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第2课时 三角形的特性(2)【教案】

第2课时三角形的特性(2)

◎教学笔记▷教学内容

教科书P59例2,完成P59“做一做”,P63“练习十五”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2.在观察、实验中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

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难点

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教具三角尺和学具三角尺,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中间加一条对角线

的四边形框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看看图中哪儿有三角形。(课件出示图片)

【学情预设】学生观察图片,回答问题,课件中相应显示学生找到的三角形。

【设计意图】找出事物中的三角形,感受三角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为认

识三角形的稳定性积累经验。

师:我们生活中有非常多的东西都被设计成三角形,你觉得这里面有什么道理?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起到固定的作用,这样做能使物体更加牢固……

师:这里到底有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特性。[板书课

题:三角形的特性(2)]

二、动手操作,理解感知

1.从唯一性的角度初步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课件出示教科书P59例2。

(1)学生拿出小棒动手操作。

(2)小组内交流汇报结果。

(3)推选小组代表上台汇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只能摆出一种形状和大小相同的三角形,却能摆出多个形状、大小不同的四边形。

师:我们摆出的三角形形状、大小完全相同,这是怎么回事呢?

教师拿出形状相同的教具三角尺和学具三角尺让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角度确定形状,边长确定大小。

师:都是同样长的小棒,为什么四边形就能摆出那么多种呢?

【学情预设】结合刚才观察三角尺的经验,学生能得出:角度发生了改变,使得形状会随之改变。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和观察对比,使学生体会到三角形的3条边确定了,其相应的形状、大小也就确定了,所以无论怎么围,所围的三角形大小、形状不变;而围出的四边形大小、形状可以发生变化。

2.从牢固的角度来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师: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拉动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对三角形、四边形的框架进行拉伸对比实验,与同桌交流彼此的发现。

【学情预设】学生发现三角形框架拉不动,四边形框架一拉就变形了。

师:这是为什么呢?

【学情预设】三角形比四边形更具稳定性!

【设计意图】学生亲自体验三角形和四边形的不同特性,在操作和比较中充分感受、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征,加深对三角形稳定性的认识。

3.互动游戏,提高认识。

(1)开展比赛活动。

师:现在让同学们放松一下,来场比赛怎么样?请我们班的两位同学(一位高个子男生和一位瘦小女生)到讲台上来。

师:你们说这两位同学谁的力气大?好,今天我们就让他们来比比,看谁的力气大。

规则:每人一个图形,拉动(读成重音)这个图形,谁能使它的形状发生变化,就算胜。(拿出一个三角形、一个四边形,让男生拉三角形,女生拉四边形。) (2)宣布结果:女生胜。(不公平!)为什么?

【学情预设】预设1:三角形不易变形,而四边形容易变形。

预设2:三角形牢固,四边形不牢固。

预设3: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不具备。

(3)提问:那你是怎么理解稳定性的?

【学情预设】不易变形、牢固……

4.总结概括。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板书: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三、解决问题,巩固运用

1.教科书P59“做一做”。

师:正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所以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你能举一个在生活中应用到三角形的例子吗?

【学情预设】预设1:房顶做成三角形的。

预设2:台历、斜拉桥、大吊车……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呀!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本环节一定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和比较中充分感受、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加深对三角形稳定性的认识。

师:刚才我们发现四边形容易变形,你能想办法让四边形也拉不动吗?

◎教学笔记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添加框架条,即中间加一条对角线。(教师出示加固后的框

架,再让学生拉一拉。)

师:为什么加上一条对角线后这个框架就稳固了?可见,这里利用的还是三角形的

稳定性。

2.教科书P63“练习十五”第2题。

【学情预设】学生都能说出右边围篱笆的方法更牢固,因为左边围成的篱笆里面

是四边形,四边形易变形,右边围成的篱笆里面是三角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设计意图】第2题是运用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和三角形的稳定性来解释哪种篱

笆围得更结实。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生

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关系的同时,学会有理有据地思考问题。

四、课堂小结,质疑问难

师:这节课你获得了什么知识?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进一步的认识?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2)

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分两个层次来展开教学的。第一个层次是从唯一性的角度来理解。给定

小棒根数让学生围三角形、四边形,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用3根同样长的小棒围

三角形,无论怎样围,围出的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都是一样的;而用4根同样长的小棒

围四边形,则可以摆出形状、大小不同的四边形。第二个层次是从牢固的角度来理解。

通过拉动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让学生在实验中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给

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就在学生的操作活动中被轻松突破了。所

以,在实际动手体验中学习数学是保证教学效果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思路。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教案

五三角形 三角形是一种常见的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在前几段的学习中,学生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教学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以及多边形的内角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实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第1课时三角形的特性 (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教材第59~61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1.理解三角形的含义,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及其特性。 2.在观察、实验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3.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会画三角形的高。 重点: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难点:会在三角形内画高,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直尺、小棒若干 课件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 师:第一幅图是埃及金字塔图片,你了解有关埃及金字塔的历史吗?第二幅图是一座现代跨河大桥。你能找出图中的三角形吗?你知道三角形在这些建筑中起什么作用吗? 让学生自由说一说,再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教师出示收集到的生活中

常见的物体上的三角形。 师:三角形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那么三角形具有怎样的特性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1.教学例1。 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及题目:画一个三角形,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1)学生独立操作,在各自的练习本上画一个三角形。 (2)针对例题中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师:每个三角形有几条线段?这几条线段是怎样连接的?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三角形的含义: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课件出示) (3)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用课件出示下图,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并让学生在三角尺实物图上指认这些名称。 教师板书:三个角、三个顶点、三条边。 2.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教师边操作边说明: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教师强调以下两点: ①画三角形一条边上的高要用直角三角板来画,高通常画成虚线。 ②要注明表示直角的符号“┐”。 (2)议一议,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几条高?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动手画一画,并相互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可能会出现给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画高的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指出:三角形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底,并都有相对应的高,所以每个三角形都有3条高。如下图,以BC边为底的高是AO,以AB边为底的高是CD,以AC边为底的高是BE。也就是说三角形的底和高是相互依存的、是相对应的。直角三角形中一条直角边上的高是另一条直角边;钝角三角形两条短边上的高在它的延长线上,在三角形的外面。 (3)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在课本上完成画高,同桌互查,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关系。) 3.介绍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并在三个顶点处分别写上A、B、C三个字母。 师:为了方便表达,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3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板书:三角形ABC)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第2课时 三角形的特性(2)【教案】

第2课时三角形的特性(2) ◎教学笔记▷教学内容 教科书P59例2,完成P59“做一做”,P63“练习十五”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2.在观察、实验中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 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难点 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教具三角尺和学具三角尺,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中间加一条对角线 的四边形框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看看图中哪儿有三角形。(课件出示图片) 【学情预设】学生观察图片,回答问题,课件中相应显示学生找到的三角形。 【设计意图】找出事物中的三角形,感受三角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为认 识三角形的稳定性积累经验。 师:我们生活中有非常多的东西都被设计成三角形,你觉得这里面有什么道理?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起到固定的作用,这样做能使物体更加牢固…… 师:这里到底有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特性。[板书课 题:三角形的特性(2)] 二、动手操作,理解感知 1.从唯一性的角度初步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课件出示教科书P59例2。

(1)学生拿出小棒动手操作。 (2)小组内交流汇报结果。 (3)推选小组代表上台汇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只能摆出一种形状和大小相同的三角形,却能摆出多个形状、大小不同的四边形。 师:我们摆出的三角形形状、大小完全相同,这是怎么回事呢? 教师拿出形状相同的教具三角尺和学具三角尺让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角度确定形状,边长确定大小。 师:都是同样长的小棒,为什么四边形就能摆出那么多种呢? 【学情预设】结合刚才观察三角尺的经验,学生能得出:角度发生了改变,使得形状会随之改变。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和观察对比,使学生体会到三角形的3条边确定了,其相应的形状、大小也就确定了,所以无论怎么围,所围的三角形大小、形状不变;而围出的四边形大小、形状可以发生变化。 2.从牢固的角度来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师: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拉动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对三角形、四边形的框架进行拉伸对比实验,与同桌交流彼此的发现。 【学情预设】学生发现三角形框架拉不动,四边形框架一拉就变形了。 师:这是为什么呢? 【学情预设】三角形比四边形更具稳定性! 【设计意图】学生亲自体验三角形和四边形的不同特性,在操作和比较中充分感受、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征,加深对三角形稳定性的认识。 3.互动游戏,提高认识。 (1)开展比赛活动。 师:现在让同学们放松一下,来场比赛怎么样?请我们班的两位同学(一位高个子男生和一位瘦小女生)到讲台上来。 师:你们说这两位同学谁的力气大?好,今天我们就让他们来比比,看谁的力气大。 规则:每人一个图形,拉动(读成重音)这个图形,谁能使它的形状发生变化,就算胜。(拿出一个三角形、一个四边形,让男生拉三角形,女生拉四边形。) (2)宣布结果:女生胜。(不公平!)为什么? 【学情预设】预设1:三角形不易变形,而四边形容易变形。 预设2:三角形牢固,四边形不牢固。 预设3: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不具备。 (3)提问:那你是怎么理解稳定性的? 【学情预设】不易变形、牢固…… 4.总结概括。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板书: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三、解决问题,巩固运用 1.教科书P59“做一做”。 师:正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所以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你能举一个在生活中应用到三角形的例子吗? 【学情预设】预设1:房顶做成三角形的。 预设2:台历、斜拉桥、大吊车……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呀!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本环节一定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和比较中充分感受、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加深对三角形稳定性的认识。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特性》教案

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 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3. 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 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三角形、三角板、平行四边形框架、小棒。 教学过程: 一自学反馈: 1、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三角形? 2、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你能说出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 吗? 师:说一说你对三角形有哪些认识? 师:同学们对三角形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 研究和三角形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二重点点拨: 1. 三角形的特征。 (1)课件出示,一个三角形。说说它有什么特征,你有什么想 法? (2)教师用课件演示并强调: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 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3)找一找。

下面图形中是三角形的请打√,不是三角形的请打×,并说出你的理由。(学生一起用手势表示) 2. 三角形的特性。 (1)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特性。 师生拿出平行四边形框架。 师:用手拉动,说一说有什么发现?(容易变形,不稳定。) 指导学生操作:去掉一条边,再扣上拼组成三角形框架。 师:再拉一拉有什么感觉? 师:想一想这说明三角形具备什么特性?(稳定性)(2)生活中寻找三角形的特性。 师: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你能举个例子吗? 课件出示例2的主题图,请你找出各图中哪有三角形? 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作用? 3. 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师: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怎样正确的画出三角形的高呢? 师:谁来说一说? 请你在刚才的三角形中画出三角形的一条高,并标出它 所对应的底。 (3)教师板演。 我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用字母A、B、C 表示,这个三角形可以称作三角形ABC。想想怎样以AC边为底 画出这个三角形的高? 生说高的画法,师板演,并强调用三角板画高的方法。 (4)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高。

小学数学《三角形的特性》教案

小学数学《三角形的特性》教案 小学数学《三角形的特性》教案1 设计说明 “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思想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体现数学特色的前提下,通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数学的“有用”。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从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先让学生用3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然后用力拉,再让学生用4根小棒围成一个四边形,捏住对角用力拉,通过比较让学生得出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最后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新知。 2、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探究。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教师应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每人画一个三角形,再让学生分组观察讨论,从而明确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并概括出三角形的概念。这样既能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充分地感知、体验,又能使学生经历探究数学知识的全过程。 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是体验成功的最好方式。在学生体会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让学生说说怎么修理松动的椅子等,这就是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形、四边形教具、投影仪; 学生准备:练习纸;长度相等的小棒若干个。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创设生活情境。 (出示课件)同学们请看,你知道图中呈现的是什么吗?(埃及的金字塔和南京长江大桥)从图中的建筑物中你能找到三角形吗?(学生到屏幕前指出找到的三角形) 2、导入新课。 同学们的眼力可真好,图中有很多三角形。(同时点击课件,抽象出三角形)可见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那它究竟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角形的特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引出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特性的兴趣,引发学生对三角形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思考,为学生探究三角形的特性和了解三角形的作用做好准备。 ⊙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60页例1。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精品教案 一、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教科书p80-81。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理解三角形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2、通过实验,让学生经历探究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过程,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1、在探究的基础上,理解三角形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难点: 会在三角形内画高,特别是会画直角三角形的高。 五、教法要素: 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1)能直观感知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2)会做平行四边形的高、能过直线外一点做已知直线的垂线。 2、原型:三角板、若干三角形图片、拼图框架 3、探究的问题: (1)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2)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怎样在三角形内做高? (3)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六、教学过程: (一)唤起与生成 1、谈话交流: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 2、欣赏部分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 3、生动手画一个三角形,老师也在黑板上画两个三角形。结合画三角形的过程,让学生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4、老师用反例推翻学生不准确的说法,切入教学: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二)探究与解决一: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出示三条线段,提问:这是三角形吗?思考:把这三条线段怎样就能变成三角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的特性》(教案)-四下素养达标精品课(人教版)

《三角形的特性》(教案)-四下素养达标精品课(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具体包括三角形的构造、分类以及角度、边长等特性;能够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演示、练习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三角形的构造、分类以及角度、边长等特性,并掌握用这些特性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抽象概念,如“不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需要通过案例、图像等形式进行讲解和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定义和特性,细节注意事项等。

2.演示法:通过案例和图形,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学习如何运用特性解决问题。 3.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教学步骤 一、引入 1.鼓励学生发言,谈谈对三角形的认识,及自己生活中见到的 三角形有哪些。 2.呈现图片:请学生在图片当中找出所有的三角形,并描述这 些三角形的特点。 二、讲解概念 1. 介绍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 2. 简单介绍三角形的构造法,如向量法、勾股定理等。 3. 讲解三角形的分类,如按照角度分类、按照边长分类等。 三、案例讲解 1. 通过具体例子,介绍根据三角形的特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2. 指导学生如何应用勾股定理计算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直角边等。 四、练习巩固 1. 提供一些基本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鼓励学生自己查看答案,进行自我纠正,以巩固所学知识。 五、拓展 1. 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寻找三角形的事例,进行分享。 2. 教学设计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超越课本,探究新知识。 六、总结 1. 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强化记忆,巩固掌握。 2. 学生自我评价,总结学习心得,为下面的课时做好铺垫。 五、教学评价 引导学生在课后反思并总结,回答一些问题: 1.你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 2.你对三角形的构造和分类有什么深刻的认识?

三角形的特性(第二课时)

三角形的特性(第二课时)——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执教:刘金叶 工作单位:天津市宝坻区景苑小学

三角形的特性(第二课时) ——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教学目标: 1. 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猜测、实验,探究什么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发现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准备:课件、不同长度的纸条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质疑导入。 1.用纸条围三角形。 师出示三张纸条,问:这是什么?这三张纸条可以围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指名回答后,一人到黑板前围成三角形。 问:谁还记的什么是三角形?围是什么意思? 2.激疑导入: 师:三角形有几条边?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着怎样的奥秘呢?

你们想知道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实验。 (1)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2)小组合作,分别从3厘米、4厘米、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5根小棒中任意取3根小棒,看是否能围成三角形,并填写记录单。 2.汇报交流。 (1)提出要求: 在一个小组汇报的时候,其他同学要认真地听,仔细地看,看看你们组和他们组有没有不一样的,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2)集体交流。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3)如果学生汇报时出现错误,质疑:仔细看黑板,你对我们的尝试你有疑问吗?指出并改正。 (4)课件演示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情况。 3.分析探索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精】《三角形的特性》第2课时精品教案

《三角形的三角形的特性》第2课时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2)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结合具体情景,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体验“做数学”的成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会从美观和实用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学会从全面、周到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理解两点间的距离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讨论法、讲解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学具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生交流: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两点间的距离,学习例3。 课件出示例3:

小明上学走哪条路最近? 师:我们一起来画一画一共有几条路? 学生画完后交流:一共有3条路 师:我们来比一比这三条线段的长度。 生:第②条最短。 小结: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2.学以致用。 (1)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样测量吗?

(2)从学校到少年宫走哪条路最近? (3) ①请你画一条从蘑菇房到小木屋最近的路。 ②请你画一条从蘑菇房通向小河最近的路。 3.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学习例 4. 出示例4:我们来做个实验。 剪出下面4组纸条(单位:cm) (1)6、7、8。(2)4、5、9。 (3)3、6、10。(4)8、11、11。 每组纸条都能摆出三角形吗? 小组合作,探索活动要求: (1)用4组不同的纸条,试着围成三角形。(2)将探究的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2课时 三角形的特性(2)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三角形的特性(2) 教材第62页例3、例4及练习十五第6~8题。 1.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能根据三边的关系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探索和验证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一、情境导入 1.投影出示:教材第62页例3情境图。 师:这是小明同学上学的路线。请大家仔细观察,他可以怎样走? 学生讨论: 师:在这几条路线中哪条最近?为什么? 师:大家都认为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讨论…… 师:请大家看,连接小明家、商店、学校三地,近似一个什么图形?连接小明家、邮局、学校三地,同样也近似一个什么图形?那么走中间这条路,走过的路程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走过的路程实质上是三角形的另两条边的和,根据刚才大家的判断,走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和要比第三边大,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 二、实验探究

1.剪一剪:剪出4组纸条(单位:cm)。 (1)6、7、8(2)4、5、9 (3)3、6、10 (4)8、11、11 2.摆一摆:用每组纸条摆三角形。 请同学们用剪好的每组3张纸条来摆三角形,看看有什么发现? 第(2)组和第(3)组不能摆成三角形。第(1)组和第(4)组能摆成三角形。 3.想一想:探究三张纸条在什么情况下能摆成三角形。 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应用深化 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三条边的规律,你能用它来解释小明家到学校哪条路最近的原因吗? 2.请学生独立完成66页练习十五的第7题:在能拼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 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关系来检验) 3.有两根长度分别为4cm和7cm的木棒。 (1)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2)用长度为1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3)要能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木棒的长度范围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材66页第6、7题。 六、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2)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特性》第60~62页。 二、教材分析: 《三角形特性》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辨别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画一画等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接着在学生辨别、比较中让学生体验到三角形还存在高,在画高之后,说明字母表示三角形的意义,稳定性是三角形的重要特性,教材的思路是“情境——问题——实验——解释应用”。因此,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也是学习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本节课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这一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和三角形的高。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联系生活实际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因此,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也为学习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本节课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特征和特性,并会给三角形画高。 2、能力目标:学会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去获得的学习方法,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小组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教学难点:给三角形确定高和画高。 (四)教具准备:三角板、课件、数学用具盒、幻灯片 (五)学具准备:三角尺、数学用具盒、图纸。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本节课我根据“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线,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独立探索,再让学生操作实践,合作交流,从而达到概念的自主建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之美。

2、说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法,我主要采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建立学习成就感和信心,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秉着新课标的精神,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将教学思路拟定为“创设情境、诱发兴趣——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深化训练,拓展延伸——质疑反思,总结评价”,努力构建探索型的和谐课堂教学模式。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之三角形的特性二》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之三角形的特性 二》教案 第二课时 三角形的特性(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62页的内容及第66页练习十五的第68题。课型新课 教学目标: 1、知道两点间距离的意义,明白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道理。 2、通过操作、观察,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掌握判断三条线段是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问题。 4、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猜想验证总结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知道两点间距离的意义,明白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道理。 教学难点: 通过操作、观察,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剪刀、白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第62页例3. 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小明。他正从家里出发去学校。观察情景图说一说,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线?分别是怎么走的? 生:从小明家到学校有3条路可走。 第一条:家邮局学校第二条:家学校 第三条:家商店学校 师:哪条路最近? 生:家学校的路最近。 师:为什么家学校的路最近?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三角形的特性(二)(板书) 二、自主探究 1、体验两点间的距离的意义。 师:为什么大家认为中间这条路最近? 生1:因为第一条和第三条路线拐弯了,绕远路,所以中间这条最近。 生2:我生活中这样走过,中间的这条路线最短。 生3:我在课本的图中通过测量得出中间的这条路线最近。师:家、邮局、学校,我们可以看作三个点,你能发现它们构成了一个什么图形吗?

生:观察情境图我们可以发现家邮局学校可以看成一个三角形,其中家到邮局的距离+邮局到学校的距离>家到学校的距离。 师:家商店学校呢? 生:家商店学校也可以看成一个三角形,家到商店的距离+商店到学校的距离>家到学校的距离。 师:通过上面的观察,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四年级数学下《三角形特性》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三角形特性》教学设计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59-60页。 设计理念:由于学生个体差异,不同学生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我设计教学时重视为学生创设交流的情境,提供“数学对话”的机会,鼓励学生用耳、口、眼、手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接受他人的思想。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思考、解释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教材分析:学生通过以前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单元知识的教学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本单元内容有: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与经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对周围

失事物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以及探索图形及特征的愿望不断增强,具备了一定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会在三角形三条边上画高。 教法:情景教学法、归纳总结法、演示法。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具准备:三角尺、四边形、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学校建筑工地,看看图中有哪些平面图形?其中哪一种图形最多? 2.生活中哪些物体上也有三角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三角形于现实生活,同时引出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特性》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 会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找出户图中的三角形。 2、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 3、导入新课。 师: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处,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三角形还有些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请你画出一个三角形。边画边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 点?展示学生画的三角形,组织交流:三角形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尝试标出边、角、顶点。 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引导:大家对三角形的特征达成了一致的看法。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 (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2)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3)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 (4)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5)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阅读课本:课本是怎样概括三角形的定义的?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围成”。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指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出示教材第60页上的三角形。提问:这是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吗?在这个三角形中,你还能画出其他的底和高吗?

统编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统编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特性》这一内容选自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因此,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也为学习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教材以生活实例引入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亲历探究过程,获取知识、获得发展。内容看似简单,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理解,教学遵循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实验、发现,体验三角形在生活中的作用。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孩子学习任务与活动范围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了显著的变化,学习活动的游戏性特征减少,学习过程的组织性、认知过程的规范性、严谨性更强。学生的思维水平正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期,求知欲望强及好奇心极强,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因此本节课多采用学生动手,直观感知知识的由来。教学中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让学生一边摆一边思考可以怎么去数,做到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定义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会给三角形画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活动,掌握三角形的构成,掌握底和高的含义,认识各部分的名称及学会用字母表示法标注三角形。 2、通过实践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感受三角形具有稳定型的特征,了解这一特征在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三角形特征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个部分的名称,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知道三角形底和高的含义,掌握字母标识的方法。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2教学设计(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2教学设计(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2教学设计第【1】篇〗 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的活动中,经历认识三角形的过程,概括三角形概念,知道三角形的特点,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在游戏活动中,感受三角形的唯一性,从而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理解三角形的基本特性。 3.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难点: 准确画出三角形的高。 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 1.多媒体出示主题图,初步感知三角形。 2.出示三角形这一单元的结构图,使学生了解本单元将要学习哪些内容,后指出本节课重点研究三角形的特性。(板书课题)。 二、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和特征。

1.研学活动:(1)中描出三角形。(2)用直尺画出三角形。(3)交流概括三角形概念。 2.展学----展学预设 (1)一描:线段、首尾相连。 (2)一画: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3)概括:结合描和画三角形的过程,总结: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3.追问: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和几个顶点。 4.举例: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3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就叫做△ABC。给三角形起名字。 三、掌握三角形高和底得概念,会画三角形高。 出示研学提示,借助研学提示进行自学。 1. 研学提示 (1)读一读、圈一圈:打开书60页,抓关键词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概念。 (2)画一画、说一说:尝试给自己画出的三角形作一条高,和同桌说你的画法。 (3)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几条高? 2.展学----展学预设 (1)关键词:顶点对边垂线垂线段 (2)注意画高是要用虚线,标清垂直符号相应的高和底。 (3)不同底边对应的高也不一样,三角形的底和高是相对的。

《三角形的特性》的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的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在观测、操作活动中感受并发觉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2、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及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 3、在观测、试验中发觉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育同学学习数学的爱好。 教学重点: 1、建立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2、在观测、试验中发觉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教学难点: 会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教学关键: 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同学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抽象出三角形的定义,从而认识三角形的特性。 教具预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学具预备: 每个同学都预备好用塑料小棒围成的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小伙伴们,老师今日有点别出心裁你发觉了吗?〔带着红领巾〕,这让我感觉自己又回到了美满的童年时代,你们情愿和我这个大姐姐做伙伴吗?〔拿下红领巾〕,红领巾是什么外形的?〔板题:三角形〕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以前我们就认识过三角形,你能画出一个三角形吗?展示同学画的三角形,集体评价。 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同学自由发表看法。你能用一句最简洁的话来概括三角形吗?〔课件出示定义〕你觉得在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最重要?〔指名说〕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请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三角形? 2、学习三角形的特征。 在这个三角形中,你知道它各部分的名称吗?〔课件出示边,顶点,角〕数一数,三角形有几条边?有几个顶点?有几个角?〔板书: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征教案

《三角形的特征》教案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内容的设计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教材的编写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概念,构建数学知识。 教学理念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主要运用活动教学形态,采取:“观察←→讨论←→操作←→观察”的循环教学模式,让学生展示个性、积极参与、主动求知。这节课属于几何知识概念课,在设计中应十分重视为学生提供足量的感性材料,每个概念都是让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本课要把学生的观察、操作、演示、归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主动去发现、研究、探索,为他们营造一个观察和操作的空间。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画三角形的高。 难点:三角形高的确定及画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硬纸条 教学过程 一、摸一摸,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1.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图形朋友(边说边出示一个三角形) 师:我把它装在一个袋子里,袋子里除了三角形外还有其它图形,你能又快又准的把三角形摸出来吗?能说说你是怎样做到的吗? 2.师:同学们真聪明,能够从这么多图形中准确的找到三角形,在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还见过三角形?看来你们对三角形并不陌生,今天我们更深层的研究一下三角形。(板书:三角形的特性) 二、动手操作,构建概念 1.画一画,探索三角形的定义 (1)师:你们会画三角形吗?现在就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吧。(学生画三角形)(2)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对比、评价一下你们画的三角形。讨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预设1: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 预设2: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 预设3:由三条线段、三个角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人教版数学《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5篇)

人教版数学《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5篇) 数学《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一)、内容: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80—81页内容,这局部内容包括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各局部名称,三角形的稳定性等。学生通过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有了直观熟悉,能够从平面图中分辩出三角形。 例题1:是有关三角形定义的教学,着重是让学生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 例题2:着重于三角形的重要特性是“稳定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它可以让学对三角形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熟悉。同时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实践力量。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看比拟,使学生熟悉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试验,使用权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育学生观看,操作力量和应用数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四)、教学难点: 在三角形内画高。 二、说教法 (一)、情境教学法。 在特定的情境中进展学习,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为了解决问题,学生会主动探究新方法,从而将问题的解决和方法融为一体,这样安排有利于亲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操作争论法。 在动手操作,争论沟通时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即启迪学生思维,又能增加其合作意识。学生动手、动脑,在探究发觉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真正表达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课堂上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与合的作用。 三、说学法。 (一)、自主探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进展仿照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亲身体验。如:画一画、议一议、说一说等活动发觉新知、建构新知,从而把握新知,培育合作意识和探究品质,进展思维力量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