杀死”或者“消灭”病因。

1消化道出血的症状与病因

1.1消化道出血之症状呕血及黑粪后发于上消化道出血所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征,必然与过敏性休克、中毒性休克、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或者心源性休克,及子宫异位妊娠破裂、创伤性或自发性脾破裂、动脉瘤破裂等其它病因所导致的出血性休克相鉴

上消化道出血规范

上消化道出血(丙级) 中西医概述 西医:消化道是指从口腔开始至肛门的一个管道系统,是一个连续的中空性器官,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肛门以及开口此管道的腺体,如胰腺、胆道系统等。在解剖上,人们以Treitz韧带为界,将其以上从口腔到十二指肠一段称为上消化道。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将Treitz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等病变引起的出血及上段空肠病变引起的出血率统划归于上消化道出血。本单病种不包括肝硬化并发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中医:中医认为上消化道出血为血证,便血、吐血、呕血。若血随呕吐而出,血色紫黯,或夹有食物残渣,称吐血、呕血。因上消化道血量小或幽门以下部位出血常只引起黑便,故称为便血。 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原则 对于上消化道出血,可根据病人情况,明确诊断,选择各种有效的中西医结合的止血措施,对于轻、中度出血者,一般经过临床治疗后,多数能使出血停止,病情恢复,然后再针对出血原因,采用相应的根治措施。对于上消化道大出血者,则首先在于抢救休克和控制出血,同时或随后查明出血病因,进行综合性的全面治疗。 中西医结合诊断规范 中医辨证诊断规范 1.脾虚不摄证 主症:吐血暗淡,绵绵不断,时轻时重,体倦神疲,形色惟淬,心悸,头晕,大便色黑,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2.胃中积热证 主症:胃脘热作痛,恶心泛呕吐血量多,色泽鲜红或紫暗,或夹有食物残渣,口臭,便秘而色黑,舌红,苔黄,脉滑数。 3.肝火犯胃证 主症:吐血鲜红,口苦胁痛,心烦善怒,寐少梦多,烦躁不安,舌质红绛,脉弦数。 4.肝胃虚寒证 主症:吐血色黯或大便色黑,缠绵难愈,畏寒肢冷,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或白光白,纳呆,常感腹中冷痛,眩晕,舌淡苔白腻,脉细滑或沉微。 5.气血两虚证 主症:胃脘隐痛,吐血色黯量少,唇甲色淡,疲倦乏力,面色苍白,或常伴有自汗,动则气促,眩晕耳鸣,神疲,大便色黑,色淡苔少,脉沉涩。 西医诊断规范 1.呕血与黑便:一般幽门以下出血或胃出血少者不引起恶心、呕吐,亦不发生呕血,只解黑便。如果出血量大,可引起恶心、呕血,如果血液在胃内滞留时间短,呕吐物则呈暗红色甚至鲜红色;如果血液在胃中停留时间长,氧合血红蛋白受胃酸作用变成正铁血红蛋白而呈咖啡色。胃内出血若末呕出,便排入肠道,形成黑便或柏油样便,出血量大、肠道蠕动快时可为暗红色血便。 2.上腹疼痛及不适感:大多数溃疡病患者出血前上腹疼痛、发作或加剧,而出血后往往疼痛减轻或消失。

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流程

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流程 出血病人注意要点:1有无休克表现(尿少,四肢凉,脉细,血压下降),头晕,心慌,呕血,口渴,尿少,出汗情况,注意血压,尿量,脉搏呼吸,肠鸣音,腹部情况,大便颜色,量,2注意排除口咽,牙龈出血吞咽,3主要病因:a消化性溃疡,b肝硬化c 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剧烈呕吐是主要诱因d 胃癌e应激性溃疡4主要表现:黑便(进食铁剂,铋剂,动物血及肝脏会引起黑便,注意鉴别)呕血贫血(HB低于70g/l,需输红悬)5问诊病史注意黑便,呕血,量色及时间,有无血块,是否有牙龈出血,是否坚持劳作,肝病者注意有无皮肤瘙痒,既往史:肝病史,出血史疫水接触史,手术史,药敏史,糖尿病,高血压,烟酒史,家族史(有无乙肝及癌症病史)6查体:注意生命体征,面色,四肢有无水肿,温度,肠鸣音,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如有腹痛,腹部压痛注意,胰腺,淀粉酶检查,CT排查) 长期医嘱:1护理等级,病重或病危,暂禁食,留家属,生命体征监测,计尿量,有腹水,水肿者利尿,注意,血压情况,如有血压下降,先不考虑水肿,待血压稳定后边补边脱先小剂量利尿,逐步增加 乙肝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医嘱模板: 1按感染科常规护理,一级护理,病危,暂禁食,监测血压,脉搏,Q2H,计24小时尿量NS 100ML+ 奥美拉唑40mg(或洛赛克进口) ivgtt bid 或q8h, NS 50ML+善宁0.3mg 微量泵入Q12H泵完,云南红药2片tid NS 10ML+血凝眉1KU iv qd bid ,止血敏,止血芳

酸如有感染,酌情vitk1 使用,加用抗生素 临时医嘱:三大常规,大便潜血,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谱血凝四项,乙肝六项,病毒量测定,血气分析(病危者),定血型,(出血量大)输血前五项(酌情),配交叉(输红悬时需要,输新鲜血浆不需)AFP 肝胆胰脾B超,或CT等检查, 脑垂体,休克者补液(平衡盐,林格氏液),代血浆,休克治疗原则,休克者红悬和新鲜血浆都用,还原性谷胱甘肽,门冬氨酸鸟氨酸,(肝病者出血警惕肝性脑病) 反复与患者家属交待病情,告知病危或病重卧床休息,不进食,期间注意血球分析复查HB ,病情监测过程中注意生命体征,尿量,血量,肠鸣音活跃否, 输血前:定血型配交叉输血五项,输血同意书,输血申请单,签字,输血医嘱:输“”型新鲜血浆200ML,生理盐水100ML冲管,输“”型红悬2u,生理盐水冲管,输血过程中注意滴速,红悬不要挤压,易破坏红细胞,出血病人48小时未出血,考虑流质, 肺结核咯血诊治流程 咯血病人注意要点:1询问病史注意血量,色有无血块,咯血前有无喉部瘙痒,面色,指末端,(备注:小咯血指24小时出血量小于100ml, 中量咯血指24小时出血量100-500ml,大咯血指24小时出血量在500ml以上)2 交待病情: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温凉饮食,出血时尽量咯出,不要吞咽,防止窒息,(咯血量多,呼吸困难者吸氧),交待患者咯血时不要过于紧张,大咯血不易致死,易致窒息死亡,3

上消化道出血中医护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方法

上消化道出血中医护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方法 【摘要】目的:分析上消化道出血时中医护理的问题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0 例采取中医护理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结果:大便潜血转阴的时间为1到9天。痊愈 37 例,占74%,显效9 例,无效4 例,总有效率92%。结论:使用中医方法护理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可收到良好效果,中医护理也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中医护理;问题;方法从中医学的角度讲,上消化道出血是从屈氏韧带以上食管、胃和十二指肠来源的出血,属于血症的范畴。上消化道出血在内科疾病中属于极其常见的急重症,一般起病突然且疾病的发展迅速。临床上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于胃或十二指肠的溃疡,另外还有肝硬化时门脉高压所导致食管静脉的曲张进而静脉破裂。上消化道出血在中医理论上主要是由于肝火犯胃或者脾不统血。此病的症状常表现为腹胀腹痛,情绪不安,口吐鲜血,排黑便,严重者可导致休克甚至死亡。此病抢救时的关键是止血迅速有效,除了紧急止血,护理工作者的精心护理对患者的预后有较好的保障。单纯的西医护理的远期效果较差,中医护理有西医护理所不能及之处,亦有一定缺陷。本片回顾性分析中医护理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内科住院治疗的50 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6 例,女性患者24 例;年龄范围为35 到46 岁;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29 例,肝硬化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患者15 例,酗酒或者长期服用解热镇痛药等所致的出血患者6 例。 1.2 方法进行病情观察,从中医学的角度对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分型并辩证给药护理。进行相应的饮食、情志、生活护理。 1.3 统计学分析处理 试验组和对照组数据的表示都用均数±标准差(x- ± s),只有P<0.05 时才认为有统计学的意义。 2 实验结果 大便潜血转阴的时间为1 到9 天。痊愈37 例,占74%,显效9 例,无效4 例,总有效率92% 。 3 讨论 3.1 方法 3.1.1 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病情,没半小时进行一次生命体征的测量,特 别是测量血压脉搏。观察大便和呕吐物的性质、颜色等。观 察患者气色,如果有面色苍白,手脚冰凉,血压降低以及呼 吸急促等,一般是因为气随血脱而休克,要及时抢救。观察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医治疗分析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医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4-07-08T10:10:37.2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52期供稿作者:李建平 [导读]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患消化道出血的人数逐渐增多,其发病率呈逐年攀升趋势,并且趋向于低龄化。 李建平(新疆伊犁霍城县第一人民医院 835200) 【摘要】目的探析上消化道出血采用中医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间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74例,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中医辨证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所好转。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相较于对照组(79.41%)明显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5%)与对照组相比(20.59%)较低。两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方面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消化道出血采用中医治疗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中医治疗辨证施治 【中图分类号】R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52-0247-02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中的常见内科急症,多发于中年人,典型表现为呕血、黑便,病情轻微患者可仅便血,而重症患者则会同时发生便血以及吐血。导致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多样,常见的有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应激性溃疡、胆道疾患、尿毒症与血液病等全身性疾病。中医认为,上消化道出血发病机制与“热”和“虚”密切相关,患者饮食不调或者情志抑郁均有可能引发疾病[1]。临床中对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通常采用西药,临床疗效往往不尽人意且副作用多,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我院对2013年2月—2014年2月间收治的74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施治,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间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74例,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男性21例,年龄在24-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76± 2.31)岁,病程为4.5h-5.5年,平均病程为(61.49±2.71)天;女性19例,年龄在21-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 3.54±2.08)岁,病程为6h-4年,平均病程为(57.32±2.96)天;出血量在400ml以下的有11例,400-1000ml之间的有23例,出血量在1000ml以上的6例。对照组34例,男性18例,年龄在25-6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97±2.48)岁,病程为5h-7年,平均病程为(72.64±3.18)天;女性16例,年龄在20~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12±3.77)岁,病程为6.5h- 4.5年,平均病程为(59.86±2.91)天;出血量在400ml以下的有7例,400-1000ml之间的有19例,出血量在1000ml以上的8例。所有患者均经过胃镜与X线检查,确诊为胃溃疡的有26例,胃癌的有7例,糜烂性胃炎24例,十二指肠溃疡17例。所有患者年龄、病程、疾病类型、出血量等方面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必要的基础治疗与营养支持,对出血严重患者给予适量输血。观察组接受中医疗法,基本方剂如下:30g的白芍与白及,配以20g的乌贼骨与炒地榆,加用15g的炒槐花与大贝母,最后加入10g甘草与大黄制成汤剂。对于胃热灼痛患者在基本方剂的基础上加用15g的厚朴与延胡索,配伍30g黄苓;对于胃脘隐痛或脾胃虚弱的患者,在基本方剂基础上加用30g的党参、30g的黄芪与炒当归,并配以15g白术。以水煎服,1天1剂,每剂分为3次服用。对照组接受常规西药治疗,对于消化性溃疡以及胃炎患者给予甲氰咪胍治疗,白天用量为0.8g,静脉滴注,晚上用量为0.4g,肌肉注射,并配合使用相应的抗生素;对于出血程度在中度以上的患者采用去甲肾上腺素配置生理盐水口服治疗,30ml/次,每天2-3h/次。观察两组患者症状变化情况、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2]。 1.3 疗效标准显效:患者体征及临床症状彻底消失;有效:患者体征及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任何变化甚至进一步加重。 1.4 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 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两组患者病情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治愈患者40例,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治愈患者34例,总有效率为79.41%,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相较于对照组(79.41%)明显较高,见表1。治疗期间,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有2例,其中腹部不适患者1例,反酸嗳气患者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有7例,其中腹部疼痛患者3例,反酸嗳气患者2例,黑便患者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59%,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与对照组相比(20.59%)明显较低。两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方面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组别 n 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观察组 40 27/67.50 11/27.50 2/5 95.00 对照组 34 19/55.88 8/23.53 7/20.59 79.41 3.讨论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患消化道出血的人数逐渐增多,其发病率呈逐年攀升趋势,并且趋向于低龄化。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症状为腹痛、腹胀、呕血与黑便,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此病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西医认为,内分泌失调、过度的胃酸分泌或者作为屏障的胃粘膜受损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可导致病症发生[3]。而中医认为,上消化道出血属于“远血”的范畴,患者脾气虚弱,难以统摄血液,导致血液外溢,血液上逆发生吐血,血液下逆出现便血,在次基础上脾胃虚寒症状发生。患者阴虚内热或肝火犯胃也有可能导致疾病发作,一般患者多数为胃热者。中医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讲究血症论治,无论患者是便血还是吐血,首先应该辨清寒热,吐血者一般是因为热邪所致,治疗时需要凉血止血与降逆清火,便血则是由于阴络损伤,治疗中应注意益气摄血[4]。本次研究采用的基本方剂中,白术具有健脾益气与燥湿利水的功效,常用于腹胀泄泻的治疗;白及与乌贼骨属于止血类的药物,能够补肺生肌、化瘀止血;炒地榆与炒槐花可以止血凉血,清热解毒的效果明显;大贝母润肺止咳的疗效卓越,化痰止咳效果好;大黄可以泻热毒、行滞血;甘草能够调和百药,效果明显。本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汤剂治疗,其总有效率(95.00%)显著高于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的对照组(79.41%),黎军[5]等人的研究中对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同样采用此方法治疗,总有效率96.37%,本研究结果与其基本一致。长期服用西药会对患者机体的肝脏、消化道等脏器造成严重损害,而中药的副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少也说明这一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应急预案与流程之欧阳光明创编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应急预案与流程(一) 欧阳光明(2021.03.07) (二)立即通知医生的同时,应尽早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尽量使用静脉留置针或选用大号针头,必要时建立两条静脉通路。 (二)遵医嘱静脉给予各种止血剂、新鲜血或706代血浆。如患者继续出血,出血量〉1000ml,心率〉120/min,血压 〈80/50mmHg,且神志恍惚、四肢厥冷,说明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应迅速连接一次性三通静脉推注液体。 (三)备好各种抢救用品,如三腔二囊管、负压吸引器等。如为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应配合医生应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同时准备100:8冰盐水正肾素协助洗胃。 (四)静脉应用垂体后叶素或生长抑素时,应遵医嘱严格控制滴速,防止速度过快而引起心悸、胸闷、头晕等不良反应。 (五)遵医嘱进行冰盐水洗胃:生理盐水维持在4oC,一次灌注250ml,然后吸出,反复多次,直至吸出液清澈为止;对于采用冰盐水洗胃仍出血不止者,可胃内灌注去甲肾上腺素(100ml冰盐水内加8mg去甲肾上腺素),30min后抽出,每小时1次,可根据出血程度的改善,逐渐减少频度,直至出血停止。 (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大出血期间每15~ 30min测量生命体征一次,病情稳定后遵医嘱测量生命体片变化,必要时进行心电血压监护。

(七)注意观察患者呕吐物及大便的性质、量、颜色,同时准确记录出入量。密切观察患者神志、面色、口唇、指甲的颜色,警惕再次出血。 (八)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呕血时头偏向一侧,避免误吸。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 (九)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取平卧位并将下肢略抬高,以保证脑部供血。保持室内安静、清洁、空气新鲜,及时更换污染的被褥。注意为患者保暖,避免受凉。 (一十)患者大出血期间,应严禁禁食,出血停止后,可遵医嘱给予温冷流食,逐渐过渡到高糖、低蛋白、无刺激的少渣食物。注意保持口腔卫生,做好口腔护理。 (一十一)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大出血时陪伴患者,使其有安全感。听取并解答患者或家属的疑问,以减轻他们的恐惧和焦虑心情。

上消化道出血查房记录

护理临床教学查房记录 科室:消化内科 日期:2016-1-9 主持人:moumou 主讲人:上海中医药大学实习护生** 参与人员:上海中医药大学实习护生***.**** 患者一般资料: 姓名:张某某性别:男年龄:74 入院诊断:消化性溃疡伴出血 简要病史: 患者昨日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胀痛,自服达喜2片,未有明显好转,今日清晨出现头晕,四肢无力,大汗淋漓。患者解粘稠状黑便一次,量多,黑色,无鲜血,便后头晕、乏力症状好转。中午及下午患者再次出现黑便,量较前减少。遂至我院就诊,查粪便隐血阳性。为进一步治疗,2016-01-03门诊拟“消化性溃疡伴出血”收治入院。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今为患者入院第4天,遵医嘱予以Ⅱ级护理、温凉流质饮食、兰索拉唑(抑酸)、生奥定(止血)、捷苏、英凡舒、Vb6(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今晨T:36.5℃,P:70次/分,R:18次/分,BP:124/80mmHg。患者目前心态平和,能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标准护理程序记录单 日期护理诊断预期目标护理措施评价效果停止 日期 2016-1-3 排便异 常,黑便, 与上消化 道出血有 关。患者5天内 黑便消失。 1.评估患者黑便的质 量、原因、持续时间。 2.监测患者24小时液体 出入量,意识状态, 生命体征,HB计数, 血细胞比容等各指标 以了解出血是否停 止。 3.患者需禁食1~3天, 向患者以及家属解释 关于禁食的意义,并 做好口腔护理。 4.黑便时,保持肛周皮 肤清洁,防止感染, 保持床单位的清洁、 患者主诉连 续3天解黄 色成形变一 次。 2016-1-8

干燥。 5.遵医嘱给予补充液体 和止血药物,并观察其用药的效果。 2016-1-3 体温过 高:与出 血坏死组 织吸收有 关。患者体温3 天内逐渐 恢复正常。 1.评估体温异常的原因 及程度。 2. 遵医嘱给与物理降 温。并密切观察体温 的变化,每4 小时测 患者体温。 3.遵医嘱给予静脉输液 以补充水分、营养物 质。 4.及时更换床单、被套 及患者病衣病裤,注 意保暖,保持清洁干 燥。 6.必要时遵医嘱给与药 物降温。 患者体温下 降到37°以 下,自觉良 好。 2016-1-6 2016-1-4 睡眠形态 紊乱:与 环境改变 有关。患者3日内 睡眠时间 可达到6-7 小时。 1.评估患者睡眠形态紊 乱的原因和程度。 2.提供有利于病人入睡 的休息环境,避免大 声喧哗,保持病室整 洁,安静,关闭门窗, 拉上幕帘等,减少刺 激。 3.做好入院宣教,给患 者介绍病室环境制度 及相关医护人员,让 患者尽快地进入角 色,熟悉环境和周围 病友,让病人通过相 互交流,减轻心理负 担和压力,消除陌生 感。 4.睡前可听轻音乐,放 松心情。 5.必要时遵医嘱用药, 注意疗效。 患者主诉睡 眠质量改 善,可达到6 小时左右。 2016-1-7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救

北京军区总医院周荣斌 写在课前的话 上消化道大出血临床上发病率较高,但在诊治方面不规范,治疗效果差异大,目前迫切需要规范和普及急救评估流程,以提高治疗成功率。本文主要讲述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系统诊治流程。 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急诊诊治专家共识有何意义? 一、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急诊诊治专家共识的意义及诊治流程 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急诊诊治专家共识的意义有:第一,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发病率较高,临床上尤其是急诊较常见。第二,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方面不规范,治疗效果差异大,据统计其死亡率为5% —40%之间。第三,没有证据支持静脉止血药物有效,但是现在静脉止血药物在临床上消化道出血中一直在应用。第四,药物治疗为新进展,为上消化道大出血止血的首选。第五,在降低死亡率方面能够做得更好。第六,目前上消化大出血迫切需要普及和规范急救评估流程,提高治疗成功率。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流程主要包括:第一,首先要进行基本的评估,需判断到底是消化道出血、口鼻部的出血,还是来自于呼吸道的。第二是紧急评估病人意识状态,检查病人的气道是否得到保护、是否昏迷及呼吸、循环和血压情况。第二,紧急处理。如果心跳呼吸停止,应马上进行心肺复苏,如果其生命体征平稳,进行规范化治疗。如果病人情况比

较紧急应立刻开始下列治疗:气道保护和机械通气;液体复苏或者输血治疗;经验性的合并用药(生长抑素+质子泵抑制剂,PPI),如果有静脉曲张出血或者时间较长的出血要考虑到加广谱抗生素的应用,或者加血管生长药的应用,如果给予其他治疗后,病人生命体征仍不平稳,要考虑血管加药素的应用。第四,二次评估,包括4个方面:1、病史、查体、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2、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3、病人活动性出血是否止住了,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4、对病人预后的评估。第五,确定诊疗策略。进行二次评估后,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如果病人血止住了,进行内镜检查确定病人出血的原因和部位。第六,检查后再评估,如果病人病情稳定,即可入门诊和住院治疗,如果病情不稳定,仍在出血,可进入介入外科手术治疗。 二、上消化道出血概述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腺和胆道的急性出血,为临床常见急症,包括非静脉曲张的消化道出血和静脉曲张(EVB)的消化道出血。常见的病因有: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和食管静脉曲张。 上消化道出血为发生于Treitz 韧带以上,包括食道、胃、十二指肠、胆道、胰管,也包括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大出血指数小时内的出血量超过1000ml 或循环血容量的20% ,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为临床急症。 大多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人首诊于急诊科,病人常以头晕、乏力、晕厥等不典型症状就诊,急诊医生应该正确、迅速而合理的进行诊断。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分会,推荐使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治流程”对患者进行评估、治疗和管理。

最新中医内科学证治分类

下列常见内科病证的概念、沿革、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摄和临证备要。 1.感冒:(寒荆热银暑新加,气虚参苏阴葳蕤) 1. 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荆防达表汤。 2. 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 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2.咳嗽:(寒三止嗽热桑菊,温燥桑杏凉杏苏;痰湿二三热清化,肝火泻黛肺阴沙) 1. 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咳散 2. 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 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温燥)桑杏汤、(凉燥)杏苏散。 4. 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 5. 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黛蛤散。 7. 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3.肺痈:(初银成千金解散,溃桔沙清桔杏煎) 1. 初期:清肺化痰,疏散风热-银翘散。 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 溃脓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加味桔梗汤。 4. 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4.肺胀:(蒙涤至安浊苏三,痰热桑皮或越半;肺肾气虚平固补,阳虚真武五苓散) 1.痰浊壅肺证: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 2.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 3.痰蒙神窍证: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4.肺肾气虚证: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5.阳虚水泛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五苓散。 5.哮病:(冷热射青定越夏,寒包青石厚朴麻;风三虚固脱急脉,脾六肾金生地加) 1. 发作期: ①冷哮证: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②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③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热化痰-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 ④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⑤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2. 缓解期: ①脾肺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②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金水六君煎。 3.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生脉饮。 6.喘证:(风寒麻盖热麻甘,痰热桑白浊二三;气郁五磨虚生补,肾虚金匮参蛤散;喘脱蛤蚧附黑丹) 1.实喘: ①风寒袭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华盖散。 ②表寒肺热证: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③痰热郁肺证: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上消化道出血中医治疗分析

上消化道出血中医治疗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医辩证治疗疗效。方法:选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100 例中医辩证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00 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痊愈 85 例,有效 9 例,总有效率 94%,无效 6 例,经用双囊三腔管止血及外科手术治疗,平均 3 天止血。结论:上消化道出血的辨证首先以寒热、虚实而分为两端,寒者多为脾胃虚寒;热者多为肝胃蕴热,如属瘀血阻络则以祛瘀止血为治;如胃阴虚,虚火扰动血络,暴出血不止,气衰血脱型则治以益气固脱法,方用独参汤、参附汤。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辩证分析;中医治疗【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2-8602(2014)03-0207-01 上消化道出血属于中医学中 "呕血 "、"吐血 "、"便血"、" 远血"等范畴。上消化道出血是络脉损伤、血液内溢所致,《灵枢?百病始生》谓: " 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 " 络脉伤是出血的主要病理基础,导致络脉损伤的直接原因是火热炽盛和脾虚气弱,而素体中虚,劳倦伤脾,暴食饮酒伤胃;忧郁恼怒,肝气横逆,化火伤胃,或脾虚不能统血,或久病人络、瘀血阻络,血不循经等,均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1]。选取临床2012年2月?2013年12月 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100 例中医辩证治疗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 本组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100例,其中男 60 例,女 40 例,年龄 29? 56 岁,平均 39 岁。 1.2分证论治 1.2.1 气虚血脱证 :发病突然,呕血如涌,倾盆盈碗,或大便溏黑甚至紫红,面色苍白、爪甲无华,神志由烦躁转入蒙咙或昏迷,虚汗淋漓,四肢厥冷,心悸气促,尿少尿闭。脉芤或沉细欲绝、细数,舌淡苔薄。益气固脱。方药可用独参汤,吉林参30 g,煎汤冷却,频频啜服。或用当归补血汤以益气养血,药用:黄芪 100 g,当归20 g,浓煎频服。如患者四肢厥冷、冷汗阵阵、脉微细欲绝, 予参附汤回阳固脱,方用:吉林参30 g,炮附子15 g,水煎少量频服。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汤药煎煮费时,可采用人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或用参附注射液每次 40?80 m1,用10% 葡萄糖稀释后静推,每 15? 30 分钟 1 次,直至血压稳定后改用上述药物50?100 ml加入5%葡萄糖盐水500 ml中静滴以维持;或改用参附青注射液(含红参、附子、青皮)每用 100 m1 加入 5%葡萄糖盐水 500 ml 中静滴。对出血的治疗,可用以下药物止血治标救急[2]。云南白药18 g,每日4次;生大黄粉3?5 g,每日4次;大黄粉、三七粉与白及粉按 1: 2: 3的比例混合,每次3 g,每日2?4次,或用大黄白及粉(1: 3)2 g,每日3?4次。血宁冲剂(含大黄、黄苓、黄连),每次 1 袋,每日 3? 4 次。止血散(羊蹄根、生蒲黄、海螵蛸、白及各等份,研细末)3 g,每日3次。选用上述药物之一,冷开水调为糊状口服。

上消化道出血44例的中医护理

上消化道出血44例的中医护理 发表时间:2017-05-16T16:39:02.860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5期作者:何娟[导读] 观察临床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中医护理后的临床效果。 湖南省道县中医医院湖南道县 425300 【摘要】目的:观察临床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中医护理后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我院在近期内接诊的8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护理措施不同进行分组,其中A组36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B组44例患者实施中医护理措施,就组间护理效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对,B组患者明显短于A组患者(P<0.05);在护理满意度、护理缺陷事件发生率及护理并发症方面比对,B组患者也均明显优于A组患者(P<0.05)。结论: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中医护理,可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护理缺陷事件的发生及护理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有显著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中医护理;护理效果 临床上将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病变后导致出血的症状称为上消化道出血,其中包括胃出血、食管出血、十二指肠出血等。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会表现出呕血、黑便等症状,同时患者的血容量会减少,这也会导致患者发生急性周围循环衰竭,更有甚者会导致患者发生死亡[1]。因此予以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医护措施是至关重要的。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疾病,属中医“呕血”、“便血”的范畴,此次我院对近期内接诊的44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了中医护理,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现将护理体会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我院在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间接诊的8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全部患者均经临床诊断证实。入选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39例;患者年龄26岁到69岁不等,平均年龄(46.5 10.7)岁;患者原发疾病情况,其中14例胃溃疡、18例应激性溃疡、29例胃底静脉曲张、19例十二指肠溃疡。按照护理措施的不同对患者进行分组,其中A组36例实施常规护理,B组44例实施中医护理,组间在一般资料方面比对,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护理措施:A组实施常规护理,内容包括:指导患者卧床休息,密切观察患者病情,适当指导患者运动。同时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工作,保持患者的口腔清洁。积极与患者沟通,安慰患者,调节患者负面的心里情绪。B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实施中医护理,中医护理实施具体措施如下: 1.2.1观察病情:中医的诊疗及护理均以整体为原则,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如通过观察患者精神状态、脉象情况等判断患者的出血量多少,及时记录患者的血压、脉象情况,客观反映患者病情变化。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情况,适当予以患者采取保暖措施。 1.2.2情志护理:情志护理是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护理措施中的重要组成。中医认为气不摄血,胃热及阴虚火旺会导致血循环不畅从而外溢累及胃、肠腔,其中心理应激是导致胃黏膜应激性笋丝及出血增加的重要因素。因此,护理人员在日产护理中,应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及时掌握患者应激原因,适当予以心理疏导,以缓解患者负面的心理情绪[2]。此外,可通过按摩等中医手段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治疗,以保持患者情绪的稳定,使其可以积极配合治疗。 1.2.3饮食护理:上消化道出血在中医理论中,多为肝火犯胃、脾虚不摄、气虚血亏所致,因此,在疾病治疗护理期间,应针对患者情况合理安排饮食计划。如对肝火犯胃者,可采取和肝止血、舒肝理气的方法进行,予以患者豌豆粥、豆腐脑等;对脾虚不摄者,可采取健脾益气、温中止血的方法进行,予以患者温和流质饮食,如山药粥、粳米粥等,患者忌生冷饮食;对气虚血亏的患者,应予以禁食治疗[3]。 1.2.4中医按摩:取足三里、太阳、百会、印堂、胃脘等穴位,以一指禅手法进行自下而上的直推,各穴交替进行,由印堂开始百会结束,每个穴位按摩35次左右为宜。之后用两手拇指按压太阳穴,顺时针、逆时针各15次左右,大拇指按压胃脘穴2-5分钟。各穴位按摩每日2次。 1.3临床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同时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护理相关情况等,如:护理并发症、护理缺陷事件及护理满意度,其中护理满意度调查以调查问卷形式进行,从而综合评价中医护理的实施效果。 1.4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均数以(X S)表示,检验方式采取X2检验,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分别为(8.37 2.96)天、(6.18 2.17)天,组间比对,B组患者明显短于A组患者(P<0.05);在护理相关情况方面比较,B组患者也均具有明显优势(P<0.05),详见表1。 注:与A组比对,*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小结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消化内科常见疾病,其给患者的影响较大,临床应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但消化道出血症状的发生,会给患者较大的心理负担,这会对患者的治疗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治疗的同时予以相应有效的护理措施是十分必要的[4]。上消化道出血属于中医急症,中医理论指出,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的病机在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力过度等导致的胃肠积热或肝胃郁热,因此对患者采取中医护理可有效的针对各症型予以患者全方位整体护理措施。中医护理为思诊合参,整个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因此可以及时、全面的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状态并做出准确评估,从而对患者实施有计划、有目的的护理措施。本研究针对中医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中医护理的实施有效的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并降低了护理并发症、护理缺陷事件的发生,同时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这与国内学者的近期研究相似[5]。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人卫版)分证论治总结

中医内科学(人卫版) 分证论治总结 第一章肺系病证 第一节感冒 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 风热感冒辛凉解表,清肺透邪银翘散 暑湿感冒清暑袪湿解表新加香薷饮虚体感冒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第二节咳嗽 外感咳嗽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内伤咳嗽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清肺泻肝,化痰止咳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肺阴亏耗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

第三节哮病第四节喘证 实喘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表寒肺热散寒泄热,宣肺平喘麻杏石甘汤 痰热郁肺清泻痰热桑白皮汤 痰浊阻肺化痰降逆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肝气犯肺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虚喘 肺气虚补肺益气补肺汤合玉屏风散 肾气虚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合黑锡丹 发作期 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缓解期 脾肺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第五节肺痈 初期疏散风热,清肺散邪银翘散 成痈期清热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 恢复期益气养阴清肺沙参清肺汤合竹叶石膏汤 第六节肺痨 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清热杀虫月华丸 阴虚火旺补益肺肾,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气阴耗伤养阴润肺,益气健脾保真汤 阴阳两虚滋阴补阳,培元固本补天大造丸 第七节肺胀 外寒里饮温肺散寒,化饮降逆小青龙汤 痰浊阻肺燥湿化痰,降逆平喘三子养亲汤合苏子降气汤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 痰蒙神窍涤痰,开窍,息风涤痰汤 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补虚汤合参蛤散 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完整版)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技术

---------------------------------------------------------------最新资料推荐------------------------------------------------------ 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技术 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技术概述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的空肠病变引起的出血也属此范围,是临床常见急症,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临床应给予高度重视。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并伴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 根据临床表现,其属中医呕血、便血范畴。 本病来势凶猛,病情急重,随时可出现亡阴、亡阳之脱证,危及生命。 病因病机本病主要与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和劳倦过度有关。 胃热内盛,火伤胃络,或忧思恼怒,肝火横逆犯胃,灼伤胃络而吐血,损伤肠络而为便血。 或禀赋不足,脾气虚弱,气不摄血,而发生本病。 另外呕血、便血不止,气随血脱可致亡阴、亡阳之脱证。 辨证分型胃中积热证: 吐血紫暗甚则鲜红,常混有食物残渣,大便黑如漆,口干喜冷饮,胃脘胀闷灼痛。 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方药】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 1/ 6

主要药物: 大黄、当归、白芍、大蓟、小蓟、侧柏叶、白茅根、茜草、栀子、甘草。 胃气上逆,恶心呕吐者,加代赭石、竹茹、旋覆花;热伤胃阴,加麦门冬、石斛、天花粉。 肝火犯胃证: 吐血鲜红或紫暗,口苦目赤,胸胁胀痛,心烦易怒。 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泄肝清胃,降逆止血。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主要药物: 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通草、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 可加白茅根、茜草、旱莲草加强止血;吞酸者加乌贼骨、贝母。 脾不统血证: 吐血暗淡,大便漆黑稀溏,面色苍白,头晕心悸,神疲乏力。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健脾,养血止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主要药物: 黄芪、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白及、仙鹤草、乌贼骨、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辩证论治:癫狂的辨证论治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辩证论治:癫狂的辨证论治 癫狂为临床常见的精神失常疾病。癫病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狂病以精神亢奋,狂躁不安,喧扰不宁,骂詈毁物,动而多怒为特征。均以青壮年罹患者多。因二者在临床症状上不能截然分开,又能相互转化,故以癫狂并称。 一、辨证要点 1.区分癫证与狂证之不同 癫证初期以情感障碍为主,表现情感淡漠,生活懒散,少与人交往,喜静恶动。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思维障碍,情绪低下,沉默寡言,学习成绩下降,直至丧失生活和工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病情更甚者,可出现淡漠不知,喃喃自语,终日闭户,不知饥饱。狂证初期以情绪高涨为主,多见兴奋话多,夜不寐,好外走,喜冷饮,喜动恶静。病情进一步发展,渐至频繁外走,气力倍增,刚暴易怒,登高而歌,自高贤,自尊贵,部分患者亦可出现呼号骂詈,不避水火,不避亲疏的严重症状。癫狂至晚期,正气大亏,邪气犹存,临床极为难治。 2.辨病性虚实 初病属实,久病则多虚实夹杂。癫为气郁、痰阻、血瘀,久延则脾气心血亏耗。狂为火郁、痰壅、热瘀,久延心肾阴伤,水不济火,而致阴虚火旺。 二、治疗原则

本病初期多以邪实为主,治当理气解郁,畅达神机,降(泄)火豁痰,化瘀通窍;后期以正虚为主,治当补益心脾,滋阴养血,调整阴阳。 三、证治分类 1.痰火扰神证 起病先有性情急躁,头痛失眠,两目怒视,面红目赤,突发狂乱无知,骂詈号叫,不避亲疏,逾垣上屋,或毁物伤人,气力愈常,不食不眠,舌质红绛,苔多黄腻或黄燥而垢,脉弦大滑数。 证机概要:五志化火,痰随火升,痰热上扰清窍,神明昏乱。 治法:清心泻火,涤痰醒神。 代表方:生铁落饮加减。本方清心泻火,涤痰醒神,适用于痰热上扰,窍蒙神昏之证。 常用药:龙胆草、黄连、连翘清泻心肝实火;胆星、贝母、橘红、竹茹清涤痰浊;石菖蒲、远志、茯神宣窍安神;生铁落、朱砂镇心宁神;玄参、天冬、麦冬、丹参养心血,固心阴,活瘀血,以防火热伤阴之弊。 痰火壅盛而舌苔黄垢腻者,同时用礞石滚痰丸逐痰泻火,再用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若阳明腑热,大便燥结,舌苔黄燥,脉实大者,可暂用小承气汤,以荡涤秽浊,清泄胃肠实火;烦热渴饮加生石膏、知母、天花粉、生地清热生津;久病面色晦滞,狂躁不安,行为乖异,舌质青紫有瘀斑,脉沉弦者,此为瘀热阻窍,可酌加丹皮、赤芍、大黄、桃仁、水蛭;若神志较清,痰热未尽,心烦不寐者,可用温胆汤

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医治疗

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医治疗 上消化道出血一般是指屈氏韧带以上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以及胰管和胆道部位的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是中年人最常见的内科急症之一,以呕血及黑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病情较轻者可仅便血,重者可吐血与便血同时出现。吐血的血色多为紫褐色或鲜红,其量或多或少,多则可倾盆盈碗。便血多呈黑色。甚则黑如柏油样,但如出血量甚多,因其在胃肠道停留时间很短暂,亦可呈紫红色。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的原因有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尤其是出血性糜烂性胃炎、胃粘膜脱垂、十二指肠球炎、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食管与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应激性溃疡、胃肠胰胆等器官的肿瘤、胆道疾患,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尿毒症等。 上消化道出血属于中医血证中”吐血”及”便血(远血)”范畴。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主要与”虚”和”热”有关。虚者为脾虚,因脾主统血,久病脾虚或劳倦过度损伤脾胃,以致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血液外溢,上逆则为吐血,下注则为便血。正如《景岳全书·血证》所说:”盖脾统血,脾气虚则不能收摄,脾生血,脾气虚则不能运化,是皆血无所主,以致脱陷妄行。”在脾气虚弱的基础上进而可产生脾胃虚寒之象。热者或为胃热、或为肝火犯胃、或为阴虚内热,但其中又以

胃热者居多,究其产生原因多与饮食、情志等因素有关。 1 治疗与应用 中医诊治上消化道出血应遵从血证论治原则。无论吐血或便血,首先应辨清寒热。一而言,吐血多由热邪所致,以降逆清火、凉血止血为大法;便血多由脾胃虚寒,气虚不,阴络损伤所致。故治以益气摄血为主。按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分为五个证型:①胃热壅盛证:以吐血血色紫红或鲜红,大便色黑,胃院灼热疼痛,口苦口干或大便不畅,苔黄,脉滑数等为特征。可治以清胃泻火,化止血。方用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生大黄6~9g(后下),黄连5g,黄芩12g,侧柏叶3og,丹皮10g,大小蓟各log,生地15g,或加十灰散15g。②肝火犯胃证:以吐血血色鲜红,大便色黑或紫红,脱胁胀痈,心烦易怒,口苦口干,舌红,苔黄或黄燥,脉弦数等为特征。可治以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方用丹桅逍遥散加减:丹皮9g,栀子9g,生大黄6~9g(后下),侧柏叶30g,生地榆3og,当归9g,白芍12g,或加龙胆草5g,生地lOg(即合龙胆泻肝汤之意)。③瘀阻胃络证:以吐血色黯,或夹有血块,胁下痞块,面色薰黑,肌肤甲错。舌质黯或有痪点、脉涩。以活血化瘀,和络止血为法方用隔下逐瘀汤加减:川芎10g赤芍lOg桃仁10g红花10 g田七10g蒲黄15g柴胡5g枳壳10g。④脾虚不摄证:以吐血暗淡而量多,大便黑溏,胃院隐痛喜按,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可用健脾益气,养血止血。方用归脾汤加减:党参20 g黄芪15 g白术20g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